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交大 考研通原复习重点总结
通原复习重点总结
这份重点总结是我08考前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总结的,仅仅是对自己考前最后复习的一个提醒,有些掌握牢靠但是重点的可能就没有列在上面,大家还是要根据大纲来,08真题较以往变换较大,难度远远大于07,研究真题是必要的,但重点还是要放在基础知识和相关
计算的掌握上。
第二章: 1.二维统计特征 2.广义平稳的证明
3.复习指南上的那个求随机过程x(t)的自相关函数、均值、方差、平均功率、协方差、自
相关系数的很多问的填空
4.卷积相关的概念
5.帕氏定理
6.信号通过线性系统,时不变系统
7.平稳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的性质(概率的东西)
8.能量
9.正交的概念(对于确知信号、随机过程)
10.希氏变换
平稳证明或二维统计特征计算年年有
第三章
1.线性调制系统通用模型
2.常规调幅
3.线性调制系统性能表
4.角调数学模型
5.FM信号频偏和近似带宽
6.门限信噪比
这章的指南上例题很有代表性,相关计算必考。记一下各种调制方式的实际应用场合
第四章
1.均匀量化与编码(一般的Kcr的求法)
2.量化噪声性能分析
3.13折线;A律 u律相关参量计算,24路、32路PCM信号的相关计算
4.PCM序列的编码表示方式(自然码,格雷码,折叠码)
5.DM、DPCM、PCM、ADPCM的比较
13折线和有关量化信噪比的计算必考
第五章
1.基带码型,HDB3编解码
2.奈氏准则可实际条件的参数相关计算
3.预编码—相关电平码、可修正的双二进制信号等(框图)
4.部分响应的特点
5.最后分析误码性能的那个证明
这张没有多余内容,都很重要,框图总考
第六章
1.ASK的非相干接收(指南上那道前端加低通滤波,后端加VSB下边带滤波的题)2.FSK非相干性能分析,解调输出概率分布(传号赖斯,空号瑞丽)(08计算中的问答)
3.ASK,FSK,PSK误比特率分析、比较,性能比较
4.差分相移键控 设计规则 5.三种二元调制系统性能比较
MSK、QAM、QPSK等认为重点放在概念,性能理解及框图上面,计算真题近年来出得不多,报冷出一个不是没有可能,题型可以参考例题和真题,此外如6-10类似计算要掌握
第七章
1.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设计思想
2.求So(to)的相关计算,如何选择to(使匹配滤波器冲激响应符合因果关系)
3.相关接收原理
4.匹配接收与相关接收的框图,等效性(08的一道证明,还有一问让说明为什么匹配滤波
器不适于接收PSK信号)
5.信号最佳接收的应用(如07年真题)
6.最佳接收误码统计分析
重点难点章节,关键在于对于最佳接收设计思想的理解,相关、匹配、理想接收机在高斯白下性能是相同的(好像是吧,书上还是指南上有句原话),获得这三种接收机的相关推导过程建议自己会推,框图一定要会。指南上每道例题和课后题都要掌握,真题题型多出自于此
第八章
1.差错控制定理及汉明距离 2.通过G、H的伴随式解码
3.循环码编码(共三种方法)、解码、检错,伴随纠错(08计算)
4.卷积码的特征及编解码(不一定考,08是一道简答)
5.汉明码等相关定义(什么是完备码)
第二篇: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物质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2.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三.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武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实践
1.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特征:a.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b.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a.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设和调整社会关系,使人们在改造自然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科学是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b.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其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五.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特殊性的3中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这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二者相互区别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八.量变与质变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十.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第二章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二.感性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a.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a.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b.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a.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b.具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四.价值观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五.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认识世界好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4.认识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应的能动性。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二.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3.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a.生产了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生产、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经济基础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则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第一生产力。首先,对生产力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第四章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二.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a.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b.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1.自在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第三篇:中医考研方剂复习重点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 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 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 《医学心悟》: 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
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 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
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
药物在方中的作用
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 荡涤肠胃热结 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
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
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 八正散——清热泻火 茵陈蒿汤——泻热逐瘀 芍药汤——邪热祛积
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 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 小建中汤-----温中散寒 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肾气丸-----温阳化气 五苓散----化气解表
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 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 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 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
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
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 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 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 小青龙汤———燥湿化痰
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
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 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
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 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
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 生脉散——敛阴止汗 四神散——涩肠止泻 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
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
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 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
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 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 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
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
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 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 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 四物汤------------补血
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 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 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 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
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 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 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 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 败毒散------------解肌发表
