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诗歌精选(194首)分解

时间:2019-05-15 09:1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乾隆诗歌精选(194首)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乾隆诗歌精选(194首)分解》。

第一篇:乾隆诗歌精选(194首)分解

乾隆诗歌精选194首

批注:陈得风

2016.1.1《高其佩指头画虎》

铁岭老人阎李流,画不用笔用指头,纵横挥洒饶奇趣,晚年手法弥警遒。为吾染指画苍虎,气横幽壑寒飕飕,落墨伊始鸦雀避,着色欲罢豺狼愁。怒似苍鹰厉拳爪,炯然霹雳凝双眸,万里平川望无极,三株古柏拏龙虬。老人阅世如云浮,独于画法未肯休,此图赠我实手迹,笔绘还输第二筹。高堂昼静风生壁,却忆行围塞北秋。

评价:气势的确不凡!开始赞美画家指头的功力,后来又提出“宝贵”意见,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地位,不过也略微显示出作者的孤傲。

2《读项羽纪》

鹿走荒郊壮士追,蛙声紫色总男儿。拔山扛鼎兴何暴,齿剑辞骓志不移。天下不闻歌楚些,帐中唯见叹虞兮。故乡三户终何在?千载乌江不洗悲。

3《读《贞观政要》》

懿德嘉言在简编,忧勤想见廿三年。烛情已自同悬镜,从谏端知胜转圜。房杜有容能让直,魏王无事不绳愆。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绳愆shéng qiān基本解释:纠正过失。4《冬至斋居偶阅旧稿志怀》

静听迢迢宫漏长,斋居暂屏万机忙。那无诗句娱清景?恰有梅梢送冷香。案积陈编闲检点,志期旧学重商量。灰飞子夜调元律,又喜天心复一阳。

5《紫光阁阅武举射》

抡材临别苑,射策对明廷。养士百年久,干城九塞宁。雕弓悬满月,羽箭迅流星。为问赳桓辈,能通《黄石经》? 赳,雄壮威武的样子。6《赐大学士张廷玉》

喉舌专司历有年,两朝望重志愈坚,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调鼎念常周庶务,劳谦事每效前贤。古今政绩如悬鉴,时为苍生咨惠鲜。

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后因用以代称贤臣。

最后一句的意思:常以古今贤臣政绩为鉴,时时为百姓施惠谋利。

7《中元观河灯》

太液澄波镜面平,无边佳景此宵生。满湖星斗涵秋冷,万朵金莲彻夜明。逐浪惊鸥光影眩,随风贴苇往来轻。泛舟何用烧银烛,上下花房映月荣。

8《阅马》

平原草色著霜初,试阅天闲万乘余。

凤耳临风多(马兔)(马录),龙鬐耀日有驔鱼。漫夸唐牧张千锦,何用周王历八虚。燕市骊黄抡选遍,遗材犹恐伏盐车。9《书法中最喜黄庭坚笔意因而有作》 羲之称书圣,诸体无不有。齐梁作者无,李唐推颜柳,惜哉世已远,赝者十之九。宋元差可寻,翰墨出亲手。机暇戒宴安,时或游艺薮,就中名迹夥,唯爱鲁直叟。倜傥无安排,潇洒绝尘垢,譬如百尺松,孤高少群偶。信笔一规摹,运腕忘妍丑,所师在神劲,讵论形肖否。伊余有深意,笔谏曾谨守,好尚苟不端,丧德良已厚。所爱汲黯戆,裁诗铭座右。

汲黯,汉朝大臣,因常规劝武帝,武帝不耐,调为东海郡太守。戆,愚直。

评价:诗歌论述了书法的发展史,一气呵成,显示出作者独到的书法鉴赏功底。

10《采莲曲》

薰风拂池塘,明霞映洲渚,荡漾木兰船,采莲不知暑。

莲花如锦叶如盖,芳香自送摇清籁,疑有天孙为弄梭,不然洛浦飘衣带。采莲采莲夏复秋,青青苇岸忽白头。徘徊不觉露华湿,独喜红芳载满舟。

11《题唐岱山水便面》

尝闻名山有旦评,可览不如可游妙,可游复不如可民,绘林想亦同兹道。唐岱笔法老尤健,云烟淡染秋山照,缚茅蜗舍据佳胜,寒江堪弄严公钓。峰容树态总天真,碧萝苍石归诗料,犹疑谷合籁作时,翏翏于喁号万窍。是中应有肥遁人,召以蒲轮头屡掉,岂似北山隐士流,移文徒惹稚圭诮。

唐岱(1673-1752后)〔清〕字毓东,号静岩,又号知生、爱庐、默庄,满洲正蓝旗人。承祖爵,任骁骑参领,官内务府总管,以画祗候内廷。山水画初从焦秉贞学,后与王敬铭、张宗苍同为王原祁弟子,名动京师。康熙帝甚赏其画,常召作画,赐称“画状元”。

查稚圭,谱名美珂,字紫圭,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世居凤山之寒溪,号寒溪生,又号凤麓山人。幼颖异,嗜艺术,善书、画,尤工篆刻。子忠厚、忠尧,皆有父风。

12《避暑山庄》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轩墀敞御园,草树静高原,游豫思仁祖,庥和逮孝孙。桥山将酹爵,玉馆此停辕,罨画山容在,修蛇电影奔。禽言欣客至,蛩语诉秋繁,阶篆苔纹暗,碑诗钗脚存。圣踪犹可想,衷曲向谁论,倍切乾乾志,虞孤覆载恩。

13《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圣祖仁皇帝元韵》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海旭凝螺黛,罡风削玉蓉,灵奇经览乍,圣迹蹑寻重。过客群停辔,仙人迥矗峰,徒思山侧径,未抚寺前松。万古为幽镇,千秋溯舜封,崇功标地纪,秩祀偶天宗。嶻嶭疑鶱凤,巉峘突逴龙,盈眸欣积素,步马迟娄胸。14《姜女祠》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配国殇。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长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 秉彝,持执常道。15《检近稿偶志》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少小学为文,韩苏有卓型,别裁及诗格,李杜真前旌。立言人所志,见道羌孰能,自读宋儒书,始知朱与程。诏我为学方,主敬与存诚,空言信何补,要道在躬行。矧兹继百王,君师任匪轻,衡门有遗贤,安能致诸廷? 沟壑有饿殍,安能饱以羹? 返己率多惭,佳文何足称。有时雨未降,披衣宵立庭。既霑或苦潦,踟蹰复望睛。黍高稻宜低,夏耘春勤耕,望杏杏未红,瞻蒲蒲已青。织妇虑寒心,农夫望岁情,茅簷艰苦状,仿佛常共赓。结习难尽除,聊如劳者鸣,工拙非所论,岁月差可征。诗史让少陵,我作方农经。16《塞上山》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层峰高矗觉天低,蔚绿萦丹霁景(雨夷)。树列周崖成鹿柴,花披乱锦点霜蹊。经时几欲忘龙塞,佳处还教迟马蹄。自古诗人多未到,独留生面待谁题? 17《三月初八日幸圆明园》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秉时御气暮春初,灵沼灵台艳裔舒。似毯绿茵承步辇,含胎红杏倚玫除。下空回雁无忧弋,画水文鳞底用渔。满眼韶光如有待,东风着意为吹嘘。18《古别离》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古别离。乃有天上牵牛织女星分歧。至今八万六干会,后会滔滔无止期。可怜一会才一日,其余无央数日何以消愁思。古别离,天上犹如此. 人间可例推,设使无会晤,安用苦别离? 古别离,长吁嘻!19《卢沟晓月》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入定衲憎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20《杂诗》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吹芋三百人,隐笑齐宣王。21《海东青行》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鸷鸟种不一,海青称俊绝,摩空健翮上层霄,千里下击才一瞥。当其脱韝始纵时,风力未会迟飞掣,群燕缘扑或坠落,何异淮阴胯下气且折。鹰鹯之雏可罹(四童),海青之雏得未逢,闻之育卵大海东,追逐天鹅入云中,回顾忽失故国踪。海东青,尔不远为利,尔不高腾空,安得受制于人垂头仰饲居樊笼!王孙莫恨未央宫!22《阅古楼》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楼飞四面开屏障,神聚千秋作主宾。不杂嬴刘夸博广,略存魏晋要精真。游丝灯影参元契,大块文章沆瀣津。23《科尔沁》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世笃姻盟拟晋秦,宫中教养喜成人。诗书大义能明要,妫汭丛祥遂降嫔。此日真堪呼半子,当年欲笑议和亲。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24《柳条边》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不关阨塞守藩篱,更匪舂筑劳民惫。取之不尽山木多,植援因以限人过,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逾越疏可通,麋鹿来往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柳。25《菜花》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26《观采茶作歌》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劳劬,劳苦。27《咏煎盐者》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一历篷芦厂,载观盐灶民。樵山已遥远,釜海亦艰辛。火候知应熟,卤浆配欲匀。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28《拟古意》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中庭一树碧桃花,东西飞落邻人家。东邻阿娇贮金屋,画眉夫婿金张族。退朝绮宴花拂筵,欢为簪花回曼睩。西邻女儿独含悲,良人远戍无归期。谁谓含悲对花落,花落纷宁如泪垂。可怜同是残英瓣,一悲一欢不相见。29《趁凉》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谁云广厦不知暑,偶陟高台亦趁凉。竹解纳风还蔽日,心存无逸却非忙。收来荷露堪烹茗,伏出燕雏才下梁。赢得昼长何所事,重翻旧稿一商量。30《红叶》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迭嶂青云放晓晴,乍看红叶一枝横。徘徊体物难成句,几点玫瑰衬绿琼。31《雪》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夜报塞天同起云,凌晨玉叶遂翩纷。无林不作银花影,有嶂皆成冰绮纹。酒店旗飘近方见,僧房钟响远犹闻。入关廿里原秋雨,南北寒暄一岭分。32《新正重华宫侍皇太后宴》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元正大礼贺慈宁,翌日重华凤辇停。左右承颜娱永昼,曾元绕膝乐家庭。盆中茂树万年柏,阶际才舒两叶蓂。小部梨园呈法曲,致辞总是祝修龄。33《东园观麦》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迩日雨实佳,今朝晴更好。麦苗即菁菁,麦穗亦矫矫。

飏风披离离,邀露滟(白白白)(白白白)。十分纵未定,八分固可保。夫子鄙学稼,樊迟器量小。园林有弄田,藉以农功考。五谷斯其一,其四期尚早。无不冀有收,冀收宵旰祷。34《范宽秋林萧寺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禅有南宗及北宗,画家笔法与之同。限于地气因殊风,北之巨擘华原翁。秋山丛樾凡几重,林凹萧寺隐其中。流泉如飞虹,是何结撰杰且雄。故应心醉米南宫,约略境界记所逢,文殊五台叶斗峰。巨擘,高手。35《雨花台》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据阜高台俯井闾,讲经因以得名诸? 维摩已是为糟粕,梁武真成拾唾余。36《梁武帝》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乘其危窃其祚,萧衍道成视刘裕。宫城围吴兴拒,徒称马袁仍厚遇。本失正末奚数,定律兴乐曾何助。特佞佛奉象塑,舍身同泰功德慕。初祖谒直指处,漆桶弗契乃北去。祀牺牲代面素,庙不血食语不惧。饿台城应始悟,荷荷那得金仙护。37《《日下旧闻考》题辞》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重考彝尊书以成,七言权当序而行。名因日下荀鸣鹤,迹逮春明孙北平。罣漏岂无补所阙,淆讹时有校从精。百年熙皞繁文物,似胜三都及两京。38《《日下旧闻考》题辞》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曾赋皇都与帝都,若兹形胜古今无。金迁元复其久矣,明筑清修滋盛乎。御园法宫诚富此,返淳还朴益殷吾。论成知过渊衷写,更励聰听奕叶图。39《纪实》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失脚落溪癸卯年,衣衫末湿即登船。因艰步履盖老耳,弗慎起居为恧然。问类冯河答子路,事殊赏节骇忠贤。原如君子过而已,纪实防他讹以传。40《戒得堂》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戒得早成堂,荏苒廿岁徙,每来必有诗,忆祖兼敕己。今当归政后,吟咏可罢尔,然有不可罢,孜孜在训子。楚南北之军,宵小犯天理,更切得捷音,惭不可言矣。41《仇英碧梧翠竹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石泉窈以清,梧竹复修翠。诛茅为小楹,延得青山致。幽人兀然坐,开卷默而识。仿佛沂水风,吾与点也意。42《望长城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

千秋形胜因循览,万古兴亡取次觇。自是天心无定向,从来违顺卜黧黔。

萃,聚在一起。觇,chān,偷偷的看。黧黔,百姓。

评价:“想象当时守备严”,大白话。43《过蒙古诸部落》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识路牛羊不用牵,下来群饮碧溪泉。儿童骑马寻亡牯,只在东沟西谷边。

亡牯,失散的母牛。

44《过蒙古诸部落》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小儿五岁会骑驼,乳饼为粮乐则挪。忽落轻莎翻得意,揶揄学父舞天魔。45《过蒙古诸部落》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猎罢归来父子围,露沾秋草鹿初肥,折杨共炙倾浑脱,醉趁孤鸿马上飞。46《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吉林真吉林,长白郁嵚岑。作镇曾闻古,钟样亦匪今。邠岐经处远,云雾望中深。天作心常忆,明禋志倍钦。

