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回顾与总结.
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回顾与总结
周彦玲 陈恩林 陈土日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等重要改革时期,历经数次制度变迁和多次重大结构调整,在发展乡镇集体企业、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稳定等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成为佛山市农村改革篇章中壮丽辉煌的一页。回顾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对农村改革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文对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作了回顾,同时对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农村 集体经济 历程 经验
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佛山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得广东沿海改革风气之先,建国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历经多次变革与创新,做过多次重大结构调整,创造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为我省、我国发达地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提供了有益借鉴。回顾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有利于我们对农村改革这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加深认识,也有利于我们对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大背景下的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走向作出更有远见的展望。
一、历程回顾
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开始,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形成、起步发展、高速发展、改革调整和统筹城乡发展等五个阶段。
(一)集体所有制形成阶段(1952年-1978年)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进农业集体化道路,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把个体私有制农业转变为集体公有制农业,实现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佛山地区也在这一时期,全面实现了农村私有产权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在经历互助组、初级生产合作社和高级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后,进入人民公社体制,最终取消了土地和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私有,实行生产资料集体公有,统一经营,按个人投入的劳动进行分配,在所有制上将集体所有制确立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实现形式。这一时期,受人民公社“大锅饭”体制的束缚,佛山市集体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镇(经济总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仅为88165万元,其中镇级22302万元,占25%;生产大队级22219万元,占25%;生产队级43644万元,占50%。在产业结构上,农副业占据重要位置,但一些传统型、作坊式的以小五金、小农具、手工和加工性质为主的小型社队企业开始兴起,点燃了佛山市乡镇企业发展的“星星之火”。197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46.6:47.3:6.1。镇村集体企业2281家,企业经营收入47296万元,其中镇办企业25223万元,村办企业22073万元。
(二)起步发展阶段(1979年-1983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 2 号角,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束缚,对农村经济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佛山市的农村集体经济乘改革的春风,迅速落实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制。1983年,97%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实行包干到户的达到88.7%。除了责任田包干,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步引向林业、牧业、渔业和社队办企业,成为各业的主要责任制形式。这一时期,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农民从事生产的所得在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后,剩下都是自己的,制度的创新激发了农业大发展,集体经济收入迅速增加。1983年,镇(经济总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36989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169%,年递增21.87%;其中镇级集体经济社收入80391万元,占34%;生产大队级58911万元,占25%;生产队级97687万元,占41%。同时,各地大力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和广东省委提出“珠江三角洲社队企业要走农工副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要充分利用广东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资,大搞‘三来一补’”的精神,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副业发展迅速。1983年全市社队企业8807家,比1979年增长了69.99%;社队企业收入总额170691万元,出口产品总值20410万元,其中“三来一补”加工值5065万元,占出口产品总值的24.82%。社队企业的加速发展,为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高速发展阶段(1984年-1992年)
从1984年起,佛山市利用两年时间全面落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并完成了延长承包期15年不变的工作;同时,针 对改革后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经济管理职能弱化,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抗洪防涝、植保防疫以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困难时靠单家独户难解决等问题,开始实行“五统一”服务,即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作物布局和统一关键性生产措施等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农村集体“统”的功能得到加强,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这时期,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1984]4号文的若干规定》,号召“全党动员,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佛山市大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使乡镇企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镇村集体企业发展突破了产业、产品较为单一的格局,形成“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大、中、小企业一起上”的局面。据统计,1992年全市镇村集体企业发展到10363家,企业产值281亿元。得益于乡镇集体企业的大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水涨船高,1992年,全市经联社、经济社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14.03亿元,比1983年翻了四番,年递增率达37.3%。
(四)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93年-2002年)
