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9:5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第一篇: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

注意:

1、是以7版为模板,5版补充。

2、黑色字体的是7版和5版相同的。

3、蓝色字体表明与7版不同之处,是5版的说法。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一、感冒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清暑祛湿——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第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杏苏散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补肾摄钠——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5版: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附:表寒里饮,寒象甚者——小青龙汤病

哮证剧烈者——紫金丹

若病久,阴盛阳虚,发虚哦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晰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苏子降气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附: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麦门冬汤

哮证发作以痰气壅实为主,寒热不显,喘咳胸闷,作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拽据,咳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三子养亲汤,另服皂荚丸,必要时控涎丹

缓解期

3)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附: 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生脉散+沙参、玉竹、黄芪 4)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5)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第四、喘证

实喘

1)风寒壅/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麻黄汤

附:寒饮伏肺,复感客寒而发者/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都泡沫——小青龙汤

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2)表寒肺/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附: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者——配合补中益气汤 7)肾虚不纳/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附:如兼标实,痰涎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上实下虚——苏子降气丸

阳虚饮停,上凌心肺,喘咳心悸,或氺邪泛滥而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真武汤 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第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或如金解毒散

附: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严重——合犀黄丸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附:若形实证实,咳吐腥臭脓痰,胸部满胀,喘不能卧,大便秘结,脉滑数有力—

桔梗白散

4)恢复期-清养补肺/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第六、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可另服琼玉膏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第七、肺胀

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合三子养亲汤 附: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饮,喘咳,痰多粘白沫——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

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汤合石膏汤

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涤痰汤+丹参、地龙、红花、赤芍、水蛭 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附:病情稳定——皱肺丸

喘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第八、肺痿

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第二章、心系病证

第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附: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滑实——黄连温胆汤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附: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生脉散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或朱砂安神丸

附: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相火妄动——知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附: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人参、附子加黑锡丹 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附:肾阳虚不能治水,水气凌心—心悸喘咳不得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真武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第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附:气血血瘀者——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

附:气滞血瘀——失笑散

气郁化热——丹栀逍遥散 便秘重者——加当归芦荟丸

3)痰浊闭阻/壅塞-通阳泄浊、豁痰宣痹/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瓜萎薤白半 夏汤

附:痰浊郁而化热——黄连温胆汤加郁金

4)寒凝心脉/阴寒凝滞-辛温散寒、宣通心阳/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瓜蒌薤白白酒汤

附:阴寒极盛,胸痹重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体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芳香温通止痛——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左归 饮

附:阴不敛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不寐舌尖红少苔——酸枣仁汤,无效用黄连阿胶汤

心肾阴虚——左归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附;阳气虚衰——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四逆加人参汤

5版、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附:血瘀轻症——丹参饮

2)痰浊壅塞-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阴寒极盛,胸痹重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体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芳香温通止痛——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附:脉结代——合炙甘草汤

6)阳气虚衰——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附:阳虚水泛,水气凌心——真武汤

第三、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附: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半夏株米汤

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产后不寐、老年人不寐)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附:心阴不足——天王补心丹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5版:不寐

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黄连、山栀

痰食阻滞,胃中不和——半夏株米汤 痰热重而大便不通——礞石滚痰丸

虚证: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4)心脾两虚-补益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附:血虚阳浮,虚烦不寐——酸枣仁汤

病后虚烦不眠,老年人——归脾汤 病后血虚肝热不寐——琥珀多寐丸 心肾不交、虚阳上扰——交泰丸

第四、癫狂

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开窍——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顺气导痰汤

附:痰伏较甚——控涎丹 体实者——先三圣散取吐

痰迷心窍——先苏合香丸,后四七汤 痰郁化热扰神——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 神昏志乱——至宝丹

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附:癫证悲伤欲哭——甘麦大枣汤 狂证

1)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附:痰火壅盛,苔腻——礞石滚谈丸、再用安宫牛黄丸

阳明腑实——小承气汤/加减承气

神志较轻,痰热未尽,心烦不寐——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 2)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血府逐瘀汤

附:瘀血内结——大黄蜇虫丸

3)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二阴煎

附:睡不安稳——加孔圣枕中丹

第五、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附:痰火壅实,大便秘结——竹沥达痰丸

3)瘀阴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5版无)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版无)

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附:肾虚为主——可用河车大造丸

痫证日久不愈。神志恍惚,抑郁——甘麦大枣汤

第六、痴呆

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

附:肾阴不足,水不治火——知柏地黄丸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

附:肝肾阴虚,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

附:肝郁化火,灼伤肝血心液—心烦躁动,言语颠倒,歌笑不休——转呆汤加味

风痰瘀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附:气血血瘀——补阳还五汤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

第七、厥证

气厥

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顺气、开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五磨饮子

附:平时服用逍遥丸

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味回阳饮

附:平时服香砂六君子丸。可加用甘麦大枣汤

血厥

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活血、顺气—羚角钩藤汤、通瘀煎、清开灵注射液/通瘀煎 2)虚证-补气养血——独参汤继服人参养营汤 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附:痰湿化热便秘——礞石滚痰丸

食厥—和中消导——盐汤探吐,再以神术散合保和丸

附:腹胀大便不通——小承气汤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附: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

2)饮食伤胃/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附:胃胀而便闭——合用小承气汤或枳实导滞丸

胃痛剧而据按,便秘——痰食化热成燥——合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附:嗳气频者——沉香降气散

四肝胃郁热——化肝煎或丹栀逍遥丸可加左金丸 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致吐血——泻心汤

4)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清中汤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虚证:调营敛肝饮

附:脾胃虚寒,脾不统血,出现呕血便血——黄土汤

失血日久心悸少气——归脾汤

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益阴养胃——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附:胃脘灼痛,嘈杂吞酸——加左金丸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附:胃脘冷痛,里寒甚重——加理中丸

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附子理中丸

痛止,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寒热错杂,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痢——甘草泻心汤

附:痞满

实痞

1)食滞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

附:食积化热——枳实导滞丸

脾虚便溏——枳实消痞丸

2)痰湿中阻/痰饮内停-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

附:痰湿盛胀满甚——合用半夏厚朴汤

郁久化热口苦舌黄——黄连温胆汤

3)湿热中阻-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

附:嘈杂不舒——合用左金丸

寒热错杂——半夏厚朴汤

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

附:气郁明显胀满较甚——五磨饮子 虚痞

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

附:四肢不温,阳虚明显——合用理中丸

苔腻湿浊内蕴——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6)胃阴不足-益阴养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加香橼

第二、呕吐 实证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附:如感受秽浊之气,忽然呕吐——先服玉枢丹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附:积滞较多,腹满便秘——合用小承气汤

胃中积热上冲,口臭可渴。苔黄脉数——竹茹汤

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附:痰郁化热,壅阻于胃,眩晕、心烦、呕吐——温胆汤

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附:呕吐酸水——加左金丸

虚证

5)脾胃虚寒-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理中丸

附:呕吐日久,肝肾具虚,冲气丄逆——来复丹 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5版无)7)胃阴不足-滋阴养胃、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第三、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

附:津伤便秘——配增液承气加白蜜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五汁安中饮

附:肠中燥结,大便不通——配大黄甘草汤(中病即止)

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3)瘀血内阻-滋阴养血、破结行瘀——通幽汤

附:服药即吐,先含化玉枢丹,再服药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温脾:补气运脾汤 / 补肾:右归丸

第四、呃逆 实证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温中祛寒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胃泄热、降逆止呃/清降泄热止呃——竹叶石膏汤加柿蒂、竹茹

附:腑气不通,痞满便秘——合用小承气汤

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凉膈散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

附:气逆痰阻,昏眩恶心——旋复代赭汤+陈皮、茯苓/二陈汤

气滞日久成瘀,久呃不止——血府逐瘀汤

虚证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丸+吴茱萸、丁香

附:呃逆心下痞硬——合旋复代赭汤

中气大亏,呃声低弱难续,食少便溏——补中益气汤

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

附: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合用橘皮竹茹汤

第五.腹痛

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温中散寒——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附:肾阳不足,寒邪内侵-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通脉四逆汤

少腹聚集冷痛——下焦受寒——暖肝煎

腹中冷痛,身体疼痛,内外皆寒——乌头桂枝汤 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附子粳米汤

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

附:腹痛剧列,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大柴胡汤

3)饮食停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

附:食滞不重,腹痛较轻——保和丸

4)肝气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附:腹痛肠鸣,气滞腹泻——痛泻要方

少腹痛,阴囊寒疝——天台乌药散

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 附:下焦蓄血,大便色黑——桃核承气汤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和理缓急——小建中汤

附:腹中大寒痛,呕吐肢冷——大建中汤

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脾肾阳虚——附子理中丸

大肠虚寒,积冷便秘——温脾汤

中气大虚,少气懒言——补中益气汤

第六、泄泻

暴泻

1)寒湿(风寒)内盛-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附:湿邪偏重(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胃苓汤

2)湿热(暑湿)伤中-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附:湿邪偏重——合平胃散

夏暑之间,发热头痛,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附:食滞较重化热——枳实导滞丸

久泻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附: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附子理中丸

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脱肛者——补中益气汤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附:泻下滑脱不禁,虚劳怒则——真人养脏汤

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粘冻,寒热错杂——乌梅丸

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合桃花汤

第七、痢疾

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减/芍药汤+银花

附:食积化热、下痢不爽,腹痛剧按——加枳实导滞丸

兼见表证——荆防败毒散

表证未解,里热已盛——葛根芩连汤 表证已解,痢尤未止——香连丸

夹食滞,湿偏重——木香槟榔丸 热偏重——枳实导滞丸 痢下重,赤多白少——白头翁汤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附:神昏谵语,甚则痉厥,热毒深入营血——犀角地黄汤、紫雪丹 暴痢至脱——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注射液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温化寒湿——不换金正气散/胃苓汤

附:暑天感寒湿而痢者——藿香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敛固涩——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附:痢久脾虚气陷,少气脱肛——补中益气汤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附: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温脾汤

久痢顽固不愈,寒热错杂——乌梅丸

噤口痢——下痢不能食,或呕不能食——泄热和胃、苦辛通降——开噤散

虚证——健脾和胃——六君子汤

第八、霍乱

寒霍乱

1)轻症——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汤药未备前,先服纯阳正气丸,或服辟瘟丹,或来复丹。1)重症——温补脾肾、回阳救逆——附子理中丸

厥证时反佐——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 热霍乱——清热化湿、辟秽泄浊——燃照汤或蚕矢汤

附:热身厥深,真热假寒——竹叶石膏汤 干霍乱——辟秽解浊、利气宣壅——玉枢丹

第九、便秘 实秘

1)热秘-泄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附:郁怒伤肝,易怒目赤——加更衣丸

燥热不甚,或药后大便不爽——青麟丸 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大承气汤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湿脾汤合半硫丸/济川煎加肉桂 虚秘:

4)气虚(脾肺)-益气润肠——黄芪汤

附:排便困难,腹部坠胀——合用补中益气汤

气息低微,懒言少动——合用生脉散 肢倦腰酸——合用大补元煎

5)血虚(血液亏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附:阴血已复,便仍干燥——五仁丸

6)阴虚秘(阴津不足)-滋阴通便——增液汤(5版无)

附: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益胃汤

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六味地黄丸

阴亏燥结,热盛津伤——增液承气汤 7)阳虚秘(阳虚寒凝)-温阳通便——济川煎(5版无)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一、胁痛

1)肝郁气滞/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附:胁肋剧痛,呕吐蛔虫——先用乌梅丸安蛔,再驱虫

3)肝络失养/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4)瘀血阻络/瘀血停着-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旋复花汤

附:胁肋下有癥块,正气为衰——合鳖甲煎丸

瘀血较重——复元活血汤

第二、黄疸

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清热利湿、佐以泄下——茵陈蒿汤

附:砂石阻滞胆道,身目黄,右胁痛,牵引肩背,或恶寒发热大便色淡灰白——大柴胡汤 虫体阻滞胆道,突然黄疸,胁痛时作时止,痛而有钻顶感——乌梅丸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附:初起见表证(邪郁肌表,寒热头痛)——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热留未退——栀子柏皮汤

阳明热盛,灼伤津液,大便不通——大黄硝石汤 3)胆府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4)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附:神昏谵语——配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阴黄:

5)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附:湿浊不清,气滞血结,胁下癥瘕疼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黝黑/气血两虚、浊邪郁阻脉络(胁下癥块胀痛,固定不移,肤色晦暗)——加服硝石矾石散

木郁脾虚,肝脾两病(脘腹作痛,胁肋隐痛,不思饮食,肢体倦怠,大便时秘时溏)——逍遥散

胁下癥块,多因黄疸日久,气滞血瘀,湿浊残留,结于胁下,见胸胁刺痛据按——鳖甲煎丸,配逍遥散 脾虚胃弱明显——配香砂六君子丸

6)脾虚血亏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5版无)

黄疸消退后的护理

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

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 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第三、积聚

聚证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附:寒湿中阻(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象弦缓)——木香顺气散 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

附: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平胃散+山楂、六曲

反复发作,脾气损伤——长常服香砂六君子汤 积证

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金铃子 散和失笑散

附:气滞血阻较甚,兼有寒象——大成气汤

兼见外感风寒表证(寒热身痛,舌苔白腻,脉浮弦大)——五积散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附:积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者—并服鳖甲煎丸 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 积聚配合外治——阿魏膏或水红花膏

第四、鼓胀

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附:食少腹胀甚,小便短少,脾虚湿阻为主——胃苓汤

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饮——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附:腹部胀急甚,大便干结——舟车丸(攻下逐水)4)瘀结水留/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附:胁下癥瘕明显——合鳖甲煎丸

病久体虚,气血不足——八珍汤或人参养营汤 体质好,攻逐水饮——舟车丸、十枣汤

5)阳虚水盛/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苓汤(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

济生肾气丸

6)阴虚水停/肝肾阴虚-滋阴柔肝、养阴利水/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

合膈下逐瘀汤

变证:

1)大出血—骤然大量呕血,色鲜红,大便下血暗红或油黑——犀角地黄汤+止血药(参三

七、仙鹤草、地榆炭)

附:大出血后气随血脱—独参汤+山萸肉

2)昏迷—痰热内扰,四肢抽动,口臭便秘,溲赤尿少——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龙胆泻肝汤 醒脑静

痰浊壅盛,蒙蔽心窍—苏和香丸合菖蒲郁金汤

昏迷加重,气阴耗伤,正气衰败—生脉散、参附龙牡汤

第五、瘿病

1)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清泄肝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蕾丸/合燥药散 4)心肝阴虚—滋养阴精、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附:肝阴亏虚,肝经不和而见胁痛隐隐——一贯煎

第六、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或白虎加人参汤

附:热盛津气两伤(热多寒少,无骨节酸痛)——白虎加人参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4)瘴疟:

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

附:神昏谵语——紫雪丹或至宝丹

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附:瘴毒湿浊蒙蔽心包——苏合香丸

呕吐较重——玉枢丹 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疟母(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左胁下形成痞块—鳖甲煎丸 气血亏虚——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第五章、脑部病证

第一、头痛 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附:寒邪侵于厥阴经脉——吴茱萸汤

寒邪侵于少阴经脉——麻黄附子细辛汤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附: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口舌生疮——黄连上清丸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附:夏季暑湿内侵——黄连香薷饮

内伤头痛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益髓——大补元煎

附:病情好转——常服杞菊地黄丸

肾阴亏虚,虚火上炎——知柏地黄丸 肾阳不足——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 兼外感寒邪——麻黄附子细辛汤

6)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7)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第二、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平肝熄风、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附:大便秘结——加当归龙荟汤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兼见腰膝酸软,遗精乏力,脉弦细数)

——眩晕甚者——大定风珠 ——平时——杞菊地黄丸

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附: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合用补中益气汤

3)肾精不足:

阴虚:滋养肝肾、益精填髓/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附:痰阻气机,郁而化火——黄连温胆汤

第三、中风

中经络

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 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1)闭证

痰热腑实-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 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

附:戴阳证——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

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恢复期

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 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 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5版: 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附: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

2)肝肾阴虚、风阳丄扰——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1)闭证

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先灌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并用羚羊角汤 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急用苏合香丸,并用涤痰汤 2)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后遗症

1)半身不遂——气滞血瘀、络脉空虚—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肝阳上亢,脉络郁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 2)语言不利—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肾虚精亏——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肝阳上亢、痰邪阻窍——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 3)口眼歪斜—祛风祛痰通络——牵正散

第六章、肾系病证

第一、水肿

阳水:

1)风水相搏/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利水——越婢加术汤

附:汗出恶风,卫阳已虚——防己黄芪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水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附:腹满不减,大便不通——合用己椒苈黄丸

肿甚,兼见气粗喘满,依息不得卧,脉弦有力——五苓散或五皮散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猪苓汤

阴水

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附:遍体浮肿,面色萎黄,晨起头面较甚,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倦乏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益气健脾、行气化湿——参苓白术散

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附:面部浮肿为主,表情淡漠,动作迟缓,形寒肢冷——右归丸

肾阴虚为主——左归丸

3)瘀水互结-活血化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附:脾肾亏虚——合用寄生肾气丸

第二、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附:伴有寒热口苦,呕恶——合用小柴胡汤 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附:日久,虚实夹杂,气血亏虚——二神散合八珍汤

阴液耗伤者——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

3)气淋:

实证-利气疏导——沉香散

附: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4)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小蓟饮子合导赤散

附:虚证——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脾虚气不摄血——归脾汤

5)膏淋

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附:虚证——久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日渐消瘦,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脾肾两虚,气不固涩—补虚固涩——膏淋汤

附: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合补中益气汤(偏于脾虚)

合七味都气丸(偏于肾阴虚)合金匮肾气丸(偏于肾阳虚)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附:脾虚气陷,少腹坠胀——合补中益气汤

肾阴亏虚——合知柏地黄丸

肾阳虚衰——合右归丸

第三、癃闭

1)膀胱湿热-请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

附:兼心烦,口舌生疮——合导赤散

湿热久恋下焦,肾阴伤——滋肾通关丸

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小便及少,或无尿,甚神昏谵语—黄连温胆汤

2)肺热壅盛-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

附:兼尿赤,小腹胀满——合八正散

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附:肝郁气滞严重——合用六磨汤

4)浊瘀阻塞/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脾气不升/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附:气虚及阴,脾阴不足,清气不升,气阴两伤——参苓白术散

脾虚及肾——合寄生肾气丸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行水/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附:形神萎靡,腰脊酸痛,精血亏虚,病及督脉,多见老人——香茸丸

(关格)肾阳衰惫,命火式微,三焦气无权,浊阴内蕴,小便少,甚无尿,呕吐,烦躁,神昏——千金温胆汤合吴茱萸汤

附:关格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附:水气凌心——加用己椒苈黄汤

尿少,小便不通—合用滋肾通关丸

2)肝肾阴亏、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

附:大便秘结——加用生大黄

3)肾气衰微、邪陷心包-温阳固脱、豁痰开窍——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附:昏迷不醒——醒脑静

躁狂惊厥——紫雪丹

心阳欲脱——参附龙牡汤

第四、阳痿

1)命门火衰—温肾壮阳——赞育丸/赞育丸或五子衍宗丸

附:火衰不甚——左归丸 2)心脾亏虚—补益心脾——归脾汤

3)肝郁不舒—疏肝解郁——逍遥散(5版无)4)惊恐伤肾—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大补元煎 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丸