嵚岑,qīn cén,指 高峻的山峰。禋,在高地上燃火放烟,向天上的祖先表达意思。

47《尚书蒋溥奏进所刻御制诗集书此志怀》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伊余有结习,对时耽属咏。赋诗何必多,杜老言诚正。况乎居九五,所贵行实政。享帚虞舛缺,综录予所命,杀青匪素志,既成姑以听。裒然宛成帙,十二年言行,其间悯农切,今昔颇可证。治未臻唐虞,志徒希贤圣,他年讽兹什,惭否复难定。评价:真情实感,帝王言语!48《平湖秋月》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春水初生绿似油,新蛾泻影镜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饱弄金波万里流。49《萧山道中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溪窄绿塍阔,水肥乌榜轻。开篷画芃蒨,挂席剪澄明。南国春方丽.越天云复晴。山阴指明日,已是镜中行。50《泛月》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泛月宜何处,山庄景最新。夏宵含飒爽,塞水漾明沦。鹤唳孤松顶,鹿寻曲涧滨。锤峰玉台迥,温峤早痴人。

温公喜慢语,卞令礼法自居。至庾公许,大相剖击。温发口鄙秽,庾公徐曰:“太真终日无鄙言。

51《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乘时命将定条枝,天佑人归捷报驰。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两朝缔构敢石继,百世宁绥有所思。好雨优霑王宇拓,敬心那为慰心移。52《山店》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山店诛茅亦易成,居民火种复刀耕。孳豚处处牢堆石,防虎家家栅树荆。粗粝聊安衣食计,逍遥且免市廛征。前驱俞骑休呵谯,正欲穷檐悉隐情。

孳,滋生,繁殖。市廛,市中店铺。谯,责问。53《秦淮歌》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祖龙东巡压王气,通淮凿断方山埭。痴心虑后五百年,讵知亡秦在二世。长源因此名秦淮,萦纡建业达水隈。时塞时疏异沿革,秣陵终免淮为灾。六朝往事难寻迹,王谢燕飞谁氏宅? 风流江令倦游归,惟见秦淮依旧碧。杨吴窃据筑金陵,清波溶溶乃贯城。十六红桥夹两岸,蜀娇越艳扬新声。千金买笑轻一掷,缠头锦是寒女织。会称盒子斗新奇,薛鸭袁羊饤珍食。而今功令禁俳倡,歌楼舞馆都荒凉。烟花丽景纵逊昔,瘅邪敦朴诚良方。瘅,憎恨。

54《桃花寺行宫即目》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地近青莲迥绝尘,朅来兴会又从新。窗含远景正无尽,笔点诸峰自有神。绿野润霑三月雨,绣岩芳斗一天春。花源不著通溪水,那虑渔郎忽问津。55《荷露烹茶》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秋荷叶上露珠流,柄柄倾来盎盎收。白帝精灵青女气,惠山竹鼎越窑瓯。学仙笑彼金盘妄,宜咏欣兹玉乳浮。李相若曾经识此,底须置驿远驰求。56《雨后昆明湖泛舟骋望》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半夜嘉霖晓快晴,敕机暇偶泛昆明。稳同天上坐春水,爽学秋风动石鲸。出绿柳荫知岸远,入红莲路荡舟轻。玉峰真似蓬莱岛,只许遥遥镜里呈。57《画舫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画舫予所喜,云舟不是舟。雅宜风澹荡,那共水沉浮。荷净初过雨,竹凉飒似秋。分明太液上,借与米家游。

58《哈萨克陪臣到因携观广陵风景》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哈萨朝正贡马频,路遥迟到值南巡。因教驰驿来江国,便挈行春阅绮闉。昔岁观光称使者,今番优赉实陪臣。广陵鄂畚何南北,总我心怀保赤人。59《唐寅桃花庵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吴中爱看吴人画,况是吴人画最高。世上只期为散木,庵前疑复绽新桃。松风寒处安茶铫,石冻春深试酒槽。七字志怀颇见道,宁云溪壑兴堪陶。60《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忆我三番曾过此,满目民艰恫瘝视。蠲租加赈不少靳,究亦无能疮痏起。壬午之岁博咨访,略觉其中悉源委。因为疏剔六塘河,果然潦尽堪耕耜。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兹来殊觉大改观,凭舆历览心生喜。户有盖藏育鸡豚,衣鲜褛裂赡妇子。不灾不赈奚所加,究欲加思念无已。因思时巡免正供,十分之三常例耳。数县瘠土应倍怜,益二至五斯可矣。

国有余用苏茆簷,减一半惟投悬匦。伫看元气复闾阎,庶协以休以助理。61《再游龙井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入目光景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 62《题宋院本金陵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琼窗绮榭簇勾栏,蜜意酣情各缔欢。官妓遗风自唐宋,政咸何体污衣冠。63《题宋院本金陵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几经富庶几离乱,富庶欢娱离乱愁。只有秦淮一片月,溶溶无意照千秋。评价:不逊于唐人!64《拈题》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信手拈题信口哦,树头叶少树根多。秋山四壁明无障,野水平湖冻不波,雉避风藏深草谷,鹿知寒下向阳坡。授衣时节豳诗咏,蒿目民艰竟若何。65《读杜牧集》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茂学本工文,清辞每出群。虽称有奇节,未觉副高闻。锦字常悬壁,朱楼喜梦云。所输老杜者,一饭不忘君。66《清凉山》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耸翠层峦接碧空,清凉襟袖拂天风。石头城一西临望,千古兴亡慨叹中。评价:前人也有过类似的意境。67《时世装,儆戎也》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城中好高髻,乡间一尺长。

元和亦有时世装,因之流行遍四方,不为怡容为戚态,望而可知非兆祥。所以少傅作诗儆戎变,虽然当时戎变久矣讵因髻椎面赭之改常。作善降祥不善必致殃,应在君臣勤政持纪纲。区区妇人一时习俗所好尚,安能贻祸于家邦?

尚忆辛未南巡吴郡县,妇女装饰原似寻常之所见。及至丁丑复省方,吴女人人眉际乌绫作瓜瓣。马上一过觉可憎,然而礼不下庶人,亦弗诃禁令改换。久将自厌必更易,似此亦何系世道人心而为灾祥之左券!五十篇可取者多,是篇吾谓近俗谚。68《寄题千山》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千山胜景久芗哉,三度徒教寄咏回。本异唐宗曾驻辇,空传丁令有遗台。底须石洞花岩到,原匪探奇问景来。却笑前遭泐崖处,侵寻应已漶莓苔。69《法喇——汉语为扒犁即拖床也》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服牛乘马取诸随,利器殊方未可移。似榻似车行以便,曰冰曰雪用皆宜。孤篷虽逊风帆疾,峻坂无愁衔橛危。太液拖床龙凤饰,椎轮大辂此堪思。70《古希》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古希希圣未从心,负扆遑云久莅临。惟是惕乾励朝夕,戒其玩愒度光阴。龙乘不息法一健,象译由来通六音。爱乐纷哉向何托,积成三万首余吟。71《回思一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践阼回思廿五岁,朝班较我岁都多。匆匆卌八春秋阅,忽忽康雍文武磨。几个老臣用由我,其余在列长于他。蓦然自问率兴事,蒿目焦心愧若何。践阼,登基。72《赐蔡新》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年老君臣似老朋,归来前席喜诚应。九龄风度于今罕,彦国精神较昔增。儿辈重瞻绛纱帐,时流都凝玉壶冰。殷勤问过称无过,曰信斯之吾未能。73《盛京旧宫再依皇祖元韵》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枚枚青琐与银铺,一例都京制度符。体从帝王御宫殿,心惟黎庶奠寰区。酌斟奢俭临中国,环卫旗民壮远图。敬仰戎衣未解际,依然有暇视规模。74《登凤凰楼再依李白凤凰台韵》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谪仙当日事狂游,槌碎黄鹤夸风流。有无较版则且置,格高兴逸吞山邱。故宫登楼名偶似,远眺欲见蓬瀛洲。陡思我祖开创艰,守成予责增惕愁。75《题张宗苍惠山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每值南巡春仲月,轻舟必先溯梁溪。无端一展石渠卷,陡忆群瞻跸路蹊。过去江乡已渺渺,看来春霭尚凄凄。宗苍那往惠山在,一例如同古画题。76《碧云寺》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隔岭别为区,精蓝静以俱。每参相与好,难论有和无。法雨真优渥,碧云任卷铺。设云云那碧,迭树岂非乎? 77《再题石鼓》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石鼓韩歌掘臼科,弗知其意所云何? 兹因考古十之质,爰命图真一有窠。慨叹曾充舂杵用,伤形已阅岁年多。言行国学历珍弆,重道崇文功不磨。78《烟雨楼对荷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花盛原因开以迟,楼阴一片绮纨披。屈为信理固宜是,淡弗华高乃在兹。鹿苑不妨恣游奕,鸳湖岂必较参差。设如座喻对君子,香树依稀与论诗。79《除夕》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近成老人说,云十幸能全。80《清凉山》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雪蹊历历度桥踪,白玉层梯认碧松。春月景殊秋月景,下方钟和上方钟。得教触目清裁别,间复翘心□韵重。只有清凉无改度,迎人翠掩五云峰。81《题吴梅村集》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披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恩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82《夏珪秋江风雨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雨丝风片远连天,一棹渔舟万顷烟,无事买鱼沽酒客,却绕书画米家船。83《苏轼偃松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东坡先生倔强人,画禅笔阵皆相似。秃毫特写老松枝,老松枝偃性不死。譬如壮士头可断,古心劲节焉肯毁。磕敲应作青铜声,虚堂谡谡寒涛起。

评价:评价苏东坡的画作,的确不人云亦云!84《夏日题瀛台》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文轩梧竹倍凄清,座拥琳瑯爽自生。高处近天无暑气,人间此地是蓬瀛。水涵银海月为镜,苔点瑶阶石作枰。草木敷荣鱼鸟适,由来物物遂生成。85《家鹤》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家鹤唳松荫,声凄故不扬,野雁叫洲渚,春宇随翱翔。胡为凌云姿,逊彼栖芦行,由来受羁束,只为饱稻粱。垂飞翅已剪,待饲颈空长,弹舌吊水月,念结烟霞乡。世事有如此,对之增慨慷。86《萨尔浒》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87《御崇政殿》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碧海曈昽晓日升,金猊风静瑞烟腾。元孙黼扆兹重御,列祖威灵实式凭。88《御园耕种》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弄田播种近臣从,不比亲耕典秩宗。布谷有声春已暮,看花无兴草全茸。劳躬漫谓勤民亟,愁意多缘望雨浓。丰泽籍田将御苑,年年端是重三农。89《竞渡》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此俗始荆楚,特以纪岁时,初因吊忠悃,相沿竞水嬉。夏五真夏五,风日薰且熙,况当膏雨霑,应节聊拈题。昆明闪金波,回堤灿蜀葵,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黄帽双飞桨,綵缕五色丝,纷逐锦标得,悬望霓旌麾。既闹旋亦寂,凭观有所思,我观竞之义,所包未可涯。聊举数端言,以当—解颐,四时唯其竞,双丸日夜驰,江河唯其竞,东去不复归。大鹏竞图南,翼若云天垂,蟪蛄竞春秋,各各不相知。其间人更甚,率被名利羁,大禹竞寸阴,陶侃较分厘,所趋背膺判,同惧晷刻移。准竞所以劳,其劳无止期,故无竞唯人,四方其训之。90《杜诗》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杜诗于我有何缘,每一见之不忍舍。寒为衰日可宜冬,暑作雄风足消夏。于唐拔尔轶卢骆,在汉绰然媲班马。清词丽句空古今,一一皆从性中写。呜呼今而有其人,磬折吾当拜风下!评价:对杜甫相当崇拜。

91《山东上年被灾州县颇多》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齐鲁民何辜,连年未逢稔,每念沟壑填,深宫那安枕。昨始入兖境,所见犹未甚,寸衷稍自慰,为之食甘腍。孰知数日来,触景堪愁朕,村落多萧条,老幼率憯懔。

