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定义的分类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年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定义的分类
关于教育的定义纷繁多样,各门各派都有自己对教育的定义,而通过对教育定义的分类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把握各种定义的内涵和特点。伊士雷尔·谢弗勒是美国著名的分析教育哲学家,他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陈述方式把教育的定位分为三类: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文都教育这次为大家系统介绍一下谢弗勒的教育定义分类,最后再用一道选择题真题来加深大家对其理论的理解。
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下的定义,并在自己的教育论述中始终遵守。规定性定义主要是为了叙述和表达的方便而指定某些词语代替某一词语,或者规定某一词语所代表的意义。规定性定义有创造性和非创造性之分,例如“甲”代表“优秀”是非创造性规定定义,因为历史上人们已经有类似的规定,使“甲”代表“优秀”的观点成立。
描述性定义是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如“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或“教育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好途径”。它对被定义的词在历史上以及目前的种种进行概括。词的意义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而且词的意义本身可能是模糊的,因而,描述性定义常常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一种复合形式,既揭示被定义对象“是”或隐含地表明被定义对象“应是”什么,如“教育是社会借以发展年轻一代认识生活中的善和价值的能力的手段”。纲领性定义描述的是一个方案,指向实践,它或隐或显地告诉人们事物应该成为的样子,因而,它是教育中常见的定义。
可以说,这三种定义的分类是根据定义出现的上下文情景来决定的,同一定义根据不同上下文可能归属不同的类型。三种定义的功能各不相同,规定性定义的功能是使该定义能够表达下定义者所需要的含义,使该定义能够在群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描述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定义,谢弗勒总结道:“规定性定义的重要性在于交流,即旨在促进谈话;描述性定义的重要性在于解释,即澄清词语的常规应用;纲领性定义的重要性在于道德方面,即它体现行动的纲领。”下面就以一道教育学考研真题来加深大家对教育定义的分类的理解: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A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教育口号 D教育隐喻
本题答案为A。根据谢弗勒三种定义的分类,其中描述性定义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题干中“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便是对教育的适当描述,指出教育应对人心灵进行陶冶,属于描述性定义的特点,因此答案为A。
第二篇:教育学考点总结
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
1.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内容。2.《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分小成和大成两段。它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预时摩孙、课内外结合、常善救失、启发诱导。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4.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
柏拉图——《理想国》 5.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6.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化。
7.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民主主义与教育》 8.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5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9.布鲁纳——倡导发现式学习。
10.福禄倍尔——《人的教育》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1.斯宾塞——《教育论》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12.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
(4)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13.当代教育学的主要学术派别:
文化教育派:狄尔泰,斯普朗格。
制度教育学派:乌里,洛不罗。
批判教育学派:鲍尔斯,阿普尔,吉鲁,布厄迪尔。14.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世俗性;
教育的国际性;
教育的终身性;
教育的革命性。15.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33页)
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8项发展任务: 6项改革任务: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
改革管理体制;
扩大教育开放。
6项保障任务: 第二章
1.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3)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
2.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A.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B.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任务。
C.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D.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E.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F.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教育现代化——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4.教育现代化的8个内容: 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 教育目标现代化;
教育内容现代化;
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 教师队伍现代化;
教育管理现代化;
教育设备现代化;
教育制度现代化。第三章
1.内发论——孟子,佛洛伊德,威尔逊。
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
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辨析64)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基本阶段;(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加速人的发展;
发掘人的潜能;
提升人的价值;
健全人的个性。第四章
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2.社会本位论观点: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2)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3)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4)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3.个人本位论观点:
(1)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2)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3)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4.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5.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共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就是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6.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7.素质教育的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1)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关。(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制度评价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第五章
1.广义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西方现代学制可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4.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教育基本法律:是依据宪法规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互相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他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6.教师如何依法执教:
(1)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2)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3)教师应该具有自觉的法律意志,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7.教师资格证——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8.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热爱教育事业
(3)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9.教育基本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它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中的“母法”。
10.教育基本法——《教育法》
教育单行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育行政法规——《教师资格条例》 第六章 1.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训练与资格; 专业自主;
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
专业地位。2.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良好的人品;
良好的人际交往过技能;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3)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4)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基本要求: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自我反省,终身学习。3.骨干教师的4阶段理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 4.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敩学相长 第七章 1.课程:(广义)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3.活动课程——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4.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5.课程设计的模式:
