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时间:2019-05-15 09:3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第一篇: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第二讲: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讲座一: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

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一段相对来说漫长的社会工作和小组工作之间的拒绝与接受,不同小组模式之间的相互斗争与融合的过程。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酝酿时期

1、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近代社会变迁中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

19世纪末的欧洲和北美洲,农民涌入城市,带来财富,也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居住、公共卫生、贫困、失业、疾病、犯罪等。但当时没有相应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来解决这诸多问题。而民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感到生活的苍白无力,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需要给他们以帮助。当时热衷社会服务的主要是基督徒,他们献身公益慈善事业,成立了许多社团和机构,回应人类相互支持的需要。

其中睦邻组织是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早建立起来的小组。1884年,撒母耳-巴涅特在英国伦敦东区建立了汤恩比馆,这是第一个睦邻组织。

巴涅特出身于Bristol钢铁业富豪,毕业于牛津大学 Wadham学院,获得历史与法律学位。1873年,他与新婚妻子罗兰(Henrietta Rowland)一同前往Whitechapel地区的St.Jude’s教会(这个教会正好位于东伦敦区最贫穷的区域)牧会,同时他也利用St.Jude’s教会开设文学课程及讨论会,举办儿童营会、艺术展览,也因此与小区内的贫民建立起良好的友谊。1875年,巴涅特夫妇获母校牛津大学的邀请回校访问八周,并将其在St.Jude’s教会所观察到的贫穷问题以及贫民生活景况与学生们分享,并与学生们讨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够住进其牧会的小区与当地贫民共同生活,以改善、提升贫民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理念。之后他也实际邀请及安排有志从事这项服务的学生亲至Whitechapel地区体会贫民的生活实况,并投入贫民服务的工作,而汤恩比(Arnold Toynbee, 1852-1883)就是其中之一。汤恩比出身于医生世家,父亲是耳鼻科的权威医师。他于1873年进入牛津Balliol学院就读,1875年受巴涅特夫妇感召住进东伦敦区Whitechapel的COS办公室附近,和贫民共同生活,并协助进行当地贫民的家庭访问,同时也协助巴涅特夫妇举办各项小区活动,教育贫民、为贫民服务,与当地居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与情感。毕业后的汤恩比除了留校任教外,亦实际投入社会改革工作,以改善当时英国因经济问题所带来的严重社会不平等。1883年汤恩比病逝,年仅31岁,但他的行谊为英国的大学睦邻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汤恩比病逝第二年,巴涅特夫妇在牛津设立一个委员会,为“东伦敦地区大学睦邻运动”(University Settlement in East London)募款,并号召大学知识分子投入睦邻组织运动,剑桥大学马上跟进支持,于是“大学睦邻运动”正式成形。同年,即1884年,该委员会于东伦敦区的Commercial Street正式成立睦邻组织服务中心,并取名为「汤恩比馆」(Toynbee Hall)来纪念汤因比,而东伦敦地区的大学睦邻运动便以汤恩比馆为据点,提供成人教育,特别是针对成年的移民与劳工开设各项课程;设立法律服务站及老人服务站;对病残儿童及酗酒者提供协助;此外,还成立了成人及儿童剧团,以及Whitechapel地区的艺廊,透过艺术活动来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后,这种工作模式迅速在全英国各大城市增殖,到了1900年,全英国有45个睦邻组织,其中有伦敦就有30个。睦邻组织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男女青年会、老人会等一大批社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然这些机构中一部分以小组或小组为工作方式。

2、教育、娱乐休闲活动的开展是小组工作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工作时间少了,闲暇时间多了,如何打发时间成了问题。因此也就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

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作为机构的目标之一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种休闲娱乐活动可以解决很多人的闲暇生活。比如青少年,因闲暇时间较多而在社会上滋事犯罪,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做有意义的户外活动,那自然犯罪活动就会随之减少。还有为从乡村来到城市缺乏良好教育和休闲的妇女提供烹饪和缝纫课程。为因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减少了劳作时间的工人提供闲暇的娱乐和适当的成人教育。大多数的娱乐活动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以致小组工作一度被误认为是娱乐与社会服务的同义词。

3、小组社会工作的产生受近代民主社会理念的影响

到了20世纪初,随着童子军团,基督教男女青年会,社会救济院在欧美各大城市逐渐繁衍开来。除了个人化的目标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主社会有着一种强烈的诉求,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以民主生活和民主过程为依据。小组工作被当成是培育民主社会的有效方法。劳工运动就是一例。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失业劳工也成立了许多互助小组。通过参与社区委员会和相关的小组,失业的劳工开始创立方案,并尝试与立法委员们直接接触,试图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此外,以小组方式产生的“市民行动”,目的是改善自己和他人的居住环境,通过小组活动和邻里社区的决策过程,维持民主社会的主旨,使成员成为一个更成熟的城市居民。整个小组工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以社会行动解决社会问题的取向。如平民救济院就组织了一次针对芝加哥市政厅的抗议游行,通过这次游行活动,他们使市政府了解了他们所遭遇的问题。

4、小组社会工作的产生具有深远的基督教背景

当时大部分参与社会福利工作的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来自上层富裕的家庭,都毕业于贵族学校,并且充满宗教热忱。他们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关怀社会并不是像我们过去听到的原因想积善除罪,而是对新约圣经中耶稣说的爱人如己的精神的践行。我们上面提到的睦邻组织中的基督徒们,就是深觉光是物资的救济对贫民是不够的,这些贫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受教育的的机会,需要友谊来摆脱他们被蹂躏的生活景况。基督徒想到耶稣所讲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讲到要爱你的邻居。那么谁是我们的邻居呢?这不是指地域上的邻居,而是只我们真心关心的那些人才是我们的邻居。所以睦邻组织的成员离开自己的生活的富人区,强调“住进“贫民区,与贫民成为朋友,关心他们,和他们建立友谊、并从事贫民教育等理念。

当然仅仅个人有这样的觉悟还是不够的,教会小组也有许多互助组织,教会从事各种社会慈善事业,设立了各种组织,例如在西欧或美国都有许多“犹太中心”的设立,还有“基督教青年会”这便是宗教慈善组织。这些教会慈善组织成立的目的,有些是年长、富裕的教友,用来帮助新进的、贫穷的教友,有些则是新来移民者自己的互助组织。不管基于何种目的,宗教慈善组织都曾运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来协助儿童、青年、成人、移民,以建立公民的责任,促进了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门课程被接受

小组工作成为社会工作学院正式课程前,人们习惯于从所属机构的性质来看待小组工作。小组工作只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工作方式,与社会工作没有什么联系。其实1906年,纽约慈善学校就提供了相关的小组工作研读课程,目的是培训学生,使其胜任救济院的工作。1913年,学生开始能够在学校正式注册,成为研读休闲领导者专业课程的学生。1923年,小组社会工作的创始人之一,格雷斯·科伊尔在西部储才大学开始讲授小组工作的课程。

尽管小组工作已列入社工的课程中,但专业社会工作一直不接纳它。中间充满了很多的对峙与分歧。直到1936年美国小组工作研究协会成立,成立的目的就是要确定小组工作的理念及临床工作的方法,并加快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但到1939年,全美社工会议上,小组工作仍未被纳入社工专业的主题中。当时的小组工作者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独立的专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出现促使人们体验到了小组经验质的重要性。小组可以具有破坏力量亦可具有积极作用。在战争中,个案工作接受了小组对个人的影响这个事实,不再仅局限于原先的工作目标:改变个人。小组工作在军队的战地医院的开展,也促进小组工作者更深一步的去考虑人类生活中个人独特的力量,光用小组活动不行,于是小组工作者就自然而然有对社会工作的归属感了。

1946年,在纽约水牛城召开的全美社会工作会议上,伊科尔发表演讲“迈向专业化”使小组工作正式被社会工作接纳。小组工作演变成小组社会工作。

1955年,美国小组工作协会加入了新创立的全美社会工作者协会,确立了自己的专业特性和地位。

三、治疗取向进入小组社会工作

治疗取向进入小组社会工作是社工发展中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在二战前小组模式都是娱乐、休闲、教育式的。但也有小组工作者在尝试开展一些治疗性小组工作。如亚当斯就曾开展过一个针对住在戒毒所有毒瘾的男子的小组工作,她相信利用他们的帮派精神,将这种精神转化成一种克服毒瘾的集体力量,可以帮助这些年轻人成功地戒除毒瘾。1918年,芝加哥一所州立医院,也将实验性的小组休闲方案用在精神病患者身上,通过小组舞蹈和游戏,影响精神病患者,使他们参与到小组中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战后,受弗洛伊德精分影响,整个社会作充斥着对精神医学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心理卫生机构和医院,开始将小组工作当做服务的一部分。

