第一篇: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实施方案(修订)
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实施方案
(修订)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突出社会需求和绩效导向,紧紧围绕“四服务”和深化学会改革,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促进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结合省科协所属学会和高校科协实际,对“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实施方案修订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科协系统学会的改革要求,加快学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省科协所属全省学会综合能力,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助力湖北“三大攻坚战”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支持一批改革创新、勇于实践、成效显著的学会,影响和带动其它学会提升能力、创新发展。
2、培育并建成一批服务能力强、社会信誉好、内部管理规范的学会,使之成为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提供者。
3、支持省域范围内优秀自然科学类科技期刊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和繁荣学术交流。
三、实施方式
围绕提升学会服务社会管理能力、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财政项目资金立项支持学会能力提升。项目每年一评,项目周期为1年。每个单位原则上当年只能入选实施1个项目。
四、实施原则及内容
(一)能力提升学会
按照“服务发展、能力提升,重点支持、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项目资助、专家评审和考核评估的管理办法,每年支持和培育10个左右能力提升学会,促进科协所属学会的发展。具体实施办法按《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能力提升学会项目实施办法(暂行)》操作。
(二)服务创新学会
按照“科协主办、学会主体、企业主建、专家主导”的原则,以企业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学会、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为依托,促进企业科技创新,通过学会和高校科协自愿申报的方式,每年资助学会或高校科协在全省市州10个左右企业设立“两个基地”。具体实施办法按《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服务创新学会项目实施办法(暂行)》操作。
(三)优秀科技期刊
按照“学科建设、学术繁荣、项目资助、宣传引领”的原则,实行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审核批准的管理办法,每年扶持和资助5个左右优秀科技期刊,促进全省自然科学类科技期刊的繁荣。具体实施办法按《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优秀科技期刊项目实施办法(暂行)》操作。
五、实施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以省科协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2、提能增效引导,有序推进实施。根据科协工作职能定位,发挥科技社团优势,统筹谋划好《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建设工作,坚持典型效应的工作方法,有序推进实施,确保《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建设工作取得突破。
3、加强管理,严格考核评估。按学会工作考核评估办法、科协财政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严格考核评估,提出工作任务和资金使用要求,确保《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能力提升学会项目实施办法(修订)
第一条 实施目的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学会服务创新驱动、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学会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才能,较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发挥提能增效导向作用,同时,引领带动全省学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发展能力。
第二条 实施范围
省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高校科协 第三条 实施条件
申报实施项目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学会已建立党组织;
2、上年度内,至少应举办1次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并提交1份不少于2000字的《学术活动报告》或《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报告》;
3、申报项目须为近2年内的具有显著能力提能增效作用的工作成果(限1个),并提交1份3000字左右的《能力提升学会工作成果报告》;
4、已获资助的学会可隔年申报;
5、参加上一年度社团组织年检合格的全省学会。第四条 项目选题 选题须着重体现下列重点:
1、学术交流类——围绕推动学科发展能力突出,开展的各种综合交叉、前沿高端、科技界关注的重点学术问题、区域性专题等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2、学科引领类——建立学科或行业技术发展能力突出,有学科发展报告制度、促进学科发展或行业共性技术进步的举措和成绩;
3、决策咨询类——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能力突出,为重点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得到省领导或省直有关职责部门领导批示;
4、人才建设类——围绕贯彻“人才强省战略”能力突出,以创新理念服务人才托举工作,促进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成长;
5、学会改革类——围绕推动学会持续发展,改革治理体系、优化组织结构,学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突出。
— 5 — 第五条 组织领导
1、项目评审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1)审查、批准、颁布项目实施办法;(2)研究确定评选组专家;
(3)研究审定并批准对能力提升示范学会实施资助。
2、成立评选专家组。省科协学术交流委员会成员任组长,专家由评选办公室推荐,报评审领导小组批准。专家组由5人组成,人选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取,负责对申报能力提升示范学会的初评工作。
3、设立评选办公室。评选办公室设在省科协学会部。其主要职责:
(1)制定(修订)项目实施办法;(2)收集、整理、存档评审材料;(3)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评;(4)向评审领导小组汇总、报告初评结果;(5)落实项目实施与评选(审)工作组织协调。第六条 回避与纪律
1、严格专家回避制度。凡提出申报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会员或在其中担任理事长、秘书长等的专家,须主动申请回避。
2、严肃评选纪律。专家应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讨论协商发扬民主,不得施加倾向性影响或投票暗示等影响评选工作公正性 — 6 — 的现象,否则,即取消其参加评选资格。
3、凡在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即取消推荐单位3年内参加申报的资格。
第七条 申报方法
当年5月30日前由网上填报《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能力提升学会申报表》并上传项目申报所需全部材料。
第八条 评审程序
1、专家组初评。评选办公室负责将有关申报材料电子版送专家审阅后组织召开初评会,专家组以投票方式(2/3以上多数
同意)拟
定入选单位,并向评选办公室提交初评(排序)结果。
2、领导小组审定。评选办公室向评审领导小组汇报专家组初评情况,由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和确认入选单位。
3、评选办公室根据评审领导小组审定意见,负责将审定后的入选单位名单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公示。
第九条 经费管理
每年年底前,资助经费由省科协计财部以专项资金方式拨付给入选单位;经费使用须自觉接受省科协审计监督。
第十条 附则
— 7 —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湖北省科协学会部负责解释。
— 8 — 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服务创新学会项目实施办法(修订)
第一条 实施目的
省科协支持所属全省学会、高校科协在科技型企业设立“会企创新协作基地”、“校企协同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个基地”),组织动员有关学会、高校科协参与“两个基地”工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和利用,力求在服务全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取得实效。通过“两个基地”建设,推广一批科技成果,研发一批先进技术,培养一批企业创新型人才,促进全省学会和高校科协在提升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条 实施原则
坚持“科协主办、学会主体、企业主建、专家主导”,以企业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学会、高校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为依托,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第三条 实施单位
省级学会、高校科协为项目申报单位,企业为项目协作单位,市州科协为项目合作单位。项目由省级学会、高校科协负责向省科协申报。
第四条 实施条件
(一)申报学会(高校科协)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按照学会(高校科协)章程开展工作,按时换届,及时年
— 9 — 检,业务工作良好,学会建立了党组织,无违法违纪行为;
2.能够根据企业相关科技需求,加强与企业合作,有明确的科技合作意向、具体的科技合作内容及合作成果;
3.有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不少于3人的专家团队,应明确1名负责牵头的签约专家;
4.有与市州科协合作基础; 5.有实施项目的具体工作人员。
(二)协作单位(企业)应具备条件
1.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生产经营和发展状况良好的科技型企业;
2.有一定的研发能力,研发团队结构合理,有稳定的科研经费保障;
3.有科技需求,能与学会(高校科协)开展良好的科技合作,与市州科协联系紧密;
4.能够为学会、高校科协的专家开展科技合作提供必要的科研办公条件和后勤保障;
5.有实施项目的具体工作人员。
(三)合作单位(市州科协)应具备条件 1.支持企业参与项目申报工作;
2.参与“两个基地”的服务、协调和管理工作; 3.有实施项目的具体工作人员。第五条 实施流程
(一)申报学会、高校科协须与市州科协、相关企业进行充分沟通,并与企业拟定科技合作意向,达成科技合作协议,形成合作共识;
(二)企业、市州科协协助学会、高校科协填写相关申报表格,提供和完善相关申报资料;
(三)省级学会、高校科协负责通过省科协项目网络申报系统,向省科协进行网上申报;
(四)省科协对申报项目进行归类整理、资料审核;
(五)专家评审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评审;
(六)省科协党组对专家评审结果进行审定;
(七)公示立项。第六条 项目管理
(一)省科协学会部是项目实施的组织单位,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总体协调、总体实施、总体把关,加强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问效;
(二)学会、高校科协是项目实施的执行单位,负责项目申报、“两个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项目实施当年12月30日前向省科协报送工作总结(含照片、资料台帐等工作轨迹),项目实施第二年10月30日前向省科协报送《×××基地绩效考核表》及经费使用明细清单;
(三)市州科协是项目实施的联络服务和“两个基地”的区域管理单位,负责推荐、指导企业申报项目、联络学会和高校科
— 11 — 协、协助配合省科协加强“两个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定期对“两个基地”进行监督检查、服务指导、绩效考核;
(四)企业是项目实施的协作单位,负责与市州科协、学会(高校科协)的申报对接、“两个基地”建设、科技合作服务保障;
(五)“两个基地”开展有关技术合作及活动时,应遵循国家现行法律、政策。
第七条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科协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确定评审组专家,审定批准项目立项;
(二)提供资金保障。省科协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审定立项的学会、高校科协给予专项资助;
