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肛裂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 、优化
2017年重点优势病种肛漏 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结合市级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和学科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充分继承发扬传统中医药优势为重点,加强肛肠专科疾病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优化中医药治疗肛门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加快学术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将对肛肠科常见疾病全面进行临床诊疗方案的整理、优化工作。
2017年收治的肛漏病人,严格按照汉滨区中医医院肛肠科2016年修订的优势病种肛漏的诊疗方案实施,现就方案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与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1.1临床疗效
2017年共收治肛漏病人 27 例,其中高位肛漏病人7例,低位肛漏20例。27例病人中,有合并感染肛痈者,中医辩证属火毒蕴结证3例,热毒炽盛证14例,无合并症者中医辩证湿热下注证40例,阴虚毒恋证0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27例,中医药治疗率100%。治愈27例,治愈率100%。1.2特色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肛漏主要是用中医的肛漏一次性根治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药直肠滴入,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2.并发症的分析
肛漏尤其是肛漏术后容易造成术后尿潴溜、排便困难、便时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伤口愈合,为了降低这些并发症,我科不断总结经验,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疗法,与2016年度对比,明显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17年与2016年各种数据比较
住院时间(天)尿潴留 排便困难 疼痛 延迟愈合 2017年 11 07 5 05 1 2016年 13 08 5 06 2 为降低肛漏术后尿潴溜发生率,2017年,对于低位肛瘘,和简单的高位复杂肛瘘,尽量只用局部麻醉,且术后肛内放1粒双氯酚酸钠以止疼,并在术后,常规热敷小腹,松弛括约肌以利小便。通过与2016年数据对比,尿潴留比例有所下降。
通过与2016年数据对比,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主要与换药时加用湿润烧伤膏及龙珠软膏以促进伤口愈合。
尽管运用中医药在治疗肛漏术后并发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肛漏术后便时疼痛、肛门坠胀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今后需进一步探讨中医软坚散结、清热利湿、脱毒生肌药物在肛漏术后恢复期的运用。此外,科室经验方、特色疗法方面总结较少。今后要进一步总结本科特色治疗方案,经验治疗,在细节方面完善,要体现出本科室治疗的特色优势。根据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断更新完善诊疗方案。
3.小结:采用马应龙痔疮膏、马应龙痔疮栓,湿润烧伤膏,龙珠软膏等外用药,具有明显的疗效,表现在其有显著的止痛、止血、消肿、止痒的作用,广泛应用术前术后之中,该方案的实施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第二篇:肛裂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2011
肛裂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优化(2011)
一、临床资料
肛裂病的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2011年共收治肛裂病人45例,其中截石位6点肛裂病人30例,截石位12点肛裂病人6例。其他9例。辩证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分为3型。45例病人中,中医辩证属血热肠燥证32例,气滞血瘀证12例,阴虚津亏证1例。
全部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治疗45例,中医药治疗率100%。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45例,治愈率100%。
二、分析、总结、和评价
肛裂主要是应用用中医的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另辅以中药制剂的熏洗及外敷,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肛裂治疗以清热泻火,增液通便,凉血养血,行气活血,润肠通便为主。
血热肠燥证选用方药:黄芩、黄柏、生地、生石膏、元胡、地榆炭、槐花粉、三七粉、生大黄(后下)。
阴虚津亏证选用方药: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阿胶(烊)、桃仁、红花、熟地、、川芎、元胡。
气滞血郁证选用方药:当归、榔片、厚朴、决明子、桃仁、红花、麻仁、瓜蒌仁、郁李仁、陈皮、元胡。早期肛裂应避免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配合扩肛、局部封闭疗法。早期肛裂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软化大便、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方面,以减轻症状,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同时发挥中医学理论特色,加强中药的临床应用,配合非药物中医诊疗项目的开展。该方案的实施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部分诊疗方案落实不到位,今后加大中医特色治疗项目绩效考核力度。
通过细化的选择术者采取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实施的更加仔细,已经可以将损伤降到最小。
三、方案优化
(1)早期肛裂的中医药治疗,因患者饮食、便秘、排便习惯等问题,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疗效,如何在早期肛裂的非手术、中医药治疗上运用有效手段达到治愈目的,防止反复发作。中医重在整体调节,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肛裂主要因阴虚津亏,热结肠燥,大便干结,努挣排便致肛管撕伤,因此在治疗上应重在润肠软便,活血化瘀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淋巴回流及营养代谢,解除内括约肌痉挛,达到治愈目的。今后要进一步总结本科特色治疗方案,经验治疗,在细节方面完善,要体现出本科室治疗的特色优势,根据新技术的学习应用不断更新完善诊疗方案。
(2)术后患者排便困难努挣用力,增加了手术创口的牵拉,引起术后肛门疼痛。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则水分过量吸收便质坚硬,粪便滞留肠道越久,那么排便困难、伤口疼痛加剧。而越痛患者就越怕排大便,粪便在肠道滞留过久,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粪便嵌顿的发生。