附:湿盛困阻脾肾阳气——用右归丸合平胃散

湿热久恋,灼伤肾阴,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第五、遗精

1)君相火旺—清心泄肝——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附:心肾不交,火灼心阴——天王补心丹

久遗伤肾,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梦遗日久,烦躁失眠,心神不宁心悸易惊—安神定志丸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

附:湿热下注肝经——龙胆泻肝汤

胸胁满闷,口苦或淡,渴不欲饮,头晕肢困——苍白二陈汤 3)劳伤心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

附:中气下陷明显——补中益气汤

心脾血虚—改用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肾固精——金锁固经丸

附:肾中阴阳两虚—右归丸

5版遗精

1)君相火动、心肾不交—清心安神、滋阴清热

——心火独亢——黄连清心饮

——心肾不交,火灼心阴—天王补心丹 ——相火妄动,水不济火——三才封髓丹

——久遗伤肾,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清热利湿——程氏萆薢分清饮 可用猪肚丸佐以健脾

附:脾不升清,湿注于下,与下焦相火蕴结——苍白二陈汤 湿热留驻肝脉不泄——封髓丹 甚者——龙胆泻肝汤 3)劳伤心脾、气不摄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妙香散

附:中气下陷明显——补中益气汤 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补益肾精、固涩止遗

——肾阴不足——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 ——精伤较甚,腰膝酸软——左归丸 ——阴损及阳——右归丸

——肾虚不藏,精关不固——合用金锁固经丸、水陆二仙丹 ——心肾不交所致——斑龙丸。桑螵蛸散

第六、耳聋耳鸣

1)肝胆火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

2)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附:痰多胸闷大便不畅——礞石滚痰丸 3)风热丄扰—疏风清热——银翘散

4)肾精亏虚—滋肾降火、收摄精气——耳聋左慈丸

附:肾亏由外风所乘,下虚上实,经气闭塞,头痛口干——合用本事地黄汤

肾阳不足——贞元饮送服黑锡丹

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至肝热内郁——滋水清肝饮 5)清气不升—益气升清——益气聪明汤

附:脾湿素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见头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郁证 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附:五郁为病,常先起于肝郁,故可常服越鞠丸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痰气郁结/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附:痰热者—温胆汤

虚证

4)心神失养/忧郁伤神-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附:喘促气逆——合五磨饮子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阴虚火旺-滋养心肾/滋阴清热。镇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滋水

清肝饮 附:心肾不交,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可合交泰丸

第二、血证

1、鼻衄:

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齿衄:

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3、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附:咳血量多,纯血鲜红——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附:可合用石灰散

4、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附:气损及阳脾胃虚寒——柏叶汤合理中丸

出血过多,气随血脱——独参汤

5、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

附: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5版无)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6、尿血

1)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附: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7、紫斑

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犀角地黄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附:肾阴亏虚,火热不甚—六味地黄丸 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第三、痰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或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附: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合用麻杏石甘汤

2)饮停胸胁-泻肺去饮——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合泻白散

3、溢饮

表寒里饮-发表化饮——小青龙汤

附:表寒之象已不著——大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宣肺化饮——小青龙汤

附:体虚表证不显,即无寒热、身痛等表证,见动则喘甚,易汗—肺气虚——苓甘五味姜辛汤

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满气逆——葶苈大枣泻肺汤

邪实正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黝黑,苔黄而腻,沉紧,或经吐下而不愈——

木防己汤

痰饮郁久化为痰热,伤及阴津——麦门冬汤

2)脾肾阳虚-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附: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饮邪上逆,虚中夹实——五苓散

第四、消渴

1、上消

肺热津伤——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消渴方 附: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数乏力——肺热津亏,气阴两伤——玉泉丸或二冬汤

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

2、中消:

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或白虎加人参汤/玉女煎加黄连、栀子

附:大便秘结不行——增液承气汤

2)气阴两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可合用生脉散(5版无)

3、下消:

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附: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伤阳浮——生脉散

神昏,肢厥,脉微细——参附龙牡汤

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并发症:

白内障、雀盲、耳聋——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或羊肝丸 疮毒痈疽——五味消毒饮

病久气营两虚,脉络瘀结,蕴毒成脓——黄芪六一汤合犀黄丸

第五、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 / 玉屏风散

附:半身或局部出汗——合甘麦大枣汤

2)心血不足-养血补心——归脾汤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附:阴虚为主,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麦味地黄丸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附: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四妙丸

第六、内伤发热

1)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 2)血虚发热-一益气养血——归脾汤

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4)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 5)(肝)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桅逍遥散

附:伤阴者——滋水清肝饮

6)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7)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第七、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 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

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

附: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脘腹坠胀,气短,脱肛——补中益气汤 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

2、血虚

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

心脾两虚——归脾汤

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 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 附:阴虚胁痛——一贯煎

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

3)肾阳虚-温补肾阳,兼养精血——右归丸 附:收涩固精——合用金锁固金丸

五更泄泻——合用四神丸

第八章、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痹证 风寒湿痹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附: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桂枝芍药知母汤

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乌头汤或乌附麻辛桂姜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附: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显——蠲痹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 合宣痹汤

附: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

热痹化火伤津——犀角散

痹证日久,关节肿大,僵直畸形——桃红饮

痹证日久内舍于心——炙甘草汤

各种痹证迁延日久,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独活寄生汤

5)痰瘀痹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加减(5版无)6)肝肾两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补血荣筋丸(5版无)

附:阳虚——合用阳和汤(5版无)

阴虚——合用河车大造丸(5版无)

第二、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附: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葛根汤

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栝楼桂枝汤 湿邪偏重,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赤——三仁汤

2)肝经热盛-清肝潜阳、熄风镇痉——羚角钩藤汤

附:神昏痉厥——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3)阳明热盛-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附:热邪伤津,无腑实证——白虎加人参汤 4)心营热盛-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

附:神昏谵语,躁动不安,四肢挛急抽搐,角弓反张——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5)痰浊阻滞-豁痰开窍。熄风止痉——导痰汤

6)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附:久病,阴血不足,血虚气滞,瘀血阻络——补阳还五汤

7)刚痉-葛根汤

8)柔痉-瓜蒌桂枝汤 5版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 附: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葛根汤

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栝楼桂枝汤 湿邪偏重,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赤——三仁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阴、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附:热邪伤津,无腑实证——白虎加人参汤

热传营血,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

神昏痉厥——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邪热羁久,灼伤真阴——大定风珠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熄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第三、痿证

1)肺热津伤,津失濡润-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附:身热已退,兼见食欲减退,口干咽干甚——益胃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附:肥人痰多,脾虚湿盛——六君子汤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附:阴阳两虚——鹿角胶丸或加味四斤丸

阳虚——右归丸

肾阴虚热甚——六味地黄丸

5)脉络瘀阻-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5版无)

附: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圣愈汤送服大黄蜇虫丸

第四、颤证

1)风阳内动——镇肝熄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 2)痰火风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3)气血亏虚——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

4)髓海不足——填精补髓、育阴熄风——归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5)阳气虚衰——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

第五、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即肾着汤

附:腰痛左右不定,牵引两足,或连肩背,或关节游痛——肾着汤合独活寄生汤 年老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而兼见腰膝酸软无力——独活寄生汤+附子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

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

附:相火偏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虚劳腰痛,日久不愈,阴阳俱虚,阴虚内热——杜仲丸 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

附:无明显阴阳偏盛——青娥丸

房劳过度肾虚腰痛——河车大造丸或补髓丹

第二篇:中医内科学方歌总结

《中医内科学》方剂歌诀82首

月华丸甘草干姜汤

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甘草干姜出金匮,虚寒肺痿诚可贵,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甘草四两姜二两,温肺复气功效倍。

桔梗杏仁煎补肺汤

桔梗杏仁用甘草,银花连翘夏枯草,补肺参芪与熟地,五味紫菀桑白皮,红藤枳壳与贝母,百合麦冬与阿胶。补肺益气且养阴,肺虚喘证病可愈。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肺胃阴虚燥象见,胃嘈干咳最堪当。

沙参清肺汤沙参清肺用沙参,白芨黄芪太子参,合欢甘草冬瓜子,化痰养阴桔苡仁。

保真汤保真参芪术草味,赤白苓芍天麦归,生熟地柴朴骨皮,柏知莲陈姜枣随。

驻车丸千金传下驻车丸,两半归连重一般,三两阿胶姜一两,阴虚久痢得灵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助,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通瘀煎景岳全书通瘀煎,活血顺气功效专,归尾红花山楂泽,乌青木附香字含。

地榆散地榆散方用多验,地榆茜根黄芩连,山栀茯苓六味配,清热化湿凉血专。

生姜甘草汤生姜甘草千金方,人参甘草大枣姜,补脾助肺生津液,虚寒肺痿服之康。

黛蛤散黛蛤青黛蛤壳配,清肝化痰功效倍,咳逆痰粘胸胁胀,验方屡经临床推。加味桔梗汤

加味桔梗重桔梗,苡仁贝母芨橘红,银花甘草葶苈子,清肺化痰排脓壅。如金解毒散

如金解毒景岳创,黄芩黄连黄柏藏,山栀桔梗甘草和,解毒清肺消痈方。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景岳方,山药山萸熟地黄,参草枸杞归杜仲,真阴方耗此方尝。芎芷石膏汤

芎芷石膏金鉴方,川芎白芷石膏羌,菊花藁本共相配,风热头痛应审详。通幽汤

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桃仁红花煎

桃仁红花括桃红,丹参赤芍归川芎,延胡香附青皮地,活血化瘀心络通。槐角丸

槐角丸有地榆防,当归黄芩枳壳匡,血热得凉自可止,擅治肠风及脱肛。桑白皮汤

桑白皮汤半夏苏,杏仁贝母芩连栀,清泄痰热病根除,痰热郁肺喘可治。加减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青陈五味入,加减泻白方名立。

平喘固本汤秦艽鳖甲散

平喘固本为验方,参味冬虫胡桃香,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磁坎苏款夏橘红,补肺纳肾化痰良。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越婢加半夏汤补天大造丸

越婢加夏金匮方,麻黄石膏配生姜,补天大造参芪山,术苓枣志杞龟版,半夏甘草大枣和,痰热郁肺表邪伤。地芍归鹿紫河车,培补阴阳莫大焉。

射干麻黄汤仲景射干麻黄汤,细辛五味半生姜,紫菀冬花大枣入,气逆痰鸣服之康。

香附旋覆花汤香附旋覆出条辨,覆花香附苏夏添,苡仁茯苓陈皮合,和络理气擅化痰。

枕中丹枕中丹出千金方,龟版龙骨远志菖,或丸或散黄酒下,开心定志又潜阳。

清金化痰汤清金化痰统旨方,芩栀桔麦二母桑,瓜蒌橘红草茯苓,清热泻肺痰火宁。

养心汤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补气运脾汤补气运脾有四君,黄芪陈皮砂仁群,生姜大枣半夏曲,运脾和胃此方论。

生铁落饮医学心悟铁落饮,二冬二茯胆南星,橘志蒲翘钩玄贝,更加朱丹可镇心。

蚕矢汤蚕矢汤用苡木瓜,芩连栀通吴萸夏,加入豆卷清湿热,霍乱转筋甚相适。

正气天香散正气天香出河间,理气止痛温中寒,乌药香附干姜入,紫苏陈皮效平凡。己椒苈黄丸

己椒苈黄治饮方,腹满便秘尿少当,此因水聚肠间起,前后分消病自康。神术散

医学心悟神术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藿香砂仁六味共,和中消导食厥先。柴枳半夏汤

柴枳半夏用柴胡,枳壳半夏芩蒌辅,桔梗杏仁青皮草,和解清热饮邪除。顺气导痰汤

验方顺气导痰汤,内括导痰汤全方,生姜木香香附入,理气解郁化痰良。二阴煎

二阴煎中生地冬,元参黄连竹叶通,灯芯茯神酸枣草,滋阴降火有神功。五汁安中饮

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启膈散

启膈散中郁金用,沙参丹参贝荷苓,杵头糠与砂仁壳,噎膈津枯燥结通。燃照汤

燃照汤用芩滑石,半夏厚朴栀豆豉,白蔻省头草配入,清热避秽泄浊湿。丁沉透膈散

丁沉透膈丁沉香,藿香香附和木香,参术芽曲青陈夏,肉蔻砂果朴甘尝。

人参养荣汤甘遂半夏汤

四君四物八珍方,十全大补芪桂商,甘遂半夏金匮方,遂夏芍蜜甘草襄,姜枣五味远陈配,去芎方名养荣汤。饮留胃肠此方施,遂草相反义深广。

葱豉桔梗汤茜根散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景岳全书茜根散,凉血止血滋阴擅,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茜根黄芩侧柏叶,生地阿胶甘草全。

无比山药丸局方无比山药丸,六味地黄要去丹,苁蓉菟丝仲巴戟,牛膝五味石脂全。

四味回阳饮四味回阳景岳方,人参附子草炮姜,阳气虚衰猝昏仆,面白汗出肢冷尝。

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合成方,更有驻车归醋用,连胶姜炭痢阴伤。

化肝煎化肝煎为景岳方,疏肝泄热和胃良,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贝匡。

连理汤张氏医通连理汤,人参白术草干姜,黄连茯苓六味共,温中清肠效非常。

六磨汤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六磨汤内加大黄,气滞便秘亦能医。

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茵术附,干姜甘草肉桂辅,健脾和胃温寒湿,阴黄此方病可除。

犀角散犀角散中犀黄连,升麻山栀茵陈全,清热解毒开机窍,急黄危重此方先。

滋水清肝饮

滋水清肝肝郁气,舌红少苔脉弦细,枣栀归芍北柴胡,六味地黄将阴济。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用远志,人参远志及龙齿,茯苓茯神二皆用,心虚胆怯用此治。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有四君,山莲扁豆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丁香散

古今医统丁香散,草丁柿蒂良姜参,呃声沉缓脘不舒,温胃降逆散中寒。黄芪汤

黄芪汤源金匮翼,益气润肠擅虚秘,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卓。加味四物汤

加味四物金匮翼,养血调血四物力,芩草菊花蔓荆入,血虚头痛此方医。润肠丸

润肠丸用归枳壳,生地桃麻两仁和。劳倦纳呆便秘涩,蜜丸嚼服功效卓。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疟母方,庶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疾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调营饮羌活胜湿汤

调营饮用元胡陈,芎芍莪黄当归身,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瞿葶腹苓槟桑白,辛芷桂草姜枣斟。湿气在表头身重,发汗升阳经络通。

越婢加术汤石苇散

越婢加术金匮方,麻黄石膏枣生姜,石淋宜用石苇散,石苇车前滑石临,甘草白术共相配,风水重肿自尔康。冬葵瞿麦共相配,清除结石加三金。

沉香散程氏萆薢分清饮

沉香散出金匮翼,沉香石苇滑橘皮,冬葵芍归草留行,气淋实证此方医。

膏淋汤膏淋汤中山药参,地黄芡实补脾肾,白芍龙牡脂液固,虚证膏淋此方珍。

清肺饮证治汇补清肺饮,黄芩栀子桑白群,苓麦木通车前子,功在上清下利因。

耳聋左慈丸耳聋左慈精亏方,小儿药证直诀倡,六味地黄磁柴并,滋肾降火鸣聋当。

防风汤防风汤中防麻黄,归桂秦艽葛根姜,茯苓杏芩草枣配,祛风通络行痹方。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薏仁汤,薏仁归芎麻桂羌,独防川乌苍姜草,着痹沉重此方匡。

补肝汤补肝汤中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襄。麦冬木瓜草枣配,滋阴养肝此方尝。程氏萆薢分清饮,黄柏白术菖蒲苓,莲子丹参车前子,湿热淋浊宜早图。代抵当丸

代抵当丸大黄硝,生地肉桂甲归桃,证治准绳奇方出,通瘀散结利水道。五子衍宗丸

五子衍宗枸杞子,覆盆菟车五味子,精气虚寒命火衰,传代衍宗此方治。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参葛升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乌头汤

历节痛来不屈伸,或加脚气痛维均,芪芍麻草皆三两,五粒乌头煮蜜匀。虎潜丸

虎潜足痿是妙方,虚骨陈皮并锁阳。龟版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偿。拯阳理劳汤

拯阳理劳用参芪,当归肉桂姜陈皮,白术大枣五味草,温通心阳功健脾。

第三篇:中医内科学总结

Ztq-09---《中医内科学》

感冒

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症候多相似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

时行感冒可见于任何年龄,虚人易感,不一定有慢性病,多为时疫流行期,接触患病之人而诱发,症候特点多实证,也有虚实相兼,病情较重,有传染性,病程较长。一般感冒以青壮年多见,患者形体壮实,多无慢性病,诱因多为寒温失调,过度疲劳,症候特点为形实,邪实,症实,属实证,无传染性,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⒈风寒感冒:主症:轻者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痰清稀色白;重者恶寒重,发

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芥败毒散。

⒉风热感冒: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主症:发于夏季,发热,汗出热不解,面垢,鼻塞流浊涕。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

4.体虚感冒:主症: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反复发作,稍有不慎则发

病。

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

咳嗽

张景岳班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肝,肾等,总的治疗原则: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1.风寒袭肺: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主症:咳嗽頻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加减。

3..痰湿蕴肺:主症: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黄或稀薄,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因

痰而嗽,痰出则咳缓。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痰热郁肺: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

热腥味,或吐血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5..肝火犯肺:主症:气逆作咳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

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方药:黄芩泻白散和黛蛤散。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日久反复,肺脾两伤,可发展成为痰饮;内伤咳嗽日久不愈,可累及它脏,由肺及脾及肾,常出现痰凝,血瘀,水停而演变为喘证,哮证,肺胀,虚劳等,则病程趋于缠绵,临床迁延难愈。

哮病

哮病是指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不能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病因病机:①外邪侵袭,②饮食不当,③情志失调,④体虚病后。常表现为肺,脾,肾的气虚及阳虚,或肺,肾的阴虚。

治疗原则: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平时应扶正治本。

1.寒哮: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

2.浊哮:主症: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咳痰粘腻难出。

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喘证:

喘证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常见病证。

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证,作为喘证的辩证纲领。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喘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

风寒闭肺:主症: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

治法:宣肺散寒。方药:麻黄汤

肺痈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瘀,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以咳嗽,胸痈,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治疗原则:以祛邪为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

痰饮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1.饮停于胃:主症:心下坚满或疼痛,胃脘部有振水声。

治法:和中蠲饮。方药:小半夏汤加茯苓汤。

2.支饮:主症:咳喘胸满不得卧,痰清稀,白沫量多。

治法:温肺化饮。方药:小青龙汤。

痰饮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

心悸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淤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得一种病证。

1.心虚胆怯: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怒,稍惊即发,劳则加重。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2.心脾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

3.肝肾阴亏:主症:心悸失眠,眩晕耳鸣。

治法: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方药: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

心痛

心痛: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者,谓之心痛。心痛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真心痛是心痛的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时间由几小时至几天不等。

1.心血瘀阻: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

2.痰浊内阻:主症: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

辨虚实,治疗上以补虚泄实,调整阴阳为主。

1.心脾两虚:主症:多梦异醒,心悸健忘。

治法:补养心脾,以生气血。方药:归脾汤

2.心胆气虚:主症:不寐多梦,易于惊醒。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

3.痰热内扰:主症: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药:温胆汤加黄连,瓜蒌主之。

4.肝郁化火:主症:不寐,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不寐。

治法:清肝泻火,佐以安神。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汗证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1.营卫不和:主症: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