学科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
问题中心设计。
6.课程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也叫课程方案。7.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1)注重课程水平的合适性(2)充分体现均衡性(3)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4)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7.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设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8.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1)要保持基本要求(2)要有一定的选择性(3)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4)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体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你,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第八章
1.教学与智育的关系(辨别175)
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主成部分,是以面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智育的基本途径。智育的实施除通过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概括的说,教育和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之间关系。2.教育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双基)(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教学过程的5个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知识与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贯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5.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接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以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班级授课制 意义: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缺点:班级授课制强制系统学习书本,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7.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第九章
1.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说,他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德育包括4个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的心理 4.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最主要矛盾)(3)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6.主要的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的原则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5)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材施教的原则 7.德育的途径:
(1)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辨析】)(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活动
(4)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5)班主任工作(6)志愿者活动 第十章
1.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平行性原则;(马卡连柯)
民主与自主的原则;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原则。2.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第十一章
1.课题选择选题原则:(1)教育性(2)实践性(3)可行性(4)适宜性(5)伦理性
2.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研究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4)研究的循环性 3.叙事研究的特征:(1)呈现事件情节(2)重视背景(3)凸显个人(4)重视反思
4.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法(选择)(1)实物分析法(2)观察法(3)问卷法(4)访谈法(5)测验法
第三篇:教育学考点总结
1.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2.教育形态划分: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根据教育赖以进行的空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4.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者的奠基人” 1806年,《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学著作。教育性教学是其教育学的核心,提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5.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94)6.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校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7.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8.教师职业的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和专业地位 9.课程类型(p165)
10.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从其作用的特点来看,有价值性和功能性之分;从其要求的特点来看,有终极性和发展性之分;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之分;从其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和外在教育之分。11.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一、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二、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12.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域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13.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和含义
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其含义的各种表述有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14.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解决办法(p139)
一、顺序性和阶段性---适应顺序,循序渐进有低级到高级,具体到抽象
二、稳定性和可变性
三、不均衡性
四、个别差异性
五、整体性 1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空)
(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逐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16.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三、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7.在我国教育实施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一、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三、正确理解和处理各育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18.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是:
一、专业理想的建立
二、专业知识的拓展
三、专业能力的发展
四、专业自我的形成 19.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二、从重视实施传授向重视能力转变
三、从重视教学向重视学法转变
四、从重视认可向重视发展转变
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0.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一、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堂内容
二、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三、确定教育目标分类
四、列出综合性目标
五、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21.如何处理各育关系?(案例)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否则,虽有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也难以搞好全面发展教育。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根据上述各育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要把各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都得到发展。要注意两种片面的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关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特殊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区别和不可替代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了开来。(p90)2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案例)(149)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三、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四、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五、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案例)
一、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的教学,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杀手。这种做法不仅体现在考试中,而且表现在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同一的教育模式,统一的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虽然能提高管理效率,但遏制了个性的发展。
二、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利是举得做法,是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体质下降,心理问题大量出现。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顺从,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第三,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失去了对生命的关怀。---针对此怎么做?
