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冯正霖关于农村公路讲话

时间:2019-05-15 09:1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15冯正霖关于农村公路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15冯正霖关于农村公路讲话》。

第一篇:315冯正霖关于农村公路讲话

在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冯正霖

(2011年2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要求,总结“十一五”农村公路工作,部署“十二五”农村公路工作重点,明确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推动“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再上新台阶。李盛霖部长将作重要讲话,我先讲两点意见。

一、“十一五”农村公路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史上完成投资最多、建设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成效最大的一个时期。五年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快速发展,国务院确定的“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是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达1978亿元,年均递增30%,其中车购税用于农村公路建设1623亿元,约占车购税交通专项资金总量的34.3%,中央预算资金和国债资金投入355亿元。中央投资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五年间全社会共计完成投资95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45万公里。

二是建设管理不断加强。五年来,部每年都把农村公路工作作为年度交通运输工作的第一件大事来抓,组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部署农村公路重点工作。部先后与27个省、自治区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落实中央1号文件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的意见》,明确了部省建设责任,细化了目标任务。各地也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有效落实了农村公路建设主体责任。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了对各地的政策引导。湖北、山东、河南三省出台了《农村公路条例》,为推动农村公路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部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通过狠抓“管理、技术和监管”三个关键环节,基本实现了农村公路主要抽检指标“一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农村公路工程实体质量有了大幅提高。部先后确定了三批29家单位作为示范工程单位,通过示范引导,探索总结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经验,起到了典型引路、以点促面的效果。

三是管养改革不断深化。五年来,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部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真执行国办2005年49号文件,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2008年3月,全国31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符合当地特点的相关管理养护政策和措施。部先后提出了抓好管理体制“三落实”和运行机制“三结合”,重点做到认识、责任、考核“三个到位”。山东省总结推广了“枣庄模式”,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陕西省将日常养护资金纳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稳定了养护资金渠道。吉林省开展了养护管理年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村公路管养水平。目前,各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养护资金筹措渠道进一步明确,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得到初步落实。

四是客运服务不断拓展。按照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把发展农村客运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部实行了多种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农村客运市场,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努力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安全、便捷、经济、优质的客运服务。五年来,中央车购税资金补助25亿元用于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到2010年底,全国农村客运车辆达38万辆,农村客运线路达9万余条,日均发班120万个班次,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率分别达到98%和90%,极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

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变了农村消费结构,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增强了基层民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来,在推动农村公路发展实践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第一,坚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是发展农村公路的政治保障。“十一五”以来的历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均对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部署,提出要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把农村公路工作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圆满完成了“十一五”中央交给我们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

第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是发展农村公路的重要保障。农村公路发展涉及各级人民政府和多个政府部门,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

第三,坚持政策创新,推动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是发展农村公路的不竭动力。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措施。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着力构建符合农村公路实际的管理养护体制,破解农村公路发展难题,为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第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建设原则,是发展农村公路的基本前提。充分认识农村公路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立本地区发展目标,统筹考虑地方财政实力、历史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速度,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推动农村公路科学发展。

第五,坚持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是发展农村公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群众既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的主力军,在农村公路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好事办好的原则,鼓励爱护农民群众的修路热情,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杜绝随意增加农民群众负担的现象发生。

“十一五”农村公路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中央、地方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离不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团结奋斗和努力拼搏。在此,我代表部党组向所有关心支持农村公路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向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还要看到,当前农村公路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管理养护未能完全落实到位,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抗灾能力仍然薄弱,运输服务能力尚显不足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理念、新措施,着力予以解决。

二、“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目标和2011年工作任务 “十二五”农村公路发展目标是: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通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安全保障措施得到明显加强。到2015年,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到位,基本实现“有路必养”。完成县、乡道中桥以上危桥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安全技术状况。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实现所有乡镇和92%的建制村通班车,支持发展农村配送物流。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农村公路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1年,中央车购税安排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将超过300亿元。西部地区优先安排剩余通乡油路,重点保证通村油路建设;东中部地区重点安排剩余建制村通油路、县乡道改造等工程。投资也将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少边穷”地区倾斜,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比重将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同时部将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2011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机遇意识,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稳步发展。组织实施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全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继续提高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指导东中部地区积极开展以县乡公路为主的老旧油路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县际、乡际连通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结构,增强农村公路整体服务功能。部将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针对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分类进行指导,强化责任落实。同时,要继续组织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督查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各地要在系统总结“十一五”建设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十二五”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统筹安排好全年重点任务。

(二)增强责任意识,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正常化、规范化。继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以推进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为重点,抓好体制改革政策落实,努力构建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和养护运行机制,推动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一是启动为期3年的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落实年活动,制定下发活动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二是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在对全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检查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关于严格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意见》,针对管理养护体制、运行机制和养护资金筹集与使用等重点问题,研究提出相关政策措施。

(三)增强质量意识,推进农村公路工程质量水平再上新台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针对建设资金财政统一转移支付的新形势,强化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细化参建各方质量管控责任,强化质量监督,加大质量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确保农村公路质量水平再上台阶。一是开展新形势下农村公路建设与质量管理调研,组织起草农村公路建设和质量管理办法,健全农村公路质量管理法规体系。二是在农村公路建设督查活动中,加大对工程质量的抽查力度,促进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强化质量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管,提升质量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四)增强安全意识,推进农村公路安全水平有效提升。加快农村公路上的危桥改造工程建设,抓好渡改桥项目实施,推动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加快2010年农村公路水毁修复工程的实施,努力提高农村公路的抗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部将加大资金补助力度,2011年部车购税投资用于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资金为20亿元,安保工程为8亿元。同时,结合农村公路督查,对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渡改桥和安保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推进这些专项工程如期实施,确保实施效果。