这时,小组中个人社会功能失调成为工作者考虑的中心,但环境因素被或多或少的忽视。治疗性的小组开始出现并迅速在美国和加拿大蔓延开来,小组社会工作越来越成为一种科学的临床服务方案。

这种现象曾一度在社会工作领域引起很大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强调社会工作的临床服务功能,社会工作者就应该是一种临床取向的治疗师;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对传统社会工作价值取向的反叛,社会工作过分的临床化,将失去它与心理学、精神医学相区别的独特性也失去了社会工作在把握宏观社会,服务社会更广大人群,推进社会民主进程上的重要作用。但出人意料的是争论的结果不是哪一方取得胜利,而是两种取向开始逐渐走向整合。

四、从多元到整合的小组社会工作模式的发展

1966年帕佩利和罗特曼将小组工作区分为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和交互模式三大模式,对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一次意义重大的总结。(1966)

此后不断有学者扩充新模式。到了1979年有11种之多。这时,社会工作领域开始出现整合趋势,由生态系统理论探讨人类的问题,不再单列个案方法、小组方法或社区方法,而是采取生态系统理论取向的实务观点,将这三大方法概括为“社会工作实务”或“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社会工作者在处理问题时将牵涉各子系统,包括个人、夫妻、家庭、小组、社区以及其他社会体系。

1983年科诺普卡曾描述自己在认同某一工作模式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我常常被同事或学生问到,我主张哪一种小组工作模式,是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还是交互模式。撇开我个人对于这种分类的厌恶,我的答案非常清楚:既不是其中一个模式,也不是所有模式的折中。然而,要将其中任何一个模式的目标排除在外,却是不可能的。”从他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整合但不是混合的倾向。

五、当代小组社会工作的新发展

开始注重学术性。80年代前后,人们重新认识到小组社会工作理论与技术的重要性。首先是帕佩利和罗特曼创办了《小组社会工作》期刊,这份刊物不仅发表直接服务者的研究文章和经验总结报告,同时还登载在机构和社区进行有关小组服务的实务工作者的研究和总结文章,填补了已停刊的《小组》的空缺。1978年,在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年度方案会议上,创立了小组社会工作促进委员会,现在更名为国际小组社会工作促进协会。自此以后,偶尔的研讨会变成年度的活动,每年有大约100篇持各种观点的有关小组社会工作的文章产生,这些文章以各种方式发表出来,影响着小组社会工作的教育和实务,同时促进了整个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

当然另外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小组服务的判断以经济效益为主了。在全球重经济重效益的时代,这样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它的利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六、对未来小组社会工作发展的展望

对未来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些专家提出了这样的方向:

1、开展对自助小组的协助。

2、由于小组过程普遍被了解,使形成小组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受到挑战,小组社会工作者要去面对这个压力。

3、应在心理学的观点之外,纳入预防性的工作。

4、在小组治疗的实施中,仍然要与成长小组、社区小组相结合。

5、不只是采用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知识,还涉及其他相关的理论基础。

6、小组社会工作要尝试用各种量表来评估成效。

7、顺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

8、努力消除种族、性别在小组社会工作中的负面影响。当然种族对于我们中国好像不是一个问题。

讲座二:我国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近现代的中国小组社会工作

1885年,我国创建了中华青年会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项目。如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平民教育活动、公民教育活动,以及上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活动、战地服务团学生救济和职业培训等。

20世纪30年代,社工教育开始开展。1930年燕京大学开始有“社会行政组”的设置,开设了个案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行政等14门课程。后来沪江、齐鲁、复旦等一些大学都开设过社会工作专业,但大多是在社会学系内分设社会工作组或增设社会工作课程。

1931年,金陵女子大学设立社会学系,它是旧中国较早设置社会学系及开设社会工作课程、成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后来金陵大学还专门设立了社会福利行政系,招收社会工作本科生,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独立的社会工作系。该系除教授专业课程外,还指导学生作个别社会福利事业的实习研究。如集体培育工作、儿童福利事业工作和医药社会个案工作等;研究专题有“中国医药社会工作研究”、“儿童留养机关之研究”以及“聋哑儿童之职业教育”等;同时,还编译了一部分儿童福利事业教材,积极协助各机关小组开展社会福利服务,为社会培养输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个就和我们今天高校中的学术研究非常相似。

1931年当时的社会部成立后,对社工人员培训很重视。曾经专门拨付经费扶助中山、复旦、燕京和金陵等大学社会教育学院有关社会学与社会福利的系科,还曾经设立过全国性的社会工作人员训练班。由于整个近代中国一直经历着内忧外患,小组社会工作一直没有良好的发展契机。

1952年我国因院系调整,社工专业与社会学一起被撤销了。直到1986年,社会工作专业和中国大学阔别了30多年后才将重回到校园。从此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才成为可能。

二、新时期小组社会工作发展的条件

1、社会问题的突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转变,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问题;城市新移民的适应性问题;城市失业人群的救助问题;社会贫困问题;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等;老龄化过程中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等。社会工作不但有修复、治疗、再社会化的功能,还有预防、社会化、完成社会任务、影响社会变迁的积极功能,面对这些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将思考转变成不露痕迹的工作,积极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协助个体恢复和增强社会功能,改善社会环境,维护经济利益与社会的正义。在目前社会工作者的资源还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利用小组工作节约资源、提供支持体系的优势,有很多大可为的空间。

2、社会需求的增加: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服务主要由政府的公营部门来承担。单位制是当时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基本的社会调控方式和资源分配形式。通过这种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为体制内的人设置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生活空间,使得人们从生老病死到吃喝拉撒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需求都与单位紧密相连。但改革开放以后,在单位体制下被压抑的社会需

要被释放出来,不同阶层及不同收入的人需要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服务,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协助个体与环境相互协调、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独特的社会服务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需要。

3、社会机构的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的社会结构将由“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与此相适应,政府公营部门在社会服务领域的职能在不断地收缩。但社会问题在不断地增加,社会需求在不断增长,公营部门在收缩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部门来替代,这些部门就包括第三部门。第三部门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小组、社会组织或民间机构。虽然目前机构和需求相比仍然觉得杯水车薪,但是社会机构的发展为小组社会工作的开展准备了条件。

4、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和发展:目前为止,全国有百余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在这些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专院校里,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一般都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在讲授。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也极大地推动了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

5、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没有法律认可的工作机构,没有专业组织设立的专业标准,社会工作专业就不能向案主或社会大众说明服务提供者的背景和能力,也不能提供任何服务质量的保证;没有职业化,社会工作对社会所作的任何承诺都是无效的。所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是社会工作真正走向社会,发挥它的专业效能的前提。

三、新时期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学者对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展开大量研究。小组社会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如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开展的单亲家庭支持小组、家庭暴力受害者治疗小组;华东理工大学开展的大学生成长小组;南开大学社会工作教研室与天津市河西少工委组织的“坚强孩子俱乐部”;云南大学的戒毒小组社会工作等。各高校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小组社会工作的尝试。以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为例,近几年来开展的小组社会工作包括:离婚女性支持小组、大一新生学习生活适应性小组、社区问题少年行为矫正小组、中学生自我认知小组、考研压力释放小组、帮助网络成瘾青少年志愿小组、大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小组、社区老年人学习小组、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小组等。这些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是小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初步尝试。

四、新时期小组社会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需要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为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小组社会工作在理论发展和实际运用上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理论与实践都是以西方的理论与实践为摹本,生搬硬套的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适应本土文化的理性的反思。

我国现有的有关小组社会工作的书籍较少,既缺乏直接的西方理论原著的翻译和解读,也没有自己本土实务的研究总结。

缺乏真正有丰富经验的小组社会工作的师资。

没有建立较好的实验、实习和督导机制,使得即使社会工作背景出身的小组社会工作者也缺乏必要的训练,对小组工作也是一知半解。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还没有推广开来,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开展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

五、小组社会工作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

在香港,内战结束后,大量的难民涌入香港,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香港成立了许多以救济为主的志愿福利机构。香港社会福利署的任务是:物质救济、保护妇女儿童和感化教育。重在物质救济,对社会工作的方法并不重视。随着从海外进入香港的救济机构的增多,许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也传入香港。

