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组织参加教育部语用司
关于组织参加教育部语用司“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2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通知
各初中、民办学校: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提升中小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根据《教育部语用司关于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2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通知》(教语用司〔2012〕22号)要求,教育局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现将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校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开展活动。此次活动时间长、方式新,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本次大赛的组织活动,首先要制定活动安排,把握时间节点,做到定期开展;其次要广泛宣传,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安排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组织人员及时审核学生作品,及时上传,确保此项活动顺利开展。
二、参赛作品数量:城区小学、矿区小学每月甲组和乙组至少上传10篇作品;400人以上初中每月至少上传10篇作品,400人以下初中每月至少上传5篇作品;辅导区内小学由初中统一组织实施,甲组和乙组至少上传10篇作品;民办学校各组别每月至少上传10篇作品。
三、作品清单:各校(辅导区)须在月底前将上月上传的作品清单(电子版)报教育局基教一股。作品清单统一采用excel 形式,作品清单的文件名称为“××学校×月作文大赛作品清单” 或“××辅导区×月作文大赛作品清单”,内容包括学校、学生姓名、班级、作品名称、指导教师、上传时间。
联系人:原新明
联系电话:0913-7219740 基教一股邮箱:pcjjyg@163.com
附件:教育部语用司关于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2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通知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教语用司函〔2012〕22号
教育部语用司关于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12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语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语委: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工作在学校的开展,提高中小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和传统文化修养,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我司决定继续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2012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宗旨
本活动旨在搭建一个鼓励全国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享受经典的平台,引导中小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中华经典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文化的思维智慧,践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二、组织形式
(一)参赛对象:全国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按学段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为1-3年级,乙组为4-6年级,丙组为7-9年级。
(二)赛制安排:为进一步与学生日常学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本届作文大赛采取月赛制办法,即从2012年4月1日至11月30日为期8个月,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大主题下,每月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评出每个组别当月最佳作文百篇,年终每个组别再从这8个月的月度百佳作文中评出年度百佳作文。
(三)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须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大主题下,以当月确定的小主题撰写作文(月度主题参见本届大赛官方网站)。2.参赛作品体裁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3.参赛作品字数要求:甲组300-500字,乙组500-800字,丙组800-1000字。
4.参赛作品必须经参赛者指定的指导教师确认点评后才能参与正式评审。未经指导教师点评的作品只作展示,不能参加优秀作文评选。
5.参赛作品必须为参赛者的原创作品,参赛作品及其片段不能发表在其他媒介上,引用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一律认定为抄袭,取消参赛资格。
(四)参赛方式:本次大赛不接受纸制版本投稿,参赛者需将作品电子版上传至大赛官方网站http://jiaoyu.139.com,并确保真实、全面、有效地填写参赛信息。每人每月参赛作品数量不限。(参赛办法详见大赛官方网站)
三、奖项设置
(一)月度奖
1.月度百佳作文奖(每组100名):每月先由评委从每个组别分别评出300篇文章,作为月度百佳提名作文;然后由社会公众投票评出月度百佳作文奖。1名参赛者每月上传作品数量不限,可以有多篇作品进入提名,但只能获得1个月度百佳作文奖。获奖者均获得由教育部语用司颁发的荣誉证书1份。荣获月度百佳作文奖的作品同时获得年度百佳作文奖评选资格。
社会公众投票可通过网络(免费)或手机短信方式(每次只收取普通短信信息费0.1元)进行,但每天每个手机号码对同一篇作文只能投一票(每天只能选择网络或手机短信一种投票方式)。(具体评审规则详见大赛官方网站)
2.月度优秀指导教师奖:每个组别月度百佳作文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均获得月度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由教育部语用司颁发的荣誉证书1份。1名教师每月最多只能获得1个月度优秀指导教师奖,当月不重复获奖。
如某个参赛月参赛人数特别多或特别少时,主办方有权根据当月参赛人数适当调整当月具体获奖额度。
(二)年度奖
1.年度百佳作文奖(每组100名):本年度全部赛程结束后,由大赛专家评委从月度百佳作文奖中,评选出各组前100篇作文,获得年度百佳作文奖。
获奖者均可获得由教育部语用司颁发的荣誉证书1份及奖品1份。1名参赛者可以有多篇作品进入年度百佳作文评选,但最多只能获得1个年度百佳作文奖。
2.年度优秀指导教师奖:每个组别的年度百佳作文奖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均获得年度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奖者均获得由教育部语用司颁发的荣誉证书1份。1名指导教师最多只能获得1个年度优秀指导教师奖,不重复获奖。
3.优秀组织奖:大赛设置优秀组织奖100名,不分组别。月度百佳提名作文数量排名前50名的学校和全年参赛作文数量排名前50名的学校均获得优秀组织奖(两项排名方式不重复获奖)。获奖学校均获得由教育部语用司颁发的荣誉证书1份。
四、比赛进程
(一)大赛举办时间:2012年4月1日-11月30日,共计8个比赛月。
(二)月度奖评审和奖项揭晓时间:每月第一天0点至最后一天24点之间上传至大赛官方网站的作品,须在下个月2号24点之前由指导教师完成确认和点评,即可参与当月的月度奖评审。月度百佳提名作文于次月22号(遇公共节假日向后顺延)统一公布在大赛官方网站,进行为期7天的社会公众投票评审,同时对提名作文进行网络公示;月底公布投票评审产生的月度百佳作文奖。
(三)年度奖于2013年1月底之前评出并予以公布。
(四)获奖证书发放时间:月奖证书在参赛月的第三个月的月底之前发放;年奖证书在2013年2月底之前发放。
(五)优秀作品集出版时间:2013年4月底前。
五、相关事项
(一)请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对本项活动予以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大赛对促进中华经典诵读行动进校园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及时转发本通知,做好组织宣传工作,保证活动规模和效果。
(二)大赛组织:本届大赛由教育部语用司主办,中国出版集团中华书局•阳光润智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卓望公司承办,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华活页文选、语言文字报协办。中国教育报、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等媒体单位对本赛事予以支持协助。大赛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共同组成大赛组委会。