(五)增强服务意识,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加快建立农村客运公共财政支持保障制度,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客运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客运的通达深度,特别是尽快提高中、西部地区客运班车通乡镇、通建制村的比例。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足额下发城乡道路客运燃油补贴,解决农村客运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村客运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一是发布《关于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部将择机组织召开全国城乡客运一体化现场会,推进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二是会同财政部研究建立农村客运公共财政奖励制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客运的资金保障力度。三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农村客运发展新机制,研究制定城乡客运服务标准体系。

同志们,今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和发展农村公路交通的各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大力推动农村公路科学发展,圆满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十二五”农村公路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第二篇:冯正霖副部长在2007年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模版)

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03月01日

省部联手全面推进 努力把农村公路工作做得更好

——在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冯正霖

(2007年2月26日)

同志们:

部党组对农村公路工作高度重视,盛霖部长随后将作重要讲话,我先就2006年的农村公路工作作一个简要总结,对今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作一个说明,并对下一步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2006年的农村公路工作

2006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投资、建成里程均创历史新高,农村公路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统计快报,全年全社会完成投资1513亿元,比2005年增长8%,其中中央车购税投资比2005年增长43%,新改建农村公路32.5万公里,比2005年增长25%,解决了458个乡(镇)、17764个建制村通公路,1708个乡(镇)、43962个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年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按照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部署,有序推进。2006年初,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为落实2006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部与各省、自治区和重庆市签订了《落实中央1号文件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意见》,明确了“省部联手、各负其责、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工作原则。各地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落实共建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为“十一五”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行业管理,加大指导力度。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部颁布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调整充实了部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在公路司增设了农村公路处。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配套的规章制度,明确了管理机构,落实了工作责任,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针对基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力量薄弱、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现状,部加大了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组织制作了《农村公路施工技术DVD科教片》作为培训教材。各地按照部的要求,加强了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全年共培训基层农村公路技术和管理人员6万余人,对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深入了解各地情况,李部长等多位部领导亲自带队到基层调研,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有关司局结合各自工作,组织了专题调研。各地交通主管部门也加强了调研工作,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公路建设,2006年10月,部召开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了“量力而行、好中求快”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加强建设管理的具体措施。李部长还亲自出面与国家发改委进行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中央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和投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四)加强经验交流,加大宣传力度。去年,部分别在四川和宁夏组织召开了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四川仪陇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的经验和宁夏“有路必养”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农村公路宣传工作也得到加强。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中央主流媒体刊播农村公路相关报道500多篇,成为交通宣传工作的重点和亮点。部还完善了农村公路信息报送制度,建立了以农村公路网站和《农村公路简讯》为主渠道的宣传和信息交流平台。

(五)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办2005年49号文件精神,启动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和新疆等13个省(区、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山东、广东等26个省(区、市)制定了示范点工作方案,部分省份还制定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性文件,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六)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开通农村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各地按照部的要求,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农村客运发展。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协调,实施了农村客运燃油补贴政策。同时,加大了对农村客运站场建设的投入,去年全国共投入资金24.17亿元,建成乡镇客运站4646个,停靠站点2.93万个,农村客运车辆和客运班线分别增加了9570辆和8424条。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83.2%,比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又有近2万个建制村新开通了客运班车。

全国“绿色通道”网络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已建成的“绿色通道”网络贯穿了31个省(区、市),直接连接29个省会城市和71个地市级城市,总长约4.3万公里。“绿色通道”的开通,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6年,农村公路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地方不顾自身财力,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配套资金不落实,乡村债务增加;二是少数地方违背“一事一议”原则,向农民摊派,增加了农民负担;三是有些农村公路防护工程和排水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低,有的缺少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影响安全;四是还有18个省份未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改革步伐较慢。

二、基本经验

总结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实践,各地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今后的农村公路建设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政府为主导、农民群众为主体是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的机制保障。农村公路是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体现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农民群众既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农村公路建设的主力军。实践证明,凡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得好,群众积极性高、参与度大的地方,农村公路就建设得好,发展得快。四川仪陇的“四权”模式就是“政府为主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有机结合的成果,应大力推广。

(二)统筹规划、依法建设是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制度保障。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就会把好事变坏,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因此,必须以规划为指导,严格依法建设才能做到科学发展,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各地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相继制定了本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农村公路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资是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保障。农村公路建设完全依靠政府的投资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多渠道筹资的政策。各地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的省份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资金、节约投资、降低成本;有的地方借力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修路;还有些地方利用冠名权、以资源换路等方式筹集资金。

(四)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有效途径。为多方位、多层次探索、总结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客运管理方面的经验,部先后确定了15个建设示范单位和15个农村客运网络化示范点,各地也确定了一批示范项目。通过抓示范工程,解剖麻雀,分析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并及时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起到了典型引路、以点促面的效果。

