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章节练习

时间:2019-05-15 09:5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章节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章节练习》。

第一篇: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章节练习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多为

A.血性

B.脓性

C.清亮

D.毛玻璃混浊

E.深黄色

以下哪项可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A.伤寒

B.过敏性鼻炎

C.急性大失血

D.脾功能亢进

E.系统性红斑狼疮

对于前列腺、精囊腺、直肠前部检查应采取的体位是

A.仰卧位

B.左侧卧位

C.左侧卧位

D.膝胸位

E.端坐位

出现急性腹膜炎体征提示

A.腹膜壁层受刺激

B.腹膜脏层受刺激

C.内脏神经受刺激

D.胃肠痉挛

E.脏器肿大

下列哪项可出现奇脉

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二尖瓣狭窄

C.扩张型心肌病

D.左心功能不全

E.重症哮喘

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的病因一般不考虑

A.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B.风湿性肺动脉瓣狭窄

C.房间隔缺损

D.二尖瓣狭窄继发肺动脉高压

E.功能性杂音

下列心脏疾病中,哪种一般无震颤

A.室间隔缺损

B.动脉导管未闭

C.二尖瓣狭窄 D.肺动脉瓣狭窄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下列哪项不是干啰音的特征

A.吸气和呼气均可闻及,但常吸气最明显

B.性质、数量、部位易变

C.音调高亢

D.可以同时有几种不同的干啰音存在E.有时不用听诊器也能昕到

气管右偏,左胸叩诊为实音,应考虑

A.右侧胸腔积液

B.左侧胸腔积液

C.左肺肺炎

D.肺气肿

E.左侧肺不张 10 下列哪项语颤增强

A.肺气肿

B.支气管炎

C.肺炎

D.气胸

E.胸膜增厚

第二篇: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 【概说】

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一,概念

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

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

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生理性汗出:

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

(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

1.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素问× 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2.生理性的汗出与外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素问·举痛论》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 ,汗大泄,……劳则喘息出,外内皆越”此为病理状态下之汗。天热汗多,天冷汗出少,而小便相对增多。

3.谈到多种异常汗出的病证: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

(二)《金匮要略·水气病》篇首先记载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则有“自汗出”的记载。

(三)《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作了探讨。

如谓自汗主要由阳虚所致,“夫诸阳在表,阳气虚则自汗。心主于汗,心藏偏虚,故其液妄出也。”

又谓“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指出盗汗的临床特点是眠睡汗出,但指出其病机为“阳虚所致”,与后世认为多由阴虚引起的观点不同。究之实际,盗汗实以阴虚所致者为多。

(四)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进行治疗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历节、肠痈、脚气、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五)元代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 《丹溪心法》说:“自汗属气虚、血徐、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六)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分;

提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为其“大法”,但“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

(七)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指出自汗重在补气、盗汗重在补阴。

(八)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将血瘀列为自汗、盗汗的病理因素,提出“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的见解。

综上所述,《内经》已有关于汗证生理病理的许多宝贵认识,并有寝汗、灌汗、绝汗等症候名称。盗汗之名首见于《金匮》。《伤寒论》有“自汗出”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则最早对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并认为两者均系阳虚所致。自《丹溪心法》之后,逐步形成了自汗主要属阳虚,盗汗主要属阴虚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经《医学正传》、《景岳全书》等书籍的补充而不断完善,对汗证的临床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林改错》补充了血瘀引起自汗、盗汗的情况。三.讨论范围

自汗、盗汗是一个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本篇所讨论的系指以此为主要表现的,单独出现自汗、盗汗。凡临床表现以自汗、盗汗为主证者,均属本篇讨论范围。如西医学中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结核病、发作性低血糖虚脱、某些传染病恢复期以及胶原性疾患等及其它疾病伴自汗、盗汗者,如以自汗盗汗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篇范围。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为不必治也。”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久病体虚:素体不强,劳欲太过,以及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造成气、血、阴、阳亏损。气阳亏虚,则腠理不密,以致津液外泄;精气耗损,营阴不足,阴虚生内热,则逼液外泄。

素体不强,劳欲太过

气阳亏虚——腠理不密,津液外泄 体虚久病

气血阴阳亏损

慢性消耗性疾病

精气耗损——虚热内生,逼津外泄

(结核,肿瘤等)

