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考点综合总结(第一部分)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9:4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管理学考点综合总结(第一部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管理学考点综合总结(第一部分)》。

第一篇:行政管理学考点综合总结(第一部分)

行政管理学考点综合总结

一、公共管理学的对象、内容、和特点;

1、什么是行政?

广义上,把国家机关和非国家机关,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私人组织中的计划、决策、协调、人事、后勤庶务等管理活动,称为行政;

狭义上,认为行政是政府机关执行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

2、政治与行政;

政治与行政是政府的两种功能。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

从马克思的观点上看,政治与行政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两者密切相关,又互相区别。

3、管理与行政;

管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活动。

行政管理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包括:1、2、3、4、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行政管理的客体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往往令人难以捉摸。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管理主体、客体、管理原则和根本任务等方面表现其矛盾的特殊性,这是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区别的重要根据。

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行政管理学是由行政管理的基本范畴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这些基本的范畴和原理随行政管理的发展而不断的补充和丰富;其内在的联系也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为人们所揭示。因此,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并不断深化和扩展,其理论体系也随之不断变化和日趋完善。主要包括:

1、2、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行政管理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3、4、5、6、7、8、行政管理是由主体发动作用于客体的有序管理。

行政管理是一个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活动过程。

行政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获得必不可少的保障。

行政管理要有效地为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服务,其本身必须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行政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各种改革模式相继出现。

现代高科技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现代行政管理在高效率和低成本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推行电子政务已经成为现代行政管理学着重研究的内容。

三、特点:

行政管理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独立性和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

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服从于学科性质和学科目的,并随着学科内容和研究目的的变化而变化。1、2、3、4、5、6、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

二、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产生):

行政管理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1887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1900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以及1926年怀特出版的《行政学导论》,对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作了论述,使行政管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学科。

(一)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阶段

传统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1900年以后);人性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为1930年以后);系统权变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为1960年以后)。

(二)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

行政管理学于19世纪末萌芽到20实际初诞生于美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政府行政活动的变化而言,主要有:

1、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

2、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的扩大,使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

3、行政机构臃肿所造成的庞大的财政开支和效率极低的官僚作风,妨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上述客观条件,推动了行政管理学产生在当时的美国。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威尔逊等人则是顺应这一时代需要并进行了理论创造的著名代表。同时,学科发展也为行政管理学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各国的发展演变有如下情形:由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研究,到政治与行政配合的研究;由静态的研究到动态的研究;由以事为中心的研究到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由法规的研究到行为的研究;由机械的效率观到社会的效率观;由单科的研究到科际的研究等。发展趋势表现为:

1、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加深;

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结合实际;

3、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和交流;

三、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重建和发展

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但在当时的年代,未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未造成学科研究的强势;虽是新生学科,但发育不全,步履维艰。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和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偏颇,行政管理学的有关专业和课程被取消,该学科的研究和传播也随之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和行政改革的迫切性日益鲜明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也因此推动了人们对行政管理学的重新认识。198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召开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由政府主持的第一个研究行政管理学的会议——“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科学体系的任务及发展中国行政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次讨论会的成功,标志着行政管理学在我国的重建,并成为它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

三、公共管理的环境

一、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分析

1、行政环境的含义:

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要素或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2、行政环境的构成:

(1)自然环境:在行政系统界线之外、未经人工制作存在的事物。

(2)社会环境:在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活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3、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

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需要而产生,又能动地选择与塑造外部环境。同时,外部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又有宏观与微观之分。

(一)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这是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互依性的首要表现,包括:(1)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2)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

(3)行政系统的物质要素——人、财、物,非物质要素——信息,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

故行政系统只有不断地通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只有适应外部环 境的需要,才能生存和其功能作用并反作用于外部环境,服务于社会。

(二)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

这是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互依性的又一表现,包括:

(1)行政系统作为开放的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投入。但不可以接受所有的投入,而必须有所选择,只纳入自身所能接受的部分。

(2)行政系统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改善,使之优化;行政系统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控制,使其按照行政系统的希望与要求发展。这种对外部环境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行政系统功能发挥的程度。

总之,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外部环境创造了行政系统,而行政系统又反过来改变了外部环境。

(三)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影响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环境是指广泛影响整个行政系统的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影响个别行政系统的特定环境。

二、经济和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经济生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领域。经济环境是行政系统外部环

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

(一)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

在本质上,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行政系统的产生、发

展与消亡。同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后者又决定行政系统的阶级性。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行政系统阶级性质发展变化的最后根源。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行政系统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

行政系统作为国家对社会的管理组织,其管理对象和内容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而,行政系统功能的发挥和部门设置收到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

(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

行政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开展活动的。物质条件是否充裕,尤其是技术装备是否精良,直接关系到行政系统管理效率的高低。而物质条件和技术装备的发展与特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此外,行政系统的运转需要一定的财力基础。而行政经费能否得到保障,则直接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二)人开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1)首先,人口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现,人口过多或过少都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其次,人口的多少也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人口管理政策和部门设置。(3)最后,人口的多少还影响行政系统的编制多少及改革的难易。

2、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一)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行政系统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变化,有经济基础的性质与变化决定。

(二)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它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规定着资源配置方式。历史上,资源配置按照习惯、市场或计划方式进行,相应地出现了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模式。

自然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经济活动基本由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单独决策或组织,产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而是满足自身需要。这就导致了当时行政系统的政治功能、社会治安功能较为突出,而经济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微弱,负责经济、社会事务的部分少而小;行使功能的手段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经济资源主要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但市场也有失灵之处,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进行弥补。这种干预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权仅限于宏观调控,对微观经济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则不加干涉。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经济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调节和规范经济活动,以调控宏观经济;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进行,限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正的收入分配;等等。

计划经济体制从20世纪初开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实践,它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政府行政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实行全面、直接的指令管理,设置大量经济管理部门。有如下特征:(1)直接而广泛;(2)命令强制;(3)企业被动适应;

三、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一)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

(二)政体规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

(三)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四)政治生活的民主和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

(五)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

(六)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

(七)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

后边的小节看书浏览熟记

四、政府间关系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与特征

1、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

政府公共关系特指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管理活动。

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的一般理论在政务活动中的运用。从静态上看,政府公关主要指发生在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活动;从动态上看,政府公关即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间的双向传播沟通活动。从从管理角度看,政府公关是一种管理职能,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间的传播沟通行为与状态进行管理,或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间传播沟通的目标、对象、媒体、资源、过程与效果等基本要素进行管理,以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最后总达到政府目标。

从管理的方式上看,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运用各种传播媒体去实现政府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传播甚至强制性灌输。

从管理价值取向上看,政府公关追求的是政府在公众中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等无形资产,具有非物质性的特征。

二、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

政府公关既具有公关活动的一般属性,又有行政管理领域的独特性,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主体的权威性

政府公关的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主体即各级政府机关和全体公务员。狭义主体有两类:其一是指那些公共性质很强的政府机构;其二是直接以“公共关系”命名的政府机构。

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政府公关主体,相比较企业、社团等公关主体来说,政务公关的主体更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性来源于政府所拥有的公共权力。政府是从社会中独立分化出来又居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权威管理组织。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突出特征就在它拥有公共权力、有极大的权威性。它可以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对社会公共事务作出权威性决定和强制性管理。它可以制定政策、颁布法令,并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同时,政府还有唯一性。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政府只有一个,出于独一无二的位置。

2、对象的复杂性

政府公关的对象,即行政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与传播的公众对象,包括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两个方面。内部公众是指政府行政机构内部的一切人员,他们是行政管理过程中内部信息沟通的对象。外部公众泛指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广大公众。

相比较其他组织所面对的特定目标公众而言,政府外部公众的构成最广泛也最复杂。政府自身的权威性与合法性来源于公众的认同;政府事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工作对象的公众性;政府事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传播对象的复杂性。

政府工作的任何方面都要与公众沟通,要了解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并及时、正确地向公众告知和解释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行为。

3、传播的优越性

(1)政府组织传播严密有效

(2)政府控制着大众传播媒体

(3)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使政府网络公关成为可能

二、政府公共关系在中国

(一)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动力

1、经济市场化是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基础

2、政治民主化为政府公共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行政改革的突破是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我国推行政府公共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2、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有利于维护转型期社会秩序的稳定

4、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国际形象

三、政府公共关系的任务

(一)把握公众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舆论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对一定社会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总和。作为客观存在的力量,舆论以赞赏或谴责的方式,对个人或组织发生独特影响。在行政管理中,公共舆论影响着行政决策及其实施。因此,政府公共部门须作大量工作。

1、了解舆论

2、引导舆论

3、回应舆论

4、完善舆论

(二)政府公开和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争取公众了解和支持

政府公关首先要加强政府机构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

其次要公开办事程序。

(三)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完善有效的渠道,缩短公众与政府的距离

从思想层次看,社会越开放,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越显得重要,只有树立强烈的沟通意识,才会有自觉沟通行为。

从行为层次看,要坚持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社会沟通:

社会协商对话;

公众咨询活动;

政府机构开放接待日;

推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

政府也可以推出一些新的行政程序来赢得公众的支持。

(四)多办实事,协调内部外部关系,创造“人和”的行政环境

1、要有群众观念,时刻注意把群众意见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办实事的重点,限期解决,取信于民。

2、改进政府某些不合理、不适当的行为模式

3、经常深入实际,及时捕捉典型事例

从内部来讲,主要是做公务员的信息沟通工作,政府内部公共关系要为公务员多做实事。

四、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举要

1、民意测验

2、信访工作

3、信息公开与办事公开、4、新闻发布

5、拓宽社会沟通渠道

6、公共危机事件处理

7、政府形象管理

行政沟通

概念:行政沟通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间行政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共享。要素:包括沟通的主体(信息源)、内容、渠道、对象和效果。

(一)沟通主体:行政组织和组织化了的个人

1、行政组织作为传播源的缺陷

国外学者指出:“由于传统的官僚制在观念上是等级制的,职位定向和权力主义的,因此缺乏在以科学为基础的文明环境中追求效率的参与气氛”

从下至上的信息反馈渠道、基层和下级的意见表达渠道,是由管理者设计和建立并为管理服务的。

从静态角度来观察行政组织,其实质“就是把组织的动态活动过程中有效合理的相互作用关系相对固定下来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形式。”