(三)严格经费管理。省科协财务部门以项目专项资金方式,拨付给相关省级学会或高校科协。项目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两个基地”建设中相关专家的授课费、咨询费、差旅费、会议费、办公费、牌匾制作费、管理费(不能超过资金的5%)等,不得用于发放人员工资、奖金费、津贴费、慰问费、招待费、电话费等与项目实施无关的费用。项目经费使用,应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在两年之内使用完毕,并自觉接受省科协财务部门审计检查。市州科协可匹配适当专项经费,用于配合开展“两个基地”建设。
第八条 附则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省科协学会部负责解释。
— 12 — 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优秀科技期刊项目实施办法(修订)
第一条 实施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科技期刊基础条件和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改革、创新与发展,努力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培育一批在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优秀科技期刊。
第二条 实施范围
1、省科协主管的科技期刊。
2、省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主办或合办的科技期刊。
3、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或分会(属地湖北)所办刊物。
4、省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主办的有准印证的内部科技期刊。
第三条 实施条件
1、办刊宗旨明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国家有关编辑出版工作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遵守科学道德规范,弘扬科学精神。
2、办刊科学严谨,有年度工作计划及发展规划,办刊规章制度完善;有本专业、本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编委会,且有一支
— 13 — 具备相应能力的期刊编辑队伍。
3、在国内同学科期刊中有一定的竞争力,同行认同度较高。每年按时发表足够数量的学术论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必须达到同类期刊之上乘并产生较大影响,在本学科期刊中居前列者。
4、严格遵守学术标准和编排规范;期刊的纸质出版工作和网络出版工作结合较好。
5、学术期刊必须有科学性、创新性、探索性,报导内容必须属于自然科学类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类的学术性成果。
第四条 实施标准
优秀科技期刊2018年资助5家,每家资助5万元,总计额度为25万元。
第五条 回避与纪律
1、严格专家回避制度。凡申报优秀科技期刊的相关单位专家不能担任该项目评选组专家,专家组中如有与科技期刊申报相关联的亲属、师生、同事、上下级等关系的须主动申请回避。
2、严肃评选纪律。专家应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讨论协商发扬民主,不得施加倾向性影响或投票暗示等影响评选工作公正性的情况,否则即取消其评选资格。
3、凡在申报中有弄虚作假行为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即取消申报单位3年参评资格。
第六条 申报方法
1、申报优秀科技期刊项目,需网上填报《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优秀科技期刊项目申报表》并上传项目成果材料电子版。
2、《优秀科技期刊项目申报表》、总结报告和项目成果材料各1份经由所属学会或单位加盖印章后,寄送至: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128信箱(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邮编:430063。
第七条 评选程序
1、专家组初评。评选办公室将申报材料电子版送专家审阅后组织召开初评会,专家组以投票方式(2/3以上多数同意)拟定资助对象,并向评选办公室提交初评(排序)结果。
2、领导小组审定。评选办公室向评审领导小组汇报专家组初评情况,评审领导小组审定和确认资助对象。
3、评选办公室根据评审领导小组审定意见,负责将审定后的资助对象名单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公示。
第八条 经费管理
1、每年下半年,省科协计财部以专项资金方式拨付给受资助单位;经费使用情况须自觉接受省科协审计监督。
2、每年第四季度末,报送省科协该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或计划。第八条 附则
— 15 —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湖北省科协学会部负责解释。
第二篇: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央1号、6号文件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尽快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和引领能力,立足中国农科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中国农科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研方向不稳、基础研究薄弱、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着力解决。
总体思路:围绕“两大使命”、“一个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统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重大科技命题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基地平台能力,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与作用。
基本原则:
——坚持学科规律,服务产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推进全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支撑关键技术持续研发,支撑重大集成技术持续攻关,提升科技持续服务产业的能力。
——坚持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服务需求和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增量与存量科技资源,合理衔接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广泛凝聚力量,推进跨学科领域协作,深入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深度挖掘国际科技资源,多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实施。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积极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系统考虑产业需求、国际前沿和研究基础,顶层设计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8大学科集群、136个学科领域及292个重点研究方向,确立了需要培强的5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培优的57个传统特色学科领域、—2— 培植的24个新兴学科领域。围绕学科体系,重点提升创新能力,主要开展以下四项工作:
——持续开展科技攻关
按照学科发展方向和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坚持基础研究选项与重大技术攻关相衔接,坚持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任务相耦合,科学选择科研任务。其中,60%用于支持基础性工作和基础研究,40%用于支持重大技术创新。
基于292个重点研究方向,明确各重点研究方向内若干重点任务,长期稳定开展研究活动。跨学科方向凝炼战略性、长周期、大协作的重大科技命题,开展联合攻关,寻求重大突破和提升。
——调整优化人才团队
科学设置科研、技术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序列。根据学科体系重点研究方向,一个重点研究方向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每个科研团队由首席科学家、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组成。根据《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岗位聘用管理办法》,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
——建设完善科研条件
综合性与专业性基地并举,院地共建共享、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在农业主产区和典型农业生产生态区域,重点建设北京通州、河南新乡、海南三亚等综合性试验基地,大力提升专业性基地科研服务保障能力,形成完善的试验基地网络。加强重大科技设施、科技平台和仪器设备建设,形成健全、开放、共享的服务管理模式。
—3—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围绕学科建设,针对薄弱环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重点培优传统特色学科领域、培植新兴学科领域。加强农业遗传资源、智力、技术及其标准的引进,建立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加强科技资源战略储备。
三、组织管理
建立院为统领、所为基础、共建共管、分级负责的创新工程管理新机制,科技上突出创新、管理上强化改革,提高院所自主创新活力、整体运行效率和投入产出率。
——咨询机构
成立院科技创新工程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是创新工程的战略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对科技创新方向、重大科研任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提出指导意见,对创新工程重大事项等提出决策建议,协调重要科技资源使用。委员会成员由中农办、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
——决策机构
建立院科技创新工程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由院长担任。中心是创新工程决策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科任务审定、人才招聘引进、统筹条件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等重大事项的审议,拟定创新工程目标任务书,开展绩效考评工作。中心下设绩效管理办公室,独立负责绩效管理工作。中心日常工作依托现有院机关部门开展。
—4— ——执行机构
院属研究所是创新工程各项任务的管理执行机构。研究所负有创新工程各项任务的管理执行责任,法人代表是管理执行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创新工程目标任务书》组织开展科学研究、科研团队建设、条件保障、绩效评估等工作。研究所成立创新任务执行专家组,由研究所主要管理人员、各科研团队首席科学家组成,民主协商重大事宜。
——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是创新工程任务的实施单元,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根据岗位设置要求和相关规定,首席科学家具有自主选择、组建、调整科研团队的权力,决定团队内部绩效奖励和分配等。首席科学家对研究所负责,按照任务书完成任务,接受监督考核和民主评议。团队成员享有进修、交流、提高等权益,负有团结协作、保护知识产权等义务。
支持建立首席科学家联盟制度,促进团队间交流合作。
四、人才选用和条件保障
建立创新人才聘用、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形成卓越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条件支持保障力度,持续增强创新力。
——岗位设置
遵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岗位固定、人员流动”的原则,合理设置科研、技术支撑和管理三个序列的创新岗位,创新岗位人数一般不超过正式在职职工人员数的60%。科研团队由首席科—5—
学家、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构成。技术支撑团队和管理团队创新岗位根据需要合理设置。
——人员聘用
首席科学家由研究所遴选后,向创新工程管理中心推荐。在充分吸纳农业部业务司局、行业学会、知名专家意见基础上,由中心研究确定人选。由研究所与首席科学家签订一年试用期合同。试用期满,经研究所考核合格、中心审定通过后颁发聘书,聘期一般为五年。从院外引进的人员,试用期考核合格后可纳入研究所管理。
骨干专家和研究助理由首席科学家根据标准和规定程序组织公开选聘,实行动态管理。
技术支撑和管理创新岗位人员由院所根据相关办法公开选聘、动态管理。
——条件保障
研究所负责科研团队、技术支撑及管理团队的条件保障,包括学术权力、实验试验条件、办公条件、生活待遇等。
研究所享有以下权益:(1)申报重大条件建设项目优先权。(2)财政资金管理权。(3)创新工程投入形成资产的所有权。(4)创新工程科研活动形成的知识产权所有权。
——绩效奖励
创新工程实行“三元结构”工资制,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6—
五、绩效考评
建立两级绩效考评制度:财政部农业部对中国农科院考评,中国农科院内部考评。
财政部农业部组织考评。根据创新工程建设进度安排,实施“3+5+5年”的阶段性考评。重点考评机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决策咨询服务等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考评结果应用于绩效预算。
中国农科院内部考评。建立院、所、团队“一年一监测、三年一评估、五年一考核”的分级分期绩效考评制度。绩效管理办公室、研究所、科研团队按照规定分别进行独立考评。考评结果与目标校正、动态管理、绩效预算等直接挂钩,并直接应用于现代院所综合评价。
——绩效管理办公室组织考评