腹饥嗷鸿哀,衣薄状鹤凚,纵屡加赈施,未足苏凄凛。休助古有经,损益道须审,用是截漕艘,亟命发仓廪。嗟哉守土臣,旬宣其勤恁。92《珍珠泉》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济南多名泉,岳阴水所潴。其中孰巨擘?趵突与珍珠。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创见讶仙区。卓冠七十二,分汇大明湖,几曲绕琼房,一泓映绮疏。可以涤心志,可以鉴眉须,圆流有灵孕,颗颗旋相于。乍如历海峤,鲛人捧出余,又如对溟渤,三五显方诸。作霖仰尧题,泽物留神谟,我来值暮春,农夫正新畲。看彼芃芃者,欣此涓涓如,安得符圣言,远近均沾濡。93《二月十四日喜而有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止戈为武信其然,我泽如春经略宣。共喜捷音来玉阙,何殊俘虏自金川。番酋路左心倾服,军士行间气倍鲜。单骑汾阳休比拟,都因忠赤格穹天。94《移顿六韵》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逐水频移顿,曾无廿里赊,建营今似昨,取势正还斜。垒或多因旧,灶无须更加,卖蒸原有市,换马要增茶。内外奚分界,休和久一家,朝程回首望,烟散满林霞。95《董邦达西湖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昔传西湖比西子,但闻其名知其美,夷光千古以上人,岂有真容遗后世。未见颜色贵耳食.浪以湖山相比拟,湖山有知应不受,须翁何以答吾语。吁嗟吾因感世道,臧否雌黄率如此,岂如即景写西湖,图绘真形匪近似。岁维二月巡燕晋,留京结撰亲承旨,归来长卷已构成,俨置余杭在棐几。十景东西斗奇列,两峰南北争雄峙,晴光雨色无不宜,推敲好句难穷是。淀池水富惜无山,田盘山好诎于水,喜其便近每命游,具美明湖辄遐企。北门学士家临安,少长六一烟霞里,既得其秀忘其筌,呼吸湖山传神髓。此图岂得五合妙,绝妙真教拔萃矣,明年春月驻翠华,亲印证之究所以。96《经岳武穆祠》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翠柏红垣见葆祠,羔豚命祭复过之。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道济长城谁自坏?临安一木本犹支。故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97《游金山寺用苏轼韵兼效其体》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平生不戒游览兴,西浮于洛东观海,轻舟风利过维扬,此间初识有江在。巾流嵽嶫如补陀八功德水澄无波,精蓝信宿可留憩,层楼阿阁何须多。青雀黄龙尽收楫,笳吹笙歌送西日,帆樯远近挂红灯,照入江天星点赤。髯翁醉醒风雅魄,奇句孤吟深夜黑,信耶非耶漫强明,律中要使鬼神惊。六百年来人莫识,我偶拈庚答风物。滥觞远忆巴岷山,土鼓云门拳石顽,清赏凭高兴未已,烹茶更试中泠水。98《苏堤春晓》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99《习字》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间日视阁章,山庄有清暇,有暇亦何为,读书及习射。书亦六艺一,自古重墨稼,棐几铺玉版,嘉荫就松架。缮性归平易,变体祛奇诧,举首瞻奎文,当年此消夏。100《翠云屏》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崔巍孤峰削玉华,山枢旁出古槎枒。何人解事为镌泐,语凿空犹道女蜗。101《喜鹊》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

评价:作为帝王,更期盼的是天下丰收!102《坐冰床至悦心殿》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筠冲锡宴有余闲,琼岛韶光暖镜间。尚可翠鸾轻舵试,徐过玉蝀一桥弯。冻酥岸觉看波漾,春到物知听雁还。今日悦心真恰当,窗凭积素慰开颜。103《过宝带桥有咏》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漾轻。孔五十三易疏泄,涨痕犹见与桥平。104《剑池》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山川宇宙来便有,岂信剑飞画作岩。四字宣尼曾不语,惜哉佳境溷愚凡。105《扫雪》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扫雪必行赏,仆台早候之。未成分寸际,那可饰装为。今日素真积,培林泽倍滋。天思诚赐我,分惠亦其宜。106《观钱谦益初学集因题句》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107《题盘谷寺》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乘闲策马款禅扉,流丽千林扬晓辉。铺谷轻烟白如絮,落崖飞瀑响于徽。寺犹法性风旛动,室岂维摩花雨霏。不是济源经考证,至今假藉未知非。108《登舟》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最是篷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109《黄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110《伊犁将军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土尔扈特部,昔汗阿玉奇,今来渥巴锡,明背俄罗斯。向化非招致,颁恩应博施,舍楞逃复返,彼亦合无辞。卫拉昔相忌,携孥往海滨,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111《新正恭奉皇太后幸御园之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撰辰晓出凤城垣,烟市灯棚景物繁。甲午今年新甲子,春舆此日驻春园。璇霄瑞气霏银粟,姬室徽音奉寿萱。吉旦王师兹进剿,月闻三捷吁天恩。112《鄚州道中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土郭犹存古鄚州,人家负郭颇称稠。年年四月集药市,风俗应从民便由。113《文渊阁赐茶》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层阁文华殿后峨,昨春庆宴觉无何。具瞻楠架四库贮,且喜芸编三面罗。十载春秋成不日,极天渊海尚余波。待钞蒇事遗百一,月课督程仍校讹。114《宿方山》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行馆傍花宫,林峦益致静。山游薄暮归,篝灯夜方永。定钟近宵声,弗霜亦念警。安禅付彼僧,我自娱清省。115《夜雨》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夜雨打船窗,恰值清梦醒。入耳适宜听,披衾不览冷。即南已增润,忆北牵怀永。须臾声渐稀,无眠以耿耿。116《柳浪闻莺》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南渡宋家忘北金,相于丝管乐春深。新莺百啭非无意,河北由来有故林。117《题文津阁》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四阁书城四库藏,再三不碍校讐详。今兼荟要核以就,此则问津到每常。摘咏唯公经拣择,立言那肯涉荒唐。

简明目录从头阅,向若已惊徒(目亡)洋。118《由玉河泛舟至万寿山清漪园》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玉泉舟下玉河通,日丽风和波不雄。芷白蒲青景有望,鸢飞鱼跃兴无穷。清漪水色从新秀,万寿山光即渐融。行不须臾吟数首,裴家构思或相同。119《获鹿再咏》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秋鹿合群正此时,乘闲偶尔试虞为。铁丸穿过牝先倒,药气存伤牡逸弛。不谓目精尚犹故,分颁众喜有如斯。苗凶一发歼其两,吉兆捷音希即披。120《黛螺顶》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象,阇黎疑未识真宗。121《河南巡抚雅尔图奏进谷穗盈尺》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民天伊古重,宵旰为祈年。豫省灾伤后,西成企望虔。喜看盈尺穗,俨历有秋田。稍解吾民愠,披薰一畅然。122《射熊》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寥萧玉宇拂秋风,掌样霜锋好射熊。却笑汉皇犹赤帝,空输女子是英雄。123《辽阳怀古》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唐宗战垒久成功,管邴曾闻度海东。只有千年华表鹤,时看来往白云中。124《显通寺恭依皇祖元韵》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窣堵入云重,高盘灵鹫峰。无先梵网域,最古化人踪。岚影交窗翠,松阴入座浓。归舆凹外转,犹听隔林钟。125《岳钟琪入觐诗以赐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剑佩归朝矍铄翁,番巢单骑志何雄!功志淮蔡无惭李,翼奋渑池不独冯。早建奇勋能鼓勇,重颁上爵特褒忠。西南保障资猷略,前席敷陈每日中。评价:缺少委婉。126《淑清院》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石径度流泉,奇探小有天。树垂冰作雨,砌暖玉生烟。屈膝红墙绕,蜎娟紫阁连。不如深翠处,精舍作幽偏。127《祖逊墓》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佳城之人云姓祖,考迹睪然兴望古。越石竟让先着鞭,尚忆闻鸡共起舞。飞扬意气亘千秋,终不能埋三尺土。128《中河》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驻辇近中河,朱栏俯绿波。群歌漕运利,永赖圣漠多。继述夫何有,遵循敢更过。省方得知要,遑复论其他。129《赐沈德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水碧山明吴下春,三年契阔喜相亲。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别后诗裁经细检.当前民瘼听频陈。老来底越精神健,劫外胎禽雪里筠。130《题惠山园八景 知鱼桥》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屧步石桥上,轻鯈出水游。濠梁真识乐,竿线不须投。子我嗤多辩,烟波匪外求。琳池春雨足,菁藻任潜浮。131《如意湖》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塞水恒流此处渟,柳湖莲岛偶募形。烟容波态皆如画,属意悠然在杳冥。132《题宁远祖氏石坊》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燧谨寒更烽候朝,鸠工何暇尚逍遥。若非华表留名姓,谁识元戎事两朝? 133《题宋宣和池塘秋晚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鸂鶒双飞鹭拳独,秋塘位置雅相宜。精思设使通为政,五国应无播越时!134《昭庆寺》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钱塘门外古昭庆,取便寻幽过野堤。僧不参禅修净业,佛无定相示全提。法林自是忘忧所,精舍堪称小隐栖。而我民艰常满目,岂能耽静对阇黎。135《文征明松荫听瀑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为爱泉声涤垢思,不簪不履坐厜。山庄曾学斯人听,却愧中涓供奉随。136《戏题听鹂馆》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清和渐觉绿阴稠,初听林间黄栗留。笑我本非高逸者,双柑何必袭风流。137《堤上偶成》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138《曲院风荷》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几个田田漾细风,乍看绿叶想花红。昆明湖上浮轻舫,六月春光讶许同。139《清河道中杂咏》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迎銮黎庶聚犹多,雨里那曾笠与蓑。爱敬真如子于父,可无惠保计如何。140《清河道中杂咏》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迎銮黎庶聚犹多,雨里那曾笠与蓑。爱敬真如子于父,可无惠保计如何。141《谒明太祖陵》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崛起何嫌本做僧,汉高同杰又多能。每当巡省临华里,必致勤虔谒孝陵。一代规模颇称树,百年礼乐未遑兴。独怜复古非通变,翻使燕兵衅可乘。142《清闲口号》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人言难得是清闲,我略清闲辄赧颜。设使乐斯更何虑,满招忧亦在其间。

143《即景》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即景为题信口拈,山庄乐事实无厌。苍麋岩际行行见,红叶林间渐渐添。碧宇云稀天廓落,寒潭潦尽水沉潜。讵惟揽结供吟兴,静会端知理趣兼。潦,路上的流水、积水。讵,岂。

评价:渐渐添属于戛戛自造。理趣兼,大白话。手痒之作,本为消遣,无可厚非。

144《烟溪钓艇》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飘然蓑笠坐船唇,不挈渔僮独理纶。傲志羞登隐逸传,钓鱼多有钓名人。纶,钓鱼线。

评价:有新意,很有警戒性,好诗!145《题董其昌天降时雨小卷》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小卷常随行笥中,希逢时雨得相同。今朝润景当前证,始觉传神有独工。146《普陀宗乘庙落成拈香得句》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递肖何妨屡普陀,金刚四句括无多。层楼金瓦辉香象,偏袒黄衣演法螺。虔为祝釐开八秩,会逢归极仰三摩。撰良庆落欣瞻礼,曰罪曰知且付他。147《阅武》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时看斫阵,异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师颇著名。148《题扬雄甘泉赋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甘泉献赋风枫宸,更著剧秦与美新。设果出肠明日死,投身天禄又何人? 149《题王蒙秋林散步》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不为荷叶皴,只作笋尖矗。峰脚横秋云,屋头笼古木。欲变画家格,别开生面目。策杖一行人,明告此意独。150《割麦行》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迤南割麦收逮齐,迤北割麦今姑兮,合家竟日咸毕力,尚有余粮连亩栖。腰镰手銍躯偻走,惫矣精神各抖擞,十年—遇可辞劳,遗秉滞穗由他取。前驱警跸无烦词,赤子宁避其父过,为之望哉为之喜,范云萧缅安藉他。别有老农茆屋叹,不烦重问情自见,幸兹割麦逢饱秋,持鬻却苦价太贱!151《观承光殿玉瓮再作歌》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元史世祖至元间,初成渎山大玉海,敕置广寒碧殿中,逮今五百有余载。青绿间以黑白章,云涛水物相低昂,五山之珍伴御榻,从臣献寿欢无央。监院道房曾几历,仍列承光似还璧,相望琼岛咫尺近,岂必铜仙独泪滴。和阗玉瓮昨琢成,质文较此都倍赢,周监在殷殷监夏,一经数典惕予情。152《题郭知达集九家注杜诗》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平生结习最于诗,老杜真堪作我师,书出曾锓实郭集,本仍宝庆及淳熙。九家正注宜存耳,余氏支辞概去之,适以遗编搜四库,乃斯古刻见漕司。希珍际遇殊惊晚,尤物闇章固有时,重以琳琅续天禄,机闲万遍读何辞。153《题木刻屏风》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谁氏园林择胜开,山环抱复水瀠洄。川横桥喜路不断,岸转船如峰自回。意入敞亭趣有永,目游高阁望无埃。分明层叠浅深处,欲问丹青能是哉? 154《题刘宗周黄道周集》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搜罗四库事磨研,去取其间公道传。人各抒忠斯可录,言虽触讳忍从捐。宁同仲达吠尧日,不愧观文报宋年。平日犯颜急尽节,如之二者实堪怜。155《孝贤皇后陵酹酒》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那能恝尔去,仍趁便而来。言念曾齐案,奚堪更酹杯!