2.肺气虚衰:主症:汗出恶风,动则益甚。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加味。

3.盗汗心血不足:主症: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治法:补血养心。方药:归脾汤

4.阴虚火旺:主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

5.脱汗:主症:突然大汗淋漓,汗出如油。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方药:参附汤加味。

6.战汗:主症:急性热病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后汗出。治法:扶正祛邪。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论治。

血证

病因病机:①外感六淫,②酒食不节,③情志过极,④劳倦过度,⑤病后诱发。治疗原则:治火、气、血。

1.热邪犯肺:主症:鼻燥流血,血色鲜红。

治法:清肺泻热,凉血止血。方药:桑菊饮。

2肝火上炎:主症:鼻衄目赤,烦躁易怒。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栀子清肝汤加减。

3.胃火内炽:主症: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药:加味清胃散。

4.吐血--肝火犯胃:主症:吐血色红或紫暗,脘胀胁痛。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5.便血--脾胃虚寒:主症:便血紫暗或黑色,脘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治法: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方药:黄土汤。

6.尿血--下焦湿热: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方药:小蓟饮子。

7.脾不统血:主症:久病尿血,食少乏力。

治法:补脾益气生血。方药:归脾汤。

8.肾气不固:主症:尿血日久不愈,血色淡红,腰酸耳鸣。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方药:无比山药丸。

血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与血证的病因有关,一般外感易治,内伤难调,新病易治,久病难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显而易见,出血量少且易止者病轻,出血量多而不易止者病重,而出血量特别多,甚至出现气随血脱的危重症候,多预后不良;三是与伴随症状有关,出血同时伴有发热,咳喘,脉数大有力者,病情较重。

痰厥:主症:眩晕,或咳喘气急,突然昏厥,喉中痰鸣。

治法:行气豁痰。方药:导谈汤加减。

痫病

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癫痫”或“羊痫风”,因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致的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后如常人的一类病证。

痫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关系密切。

1.脾虚痰盛:主症:平素倦怠无力,胸闷,眩晕,纳差,便溏。

治法:健脾化痰。方药:六君子汤。

2.肝火痰热:主症:平日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口干,便秘尿黄。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宁心。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肝肾阴虚:主症:痫病频繁发作之后,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

治法:滋养肝肾。方药:大补元煎。

癫狂

治疗原则:癫病多虚,为重阴之病,主于气与痰,解郁化痰,宁心安神,补气养血为主要治则。狂病多实,为重阳之病,主于痰火,淤血,宜降火或下其痰,或化其淤血,后期应予滋养心肝阴液,兼清虚火。

胃痛

1.肝胃气滞: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脾胃虚寒:主症:胃脘隐痛,遇寒或饥饿时痛剧,得温或进食时则缓,喜暖喜按。

治法:温中健脾。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痞满

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出现以胸腹痞满闷胀满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

1.饮食积滞:主症:嗳腐吐酸,脘腹满闷,痞满不舒,按之更甚。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除痞。方药:保和丸。

2.肝郁气滞:主症: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嗳气则舒。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方药: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

4.脾胃虚弱:主症:脘腹不舒,痞塞胀满,时缓时急,喜温喜按。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呕吐

呕吐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

1.外邪犯胃:主症:发病急促,突然呕吐,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方药:藿香正气散。

2.痰饮内停:主症:呕吐多为清水痰涎,头眩心悸。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3.脾胃虚寒:主症: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大便溏薄,时作时止。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方药:理中丸。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哕”

1.胃寒气逆:主症:呃逆沉缓有力。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方药:丁香散。

2.胃火上逆:主症: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呕。方药:竹叶石膏汤。

噎嗝

噎嗝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咽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得一种病证。

腹痛

气机郁滞:主症:脘腹疼痛,胀满不舒,攻窜两胁。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

泄泻

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脏腑虚弱,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泄泻的病变主脏在脾,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

★泄泻与痢疾的区别: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粪质稀薄,且病变部位都在肠间,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水样便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粘液为主症。泄泻亦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1.湿热泄泻:主症: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

2.食滞肠胃:主症: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

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

3.脾胃虚弱:主症: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增多,夹有水谷不化。治法:健脾益胃。方药:参苓白术散。

4.肾阳虚衰:主症: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药:四神丸。

痢疾

痢疾是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腹脂膜,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金人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辨虚实,辨寒热,辨邪正盛衰。

治疗禁忌:忌:过早补涩,峻下攻伐,分利小便。

治疗原则: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者重用血药,白者重用气药。

1.湿热痢:主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治法: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方药:芍药汤。

2.疫毒痢;主症:发病急促,壮热,痢下鲜紫滑润。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药:白头翁汤。

3.寒湿痢:主症: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

治法:温化寒湿,调气行血。方药:胃苓汤。

便秘

病因病机:①肠胃炽热,②气机郁滞,③阴亏血少,④阴寒凝滞。便秘病因分为冷热虚实。

1.气虚便秘:主症: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

治法:补气健脾,润肠通便。方药:黄芪汤

2.血虚便秘:主症: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

治法:养血润燥,滋阴通便。方药:润肠丸加减。

3.阳虚便秘:主症: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治法:温阳通便。方药:济川煎。

第四篇: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章节练习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多为

A.血性

B.脓性

C.清亮

D.毛玻璃混浊

E.深黄色

以下哪项可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A.伤寒

B.过敏性鼻炎

C.急性大失血

D.脾功能亢进

E.系统性红斑狼疮

对于前列腺、精囊腺、直肠前部检查应采取的体位是

A.仰卧位

B.左侧卧位

C.左侧卧位

D.膝胸位

E.端坐位

出现急性腹膜炎体征提示

A.腹膜壁层受刺激

B.腹膜脏层受刺激

C.内脏神经受刺激

D.胃肠痉挛

E.脏器肿大

下列哪项可出现奇脉

A.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B.二尖瓣狭窄

C.扩张型心肌病

D.左心功能不全

E.重症哮喘

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的病因一般不考虑

A.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B.风湿性肺动脉瓣狭窄

C.房间隔缺损

D.二尖瓣狭窄继发肺动脉高压

E.功能性杂音

下列心脏疾病中,哪种一般无震颤

A.室间隔缺损

B.动脉导管未闭

C.二尖瓣狭窄 D.肺动脉瓣狭窄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下列哪项不是干啰音的特征

A.吸气和呼气均可闻及,但常吸气最明显

B.性质、数量、部位易变

C.音调高亢

D.可以同时有几种不同的干啰音存在E.有时不用听诊器也能昕到

气管右偏,左胸叩诊为实音,应考虑

A.右侧胸腔积液

B.左侧胸腔积液

C.左肺肺炎

D.肺气肿

E.左侧肺不张 10 下列哪项语颤增强

A.肺气肿

B.支气管炎

C.肺炎

D.气胸

E.胸膜增厚

第五篇:中医内科学习题集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感 冒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感冒的病因中,哪一项占先导地位 A.风 B.寒 C.热 D.燥 E.湿

2.首提感冒病名的医著是 A.《医宗必读》 B.《仁斋直指方》 C《金匾要略》 D.《丹溪心法》 E.《千金要方》

3.首倡感冒用辛温,辛凉两大治法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孙思邈 C.朱丹溪 D.刘河间 E.张景岳

4.在一个时期引起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的感冒,称为 A.伤风 B.冒风 C.冒寒 D.时行感冒 E.重伤风

5.下列哪项不属感冒的病因一 A.外感六淫 B.时行疫毒 C.正气不足 D.饮食劳倦 E.以上都不是

6.下列哪项不属于感冒辨寒热表证的要点 A.发热恶寒的轻重 B.咳痰清稀与黄稠 C.有无汗出 D.口渴与口不渴 E.脉象的浮沉

7.感冒兼夹湿邪的辨证要点为 A.胀痛 B.鼻涕 C.风寒 D.身困重、E.苔薄

8.感冒兼夹燥邪辨证要点为 A.发热 B.恶寒轻 C.身重 D.干咳咽干无痰 E.脉象浮

9.感冒的预防关键在于 A.常进补 B.多穿衣 C.增强体质 D.免疲劳 E.多休息

10.治感冒的汤药服法是 A.不宜久煎,温服 B.凉服 C.饭前服

D.饭后服 E.以上均不是

11.下列哪项为治感冒之忌 A.热粥,热米汤 B.微汗出 C.饮食清淡 D.温被取汗 E.生冷油腻

12.下列哪项是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 A.解表达邪 B.辛温解表 C.辛凉解表 D.滋阴解表 E.益气解表 【A2型题】

13.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口不渴,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证属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风燥感冒 D.暑湿感冒 E.阳虚感冒

14.恶寒轻,发热重,有汗出,头胀痛,鼻流黄涕,咽喉红肿疼痛,咳痰黄稠;舌苔薄黄,脉浮数,其病机为 A.燥热袭表,肺失清润 B.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C.风寒袭表,肺失宣降 D.痰热袭肺,肺失肃降 E.阴虚感邪,肺失宣降 15.时值盛夏,身热,微恶寒,肢体酸重疼痛,头重,无汗,咳嗽痰粘,口中粘腻,渴不多饮,小便短赤,舌苔薄腻,脉濡数,治宜

A.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B.辛温解表,宜肺散寒 C.清暑祛湿解表 D.润燥解表 E.益气解表

16.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面色少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红,脉浮而细弱,证属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气虚感冒 D.血虚感冒 E.阴虚感冒

17.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汗出恶寒更甚,头痛,关节疼痛,面白,语声低微,舌质淡胖,苔白,脉浮大无根,方选 A.参苏饮 B.荆防败毒散 C.麻黄汤 D.桂枝加附子汤 F.麻黄附子细辛汤 【A2型题】

郑某,男,22岁。恶寒甚,发热轻,自汗出,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痰白,声低息短,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浮无力。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风寒感冒 B.暑湿感冒 C.血虚感冒 D.阴虚感冒 E.气虚感冒

19.其治法是 A.辛温解表 B.化湿解表 C.滋阴解表 D.养血解表 E.益气解表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参苏饮 B.荆防败毒散 C.麻黄附子细辛汤 D.桂枝加附子汤 E.桂枝汤

谢某,男,26岁。患者发热轻,恶寒重,头痛,鼻咽干燥,干咳少痰,无汗,不甚渴饮,舌苔薄白少津,脉浮。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风燥感冒 D.暑湿感冒 E.阴虚感冒 22.其治法是 A.辛温解表 B.润燥疏表 C.辛凉解表 D.滋阴解表 E.化湿解表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桑杏汤 B.银翘散 C.桑菊饮 D.杏苏散 E.加减葳蕤汤 【B型题】 A.荆防败毒散 B.银翘散

C.新加香薷饮 D.加减葳蕤汤 E.葱白七味饮

24.风寒感冒的首选方是 25.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26.血虚感冒的首选方是 【X1型题】 27.感冒的病因有 A.外感六淫 B.时行疫毒 C.过食寒凉 D.情志不畅 E.正气虚弱 28实证感冒的证型 A.风寒证 B.风热证; C.暑湿证 D.秋燥证 F.寒湿证

29.体虚感冒的主要证型有 A.阴虚感冒 B.血虚感冒- C.气虚感冒 D.阳虚感冒 E.秋燥感冒

30.下列哪些方可以扶正解表 A.桂枝加附子汤 B.参苏饮 C.葱白七味饮 D.麻黄附子细辛汤 E.加减葳蕤汤 【X2型题】

31.李某,男,45岁,时年8月就诊,突然发病,壮热,有汗而热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其病因是 A.风 B.热 C.湿 D.燥 E.暑

32.周某,女,25岁,鼻塞声重,恶风,无汗,喷嚏,流涕,头重如裹,身热不扬,纳呆,舌淡,苔白腻。治疗可用下列哪些药物 A.香薷 B.银花、连翘 C.厚朴、扁豆花 D.苍术 E.藿香、佩兰 二名词解释 1.感冒 2.时行感冒

三、填空题

1.感冒的病因主要有(),(),(),()。其病因主要是()。病位主要在()。2.感冒的基本病机为(),(),(),(),()。

3.感冒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而虚证感冒应(),不可()重伤肺气。4.感冒在分证论治时分()证和()证两大类。其中实证有()、()、()、()四种证型。

四、是非判断题

1.感冒只发生在冬,春两季。2.舌苔薄白,脉浮数是风寒的征象。

3.普通感冒的主因是风邪。4.感冒的病程一般为3-7天。5.鼻流浊涕,咳痰浊唾涎沫,为风热所致。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表寒,表热? 2.感冒与鼻渊如何区别了 3.感冒与风温初期如何区别?

4.感冒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5.暑季感冒有什么特点?治疗原则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患者男,25岁。时值盛夏,昨晚应邀赴宴,醉饮而归,半夜腹痛,拒按,泄泻出酸腐秽臭后,疼痛缓解,继之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而就诊,诊见体温38℃,有汗,口渴不多饮,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要求:写出本病案诊断、病机、治法和方药(含用量用法)。2.高某,女,65岁。三天前洗澡,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头痛,汗出,汗出恶寒更甚,周身乏力,咳嗽声低,痰白,平素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要求:写出本病案诊断、病机、治法和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D 5.D 6.E 7.D 8.D 9.C10.A 11.E 12.A 13.A 14.B 15.C 16.D 17.D 18.E19.E 20.A 21.C 22.B 23.D 24.A.25.B 26.E 27.ABE 28.ABCDE 29.ABCD 30.ABCDE 31.CE 32.ABCDE

二、名词解释

1.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痛疼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外感病。

2.由时行病毒侵袭人体所致的感冒,其发病不限季节,起病急骤,并能在一段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传染流行,不分男女老少,得病后症状相似,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多有传变。

三、填空题

1.风为主因

常兼夹它邪 非时之气 时行疫毒 体质因素 肺卫

2.外邪袭表 伤及肺卫 卫表失和 肺失宣肃 肺卫功能失调

3.解表达邪 扶正解表 专行发散

4.实 虚 风寒证 风热证 暑湿证 秋燥证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辨表寒表热,辨表寒、表热证

需一观鼻涕与痰液色质,二察舌苔与脉象,三比较恶寒发热的轻重和汗出有无。一般寒证水液澄彻清冷,故流清涕,咳痰清稀,热证水液色黄质稠,故流黄涕,痰黄稠。其次是舌苔及脉象,风寒苔薄白,脉浮紧;风热苔薄黄,脉浮数。再次是恶寒发热的轻重,风寒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有汗。

2.感冒与鼻渊,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证,但鼻渊多流腥臭浊锑,感冒多为清涕,并无腥味,鼻渊多无恶寒发热等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感冒病程短,治愈快。3.感冒与风温初期,风温初起类似风热感冒,在各温热病流行时期,应特别警惕。风温病势急骤.多表现高热、壮热,表证持续时间短暂,服解表药出汗后热势虽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多见传变入里的证候,由卫入气,入营入血,甚者谵妄、神昏、惊厥等,感冒则始终停留在表证阶段少有传变,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其身热服解表药后汗出热退,身凉脉静。4.(1)临床特征:初起多见鼻塞,咽痒,流涕,喷嚏,恶风等,继则恶寒,发热,咳嗽,头身疼痛等表证。

(2)病史:四季可发,冬春多见,常见气候骤变,劳倦,酗酒,淋雨而发病.

5.暑季感冒的特点是:季节在夏季,发病较急;多兼湿邪;治法是:清暑祛湿解表。

六、病案分析题

1.诊断:感冒(暑湿夹滞)。病机:盛夏恣食,损伤脾胃,复感暑湿,卫表不和。治法:清暑化湿,消食导滞。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l0g银花15g连翘15g厚朴l0g黄连l0g广木香8g藿香15g扁豆花6g莱菔子15g(打碎)山楂l0g谷麦芽各15g。水煎服,每日一剂。2.诊断:感冒(气虚感冒)。病机:素体气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卫表不和。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紫苏叶l0g前胡l0g葛根15g 1桔梗10g制半夏8g陈皮8g枳壳l0g广木香8g党参15g茯苓15g炙黄芪2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二剂。

第二节 咳嗽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的著作是 A.《证治准绳》 B.《景岳全书》 C.《医学入门》 D.《河间六书》、E.《脾胃论》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

A.《素问·咳论篇》 B.《诸病源候论·咳嗽候》 C.《景岳全书·咳论》《金匾要略·肺痿

肺痈咳嗽上气病并治》 D.《丹溪心法》 E.《医学心悟》

3.咳嗽的病理因素关键在于 A.外邪犯肺 B.痰浊犯肺 C.肝火犯肺 D.肺脏功能失调 E.水寒射肺

4.下列外邪哪项不至于导致咳嗽 A.风 B.寒 C.暑.D.燥 E.热

5.下列脏腑中哪项与咳嗽关系不大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6.外感咳嗽属于下列哪项 A.邪实正虚 B.邪实 C.邪实正不虚 D.正气虚弱 E.邪不实正虚

7.下列哪脏为产生痰湿的根源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8.下列哪项不属于肺气的通道 A.肌腠 B.皮毛 C.口 D.鼻 E.咽喉

9.内伤咳久之纯虚无邪时可用何法治疗 A.祛邪 B.扶正 C.收涩 D.宣散 E.敛降、10.咳嗽之痰白带血者,证属- A.风寒 B.风热 C.风燥 D.虚寒 E.肝火

11.治疗外感咳嗽,下列哪项不妥

A.疏散外邪,宣通肺气 B.不宜早用苦寒 C.不宜早用收涩 D.不宜早用滋腻 E.及时调理脏腑

12.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无汗,口渴,兼见发热恶寒,证属 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风燥咳嗽 D.阴虚咳嗽 E.肝火犯肺 【A2型题】

13.患者女,70岁,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咳嗽反复,咳声重浊,痰多稠厚,胸闷纳呆,身重肢倦,苔白腻,宜用何法治疗

A.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B.清热化痰肃肺 C.清肝泻火

D.滋阴清热,调脾止咳 E.补肺益气,止咳化痰 14.陈某,男,35岁,咳嗽月余,迁延不愈,喉痒,咯痰不畅,仍伴鼻塞,流清涕,此时选用何方 A.麻黄汤 B.杏苏饮 C.三拗汤 D.止嗽散 E.清金化痰汤

15.患者女性,45岁,患者咳逆阵作,面赤口苦,咳引胸胁作痛,急躁易怒,咳痰黄绸,甚则带有血丝,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宜采用

A.养阴清肝,止咳化痰 B.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C.清肺化痰,宣肃肺气 D.疏风清热,肃肺化痰 E.以上全不是

16.患者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稠色黄,不易咯出,喉间有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伴身热,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教.选用何方治疗 A.银翘散 B.桑杏汤 C.沙参麦冬汤 D.百合固金汤 E.清金化痰汤

17.患者咳嗽气粗,喉燥咽痛,痰黄稠,咯吐不爽,鼻流黄锑,发热微恶寒,汗出口微渴,治

A.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B.疏风清热,宜肺化痰 C.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D.清热化痰肃肺 E.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A3型题】

某女,50岁,干咳日久;痰少质粘色白,时或痰中带有血丝,声嘎,口干咽燥,伴潮热.盗汗,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18.该病人证属 A.温燥咳嗽 B.凉燥咳嗽 C.阴虚咳嗽 D.风热咳嗽 E.肝火咳嗽 19.其治法是

A.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B.清肝泻火,肃肺止咳 C.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D.疏风润燥,润肺止咳。E.以上都不是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杏苏散 B.泻白散 C.沙参麦冬汤 D.百合固金汤 E.桑杏汤

