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科到普渡材料博士,我的申请总结[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9:5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北科到普渡材料博士,我的申请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北科到普渡材料博士,我的申请总结》。

第一篇:从北科到普渡材料博士,我的申请总结

从北科到普渡材料博士,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院系:北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TOEFL: 100 GRE: 154+170+3.5 Paper: 各一篇;会议两篇

申请那些事儿

我觉得做什么事情之前目的非常重要,因为目的特别清晰,人才能克服在前行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

本科时候对去国外读书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当时对科研没有特别的热情,更多的是像对付交作业一样,并没有有一种投入科研的激情,同时对自己选择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发展没有自信。在国内读硕士期间,我的一个好朋友,老同学去了美国非常有名的学校去读博士,他的经历给了我很大震撼,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国外读博士的情况,在对比了毕业后开始工作和出国读博士的各种利弊后,我开始萌生了去美国读博士的想法。

随后因为明确了这一目标,在剩下的硕士学习期间,我的所有时间都围绕着准备出国考试和发表高水平论文两方面来进行安排的,因为英语底子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项英语考试成绩都达到了目标。最开始,我对发表高水平论文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特别喜欢搞科研这种充实且纯粹的生活方式,在经过长期的努力后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文章最后被Top类SCI收录,伴随而来的是各项荣誉,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这篇论文可以成为我申请过程中有力的加分项,并且给我极大的信心去完成博士学业,投身到科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研工作中。

GRE,托福,雅思考试

我的考试顺序比较特别,因为本科的时候学习过雅思,就先考了雅思,再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考出了满意的G。雅思在美国高校认可度很高,但是在最后选校环节还是有一两个学校只接受托福成绩,本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原则,实在不想放弃这两个dream school,还是考了托福成绩。

对雅思,托福和GRE,我个人的经验是它们真的只是考试,既然是考试,就是有一定套路,不需要把它们想象的有多么高深。举个例子,我的好朋友在给我分享G的准备经验时,特别重视逻辑的分析,理解,但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山呼海啸般的做题,我没有上过任何一门考试的辅导班,网上的讲解视频也没看过(因为那段时间科研任务非常重,每天只能在晚上挤出三个小时准备出国考试内容),在大量的刷题过程中慢慢就找到了考试的套路,趁热打铁,立刻去考试,结果还是很让人满意的。

很多同学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总是客观去强调考试有多难,宁可浪费好几个小时去看所谓的讲解,也不愿意拿出耐心,严格的按照考试要求去做一套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觉得还是做题来的实在,当然,题海战术也要在保证量的同时保证质。具体说就是分析每一道错题,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有意思。就是当你认真分析大学四六级考试,托福,雅思等考试,你会很兴奋的发现,每一种考试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方式去解释自己考题的正确答案,当你通过大量练习,自己品味出这种套路,再解题就八九不离十了,就像打比赛,天天跟真题打训练比赛,当真正上场那天,你看到他这一拍球,因为太熟悉对方套路,就能猜到下一拍他的球路在哪,估计这个时候,你自己都会在考场笑出声。

再更深一步考虑,出国考试有一套自己的套路也是必然,因为考试是面对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申请者都要参加的考试,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道理来,那这个考试bug就太多了,丧失了公信力也就丧失了市场。我对于托福和雅思的想法,因为两个考试我都参加过,所以想给大家做一些交流,我不会从学术角度去评价,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也跟我们每个学生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没多大关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快点通过考试,早日分手。我个人建议如果没有对哪个只接受托福成绩的学校有执念的话,雅思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容易的考试,能让我们尽快摆脱出国考试的折磨。

关于选校定位,SoP和CV

我的选校定位,SoP和CV都是在世毕盟的指导下完成的,对于留学文书的构思,我会提出我的想法,指导老师和mentor会给出专业的指导。对于选校定位方面,因为涉及到定位,肯定是越准确越好,大多数同学关心的无外乎两点:1.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能冲刺到最高水平的学校,因此在选校的时候担心过于保守。2.是需要有足够经验的指导老师,保证在这个申请季一定有所收获,拟定的保底学校要真真正正起到保底的作用。我很欣慰,世毕盟完美的解决了我这两个方面的担心。对于选校方面,我的建议是自己的情怀加上世毕盟老师的推荐,这样一份选校名单既有足够的冲劲同时也非常稳健。