(三)评审组织:本次作文大赛月度奖和年度奖评审工作由大赛主办方委托承办方负责。获奖证书将直接由承办方验证获奖人员和学校身份信息后,寄送至获奖者个人和学校。如有希望通过本次大赛比赛平台自行组织省级奖评审的省份,请直接与我司联系沟通具体组织办法。
(四)优秀作品结集出版:本届大赛优秀作文将结集出版,并根据需要附录年度百佳作文奖、月度百佳作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奖的获奖名单及月度百佳提名作文名单。月度百佳提名作文将以PDF格式制成光盘,随书附赠。
(五)版权声明:本次大赛组委会对全部参赛作品具有收藏、发表、出版、宣传等处置权,包括网络发表权、所有出版权;因参赛者抄袭带来的版权纠纷,由参赛者个人承担全部责任;参赛者享有自己作品的署名权。凡参加此次活动的参赛者,均视为已确认并遵守大赛的各项规定。
(六)大赛官方网站(家校圈网站):http://jiaoyu.139.com。参赛作品、月度奖和年度奖获奖名单及活动各项通知、通告均通过大赛官方网站予以发布。
(七)组委会联系方式:
1.大赛组委会邮箱(不接受作品投稿):zwds2012@139.com 2.大赛组委会电话:010-63289236 3.大赛官方网站 客服电话:400-890-0086 咨询电话:010-66496206 4.教育部语用司电话:010-66097810
第二篇:教育部语用司关于确定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
教育部语用司关于确定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http:// 2010-09-03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教语用司函〔2010〕80号
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语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语委,部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语用函〔2010〕6号)要求,共有15个省(区、市)和11所直属高校报送了申请参加试点工作的方案。经研究,原则同意各地、各学校申报的试点方案,拟批准上述地区和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名单见附件)。
试点地区和学校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战略主题及中央有关领导同志有关重要批示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语委6号文件要求,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摸索和总结出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类型,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经典诵读教育教学体系,切实将“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战略主题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将诵读行动打造成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各试点地区和学校要在2010-2011学结束前完成试点总结工作,并按规定报送总结材料;各试点省(区、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对本地试点学校试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教育部、国家语委将对各地试点情况进行抽样审查,于2011年暑期召开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诵读行动工作进行部署。
此次没有申报开展试点工作的地区和学校,也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加重视“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在时期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作用,积极学习,认真研究,为下一步开展此项工作做好准备。
附件:学校开展“中华诵·诵读经典行动”试点工作名单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六日
附件:
学校开展“中华诵·诵读经典行动”试点工作名单
省(区、市)学段 市、县(区)试点单位
北京 中小学 昌平区 全部
辽宁 中小学 鞍山市 铁东区东长甸小学、铁东区湖南小学、铁东区常青小学、铁西区共同小学、千山区旧堡小学、立山区30中学(初中)、第五中学(高中)
铁岭市 第三中学、龙首实验学校、银州区第十六小学、银州区第十七小学、清河初级中学、清河高级中学、清河区张相小学、开发区第一小学、开发区第一中学、铁岭县凡河镇中心小学、西丰县第二高中、西丰县振兴小学、昌图县实验小学、昌图县毛家店镇小学、调兵山市第一小学、开原市第三中学、开原市新华路小学、银州区实验幼儿园、中日友好教育幼儿园本溪市 迎宾小学、实验小学、平山区群力小学、明山区广场小学、溪湖区黑金小学、南芬区实验小学、本溪县实验小学、本溪县小市镇中心小学、桓仁县实验小学、市实验中学、平山区第二十七中学、明山区第十六中学、溪湖区第二十二中学、桓仁县东山中学
营口市 第一中学、实验中学、育才中学、站前区红旗小学、站前区建设小学、市实验小学、西市区韶山小学、西市区启文小学、鲅鱼圈实验小学、鲅鱼圈昆仑小学、盖州市第四初级中学、盖州市长征小学、盖州市实验小学、老边区实验中学、老边区实验小学
沈阳市 和平区团结路小学、东陵区73中学、沈河区二经二小学、沈河区大南一小学、铁西区勋望小学、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
中等职业学校 铁岭市 铁岭市西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铁岭调兵山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本溪市 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
高校沈阳师范大学、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职业学院
各级各类学校 营口大石桥市 全部
吉林 各级各类学校 长春市 全部
省(区、市)学段 市、县(区)试点单位
黑龙江 各级各类学校 全省 全部
上海 中小学 各区、县 每区、县1所
各级各类学校 虹口区 全部
嘉定区 全部
江苏 中小学 南京市 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市虹苑中学
无锡市 沁园实验小学、江南中学
徐州市 大马路小学、西苑中学
常州市 局前街小学、市高级中学
苏州市 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工业园区星海实验学校
南通市 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如东实验中学
连云港市 解放路小学、海州实验中学
淮安市 金湖县实验小学、淮阴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盐城市 第一小学、田家炳中学
扬州市 梅岭小学、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镇江市 中山路小学、实验初级中学
泰州市 泰兴市襟江小学、泰州中学附属中学
宿迁市 实验小学、实验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 南京市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徐州市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宿迁市 江苏省溧阳职教中心
南通市 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
连云港市 连云港市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盐城市 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扬州市 江苏省仪征职业教育中心校
泰州市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校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浙江 高校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中小学 宜春市 宜春实验小学
吉安市 青原区值夏中心小学
高校江西省新余学院
省(区、市)学段 市、县(区)试点单位
山东 中小学 济南市 章丘市清照小学、济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济阳县竞业园学校、长清区实验小学、长清区石麟小学、平阴县实验小学、平阴县龙山小学、平阴县南门小学、明湖小学、天成路小学、北坦小学、制锦市小学、汇文实验学校、燕柳小学、大明湖小学、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胜利大街小学、纬二路小学、永长街回民小学、舜耕小学、光明街小学、经七路第一小学、商河县实验小学、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历城区实验小学、济南师范学校、第三十四中学、山东省实验中学、济钢高级中学、济南市第九中学、第三中学、第一中学、第七中学