草犹逮春绿,松不是新栽。旧日玉成侣,依然身傍陪。156《谒孔林酹酒》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一抔如五岳,永古此幽宫。天朗林原气,川流洙泗风。奠椒溯思处,瞻楷不言中。万载读书者,水源木本同。157《诗本》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诗本例分上下编,率当一百册余篇。丁年乐府补空白,戌岁盛京缀帙全。秋月春风景无问,山情水态句捐妍。即今祥禫游犹懒,月令搜吟拟阙填。158《斋居即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雨后节迟暑尚悭,凉生秘殿远尘寰。对时已惕阴将长,抚序应知岁渐孱。心尚清明敢辞老,政关治忽戒偷闲。斋居永昼闲原有,诗本黄绫手自删。159《题萧云从秋山红树卷》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峰势欲开树为遮,崔鬼画态间槎枒。本来枫榭经霜染,错认夕阳一片霞。160《白云寺小憩》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白云深处称禅栖,便访云关一觅题。密雪埋溪僧未扫,韶春入树鸟光啼。三间静室依然也,五载流阴亦迅兮。此去鹫峰应不远,玉丛林里望丹梯。

评价:两个虚词“也”和“兮”实在牵强!161《题郎世宁画马》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伯乐今难遇,谁空冀北群? 横风嘶逸韵,意气欲凌云。评价:该诗不逊于李长吉!162《题四面云山亭子》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四柱构峰巅,松萝作扉闼。诘曲频攀跻,造极心乃豁。一览众山小,左挹云容活。鹤唳与鹿呦,饶伊相问答。163《木兰祠》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一般过客留吟句,绝胜钱塘苏小坟。164《题管道升修竹幽兰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袅袅猗猗绿水滨,幽香孤节自相亲。世间尽有丹青手,写照端须似此人。165《少林寺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少林干载寺,少室一房山。禅悦偶重叩,秋岩此乍攀。树姿纷绮绣,涧响静潺湲。却见来时路,轘辕云外关。166《响屧廊》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夹径多长松,度松渐豁敞。伊昔构曲廊,夷光留屧响。屧响久不闻,春烟蒙蔓莽。小草设有知,云见人来往。167《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春云欲泮旋濛濛,百顷南沏一棹通。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168《题惠山园八景 寻诗径》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岩壑有奇趣,烟云无尽藏。石栏遮曲径,春水漾方塘。新会忽于此,幽寻每异常。自然成迥句,底用锦为囊? 169《松花江捕鱼》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松江网鱼亦可观,潭情潦尽澄秋烟,虞人技痒欲效悃,我亦因之一放船。施罟旋近岸,清波可数鲦鲈鲢,就中鱏鳇称最大,度以寻丈长鬐轩。波里颓如玉山倒,掷叉百中诚何难,钩牵绳曳乃就陆,椎牛十五一当焉。举网邪许集众力,银刀雪戟飞缤翻,计功受赐即命罢,方虑当秋江水寒。170《圣水盆》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垂崖迸水落丝丝,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临玉女洗头时。171《遇闰》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遇闰深山秋益深,每因趁暖一幽寻。松盘岭复苍中翠,叶落波心静里沉。鹿度岩边看活画,禽鸣林际听仙音。养生自是斯间好,勤政名轩敢忘钦。172《御午门受俘馘》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函首霍占来月竁,倾心素坦款天阊。理官淑问宁须试,骠骑穷追实可臧。西海永清武大定,午门三御典昭详。从今更愿天斯事,休养吾民共乐康。173《过淮安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漂母祠边暂据鞍,射阳城里彻鸣銮。竟成减从还轻骑,都为民亲与俗安。纵喜市头平米价,那无底叹衣单。孳生庶更谋生窘,不见其熙只见难。174《万松寺》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山居白足两三僧,不解参禅不演乘。粥饭之余无一事,紫衣让尔得相应。175《率题》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弗虑己饥弗虑寒,寸心恒为万民殚。以兹乐少忙频切,白发羞从镜里看。176《率题》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人夸不似老年象,一笑付之半信疑。设使廿年前面目,又何须藉尔夸为。177《咏白玉如意》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和阗供岁供,制器玉工闲。虽曰来之易,能忘获以艰。新年符吉兆,代语得心闲。永愿洗兵马,休言致白环。178《镊白》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鬃发星星不胜镊,髭须点点尚堪镊,两歧之物应暗笑,何厚于须薄于发。好少恶老人情然,亦有不同为变迁,昨近庆典赐举业,颇有履历增其年。好恶恶好非颠倒,世间古道今应少,对隆王昌非所知,但知坊记不言老。179《立秋日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已识山中早晚凉,今朝况复立秋当。如何午热为孤注,疑是金官让末光。桐叶庭边想影落,草虫砌下觉声杨。农占晴雨纷如讼,历验原来亦鲜偿。180《玉澜堂》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又俯西窗蜃,湖天上下空。只观铺镜影,辽待迭纨风。暖起浮霄蠓,宽栖度岁鸿。漫言冰尚冱,澜意满其中。181《钱陈群故诗以志惜》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沈去钱存势已孤,陡观遗奏故人无。江南忽尔失二老,天子原非友匹夫。蒙邑应成蝶醒梦,香山那复鹿重扶。诗邮罢趁北风寄,郢垩怜亡为质吾。182《题和阗玉镂东坡夜游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不眠闲访友,月色正苍凉。底用秉宵烛,耐堪步野塘。承天寺将到,积水地何方? 设谓同心孰,依稀似姓张。

苏轼文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评价:乾隆爷硬套,实属手痒之作!183《溥仁寺瞻礼》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兴州最古寺,每到礼应亲。策马河桥度,垂鞭农务询。即看优泽霈,实胜小霑频。屏息法云地,溥仁真溥仁。184《林下戏题》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偶来林下坐,嘉荫实清便。乐彼艰偻指,如予未息肩。炎曦遮叶渡,爽籁透枝穿。拟号个中者,还当二十年。185《题金廷标琵琶行图》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船隐芦洲不见人,四弦风送到江滨。主宾僮仆齐倾耳,写出寻声暗问神。186《安远庙》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东岭琳宫接,题门各有名。匪尊不二法,缘系众藩情。佛日迎薰朗,慧云收雨征。金川兹武定,安远永销兵。187《题史可法像》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纪文已识一篇笃,予谥仍留两字芳。凡此无非励臣节,监兹可不慎君纲。象斯睹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井命复书书卷内,千秋忠迹表维扬。188《七旬庆典》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御殿庚寅体未仍,山庄聊听庆岗陵。七旬屈指数今古,六帝因心验法惩。北塞骈田朝众部,西天欢熹庆神僧。宜言吉日弗言戚,东望松斋戚不胜。189《太庙》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左庙遵古制,未遑右社筹。入京神主奉,于沈故宫留。别现三官祀,閟堂一律修。五朝藏册宝,名实正相投。190《文征明山水》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凭栏俯层阁,空阔恰怡神。祛暑松荫老,点秋枫叶新。高山森荦峃,流水净涟沦。佳客携琴至,应为同调人。191《五福五代堂题句》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敷锡名垂洪范篇,祖功宗德已身肩。三朝厚幸双文益,八袠初开五代全。苞茂即今看秩秩,旰宵唯是励乾乾。奉时布惠宜春日,欣遇多收鲜缓蠲。192《题创得斋》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西北谷犹迥,晴和爽拂晨。轻舆试深造,曲蹬宿知循。山景仍依旧,人情率喜新。赉筹英吉利,事亦创非陈。193《笑题明月池》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盘转山腰至山寺,苍松怪石清绝伦。寺额“明月池”三字,寻胜笑昔题非真。一泓椀大隐石罅,日间那乃瞻水轮。设云无乃孤名也,却是刻舟求剑人。194《白鹿洞诗》 年代: 清 作者: 乾隆

李渤结庐后,绛帐开紫阳。经纶归性命,道德焕文章。剖析危微旨,从容礼法场。祗今传鹿洞,几席有余香。

第二篇:乾隆对联

乾隆对联

1、清代著名学者刘风诰,当年参加科举考试,以他的才学,殿试及第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他却偏偏给自己“争来”了一个第三名,即“探花”。这其实也是咎由自取。

这天,刘风诰来到金殿之上,准备接受皇帝的面试。想来,刘风诰应该是胸有成竹,或者,是因为对于皇宫禁地的好奇,只见他东瞧瞧西望望的。乾隆皇帝发问了,你看什么呢看?刘风诰一看皇上有点不高兴了,急中生智,忙说是欣赏殿前对联,还脱口背出几联,竟然一字不差。乾隆转愠为喜,一时兴发,便要出一联与刘风诰对来。刘风诰当然是叩首应允。

乾隆帝的上联是: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众星主。

刘风诰的下联是: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刘风诰的下联对得妙,不由得乾隆皇帝也连声叫好——当然就是充分肯定的意思了。这一“肯定”,把“臣是探花郎”也肯定了。金口玉言,还是你自己“要”的,所以刘风诰就只能是“探花”了。正好,殿试的第三名就是“探花”。一个很有可能中状元的种子选手,却借花巧对为自己“争”了个第三名的头衔。

2、有一次,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对对联,乾隆说出了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稍一想,说:“一瓯油。”乾隆皇帝听后,哈哈大笑,说: “纪爱卿你对错了,朕说的是„林间两蝶逗‟。”

纪晓岚聪明过人,早已料到乾隆的对联暗含玄机,于是不慌不忙地应道:“万岁,臣对的是水上一瓯油”

乾隆又出第二联:人云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纪晓岚对曰: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3、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泛舟城南宝塔湾。陪同官员有个叫阮云扬州人。此人后来官至中堂,后人称他阮中堂。

当乾隆皇帝问起有关扬州的风土人情时,阮云道:“我们扬州古城是历史的文化中心,仕农工商、渔樵耕读,上自八十老太公,下至七岁小童,都能吟诗作对,出口成章。”

乾隆皇帝心想:你这不是说大话吗?就随手指指船尾老船公问道:“这个老头也能作诗对联吗?”

阮云点头说能。

乾隆就对老船公说:“我说老翁,我们眼下无事,弄付对子对对好不好?”

老船公说:“哎呀,我这个大老粗,连扁担长的一字都不认识,哪会对对子!”

阮云笑道:“老翁不必客气,你就对吧!”

说时,船已荡到宝塔附近。那塔叫做文峰塔,相传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远远望去,雄伟壮观。

乾隆触景生情,脱口吟了一句上联:“一塔峨峨,七层四面八方。”

说罢就对老艄公说:“你这就对下联吧。”老艄公沉思半晌,只是摇摇手,并不回答。

乾隆看在眼里,取笑阮云道:“你的大话未免说得太过了吧。”阮云一拍大腿说:“人家不是早把对子对出来了吗?”乾隆真象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阮云道:“他不是摇着手吗,那就是下联„只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说着,他就如此这般地解释了一番。乾隆皇帝明知这是阮云即兴编造出来的,但也不禁为他的敏捷才思而拍手叫好。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代明君,经常微服私访。这一天,他来到乾县明光村,见一农家门前人来人往,甚是热闹。便上前打听原委,原来是一农户正给儿子办喜事,接送来往客人。于是乾隆灵机一动,就给农户开玩笑送贺礼。他送了三枚铜钱,并写一上联送去。上联写道:“三枚铜钱贺喜,嫌少莫收,收则爱财。”农户收了不识字,更不懂来意,就叫儿子看了。别看农户家贫,他儿子却聪明过人,读过几天书。看了以后就回了一幅下联。上写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乾隆看了以后,觉得这青年不同凡响。又问几句,对答如流。皇帝非常满意地走了。过了几天就下旨将这一青年召到宫里,封为翰林学士,参加皇帝科选。谁料想一幅玩笑对联竟成了青年青云直上的阶梯。

第三篇:《古诗十九首》诗歌赏析

《古诗十九首》与《青青河畔草》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其作者历代说法不一。近代以来,学着意见渐趋一致,认为它们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由《古诗十九首》的内容、风格,联系到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汉末文人心态的转变以及有关史实作考查,可判定它们产生的时代,大致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之间,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物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狩猎游乐乃至都城宫室等,曾一度霸距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物候节气、街道田畴,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1、文字简单朴实,意境自然混成

《昭昧詹言》中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 处”。什么叫“天衣无缝”?就是说,这些诗写得自然浑成,看不到一点儿人工剪裁的痕迹。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写得特别好。因此,有些人就专门在字句上下功夫。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流传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刚才举过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其中的一个。另外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说是唐代诗人贾岛在马背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把“推”字改成“敲” 字,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坐在马背上想得入神,一下子就冲进京兆尹韩愈出行的队伍,被众人拿下送到韩面前。韩愈也是有名的诗人,不但没怪罪他,反而帮他斟酌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用“敲”字更好。为什么“敲”字更好?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深夜的寂静,推门没有声音,当然也很寂静,可是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响起一个敲门的声音,有时候反而更能衬托出周围的寂静。因此,后来很多学写诗的人就专门在“诗眼”和“句眼”上下功夫,费尽了“推敲”。我当然不是说修辞不重要,可是要知道,更好的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

2、引人产生自由联想

叶嘉莹先生认为,《古诗十九首》在这一点上与《红楼梦》颇有相似之处。第一,它们对读者的感动都是事实而且是多方面的;第二,《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所作?同样一直成为一个疑问,因而使人们难以确定它的主题。它果然是写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故事吗? 还是如王国维所说的,要写人生痛苦悲哀的一种哲理?抑或如大陆批评家们所说的,是要写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阶级的腐败堕落?它到底要说些什么?要写怎样一个主题?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联想,每个人都可以看出不同的道理来。如果我们讲杜甫的诗,我们可以用唐朝那一段历史和杜甫的生平来做印证,多半就能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事情。但这个办法对《古诗十九首》不行,我们只能感觉出他有深微的意思,但究竟寓托的是什么?我们无法通过考证来确定,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道确切的作者。然而,这是一件坏事吗?也不一定。