某女,35岁,咳嗽声重,咯痰清稀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恶风寒,无汗,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21.该病人证属 A.痰湿咳嗽 B.风寒咳嗽 C.风热咳嗽 D.肺气不足 E.凉燥咳嗽 22.其治法是

A.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B.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C.疏肝泄热,清肺止咳 D.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E.益气补肺,降气止咳 23.其首选方是 A.桑杏汤 B.二陈汤 C.泻白散 D.三拗汤合止嗽散 E.沙参麦冬汤 【B型题】 A.杏苏散 B.桑菊饮 C.麻杏石甘汤 D.沙参麦冬汤 E.清金化痰汤 24.风热咳嗽宜首选 25.阴虚咳嗽宜首选 26.痰热咳嗽宜首选 【X1型题】

27.外感咳嗽的特点是 A.起病急 B.病程短 C.兼表证 D.咳嗽痰多 E.脏腑功能失调 28.内伤咳嗽的特点是 A.起病缓 B.病史长 C.咳兼气喘 D.诱因发作 F.脏腑功能失调 29.咳嗽的预防在于

A.适寒温 B.节情志 C.戒烟酒 D.忌辛辣 E.避烟尘

30.肺气亏虚咳嗽的特点是 A.久咳不愈 B.咳声低弱

C.平素自汗恶风易感冒 D.干咳少痰 E.急躁易怒 【X2型题】

31.李某,男,35岁,三日前觉恶寒,咳嗽,痰色白,身痛无汗,今日来咳嗽渐重,声重音嘎,痰浊不易咯出,口渴心烦,恶寒尚存,伴有发热,舌苔白腻中有黄苔。其治法是 A疏风 B.散寒 C.解表 D.清里 E.健脾化痰

32.患者女,60岁,久咳不愈,咳声低弱无力,痰液清稀色白,量多,伴神疲懒言,倦怠乏力,口淡乏味,平素自汗,恶风易感冒,治疗方法应该 A.补肺 B.益气 C.化痰 D.止咳 E.解表

二、名词解释 1.咳嗽 2.内伤咳嗽 3.客寒包热

三、填空题

1.古代认为咳为(),嗽为(),咳嗽则()。

2.咳嗽的病因不外(),()。病位主要在(),但与(),(),()关系密切。3.外感咳嗽属邪实有(),(),()之分,内伤则()与()并见。4.咳嗽治疗应分清(),辨别()。外感咳嗽多(),内伤咳嗽多(),发作时()为主,当以治其标;缓解时当以治本。5.风寒感冒方用(),风热感冒方用(),风寒咳嗽方用(),风热咳嗽方用()。

四、是非判断题

1.咳嗽的辨证首辨外感与内伤。

2.燥热咳嗽选用清金化痰汤。3.干咳少痰,潮热,盗汗是肝火犯肺。

4.脾气不足应加强营养,可多食肥甘。

5.咳嗽剧烈者可加入诃子、罂粟壳镇咳。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五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辨痰包括哪几项内容?怎样辨? 3.试述咳嗽的治疗原则? 4.试述咳嗽与感冒的鉴别? 5.试述咳嗽与肺痨的鉴别?

六、病案分析题

1.周某,男,32岁。发热(T38℃),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燥咽干,干咳少痰,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浮细。要求:写出本病案的诊断、治法和方药(含剂量和用法)。2.刘某,女,36岁。咳嗽日久不愈,咳声重浊,痰多浊腻,口中粘腻,胸闷腹胀,时有呕恶,身重倦怠,四肢乏力,舌淡胖,舌苔白腻,脉弦滑略迟. 要求:写出本病案的诊断、治法和方药(含剂量和用法)

—参考答案一

一、选择题、1.B 2.A 3.D 4.C 5.A 6.B 7.C 8.A 9.E 10.D 11.E 12.C 13.A 14.D 15.B 16.E 17B 18.C 19.A 20.C 21.B 22.D 23.D 24.B 25.D 26.E 27.ABC 28.ABE 29.ABCDE 30.ABC 31.CD 32.ABCD

二、名词解释

1.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内伤咳嗽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的宜肃功能;肺气上逆而致的咳嗽。3.外邪袭肺,治不及时,邪不外达,外邪未解,·使风寒化

热,称之为“客寒包火”。

三、填空题

1.有声无痰 有痰无声 有声有痰

2.外感六淫 内郁于肺 肝、脾、肾

3.风寒

风热

风燥

邪实 正虚

4.邪正虚实 标本缓急 标实 化痰止咳 扶正补虚

5.荆防败毒散 三拗汤合止嗽散 银翘散 桑菊饮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咳嗽虽为肺失宣降而产生,但临床上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只要影响到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皆可咳嗽,如肝火犯肺,脾湿生痰,肾水上泛及肾阴不足的“子盗母气”,都能影响肺之宣降而咳嗽。2.(1)辨痰色: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属痰浊;(2)辨痰质:稀薄属风寒,虚寒;痰浊厚为湿痰;痰稠属热、燥、阴虚。

(3)辨痰量:量少属燥,阴虚;量多为湿、为饮;

(4)辨痰味:热腥气或腥臭气为痰热;味甜属脾;味咸属肾;味苦属肝。

3.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事辨别标本缓急。外感咳嗽应祛邪宣肺,用药宜轻清上扬,因势利导,使邪去正安;

内伤咳嗽多虚实夹杂,发作时标实为主,当化痰止咳以治其标,缓解时当扶正补虚以治本;久咳之纯虚无邪者可用收涩之品如粟壳、诃子之类,但早期咳嗽,咯痰多者切忌使用,以免闭门留寇。4.外感咳嗽与感冒均可能有表证与咳嗽,而感冒则表证明显,咳嗽较轻,咳嗽则表证较轻而咳嗽较重。5.肺痨的病因为感染痨虫,并具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特征,而咳嗽仅以咳嗽和咯痰为主,可兼表证,且肺痨有传染性可资鉴别。

六、病案分析题

1.诊断:咳嗽(风燥犯肺)。病机:风燥犯肺,肺失清润。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加减。冬桑叶l0g杏仁l0g象贝母12g北沙参15g桅子6g黄芩l0g麦门冬15g鱼腥草20g。水煎服,每日一剂。

2.诊断:咳嗽(痰湿蕴肺)病机:脾湿生痰,上责于肺。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制半夏12g茯苓15g陈皮l0g苏子l0g莱菔子15g(打碎)厚朴l0g苍术8g白术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四节 喘证

【A1型题】

一、选择题

1.“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一语出自1卜 A.《金匾要略》 B.《景岳全书》 C.《丹溪心法 D.《类证治裁》 E.《医门法律》

2.“喘由外感者治肺,喘由内伤者治肾”一语出自 A.《金匾要略》 B.《景岳全书》 C.《丹溪心法》 D.《类证治裁》 E.《医门法律》 3.喘证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呼吸急促,喉间水鸡声 B.气短息促,胸胁胀痛,咳喘,转侧疼痛加剧

C.咳吐浊唾陷涎沫,咳声不扬,气急喘

D.咳嗽气急,咳吐脓痰,其味腥臭,壮热汗出

E.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

4.下列哪项不属于喘证直接的病因 A.外邪侵袭 B.饮食不当 C.情志所伤 D.疫病邪毒 E.劳倦内伤

5.下列哪项不是虚喘的特征 A.呼吸短促难续,吸人为快 B.气怯声低 C.脉微弱或浮大中空

D.咳吐脓痰 E.病情时轻时重

6.下列哪项不是实喘的特征 A.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 B.气粗声高 C.咳吐脓痰 D.脉滑数有力 E.起病急,病程短

7.下列哪项不符合痰热奎肺的指征 A.喘咳气涌 B.痰白浊厚 C.胸中烦闷 D.身热有汗 E.渴喜冷饮

8.下列哪项不属肺气郁痹的特征

A.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B.呼吸深长 C.气憋 D.咽中如窒 E.精神抑郁

9.痰浊阻肺喘证的主证是 A.喘咳痰多而粘 B.咯痰爽利 C.自汗恶风 D.胸痛烦闷 E.脉濡苔白

10.治疗虚喘重在何脏 A.心肺 B.脾肺 C.肺肾 D.肝肾 E.心肾

11.风寒袭肺喘证的首选方是华

A.射干麻黄汤

B.麻黄汤 C麻杏石甘汤 D.小青龙汤 E.以上均不是

12.治疗痰热郁肺的最佳方剂是 A.定喘汤 B.越脾加半夏汤 C.桑白皮汤 D.三子养亲汤 E.以上均不是 【A2型题】

13.风寒袭肺喘证,表寒未解,里热又现,证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伴恶寒发热,烦热口渴,有汗,苔薄白,中心黄,脉浮数。治疗宜选下列何方 A.麻杏石甘汤 B小青龙汤 C.大青龙汤 D.定喘汤 E.麻黄汤

14.气喘,咳嗽,痰涎奎盛,咯吐不爽,胸中满闷,呕恶纳呆,舌苔白厚而腻,脉滑,宜何法治疗

A.清热化痰,泻肺平喘 B.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G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D.宣肺泻热,降气平喘 E.以上均不是

15.患者,喘咳气涌,胸中胀闷,痰黄稠不易咯出,甚或夹有血色,伴胸中烦闷,身热汗出,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宜何法治疗 A.清热化痰,泻肺平喘 B.宣肺散寒平喘 C.开郁降气平喘 D.补肺益气 E.补肾纳气

16.患者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吐痰稀白,自汗恶风,舌淡,脉细弱,其治法首选

A:清热化痰,泻肺平B.宣肺散寒,降气平喘 C.开郁理气,降气平喘 D.补肺益气 E.补肾纳气

17.患者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腰膝痰软,汗出肢冷,面唇青紫,舌质淡,脉微细而弱。其治法首选

A.清热化痰,泻肺平喘 B.宣肺散寒,降气平喘 C.开郁理气,降气平喘 D.补肺益气 E.补肾纳气 【A3型题】

谢某,女,40岁,农民。时值初秋,田间劳作,突遇大雨,淋雨后渐恶寒,次日出现高热,咳逆上气,胸胀而痛,气粗声高,鼻翼煽动,咳而不爽,痰黄质粘,舌红,苔薄黄,脉浮滑而数。18.该病人证属 A.风寒束肺 B.气郁闭肺 C.痰热闭肺 D.痰浊阻肺

E.以上均不是 19.其治法应为 A.宣肺散寒 B.开郁理气

C.宣肺泄热,化痰平喘 D.健脾化痰 E.以上均不是 20.其最佳治疗方药是 A.麻黄汤 B.六磨汤性 C.定喘汤 D.麻杏石甘汤 E.补肺汤

侯某,男,48岁。喘促已多年,现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气不得续,咽干口燥,喘时面红足冷,腰膝痰软,舌红,脉细

21.该病人证属 A.脾虚 B.肺虚、C.肾虚 D.气郁 E.以上均不是 22.其治法应为 A.补益肺气 B.健脾益气 C.补肾摄纳 D.开郁理气 F.以上均不是 23.其最佳治疗方药是 A.补肺汤 B.六君子汤 C.七味都气丸 D.六磨汤 E.以上均不是 【B型题】

A.麻黄汤

B.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C.桑白皮汤 D.定喘汤 F.金匾肾气丸

24.风寒袭肺喘证宜选用 25.痰浊阻肺喘证宜选用 26.痰热郁肺喘证宜选用 【X1型题】

27.喘证的临床表现为 A.气息急促 B.呼吸困难 C.鼻翼煽动 D.喉间痰鸣 E.难以平卧 28.喘证的病因包括 A.外邪侵袭 B.饮食不当 C.情志所伤 D.劳欲久病 E.他病转化 29.喘脱的表现为 A.喘促持续不解 B.烦躁不安 C.面唇青紫 D.肢冷,汗出如珠 E.脉浮大而洪数. 30.实喘的证型包括 A.风寒袭肺 B.痰浊阻肺 C.痰热郁肺 E.肝火犯肺 【X2型题】

31.某男,60岁,喘咳气涌,胸部胀闷,痰多色黄质稠,胸中烦热,有汗,面红尿赤,苔黄,脉滑数,治法是 A.清热 B.化痰月 C.泻肺 D.理气 E.平喘

32.江某,男,65岁。患“肺气肿”10年,经常喘促,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尤甚,腰膝酸软,喘则面红足冷,口燥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治疗首选方是 A.金匾肾气丸合参蛤散‘ B.苏子降气汤 C.参附汤 D.生脉散 E.七味都气丸

二、名词解释 1.喘证 2.喘脱

三、填空题

1.喘证的基本病机是(),(),(),或(),()。

2.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中()的一种症状,轻者仅有(),();重者稍动则(),甚则(),鼻翼煽动。3.喘证的病因主要是(),(),(),()。4.喘证的病位主要在(),与()有关。病甚可累及(),(),()。5.喘证中,风寒袭肺方选,()痰浊阻肺方选(),痰热郁肺方选()肺气郁痹方选()。

四、是非判断题

1.一般而言,哮必兼喘,喘也必兼哮。

2.实喘在肺,虚喘在脾肾。、3.久喘之人,可转化为肺胀。4.虚喘发作,也可转为实喘。5.喘证的辨证要点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五、问答题:

1.喘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喘在肺,重在祛邪利气,虚喘在肺肾,重在培补摄纳?

3.喘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4.试述肺气郁的主证、治法及方药。七病案分析题

1.某男,45岁。2天前突然喘息胸闷,咳嗽,咯痰稀白,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要求:写出本病案诊断、病机、治法和方药。(含用量用法)。2.某女,65岁。反复咳嗽10年,伴气促3年,平素易感冒,感冒后则诱发喘息,昨日又因受凉感冒而复发。症见喘息气促,语声低微,咳喘无力,自汗恶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虚弱。

要求:写出本病案诊断、病机、治法和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E 4.D 5.D 6.D 7.B 8.B 9.A 10.C 11.B 12.C 13.A 14.C 15.A 16.D 17.E 18.C 19.C

20.D 21.C 22.C 23.C 24.A 25.B 26.C

27.ABCE 28.ABCD 29.ABCDE 30.ABCD 31.ABCE 32.DE

二、名词解释

1.喘证是以气息迫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2.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唇青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者谓之喘脱。

三、填空题

1.气机升降出纳失常 肺气上逆 宣降失职 气失所主 肾失摄纳

2.肺失肃降 呼吸困难 不能平卧 喘息不已张口抬肩 3.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 劳欲久病 4.肺 肾 肝 脾

5.麻黄汤 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 桑白皮汤 五磨饮子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辨病位.凡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病位在肺;久病劳欲,肺肾出纳失常,呼多吸少,其病位在肺肾。而因情志诱发者涉及到肝,伴心悸者,涉及到心。

2.实喘主要是邪气郁痹于肺,如风寒、风热、痰浊、痰热及肺气致使肺气不利所致;而虚喘则是肺自主气无力及肾失摄纳所致,故实喘在肺,重在祛邪利气。虚喘在肺肾,以扶正为要,采用补肺、固肾、益气养阴、温阳培补摄纳之法。

3.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平素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结合体检和X胸片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4.(1)主证:喘急气促,胸胁闷胀,精神抑郁或易怒,喘多由情志因素而发。

(2)治法:舒肝解郁,降气平喘.

(3)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沉香、木香、枳实、乌药、槟榔等。

六、病案分析题

1.诊断:喘证(风寒袭肺)。. 病机:风寒袭肺,塑遏肺气,肺失宣降。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加减。麻黄6g桂枝4g杏仁12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2.诊断:喘证(肺虚喘)。、病机:喘证日久,肺气虚弱,肃降无权。

治法:补肺益气平喘。方药:补肺汤加减.炙黄芪30g党参15g M熟地15g五味子l0g紫苑l0g白术l0g茯苓l0g苏子l0g杏仁l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二章 心脑病证 第一节 心悸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心悸的病名首见于 A.《素间》 B.《金柜要略》 C.《医学正传》 D.《丹溪心法》 E.《伤寒论》

2.《金柜要略·惊悸吐衄下胸满瘀血病脉

证治》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为 A.小青龙汤 B.炙甘草汤 C.桂枝汤 D.归脾汤 E.天王补心丹

13.以下哪个药物使用不当可引起心悸、A.人参 B.佳枝 C.熟地 D.附子 E.炙甘草

4.下列哪项不是心悸的病因 A.药物中毒 B:饮食、外邪 C.七情所伤 D.心阳衰弱 E.体虚劳倦

5.下列哪项为心阳不振型心悸的主症之一 A.心烦失眠 B.食少纳呆 C.浮肿尿少 D.胸脘痞闷

E.形寒肢冷

6.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治疗心悸的主要功效是 A.温补心阳 B.振奋心阳 C.补益心气 D.滋阴养心 E.养心安神卜

7.心悸病位在心,其发病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A.脾肾肺肝 B.肺脾肾胆 C.肝肾脾胃 D.心脾肝肾 E.脾肾肝胆

8.阴虚火旺心悸的特点是 A.心悸遇劳而发 B.心悸心烦少寐 C.心悸咽干口燥 D.心悸头晕目眩 E心悸胸闷气短

9.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心血不足型心悸的主证 A.心悸头晕 B.心悸易惊 C.面色无华 D.倦怠乏力 E.健忘少寐

10.振奋心阳,化气行水适用于下列哪个证型之心悸 A.水饮凌心 B.心阳不振 C.心血瘀阻 D.心血不足 E.痰火扰心

11.下列哪项不是心悸的临床特点 A.心中悸动 B.心悸不能自主 C.与气候变化有关 D.与情绪波动 E.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12.心悸痰火扰心证的代表方是

A.苓桂术甘汤 B.桃仁红花煎 C.黄连温胆汤 D.归脾汤 E.安神定志丸 【A2型题】

13.怔忡时作,气短无力,面色无华,、头晕

倦怠,不思饮食,大便溏,舌淡,脉细弱。其最佳治疗方是 A.炙甘草汤 B.右归丸 C.归脾汤 D.天王补心丹 E.当归补血汤

14.关某,女,40岁,平素性格内向,善惊易恐,来诊时症见心悸不宁,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苔薄白,脉弦细。本病治法为 A.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B.温补心阳,安神定惊 C.滋明清火,养心安神 D.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E.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15.李某,女性,47岁。每于劳累时出现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治法为 A.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B.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C.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F.振奋心阳,宁心安神 16.卢某,男,58岁,心悸多年,时发时止,情志波动易发。现症见心悸,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本病应辨证为 A.心血瘀阻挟痰热 B.阴虚挟瘀热 C.痰热扰心 D.心虚胆怯 E心脾两虚挟痰饮

17.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或结或代。证机概要为

A.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

B.心脉瘀阻,心失所养 C.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心血亏损,心神失养 【A3型题】

患者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脉象细数。18.该患者的证机概要为 A.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B.心血亏耗,心神失养 C心肾阴虚,虚火内动,扰动心神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痰火扰心,心神不宁 19.其治法为

A.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B.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C.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E.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20.其首选方是

A.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B.归脾汤

C.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D.安神定志丸 E.黄连温胆汤

患者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而滑。21.其病机为

A.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

B.心脉瘀阻,心失所养 C.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D.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E.心虚胆法,心神不安 22.其治法为 A.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B.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C.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E.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23.其首选方是 A.苓桂术甘汤 B.桃仁红花煎 C.黄连温胆汤 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E.安神定志丸 【B型题】 A.虚寒 B.阳热 C.气血凝滞 D.元气虚衰 E.痰热互结

24.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属

25.脉象为结者,一般属 26.脉象为代者,一般属 【X1型题】

27.心悸病证中较常见的脉象有 A.结脉 B.代脉 C.促脉 D.弦脉 E.浮脉

28.心悸的临床症状特点为 A.左胸部发作性憋闷和疼痛 B.发作性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C.伴气短、眩晕、胸闷 D.心痛彻背 E.手足青冷至节 29.心悸实证治则是 A.化痰 B.除湿 C.涤饮 D.清火 E.活血化瘀

30.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治疗主方是

A.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B.独参汤 C.参附汤 D.真武汤 E.栝蒌薤白半夏汤 【X2题】

31.患者李某,女性,47岁。

每于劳累时出现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其治疗可选下列何方 A.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B.苓桂术甘汤 C.安神定志丸 D.四君子汤 E.参附汤

二、名词解释 1.心悸 2.怔忡 三填空题

1.心悸的病位在()其病理性质为()其本为(),()所致,其标是()、()、()、(),因()所致。

2.心悸的基本病机是()(),或()阻滞心脉。3.心悸的辨证要点有(1)()(2)()(3)()。

四、是非判断题

1.心悸虚证治当补益心脾,活血化瘀,尚应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2.感受外邪可导致心悸。3.怔忡日久不愈,可形成怔忡惊悸。

4.心悸的辨证应首先分清寒热。

五、简答题

1.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 2.治疗阴虚心悸时如何区分

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的使用要点?