青岛市 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文登路小学、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青岛嘉峪关学校、青岛北京路小学、青岛银海学校、青岛镇江路小学、青岛洮南路小学、青岛同安路小学、青岛福州路小学、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青岛鞍山二路小学、青岛四方区实验小学、青岛四方区第二实验小学、青岛北山二路小学、青岛李沧区第二实验小学、青岛李沧路小学、青岛浮山路小学、青岛永宁路小学、青岛李沧区实验小学、青岛崂山区实验小学、青岛沙子口小学、青岛张村河小学、青岛华楼希望小学、青岛崂发小学、城阳区实验小学、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仙家寨小学、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云头崮小学、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崇明岛路小学、青岛黄浦江路小学、青岛珠江路小学、青岛富春江路小学、即墨市第二实验小学、即墨市第一实验小学、即墨市德馨小学、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小学部、胶州市实验小学、胶州市向阳小学、胶州市振华小学、胶州市大同小学、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莱西市月湖小学、莱西市开发区滨河小学、莱西市水集办事处中心小学、胶南市实验小学滨海分校、胶南市东风小学、平度市实验小学、平度市双语学校、平度市灰埠小学、平度市大泽山小学、平度市相店小学、平度市大泽山大疃小学、青岛定陶路小学、青岛长阳路小学、青岛市新世纪学校、青岛临清路小学、青岛太平路小学、青岛东胜路小学、青岛德县路小学、青岛人民路第二小学、青岛莱芜一路小学、青岛朝城路小学、青岛普集路小学、青岛永安路小学、青岛长沙路小学、青岛海利丰学校、青岛重庆路第二小学、青岛大名路小学、青岛淮阳路小学、青岛鞍山二路小学、青岛市市北区实验小
省(区、市)学段 市、县(区)试点单位
山东 中小学 青岛市 学、青岛辽源路小学、青岛四方小学、开发区香江路第一小学、胶南市实验小学、莱西市实验小学、平度市常州路小学、青岛贵州路小学、青岛榉园学校、、青岛莘县路小学、青岛金门路小学、青岛宝山路小学、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青岛陵县路小学、青岛芙蓉山小学、青岛上清路小学、青岛台东六路小学、青岛富源路小学、青岛广饶路小学、青岛桦川路小学、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青岛鞍山路小学、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青岛洛阳路第一小学、青岛河西小学、青岛郑州路第二小学、青岛北山小学、青岛沧海路小学、青岛四流中路第一小学、青岛春雨小学、城阳区城阳街道办事处环城路小学、城阳区夏庄街道办事处三台小学、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办事处惜福镇小学、城阳区上马街道办事处上马小学、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即墨市实验学校、即墨市第四实验小学、胶州
市第二实验小学、胶州市常州路小学、胶南市第二实验小学、胶南市新世纪小学、青岛基隆路小学、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青岛寿光路小学、青岛延安二路小学、青岛四流南路第一小学、青岛嘉定路小学、青岛金水路小学、青岛书院路小学、青岛大枣园小学、青岛四流中路第三小学、崂山区浮山小学、即墨市第三实验小学、胶南市珠海街道办事处桃园小学、莱西市南墅镇北墅小学、平度市南京路小学、平度市同和小学、青岛二中、青岛三十九中、青岛五十八中、青岛第五中学、青岛二十七中学、青岛崂山九中、城阳区实验中学、青岛市城阳第六中学、莱西市开发区中心中学、青岛市第一中学、青岛市第五十九中学、青岛市第七中学、青岛市第六十五中学、青岛市志成实验中学、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青岛市第四中学、崂山区第一中学、崂山区第二中学、即墨市第二十八中学、青岛五十一中、青岛四十四中、青岛育才中学、城阳区第二中学、开发区第四中学、开发区第五中学、胶南市博文中学、青岛二十四中、青岛五十七中、崂山区第三中学、城阳区第一中学、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胶州市第七中学、胶南市第七中学
东营市 全部
潍坊市 全部
济宁市 全部
莱芜市 全部
省(区、市)学段 市、县(区)试点单位
山东 中小学 聊城市 全部
滨州市 全部
泰安肥城市 实验小学、肥城师范附小、石横镇中心小学
中等职业学校 青岛市 青岛幼儿师范、青岛城管职业学校、青岛市艺术学校、崂山区高新职业学校、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胶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青岛师范学校
高校临沂师范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滨州职业学院、鲁东大学、山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中小学 许昌市 实验小学
濮阳市 实验小学
安阳市 滑县向阳小学
郑州市 二七区春晖小学
开封市 金明中学
南阳市 实验幼儿园
中等职业中学 郑州市 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高校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郑州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广西 各级各类学校 南宁市 全部
梧州市 全部
高校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百色学院
重庆中小学 重庆市 第一中学、南开中学、第八中学、育才中学、巴蜀中学、人民小学、巴蜀小学
各级各类学校 黔江区 全部
江北区 全部
江津区 全部
合川区 全部
双桥区 全部
开县 全部
中等职业中学 重庆市 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旅游学校、渝北职教中心
高校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教育学院、第三军医大学、解放军通信学院
四川 中小学 遂宁市 船山区龙坪中心小学校
德阳市 实验小学
省(区、市)学段 市、县(区)试点单位
四川 各级各类学校 成都市温江区 全部
云南 各级各类学校 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 全部
甘肃 中小学 兰州市 育才学校、兰炼二小
平凉市 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
临夏州 永靖县刘家峡川南小学、临夏市实验小学
庆阳市 庆阳五中、庆师附一小、实验小学、庆阳四中、西峰区团结小学、西峰区黄官寨实验学校、西峰区齐家楼中学、华池县柔远初中、华池县白马初中、环县环城小学、环县红星小学、环县四中、庆城县庆华小学、镇原
天下一搏-说:(2010-09-08 16:43:44)
镇原县城关初中、镇原县孟坝小学、宁县九岘小学、宁县和盛小学、合水县西华池小学、合水县乐潘初中
各级各类学校平凉市华亭县 全部
高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教育部直属高校 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第三篇: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0年工作要点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和部工作会议的要求,认清形势,把握方向,遵循规律,提高质量,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进一步推进社科各项工作。
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推进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和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推进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和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深化拓展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抓好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教材修订工作,以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继续深入回答“六个为什么”等重大问题,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作;总结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两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相关教育的试点工作,召开现场会,宣传和推广成功的经验。研究制定研究生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2010年秋季开始试点。继续组织编写《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制作《时事》VCD,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2.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组织实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资助计划,加强教学重点、难点的研究。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编写、出版、使用与四本教材相对应的《教学案例》,推动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征集、评选本科四门课程“精彩一门课”、“精彩教案”(全程)、“精彩多媒体课件”(全程),提高教学方法研究整体水平。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精彩教案、精彩课件和相关资源供教师学习、借鉴。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总结交流教学方法改革的好经验、好作法,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3.搭建提升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继续做好每年六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工作和每年两期的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开展四门课2010年版修订教材的学习培训,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开展示范培训,各地各高校组织全员培训。继续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计划、骨干教师国内外参观考察计划。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资料》和《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参考资料》建设,完善师资基本状况数据库。