(五)坚持建养并重、有路必养是发挥农村公路效益的长效机制。公路建设是基础,管理养护是保障。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探索养护新机制,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宁夏构建了“政府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养护投资机制,推行了“政府出钱、农民出力”和群专结合的养护工作机制,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实现了农村公路有路必养的目标。各地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三、今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的农村公路工作要按照全国交通工作会的统一部署,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统领,以服务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尊重农民意愿、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坚持“量力而行、好中求快”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创农村公路发展新局面,为完成“十一五”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农村公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加快实施农村渡口改造、渡改桥工程和农村客运场站建设,推进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客运网络,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要完成以上各项任务,应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部省工作协调机制和建设目标考评制度。为加快推进部省共建意见的落实,确保完成建设任务,要建立部省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形成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建立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考评制度。各地要根据部省共建意见,按分解任务与目标,并逐级分解到市县,签订协议,落实责任。每年底,各地要对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实施效果和管理养护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形成报告报部,部将对各省的考评结果进行通报。

(二)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投资力度。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作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要转向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为落实中央要求,部确定了“四个重点”和“两个倾斜”的基本思路,对今年车购税投资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了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也要按照中央要求,调整投资结构,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比重。同时,积极向省政府领导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要进一步改革投资管理办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监管,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推行“以奖代补”政策,调动和发挥市县政府和农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公路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土地利用、农村综合改革、小城镇建设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二是健全农村公路项目库,加强项目储备,依据项目库安排建设项目,规范投资管理;三是加强设计工作,结合农村公路所处的自然、地质和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确定技术标准,科学合理选用设计指标,重视防护、排水和安全设计,注重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努力提高设计质量。

(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各地要围绕农村公路质量、安全、技术等关键环节,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一是履行好基本建设程序。要按照《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结合农村公路特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资金拨付。符合招标条件的,要依法实行招标;二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针对农村公路特点,完善“政府监督为主,群专结合”的质量监管模式;三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要不断总结、推广示范工程经验,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经验交流活动;四是加强农村渡口改造、渡改桥工程管理,解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进度滞后等问题。

(五)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今年是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的,要切实抓好组织实施,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尚未出台实施方案的,最迟要在今年6月底之前出台;二是拓宽资金渠道,保障养护投入。要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将农村公路养护列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保证农村公路的正常养护;三是落实责任,健全管理体系。要进一步落实县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建立管养的协调、监管、考核机制;四是建章立制,强化监管。今年,部将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指南》。各地也要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养护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检查评定标准等,使农村公路养护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要依法履行行业监管职责,逐步实现“有路必养”的目标。

(六)加快完善农村客运网络。要牢固树立“路站运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在加快农村公和乡镇客运场站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网络。要加快调整、改造和延伸现有农村客运线路,增加班次密度,做好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对农村客运的有关支持政策,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研究制订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相关税费的政策,保证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管理,严把农村客运市场准入关,加强客运源头管理,鼓励企业加快运力更新,优化运力结构。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强化对客车的安全检查,坚决纠正各类违法行为,消除安全隐患。

(七)加强农村公路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是交通主管部门准确判断、全面分析农村公路建设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资料,是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指标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预测、预警功能。统计指标不仅要反映完成投资、建成里程,而且要反映通乡镇、通建制村情况及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情况、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是否增加乡村债务和增加农民群众负担等情况。

(八)加强农村公路的宣传工作。今年,部已将农村公路的宣传报道列为交通宣传工作的重点,各地也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做到日常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日常宣传常态化,重点宣传有影响,为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切实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与协调,整合宣传资源,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在加强日常宣传的同时,重点抓好重大事件、重要时段的宣传工作。要进一步丰富宣传报道形式,在重视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加大网络报道的力度,丰富报道手段,提高报道深度,扩大宣传效果。要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网站的作用,加强部省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增强信息的互动效果。

同志们,今年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以更加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农村公路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不辜负广大农民群众的厚望。

谢谢大家!

第三篇:2011冯正霖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冯正霖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者:陆乔时间:2011-10-20来源:交通运输部

摘要: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在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强调,“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要坚持“畅通主导、服务需求、安全至上、创新引领”的16字工作方针,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

10月19日,五年一度的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在南京开幕。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要求“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要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两条主线,坚持畅通主导、服务需求、安全至上、创新引领,构建更安全、更畅通、更绿色、更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

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国务院应急办副主任郭晓光,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海涛、总规划师戴东昌,部有关司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安监总局、中国海员建设工会等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

“十一五”期间,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理念,坚持“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以车为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公路通行能力、养护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等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十一五”成为我国公路发展史上养护投入规模最大、干线路况水平最好、管理规范化程度最高的时期。

冯正霖指出,当前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养护资金供给严重不足、预防性养护技术和科学养护决策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公路事业逐渐步入以畅通主导的新阶段,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既要保证现有公路网正常通行,又要优化路网结构通行环境与畅通条件,坚持畅通主导;要把为民、便民、利民贯穿到养护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服务需求;既要确保公路设施自身安全,也要保证公路设施运营安全,更要保证用路者出行安全,坚持安全至上;全面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研究全路网管理创新,坚持创新引领。

冯正霖强调,“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要坚持“畅通主导、服务需求、安全至上、创新引领”的16字工作方针,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

全面实施科学养护,提升公路养护工程质量。全面推广路况快速检测、分析、决策支持成套技术,完善预防性养护政策和技术标准,实现养护作业机械化、规范化、快速化、信息化。

加大养护资金投入,提高普通干线公路路况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不断拓宽筹资渠道,保证养护资金投入。加快升级改造拥堵和交通瓶颈路段,消除国省干线公路中的断头路、等外路。