3.试述心悸的病因病机要点。4.试述心悸的辨证论治要点及治疗原则。

六、病案分析题

1.邓某,女,39岁,2000年5月4日就诊。

主诉:心悸反复发作5年。病史:近来因过度劳累自觉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盗汗,五心烦热,不思饮食,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淡暗少津,苔少脉结代。血压为130/95mmHg,心率为72次/分,心律不整,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甲实习医生诊为“胸痹”(心阳不足),提出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治疗以温振心阳。乙实习医生诊为“心悸,(心脾两虚),提出用归脾汤治疗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请回答:①两位实习医生的诊治是否正确?②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拟出方药。2.尤某,女,37岁。2003牟6月19日就诊。

主诉:阵发性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反复发作6年余,加重10天而入院。

病史:6年前患者开始出现阵发性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反复发作。近10天来,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偶有胸背疼痛,口唇青紫,舌暗红苔白,脉结代。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肌缺血。室性早搏。

要求:写出中医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D 5.E 6.B 7.A 8.B 9.B10.A 11.C 12.C 13.C 14.E 15.D 16.C 17.B 18.C19.C 20.C 21.A 22.C 23.A 24.A 25.C 26.D 27.ABCD 28.BC.29.ACE 30.AC 31.AE

二、名词解释

1.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导致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怔忡是由内因引起,以自觉心中惕惕,动摇不定而无休止,稍劳即发为特征,病来虽渐但病情较重,以虚证为多或虚实夹杂。

三、填空题

1.心 本虚标实证 气血阴阳亏损 因心失所养 气滞 血瘀 痰浊 水饮 邪气扰心

2.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 痰浊瘀血

四、是非选择题 1.× 2.√ 3.× 4.×

五、简答题

1.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

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二方均用于治疗心悸。天王补心丹用于阴虚火不旺者,表现为心悸不宁,头晕目眩,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朱砂安神丸用于阴虚而热象较著者,表现心悸不宁,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3.心悸主要病位在心,其发病与肝、脾、肾、肺四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病性有虚实之分。发病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内因有七情所伤、饮食劳倦、体质虚弱、药物中毒等。其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或痰浊瘀血内停,痹阻心脉,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4.①辨证当辨虚实、辨惊悸怔忡、辨脉象变化:A.辨虚实:心悸证候特点为虚实相兼,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主要指痰饮瘀血,当分清虚实之程度或多种病理因素夹杂者。B.辨惊悸怔仲: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呈阵发性,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征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病情较重,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C.辨脉象变化:应掌握各

种脉象的临床表现。②心悸治疗应分清虚实,虚者宜益气养血,调理阴阳,配合养心安神之品;实者宜涤痰化饮,活血化瘀,配合重镇安神之品;虚实夹杂者,须辨虚实轻重,辨证施治。

六、病案分析题

1.(1)甲实习生诊治不正确。其以患者胸闷气短为依据,欠恰当地诊断为“胸痹”(心阳不足),故提出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治疗;乙实习生病证诊断正确,但辨证分型及治疗欠全面。(2)患者心悸时间长,症以心悸不安为主症,且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故诊断应为“心悸”较为恰当。因久病耗伤气血,故见病情遇劳则发,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脾气虚弱,生化不足则见不思饮食,面色无华,大便澹薄;气耗阴伤,致阴分不足,故见盗汗,五心烦热,舌少津,苔少;气虚血瘀,痹阻心脉则舌暗;气血凝滞,脏气虚衰则见脉结代。所以本病应辨证为“气阴两虚挟血瘀”,治宜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佐以活血化妨冬,方用具有补气养阴复脉作用的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炙甘草30g、党参30g、桂枝12g、黄芪20g、麦冬15g、阿胶15g、熟地15g、当归12g、获神15g、赤芍15g、益母草20g、煅龙骨30g(先煎)。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心悸(心血瘀阻)(2)辨证分析:心主血脉,病久不愈,入血入络,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血瘀气滞,心阳被遏,则胸闷不舒。心络挛急,则偶有胸背疼痛。脉络瘀阻,故口唇青紫。舌暗红苔白,脉结代为瘀血内阻之征。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4)方药:桃仁红花煎加减。桃仁l0g红花l0g丹参20g赤芍l0g川芎玄参l0g香附l0g青皮6g当归l0g桂枝l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二节 胸痹

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胸痹病位在心,尚与何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A.肝胆脾 B.肺脾肾 C.脾肾 D.肝脾肾 E.肝脾

2.下列哪项不是胸痹的病因 A.寒邪内侵 B先天遗传 C饮食不当 D情志失调 E.年老体虚

3.胸痹与真心痛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A.病情程度不同 B.虚实属性不同 C.寒热病性不同 D.病程长短不同 E.好发年龄不同

4.胸痹的临床特点是 A.左胸部发作性憋闷 B.左胸部发作性疼痛 C.气短喘促

D.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E.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 5.胸痹虚证主要责之哪些脏腑的亏虚 A.心肾 B.心脾肺 C.心肝肾 D.心脾肝肾 E.心脾肾

6.下列哪项不是胸痹标实的主要病机 A.血瘀 B.痰浊 C.寒凝 D.水湿 E.气滞

7.“胸痹”病名最早见于 A.《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金柜要略》 D.《世医得效方》 E.《证治准绳》

8.瓜蒌薤白汤治疗胸痹出自 A.《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金柜要略》 D.《世医得效方》 E.《证治准绳》

9.哪一本书将胸痹的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金匾要略》 E.《伤寒论》 10.胸痹的病位在 A.肾 B.肝 C.脾 D.心 E.肺

11.胸痹心痛之疼痛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

性闷痛为主,一般不会呈现 A.灼痛 B.跳痛 C.绞痛 D.刺痛 E.隐痛

12.痰浊壅塞型胸痹心痛的主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胸闷重而心痛轻 B.肥胖体沉 C.痰多气短

D.遇阴雨天易发或加重 E.痛有定处,如刺如绞 【A2型题】

13.李某,女,52岁,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正值正月来诊。症见心痛如绞,手足厥冷,冷汗出,心悸气短,苔薄白,脉微。本病治法为

A.祛寒活血;宣痹通阳 B.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C.通阳泄浊,豁痰开窍 D.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F.温振心阳,回阳救逆 14.刘某,女,46岁,平素性格忧郁,且有“高血压病”病史。某日与邻居发生口角后即自觉心痛阵发,脘腹胀闷,暖气频作,苔薄,脉细弦。本病治疗主方宜选用 A.柴胡疏肝散 B.丹栀逍遥散 C当归四逆汤 D.栝蒌薤白半夏汤 E.甘麦大枣汤

15.罗某,男性,58岁,形体肥胖,有“高血压病”病史,梅雨时节来诊。家人代诉患者早上6时自觉胸部憋闷,恶心呕吐,痰多气短,头痛乏力,当时测血压为110/85mmHg,予服降压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现除见上症外,诉心胸隐痛,胃脘胀满不适,苔白腻,脉弦滑。本病诊断首先考虑为 A.呕吐 B.头痛 C.胃痛 D.胸痹 F真心痛

16.洪某,男,45岁.症见心胸时作闷痛,心悸,烦热不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盗汗,舌红少津,苔剥,脉结。本病治疗方剂宜选用 A.天王补心丹 B.丹栀逍遥散 C.六味地黄丸 D.左归丸 E.柴胡疏肝散

17.胸痛彻背,感寒尤甚,胸闷气短,心悸不适,肢冷,舌苔薄白,脉沉紧,辨证应属 A.寒凝心脉

B.心血瘀阻 C.心阳欲脱 D.痰浊壅滞 E.心肾阳虚 【A3型题】

患者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紫暗,脉弦涩。18.该病人证属 A.痰浊壅塞 B.寒凝心脉 C.心肾阳虚 D.心血瘀阻 E.心肾阴虚 19.其治法是

A.辛温散寒;宣痹通阳 B.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C.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D.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E.温振心阳,回阳救逆 20.其治疗的首选方是 A.乌头赤石脂丸 B.血府瘀汤 C冠心苏合丸 D.瓜蒌薤白半夏汤 E.天王补心丹

患者,男性,69岁,左胸闷痛4年,近来伴气短喘促,咳嗽,痰多粘腻色白,苔白腻,脉滑。21.该病人证属 A.痰浊壅塞 B.寒凝心脉 C.心肾阳虚 D.心血瘀阻 E.心肾阴虚 22.其治法是

A.辛温散寒,宣痹通阳 B.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C.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D.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E.温振心阳,回阳救逆分 23.其治疗的首选方是 A.乌头赤石脂丸 B.血府逐瘀汤 C.冠心苏合丸 D.瓜蒌薤白半夏汤 E.天王补心丹 【B型题】

A.心胸绞痛,得寒加重 B.心痛剧烈,如刺如绞 C.心胸隐痛,时作时止 D.心胸灼痛,时作时止 E.胸闷如窒,心痛轻微 24.寒凝心脉型胸痹的特点是25.心血瘀阻型胸痹的特点是26.痰浊壅塞型胸痹的特点是【X1型题】

27.胸痹心痛的主要病因有 A.年老体虚 B.情志失调 C.寒邪内侵 D.药物中毒 E.饮食不节 28.胸痹可放射到 A.肩背 B.咽喉 C.胃脘部 D.左上臂内侧 E.左侧头部

29.胸痹发作的诱因主要有 A.劳累 B.饱餐 C.寒冷

D.情绪激动 E.工作

30.真心痛的临床表现包括 A心胸猝然剧痛 B.持续时间较长 C.脉微细或结代 D.四肢厥冷 E.冷汗淋漓 【X2型题】

31.患者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心烦,神疲,气短,头晕,手足心热,舌质嫩红有齿痕,苔少,脉细弱无力。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生脉散 B.天王补心丹 C.血府逐瘀汤 D.人参养营汤 E.瓜蒌薤白半夏汤

32.患者胸闷痛气短,遇寒加重,心悸,汗出,腰酸,乏力,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乌头赤石脂丸 B.血府逐瘀汤 C.冠心苏合丸 D参附汤 E.右归饮

二、名词解释 1.胸痹 2.真心痛

三、填空题

1.胸痹的病因有()()()()2.胸痹的诱发因素多见于()()

()()3.胸痹的主要病机是()辨证要点重在分清()、辨()、辨()

4.胸痹的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

5.胸闷心痛,多唾痰涎,苔腻脉滑,多因()为患。6.胸痹的治疗原则缓解期以()为主,常以()()()等为法。7.心胸绞痛而见四厥冷,冷汗如油,脉细欲绝,为()。

四、是非判断题

1.患者胸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宜选血府逐瘀汤

2.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放射,伴有心慌,发生在饱餐之后。病属胸痹 3.患者,男性,69岁,左胸闷痛4年,近来伴气短喘促,咳嗽,痰多粘腻色白,苔白腻,脉滑。最佳治疗方剂是瓜蒌薤白半夏汤

4.患者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心悸,舌质暗红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证属心肾阳虚 5.胸痹发作期常以辛温通阳、活血化瘀为主。

五、简答题

1.胸痹与胃痛、胁痛如何鉴别

诊断?

2.试述胸痹的诊断要点。3.胸痹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怎样理解?

4.简述胸痹的病机转化。病案分析题

1.患者钟某,男,65岁,既往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高血压病”病史。1997年12月28日早晨6时许突然自觉胃脘部胀闷不适,恶心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家人予患者素服之胃药及心痛定l0mg口服;继后患著仍觉胃脘不适,胸闷如塞,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冷汗出,即到镇卫生院门诊就诊,接诊医生拟诊:胃脘痛。予雷尼替丁、普鲁本辛等西药及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至下午2时,患者心胸卒然大痛,胸闷气短,呕吐,大汗淋漓,四肢不温,唇甲青紫,家人再次急送卫生院。人院时除见上症外,尚见喘促不能平卧,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查:呼吸为34次/分,心率为72次/分,血压为90/ 60mmHg,即予积极抢救,但经30分钟救治后,患者症状恶化,终于下午2时35分抢救无效死亡。请回答;①门诊接诊医生对本证的诊断、处理是否正确?②请发表自己的诊疗意见。

2.李某,男,60岁,就诊时间:1999年3月12日。

主诉:左胸发作性闷痛3年,加剧2天。

病史,患者有冠心病史3年,每逢春季多发。近2天来,气候潮湿多雨,患者自觉左胸部发作性憋闷刺痛,放射至左前臂、小指,一天发作2~3次,每次持续3~5分钟,休息2~3分钟后能缓解,伴头晕、心悸、恶心欲呕、气短乏力、纳呆便溏、舌淡黯,苔白厚腻,脉滑。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喜吃肥甘厚味。心电图示“心肌缺血”。

要求:写出诊断(病名和证型)、治法、方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 2.B 3.A 4..E 5.D 6.D 7.A 8.C 9.D.10 D11 B 12.E 13.E 14.A 15.D 16 D 17.A 18.D 19.D 20.B 21.A 22 c.23.D 24.A 25.B 26.E 27.ABCE 28.ABCD 29.ABCD 30.ABCDE 31.AD 32..DE 名词解释

1.胸痹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脉痹阻,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2.真心痛是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三填空题 1.年老体虚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寒邪内侵

2.情志波动 多饮暴食 气候变化 劳累过度

3.心脉痹阻 本虚标实 疼痛性质 病势轻重 4.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5.痰浊闭阻

6.扶正固本 益气养阴 温阳补气 滋阴益肾 7.真心痛

四、是非判断题 1.×2.√3√4.×5.√

五、简答题

1.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与胃痛混淆,但胃痛多伴有暖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等脾胃证候。胁痛部位以胁肋部为主,或肋缘下有压痛点,可合并有善太息、厌油、黄疽等症;而胸痹疼痛部位多于左胸部,常伴心悸气促,面色苍白,冷汗出等症。另外,尚可配合现代检查手段予以鉴别。

2.(1)临床特征:左侧胸膺或擅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可窜及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至喘息不得卧。一般持续时间短暂,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发生心脱、心衰、猝死等危候。

(2)病史: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感受寒冷,暴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3)辅助检查: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动态心电图、标测心电图和心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3.胸痹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发作期治疗以治标祛邪为主,常以辛温通阳、活血化瘀为法;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常以益气养阴、温阳补气、滋阴益肾等为法。若虚实夹杂者,可分清主次,适当兼顾。由于本病多为虚实夹杂,在发作期虽以标实为主,但常兼本虚;在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亦可见邪实,故治疗上应补中寓通,通中离补,通补兼施,当以补正而不碍邪,祛邪而不伤正为原则,不可滥补、猛攻。4.胸痹的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如痰踞心胸,病延日久,耗气伤阳,可导致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或阴寒凝结,寒邪伤人阳气,可致心阳虚衰;或瘀阻脉络,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日久可导致心气心血不足。亦可因虚致实,如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或心肾阴虚,水亏火炎,炼液为痰,痰浊阻于心脉;或心阳虚衰,阳虚生寒,寒痰凝络。

六、病案分析题

1.①门诊接诊医生对本证的诊疗不正确,其只重视患者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病史,忽略了本病与胸痹心痛的鉴别诊断,尤其是临床不典型之胸痹,亦忽略了临床体征及有关的检查,故造成误诊、误治。②患者虽有胃脘不适、呕吐及胃病病史,但主症尚见胸闷如塞,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冷汗出等症,既往亦有“高血压病”病史,应高度重视胸痹心痛的可能性,尤其是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的不典型之胸痹心痛,应进行生命体征及有关的临床检查,如心率、呼吸、血压、心电图等。根据患者的发病季节、服药而病不缓解及继后的临床表现等方面,应首先考虑诊断为“胸痹”。寒邪内侵,胸阳失展,气滞寒凝,血运不畅,瘀血易成,痹阻心脉而见胸闷如塞,气短心悸;阳气不足则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冷汗出,故应辨证为寒凝心脉。治疗宜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宜当归四逆汤加减(或栝蒌薤白白酒汤),制附子l0g(先煎),桂枝15g,干姜9g,细辛9g,当归15g,芍药20g,通草15g,丹参15g,檀香9g,益母草15g,栝蒌皮12g,甘草6g煎服法及其他治疗:加水至250m1煎至约150m1,分服;且含服苏合香丸;可配合西医的常规治疗。若医疗设备及药物缺乏;可立即送上一级医院诊疗。2.(1)诊断:胸痹(痰瘀闭阻心脉)。

(2)辨证分析:患者平素喜吃肥甘厚味,以致痰湿内生,痰浊闭阻心脉,故见左胸部发作性憋

闷疼痛,阴雨天而发作;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故恶心欲呕、气短乏力、纳呆便溏;痰阻气机,故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左胸刺痛、舌黯为瘀血阻滞之象;形体肥胖、舌淡、苔白厚腻、脉滑为痰浊内阻之征。

(3)治法:豁痰开结,理气活血。

(4)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瓜蒌15g薤白12g半夏l0g丹参20g降香12g郁金12g枳壳12g砂仁6g(后下)葛根30g毛冬青30g获苓15g细辛6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三节 眩晕

一、选择题 【A1型题】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 A.《素问》 B.《灵枢》 C.《金匾要略》 D.《医学正传》 E.《景岳全书》 2.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有 A.风痰 B.风火痰 C.气火痰 D.风火痰气 E.风火痰瘀

3.眩晕的发生,与下列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A.心肝脾 B.肺脾肾 C.心肝肾 D.肝脾肾

E.心脾肾 4一眩晕的特点是 A.坐立不安 B.头重如蒙 C.头痛头胀 D.头晕眼花 E.恶心呕吐

5.治疗痰湿中阻之眩晕的主方应选 A.二陈汤_ B.半夏白术天麻汤 C.天麻钩藤饮 D.异功散 E.参苓白术丸

6.下列哪项不是眩晕肝阳上亢证的主症 A.头痛 B.面赤 C.急躁 D.肢麻 E.乏力

7.治疗气血亏虚之眩晕的主方应选 A.炙甘草汤 B.归脾汤 C.加味四物汤 D.当归补血汤 E.人参养营汤

8.下列哪项不是眩晕痪血阻窍证的主要症准 A.头痛固定 B.唇舌紫暗 C.舌有瘀斑. D.面色少华 E.脉象细涩

9.眩晕发病后饮食上要注意气 A.禁食 B.低盐饮食 C.清淡饮食 D.流质饮食 E.半流质饮食

10.下列哪项不是眩晕的主要病理因素 A.风 B.寒 C.火 D.瘀 E.痰

11.元代朱丹溪提出“无()不作眩” A.风 B.火 C.气 D.虚 E.痰

12.眩晕的病位在于 A.心 B.肝 C.脑 D.肾 E.三焦 【A2型题】

13.患者突发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证属 A.肾精不足 B.痰火上扰允 C.痰癖阻窍 D.肝阳上亢 E气血亏虚