4.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宏观指导。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健全督促检查体系,修改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对教学科研机构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指导。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组建新一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建立高校定点联系制度,定期到高校听课。
二、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为重点,制定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目标,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为重点,谋划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1.谋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制定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2010-202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围绕面向202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重大前沿问题,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战略研究。开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建设调研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规划。召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会议,部署新一轮“繁荣计划”。
2.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宣传。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专项。启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专项。设立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课题,深入开展党史党建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
3.切实加强高校社科研究的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论坛、报告会管理,加强中外合作研究管理,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长效工作体制和机制,严防敌对势力对我高校的渗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实施《2010—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规划》。继续办好中央六部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与中宣部联合召开研修工作会议,部署新一轮研修工作。创新研修班管理,进一步提高研修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提高办班质量和水平。
5.完善项目体系,加强平台建设。加大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后续支持力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重大专项,设立教育政策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与述评课题。做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工作和“十二五”科研规划,按照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启动新一轮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6.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加大成果宣传转化力度。以质量为导向,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细化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着力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和经费管理,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设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基金。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建议》,实施高校研究报告资助计划,支持高校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发挥资政服务主力军作用。继续编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简报》。
7.整体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与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召开“高校学风建设视频工作会议”。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组织开展学风建设重点热点问题调研,发挥专家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工作,进一步完善并印发《教育部关于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
8.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学术发展。充分发挥教育部社科委参谋咨询作用,提升社科委学部的学术影响力和辐射力。召开医药类、农林类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举办“社会责任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高层论坛。编辑出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评论》、《2010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和《2010年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做好全国R&D清查和社科统计工作。加强高校社科文献中心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建设。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数据库建设。