1950年港大开始培训社工。1960年代,香港社会出现更多社会问题。1966年,香港天星轮的加价引起暴动,14-15岁青少年的不安成为暴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香港政府对日益庞大的青少年人口的关注。小组社会工作作为疏导青少年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逐渐受到重视。此后,一批留美和留英的社会工作学生回港工作,以欧、美小组社会工作为蓝本,开展了一些针对青少年、老人、儿童以及戒毒者的小组工作,但这段时期主要是以小组治疗和人际关系的调试为主要的工作目标。

1962年,香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正式开设小组工作课程。1967年港大,中大正式成立社工系。

1966年,小组工作作为疏导青少年不满情绪的一种方式,逐渐受重视。

后来社会变迁,香港家庭、老年等问题不断突现,小组功能趋向整合性、治疗性和发展性,涉及家庭、老年、青少年、医疗机构等方面。回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在香港,社工扮演的角色一是帮助居民获得自助的能力;二是帮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和其他的社会活动。具体到社工的工作方式:一是进行个案服务;二是进行小组服务。例如,长期病患的家属在护理过程中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社工若通过医院把这些家属组织起来进行小组辅导,减压效果更好。

台湾社工在1940年代后有所发展,东海大学、辅仁大学都有专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社工系。教授主要是美国毕业社工专业回国的人员。也翻译了一大批海外社会工作专业的经典书籍,推动了台湾社会工作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有13个县市开展了“社会工作者”制度,一些社会局和社会处先后设立了“社会工作室”,并开始招考“社会工作督导员”。现在的台湾社会工作已经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但台湾地区社会工作界一直较重视个案工作的发展,把小组工作视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而属心理学和教育学范畴的小组辅导和小组咨商在台湾地区的发展又限制了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所以小组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中是发展较为迟缓的一种方法与技术,是社会工作比较薄弱的一环。近年来,台湾地区翻译了一系列国外小组社会工作方面的书籍,对小组社会工作的认识开始进一步加强,小组社会工作重新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

不得不承认,港台地区的小组社会工作发展有领先于内地的优势,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两岸三地的交流逐渐增多,特别是近两年。因为台湾和香港地区和大陆是一脉相承的,尽管有些发展进程不同,但是对大陆的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第二篇:第二讲 社会工作的演进 讲座三 社会工作的展望

第二讲 社会工作的演进 讲座三 社会工作的展望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的社会工作

•关信平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工作将会有如下最新发展趋势:

改变了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基础。在社会工作领域,以“公平”“社会关照”“社会保护”为目标的价值越来越被信奉“效率”“自由”“竞争”的新自由主义价值取代。

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体制开始发生变化。其方向是从过去的“国家福利”模式逐渐转化为“混合福利”模式,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同提供福利,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推行了“社会福利私有化”改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不再主张在单纯的“国家福利”模式下继续发展高成本的专业社会工作,而鼓励更多的转向民营化和依托社区和其他民间资源来发展社会工作。各国调整社会工作的基本体制,积极建立“混合福利”模式下的国家与民间、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新型分工和合作关系。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受到冲击。许多国家在福利运行体制中,不同程度的引入了市场机制,将“纯福利’”机制改造 为“准市场”机制。其目标在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对福利体制加以改造,从而促进其内部提高运行效率,使福利受益者加大选择自由,提高社会福利机构运行效率,进而降低政府开支。在社会工作经费投入方面,政府不再承诺承担全部责任,而是鼓励一定程度的收费服务和民间赞助。

二、后现代背景下的社会工作

•乐国林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传统社会工作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

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多元公正。后现代主义倡导从多视角考虑问题,重构世界的多样性。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它力图克服现代社会带来的社会机械化,即:不要把劳动者当做机器而不顾他们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参与决策的需要。主张恢复个人、组织社区的权利和责任,促进地区性文化而非单一文化的繁荣,尊重文化、伦理、宗教、精神的多元性,唤回民众的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使人们的参与更直接,更有生机,更少官僚和等级气息。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及社会政策要考虑如何在所属众多社会中构成自我,保证个人权利。

重视社区工作。把社区作为恢复主体权力、培养成员自我意识和参与行动、养成共同体意识、发展微观政治最好的场所。强调共同参与,强调共同体的事实和共同体的发展。后现代社区工作不但重视社区共同体的发展,而且主张社区之间的协调,这有益于不同社群之间的沟通、体认,有利于资源互惠,合作性解决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视角下,后现在注意尤其重视作为社区的国家间协调。

关注边缘群体的社会工作。后现代的社会理论家较之其他人士更关切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社会处遇和心理状态,关注现代社会如何对边缘群体进行技术、身体的形塑和规训,关注权力压制的机制和叙事的“游戏规则”如何作用于边缘性群体,并提出了边缘群体获得解放的途径。社会工作要更加关注弱者的声音,要看到这类案主本身所蕴藏的潜力和希望,明确边缘群体之所以会成为边缘是社会的塑型和压制的结果。

重视案主主体性自我,强调案主参与。在后现代视野中,社会工作者要从根本上终结信念的可能性,创造和开放平等空间以便听到曾被压制的不同声音。案主自身就是知识的站点,他们自己的叙述是注意的焦点。进一步而言,对案主的理解应更深,既要从主体自我和动态发展中刻画案主问题与心态。案主不是稳定同一的,而是矛盾的、在话语中不断被建构或重构的。自我总是在社会中建构个体或作出有社会意义的区别。对案主的更好理解要建立在这样的分析上:案主在多元和广泛交叉的区域中被建构。自我的存在不是确定的,案主自身是一些列不同的点。工作者应对影响案主决定的不同声音保持敏感性。案主的自我参与对其问题解决至关重要。强调案主自我觉醒和独立思考,要“真正让案主说话”。

强调社会工作过程中语言构成的真实性。真实性是语言影响的结果,语言是媒介,它构成所有的“已知”。因此,真实性内涵于和嵌套于解释与“语言游戏”之内。社会工作者不应把所谓的以元的、永久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带入每个个案的工作中,更不应该吧这种意识形诸于语言而有意无意的强加于案主,而应在与案主互动中共同建构真实性语言。

三、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 ——本土化与创新(王思斌)王思斌提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着眼点是“本土化与创新”,因此应加强对以下各方面的问题研究。

(1)处理好中西方的价值冲突,形成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的主张之上。个人主义、人本主义成为西方社会工作的潜台词。而中国长期崇尚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重视社会和集体利益。中国长期崇尚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重视社会和集体利益。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不断加强、西方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和实务模式越来越多的被借鉴的情况下,怎样处理上述两种价值观点的冲突时一个重要问题。

(2)建构政府、群众团体、基层社区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团体和社区的行为能力将会增强,但纯粹市场化的社会服务提供机制又有许多弊病。中国从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要走到何种程度,如何更有效的实现政府、社会团体与社区互助系统的良好结合,既是一项实践任务,也是一个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

(3)在重要社会工作领域寻求突破。应该在较成功和有特色的领域进行挖掘和总结。两个重要切入点: 城市社区服务 农村扶贫

这两个项目都吸纳了政府、群众团体和社区的广泛参与,从而在服务提供渠道方面有代表性。这两类服务普遍开展于中国城乡,成为规模宏大、具有广泛社会性的项目。这两类服务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具备进行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对从内容到服务提供上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项目应下大力气研究,力求有所突破。

(4)发掘传统社会工作的价值。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界的共同责任:

领悟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规律,把握中国传统助人手段的本土特色。

一般认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都产生于西方。实际上,中国队社会工作也有贡献,20世纪30年代的华北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即为突出例证。

虽然华北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后因种种原因被终止而不得其果,但其有丰富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这对社会工作仍不失参考价值。

社会工作的历史表明,社会工作是不断完善的专业和职业。领悟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规律,把握中国传统助人手段的本土特色,是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界的共同责任。

补充:王青争(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面临很好的发展形势有

一、联合国于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明确提出把扶贫、就业、社会融合作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三大任务。重视社会发展, 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的焦点和世界性的潮流。

二、加快社会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发展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但是, 经济建设不能自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自动带来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中的控制人口、救灾防灾、扩大就业、社会保障、保护环境等问题,都迫切瀚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三、为了顺应国际潮流和国内的需要, 国务院于1994年10月召开了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 研究制定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全国社会发展纲要》。特别是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列为一个重要部分, 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 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应当抓住机遇, 开创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借鉴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抓紧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二、通过加强在职倍训、大专院校专业培养、出国留学深造等多种渠道, 建设一支庞大的社会工作专业干部队伍, 以适应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储要。

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认为:

社会二作势在必行— 90年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表现方面很多, 其中有一方面, 社会的组织结构中, 出现许多经济组织, 包括许多民间组织, 各种团体、中心所等越来越多, 这种组织的出现在推动社会变迁的同时, 为社会工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社会工作不是单枪匹马的, 社会工作本身是社会进步过程中必然耍出现的、一定会出现的。21 世纪转换, 亚洲提出东方文明秩序的问题, 传统的变化, 新的文明秩序的建立, 社会工作在新的文明秩序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当重要角色。社会工作确确实实是一件好事, 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低佑的作用, 社会工作的发展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亦是势在必行。

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 可以说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最好良机。社会工作无处不有, 哪里有生活, 哪里有生活脱节, 哪里有生活纠葛,哪里有生活空虚,哪里就有社会工作。我们要很好的利用这一时机, 并很好的组织起来, 形成社会工作网, 建立多种联系, 潜力是很大的。

社会学在90年代里提倡向乡下去, 向生活里面去, 现在社会也需要在一个新的生活环典里向下去, 这同时也是培养人的过程。包括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知识结构的开辟, 不要搞得太窄, 适应面要广些。现在的反差性就说明了这一点, 有些非社工专业钓人反而愿意做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走大有浦途的—当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水平, 人们会有一个需要出来, 而且是高层次的瀚要。社会工作看起来是一个生活层面上的工作,却是人们高层次黑要的满足, 通过它可以体现人格的发展, 体现自我需要。

第三篇:第二讲 职业选择与就业准备讲义

第二讲

职业选择与就业准备讲义

一、如何选择职业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你自己的未来”

1、个人因素 职业目标 职业兴趣 职业能力 职业经历

2、外在因素

国家政策、政府导向——影响一个行业的兴衰

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是促进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持久动力

家庭因素(父母的潜移默化、恋人)

城市、地域因素(行业与生活)

3、企业、雇主因素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企业的文化,如何对待新员工、有怎样的工作文化、怎样的思维方式、是否经常加班、是否干涉你的生活、是否提供培训和成长机会等)

收入空间(工资、福利、补贴等)

个人事业发展

二、就业准备的内容

(一)学业知识

1、专业课程

2、选修课程或辅修专业

(二)职业技能

部分必备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 1)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 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3)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4)律师资格考试

5)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 6)企业住息管理师认证资格

(三)社会实践

(四)综合素质

(五)心理调适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现行的就业政策,更多的选择同时,竞争和挑战同样增加。成功人士与失败者区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少的钥匙。

心理调适 ____个体为达到某种目的,在思想或行为上进行自我调整,借以保持自身与环境之间和诣关系的过程。

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

致用。

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案例◆吊在半空只有啃老

张文是个本科生,严格说起来,是个与研究生一步之遥的本科生,考研的时候,专业成绩不错,外语只差1分,本来可以列为3类,可是在二选一的时候,一个排在他后面的人,因为门子硬,将他挤掉,让他领悟到什么是权力。于是,张文下决心考公务员,但是,谈何容易?连考三年,第一年、第二年,明明感到成绩不错,就是没有上线,第三年倒是获得了面试,但是,不过是多当一回分母而已,最终,公务员的梦还是没有实现。可他还是不甘心,不肯脚踏实地去找工作,他认为打工就是地狱,公务员才是天堂,既然与天堂也只差一步,那就不能心甘情愿进入地狱,就这样,将自己吊在半空中,不上不下,天堂不知何年有望,啃老倒是已成现实。

追求高薪四处碰壁

在选择企业时,“大、名、公、外”即“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仍是毕业生的首选目标。据宏威职业顾问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中,多数人更愿意到政府机关工作,占37.5%;选择到私企、外企工作,占32.1%;选择到大型国企工作,占22.9%;选择自己开公司的占7.5%。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跟风盲从、扎堆外企、实力不够、硬冲死拼,结果大都碰得头破血流、丢盔卸甲。

案例分析与解决:

把事情理想化,求高薪资是年轻人择业的盲点。自己的目标还是第一位的,不要盲目跟风。年轻人还是要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前提,不要盲目追求利益,理想也需要有能力来实现。很多考生都是将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练兵的机会而已。从大学生的角度看,选择外企也是一样,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思维定式,总觉得外企就意味着丰厚的薪金、舒适的环境和晋升的机会,人际关系似乎也没有国企那么复杂,外企的“造势”能力也比国企强得多。但很多高级管理人员认为在外企工作,无论英语多好,沟通还是会有障碍,无论职位多高都只是工具。而随着国内企业的不断发展,国企既能给员工提供很好的薪金还能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国企还是外企,最重要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还有就是看哪种工作作风更适合自己。其实,大公司和小公司各有优缺点。大公司能学到较之小公司更规范的操作流程,有更好的福利保障和培训机制,但晋升机会较少,发展也更平稳。大学生刚毕业,选择工作的角度无外乎公司规模、福利待遇、自身发展工件、能够增长技能这几点。作为大学生来说,自己的职业还是一片空白,首先要为自己定下目标,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对与选择工作也就是要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或者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把金钱当作好工作的首要标准,你们要做的是更快的提升自身素质,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丰富自己工作经历能打下良好基础。到了30岁之后,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再打破金钱与理想的平衡也不迟。其实没有完美的工作,每个工作都有它好与坏的两面,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问题都会存在。如果觉得适合自己了那就尽量去忽略它的缺点,要学会平衡和知足。

(四)就业人格缺陷

自我同一性混乱

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自卑与自大

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案例◆充满信心去面试

小佳是个腼腆的女孩,每次去应聘,都是输在面试上,见了面试官,如履薄冰,手脚不知往哪放,头不敢抬,眼睛也不看人,低着头在那等过关,本来平时都回答上来的问题,这时脑子一片空白,还出现所答非所问的现象,回来后又懊恼不已,自惭形秽。越是这样,就越是严重影响下次面试的心态,产生自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慢慢失去了信心。

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

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有的同学大学学习不太好,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在求职中总是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案例分析与解决:

小佳的问题是个心理问题,属于自卑畏怯、信心不足、蛇咬怕绳、心态不佳问题。所以第一步要解决她的心态问题,要让她充满信心去参加面试。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改变结果,结果构成命运。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经过求职,要勇敢很多,成熟很多。其实,心理上的最大障碍是自己,阻碍成功的最大敌人也是自己。不要一想到自己要在主考官面前说话,就开始想像负面的结果,就会怯场。

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优点集合起来,一一列举,形成一个优势。写下要说的重点,然后场景训练和演绎。所谓的优点是能如何运用你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这些优点也就是你能有贡献、能继续成长的要素,这个优势就是你竞争的法宝。当然,自信不是自负、不是自大,也不是自傲,在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模样。但是,我们在阐述自己的优势时,不要不好意思,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是不对的,开不了口、过分谦虚。勇气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尽办法去争取。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握手后又告别,最终没有得到。像小佳这样过于自卑的人,在对其训练时,可以先让她矫枉过正,以毒攻毒。先过火点,让她有点自负、自傲,甚至自大,克服自卑,然后,在面试过程中折中回来,就会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五)就业心态问题

过度焦虑与急躁

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攀比与嫉妒

抑郁与逆反

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心理不满与行为、生理反应失常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

一、抓紧素质的训练和提高

第一是做人的实践环节。学会关爱他人、团结互助、讲究社会公德等。

第二是专业技能的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第三是社会实践的环节。无论是社会调查,还是假期打工,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亟需的。

提前与用人单位接洽。

二、敢于竞争

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

必须在心理上准备同“铁饭碗、大锅饭”的传统告别。

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

三、善于竞争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

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四、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挫折是一种鞭策。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五、期望值要适度,不要奢谈专业对口

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适当降低期望值,先求职,有了立身之地,再寻求发展。

即使你的专业不对口,但是你的素养和素质都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你成才的过程中,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本科生的可塑性很大,应该灵活地调整专业方向,不要死抱着专业不放。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一)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

从2001年到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四倍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会相当严峻。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焦虑属于正常现象。只有正视就业压力,大学生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适度的心理焦虑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它可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二)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案例◆要想做大牌,首先做小卒

李新是一个本科生,大学里学的是令人羡慕的国际贸易,曾梦想做个走遍世界的大牌商人,毕业后认为到北京更有发展,更能“与世界接轨”,于是,放弃了父母为其找好的工作,与同学结伴来到北京。北京的工作机会果然多极了,但找工作的人也是多不胜数。刚开始,李新和同学比赛要找到一个更接近理想的单位,一个多月过去了,简历投出20多份,有回音的只有两份,面试后又无音信。面对着强手如林的职场,眼花缭乱的招工单位,李新可真着急了。难道找工作真这么难吗?当初那么令大家羡慕、父母骄傲的专业就这样被冷落了吗?回到家乡,如何面对江东父老?不回家在北京接着漂到什么时候?