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学生的需要当做第一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是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教育制度等。再次,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如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部民主等。必须找准问题的焦点,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
P219……….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考点总结
高等教育学考点总结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10题,每题1分)(书上的知识点,一目了然,例如,某一具体的教学原则来源于古代哪一个文献,4选一,例如,教学相长来自于()文献。选项:A《论语》、B《大学》、C《中庸》、D《学记》)
二、判断(10题,每题1分)(只需答勾或x,不要改错。注意审题,例如,“就是”、“仅仅是”等极端的语句。例如,学历,是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错,是在法定教育机构中的。)
三、简答(4题,每题8分)(简要回答,答出要点,需要解释性的拓展语句。例如,备课的基本要求:三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还要加以解释。)
四、论述(2题,每题15分)
五、案例(分析)题(1题,18分)(重点:教学论中的内容,有话说,围绕主题说)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第六章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形式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第十三章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小点一: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P14 小点二: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P15)小点三:大学要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P15)小点四:高等教育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P15)小点五: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P16)
小点六:中世纪大学的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P18)小点七:中世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文学、法学、医学、神学(P19)
小点八:19世纪,洪堡开创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洪堡时代”(P24)
洪堡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两条最基本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P24)
小点九:赠地学院: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P29)威斯康辛思想:(P29)
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③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与“洪堡时代”相比,多了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小点十: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单选)(P32)
第三章 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第一题: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小题)(P44-48)第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第二,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第三,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
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第六,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
第二题: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方面:(大题,简答题)(P53-54)
第一,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第二,经济发展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决策。第三,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第四,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
第三题: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判断题)(P65-66)
①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②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第一题:小题: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P68)
高等教育是再生产社会政治关系。(P69)
第二题: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P71-72)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应归因于教育。他因此,在197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第三题: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改造和创新方面。(小题P75)
第四题: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大题,P77-79)
第一章不要
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第五题:高等学校的职能(大题,P79-81)①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主要职能)。
3)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效职能的延伸)。
②三项职能的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P82)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根本理由; 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高等教育目标
第一题:教育目标
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P87)①定义:教育目标是指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广义是指教育目的,狭义上是指培养目标。(补充)②特征(小题):1)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质。(P87)
2)高等教育目标还有相当的复杂性。(P88)③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作用)。(大题)(P89)1)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标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评价和激励作用 教育目标是教育评价的依据。(小题)(P89)
第二题: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的高等学校的具体化。(即细化了的教育目标。)(P93)
第三题:通才和专才(P98)
通才: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专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第四题:高等教育的任务(P102)
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 高等学校专业与课程
第一题:高等学校课程的特征(P114)(大题,简答题)答题要点:专业性、探究性、前沿性 第一,高等学校课程具有专业性。第二,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探究性。第三,高等学校课程具有前沿性。
第七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一题: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大题,P125-128)(答题要点:三性)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时间活动的统一过程。(1)特殊性 首先,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它不是以尚未发现的事物或真理为对象,而是以他人或者前人已经发现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对象,主要是以教材为中介的间接经验,也可以说是书本知识。
其次,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的认识活动也有所不同(即,条件不同)。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亦即再发现的过
程。第三,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无限的,而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时间有限性)。(2)双向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再者,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3)发展性
第一,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记忆力、思考力得到了发展,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为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准备了条件。第二,教学活动作为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途径,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不同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小题:
判断题: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正确)(P125)
单项选择: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力。(P127)
第二题: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四点,P129-130)专业性 独立性 创造性 实践性