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
13.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 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 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
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
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 桑菊饮-----疏散风热
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 逍遥散------疏肝解郁
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
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 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 灸甘草汤----滋阴养血 一贯煎-----滋阴补肝
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 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
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
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 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四逆汤------回阳救逆 理中丸------温阳散寒
特殊的治法
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
阳气的治法。---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 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小建中汤(饴糖+ 桂枝)苓桂术甘汤 桂枝汤
酸甘化阴:是指营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
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小建中汤(白芍+饴糖)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
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 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
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
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大承气汤
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桂枝汤(桂枝+芍药)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一贯煎,治疗肝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证。滋阴潜阳法:指用滋阴的药物配伍重镇潜阳药,具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的作用,用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病证的一种治法。——镇肝熄风汤
补气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称益气摄血。是指通过益气健脾以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
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治法。——归脾汤,固冲汤,(补中益气汤)补气活血法: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
瘀“的中风证;——补阳还五汤
益气升阳法:指以补气药配伍升举阳气药组合成方,以治疗中气虚弱,清阳下陷病证的一种法—— 补中益气汤
透热转气法:是治疗温病热入营分的一种治法。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证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治疗除清营解毒外,可清气透热,导营热向外透发,从
外而解的治法。——青营汤
养阴透热:温病后期,阴液已伤,而邪热仍稽留阴分导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时,用养阴退热药(鳖甲),配合芳香透热药(青蒿)治疗,使阴复热退,热透邪出 的一种治法——青蒿鳖甲汤
化痰熄风法:是治疗风痰上扰证的一种治法。风痰上拢证以眩晕,呕恶,舌苔白腻为症,其由脾湿 生痰,痰阻清阳,加之肝风内动,风痰上拢清空所致,治疗上应采用化痰熄风药,以
祛除风痰——半夏白术天麻汤
凉肝熄风法:清肝热平熄肝风---羚角钩藤汤
逆流挽舟法: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败毒散
通因通用法: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芍 药汤,大承气汤
补火生土法: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疗命门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
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四神丸
辛开苦降法:当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而见心下痞满,呕吐下利时,用辛味药之辛散以开通心下之痞
结,配以苦味药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热,降泄胃气以止呕,两者合用,平调寒热,开结降泄以治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温阳止血法:指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以达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阳虚寒所
致的出血证——黄土汤 理中丸 凉血止血法:十灰散
凉血散瘀法:凉血兼散瘀。主治热入血及热伤血络证,因热与血相持和离经之血易致瘀,治宜凉血
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又配散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犀角地黄汤
清肝宁肺止血法:咳血方 温阳利水法:真武汤 温阳化饮法:苓桂术甘汤
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
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故名之。——增液汤 增 液承气汤
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指运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肾阴亏虚肝
木偏旺的病症。——杞菊地黄丸 一贯煎 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
补气摄血法:是指通过益气健脾统血、摄血。从而治疗气虚脾不统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证的一种
治法——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 疏肝健脾法:逍遥散 疏肝理脾法:四逆散
解表清里法:防风通圣散 葛根芩连汤 解郁透气法:四逆散
益气渗湿:参苓白术散 防己黄芪汤 益气解表法:败毒散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
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一种治法。——参苓白术散 六君子汤 麦门冬汤
名词解释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
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治法:治疗的方法。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 疗方法。
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主病之谓君)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佐制药—制君、臣的烈、毒性的药物。
c、反佐药—指在重病邪盛时,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用于消除或避免产生格拒现象(饮
药即吐)而配伍的药物。(治寒以热而佐以寒,治热以寒而佐以热)使药:a、调和药性的药物
b、引经报使药:指能引导方中诸药有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一经脉、脏腑、病位的药物。
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汗、和、下、吐、温、清、消、补
营卫不和: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病理状态下,卫气虚
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桂枝汤
热结旁流:肠中实热结积较重,机体为排除邪气,逼迫粪水从旁而下,其虽有下痢,但下之乃臭秽粪水,且
泻后腕腹的胀满痛不减,是为“热结旁流”也。--大承气汤
脾约:胃中燥热(胃强),脾津不足(脾弱),脾被热邪所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因而津液不能输布,肠道失
以津液濡润,故大便干结,但术膀胱,故小便数----麻子仁丸
祛风剂:祛风是利用药物疏散风邪的作用,以疏散经络、肌肉、关节间留滞的风邪的一种治法
梅核气:是一种病名。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
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半夏厚朴汤 瘛疭(chi4zong4): 俗称(抽风),使小儿惊凤的一种证候。瘛,使紧急挛缩。疭,使筋缓纵伸。瘛疭 是形容手足时伸时缩,无力地抽动不止的状态。它是一种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
致,其抽动缓而无力。----大定风珠
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
一种治法。----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制性存用: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例如银翘散—荆芥,麦门冬汤—半夏 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燥邪,津液不布而致,属小寒,次寒,临证一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
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治疗以苦温甘辛法,——杏苏散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组合成方,以治疗因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小建中汤治疗阳 虚发热
温阳止血:用温补脾阳的药物,来恢复脾统血的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用于脾阳虚寒之出血证。——理中丸
协热下利:表邪未解。热邪内陷阳明而出现的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的
湿热泄泻证——葛根黄连黄芩汤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指用滋肾阴,补肾水以达到养肝阴的方法。常用于治肾阴亏虚,肝木偏旺的
病证。菊杞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之眼睛昏花,干涩等证
喑痱:中风症候之一,“暗”指语言不利或不能说话;“痱”,指四肢萎废,不能运动,临床上又有
虚实之分,实证是由于风痰阻塞;虚是肾虚精气不能上承。地黄饮子治疗下元虚衰,痰阻窍
道所致暗痱证(虚)
轻宣润燥:轻宣辛散药+润燥=治疗外感燥邪(凉或温)桑杏汤 杏苏散
简答题
1.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生姜配大枣的作用?
桂枝:散寒解机发表,温助卫阳。白芍:滋养营阴,收敛阴液。桂配芍 1 解肌发表,且散中有
收,使祛邪而不伤正,养阴而不留邪;2 调和营卫(调机表之营卫)
生姜:辛散风寒,助君药以解表调卫,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助白芍和营血,姜,枣相
配,益脾胃,调脾胃之营卫,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力。
2.银翘散是辛凉解表剂,方中为何用辛温解表的荆芥、豆豉?