高度重视桥隧养管,确保桥隧安全运营。进一步明确桥梁养护的责任主体,提高桥隧养管信息化水平,及时掌握和监管桥隧病害发生、发展情况,加大投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完善收费公路发展政策,严格收费公路监管。全面取消各类违规及不合理收费,降低偏高的通行费收费标准,严格控制新增普通公路收费项目,全面落实收费公路运行信息公开制度。

加强路网运行监测,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尽快形成部省联网、资源共享的信息指挥平台体系,不断提高公路交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出行信息服务体系。

落实农村公路管养责任,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公共财政投入渠道,形成对管理养护工作的硬性约束和良性循环。

加强公路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尽快出台《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相关配套规章,落实治超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进程。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集中高效统一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公路管理行政职责只能由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公路管理机构行使,保证养护管理与路政执法的统一。高速公路管理应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普通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要遵循事权统一、责任明晰的原则进行改革。

繁荣公路文化,加强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大力弘扬“铺路石”精神,不断提升公路养护管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规范和提升行业形象。

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将于10月21日闭幕,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将到会作重要讲话,会议还将对100名全国模范养路工、100个模范道班和“十一五”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优秀单位及先进单位进行表彰。

“建设像过年一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养护则像过日子一样平平淡淡,以淡定的心情做工作比轰轰烈烈更难。

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护和管理好凝聚着无数交通人心血和汗水的建设成果,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畅通、更安全、更和谐、更高效的公路交通出行环境。”

10月19日,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冯正霖在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上所做的——《坚持畅通主导服务需求 推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报告中如是说。

冯正霖说,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1.5%,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次、300亿吨,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交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冯正霖指出,我国公路原定的规划建设目标基本提前实现,路网体系基本形成,公路交通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转化为公路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与公众日益增长和不断提高的运输需求的矛盾。从“十二五”开始,我国公路事业将逐渐步入以“畅通主导”为重点的新阶段。

关于成就

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40 0万公里,五年新增6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4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3.3万公里。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公路为主体、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全国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在全社会机动车快速增加、交通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公路通行能力稳步提升、畅通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9.23%,国道优良路率达到78.75%,省道优良路率达到75.24%。与“十五”国检(只抽检平整度)结果相比,高速公路平整度从1.8023米/公里提高到1.4266米/公里。五年来,各地普遍建立了路况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公路沿线信息发布设施建设,开通了24小时救援、咨询服务电话,完善了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工作,一个数字化、人性化、规范化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命名编号标识体系基本建立。建成了覆盖全国所有收费公路的“绿色通道”网络,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全部免收通行费,并优先便捷通行,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十一五”以来,重特大自然灾害不断,重大活动连续举办,交通拥堵事件时常发生。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迎难而上,坚持全国交通一盘棋,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省均建立了高速公路监控指挥中心,19个省(区、市)实现了与部的公路视频数据接入共享。

各地以改革为动力,全力突破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与公路的基础性、网络性、功能层次性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资源整合、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了公路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庆市将高速公路的养护、运营职能并入路网管理中心,河北省将多家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合并成新的高速公路管理局,实现了对高速公路网养护及运营的统筹管理。

各地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各省(区、市)均出台了地方性公路管理法规,制定了242项规章制度,公路养护管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已经出台,《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等规章颁布实施。

各地积极推进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技术、隧道节能照明技术的试点和推广工作,积极推广应用快修、快补养护技术,不断提高养护机械化程度,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顺利完成,全国正在建设和已经开通ETC的省份有22个,ETC车道2000多条,用户150多万,北京ETC结算额已占通行费总收入的10%左右。依据养护技术研究成果,在推广应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充分发挥文化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引领作用,抗震救灾精神、高原养路人精神和“铺路石”精神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部联合中国海员建设工会组织、中国公路杂志社实施开展了“双百”评选活动,这次会议期间将对100名模范养路工和100个模范道班进行隆重表彰。

关于经验

一是先进理念是做好养护管理工作的思想保障。“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和“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指明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价值所在,起到了统一行业思想、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是立足服务是做好养护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是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必须把提供更多更好的出行服务,作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归宿点和落脚点。

三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养护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紧密协作。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是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的重要前提。

四是资金保障是做好养护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这次国检结果表明,凡是排名靠前和进步较快的省份,都是养护资金投入大的省份。没有资金保障,对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视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保证资金投入始终是做好公路养管工作的关键所在。

五是队伍建设是做好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干事创业、铺身基层、无私奉献的一线公路养护职工队伍是公路养护管理事业兴旺发达和不断发展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日常养管工作中,还是在抢险救灾、防汛抗洪的第一线,“铺路石”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动力。

关于问题

一是公路路网发展迅速,养护任务日趋繁重,资金供给严重不足;

二是养护基础工作薄弱,预防性养护技术和科学养护决策体系有待建立;

三是路网结构有待完善,部分路段通行能力不足、交通拥堵严重,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急需升级改造;四是公共服务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五是现行管理体制不适应网络化运行管理与财税体制改革的需要。

第四篇:冯正霖副部长在2012年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冯正霖副部长在2012年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道路运输司 2012年01月12日

同志们:

2012年春运工作即将全面展开。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将达28.45亿人次,同比增长9.5%;全国水路旅客运输量将达4350万人次,同比增长3%。春运工作任务将十分繁重。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做好“两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和2012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组织,落实责任,确保春运工作安全平稳有序进行。