针对术后小便难解我科加强宣教,突出服务流程,增加耳穴压子通络止痛,或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或肌肉注射,有利小便解出。
第三篇: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2012)
盆腔炎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方案
(2012年)
一、概述: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中医的热入血室、带下症亦属于该病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 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
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1)湿热瘀结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湄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气滞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③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次症:①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②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⑤脘腹胀满。
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寒湿瘀滞证
主症:①下腹冷痛或刺痛;②腰骶冷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①形寒肢冷;②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③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④经色紫黯或夹血块;⑤大便溏泄。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4)肾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②腰骶酸痛;③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次症:①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②头晕耳鸣;③经量多或少;④经血黯淡或夹块;⑤夜尿频多。
舌脉: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5)气虚血瘀证
主症:①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②痛连腰骶,经行加重; ③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次症:①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②经血淡黯或夹块;③精神萎靡;④体倦乏力;⑤食少纳呆。
舌脉: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①银蒲四逆散《伤寒论》四妙散《成方便读》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银花藤、蒲公英、柴胡、枳壳、赤芍、苍术、黄柏、薏苡仁、川牛膝、生蒲黄、炒五灵脂、延胡索、炒川楝子。
②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金银花、连翘、桔梗、生黄芪、红藤、生鳖甲、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琥珀粉(冲服)、砂仁、蛇床子。
中成药:妇科千金片、金刚藤、花红片、妇炎康、血平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①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中成药:康妇炎、抗宫炎等
②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3、寒湿瘀滞证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①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合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
②暖宫定痛汤《刘奉五妇科经验》。橘核、荔枝核、小茴香、葫芦巴、延胡索、五灵脂、蒲黄、制香附、乌药。
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4.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①杜断桑寄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生蒲黄、五灵脂、川牛膝、大血藤、没药、延胡索、丹参、三棱、川芎。
②宽带汤《辨证录》加减。白术、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党参、杜仲、莲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川续断。
中成药:妇宝颗粒(冲剂)、经带宁胶囊等。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方药:①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知母、三棱、莪术、鸡内金、川芎、当归、丹参、广木香。
②举元煎《景岳全书》合失笑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生蒲黄、五灵脂、川芎、当归、丹参、莪术、香附。
中成药:丹黄祛瘀片、盆炎净、宫炎康等。(二)外治法
1、直肠给药(1)中药保留灌肠
方药:红藤、公英、丹参、连翘、地丁、茯苓、延胡索、败酱草、土茯苓。根据病情,适当加减。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选用塑料导尿管+输液器。
(2)直肠纳药:康复消炎栓等。2.中药外敷
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如热敷散,进行穴位贴敷等疗法。部位:下腹或腰骶部。
(1)中药封包外敷:热敷散(贴)、宫盆康(贴)、暧宫(贴)等。(2)中药药渣外敷:辨证口服中药两煎后药渣外敷。
(3)中药研粉调敷: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4)中药穴位敷贴:方药:三
七、血竭、蒲黄、白芷、沉香、羌活。可根据证型酌加减,研末或制成丸剂,贴敷于三阴交、气海、神阙、血海、归来、子宫、太冲、关元等穴位。
3、中药离子导入
方药: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红花、三棱、莪术、延胡索、透骨草、苍术、白芷、川芎。随证加减。上述药物亦可应用微波、红外线、热滋治疗仪配合进行治疗(湿热包敷)。
4、中药熏蒸治疗
方药:败酱草、大血藤、丹参、赤芍、乳香、没药、透骨草、苍术、白芷、三棱、莪术、细辛。随证加减。
(三)灸法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疗法。可应用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四)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热磁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
(五)对慢性盆腔炎,根据病情和证型,选择应用中药焙干研未,坚持服用2-3个月。
四、总结及注意事项:
1、急性盆腔炎应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应彻底、及时,以防转为慢性。应用抗生素应足量、有效,如高热不退、有脓肿形成应切开引流。治疗应彻底、及时,补充每日所需热量与水分,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高热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及止痛剂。
