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肛裂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2011
肛裂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2011)
一、临床资料
肛裂病的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2011年共收治肛裂病人45例,其中截石位6点肛裂病人30例,截石位12点肛裂病人6例。其他9例。辩证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分为3型。45例病人中,中医辩证属血热肠燥证32例,气滞血瘀证12例,阴虚津亏证1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45例,中医药治疗率100%。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45例,治愈率100%。
二、分析、总结、和评价
肛裂主要是应用用中医的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肛裂治疗以清热泻火,增液通便,凉血养血,行气活血,润肠通便为主。
血热肠燥证选用方药:黄芩、黄柏、生地、生石膏、元胡、地榆炭、槐花粉、三七粉、生大黄(后下)。
阴虚津亏证选用方药: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阿胶(烊)、桃仁、红花、熟地、、川芎、元胡。
气滞血郁证选用方药:当归、榔片、厚朴、决明子、桃仁、红花、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陈皮、元胡。早期肛裂应避免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配合扩肛、局部封闭疗法。早期肛裂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软化大便、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方面,以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同时发挥中医学理论特色,加强中药的临床应用,配合非药物中医诊疗项目的开展。该方案的实施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部分诊疗方案落实不到位,今后加大中医特色治疗项目绩效考核力度。
通过细化的选择术者采取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实施的更加仔细,已经可以将损伤降到最小。
三、方案优化
(1)早期肛裂的中医药治疗,因患者饮食、便秘、排便习惯等问题,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疗效,如何在早期肛裂的非手术、中医药治疗上运用有效手段达到治愈目的,防止反复发作。中医重在整体调节,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肛裂主要因阴虚津亏,热结肠燥,大便干结,努挣排便致肛管撕伤,因此在治疗上应重在润肠软便,活血化瘀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淋巴回流及营养代谢,解除内括约肌痉挛,达到治愈目的。今后要进一步总结本科特色治疗方案,经验治疗,在细节方面完善,要体现出本科室治疗的特色优势,根据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断更新完善诊疗方案。
(2)术后患者排便困难努挣用力,增加了手术创口的牵拉,引起术后肛门疼痛。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则水分过量吸收便质坚硬,粪便滞留肠道越久,那么排便困难、伤口疼痛加剧。而越痛患者就越怕排大便,粪便在肠道滞留过久,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粪便嵌顿的发生。
针对术后小便难解我科加强宣教,突出服务流程,增加耳穴压子通络止痛,或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或肌肉注射,有利小便解出。
第二篇:2017年肛裂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 、优化
2017年重点优势病种肛漏 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结合市级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学科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充分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优势为重点,加强肛肠专科疾病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优化中医药治疗肛门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加快学术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将对肛肠科常见疾病全面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整理、优化工作。
2017年收治的肛漏病人,严格按照汉滨区中医医院肛肠科2016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漏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1.1临床疗效
2017年共收治肛漏病人 27 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7例,低位肛漏20例。27例病人中,有合并感染肛痈者,中医辩证属火毒蕴结证3例,热毒炽盛证14例,无合并症者中医辩证湿热下注证40例,阴虚毒恋证0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27例,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27例,治愈率100%。1.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肛漏主要是用中医的肛漏一次性根治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药直肠滴入,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2.并发症的分析
肛漏尤其是肛漏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6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7年与2016年各种数据比较
住院时间(天)尿潴留 排便困难 疼痛 延迟愈合 2017年 11 07 5 05 1 2016年 13 08 5 06 2 为降低肛漏术后尿潴溜发生率,2017年,对于低位肛瘘,和简单的高位复杂肛瘘,尽量只用局部麻醉,且术后肛内放1粒双氯酚酸钠以止疼,并在术后,常规热敷小腹,松弛括约肌以利小便。通过与2016年数据对比,尿潴留比例有所下降。
通过与2016年数据对比,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主要与换药时加用湿润烧伤膏及龙珠软膏以促进伤口愈合。
尽管运用中医药在治疗肛漏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肛漏术后便时疼痛、肛门坠胀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今后需进一步探讨中医软坚散结、清热利湿、脱毒生肌药物在肛漏术后恢复期的运用。此外,科室经验方、特色疗法方面总结较少。今后要进一步总结本科特色治疗方案,经验治疗,在细节方面完善,要体现出本科室治疗的特色优势。根据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断更新完善诊疗方案。
3.小结:采用马应龙痔疮膏、马应龙痔疮栓,湿润烧伤膏,龙珠软膏等外用药,具有明显的疗效,表现在其有显著的止痛、止血、消肿、止痒的作用,广泛应用术前术后之中,该方案的实施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第三篇:颈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11年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2、辨证分型论治:
1)风寒痹阻型:治法:散寒除湿,疏经活络。方药:蠲痹汤加减。2)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3)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4)肝肾不足型: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5)气血亏虚型: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方药:八珍汤加减。
三、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2.牵引疗法 3.其他外治法
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4.运动疗法
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症状控制,肢体凉、麻、痛、萎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
l、项痹(颈椎病)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
201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项痹患者242例,其中风寒湿型36例、气滞血瘀型84例、痰湿阻络型23例、肝肾不足型75例、气血亏虚型24例,总有效率97%。
2、疗效评价
项痹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颈椎病临床症状众多,中西医分型较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
(1)中医治疗项痹,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项痹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使血管扩张,充血减轻,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以达满意效果。
(2)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洗等在项痹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优化方案如下;