我部已于12月13日就做好2012年道路水路春运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切实加强安全管控,全力确保群众安全放心出行

安全是春运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几天发生的重特大客运交通事故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务必要从运输企业、从业人员、车辆船舶、客运场站等关键环节入手,全面排查隐患,严格细节管理,强化制度落实,提升管控能力。要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和培训,实施营运车辆动态管控,做好车辆船舶性能检查维护,配备齐全有效的应急设施设备;要强化客运场站源头管理,落实“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的管控措施,严格车辆安全例检、危险品查验以及车辆和人员资格审查等制度;要深化道路客运安全告知制度,完善安全监督公示信息,规范安全告知内容事项,畅通安全生产投诉渠道;要继续加强对卧铺客车的安全监管,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驾驶员落地休息制度,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和车辆超员运行;要强化城市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管,加强运力指挥调度,完善应急保障措施,健全安全操作规程,严防拥挤踩踏等事故发生;要加大对“四客一危”船舶的监管力度,做好海峡两岸“三通”的安全保障和海上搜救相关工作;要健全安全管控部门联动机制,利用好车载卫星定位监控平台,加强执法信息资源共享,坚决遏制重特大交通运输事故的发生。要高度关注行业稳定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行业矛盾。

二、切实加强运输组织,全力确保行业平稳有序运行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针对客流特点,加强组织运输,准备充足运力。绝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使得旅客滞留在客运站;绝不能因为我们组织不得力,造成群众不能回家过年。要加强客流预测与分析工作,根据客流流量、流向,合理制定运输方案,科学配置车船运力,及时调整班次密度和线路;要组织运输企业做好包车直达运输工作,深入企业、厂矿、学校等重点客流集散点,了解出行需求,组织开展包车直达运输,减少旅客中转换乘;要加大重点区域城市公交运力投入,加强公路、水路与铁路、民航等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方便旅客换乘;要根据农村节日活动特点,加大运力投入和市场监管,保障节日期间群众顺利出行。要切实保障电煤、成品油及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继续严格落实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收通行费的政策,为节日期间市场供应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

三、切实加强服务能力,全力确保群众舒心满意出行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客运企业、客运站、客运码头在“便捷、整洁、规范、热情”方面下功夫。运输企业要落实各项客运服务标准,为广大旅客出行提供优质服务、优美环境和优良秩序,全面推进客运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和服务质量标准化;客运站要在客流高峰期增派服务人员,增开售票窗口,延长售票时间,维护好站场秩序;要充分利用运政信息服务平台和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发布客车班次和售票服务等信息;利用客运站电子信息屏、公告栏、广播等手段及时发布信息,引导旅客合理出行。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将继续与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开展春运农民工平安返乡(岗)安全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请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积极与工会组织合作,认真组织好竞赛活动。

四、切实加强应急处置,全力确保公路水路运输畅通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要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全力做好应对客流高峰和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应急运输保障工作。公路部门要提早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巡查和维护,配备充足的除雪、除冰设备和物资;航道部门要加强检查和设施维护,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水路畅通;救助部门要加强值守,及时救助遇险船只和人员;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络,完善气象信息交换机制,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并提前部署。对极端恶劣天气要确保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运是交通运输部门开年的第一件大事。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全力投入,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欢度春节创造良好的出行条件。借此,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第五篇: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10-10 点击: 960

理清思路 把握重点

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26日)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冯正霖

同志们:

这次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是落实部党组工作部署,按照发展“四个交通”的总要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总结了全国公路援疆代建工作和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成效,新疆、陕西、湖北交通运输厅和上海市政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分别介绍了他们在组织实施代建、开展施工标准化活动和落实“五化”要求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部公路局汇总了全国施工标准化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效,部规划研究院介绍了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意见。刚才,三个小组召集人介绍了交流讨论情况。对大家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请部公路局会同部有关司局和研究单位认真研究,借鉴吸收。总体看,这次会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集思广益,收效明显。特别是对于围绕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改什么、怎样改”,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改革工作的重点和任务,将产生重要作用。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公路建设管理改革探索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全国公路交通系统围绕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等核心要素,以大量工程实践为基础,积极探索公路建设发展规律,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努力完善法规体系,提升建设理念,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建设发展模式,促进公路交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公路建设理念不断提升。全国公路交通系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开阔的视野,注重把握国际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从我国国情出发,认真研究不同时期公路建设规律和特点,持续提升公路建设理念。针对本世纪初期国家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2004年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新理念,为在公路建设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有力抓手。2007年全国公路建设座谈会在推动落实勘察设计新理念的同时,提出要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工程项目的功能性、耐久性等内在品质,给公路建设管理与技术水平的升级注入了新要求。在系统总结福建、陕西、浙江、广东、江苏等地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厦门会议提出了“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的“五化”要求,加快推行现代工程管理,公路建设发展理念又一次实现了重大创新。2012年在西安召开的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现场会,交流了施工标准化经验,总结了阶段性成果,提出要注重工程品质、建设放心工程,以标准化活动为载体,把现代工程管理理念落实到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这次会议,我们以改革为主题,研究公路建设体制机制的制度化建设,也是适应交通科学发展而提出来的。建设发展理念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从各地公路建设的探索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来,继而对全国的公路建设实践又产生重要影响,这也符合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规律。通过提升发展理念、工程实践检验、完善制度设计这样的良性循环,为稳步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认识基础和实践支撑。

