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尚福林陆家嘴金融论坛讲话
尚福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支持民资入银行业
尊敬的杨雄市长,尊敬的屠光绍副市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首先,我作为2013年陆家嘴论坛的轮值主席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陆家嘴论坛的主题是“金融改革开放的新布局”。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成绩令人瞩目。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态势。到今年5月末,银行的资产规模平稳增加,银行业总资产是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和去年同期接近。存贷款平稳增长,各项存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各项贷款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1.03%,比去年略有增加,但是仍然保持着较低的水平;拨备覆盖率280%,也就是说有一块钱的不良资产现在有2.8元的拨备,拨备覆盖率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前几天因为受多项因素影响,市场出现了一些流动性紧张的问题。总体看,我们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并不短缺,截至6月28日,全部金融机构的备付金余额是1.5万亿左右,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的一倍还多;而且存款准备金率一直是在20%左右,支付头寸充裕。这几天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已经开始缓解,这种情况不会影响我国银行业平稳运行的总体格局,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业务结构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是应该引起银行业的高度重视的,需要银行业加大风险管理、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统筹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按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本质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完善五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完善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重点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合理定位、科学布局,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专业化服务,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银行业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二是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资本比例。允许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防范道德风险,防止风险外溢。
三是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化规范发展。继续推动信托公司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信托在新型产权制度、社会民生领域、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优势,促进社会资本与优质项目高效对接。鼓励金融租赁公司适度扩大租赁物的范围,积极发展成套设备和重资产项目融资租赁业务,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准入标准,强化内部管理,支持企业集团提高发展质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完善贴近市场、根植实体的银行业服务体系。要牢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健全现代银行业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强、持续性好、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务。
一是利用信贷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高端服务业、绿色环保产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按照中央“四个一批”的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要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推动调整过剩的产能。
二是发展消费金融助推消费升级。要加快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刷卡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用卡的范围。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着力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消费特点创新产品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促进消费升级。
三是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支持银行与网络、电信运营商,开展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渠道和业务产品,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增强支付结算、资金融通、咨询顾问等综合化的服务功能。下沉机构和网点,创新机制和产品,根据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金融服务便利化为重点,支持企业“走出去”。
第三,完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逐步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要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要规范发展理财融资。充分利用银行自身的技术、网点和人员优势,将理财业务规范为债权类的直接融资业务,不断探索理财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和新模式。
二是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要支持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进一步发挥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功能作用。
三是积极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推进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探索发行“三农”金融债,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继续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第四,完善风控到位、运行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作用,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期,一些国际机构和业界人士对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表示担忧。应该说,这些风险是我国经济增长转段、发展转型、体制转轨当中的一些反应,当前大家对这些风险应该讲都有了充分认识,只要采取正确的风险管控措施,这些风险是可控的。
下一步我们将要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加强平台贷款的规范管理,切实缓解其风险隐患。同时要抓紧研究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在房地产贷款方面,截止到4月末,贷款余额是13万多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接近70%,在房地产贷款当中按揭贷款占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讲信用的,按揭贷款的不良率非常低,不良贷款率远低于1%,房价上涨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房地产商的名单制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我们现在对房地产商进行名单式管理,非信贷融资得到了有效控制,房地产贷款的总体风险也是可控的。
