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学生军训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学生军训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学生军训从试点到普及,走过了20多年历程,由于于各级领导比较重视、业务部门主动作为、地方院校积极开展、广大学生热情参与、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军事效应。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学生军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准确把握学生军训特点规律,以更坚强的领导、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推进学生军训工作创新发展。
一、健全领导机制。加大领导力度,确保学生军训有序运行
(一)要把学生军训纳入国动委工作运行机制加强领导。学生军训是涉及军地诸多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必须统合多方力量,才能确保顺利进行。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是由地方党委政府和军事机关主要领导组成,军地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学生军训纳入国防动员工作运行机制之中,有利于加强组织领导,有利于军地协调配合,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国动委应积极担负起对学生军训工作的领导责任,不仅要在方向上牢牢把握、政策上大力支持,而且要在召开会议时列入议题常研究、开展活动时增加内容有位置、解决困难时引起重视见行动。各级学生军训领导小组和业务部门,要主动向本级国动委汇报工作,积极邀请国动委领导和成员单位参加学生军训活动,增进工作了解。赢得广泛支持,形成领导合力。
(二)要把学生军训纳入各单位整体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学生军训工作涉及院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牵扯部队的战备训练和教学资源的调配使用,必须搞好统筹规划、总体设计、科学安排。各级教育部门和军事机关要本着“自上而下、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原则,兼顾院校和部队两个方面,认真制订年度学生军训计划,合理区分各院校军训任务、时间划分、实施阶段,明确派遣军官、帮训官兵保障,调配好场地、器材等训练资源,适时督导承训单位完成规定任务,切实解决好什么时间训、训什么、谁来训、训到什么程度、怎么保障等问题,防止出现争人员、争时间、争器材、争场地现象。
(三)要把学生军训纳入各院校统一教学体系狠抓落实。组织学生军训既是《兵役法》、《国防教育法》赋予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的重要责任,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各院校要树立“两手抓”的思想,把学生军训工作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对待,纳入教学整体规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考核评估;根据学生军训工作的特殊要求,在经费、场地、物资、器材保障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学区别对待,统筹协调,加大力度,努力提高学生军训工作质量。
二、建强“两支队伍”。发挥职能作用.提升教学训练整体质量
(一)要选拔好“两支队伍”。省军区系统和有关军队院校要严格按照编配相符、专业对口、结构合理的原则,采取摸底、考察、考核、试用等方法,选配好派遣军官。派遣军官必须政治思想坚定、军事素质过硬、组织纪律严格,并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胜任教学工作。各单位不得侵占、挪用派遣军官编制和抽调派遣军官担负非学生军训工作任务,不能胜任教学组训任务的派遣军官要及时进行调整。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军事教师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军事理论课教学需要,按照与新人学学生1:600的比例,配齐配强军事教师。高级中学采取专、兼、聘相结合的方法编配军事教师,逐步建立一支政治坚强、规模适当、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二)要培养好“两支队伍”。派遣军官和军事教师应具备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过硬的执教素质和勇于探索的研究能力。各级各院校要把“两支队伍”培养摆到重要位置,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健全培训考评机制,采取集中培训与在岗培训、送院校学习与送部队代训、以老带新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方法,增强教学组训能力,提高教书育人的业务素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军事机关每年至少应举办1次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以全面提高派遣军官和军事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
(三)要使用好“两支队伍”。学生军训工作水平高低,质量好坏,“两支队伍”的作用很关键。地方教育部门要根据院校军事理论教学需求,会同军队学生军训机构制订派遣军官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时间、任务、标准和要求,积极为派遣军官发挥职能作用创造条件。要教育派遣军官和军事教师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在本职岗位上安心尽职、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省军区和有关院校要按照教育部、总政治部规定,认真做好“两支队伍”职称等级评定工作,落实相关待遇,建立激励机制,开展评教评学。充分调动他们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积极性。
三、整合现有资源,完善保障机制,促进学生军训有效落实
(一)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学生军训是国家行为,也是政府行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军事机关要积极商请地方政府把学生军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生军训经费逐年递增机制;要会同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公正合理地制定学生集中训练期间伙食费、服装费和其他消耗性费用的收取标准;各院校要严格学生军训经费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公示学生军训费用使用情况,确保公开透明;严禁多收多要、严禁挪作他用、严禁出现漏洞,确保专款专用。
(二)加强军训基地建设。按照“总体设计、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强化功能,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宜建则建、宜合则合、宜用则用。有条件且高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可筹建综合性训练基地,其他地区可以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训练基地为依托,进行综合整治和扩容改造,拓展教学训练功能,规范使用管理,使训练基地建设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资源共享、多家合用的要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履行党管武装职能,把训练基地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切实解决土地划拨、经费保障、人员编配等实际困难和问题。要严格控制民营学生军训基地审批,不具备训练条件的应坚决予以取缔。
(三)调整配备装备器材。《大纲》规定军事技能训练要落实军事地形学、轻武器操作和综合训练等5个课目,这些课目训练用器材需求量大,应建立配发、自购、自制、租赁相结合的军训器材保障机制。军事地形学训练所需望远镜、指北针等器材,以自购为主,也可采取从驻军借用的方式解决。因军用地图涉及军事机密,教育部门要积极与地方测绘部门协调,制作适应于地形学授课的简易地图,满足教学训练需要。学生军训用枪按参训人数l:15至1:20的比例,由省军区从民兵武器装备中调配解决,并做好技术处理,使其不具备实弹射击条件,以防止发生事故;要及时搞好枪支调整补充,加强维修保养,保持良好状态;要加强武器安全管理,严格使用审批手续,确保不发生丢失、被盗问题。