1993年8月,佛山市委、市政府总结禅城、南海等地的试点做法和经验,发出《关于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见》(佛发[1993]37号),开始在全市范围推行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全面铺开阶段。在禅城、南海、顺德、三水等四个区推行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将传统的“集体所有”产权模式改为“股份共有”,对集体土地和其他经营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 4 营、统一核算、统一分配”。1994年底,全市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2466个。二是深化改革阶段。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克服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出现的股权争议较多、流动性差等问题,在禅城、南海、顺德等发达地区实行股权“生不增、死不减”或“固化股权、出资购股、合理流动”的做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主要是改革股权的设置,实行股权固化;改革股权的配置,实行有偿配股;改革股权的处置,探索股权流转,允许股权继承、转让、买卖和抵押;对股东资格作进一步的明确和细分。2002年,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3441个,按组织层次分为股份合作联社588个,股份合作社2853个;设置股权750.14万份,其中土地股份数609.22万份,入股土地面积167.6万亩;资产股份数140.92万份,入股资产净值51.78亿元。
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佛山市积极调整了集体企业经营机制,适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199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因厂制宜,一厂一策”的方针,逐步铺开镇、村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建立以“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为目标、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的现代企业制度。据资料统计,转制后,镇村集体企业到2001年的1497家,转制面达95%以上。2001年营业收入 161.56亿元,占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13.94%,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1.45%。随着集体经济逐步退出风险经营领域,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进入以土地发包、物业经济为主的时期。
(五)城乡经济统筹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从2003年起,佛山市出台农村工作“五十条”和一系列配套政策文 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经济形态加快融合,以土地租赁、物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农村集体经济逐步迈向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全市累计投入近3亿元建设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园区22个,占地总面积达11.78万亩,通过借助农业园区发展平台,集聚农村集体土地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促进和带动集体经济第一产业向休闲、生态、绿色农业升级;启动实施了加快推进旧城区改造、旧物业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三大改造”工程,推进农民公寓建设、集体旧物业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以提升集体物业档次、加快融合城乡经济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招商引资、政策推动、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旧村居改造建设各项工作;专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破解改造过程中的规划、建设、土地、财政、税费等政策性瓶颈;在一些集体物业改造项目上还大胆引入了市场运作机制。目前,全市首批122个示范村居全部完成了总体规划;有67个村居推进旧物业改造,已完成集体物业改造面积175.7万平方米,正在改造的物业面积144.33万平方米。紧随农村城市化步伐迈进的农村集体产业升级改造工作,有效提升了农村集体资产的运营效率,加快了农村集体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融合。
二、主要成就与经验
建国60年来,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积累和发展,在产权改革、机制创新和优化管理等方面创造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闯出了具有佛山特色之路,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发展,为完善农村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经济支柱,支撑了农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治的管理体制,农村社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几乎完全取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程度和供给能力。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农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最主要是得益于持续稳定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的贡献。2008年,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23.89亿元;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407.93亿元,其中经联社级资产204.16亿元,经济社级203.77亿元;可支配收入79.75亿元,其中经联社级可支配收入32.76亿元,经济社级可支配收入46.99亿元。全市603个经联社中,集体可支配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398个,占66%,收入50-100万元的有55个,占9%;收入10-50万元的72个,占12%。3549个经济社中,集体可支配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1133个,占32%,收入50-100万元的有502个,占14%;收入10-50万元的有1066个,占30%。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社区公共事务开展、公益事业建设提供了最根本的来源,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保障。据统计,2008年全市村、组两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用于治安费开支2.58亿元,清洁卫生费1.97亿元,绿化费0.3亿元,教育1.13亿元,合作医疗保险3.07亿元,养老保险金0.93亿元,道路建设1.4亿元,仅此七项公共公益事业项目开支合计,已达11.38亿元,平均每个村居开支200多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开支3.55亿元,平均每个村居开支62.8万元;用于村民分红总额达28.43亿元,分红人数161.57万人,平均每人分红176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农村集体经济已经成为佛山市农村基层运转与发展的“血液”,成为 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改革农村传统集体产权制度,奠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产权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佛山市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推进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工作,佛山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中心任务,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权基础。通过不断推进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和完善农村产权管理,激发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活力,有效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佛山市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形成了三种模式:一是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制。以顺德、南海、三水区做法为主。就是将原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发包给农民的土地入股,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改造为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经营和开发。共有股份合作组织2289个,占全市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76.5 %;入股土地面积88.71万亩,占全市的87.4%。二是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以原石湾区为代表,将原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折股,股份量化到人,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改造为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共有股份合作组织176个,占全市的5.9%;入股资产净值26.93亿元,占全市的52%。