2、行政沟通把关人

在行政沟通中,真正的沟通行为者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沟通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递信息,是行政沟通的把关人。

(二)沟通内容:行政信息

行政沟通内容的实质就是行政信息。

1、沟通内容与行政活动

行政信息是整个行政活动的基本元素,也是重要软资源。

行政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

行政信息是确保行政执行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2、不同层次的沟通内容对行政过程的影响

上层信息多是指令性的和指导性的。

中层信息指中层领导为了贯彻上层指令指定的各种措施和实施办法。

基层信息包含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情况,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人民的呼声、各种批评和建议等。

(三)沟通渠道:质量与选择

1、沟通渠道的容量和长度

沟通渠道容量指渠道能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渠道传递传播源发出信息的能力

2、行政过程中的沟通渠道选择

由于行政沟通有些内容需要控制沟通范围,因此,行政沟通以组织沟通渠道为主,组织的结构与性质不仅决定内向沟通的方式与速度,也决定组织如何把握外向沟通方式。

(四)沟通对象:受众心理与状态分析

行政沟通存在传播者和受众。从动态沟通过程看,传播者和

受众的位置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换;从静态传播源里看,受众是 传播行为的接收者,是行政沟通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离开受众对 传播的反映,行政沟通是单项的,被动的、消极的、缺乏持续性和 生命力的。

1、信任度与认同感:一般受众心理状态分析

一般受众指除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外,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或个人。从行政过程的角度考察和分析行政沟通过程中的受众,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减少受众在接受行政信息时的心理障碍,让受众积极地参与执行并及时的反馈。

2、主动性和积极性:双向不对称沟通模式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特殊受众。特殊性表现在,就行政沟通的传播源来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一级受众,而作为行政组织的一员,相对于一般受众而言,他们又是传播者

(五)沟通效果对行政过程的影响

沟通效果既是沟通质量的体现,也是行政过程是否连续和道

道预期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标准。如果行政沟通效果好,表明行政信息的传递快捷而连续,行政部

门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具有持续性。行政部门内部的工作衔接有连贯性,工作协调的一致性。反之,若沟通效果不好,说明行政沟通存在障碍,行政沟通的执行、控制与监督将受到影响。

行政协调

概念:协调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把鸽子行动互相配合。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协调不是在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两级做选择,而是在有关各方存在不同程度共同之处的基础上,对差异进行融合调整,以实现关系的和谐与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行政协调的关键在政府各方面关系的平衡。在这一点上,行政协调与行政公关通过双向沟通与传播达到政府与公众间的平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作用:

1、有利于增强行政凝聚力

组织是否具有生命力,取决于集体向心力和聚合力的程度。在行政过程中,行政协调使行政领导与有关各方在强调根本利益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以求得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在这一过程中:

一方面调整行政组织中的群体关系和人际关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阻力为动力,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另一方面使全体工作人员了解目标计划、进度和任务的意义,有利于相互增进理解和信任。

2、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有效的行政调节可节省金钱、减少浪费,使人、财、物等资源利用得以适当调节。

3、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理论上,行政效率是行政产处于投入之比。实践中,大量行政投入耗费在冲破障碍阻隔的无效过程中,因此,降低内耗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行政协调沟通内外,融洽环境,使行政过程更多为外界群众所了解、关心,这对降低行政成本也有重要作用。

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全局

在行政组织的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局部与全局的矛盾。面对行政系统中个体与群体、部门与整体、下级与上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协调工作应始终遵循统筹全局原则,在全体行政管理人员中确立“一盘棋”的思想,使各行政单元的本质活动步调一致服务于总体目标的实现。当然也要注意在实现政体利益的前提下,各部门和行政人员的正当需求也能适当满足。

2、坚持分层运作

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表现形式是层级节制体系,即组织系统自上而下分成若干等级,下级与上级间存在层级地数关系。现代行政协调活动同样在层级节制体系范围内进行,因此在开展工作时,应注意处理和把握好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之间各职能部门间的不同特点,要求协调者明确纵向与横向协调的关系,分清协调的对象和范围。

3、坚持动态协调

现代行政是一个开放式的管理系统,来自行政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会随行政系统的开发而不断影响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为使这些问题能及时解决,应注意坚持动态协调原则。这一原则所强调的另一点是协调的权变性。即协调必须坚持从行政管理实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变通,高度灵活地处理好现代行政活动中的各种差异和问题。

4、注意非平衡因素的影响

行政组织对自身内外各种关系的协调,是为使组织降低内耗,保持平衡,增加政体功能,但不是使组织对矛盾采取回避或调和态度,也不是对错误行为一味妥协退让,不讲原则地搞一团和气或绝对均衡。因此,行政协调不可避免地要兼顾两方面的工作:

(1)克服非平衡的恶性因素。

(2)适当引入一些非平衡的良性因素。

主要模式:

1、内部协调模式

在行政系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个体、行政要素或行政单元间,根据一定的渠道、方式进行相互接触与影响,以求达成共识和默契,协同推进实现目标的进程。

2、外部协调模式

指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间的协调。现代行政管理系统担负统筹规划、掌握政策、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的职能,因此,行政系统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进行大量的外部协调活动,以取得组织外部机关的支持与协作,为行政系统的高效、优化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纵向协调模式

一般指具有睇书关系的上一级与下一级间的协调活动。纵向协调的任务主要是理顺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明确划分各层级的事权范围,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上级领导应对下级合理授权,下级也应经常与上级沟通,一次取得部署上、行动上的上下一致。

4、横向协调模式

即平行机关、部门或个人间的协调活动,横向协调由于没有纵向协调权威的前提,不存在层级节制的职权等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其工作量、难度和广度均超过纵向协调。横向协调主要通过会议、协商、共同参与等方式开展工作,其任务是协调部门或个人利益、需求、目标间的冲突,防止出现扯皮和内耗,在互助互谅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

主要方法:

1、主体合流法

2、中间数法

3、冷处理与热处理法

4、当面表达法

5、谈心法

6、跟踪处理法

五、政府职能

一、行政职能概述

含义: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它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它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政府能力是近年来日益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它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行政职能框定了政府能力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政府能力的大小强弱决定了行政职能的实现程度。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特点:

1、执行性

从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看,行政职能是执行性职能。它的行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与其他非国家活动的管理相比,它有明显的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

2、多样性

行政管理范围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因而行政管理职能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上可分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范围上可分为对外和对内职能;具体领域上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本职能;运行过程上可分为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运行职能;管理层次上又有高、中、低层次行政职能之别等。

3、动态性

行政职能随国家社会生活及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发生变迁,行政职能范围、内容、主次关系、作用、对象等也必然发生变化。因此,适应变化和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转变行政职能,是搞好行政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行政职能体系: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国家基本职能之一是政治统治,它是国家本质的表现和阶级统治的必然要求,失去了政治统治的职能,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就不能维护。因此,国家职能是行政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统一,偏废任何一方都是有害的。

1、政治职能

这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基本职能,核心在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包括专政和民主两个方面。

2、经济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有两类:(1)社会经济管理职能;(2)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3、文化职能

这是指国家机关对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需的。

4、社会职能

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社会职能是与政治职能相对应的概念,包括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在内。狭义社会职能则指除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对生活生活领域中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

(二)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厄威克“POSDCORB”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的7职能说。

1、决策职能

决策职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重视。著名理学者西蒙强调,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的整个过程。无论计划、组织、领导还是控制,都离不开决策。决策职能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职

能。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活动,首先必须根据客观实际资料,确定行政目标和任务,并具体设计出实现目标的方案、步骤、方法等。一般越往高层,战略决策越多;越往基层,执行性决策越多。战略性决策多事非程序性的,较为复杂,而执行性程序多为程序性的,相对较为简单。决策活动贯穿于行政过程的始终,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各种战略和战术计划等,都需要在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抉择,这是计划工作中的决策问题;组织机构的设置,部门划分方式的选择,集权分权关系的处理,以及各职位人员的选配等,这些是组织工作中的决策问题;控制过程中也都需要决策。

2、组织职能

为有效的实现既定行政管理目标和任务,通过建立行政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协调相互关系,将组织内部各要素联结成有机的整体,使人、财、物得到最合理的使用,这就是组织职能。

3、协调职能

协调活动时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因为行政管理归根到底就是设计和保持良好的行政环境,使人们能在组织内协调地开展工作,有效地完成行政目标。每项行政管理职能的开展,都要更好的促进协调。组织才可以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良好效果,即通常所说的“1+1>2”这种协同效应效果。协调职能具体表现为:协调行政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人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各项行政管理间的关系;协调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以及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调、理顺、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减少、消除不必要的冲突和能量损耗,以建立和谐的分工合作、相互促进的联系,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因此,必须重视公共关系的构建与协调功能的发挥。

4、控制职能

这是按行政计划标准,来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确保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控制职能的发挥,包括几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即确立标准、获取偏差信息、采取调节措施和实行有效监督等。为了有效地发挥控制职能,必须建立健全监控的组织系统,采取配套有效的控制手段,以保证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前资本主义时期是指奴抵制和封建制社会时期。其行政职能体现出两 方面的特点,一是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二是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微 弱,这是由奴地社会和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自然经济及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2、自有资本注意时期的行政职能

自有资本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自有资本主义时期政 府采取自由主义的管理方法,以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为 目的,通过政治统治职能对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守夜 人”的作用,奉行“政府管的越少越好”的信条,主要依靠市场这只“无 形的收”来调节和引导社会经济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自由主 义的通知方法已不适应当时的通知要求。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

危机造成的困境,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要全面增强国家的作用,政府不应该是社会秩序的消极保护人,还应是社会秩序与经济生活的积极 干预者,特别是要熟练和有效地利用政府财政职能影响经济发展。由此形 成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充分运用和强化政府统 治职能,行政权力扩大,专政职能大大加强,民主职能有所削弱。在经济 领域,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垄断资 本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政府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都扩大和加强。

4、当代资本主义的行政职能

当代西方学者既不赞成政府只承担“守夜人”职责的自由主义,也不

同意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敢于主义,而主张有选择地干预“市场失败”。他们认为政府干预经济职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就是市场长久失败的地方和 政府干预并不会带来“政府失败”的方面。主要观点是:一是市场有失败,政府也存在着失败;二是政府职能干预市场根本性失败,不能干预非根本 性缺陷;三是政府要利用市场去干预经济。