2、情志不调::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因汗为心之液,血不养心,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或由于思虑烦劳过度,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盗汗或自汗。或素体肝火湿热偏盛、恼怒伤肝,木火升腾,以致邪热郁蒸,津液外泄为汗。

损伤心脾——血不养心,汗液外泄 思虑烦劳过度

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

恼怒伤肝,木火升腾 邪热郁蒸,津液外泄 素体肝火湿热偏盛

3.嗜食辛辣:饮食不当,嗜食酒辣厚味,酿湿生热;

嗜食酒辣,酿湿生热——邪热郁蒸,津液外泄

二、病机

1.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为汗:

汗是由津液化生而成。如《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是谓津”。若气虚卫外失固,阳虚腠理不密;或阴血不足,虚热内扰,均可导致津液外泄为汗。但肝火、湿热等邪热内郁,亦能熏蒸津液,影响腠理开合,热迫汗泄。故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是汗液外泄失常导致自汗、盗汗的总病机。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

就杂病范围来说,自汗、盗汗均以虚证为多,实证较少。虚证多由气阴亏虚所致,实证多由邪热郁蒸引起。

由于阴阳互根,邪正消长,故自汗、盗汗可以相互兼见及转化,表现为阴阳虚实错杂。如邪热郁蒸,久则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湿热。虚证之间,如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候。

1虚多实少:气阴亏虚为多 2虚实每可兼见或转化 伤阴

阴虚火旺 自汗伤阴

气阴两虚 盗汗伤阳

阴阳两虚

自汗、盗汗病因病机示意如下:

气阳不足

卫外失固

体虚久病

营阴亏虚

阴虚火旺

营卫失和,津液外泄

纵欲过度

阴精耗伤

饮食不当

脾运失健

湿热郁蒸

外感湿热

内伤七情

恼怒伤肝

肝火内迫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

二、病证鉴别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1·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2·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3.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症。汗证类证鉴别表

border-left:double 2.25pt;border-bottom:solid 1.0pt;border-right:solid 1.0pt;

border-color:black;padding:0cm 5.4pt 0cm 5.4pt”> 病证特点

出汗特点

主要症状

主要病机自汗

白昼汗出,动则更甚

气短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

阳气不足盗汗

寐中汗出,醒后汗止

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阴虚内热黄汗

汗出色黄,染衣着色

口中苦粘,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

湿热内蕴战汗

急性热病病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则全身汗出

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若汗出后脉静身凉,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情好转)

邪正相争脱汗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如珠(绝汗)

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细欲绝或散大无力

正气欲脱

第三篇: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四节消渴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四节消渴

消渴

【概说】

一、概念

二、沿革

(分类:消瘅、肺消、膈消、消中。(三)《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四)《证治准绳》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

三、讨论范围

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禀赋不足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二)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三)情志失调

神精剌激——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

(四)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二、病机

(一)病变机理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

(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阴虚

燥热

(三)病变脏器关系到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燥热在肺----肺燥津伤----多饮

热壅于胃----消灼胃液----多食

肾为关键

虚火在肾----封藏失职----多尿(四)消渴病日久,百证变出。

肺痨---肺燥阴伤,痨虫侵入

雀盲---精血不能上承

痈疽---燥热内结,血络不畅,蕴毒成痈

中风---阴虚阳亢,痰瘀阻络

水肿---脾肾阳衰,水湿内聚

病因病机示意图 饮食不节

过食甘肥或嗜酒煎炸

积湿生热

胃热

上犯于胃 情志失调

气郁化火

肺热

灼伤阴津

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

肾亏(阴)

素体阴虚

肾精不足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二)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

,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症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三)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二、病证鉴别

痿证与口渴症、瘿病的鉴别

1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三、相关检查

(一)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有助于确定诊断。

(二)病情较重时,尚需查血尿素氮、肌酐,以了解肾功能情况;查血酮,以了解有无酮症酸中毒;查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以了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情况

(三)对各种系统的检查,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治。【辨证论治】

肺: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肝肾: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标:燥热为标。

(三)审本证与变证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证机概要:肺脏燥热,肺失治节。

3、主方:消渴方。本方清热降火,生津止渴,适用于消渴肺热津伤之症。

5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6若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证机概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伤耗津液。

3、常用药:

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6若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证机概要:中气不足,脾失健运。

3、主方:七味白术散。本方益气健脾生津,适用于消渴之中气亏虚者。

5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加减:、症状:

兼症: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治法:滋阴固肾。

4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 泽泻、丹皮——清泄火热

6若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肾缩泉;

(五)阴阳两虚证

1兼症: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4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 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6若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

一、注意生活调摄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其中,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三、加强日常护理。

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结语】

二、其病位主要与肺、胃(脾)、肾有关,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在治疗上,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

(脾)、益肾之别。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病机性质是一致的。

四、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及发生多种并发症,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临证备要】

一、消渴治疗当综合治疗。

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三多”和消瘦的程度,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其预后较好。儿童患本病者,大多病情较重。并发症是影响病情、损伤患者劳动力和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故应十分注意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二、消渴治疗重视调整饮食 控制饮食,对于本病的治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少数患者经过严格而合理的饮食控制,即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经饮食控制及中药治疗后,血糖仍高的患者,有必要适当配合应用西药的降糖药。

三、消渴治疗重视活血

经较多医疗单位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认为,瘀血是贯穿糖尿病发病始终的重要病机。因此,可以在原有消渴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基础上,补充“瘀血为患”。当今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治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运用。血管损害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其中医病机以血脉涩滞,瘀血痹阻为核心,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对于消渴病的多种并发症,可以辨证施治为主,适当配伍活血化瘀药物或方剂,以期提高疗效。

【复习思考题】

一、消渴的主要病机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二、消渴的辨治原则是什么?

三、消渴后期可出现哪些并发症和危重症?为什么?

第四篇: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考试大纲

www.xiexiebang.com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分级与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 6.治疗

细目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细目三:支气管哮喘 要点:

1.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www.xiexiebang.com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四:肺炎 要点: 1.概述(1)概念(2)分类 2.肺炎链球菌肺炎(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 3.肺炎支原体肺炎(1)病因与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要点:

www.xiexiebang.com

1.病因 2.病理与分类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原则

细目三:急性心力衰竭 要点: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

www.xiexiebang.com

细目四:心律失常 要点: 1.分类 2.发生机制

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 要点: 1.过早搏动(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 2.阵发性心动过速(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 3.心房颤动(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

细目六:缓慢性心律失常

www.xiexiebang.com

要点: 房室传导阻滞(1)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诊断(4)治疗

细目七:心脏瓣膜病 要点: 1.二尖瓣狭窄(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并发症(5)治疗 2.二尖瓣关闭不全(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 3.主动脉瓣狭窄(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

www.xiexiebang.com

(4)治疗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

细目八:原发性高血压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细目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要点: 1.危险因素 2.临床分型 细目十:心绞痛 要点: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www.xiexiebang.com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十一:心肌梗死 要点: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www.xiexiebang.com

细目三:胃癌 要点: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www.xiexiebang.com

6.治疗原则

细目四:溃疡性结肠炎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病理

3.临床表现与临床分型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细目五:肝硬化 要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细目六:原发性肝癌 要点: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www.xiexiebang.com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原则

第四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要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二:尿路感染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三:慢性肾衰竭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

www.xiexiebang.com

5.治疗

第五单元 血液系统疾病 细目一:缺铁性贫血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三:急性白血病 要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www.xiexiebang.com

细目四:白细胞减少症 要点: 1.概念

2.病因与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第六单元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二:糖尿病

www.xiexiebang.com

要点: 1.概念与分类 2.病因与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病因(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治疗

第七单元 结缔组织病 细目一:类风湿关节炎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病理医学考试在线搜集|整理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www.xiexiebang.com

细目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要点: 1.病因 2.病理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细目三:脑出血 要点:

www.xiexiebang.com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细目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要点:

1.病因与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第九单元 常见急危重症 细目一: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獐死 要点: 1.概念 2.病因 3.诊断 4.心肺复苏 细目二:休克 要点:

1.概念医学考试在线搜集|整理 2.病因与分类

www.xiexiebang.com

3.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

细目三:上消化道出血 要点: 1.概念 2.病因 3.临床表现

4.诊断医学考试在线搜集|整理 5.治疗

细目四:急性中毒 要点: 1.概述(1)病因(2)中毒机制(3)诊断原则(4)治疗原则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1)病因与中毒机制医学考试在线搜集|整理(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

3.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www.xiexiebang.com

(1)病因与中毒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 细目五:中暑 要点:

1.病因医学考试在线搜集|整理 2.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第五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之中医病证病机总结

1.感冒

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暑湿伤表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气虚感冒: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2.咳嗽