三是综合性股份合作制。主要出现在南海区和原石湾区的部分地方,原集体所有的存量资源性资产(即土地)和经营性资产全部价值量化到人,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改造为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合作经营。共有综合性股份合作组织526个,占全市的17.6%;入股土地面积12.79万亩,占全市的12.6%;入股资产净值22.48亿元,占全市的43.4%。以南海模式为代表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做法,被称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的 8 “农村第二次飞跃”,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化进程中摆脱传统体制束缚、激发农村生产力的有效路径选择,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影响,先后在珠三角、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得到推广。通过不断深化和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不仅促进了佛山市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有效提高了农村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2008年,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8%;农村经济总收入8279.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75.15亿元,第二产业6694.75亿元,第三产业1409.10亿元,分别比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前的1992年增长了21.8倍、2.9倍、22.9倍和37.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656元,比实行农村股份合作前的1992年增长了3.57倍。
(三)创新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机制,激活了农村内在发展动力。在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佛山市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为其它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先行探索经验。主要经历了三次重大改革:
一是改革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增值增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解决推行家庭承包制后土地过于零碎分散、不利于提高生产率等问题,佛山市开始逐步推行土地承包 “四改”措施,即“改零碎分散为相对连片,改无偿承包为有偿承包,改平均分包为自报领包、投包和达标承包,改以工补农为以工建农”。1988年底,全市从平均分包改为投标承包和其他形式承包的耕地面积达78.4万 亩,占耕地面积的39.4%。通过改革,促使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专业户和农业企业流转集中,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率,集体土地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和体现,为集体经济稳定增长创造了源泉。继“四改”之后,佛山农村又相继出现租赁制、两田制等土地流转形式。如顺德北滘镇采用租赁制,以每年每亩800~1300斤稻谷为标准租用农民的承包地,发展水产养殖,到1991年全镇共集中了10500亩土地,占总面积的14%,创办了37个水产养殖场,平均每个场280多亩。由于租赁制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土地收益权,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少地方借鉴和推行了这一做法。
二是改革集体企业经营机制,促进产业经济转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避免出现村集体盲目办企业、债台高筑的风险,佛山市开始逐渐转变“村集体直接兴办企业”的发展思路,采取股份合作、向外商出让股权、公有民营、风险抵押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推进镇村集体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集体经济退出竞争性、风险性领域,不再直接经营工商企业,而选择以土地出租、物业出租、股份经营等低风险投资方式作为发展集体经济途径。集体企业的成功转制,一方面促进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避免了集体资产流失,另一方面达到了盘活集体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形成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以土地、物业出租为主的经营格局,农村集体经济开始步入良性稳定发展阶段。2008年,佛山市村组两级集体土地发包收入共27.75亿元,物业出租收入共27.27亿元,两项合计占集体可支配收入的69%。
三是改革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促进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从2005年初开始,为从根本上消除原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在上无文件、下无先例的情况下,佛山市大胆进行了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引入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代管村组两级的集体资产和财务,全市586个村(居)、3839个组的5757盘账通过村民(股东)民主表决全部由社会中介组织代理。引入“第三方”参与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改革尝试,创新了传统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了过去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错位问题,提升了集体资产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得到了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2007年6月,佛山市的改革做法被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评为了“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提名奖”。
(四)确立农村集体产权主体,逐步形成了“政社分离”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体制。长期以来,佛山市坚持“政社分开”的方向和理念,不断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资产产权法人的地位,逐步形成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架构。1986年10月,结合撤区建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委批转市委农村部《关于完善和发展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全面开展了设置和完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在镇(乡)、村委会(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相应地设置镇(乡)经济发展联合总社、经联社和 经济社等三级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初步确立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并立的“三驾马车”架构。1990年,批转市委农村部、市农委《关于贯彻<广东省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暂行规定>的意见》,在清产核资、健全机构、完善制度的基础上,对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组织登记。在逐步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设置的过程中还全面实行了村社帐务独立设帐、分开管理。从1993年开始,通过全面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入市场化运作,巩固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产权法人地位,从体制上为农村集体经济融入市场经济打下基础。