当代西方行政职能有如下发展趋势: 1)行政职能扩大 2)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增强。3)政府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强化与行政职能社会化同步进行。

三、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可作为论述观点看)

(一)、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

1、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政府要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方面强化市场监管,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造售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按建设服务政府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最为关心的利益问题,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2、政府职能转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首先,政府应弱化某些职能。彻底改变政府参与企业经济管理的方式,减少政府对经济领域的行政垄断和干预。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要求,实现政企分开,对国家垄断行业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实行产权多元化。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第三部门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强化某些职能。加入世贸后,频繁的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许多危及民族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的因素。政府必须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对外涉外经济的调控和管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强化监督和监管体系,以确保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安全与国内社会与政治稳定。

再次,政府需要增添新的职能。必须积极培育金融、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服务、房地产、外汇等生产要素市场,开放证券市场,完善生要素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跨地区跨省的全国大市场,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的依据。

政府机构改革包括:科学分解、确定政府各机构职能,合理划分各机构权限,调整、设置政府机构,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员,转变机构运行方式,改革机构办事手段,完善机构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等。

政府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撤减、合并,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将该增设加强的增设加强。过去常把机构改革仅看作是机构的撤销、合并、调整等,似乎机构、人员数量减少了,机构改革的目标就达到了,因而往往追求“精简机构”、“缩减编制”的表层目标,忽视了以转变职能为基础的原则。由于没有转变职能,政府还是在管那些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的事情,使得精简下来的人员又重新回到政府机关,撤并了的机构又重新恢复,冲抵了改革的成效。这是导致机构周而复始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职能关系的理顺

我国只能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间的只能关系;政企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间的关系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在合理划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明确中央与地方的只能关系,并用法律形式明确下来。具体内容就是指各级政府间的合理分权,把过分集中于上级政府的权力下放给下级政府,做到权、责、利相一致;在指导原则上,就要既维护国家政令统一,防止地方割据,发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保证地方、基层能因地制宜,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

2)理顺政企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运行内在地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两权分离的要旨在从所有权中严格地区分出经营权,即让国有企业掌握经营权,同时政府掌握所有权,使企业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发挥企业的活力,也切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从属关系,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府职能转变,仅两权分离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产权。因而,理顺政企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权力下放,政企分开。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2)把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和政府管理职能分开,理顺产权关系;3)实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

3)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市场经济运行不能无政府,也不能无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作用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不否定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作用是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果作必要的干预和引导,矫正市场失灵,而不是取代或取消市场机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改变政府管理范围、模式和方法,实现政社分开,把过去属于政府的权力转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使。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基本职能就是组织“公共物品”供给,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揽一切的状况。为此,要求政府社会管理实践三大转变:1)管理范围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2)管理模式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3)在管理方法上,从以行政方法为主转为以法律方法为主。

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进行科学的只能分解和分析,严格按权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从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人浮于事、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等弊端。

(三)只能方式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第二篇: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综合素质

模块一 职业理念(教育观)

1、“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认为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来进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2、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包括

1、职业理解与认识

2、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4、个人修养与行为

3、保罗.朗格朗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4、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5、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同时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

6、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7、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自我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学生观)

8、我国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9、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10、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性,提高教学效果,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多接触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2)遵循教育规律,多采取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3)为人师表,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

11、“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12、工作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3、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14、师生之问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是师生关系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教师观)

15、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教学关系-帮助引导;与其他教育者关系-合作;对待自我-强调反思

16、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 非职业化-职业化-专门化-专业化 模块二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17、根据政策的内容和层次划分,教育政策可分为 总政策 基本政策 具体政策

18、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办法或细则。

19、在教育政策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政策有教育体制政策、教育质量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育人事政策、课程与教学政策、学制政策

20、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规定义务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所以属于教育单行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22、行政处分是一种内部行政法律行为,是隶属关系之间的双方,由上对下实行的,如医院对医生,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等。类别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开除、免职等。行政处罚是一种外部行政法律行为,具有公共行政意义,由特定行政机关实行如治安机关进行的,包括拘留、劳动教养、罚款、没收财产等。罚款是行政处罚,只有国家的特定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

23、发展性标准是评价教育政策的首要标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4、依据教育法规创制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5、公正准确是教育司法活动的灵魂和生命

26、在教育政策中,总政策是其最高层次,体现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

27、(1)教育教学权是教师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主要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专业性活动中享有的自主性权利。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权利,都属于教师教育权的范畴。(2)学校没有侵犯张某的教育教学权。尽管张某在学历上符合做一名初中教师,但是他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教学态度不符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因此无法正常履行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学校让其离开教师岗位而从事管理工作是合理的。(学生权利保护)28、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

2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设立的处罚形式及其内容的性质,教育行政处罚可划分为四大类:(1)申诫罚。主要包括两种具体形式:①警告;②通报批评。(2)能力罚。主要包括三种形式:①责令停止招生或停办;②吊销办学许可证;③停止或取消颁发证书的资格。对自然人的能力罚归纳有六种形式:取消考试资格;取消考试成绩;停考或限考;取消录取资格;撤销教师资格;取消考试工作人员资格。(3)财产罚。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罚款;②没收非法所得。(4)人身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0、为人师表要求广大教师应坚持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

31、一、教师与家长应建立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都是以教好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应该建立彼此相互支持的平等关系,只有平等才有沟通的可能;只有平等双方才不会落入误区,形成扯皮、推诿、渎职等状态,才能齐心合力教育好学生。

二、教师与家长要有良好的沟通习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要及时地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情况;当教师批评学生,家长不可当面挑剔、职责教师。

三、换位思考。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将心比心”,就能够使他们之间的认识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文化素养)

32、米隆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掷铁饼者》是其最著名的作品

33、双簧管是一种木管类乐器。

34、《古木怪石图》是大文豪苏东坡仅存的两幅画作之一 宋徽宗《瑞鶴图》《听琴图》《芙蓉锦鸡图》

35、现代主义:象征、变形、抽象 毕加索:现代主义派《自画像》《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36、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因此被称为“农民画家”代表作有《拾穗者》《播种者》《晚钟》等。

37、德彪西《牧神午后》《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大海》印象主义音乐。

38、《致爱丽丝》是贝多芬的钢琴小品,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39、《人物御龙图》是197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

40、《洛神赋图》是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洛神赋》内容画的作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41、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戏剧纪录片《定军山》,此为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谭鑫培主演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42、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43、印象派画风因著名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梵高的《向日葵》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作。

44、苏轼在艺术领域明确提出了诗画同源的理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45、李斯特,钢琴之王,首创交响乐。

46、罗丹的吻取材于但丁的神曲,神曲的主角是弗朗切斯卡与保罗。

47、油画《开国大典》是画家董希文在1952年创作的,《春到西藏》、《哈萨克牧羊女》、《苗女赶场》、《百万雄师过大江》

48、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

49、《卡农》和《致爱丽丝》是钢琴曲,《命运》是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是圆舞曲。圆舞曲原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传入我国后,也被音译为“华尔兹” 50、广东音乐,旱天雷,最早见于弦歌必读。

51、唐代画家张萱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其代表作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52、汉代“说唱俑”“马踏飞燕”

53、清四僧”是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

54、写在中国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

55、黄梅戏——《天仙配》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京剧——《霸王别姬》《空城计

56、张乐平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漫画家之一,他创造的漫画人物“三毛”家喻户晓,他由此也被誉为“三毛之父”

57、南宋画家马远与夏圭因构图多截取一角或片断不全之景,画面中留大块空白,世称“马一角,“夏半边”

58、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这是中华民族歌唱家第一次在这里举办个人音乐会,也是素有世界“音乐之都”美称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迎接中华民族声乐的歌唱家。

59、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宋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东晋 阎立本——《步辇图》——唐(综合素质2015下真题)

60、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虽然李老师中学时是班里最差的学生,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并通过开辟作文园地等活动,使李老师写作文找到了自信,发现了自身的闪光点,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语文老师在对班级情况不了解时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了正确评价,给予了学生发展的动力,在给学生批改日记和周记时能够给予学生的评价和“优”,正是体现了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不断帮助学生改进。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李老师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途径激励学生学习动力。6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为人之表中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在职业道德活动中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要以自己的行为作为他人,特别是学生的楷模。62、教学相长出自《学记》。

63、教师观:该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是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首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材料中,曲老师通过阅读各种期刊杂志,了解历史学科信息,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科研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其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自我上不断反思。材料中,曲教师自知大学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也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再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要合作,材料中,曲教师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合作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看待教师职业,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才能做好教书育人。

64、教师职业道德:洪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值得肯定。

首先,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洪老师不仅让学生在自己家住,给学生垫付伙食费,同时在学生需要保护的时候,奋不顾身的保护学生并交给学生防身术等,都体现了其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其次,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标准。洪老师不从分数来看待学生小芳,而是尽心尽力地教授小芳,使得学生小芳在学业上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体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教书育人职业道德。再次,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求教师祟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目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洪老师积极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教育随笔反思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断探索创新,体现了作为教师应当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总之,洪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需要每个老师学习。65、国外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66、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实证主义者斯宾塞

67、“唯上智与下想不移”、“中而知之”等反映了---遗传决定论 68、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69、(1)德育原则:长善救失。应发扬她性格和体育方面的特长,克服她纪律方面的缺点。因材施教原则。老师要针对小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教师可以摆事实讲道理 锻炼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70、建都朝代最多的是西安。13个王朝曾在此建都。

第三篇:教师资格《幼儿园综合素质》考点(第1章)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教师资格《幼儿园综合素质》考点(第1章)

模块1 职业理念

考点一 素质教育的概念

考点预测

素质教育以()为根本目的。

A.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B.尊重学生

C.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D.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A

考点归纳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考点二 素质教育的内涵

考点预测

()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A.尖子生

B.社会适应能力

C.创新能力

D.学习能力

答案:C

考点归纳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作为国力竞争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

考点三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考点预测

()时期,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

A.婴儿

B.幼儿

C.少年

D.青年

答案:B

考点归纳

1.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在儿童大脑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对智力的影响特别大。若在这一时期内,对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智力水平能得到明显提高。

