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业务培训
2010年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业务培训
培训心得
16.17日两天参加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劳动保障相关政策培训,了解到,从06年到10年9月份,劳动争议由310件增加到2350件,《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的“双倍工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社会保险购买和足额缴纳”以及最近提出的“住房公积金”成为了主要争议焦点,住房公积金目前检查不严,但是也属于法律要求的必须缴纳范畴。结合公司情况作以下总结:
一、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维权政策类:市劳动监察处处长-王祖云
1、依照《劳动合同法》和实际情况,劳动合同的最佳订立时间在用工 之日订立。
2、劳动合同订立期限不能以“一年”为最佳选择,除非一年换一次人,新入职员工劳动合同时间应该错开。
3、劳动合同中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不应具体,避免岗位调动和工作 地点变动造成违约。
4、培训服务期的要求,必须留有支付凭据,同时是属于专业技术培训; 服务期长短是用人单位占主动权,双方协商;培训服务期的违约金最大额不能超过实际培训费用。
5、保密和竞业限制,除劳动合同规定的保密范围外,公司应增设《保 密制度》明确保密范围,辅助劳动合同构成保密信息;保密和竞业限制的违约金部分由企业自行决定,应高。
6、《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工资、制度、保险福利、休息休假 的修改变更等必须与职工讨论、工会协商”,这条解释为职工和工会可以参与讨论,提出意见,但没有决策权和反驳权,但是作为企业必须依照该条流程,保证程序合法。
7、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必须以法人单位名义颁布,不能以部门名 义,同时员工必须签字认可,企业必须履行劳动合同法类的告知程序,新员工新进入公司第一天需在《员工手册》签字确认,同时存档。公司目前生产上的相关制度缺乏,牵涉到工伤的责任划分和补偿问题。
二、劳动仲裁类:市劳动争议仲裁关系庭庭长-李城春
1、用人单位降低用工条件,员工不同意续订合同,视为用人单位违法,给予经济补偿。
2、“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提前在试用表或者 是录用条件上表面具体要求。
3、单位预先在每月工资内支付了两年的竞业限制费用,对员工未构成 损害的,仲裁一般视为有效。
4、“加班费的补发”,仲裁一般认为最多一年。
5、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的约定工作岗位,但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不能接触劳动合同,同时员工要保证这期间未违反相关制度。
6、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培训和学习。
三、社保类
1、社保必须在劳动关系建立之日起30日内购买。
2、社保购买基数由劳动保障和社保部门根据上一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单位根据员工的上一个月工资为基数全额购买。
3、医疗保险的最高支付费用为上一年度的职工平均工资的六倍。
4、职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就业的,分别缴纳工伤保险,由所在单位承担工伤责任。
5、聘用离退休人员不属于劳动保障范畴,购买意外保险。
第二篇: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1、劳动法是从什么时间颁布实施的?
《劳动法》是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2、用人单位能否招用童工?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统称用人单位)均不得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统称使用童工)。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禁止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开业从事个体经营活动。
3、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规定: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修改后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为: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
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4、劳动者加班费如何支付?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5、劳动合同法是从什么时间颁布实施的?
《劳动合同法》是于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并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6、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包括哪些?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7、劳动合同应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订立?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8、劳动合同分为哪几类?
《劳动合同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第十三条规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
(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三)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十五条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9、订立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哪些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10、劳动合同试用期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11、在哪些情形下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12、在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四十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13、在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14、在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支付经济补偿?补偿标准是多少?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15、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16、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17、就业促进法是从什么时间颁布实施的?
《就业促进法》是于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8、对哪些企业、人员应当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就业促进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扶持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对下列企业、人员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一)吸纳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达到规定要求的企业;
(二)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
(三)安置残疾人员达到规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残疾人的企业;
(四)从事个体经营的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失业人员;
(五)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
(六)国务院规定给予税收优惠的其他企业、人员。
第十八条规定:对本法第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人员,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
19、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从什么时间颁布实施的?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于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并自2008年5月1日施行。
20、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适用范围包括哪些?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21、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哪些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2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如何组成?职责有哪些?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
(二)受理劳动争议案件;
(三)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
(四)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23、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多久?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4、劳动争议仲裁受理时效和裁决时效分别为多久?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三条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
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
25、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包括哪五项?五项社会保险的缴费比例是如何规定的?
社会保险是政府在劳动者年老、患病、生育、伤残、失业等情况下,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中断劳动而不能获得劳动报酬,本人及供养亲属失去生活收入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险由国家立法,凡是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着眼于长期的、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水平不受物价波动或通货膨胀的影响,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保险作为政府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国家财政作后盾,职工个人负担的费用少,一些险种(如: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甚至不用职工个人负担,但享受待遇的权利始终得到保障。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养老保险: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8%,其中个人缴纳8%,单位缴纳20%;
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为9%,其中个人缴纳2%,单位缴纳7%;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缴费比例为3%,其中个人缴纳1%,单位缴纳2%;
工伤保险:根据所处行业不同,工伤保险实行缴费行业差别费率(三类行业为2%,二类行业为1%,一类行业为0.5%,机关事业单位为1%),全部为单位缴纳;
生育保险:生育保险缴费比例为1%,全部为单位缴纳。
26、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包括哪些?