2006年《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出台后,大力抓好贯彻落实工作,系统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证、确权等工作,进一步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2008年,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形势要求,又下发《中共佛山市委办公室、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率先在广东省推进了以完善“政社分离”为目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不断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功能,佛山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完善“政社分离”管理体制、探索集体经济体制向城镇经济改造转型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形成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了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乡镇集体企业异军突起、百花齐放,佛山市各地集体经济迅猛发展,1985年后,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当年全市社会总产值的比例均在42%以上,成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河山”;乡 12 镇集体企业经营范围遍及建材、建筑、轻纺、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商业、家具、塑料、饮食、服务等各行各业,在不少镇街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了一批行业集中度较高的陶瓷、五金、家具等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带动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形成了一批如顺德乐从家具业、伦教木工机械、北滘家电制造业,南海金沙小五金、大沥有色金属,盐步内衣业、官窑玩具业和平洲鞋业,石湾陶瓷、张槎针织、环市童服和澜石不锈钢等闻名省内外的专业镇。一些规模较大的行业,在全国占据重要的份额。如建筑陶瓷产量占全国的60%,“顺德家电”占全国小家电15%的市场份额,大沥铝材占全国产量的40%以上,环市童装占全国产量的30%以上,等等。目前,全市有专业镇26个之多,并催生了40多个中国名牌,在国内大中城市名列前茅。在佛山工业产值中,70%左右来自专业镇与产业集群。
(作者单位:佛山市农业局经营管理科)
第二篇: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以**县**乡**村为例
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其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但是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的状况与其功能定位不相适应,也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要求不相适应,亟待通过政策引导和体制机制创新来改变这种状况。
一、**乡**村基本情况
**乡**村位于乡场镇东面,距**乡场镇1.2公里,全村耕地面积960亩,总户数260户,总人口848人,辖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建有山坪塘15口。辖区内有村级主干道5公里,基本达到户户通。村党支部设书记1人,委员2人,共有党员37人,其中在家党员26名,预备党员0名。
二、**乡**村发展集体经济出现的问题
村集体经济出现空壳现象,集体经济无力。
三、**乡**村发展集体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能人”,村干部待遇偏低、村级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现实下,很多年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务工或创业,导致村干部年龄偏大,且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经营能力。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识不够强,重视度不够,思路不明确,没有把村级集体经济提上工作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就更无从谈起。
(三)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
对**村发展的总体规划、生产布局、资源优势、发展思路缺乏深人细致的研究,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引导,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起不到切实帮扶作用,无法引导村集体经济走上发展之路。四、采取措施
(一)开展个别谈话。
由党委书记负责与该村3位村干部进行一次个别谈话,对他们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客观公正地指出,要求他们理清思路,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二)提高干部队伍。
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注意从文化程度高、经营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和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不怕吃苦、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结合素质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的基本途径。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要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培训。重点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全体农村基层干部的头脑,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三)挖掘自身优势。
根据**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群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则,引导**村立足资源、区位等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四)落实具体帮扶。
由第一书记具体联系该村,村支部加强对该村的具体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召开党员、群众大会,成立柠檬互助专业合作社,聘请专业人员点对点对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对柠檬贮存、产销一体化进行分类指导,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五)加强经济管理。
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节约各项经费支出,减轻集体经济负担,实现集体经济的资产积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选用好机制。要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六)创新管理机制。
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五、措施成效
(一)乡主要领导组成工作组到**村召开了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走访党员、干部、群众了解村“两委”班子的情况及群众反映愿望,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问题台账。
(二)正视现状,认真分析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存在的问题有收入来源单一,发展不平衡,缺乏制度保障。
影响和阻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能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少可利用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三)压实整顿责任,层层推动落实。
落实“一岗双责”,坚持支部书记、第一书记亲自抓,把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整顿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四)村集体要做到“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这是一个有机整体。
只有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才能调动干部积极性,达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证,确保村集体经济及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三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其中,“有钱办事”是实现“三个有”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扎实有效的抓发展、抓创新,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五)目前,**村已经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并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艺技能等,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培训主体邀请了党政领导、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作培训,地点在村委会、田间地头等。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彻底改变**村的无集体经济收入现状,与村“两委”一起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今后的工作打算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发展集体经济的知晓率,积极发挥村干部及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广播、标语等加大村集体经济政策的宣传,畅通群众的信息渠道。