2.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幼儿时期,儿童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他们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因此,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产生性别意识,这是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幼儿能够正确将自己的性别与社会要求的性别角色对应起来,他们的性心理就能够正常发展。

考点四 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

考点预测

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是()。

A.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B.使幼儿全面发展

C.使幼儿学到丰富的知识

D.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

答案:A

考点归纳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其实,“全面发展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这便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五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考点预测

幼儿教师逐渐培养幼儿学会自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A.面向全体

B.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C.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D.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答案:D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点归纳

1.面向全体

义务教育前的幼儿教育,要尽量面向全体幼儿,使他们在进入小学前就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掌握一些学习知识的方法。

2.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

3.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学习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幼儿,更要从小开始培养他们创新和实践的意识。

4.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幼儿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

5.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幼儿学会,更要让幼儿会学;不仅给幼儿知识,更要给幼儿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考点六 幼儿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考点预测

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

A.父母

B.家庭背景

C.教师

D.社会

答案:C

考点归纳

1.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教师要面向全体幼儿,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在提高群体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体的素质。应该针对幼儿的差异因材施教。

2.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水平

教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之中

进行幼儿素质教育必须将其落实到教学之中,可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和游戏来进行。

4.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幼儿的素质

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贯穿在教师的言行中,不管大事小事,教师都要用自身良好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去影响幼儿,做幼儿的楷模。

5.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

在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幼儿园的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只有将三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保证幼儿健康茁壮地成长。

考点七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考点预测

()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A.教育与社会

B.教育与生产劳动

C.教育与法制

D.教育与家庭

答案:B

考点归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 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考点八 “育人为本”的涵义

考点预测

教育最崇高的理想是()。

A.面向全体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D.重视人本身的发展

答案:C

考点归纳

育人为本是幼儿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幼儿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

1.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育人为本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就需要在教育工作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以幼儿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

3.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教育的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真正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教育最崇高的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5.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育人为本教育思想要求教育既要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了解到每个人、每个学生、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个性,使教育能够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求和他们的期望。考点九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考点预测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

A.教育与被教育

B.平等的

C.教师高,幼儿低

D.教师低,幼儿高

答案:B

考点归纳

1.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幼儿的人格和教师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人格,这样才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师幼关系。

2.理解和宽容幼儿

幼儿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教师一定要理解和宽容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谨言慎行。

3.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教师的职责就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都能得到重视。另外,正是由于幼儿具有各自的特点、个性等,教师还要根据其差异因材施教。

考点十 教师职业的性质

考点预测

与医生、律师一样,教师职业属于()。

A.从属职业

B.社会职业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C.私人职业

D.专门职业

答案:D

考点归纳

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2)教师是教育者、支持者、引导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考点十一 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

考点预测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支持包括物质和心理两方面,说明幼儿教师是()。

A.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

B.学习者和研究者

C.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

D.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答案:A

考点归纳

幼儿教师担任着多重角色,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1.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支持包括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心理上的支持主要是指教师关怀、尊重和接纳幼儿。只有教师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幼儿才能进一步学习、实践和探究。

2.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幼儿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有利于淡化甚至消除传统的“教师在上、幼儿在下”的师幼关系,变“填鸭式”的活动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3.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幼儿教师必须依照明确的教育目的,对幼儿施加具体、有效的学习指导,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全地发展。教师要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4.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幼儿关注,同时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另外,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进行很多必要的示范,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并不断提高普通话、绘画、钢琴、跳舞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才能更标准地为幼儿做好示范。

5.幼儿生活中的“母亲”.幼儿教师要像母亲一样,用细心、耐心和爱心给予幼儿母亲般的关怀和照顾,让幼儿感到幼儿园集体的温暖和母爱的存在,从而更安心、愉快地在幼儿园中生活和学习。

6.学习者和研究者

幼儿教师要在工作中进行自我观察、记录、反思,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对幼儿进行研究,对课程、教学和游戏进行研究,不断地将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

考点十二 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考点预测

幼儿园里,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沉默;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有些孩子喜欢唱歌;有的孩子受到父母的百般疼爱,有的孩子却被父母忽视。这说明幼儿教师劳动具有()特点。

A.长期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复杂性

答案:D

考点归纳

1.复杂性

幼儿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劳动对象的差异性;第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2.创造性

幼儿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第三,幼儿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3.示范性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幼儿教师的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幼儿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长期性

幼儿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其次,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不会随着幼儿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幼儿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协调好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大学网

第四篇:行政管理学总结加强版

1古德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要实现这两者的协调,就包括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和行政的适度集权。主要行政思想:

(一)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强调的主线: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注:古德诺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不是在于他提出的这个“政治一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而是在于他通过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二)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为了使政治功能与行政协调起来,政府体制中的政治机构必须对行政机构进行控制。不过,这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这种控制就不应该施行了。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当限于对狭义的执行性机构进行,其他诸如司法、准司法、统计和半科学性质的政府机构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而不受政治影响。三)行政的适度集权:分权,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分权,造成了行政力量统一性的破坏,从而使国家意志的执行出现了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便只有通过行政权的集中这个惟一的途径。四)法外调节(政党):要使政府协调地运转,就必须找到某种使国家意志的表达和执行协调一致的办法。这种办法在政府体制内部不可能找到。所以,必须到政府以外的一些法外的制度中去寻找。事实上,可以在政党中找到它。五)政府体制的改革:为了减轻和消除政党有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古德诺认为首先要变革美国行政分权的体制,从而使政党能对整个政府负起全责。即政党得以对政府负责、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重要保证。思想简评:一)积极意义:古德诺不仅在威尔逊的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着重对政治与行政的协调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协调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思想、观点不乏深刻之处。

二)不足之处:由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代表的利益造成的与威尔逊一样,古德诺的研究也明显地带有某种批判精神,他把注意点放在影响行政变革的政府制度上,而没有真正地深入到行政管理内部的那些技术性细节上去。战后,由于行政职能在经济领域内的扩大,行政学的研究开始注意行政在国家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古德诺的理论逐渐受到批评。古德诺的理论对战后行政学有一定影响。

2威尔逊主要行政思想:一)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我们的政府正如同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样,其机能已经得到扩张,其身材已经长大,但同时却在动作上变得笨拙了。他的精力和他的年龄的增长,跟他所具有的生活技能相比较,已经彻底不相适应。它得到了力量,但却没有学会举止的方法。因此,虽然从机构发展的顺利和健康状况方面着眼,跟欧洲诸国相比,我们的优越性是很大的,但现在我们却已经面临着需要进行更加仔细的行政调整和需要具有更加丰富的行政知识的时刻。二)行政学研究的任务和目标:1.行政学研究的任务: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成功地承担的是什么任务。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完成这些专门的任务。2.行政学研究的目标:行政管理学的目的就在于把行政方法从经验性实践的混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深深植根于稳定的原理之上。三)行政的实质:行政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四)行政的历史渊源:主要来源欧洲特别是德国。五)行政学的研究方法论:主要研究方法: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威尔逊积极主张大胆地借鉴别国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但是他也反对脱离实际的机械照搬。六)人事行政思想——重视文官制度“为政在人。”重视政府官员的素质问题,关注当时的文官制度改革。七)行政监督思想——注重公共舆论:注重公共舆论: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思想简评:

一)积极意义: 1.因发表现代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学研究》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而被誉为行政学创始人。2.比较深入地分析、论证了研究国家行政管理和建立行政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较为准确地揭示了行政学研究的对象和实质,明确地提出了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而且对诸如人事行政、行政监督以及行政道德(伦理)

等行政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作了阐述。4.对行政学研究应该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二)不足之处:对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划分依然不是很清晰,而且没有进一步提出政治与行政二者之间到底有哪种关系和行政的研究是否能成为一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学科。他的不清晰性导致了其他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的不模糊性,以至后来的一些学者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这一理论是由威尔逊最早提出的。其实不然,威尔逊只是提出了把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并没有具体论述。真正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应该是古德诺。当然,威尔逊的这一创造性理论的提出,无疑是令人振奋的。

3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别:私人产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制度约束性。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可加和性。1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例如国防,一旦形成了国防体系,提供了国防服务,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防保护,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拒绝为国防费用纳税的人,也仍然处在国家安全保障的范围之内。而私人产品则必须具有排他性,因为只有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人们才愿意为之付款,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提供。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不能按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消费的非竞争性: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非竞争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Internet网等。

4职位分类含义程序:职位分类通常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进行分类,将职位划分为若干种类和等级。职位分类对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人,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治理,对同类同级的人员用统一的标准治理,以实现人事治理的科学化,做到“适才适所”,劳动报酬公平合理,是现代人事分类的一种类型。职位分类的程序:职位调查:即工作分析;职系区分:在调查基础上,依照工作性质的异同,将各种职位划分归并为若干类别,逐步形成职系、职组和职门,是职位的横向划分;职位评价:运用职位评价方法,对各职系的职位进行纵向的职级、职等的认定;制定职级规范:以作为人员录用、监督、考核的依据。政府职能地位和特点: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特点:(l)公共性。政府职能涉及到国家大量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根本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2)法定性。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指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一国政府职能的边界,使公共行政有法可循。(3)执行性。政府作为贯彻和执行国家意志的机关,其职能具有明显的执行性。(4)强制性。政府职能的强制性是指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行政相对人不得阻碍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5)动态性。政府职能始终是变化的,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以及政府与自然界的关系演变。(6)扩张性。政府职能的扩张性是指随着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公共问题日益增多且日益复杂,公众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并逐渐扩展至社会各层面。地位:1)政府职能满足了公共行政的根本要求。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2)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3)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必须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来进行,首先确定政府职能,然后再进行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4)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马斯诺:马斯诺原理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性方面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的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亚当斯:公平理论:理论阐述: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职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实行计时工资制的职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实行计件工资制的职工则将产量降低而把质量搞得好一些;报酬过低时,计时制职工便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职工则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不公平的后果:

1、改变付出:报酬偏低的员工会以降低努力的形式来平衡偏低的报酬。(消极怠工)

2、改变结果: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增加产量降低质量)

3、改变自我认知。(如夸大自己的贡献)