绩效管理办公室受院科技创新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委托,负责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中国农科院实际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进行制度化设计,并进行动态调整;负责院对研究所的考评;指导研究所对科研团队的考评。
对研究所的考评主要是监测创新任务执行情况。中期评估主要围绕绩效目标校正、实现目标执行能力,以及团队工作状态和研究所保障程度等进行评估。期满考核主要围绕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科研成果水平或重大突破,以及团队创新持续力等进行全面考核。按要求提出绩效考评报告,为中心决策提供支持。
—7—
——研究所组织考评
研究所负责对科研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进行考评。主要考评科研、国际合作等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团队凝聚力、创新力建设状况,以及财经纪律遵守与预算执行情况等,提出考评报告,报中心备案,交首席科学家落实有关整改意见。对技术支撑和管理序列创新岗位人员的考核,由院所制定办法组织实施。
——科研团队内部考评
科研团队内部考评,由首席科学家根据科研岗位职责和创新任务,对科研团队成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明确绩效奖励,并对成员的努力方向给予具体指导。首席科学家接受团队成员的民主评议。
六、进度安排
科技创新工程先行试点,按“3+5+5年”梯次推进,全面实施。2013-2015年为试点探索期,2016-2020年为调整推进期,2021-2025年为全面发展期。
(一)试点探索期:2013-2015年
试点期的主要任务是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建设、科研管理等考核、评价、激励新型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选择试点研究所及其创新团队,由点到面、点面结合,注重探索、积累经验,落实创新岗位人选,分期分批启动实施创新工程各项建设任务。
—8— 2013年的主要任务:(1)组建创新工程组织管理机构。(2)择优启动6个研究所、100个左右重点研究方向。(3)招聘组建100个左右科研团队。(4)论证并启动3个左右重大科技命题。(5)制定以绩效考评为核心的相关制度。(6)完成基地平台布局、192个重点研究方向和国际合作全球战略布局前期预研。
(二)调整推进期:2016-2020年
开展试点期绩效评估与总结工作,校正优化创新工程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新型管理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创新机制更具活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三)全面发展期:2021-2025年
健全完善国际领先的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凝聚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建立完善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平台,建立完善遍布全球的科技合作网络。运行机制更加高效、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更加显著、创新人才竞相涌现,自主创新和服务产业能力大幅提升,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行列,引领农业科技发展。
—9—
第三篇:省科协工作报告
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同志
作省科协七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我受省科协第七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请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朋友们提出意见。
五年来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五年,省科协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中国科协有力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大局,按照科协“创新与发展”的工作总基调,全面履行各项职责,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圆满完成省科协七大部署的工作任务,全省科协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谱写了科协事业发展新篇章。
一、坚持服务经济建设,在湖北跨越式发展中勇于担当。
五年来,省科协所属133家学会(协会、研究会)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发展、特别是湖北跨越式发展和科技领域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1325场次,15万人次参加,交流学术论文4万多篇,评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8000多篇,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交流考察团90多个,接待境外考察团50多个,开展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60多场次,4000多人次参加,其中外籍专家学者1084人,邀请110位海外科学家来鄂作学术报告和科技讲座。每年围绕国家层面和我省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举办跨学科、跨专业、系列性科技论坛活动。五年来,相继成功举办“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2008年湖北核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和专家咨询座谈会”、“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2010中国(湖北)海外人才智力为国服务专家论坛”和“201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出席论坛的既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全球著名科学家,又有有关国家和地区出类拔萃的科技领军人物;既有省内外“两院”院士,又有我省一大批青年才俊和学科带头人。数十位国家和省部级领导出席论坛致辞或作主旨报告,分管各领域的省领导出席分论坛,听取科技工作者意见。省内外企业家、政府官员和科技工作者11000人次围绕论坛主题开展项目合作、成果对接、决策咨询、人才引荐,交流学术论文3700多篇,仅院士专家为各级领导提决策意见590多条,形成一大批《学术交流论文集》、《科技报告文集》和《院士专家建言献策》等成果上报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作决策参考,对建设创新型湖北,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五年来,全省有159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62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57个农村科普带头人获国家表彰奖励。与省财政厅联合实施“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五年来,投入3000万元在300个行政村实施该项目,成功实现了农村科技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跨越,在全省农村发挥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环境改善的示范效应。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分别在仙洪试验区、鄂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试验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实施“四带一户计划”、“四位一体科普示范行动”和“双十百会计划”,为提升区域科技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项目支撑。
推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五年来,有1850多家大中型企业科协的30万科技工作者参与活动,实现经济效益33.75亿元。探索“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这一社会科技资源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式,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广受各级政府和企业欢迎。目前,全省已成立3家院士服务中心、22个“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60位院士专家进站开展工作,组织技术攻关150多项,开发新产品60多种。大力实施“金桥工程”,组织企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五年来,实施“金桥工程”1712项,新增利税167.2亿元,节约资金51.6亿元。
二、坚持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在促进科学普及中展现身手
五年来,各级科协认真履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广泛组织协调,全省市县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协作配合、综合集成、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每年召开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先后表彰湖北省先进科普工作者100名、“十一五”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12个、先进个人19名和一批优秀工作案例。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围绕科普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创建活动,五年来,先后有38个县(市、区)被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42个县(市、区)被授予湖北省科普示范县(市、区)。认真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全省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阵地建设,推进《纲要》工作更好地向学校延伸。实施全省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有效提升了社区科普工作能力。围绕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实施中小科技馆助力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市级科技馆区域展教中心、县级科技馆规范化建设和省暨武汉市科学展教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科普活动中心建设,努力打造科技馆科普活动主阵地。加快科普资源开发和整合,向社会宣传和推介优秀科普作品。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创建湖北科教视频图书馆,联合组织部门研发制作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视频课件,为29个县(市、区)科协配备了科普宣传车。
围绕《纲要》关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积极参加全国科技周活动,精心组织全国科普日湖北活动。五年来,全省共开展各类科普活动6000项,发放科普挂图、资料、图书675万份(册),举办科普展览、播放科教影视片和举行科普报告会9600多场次,送科技下乡4150多批次,培训农民95万人次,200多个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植物园、气象、地震台(站)、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免费开放。40多万人次参加各类科技知识竞赛活动。全省直接参与活动的群众达3250多万人次、各级领导21000多人次。省科协连续五年参加全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受到省委宣传部通报表扬。
五年来,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赢得中国科协各种科普项目大幅倾斜与支持。在全国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国科协、中央组织部等9部委联合表彰了我省《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全国地方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座谈会上,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和鄂州市典型经验进行交流和推广。在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第三、四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上,以黄石市、武汉市洪山区科协为主体组建的湖北代表队分获一等奖、优秀组织奖。武汉市洪山区作为我省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代表在中国科协八大上被命名表彰。
三、坚持服务科技工作者,在强化主体地位中增添活力