取其辛散透邪之功效。荆芥(豆豉)药性虽辛温,但在大队寒凉药中,温性被制,而存其
发表散邪之用,以增强本方解表透邪之力,故属于“制性存用”之药 麻杏甘石汤:麻黄与石膏相配,以寒制温,清泄肺热,宣肺平喘。温脾汤:附子与大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3.清营汤中配银花、连翘、竹叶、黄连的意义?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竹叶、黄连:清心除烦。四者相配,既清心解毒以除烦,又透热外出,使营热透出气分而解。
4.龙胆泻肝汤中配柴胡,生地,当归的意义? 柴胡: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归入肝胆.生地,当归:补血养阴,防肝热伤阴血,泻中兼补 又防苦燥渗利伤阴.5.归脾汤中用补气药的意义? 归脾汤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的意义有3 点:(1)益气补中健脾,以治脾虚之证.(2)益
气生血,以治心血不足之证.(3)益气摄血,以治脾虚气不摄血之出血证.6.分析补益剂,祛湿剂,理血剂,祛痰剂,消食剂中配伍理气药的意义.(1)使补而不滞(2)气化则湿亦化.(3)有气行则血行的功效.(4)气顺则痰消(5)使气利而积消.7.简述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的意义.枳壳行气宽胸;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柴胡疏肝理气.三药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使气行则血亦行.8.简述黄土汤中配干地黄,阿胶,黄芩的意义.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生地,阿胶得白术,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附子配生地, 阿胶可免温燥伤血之虑.黄芩:苦寒清热止血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无动血之弊.刚柔相 济,标本兼顾
9.镇肝熄风汤中配茵陈,川楝子,麦芽的意义? 在大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药的基础上,配茵陈,川楝子,麦芽以清泻肝热,条达肝气,从而有利于
肝阳的平降镇潜,防止了因重镇太猛,而使肝阳上亢愈甚的不利局面.10.小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大承气汤,理中丸,归脾汤,麦门冬汤的主治证有哪些
小柴胡汤: 1,伤寒少阳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及内伤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 1,肾阳不足证 2,阳痿早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 1,脾胃气虚证 2,气虚下陷证 3,气虚发热证
4、脾不升清证 五苓散: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泻泄,小便不利 3,痰饮 大承气汤: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 3,发狂证 4,热厥 5,痉病
理中丸: 1,脾胃虚寒 2,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 4,病后喜唾涎沫 5,胸痹 6 霍乱 归脾丸: 1,心脾气血两虚证 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 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 2,胃阴不足证
组方原则(曾经考过者)
麻黄汤:君: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a.散寒解肌发表;b.温通经络 佐:杏仁----降利肺气,平喘止咳 使:炙甘草----和中,调药
* 麻.桂相须为用, 发汗散寒解表力強 * 麻.杏相配, 宣降肺气, 增强平喘之力 小青龙汤: 君: 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桂枝----散寒解肌发表,助阳化气以行水化饮 臣: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佐: 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喘咳 半夏----燥湿化痰,蠲(juan)饮降浊 白芍药---养阴和营,且防麻.桂发汗伤阴 使: 炙甘草---调和药性
* 麻、桂相须为用,发汗散寒力強 * 姜、辛.味相配: 散中有收,散肺寒,化寒饮而不伤正,敛肺气,止喘咳而不留邪;而且具散寒化平喘之功.大乘气汤: 君: 大黄(后下)---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臣: 芒硝----咸寒泻热, 软坚润燥通便 佐: 枳实----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宽肠下气,消胀除滿
*黃、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強,燥.实并治 *枳、朴相配,助黃.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清营汤: 君: 犀角----清营解毒,凉血散瘀
臣: 生地黄----清营解毒,助君清解营份热毒,养阴生津以治营热津伤 玄参----滋阴清热解毒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邪 竹叶、黄连----清心除烦
丹参----清心除烦, 活血化瘀, 防热与血结, 引药入心
小柴胡汤: 君:柴胡----a.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b.疏畅少阳气机 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兼)炙甘草: 调和诸药
*柴.芩相配: 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补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补气益中,健脾燥湿
*参、术相须为用,增强了补齐健脾益胃之效 佐: 茯苓-----健脾渗湿
*术、苓相配,健脾助运,相辅相成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臣: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参、术、芪、草相须为用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
使(兼):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 一贯煎:君: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臣:枸杞子——滋肾益精,养血补肝 当归——养血补虚,和血调肝
*二药合用、滋阴血,补肝肾,滋水涵木 北沙参、麦冬——养阴补肺,既资水上之源 佐:川楝子——疏肝理气,清泄郁热。桃核承气汤:君:桃仁——破瘀活血 大黄——下瘀泄热
臣: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 芒硝——泻热软坚通便,助大黄攻逐瘀热 *桃仁、大黄相配,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桂枝得大黄则不走表,大黄得桂枝则不直下,共奏活血祛瘀之功 佐使:炙甘草——① 护胃气,以防寒凉药伤胃 ② 调和诸药 补阳还五汤:君: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而促进血行 臣:当归尾——活血祛瘀,养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 佐:地龙——通经活络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归尾之力 生化汤:君: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臣:川芎——活血行气 桃仁——活血化瘀 佐:炮姜——温经止痛 黄酒——温通血脉而活血
童便——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黄土汤:君:灶心黄土——温中阳,收敛止血 臣:白术 ——健脾益气 炮附子——温壮脾阳 佐: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