三、以深化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教育系统出版社繁荣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并完成部直属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的转企改制,促进教育系统出版社在新形势下继续繁荣发展;在全面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探讨促进教育出版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坚持正确出版导向,适应新的管理方式,为出版社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完成高校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督促各校规范转制:认真做好转制工作中资产和财务方面的工作,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建立起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又适应高校出版社自身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探讨并确立新体制下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研究高校出版社在完成转企改制后新的校内管理体制,制定《关于加强高校出版社管理的若干意见》,为高校出版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完成部直属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根据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基本规程》的要求,做好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家部直属出版社转企改制的服务工作。协调反映转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争取体制改革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国内出版集团组织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以及集团优惠政策的调查研究,协助做好组建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的论证工作。
3.调研部直属单位、高校主办社科类报刊单位的体制改革。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质量第一的原则,配合有关主管部门提出部直属单位、高校主办社科类报刊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4.加强高校出版社新形势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研究高校出版社定位、特色与模式;在全国出版业集团化发展形势下高校出版社联合发展的目标与思路;“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思路与措施;高校出版社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进高校出版社利用数字出版手段,实现内容形式的多样化。
5.推进名刊工程建设。组织入选名刊工程的学报交流建设名刊的做法与经验,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和影响力。
四、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学习中央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指示精神,教育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和部党组提出的各项要求,牢记“两个务必”,落实“约法三章”,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2.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型司局和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3.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工作,提高公文运转质量和效率,加强宣传、信息、电子政务、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四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4年工作要点
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教师司函[20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我司拟定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4年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供参考。
附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4年工作要点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14年2月26日
附件: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4年工作要点
2014年教师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2014年确定为“教师工作改革年”,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为重点,以教师工作信息化为主线,着力破解教师工作体制机制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推动教师管理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一、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1.全面部署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召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经验交流现场会。启动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用”示范区建设。
2.努力推进教师编制待遇向农村倾斜。印发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探索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农村学校编制。全力做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落实工作,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3.创新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做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推动地方通过在学免费、上岗退费等方式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为就业导向的教师培养新机制。整合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和改革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增加体音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招聘补充数量。推动地方出台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定向培养和补充高素质农村幼儿园教师,推进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工作。
4.抓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作。深入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大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专兼职体育、美育教师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紧缺领域教师培训比例。着力实施农村校长助力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
二、深化教师工作综合改革,着力破解教师队伍治理体制机制障碍
5.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的意见》,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制度。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推进教师资格考试命题改革。
6.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启动中职教师职称改革试点,研制中职教师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将教授、副教授评审权下放到具备条件的高校。研制推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意见。
7.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领域44项试点的指导工作。推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45类示范项目,探索顶层推动与基层首创相结合的全新路径,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启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专项研究。
三、变革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8.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新机制。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规范和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研制“国培计划”改革方案。启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计划”,全面推进校长培训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中小学教师校长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探索建立教师校长常态化研修制度。扩大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研制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政策。