第二篇:推进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陕西武功安钢:继续推进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2007年,我院民事行政检察、渎职侵权检察、监所检察、检察宣传及纪检监察工作分别获得全市单项检察工作第一名,预防职务犯罪、司法警察和检察调研工作分别获得单项检察工作第二名。先后两年获得咸阳市先进检察院、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全县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前不久,我院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在新形势下,如何再创佳绩?我认为,要不断增强“三种意识”,坚定方向,找准目标,凝聚人心,推进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一、增强创优意识,再创辉煌业绩
两年前,刚来武功时,我的思想压力非常大。接受的外界信息大多是负面性的东西。面对组织上的选择,我只能坚定信念,没有别的选择。武功县院党组一班人有团结共事的良好素质,干警的思想、作风、工作能力都是很好的,大家在各方面支持我,使我有了无尽的动力,要干就要干好,是我的秉性。不干好,既对不住党组织,也对不住同志们。担任检察长的职务,我边干边学边提高。在纷繁复杂的实践中,提高自己驾驭复杂事物的水平;在纵横交织的关系中,增强管理、服务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矛盾中,我坚定扭转被动、追求卓越的决心。大家经过两年不懈努力,我院已跻身先进检察院的行列。
成绩的取得,使我们着实感觉到武功检察院所处的位置。过去工作被动,经常受到上级检察院批评。现在,从处长到一般工作人员,对我们都是刮目相看。2007年,我院以考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市先进检察院、最佳检察院。刘世民检察长在讲话中,称“武功县院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这样的评论,出现在市检察院文件中,是绝无仅有的。2月底,在市检察院举行的先进人物报告会上,我院张洪明同志成功的演讲,给全体武检人争了光。市院领导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张洪明同志成功的喜讯。形象来自于业绩,业绩塑造形象,就是这个道理。党组班子和全体干警,一定要珍惜目前良好的工作机遇,加倍努力,勤奋工作,创造更好成绩。常言说的好:有为才能有位。大家都要有争先创优的工作意识,部门与部门竞赛,干警与干警之间竞赛,以今天签订的任务书、责任书为目标,树立“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创优意识,整合力量,一鼓作气,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在检察工作实践中,展示自己非凡的才能,为武功检察事业创新发展,贡献每位干警的聪明才智。
二、增强忧患意识,认识严峻形势
争取好位次,不容易。保住好位次,更不容易。我们面临诸多压力:一是兄弟院争先创优势头强劲,我们的先进位次能够保持多久;二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提出更加严峻的考验;三是我院2008年要完成综合大楼搬迁等多项任务,工作头绪非常多。因此,要干好今年各项工作,非常不容易。要夺取检察工作的全面胜利,我们党组和全体干警要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尽可能把问题想得复杂些,把困难想得更充分些,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得具体些,调动多方面因素,加压紧逼,夯实责任,扎扎实实地搞工
作。行动比语言更响。现在有少数同志,嘴上说的厉害,干起工作来,平铺直叙,没有起色。这样的精神状态,是不提倡的。
目前,我们要干的事情很多。反贪局这阶段给大家带了好头,他们已查办4件,完成全年任务50%。其中1案1人已得到有罪判决。以后要在突破大案上下功夫,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指标。只有办大案,才能扬检威、树立检察机关惩腐治恶的执法形象。任务指标要完成,更要办一些有震动、有影响的大案。今年,要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市院下达自侦案件办案指导数,是依据前三年办案数据的平均值。我院渎职侵权检察工作,前三年做的比较好。今年要完成立案4件任务。事实上,也有非常大的工作压力。要提前动手,摸排案件线索,要变被动为主动,找案办案,不要等案办案。侦监、公诉部门要走出去,请进来,请优秀工作者把脉“支招”,在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方面多下工夫,建立职能部门协调机制,努力促进工作上台阶。
三、增强团队意识,唱响武检精神
检察工作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了。武功县检察院是一个密切协作的团队。成绩的取得,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奖牌,是集体力量与智慧的结晶。足球场上,全体队员勇猛顽强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吹、拉、弹、唱,相互支持,汇成一支交响乐,应该是最动人的旋律。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以“忠诚团结、理智谦逊、厚道忍让、勤奋进取”为主要内容的“武检精神”。它是我们检察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以后的检察工作中,大家要继续弘扬这种好的精神,为“武检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涵义,凝聚人心,提升人气,促进我们各项检察工作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我院成功的经验就是大家团结意识强。党组一班人团结共事,团结协作,全体干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出现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平常我们大家经常说“工作是缘份”。正是由于工作把我们缔结在同一个部门、同一个单位。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因为小事情,闹了别扭、出现四分五裂的情况,就没有必要了。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要团结,就应该有宽阔的思想境界,有良好的基本素质,有心底无私的精神境界。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疑;多一份容忍,少一份计较;多一些良好心态,少一些狭隘思维。还是我过去经常强调的话,团结出人气,团结出业绩,团结出效率,团结出好心态,团结出好身体。希望大家都要加强团结,努力营造武功县院团结、高效、敢打、会打硬仗的良好氛围。
目标有了,任务明确了,保障的措施出台了。努力工作的时间来到了。院党组希望各内设机构负责人要认真组织本部门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细化目标任务,抓好落实。
2008年,是我院实现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随着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机关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我院各项工作将会翻开崭新的一页。从现在起,院党组已经全面谋划今年争创全省
先进检察院的各项工作。希望全院各内设机构要唱响主旋律,加压紧逼,夯实责任,努力弘扬“武检”精神,再鼓干劲,再谋发展。
明媚春光无限好,风清气正好扬帆。让我们乘着一条充满希望的航船,乘风破浪,勇敢拼搏,驶向理解的彼岸。
第三篇: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
文章标题: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
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和明确了今后五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指明了方向。全市宣传思想战线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围绕十六届
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给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新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努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要重点建立完善以下“六个体系”。