黄芩——止血而治诸失血;苦寒坚阴,制术、附之温性,使温阳而不动血。使:甘草——调和诸药
*生地、阿胶得白术、炮附子可避免滋腻呆滞碍脾之弊;白术、炮附子配生地、阿
胶可避免温燥伤血之虑。
平胃散: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促运化 使:炒甘草——和中,调药
*君臣相配,燥湿运脾,行气化湿,湿化气行则脾得健运 *臣、佐相配,理气和胃,使气行湿化
藿香正气散: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
臣:白芷,紫苏—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并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厚朴—燥湿和胃止呕,行气除满,助君以燥湿理气和中 佐:陈皮——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宣肺宽胸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于化湿 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和中止泻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五苓散:君:泽泻——渗湿利水
臣:猪苓,茯苓——利水渗湿,以助君药 *君,臣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之力强
佐:白术——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 桂枝——(温阳化气,外散风寒)化气解表 二陈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行气和胃,使气顺痰消咳止
*君臣相配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无以生 生姜——合半夏①化痰;②降逆和胃
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炙甘草——调和药性
半夏白术天麻汤: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天麻——平肝熄风而止眩晕 *二药相配,化痰熄风以止眩晕 臣: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二药合健脾去湿以治痰之本 橘红——理气化痰,和胃止呕
佐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阳和汤:君:熟地——重用以补阴血,填精髓 鹿角胶——填精髓,助阳气 *二药合用养血助阳,填精益髓
臣:肉桂,姜炭——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君,臣相配以温阳补血,散寒通脉,使补不碍胃,补不留邪
佐:麻黄——开泄腠理;发越阳气,宣通卫气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 白芥子——豁寒痰,通经脉,利气机,尤善祛皮里膜外之痰以散结消肿 佐使:生甘草——合温里散寒药以解阴毒,兼以调药为使
类方比较(曾考过者)
1.小青龙汤---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均能降逆平喘,祛痰止咳。用治痰失宣降所致之喘咳证
a.小青龙汤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饮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b.定喘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
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特征 c.苏子降气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
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2.小青龙汤---杏苏散
两方均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a.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擅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多用治外感内饮,尤以寒饮内停肺的喘咳证,属温化法。亦是治疗肺寒痰喘咳的良方。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表证为特 征
b.杏苏散轻散风寒(轻宣凉燥)中长于宣肺气,化痰湿(偏于宣散化痰),为治外感凉燥证的代表
方,亦治外感风寒较轻,兼肺气不宣痰湿内阻之咳嗽,属宣化法。临证以恶寒头痛,无汗,咳嗽
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脉弦等见证为特征 3.逍遥散---一贯煎
两方均具有疏肝理气而止痛之功。用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胁痛证
a.逍遥散长于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属调和肝脾之剂,临证多用治肝气郁结为主,兼有血虚 脾弱之胁痛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证。表现以两胁作痛,或少腹疼痛,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口
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为特征
b.一贯煎重在滋养肝肾,兼能疏达肝气,为滋阴疏肝法的代表方,多用治肝肾阴虚,兼有肝气不
疏之胸脘胁痛证,临证伴有吞酸吐苦,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弦等征候者 4.归脾汤---固冲汤
均重用补气药,意在补气健脾,以复统摄之权,用治脾气虚,气不摄血之崩漏或月经过多,舌 淡脉细弱等证
a.固冲汤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固冲养血收敛止血,去瘀止血,补气固冲以治其本,收涩 化淤以治其标,以奏固崩止血之功。用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执血崩月经过多证,伴见量多色
淡质清稀,心悸,眩晕,舌淡脉细弱等证者
b.归脾汤重在补气健脾摄血之外,更配以养血安神之品,以达心脾同治,气血并补。但重用补气,意在生血,以复其生血统血之职。用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脾不
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5.四物汤---逍遥散 两方均有补血和血之功,用治肝血不足而头目眩晕,月经不调,舌淡,脉细之证。a.四物汤重在养血补虚,并能行血调经,为临证补血,调血的基本方剂。多用治冲任虚损,营血
虚滞所致之血虚证,以及妇女月经不调和胎前,产后血虚兼气滞者。
b.逍遥散重在疏肝解郁,并能养血健脾,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剂。多用治肝气郁滞,血虚脾弱之
月经不调证或胁痛证。临证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体倦,舌淡,脉弦而虚等证。
6、归脾汤-------天王补心丹
均有补心血安心神之功,皆可用于心血不足的心神不安证,症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
a.天王补心丹:、重在滋养心肾之阴血兼清虚热,用于心肾阴血虚少、心肾不交的心神不安证,症
见失眠多梦、健忘心慌、伴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等。b.归脾汤:重在益气健脾兼以养心,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心神不安证,症见食失眠多梦神疲食少、体倦乏力、面色萎黄;亦用于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
7、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
均具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之功。用治脾胃气虚而见面色萎白、少气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苔 白、脉虚弱者。
a.四君子汤:重在益气补中,并能健运脾胃,为补气的基础名方。是治脾胃气虚证的代表方。