14.患者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 A.天麻钩藤饮 B.黄连温胆汤 C.蕾香正气散 D.半夏厚朴汤 E.半夏白术天麻汤

15.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 A.肾精不足 B.痰浊中阻 C.痪血阻窍 D.肝阳上亢 E.气血亏虚

患者凌某,男,40岁,1年前头部外伤后常自觉头晕头痛,健忘失眠,耳鸣,精神不振,面唇紫暗,舌暗红,脉弦涩。了本病治疗方药宜首选 A.血府逐瘀汤 B.身痛逐瘀汤 C.桃红四物汤 D.补阳还五汤 E.通窍活血汤

17.患者严某48岁。症见头晕头胀补口干口苦,烦躁易怒,目赤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扩本病治法应 A.平肝潜阳 B.清肝泻火 C.燥湿祛痰开窍

D.活血化瘀 E.清化痰热 【A3型题】

患者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18.该病人证属 A.肝阳上亢证 B.气血亏虚证 C.痰湿中阻证 D.肾精不足证 E.瘀血阻窍证 19.其治法是

A.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B.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C.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D.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E.补肾填精 20.其治疗首选方是 A.天麻钩藤饮 B.归脾汤“ C.左归丸.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通窍活血汤

患者罗某,女,34岁,性格内向。症见颜面潮红,眩晕耳鸣,头胀痛,恼怒时加重,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21.该证候的主要病机为 A.肾精不足,脑失所养 B.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C.痰湿中阻,清阳不升 D.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E.瘀血阻窍,脑失所养 22.其治法是

A.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B.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C.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D.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E.补肾填精 23.其治疗首选方是 A.天麻钩藤饮 B.归脾汤 C.左归丸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通窍活血汤 【B型题】 A.天麻钩藤饮 B.归脾汤 C.左归丸 D.半夏白术天麻汤 E.通窍活血汤

24.眩晕肝阳上亢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25.眩晕痰湿中阻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26.眩晕肾精不足证的代表方宜首选 【Xl型题】

27.半夏白术天麻汤可用治于 A.呕吐之痰浊内阻证 B.眩晕之痰浊中阻证 C.聚证之食滞痰阻证 D.头痛之痰浊中阻证 E.胸痹之痰浊壅塞证 28.眩晕的治疗原则是 A.化痰熄风 B.滋养肝肾 C.调整阴阳 D.补虚泻实 E.平肝潜阳

29.导致眩晕的常见病因有 A.年高肾虚

B.情志不遂 C.饮食不节 D.病后体虚 E.跌仆损伤

30.眩晕的病位在于脑,其病变与以下哪些脏腑相关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X1型题】

31.患者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为 A.通阳泄浊 B.燥湿祛痰 C.豁痰散结 D.健脾补肾 E.健脾和胃。

32.凌某,男,40岁,1年前头部外伤后常自觉头晕头痛,健忘失眠,耳鸣,精神、注不振面唇紫暗,舌暗红,脉弦涩。治法为 A.活血化瘀 B.通阳泄浊 C.健脾补肾 D.通窍活络 E.健脾和胃

二、名词解释 眩晕

三、填空题

1.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海论》曰:“(),(),胫酸眩冒” 2.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

虚实两端,虚者为(),或(),();实者为()、()、()、()扰乱清空。

3.眩晕肝阳上亢证治法是(),()。代表方为()加减。4.肾精不足之眩晕证病机概要为(),()。

四、是非判断题

1.对于眩晕的发生,《丹溪心法》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中指出“虚不能作。”

2.治疗眩晕肾精不足证的代表方是大定风珠。一3.眩晕之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以实者居多。

4.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的眩晕,往往有中风的可能。

5.眩晕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在肝、心、肾三脏。6.眩晕因素体阳虚,痰从寒化,痰饮内停,上犯清窍者可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疗。

五、简答题

1.试述眩晕痰湿中阻证的证治方药。

2.试述眩晕的诊断要点? 3.试述眩晕肝阳上亢证的证治方药。

4.眩晕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如何鉴别? 5.试述眩晕的病因病机。

六、病案分析题 1.李某,男,57岁,已婚,干部,1961年4月17日初诊。主诉:头晕九年,加重二月。病史:从1952年起头晕,当时头晕较剧,如立舟车,感觉周围环境转动,呕吐、血压低,耳鸣如蝉声。于1953年、1957年均同样发作过,西医检查有耳内平衡失调珊,为美尼尔综合征。近二个月来头昏头晕,不能久看书,稍久则头痛头晕加重,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并有摇晃欲倒,食纳减退,体重亦减,常嗳气,矢气多,大便正常,晚间皮肤发痒,影响睡眠亨恶梦多,小便稍频,有少许痰,有时脱肛,脉弦细无力,舌淡无苔。

要求:写出本病诊断(病名和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张某,女,47岁,干部。1999年就诊。

主诉:头晕目眩3小时。病史:患者3小时前起床时突觉头晕,头胀痛,视物旋转;不能睁眼,恶心呕吐,平素性情急躁,耳鸣口苦,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要求:写出本病诊断(病名和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E 3.D 4.D 5.B 6.E 7.B 8.D 9.C 10.B 11.E 12: C 13.D 14.E 15.A 16.E 17.B,`

18.B19.D 20.B 21.B 22.A 23.A 24.A25.D26.C

27.BD 28.CD 29.ABCDE 30.BCE 31.BE 32.AD

二、名词解释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病证。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三、填空题

1.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2.髓海不足 气血亏虚 清窍失养 风 火 痰 瘀

3.平肝潜阳 滋养肝肾 天麻钩藤饮

4.肾精不足 脑失所养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5.× 6.√

五、简答题 1.眩晕痰湿中阻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病机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治疗以化痰祛湿弓,健脾和胃为主,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常用药如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2.眩晕的诊断依据主要有:(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病史。3.眩晕肝阳上亢证临床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下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治当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如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4.眩晕应与中风、厥证相鉴别。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重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5.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高体弱、病后体虚及跌仆外伤等方面。眩晕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如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导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肾精亏耗,则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生眩晕。实者为风、火、痰、换扰乱清空。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敛阳,阳亢于上,或肝郁化火,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发为眩晕.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导致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或脾虚健运失司,痰浊内生,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阴上逆,扰乱清空,均能引起眩晕。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眩晕(脾虚挟痰兼心气不足证)

(2)辨证分析:患者久病伤气,脾气虚清阳之气不能上充清窍,故头昏头晕广脾虚不能运化,故食纳减退,胃部不适,有欲吐之感;中气下陷故脱肛;脾运不及,气机壅塞故嗳气,矢气,不能久看书,恶梦多为心气不足之征,脾虚生痰故有少许痰,舌脉为脾虚挟痰兼心气不足之象。

(3)治法:益中气,调脾胃,佐以宁心理痰。

(4)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炙黄芪12g党参2.4g柴胡2.4g升麻2.4g白术6g当归4.5g陈皮4.5 g炙甘草3g获神6g炒远志3g法半夏6g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每日一剂。2.(1)诊断:眩晕(肝火上炎)。(2)辨证分析:患者素体阳盛,急躁易怒,气郁化火,肝火上炎,上冒清窍则突然头晕。肝阳偏盛,则少寐多梦,耳鸣。湿热中盛则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之象乃肝火上炎,内蕴湿热之象。(3)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4)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l0g黄芩l0g柴胡6g木通l0g山栀子lg泽泻l0g生地l0g甘草6g车前子20g(包煎)。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四节 中 风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首创“中风”病名的是下列哪本医著 A.《内经》 B.《金曦要略》 C.《景岳全书》 D.《诸病源候论》 E.《千金要方》

2.提出中风病是由“内风甲而起的见解,始于哪个时期一 A.战国时期 B.汉代时期 C.隋唐时期

D.唐宋时期 E.金元时期

3.提倡“内伤积损,为中风病病机实质的是么下列哪一位医家 A.王履 B.张仲景 C.李东垣 D.张景岳、E.李中梓_

4.明确将中风病分为闭、脱二证的是下列哪位医家 A扩李东垣 B李中梓 C.李时珍 D.李士材 E.叶天士

5.关于中界病的病理因素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虚、火、风、痰、气、瘀 B.风、火、热、痰、气、血 C.风、痰、寒、虚、气、瘀 D.风、火、虚、血、气、瘀 E.风、痰、热、虚、气、瘀 6.中风脱证的临床表现除哪项外均是

A.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B.目合口张,手撒肢冷 C大汗淋漓,二便自遗 D肢体强痉 E.舌痰脉微欲绝 7.中风病后遗症期为 A.发病半年以上者 B.发病1年以上者 C发病2个月以上者 D.发病3个月以上者 E.发病1个月至半年以内者 8.中风病与口僻的鉴别要点是

A.有无口眼歪斜 B.有无言语不清 C有无口角流涎 D.有无肢体瘫痪 E.有无脉弦滑数

9.中风病与痉证的鉴别要点是,A.有无四肢抽搐 B.有无肢体瘫痪 C有无神识昏迷 D.有无脉弦滑数 E.有无项背强直

10.中风病的中经络与中脏腑的主要区别在介于 A.有无后遗证 B有无神志改变 C有无肢体瘫痪 D.有无口眼歪斜 E.有无语言不利

11.中风病急性发作期病理性质为 A.痰浊为主 B.标实为主 C.气逆为主 D.本虚为主 E.痰寮为主

12.中风病中脏腑急性发作期辨证关键是 A.辨清虚实 B辨清轻重 C.辨清闭脱 D.辨清寒热 E.辨清气血‘

13.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为中风中经络的常用治法1

A.熄风化痰通络 B平肝潜阳 C.化痰通腑泄热 D.益气活血通络 E.化痰开窍 【A2型题】】

14.某患者,午睡起来突然发现左半身行动不便,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神志尚清,口角流涎,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滑,其治疗首选方是 A.天麻钩藤饮 B.星篓承气汤 C.补阳还五汤 D.化痰通络汤 E.羚角钩藤汤.;

15.某患者,平素眩晕头痛,有“高血压”病史。睡眠醒来发现左半身活动不便,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神志尚清,并症见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身热,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其病机为

A.脉络空虚,风邪扶痰窜犯经络护

B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横窜脉络

C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D.气虚血疲,脉络痕滞 E.风阳痰火上扰;蒙蔽清窍 16.某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哄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而不温,面白唇黯,喉有痰声,脉沉滑,应首选灌服A.至宝丹 B.参附汤

C苏合香丸 D.安宫牛黄丸、E.紫雪丹

17.患者王某,中风遗留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既白,气短乏力,舌淡紫,脉涩无力,治疗首选方是 A.补阳还五汤 B.解语丹 C地黄饮子 D.活络效灵丹 E.化痰通络汤

18.患者牛某,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襟不开,歪僻不遂嘴颜面潮红,气粗口臭,躁扰身热,四肢厥冷,1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应首先灌服 A.紫雪丹 B.苏合香丸 C.独参汤 D.至宝丹 E安宫牛黄丸

19.患者吴某,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斯息微,手撒肤冷;汗出不止,二便失禁,肢体瘫软,舌痰,脉微欲绝.急救宜用 A.独参汤 B.苏合香丸 C紫雪丹 D.参附汤合生脉散 E.安宫牛黄丸

20.中风病之阴闭,应具备闭证的主要症状,其兼症除下列哪项外均是 A.面白唇黯

B.痰涎塑盛 C四肢欠温 D.静卧不烦 E.呼吸气粗 【A3型题】】

范某,证见半身不遂,言语赛涩,偏身麻木,面白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21.本病例诊断为 A.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 B.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 C.中风中脏腑阳闭 D.中风中脏腑阴闭 E.中风中经络风阳上扰 22.本病例治法为 A.益气活血通络 B.平肝诸阳,化痰通络 C.祛风化痰通络 D.化痰通腑泄热 E.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23.本病例主治方是 A.星萎承气汤 B.补阳还五汤 C.天麻钩藤饮 D.化痰通络汤 E.苏合香丸

施某,突发神昏,半身不遂,鼻蔚痰鸣,肢体强痉,身热面赤,躁扰不宁,手足厥冷,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24.本病例病机为 A.痰火蒙蔽清窍 B.痰湿蒙蔽清窍 C.风痰窜扰经络 D.痰癖奎塞清窍 E.风火上扰清窍

25.本病例治法是 A.祛风化痰通络 B.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C.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 D.辛温开窍,化痰醒神 E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B型题】 A.羚角钩藤汤 B.补阳还五汤 C.天麻钩藤饮 D.星萎承气汤,E.化痰通络汤

27.中风中经络风痰人络证,治疗首选方为

28.矛中风中经络痰热腑实证,治疗首选方是

29.中风中脏脏阳闭急救后应选用

【X1型题】】 30.中风的病因为 A气虚邪中 B.内伤积损 C饮食不节 D.劳欲过度 E.情志所伤

31.中风病病变多与哪些脏的阴阳失调相关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2.火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包括

A.阴虚、气虚 B.肝火、心火 C.肝风、外风

D.风痰、湿痰、热痰 E.气逆、血癖

33.下列哪些是中风后遗症的治法范围 A.搜风通络 B.化癖通络 C益气行血 D.化痰通络 E.滋阴补阳 [X2型题】

34.周某,平素眩晕头痛,耳鸣,突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失语,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咏赤便干,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治疗应选用 A天麻钩藤饮 B星萎承气汤 C补阳还五汤 D清开灵注射液 E半夏白术天麻汤

35.熊某,患“中风”二年后,一现证见左侧手足僵硬,活动不灵,肌肉萎缩、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治疗应选用 A补阳还五汤 B解语丹 C左归丸 D地黄饮子 E六味地黄丸

三、填空题

1中风病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_为致病之本,、、、发病之标。病理因素主要有、、、、六端.病性其具有、特点。2.中风的基本病机是,、、。3中凤的辨证要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①,②,③,④,⑤。

四、是非判断题

1.外风、内风皆可导致中风 2.中风的病因以风邪为主。3.中风病与厥证的主要鉴别在于有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后遗证。4.中风中经络邪盛时也可出现神志改变

5.中风病中脏腑急性期为病后1个月内。

五、简答题

1.中风与痈病、厥证、痉证的异同点如何?

2.简述中风病的诊断要点。3.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 4.中风阳闭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邱某,男,65岁,农民。2004年6月18日就诊。主诉:左半身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1天。

病史:平素头晕目眩,“高血压”病史10年,经常手足麻木,6月6日晚睡觉起床小便,突感右半身麻木,右手不能解衣,继而不能活动,跌倒在地,说话不清,遂于今日就诊。症见右半身瘫痪,活动不灵,语言蹇涩,神志清楚。检查:血压150/90nimHg,颅脑CT提示,脑血栓形成,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吴某,男,52岁。素来形体肥胖,经常头昏目眩,在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昨日晚打麻将牌兴奋,突然手摸不灵活,瞬间即昏倒,不省人事,遂由家人和朋友送往医院。症见氏愦无知,鼻鼾息粗痰鸣,躁扮不宁.牙类紧闭,肢体强疼,二便不涌,舌质红,苔黄腻,弦滑数。检查:血压160/95mmHg,双瞳孔大小不等,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遂人急诊室救治。家属要求中西结合治疗,请求中医会诊治疗,请对该病患者进行诊治。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E 3.D 4.B } 5.A 6..A 7.A 8.D 9.B10.B 11: B 12.C 13.E 14.D 15-B 16.E.17.A 18.E19.D 20.E 21.B 22.A 23.B 24.A 25.C 26.C 2'7.} E28.D 29.A 30.ABODE 31.ABLE 32.ABODE : 33.ABODE、11 34: AD 35.CD

二、名词解释

1.中风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证。2.中风病的发生由外邪侵袭

而引发的,称为真中风。3.中风病的发生无外邪侵袭而发病的,称为类中风。

三、填空题

1.肝肾阴虚 气血衰少 风 火 痰 气 瘀 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热疾)气(逆)血(血瘀)本虚标实 上盛下

2.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 上冲犯脑

3.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脏腑辨闭证脱证 闭证当辨阳闭与阴闭 识病性 辨出血 中风与缺血中风 辨病期

四、是非判断题 1.√2.ⅹ3.√4.ⅹ5.√

五、简答题

1.四者皆有神志改变,不省人事昏迷表现。但中风昏迷时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清醒后大多有后遗症。而痈病昏迷时常伴四肤抽搐,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声,醒后多如常人。痉证也可见神昏,但神昏多出现在四肢抽搐之后,而中风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出现抽搐。厥证昏迷时多见四肢逆冷,移时苏醒。痉证和厥证醒后均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2.①临床特征:具有发病突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卜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失语,轻者表现为歪僻不遂,无神志障碍;②病史:发病前常有眩晕或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发病有明显的诱因;③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3.中风闭证为邪气内闭清窍,以神昏牙关紧闭,口禁不开,肢体强痉为主要见症,多属实证。闭证若热痰闭郁清窍,热象明显者为阳闭;若湿痰内闭清窍,无热象者为阴闭。脱证为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馈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多为中风危候。4.中风阳闭主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肢体强痉,喉中痰鸣,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黄褐而干,脉弦滑数。治法: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法)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辛凉开窍,并用羚角钩藤汤平肝熄风,清热化痰。羚羊角(山羊角代)、桑叶、菊花、钩藤、生地黄、白芍、川贝母、竹茹、获神、甘草。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中风(风痰癖痹阻经络)

(2)辨证分析:患者平素肝旺,故经常头晕目眩;手足麻木为经络素有痰疲阻之征;夜卧血液缓慢,血滞易成痪,肝旺易

动风,风痰寮交阻,痹阻脑络而突发中风而跌倒。痰岌着荃痹阻经络,故见半身不遂,语言赛塞等。舌质暗为疲象,苔腻为痰征,脉弦滑为风痰之征象。

(3)治法:活血化癖,祛痰通络熄风。

(4)方药:化痰通络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制半夏log获等15g白术12g胆南星12g天竹黄12g天麻15g丹参30g钩藤15g(另包后下)生石决明30g(打碎先煎)'e

2.(1)诊断:中风(中脏腑阳闭)。

(2)病机:风阳痰火上扰,蒙蔽心窍。

(3)治法:辛凉开窍化痰,清肝熄风。

(4)方药:先用安宫牛黄丸加适量冷开水研碎后鼻饲灌服。继用羚角钩藤汤加减。山羊角90g(锉细末先煎)冬桑叶8g杭菊花12g生地黄15g白芍15g川贝母log,'打碎)竹茹log获神15g石决明30g(打碎先煎)全蝎4g地龙log胆南星6g鲜竹沥汁20m1(后下冲服)石葛蒲15g生大黄8g(后下,便通即停)生甘草5g,上药除竹沥外,加水500m1,煎至150m1,用鼻饲管多次少量灌服。

第五节 不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不寐的病名,首见于

A.《素问·逆调论》 B.《景岳全书·不寐》 C.《金匾要略》 D.《类证治裁·不寐》 E.《难经·四十六难》 2.不寐的主要病机与何脏腑阴阳失调密切相关 A.心脾肝肾 B.心脾肝脾肾胃 C.心胆肝脾肾 D.心肺脾肾 E.心肺胃肾 3.不寐之病位在 A脑 B脾 C肾 D心 E肝