4、离开原有环境。(调职)5、改变对他人的看法。

6、另选比较对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公平感的消除 :(1)改变投入。(2)试图改变成果。个人通过要求增加工资或得到提升来改变投入对成果的比率。(3)调整心理。通过心理调节,自我解释,自我安慰,调整对投入感成果的感觉。(4)改变“参照人”。包括提高或降低“参照人”B的参照标准,选择投入成果比率比B高或低的人作为“参照人”。(5)改变他人的投入或产出。说服他人(“参照人”)减少投入以达到心理平衡。(6)改变环境。当自己无法改变投入、成果或“参照人”,长时间难以消除不公平感时,员工可能离开现有环境,寻找新的更公平的环境。局限性:1)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2)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3)它与绩效的评定有关。4)它与评定人有关。在管理上的应用:1.正确诱导,改变认知 2.科学考评,合理奖励 3.各有依据,适当分配(1)贡献律。(2)平均律。(3)需要律.启示:(1)影响奖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2)激励时应力求公正,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①使大家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②不要盲目攀比,所谓盲目性起源于纯主观的比较,听听别人的看法,也许会客观一些;③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

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分粥法则: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把财富比作一锅粥,一群人来分。那如何分呢?罗尔斯罗列了五种分粥法。方法一:拟定一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结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耐。结论:资源浪费。方法三:打击选举一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结论:毕竟是人不是神!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完,早就凉了!结论:类似的情况政府机构比比皆是!方法五: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结果呢?-----每次7只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就象科学仪器量过的一样。分粥法则”高度体现了现代规则意识:公平公正,相互制衡。启示:分粥理论”告诉我们:“先进适用而高效化、公平公正而民主化、奖惩分明而激励化”的制度,是搞好内部管理的基础,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而创新这样的制度。落后僵化、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制度安排,不但无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成为日常管理中的一种枷锁和羁绊。另一个启示就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办法,一套好的机制对领导者来说比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的多。管理启示: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破窗效应: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该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效应启示: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

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现实的意义:吴敬琅教授指出,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改革时代。改革,或者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变化过程。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路径要来得方便一些;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更有效。即使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进一步改革,他们也会力求使变革有利于巩固和

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初始的改革倾向于为后续的改革划定范围。改革能否成功就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既定的目标模式,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所选择的路径。因此,我们在作出任何一项改革决策时,要慎之又慎,不仅要考虑将要采取的决策的直接效果,还要研究他的长远影响;要随时研究改革是否采取了不正确的路径,如果发现了路径偏差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把他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以免积重难返的状况出现。事实上目前已经出现了对无效率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前期改革不规范,改革措施不彻底。人事选聘途径比较:人事选聘就是通过招聘等手段选择职位人员的过程。途径:内部提升:组织成员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证实后,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被委以更高职位。外部招聘:按照一定地程序和标准,从组织外部选择符合组织要求的管理人员。内部提升的优势(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内部提升的局限性:(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外部选聘的优势:(1)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来优势”。所谓“外来优势”,是指没有 “历史包袱”。

(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外部选聘的局限性:(1)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2)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适用范围:(1)内部提升高层管理。高层管理需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2)外部招聘选择管理人员。现代管理的开放性、竞争性使各类组织都更多利用外部招聘选择管理人员。人事选聘的趋势:(1)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2)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3)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4)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比较:1建立的背景: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并切实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服务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产物。2范围与特征:西方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划分是比较宽的,我国则比较严格。大多西方国家,凡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公共团体中从事公务者均是公务员。而我国的公务员仅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员,即凡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从国家主席到办事员全是公务员。3权利和义务:共同点:都规定公务员要依法行事, 忠于职守,为大众服务, 遵守纪律, 不得经商, 不得参加与本部门有关的赢利活动, 不得兼职等等。差别:1)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 而在我国, 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是相同的, 根本不受服务地区的范围限制;

2)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 不介于政党活动, 即为文官工作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在我国, 则是要求全体公务员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并提供组织保证的。4录用与考核: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选用,是以公务员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标准的,而为此所采取的方法即是客观公正的竞争考试,考核侧重于功绩的原则。我国考核以客观公正、民主公开、依法考核的原则,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共同点:考核结果也是晋升依据。5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西方各国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是雇用关系, 把文官系统看作是独立的利益集团;我国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勤务员,他们和政府的关系是共同履行行政责任的连带关系。6公务员培训:西方各国很重视对公务员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对公务员人格的培训,我国公务员培训内容主要是坚持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相结合。7奖惩与晋升:西方各国公务员的奖惩对文官的奖励较重视物质奖励,如颁发实物奖、奖金或加薪晋级,往往忽视精神方面的奖励。违纪处分的撤销规定十分清楚。晋升一般是用考核作为标准。我国对政府公务员的奖励有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五种。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

职和开除六种。晋升是依据人事管理权限确定。政府职能的膨胀性:政府职能的自然增长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化为政府职能的过度扩张,这种过度扩张则是政府职能膨胀。原因:政府职能膨胀源于我国政府职能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行政主体的权力与责任不平衡,政府职能不规范权力与责任不平衡,指的是行政主体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权力与责任的不对应,不对称,不相等,不平衡,必然导致有权者不愿负责,无权者不能负责。没有切实的责任约束,在利益的驱动下,行政机关和人员努力扩张自己职能和权力的种种行为也就在所难免的。二,财政软约束财政软约束是我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它具体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是各级人大对同级财政的监督不够有力,不够充分。其次是政府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特别是乱收费现象严重。三,依法行政程度低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其活动进行监督评判的标准。依法行政是制约行政机关滥用职权、膨胀职能的有效手段。我国依法行政程度低,是政府职能膨胀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行政法制化程度低和行政执法水平低。表现形式:1职能扭曲。作为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应以提供公共物品为已任,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政府逾越自己的权力界限。包揽企业、事业、社会和市场的事务,代行其他社会主体的职能,就是职能扭曲,也有人称为“角色借位”。2职能延伸。每个政府机构都仍自己特定的职能领域,一些政府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企图把自己的职能范围扩张到其他机构的职能领域或其他社会领域,这种现象就是职能延伸。3职能交叉。职能交叉是指同一社会事务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把客观事物的有机联系人为地分开,而且分不清究竟是哪个部门主办,哪个部门协办,造成部门之间职责模糊,关系不顺。4职能争夺。职能争夺的实质是利益争夺,争的是审批权,发证权,收费权。只有有利的事才会产生争夺现象,否则便会出现职能推诿。5职能留置。职能留置是指某些政府机构在计划体制下形成或在体制转轨时期获得的某些不合理职能,尽管在机构改革中被分解出去但由于保留这部分职能对该机构有利,它就想方设法保留或恢复这部分职能。例如政府机构的某些不合理收费职能,虽然中央三令五申,新闻单位频频曝光,社会上下一片喊打,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乱收费之风至今无法根绝。行政决策体制是指在行政系统内部围绕着行政决策权责的划分、运行和维持而形成的各种制度化的关系模式的总称。作用:对行政决策职能的实现起组织保证的作用。具体说(1)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在决策职能的科学分解基础上,合理分工,集思广益,使决策活动变为许多人合作活动,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减少决策失误。(2)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有助于根据职能来合理地设置决策机构和层次,形成职能齐全、运转灵活、富有效率的行政体制。(3)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有助于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决策人才。(4)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影响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利益分配形式等的影响;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的变化的影响;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构成:行政决策中枢系统;行政决策咨询系统;行政决策信息系统;行政决策监控系统。行政决策体制的分类:按照决策权行使的人数,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即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按照决策权使用的特点,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当代世界决策体制主要有:独裁制: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议会制:总统制,内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决策程序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循科学的完整的动态过程。五个阶段 :

1、发现问题:确认决策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进入决策视野,默顿

2、确定目标:生产力标准 和利益标准。

3、拟定或设计方案;

4、方案评估 :政治可行性 ;法律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 ;环境可行性分析。

5、方案抉择。

第五篇:行政管理学知识总结

2014自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行政的三种含义:

1、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

2、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

3、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二、行政管理的含义: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

三、行政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研究》一文,威尔逊因此成为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

四、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五、行政管理的三个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六、行政管理学的多学科综合应用科学的性质。

1、行政管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政府的行政管理。

2、就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经济学的指导。

3、就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而言,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社会学的指导。

4、就行政管理学与法学的关系而言,两者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本质要求。

七、西方行政管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学派:

1、19世纪未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2、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

八、古典学派行政管理学理论成就的重要意义。

1、古典学派不仅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先例,而且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于当时的行政管理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古典学派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管理问题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古典组织理论体系。

3、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即命令统一原则、权责相符原则、较小的管理幅度原则和系统计划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指导行政管理实践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20世纪40-70年代行政管理学的特点。

1、呈现出学派众多、理论繁荣的局面;

2、理论基础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主要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础走向由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行为科学、系统理论、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成为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的研究基础;

3、理论形态更加完善,各个学派的理论家纷纷建立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

十、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

1、有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2、有助于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3、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

十一、西方行政管理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从理论上看,西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既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管理学兴起的理论产物。

2、从实践上看,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是行政实践从政治实践中分离的结果;同时,行政管理学的迅速崛起,也是由于 西方行政实践发展的需要。

十二、行政与政治的关系: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说,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国家意志的执行或政策的执行就是行政。

十三、行政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异同:它们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对于公共事务管理来说,既有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也有非政府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行政管理只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部分而并非其全部。

十四、行政管理学既属于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又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应用学科。因为:

1、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行政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3、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第二章

一、环境的含义?环境就是指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一切因素的集合。

二、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行政价值文化。

2、行政功能文化。

3、行政运行文化。

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三、行政环境的含义?(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具体地说,内涵有: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四、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五、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行政环境可划分: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可划分: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六、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产生于20世纪30-60年代,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认为,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一个“中间的或可称之为”过渡型社会形态。并逐渐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再次是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七、经济环境四要素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

1、经济力量。一方面,由于特定社会的经济力量直接决定着该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也决定着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经济力量还包括或者说决定着特定社会的国民财富总量,这也就意味着,它还决定着行政系统可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总量与支出总量,决定着该系统可能的职能与组织规模。

2、社会经济结构。首先,社会经济结构实质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构成,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不同人群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产品如何分配等问题。其次,社会经济结构还直接影响着行政职能结构、经济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的选择。最后,社会经济结构还包含有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结构性因素。