在理财业务方面,截止到一季度末,理财资金账面余额是8.2万亿元,70%以上投入了实体经济。为了防止理财资金“脱实向虚”,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提出了总量控制的要求,我们年初有一个8号文,里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它提出了总量控制的要求,再有就是投向管理,也就是投资项目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同时还提出了审慎风险兜底管理的要求,也就是要比照自营贷款管理,对于非标产品要比照自营贷款的管理等等一系列监管要求。下一步,要按照“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这样的一个原则,继续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加强行为监管,严格风险管控。
第五,完善稳健审慎、协作良好的银行业监管体系。金融越发展,监管就越重要。监管部门将围绕简化金融结构、防范关联交易、控制杠杆倍数和增强透明度等方面,健全制度安排,强化监管措施。我们提出来的这几个方面,是总结了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和我们在金融监管当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这么几个方面。金融结构越复杂,实际上就会产生一些脱离实体经济要求的一些衍生品,这些衍生品变复杂了,变成了金融机构之间直接在交易,对实体经济讲是说衍生产品会对冲一些风险,实际上这些风险越积累越多,最后造成了全球的金融危机。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使金融整个结构简化,要围绕着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要注重防范关联交易,要控制杠杆倍数,杠杆倍数越多,风险越高,这是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深刻的教训。再有就是要增强透明度,使风险及时暴露、及时发现。
一要进一步是完善银行业监管框架。要继续完善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政策框架,提升单体机构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应对能力。加快监管机制流程创新,改进监管工具、方法,提高数据质量,加强行为纠偏和违规处罚,提高监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权威性。
二要加强监管政策协调。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统一把握监管标准和尺度,努力解决跨领域、跨行业监管交叉、空白和重复问题,防止监管套利,减少监管成本,降低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传染性。现在由于金融业在综合经营方面做了一些试点,有一些产品,特别是在财富管理方面有一些产品的开发,容易产生机构的套利,也容易产生风险相互转移。所以我们要健全监管的协调机制,统一把握监管标准和尺度,来防范风险的传染和转移。
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把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重要监管目标放在突出的地位,要通过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扩大市场约束和公众监管效应。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定价管理机制,严格规范金融服务收费行为,加大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积极主动的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现在金融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对个人的金融消费产品,我们是希望第一这些金融产品透明度要增加,这个产品是什么产品就要明示给消费者,要告诉别人这个产品收益可能的情况,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要告诉消费者它的风险在哪里。因为作为银行来讲,银行历来过去是做储蓄业务的,大家都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是没有风险的。过去我们宣传储蓄的时候,有句口号叫做“功在国家,利在个人”。现在银行在做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产品,做投资产品和储蓄不一样,投资的话投资者要担负一定的投资风险,银行在做这种产品的时候是不是把风险很明确地告诉了投资者,使投资者知情。
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要充分评估金融消费者风险的承受程度。如果把一些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卖给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投资者,恐怕是不合适的,不符合我们监管要求,也不符合金融机构本身服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是增强透明度,一方面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另一方面还要提高消费投资者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银监会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坚守风险底线、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引导银行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第二篇:6月29日尚福林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6月29日尚福林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6月29日,在2013陆家嘴论坛“主题大会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升级(二)”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做大会演讲。全文实录如下:
[尚福林] 尊敬的杨雄市长,尊敬的屠光绍副市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首先,我作为2013年陆家嘴论坛的轮值主席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表示热烈祝贺!
[尚福林] 这次陆家嘴论坛的主题是“金融改革开放的新布局”。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成绩令人瞩目。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态势。到今年5月末,银行的资产规模平稳增加,银行业总资产是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和去年同期接近。存贷款平稳增长,各项存款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各项贷款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6%,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1.03%,比去年略有增加,但是仍然保持着较低的水平;拨备覆盖率280%,也就是说有一块钱的不良资产现在有2.8元的拨备,拨备覆盖率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尚福林] 前几天因为受多项因素影响,市场出现了一些流动性紧张的问题。总体看,我们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并不短缺,截至6月28日,全部金融机构的备付金余额是1.5万亿左右,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的一倍还多;而且存款准备金率一直是在20%左右,支付头寸充裕。这几天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已经开始缓解,这种情况不会影响我国银行业平稳运行的总体格局,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和业务结构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是应该引起银行业的高度重视的,需要银行业加大风险管理、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力度。下一步,我们将统筹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按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本质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完善五个方面的建设。