中国古人批评诗的时候有个习惯,总是要想方设法确定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对有些诗来说这种办法是必要的,如杜甫诗就是如此,他有不少诗反映了唐代某些历史事件,写诗的时候确有所指。对这一类诗当然应该尽可能确定作者的原意。但十九首之所以妙就妙在不知作者——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你怎样去确定作者的原意? 因此,对这十九首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联想。正由于《古诗十九首》有这样的特色,所以它特别适合于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西方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曾流行一种叫作“新批评”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文学批评应该以作品为主。他们认为,作品里的形象、声音、韵 律,都关系到作品的好坏,惟独作者却是不重要的。而后来流行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则是一种更新的文学理论,它进一步把重点转移到读者身上来了。接受美学认为,一篇作品是不能够由作者单独完成的,在读者读到它之前,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没有生命,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有读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才有了意义和价值。然而,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经历和阅读背景,因此对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古诗十九首》为什么好?就是因为它能够使千百年来各种不同的读者读过之后都有所感动,有所发现,有所共鸣。

(二)《古诗十九首》的感情主题

《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的感情、失意的感情、忧虑人生无常的感情。我以为,这三类感情都是人生最基本的感情,或者也可以叫作人类感情的“基型”或“共相”。因为,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有生离或死别的经历;每一个人都会因物质或精神上的不满足而感到失意;每一个人都对人生的无常怀有恐惧和忧虑之心。而《古诗十九首》就正是围绕着这三种基本的感情转圈子,有的时候单写一种,有的时候把两种结合起来写,而且它写这些感情都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含意幽微,委婉多姿。例如,《今日良宴会》里有这样两句:“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你为什么不鞭策你的快马,抢先去占领那个重要的路口?其实,所谓“要路津”,所代表的乃是一个重要的官职,说得通俗些,这是对争名夺利的一种委婉的说法。还有一首《青青河畔草》也是我们所要讲的,它写了一个孤独而又不甘寂寞的女子,最末两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说这几句“可谓淫鄙之尤”,然而它们之所以不被人们视为“淫词”或“鄙词”,那就是由于其感情的真挚了。其实,我说这两首诗真正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感情的真挚,它们真正的好处在于提出了人生中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处于某种人生的困惑中时,你该怎么办?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软弱的时候或绝望的时候,每个人在这种时候内心都会产生很多困惑和挣扎。而《古诗十九首》就提出来很多这样的问题,这是它很了不起的地方。而且,这些问题都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用很委婉的姿态、很幽微的笔法来引起你的感动和联想。晚清有一位诗学批评家叫陈祚明,在他的《采菽堂古诗选》里有一段话对《古诗十九首》评论得非常好。现在我把这段话抄下来: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言情能尽者,非尽言之为尽也。尽言之则一览无遗,惟含蓄不尽,故反言之,乃足使人思。盖人情本曲,思心至不能自己之处,徘徊度量,常作万万不然之想。今若决绝,一言则已矣,不必再思矣。故彼弃之矣,必日亮不弃也;见无期矣,必曰终相见也。有此不自决绝之念,所以有思,所以不能已于言也。“十九首”善言情,惟是不使情为径直之物,而必取其宛曲.者以写之,故言不尽而情则无不尽。后人不知,但谓“十九首”以自然为贵,乃其经营惨淡,则莫能寻之矣。

也即是说《古诗十九首》说出了我们人类感情的一些“基型”和“共相”。比如,每个人都希望满足自己的一切理想和愿望,但真正能够满足的又有几个人?就算他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了,在精神生活上也都能满足吗?有的人已经得到高官厚禄,但仍然有不满足的地方,何况那些贫贱之人呢?如果你拥有充足的时间去追求,也许最终会有满足的那一天,然而人的生命又有多么短暂,时间并不等待任何人,你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又比如,谁不愿意和自己所爱的人永远相守在一起?但天下又有谁没经历过生离或死别?当你们相聚的时候,并不能体会到离别的悲哀,因而也就不懂得这聚会的难得和可贵;可是当你失去的时候,你懂得了它的珍贵,却又不得不承受失去它的悲哀!人都是有感情的。所以自然界的四时变化、人世间的生死离别,所有这些物象和事象就会摇荡人的心灵和性情,从而产生诗的感发。可是,既然每个人都能产生诗的感发,为什么还有诗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呢?那是因为,一般人只是“能感之”,只有诗人不但“能感之”而且“能写之”。也就是说,写诗不仅需要有感受的能力,还需要有表达的能力。

此外,中国古人用情的态度是不同的,古人所追求的标准乃是“温柔敦厚”。《古诗十九首》的感情就是如此,它是温厚缠绵而且含蓄不尽的。我们常说,某人的感情是“百转柔肠”,这种人他不能够把感情一下子切断。因为有的时候,他的理性明明知道这件事不会成功,应该放弃了,他的感情却没有办法放弃。一个人 被他所爱的人抛弃了,如果干脆从此断绝关系,那么就不会再有相思怀念了,但他偏偏不肯,心里总是在猜想:对方一定不会如此绝情吧?我们最终还是要相见的吧?因此才会产生相思怀念,才不由自主地要用诗歌把这些感情表现出来。《古诗十九首》用情的态度是如此温厚缠绵,所以它表现的姿态也十分委婉曲折。它的语言表面上含蓄不尽,实际上却把人的内心之中这些复杂的感情全都表达出来了。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谈到《》古诗十九首》,有这么几句评论:“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结体”和“散文”是两个对称的动宾结构。“结体”,是说它构成的体式;“散文”是说它分布的文辞。刘勰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看一看《古诗十九首》体裁的结构和对文辞的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特色是“直而不野”。也就是说,它写得很朴实,但不浅薄。我们大家都读过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读过李杜的诗之后再返回来看《古诗十九首》,你就会发现: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古诗十九首》并不像李白的诗那样给你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和感动;也不像杜甫的诗那样使你感到他真是在用力量。你会觉得,《古诗十九首》所说的都是极为普通、寻常的话,可是如果反复吟诵,就越来越觉得它有深厚的味道。而且,你年轻时读它们有一种感受;等你年岁大了再读它们,又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婉转附物”的“物”,指的是物象。作者把他内心那些千回百转的感情借外在的物象表达出来,就是婉转附物。在我们中国诗歌的传统里,这属于“比”和“兴”的方法。《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个特点等下一次我们看具体作品时将作更详细的介绍。什么叫“怊怅切情”呢?“怊怅”与我们现在所说“惆怅”的意思差不多,那是一种若有所失、若有所求、却又难以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感情,也是诗人们常常具有的一种感情。因为,凡是真正的诗人都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心灵,常常有一种对于高远和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后天学习所得,而是他天生下来就有的。一首好诗,往往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的这种感情。“切”是切合,就是说能够表现得深刻而真切。我们都说杜甫的诗好,为什么好?就是因为他能够把他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假如你把你内心的感情表达得不够,那当然是失败的,可是你把你的感情夸大了,超出了实际情况,那也不是好诗。现在我们就要注意,把你内心的情意直接而且深刻地表达出来,这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属于什么方法?我以前讲过,是“赋”的方法。所以你们看,《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很成功地结合了中国最传统的赋、比、兴的写作方法,因而形成了我国早期五言诗最好的代表作。

二、《青青河畔草》赏析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写的是春天到来时的景色。“青青”,是草木的颜色;“郁郁”,是草木盛多的样子。这两句是感发的起兴,就如同《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样,也是由大自然中的生命与人类生命间相近似之处引起共鸣,因而产生了由物及心的联想。春天,是花草树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当你看到这些美好的生命如此欣欣向荣,就会在内心之中也产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之情。我可以再举另外的一个例子。唐朝的王昌龄有一首《闺怨》说: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这个年轻女子本来不懂人世间的忧愁,可是当她春日登楼远望,看到路边杨柳那青青的颜色,忽然就思念起外出求官的丈夫,心里就产生了忧愁。这种忧愁,是由春意的感发而引起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是如此,这两句写的是楼外的景色。接下来就引出了楼里的人——“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盈盈”是形容这个女子的仪态之美,而“皎皎”则是形容这个女子的光彩照人。另外你还要注意这“窗牖”两个字:楼外景色如此美好,楼上女子也是如此美好,而当他写到“当窗牖”的时候,这两种生命的美好蓦然之间就打成了一片。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之善用比兴——把感发一点一点的引出来,然后再一下子使它们结合。下面他说,“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不但长得美,梳妆打扮也很美。“娥娥”,也是美丽的样子;“纤纤”,是说她的手指细长而洁白。而且你看,他所用的形容词“娥娥”、“纤纤”和前两句的“盈盈”、“皎皎”,都是叠字,因此进一步增强了那种美丽的姿态。同时你要知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还不仅仅是写美丽的姿态,还有很多暗示在里边。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个人的一生,总要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的传统中,男子生命的价值就是得到别人的知赏和任用,很多人终生都在追求这个理想,包括像李太白那样不羁的天才。而女子一生一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就在于得到一个男子的赏爱,所以女子的化妆修饰都是为赏爱自己的人而做的。“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个女子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而这种做法也就暗示了她的心中有一种对感情的追求。

应该指出的是,诗里边有感发的生命,但这种生命有品质和数量上的种种不同。如《西北有高楼》,那首诗所写的也是一个楼上女子,也是写她有一种对于知己的向往与追求,但这两个人物在品质上就有很大的不 同。《西北有高楼》的那个女子是矜持的、高洁的,她所追求的乃是一种理想;而这首诗中的女子是炫耀的、世俗的,她所追求的仅仅是一种感情。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只追求感情上的满足,而有的人宁可忍受感情上的孤独寂寞,所要追求的乃是理想上的满足。这话很难讲,可事实上确实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现在我们看诗中的这个女子,从她一出场,诗中就用了“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这些词语所表现的都是一种向外散发的、被大家看到的美丽和光采。尤其是“纤纤出素手”的“出”字,更是隐约含有一种不甘寂寞的暗示。对于一个有才能的男子或者美丽的女子来说,当得不到别人赏识时,总会产生一种寂寞的感情,而这时候往往也是对品格操守的一个重要考验的时刻。李白被请到翰林院去做待诏,那是一个很高贵的地位,但李白认为这不合乎自己的理想,因此辞官而去。杜甫在华州做司功参军,他觉得这违背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也弃官而去。一个有才能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不能够接受那些不正当的或不够资格的赏爱,这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考验。以后我们会讲到陶渊明,那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伟大诗人。他之所以耐得住寂寞,是因为内心之中有自己真正的持守。他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不在乎那些世俗的名誉地位,不在乎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甚至也不在乎生活的贫穷潦倒。而现在我们所讲的这首诗,在描写这个楼中女子时用了很多美丽的、外向的词语,所有这些词语中都含有一种不甘寂寞和善自炫耀的暗示。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这个女子“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所谓“倡家女”就是歌妓舞女,这样的女子平生过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往往是忍受不了寂寞的,更何况她现在又嫁给了一个“荡子”。所谓“荡子”,不一定是现在所说的浪荡之人,而是指那种经常在外漫游,很少回归故乡的人,这种人一出去就再也想不起回来,把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抛在家里,所以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所谓“难独守”,是说这个女子现在还是在“守”,只不过她内心之中正在进行着守与“不守”的矛盾挣扎。

所以,《古诗十九首》实在是很微妙的。这首诗仅仅是写一个倡家女心中的矛盾挣扎吗?不是的,这“难独守”三个字,实在是写尽了千古以来人性的软弱!写尽了千古以来人生所需要经受的考验!仅仅是女子要经受这个考验吗?也不是的,任何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都面临这样的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所以,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生失意对你的考验,当然这也属于人生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很多人认为这首诗不好,或者根本就不选也不讲这首诗,我以为那是不对的。

三、《西北有高楼》赏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上次我说过,《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寂寞的气氛。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李商隐有—首诗说: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李商隐写一个女孩子说“碧城十二曲栏杆”,你想一想,居住在这样美丽环境之中的女孩子,她的内心应该有多么美丽、委婉!而现在我们这首诗中还未露面的女子,她所居住的环境不仅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高寒,而且也有“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的美丽。“疏”,有“通”的意思,是怎样的“通”呢?就是“刻 穿之”。中国旧式房屋的窗户都是木头的,上边有窗格子。讲究的木窗,上面的窗格子往往雕刻出弯弯曲曲的花纹。这花纹当然是刻通的,而且互相交叉,所以叫作“交疏”。“绮”是“文缯也”。古代的丝织品,没有花纹的是素绢,有花纹的就叫文缯。那么“结绮”是什么意思呢?李善的注解说是“刻镂以像之”,就是说,那木窗棂上刻出来的花纹就像丝织品上织出来的花纹一样美丽精致。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结绮”是指用有花纹的丝绸制做窗帏系在窗前。诗歌可以有多义,这样讲也是可以的。总而言之,“交疏结绮窗”这五个字给人一种精致、美丽的印象,而这里边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对人物形象品格的暗示。