第三题:教学原则的特点(补充)实践性
科学性(客观性)
第四题:谁提出什么样的教学思想。(记住,小题)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P131)《学记》总结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朱熹提出:循序渐进原则 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方式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悱:学生想说心里话,表达不出来; 发:教师指导学生把心理话说出来(P133)《学记》:道而弗牵:教师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P133)
强而弗抑:要强迫学生顺从(P133)
开而弗达:学生在思考阶段,老师要给予启发,又
要有保留(P133)
思想性:文以载道:寓理想性于教学中(P132)判断题:知识与能力成不成正比?(不成正比)(补充)判断题:直观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正确)(补充)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P138)
第五题:你能否结合你所任教的专业课,对教学原则体系进行一番评述。(P131-138)
要点三个方面:①教学原则的概念
②教学原则的体系
③能否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
①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②教学原则体系包括: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八条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③选取其中两条进行阐述(您还可以选择别的原则进行阐述,并且要结合自己的所讲的课)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 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是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首先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
2)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贯彻博与专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教师同样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须既有专业所长,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独立性、创造性特点的反映,也是高等学校一条特殊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科研化,同时将教学活动体现于科研过程,使科研活动教学化,从而将高等学校的这两种主要的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体,共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
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2)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
3)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形式
第一题:班级授课制(P141)
是在17世纪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立,后经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赫进一步完善得以推广。我国首次使用:1861年,京师同文馆
第二题: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考点:年年都考,出大题)(P141)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2.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有更多“相观而善”的机会。缺点: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即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兼顾个别差异。)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关系,同时注意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
第三题: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小题)(P143)1)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第四题:备课(P144)
答题要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首先,教师备课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透彻领会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对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其次,教师备课还要备学生,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乃至还要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第三,备方法,在吃透内容并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寻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
第五题:大学上课不用讲究?或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即,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补充)第一,目标明确
第二,内容正确(懂,透,化)第三,方法得当 第四,表达清晰 第五,气氛活跃
第六题:教学方法(重要内容)(P148)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小题:教学方法是教师施教活动方式的综合。(×错误,解析:是传统观点,是不对的。)
第七题:讲授法(要求新教师掌握的内容)(P150)运用最为广泛,最基本的方法。①明确的目的性 ②内容的科学性 ③内容的逻辑性 ④语言的感染性
此外,教学方法还包括:问答法、讨论法、试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能判断,哪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归属于这里何种方法。)(P150-154)
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者向学生作示范,以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的一种方法。(重要)(P152)
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正确,补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正确)(P159)
第八题:教学方法选择依据(补充)①要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②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③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④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
⑤要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及适用范围 ⑥要依据教学的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第九题:教学评估(P163)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判断题,正确)
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一题:小题目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P166)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从19世纪开始。(P167)科研作为高校职能的提出者:德国人
洪堡(重复前面内容)
第二题: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的内容(简答)(P176-177)
①教育教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体系中的特色内容。②含义:高校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内容:
1)研究教育对象。2)研究教学内容。3)研究教学方法。
小题:科学研究的起点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P178)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师
第一题:与教师相关的几个法律法规(P188-189,以及补充)1985年2月12日
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学会条例》 1993年10月31日
第八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
《教师法》 1995年3月18日
八届人大会议,三次
《教育法》 1996年5月15日
八届人大常委会
十九次会议
《职业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
九届人大常委会
四次会议
《高等教育法》
第二题:教师的含义(P189)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第三题:高等学校教师的价值(即教师的三大基本任务或三项重要职能)(P192-193)
要点: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承担者: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思想品德教育)。2)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 3)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
第四题: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大题,记住,P194-195)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具有持久、稳定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应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
4)教师劳动的群体性——决定了其高度的协作意识 小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性?(创造性)小题:向师性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性?(示范性)
小题:身教重于言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什么性?(示范性)