3、经济体制。一方面,有些国家特定经济体制的确立往往是有意识地选择某种行政体制的结果,或者说是通过特定行政体制予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当今各国无论何种经济体制,都要依赖于一定的行政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4、科技发展水平。首先,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制度化保障,也离不开高效技术系统的支持。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对行政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最后,这些结构变量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及分权化为取向的变革。

八、广义与狭义的行政政治环境。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要把法律制度包含在内。持狭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直接把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系统环境因素来分析。而持广义政治环境观的学者则明确提出,行政系统的政治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两个方面。

九、政党制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2、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3、政党的执政功能,也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十、政治环境三要素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十一、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较发达的城市工业体系与更为普遍化的小农业经济并存,呈现出强烈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第二,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第三,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第四,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十二、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十三、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雷格斯认为,社会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血缘关系而结成的自然团体,如家庭、家族;另一类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为团体,统称为社会团体(社团)。社会团体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第二,社会团体不仅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社会流通性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代名词。

十四、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和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

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政府是全能的,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总揽所有社会事务。其二,政府机关也是全能的,或者说是功能普化的。有限公工型行政功能文化认为,政府只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门,因而其功能是有限的;同时政府中的各个部门、每个人员也不是全能的,只能行使特定的权力,承担特定的责任。

十五、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三章

一、行政权力具体来源:强制力、诱导力、组织制度、信息、个人因素。特性:公共性、执行性、有限性、阶级性、强制性、普遍性。

二、行政权力价值取向是指行政权力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为谁的利益服务,核心是回答行政权力的目的以及由目的制约的实现目标的手段问题。

三、权力的类型:

1、从权力特性看,权力可分为本原性权力和从属性权力。

2、根据权力主体及目的,权力又可分为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力。

3、根据权力作用领域,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等。

四、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是实行联邦制的主要国家,美国最为典型。英国、法国、日本等是实行单一制的主要国家。英国是单一制国家的典型。其方式包括:立法控制、行政控制、财政控制。

五、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的主要原因。

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2、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

六、行政权力的定义及基本特征?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性权力、从属性权力,也是一种政治权力,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特征:

1、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

2、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

4、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

七、行政权力的公共性?

1、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

2、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领域。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

八、行政权力的有限性体现在:

1、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2、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

3、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

九、传统行政权力缺乏法治的主要表现:

1、缺乏相应的行政体制;

2、上下级之间等级制度不合理;

3、没有基于契约自由的任用制度和法制化的晋升、奖惩规则;第四,行政人员缺乏专门技术训练;第五,行政人员薪金不采用固定的货币形式支付。

十、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现代行政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行政权力。与传统行政权力相比,现代行政权力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表现之一是行政权力的自主性增强。现代行政权力的特点不仅表现它同外部权力的分离,也表现在作用范围日益广泛和内部功能日趋分化。现代行政权力特点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其为法理型权力。

十一、行政权力在运作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公共利益的?

1、行政权力出发点是基于公共利益考虑,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为某个个人、集团或群体的利益,更不能谋取行政部门自身的利益。

2、行政权力体现服务行政的精神,行政权力运作过程就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过程,从以往的命令-服从“关系,变为服务-受益”关系,都是直接为公众服务的。

3、行政权利运行过程中贯彻公平原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权力应为公众提供公平的服务。

4、行政权力活动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行政权力不仅要为公众做好服务,而且要让公众知道其服务情况。

十二、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行政权力是一种与行政责任相对应的权力,没有无行政责任的行政权力,也没有无行政权力的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行政管理机关或行政管理者依其职权关系所产生的一种职责和任务。它们之间存在着这种密切关系,表现在:

1、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

2、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

3、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

十三、国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关系的基本类型。根据国家整体与部分,即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权力分配形式而论,在当代有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两种对应的形式。根据中央与地方分权程度,有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和行政权转让三种分权模式。从世界各国实践情况来看:

1、联邦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

2、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

十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演变。

第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演变: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2、中央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关系演变: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非经济管理权力关系。

十五、联系实际分析重构成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思路。

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发达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成功经验,在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的目标模式上,必须改变过去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建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新型体制,形成一种职权明确、权责统一、协调制衡的法制化的关系模式,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它们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

1、以宪法形式明确规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范围。

2、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3、实行地方分权和基层自治。

4、健全和完善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第四章

一、行政职能的含义?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社会需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发挥功能作用。两种基本职能: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二、行政职能的特点?

1、执行性。

2、整体性。

3、多样性。

4、动态性。

三、全国人大在20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成果已经为法律所确认,政府行政职能的范围与方式已经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四、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1、研究行政职能对于合理地确定行政活动的方向和重点有着重要意义。

2、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3、研究行政职能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意义。

4、研究行政职能对于促进行政效率和效能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五、弱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特点?政府职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对经济进行干预,其作用只限于为私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

六、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特点?

1、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政府经济职能的增强主要表现在:(1)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2)兴办国有企业。(3)加强对企业的规范和管制。(4)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范围的拓展还表现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加强。

2、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更加复杂多样。(1)广泛使用法律手段。(2)使用计划手段。(3)制定产业政策。(4)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5)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

七、弱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弱势政府职能的积极意义在于它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弱势政府时期的“守夜人”职能的消极意义在于它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政府干预基本属于约束型的。

八、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

一方面,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指导下,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普遍采取大规模积极干预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20世纪50-6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是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并且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出现,形成了所谓“滞胀”现象,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势必加剧通货膨胀;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又会导致经济停滞。

九、联系我国实际,谈谈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主要采取三种形式:(1)政府业务合同出租。(2)以私补公,打破垄断,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3)公共服务社会化。

十、规制的含义?规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十一、行政审批制度的含义?行政审批制度是行政许可制度的一种形式,是政府干预市场、管理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当今世界各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行政管理方式或制度之一。

十二、行政职能转变的含义?所谓行政职能转变,是指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而对行政职能进行的转换、重组和优化,是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职能结构体系的调整。

十三、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

1、集中计划管理。

2、微观直接管理。

3、片面强调政治职能。

十四、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主要弊端?

1、造成政府机构膨胀。

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

4、容易产生腐败。

十五、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5、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十六、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

3、职能关系的转变。

十七、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职能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十八、联系实际,分析我国行政职能关系转变的主要内容。

1、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5、理顺政府内部各种职能部门的关系。

十九、政府对自身职能进行调整,这些调整的内容主要有:(我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调整的内容?)

1、政府要弱化某些职能。

2、政府应强化某些职能。

3、政府需要增加新的职能。

第五章

一、行政管理机构的含义?

指按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依照一定程序组建起来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各种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的总称,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为行政机关、政府机关等。

二、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

1、合法性。

2、主体性。

3、系统性。

4、权威性。

5、执行性和管理性。

三、准行政管理机构:美国的联邦独立管理机构就很具有典型性。

分三类:独立管制委员会、一些政府公司、一些其他独立机构。

四、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含义:是指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和合并等的总称。

五、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含义:行政管理机构改革就是对那些已经不能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原有机构进行的变革活动。

六、行政管理机构的作用?

1、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这种公共管理包括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等方面。

2、执行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维持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市场秩序。

七、内阁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内阁,内阁由首相、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部长组成,首相为政府首脑,其主要代表国家是英国。

八、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由总统、总统办公机构、政府各部门机构以及独立机构组成。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

九、半总统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组成方式?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产生方式兼有内阁制和总统制的特点,以法国的第五共和国最为典型。

十、委员会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委员会由主席领导,主席为政府首脑,主要代表国家是瑞士。

十一、国务院制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方式?国务院制国家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我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的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机构共同组成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

十二、行政管理机构的类型:

1、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区分为: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派出机构;

2、根据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区分为:经济类行政管理机构、社会类行政管理机构和政治类行政管理机构;

十三、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程序。

1、提出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理由,并设计出初步方案。

2、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3、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准。

4、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

十四、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协调性原则。

3、权责相称原则。

4、精干高效原则。

5、法制性原则。

十五、行政编制管理的含义和特点。是指对行政管理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数量以及人员结构的管理。其特点是,第一,集中程度高。第二,综合性强。第三,它是一种经常性和长期性的作,只要有管理机关和单位、组织的存在,编制管理就不能停止。

十六、行政管理机构编制的含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机构、人员定额、职务名称、工作量、工资标准和经费额度等的总称,简称行政编制。狭义的机构编制是指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的人员定额,以及各种人员的比例结构。

十七、行政编制管理机构的含义:是指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依法管理各类行政管理机构编制的部门,是行政编制管理的主体。

十八、行政编制管理的内容?

1、职能管理。

2、机构管理。

3、人员编制管理。

十九、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

职能管理的内容:

1、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

2、在各部门实行“三定”时,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制订具体方案。

3、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4、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其它职责分工。

机构管理的内容:

1、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能总量及类别,确定每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总体规模。

2、划分机构的属性。

3、对机构规模的管理。

人员编制管理的内容:

1、制定各级政府编制比例和编制标准。

2、核定各部门人员编制总额。

3、确定人员编制结构。

二十、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

精干、高效、廉洁是各国的共同目标。我国的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体分为四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4、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十一、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原因?

1、外部因素:(1)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2)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

2、内部因素:(1)机构的过度膨胀。(2)人员素质不高、弱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时代发展造成的公务员素质的弱化。第二,年龄、专业和工作经验等因素造成的素质弱化。

二十二、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内容: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减少人员。

1、从1982年开始,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展开各级机构改革。

2、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3、1993年的机构改革。

4、1998年的第四次改革。

5、2003年以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二十三、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内容?

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

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

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具体表现为:(1)行政首脑办事机构的加强。(2)综合协调机构的强化。

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

二十四、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经验?