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的巨大落差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挑来挑去挑花眼,心里容易产生得意、焦虑、傲慢、浮躁等情绪,在面试中流露出一副咄咄逼人、非我莫属的模样。殊不知,对于急功近利、洋洋得意的人,考官往往很反感。结果往往自己的优势是用人单位所不需要的,而用人单位需要的工作经验等要求又不具备,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优势估计过高,对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从而大有生不逢时的感觉,心态一落千丈,自己认为名校名系,从小到大都是天之骄子,低就了还不如去死。

案例分析与解决:理想需要能力来实现

其实问题就出在理想太远大,现实太残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想做大牌,首先做小卒。大牌是理想和梦想,离我们有如太空般的遥远,小卒才是目前的合理选择,这是让你先生存下来的现实。认识到自己刚刚毕业,没有商场实战的能力和经验,所以不要太过理想化。否则,就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

企业通常都需要有经验的人、有潜力的人、忠诚的人和敬业的人。对求职者而言,清楚了公司的用人要求,明白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未来新的就业模式是一个由三个阶段构成的循环,被总结为“赚钱、充电、憧憬”,这个循环将贯穿我们整个职业生涯。如果你找到一份工作,这个循环将从你与新公司的协调开始。首先,你将才智和精力投入到新公司中;接着你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工作能力,直到这个职位不再能满足你;然后你使用更高级的职业技能,以便得到更好的工作,使事业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循环模式让人充满自信,让每个人的事业和人生,可以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进行。

(三)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

(四)转变就业观念,调适就业心态

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选择。

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建立新型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

树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面对就业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是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五)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正确地认识自我

接受自我,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不断发展自己。

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案例◆职场新人“老跳蚤” 崔强是学计算机的,毕业后到一家计算机公司干了三个月,感到公司销售业务量大,技术工作量小,学不到东西,于是跳槽到一家软件公司,以为这下有了学习机会,结果工作拿不下,技术跟不上,非常吃力,质量和进度都不能满足要求,老板很不满意地说:“我这儿是公司,不是培训班。”于是,这次崔强被老板炒掉了。随后,崔强找到一家专搞弱电的公司,公司业务很丰富,电子、通讯、计算机都用得上。但是单调重复的工作、紧张疲惫的加班和公司沉闷压抑的气氛,让崔强暗自又有了想离开的念头。正在此时,IT业大裁员震撼了全球,也震住了崔强,那么多精英都被裁下了,有工作先干着吧。于是,一年中的三次跳槽,暂告一段落,但心中的500强梦依然天天在做。

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作为一名大学生,难免想有一番大作为,但是当自己的豪情被人漠视时,也许会无力承受打击。当断不断、患得患失,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不能面对职场行情,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择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案例分析与解决:职业选择是机遇的把握

有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高,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原来的山头最高。这个时候就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懂得自己平衡心理。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抱有一颗平常心,不要一窝蜂去扎堆,要选择与自己匹配的职位,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其实,找工作就是人岗匹配,适合自己,不能高攀,高攀了很难找到,也不能低就,低就了就会浪费自己的资源,导致心态不好,引发跳槽。职业规划就是找到这个最佳匹配点及未来各阶段的发展平台。每个人都要结合自己内、外优势,市场行情、行业信息、职位状况去具体分析。

相对于社会求职人员来说,大学生群体工作热情高,激情饱满,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一般会根据其职位需要,选择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具备某些专业特长,思路开阔,善于与人合作的大学生。

一个充满热情的人是很容易受人欢迎的,它的活力和热情是很容易感染别人的,同时这样的人也是老板所喜欢的类型。你从上班第一天开始,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取长补短,为下一份工作积极做好准备。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耐心、热心、诚心,这是职场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企业就会欣赏你,自然你的心态就会变得豁达开朗,也就不会再为付出的跳槽成本而感到压抑。

(六)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七)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 支持。

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八)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

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要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

要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第四篇:党旗党徽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历史演进

——锤头还是斧头

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红色党旗上的唯一图案标识,是金黄色的党徽。写作本文前,笔者曾就这一课题作过专题或随机问卷调研,其中有两个最简单的测试题:一是用语言简要描述党徽的组成部件;二是用简笔画出党徽。结果,出乎所料,发人深思!尊敬的读者,在您阅读下文前,请您能顺便先默写下这两个在十秒钟之内就能完成的问答,然后再看本文结尾的正确答案。您看后可能感到意外或惊奇,同时,您肯定已经有了新的知识增长和思想收获。

一、以俄为师,把“镰刀斧头”作为中国共产党旗帜上的主要标识

1920年6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8月,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在对西欧各国共产党特别是俄国共产党考察的基础上,于8月13日、9月16日写给毛泽东的两封信中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并提出了具体的建党步骤。9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对于时局之我见》,称“吾党”为“社会党”,后又改称为“共产党”。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有了名称后,组织也相继建立,但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还顾不上党徽党旗的设计制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前期这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尚未制作统一的党徽和党旗。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旗徽标识不是在成立时就有的,是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和需要,逐步形成和确定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由于有俄国共产党人帮助建党并参会,党的会议上多用俄共(布)的苏维埃旗帜或马克思、列宁画像。中国共产党的发起者们,还来不及将一个崭新的革命党应具有的一切考虑周全,一切只能是顺从简便易行的原则。党组织开会,有时需要悬挂党旗,可自己的党旗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在当时顺理成章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党旗自然要与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一致起来,当时的“老大哥”也就是唯一建立政权的俄国(苏联)共产党,他们的旗帜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共党旗的范本,这也就是在红旗左上角加黄色镰刀锤子图案的苏维埃旗帜(图01)。因此,从中国共产党早期所打出的旗帜式样看,其雏形显然来源于列宁所创建的苏联的旗帜。这种旗帜的含义,普遍的解释是:锤子象征工人阶级,镰刀象征农民阶级,两者组合,是工农联盟的标志,也是共产党的标志。五角星既象征工、农每一只手的五指(劳动力),亦代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红色是革命的颜色,黄色则是革命光芒的颜色。

图01

中国共产党的各地党组织成立之后,党旗由各级党组织模仿俄共(布)旗帜的式样自己制作,所以,具体规格式样也就不尽相同。即使如此克隆过来的红色旗帜,在当时的公开场合并没有正式举出。由于强调国共合作,出于形势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一直打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次起义是在“主义不变、旗帜不变、纲领不变、组织不变”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起义的准备比较仓促,没有打出中国共产党自己的一面旗帜来。在著名的“八七会议”上,关于要不要继续举国民党的旗帜,共产党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抛弃国民党旗帜的论题,但支持者甚少。会议最后虽然确定了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但大多数人依然主张用国民党的旗帜。出于对革命形势的清醒认识,毛泽东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在多次会议上反复提出有关旗帜的问题,他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道:“国民党的旗帜已成军阀的旗帜,只有共产党的旗帜才是人民的旗帜。”强调指出:“在工农兵苏维埃时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帜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帜立刻坚决地树立红旗。”

中国共产党真正亮出自己的第一面旗帜,出现在1927年9月毛泽东本人组织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中。当时,参加秋收起义的武装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坚持应该打出一面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来,他向工农革命军中的参谋何长工部署了此项工作。何长工后来回忆说:“第一师成立后,我和杨立三同志负责筹办部队的印章、旗帜。这样,我们第一次打起了工农革命军的红旗。”(何长工:《难忘的岁月》第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这面新设计的旗帜用一大块鲜红的布制作,旗帜两面的中央各缝着一个黄色的五角星,在五角星的中心位置,画着象征工农的镰刀和斧头。在白色旗杆套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图04)。由此我们看到,在中国革命史上,是先有工农革命军的军旗,后有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图04

1927年秋的中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这时,国民党右派反革命的真面目已经彻底暴露,迫使中国共产党必须竖起自己的大旗。9月,中共中央召开临时政治局会议,明确宣布放弃国民党的旗帜,正式提出了建立苏维埃的口号。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联席会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第十四号通告:最近工作纲领》,明确指出:“废除国民革命军的名义,改称工农革命军;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三册,第431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这是中共党的领导机关第一次作出的关于党旗上有“斧头镰刀”标志的正式决定。中共党旗图案“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的范式,基本框定了党旗党徽的轮廓和构成要素(图06)。由此亦见“斧头镰刀”的式样,并非由中国共产党人独自发明,而是移植于俄共(布)或者说以俄共(布)为核心的共产国际。

图06

二、党旗党徽上代表工人阶级的是锤头还是斧头?