一、建立完善分层分众的理论宣传体系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宣传思想工作首要的政治任务。当前,北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趋明显,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建立完善分层分众的理论宣传体系,认真分析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岗位要求、思想状况和接受能力,紧扣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最大限度地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一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力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要坚持以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建立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集中学习培训制度、学习考核制度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紧密结合自身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坚持把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夯实基础、健全机制,不断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要不断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提高广大党员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强化党员意识,牢记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领导干部讲党课、理论学习报告会、集中学习培训和党日学习等制度,不断增强党员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学习的长效机制。
三是面向基层、凝聚群众,组织开展普及化、通俗化的理论宣传。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人民的思想,以“十一五”规划目标凝聚全市人民的力量。市属媒体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出一批理论文章,制作播出一批理论文献片,全面准确系统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市委讲师团、基层党校、市民学校、农民学校的作用,深入基层宣讲,解答不同群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编写通俗理论读物,拍摄系列专题宣传片;开展好社科普及活动。
二、建立完善内外联动的新闻宣传体系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各种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干部群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更加活跃;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舆论在我国和北京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日益凸显。必须坚持面向境内境外两大受众人群,利用境内境外两种媒体资源,统筹对内新闻宣传和对外新闻宣传,建立完善内外联动的新闻宣传体系,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国际舆论环境。
一是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在思想上体现联动。要牢固树立内宣与外宣一体化思想,对内宣传报道要充分考虑对外舆论效果,对外宣传报道也要充分考虑对内舆论影响,为形成内宣与外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呼应、运转协调的新闻宣传工作格局,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落实制度、严格把关,在管理中加强联动。要建立健全内宣和外宣统筹的新闻发布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
于进一步规范新闻发布制度的规定》,全市73名区县局级新闻发言人,要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情况说明会等,积极引导境内外媒体,加强对我国和北京的正面报道;坚持敏感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制度,及时准确地调控社会舆论和国际舆论;建立完善新闻阅评制度、新闻通气会制度、每月舆情分析制度、互联网站吹风通气会制度、网络舆情监看制度等,加强对内宣
和外宣工作的全程把关。
三是统筹协调、共享资源,在整合中实现联动。要加强对新闻宣传的协调指导,同一重大主题报道,要统一策划选题,统一宣传口径,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形成舆论强势。要积极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巩固传统媒体等舆论阵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在重大事件和敏感热点问题的宣传报道中,着力加强市属媒体与中央及兄弟省市媒体的沟通协调;加快市属媒体境外落地步伐,实现境内宣传与境外宣传联动;积极引导境外驻京机构和媒体记者客观宣传中国、报道北京。
三、建立完善按需配送的社会宣传体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宏伟目标,需要宣传思想战线积极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必须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入手,建立完善按需配送的社会宣传体系,切实做好各项社会宣传工作,动员和凝聚全市人民参与到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伟大实践中来。
一是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在形势政策宣传中实现群众需求与上级要求对接。中央和市委的重大决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让人民群众了解重大决策的内容,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重大决策上来,是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人民群众作为首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也有深入了解形势政策的迫切愿望。这就要求形势政策宣传必须把群众需求和上级要求对接起来,既要把上级要求落实好,又要把群众愿望实现好。要认真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形势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发宣传提纲,认真组织开展“回顾‘十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一五’美好前景”主题教育。既要充分运用征文、讲座、展览、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又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不断扩大形势政策教育的覆盖面。
二是精心策划、挖掘内涵,在典型宣传中实现群众需求与时代精神共鸣。先进典型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楷模,社会的发展呼唤先进典型的涌现,人们的成长进步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在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伟大进程中,典型宣传要紧扣时代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反映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要善于从先进典型的事迹中发掘新的精神因子、提炼新的思想元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榜样作用。要着力宣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型,着力宣传和谐社会建设的典型,着力宣传改革创新的典型,着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中弘扬伟大的时代精神。