b.补中益气汤:功善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临证尤多用治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证、久泄痢证、崩漏证,以及气虚发热证。
c.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中培土生金,功善渗湿止泻,为“益气渗湿”代表方,临证多用治泄泻
或咳嗽咯痰色白,气虚夹湿泄泻或咳喘。
8、理中丸------四君子汤
均具有益气健脾之功,均可治脾胃气虚之证。临证均可见气短体倦、食减便溏或泄泻、舌淡苔 白、脉虚之证、a.理中丸:以干姜为君,侧重于温中祛寒,兼以益气健脾,为治中焦脾胃虚寒证的代表方。亦主
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睡涎沫、胸痹等病症属中焦虚寒者。临证以脘腹冷痛、畏寒肢
冷、不欲饮食、便溏泄泻、脉沉细等为特征。
b.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重在补脾益气,为补气的基础方剂。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乏力证。临
证以面色恍白、气短体倦、食少便溏、舌淡脉虚等为特征。
9、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
三方都可以用来治疗四肢厥逆之证,但三方用药主治皆不同。
a.四逆散证乃热邪内传少阳,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所致,属热厥轻证,功效着重于通解热邪,还可 以治肝脾郁滞证,有疏肝理脾之功效。
b.四逆汤证是由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属寒厥证,功效着重回阳救逆。c.当归四逆汤证则属血虚受寒、寒凝经脉所致,功效着重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10、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
均以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立法,用治心下痞满、舌苔腻微黄之证 a.半夏泻心汤:重在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肠胃不和升降失司之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利、舌苔腻微黄、脉滑数之证。
b.枳实消痞丸:行气消痞之力大,且有健脾去湿、和胃消食之功,临症以心下痞满证,伴有食少、体倦乏力、大便不调等证为特征。
11、凉开三宝的比较
凉开三宝是指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三方均能清热解毒、涤痰开窍,用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所致发热、烦躁、神昏
谵语、舌降苔黄数等热闭证。
a.安宫牛黄丸寒凉性最大,清热解毒之力最强,清热与开窍并重,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毒炽盛或
痰热内盛、蒙蔽心窍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脉数等证及小儿痰热惊厥。
b.紫雪寒凉性次之,清热止痉力最强,化痰开窍力逊于至宝丹。故适用于热闭证而热陷心包及热
盛动风之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烦躁四肢抽搐等证者。
c.至宝丹寒凉性最小,清热解毒力弱,而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力优,适用于痰热偏重、内闭心包
之神昏谵语、痰多气粗、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闭证。12.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均具有平肝熄风的功效。用于治肝风内动的头晕目眩,烦躁,脉弦有力者。a.羚角钩藤汤长于凉肝镇风,清热止痉,并能柔润舒筋。多用于肝热盛,引动肝风而见高热烦躁,四肢抽搐,舌绛而干,脉弦数等证者。
b.镇肝熄风汤善于重镇降逆,潜肝熄风,并能滋阴液,舒肝气。多用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而动
风,气血逆上之类中风证。临证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脉弦长而有力等为特征。
而且不论中风之前,中风举发或中风之后,凡其病机相符者,均可应用。13.五苓散——猪苓汤
均有利水渗湿之功。有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证。
a.猪苓汤利水渗湿之中尚有清热养阴之功。主治水热互结,邪气伤阴致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身 日心烦等证。
b.五苓散利水渗湿之中尚有健脾运湿,化气解表之功。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膀胱气化不利
之蓄水证,见头痛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苔白。14.真武汤-----实脾散
均能温补脾肾、助阳行水,同治脾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水肿、苔白脉 沉等阴水证。
a.真武汤偏于温肾利水,主治肾阳虚之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浮肿、腹痛、兼阴随阳伤之身目闰动者。
b.实脾散偏于温补脾阳兼行气导滞之功,主治脾阳虚水停气滞之水肿。症见胸腹胀满、食减便溏、舌苔白腻。
15.平胃散-----藿香正气丸 均具有芳香化湿运脾、辟秽祛浊、行气和中之攻,都可用治湿滞脾胃之脘腹痞满、吐泻食少、舌苔白腻等证。
a.平胃散功专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专治湿困脾胃、气机受阻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口淡纳呆、苔白腻等证,为燥湿和胃的代表方。
b.藿香正气散兼外散风寒,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寒热头痛、腹痛吐泻等证,为解表化湿并 用之剂。
16.理中丸---黄土汤
均能温脾阳,益脾气,以统血摄血,用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脾不统血的出血证,症见出
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者
a.理中丸重在温阳健脾治本,用治中焦虚寒证,临症以脘腹冷痛、食少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主
b.黄土汤重在标本兼治,既温阳健脾治本又养血止血治标,临症以失血,血色淡黯、四肢不温、面
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为主。
有代表性的古句子
1、肾气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而生化无穷”
2、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清营汤——“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4、犀角地黄汤——“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5、苓桂术甘汤——“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6、芍药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参考复习指导.六味地黄丸的附方---知柏地黄汤、杞菊地黄汤、都气丸、麦味地黄丸、耳聋左慈丸
四君子汤的附方---归脾汤,枳实消痞丸,健脾丸,八珍汤,参苓白术散,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保元汤 2.下列药的主治症:
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证;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肾气丸---1)肾阳不足;2)阳痿早泻、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补中益气汤---1)脾胃气虚证;2)气虚下陷证;3)气虚发热证?