4.虚证不寐的病理因素主要是 A阴血不足 B津液亏弱 C脾气虚弱 D肝郁气滞 E阳气

5.治疗不寐时,朱砂安神丸最适用于 A阴虚火旺 B痰火扰心 C心火炽盛 D心胆气虚 E心阴不足

6.不寐的病理变化总属 A.阳盛阴衰,阳阴失交 B胃气不和,心神被扰 C.肝郁化火,风阳内扰 D.心虚胆怯,决断失权 E阴血不足,心神失养「 7.下列哪项不是合胆气虚所致不寐的症候 A.多梦易惊,B.心悸胆怯

C.气短倦怠D.苔腻而黄 E.小便清长

8.哪一项不是不寐的常用治法 A.疏肝泄热 B.花痰清热 C.凉血清热 D.滋阴降火 E.补养心脾

9.不寐证属心肾阴虚、虚火上扰者,其最佳方剂为 A.安神定志丸 B.交泰丸 C连阿胶汤 D.朱砂安神丸 E.酸枣仁汤

10.化火型不寐的主方为 A.归脾汤 B.交泰丸 C.龙胆泻肝汤 D.酸枣仁汤 E.朱砂安神丸

11.不寐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可用 A.黄连温胆汤 B.檬石滚痰丸 C.龙胆泻肝汤 D.黄连阿胶汤 E.黄连清心饮

12.连阿胶汤与朱砂安神丸都可用于治疗不寐,两方共有的药物是 A.黄连

B.朱砂 C.阿胶 D.当归 E地黄 [A2题】

13.患者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其病机为

A.心肾阴虚,虚火扰神 B.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C.心脾两虚,心神失养 D.痰热内阻,上扰心神 E.心胆气虚,神不内守 14.患者心烦不寐,燥扰不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数。其治法是 A.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B.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C.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D.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15.患者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倦怠气短,脉弦细,最佳治疗方剂是 A.黄连阿胶汤 B.天王补心丹 C.安神定志丸 D.归脾汤 E.柴胡疏肝散

16.患者女性,21岁,学生,近半年因学业压力较大,精神紧张,经常失眠,伴心烦,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其辨证为 A.心胆气虚

B.阴虚火旺 C.肝郁化火 D.心火偏亢 E.痰热内扰

17.患者张某,男,46岁。症见心烦不寐,胸闷泛恶,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治法宜 A.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B.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C.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D.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E.燥湿化痰,镇静安神 【A3型题】

患者朱某,女,28岁。症见人寐困难,胸闷胁胀,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口干口苦,纳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18.该病人的证候为 A.阴虚火旺 B.肝郁化火 C.心脾两虚 D.痰热内扰 E.心胆气虚 19.其治法是

A.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B.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C.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D.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E.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20.本病治疗方剂宜选用 A.泻心汤 B.滋水清肝饮 C.檬石滚痰丸 D.当归龙荟丸 E.龙胆泻肝汤

21.患者女性、17岁,半年来因学习紧张,思想压力较大,晚上经常难以人眠,或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四肢倦怠,饮食乏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脉细弱。其辨证为 A.心胆气虚 B.心脾两虚 C.阴虚火旺 D.忧郁伤神 E.痰气郁结 22.其治法是

A.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B.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C.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D.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E.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23.其治疗方剂是 A.黄连阿胶汤 B.天王补心丹 C.安神定志丸 D.归脾汤 E.柴胡疏肝散 [B型题] A.朱砂安神丸 B.龙胆泻肝汤 C.黄连温胆汤 D.保和丸 E.归脾汤

24.不寐,院腹胀满,暖腐吞酸,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方剂宜选

25.不寐,心烦胸闷,泛恶,暖气,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剂宜选 26.心烦不寐,燥扰不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方剂宜选用

[X1型题】

27.临床判断不寐的依据是 A.睡眠深度 B.睡眠时间 C:能否消除疲劳 D.能否恢复体力 E.能否恢复精力

28.引起不寐的病因常见有 A.情志所伤 B.饮食不节 C.久病年迈 D.禀赋不足 E.感受外邪 29.不寐患者常伴有 A:头痛头昏 B.神疲乏力 C.心悸健忘 D.视物不清 E.多梦

30.不寐在临床上可表现为 A.人睡困难 B.寐而不酣 C.时寐时醒L D.醒后不能再寐 E.彻夜不寐 【X2型题】

31.患者心悸不安,心烦不寐,腰疫足漱,耳鸣头晕,健忘遗精,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用 A.天王补心丹 B.酸枣仁汤 C.六味地黄丸 D.交泰丸 E.黄连阿胶汤-

32;患者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倦怠气短,脉

弦细,其治法是 A安神定志 B.补益心脾 C.滋阴降火 D.益气镇惊 E养心安神

二、名词解释 不寐

三、填空题

1.不寐的辨证过程中重点在于辨 和。

2.不寐的基本病机主要是_,,以致,或。

3.不寐的治疗以 为原则。同时佐以。.大抵虚证多由于

,或

,治宜

,或

;实证

,如。

四、是非判断题

1.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其辨证为心火炽盛。2.胸闷心烦不寐,泛恶;暖气,伴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肝郁化火。3.不寐是指彻夜不寐,其临床病性有寒热之分。

4.不寐病程短,治疗易速效。5.不寐的调护首先要注意精神调摄。

五、简答题

l.简述不寐的诊断要点。2.概说不寐的生活调摄。3.试述不寐的临床表现。4.如何对不寐病人进行脏腑辨证?

六、病案分析题‘

1.丁某,女,学生,21岁,2004年3月2日就诊。主诉:失眠反复发作两年。

病史:自两年前因高考学习紧张,功课压力大导致精神紧张,晚上经常失眠,表现为人睡困难或醒后难以再寐,醒时心烦心悸,未曾行系统治疗。考上大学后,精神更为紧张,失眠症状加重,尚伴头晕健忘,面色少华,神疲食少,四肢倦怠,心悸不安,善恐易惊,舌淡苔薄,脉细弱。要求:写出该病的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剂量、用法)。2.刘某,男,52岁,2002年6月8日就诊。. 主诉:不寐一月

病史:其血压常年偏高,遇事急躁。一个月以来,因和邻居纠纷而心情不快,入寐困难。入寐后纷梦不断,严重时彻夜不眠。常发胁下疼痛,头晕头胀,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要求:写出该病的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剂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E2B3D4A5C6A7D8C9C10C11B12E13B14B15C16B17B18B19A20E21B22D23D24D25C26A27ABCD

E28ABC29ABCE30ABCDE31AE 32AD 二名词解释

不寐,即“失眠”。是因为阳不人阴所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表现在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

三、填空题 1.脏腑 虚实

2.阴阳失调 气血失和 阳不人阴 心神失养 心神不宁

3.补虚泻实 调整阴阳 安神之品 阴血不足 气血亏虚补 肝肾益气养血泻其有余 清肝泄火 清化痰热 消导和中

四、是非判断题

1.√2.ⅹ 3.ⅹ 4.ⅹ 5.五、简答题

1.(1)轻者人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疾病。

2.失眠属于心神病变,故尤其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怒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睡眠环境应安静;睡前应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兴奋刺激;注意作息有序,适当参

加体育运动等。

3.失眠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症候特征。其中睡眠时间不足者可表现为人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不能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睡眠深度不够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而不酣或夜寐多梦.由于睡眠时间及深度质量的不够,导致醒后不能消除疲劳,表现为头痛头晕,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甚至心神不宁。

4.失眠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且与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如急躁易怒而失眠,多为肝火内扰;暖腐吞酸,院腹胀满而失眠,多为胃腑宿食,心神被扰;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失眠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遇事易惊,多梦易醒多为心胆气虚;胸闷,头重目眩,多为痰热内扰;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失眠,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等。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不寐(心脾两虚)

(2)辨证分析:由于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脾两虚,生化之源不足,血虚不能奉于心,心失所养,致心神不安,故不寐,心悸不安,善恐易惊;气血虚弱,不能上奉于脑,则头晕目眩;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少华;神疲食少,四肢倦怠为脾气虚的表现,舌淡苔薄,脉细习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征。

(3)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4)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茯神15g酸枣仁15g当归12g远志8g广木香10g(后下)郁金15g柴胡15g夜交藤2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2.(1)诊断:不寐(肝郁化火型)

(2)辨证分析:其血压常年偏高,遇事急躁乃肝阳肝火偏旺之征,复因争吵,“怒则气上”引动肝火,上扰心神,则入寐困难。入寐后纷梦不断,严重时彻夜不眠;肝气郁结,则胁下疼痛;火热伤津,则便秘溲赤;肝胆火热上扰,则头晕头胀,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均为肝火内扰之征。

(3)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4)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黄答12g桅子12g木通log肆柴胡log资当归12g生地15g甘草6g龙胆草lo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930或(先煎)舞朱获徐15g车前子lo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

第三章 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 胃 痛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胃脘痛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胃痛是由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A.肺肝肾 B.心肝肾 C.胃肝脾 D.脾肝肾 E.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胃痛病的病因()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抑郁 D.脾胃虚弱 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胃痛,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项是胃痛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胃痛的治疗原则()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7.下列哪一项不是胃痛的证型()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8.因寒邪犯胃引起胃痛年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9.因肝气犯胃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0.因脾胃虚寒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1.因胃阴不足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2.因瘀阻胃络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A2型题】

13.某患者,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其主要病机为()A.寒邪犯胃,胃气不通 B.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C.肝气郁滞,胃失和降 D.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其治法是()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15.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其主要病机是()

A.夏令暑湿浊气,动扰胃腑 B.食滞内阻,传导失司 C.肝气郁结,日久化热 D.肝气不疏,横逆犯胃 E.胃阴不足, 胃失濡润 17.胃痛日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疼痛拒按,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其首选取方为()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19.其治法是()

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B.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0.其治疗首选方是()A.黄芪建中汤加减 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C.四七汤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某患者,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22.其治法是()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B.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3.其治疗首选方是()A.黄芪建中汤加减 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B型题】

A.良附丸加减B.保和丸加减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24.胃痛寒邪客证,治疗宜首选()

25.胃痛胃阴亏虚证,治疗宜首选()

26.胃痛饮食停滞证,治疗宜首选()【X1型题】

27.实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A.寒邪客胃 B.饮食停滞 C.肝气犯胃 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28.虚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A.脾胃虚寒 B.胃阴亏虚 C.肝气犯胃 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29.实证的胃痛治法有()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30.虚证的胃痛治法有()A.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B.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X2型题】

31.患者刘某,女,干部,200

3年2月13日晨起自我感觉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查: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应选下列何方()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自诉患慢性“胃炎”多年,近周来因情绪不佳,自觉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查:舌苔多薄白,脉弦。治疗应选下列何方()A.柴胡疏肝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二、名词术语解释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遇 之后,胃脘痛,或得 则,属 ;胃脘,痛势,得 饮则 者,属。2. 痛,痛势,痛而,食后 者,属实;疼痛,痛势,痛而,得食,痛无定处者,属虚;久病年老者多,新病年壮者之。

3.初痛在,久痛入 ;以 为

主,伴有嗳气,痛处,属气滞;痛如、似,痛处,属血瘀。

4.胃脘痛主要病变在,但与 密切相关。

四、是非判断题

1.胃痛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胃痛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胃痛的虚实相互间不易转化()

4.国家标准病名中,胃炎也是胃痛病的一种()5.真心痛是胃痛病的一种()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

2.如何判断胃痛的虚实? 3.胃痛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胃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王某,女,27岁,干部,2001年11月3日就诊。主诉:近4天来胃脘胀痛。病史:4天前因与爱人生气后,自觉胃脘胀满,不欲饮食。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查体:舌苔多薄白,脉弦。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2.刘某,女,46岁,干部,2003年4月12日就诊。

主诉:胃痛反复发作12年,近3日加重。

病史:胃痛反复发作12年,以胃脘隐痛为主,5日前无明显诱因,又发胃脘隐痛,胃纳欠佳,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口干不多饮,大便秘结;查体: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1型题】

1.A 2. C 3. E 4. B.5.B 6. B 7. C 8.A 9. B 10.C 11. E 12.D 13.A 14.B 15.C16.C 17.E 18.A19.B 20.A 21.B 22.A23.C 24.A 25.E26.B 27. ABCDE 28 AB29. ABCDE 30.AB 31.A32.A

二、名词术语解释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冷饮或受凉 加重 舒 寒 灼痛 急迫 冷 适 热。2.暴 剧烈 拒按 痛或痛而不移 日久 缠绵 喜按 痛减 虚 实。

3. 气 血 胀痛 游走不定 针刺 刀割 固定不移。4. 胃 脾肝胆。

四、是非判断题

1.√2.×3.× 4.√ 5.×

五、简答题

1.答:寒邪犯胃是以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客于胃腑,气机凝滞不通。以胃痛暴作,得温则减,遇寒加剧为审证要点。而脾胃虚寒以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发作,或时而泛吐清水,神疲倦怠,手足不温 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病机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胃失温养。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为审证要点。2.答: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食后痛或痛而不移者,属实;疼痛日久,痛势缠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痛无定处者,属虚;久病年老者多虚,新病年壮者之实。

3.答:胃以和降为顺,宜通不宜滞。若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则不通而痛作,故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邪实者以祛邪为急,正虚者以扶正为先,虚实夹

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兼顾。古有“通则不痛”治痛之法,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而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需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谓通;属于食滞者,消食即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谓

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谓通;属于湿滞者,健脾除湿即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谓通。即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治法,均可起“通”的作用。临证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才能善用“通”法。

4.答:(1)主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喜热饮食,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发作,或时而泛吐清水,神疲倦怠,手足不温 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3)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方中黄芪、桂枝、生姜、白芍、甘草、饴糖、大枣。

5.答:(1)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基本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钝痛、隐痛、灼痛、闷痛、绞痛等不同;其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发作性;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症状。(2)本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3)可以做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腹部透视、血常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有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

(2)辨证分析: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肝居胁下,而气窜游移,故痛连两胁,攻撑走窜;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胸闷嗳气、喜太息。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爽。若情志不和,则肝郁更甚,气结复加,故每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舌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10g香附10g陈皮10g枳壳10g白芍15g甘草5g川芎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胃脘痛(胃阴亏虚)

(2)辨证分析: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故胃脘隐隐灼痛;胃阴亏虚,受纳无权,故似饥而不欲食;阴虚津少,无以上承,则口燥咽干、口干不多饮。阴虚液耗,肠道失润,故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乃阴虚内热之象。(3)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4)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枸杞子15g当归15g川楝

子7g白芍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二节 呕 吐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呕吐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呕吐主要是由于哪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A.肺 B.心 C.胃 D.肝 E.脾

3.下列哪项不是呕吐病的病因()A.外邪犯胃 B.饮食不节 C.情志失调 D.体虚病后 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呕吐,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能项是呕吐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呕吐的治疗原则()A.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B.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C.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D.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E.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7.下列哪一项不是呕吐的证型()A.脾胃阳虚 B.胃阴不足 C.肝气犯胃 D.痰气交阻 E.饮食停滞

8.因外邪犯胃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

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9.因肝气犯胃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0.因脾胃阳虚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

E.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 11.因胃阴不足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

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12.因饮食积滞引起呕吐的主要表现是()A.突然呕吐 B.呕吐酸腐 C.呕吐清水痰涎 D.呕吐吞酸

E.呕吐日久,反复发作 【A2型题】

13.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其主要病机为()A.外邪犯胃,胃气上逆 B.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C.肝气郁滞,胃失和降 D.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吐后反快,嗳气厌食,大便臭秽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其治法是()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15.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每因情志不遂发作或加

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A.四七汤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呕吐日久,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其主要病机是()A.夏令暑湿浊气,动扰胃腑 B.食滞内阻,传导失司 C.脾不运化,痰饮内停 D.肝气不疏,横逆犯胃 E.胃阴不足, 胃失濡润 17.呕吐清水痰涎,胸脘痞闷,纳呆,头眩心悸,或胃中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滑。其首选取方为()A.良附丸加减

B.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脾胃阳虚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19.其治法是()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B.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C.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0.其治疗首选方是()A.理中汤加减

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C.四七汤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某患者,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每因情志不遂发作或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22.其治法是()A.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B.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3.其治疗首选方是()A.黄芪建中汤加减 B.四七汤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B型题】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四七汤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四七汤加减

24.呕吐外邪犯胃证,治疗宜首选()

25.呕吐肝气犯胃证,治疗宜首选()

26.呕吐饮食停滞证,治疗宜首选()【X1型题】

27.实证的呕吐证候类型有()A.外邪犯胃 B.饮食停滞 C.肝气犯胃 D.痰饮内阻 E.脾胃阳虚

28.虚证的胃痛证候类型有()A.脾胃阳虚 B.胃阴不足 C.肝气犯胃 D.肝胃郁热 E.瘀阻胃络

29.实证的胃痛治法有()A.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30.虚证的胃痛治法有()A.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B.养阴益胃,降逆上呕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X2型题】

31.患者刘某,女,干部,2003年2月13日晨起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治疗应选下列何方()A.藿香正气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自诉患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治疗应选下列何方()A.柴胡疏肝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理中汤加减 D.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E.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二、名词术语解释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三、填空题

1.暴病呕吐一般多属,治疗,预后。但痰饮与肝气犯胃之呕吐,每易复发。久病

呕吐,多属

,或 者,病程,且易,较为。若呕吐,饮食难进,受损,易,预后。

2.呕吐的虚实可相互转化,初呕,呕吐日久,可损伤,导致,或因邪干 日久,损伤

,导致,则由 转 ;若脾胃素虚,痰湿内生,或复饮食所伤,形成食滞,因 致,可出现 证。又可寒热转化,如脾胃虚弱,痰饮内阻,可,或过用,可形成,成为 证。3.呕吐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类,实证因、、、等邪

胃,致,作呕;

,胃失 或,,而发呕吐。

4.呕吐的病位在,与、关系密切。

四、是非判断题

1.呕吐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呕吐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呕吐的虚实相互间不易转化()

4.呕吐的病位在胃和其它脏腑无关()

5.反胃是胃痛病的一种()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外邪犯胃与脾胃阳虚? 2.如何判断呕吐的虚实? 3.呕吐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阳虚型胃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呕吐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张某,女,45岁,工人,2000年11月2日就诊。主诉:4小时内呕吐3次。病史:早饭后,无明显诱因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查体:舌苔白腻,脉濡缓。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王某,男,40岁,干部.主诉:呕吐时作时止已1年余。病史: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查体: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C 3.E 4.B 5.B 6.E 7.D8.A 9.B 10.E 11.E 12.B 13.A14.B 15.A 16.E 17.B 18.A 19.C 20.A 21.B 22.B 23.B 24.D 25.C 26.B27.ABCD 28.AB 29.ABCDE 30.AB 31.A 32.C

二、名词术语解释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三、填空题

1. 邪实 较易 良好 正虚,虚证或虚实夹杂 较长 反复发作 难治 不止 后天之本 变生它证 不佳。多实 胃津 胃阴亏损 胃腑 脾胃 脾胃虚弱 脾阳不振 实 虚 虚 实 虚实夹杂

蕴而化热

温燥

热证 寒热错杂证。

3.外邪 食滞 痰饮 肝气 胃气痞塞 升降失调 气逆作呕 脾胃阳虚 胃阴亏损 温养 濡养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

4.胃 肝 脾。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答:外邪犯胃是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病机为外邪犯胃,胃失和降。以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等表证为审证要点。而脾胃阳虚是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病机为脾胃虚