三是把握规律、扩大覆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群众需求与促进和谐的统一。思想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和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理顺群众情绪、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要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共同前进。要针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好解疑释惑、平衡心理的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利益问题,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充分依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等,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群体中去,努力扩大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着力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四、建立完善覆盖广泛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必然要求,也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社会各领域、各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建立完善覆盖广泛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动员人们自觉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一是注重教育、常抓不懈,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着重增强全体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要深入开展建党85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使人们从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深入开展国情市情、时事政策、建设成就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增强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是突出重点、注重内涵,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人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五周年、《首都市民文明公约》颁布十周年和第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三是注重实效、解决问题,扎实推进人文奥运素质工程。推进人文奥运素质工程,是建设新北京、实现新奥运的现实需要,是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强调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期,中央文明委、北京奥组委将向全国印发《关于广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以积极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切实加强社会公共秩序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努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为重点,动员各地各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大众传媒、文化载体、道德实践、社会管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有组织、分阶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营造良好环境,创造良好条件。北京作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必须在这项工作中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市正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北京奥组委通知精神的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各地区、各部门和群团组织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在其中肩负着重要职责,一定要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扎实做好有关工作。首都文明办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依靠群众、深化拓展,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格局。精神文明建设是群众的事业,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切实依靠群众。要继续深化“三大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区县、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示范大街、文明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要拓展领域,把精神文明建设延伸覆盖到新的经济组织和新阶层、新群体中去。要以表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新起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突出抓好文明村镇建设;积极推动新经济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切实关心关注来京建设者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好“来京建设者与首都文明同行”教育活动。
五、建立完善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人为本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宣传文化工作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面向基层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善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共享先进文化发展成果。
一是政府主导、完善政策,为人民群众平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提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动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活动过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公共文化政策,使不同社会群体平等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对包括边远山区农民、来京务工人员、低保家庭等社会群体,实施文化福利政策,由政府提供无偿的文化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对低收入群体实行政府给予部分补贴的文化消费政策,为他们参与文化消费创造条件;对中高收入群体实行市场消费的文化政策,为他们参与文化消费提供便利。
二是重心下移、加大投入,为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资金保障。完善落实关于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性演出、露天演出场所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村数字电影院(厅)建设等资金补助办法,保证市区两级财政对文化事业建设投入逐年增长,为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落实北京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住宅小区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等,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方便实用。要坚持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按照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推进农村户外固定演出场所和电影放映点建设,推进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大院和图书室建设。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建筑工地图书室建设。