[尚福林] 第一,完善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银行业机构体系。重点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合理定位、科学布局,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专业化服务,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银行业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尚福林] 一是优化分类监管机制。积极健全牌照分类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银行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实行差异化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促进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差异化经营、差异化竞争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好的金融服务,降低同质化竞争带来的风险,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的银行,不管大银行、小银行业务种类趋同,同质化竞争的趋势还是存在的,所以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和银行的实际情况,鼓励差异化竞争,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尚福林] 二是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资本比例。允许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防范道德风险,防止风险外溢。
[尚福林] 三是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专业化规范发展。继续推动信托公司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信托在新型产权制度、社会民生领域、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优势,促进社会资本与优质项目高效对接。鼓励金融租赁公司适度扩大租赁物的范围,积极发展成套设备和重资产项目融资租赁业务,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准入标准,强化内部管理,支持企业集团提高发展质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尚福林] 第二,完善贴近市场、根植实体的银行业服务体系。要牢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健全现代银行业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强、持续性好、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务。
[尚福林] 一是利用信贷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高端服务业、绿色环保产业等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按照中央“四个一批”的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要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推动调整过剩的产能。
[尚福林] 二是发展消费金融助推消费升级。要加快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刷卡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用卡的范围。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着力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消费特点创新产品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促进消费升级。
[尚福林] 三是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支持银行与网络、电信运营商,开展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渠道和业务产品,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增强支付结算、资金融通、咨询顾问等综合化的服务功能。下沉机构和网点,创新机制和产品,根据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金融服务便利化为重点,支持企业“走出去”。
[尚福林] 第三,完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逐步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要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尚福林] 一是要规范发展理财融资。充分利用银行自身的技术、网点和人员优势,将理财业务规范为债权类的直接融资业务,不断探索理财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新产品和新模式。
[尚福林] 二是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要支持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存量,进一步发挥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功能作用。
[尚福林] 三是积极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推进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探索发行“三农”金融债,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继续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尚福林] 第四,完善风控到位、运行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作用,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期,一些国际机构和业界人士对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地方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表示担忧。应该说,这些风险是我国经济增长转段、发展转型、体制转轨当中的一些反应,当前大家对这些风险应该讲都有了充分认识,只要采取正确的风险管控措施,这些风险是可控的。
[尚福林] 下一步我们将要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加强平台贷款的规范管理,切实缓解其风险隐患。同时要抓紧研究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在房地产贷款方面,截止到4月末,贷款余额是13万多亿元,其中住房按揭贷款占比接近70%,在房地产贷款当中按揭贷款占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是讲信用的,按揭贷款的不良率非常低,不良贷款率远低于1%,房价上涨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房地产商的名单制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我们现在对房地产商进行名单式管理,非信贷融资得到了有效控制,房地产贷款的总体风险也是可控的。
[尚福林] 在理财业务方面,截止到一季度末,理财资金账面余额是8.2万亿元,70%以上投入了实体经济。为了防止理财资金“脱实向虚”,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提出了总量控制的要求,我们年初有一个8号文,里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它提出了总量控制的要求,再有就是投向管理,也就是投资项目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同时还提出了审慎风险兜底管理的要求,也就是要比照自营贷款管理,对于非标产品要比照自营贷款的管理等等一系列监管要求。下一步,要按照“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这样的一个原则,继续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加强行为监管,严格风险管控。