《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是指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本规定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遗腹子女;本规定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本规定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27、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在哪些情形下,可按规定申请抚恤金?
《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第三条规定:上条规定的人员,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
(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O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三)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四)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五)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六)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七)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28、在哪些情形下,应停止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
《因公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第四条规定:领取抚恤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
(一)年满18周岁且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就业或参军的;
(三)工亡职工配偶再婚的;
(四)被他人或组织收养的;
(五)死亡的。
第三篇:劳动保障政策试题
劳 动 保 障 政 策 试 题(卷)
单位:姓名:得分:
填空:
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间确立()、()的协议。
2.三方协议是由毕业生、()和()三方之间就就业方向签订的一种协议,由三方共同签署后生效。
3.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和()两大类。
4.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是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小时。
5.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进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在()或者(),可以解除劳动者的合同。
6.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7.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根据国家()、()制定的。
8.劳动能力鉴定为()级的,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能力鉴定为()级的,属于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能力鉴定为()级的,属于部分丧失劳动能。
9.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因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归于消灭,双方之间原有的()不复存在。
10.劳务派遣一般在()、()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11.我国职工工作时间以对工作日的规定为内容和基础,将其分为()、缩短工作日、()和无定时工作日四种形式。
12.对于实行()的劳动者,企业应当根据标准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劳动定额或其他考核标准,以便安排劳动者休息。
13.根据《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规定,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
14.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企业对职工给予行政处分的同时,可以给予()的罚款,罚款金额一般不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15.劳动保障监察的基本属性有()、行政性、()和强制性。16.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监察方式主要有()、举报专查、()、劳动年检和企业规章制度备案审查等。
17.行政处罚决定一经做出即具有强制执行性,当事人必须执行,对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额的()%加处罚款。
18.《行政处罚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权和()权。”
19.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劳动争议处理应遵循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原则、()原则、着重调解劳动争议原则、()原则、基层解决争议原则。
20.时效是法律确认的某种权利得以行使的时限(或称范围),该权利超过()不行使即告终止。
21.《劳动法》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22.所谓买断工龄,往往是用人单位单方面给职工一笔钱,已解除劳动双方关系的一种做法,这种办法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已被()。
23.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的专门机构。
24.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和()工作的监
督检查。
25.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和离休、()、退职待遇标准及退休养老金的筹措、基金管理办法以及监督检查等制度。
26.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周岁、女年满()周岁。
27.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可在当地上职工年均工资()%到()%的范围内确定,缴费比例一般为()%。
28.失业期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年的,可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29.我国的失业保险具有()、()和互济性。
30.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该变了企业用工()、终生制等模式。31.国家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对于暂时失去工作的失业人员,根据不同的工作年限给予不超过()个月的失业保险金和医疗补助费。
32.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实行“()两条线”。
33.()和()是处理单位或个人失业保险事宜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行政争议的法律依据。
34.《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失业保险费。35.失业保险的费用,实行()、用人单位和()三方合力承担。36.要确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伏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实行()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
37.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必须同时具备作为()和()的资格与条件。
38.工伤医疗期应当根据伤残程度的不同情况确定为1个月至()个月。严重因工伤残或者职业病需要延长医疗期的,最长不超过()个月。
39.工伤保险因遵循无过失责任原则、()、()、严格区别工伤和非工伤原则和预防、补偿及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40.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判定()工伤。
41.工伤认定需提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和()。
42.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43.工伤与职业病鉴定的标准对残情的分级,是以器官缺损、()、对()和护理依赖的程度,并适当考虑一些特殊残情造成的心理障碍或生活质量的损失进行确定。
44.工资总额应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6个部分组成。
45.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46.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视残情分别划入为()—()级。
47.国家对女职工劳动保护的主要要求有:合理安排妇女劳动;();进行妇女“五期”劳动保护;()等。48.单位和职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是(《》)明确规定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也是《条例》立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49.职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中代扣代缴。50.缴费个人本人工资为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以上的,以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作为缴费基数;本人工资为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60%以下,以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作为缴费基数。
答案:
51.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52.用人单位,学校 53.法定条款,约定条款 54.1,36
55.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的工资后。78.15
79.普遍性,强制性 80.固定化 81. 24 82.收支