9.健全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研制《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健全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内涵建设,依托大中型企业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平台建设。深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进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教师培训,支持职业院校自主选聘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完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制度,继续实施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和出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改革,创新高学历“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10.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重点提高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研制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各高校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推广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度、产学研践习制度,探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新机制。
11.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进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能力。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加大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中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重视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四、创新教师工作管理模式,推进教师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
12.加速推进教师管理和教师教育信息化。基本建成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教师管理效率和水平。继续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建设推广优质教师教育MOOC课程。启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大幅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13.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工作。出台幼儿园园长、普通高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颁布中小学教师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价标准。研制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启动研制高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五、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14.深入推进中小学师德建设。推动落实《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15.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针对高校教师师德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出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意见。
16.做好优秀教师表彰宣传工作。做好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项目表彰年的评选奖励工作,探索建立国家级教师荣誉制度。统筹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表彰工作。打造师德宣传新模式新机制,组织创作反映新时期教师新形象的文艺作品,深化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优秀教师的宣传。组织好第30个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
第五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教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以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抓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做出深化教师工作改革总体部署,写好奋进之笔、完成得意之作,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
1.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着眼于未来五年目标任务,放眼于2035年长远发展,就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切实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等重要工作做出总体部署。
2.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制定各部委分工方案,筹备召开工作会议,加强媒体宣传,组织专门宣讲,开展政策解读,加强指导监督,推进地方打通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最先一公里”,推动全国各地教师队伍建设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
二、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党的建设,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3.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广大教师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
4.推动教师战线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识才、爱才、用才,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5.加强教师工作司党组织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驰而不息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抓好作风建设。继续办好教师工作杏坛,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为广大教师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三、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教师教育在历史交汇期实现全面振兴
6.大力支持师范院校。遴选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印发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标准。改进和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7.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启动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提倡教师磨炼“三字一话”,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培养。继续出台若干领域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实施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职教教师、高校教师国培计划,引领带动各地教师全员培训。