“阿阁三重阶”的注解比较复杂,李善引了《尚书中侯》里的一句话“凤凰巢阿阁”,又引了《周书》里的一句话“明堂咸有四阿”。明堂是一种很高大的建筑,古代各种重大的典礼活动都在明堂中举行,而明堂一般都是有“四阿”的。郑玄《周礼注》说,“四阿”就是后来的“四柱”。其实,我们也可以不必做这么详细的考证,总之凡是能够称为“阿阁”的,必然是那种很高大的建筑,而且不会只有一层。这个 “阿”字,就是极言其高大的意思。秦始皇曾经盖过一个很高大气派的宫殿就叫作“阿房宫”,那么什么是“三重阶”呢?中国古代建筑是很讲究的,它不让你笔直地一口气走上去,而是走上一些台阶之后就有一个平台,你可以休息一下再向上走。而且,古人说到三和九这两个数字的时候常常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多。“阿阁三重阶”,并不一定只有三层,它可以有很多层平台,所以这五个字给人的印象是极其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现在你看,楼中女子还没有出现,她所居住的环境已经渲染出一种背景和气氛了。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写得非常好。那悦耳的声音是从“上与浮云齐”的高楼上飘洒下来的,你要知道,越是那种高远渺茫、难以得到的东西,才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追求与向往。音乐,本来就是一种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古人常说:“闻弦歌而知雅意”,所以才有“知音”的说法。“音响一何悲”,说明楼下的听者已经受到“弦歌声”的感染,和楼上的歌者产生了共鸣,在心境上打成了一片。下边他说:“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你要注意,这《古诗十九首》有时候写得实在很妙,像这个地方,就发挥了一种不受拘束的想像。因为,这首诗里一共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但是——真的有这个歌者吗?其实她完全是由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她的孤独寂寞也完全是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事实上,是由于听者自己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想像高楼之上的弦歌者也是一个和他自己一样孤独寂寞的女子。其实他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了。

这个“杞梁妻”是什么意思?古代有一本书叫作《琴操》,相传是东汉蔡邕所作,书中说,在琴曲里有一首曲子叫作《杞梁妻叹》,是齐邑杞梁殖之妻所作。殖死,妻叹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以立吾节?亦死而已!”援琴而鼓之,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崔豹《古今注》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法稍有不同,说是杞梁战死,其妻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亢声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后来,这件事又演化成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总之,这里之所以用“杞梁妻”这个典故,是着重在“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这几句话。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总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倘若既无父,又无夫,又无子,那就处于极端的孤独寂寞之中了。这首诗是说听者以为一定是这样一个人,才可以弹出如此悲哀的曲子来。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写得也非常美。我在讲词的时候讲过,古代的音乐叫“雅乐”,南北朝时流行的音乐叫“清乐”,也叫“清商乐”,所以“清商” 指的是一种曲调。但古诗中的“清商”却不是指“清商乐”,而是泛指那种给人一种凄清哀伤之感的曲子。为什么呢?因为五音之“商”在四时里边代表秋,而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里边属于“金”。“金”是兵象,刀枪剑戟等武器都属于“金”,所以说,秋有一种肃杀之气,到了秋天,葱茏的草木遇到这种肃杀之气就都摧败凋零了。因此欧阳修《秋声赋》说: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清商”之曲是悲哀的,而“清商随风发”之所以写得好,还不仅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凄清和悲哀,与此同时还写出了一种美丽的姿态。难道声音还有“姿态”吗?这真的很难解释清楚。大家都知道,听音乐是不宜坐在喇叭跟前的,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传送的距离,经过一种空气的振荡,那声音才美。唐人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一种远远地传过来的声音,因而显得悠扬好听。而且还不止如此,越是从很高很远的地方传下来的声音,越是你不能够看见,不能够接触,就越能够激发你的想像。王国维写过一首很好的小词《浣溪沙》,上阕是:“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他说:天已黑下来了,山顶上有一个寺庙在落日的一点点余辉之中看得不很清楚。那地方那么高,高得鸟儿都飞不上去,而且半山之下已经昏暗了,你已经没有办法上去了。可是从那个地方远远地传来了孤独的磬声——磬是用玉石做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那声音不但对人是个诱惑,连天上的云彩都被它感动,经过那里的时候都停下来不走了。当然,王国维这首词接下来讲的是哲理,我们且不去管它,我的意思是说,从高远之处飘洒下 来的那种声音,总是具有一种对人诱惑和吸引的能力,它促使你想像,促使你追求。而且,“清商随风发”就更妙。因为如果没有风,声音的振动就不发生变化。如果有风呢?顺风的时候声音就大,背风的时候声音就小,你所听到的那个声音,随着风的变化时远时近、时大时小,是捉摸不定的,这就更增加了声音的美感和对你的吸引。

“中曲正徘徊”,徘徊者,是指曲调那种低回婉转、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徘徊;“中曲”,就是曲子的中间,或者说中间那一段曲子。前边我说“清商”给人一种凄清悲哀之感,而现在所说的“低回婉转”,就不仅是简单的凄清悲哀,而是在凄清悲哀之中还有一种缠绵婉曲的姿态。而且,人的内心与音乐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一段曲子的徘徊,同时也就是人的内心的徘徊。所以下面他说“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楼中那个女子,她每弹一个音符的声音都传达了那么多的哀叹。我们常说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脑子里总是回想着那美妙的声音。这里所谓“余哀”也是说,在音乐的声音结束之后,仿佛还留下说不尽的悲哀,使你继续感到激动。我们今天使用“慷慨”这个词,一般是说某人在金钱方面很大方,但古人所说的“慷慨”不是这种意思,而是内心感发激动的一种感觉。《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在垓下和虞姬告别时说,“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这里的“慷慨”,就是指一种悲哀之中的感发激动。“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是说,歌者如此投入地歌唱当然很辛苦——不但有歌唱的劳苦,而且有感情的悲苦——但那种苦算不了什么,如果听歌的人真能够欣赏她的歌,那么即使再辛苦也值得。但作者说,我所感到悲伤的不是她的辛苦,而是真正能够听懂她的歌、体会她的感情的人实在太少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在于有人真正认识你的价值。《水浒传》里吴用到石碣村去找阮氏三兄弟,让他们入伙同劫生辰纲,阮小五和阮小七听吴用一讲,就用手拍着脖子说:“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不要以为只有当强盗的这么说,孔子不是也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吗?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由此可见,活在世上却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那才是最悲苦的事情。

结尾两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有的本子不是“鸿鹄”,而是“鸣鹤”。要想分辨这两个词用哪一个更好,你就必须熟悉中国文化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鸣鹤”和“鸿鹄”这两种鸟的形象含有不同的寓意,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我们先说“鸣鹤”的含义,《易经•中孚》的爻词说: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说有一只鹤在山阴的地方呜叫,而它的一个伴侣就在旁边和它互相应答,这是一个大自然外在形象的比喻,代表了一种和谐的欢聚,所以下边就联想到,假如我有一杯好酒,我当然也要和你一同享用。因此,如果是“愿为双鸣鹤”,其含义就是我愿意和你做一对可以互相应答的知音伴侣。联系前边的内容,这个意思是可以讲得通的。“鸿鹄”也有出处,《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请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看到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不肯辅佐自己却肯辅佐太子,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他在同戚夫人饮酒的时候作了一首《鸿鹄歌》说:“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徼,尚安所施。”意思是,太子的翅膀已经长成,他已经像一只高飞的鸿鹄跨越四海,我们虽然想害他,但他已经不是弓箭所能够伤害的了。那么,这里如果是“愿为双鸿鹄”,则除了成双成对的含义之外,还含有高举远骛,不再受尘世伤害的意思。古代诗人经常作这种高飞远走的想像,李白有一篇《大鹏赋》,想像他自己变成一只大鹏,遇到了一只“稀有之鸟”,于是就“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两个人有共同的理想境界,一起飞向辽阔高远的天空,把那些尘世之间的龌龊卑鄙都抛得远远的。其实杜甫也有这种想法,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在述说了那些“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落魄失意之后,在结尾时说,“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意思是:我要变成一只白鸥,消失在那烟波浩荡的大海上,离开这个使我失意和痛苦的尘世。杜甫是一个人飞走,李白是找一个知音两个人飞走。总之,远走高飞,离开这个龌龊的、勾心斗角的尘世,这是千古以来很多读书人共同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的心态。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命清高、自视不凡的心理。其实,人在心灵和品格上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我以为,具有这种心理的人起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不管别人还辗转在泥土之中,我只管自顾自地飞去。第二种是:尽管他会飞,但能抱着深厚的爱心降落下来与泥土之中那些凡俗的人们共处,而且不会沾染上那些污秽。第三种人是最了不起的:他不但自己能够高飞,而且要教会那些辗转在泥土中的人们,带着他们一起飞。然而,我们怎么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这么崇高呢?一个人如果在心灵上能有一种向高处飞去的向往,那已经是很好的了。实际上,这种想法还不仅仅存在于诗人、士大夫之中,我还可以举出另外的例子来说明这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共同的想法。大陆作家告然是农民出身,只受过三年小学教育,从小就参加了游击队,后来又参加过土 改。他写过一部小说《艳阳天》,男主角叫萧长春,书中还有一个女孩子叫焦淑红,她对萧长春发生了爱慕的感情,却又不能够确知对方是不是也爱她,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两个人在路上一边走一边谈话,焦淑红就说:看到月光这么好,我真想变成一个什么飞到月亮里边去。所以你们看,不只是诗人士大夫,即使是从事革命工作的人,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挫折和烦恼的时候,也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也会产生这种高飞远走的想法。所以,这实在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心态,我们不宜对这种心态作过分求全的责备。

因此,“鸣鹤”的重点在于成双成对,以此比喻人世间的幸福生活;而“鸿鹄”,则包含有一种高举远骛的理想境界。再者,“双”字已经包含了成双成对的意思,“愿为双鸿鹄”则不但是愿结成伴侣,而且这一对伴侣还有着共同的高远理想。所以我个人以为,“鸿鹄”比“鸣鹤”更好。

明朝有一位学者叫陆时雍,他说这首诗所写的感情是“抚中徘徊,四顾无侣”。“抚”,是用手接触的意思;“中”是内心;“抚中”,就是你自己反省回顾,亲自领会你内心深处的那种感觉。“四顾无侣”是说,当你向四方观望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孤独。陆时雍对这首诗还有几句评论说:“空中送情,知向谁是,言之令人悱恻。”就是说,如果你要传达你的感情,就必须有一个对象,但这首诗里边的对象完全是假想的,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把感情投注进去的知音女子,可是,作者却把这种内心中最难传达的感情通过一个假想的歌者和一个假想的听者传达出来了,写得真是令人十分感动。所以,我以为这是《古诗十九首》里写得很好的一首诗,它的好处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意方面,另一个是表现方面。现在我先谈它在情意方面的好处。这首诗的主旨是对于一个知音的向往,这是干百年来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因为人生在世总是想要追求一些完美的、能够使自己真正满足的东西。我的一个学生对佛学有些研究,她认识一位女法师,这位法师很年轻,还在美国念了PHD的学位,可是有一天她遇到一位佛教法师,仅仅通过很简单的几句问答她就觉悟了,后来就剃度皈依了佛法。我的学生和她很熟,有时候两个人谈起来,这位法师就讲,她从很早的时候就总觉得自己内心在追求向往一种什么东西,她在香港工作了很久,也在美国读过书,那时候她的生活是浪漫多彩的,然而总觉得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的满足,内心总在渴望寻找一种真正完美的东西。其实,还不仅仅是信仰宗教的如此,自古以来,凡是有理想的人心中都有这种感情,就好像一种本能一样,也许他自己并不十分清楚到底要追求什么,但总是觉得宇宙之间应该有这种最完美的东西,并且把满腔的热情都投注到对完美的追寻之中。从《离骚》开始,在中国的诗词里抒写得最多的,就是这种向往和追寻的感情。我以前写过一本《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王国维这个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特色,其中有一个特色就是对完美理想的追求。在人生社会中,什么叫作理想?有些人认为,一个年轻人努力完成他的学业,然后有了自己的事业,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就是他的理想了。我以为,这个不是真正的理想。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训年轻人要“扬名声显父母”,主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这个是不是理想?我以为这也不是真正的理想。凡是你要追求一种名利上的成功或是一种现实的收获,凡是你一开始就存有一种利害比较的念头,那都不是真正的理想。真正的理想既不为功名利禄,也不为扬名声显父母,也不为立德立功立言,而是属于你的一种本能,是你自己都拿它无可奈何的。例如陶渊明就说过“性刚才拙,与世多忤”,“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之类的话,那并不是为了某种道德的教条,而是他本身对某些邪恶的、污秽的、不完美的事情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还不是说为了某种利害的计较或为了维持一个清白的名声,而是一旦违背了内心这种本能,就会感到比挨冻受饿的滋味还要痛苦。一个人可以从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本能,就看你将来把它投注到哪里去了。它可以成为一种宗教的信仰,可以成为一种政治的理想,也可以成为一种学术的事业。而且,同样是追求理想,又有不同的两种类型。第一种人一定要追求完美,如果追求不到,他情愿以身殉之,即如屈原《离骚》所说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种人热情而且固执,往往成为伟大的文学家。第二种人其实也可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那就是像苏东坡那样的人。这种人对世界有一个通达的看法,知道从来就没有所谓真正的完美无缺,任何人和事总是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问题在于,你要多看人家好的那一面,鼓励人家向好的那一面发展;对于现实中的不完美,你要“自其变者而观之”,树立一种通达的、洒脱的人生观。有人认为,中国文学里一直存在这样两种类型,在早期文学作者里,屈原可以代表热情执著的那一类型,庄周则可以代表通达洒脱的这一类型。