五苓散---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3)痰饮
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等
理中丸---脾胃虚寒或阳虚失血、小儿慢惊风、病后喜唾涎沫、胸痹、霍乱等 归脾汤---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麦门冬汤---1)肺胃阴伤气逆之肺痿;2)胃阴不足证
方中药对的作用
麻黄汤中麻黄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平喘 桂枝汤中桂枝配白芍的作用是:调和营卫
小青龙汤中细辛干姜五味子相配的作用是:温肺化饮,敛肺平喘止咳 桑菊饮中中桔梗配杏仁的作用是:宣肺止咳 大承气汤中大黄配芒硝的作用是:峻下热结 小柴胡汤中柴胡配黄芩的作用是:和解少阳 四逆散中柴胡配枳实的作用是:疏肝理脾
逍遥散中柴胡配当归白芍的作用是:疏肝养血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相配的作用是: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散结除痞
白虎汤中石膏配知母的作用是:清热生津
清营汤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相配的作用是:透热转气 清胃散中黄连配升麻的作用是:清散胃热 玉女煎中石膏配熟地的作用是:清胃滋阴 青蒿鳖甲汤中青蒿配鳖甲的作用是:养阴透热 理中丸中干姜配人能的作用是:温中补虚.四逆汤中附子配干姜的作用是:回阳救逆
当归四逆汤中当归配桂枝的作用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补中益气汤中黄芪配柴胡升麻的作用是:补气升阳 四物汤中当归配熟地的作用是:补血和血 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补气生血 朱砂安神丸中朱砂配黄连的作用是:清心镇惊安神 酸枣仁汤中酸枣仁配川芎的作用是:养血调肝安神 半夏厚朴汤中半夏配厚朴的作用是:化痰行气散结
旋复代赭汤中旋复花配代赭石的作用是:化痰降逆止噫.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桔梗枳壳相配的作用是:调畅气机,促进血行__
第四篇:教育学考研复习重点总结(2013年)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各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特点: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了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1762年,法国启蒙家卢梭出版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描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1860,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经验学科兴起,对教育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作准备;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的概念;1908年德国教育家伊拉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1916年美国的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代表着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出现;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命题;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1972年苏联出版了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关于教过程最优化的几本系列著作,他把教育过程分为:社会方面的成分(目的、内容)、心理方面的成分(动机、意志、情绪、思维等)和控制方面的成分(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它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2)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 3)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教育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广义的人体发展是指,人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人的发展特点: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 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2)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教育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4)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做好因材施教工作非常重要。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 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力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发展作用。
(4)教育的生态功能: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议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1)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2)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身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主要表现为: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那种不顾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甚至 视学校教育为政治、经济的附庸,在教育工作中任意将教育、教学活动机械地从属于政治、经济活动,或依政治、经济上的惯常做法简单取代教育特有的做法,轻率地否定教育的特点、规律,都是有损于教育工作的,也是不利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的。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从形态上看,教育目的还可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
1)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由于它表达的主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所要培养的人的一种主观期望或根本要求,故亦称为“应然的教育目的。”
2)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由于它正在被实践、应用,故被 称为“实然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定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这一目标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四是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上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 ;二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它是教育规律性的必然体现。(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性质)。(2)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们们既然期望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这就是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也必须是教育活动的主体。(3)我们在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上,必须警惕庸俗的唯物主义,即那种将社会制约性作“机械决定论“的理解,而否定人对教育目的制订的能力性、选择性。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1)从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可分为两大类: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教育的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 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2)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类型两分法的是杜威,他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去说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某一教育内容或要素当它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时,它就具有内在价值的属性,而当它成为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时,它就具有外在价值的属性。
(3)教育价值亦可解释为教育的理想价值和教育的工具价值。前者是指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后者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教育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1)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等,主要有以下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苯酚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代表人物有托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主要观点有: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地辩证地向前发展的。 教育者将所处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活动的意向、动机、目的,并不是如同镜子一样被动产生的,而是需要经过人的意识的中介、思考与决策,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交夫类历史划分为三种形态,并从三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来考察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漫长的古代社会里,“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现代社会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第三阶段,共产主义是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
(2)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实践的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所谓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有关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探索和科学概括,是我们制订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培养独立个性。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特点:(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2)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3)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加其意志力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宽阔得多。美育工作的三个内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性联系泊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原始时代,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中分离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也就不存在教育制度;(2)古代阶段,古代学校只培养少量的剥削统治人才,不培养广大的生产劳动者,因此古代教育制度具有简略性、非群众性和不完善性。
(3)现代阶段,教育制度不但有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有生产性和科学性,它要为生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结构上的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特点。
*现代教育系统包括幼儿教育系统、校外儿童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等,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终身都育固然要重视其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双轨学制(西欧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 单轨学制(美国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国等。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分支型学制(苏联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1)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结论:第一,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池制并轨就要并到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远行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第二,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能发展的一种趋势)。
(2)从学校阶段看,第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我国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2)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近代学制,但未及实施;(3)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4)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就是“六三三”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6)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认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制,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
(1)学前教育(幼儿园):招收3—
6、7岁的幼儿。(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近三十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即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七、课程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
(1)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2)课程方案:也称能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能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3)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4)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5)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课程理论的发展:(1)第一个进入人的视野的直正课程问题,是由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
(2)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浣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3)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该 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个课程论专著。(4)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是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2)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1)