8.应对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新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建立教师随时可学、随地可学的常态化发展机制。启动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创新培训平台,大力提升教师新技术应用能力。支持部分学校引入人工智能教学实验,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变革。
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养
9.完善师德建设制度。研究制定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列出负面清单,重申师德红线,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一批师德教育涵养基地,开展理论研究,构建课程标准,组织丰富活动。
10.加强师德宣传教育。调动相关方面参与,延展“中国好老师”行动,抓好师德师风源头教育。继续选树宣传全国重大教师典型,大力弘扬新时代教师高尚精神。组织开展西迁精神学习宣传活动。支持创作反映教师队伍新形象新面貌、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和文艺作品。
11.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把尊师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打造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继续做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遴选活动,落实相关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对教师出资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12.强化师德师风考核。修订师德标准,选树师德标杆,推动师德考核,让师德考核优胜者得到褒奖,让师德考核不良者受到鞭策。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营造风清气正教育行风。
五、持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升教师队伍治理能力
1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动各地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召开全国幼儿园教师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师招聘工作,研制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文件。推广示范区典型经验,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推动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
14.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研制中等职业学校、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教师岗位管理改革,研究修订中小学、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意见。
15.加强中小学校领导人员队伍建设。推动落实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选优配强中小学党支部书记,遴选一批“中小学校领导人员队伍建设”改革示范区,激发学校管理者办学治校活力。
16.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督促指导各地深入应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举办教育大数据与教师管理信息化专题培训班,遴选发布优秀工作案例,开发教师工作网上评审功能模块,推动教师信息定期更新,探索建立教师队伍大数据,以信息化推进教师治理现代化。
六、打好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攻坚战,有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17.强化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扩大实施“特岗计划”,优化实施管理工作。加强乡村教师尤其是紧缺领域教师培养补充。整合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发展对口帮扶机制。召开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暨“三区三州”教师对口帮扶工作会议。
18.扩大乡村教育“对口援助”。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选派4000名内地教师赴新疆、西藏支教。完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选派优秀教师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教服务。
19.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大力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学资源引入乡村学校课堂。国培计划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三州”倾斜,落实乡村教师校长培训指南,提升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实效。
20.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地位。推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在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基础上,推动各地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惠及更多乡村教师。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继续为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七、推动完善教师激励措施,增强广大教师的获得感
21.完善待遇保障机制。指导各地开展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情况调研,研制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价值和工作绩效。
22.加强教师表彰。提高表彰层级,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统筹协调、精心组织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工作,对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进行国家奖励,引导教师专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23.维护教师权益。推动对教师依法从教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健全教师权益保护长效机制,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推动教师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八、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4.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各地各校重视和支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地方本科院校新入职教师国培计划,组织实施师范院校教务处处长能力建设国家级培训。加强高等学校各类人才的支持与管理,开展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培训。
25.深化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推动各地各高校调整教师考核评价导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实际制订本校教师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发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开展高校职称评审全面下放后相关监管工作。
26.促进高校教师做出贡献。适应“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研制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国“双一流”建设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工作会议。认定新一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设计标识,开展挂牌,引领示范,将宣传、表彰与支持相结合,探索建立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机制。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回应高校教师合理诉求,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推动薪酬改革措施落地,加强教育教学行为管理,选树高校教师工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