第五题: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补充)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是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地位、性质、劳动特点及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决定的。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用于坚持真理)②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③文化知识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
④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和管理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⑤身心素质(一是身体素质:体制健康,耐受力强,反映敏捷,精力充沛;二是心理素质:愉快的心境,开朗的心胸,幽默地情绪,顽强的毅力)
第六题:教师的教育情意(P198)①教育理想 ②教育情操 ③教育性向 ④教师自我
第七题:教师的权利(6点,P201-202)①教育教学权 ②科学研究权 ③管理学生权 ④获取报酬权 ⑤民主管理权 ⑥进修培训权
第十三章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每节标题,记住即可)①高等教育大众化 ②高等教育国际化 ③高等教育多样化 ④高等教育综合化 ⑤高等教育私营化
第一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教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述。(补充)答: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位价值观。②个人本位价值观(含义):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
③社会本位价值观(含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高等教育目的,强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④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1)个人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但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结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2)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助长了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了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⑤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历史上出现的高等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单项选择已被视作为一种教训,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纪做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第二题: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加补充的内容)
①概念:所谓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急功近利的甚至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与单纯的应试教育相对应。
②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四大发展趋势、潮流)
1972年 法国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1979年 罗马俱乐部、学无止境:创新性学习(终生教育)代替维持性学习
1989年 北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 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环境 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人:全面发展
1996年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知识经济 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会发展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 1949—1978(30年)“双基”教育阶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979—1982(4年)发展智力
1983—1989(7年)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990—至今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 ③国际上教育的行情 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全球化使职业的变动、岗位的转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要求更突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内涵提出新的要求——对责任感、道德伦理提出新的要求。人的发展要求:身心、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④大学素质教育的定位:
大学素质教育是一种指导思想。
大学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全过程。⑤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学和人文(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难点:发展情感
第三题:扫尾知识点: 小点十一:高等学校组织具有“二重性”,即高等学校兼有“教育性”“学术性”的组织属性。(P208)小点十二: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P216)小点十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大致上分为三种模式:集权模式(我国属此)、分权模式、并重模式(P232-233)小点十四:高等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P234)小点十五:学历,使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历经历。(P237)
小点十六: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P239)
小点十七:分段标准(P248)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下
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15%~50%,我国已属此阶段,在18%左右
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 标准:国家适龄青年(18~22岁)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又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定义
一)对教育管理学概念的不同认识
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归纳为以下几类:
1、把教育管理学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此类观点指明了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并根据该对象把教育管理学分为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此类概念定义属功能性定义,即用教育管理学的功能来界定教育管理学。
2、把教育管理学看作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和本质,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 此类观点认为教育管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其功能是揭示教育管理规律。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功能两方面构成一个属性组来定义教育管理学,较第一类全面些。
(二)教育管理学概念的界定
# 定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问题为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有关方法,通过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一门管理科学。
包含三方面功能或目的: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
二、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界定
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一是把教育管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二是把教育管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三是“活动说”,把教育系统的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学界有不少人持这类看法;四是把现象、活动和规律均看作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问题或成为问题的教育管理现象。
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管理现象,任何教育管理问题都是以教育管理现象为基础的。首先有现象,然后这些现象为人们所知,接着人们对已知的某些现象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研究对象。所以,教育管理学的核心是增强对教育管理的问题意识,发现并界定教育管理问题,展开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教育管理学只能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对问题的解决或解释。
(二)教育管理学研究问题的类型
1、教育管理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 根据教育管理问题存在的性质划分。