2、热毒炽盛,邪人营血或热人心包,急服安宫牛黄丸,参照感染性休克的防治原则积极治疗。
3、治疗期间应注意发热、腹痛、带下、实验室检查及盆腔体征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4、保持外阴、阴道清洁,必要时床边隔离,防止反复交叉感染。注意经期卫生,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预防炎症蔓延,继发盆腔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盆腔炎复发和促迸盆腔炎消退。
5、本病急性期为妇科危重病,须彻底治疗。本病慢性期病程长,可反复发作。
五、难点分析
慢性盆腔炎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如何防治慢性盆腔炎、是本病治疗的又-难点。
六、优化措施:
对于慢性盆腔炎,西医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而中医中药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各地报道了不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及方法。中药内服有按辨证分型遣方用药的,有制成专方成药如冲剂、丸剂、片剂、水剂等长期服用的。除中药内服外,用药途径应多样化,如中药针剂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及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等等。总而言之,中医综合治疗比单一疗法效果好。我们应用盆腔炎方内服,配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红外线、微波、热磁等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良好。
“久病多瘀”,慢性盆腔炎患者无论哪一证型,多有瘀滞存在,故治疗上多选用赤芍、丹皮、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药。“久病多虚”,慢性盆腔炎到一定程度,多有体虚表现,故临床上选用茯苓、白术、怀山药、炙甘 草、桑寄生等健脾补肾药以增强体质。
预防慢性盆腔炎的复发,亦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对急性盆腔炎的治疗应及时、彻底。慢性盆腔炎的患者应注意生活调理,注重个人卫生,尤其是经期、孕期、产褥期,卫生用品要清洁,避免不节或不洁的性生活。饮食上注意营养,避免过食肥甘辛辣诸如虾、蟹等品。注意情志调节。避免忧怒过度,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
七、疗效评估(一)评价标准
1、主要指标疗效标准 缓解盆腔疼痛疗效
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
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
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
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
2、次要指标疗效标准:(1)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通过证候疗效率进行判定。
证候疗效数=治疗前证候积分和一治疗后证候积分和/治疗前证候积分和×1 00%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2)局部体征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治疗后局部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95%。显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有所减轻,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局部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积分值减少<30%。(二)评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依据分级量化标准,包括症状及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采用症状、体征积分法,分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级别进行疗效评价。
在患者进入路径的不同时间对主观症状下腹痛、腰骶痛、带下情况和局部体征情况进行评价。
①进入路径当天,按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分级量化标准进行病情程度分级。
②结束路径时,按照疾病主要指标疗效和次要指标疗效标准进行评判。主要疗效指标主要为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和局部体征疗效。
(三)分级量化标准
1、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1)湿热瘀结证:(2)气滞血瘀证:(3)寒湿淤滞证:(4)肾虚血淤证:(5)气虚血淤证:
2、体征分级量化标准——盆腔体征轻重分级:
3、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综合上述症状、体征评分,以判定病情程度。轻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0--18分。中度:症状、体征积分和19--27分。重度:症状、体征积分和≥28分。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妇产科
2012-12-26
第四篇:颈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11年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2、辨证分型论治:
1)风寒痹阻型:治法:散寒除湿,疏经活络。方药:蠲痹汤加减。2)气滞血瘀型: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3)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4)肝肾不足型: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5)气血亏虚型: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方药:八珍汤加减。
三、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2.牵引疗法 3.其他外治法
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4.运动疗法
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症状控制,肢体凉、麻、痛、萎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
l、项痹(颈椎病)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
201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项痹患者242例,其中风寒湿型36例、气滞血瘀型84例、痰湿阻络型23例、肝肾不足型75例、气血亏虚型24例,总有效率97%。
2、疗效评价
项痹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颈椎病临床症状众多,中西医分型较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