四是推动生产、增加供给,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内容支撑。充分发挥创作生产资金的引导扶持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作品。要加大对青少年和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力度,重点开展青少年读物、文艺作品、影视剧本的征集活动,集中推出一批青少年题材优秀作品。
五是创新载体、推出举措,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搭建平台。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必须不断创新形式、创新载体,不断推出切实可行的服务举措。要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数字化工作,积极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公益性专场文艺演出;加快实施面向农民、来京务工人员和青少年学生的“读书益民”工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六是建立机制、科学评价,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依据。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要抓紧建立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重要依据,科学评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建立完善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建立完善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一是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繁荣文化市场,壮大产业实力,必须培育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实力强的文化市场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地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向面上推开。要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的监管;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文化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二是完善政策、落实规划,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市属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工作,积极构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紧密结合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研究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改革进程。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认真落实已出台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好《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指南》的作用,推动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要按照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要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认真落实《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年—2008年)》提出的目标任务,抓好折子工程和“六个中心”建设方案的实施。
三是加强管理、规范秩序,维护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要求,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落实好北京市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电影放映单位和互联网站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安全管理规范,确保管理制度、措施和责任的落实。充分发挥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的作用,推进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组建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充分发挥文化领域行业协会自律、维权、协调等功能,逐步建立行业协会参与市场管理的机制。
《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
第四篇:关于推进企业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企业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
[摘 要]企业工会是联系企业管理层与企业职工的重要渠道,也是当前企业发展活力展现的一个平台,是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机构。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换,当前企业发展的创新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企业创新其根本上是需要通过职工来实现。如果职工与企业的联系性缺乏或者其思想素质水平较低,这就会使得其创新能力缺失或者创新方向错误,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对此,我国各个企业逐渐重视其工会建设。
[关键词]企业工会;创新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3-0287-01
引言
企业工会是联系企业管理层与企业职工的重要渠道,也是当前企业发展活力展现的一个平台,是企?I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织机构。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换,当前企业发展的创新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企业工会的内涵
企业工会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基层组织,是工会的重要组织基础与工作基础单位,是企业工会会员与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与维护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相对关注工人阶级的思想与权益,并且成立了对应的组织来对其进行权益的维护。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工会含义有所改变。在目前,企业工会其多是指企业职工代表组织。企业工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联系性。工会的联系性主要体现在工会将职工、企业、党等几个基本主体联系,使得其工作中能够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第二,发展性。工会具有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管理模式的调整,逐渐对其主体以及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得其适用性更强。第三,秩序性。这主要体现在工会在当前社会组织中的运行而言。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工会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企业工会是通过企业员工的关系形成,而中华总工会则是通过其劳动性质而组成。当前我国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则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公民之间诚信友爱,使其生活安定有序,而我国目前工会工作的新要求就是构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企业包括诸多方面,既包括企业的生产要素、构成、组织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情况等等的内部和谐,也包括企业与政府,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外部和谐。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劳资关系的和谐,劳资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劳动职工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能够健康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