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的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5、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第六章

一、行政管理事务的含义:所谓行政管理事务,就是指作为行政管理对象的全部事务,既包括政府内部的行政管理事务,也包括政府所管理的全部社会公共事务。

二、宏观经济调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总量调控、结构调控、规范性调控。

三、正确理解行政管理事务的意义:

1、它能够比较全面地界定行政管理的内容。

2、它能够比较准确地界定行政管理的对象或内容。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制度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职位分类制度、新陈代谢制度、激励约束制度、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

五、人事行政管理事务的内容:计划和组织、使用和开发、激励和监督、制度建设与具体落实。

六、财务行政管理事务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会计管理、审计管理等内容。

七、国家预算的基本程序和内容包括:

1、预算编制。

2、预算执行。

3、决算管理。

八、我国现行的审计机关的审计内容:

1、预算审计。

2、预算外审计。

3、金融审计。

4、国有资产审计。

5、国家建设项目审计。

6、社会保障审计。

7、外国援助或贷款审计。

九、后勤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物资管理。

2、生活后勤管理。

3、机关环境管理。

4、服务后勤管理。

5、接待工作管理。

十、文件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1、重视并充分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

2、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设备工具、材料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降低消耗。

3、确立成本观念和制度,合理使用资金。

4、充分发挥时间的利用价值,科学安排时间。

5、广泛收集,认真分析加工、系统整理和存贮有关信息,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十一、机关档案管理制度?

1、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相应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工作。

2、全国各级各类机关工作均受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监督和检查。

3、对具体的档案工作管理分级、分类、分专业进行,实行条块结合。

4、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应当保密的档案,由其所有者保管,但在保管条件恶劣或由于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时,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代为保管,必要时可采取收购或征购方式。

十二、信访工作的主要内容:

1、在体制方面,确定信访工作领导体制,建立信访工作机构,在信访工作中实施科学分工,建设信访干部队伍,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规划信访工作程序。

2、在监督控制方面,明确对信访工作的监督控制责任。

3、在协调关系方面,协调信访工作所涉及的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计划目标,调整政策,调整内部关系、外部关系,调整工作节奏等。

十三、经济行政管理的含义: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十四、工商行政管理的含义:是指为了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通过特设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及其市场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管理与监督。

十五、国有资产的途径:

1、由法律认定形成的国有资产。

2、由资本金及其收益形成的国有资产。

3、由拨入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

4、由馈赠形成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容:一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

十六、国防行政管理的含义:又称国防军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军事行政机关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秩序的环境,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环节,对国家军事力量、军事机构、全体民众等进行管理的活动。

十七、司法行政管理的含义:司法行政管理是以辅助国家司法权的行使为目的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对于有关培训干部,宣传法制,领导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等司法行政事务之实施的国家管理活动。

十八、公安行政管理的含义:又称公共安全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公安机关为了维护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环节,对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治安秩序的各种因素进行防患和消除的行政管理活动。

十九、国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领导和管理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制定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提出议案;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决定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和体制;并依照法律、军事法规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武装力量成员。

二十、司法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对罪犯的劳动改造工作和对违法分子的劳动教养工作,领导和管理轮训法院、检察院、司法新政部门的在职干部的工作,组织管理法制宣传,领导公证工作,办理公证处、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工作、法律顾问处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检查、指导下级司法行政机构的工作,考察、了解司法行政系统的干部、律师和公证人员,管理司法行政业务经费的计划、使用,监督公证、律师的收费,管理司法行政系统的外事活动。

二十一、公安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二是提供社会服务。

十二、教育行政管理事务的主要内容。

1、制定教育规划。

2、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体系。

3、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过程实行有效的管理。

4、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二十三、科学技术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科技政策管理。

2、科技规划与计划管理。

3、科技经费与科研项目管理。

4、科研成果管理。

5、科技人才管理。

6、科技信息管理。

二十四、文化与体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制定文化与体育事业发展战略。

2、进行各项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基础建设工作。

3、实施文化与体育市场管理。

二十五、卫生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

1、卫生法制与监督管理。

2、妇幼保健管理。

3、医政管理。

4、疾病控制管理。

5、药品监督管理。

二十六、人口行政管理的内容:

1、户籍管理。

2、居民身份证管理。

3、计划生育行政管理。

4、流动人口行政管理。

二十七、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内容:

1、制定社会保障法律与法规。

2、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

3、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

十八、民政行政管理的内容:

1、建立配套机制。

2、建立健全我国城市社会福利制度。

3、整合社会资源。

4、建立现代优抚安置制度。

5、以服务为中心,优化民政工作体系,完善民政职能。

第七章

一、行政管理行为的含义:是指行政管理者为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行政活动的总和。

二、我国行政组织的结构体系:直线-职能结构。

三、行政组织的结构分为以下类型: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行政组织的直线-职能结构。

四、行政管理行为的分类。

1、从行政层次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中央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和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

2、从行政过程的角度来进行分类,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行政决策行为、行政执行行为、行政监督行为,甚至还可以将行政执行行为细分为行政指挥行为、行政协调行为。

3、从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角度来分,可以将行政管理行为分为行政组织行为、行政领导行为和行政沟通行为。

五、管理行为与行政管理行为各自的特点。

管理行为的特点:

1、管理行为是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因此在管理行为中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方,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管理行为就不能存在。

2、管理行为是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积极性的行为,它特别强调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社会需求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管理行为的行为主体是管理者,但被管理者也不是被动的,它强调管理者行为与被管理者行为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强调管理过程中被管理者的积极参与。

行政管理行为的特点:

1、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

2、行政管理行为是行政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或其下属积极性的行为。

3、行政管理行为的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但在行政管理行为过程中也离不开下属的积极参与。

六、为什么说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和沟通行为是最基本的群体行为?

1、群体行为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群体成员共同的目标。

2、在群体行为中要实现群体成员的行动一致,就必须要有人进行指挥、协调的工作,即要有领导行为,所以,领导行为也是群体行为的最基本行为之一。

3、由于群体行为不是一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多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行为,因此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七、组织的定义:专指由人组成的群体和集合体,专指为了达到共同目的,人们依据自身意愿结成的完整有机体。

八、行政组织的要素:行政职位、行政人员、行政体制、精神要素。

九、行政组织行为的特征:政治性、法制性、持续性、系统相关性。

十、影响行政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技术特征以及二者的匹配性。

十一、行政组织的结构的含义:是指行政组织中各部门之间、各层次之间所构成的权责关系的排列方式。行政组织体制的含义:是指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十二、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及其关系: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组织中设置多少层次的组织机构;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组织或一个行政领导者所直接控制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人员的数目。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则管理幅度越小,反之亦然。

十三、行政组织体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1、依照行政决策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数来划分,可以分为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2、按照行政权力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

3、依照同一层次上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制的数目来划分,可以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十四、行政组织冲突的含义:是指人们用来描述发生在行政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行政组织之间、行政组织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由于目标不同、对事实的解释存在分歧、在行为期望方面的不一致以及利益方面的不一致等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和攻击的组织行为。

十五、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

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对组织冲突进行分类:组织中个人之间的冲突、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2、根据组织冲突功能分类:功能正常的冲突、功能失调的冲突。来源:考试大-自考站

第八章

一、行政管理过程的含义

指在一定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行政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方法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

二、行政管理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

三、行政管理过程的特点。

1、行政管理过程是由一系列行政管理活动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2、行政管理过程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它与管理过程有着共同的特点。

3、行政管理过程是行政权力运用的过程,或者说是行政管理机构或行政管理人员行使行政权力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

四、为什么说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过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环节?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的根本标志,也是行政管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2、行政执行是将行政决策的主观意图变为客观现实的必经阶段。

3、行政监督是保证行政管理不偏离行政决策目标的一个重要阶段。

五、决策与行政决策的含义:

所谓决策,就是人们在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行动确定目标和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的过程,既是人们的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又是一个决断过程,因而也是人们意志活动的过程。所谓行政决策则是行政机关或行政管理者在管理政府内部行政事务或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依法运用行政权力作出决定的过程。

六、决策模式的含义:是指决策理论家对决策过程的本质、程序、方法的一种理论概括。

七、决策程序的含义:是指决策运行过程的次序或基本阶段。

八、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有:理性决策模式、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渐进决策模式和混合扫描决策模式。

九、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决策方案的设计。

3、决策方案的分析、论证与选择。

4、决策方案的实施。

十、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

存在问题: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完善措施: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

十一、行政执行的含义:是指行政管理机构在其权力和职责范围内依法实施行政决策方案以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过程。

十二、动员的含义:是指行政执行机构及其领导者积极向行政执行人员以及与行政执行有关人员解释和宣讲行政决策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布置行政执行的任务,调动执行者参与行政执行的积极性的过程。

十三、行政协调的含义:是指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行政执行人员引导行政组织之间、行政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同、互相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地实现共同行政目标的行政行为或行政活动;也是行政执行人员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以实现步调一致、共同行动的活动过程。

十四、行政执行的特征。

1、行政执行是由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

2、特定的行政管理机构只能在其特定的权力与职责范围内从事行政执行工作。

3、行政执行活动必须在行政政策的指导下进行。

4、行政执行过程是行政管理机构对人、财、物的有机组合过程。

5、行政执行的结果必然导致原有客观环境或客观状况的改变。

十五、行政协调的方法。

1、信息沟通法。

2、利益调节法。

3、行政命令法。

十六、行政执行的环节:计划、动员、指挥、协调与控制。

十七、行政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

1、衡量行政执行是否符合要求的正常标准。

2、衡量当前行政执行情况的手段。

3、将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与标准相比较的方法。

4、校正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以便达到标准的方法。

十八、行政监督的含义: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既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大众媒介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十九、行政监督的方式:合理性监督与合法性监督;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长期监督与暂时监督。

二十、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系统:

1、权力机关的监督。

2、政党的监督。

3、司法机关的监督。

4、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

5、新闻舆论的监督。

二十一、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一般监督(它又分为:上下级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专门监督(它又分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二十二、审计机关一般拥有下列职权:

1、检查权。

2、调查权。

3、建议权。

4、通报权。

5、处理权。

二十三、行政监督的特点。

1、行政监督的实质在于对行政权力运用的限制和对行政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督促。

2、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其行政管理活动。

3、行政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既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主体,也包括行政机关外部的监督主体。

4、行政监督是一种依法实行的法定行为。

十四、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意义。

1、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是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的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

2、另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第九章

一、行政管理方法的含义

指在行政管理领域中,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为开展行政工作和实现行政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等的总和。行政管理方法的特点:实施性、针对性、系统性、技术性。

二、行政管理方法的地位与作用。

1、行政管理方法是使行政管理思想变为现实状态的中间媒介。

2、行政管理方法是执行行政功能的重要环节。

3、行政管理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途径。

三、行政方法或行政指令方法的含义:是指行政主体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制度、规定、条例及规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和层次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方法。