SoP和CV在世毕盟的指导下,跟所有人一样,我反反复复修改了很多次,最后一稿在结构与内容上满意后,经过世毕盟专业团队的润色,最终成文。关于CV,我觉得相对简单,简洁且重点突出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内容修改过程中,根据我自己的科研兴趣,mentor对我的科研经历进行了梳理,筛选出非常有利的信息点,分清重点,整理到我的CV中。相较于CV,SoP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最开始的一稿到最后成文的SoP,可以说判若两人。我的世毕盟老师在我交完第一稿后,觉得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让我来到公司跟我面谈,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给我做了一次一对一辅导,使我对SoP的认识又一次加深。除了世毕盟指导老师给我的帮助,我还想提一下mentor对我的启发。一直以来我很大的担心就是怎么能在叙述完我硕士阶段的科研经历后,自然过渡到未来我能将这些技能转化到另一种我感兴趣的材料研究上。Mentor的方法最后完美的解决了我的这个担心,因为mentor本身就是美国超级大牛的材料学博士,对材料科学的理解比我深入很多,建议我将以前的科研经历最后落脚于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而对于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材料,我们的研究无非也是从组织与性能下手,起到了自然的过渡作用。

关于GGU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最开始接触世毕盟是从我的好朋友那里了解到的,朋友的申请结果非常理想,并且他在留学服务机构选择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我相信大牛的选择,最后一路走来,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世毕盟的服务非常专业,我的指导老师非常的认真负责,mentor能在我非常迷茫时给我最专业的建议,这些都非常宝贵。我觉得一家优秀的留学服务机构应该是能给你提供最专业的指导性意见,就像那个比喻,世毕盟能成为你申请过程中的拐杖,有利的工具,在你说出你的目标后,能给你指出一条能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在我的理解里这就是我对留学中介服务的全部要求。通过交流,我觉得有些同学的想法有一些不足,留学中介的工作并不是你把工作全部扔给中介,觉得中介拿了佣金就要事无巨细全部给你做,自己做就觉得麻烦。对于申请研究生的学生来说,自身就应该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世毕盟在此基础上给你最专业的意见与建议,起到的最主要的是指导作用,帮你锦上添花。

跟GGU相识也一年多了,转眼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如果说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GGU的感受,我想应该是信任。申请季的正确打开方式,我觉得应该是申请人努力去发表paper,考出高分的G和T,但一个人的经历与见识毕竟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得力的队友配合你,GGU无疑是一个合格的队友。在申请季跟我周围的好多同学都细细交流过,确实有很多朋友对自己的留学服务机构不是很满意,更重要的是不信任,但在我从第一次走进GGU到最后收获到offer,即使在等offer苦苦焦虑的时候,我对我的文书还是充满自信的,对GGU是充满信任的,这种信任来源于GGU的好口碑和辉煌的战绩。收到第一封offer邮件是在晚上11点,五分钟不到的时间,GGU的指导老师也给我发来微信,通知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感觉非常快乐,因为感觉申请道路上从来就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战斗,GGU一直站在我的身边支持着我。最后想跟有留学想法还在观望的朋友交流一下,没有人会怀疑你们的努力程度,也没有人会怀疑你的聪明程度,但申请毕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选拔标准,这时怎么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刻苦努力转化到文书上,得到dream school的青睐就变得异常重要,在这一点上,GGU值得信赖。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二篇:从北科到普渡材料博士,我的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院系:北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TOEFL: 100 GRE: 154+170+3.5 Paper: 各一篇;会议两篇 申请那些事儿

我觉得做什么事情之前目的非常重要,因为目的特别清晰,人才能克服在前行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

本科时候对去国外读书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当时对科研没有特别的热情,更多的是像对付交作业一样,并没有有一种投入科研的激情,同时对自己选择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发展没有自信。在国内读硕士期间,我的一个好朋友,老同学去了美国非常有名的学校去读博士,他的经历给了我很大震撼,我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国外读博士的情况,在对比了毕业后开始工作和出国读博士的各种利弊后,我开始萌生了去美国读博士的想法。