[尚福林] 第五,完善稳健审慎、协作良好的银行业监管体系。金融越发展,监管就越重要。监管部门将围绕简化金融结构、防范关联交易、控制杠杆倍数和增强透明度等方面,健全制度安排,强化监管措施。我们提出来的这几个方面,是总结了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和我们在金融监管当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这么几个方面。金融结构越复杂,实际上就会产生一些脱离实体经济要求的一些衍生品,这些衍生品变复杂了,变成了金融机构之间直接在交易,对实体经济讲是说衍生产品会对冲一些风险,实际上这些风险越积累越多,最后造成了全球的金融危机。所以我们希望能够使金融整个结构简化,要围绕着实体经济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要注重防范关联交易,要控制杠杆倍数,杠杆倍数越多,风险越高,这是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深刻的教训。再有就是要增强透明度,使风险及时暴露、及时发现。
[尚福林] 一要进一步是完善银行业监管框架。要继续完善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政策框架,提升单体机构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应对能力。加快监管机制流程创新,改进监管工具、方法,提高数据质量,加强行为纠偏和违规处罚,提高监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权威性。
[尚福林] 二要加强监管政策协调。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统一把握监管标准和尺度,努力解决跨领域、跨行业监管交叉、空白和重复问题,防止监管套利,减少监管成本,降低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传染性。现在由于金融业在综合经营方面做了一些试点,有一些产品,特别是在财富管理方面有一些产品的开发,容易产生机构的套利,也容易产生风险相互转移。所以我们要健全监管的协调机制,统一把握监管标准和尺度,来防范风险的传染和转移。
[尚福林] 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把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重要监管目标放在突出的地位,要通过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扩大市场约束和公众监管效应。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定价管理机制,严格规范金融服务收费行为,加大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积极主动的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现在金融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对个人的金融消费产品,我们是希望第一这些金融产品透明度要增加,这个产品是什么产品就要明示给消费者,要告诉别人这个产品收益可能的情况,同时特别重要的是要告诉消费者它的风险在哪里。因为作为银行来讲,银行历来过去是做储蓄业务的,大家都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是没有风险的。过去我们宣传储蓄的时候,有句口号叫做“功在国家,利在个人”。现在银行在做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投资产品,做投资产品和储蓄不一样,投资的话投资者要担负一定的投资风险,银行在做这种产品的时候是不是把风险很明确地告诉了投资者,使投资者知情。
[尚福林] 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要充分评估金融消费者风险的承受程度。如果把一些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卖给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很低的投资者,恐怕是不合适的,不符合我们监管要求,也不符合金融机构本身服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随着金融市场的变化,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是增强透明度,一方面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另一方面还要提高消费投资者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
[尚福林] 女士们、先生们,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银监会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坚守风险底线、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引导银行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2012年6月29日在2012年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稳步实施新监管标准 促进银行业发展转型
──在2012年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2012年6月29日)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早上好!
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转型,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不少的挑战。最近,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银行业新资本监管标准已正式发布,新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也将择期出台。结合新监管标准的实施,我想借这个机会就如何进一步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谈两点想法。
第一,银行业发展转型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实体经济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说明,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不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也会放大金融体系自身的脆弱性。银行业是我国实体经济主要的融资来源,应当把发展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上。银行业应积极发挥信用中介、风险管理、信息处理等功能,将社会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1
并约束借款人行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也认识到,银行业发展改革仍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仍有待提高,自身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下阶段,银行业应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通过自身的发展转型,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一是完善银行体系布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在现有银行业组织框架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现代化银行体系。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小型社区性的金融机构一样具有顽强的、可持续的生命力,规模虽小但意义重大。小银行应努力发展成为“立足于本地发展、立足于特色经营、立足于实体经济、立足于小微企业”的社区性金融机构,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继续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强持续支农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
二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切实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需求。银行要将信贷资源真正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结合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对信贷政策进行科学调整,加强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优化信贷结构。要优先保障重大在建续建项目,以及“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资金需求。要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要积极发挥信贷杠杆作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的支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满足多样化的消费融资需求。
