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眩晕分析总结优化方案
2010年度眩晕
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与优化方案
武城中医院内科
2010年度,我科在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其中症状缓解率达98%。
一、临床疗效评估
1、中医治疗方法:2011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202人,202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156例、中药静脉制剂141例、针灸25例。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76例,阴虚阳亢证53例,肝火上炎证41例,肾精不足证22例,痰瘀阻窍证10例。
3、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8%,临床显效率53%,有效率9%,无效率2%。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平均为98%。
4、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7天。
5、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63%,中成药使用率93%,特色疗法使用率9%,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二、诊疗方案优化
我科针对眩晕病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肾精不足证、痰瘀阻窍证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对风痰上扰
证、痰瘀阻窍证酌情给予重用天麻、石菖蒲等治疗,对于呕吐较重、不能口服中药汤剂者,予以天麻素注射液加入液体内静脉点滴,并注重患者机体的液体津液平衡,效果显著,故修订诊疗方案注重天麻素、石菖蒲等应用治疗。
三、患者满意度调查
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等调查,对治疗效果满意率95%、诊疗服务满意率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诊疗方案。
四、难点及问题
1、眩晕伴有呕吐的患者,症状常剧烈持久,内服中药治疗困难。
2、眩晕易复发,预防眩晕发作尚缺乏有效的措施。
五、眩晕中医治疗难点解决措施
1、针对眩晕伴有呕吐不能服药的患者,可探讨用辨证选用中药特色方剂穴位贴敷方法治疗以及中药超声导入方法治疗。
2、挖掘祖国医药宝库,深入研究中医药理论,探讨研制中药特色制剂预防眩晕发作。
第二篇:2010年眩晕病分析总结评估
中风病专科资料----诊疗方案4.3.42010年眩晕病分析总结评估
我科制定了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现将我科2010按眩晕病诊疗规范管理的96例住院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96例患者均为2010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5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42岁,平均46岁。
2、中医诊断
96例患者均符合眩晕的诊断标准,其中肝阳上亢26例,痰浊上扰者44例,气血亏虚15例,肾精不足10例,气虚血瘀1例。
3、西医诊断
所有病例均符合眩晕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脑卒中、脑肿瘤、外伤等。
4、疗效
显效20.8%,有效46.9%,无效32.3%。
5、住院时间及费用
住院天数最短1天,最长15天,总平均住院天数6天,总平均住院费用3300元,其中检查费化验费1100元,治疗费900元,药费1300元
6、中医治疗率100%
7、分析总结
临床观察表明眩晕中气血亏虚型、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均较多见,占据88%以上患者,属于气血不足者显效不如其他两型快,且容易出现劳累后心悸 失眠,治疗次数也多于其他的两型。辩证属于肝阳上亢者,虽治疗见效快,治疗疗程短,但在情志刺激,郁闷恼怒下易复发或加重。属于痰浊中阻者,多为中年男士,多因其肥胖,嗜食干肥酒醪,且不勤于活动者,呕吐痰涎,不思饮食症状,疗效欠佳。解决以上难点的思路及对原方案的改进措施:,对于辩证属于气血虚弱者,我们采取中药汤剂中重用当归、参芪以补气生血,并嘱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针对痰浊中阻者,我们采取嘱其平时节食肥腻酒醪,忌食辛辣,多运动,多进食除湿之品
2011.1/ 1
第三篇:2015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xxxxx院内一科(2015年)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5年1-12月,我科在开展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48例,完成48例,平均住院日11.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药浴、拔罐以及传统疗法康复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临床路径的4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4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95.8%),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42例(87.5%),针灸治疗32例(66.7%),推拿治疗12例(25%),中药熏洗治疗20例(41.7%),传统疗法康复治疗48例(100%),内科基础治疗48例(100%),其他疗法8例(16.7%)。
三、应用情况分析
随着我科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血压病患者逐渐增加,科室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不断显现。
从实际情况看,治疗难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多为中老龄甚至是高龄患者,且病程较长,患者合并身体其它系统疾病损害较普遍,心脑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影响,治疗难度大。下一,科室将加大眩晕病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患者在缓解期康复锻炼及预防急性发作。同时依托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疏肝益肾,心脑肾同治,攻补兼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快速控制病情的同时,强调远期疗效,最大限度改善患者脏腑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四篇:颈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11年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2、辨证分型论治:
1)风寒痹阻型:治法:散寒除湿,疏经活络。方药:蠲痹汤加减。2)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3)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4)肝肾不足型: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5)气血亏虚型: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方药:八珍汤加减。
三、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2.牵引疗法 3.其他外治法
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4.运动疗法
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症状控制,肢体凉、麻、痛、萎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
l、项痹(颈椎病)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