二是公路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们自觉遵从公路工程建设规律,不断规范公路建设管理行为,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制度调整问题,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指导思想,遵循敢于创新、试点先行、稳步推广的原则,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将成熟经验制度化。在勘察设计方面,部组织编辑了《新理念设计指南》等技术手册,发布了《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将勘察设计新理念拓展、固化为设计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方面,不断深化对项目法人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倡专业化管理,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建设单位的基本要求。在市场监管方面,构建了全国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施工、监理、设计等市场主体的信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招投标程序和制度设计,规范分包管理。在质量管理方面,发布了《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关于严格落实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在多年来公路建设规模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工程质量总体上不断提升。在建设管理模式方面,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后,交通运输行业较早开展了代建制的研究和试点工作;2006年以来,部在广东、福建、北京等5省市启动了设计施工总承包试点工作;2011年以来,启动了监理体制改革调研工作,研究制定新的造价管理办法,组织修订《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并改革竣工验收制度。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公路建设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与制度建设,为全面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公路建设工程管理实践不断丰富。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我国公路建设近十年来始终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量的工程实践特别是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为推广公路建设新理念、推行现代工程管理、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四川川九路、云南思小路以及全国52个典型示范工程的引领带动下,“六个坚持、六个树立”新理念迅速推广。“安全、环保、耐久、经济”,建设“百年大桥”、“放心工程”,成为更高、更好、更切合实际的建设目标,摒弃了以往不切实际的口号性目标,目标更平实、更具体、更符合工程建设特点。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沪蓉西高速公路、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重点项目的项目法人组建模式和管理能力,对在全国公路建设中强化项目法人责任、推进项目管理专业化起到了较强的示范效应。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项目法人组建模式,借鉴了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适应港澳两地“一国两制”的特殊要求,更加典型地代表了项目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将来项目建成后要认真总结。2011年起广泛开展的全国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总结推广了一批典型的工艺、工法和管理制度,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三集中、两准入”,智能张拉、智能压浆,混凝土外观质量分级评定制度等,都已经得到普遍推行,有效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在许多重大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中,我们的公路建设理念更加科学,建设管理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化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质量安全管理行为更加标准、规范,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普遍,也更加注重了质量安全控制和系统集成管理,工程内外在品质都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为了适应新疆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针对新疆的区情特点,采取“政治任务动员、市场规律运作”模式,部首次在新疆开展了大规模代建工作,组织12个省、16家单位、400多名代建人员支援新疆建设,目前大多数代建项目已顺利完成或已建成通车。实践证明,在新疆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这一代建模式是符合实际的,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签订代建协议合同,约定了双方责任和权益。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汲取,但总体上说,新疆公路代建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工程管理的内涵,为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推广代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新的路径。

回顾近十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这里有着全体公路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有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改革部署的坚定决心和有力措施。这也是我们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所在。

二、找准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切入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并明确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对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本质上讲,国家治理体系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执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合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部党组认真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明确将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内容之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部党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科学高效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在不断探索实践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项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建设管理体制。依靠这些制度,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应当说,现行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本身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的,就是在试点到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其作用和成就应该予以肯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公路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思路正在变化。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随着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公路建设重心发生变化。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集中连片地区和建设条件复杂的地区推进,由高速公路向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逐渐转移。四项制度最初是从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公路建设主战场的转移,对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公路建设管理模式正在变化。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投资进入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鼓励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债券、基金等融资方式开始投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带来公路建设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不断变化。近十多年的大规模公路建设,使得当前项目法人的构成及其管理能力,工程监理的角色定位及其责任担当,设计、施工、咨询业的规模及其经营能力,从业人员的结构及其专业素质都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明显不同。此外,土地、环境、资源等要素的刚性制约日益凸显,社会公众对公路质量、安全、服务功能和建设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审视现行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利与弊、是与非,使好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不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的制度及时得以改革完善。

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我认为,要切实把握好三个切入点:

(一)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目前全行业对于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是有思想共识的,大家都认为公路建设发展到今天,应该对四项制度进行全面评估,找准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一些制度的零散调整或修订,要统筹考虑四项制度之间的联系,加强相关改革方案的衔接和协调推进。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特别是有效的改革,往往是问题倒逼的,否则就不会有内生动力;依靠外部推力的改革,往往也都是被动的,是难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的。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就要以推行现代工程管理、推动公路建设科学发展作为标尺,来审视公路建设体制机制和政

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科学发展、不适应现代工程管理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部里挖掘的是共性问题,将来发的改革意见也是指导性意见。各地要找出本地区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找出哪些是阻碍或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找准制约公路建设科学发展的关口所在,不断创新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能力,改革绝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口号式的改革、被动式的改革。

为深入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部公路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面调研,调研过程中大家讨论比较集中的,首先是项目法人制的问题。有的同志问,投资人和项目法人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政府投资项目到底应当怎样组织实施?从本质上讲,设立项目法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责权利相对统一的法人机制的激励与约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能动作用,规范项目运作程序,加强项目内部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工程建设领域实施项目法人制以来,项目法人的规范名称、真正属性、功能定位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不少地方项目法人的作用并没有得以发挥,职责并没有体现,也没有体现出专业化管理团队的水平。究竟是工程建设指挥部叫项目法人,还是项目公司叫项目法人,都不是很清晰,需要重新厘定项目法人的概念,从市场角度和项目法人设立的初衷来界定,对不同类型项目的出资人、建设管理法人和运营管理法人进行区分,明确准入标准,加强考评监督。