现在就要说回来了——如果你把你那种本能的追求和向往的感情投注给宗教、哲学或者政治,那当然很好,但这种投注是单方面的。因为你作为人是有知有情的,而对方作为一种信仰、一种哲理、一种主义,是无知无情的,你的感情不能马上得到回答和共鸣。天下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把你的感情投注给另一个与你有相同理想的知音,你马上就可以得到回答,感受到一种温暖。所以古人说人生如果能得一知己,那真是死 而无憾了。所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种对知音、知己渴盼追求的感情,其实也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感情的基型。这也就是《西北有高楼》这首诗之所以在情意上写得十分动人的缘故。

这首诗之写得好还在于它的表现方法。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句法很简单,叙述也很直接,外表是很朴实的,但实际上它有好几种表现方法用得非常好,例如背景的形象、感受和气氛、象喻的联想、若隐若现的人物等等。从“西北有高楼”到“阿阁三重阶”这四句,没有一个人物出现,整个是写背景,但从这些背景的形象中就渲染出一种气氛,给你一种感受。这是很重要的,好诗和坏诗的区别往往就在这里。有的诗里所提出来的形象没有完整统一的气氛,因此也不能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些人他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写诗的时候心里并没有什么想说的东西,只不过是拿一些漂亮的文字在那里拼拼凑凑而已。作者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感受,又怎么能够给读者以气氛和感受?一个好的诗人,他不但自己确实有深刻真切的感受,而且还能够找到恰当的形象把他的感受传达出来。《西北有高楼》开头四句的背景形象所提供给我们的气氛和感受是什么?刚才我说过,一个是高寒,一个是美丽,这是建筑物的形象。接下来他还有声音的形象,从“上有弦歌声”到“慷慨有余哀”是声音的形象,它起了一种交往和传达的作用。这曲调为什么如此悲哀?因为弹唱它的人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寂寞的女子。这个女子与《青青河畔草》中那个女子显然不同,那个女子是“皎皎当窗牖”,从一开始就是很鲜明地站在那里让大家观看的,而现在所写的这个女子根本就没有出现,只是听到了她弹奏音乐的声音。事实上,不管建筑的形象也好,声音的形象也好,都未必是现实的,作者只不过是用这些形象来传达他的感受和气氛,从而提供给你一种追求向往的象喻的联想。而且他没有到此为止,“不惜歌者苦”两句是写听者与歌者的共鸣,“愿为双鸿鹄”两句是把听者与歌者合一。这真是很妙的一件事,因为楼上那个女子只是诗人的想像,而所有那些建筑的美好、声音的美好、中曲的徘徊,都是诗人自己的描写,写的是他自己内心之中的境界。过去有人给《古诗十九首》作注解,考证《西北有高楼》可能是指洛阳城里的哪个楼,这实在是把这首诗讲得死于句下了。作者制造的完全是一种气氛和感受,他所写的楼上那个女子好像是一个“对方”,其实就是他自己。建安诗人曹子建写过一篇《洛神赋》,形容洛水中的那位女神“神光离合,乍阴乍阳”,说她身上有一种光采,一下子你就看见了,一下子又隐没看不见了。而这首诗的妙处,也完全可以用这两句来形容,在叙述的主体和被叙述的客体之间就是这种“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的关系。在一开始它们是分开的,到最后它们就合起来了,而实际上这种分与合是在若有若无之间,因为他在说对方那个女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他自己。这真是很微妙的一件事。以前我们讲过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虽然也很好,不过比较起来,这首诗的变化显得更丰富些。

五、《行行重行行》赏析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从开头到“越鸟巢南枝”的“枝”,押的是平声支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到结尾就换了仄声韵。其中“远、缓、反、晚”四个韵脚都是上声,而“饭”是去声。这是因为,古代没有上声和去声的区别,“饭”也可以读成fan。我曾说,《古诗十九首》所写的都是人类感情的“基型”和“共相”。所以你们看这里很妙:“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一个男子的口吻还是一个女子的口吻?是一个行者的口吻还是一个留者的口吻?中国古代传统的习惯总是喜欢先把它确定下来,所以才有很多人总是想方设法给这十九首诗确定作者。上次我说过,有人认为其中的好几首都是枚乘写的。那么枚乘既然是个男子,就可以确定这几首诗都是有寓托的,都是表示某种国家、忠爱之类的意思。可是现在我们最好先把这些都放下,只看诗的本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潜能”是西方接受美学中的一个词语,意思是作品中有一种潜存的能力,或者说,它潜藏有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

另外,从《行行重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那种质朴的特色。它没有很多花样,走了就是走了,不管是送行者说的也好,还是远行者说的也好,总而言之是两个人分离了。“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我以前讲过,中国的旧诗有古体和近体之分。近体是从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规定有比较严格的格律,如“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等。因为中国文字是独体单音,读起来缺乏韵律,所以必须写成平仄间隔的形式,读起来才好听。不过,在古诗里没有这种法则。而且,如果你的内容果然很好,你的声音果然能配合你的感情,那么即使没有这些法则也一样能写出好诗。“行行重行行”,就完全不符合格律 诗的法则。首先,这五个字里有四个字是重复的;其次,这五个字全是阳平声,一点儿也没有声音的起伏和间隔。然而我说,正是如此,这五个字读起来才形成一种往而不返的声音。——这话真是很难讲清楚。那远行的人往前走再往前走,前边的道路是无穷无尽的,而后边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这就是往而不返,从这里边就使你感受到一种把两个人越拉越远的力量。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了。所谓“生别离”,可以有两种讲法,现在我们先说第一种。人世间的别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呢?大家一定会说:当然是死别,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是再也不能够复返了。但现在我要举《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来做相反的证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死了,贾宝玉糊里糊涂地和薛宝钗结婚了,但他心里老想着黛玉,所以他的病总是不好,神智总是不清楚。于是有一天薛宝钗就痛痛快快地告诉宝玉说:“你不要再想你的林妹妹了,你的林妹妹早就死了!”宝玉当时就昏过去了。大家都责备宝钗不应该故意给宝玉这样大的打击,宝钗却说:“倘若总是不敢对他说明真相,那么他心里就永远不能安定,病也就永远不能好。今天我告诉了他,他虽然如此痛苦,可是从此以后他这种思念就断了,他的心也就安定下来了。”你看,宝钗这个人是很有办法也很有道理的。后来,宝玉的病果然就好了。所以,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哪一个更痛苦呢? “生别离”的“生”还有另外的一种讲法,就是“硬生生”——硬生生地被分开了。现在我打开我手中的这本书,这不叫“硬生生”地分开,因为这两页本来就不是黏结在一起的,不用费力就把它们分开了。但我把这根粉笔掰开,这就叫“硬生生”地分开,因为它本来紧密地连接为一体,我是用力量硬把它分开的。这对于物体来说当然无所谓,但对于两个亲密无间的人来说,就是很大的痛苦了。那么“与君生别离”的这个“生别离”到底用哪一种讲法更好呢?我以为两种都可以。因为这首诗的特点就是在语言上给读者提供了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你只须用你的直觉读下去就行了,也许这两种感受同时都存在。

接下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说的是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情。你看,这就是十九首之往复缠绵了,他在叙述了离别和离别的痛苦之后,又停下来进行一个反思。这个“涯”字读yí在这里是押的“支”韵。他说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有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他经过反思所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了。要知道:假如仅仅是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许还能有一半的希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的自然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是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就如陈祚明所说的 “今若决绝,一言则已矣,不必再思矣”。然而诗人却不肯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和“越鸟”两个形象用得真是很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文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艺术手法,也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例如,“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 “不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合到一起呢?还有一种说法,是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 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越鸟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睽违的隔绝之感。

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并不是坏的,它说明,正是由于这两句的比喻给予读者十分简明真切的意象,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联想。在这些联想中,既有行者对居者的怀念,也有居者对行者的埋怨;既有相爱之人不能相依的哀愁,也有南北睽违永难见面的悲慨。此外,由于前面说到“会面安可知”,似乎已经绝望,所以这两句放在这里还给人一种重新点燃希望的感觉,鸟兽尚且如此,我们有情的人难道还不如鸟兽吗?而且你们还要注意,这两句虽然用了《韩诗外传》和《吴越春秋》的古典,但它同时也是民间流传的比喻,你不用考证古典也一样可以明白。对这两句,如果你想向深处追求,它可以有深的东西供给你,如果你不想向深处追求,也一样可以得到一种直接的感动。它把古、今、雅、俗这么多联想的可能性都混合在一起了,这是它的微妙之处。我以为,《古诗十九首》本来是民间流传的诗歌,但后来经过了文士的改写和润色。就像屈原改写九歌一样,那并不是有意的造作,而是这些诗的感情很能感动人,当文士吟诵这些民间诗歌时,内心中也油然兴感——即所谓“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因此产生了共鸣,从而才亲自动手来加以修改和润色。我想,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既可以深求也可以浅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从“行行重行行”到“越鸟巢南枝”是一个段落,前边都是平声韵,接下来从“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就换了仄声韵。从内容上来说,经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么一个想像的飞扬回荡之后,现在他又回到了无法改变的现实之中,因此就产生了更深的悲慨。词人冯正中有一句词说“天教心愿与身违”,事实与你的盼望往往是不相符合的。日子正在一天一天地过去,尽管你不放弃希望,尽管你打算等到海枯石烂的那一天,可是人生有限,你能够等得到那一天吗?在这里,“相去日已远”和前边的“相去万余里”似乎是一个重复,但实际上并不是简单重复。因为“万余里”虽然很远,但毕竟还是一个有限的数字,而且它所代表的只是空间,并没有时间的含义,而“日已远”三个字则进一步用时间去乘空间,所得数字就更是无穷无尽了。而且更妙的是,这“日已远”三个字又带出了下一句的“日已缓”,从而使人感到:离人的相思与憔悴也是一样无穷无尽的。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就是从此句变化出来的。但柳永的那两句却未免带有一些着力刻画的痕迹。而且那个“悔”字还隐隐含有一些计较之念,不像“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在外表上所写的只是衣带日缓的一件事实,内中却含有一种尽管消瘦也毫无反省、毫无回顾的意念。倾吐如此深刻坚毅的感情,却出以如此温柔平易的表现,这就更加令人感动。

如果说前边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之中含有一种希望的想像,是向上飞的;那么接下来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两句之中就含有一种失望的想像,是向下沉的了。我以为,这两句是这首诗中最令人伤心的地方。因为,前边所写的离别只是时间与空间的隔绝,两个相爱的人在情意上并没有阻隔,所以虽然离别,却也还有着一份聊以自慰的力量,而现在连这种自慰的力量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说,天上太阳的光芒那么强烈,但也有被浮云遮住的时候;那么,美好亲密的感情就没有被蒙蔽的时候吗?而且那远行的游子不是果然就不回来了吗?这个“游子不顾反”的“顾”字,有的版本作“愿”,但我以为应该是“顾”。因为,“不顾反”和“不愿反”的意思是不同的。例如汉乐府《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说的是一个贫苦人家,丈夫不得已而出外谋生,但他惦记着家中的妻子儿女,刚出东门又走了回来,可是回来看一看,家中实在无法生活,最后还是得走。所以这是“不顾”——不是不愿回来,而是不能回来,暂时顾不上回来。当然,这里的“游子不顾反”其实很可能就是因不愿反所以才不回来。但思念的这一方不埋怨他“不愿反”,却替他着想,说他是“不顾反”,这就是《古诗十九首》在感情上的温柔敦厚之处了。

那么“浮云蔽白日”所比喻的是什么呢?有的人把这首诗看作思妇之辞,比如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那么,“白日”就指的是游子;“浮云”则指的是游子在外边所遇到的诱惑。《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送张生时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像此处栖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我在讲词选的时候曾提到过西方的符号学,符号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符号在它的传统文化中使用了很久的时候,它就形成了一个code——语码,使你一看到它就会产生某些固定的联想。“浮云蔽白日”就是这样一个语码。从《易经》开始,“日”这个符号就是国君的象征。所以饶学斌的《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说:“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也,邪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这是以“白日”比喻国君;以“浮云”比喻谗间的小人。可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日”是比喻被放逐的贤臣,如李善《文选注》引陆贾《新语》说: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彰日月。”然而实际上,游子、国君、逐臣三者本来是可以相通的。因为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君臣关系与夫妻关系很为相似。如果那个行者是游子,则可能是说他在外 另有遇合,不再想念家中的思妇了;如果那个行者是逐臣,则可能是说国君听信谗言放逐了他,使得他再也不能回到朝廷中了。杜甫的诗说:“每依北斗望京华”,又说“此生哪老蜀,不死会归秦”,那种对朝廷和君主的思念,实在并不亚于思妇对远行游子的思念。