(二)鼓励群众转变思维模式,使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自主发展产业,如柠檬、核桃规模化种植等,不断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促进全村经济发展。
(三)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不断完善**村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断头路连通、错车道的增设、危险路段防护栏的安装等,确保群众安全生产环境,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四)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经常和群众交心谈心,及时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急,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对力所能及的,及时加以解决,在能力范围外的,及时上报乡党委、政府争取相关项目进行解决,使群众能够全身心投入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大潮中来。(五)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目前,**村的整顿工作已基本完成,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在乡领导和村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中,与其他村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第三篇:浅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补助及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无其他收入来源而无法进行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并如何解决?近期,市综改办对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建议,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现将该文予以印发,供大家学习。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深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面貌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在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中逐步富裕起来,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因受政策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由“强”变“弱”,呈“下滑”趋势,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缺乏为村民办事的“钱”和“米”。村级组织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靠山,一旦没有了经济实力,就会导致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下降,严重时会影响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同时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稳定和建立和谐社会产生障碍。为切实改变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状况,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结合本市调查情况就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作一些初探。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2007年底,全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18313万元,村平144.2万元。其中,村级集体企业共有57家,资产总额为6018万元,村级房屋资产3989万元,其他资产8306万元。全市村级集体共有经济林基地25014亩,村平197亩。其中,茶园10959亩,柑桔园2568亩,果园528亩,其它10959亩。通过调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村级财力构成来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仍有“一席之地”。2007年,全市村级收入10295万元,其中:村级集体经营发包收入834.2万元,占总收入的8.1%,上级补助等其它收入9460.8万元,占总收入的91.9%。
(二)从村级支出去向来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以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支出为主。2007年,全市村级公益事业支出6848万元、化解村级债务465万元,其中来源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和村级债务化解资金分别为273.11万元、165.3万元,分别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32.74%和19.82%。
(三)从村集体资产管理方式来看,以发包租赁管理为主。全市村级集体资产18313万元,其中,用于发包租赁8302万元,占资产总额的45.3%;村委会办公用资产2919万元,占16%;村委会直接经营377万元,占2%;村闲置资产2043万元,占11.2%;其他管理形态资产4672万元,占25.5%。
(四)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来看,地域差距、区位优势明显。全市127个村(含村改居)中,有76个村年集体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有32个村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主要分
1布在沿江乡镇;集体收入在2-5万元的有34个村;有17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在2万元以下,有8个村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分布在山区乡镇。在同一个乡镇,这种差距也非常明显,如红花套镇南桥村年集体收入近10万元,而吴家岗村年集体收入不到1万元。
(五)从村级集体经济运行质量来看,呈萎缩衰退趋势。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47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314万元。到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4亿元,而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834.2万元,前两项指标分别增长94.1%和54.1%,而第三项却下降了63.9%。
二、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条件,不利发展。一是自然条件较差。我市属山区县市,70%的村地处山区。从调查情况看,凡是山区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为“空壳”村。二是管理人才缺乏。调查显示,集体经济较薄弱的村,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文化、年龄结构欠佳。另外,由于财政转移支付村干部工资每年只有4000元,去年我市农村人平纯收入为4860元,给村干部报酬相对偏低,一些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不愿意当村干部。三是村级历史遗留沉重。突出表现在村级债务上,至2007年底,全市村级债务余额仍有2911万元,村平达22.9万元,其中欠农户债务338万元。全市只有32个村实现村级零债务,87个村实现欠农户零债务。沉重的村级债务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观念陈旧,束缚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当部分村干部认为,现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能够确保村干部工资发放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没有必要下大力气再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一些村民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认为发展村级经济就是村干部发财,而村干部则怕招来不廉之嫌,认为不必发展;二是畏惧发展的思想。认为现在这么多国有企业都举步维艰,更何况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认为好不容易把村级债务降下来了,加上政策规定又不准新增村级债务,怕担风险,怕失败,不敢发展;三是依赖的思想。一些村干部认为每届任期只有三年,现在与其辛辛苦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不如和上面搞好关系争取资金来得快,于是众人眼睛一致向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不想发展。