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为全省百万科技工作者投身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发挥全省各级人大和政协中数千名科技工作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用,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各地“两会”召开期间,人大科技代表和政协科协界委员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提交一大批有份量的提案和议案。省科协加强院士专家联络服务工作,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每年和省委组织部联合承办省委、省政府院士专家新年团拜会,广受好评。响应中国科协号召,联合省教育厅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确定从2012年起,将每年9月定为湖北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月。
积极开展科技维权工作。省科协维护科技工作者权益委员会成立五年来,每年召开全省科协系统维权工作座谈会,研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维权工作新举措。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开展短信服务,向广大移动用户宣传科技维权工作。目前,全省17个市州和80%县市区科协成立科技维权委员会和相关机构。五年来,各级科协受理了大批科技工作者来电来访、网络询访,办结维权案件359件;省科技事务司法鉴定中心受理科技司法鉴定案件73件,全部得到妥善解决。
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在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建设创新型湖北中建功立业,省科协与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定《湖北省青年科技奖条例》,开展第八、九、十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评选表彰工作,60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制定《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评审表彰办法》,开展第四、五届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评比表彰工作,40名科技工作者赢得光荣称号。经三家联合推荐,中国科协表彰我省12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和23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被表彰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年来,每年组织获奖者开展科技交流与联谊活动。
为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风尚,联合主流媒体对中国(湖北)海外智力为国服务专家论坛进行重点宣传。联合省化学化工学会和《楚天都市报》推出“化学年在湖北”系列探秘活动,在湖北日报重点宣传湖北大禹电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和“湖北科技论坛”、湖北省科技馆新馆奠基仪式等重大活动,拍摄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桂希恩教授领导的创新团队为原型的电影《天职》,集结出版《湖北科技英才》,制作《湖北省科协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扫描》专题片,全景式反映我省科协的人才建设工作。五年来,在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宣传科技名家150人次。我省在中国科协人才调宣工作会上介绍的 《在“大”上做文章,从“细”处下工夫,在“新”上求突破》经验广受好评,《大众科技报》刊发《搞好“大合唱”,打好“整体战”,湖北省科协改进科技人物宣传形式效果好》。
四、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在改善支撑条件中提升能力
为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用,省委、省政府于2007年4月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帮助科协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了事业发展。目前,各市州均制发相应文件,各市县都明确一名党委常委分管、一名政府领导联系科协工作;17个市州、71个县市区科协建立党组,在本级人大任常委25人,任政协常委33人,并在政协委员会中设立科协界别;17个市州、94个县市区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在投入上每年都有增长;8个市州、80个县市区将《纲要》、“惠农”、“助力”工作项目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13个市州、81个县市区科协实行独立建制;11个市州、71个县市区以政府名义建立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先进科普工作者制度;全省成立大中型企业科协361个、高校科协21个;五年间新接纳全省学会8个,省科协所属学会达133个,学会会员达16万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促进我省科普展教事业发展,省科协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启迪创新智慧、汇聚创新文化、培育创新人才、促进创新发展”要求,积极实施湖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2011年11月20日,新馆奠基典礼隆重举行,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陈希出席并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等领导为新馆项目奠基。
五年来,省科协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服务能力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机关群众满意率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围绕“抓党建、促发展”,以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友、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为载体,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以每年年初开展主题教育为动力,相继开展“讲团结、树新风、促和谐”、“转变作风,从我做起”、“六创两提”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积极落实全年工作部署。以治庸提能、治懒提效、治散提神、治软提劲为目标,积极开展治庸问责工作和“三万”活动和“四创建、一考评”,在机关自身建设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省科协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先进单位,连续多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档案目标管理省特级单位、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直机关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坚持创新发展,在推进工作的科学化进程中提升水平
积极创新科协工作法制化建设。通过省科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2011年1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省政府随后制发《实施意见》。从而以地方法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在建设创新型湖北中的重要作用;科协工作的社会公益性质和各级政府为科协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的责任;科协组织在自主创新、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人才举荐等方面的社会职责。各级科协以学习贯彻新条例和《实施意见》为契机,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支持,进一步从政治上、政策上、项目上把新条例要求落到实处。以事业发展经费和科普经费为主要内容的科协条件建设迈开新步伐。五年来,省市县三级科普经费大幅增长,有的县市区已开始尝试在乡镇一级落实科普经费。2007至2011年,省政府对省科协本级财政预算资金,每年以高于10%幅度递增,其中科学素质行动、“科技创新源泉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专项经费已列为省科协事业经费基数,成为经常性支出项目。
积极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平台建设。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转型,省科协发起实施“科技支撑服务行动”,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不断赋予“科技支撑服务行动”新的内涵。几年来,组织开展了“百家企业振兴”、“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民生科普惠民”、“创新创业促进”等5项具体服务行动,30多万科技人员参与实施,为一批大型企业引入高端智力,为众多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农业专家开展科技培训975万人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165项,科普工作者和志愿者面向公众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科普宣传、报告、展览1200多场次,各级学会开展学术交流、决策建议活动3000多次。
积极创新学术事业发展。为发挥学会作为自主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于2011年启动为期五年的“科技创新源泉工程”,表彰奖励了一批创新示范学会、优秀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和创新创业人才。
积极创新科技决策咨询活动。五年来,组织科技专家提供重要决策咨询报告730多篇,240多篇获得省和有关行业领导批示。2011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国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湖北分库”建设,把此项工作与为“两会”服务结合起来,编撰湖北省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蓝皮书》发给全体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广受好评;与省委、省政府重大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组织全省20多个行业学会专家开展深入调研,撰写《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构想》一书,受到来鄂调研的中国工程院20多位院士专家和省委领导重视与肯定;与社会关注热点结合起来,举行湖北核产业发展对策研讨会,针对日本福岛核事故成因和发展趋势,提出核产业健康发展建议上报省委、省政府受到高度关注;与课题调研和建言献策结合起来,形成《科技工作者建议》上报省“四大家”领导;与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合起来,开展首次省级考核和大规模专项调查。湖北建设“科技思想库”的作法得到中国科协充分肯定,综合考评居全国第一位。省科协七大以来的五年是科协工作不断创新、事业不断发展的五年。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是中国科协有力指导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干部职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科协七届委员会,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科协工作的中国科协和省委、省政府,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有六点:
1、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保持科协工作正确的方向。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只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到科协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工作创新中实现事业快速发展。
2、只有明确工作定位,把握总基调,才能实现科协事业创新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和我省“创新与发展”的工作总基调符合湖北实际,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干部职工普遍认同,是科技团体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和科技工作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会作为我省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和先进文化传播者的重要作用。
3、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协桥梁纽带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科协工作中,就是以科技工作者为本,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作为根本任务,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自觉行动,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科协工作的主要标准。回顾过去,我们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依靠的就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身参与和伟大实践;展望未来,也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工作者,科协事业才能不断兴旺发达。