201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项痹患者242例,其中风寒湿型36例、气滞血瘀型84例、痰湿阻络型23例、肝肾不足型75例、气血亏虚型24例,总有效率97%。
2、疗效评价
项痹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颈椎病临床症状众多,中西医分型较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
(1)中医治疗项痹,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项痹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使血管扩张,充血减轻,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以达满意效果。
(2)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洗等在项痹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优化方案如下;
(l)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项痹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项痹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项痹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3)定期开展项痹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的统一性必须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5)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短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英太青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6)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仪器,引进中药足浴治疗。通过制定科室足浴协定处方,应用于患者,以全息理论为指导,中药泡足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改善眩晕症状。
第五篇: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基本情况
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 2015年 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 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 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 100%。其中,穴位敷帖 44 例(65%),针灸治疗 28 例(44.2%),穴位注射16 例(23.5%),浴足 14 例(20.6%),刮痧 7 例(10.3%),中药外洗 6 例(8.8%),中药灌肠 6 例(8.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治疗方法能
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 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认识不到位: 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 2.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 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如只有针灸在医保范围内,其他的中医特色医疗如拔罐、刮痧等均不在报销范围内。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治疗的 68 例患者中,症状改善 64 例(94.1%),体征改善 59 例(86.8%),理化指标改善 61 例(89.7%);临床总有效率 94.5%。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1)对症状的评价
包括对眩晕病主要症状眩晕的评价和次症身重,心慌胸痛,腰膝酸软,头胀耳鸣的评价。(2)对血压疗效的评价 包括对治疗前后血压的评价。2.疗效分析
采用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血压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 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1)改善症状
例患者主症改善 64 例(94.1%);次症改善 61 例(89.7%),未改善 4 例(5.9%)。
例患者改善的主症中,眩晕改善 64例.68 例患者改善的次症中,腰膝酸软改善 47 例,身重改善 42 例,心 慌胸痛改善 37 例,头胀耳鸣改善 35 例。68 例患者血压的改善 54 例。
三、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一)眩晕病临床治疗难点分析
在 1、2 级高血压的治疗可以首选中医治疗,但是对于 3 级高血压治疗中中医选用的时机:是在选用西药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还是单纯选用中药?这样结果又如何评价?
(二)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从疗效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诊疗方案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改善了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减轻了眩晕对身体造成的各种损害,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明显缓解了症状:如眩晕病主要症状眩晕,眩晕发作的次数均有减轻。在服用中药后 3-5 天能明显得到改善,对于有些自制力差的患者,尽管眩晕发作次数时有时无,但临床症状均能得到很好改善,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实验室检查也能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明显改善患者的机体状态,如标实者患者通过化痰、平肝潜阳等治疗后,邪气减轻,正气自然相对性的增强,同时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3.并发症情况得到改善:采用针灸、穴位注射、刮痧等治疗方法,减轻了患者眩晕、身重等的感觉,并能帮助改善睡眠; 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明显缓解腰膝酸软、倦怠等症状。单用西药治疗,虽然心电图能得到改善,但上述症状却不一定能得到改善。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穴位敷贴、针灸的应用情况:在今年的眩晕治疗中,我们一如既往应用穴位敷贴及针灸治疗高血压患者。尤其对合并睡眠障碍、情绪失常、消化功能低下的患者,更能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治疗的优势。今年共收住 68 例患者,其中有穴位敷帖 44 例,针灸治疗 28 例治疗。患者的脾胃功能、睡眠状况、情绪等因素均得到良好改善,此类次症得到改善,患者机体的整体功能得到调整,免疫力自然的提高。
六、缺陷及优化:
(1)存在的问题: 1.使用诊疗常规的病例数少,统计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2.临床中使用中成药较少,除中药制剂静点外,口服药使用较少; 3.中医证型诊断的主观性较强,每个医生的诊断不一致,导致证型改变而治疗方案不能贯彻执行。
(2)改进措施: 1.今后工作中增加使用诊疗常规病例数,及时总结经验,切实提高中医临床疗效。2.申请购买中成药,临床中适当配伍中成药进行治疗。3.认真学习诊疗常规,做到每个医生都能做到熟练掌握和使用,减少诊断的主观误差。在临床中发现,来医院就诊的眩晕患者均是因为头晕、头胀等不适,故首诊治疗多属于眩晕。因为肝阳上亢与阴虚阳亢,但是临床实践中很多人其两项基本病机均为肝肾阴虚导致肝阳上越所致。因此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去除阴虚阳亢分型。2016年 1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