(三)管理单一,阻碍发展。我市现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租赁承包管理,这也是目前最适合于村级资产现状的一种管理方式。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也阻碍了一些有潜力的村办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由于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不健全,一些资产价值缩水严重。另外,短期行为的存在或者是迫于化解村级债务的压力,一些村级优质资产相继被拍卖,致使村级集体资产越来越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无后续力量。
(四)政策因素,限制发展。据调查,我市村办企业多为粗放型的作坊型实体,它们不仅难以抗拒市场风险的冲击,更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限制。如原先红火一时的土纸制造业,由于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相继关闭停业。又如村办砖厂,由于国家政策限制,将面临两年后停产的命运。一些村办矿山也因国家矿山安全政策而停产整顿。所有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强化发展意识。实践证明,虽然我市财政支农支出逐年增长,但公共财政还不可能对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大包大揽,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在工作上精心组织,坚持从实际出发,制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指导各乡镇、村理清发展思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优化发展措施。一是在开发利用村集体资源中促进增收。做好村集体增收工作,应将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村集体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各村应对可供开发的集体资源进行认真排查,摸清家底,并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拿出应对之策,最大限度地加以盘活利用。二是在服务农民增收中促进增收。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服务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村集体自身的增收。三是在创新优化经营机制中促进增收。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鼓励集体和农户以资源、土地、资金等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多法并举,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三)创新管理机制。一是要创新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在严格执行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规范各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运行、加强乡镇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监督管理的同时,建立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健全定期审计制度,突出抓好村办实体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确保村办实体账目清晰。二是加强村务民主管理。继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等制度,将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交由村民自己决定。三是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要结合村务民主管理,健全村级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要加大对村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提高村级组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创新村级重点项目支出管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要协助村级建立村级化债资金和兴办公益事业资金专用帐户,将村级取得的集体经济收入,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合理的比例,纳入专户实行专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使用效益。
(四)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从政策上加大帮扶力度。当前,各级制定的惠农政策很多,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得到了发展,然而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很少,现在是“和尚”富了,“庙”却成了危房。因此要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可以从支农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对村级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要调整利益分配机制,降低创业门槛。对于新办村级经济实体,鼓励从税收留成中按一定比例返还到村,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二是要加大“智力扶持”力度。要不断丰富帮扶形式,充分发挥各方面在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同时,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改变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状况。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等方面的奖励政策,激发社会各界为集体经济发展出力。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成效,纳入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并与个人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
(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主要是对一无资源优势二无区位优势三无发展空间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维护和稳定边穷山区基层政权建设,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市综改办 艾华善曹中友)
第四篇:新课改历程回顾与反思
关于我县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的
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分析我县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抓好新课程改革工作,顺利完成第一轮课改,新课改历程回顾与反思。我经过一个多月的下乡调研,先后深入到全县的20余所中小学,通过听课、评课、座谈、讲座、送教下乡等形式,对我县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1、校长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向的领导者。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思想观念,无不与校长的领导有关。我们的部分校长长期以来忽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自己成为了学校事务的领导者,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组织不到位,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不高,不能指挥和领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心燥事粗,常规管理抓不细,过程管理抓不牢。致使教师囿于传统的思想和模式,长期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校长要首先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一个积极的学习者,真正成为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方向的引领者。
2、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工作压力很大,但是缺少有效地办法。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学生,迷信补课,迷信题海战术,自己经常加班加点,也迫使学生加班加点,自己不断重复自己,也迫使学生不断重复自己。课上以传授、讲解为主。也不管学生愿听不愿听,能不能听懂,能不能接受,照本宣科地说完自己的教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贯彻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改变,学生学习无兴趣,甚至厌学。我们认为这是当前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学校和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办学的唯一宗旨和目标。