三是加快商业模式转型,提升金融服务的多样性。银行应当以客户为中心,明确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培育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核心客户群和利润增长点。要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进一步提高存贷款等各类产品服务能力。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逐步改变过于依赖利差的盈利模式。要按照集约化原则,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构建业务条线清晰、职责分工合理、管理运行高效的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提升业务专业化和管理精细化水平。
四是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银行必须把防风险作为生命线,正确处理好即期风险与潜在风险的关系,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产品和业务复杂性和关联性不断提高,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形态不断变化,风险识别和管理的难度持续加大。银行要加强对新业务风险的监测,前瞻预判复杂多变的形势,准确把握风险防控的重点,密切关注各类风险的趋势性、方向性变化,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暴露、早处置。要积极构建稳健的风险偏好框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和流程,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风险数据管理,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不断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银监会根据我国银行业实际,制定了适度前瞻、反映国情、与国际接轨的新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新监管标准的制定实施,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银行业稳健性,防范系统性
风险,也有助于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
新资本监管标准充分借鉴了第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充分覆盖银行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二是审慎界定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强化了对资本工具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合理设计各类资产风险权重。三是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要求所有银行必须计提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四是坚持审慎监管的同时,体现资本监管的灵活性,银行监管机构可依据资本充足率水平对银行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新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正式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这两项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同时,完善了流动性风险的定性监管要求,建立了更为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和评估框架。要求商业银行密切跟踪研究宏观政策调整和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并及时加以应对。
我们希望通过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一是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从长远看,银行业通过高资本消耗支持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新资本监管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强化资本约束,推动银行增长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转变。切实改变“信贷高速扩张―风险资产累积―再融资―再扩张”的发展模式,合理减少资本消耗,走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二是促进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有利于发挥资本要求对银行信贷配置的导向性作用,促进银行提高资产质量,改善信贷结构。新监管标准科学调整了小微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和信用卡授信的风险权重,引导银行增加相关领域信贷投放,更有效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三是提升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新资本监管标准旨在增强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扩大资本对风险的覆盖范围。新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要求银行密切跟踪监测流动性变动情况,加强现金流分析监测,建立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提高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的有效性,更好地应对外部流动性冲击。新监管标准还格外强调以此为契机,推动银行改进风险管理的政策、流程、工具和技术,完善风险治理架构,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实施新监管标准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准的有效实施是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与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工作。
一是认真制定落实资本达标规划。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新监管标准的要求,制定并实施过渡期内达标规划,从管理政策、流程、工具、数据和信息系统多个方面推进具体实施工作。同时,结合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建设。
二是抓紧开展相关配套建设。银监会将抓紧推进监管流程改造、监管信息系统开发和监管报表设计等配套建设,重点对银行实施新监管标准进行辅导、培训和现场督导,跟踪监测实施进展及影响,分析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监管政策和工具。银监会将通过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进一步推进自身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有效性。
三是多渠道拓宽资本补充来源。为缓解信贷增长给银行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银行自身要提高利润留存比例,扩大内源性资本补充。银监会与相关部门共同积极探索通过发行优先股、创新资本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为银行多渠道筹集资本。根据国务院要求,我们已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积极创造良好环境,支持民间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促进银行资本来源及股权结构多元化。