又如工程监理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监理制度最初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第三方,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制度设计,对于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建设环境的不断变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攀升和建设模式的逐渐多元化,监理职能定位开始出现分歧,监理责权不对等、职责交叉问题比较普遍,很多业主把监理主要作为旁站、试验检测人员,监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部组织的监理体制调研表明,45%的业主单位认为“监理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等情况”,61%的监理企业认为“无法全面履行监理义务”,81%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质监机构认为“监理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监理制度的转型发展、监理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面临亟待突破的瓶颈,必须放在更大的平台以更为开阔的思路进行研究解决。各地在公路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的、复杂的,一定要找出主要问题和矛盾,把改革的意识贯穿始终来加以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要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要求,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主动破除公路建设体制机制的弊端。公路建设与国家产业布局和投资政策、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行政审批与许可等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就要深入研究国家投融资体制、财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及早谋划,主动与之相适应。

应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认真研究公路建设的事权划分、投资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财权与事权、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按照发展“两个公路体系”的总体思路,区分不同公路的功能作用,根据受益原则、能力原则、效率原则和与国情相适应原则,明确各类投资主体,包括中央、省、市、县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公路建设管理模式进行建设管理,推动建立“事权清晰、责任明确、架构合理、制度科学”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更多的社会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也意味着今后公路建设中,投融资模式会更加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在现有的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之外,也将会出现混合型投资项目。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项目管理模式和监管重点的差异,但不管是哪种投资渠道和项目管理模式,都要加强政府监管,有效防范工程建设风险,确保投资效益和工程建设目标实现。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颁布后,允许具备建设能力的投资人自行设计、施工,在法规层面回应了近年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中的相关做法,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和建设管理进行了重大革新,颠覆了传统的“一路四方”建设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项目监理似乎成为了“局外人”,如何调整和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需要我们积极思考、主动应对。

(三)坚持以完善市场机制为切入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公路建设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公路建设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市场主体的作为和政府的监管。因此,需要以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市场规则的公平公正为出发点,来研究谋划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招投标制度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有效制度,公路建设行业是国内最早实行招投标制度的行业之一。招投标制度的普遍推行,为降低公路建设成本,选择最优的参建队伍,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省份招投标程序和制度设计出现了偏差,不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简单的以“抓阄”方式定标,没有将投标人的业务专长和建设能力作为重点考量因素,偏离了择优的基本价值导向,不利于公平竞争、良性竞争,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又比如说,代建制体现了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本质要求,解决了临时组建的项目管理机构专业性不强、局部地区建设管理力量不足的矛盾,能够不断积累和传承建设经验,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建设管理资源,促进人才和技术合理流动。新疆公路代建工作的成功实践,已经充分验证了代建制的优越性。从目前建设形势看,代建市场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西部地区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设条件越来越复杂,技术难度越来越高,只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复杂艰巨的建设任务,更应打开市场,以开阔的眼界,吸收先进管理经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只有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合理构建制度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断培育和发展公路建设代建市场,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公路建设管理人才和技术资源的有序流动、均衡发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否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是否成熟。从以前主要靠前置审批、控制准入,转变为要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无疑也是一次重大变革。审计工作之所以具有权威性和震慑力,就是因为能够真正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形成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要借鉴审计工作方式,从习惯审批的监管模式转变为事中事后的动态过程监管,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实效。

三、切实抓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找准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以“科学高效、责权一致、专业管理、循序渐进”为原则,努力构建与现代工程管理相适应的公路建设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公路交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重点要深化六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探索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多路径。多年来,大部分公路建设项目采用“建设+监理”的传统模式。结合这次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专题研究成果,总结近年来各地项目管理实践和专业化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对政府性投资的建设项目,提出三种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自管模式,由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建设管理法人统一负责项目建设管理的全部工作,不再强制实行社会监理。自管模式的优势,在于建设管理法人对工程全权负责,有利于主体责任落实,同时集中管理也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二种模式是改进的传统模式,即项目建设管理法人+社会监理模式。主要改进内容是明确建设管理法人与监理职责界面,建设管理法人对项目管理负总责,监理接受委托,按照合同约

定对建设管理法人负责。对于建设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的项目,仍然适合采用改进的传统模式。第三种模式是代建制。项目出资人或建设管理法人没有足够的专业管理能力时,应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代建单位,签订代建合同,委托其承担建设管理工作。推行代建制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要明确代建单位资格标准,培育代建市场,严格市场准入。代建单位直接组织项目全过程实施,必须具备管理工程项目的专业能力和合同约定的工作要求。二是要明确代建单位与投资人、建设管理法人等相关主体的职责关系,避免职责交叉。三是要建立代建目标管理、考核激励与风险防控机制,保障代建单位合理收入,确保建设管理目标得以实现。部公路局组织起草了《公路建设项目代建管理办法》,下一步要根据讨论意见和改革方案,修改完善后尽快印发。

上述三种项目管理模式是针对政府性投资项目提出的,对BOT、BT、PPP等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如何发挥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保护其合法权益,又能加强政府监管,确保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各项目建设要求,相应采用上述三种项目管理模式外,还可以继续探索其他有利于建设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