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课程目标的设计过于具体、目标行为表述太细致,往往会限制过死,不利于学目标的研制;而课程目标过于抽象和概括,又不利于课程知识的选择和组织,不利于课程评价。因此,应当使这两个方面保持适当的平衡。2)课程目票的层次与结构问题:课程目标的设计需要有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终极目标和过程目标等不同层次的目标,这样才能对课程实践起导向、调控和评价作用。
(3)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行为动词: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行为动词:历时性的、过程性的,主要应用于“过程”领域)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行为动词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主要适用于“制作”领域)
课程内容的设计:
(1)课程内容的概念: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不。它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
1)课程内容与教材; 2)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3)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2)课程内容的选择
1)间接经验的选择:科学的基本事实;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直接经验的选择: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和标准;直接经验的结构与体系
(3)课程内容的组织
1)直线式与螺旋式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2)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知识按学科适度分类是必要的,而且依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过分强调按学科门类加以细致分类,并把它绝对化,结果造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中难以对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八、教学(上)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老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我国中小学教学有重视“双基教学”的优良传统,但亦有不足之处:被 动接受有余,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不足;求同有余,创新不足;当做金科玉律信奉有余,当做解决面临问题的资源与工具去运用不足;进行知识积累、博取分数有余,进行价值追寻、提高精神魂斗罗不足,亦须改进。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总之,教学既要贯乇教育目的,完成智、德、美、体和综合实践教育的任务;又要依据教学机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智能与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正确思想、情感和态度。这两个维度的任务在教学实际中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传授/接受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注意要点:第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第二,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第三,每个阶段上的主要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2)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亲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简言之,它是一咱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亦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如下: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作出结论
*注意要点:第一,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第二,要关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探究目的上来。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和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老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三)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新街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聆听现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池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九、教学(下)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概述
(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老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具有目的性、双边性。
(2)教学方式: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广义的教学方式外延很广,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教学方式本身不能独立地完成某种教学任务。
(3)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4)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5)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 教学方法的选择(P238)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2)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亦叫问答法。*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
(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要求:1)提高练习的自觉性;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要求:1)要做好演示前的冷血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
(6)实验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食品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要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2)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验小结
(7)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要求:1)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2)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3)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习作业总结
(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9)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 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要求;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要的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以上教学方法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双边活动中以谁的活动为主划分;一类是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主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另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有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来划分,则有三类:一是通过语言的有讲授、谈话、读书指导、讨论;二是通过直观的有演示、观察;三是通过实际操作的有练习、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五)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根据每位池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人性。但是,采用个别教学,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
(2)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3)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4)分组教学制: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5)特朗普制: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池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行。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优点: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5)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任务来分的,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3)课的结构,即一节课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性关系。常用的结构有新授课结构、技能课结构、复习课结构。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
(3)课后教导工作(4)教学评价。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概述
(1)教学评价的概念: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都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2)教学评价的意义(P268):
1)对学校来说,可以记载和积累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定期向家长报告他们子女的成绩的,并作为学生升、留级能否毕业的依据。
2)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3)对学校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从中受到激励与警示,以扬长初短。
4)对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每个老师、每个班级的教学情况,便 于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以改进教学。5)对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6)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 系统,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反馈机制。
(3)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3)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1)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2)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等级量表)、测试法(论文性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调查法(问卷、交谈)、自我评价法(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运用录音机、录像机)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优劣的唯一质量标准。(2)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考查和考试两部分组成。(3)试题编制的要求。
(4)评分标准和记分法;百分制记分、等级制记分 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评教的意义: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亦称“评教”,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它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评教的要求: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2)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3)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3)教学的几种水平:记忆水平、理解水平、探索水平(4)评教的方法:分析法、记分法
十、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也就是道德教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毒性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德育的特点:
(1)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首先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首先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2)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果的重要要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德育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1)德育对社会具有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2)德育不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出现负功能 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爱国、守法、明德的公民;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第三个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三个层次的德育任务最早来自于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2)德育内容的层次结构
1)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主要是德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 2)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古今中外”问题 3)学生生活与德育内容 4)学校德育内容的“主旋律”
品德发展规律(P291)
(二)德育过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首先认识和首先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2)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自我期望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池习同参与生活实践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要求:1)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长善救失原则: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要求: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要求:1)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 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艺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要求: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能力量结合起来。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
*要求: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池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途径
(1)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4)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5)心理咨询(6)班主任工作。 德育方法涵义和要求