(l)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项痹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项痹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项痹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3)定期开展项痹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的统一性必须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5)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短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英太青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6)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仪器,引进中药足浴治疗。通过制定科室足浴协定处方,应用于患者,以全息理论为指导,中药泡足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改善眩晕症状。
第四篇: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11年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一、定义: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我科腰痛患者西医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病情较重者应卧硬板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2、辨证分型论治:
1)寒湿腰痛: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2)瘀血腰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3)肾虚腰痛
肾阴虚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方药: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药:右归丸加减。4)湿热腰痛: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3、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取穴:肾俞、阳陵泉、委中、阿是穴。血瘀加后溪、人中;寒湿加气海、大肠俞;肾阴虚加太溪:肾阳虚加命门。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八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灸法:患者腰部艾箱,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3)拔罐;辨证取穴,每穴5分钟,每日一次。
4)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5)腰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6)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7)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8)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9)腰椎牵引: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腰痛完全消失,行走及活动无不适感,肢体凉、麻、痛、萎等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
l、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
201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治疗268例:其中血瘀证型83例;寒湿证型65例;湿热证型6例;肝肾亏虚型114例。总有效率98%。
2、疗效评价
腰痛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众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
(1)中医治疗腰痛,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腰痛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骨健筋韧,以达满意效果。
(2)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洗等在腰痛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优化方案如下:
(l)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腰痛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腰痛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开展腰痛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4)定期开展腰痛宣传教育,提高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
(5)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6)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针刀疗法,以松解粘连,缓解挛缩。(7)可进一步引入中药外用足浴改善症状。通过协定处方将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药物放入泡洗桶中,加速下肢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8)可引进腰椎间盘腔臭氧治疗,通过臭氧消除椎管内超氧化物自由基、细胞内皮刺激因子等物质,从而改善症状。
第五篇:2018年面瘫病专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18年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分
析、总结及优化
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诊断要点]: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第15天;
2.中期(恢复期):第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病因病机]: 风邪外袭:本病多由风寒之邪侵犯阳明、少阳经络,邪气壅塞,经气阻滞,以致经筋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发为本病。正气内虚:思虑过多,劳役过度,久病之后,人体气血内虚,经气不足,营卫失调,经络空虚,而致风邪乘虚侵入经络、经筋,发为本病。
[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1)风寒证
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2)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太阳、颊车、阳白、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面部浅刺,留针15分钟,针用泻法。
②恢复期:阳白、太阳、四白、头维、地仓、颊车、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太白、承浆、迎香、颧髎、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地仓、颊车行长针透刺,针用平补平泻法,留着30分钟。
(二)辩证服用中药汤剂 1.风寒袭络证:小续命汤加减。2.风热袭络证:大秦艽汤加减。3.风痰阻络证: 牵正散加减。4.气虚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加减。
(三)其他疗法
1.百会灸疗法:①艾炷药物组成:精艾绒、自制面瘫温灸散(苍术、防风、白芷、丁香、吴茱萸)适量。两者混匀,做成塔形艾炷,底座直径5 cm,高4 cm。②自制锥形百会灸罩:底座直径10 cm,高25cm,四面留直径0.3cm烟孔。③操作:取约大小厚度为6 cm×8 cm×1 cm规格的鲜姜片为底座,穿数孔置于百会穴上方。将药物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后用百会灸罩扣其上,燃尽为度,每日一次。
2.根据病情和临床实际,亦可采用红外线照射疗法。3.甲钴胺注射液0.5mg 足三里穴位注射 Qd。
4.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一次。
[疗效评定]: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①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
②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轻度不对称。③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④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8年面瘫病诊疗规范在2017年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优化具体如下:
1.对于面瘫的分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制定要面瘫的中医临床路径,更加清楚的明确了各期的发病时间,进一步确定了各期的治疗原则;
2.提出了急性期针刺以前刺激为主,能够有效地防止面肌痉挛的发生;
3.提出了面部透穴的操作方法,进一步加大了针刺的得气力度,加强了针感的传递;
4.进一步明确了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头穴治疗的方法,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5.进一步完善了艾灸在面瘫治疗中的作用;
6.进一步提出了中医特色疗法拔罐法在面瘫中后期的应用; 7.进一步明确了面瘫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