但是目前我国由于所有制的多元化,部分地方政府在处理事情时可能会过多的偏向于企业,而使企业工会的职能被架空,相应的制度中的缺点也在不断暴露,企业职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使得其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企业也应建立和谐企业,恢复企业的工会工作的职能,使其发挥出积极作用,完善相应的制度,缓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促进企业建立新型的劳资关系,使企业与职工之间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关于推进企业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
3.1 以创新思维开展好职工学习教育活动
职工学习教育活动,是工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良好的学习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职工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单位更好发展。如何创新开展好学习培训活动?笔者认为,一是要开展好常规学习,即利用固定的集中学习,形成学习的规模与体系。可以让职工们系统的学习,有目标的学习。二是要利用好网络,利用好QQ群、微信群、网站等学习的平台,上传一些喜闻乐见的学习知识,可以上传一些时事新闻、党政民生、工会文化、劳动保护、生活常识等与职工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三是定期组织职工学习讨论,围绕一个课题,组织大家就自己的看法交流意见。在讨论中,及时把一些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决策、民意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事实证明,创新思维让学习教育活动更加灵活受欢迎,更能贴近年轻一代的心。同时,在互动交流中也促进了单位的稳定发展。
3.2 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调研先行源头参与。先后组织开展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及工会工作、京外企业工会组织体制和管理模式、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调整退出企业劳动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北京工业系统职工队伍状况、汽车零部件行业技能人才队伍状况等调研,有力推动问题解决。二是多方协调整合资源。健全产业工会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工会、龙头企业等有关方面的协调沟通机制,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合力推进重点工作。三是创新方式密切联系。建立了产业工会联系地方重点非公企业工会制度,并指导基层提高网上工作水平,线上线下更加融合、与职工的联系更加紧密。
3.3 探寻“借力融合”产业工会保障新模式
一是对上主动争取。主动争取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争取上级工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积极承办全国纺织、轻工产业集群工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通过会议促进省产业集群工会建设。二是对内主动融入。发挥省总驻会产业工会的优势,建立了与省总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市地方工会的常态化工作联系制度,积极争取省总、地方市县工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支持、配合和参与,通过联合推进工作的形式争取更多的政策指导,扩大影响,优势互补。三是对外主动合作。建立健全联系(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劳动和技能大赛,评选行业工匠,并加强与相关院校合作,搭建职工技能培养提升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此外,储备行业专家团队,通过行业形势分析报告、评选行业工会工作创新成果等方法,拓宽行业工会工作的领域和视野。
3.4 加强工会业务公开
(1)把信息公开化在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做到内容全公开和效果全公开;(2)加强公开调解的工作,不断完善公开制度,发挥工会的监督管理作用,主动服务于员工和管理者。把问题解决在发生的源头。第三,强化基层人员的督查,对基层业务进行公开的时候如有问题,可以进行核实及时解决。
3.5 加强企业工会宣传,奠定其群众基础
传统的企业工会宣传形式相对容易被人们忽视,且容易使人产生排斥感。在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宣传力度应当加强,但是,在宣传形式上,也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例如,多数企业有自己的网站,企业工会可以在企业内部网站中,创建一定的版块,并且针对当前企业工会的状况以及其预期的作用进行展示,从而使得群众对工会的认知不断深化。自然,无论是在数量的扩展,还是在工作的配合度上,都会有较强的发展。另外,对于企业工会的职能,也需要通过不同的平台来展现。从而使得员工对企业工会的职能了解,不至于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职能误会,导致其丧失对工会的信心。
结束语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创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内容。要做好工会工作,各个部门之间要团结协作。企业要最大程度的支持工会工作,工会要结合各个项目的进度等因素组织一些活动,后期要为员工尽可能的提供便捷服务,要体现工会为员工维权的职责,并且也要及时做到业务公开透明。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会要抓住难点,突出重点,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一线、服务职工的基本思路。只有这样工会才能充满活力,成为真正的职工之家,和谐企业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吴跃华.推进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7(06):55-56.[2] 魏密.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及对策[J].石油政工研究,2016(05):59-60.[3] 尤红.创新企业工会工作发展的途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5):321.[4] 李臻,王政,卢国栋,吴晓瑞,刘光庆.关于工会改革发展的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5,21(01):1-8.