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亟待进一步改进。
1、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听完一节课后,和教师座谈,我们首先问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的教师答非所问,有的教师三维目标确定不明确或不准确,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忽略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直接把目标确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失去了本学科根本性的东西。这反映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不透,对文本解读不够。教学目标出现偏差,直接导致教学方向性错误。如果把文化学科首要教学目标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学生应学会的知识、该掌握的技能就会被削弱。
2、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如果说课改之前的课堂是满堂灌,那么课改后的课堂就大有满堂问之势。本来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然而现在的课堂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许多问题有没有提问的必要值得商讨,判断性提问、叙述性提问太多,“对不对”“是不是”充斥课堂,而思辨性提问太少,“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不能成为问话的主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很少,似乎每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寻找几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它的意义何在呢?
3、教师要不断的提醒、追问自己教学的实质是什么,教学反思《新课改历程回顾与反思》。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积极的、能动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在调研中看到的课例有些依然是教师在统治课堂、教师依然是课堂主角,教师没有由“演员”变为“导演”。所以,课改后的课堂首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选择以交流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运用激励、表扬、欣赏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让课堂充满活力。对课改的新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从口号转变为行为,由行为形成我们的习惯,成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行动。
4、教学手段需要更新和改进。在我们走到的很多农村学校,许许多多教师上课还是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学手段还很落后,图书室的图书数量不足,图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仪器也需要更新补充。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配套设施基本齐备,但是能够充分利用的很少,这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利用好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利用好教学仪器,使我们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不断改进。
三、进一步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与措施。
1、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让每位教师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热心去从事好教育事业。
2、提高校长的专业引领水平。采取多种培训形式进一步抓好校长队伍建设,提升校长引领新课程实施的水平。进一步明确实施新课改,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有责任、有义务实质性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增强校长的责任意识。
3.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着力解决课改中的问题。校本教研是伴随着新课改诞生的一种教研形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以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教师们通过合作、交流、互动的方式共同解决,共同发展。
4.突破课改瓶颈,探索发展新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改发展进程的瓶颈。为此,各学校要把开设、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为一个重点工作来抓,并逐步建立起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使其顺利健康发展。同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学生,取代“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
5.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设备。广大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水平,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大资金投入,补充图书和仪器设备,适应教学需要。
6.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教师培训。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开办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学科教师等多层次的培训活动,特别是小学科、薄弱学科的培训。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了解和掌握学校实际情况,与广大教师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简阳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以实施农业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把培育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抓手,作为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关键举措,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使支部更有凝聚力,乡村更有精气神,村民更有归属感。
一、基本情况
简阳市共有22个镇(街道),262个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2597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总农户数24万户,乡村人口76.8万人,农村劳动力44.36万个,耕地117.58万亩,人均耕地1.53亩。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1.3亿元,其中经营收入仅2000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为15%。预计2021年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亿元,同比增长23%,经营性收入在总收入的比重提高至20%。
二、主要工作做法
(一)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定位
自2018年以来,我市通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份量化、登记赋码等关键性工作,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尊重历史,全面清理集体家底,全市清理核实村集体各类资产53.89亿元,资源177.89万亩,二是稳慎界定既然经济组织成员,赋予村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8万户,92.58万人。三是落实资产股份权利,全面将农村集体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量化集体资产股份9258万股。四是依法确立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发放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262个,颁证率100%。并在村党组织领导下,进一步明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的职能关系,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定位。