教育管理事实问题是教育管理研究者感知或经验到的教育管理现象问题或客观现象问题。分为四类:①自在事实问题(如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教师新陈代谢);②客观事实问题(大量存在的是此类问题,如学校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织文化等的建设问题);③经验事实问题(实践中所感知或认识到的疑难);④理论事实问题(不同理论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教育管理价值问题是指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意义问题,也可以看作是管理主体所追求、赞赏、期望的东西。存在多种分类,按教育管理主体需要分为三类:物质价值问题(经济效益情况)、精神价值问题(精神满足情况)、综合价值问题(满足人们综合需要情况);按价值存在形态分为三类:物质的价值问题(对物的管理,如校园建设的价值)、精神的价值问题(如校园文化、道德风尚)、人的价值问题(如人的地位、作用、尊严)。事实问题是“是”或“不是”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而价值问题是“好”或“坏”的问题,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教育组织,其性质有所不同。
2、教育管理的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 根据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目的划分。
经验问题可分为三类:①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形成新的理论或方法);②已解决的问题(所构成的理论是教育管理学的基本内容);③反常问题(已解决的问题在新条件下又成了问题)。概念问题也叫理论问题,是指教育管理理论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管理学的“元”问题。分为两类:①内部概念问题(理论内部的概念模糊或矛盾);②外部概念问题(理论与理念之间的矛盾或冲突)。经验问题是研究与教育管理实践有关的问题,其目的是解决现实的教育管理实践问题;概念问题是研究理论本身的问题,其目的是使教育管理理论更具有合理性、解释性、系统性。
3、教育管理常规问题和革命问题
根据库恩的科学革命观点划分,科学发展可分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两个阶段。常规问题可分为两类:①当前能够解答的问题(根据已有理论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丰富和完善当前的理论);②现有理论不能完全回答的问题(但能从现有理论出发探索出新的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办法,从而发展现有的理论)。革命问题又叫危机问题,是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不能回答的全新的问题或异质的问题。可分为两类:①个别的革命性问题(指对现有理论体系不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反常问题,对其解答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系统的新理论);②结构性的革命性问题(指现有理论不能回答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其解决就意味着新的系统理论的诞生)。产生的新理论会替代或与现有理论并存。
4、教育管理的“真”问题和“假”问题
以上的各类问题都应是真问题,而不能是假问题。判断的依据是该问题“是否存在”,不是是否需要或是否重要。
真问题是现有的理论没有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好的问题。真问题的确定是建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的,以此发现问题确实存在,或虽然研究过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一)关于教育管理学性质的不同观点
1、教育管理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教育管理学确实具有教育学的性质,但教育学的属性不是教育管理学的一般属性,而只是其区别其他管理的特殊属性。
2、教育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教育管理学根源于现代管理理论,是一般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运用。
3、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分为两种观点:一是教育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二是多学科交叉,与管理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运筹学等联系密切,是边缘学科。
4、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方法上以事实和经验为出发点,运用很多的实证研究手段;目的上主要是解决教育管理的实际问题,改进管理工作。不周处在于教育管理学本身也有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之分,不能单纯归之为应用学科。
5、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综合性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特点而非唯一特点,不能称之为综合学科。
(二)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定位
1、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管理学科
把教育管理学建立在管理学的基础上,首先可以充分地运用已有的管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教育管理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其次,为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科进行对话提供了条件,因为他们的基本概念具有共通性;再次,有了管理学的基础和与其他管理学交流的条件,教育管理学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摆脱了被孤立的境地。
2、教育管理学的特质
(1)综合性
指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的综合。
(2)实践性
指教育管理知识的客观性,功能的实用性,使用的情景性。
(3)开放性
指打破学科的疆界,根据学科发展要求不断地吸收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发展和完善本学科。
四、教育管理学的方法
(一)教育管理学方法的分类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P.39列表分析。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质的研究、系统研究。
(二)教育管理学的定性研究 一类研究方法的总称,是用文字来描述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来说明事物的性质或属性的方法。其基本方法有演绎法和归纳法,具体的方法有经验总结法、历史文献法、比较法、抽象法、理论法等等。
定性研究遵循严格的逻辑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为手段,其目的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是科学的研究。主要缺陷是不能精确地说明研究对象的性质。
1、演绎法
亚里士多德创立。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其主要形式是三段论。P.41-42
2、归纳法
英国哲学家培根创立。归纳法是由关于个别或特殊性知识的前提推出关于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有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P.43
3、经验总结法
研究者对教育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和有效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使认识和做法上升为理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属归纳法。
4、历史研究法
对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究的方法。有五种发生学形式,六个基本步骤,两个局限。
5、比较研究法(广泛使用)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类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普遍性和差异性,以便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四种比较相互交织。
6、理论研究法
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性知识的形式反映教育管理的特性和规律。有严格的程序或过程。
自古代产生学校教育以来,教育管理就以一定的形式出现了。现代的教育管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教育系统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从管理职能与管理过程来看,现代教育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教育管理不同于教育行政,教育管理不仅有行政的内容,还包含有关政党的方针和政策,而党政是应分开的;教育管理从层次上看,按刘文修的观点可分为教育的宏观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教育方针的颁布等)、教育中观管理(地方层次的教育行政活动)、教育微观管理(学校层次的管理经营活动)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的管理。主要内容有: 1 .实施教育法令; 2 .制定教育规章; 3 .编制教育计划、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 4 .审核教育经费; 5 .任用教育行政人员; 6 .视导和检查所属单位的工作; 7 .协调教育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有的国家对教育行政管理采用中央集权作法,如中、法等,有的国家则采取地方分权的作法,如美国等)
学校管理通常是指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然而,目前学校管理正日益注重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制定教学计划在.安排教学、科研任务; 3 .制定学校规章制度; 4 .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 5 .管理学校其他工作; 6 .协调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其他部门的关系。(学校作为文明的辐射源有其自身的能力和义务)
教育管理学是建立在教育学与管理学这两门学科基础上的交叉学科,往往要是运用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原理,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研究教育系统中的管理问题,揭示教育管理的一般规律。孙绵涛 教授将教育管理学定义为: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活动、体制、机制、观念),并通过研究现象而揭示教育管理规律(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虽然教育管理学主要以教育学与管理学为基础,但它同时涉及众多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它萌芽于 20 世纪初,直到 50 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说,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