第五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中央政法委将社会管理创新列为“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之一。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只有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一、深化改革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发展。目前,社会建设是整个建设的“短板”,社会管理又是社会建设的“短板”。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程度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办好第16届亚洲运动会、广州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和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期发生的深圳富士康个别员工跳楼等事件,就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而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对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调整中厘清思路,在完善中确立规则,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走出一条接轨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政法机关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我省社会结构多元多变,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还跟不上,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顽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深层次分析,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与社会管理缺失相关;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改善社会管理入手。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畏难”、“过得去”、“怕担风险”等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意识,不断深化改革,赢取主动,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探索服务型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服务管理队伍,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探索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整合其它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探索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二、夯实基层基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
薄弱分散,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再次,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维稳基础。只有改革基层体制机制,整合基层资源力量,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为主题,在镇街一级整合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的资源力量,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形成了矛盾综合化解、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综合管理的大综治大调解平台,凸显了1+1>2的良好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信息基础。信息越全面、质量越高、时效性和共享性越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就越明显。我省公安机关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强化“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的采集,确保各项治安信息底数清、情况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群众基础。我省大力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推行网上便民利民措施,广泛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依托“平安南粤网”推行“服务措施一网办”,近三年来共推出网上便民服务措施258项;开通“网络问政”平台和公安微博,深受群众欢迎。2009年广东公众安全感比2008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公众治安满意度比2008年提升0.5个百分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夯实组织基础。在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在人财物上充实基层,在工作导向上激励基层,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
三、依托信息化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物联网、泛在网、富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令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尤其是政法公安机关,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不断提升警务效能。
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政法公安机关构建信息化社会管理格局,必须从全局整体进行考虑,在规划布局上尽量做到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我省政法公安机关在全省统一规划建设了“一平台三系统”(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五个一网”(视频监管一网控、办案办公一网通、情报信息一网综、服务措施一网办、工作执法一网考),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二是必须立足实际、面向实战,做到“高效率、可持续”。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导向。我省政法公安机关坚持围绕实战推进信息化建设,依靠警队力量搞研发,取得了一系列贴近
实战、服务基层民警的创新成果。如自主研发的打击犯罪“SIS”超级情报系统,服务群众的网上办证、网上缴费、出入境证件自助申请柜员机等技术设备,自动抽取民警工作数据进行量化考核排名的“三考合一”(工作绩效自动考、执法质量全程考和督察监察全面考)系统等,均大大提升了社会管理效能。三是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发挥实战的最大效益。我省政法公安机关着力推行“大情报”平台建设和“网上作战”,打破各警种之间、上下级之间、公安机关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推进社会管理信息数据的跨部门、跨警种、跨地区共享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信息资源的整体规模效益,真正实现了信息主导警务的目标。
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把握好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治理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为“三运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创造良好社会治安环境的意见》、《关于切实推进公安“三项建设”(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维护广东平安稳定的意见》等等,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政法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具体抓,深入研究解决推进中涉及的体制、机制、政策问题。政法部门之间、政法部门与其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又协作配合、形成攻坚克难合力,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上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体制、机制。坚持典型引路,加强检查考核,努力推动工作,提升水平。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努力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广东提供有力保障。