(二)纵深推进“四合一”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增收路径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通过“四合一”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改革,全面搭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集体经营开发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四合一”经营平台。一是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262个,覆盖100%的村和涉农社区,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统领的功能;二是成立集体资产经营开发公司66个,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防火墙,降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风险,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000余万元。三是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189个,通过自主经营或合作开发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营效益,带动集体增收1500万元。四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128个,树立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集体经济增收500余万元。2020年全市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3亿元,同比增长303%。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村,其中10万以上的村达85个,100万以上的村27个,200万以上的村13个。土地规模经营率增长到65%,获得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成都市体现城市新发展理念改革先进区(市)县、成都市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区(市)县等改革方面的荣誉称号。
(三)积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
制定我市《“四合一”模式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实施方案》,建立各类政策保障措施。一是建立用地保障机制,优先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所需用地,大力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乡村振兴风险补偿金和省农担公司业务范畴,对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信贷支持。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缴纳的各类税费符合减免条件的,按政策规定适用减免。四是探索以用好现有各项涉农财政支持政策,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探索以财政补助改股份、基金、购买服务、农业担保、贴息分险的“五补五改”方式支持集体经济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是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少数村虽然有一定的集体资产资源,但由于综合条件差,开发利用价值不大,难以给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
加上由于历史原因,集体经济组织对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不规范,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资源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较长时间的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二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目前村干部懂经济、会管理的人少,履行经济职责能力低。
加上村(居)干部日常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缺乏精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并且我市职业经理人发展较晚,目前全市取得职业经理人资格的仅有120人,且多数为初级资格,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高。三是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闲置集体资产、帮扶资金和剩余劳动力的整合能力还有待加强,未能实现闲散集体资产的集中统一和高效利用和更好地发挥资产潜在效益。
四是市场化竞争力不强,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停留在党支部、村委会代行集体经济组织事务的阶段,未能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制度,还存在市场化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不强,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四、下步措施
一是切实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赋能。
抓好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回头看回头查”,全部将“三类资产”所有权确权给集体经济组织,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运营,切实为集体经济组织赋能。同时,各级财政投入建设在村形成的国有资产,也可以依法依规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管护和经营,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二是做好发展集体经济的人才培育。
积极培育干部队伍。大规模开展镇(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提升镇(乡)村干部领导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水平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培育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经济发展干部队伍。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以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为原则,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人群中,将事业心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推选为村党组织书记或村主任。注重优化班子结构,选拔优秀、有干劲的年轻干部,形成阅历和激情优化搭配,知识互补、性格相容、事业心强的村级领导班子,提高班子整体水平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培养骨干农民,大力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工程,实施青年骨干农民“三向递进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青年骨干农民队伍。三是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指导。
指导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整合聚集集体机动地、农户承包地等资源要素,重点发展以订单生产、订制模式为主的现代农业种植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或符合项目规定要求的各类扶持发展资金,通过合同约定,投资入股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持续经营能力较强、市场发展潜力可预期的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实行按股分红。鼓励集体经济承接耕种防收、农机农技、劳务用工等服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以农业为本底,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指导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开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产品产地储藏保鲜、仓储中心、烘干设施等物业项目,获得租赁收入。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出租、入股分红、联合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村级建制调整后闲置的原村活动阵地、办公用房、设施设备等,兴办幼儿园、乡村酒店、仓储中心、农村公益用房等业态,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四是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行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实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事务分离,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