寒,运化无权,胃失和降。以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畏寒肢冷,便溏为审证要点。2.答:实证多由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停滞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物量多,多有酸臭味,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脉实有力。虚证多因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所致,起病缓,病程长,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3.答:呕吐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和胃降逆为治疗呕吐的基本原则,但应区分虚实。邪实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分别采用解表、消食、化痰、解郁等法;正虚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温阳、益气、养阴等法;虚实兼夹者当审其标本缓急主次。在辨证论治时,应辅以和胃降逆之品,则胃气和,呕吐亦止。

4.答:(1)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面色晃白,倦怠乏力,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2)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3)方药:理中汤加减。方中人参、白术健脾和胃;干姜、甘草甘温和中。

5.答:(1)临床待征:呕吐食物、痰涎或水液诸物等胃内容物,或干呕无物为主要特征,时作时止,或呕吐频频,初呕吐物多有酸腐气味,久吐则酸臭气味不甚。且常伴有脘腹满闷不舒、厌食、反酸、嘈杂等症。(2)病史:本病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因恼怒,或久病不愈等病史。(3)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胃镜、腹部B超、头颅CT、妊娠试验等检查有助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呕吐(外邪犯胃)(2)辨证分析:外感风寒之邪,或夏令暑湿秽浊之气,动扰胃腑,浊气上逆,故突然呕吐,胸脘满闷,不思饮食。邪束肌表,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均为伤于寒湿之象。

(3)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4)方药:藿香正气散。藿香20g紫苏15g白芷10g大腹皮10g厚朴10g半夏1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生姜10g大枣5枚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呕吐(脾胃阳虚)(2)辨证分析:脾胃虚寒,中阳不振,水谷腐熟运化不及,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纳呆;阳虚失于温煦,则面色晃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喜暧畏寒;中焦虚寒,气不化津,故口干而不欲饮;脾虚则运化失职,故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为脾胃阳虚之象。(3)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4)方药:理中汤加减。方中

人参15g白术15g干姜10g砂仁7g半夏10g甘草5g。每日一剂。

第三节 呃 逆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呃逆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呃逆是由于哪能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A.肺肝肾 B.心肝肾 C.胃肝脾肺肾 D.脾肝肾 E.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呃逆病的病因()A.感受外邪 B.饮食不当 C.情志不和 D.体虚病后

4.因情志不和引起的呃逆,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个症状有关()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能项是呃逆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A.呃声沉缓有力 B.气不得续

C.胸胁满闷,脘腹胀满 D.口臭烦渴 E.大便秘结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呃逆的治疗原则()A.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B.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C.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7.下列哪一项不是呃逆的证型()A.胃中寒冷 B.胃炎上逆 C.气机郁滞 D.脾胃阳虚 E.瘀血停着

8.因胃中寒冷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9.因气机郁滞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10.因脾胃阳虚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11.因胃阴不足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12.因胃火上逆引起呃逆的主要表现是()A.呃声短促而不得续 B.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 C.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D.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

E.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A2型题】

13.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其主要病机为()

A.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

B.胃肠蕴积实热

C.情志抑郁,肝气犯胃,胃气上冲

D.脾胃虚弱,虚气上逆 E.耗伤胃阴,胃失濡润,难以和降

14.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其治法是()A.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C.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15.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A.四七汤加减 B.五磨饮子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其主要病机是()A.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 B.胃肠蕴积实热

C.情志抑郁,肝气犯胃,胃气上冲

D.脾胃虚弱,虚气上逆 E.耗伤胃阴,胃失濡润,难以和降

17.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心烦不安,不思饮食,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其首选取方为()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脾胃阳虚 B.气机郁滞 C.胃火上逆 D.胃阴不足 E.胃中寒冷

19.其治法是()A.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B.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C.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0.其治疗首选方是()A.理中汤加减

B.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C.四七汤加减

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E.丁香散加减

某患者,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脾胃虚寒 B.气机郁滞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22.其治法是()A.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B.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C.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D.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E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23.其治疗首选方是()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B型题】 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24.呃逆胃中寒冷证,治疗宜首选()

25.呃逆气机郁滞证,治疗宜首选()

26.呃逆胃火上逆证,治疗宜首选()【X1型题】

27.实证的呃逆证候类型有()A.胃中寒冷 B.胃火上逆 C.气机郁滞 D.胃阴不足

E.脾胃阳虚

28.虚证的呃逆证候类型有()A.胃中寒冷 B.胃火上逆 C.气机郁滞 D.胃阴不足 E.脾胃阳虚

29.实证的呃逆治法有()

A.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C.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30.虚证的呃逆治法有()A.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B.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C.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D.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E.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X2型题】

31.患者刘某,女,干部,2003年2月13日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治疗应选下列何方()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治疗应选下列何方()A.丁香散加减 B.竹叶石膏汤加减 C.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D.藿香正气散加减 E.五磨饮子加减

二、名词术语解释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三、填空题

1.呃逆的基本病机主要

2.呃逆的病位,病变的关

键脏腑

,还与 诸脏腑有关。

3.病理性质有 之分,实证多

为、、、,虚证多由,或 等 所致。但亦有 并见者。4.呃逆之证,轻重预后差别较大。如属 呃逆,偶然发作,大都,预后 ;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病情多

;如见于重病

,,,者,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预后。

四、是非判断题

1.呃逆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呃逆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呃逆的虚实相互间转化()

4.胃中寒冷的呃逆的特征是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5.呃逆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胃中寒冷与脾胃阳虚?

2.如何判断呃逆的虚实? 3.呃逆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阳虚型呃逆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呃逆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王某,男,60岁。主诉:呃逆2日。

病史:2日前由饮冷饮后,出现呃逆。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查体:舌苔白润,脉迟缓。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王某,男,46岁。主诉:呃逆3日。

病史:3日前由于饮酒后呃逆频作,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查体:苔黄燥,脉滑数。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A 4.B5.C 6.C 7.E8.E 9.C 10.B 11.A 12.D 13.A

14.B 15.B 16.D 17.B18.E 19.B 20.E 21.B 22.A 23.E24.A25.E

26.B27.ABC 28.DE 29.ABC 30.DE 31.B 32.E

二、名词术语解释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三、填空题

1.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动膈。2.在膈 在胃 肝、脾、肺、肾。

3.虚实 寒凝、火郁、气滞、痰阻 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动膈 脾肾阳虚 胃阴耗损正虚气逆所 虚实夹杂。

4.纯性 轻浅 良好 较重 后期,正气甚虚 呃逆不止 呃声低微 气不得续 饮食不进 脉沉细伏者 不良。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4.√ 5.√

五、简答题

1.答:胃中寒冷是以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纳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病机为寒蕴中焦,胃阳被遏,胃气失降,上逆动膈。以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更甚为审证要点。而脾胃阳虚是以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

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病机为脾胃阳虚,升降失常,虚气上逆。以呃声低弱无力,脘腹喜温喜按,手足不温为审证要点。

2.答:呃逆声高,气冲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3.答: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临证时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并应在辩证的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止呃之药,以利膈间之气。对于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救护胃气。

4.答:(1)证候: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2)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3)方药:理中丸加减。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温中散寒。

5.答:(1)临床特征: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为临床特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2)病史: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3)辅助检查: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检查或肝、肾功能及B超、CT等检查有助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呃逆(胃中寒冷)(2)辨证分析: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适;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流通,遇寒则更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

(3)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4)方药:丁香散加减。丁香10g柿蒂10g高良姜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2.(1)诊断:呃逆(胃火上逆)(2)辨证分析:多因嗜食辛辣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故口臭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3)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4)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5g生石膏30g(先煎)沙参15g麦冬15g半夏15g粳米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四节 腹 痛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腹痛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A.《内经》B.《金匮要略》C.《诸

病源候论》D.《丹溪心法》E.《医宗必读》

2.腹痛是由于哪能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A.心肺肝肾 B.心肝肾

C.胆肝胃脾肾大肠小肠膀胱 D.心脾肝肾 E.心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腹痛病的病因()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抑郁 D.脾胃虚弱 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腹痛,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能项是腹痛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腹痛的治疗原则()A.温中散寒 B.健脾益胃,降逆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7.下列哪一项不是腹痛的证型()A.寒凝腹痛 B.气滞腹痛 C.血瘀腹痛 D.痰阻腹痛 E.虚寒腹痛

8.因寒凝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9.因气滞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10.因虚寒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11.因血瘀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12.因食积引起腹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胀满疼痛,拒按 【A2型题】

13.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痛甚,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见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紧。其主要病机为()A.寒邪入侵,阳气不运 B.湿热内结,气机壅滞 C.中虚脏寒,经脉失温养 D.气机郁滞不畅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腹胀痛拒按,胸脘痞闷,大便多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其治法是()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15.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其治疗首选取方为()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16.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主要病机是()A.寒邪入侵,阳气不运 B.湿热内结,气机壅滞 C.中虚脏寒,经脉失温养 D.气机郁滞不畅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7.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其首选取方为()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脘腹疼痛,且痛势较剧,痛处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血瘀腹痛 B.虚寒腹痛 C.热结腹痛 D.气滞腹痛 E.寒凝腹痛

19.其治法是()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20.其治疗首选方是()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某患者,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

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血瘀腹痛 B.虚寒腹痛 C.热结腹痛 D.气滞腹痛 E.寒凝腹痛

22.其治法是()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23.其治疗首选方是()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B型题】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24.腹痛血瘀证,治疗宜首选()

25.腹痛气滞证,治疗宜首选()

26.腹痛虚寒证,治疗宜首选()27.腹痛热结证,治疗宜首选()【X1型题】

28.腹痛证候类型有()A.寒凝腹痛 B.气滞腹痛 C.血瘀腹痛 D.虚寒腹痛 E.热结腹痛

29.腹痛的治法有()A.温中散寒 B.泄热通腑

C.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D.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E活血化瘀

30.腹痛的治疗方剂有()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X2型题】

31.患者刘某,女,干部,2004年7月6日自诉,常腹部作痛,以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治疗应选下列何方()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自诉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治疗应选下列何方()

A.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B.大承气汤加减 C.少腹逐瘀汤加减 D.小建中汤加减 E.柴胡疏肝散加减

二、名词术证解释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腹痛的基本病机,仍离不开“ ”和“ ”。

2.病

有、、、、、、等

腑,又

是、、、、、等经脉循行之处,若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或均可导致腹痛。

3.病理性质不外、两端。

概而言之,实为

,运行不畅所至;虚为,失于温养引起。

四、是非判断题

1.腹痛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腹痛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腹痛的虚实相互间不易转化()

4.腹痛可兼见有呕吐()5.腹痛和胃痛同是一种疾病()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 2.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 3.腹痛治疗原则是什么? 4.虚寒腹痛型腹痛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腹痛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纪某,男,58岁。主诉:腹痛半日。

病史:晨起时无明显诱因,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痛甚,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利;不解,来就诊。查体:舌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

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杨某,男,80岁。主诉:腹痛5日。

病史:15年来,腹痛,时作时止,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绵绵,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

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查体: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3.E 4.B 5.B6.B 7.D 8.A 9.B 10.C 11.D 12.E

13A 14.B 15.D16.D 17.B 18.A 19.E 20.C 21.D22.D23.E24.C 25.E 26.D27.B28.ABCDE 29.ABCDE30.ABCDE31.E 32.D

二、名词术证解释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2.肝 胆 脾 胃 肾 大小肠 膀胱 足三阴 足少阳 手足阳明

气血淤滞 脉络痹阻

脏腑失于温煦濡养。

3.虚 实 邪气郁滞 经络气血 阳气虚弱 脏腑经脉。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答: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也可伴腹痛的症状,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常见症状,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泄泻,便秘等肠病症状。若胃肠同病须辨别主次。

2.答:饱食则痛,腹痛拒按属实;饥饿则痛,腹痛喜按,属虚。3.答:腹痛的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因而治疗腹痛以“通”为主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之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若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温煦、活血、通络之法。4.(1)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2)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3)方药:小建中汤加减。桂枝、生姜、大枣、白芍、甘草。5.答:(1)临床特征:凡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均属腹痛范畴。其疼痛性质各异,包括冷痛、灼痛、隐痛、胀痛、刺痛等。又因病因和涉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有别。若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漓,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多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2)病史:腹痛发病可无特殊病史,急性发作;也可为慢性腹痛急性发作。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3)辅助检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检查,胃肠道压力测定,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餐,B超,腹部X线(全消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腹部CT等有助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腹痛(寒凝腹痛)(2)辨证分析: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入侵,阳气不运,则畏寒、手足不温;气血被阻,故腹痛暴急,得温则寒散而痛减,遇冷则寒凝而痛甚;若中阳不足,运化无权,则大便溏薄;阴津未伤,故口淡不渴。小便清利,舌苔白,脉沉紧为里寒之象。(3)治法:温中散寒。(4)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高良姜20g干姜10紫苏15g乌药8g香附8g陈皮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2.(1)诊断:腹痛(虚寒腹痛)(2)辨证分析:由于素体中阳虚馁,或久病阳气不足,至中虚脏寒,经脉失温养,故腹痛绵绵;病属正虚,而非邪实,故时作时止;遇热得食或休息,则助正以胜邪,故腹痛稍减;遇冷逢饥或劳累,则伤正以助邪,故腹痛更甚;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中阳不足,卫阳不固,故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皆为虚寒之象。

(3)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4)方药:小建中汤加减。桂枝15g饴糖10g生姜10g大枣5枚白芍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

第五节 泄 泻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泄泻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泄泻是由于哪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A.肺 B.肝 C.脾 D.肾 E.心

3.下列哪项不是泄泻病的病因()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失调 D.体虚久病 E.房劳过度

4.因稍有饮食不慎或稍进油腻食物引起的泄泻,是下列哪种()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食滞胃肠 D.脾胃虚弱 E.肾阳虚衰

5.下列哪能项是泄泻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A.平素多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即泻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

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泄泻的治疗原则()A.消食导滞 B.清热利湿

C.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D.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E.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导滞

7.下列哪一项不是泄泻的证型()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食滞胃肠 D.脾胃虚弱 E.胃阳不足

8.因湿热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

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9.因食滞胃肠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

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0.因脾胃虚寒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1.因脾胃虚弱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2.因肾阳虚衰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A2型题】

13.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纳呆脘闷,腹痛肠鸣,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痠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其主要病机为()

A.外感寒湿,侵袭肠胃 B.泄泻日久,肾阳虚衰 C.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D.饮食不节,宿食内停 E.湿热阻遏, 传化失常 14.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其治法是()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C.消食导滞 D.清热利湿

E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15.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吞腐酸,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其治疗首选取方为()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16.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主要病

机是()A.气机不利,肝失条达 B.泄泻日久,肾阳虚衰 C.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D.饮食不节,宿食内停 E.湿热阻遏, 传化失常 17.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脐下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暧,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其首选取方为()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A3型题】

某患者,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脐下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暧,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18.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湿热 B.食滞 C.寒湿 D.肾阳虚衰 E.脾胃虚弱

19.其治法是()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C.消食导滞 D.清热利湿

E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20.其治疗首选方是()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某患者,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1.该病人的证候属于()A.湿热 B.食滞 C.寒湿 D.肾阳虚衰 E.脾胃虚弱

22.其治法是()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C.消食导滞 D.清热利湿

E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23.其治疗首选方是()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B型题】 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24.湿热泄泻,治疗宜首选()

25.寒湿泄泻,治疗宜首选()26.食滞泄泻,治疗宜首选()27.脾胃虚弱泄泻,治疗宜首选()【X1型题】

28.泄泻证候类型有()A.湿热 B.食滞 C.寒湿 D.肾阳虚衰 E.脾胃虚弱

29.泄泻的治法有()A.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B.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C.消食导滞 D.清热利湿

E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30.泄泻的治疗方剂有()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X2型题】

31.患者刘某,女,干部,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应选下列何方()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32.患者张某,男,35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

痛减,脘腹胀满,嗳吞腐酸,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疗应选下列何方()A.四神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参苓白术散加减 D.葛根芩连汤加减 E.藿香正气散加减

二、名词术证解释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泄泻的病因,有,,及

等,主要病机

是,、失司。

2. 是导致泄泻的基本病机,外邪之中以湿邪为重要,湿为,易困,导致,而成泄泻。

3.泄泻的主要病位在、,和 关系密切。

4.如急性泄泻因失治或误治,可迁延

,由 转,转为。久泻若复受、所伤,亦可

发作,表现为病候。另外,泄泻,可由及,导致 等。

四、是非判断题

1.泄泻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

2.泄泻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泄泻的虚实相互间不易转化

()

4.泄泻之疾病无里急后重这症状()

5.泄泻和痢疾是一种疾病()

五、简答题

1.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 2.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 3.泄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脾胃虚弱型泄泻的主证、治法、方药是什么?

5.泄泻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六、病案分析题

1.秦某,男,50岁,干部,2001年7月28日就诊。主诉:今日下午泄泻5次。病史:由于上午天气炎热,吃冷饮后出现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查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2.高某,男,75岁,干部,2001年11月3日就诊。

主诉:泄泻反复发作3年余,近日加重。

病史:3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发本病。3年来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查体: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E 4. D5.A 6.E 7.E8B 9.C10.D 11.D 12.E 13.A 14.D

15B16.C 17.A 18.D19.A20.A 21.E22.B 23.C 24.D 25.E26.B 27.C 28.ABCDE 29. ABCDE30.ABCDE31 C 32.B

二、名词术证解释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三、填空题

1.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

禀赋不足

体虚久病 脾胃运化失调 肠道分清泌浊 传导功能。

2.脾虚湿盛 湿邪 阴邪 脾土 脾运失职 升降失常 水谷清浊相混。

3.脾胃 大小肠 肝肾。4.日久 实 虚 久泻 湿 食

急性

虚中夹实

日久 脾 肾 脾肾阳虚。

四、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答: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夹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腹痛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便后痛减;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

白脓血为主症,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便后痛不减。2.答:粪质量清晰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3.答: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故其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健脾化湿。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再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夹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夹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伤食者,佐以消导。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因肝气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泄不止者,宜固涩。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寇;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其阴液。若病情处于虚实寒热兼夹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医宗必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借鉴。

4.答:(1)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食少,食后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无华,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3)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5.答:(1)临床特征: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次以上。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等症状。(2)病史 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廷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及情志等因素诱发。(3)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或粪便培养,必要时对慢性久泻可做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六、病案分析题

1.(1)诊断:泄泻(湿热泄泻)(2)辨证分析:夏令过食冷饮伤及肠胃,传化失常,暴注下迫,故泻下急迫;阻遏气机,则腹痛;湿热下注,故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3)治法:清热利湿。(4)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煨葛根15g黄芩15g黄连10g甘草5g。

2.(1)诊断:泄泻(脾胃虚弱)

下载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名解 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2006年11月04日 10:20:58 来源:健康VIP网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中医内科学总结及歌诀

    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感冒......

    中医内科学总结5版教材

    根据5版教材整理的中医内科学总结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

    2016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肢体经络病证考点总结

    2016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肢体经络病证考点总结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肢体经络病证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学员易于丢分的内......

    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证方总结(模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外科学》证+方 疮疡 1疖 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暑热浸淫-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 -五神汤合参苓......

    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证方总结(精)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儿科学》 证 +方 新生儿疾病 1胎怯 肾精薄弱证 -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证 -保元汤 2硬肿 寒凝血涩证 -当归四逆汤 阳气虚衰证 -参附汤 3胎黄 常证 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