一要着力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入学等困难,建立完善全省联网运行的综合信息平台。二要着力解决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特殊人群常态化管控机制,形成政法综治部门、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教机制,切实把特殊人群的管理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帮教对象。三要着力解决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问题,紧紧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做到整治一块,巩固一块。四要着力解决社会组织管理问题,严格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切实做到服务到位、管理有效。五要着力解决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
问题,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应急协调机制,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提高网上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能力,做到“网上能知、网下能控”。
一、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工作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主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预防和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高质量、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和归口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二、切实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按照“公平对待、优化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社会城乡一体化管理范围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实现由部门管理为主向政府综合管理转变、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简单粗放管理向规范文明管理转变,切实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协调、部门配合、依托社区、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格局。
三、切实加强和创新特殊群体教育管控工作
以实现动态管控为目标,以分类帮教为手段,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涉毒人员、精神病患者、社会闲散人员、流浪“三无人员”(无固定职业、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来源)和重点青少年等“六类”特殊群体的教育管控。
五、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
切实把维稳集中整治与社会治安排查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特殊人群集中、基层组织软弱、非法宗教猖獗、治安隐患突出、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管理薄弱以及案件多发高发的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动态摸排调查,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分级实施”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采取有效措施,下决心用三年时间使重点地区整治大见成效。
六、切实加强和创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工作
组织、民政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两新组织”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准确掌握全区“两新组织”的性质、行业、分布、组织和人员背景等基本情况。要积极推动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加强对贯彻《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检查,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建立多渠道、多部门、多层次的网络化监管体系。
七、切实加强和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控工作
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统筹虚拟与现实两个社会、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完善虚拟社会防控体系,加大虚拟社会管理力度,加强虚拟社会舆论引导,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要加强虚拟社会监管队伍建设。要建立虚拟社会防控体系。要完善虚拟社会管理机制。
八、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有效措施,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明确打击犯罪是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预防犯罪是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建立多破案是政绩、少发案更是政绩的工作导向,在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严打高压的同时,把工作重点、力量配置、经费投入更多地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
九、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
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信息化建设水平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必由之路。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适应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尽快建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要统一思想。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要深刻认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好“发展是第一要务”和“稳定是第一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做到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统筹发展,加快建设大平台、大项目,实现大发展、大平安、大和谐。
要明确任务。社会管理工作不仅要从手段、方法、机制、途径上求创新、求突破,也要明确管理的主要内容,突出抓好重点人群、社会组织、虚拟社会等三大领域的管理服务,将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维权、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与作用发挥、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统筹起来抓。
要注重结合。社会管理创新要突破,必须推进发展与管理相结合、民主与法治相结合、专治与群治相结合、打击与防范相结合。
要加强领导。探索建立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组织架构,做到“有人办事、有人管事”,并进一步延伸综治网络,把综治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形成社会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共同创建平安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