风寒袭肺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风燥伤肺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痰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肝火犯肺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哮病

冷哮证: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热哮证:

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寒包热哮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风痰哮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虚哮证:

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喘脱危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

4.喘证

风寒壅肺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表寒肺热证:寒邪束表,热郁于肺,肺气上逆。

痰热郁肺证: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痰热壅滞,肺失清肃。

痰浊阻肺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肺气郁痹证:肝郁气逆,上冲犯肺,肺气不降。

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正虚喘脱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5.肺痨

肺阴亏损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气阴耗伤证: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阴阳虚损证:阴伤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三脏俱损。

6.心悸

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心血不足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阴虚火旺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水饮凌心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瘀阻心脉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痰火扰心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7.胸痹

心血瘀阻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气滞心胸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痰浊闭阻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寒凝心脉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心肾阴虚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心肾阳虚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8.不寐

肝火扰心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心肾不交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心胆气虚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9.痫病

风痰闭阻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痰火扰神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瘀阻脑络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心脾两虚证: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心肾亏虚证:癎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10.胃痛

寒邪客胃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饮食伤胃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肝气犯胃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湿热中阻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瘀血停胃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脾胃虚寒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11.呕吐

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食滞内停证: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肝气犯胃证: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脾胃气虚证:脾胃气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

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12.腹痛

寒邪内阻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饮食积滞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肝郁气滞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中虚脏寒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13.泄泻

寒湿内盛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湿热伤中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食滞肠胃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脾胃虚弱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肾阳虚衰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肝气乘脾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14.痢疾

湿热痢: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疫毒痢: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寒湿痢: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阴虚痢:阴虚湿热,肠络受损。

虚寒痢: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休息痢: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15.便秘

热秘: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气秘: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冷秘: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气虚秘: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血虚秘: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阴虚秘:阴津不足,肠失濡润。

阳虚秘:阳气虚衰,阴寒凝结。

16.胁痛

肝郁气滞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瘀血阻络证:瘀血停滞,肝络痹阻。

肝络失养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17.黄疸

热重于湿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湿重于热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

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脾虚湿滞证:黄疸日久,脾虚血亏,湿滞残留。

湿热留恋证:湿热留恋,余邪未清。

肝脾不调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18.头痛

风寒头痛:风寒外袭,上犯颠顶,凝滞经脉。

风热头痛: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

风湿头痛: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肝阳头痛: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血虚头痛:气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痰浊头痛: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肾虚头痛: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

瘀血头痛: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

19.眩晕

肝阳上亢证: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肾精不足证: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痰湿中阻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瘀血阻窍证: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20.中风

风痰入络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风阳上扰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阴虚风动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痰热腑实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痰火瘀闭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痰浊瘀闭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

脱证(阴竭阳亡):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风痰瘀阻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21.水肿

风水相搏证: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湿毒浸淫证: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水湿浸渍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湿热壅盛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脾阳虚衰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肾阳衰微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瘀水互结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22.淋证

热淋: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石淋: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

气淋: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膏淋:湿热下注,阻滞络脉,脂汁外溢。

劳淋:湿热留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

23.癃闭

膀胱湿热证:湿热壅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肺热壅盛证: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无以下输膀胱。

肝郁气滞证:肝气失于疏泄,三焦气机失宣,膀胱气化不利。

浊瘀阻塞证:瘀血败精,阻塞尿路,水道不通。

脾气不升证:脾虚运化无力,升清降浊失职。

肾阳衰惫证: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24.阳痿

命门火衰证:命门火衰,精气虚冷,宗筋失养。

心脾亏虚证:心脾两虚,气血乏源,宗筋失养。

肝郁不舒证: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宗筋所聚无能。

惊恐伤肾证:惊恐伤肾,肾精破散,心气逆乱,气血不达宗筋。

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肝经,宗筋经络失畅。

25.郁证

肝气郁结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气郁化火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痰气郁结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心神失养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心脾两虚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心肾阴虚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

26.血证

鼻衄

热邪犯肺证: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

胃热炽盛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肝火上炎证: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气血亏虚证: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齿衄

胃火炽盛证: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

阴虚火旺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

咳血

燥热伤肺证: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肝火犯肺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阴虚肺热证:虚火灼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吐血

胃热壅盛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卫人网整理

肝火犯胃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气虚血溢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便血