此外,在工程承发包模式上,也要因地制宜,鼓励承包方式多样化。设计施工总承包能够有效整合设计和施工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控制投资风险,可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步推广。有的项目试行延长工程质量保修期,把工程施工任务和一定时期的养护放在一起招标,实行“施工+养护”承包模式。有的地方将科研、技术咨询和试验检测结合起来,开展项目管理咨询工作,提高技术管理能力。这些灵活多样的承发包模式,体现了专业化的要求,提高了建设管理水平,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推广。

第二,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以项目法人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管理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管理内容不可分割。项目法人是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建设管理的龙头和核心,是责任主体。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重点要抓好四个关键问题。

一是厘清项目法人概念。项目法人至少要具备两个要素,要有合法注册的法人资格,还要能够承担与职责相应的法律责任,具备相应的工程管理能力。从上述两方面条件看,目前各地的高建局、建设局、高速集团或投资集团等符合条件,而一些临时性的工程指挥部、项目现场建设管理机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项目法人。根据项目法人的职责范围不同,项目法人可分为三种:项目出资人或其依法设立的法人单位作为项目法人,承担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职能;项目法人可以仅负责项目实施,即建设管理法人;项目法人也可以负责项目运营阶段管理,即运营管理法人。

二是明确法人资格标准和准入要求。项目出资人不具备管理能力的,应当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化管理团队代建。要明确不同类型项目的法人认定程序。目前对于经营性公路项目投资人招标已有明确规定,对于非经营性公路的建设管理法人需要进一步细化认定程序。从国家要求政企、政事分开、监管与执行分开的改革方向看,对于由地方交通局直接组织建设的普通公路、农村公路项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不宜直接担任建设管理法人,应逐步过渡到由其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或通过代建方式,由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

三是落实建设管理法人责任。由于公路建设市场竞争放开较早,现在很多项目建设管理法人,其注册地、日常办公地点都不在工程现场,而是设立现场派出机构负责具体的建设管理。现场管理机构没有法人资格也没有民事责任能力,通常情况下也没有直接签署合同或者拨付资金的职权,只是建设管理法人的代理,就工程现场管理工作对建设管理法人负责。今后,要明确建设项目的管理主体和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是建设管理法人,第一责任人是建设管理法人的法人代表,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时要明确建设管理法人及法人代表、现场管理负责人,实行责任登记制度和变更备案制度,工程出了问题,必须追究建设管理法人和法人代表的责任。

四是完善目标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要认真落实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对项目法人开展考核和信用评价,完善责任追究机制。考核工作要以项目为基本单位,考核内容要涵盖现场管理机构和建设管理法人的管理行为,通过考核激励,强化建设管理法人的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

第三,改革工程监理制,促进监理行业转型发展。我国的工程实践和国外的管理经验都表明,监理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把握准确定位,明确在不同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下工程监理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围绕更好发挥监理作用,要抓好五个关键问题。一是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监理的定位。要继续坚持工程监理制,但是要调整监理的定位,明确监理不是独立第三方,而是对委托人负责的受托方,按合同要求和规范开展监理工作。二是明确监理职权。监理工作是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一种咨询服务,监理单位根据委托方要求,通过合同明确责任和权利。三是调整监理工作机制和工作重点。修订《监理规范》,引导监理回归“工程咨询服务”的本质属性,突出程序控制、工序验收和抽检评定职能,适当减少旁站工作量、平行试验工作量和内业工作量,加大质量安全关键问题的话语权和否决权。四是要进一步强化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五是鼓励扶持监理企业转型发展。引导监理企业逐步向代建、咨询、可行性研究、设计和监理一体化等方向转型,结合《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公路工程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拓宽监理业务范围。深化监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更加注重从业人员的实际专业能力和水平,采取措施保证监理企业的合理利润和监理人员的合理待遇。

第四,完善招标投标制度,优化评标办法。要坚持招标投标制度的本质特性,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完善招投标体系,加快制定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投标管理办法及范本,修订完善标准招标文件。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修订施工、设计、监理等3个招投标管理办法。针对投资人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情况,完善投资人招标有关规定。完善监管机制,不干预招标人正常招标行为,切实加强标后监管,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优化评标工作,改进资格审查和评标办法,加强信用评价结果在招投标中的应用,鼓励采用电子招标,加强评标专家管理,探索完善简易招标制度。

第五,强化合同管理,完善履约信用评价制度。一是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制定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公路简明施工等标准合同范本,研究制定《公路工程合同管理办法》,明确合同示范文本、合同签署条件、合同考核及责任追究等事项。二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和专业合同人才培养,加强对合同谈判、签订、履行、变更、结算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三是加强合同履约管理。通过履约考核、信用评价、奖惩激励等措施,强化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促进合同双方依法履约。

第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维护公路建设市场公平公正。要坚持运用强制性标准,守住公路建设质量、安全的监管底线。对市场主体行为不执行或变通执行强制性标准的,要坚决予以严肃查处。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统一平台,分类施策,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和交换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市场主体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监管、有针对性的精准监管,对违规、失信者依法依规予以惩戒。要强化建设市场监督执法力度,探索改进执法的方式方法,优化细化工作流程,确保监督检查程序公正透明。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发挥专业化市场服务机构的监督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曝光典型案件,严肃震慑违法违规行为,真正提升执政能力、维护公信力。

同志们,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部党组对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为确保公路建设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315冯正霖关于农村公路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315冯正霖关于农村公路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