四是加强相关政策协同配合。新监管标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银监会将加强与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监管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发展和转型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迫切任务。我们既要看到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要看到转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通过不懈努力,探索适应不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银监会将稳步推动新监管标准实施,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努力构建更为稳健的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包括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注入更多动力!
谢谢大家!
第四篇:刘明康在上海陆家嘴论坛的讲话
一、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深刻变化
近年来,在中央的强力推动下,金融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经过八年多的审慎引导,我国银行业经受住了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从内在机制到外在形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运营机制和管理效率方面出现的可喜转变尤为难得。
一是经营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比2003年增加了3倍,但资产利润率增加了10倍,达到了国际良好银行水平。这些利润来源之一,是对成本的有效管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成本收入比从2000年超过60%的水平下降到2010年的30%左右。
二是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从2002年末的2.28万亿元和23.61%(四级分类口径),下降到2010年末的3646亿元和1.15%(更为严格的五级分类口径)。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末的-2.98%上升至2010年末的12.2%,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的监管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已经有了资本约束意识和持续补充资本的内在动力。所有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已从2002年末的6.7%提高到2010年末的218.25%,贷款拨备率达到2.41%,并且提足拨备抵御风险已经开始成为银行股东、董事、高管的普遍共识。三是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2010年,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增长超过30%,增幅比去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建设银行等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02年的4%上升到20%,银行业主要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正在悄然转变。令人欣喜的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新业务领域的良好拓展。截至2010年末,商业银行信用卡有效发卡量超过2亿张,相当于全国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一张信用卡,而且卡均透支额度比上年增长近40%;理财产品发行额度大幅增长,仅工商银行2010年对公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就达到4.5万亿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客观看待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1993年曾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事实已经证明了他的正确。
二、从战略高度推动银行业转变发展方式
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我国银行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前瞻的思维,抓紧从战略入手,推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必须持续推进业务创新。2010年国内非金融部门在股市和债市上的直接融资已经占到融资总量的1/4,融资结构多元化发展大势所趋。当然,其中的问题也不少。在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发展潜力逐步下降的情况下,银行必须从现在起就着手做好三门功课:一要更加注重对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型优质企业融资将与信贷资金渐行渐远。商业银行必须严格坚守授信集中度底线,从“傍大款”、“垒大户”的传统发展模式中走出来。近年来,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不少做得较好的银行2010年零售贷款已占到30%-40%。这些银行的实践充分表明,支持小企业可以给银行带来风险分散和边际效益的增加,特别是灵活的风险定价往往使服务小企业能力较强的银行在竞争中更胜一筹。二要更加注重个人金融服务。适应个性化需求的个人金融服务,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值得期许的服务领域包括因应老龄化趋势,提供简单方便、值得信赖、长期具有正的风险调整收益率的金融理财产品;也包括因应国内中产阶层壮大趋势,增加全球资产管理组合多元化产品;更包括因应拉动消费的需要,在丰富金融产品以支持物质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创新金融产品以支持文化、旅游等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三要更加注重把握直接融资市场大发展中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银行遍布全国的物理网点和便捷的电子网络,全面发挥专业人才相对丰富等优势,努力做好境内外结算、清算和托管等领域的配套服务,并成为相关金融产品的优质代销人和管理人。第二,必须加强尽职调查能力,善于精选客户。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机会和挑战并存。客户的操守和公司治理有的在进步,有的在退步。尤其是在应对通胀和对全社会规模有所控制的今天,这就要求银行业讲求认真作风,学习和借鉴现代化的客户精选方法,做好尽职调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精选战略是发展之必须,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重要体现。
第三,必须持续推进提升有理有据、公平合理的产品定价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能够把自己的成本、费用和风险算清楚,做到“算了再做,而不是做了再算”。一要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制度(FTP)。部分国际先进银行已经能够将所有成本的90%以上通过内部转移定价的方式分摊到每一个产品和每一笔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抓紧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制度和系统,结合中长期风险成本计算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准确计算上存资金成本率和借出资金收益率,提高银行对贷款和中间业务的科学定价和约束能力。二要抓紧推进全面风险数据收集与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完善风险数据跟踪分析与科学评估的系统平台和动态模块,加强对各类风险的科学测算,并通过加成定价方式确保收益能够覆盖成本和与期限等匹配的各种风险。三要赋予客户选择权。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告知消费者可供选择的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给予客户充分的提示和选择空间。四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从实际出发,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设定各类业务考核内涵和目标,并合理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政策措施。从上到下,一以贯之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四,必须持续推进“问题到我为止”的银行文化建设。没有良好文化的支撑,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银行业是服务业,“问题到我为止”是服务业起码的要求。一是在银行业机构内部,要严格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次序,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有序地谋发展。银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对此都必须自觉捍卫,问题到我为止。二是在对客户服务上,要注重培育“问题到我为止”的责任文化和行为取向。每一位接触客户和市场的员工都是整个银行形象的代表,必须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和内部协同意识。其实,我国的现实是缺乏横贯型管理,门第之见和低协调效率形成了内耗,银行业自然也不例外。这种努力不但必须,而且需要不懈地培育,以增强我国软实力的竞争能力。