4、只有遵循科技群团发展规律,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水平。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识论的精髓。几年来,我们认真探索并总结科技事业的发展规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科技群团的发展规律,取得了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只有立足科协实际,积极探索科协工作的普遍规律,结合本地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科协工作才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科协事业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5、只有重心下移,努力服务基层,才能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友。科协工作的深厚土壤在基层。科协要最广泛地团结和联系科技工作者,就必须贴近实际,切实做到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建立了科协组织建家交友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充分发挥企业科协、农技协、园区科协、街道社区科普组织等科协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让科协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真正赢得科技工作者信任和社会公众支持。
6、只有整合资源,培育工作品牌,才能不断提升科协组织的社会影响力。科协工作量大面广、资源有限,这就决定了科协组织开展活动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千方百计打造科协活动品牌,以品牌促工作、带全局。实践证明,我省科协整合各方资源精心打造的“湖北科技论坛”、“科技创新源泉工程”、“科技支撑服务行动”、“白皮书”、“蓝皮书”、“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科技思想库建设”、“金桥工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全省“优秀科普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奖”、“科技事务司法鉴定”、“主题学习实践”、“四创建一考评”等活动品牌,展示了科协组织的特色和优势,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凝聚力越来越强,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党委政府赋予科协组织的重要职责相比,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对科协组织的期望要求相比,省科协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实现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科协干部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培育。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对这些不足认真加以改进和完善。
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省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协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动员科技工作者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创新与发展”的科协工作总基调,全面加强“四大建设”,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湖北跨越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以推动自主创新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团体的作用,全面加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
发挥学会作为自主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民众生活品质,在加大基础共性技术、前沿关键技术和民生科技领域攻关力度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用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推进创新型湖北建设,重点办好第七、八届“湖北科技论坛”和省科协高层论坛,用高水平研讨活动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智慧。
发挥“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导向作用,围绕我省“十二五”十大产业振兴计划,鼓励学会为我省重点项目、支柱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攻关、科技咨询和决策咨询服务,在服务中进一步完善创新示范学会、优秀科技期刊和创新创业人才评审评价体系。
发挥科协作为国际民间学术交流与交往主渠道作用,围绕统筹利用省内外、国内外科技资源,支持省属学会和院士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民间科技事务,继续推进“海智计划”、“晨光计划”,加强和巩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科技交流,不断提高对外科技交流质量和水平。
发挥科技工作者智力优势,围绕“国家级科技思想库湖北分库”建设,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绩效考评体系和成果应用机制,寻求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提升决策咨询权威性,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立合作机构,提高决策咨询质量和水平,把思想库建设纳入省级学会和市州科协目标考核,形成决策咨询工作合力。
发挥涉农科普示范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科技服务组织,继续实施“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大别山老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十百会计划”,不断增强科技服务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和农村文化建设效果。
发挥企业科协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专家支撑、社会参与、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原则,大力开展以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为核心内容的培训,造就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精通创新方法、勤于创新实践的科技研发人员、科技管理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为企业自主创新注入新的活力。结合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内容和方式。加强工作集成,搭建信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完善“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建设。大力实施“金桥工程”,通过参加省政府产学研活动提升“金桥工程”社会影响力。
二、以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全面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根据《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工作,深入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努力使公民科学素质在中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科普创建等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以主题科普活动为载体,在积极参加全国科技周活动基础上,重点办好全国科普日活动,探索动员社会力量、结合社会热点开展科普活动的渠道和机制,把优质高效的科普服务送到千家万户。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为抓手,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社区科普活动,使城市科普活动富有时代特征、符合居民需要、居民乐于参与、便于双向互动。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继续开展全省、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在打造科技馆科普活动主阵地中引导各地推进科技类博物馆建设,建立健全我省应急科普体制和机制,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以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为重点,扎实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优质科普资源集成共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借助政府力量,不断探索和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科普资源设计制作社会化,力争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上取得新突破。
三、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己任,履行桥梁纽带职责,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服务于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协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着力探索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新平台、新机制、新途径。以建设“科技思想库”、开展高层次主题科技论坛活动和推动中国工程院与湖北形成多形式合作为目标,组织全省学会、协会、研究会的领导者和科技领军人物,在多学科、宽领域、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平台上“唱主角”,在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和提高;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源泉工程”,努力加强科协所属学会的自身建设,不断开辟新学科、拓展新领域,为自主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发挥科技人才的示范作用,与媒体广泛合作,大力宣传和表彰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团队,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科技人才的凝聚作用,围绕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和我省“百人计划”、“双百计划”,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积极引进海外智力,努力为重大人才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备资源;发挥科技人才的楷模作用,广泛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引导科技工作者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发挥科技人才的辐射作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努力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服务;发挥科技人才的“伯乐”作用,大力培养和举荐青年才俊,努力建设宏大的科技人才后备军。
围绕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在发挥现有25个国家级调查站点作用的基础上,启动省级调查站点工作,定期编发《站点信息》,为党和政府制定科技人才政策提供依据;围绕推动形成创新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大力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工作者,精心打造在全省有影响的品牌奖项,重点做好第六、七届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第十一、十二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注重从源头上培养人才,高度重视知识更新和专业培训工作,使科协成为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重要通道;围绕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深入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基层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宣传力度,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大力推动科协标识应用,塑造科协良好鲜明的社会形象,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工作者认可、社会广泛关注的科技工作者宣传品牌,帮助科技工作者从同行认可走向社会认可和政府认可。