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党旗党徽图案设计上曾特意以“斧头”图案代表中国手工业者,以“镰刀”图案代表农民。从1921年7月到1942年4月长达21年的时间里,中共中央及各级组织有过多次明确党徽图案为“镰刀斧头”的规定和决议。但在此期间,又由于受苏联国旗的影响,中共党旗党徽上的图案既出现过“镰刀斧头”,也出现过“镰刀锤头”。在战争年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党旗党徽图案一直处在变动的、不规范的状态中。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这是毛泽东1927年在《西江月·秋收起义》词作中描述的情景。这首词,毛泽东在后来作过修改,但对“镰刀斧头”的提法并未作修改,这说明毛泽东对“镰刀斧头”的记忆犹深,也说明当时旗帜上普遍以“镰刀斧头”为主要图案标识的历史事实(图08、09)。

图08

图09

1930年4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红军各级军旗的规定令》:“各级军旗一律用五角星红旗,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之国际徽,旗用大红色旗,中央为五角星,五角星为白色,中为镰刀斧头交叉排列,镰刀斧头用黑色,旗之右边镶白布长条书写番号。”这一规定,使当时分散作战的红军部队所用的旗帜式样进一步正规化、规范化。这种“三○式”军旗,是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使用范围最广的式样(图10)。由于战争在当时是全党的主要任务,军旗的广泛使用,也深刻影响了党旗党徽式样的演进(图11、12)。

图10

图11

图12

有众多历史文献表明,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镰刀斧头”可说是党徽的代名词,“镰刀斧头”的说法被普遍认可。著名的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最早出现在1933年9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三十军解放四川达县后,军政治部设在一家地主宅院内。红军便在宅院门楼两旁的石柱上錾刻了这副气势恢宏、形象生动的名联(图13),把党徽中的主要元素“镰刀斧头”巧妙地镶嵌了进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描绘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后来,红军宣传工作者在长征沿途曾多次书写这副楹联及其他类似楹联(图14)。在四川兴文县,也有红军写的“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楹联,横批是“变!变!变!”这幅楹联,对广为宣传“镰刀斧头”的形象记忆,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从红四方面军留存的历史文献看,党徽图案也多为斧头镰刀(图15)。

图13

图14

图15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随着革命形势的大发展,中央苏区相继取得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2年夏,中央苏区在根据地范围内开始了多次突击发展党员运动。由于党组织建设的迫切需要,从入党宣誓仪式上的党旗,到党员大会的会场布置,党的组织工作者开始关注党旗党徽的式样。这一时期,中央苏区主要传媒《红色中华》报的插图中,刊登有不同式样的“镰刀斧头”、“镰刀锤头”图案。这些在当时被誉为“国际徽”、“国际旗”的图案,成为各革命根据地军民的图腾随处可见,也随时即兴发挥的有些任意(图16、17)。在如此无法规范的情况下,有人提出党旗党徽中的“斧头”不能足以代表工人阶级,应当改换为“锤头”,与苏联的旗帜相一致。1933年4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把党旗党徽中的“斧头”图案调整成为“锤子”图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苏维埃群众团体及红军旗帜印信式样》,其中对军旗的式样做了详细的更改说明,并下发了军旗图式,规定旗的右上方为一五角星,旗中间为交叉的“镰刀锤子”,旗的三边有旗须,旗杆处有二寸三分的白布书写部队番号。同时规定五角星和“镰刀锤子”一律用金黄色。这种军旗一般称为“三三式”军旗(图19、20)。此后,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旗帜,都相应地做了改变。

图16

图17

图19

图20

由于当时战争频繁,不久,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遭到惨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党旗党徽中“斧头”变“锤子”的决定并未在全党全军得到贯彻执行。以至于在长征路上、在陕北等各根据地,“斧头”与“锤子”仍然混用;以至于在后来的中共中央文件中仍然出现“镰刀斧头”的提法。从历史图片看,在这一时期使用的军旗式样也多为“三○式”而少“三三式”,原因可能是“三三式”旗须的繁赘,不如“三○式”简捷明快。斯诺名著《西行漫记》中,收录有“三○式”军旗的照片。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等曾较长期使用“三○式”军旗。在1935年长征前后时期,从所举的旗帜式样可区别出红军部队建制的归属。

综合分析各种文献及图片,从总体上看这一历史时期的党旗党徽,是“镰刀斧头”或是“镰刀锤头”?有着三个明鲜的特点:(1)从形成文字的文献字面上看,在党的有关决议中,说明党旗党徽图案是“镰刀斧头”的占绝大多数,而在实际制作中又多以“镰刀锤头”图案为多;(2)从地域上看,中央根据地在许多会议等正式场合多使用“镰刀锤头”图案,闽西、湘鄂西、鄂豫皖、川陕、陕北等革命根据地的党旗党徽图案则多设计为“镰刀斧头”;(3)从美工角度看,抽象时多用“镰刀锤头”,具象时多用“镰刀斧头”。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中共中央曾多次提出关于确定党旗党徽式样的议题,希望能有明确的、统一的规范。1942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对党旗式样作出决定:“中共党旗式样,宽阔为三与二之比,左角上有斧头镰刀,无五角星,委托中央办公厅制一批标准党旗,分发各主要机关。”至此,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制式党旗随即诞生。当时制作的标准党旗规定为红色,横120厘米,竖80厘米,左上角中间(全旗四分之一处)为黄色“斧头镰刀”交叉组成的党徽图案,其直径为30厘米。旗杆套为白色,宽6.5厘米。旗杆套不包括在整面旗的尺度之内。黄色的“斧头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红色象征革命,黄色象征光明。决定中特别指出,保留象征工农联盟的“斧头镰刀”,去掉原来旗帜上的五角星,是为了与苏联的旗帜相区别。由此也说明,当时中共中央对党旗式样的考虑十分慎重。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确定党旗的式样。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主席台幕布正中,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在画像下方的图案中,中间缀有中国共产党党徽:铁锤镰刀,稻穗和麦穗围绕着它。画像两边,分别斜插着六面红色的缀有铁锤镰刀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图25)。当7000多名代表步进会场时,庄严肃穆的场面令与会代表们为之振奋。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上第一次竖立正式的党旗,从而结束了党从“一大”至“六大”无正式党旗的历史。

图2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年前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中国共产党党旗式样所作出的“斧头镰刀”的决定,但在党的“七大”会场上及在此前后各抗日根据地所出现的中共党旗党徽图案,基本上都统一于“锤头镰刀”,已经鲜见“斧头镰刀”图案。红色旗面、黄色铁锤和镰刀组成的图案,构成了党旗的基本框架,这种基本式样一直沿用至今。

图26

实际上,究竟是用“斧头”还是用“铁锤”,这不只是图案形式上不同,而是涉及到对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性质的理解,更涉及到对“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个命题的理解。斧子和锤子,在相当程度上与不同的生产形态相联系,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斧子,主要用于手工业者,如木工、伐木工、消防员等,与大工业的联系不多;锤子,主要用于大工业中的工人,如钳工、锻工、扳金工等产业工人,他们所使用的工具都离不开锤子。所以,斧子是手工业的象征物,而锤子是大工业的象征物,锤子更多地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工人阶级是与大工业相联系的。铁锤代表工人,镰刀代表农民。用铁锤和镰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因此,共产党的党徽应当采用“锤头镰刀”做标志才最为妥当。“锤头镰刀”的寓意,更符合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党旗党徽上的“斧头镰刀”改定为“铁锤镰刀”,更加准确地代表了工农联盟的本义。

三、党旗党徽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是党的象征和形象标志,党旗党徽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党的制度建设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党的“七大”之后,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曾几次讨论研究党旗的规范化问题,考虑重新设计党旗式样,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实。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的图片文献看,尽管从“七大”之后就有了党旗的正规式样,但各地党组织使用的党旗党徽图案还存在着差异,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1949年9月,在全国解放战争接近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候,军委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入党仪式所用党旗尺寸的规定》,其中对党旗的制作确定了暂时规范:“暂规定宽80厘米,横120厘米之红旗,左上角的中间为黄色镰刀、锤头,其直径为30厘米。党旗旗杆左套为白色,宽为6.5厘米,亦即旗面横长1/18强。旗杆式样与矛头与军旗制法相同。”10月1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函复军委总政治部:“同意在党旗未统一规定前按暂行规定之式样试用。”