(1)说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榜样: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适当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
(4)修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瓷等。
*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奖惩: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要求:1)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7)制度: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意义:1)学校制度为学生建构合理、有序的学校环境;2)学校制度为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3)学校制度为学生规定了特定的价值导向。
*要求:1)学校制度要合法;2)学校制度要合德:让学生来参与制定、选择和执行学校的德育制度;发展为主。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1)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班主任素质的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2)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班集体还特别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与学生群体;(1)班集体: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2)学生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是指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集体的发展阶段:1)组建阶段;2)核心初叔形成阶段;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培养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单独进行的教育,一般包括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指导、辅导和帮助等。(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一是学生的档案资料;二是班级记录资料;三是学生个人写的资料)、调查研究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1)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2)加强学习纪律教育;3)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组织班会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组织学生的劳动:1)准备工作;2)组织与教育工作;3)总结工作 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1)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2)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 评定学生操行;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 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
*无论从哪个方面出发,教师的劳动都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必然会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劳动对象是未成熟而有相对独立性的“人”,他应以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通过示范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活动必然会有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历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积累。
(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
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从宏观上看,最突出地表现在老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世大贡献上;从微观上看,教师的劳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2)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其次,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更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
(3)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1)首先,教师劳动的价值具有模糊性;2)教师劳动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3)教师劳动价值具有隐藏性。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教师的权利:指教师依法应当享有的各种权益。
1)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2)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利。3)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4)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2)教师的义务:指教师依法应承担的各种职责。
*教师所享有的权利越多,所承担的责任就越重,意味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高。 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1)教师的“角色丛”:是指与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集合。
1)“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 2)“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管理者”的角色 4)“心理调节者”的角色 5)“研究者”的角色
(2)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常见的有:
1)社会“楷模”与“普通人”的角色冲突 2)“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的实况冲突 3)教育者与研究者的角色冲突 4)教师角色同家庭角色的冲突
*解决方法:1)客观上,必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2)主观上,教师的自身努力是关键因素。
(3)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意味着学校教育功能的某些变化,而且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师资培训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的素养要求 高尚的师德; 宽厚的文化素养;
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1)教师的分布与结构失调;2)教师的质量不均衡;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4)不少教师还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教学反思、校本培训、校外支援与合作)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它有下述显著特性:(1)学校管理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
(2)学校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具有服务性;(3)学校管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具有文化性;(4)学校管理是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 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1)学校管理者:就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的人。学校管理者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素养、转变角色,从传统的控制者走向服务者,这就是新时期学校管理者的发展趋向。
(2)学校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学校的人(伦理原则)、财、物(经济原则)、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
(3)学校管理手段: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体,它是学校管理的枢纽,对学校管理功能的实现发挥着全局性、要本性和持久性的作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机构体制和学校领导体制。 校长负责制:意味着校长只能委以责任的上级部门承担责任,没有真正的领导权,而“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
(1)明确校长的权力与责任;(2)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
(3)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是通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状态、标准和结果。它具有向量性、集合量性和预计量性三个方面的特性。它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学校管理的预定目票,对学校管理对象进行、引领、规范、调整与提高的动态过程。(1)基本环节
1)计划 2)实施 3)检查 4)总结
(2)相互关系:学校管理的四个环节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渐进、首尾相连的有机整体。计划统帅着管理全过程;实施是计划的执行;检查是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对检验 ;总结则是对计划、实施、检查的总体分析与评价及其改进建议。各环节之间,都存在反馈回路,以便对工作产生反思、提高和促进作用。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
(1)教学思想管理(2)教学组织管理
(3)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生命线) 教师管理:教师的选拔、教师的任用、教师的培养、教师的考评 学生管理 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书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学校管理法治化 学校管理人性化 学校管理校本化 学校管理信息化
第五篇:考研政治复习重点内容总结
考研政治复习重点内容总结
同学们,考研政治需要重视起来啦!李老师整理了政治各部分的复习重点,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梳理整体内容。
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结构来看,《原理》这门课程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第1章),主要是从整体上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第2—4章)。其中,第2章介绍的是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第3章介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第4章介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5、6章)。其中,第5章主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第6章主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四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7、8章)。其中,第7章介绍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第8章介绍的是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内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原理》这门课程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为根本,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门课程主要考三个方面的考点: 第一是概念;第二是观点;第三是意义。课程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规律和经验的总结。
从结构来看,《概论》这门课程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第1—2章)。其中,第1章从总体上介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条件、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2章从总体上介绍了贯穿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精髓。
第二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第3—4章)。其中,第3章介绍的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4章介绍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第5—15章)。其中,第5、6、7章分别从社会性质、发展程度和鲜明特点三个方面介绍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8、9、10、11章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第12、13、14、15章分别从祖国统一、外交政策、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条件。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概论》这门课围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
主要考这样三个方面的考点: 第一是观点;第二是依据;第三是意义。
纲要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从结构来看,《纲要》这门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在教材中,上篇包括第1、2、3章的内容。中篇主要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在教材中,中篇包括第4、5、6、7章的内容。下篇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下篇包括第8、9、10章的内容。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纲要这门课围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主题,以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为主线,以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为重点。
这门课程的考点范围应该包括: 第一是史实;第二是原因;第三是观点,观点有可以分为性质、教训和经验三个具体的方面;第四是意义。
在《纲要》复习中,考生应该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的考点来进行复习。
法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从结构来看,《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1—3章),道德观教育(4章的全部,5、6章的部分),法治观教育(5、6章的部分,7、8章的全部)。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主要考两个方面的考点: 第一是观点 第二是意义。
行政以及当代
形势与政策这部分的考题包括两个方面的考点:第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第二,间(2018年1月—2018年12月)的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在考研政治的五门课程中,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分数比重比较低,在一百分的试卷中只占十分;第二,题型比较单一,这门课程只考一道分析题,也就是说最后一道分析题考的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相关考点;第三,与国际形势与政策密切结合。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这门课的考试范围可以概括为: 第一,把握两大趋势,理解一个竞争。趋势:(1)全球化;(2)多极化。竞争:综合国力竞争。
第二,注意两类威胁,分析三大关系。威胁:(1)传统安全威胁;(2)非传统安全威胁。关系:(1)大国关系;(2)南北关系;(3)南南合作。第三,围绕时代主题,掌握一个中心。主题:和平和发展。中心:我国的国际战略和政策。
在这个范围内,这门课程主要考这样两个方面的考点: 第一是原因,第二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