四、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夯实事业发展基础,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紧紧抓住新的《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和省政府实施意见贯彻落实机遇,积极推进科协工作法制化建设。运用财政杠杆把科普经费等法定增长的指标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上下联动,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执行、科协积极参与、全社会广泛支持贯彻落实新条例的工作合力。以贯彻落实新条例为契机,按照“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当好科技工作者之友”要求,切实加强省科协机关及直属单位的自身建设,力争未来五年建设省科协新的会址,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
紧紧抓住湖北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积极推进湖北省科技馆新馆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已将省科技馆新馆作为“三抓一促”示范项目的要求,按照我省重大社会公益工程、科技文化强省标志工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示范工程要求,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紧紧把握科技类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世界潮流,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科学设计展览内容,力争反映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历程,揭示重要的科学规律和方法,体现人与自然、科学与文化、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和谐统一关系。以新馆建设为契机,联合全省区域性和专业性科技馆共同打造我省科技类博物馆群,为提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紧紧抓住科技工作者的分布特点,积极推进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建立科协组织,建家、交友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努力扩大科协基层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抓好企业科协特别是科技型企业、高新区科协组织建设,不断夯实科协为高新区创新人才提供服务的组织基础。根据基层科协工作实际需要,帮助已经建立的农技协尽快做大做强。加大高校科协组织建设力度,让更多高校师生认识科协、认可科协,积极参与到科协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来。提高县级科协履职能力,进一步加大支持指导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县级科协服务能力。加强学会党建工作,实现全省学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促进所属学会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学会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点,以党的建设带动学会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凝聚力。
紧紧抓住科协机关作风建设,积极推进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巩固治庸问责工作成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和“三抓一促”活动,激励各级科协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建设的实践中建功立业。继续深入开展有科协工作特色的“六创两提”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争创优质服务品牌,争当优秀服务标兵,进一步营造团结奋进、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紧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主题,大力开展机关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工作者的温馨之家。深入开展“四创建、两考评”活动,继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胜单位、全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评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争创最佳省级文明单位和优良省直机关党政领导班子。
同志们,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科协组织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奋力开拓,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加快科协事业创新发展,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开创未来!谢谢。
第四篇: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首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践行“北京精神”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培育创新精神的若干意见》,全力构建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创新文化的传播体系,进一步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建设创新文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工程
(一)加强企业创新环境建设
1.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推动我市企业创新文化培育,支撑企业家创新需求,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牵头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加快推进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创新方法企业行”等活动,推广普及创新方法,鼓励企业持续开展创新研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协 3.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环境。牵头单位:市知识产权局
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化执法总队
4.加快推进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版权交易、设计交易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创新提供资源与途径,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牵头单位: 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新闻出版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
5.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
6.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大胆创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环境,在中关村布局和优先支持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十百千工程”和重点“瞪羚”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创新型企业。牵头单位: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
(二)优化科研创新环境
7.进一步推进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事、经费管理、激励考核等制度,营造有利于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潜心研究的创新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研院
8.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奖励和科技计划项目等政策措施的导向作用,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性探索。尊重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学术自主权,健全科研诚信制度,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
9.落实中央和我市关于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千人计划”,深入实施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长城学者计划、科技新星计划等项目,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单位的产学研创新团队培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作共享。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
10.大力推进股权激励和创业帮扶等措施,探索新形势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创业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创业。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
(三)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11.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贯彻工作,通过“科技北京”讲堂、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团等形式,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宣讲力度和创新理论、专利技术等的培训,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全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和运用创新政策。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市总工会
12.深入落实税收优惠、低息贷款、创业贷款、创业培训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全社会创业的服务,逐步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 13.深化见习基地和青年创业园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见习和孵化网络,营造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引导更多青年参与创业和提高创业层次。
牵头单位:团市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科研院、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市财政局
二、实施创新教育促进工程
(一)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4.贯彻落实《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创新教育,不断丰富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不同教育阶段创新教育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融入到教育全过程之中,强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科协、团市委
15.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科学探究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等校内外创新教育场所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北京学生科技节、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青少年科技博览会等各类科技发明活动,满足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创新责任意识,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科研院
(二)开展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16.深化科教合作机制,探索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发现培育体系,按照“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具有创新潜质后备人才的发现、教育、跟踪指导与服务力度。