三、加强顶层设计,营造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良好的监管环境 经济兴则金融兴,政策好则百业健。展望未来,我们要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银行业要与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这方面,银行业已经在2010年底实现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并连续两年顺利完成了涉农和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的“两个不低于”目标。今年,还将争取在全国再解决500个机构空白乡镇的机构覆盖问题。至关重要的是,所有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必须在基层同步推进,即除基础金融服务之外,更要加强安居工程建设、就业与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诸多领域属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统筹改善,并设计好制度和机制,明确近期和中长期目标,一以贯之地执行。
二是银行业发展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相互促进。银行业科学发展和认真的管理工作,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深化,促进宏微观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进步。而经济社会的宏微观层面上的实质性进步,又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还在于如何淡化企业属性和大小,按照发展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精神,共同努力,确保通过公平竞争获取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各种资源,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切实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当前,受国际国内因素等影响,国内发展中不少环节都绷得很紧。从科学意义上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更需要关注如何抓好需求侧管理优化,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不是在区域之间的转移。发展快而不好,不是我们的方向。有量无质且带来一大堆国际国内隐患与纷争,这是难以为继的,绝不可取。另外,对需求侧提高科技含量的说法也要科学化,关键是我国附加值的比例能否得到突破性上升,我们的效率能否得到大幅提高。否则我们将永远遇到供应上结构性的困扰。而用行政手段来管控和处理个中的矛盾,如价格水平问题,都可收效一时,但绝无久效。
四是银行业发展需要公共政策提供基础性支撑。首先,公共政策要有利于促进经济与金融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土地财政和外资依赖仍然突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巨大的。对此,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地方财税体系,同时建立地方财政资产负债表,提高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的透明度和由此建立直接融资的机制,结束令出法不随,上行下不效和欲效却不能的问题,十分必要。感谢“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伟大成果,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提出了要求。其次,要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大进大出”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一些国家已经采用无息准备金要求(Unremunerated Reserve Requirement),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征收国外投资所得税或金融交易税,这些方法和手段对我们在全球化生活能更安定一些,都是很好的借鉴。第三,要加快培育诚信和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降低各行各业的道德风险,依法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十分重要。其实,信用文化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设内涵之一,需要远见,需要系统性建设。
第五篇:周小川行长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新时期金融与宏观管理
周小川行长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的讲话”
—— 新时期金融与宏观管理
2011年05月22日13:07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尊敬的俞正声书记,尊敬的韩正市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再次参加陆家嘴论坛,就我们关心的政策研究工作以及对论坛的议题发表一些想法,与大家共同讨论。
我来之前知道本次论坛的大题目是“新时期的金融体系及其宏观管理”,不知道还有一个子题目是“十二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与经济发展。我想,我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行长,还是先说一说宏观管理。我觉得,不管是大题目,还是子题目,都是相互关系的内容。对于新时期的宏观管理,我想讨论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出现很大的不确定性。难度在于在这些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来作出宏观管理的决策,以及争取落实宏观管理的目标。这个不确定性,首先是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危机最早是从美国等国家的房地产泡沫、次贷问题开始,那个时候多数人还不主张用“危机”这个词,在2008年9月份次贷迅速恶化,演变成了一场危机。
我国应对危机首先需要有一个判断,就是负面的冲击到底会有多大?实际上,在那种情况下很难作出准确的估计,到底负面冲击有多大。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应对方案是在11月初推出总值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个经济刺激计划是用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支持上一批投资项目,同时也包括改进民生、社会发展等项目。
因为不知道危机究竟会怎么演变,所以,一个可能最好的选择是最开始的时候尽量出手要快、出拳要重,以便尽快把危机的深化挡住。但是经济理论和国际的历史结论都告诉我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行以后一般会带来负作用,就是事后会引发物价的上升,可能会引发某种资产泡沫。
在2008年12月份,在内部和国际会议上就已有一个讨论,就是在应对危机的政策出台以后要考虑适时退出的问题,就是这种刺激型政策在什么时候应退出?用一个强有力的刺激计划来克服危机,同时配合一个判断准确的及时的退出,是一个好的选择。既抗击了危机的冲击,同时负作用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事情并不那么容易,就是时点的判断在不确定性情况下会有很大的难度
中国经济在全球复苏过程当中是走得相当靠前的,应该说是最靠前的,而且复苏是最有力的。中国经济在2009年一季度的时候相当疲弱,二季度开始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下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复苏。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还在危机中挣扎。