83.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 56.300,15057.法律,法规 58.1-4,5-6,7-10 59.权利义务 60.临时性,辅助性
61.标准工作日,延长工作日 62.不定时工作制 63.最低工资标准 64.一次性,20% 65.法定性,专门性 66.日常巡视监察,专项检查 67.3 68.陈述,申辩
69.当事人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及时处理劳动争议 70.法定期限 71.劳动争议发生 72.否定 73.国家法律 74.预防,处理 75.享受条件,退休 76.55,45 77.60,300,18
84.2,1,不缴纳 85.国家,职工,个人 86.转型储存,专款专用 87.合法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 88.24,36
89.损害补偿原则,个人不缴费原则 90.是
91.工伤认定申请表,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 92.工伤职工或者直系亲属 93.功能障碍,医疗依赖 94.奖金,津贴和补贴 95.粉尘,放射性物质 96.5, 6
97.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预防措施宣传普及女职工劳动卫生知识98.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99.职工本人工资 100.300,60
第四篇:劳动保障政策宣传
劳动保障政策.《就业与失业登记证》的办理:
申报条件:凡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本省城镇户籍人员.由劳动者本人携带有效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出具的目前尚未就业的证明,本人免冠2寸彩照4张及以下规定的资料:
1、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须提供毕业证(肄业证)
2、从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失业的须提供原单位(或有关部门)出具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书(判决书或仲裁书)等有关资料.3、个体工商户业主或私营企业业主停业,破产停止经营的须提供工商出具的停业或注销执照的证明.4、承包土地被征用并符合规定条件的须出具有关部门的失地证明等有关资料.5、军队退出现役且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须提供复员转业军人证书.6、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动教养的须提供解除劳动教养、刑满释放等有关证明.7、其他符合失业登记条件的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
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但因大龄、身体状况、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登记失业人员。(除失地农民
外其他均要是城镇户口)。包括以下登记失业人员:
1、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人员;
2、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
3、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凭低保证)
4、残疾人;(凭残疾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5、失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少于0.1亩)
6、军队退役人员;(退伍证)
7、市州级以上劳动模范;(奖励证书)
8、烈士家属;(凭烈士证,民政部门的抚恤证)
9、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
10、连续失业1年以上的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项目政策:
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援助。
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援助。
公益性岗位补贴援助。
社会保险补贴援助。
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援助。
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援助。
基本生活保险保障援助。
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对象:
一是吸纳了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单位);
二是按灵活方式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
补贴的险种和范围:
一是企业(单位)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的一定比例,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二是按灵活方式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以个人身份加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一定比例,但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不再另外享受医疗保险补贴。补贴期限:除对从审批具备享受资格之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享受过社会保险补贴的持有《下岗优惠证》人员应连续计算补贴期限,除上述特殊情况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城镇居民医保政策
(一)参保范围
湘乡市范围内,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均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进城农民工子女,可随同学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1、放开户籍限制。户籍不在湘乡,但在湘乡居住且有固定住所的居民以及在湘乡务工的农民工,凭公安部门或社区出具的居住证明(农民工凭务工单位证明)可参加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困难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3、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企业职工经批准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二)办理程序
1、新参保人员:除学生外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于每年10月1日到12月31日,以家庭为单位持《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特殊人群还须持《低保证》、《残疾人证》)等有效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一份,近期免冠一寸照片两张到居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办理来年的参保登记、资格审核和缴费手续。
2、续保人员在每年10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凭身份证或户口本直接到社区办理缴费。
3、学生于每年9月份办理新参保(缴保)和缴费手续,从参保之日起享受待遇,除学生外其他居民,每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缴纳下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从次年的1月1日开始享受待遇;元月1日至3月31日参保(续保)缴费的从下月起开始享受待遇;3月31日以后不再办理当的参保手续。
养老保险政策
一、参保范围: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临聘人员都应当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退休人员管理
1.退休手续输时间每月23日至27日办理退休金的下月起领取基本养老金。
2.享受养老金待遇的退休人员因高龄等原因不能亲领取养老院金时,可由委代领。《代领养老金有效证明书》由乡、镇、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站办理。
3.每年4月1日至7月15日为企业离退休人员的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年审时间。逾期未办理年审的退休金人员,社保局将暂予停发其基本养老金。
第五篇:劳动保障政策问答
劳动保障政策问答
1.劳动合同未鉴证是否有效?
答:只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并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的,劳动合同未鉴证也是有效的。但是通过鉴证,可避免无效劳动合同的产生,有利于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劳动合同。
2、企业或职工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如何处理?
答:根据《杭州市劳动合同条例》和《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时,劳动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不得录用。用人单位不予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权投诉。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交付签订劳动合同文本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按每份合同一百元的标准处以罚款。
3、劳动合同试用期是如何规定的?
答:根据《杭州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应当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之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六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十五日;劳动合同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二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个月;劳动合同期限在二年以上的,可以约定超过三个月的试用期,但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已在本单位工作六个月以上的劳动者,如果工作岗位未发生变化,不再实行试用期。
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而没有约定劳动合同期限的,该试用期应当作为劳动合同的期限。
4、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有何区别?