牵头单位:市教委、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团市委
17.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搭建科技后备人才培育平台。加大对“雏鹰计划”、“翱翔计划”、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青少年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鼓励各机构积极配合素质教育改革,发挥科研资源优势,探索联合培养创新后备人才的工作机制。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团市委、市科研院
(三)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创新教育 18.结合学习型城市建设,将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创新教育力度。组织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编制创新教育的指导读本、手册等,依托有条件的机构承担面向社会的创新教育培训任务。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19.落实《首都职工素质工程五年规划》,以服务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强城镇职工的创新教育;开展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活动、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评选展示及交流推广和职工技能培训等工作,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20.围绕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探索农民创新教育模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科农技员、农村实用人才、林果乡土专家、农村科技协调员、农村科技服务港、田间学校等作用,提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市农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21.加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创新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和管理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
三、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工程
(一)推进全社会创新文化建设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将创新文化建设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创新文化的内涵,建设渠道与途径,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文化条件。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首都文明办、市文化局、市教委、市科委
23.以创新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核心,大力推进各单位、各部门的创新文化建设;鼓励各单位、各部门结合实际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制度,完善创新教育、鼓励创新行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首都文明办、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局
24.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重点单位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推进全社会对创新的认同和支持。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局
(二)推出一批创新文化精品
25.推进弘扬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创作。加快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创作基地,培育和扶持若干出版创意工作室,为北京创新文化作品搭建出版资源配置平台。发挥北京科普创作出版资金的作用,组织和支持各类传媒及科普作家,策划优秀选题,面向社会推出一批反映创新成就、倡导创新思维、培育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的优秀原创作品,多层次、多角度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创新方法,阐释和弘扬创新精神。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文化局、市科协
26.激发企事业单位和自由创作人的创造力,以创新人物、创新团队、创新案例为主题创作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影视片、音乐作品以及创新公益广告。鼓励与支持数字科教影视作品的制作,扶持一批适用于3D、4D、环幕、球幕、穹幕的科普影视产品。鼓励科普与文艺的结合,支持科普话剧、科普广播剧、科普情境剧、科普音乐剧等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演出。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科协
27.利用北京地区各类文化创意、科技资源,培育一批科普动漫工作室,鼓励动漫企业与科研机构联手,将科技成果、科研历程、科学家事迹等科技素材转化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动漫题材。推动卡酷卫视等电视频道设立科普专栏,鼓励电视台、门户网站及各类新媒体播放高水准的原创科普动漫作品。推动形成科普动漫创作、发行、播出的产业链,满足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创新文化需求。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
28.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开发创作能力的科普互动产品(展教具)研发机构和科普研发基地,鼓励其积极探索科普展示的新方法、新形式、新技术、新内容。通过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等平台,开展需求对接,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开展科普互动产品研发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
(三)加大创新精神的宣传力度
29.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在创新精神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拓宽传播渠道,引导公共场所增加创新文化宣传内容,将创新文化的宣传教育与全市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
30.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结合“三网”融合,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创新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功能,为公众提供网上学习与交流创新文化的新途径。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
31.推进科技界与传媒界建立定期联系对话机制和科学顾问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技文化信息服务,推动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有关创新文化的热点事件,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创新文化内涵。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科研院、市科委、市科协
32.加大对“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创新工作的报道力度,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创新宣传精品栏目,大力弘扬宣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树立一批创新人物、创新企业、创新团队典型,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促进公众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与支持。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四、实施创新活动品牌工程
(一)打造综合性创新创业活动品牌
33.利用北京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组织开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评选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设“北京创新大赛”,逐步将其打造成北京市创新活动品牌。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34.鼓励社会机构组织开展企业商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选拔大赛等,为社会各类专业人员创新创业提供更广泛的渠道选择。积极组织力量,促进国际交流,参与或承办国际创新竞赛活动,提升北京创新创业活动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科协、中关村管委会
(二)组织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
35.发挥首都优势,打造一批具有权威性、知名度、号召力和公信力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品牌。建立和完善支持民间创新的服务体系,激发民间创新意愿,鼓励民间创新行为,提高社会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举办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首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新农村青年科技创意作品大赛、设计动漫大赛等面向社会各界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开展企业创新型班组、职工创新型队伍、巧娘工作室等建设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委、市科协
配合单位: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36.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市民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进、小创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夯实推动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市总工会
37.激发市民创新热情,鼓励开展市民学科学品牌活动。重点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办北京科学嘉年华、北京国际科教电影周等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活动品牌。通过科普基地和社会各类组织利用资源优势创建市民学科学中心,为培养市民创新精神提供学科齐全的品牌活动平台,进而提升市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三)打造专业性创新活动品牌
38.将创新精神宣传作为北京科技周、社会科学普及周、科普日、科博会、软博会、文博会、创博会、玩博会等一批市级大型科技文化活动的重点内容。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39.以科技北京大讲堂、首都科学讲堂、创新大讲堂、中关村创业讲坛、市民文化大讲堂、首图大讲堂、博物馆大讲堂、96156社区“大课堂”、读书月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宣传本市科技事业和创新文化成就。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协、市文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民政局 40.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家女双学双比、科普进社区等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科技文化惠及民生的服务能力。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单位:市文化局、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科委、市卫生局、市科协、市妇联、中关村管委会
41.实施百家基地进社区、进学校、科普基地服务日等活动,鼓励科普基地利用自有资源,深入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提供科普服务,激发公众的创新活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教委
五、实施创新资源服务工程
(一)推动创新机构向社会开放
42.推动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创意企业、园区等建立“社会开放日”活动机制,鼓励各机构利用科技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研院