在出现复苏的时候,我们开始考虑货币政策扩张的程度可以有所改变,大家可能注意到2010年1月上旬就开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随后又接着提高了存贷款利率。虽然我们还是延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提法,但是宽松的程度开始放缓、适度有所收缩。
我所说的不确定性特别表现在2010年,回想起来还是很近的事。2010年从2月中下旬开始在国际市场透露出可能欧洲有些国家会出现主权债务危机,这件事在3月、4月一直不断地发酵,到5月初主权债务危机有爆发之势,出了比较大的问题。主权债务危机是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的。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整个金融危机一开始发生的时候,多数人都认为应该采用经济刺激的计划,但是这显然也会加重有些国家财政状况的恶化程度。至于说会导致财政债务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些出乎意料。
随后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适度有所缓和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在8月末的时候又有问题。从报出的数据看,失业率将近10%,具体来说是9.8%的失业率,美国的经济复苏相当地起伏、不稳定。这种情况下,我们宏观管理的货币政策到底调整不调整呢?或者调整的速度多快呢?力度多大呢?这在2010年二、三季度始终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也是在这种不确定性情况下,如何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问题。
真正明确表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大家看到是始于2010年四季度,开始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同时提高了利率。这一系列的做法表示对国内的经济形势判断已是比较清楚的,需要货币政策转向,尽管国际市场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汇总起来整个经济政策要有适当的调整。去年年末,已经形成了共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明确了宏观调控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们说,今年全球经济复苏比去年更加明朗,但总体还是处于复杂的状况,即不确定性因素仍比较多。确实这和常规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比较大的差别,常规年代没有这么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没有这么大,以至对传统的宏观方法论提出了挑战。我想,这作为宏观管理的一个特点,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进行讨论。
第二,引入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为吸取危机的教训和防范在出危机,有关宏观管理方面,特别是涉及到金融业和货币政策方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引入了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来增强宏观管理。“宏观审慎性政策”这个词我们过去用得不多,国际上以前也是用得不多,主要是2009年起把一些主要的概念汇总起来放入了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框架。主要内容是以金融稳定为中心,即以增强金融稳定、特别是防止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为中心,以逆周期的宏观调节为特征的政策体系。比较典型的一个内容就是巴塞尔Ⅲ,它也是G20所支持的政策调整。
从中国情况来说,首先我们有需要来采纳和运用宏观审慎性政策,在我国也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在危机之后率先复苏,因此我们的周期和发达国家所处的周期有可能不一样。全球经济的讨论当中也在说,新兴市场的主要国家目前所处的周期和发达国家所处的周期已经有所不同。对于周期变化的判断,说明我们需要有一种与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的逆周期调节措施。
从中国经济来看,中国是高储蓄率的经济,高储蓄率就有可能支持较高的投资,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说较高的投资可能会造成某些方面的过热和产能的过剩,也容易刺激某些泡沫的产生。高储蓄率有好的方面,同时也有要警惕的方面,就是我们需要注意高储蓄率带来的过热周期问题。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转轨经济,我们处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尽管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当一部分路程,但我们说还没有完全走完,仍旧有一些财务软约束的现象。这种财务软约束可能会造成潜在的、过热的冲动。面对这些情况,中国需要尽早运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但是,我们也知道宏观审慎性管理框架对另外一些经济复苏比较弱的国家来说,又容易带来负面效应,就是进一步拖慢了经济复苏的速度。因此从全球来说,对于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运用的程度和时机的把握,大家讨论时意见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也和各自所处的周期以及经济潜在的特质有关。
中国有需要要采用宏观审慎性框架,同时,我们也有可能较早运用宏观审慎性框架。比如说,宏观审慎性框架要求金融机构有更加充实的资本,特别是大型的、有系统性作用的金融机构,应该有更高的资本要求,在其他方面,也应该做得更加稳健。那么,这些新的更高标准的推出,在中国是有可能较早实现的。刚才提到中国储蓄率比较高,我们在资本市场上增加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可行性也就比较高一些。
另外,大家也都非常关注,在物价指数上行或者处于较高位置的情况下,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比较高的情况下,我们确实需要宏观管理的针对性有一定的转向,并在这种转向中找到一个新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控制通货膨胀的一个平衡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点一下题目,新时期宏观管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如何运用好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第三,人民币跨境使用。我看到昨天下午的议程里面有很多专家已经开始讨论了,我就说简单一点。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是“十二五”规划中写明的内容之一,它也为促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刚才俞正声书记致辞中也提到了这样的问题。人民币跨境使用,首先主要是指在贸易和投资中的运用。当然同时,我们也小心谨慎地,允许在金融交易中逐步有所运用。我们希望,主要还是以支持实体经济为主。
这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同时,历史上我们在这方面没有积累经验,有很多新的课题值得研究,会出现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很多与会者昨天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就不展开讲了。在“十二五”规划中还有一句话是关于可兑换的,我认为跟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也是有关系的。人民币如果跨境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就是人民币需要逐步的、有序的走向资本项目可兑换。
中国在1996年已经宣布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上的可兑换,接下来会面对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这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进程,既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也带来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讨论。从人民银行来说,欢迎这方面讨论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应对潜在问题的对策。同时,我们相信一定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带来新的发展。
我借此向大家介绍这几个供讨论的内容,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