四、行政方法的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层次性、具体性、无偿性。

五、运用行政方法的必要性。

1、行政方法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用行政方法。

3、运用行政方法是行政管理本身的要求。

六、行政方法的利弊。

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意图快速地向下贯彻,有利于行政管理系统的集中统一。如果没有集中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行动,一般散沙,各自为政,根本不能完成国家任务,实现行政目标。另外,上级可以针对下级的工作情况,及时地、灵活地发出各种指令,使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更显示出这处方法的灵活快捷的优点。

但是,行政方法以强制性的指令、命令支配下级的行为,下级处在被动服从的状态,长此以往,会压抑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下级对上级的过分依赖。同时,行政指令是以垂直方向传达的,在指示、命令的下行传达过程中容易忽略横向的协调,有可能造成条块之间的矛盾,反过来制约了行政系统的高度统一。

七、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遵循运用行政方法的原则:调查研究在先的原则、坚持具体指导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领先的原则。

八、经济方法与经济杠杆的含义。

经济方法就是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管理方法。经济杠杆是指以价格、利润、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等经济范畴为支点,把某个单位或某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劳动成果联系起来而形成的调节工具。

九、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有偿性、平等性、间接性。

十、经济方法的利弊。

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方法实施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自主性。同时,由于经济方法触动的是人们最敏感的神经,人们必然会作出迅速反应,按行政机关发出的信号行动,因此,效果较为显著。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和管理。

但是,经济方法仅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为前提,因而作用范围仅集中在经济行政管理方面或与经济有连带关系的工作方面。因此,靠这种方法不能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一切问题。同时,这种方法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掌握运用不当会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产生副作用。

十一、运用经济方法的原则。

1、适度原则。

2、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十二、法律方法的含义: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管理的方法。

十三、法律方法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十四、法律方法的实质。

行政管理运用法律方法,实质上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实施,把统治阶级的意志转化为社会公众的普遍行动,用法律法规去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调整人们的社会行为,使各种社会关系朝着有利于行政目标的实现而发展,使社会公众的行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直接作用。

十五、运用法律方法的原则。

1、法制教育优先的原则。

2、法制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法治与心治相结合的原则。

十六、行为激励方法的含义:是通过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条件和刺激,使人们的行为动机激发起来,从而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反应。

十七、行为激励的方式:目标激励、奖励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

十八、电子政务的含义。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因特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十九、电子政务的三个基本条件。

1、电子政务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关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

2、电子政务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系统。

3、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

二十、电子政务的特点。

1、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即政府的两大职能-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只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2、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流程电子化。

3、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电子政府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符合WTO规范。

二十一、电子政务的具体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服务。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

十二、电子政务产生的原因。

1、政府转型的背景。

2、因特网的发展。

3、电子商务的驱动。

4、全球化的竞争。

5、大公司的驱动。

6、领导人的政治意志。

二十三、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方法现代化的意义。

1、电子政务有助于改善现有行政管理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信手段。

2、电子政务有助于创立全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和行政措施。

3、电子政务为全面实现行政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二十四、电子政务在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功能。

1、实行电子政务,能够简化行政环节和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实行电子政务,能够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有利于廉政、勤政建设。

3、实行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管理模式从集权管理型向集散管理型转变。

4、电子政务有利于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五、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十六、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趋势:

初期缓慢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

第十章

一、行政管理规范的含义:所谓行政管理规范或行政规范,是指由社会约定俗成或由国家机关明文规定的,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有效履行各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集合。具体地讲,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行政管理规范或行政规范的实质是一种约束或限制。

2、行政管理规范的约束对象是各种行政权力及其行使过程,也就是各种行政行为。

3、行政管理规范的存在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4、行政管理规范的存在形式或说表现形式是各种行为标准的集合。

二、行政管理规范的分类标准与两种基本类型。最能反映不同行政管理规范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标准应该是以行政管理规范的产生方式与运行机制相结合而形成的这一综合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行政管理规范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道德规范。

三、行政法律规范的特征。

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

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

3、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与普遍适用性。

4、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级性。

5、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稳定性。

四、行政道德规范或行政道德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行政职业特征的、调整行政管理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之间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的统称。

五、行政道德规范的特征:

1、政治性。

2、自律性。

3、相对稳定性。

六、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构成。

1、行政道德准则。

2、行政道德具体规范:勤政、廉政、遵纪守法,依法行政、实事求是,科学行政、热情待人,协调行政。

七、行政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导向和约束功能、自我调节功能、示范与激励功能。

八、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规范与控制功能、组织与调节功能、改革与稳定功能。

九、根据立法主体的不同,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构成如下: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

4、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法律解释与国际条约。

十、依法行政的含义是:法治在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以及方法都必须以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工具和保证的一种民主宪政原则和行政管理模式。

十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

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

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

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

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十二、依法行政的作用和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十三、所谓以德行政,是德治在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必须受到行政道德规范的约束、按照行政道德准则和具体的行政道德规范文明行政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

十四、所谓行德政,就是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确保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行政职能的履行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行政道德准则展开。

十五、以德行政的基本内容。

1、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修身。

2、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服众。

3、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行政,行德政。

4、建立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十六、以德行政的意义: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

十七、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之间的区别:

1、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

2、运行的手段与内容不同;

3、运行机制的不同;

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

十八、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联系。它们不仅是相互区别,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补充的。表现在: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

第十一章

一、行政绩效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

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

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

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

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

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实行和开展行政绩效评估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1、能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2、能够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绩效。

3、能改善和提高我国政府的信誉和形象。

三、行政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分类:根据行政绩效的内容性质划分:

1、经济发展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的水平、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社会就业率、进出口总额。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指标、社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标、环境保护指标、社会治安和事故指标。

3、政治发展指标:行政机构管理指标、行政决策指标。

根据评估的方法划分:

1、经济评估指标。

2、效率评估指标。

3、效益评估指标:质的量化展示、用民意测验测定效益和服务质量、质量保证体系。

4、公平评估指标:单纯的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性的公平、机会公平、代际公平。

四、行政绩效评估过程的各个阶段。

1、制定计划。

2、初步调查。

3、管理控制评估。

4、详细评估。

5、撰写评估报告。

五、行政绩效评估信息收集方法的含义。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收集信息方法的总和。主要方法如下:

1、利用官方记录的方法。

2、培训观测者的方法。

3、公众满意意见调查方法。

4、特别的资料收集方法。

六、行政绩效评估定量测定方法的含义。是指在行政绩效评估过程中用于测定行政管理的经济成本、效率、效益和公平程序的方法的总和。主要的方法如下:

1、经济合理性评估方法。

2、成本-收益评估方法。

3、成本-效益评估方法。

七、行政绩效的制约因素:

1、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2、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3、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4、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八、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经济体制的类型会制约行政组织的绩效。

2、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程度也制约行政绩效。

3、大众传播媒介对行政绩效的制约作用。

九、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

2、公务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制约行政绩效。

十、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1、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

2、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十一、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治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3、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1)需要立法保障。(2)公民参与机制是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3)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第十二章

一、行政发展的含义

行政系统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变革行政体系,改善行政活动方式和行政关系,以改善生存状态,提升行政能力,更好地执行国家政治意志,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行政发展的特点。

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

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

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

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

三、行政发展在内涵上大都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行政体系的能力发展过程。二是行政体系的功能改善过程。三是行政关系的改善过程。四是行政体系的结构优化过程。

四、行政发展模式的含义:是指行政发展的特点、方式、途径与过程的总称。

五、按照地区特点来划分:英美模式、法德模式、希腊模式、内源式发展模式、外源式发展模式。

六、按照行政发展的内容来划分:以解除政府管制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实现企业家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进行授权改革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以实现灵活政府的改革方式来实现的行政发展模式。

七、分析西方国家行政发展模式的共同特征。

第一,市场经济发达,社会中介组织成熟,产权制度明确,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界限明晰,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行政系统中来。发达的市场经济是西方行政发展得以成立的根本基础。

第二,信息产业的发达,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行政价值与观念,而且为行政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第三,制度创新能力强。

八、行政发展外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文化因素。

4、技术因素。

九、行政发展内部动力的主要因素。

1、行政组织的演化。

2、组织分工的细化。

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十、行政发展外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十一、外政发展内部阻力的主要因素。

1、来自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

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

十二、行政改革的含义。行政改革是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而实施行政发展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步骤,是政府有意识地对行政管理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

十三、行政改革的内容:功能调整、结构重组、行为变革。

十四、行政改革的原则:

1、综合配套、整体推进。

2、坚持依法行政改革。

3、注重专家咨询与改革方案的论证。

十五、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特征。

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

4、坚持渐进式改革。

5、立足于中国国情。

十六、WTO规则对我国行政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

1、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和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途径产生影响。

2、通过限制政府权力的途径产生影响。

3、通过改变权力结构的途径产生影响。

十七、加入WTO后中国行政发展的趋势。

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

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

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

下载行政管理学考点综合总结(第一部分)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管理学考点综合总结(第一部分)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学概论第2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02 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能否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和行政决策,出色地完成行政任务等方面的衡量是指哪一类行......

    社会工作实务-考点采分

    社会工作实务考点采分 单项选择题 1、治疗性沟通是指( ) 。 A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 B交流双方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看法C介绍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 D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沟......

    行政管理学考试总结5篇

    一、古德诺:民主与效率要兼顾,而其认为方法是政治与行政的协调。他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要实现这两者的协调,就包括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

    行政管理学问答题总结[大全]

    二、简答 1、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四项。这些职能集中体现了政府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整体作用以及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一、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学研究对象: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对整个国家社会事务所实施的行政管理,认为行政管理学是研究行政管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注册消防工程师综合能力考点总结

    综合能力一一第一篇(5分) 1、 p1(单选2选1)1原则: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方针:政府统一指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 2、p2消防重点単位职责:1确定消防管理人,......

    2013第5章 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五章 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1、行政管理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P133 2、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P133 3、行政权力的特点: 1)......

    行政管理学考试题目答案总结

    行政管理学2013-6考试范围总结 一、 简答 1、 政府职能的多样性和整体性?p22 政府职能具有多样性:一方面是政府职能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所不包;另一方面是政府的多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