43.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室等创新机构逐步增加展示设施,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加强对央属单位创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央地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的一体化发展,鼓励央属高校、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文化局、中关村管委会、市科研院
44.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按主题重点打造现代制造之旅、现代设计之旅、现代农业之旅等若干条旅游线路,开展科技旅游,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学习科学知识,体验“科技北京”的建设成果,感受创新魅力。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旅游委、市文化局、市农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科协、市科研院 45.加强公共场所的创新宣传功能,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建立公共场所创新宣传设施的标准与规范,引导社区广场、公园、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医院、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创新文化内容,加大创新精神宣传,努力将创新理念融入市民生活。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园林绿化局、市卫生局、市文物局、市商务委、市科研院
(二)推进创新成果展览展示
46.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等项目发展,建设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科技成果展示平台等首都科技成果展示平台。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中关村管委会 47.加强创新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的宣传普及,积极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开发工作,鼓励非涉密的国家级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向社会发布研究进展,将科研成果以公众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科协、市科研院
48.拓展科技项目在中小学创新教育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建立科技资源与学科教学、地方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模式,提升中小学创新课程教学水平。
牵头单位:市教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协
(三)鼓励创新人员服务社会公众
49.鼓励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等,特别是科技新星和科技领军人才参与创新教育,组织创新精神宣讲团;鼓励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积极向社会宣传创新创业经历;鼓励科研人员分享研究开发经验,启迪公众不断创新。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市社会办、市科协
50.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企业行、社区行、京郊行等系列活动,支持科研工作者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鼓励科学家担任导师、传媒科学顾问,参与创新教育工作。
牵头单位:市科研院
配合单位: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
51.加强创新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其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开展政策宣讲和创新帮扶,提升公众的创新创业能力。
牵头单位:团市委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社会办、市科协
六、保障措施 52.加强统筹协调
在市科教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农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委、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社会办、市广电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文物局、市园林绿化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科研院等市属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内容。市科委作为市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的力度,组织推动各部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精神培育工作的总体部署。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5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创新精神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区(县)两级财政应确保对创新工作投入的稳定性、连续性,将创新精神培育的有关工作纳入各部门和区县工作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着力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开展中的主体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在创新活动领域的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积极投入,促进创新经费投入的多元化,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注重实效的工作格局。
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配合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54.加强考核和激励
根据培育创新精神的意见,抓紧制定本项工作的考核指标,加强指导、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好相关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及时跟进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典型,交流经验,推动创新精神培育工作不断深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研究制定创新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开展定期评价。充分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示范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奖励,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创新创业先进个人和创新创业优秀团队,对在创新精神培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55.加强理论研究与交流
各有关单位要专题研究创新精神的内涵、培育模式,以及国内外在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夯实创新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创新精神培育与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开展创新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创新精神培育和创新文化建设的突出成果和先进经验,为不断培育全市创新精神提供有效支撑。
牵头单位:市科委 配合单位:各成员单位
第五篇: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方案
苏北路小学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方案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华龙区教育体育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倡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我校特制订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普及与提高并重、校内和校外统筹、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强化科技教师队伍建设,打好创新人才培养基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后备人才。
二、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1.根据上级倡导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题,我校决定开展以“重实践、学创新、促发展”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满足三个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社会进步的 需要。
3.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要求
1、师生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既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数量、质量。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辅导员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和个性特色。
3、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我校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围绕活动主题,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三、科技辅导员队伍
主管领导:刘灵芝
主要负责人:李治普
主要成员:管志红李娜张丽季银竹郭念森
四、重点内容
根据我校现有条件,科技创新活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利用多种渠道做好科技创新宣传工作
1、刘校长在开学典礼上面向全体师生举行科技创新活动启动仪式。
2、利用国旗下演讲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漫画、校信通、学校广播宣传科技创新的趣味性、实用性。
4、班级通过班、队会让学生观看科技宣传片。
5、语文、数学、美术、科学、信息技术、音乐教师利用课堂阵地对学生适当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6、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7、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对孩子进行贴近生活的科技创新教育。
8、与擅长科技创新、手工制作的家长,建立长期的联谊制度。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工作
1、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2、每个学生读一本科普读物,读一本科学家的故事。
3、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科技活动室,并给大家展示、讲解这些作品的制作材料、用途和做法。
4、邀请科技创新教育专家对学生进行一次科普知识讲座。
5.、每班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并组织成员参观濮阳科技馆、濮阳世锦园、校外木器厂、蔬菜大棚、农民的劳动工具。
6、聘请科技创新教育专家与微机老师对学生进行科幻画指导。
7、邀请擅长手工制作的家长配合美术老师对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指导。
8、学校科技辅导员队伍利用学生搜集的废旧物品与学生一起进行科技创新制作。
(三)开展多样性的科技竞赛活动
1、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废旧物品举办一次科技创新、手工制作竞赛。
2、学校举办一次科技演讲赛。
3、学校举办一次电脑绘画、科幻画赛。
4、利用软陶或泥陶进行手工制作竞赛。
5、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及家长举办一次科技节,展示学生的科技创新才能。
6、选拔制作比较新颖的、美观的、有实用性的作品参加区级、市级比赛。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学生创新的潜力也是无尽的,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广大教师的努力拼搏下,我校的科技教育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华龙区苏北路小学2014、2、14
具体活动内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