上次我引过钟嵘《诗品》的话,说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所谓“惊心动魄”,不一定非得是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这首诗中接下来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纵使你决心等到底,可是你有多少时间用来等待呢?时间在不停地消失,一年很快就到了岁暮,而人生很快也就到了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所有相思期待的苦心都将落空,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心的一件事!事实上,这又是人世间绝对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是多么平常而且朴实的语言,然而却带有如此强烈的震动人心的力量!但这首诗还没有就此打住,接下来的结尾两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令人看了更是伤心。这两句也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先看“弃捐”这个词。汉乐府有一首《怨歌行》说: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不再喜欢班婕妤,于是班婕妤主动要求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并写了这首诗。诗中说,当初我们俩的情意像白团扇这么圆满,这么纯洁,然而我经常恐惧的是:到了秋天,天气凉了,你就把扇子扔到盒子里不再使用了。“弃捐”,就是被抛弃的意思。显然,这是弃妇之辞。所以“弃捐勿复道”的意思是说:你抛弃了我,使我如此伤心,从此我再也不提这件事了。可是,如果我们不从弃妇的角度来看,则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即“弃捐”的本身就是“勿复道”。意思是:我们把这种不愉快的话题扔到一边,再也不要提它了。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但为什么要“弃捐勿复道”呢?因为,说了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伤,而且,对于那种无可挽回的事,也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唠叨和埋怨都是多余的。这里,也是表现了古诗感情之温柔敦厚的地方。

“努力加餐饭”也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自劝,一种是劝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结尾的几句是“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因此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就说:“以不恨己之弃捐,惟愿彼之强饭收住,何等忠厚。”这显然是解释为劝对方加餐的意思,这样解释也未始不可。而姜任惰《古诗十九首释》则说:“惟努力加餐保此身以待君子”,又引谭友夏的话说:“人知以此劝人此并以之自劝。”另外张庚《古诗十九首解》也说:“且努力加餐,庶几留得颜色以冀他日会面也,其孤忠拳拳如此。”我比较同意自劝的说法,因为这样可以较自然地承接上面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如果你在人之老和岁月之晚的双重恐惧之下还不肯放弃重逢的希望,那么惟一的一线指望就是努力保重自己的身体,尽量使自己多活一些岁月以延长等待的时间了。然而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想加餐何尝容易!因此,就需要“努力”。所以这平平常常的“努力”两个字之中,充满了对绝望的不甘心和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如果把这一句解释为劝人,只是表现了一种忠厚之心;而把这一句解释为自劝,则用情更苦,立志更坚。要知道,一个人为了坚持某种希望而在无限的苦难之中强自支持,甚至想要用人力的加餐去战胜天命的无常,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而是一种极高贵极坚贞的德操了。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悲哀和挫伤,如果你丝毫不作挣扎努力便自己倒下去,虽然你的遭遇令人同情,可是你的态度并不引起人们尊敬;但如果你在最大限度地尽了人力与命运争斗之后,即使你倒下去,也给人类做出了一个榜样。何况,万一真的由于你的努力而实现了那个本来好像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岂不更是一件意外的喜事!“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就隐然流露出这么一种可贵的德操。我以为,对于具有这种德操的人,无论是逐臣还是弃妇,是居者还是行者,抑或是任何一个经历过这样的离别却仍然一心抱着重逢的希望不肯放弃的人,这首诗所写的情意都有它永恒的真实性。上一次我讲过,《古诗十九首》写出了人类感情的“基型”与“共相”,《行行重行行》这首诗就可以作为第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外,在赏析这首诗的过程中,大家一定已经体会到,这首诗在语意和语法上具有含混模棱的特点。比如“胡马”两句、“浮云”两句、“弃捐”两句等,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但这并不是这首诗的坏处,反而正是它的好处。因为这种含混模棱的现象,造成了这首诗对读者多种感受与解说的高度适应性,因此具有更多的西方理论所说的那种“潜能”,从而能引起更多的丰富联想。对这样的诗,我们一方面要掌握它情感的基型,另一方面则要从多种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来加以探讨和解说。

行行重行行①,与君生别离②。相去万余里③,各在天一涯④;道路阻且长⑤,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⑥,越鸟巢南枝⑦。相去日已远⑧,衣带日已缓⑨;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⑩。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 捐勿复道⑾,努力加餐饭⑿!

【注释】①重(chóng崇):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②生别离:是“生离死别”的意思。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③相去:相距,相离。④涯:方。⑤阻:艰险。⑥胡马:北方所产的马。⑦越鸟:南方所产的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当时习用的比喻,借喻眷恋故乡的意思。⑧已:同“以”。远:久。⑨缓:宽松。这句意思是说,人因相思而躯体一天天消瘦。⑩顾反:还返,回家。顾,返也。反,同返。⑾弃捐:抛弃。⑿这两句是说这些都丢开不必再说了,只希望你在外保重。【赏析】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 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曹旭)

第四篇:梦呓的诗歌十五首

得到(梦呓之一)

当时间的血盆大口紧毕

红樱桃的气息会纷涌而至

你抚摩着兜里的灰色子弹

想起刻舟求剑的故事

你用一串石化的佛珠抽打自己的胸口

扪心自问信誓旦旦

是什么也没有得到

还是什么也没有丢掉

当历史挂上了麻绳(梦呓之二)

当历史挂上了麻绳

我却找不到呼叫的窗口

浸满油污的窗纸泯灭了良心

死死纂住柔弱的窗棂

谚语的重量压伤我的脚骨

在史册的交接里画地为牢

见证者光秃的脖子

托起一颗镶边的太阳

时间是一张白纸(梦呓之三)

总结之后

时间是一张白纸

照着载道的折痕叠成小船

回忆会在湖泊沉没

涟漪会掩埋纤维的泪水

洞穿与凝结中

光洁的传说清洗漆黑的夜晚

洗出无数透明的早上

没完没了(梦呓之四)

生活就是没完没了没完没了没完没了的像变质的老酒和炕上的巫女

等等吧

或者唱首歌,用琴弦勒紧脖子

在黄土上涂鸦

要不就融于水泥

准备好肉食或者青菜

装好时间编成的胃袋

就在世界上躺下

为了做梦不止地睡眠

白蚁的触须把我唤醒(梦呓之五)

无可辩驳,就是在逃亡那天

太阳抽走七彩的长发

把我捆在了凤凰树下

心存顾忌

六天六夜

影子逼我唱歌

白蚁的触须把我唤醒

意外(梦呓之六)

把日日夜夜归结于一场意外

一场场意外

堆叠出世界

丑陋的胡须

那颗花坛边的美人痣

就是省略号的尾巴

以及一个普通句号的子嗣

死于一场僵直(梦呓之七)

长安的死人高贵于高老庄的妖怪

红地毯就是无懈可击的证明

谁敢置疑便可赐以他自己的人头

涂抹上一丝历史以示悠久

移动的必定是权威

固定将死于僵直

就算历史和时间各有一万只爪子

也得死于一场僵直

掌控时间(梦呓之八)

也许拥有足够的脚趾

我们便可以掌控时间

于秒表的跳跃

拥有相应的速率

新蜕皮的鞋子

会伸出油滑的舌头

坚硬的獠牙

会钉上美满的土地

隐梦(梦呓之九)

中世纪的喧嚣

安眠于轮回的淡漠

带血的兵戈

凝结在隐梦的角落

沉迷于传诵的抚慰

历史的歉意深于时间

劳作(梦呓之十)

当我把纸张叠成方形

一串字迹跌落在麦地

我数不清种子的表皮

有几根坚硬的脊柱

麦子隐秘的声息

夹杂载满矿藏的繁衍

世代的劳作

雕刻土地深沉的呼吸

枯萎(梦呓之十一)

山脉表皮聚集的根须

汲取饮鸩止渴的忧虑

冬眠的沙石土砾

呓语撕开季节的漂移

奄奄一息的草木

栽倒于太阳的远去

幸存的针状叶片

施舍了言语

以保守秘密

寻找(梦呓之十二)

在时针的旋转中寻找

我的愤怒我的理想我的生命

手中银制的怀表

沉重的像一只怀孕的鸽子

载起历史的地壳

裂开鸽子蛋的花纹

时间亘古不变的温度

孵化思维稚嫩的幼雏

街角(梦呓之十三)

夜晚

我看到我的过去

我正在斗殴的过去

过去们在十字街角哭泣

我只想知道

流进时间犄角的泪水

有多少尘埃

我瘦弱的影子轻轻爬起

它说自己就是沙子中

最大的一粒

墙上的原野(梦呓之十四)

初生的盆地

乳名 原野

鲜艳的盗贼奔跑

寻找 绿

角落里的河床下

一只装满美梦的摇篮

梦 掩护 墙

无声越狱

墙走失在水果的城堡

窗前遥望

固体小河是溢出的农药

原野呼唤 夜晚在狂奔

散落一串串门牙

引导群星呼喊

把那蝴蝶还给我放在精美的标本盒

啼哭(梦呓之十五)

夜半,世界微微凉

你听到两个孩子

错落的哭声

窗外月色浓

只有穿红衣的女孩

在慌乱的夜色里

对着一面野外的镜子

放声啼哭

第五篇:乾隆瓷器鉴定

乾隆瓷器鉴定

1、乾隆瓷器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乾隆瓷器鉴定。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乾隆瓷器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乾隆瓷器拍出5.5亿的花瓶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乾隆瓷器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鉴定材料《乾隆瓷器鉴定》。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乾隆瓷器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篆书图章。

以上乾隆瓷器的15个特点有助于瓷器爱好者对乾隆瓷器的鉴定。

2.一看釉面,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也有的器物底部釉面呈波浪纹。有少数器物从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较明显的针眼感。仿品多无橘皮纹,釉面比真品光亮,没有浑厚感。

二看器足,乾隆时期器物圈足,官窑中的霁红、霁蓝等一般均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仿品胎足多整齐坚硬,机械工艺明显。

三看色料,乾隆青花瓷器青色雅丽,纹饰中果实、叶瓣部位用点染法上色,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仿品多用涂抹法上色,也有用点染上色的,但青花色料较薄,浮于表面。

四看装饰,乾隆时的器物,装饰图纹多为龙凤纹及吉祥图案。除部分装饰风格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还有集堆贴、彩绘、镂空、色釉等多种装饰于一器的多彩釉器物,其色釉呈色鲜艳,独具特色。后仿品图纹多色彩沉郁、无光,画风无神、呆滞。五看款字,乾隆时的瓷器产量多,写款人几经易手,款字的变化也较多,其中“清”、“乾”、“卤、“年”、“制”五字的笔画略有出入。民窑也多有写乾隆年号款的,也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在鉴定中,一般以款字的规整程度作为依据来识别官、民窑。一般民窑款多数比较草率,仔细辨认,不难区分。

下载乾隆诗歌精选(194首)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乾隆诗歌精选(194首)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乾隆青花瓷器鉴定

    乾隆青花瓷器鉴定隆朝(1736—1795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转向衰弱的时期,瓷器生产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乾隆青花瓷器鉴定。前人赞道“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略谈乾隆官窑青花瓷

    略谈乾隆官窑青花瓷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洗 成交价: RMB 66.00(万元) 青花瓷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图案。清代是青花瓷走......

    《乾隆王朝》观后感(精选)

    《乾隆王朝》观后感《乾隆王朝》正在看,很欣赏和珅,至于他是不是贪官就另当别论了。可不能否认,和珅在当官前期,是想当一个好官的,从他查出王亶望、陈辉寿就可看出。后来查办国泰......

    读《乾隆正传》有感

    读《乾隆正传》有感 作为一名文科生,一直以来,我都对历史充满了兴趣,前些天在逛图书馆时偶然发现了《乾隆正传》一书,便借回寝室阅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

    学习书法诗歌二十三首[推荐阅读]

    学习书法诗歌二十三首111 一、赞书法艺术好 书法历史很悠久 条件充足多游览 传统艺术不可丢 观古迹来看大川 书法艺术魅力大 多看匾额和招牌 美化环境全靠它 欣赏碑帖和书笺......

    哪首诗歌适合朗诵(5篇范例)

    在学校也会举办诗歌的朗诵比赛,那么哪首诗歌适合朗诵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1)《叶落留步》徐徐微风的牵绊落叶缓缓地飘逸一路上悠然的弧线条迂回的牵挂转身......

    乾隆行宫,行政部门政绩工程

    乾隆行宫,“行政部门”的政绩工程 高国兴 在封建社会里各级统治集团建立了多少“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好像还没人进行这方面的统计和研究。走近距离宿迁西北20公里处古镇皂......

    乱扯情况——之《乾隆审案》

    人物:(按出场序) 1:乾隆皇帝2:小德子3:女子=潘金莲4:彭霸天序:一晚,乾隆皇帝带小德子微服出宫,两人来到大街上……乾隆:我说小德子,这宫外就是和宫里不一样,(伸懒腰)一出来就浑身舒坦!小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