1951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对华东局关于党旗式样的请示予以批复:“在党中央未正式规定出党旗的统一式样以前,在党的30周年纪念时,各地可按旧例,一律采用红旗加镰刀锤头,不必在旗上加中国共产党等字。”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连续的“阶级斗争”等政治运动接连不断,特别是“文革”十年的“踢开党委闹革命”,红旗的海洋成为“革命运动”的独特景观,以至于“全国山河一片红”,但那是红卫兵、造反派的大旗,而少见党徽闪耀的党旗。尽管这一时期党的领导人在逝世后的遗体上覆盖的是“镰刀锤头”的党旗,典型的如至今保存在天安门广场上纪念堂内毛泽东遗体上的党旗(图27),但这些党旗却都不是经中共中央正式规定的党旗式样。人们不会想到,建党30周年时所说“党中央未正式规定出党旗的统一式样”的时间会拖得这么长,直到改革开放后又是十多年之后,这个问题才被提上中央的议事日程。

图27 为切实维护党旗党徽的尊严,使党旗党徽的制作、销售和使用规范化,加强管理,1995年4月,中共中央责成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党旗党徽的制作和使用的规范化问题提出意见,并起草《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1996年9月21日,经中央批准,中央办公厅印发了这个《规定》(中办发[1996]25号),进一步规范了党旗党徽的式样和使用。《规定》共12条,它对党旗党徽的性质、式样、规格、制作和使用等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至此,党旗党徽有了统一规范的标准式样。

《规定》指出,“党旗党徽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根据实际需要,中国共产党党旗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规定》中关于党徽“镰刀”的式样,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矩形“刀把”变成了圆形,这是党徽“镰刀把”的重大改变。至此,党徽上的“镰刀把”经历了四种式样:(1)“刀把”上部有凸出圆棱的长圆柱体写实长“镰刀把”。苏联国旗中的“镰刀把”具象写实,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刀把”靠上部有一圈凸出圆棱(图28)。中国共产党初建时,地方党组织在自行制作党旗党徽或一些报刊插图中的党旗党徽,曾模仿苏联国旗“镰刀把”图案,有这一圈凸出圆棱,在图画中常以一短横线示意(图29)。

图28

图29(2)光杆的长圆柱体写实长“镰刀把”。仍是模仿苏联国旗“镰刀把”图案,但“刀把”靠上部有的那一圈凸出圆棱被省略,“刀把”较长是这种样式“镰刀”图案的显著特点(图30、31)。

图30

图31

(3)由写实的长圆柱形到抽象的矩形“镰刀把”。约始于上世纪30年代之后,由长“刀把”演变而来,形成标志是“刀把”尾端由圆变方(图32、33、34、35、36、37)。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图37(4)由抽象矩形到更加抽象、艺术化的“镰刀把”。始于199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特别注明,“将一正方形分为32等分”画党徽,以左下角的五个方格画一小圆,在小圆右上部与“镰刀刀背”两个点相切,“构成镰刀把”(图38、39、40)。

图38

图39

图40

1996年11月19日、12月1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分别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定点生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供应销售有关问题的通知》。1997年7月9日,中央组织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定点生产、内部销售和使用管理的通知》,规定“非定点企业一律不得生产党旗党徽及相关产品,违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超越经营范围依法处理。”“禁止在市场上销售党旗党徽”。

200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作为第十一章。具体分为三条: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第五十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第五十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增写“党徽党旗”一章,是自建党80多年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的第一次。对于维护党徽党旗的严肃性,发挥党徽党旗的感召力,增强党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10月21日党的“十七大”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图41),“党徽党旗”仍是第十一章,内容同于“十六大”。

图41 综上所述,党徽党旗的重大历史演变主要有:(1)党徽中代表工人阶级图案的变化,经历了从“斧头”到“锤头”的重大改变。(2)“镰刀把”有四种不同形状:一是具象写实的两端稍细、中间粗的纺锤形长圆柱体,并在“刀把”靠上部有一圈凸出圆棱;二是光杆的纺锤形长圆柱体,去掉了“刀把”靠上部有一圈凸出圆棱;三是演变为抽象示意的矩形;四是再艺术化为更加抽象的球形。(3)党徽党旗的象征含义:前期,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红色代表革命,黄色象征光明;而斧头(锤头)、镰刀为工农的劳动工具,象征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自1996年起,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含义有了相关的解释:红色象征革命,金黄色的锤头、镰刀代表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版《中国共产党章程》)。

此外,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台从悬挂领袖像到党徽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演变过程。从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存资料图片未见主席台有专门的党旗党徽及领袖像布置。1945年的“七大”主席台,开幕式时的主席台后部幕布上方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并肩头部黑白素描画像,画像下方图案中有党徽,画像两边分别斜插着六面党旗(图42);大会后期及闭幕时,主席台后部幕布中央悬挂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并肩头部黑白素描画像(图43)。

图42

图43 1956年“八大”主席台后部没有任何宣传装饰,并排一列放的是十棵绿色的棕榈观赏树(图44)。1969年“九大”、1973年“十大”主席台后部,幕布上方中央悬挂的是毛泽东的彩色头部画像,画像两边分别斜插着十面红旗(图45、46)。1977年“十一大”主席台后部,幕布上方中央并排悬挂的是毛泽东和华国锋的彩色头部画像,画像两边分别斜插着十面红旗(图47)。

图44

图45

图46 图47

1982年“十二大”主席台后部,幕布上方中央悬挂的是“镰刀把”为方形的党徽,党徽两边分别斜插着十面红旗(图48)。这是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在会场主席台上悬挂党徽。此后的“十三大”、“十四大”主席台后方布置同“十二大”(图49、50)。1997年“十五大”主席台后部幕布双中央悬挂的“镰刀把”改为为圆形的“九六式”新党徽,党徽两边分别斜插着十面红旗(图51)。此后的“十六大”、“十七大”主席台后部布置同“十五大”(图52、53)。

图48

图49

图50

图51

图52

图53

通过回望党旗党徽图案的演变历史,再看党章中关于党徽图案是“镰刀锤头”的解说定义,本文认为“锤头”二字的说法仍不够严谨和准确。从工艺学上讲,锤子由锤头和锤把两部分组成,锤头只是锤子的一部分,但党徽上的图案是整个锤子,并非仅是锤头。1996年《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中“锤头的画法”,即有特别注明“锤头”与“锤把”的各自画法。作为生产工具,锤子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因“锤头”的材质不同,又分为“铁锤”、“木锤”、“橡胶锤”等。所以,把党徽图案解说为“镰刀锤子”也不够准确,正确的解说应该是“镰刀铁锤”,建议今后修改党章时应将党徽图案的解说定义改为“镰刀铁锤”。

最后,话题回到本文开篇所说的那两个最简单的测试题,参与本课题测试的有两百多人,95%是中共党员,其中党务、党史工作者和书籍、报刊编辑者占半数以上。(1)绝大多数人顺口而答的是:党徽图案是“镰刀斧头”。然而,据最新党章,正确答案应为“镰刀锤头”(参见1996年、2007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2)绝大多数人简笔画出的党徽,误在“镰刀把”的长柄或短柄,那是1996年之前的党徽,甚至更早,正确应为圆形(图54、55)。这种错误,在目前的影视、报刊等传媒中也屡见不鲜。此现象当给我们提醒和警示。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党徽制度,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郑重对待,能够准确理解、解说党旗党徽的图案和含义。毛泽东有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在建党90周年之际,用心认真仰望党旗党徽,真正地牢记曾经面对党旗党徽宣誓时的誓言,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五篇: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

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演进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分析公司治理演进必须通过研究其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影响公司治理演进的各种因素、推动其演进的动力与反对其变革的阻力,识别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才能明确公司治理进一步的演变方向。

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

(一)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演进阶段划分

公司治理模式分别经历了古典的私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职业经理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阶段、投资者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创业型经济中的风险资本治理模式。

公司制度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11世纪欧洲经营海上运输业的康孟达契约组织,康孟达是劳资合伙经营的一种商事契约,它是最早的一种商业合伙形式。康孟达对后来的公司制企业的影响在于这种契约形式首创了有限责任制的合伙形式,而这正是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内容。古典的私人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是股份公司产生以后最早出现的公司治理模式,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主流模式。此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出现了职业经理阶层,职业经理层的形成使企业成为现代化的科层制企业(石明虹,张喜民,2003)。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已有若干美国大企业开始实行科学管理,如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德鲁克,1989)。到60年代中期,美国大公司内部控制权由股东向经理人员转移的运动基本完成,经理革命基本结束(石明虹,张喜民,2003)。