(1)中医治疗项痹,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项痹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使血管扩张,充血减轻,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以达满意效果。
(2)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洗等在项痹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优化方案如下;
(l)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项痹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项痹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开展项痹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3)定期开展项痹宣传教育,提高患者颈椎病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针灸、推拿手法治疗的统一性必须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减少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5)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应用综合中医疗法的同时,短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英太青等,消除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止痛物质,实现短时间改善疼痛症状效果,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6)进一步引进各种物理治疗仪器,引进中药足浴治疗。通过制定科室足浴协定处方,应用于患者,以全息理论为指导,中药泡足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改善眩晕症状。
第五篇: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2011年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
一、定义: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伤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我科腰痛患者西医称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常规治疗:
1、一般处理: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病情较重者应卧硬板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2、辨证分型论治:
1)寒湿腰痛: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2)瘀血腰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3)肾虚腰痛
肾阴虚治法:滋补肾阴,濡养筋脉。方药: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药:右归丸加减。4)湿热腰痛: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3、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取穴:肾俞、阳陵泉、委中、阿是穴。血瘀加后溪、人中;寒湿加气海、大肠俞;肾阴虚加太溪:肾阳虚加命门。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八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灸法:患者腰部艾箱,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3)拔罐;辨证取穴,每穴5分钟,每日一次。
4)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5)腰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6)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7)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8)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9)腰椎牵引: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三、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腰痛完全消失,行走及活动无不适感,肢体凉、麻、痛、萎等症状改善。
四、疗效评价:
l、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分布及治疗结果
201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治疗268例:其中血瘀证型83例;寒湿证型65例;湿热证型6例;肝肾亏虚型114例。总有效率98%。
2、疗效评价
腰痛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在治疗上应坚持非手术为主的原则,尤其要发挥中医传统疗法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优势,只有通过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又影响工作和生活者方可考虑手术。但必须指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众多,有的治疗效果不佳。
(1)中医治疗腰痛,重视辨证施治,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在腰痛治疗上,通过辩证运用口服中药,活血通络,骨健筋韧,以达满意效果。
(2)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理疗、中药熏洗等在腰痛治疗上,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为进一步提高诊治疗效,优化方案如下:
(l)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相关科室治疗腰痛的有效经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疗效较差的证型进行优化。
(2)对腰痛采取中药辨证口服、针灸、理疗及中药热敷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开展腰痛患者的中医药早期进行干预的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加强运用中药优势。进行早期干预,延缓和预防病情进一步的发生与发展。
(4)定期开展腰痛宣传教育,提高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科普知识,达到早期预防、诊断、治疗目的。
(5)加强患者自我身体功能锻炼教育,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整体调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6)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针刀疗法,以松解粘连,缓解挛缩。(7)可进一步引入中药外用足浴改善症状。通过协定处方将活血化瘀、舒筋通络药物放入泡洗桶中,加速下肢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8)可引进腰椎间盘腔臭氧治疗,通过臭氧消除椎管内超氧化物自由基、细胞内皮刺激因子等物质,从而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