肠道湿热证: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

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

脾胃虚寒证:中焦虚寒,统血无力,血溢胃肠。

尿血

下焦湿热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肾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

脾不统血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

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

紫斑

血热妄行证: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

阴虚火旺证:虚火内炽,灼伤脉络,血溢肌腠。

气不摄血证: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

27.消渴

肺热津伤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胃热炽盛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气阴亏虚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肾阴亏虚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阴阳两虚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28.内伤发热

阴虚发热证:阴虚阳盛,虚火内炽。

血虚发热证:血虚失养,阴不配阳。

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阳虚发热证:肾阳亏虚,火不归原。

气郁发热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

血瘀发热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

29.虚劳

气虚

肺气虚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心气虚证:心气不足,心失所养。

脾气虚证:脾虚失健,生化乏源。

肾气虚证:肾气不充,腰督失养,固摄无权。

血虚

心血虚证:心血亏虚,心失所养。

肝血虚证: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阴虚

肺阴虚证:肺阴亏虚,肺失清润。

心阴虚证:心阴亏耗,心失濡养。

脾胃阴虚证:脾胃阴伤,失于濡养。

肝阴虚证:阴虚阳亢,上扰清窍。

肾阴虚证:肾精不足,失于濡养。

阳虚

心阳虚证:心阳不振,心气亏虚,运血无力。

脾阳虚证:中阳亏虚,温煦乏力,运化失常。

肾阳虚证: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固摄无权。

30.癌病

脑瘤

痰瘀阻窍证:痰瘀互结,蔽阻清窍。

风毒上扰证:阳亢化风,热毒内炽,上扰清窍。

阴虚风动证:肝肾阴亏,虚风内动。

肺癌

瘀阻肺络证:气滞血瘀,痹阻于肺。

痰湿蕴肺证:脾湿生痰,痰湿蕴肺。

阴虚毒热证:肺阴亏虚,热毒炽盛。

气阴两虚证:气虚阴伤,肺痿失用。

大肠癌

湿热郁毒证:肠腑湿热,灼血为瘀,热盛酿毒。

瘀毒内阻证:瘀血内结,瘀滞化热,热毒内生。

脾肾双亏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

肝肾阴虚证:肝肾阴伤,阴虚火旺。

肾癌、膀胱癌

湿热蕴毒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瘀血内阻证:瘀血蓄结,壅阻气机。

脾肾两虚证:脾肾气虚,气损及阳。

阴虚内热证:肝肾阴亏,虚火内生。

31.痹症

风寒湿痹(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寒湿痹(痛痹):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寒湿痹(着痹):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风湿热痹: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痰瘀痹阻证:痰瘀互结,留滞肌肤,闭阻经脉。

肝肾两虚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32.痉证

邪壅经络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肝经热盛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阳明热盛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心营热盛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痰浊阻滞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阴血亏虚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33.痿症

肺热津伤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湿热浸淫证:湿热浸渍,壅遏经脉,营卫受阻。

脾胃虚弱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肝肾亏损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脉络瘀阻证:气虚血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

34.腰痛

寒湿腰痛: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湿热腰痛: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瘀血腰痛: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肾虚腰痛(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腰脊。

肾虚腰痛(阳虚):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

下载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章节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章节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

    一、 感冒 甘草龙骨牡蛎汤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九、 胸痹 败毒散 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2、风热犯肺证——银翘散 或 葱豉桔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大全五篇)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内科学》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大考生清晰了解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大纲信息,......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汇编)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篇 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 健脾燥湿、......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_图文(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嗽 寐 病 18 退后的 34阴水 闭 饮 肺热津伤 湿热浸淫 49 痿 证 脾胃虚弱 肝肾亏损 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

    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证方总结(模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外科学》证+方 疮疡 1疖 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暑热浸淫-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 -五神汤合参苓......

    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证方总结(精)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儿科学》 证 +方 新生儿疾病 1胎怯 肾精薄弱证 -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证 -保元汤 2硬肿 寒凝血涩证 -当归四逆汤 阳气虚衰证 -参附汤 3胎黄 常证 湿......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大纲

    医学教育网www.xiexiebang.com (电话010-82311666) 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大纲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要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并发症 4.实......

    中医执业医师述职报告

    个人述职报告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周迎春 作为中医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南方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在任职期间,认真履行职责,踏实工作、恪守敬业,在管理岗位上认真负责,在主任领导下,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