自二战结束以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退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机构、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崛起,成为股票市场的主要交易者,公司治理由经理主导型向法人股东主导型模式转变(张清,严清华,200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正在出现一个从传统管理型经济转为创业型经济的深刻变革,创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创业精神和创业管理(德鲁克,1989)。创业经济的发展催生了风险资本,并在创业企业的公司治理中扮演主要角色,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成立代表着创业经济中公司治理模式的这一根本性变化。

(二)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型经济、管理型经济到创业型经济的不同阶段,而推动着变化的主要力量就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公司治理模式随之而相应变化。创新为公司治理的演化创造了技术条件,产业革命的机器化生产催生了现代的公司组织,科学管理引起的管理创新产生了经理革命,使公司控制权转移到职业经理手中。创新是影响公司治理演进的主要因素,一系列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推动形成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公司治理模式要致力于建立适合于创新的组织和制度、协调体制、信息处理模式,创新与公司治理模式有互适性,比如日本企业就强调管理人员和车间工作人员在创新中的现场合作,创新也主要以生产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为主,因此其治理模式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而美国则强调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的专业化技术人才对创新的贡献,忽视对工人的技术投资,创新以产品创新为主,管理层与普通工人距离较远,由此产生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高额股票期权激励,而忽视工人的福利和奖励(拉让尼克,2005)。

当前公司治理的新趋势

(一)当前美国公司治理中的新变化

美国放松了对金融机构从事证券业务的限制,银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万俊毅,2004)。由此公司治理开始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作为外部治理机制的接管对经理人的威胁减少,公司日益重视内部治理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持股比例有所增加,并开始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主要作用(贾生华,2003)。

(二)日德公司治理中的新变化

日本和德国的法人交叉持股率下降,银行与企业的联系出现松散的变化。同时,鼓励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

(三)各国公司治理模式演变的共同特征

随着政府对保险基金、养老金、金融机构进入股市的限制的降低,机构投资者拥有的企业股份增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增加。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提高,要求公司提供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强调股东利益保护原则。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外国投资者对本国公司治理的影响越来越大。

公司治理的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理论与趋同论

关于公司治理的进一步演进方向的主要争执有多样化理论和趋同论两种观点。

1.坚持趋同论的学者认为推动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一体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和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作用,并且制度竞争会导致低效率的治理模式被高效率的治理模式替代。但是,关于公司治理将会趋同于哪一种具体模式却仍有不同观点:

趋同于市场控制的英美模式。这种观点认为英美模式比其他模式更有效率,更加强调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和准确的信息披露制度,股权比较分散,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降低委托代理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趋同于组织控制的日德模式。弗里曼、布莱尔等人认为公司制模式中更应该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企业经营的风险,公司的目标应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强调企业的共同治理,而日德模式更加强调对利益相关者的保护和权益。还有人认为,英美模式的治理对经理人偏重于短期利益,不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组织控制模式下经理人控制了创新所需的组织资源和财务资源,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拉让尼克,2005)。

趋同于混合模式。公司治理模式的融合论认为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未来的公司治理模式将会是一种这两种制模式的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混合治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保留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的优点。

趋同于未知模式。这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模式在未来必将走向趋同,但究竟趋同于何种模式,却仍然是未知的、不确定的。

2.反对趋同论的学者们则提出以下理由: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制度的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公司治理模式的初始状态决定了其今后的发展路径,制度具有刚性。各国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不同决定了各种模式将按照其各自的发展路径演化变迁,不会走向趋同。

制度关联理论。一个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与其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效应,即制度的互补性,公司治理制度适应着一国的制度环境。在其他制度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单纯改变公司治理模式反而会降低经济效率。

制度的多重均衡特征。青木认为,以多重均衡观点为基础的多种制度存在的可能决定了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体制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一个体制内部的各种制度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即使在同一经济体制下,也会因为内部的制度配置的不同而产生经济体制的多样性,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需要经济体制内其他制度相应的变化以相互配合。

不同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是多个利益团体如银行、股东、政府、工会等不同利益主体长期博弈性的结果,治理模式的改变会损害相关利益主体的既得利益,因而会遭遇变革的阻力。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也会为公司治理的国际趋同造成障碍。

此外,反对趋同论的学者还认为,目前还不能判定英美模式和日德模式哪个更具效率。而且公司治理模式依赖于多种环境因素,同一模式在不同体制下具有不同的治理效率,不能简单照搬他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吉尔森认为,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体制可能会在形式上的差异仍然存在的同时出现功能上的趋同,比如对经理的监督和更换,而功能趋同也并不意味着公司治理的任何功能都会趋同。杰勒德•赫蒂希提出公司治理体制虽然有可能出现法律形式上的趋同,但由于法律实施机制的差异,公司治理体制有可能在更为普通的层面上存续(戈登等,2006)。

(二)影响公司治理模式演进与趋同的因素

实际上,影响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与趋同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外因包括经济全球化下外国企业的竞争威胁、跨国公司对他国公司治理的影响、来自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变革公司治理的压力,而内因则包括本国资本市场、法律、机构投资者、企业所有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正是内外动因的趋同推动着一国的公司治理的演变。讨论公司治理的演进有必要讨论其制度基础,公司治理的变迁是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制度基础共同演进的,比如俄国、日本、中国的治理模式都是受到了经济改革或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使用判例法的英美法系下,法庭判例对以后类似的案件的裁决有重大影响。法庭对某一重大经济案件的裁决会很快被其他法庭在今后的裁决中所效仿,因而其法律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变化的适应性比较灵活,适应成本也低。而采用大陆法系的国家法律的改变和实施则相对困难,首先在立法过程中会受到各利益主体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而产生的寻租行为的阻碍,而在法律的具体实施中也可能不会顺利,因此公司治理的法律上的趋同也是很困难的。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关于公司治理的信息存在方式和信息特征,而信息特征也影响着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依据制度关联理论,公司治理模式与一国的法律、文化、金融等制度具有互补性,公司治理制度不能脱离与之相关联的其他辅助性制度而孤立存在。在一国引进和移植他国的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原有的模式未必湮灭,仍有其一定的生存环境,而新的模式会在与本地的文化、制度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意想不到的变异,多种模式在一定的范围内长期存在,多种形式共存。比如在照搬英美的治理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资本市场、金融机制、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监督机制,俄罗斯与中国产生了转轨治理模式,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日本产生了交叉持股和主银行制,治理模式与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相互影响,并产生治理模式的变异,导致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石明虹,张喜民.日、美家族企业制度演变及对中国民营企业制度变革的启示.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3(1)

2.彼得•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M].工人出版社,1989

3.张清,严清华.机构投资者的介入与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与趋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J],2005(1)

4.(美)威廉•拉让尼克,玛丽•奥苏丽文著.黄一义等译.公司治理与产业发展:一种基于创新的治理理论及其经验依据[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5.万俊毅,欧晓明.全球化与公司治理模式演进的新趋势.当代财经[J],2004(5)

6.贾生华,陈宏辉.全球化背景下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分析.中国工业经济[J],2003

(1)

7.(美)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编.赵玲刘凯译.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下载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余 红何 燕 提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建党85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任务,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对国内外形势及其发展趋向......

    学前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学前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一、 学前教育思想的孕育和萌芽阶段(远古至19世纪初期) 1. 在西方,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已有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 (1) 柏拉图在西方学前教育史上第一次较......

    小组社会工作模式总结

    主要模式 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 1. 社会系统理论: 个人和群体功能的失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系统的功能失常导致的。社会系统与其内部的个人和群体 相互影响。 2. 社会学的......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演进历史图解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演进历史图解 海丰县博物馆1927年的这面党旗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 用万粒彩珠编织的党旗沂蒙红嫂4个月绣制90平方米巨幅党旗赠送国旗护卫队“全国最......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的历史演进 ——锤头还是斧头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红色党旗上的唯一图案标识,是金黄色的党......

    信托业历史演进的国际比较

    内容提要: 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的信托业发展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这些性质是在漫长的信托业历史演进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其中以英国、美国、日本的进程最有代表性。对这些国家信托业......

    村民自治演进的历史逻辑

    村民自治演进的历史逻辑 今年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二十周年,此前它的发端孕育已近十年,此后结束试行、正式实施又十年了。在这三十年中,尽管农村的政治发展风雨多多......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

    论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历史演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摘要]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民生观,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