答:经济补偿金是企业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给职工的一种经济补偿,而生活补助费是劳动合同终止时企业支付给职工的一种生活补助。
5、在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1)经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而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指不可抗力或者用人单位跨地区迁移、兼并、分立、合资、转(改)制、转产、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等致使劳动合同所确定的生产、工作岗位消失。
(5)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
(6)应当订立或续订而未订立或续订劳动合同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
6、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答:根据上题带一、二种情形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后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
用人单位按照第三、四、五、六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若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按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计发,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经济补偿金中所称的劳动者月工资,是指解除劳动合同前劳动者本人正常履行劳动者义务的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计发经济补偿金时,劳动者月平均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三倍计发。劳动者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发。
7、哪些情况企业应支付生活补助费,支付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答:根据《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暂行规定〉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生活补助费问题的复函(浙劳社法监[2002]50号)文件规定:
(1)《浙江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废止后,有关终止劳动合同生活补助费支付问题,以《条例》废止时间为准,对在《条例》废止前录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后终止劳动关系时,按职工在《条例》废止前的本企业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实得工资为生活补助费,以《条例》废止前职工最后三个月平均实得工资为计发基数,对在《条例》废止后企业录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时,不支付生活补助费;
(2)国有企业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后与企业终止劳动关系的,按照职工在《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暂行规定》(国发[1986]77号)废止前的本企业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标准工资”一个月的生活补助费,以国发[1986]77号文件废止前职工十二个月的平均月标准工资为计发基数。“标准工资”按照浙劳复[1997]58号文件确定。
8、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有哪些情形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答:(1)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2)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
(3)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
(4)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集体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5)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
9、哪些情况劳动合同可以中止?中止合同是否需支付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偿金?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中止履行:(1)当事人协商一致的;(2)劳动者应征入伍或者履行其他法定义务的;(3)劳动者暂时无法履行劳动合同义务,但仍有继续履行条件和可能的;(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中止不属解除或终止,因此,企业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偿金。
10、哪些情况可以对劳动者设定违约金?
答:根据《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违约行为设定违约金的,仅限于下列情形:违反服务期约定的;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设定违约金的其他情形。
11、停薪留职期满,员工不来上班怎么办?
答:根据《劳动人事部、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规定,停薪留职期满后的一个月以内,本人既未要求回原单位工作,又未办理辞职手续的,原单位有权按自动离职处理。
12、企业不为职工参保,职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答: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不为职工参保,属于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以通过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在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害之日起六十日内提起劳动争议仲裁的方式解决。
13、我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企业工资标准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如何处理? 答:目前,我区的最低工资为每月520元。如职工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企业所支付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可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提起劳动争议仲裁。
14、《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何时开始实施?
答:条例于2005年4月14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15、《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适用范围?
答:条例第二条规定,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实施劳动保障监察,适用本条例。对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进行劳动保障监察,依照本条例执行。
16、哪些违法行为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法查处?
答:《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查处:
(一)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
(二)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收取保证金、押金等费用或者扣押劳动者证件的;
(三)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
(五)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六)用人单位拒不支付或者不按标准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和节假日加班工资报酬的;
(七)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
(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不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九)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未成年工、残疾人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
(十)用人单位使用应当取得而未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从事相应技术工种的;
(十一)用人单位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
(十二)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
(十三)其他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17、劳动监察的管辖范围如何确定?
答:《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由用人单位用工行为所在地的县级或者设区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18、举报人举报应当提供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哪些形式举报?
答:《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举报人举报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需提供被举报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违法事实。举报可以采用书面、口头、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鼓励举报人署名举报。
19、对投诉人投诉有什么规定?
答:《浙江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投诉人投诉时应当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递交投诉文书。书写投诉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投诉,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人员进行笔录,由投诉人在笔录上签字。同时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投诉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一)投诉事项不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范围的;
(二)投诉事项应当或者已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仲裁,或者已经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
(三)投诉人不提供被投诉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以及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事实等基本情况的。
20、对不配合劳动监察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处以何种处罚?
答: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阻挠劳动保障监察员依法进入工作场所检查、调查的;
(二)销毁或者转移先行登记保存证据的;
(三)拒不执行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的。
21、劳动监察办案期限是如何规定的,在哪些情况下可延长、中止?
答: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依法决定是否受理,并于受理之日起立案查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日常巡视检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接受举报等形式发现用人单位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需要进行调查处理的,应当及时立案查处。
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立案查处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应当在六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情况复杂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个工作日。
因当事人逃匿、无法取得相关证据或者其他法定事由,致使调查无法进行的,经本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中止案件的调查。中止调查的情形消除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恢复调查。自恢复调查之日起,调查期限继续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