随后因为明确了这一目标,在剩下的硕士学习期间,我的所有时间都围绕着准备出国考试和发表高水平论文两方面来进行安排的,因为英语底子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项英语考试成绩都达到了目标。最开始,我对发表高水平论文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在努力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特别喜欢搞科研这种充实且纯粹的生活方式,在经过长期的努力后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文章最后被Top类SCI收录,伴随而来的是各项荣誉,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这篇论文可以成为我申请过程中有力的加分项,并且给我极大的信心去完成博士学业,投身到科研工作中。GRE,托福,雅思考试

我的考试顺序比较特别,因为本科的时候学习过雅思,就先考了雅思,再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考出了满意的G。雅思在美国高校认可度很高,但是在最后选校环节还是有一两个学校只接受托福成绩,本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原则,实在不想放弃这两个dream school,还是考了托福成绩。

对雅思,托福和GRE,我个人的经验是它们真的只是考试,既然是考试,就是有一定套路,不需要把它们想象的有多么高深。举个例子,我的好朋友在给我分享G的准备经验时,特别重视逻辑的分析,理解,但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山呼海啸般的做题,我没有上过任何一门考试的辅导班,网上的讲解视频也没看过(因为那段时间科研任务非常重,每天只能在晚上挤出三个小时准备出国考试内容),在大量的刷题过程中慢慢就找到了考试的套路,趁热打铁,立刻去考试,结果还是很让人满意的。

很多同学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总是客观去强调考试有多难,宁可浪费好几个小时去看所谓的讲解,也不愿意拿出耐心,严格的按照考试要求去做一套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觉得还是做题来的实在,当然,题海战术也要在保证量的同时保证质。具体说就是分析每一道错题,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有意思。就是当你认真分析大学四六级考试,托福,雅思等考试,你会很兴奋的发现,每一种考试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方式去解释自己考题的正确答案,当你通过大量练习,自己品味出这种套路,再解题就八九不离十了,就像打比赛,天天跟真题打训练比赛,当真正上场那天,你看到他这一拍球,因为太熟悉对方套路,就能猜到下一拍他的球路在哪,估计这个时候,你自己都会在考场笑出声。

再更深一步考虑,出国考试有一套自己的套路也是必然,因为考试是面对全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申请者都要参加的考试,如果没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道理来,那这个考试bug就太多了,丧失了公信力也就丧失了市场。我对于托福和雅思的想法,因为两个考试我都参加过,所以想给大家做一些交流,我不会从学术角度去评价,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了,也跟我们每个学生没多大关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快点通过考试,早日分手。我个人建议如果没有对哪个只接受托福成绩的学校有执念的话,雅思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容易的考试,能让我们尽快摆脱出国考试的折磨。关于选校定位,SoP和CV

我的选校定位,SoP和CV都是在世毕盟的指导下完成的,对于留学文书的构思,我会提出我的想法,指导老师和mentor会给出专业的指导。对于选校定位方面,因为涉及到定位,肯定是越准确越好,大多数同学关心的无外乎两点:1.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能冲刺到最高水平的学校,因此在选校的时候担心过于保守。2.是需要有足够经验的指导老师,保证在这个申请季一定有所收获,拟定的保底学校要真真正正起到保底的作用。我很欣慰,世毕盟完美的解决了我这两个方面的担心。对于选校方面,我的建议是自己的情怀加上世毕盟老师的推荐,这样一份选校名单既有足够的冲劲同时也非常稳健。

SoP和CV在世毕盟的指导下,跟所有人一样,我反反复复修改了很多次,最后一稿在结构与内容上满意后,经过世毕盟专业团队的润色,最终成文。关于CV,我觉得相对简单,简洁且重点突出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内容修改过程中,根据我自己的科研兴趣,mentor对我的科研经历进行了梳理,筛选出非常有利的信息点,分清重点,整理到我的CV中。相较于CV,SoP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最开始的一稿到最后成文的SoP,可以说判若两人。我的世毕盟老师在我交完第一稿后,觉得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让我来到公司跟我面谈,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给我做了一次一对一辅导,使我对SoP的认识又一次加深。除了世毕盟指导老师给我的帮助,我还想提一下mentor对我的启发。一直以来我很大的担心就是怎么能在叙述完我硕士阶段的科研经历后,自然过渡到未来我能将这些技能转化到另一种我感兴趣的材料研究上。Mentor的方法最后完美的解决了我的这个担心,因为mentor本身就是美国超级大牛的材料学博士,对材料科学的理解比我深入很多,建议我将以前的科研经历最后落脚于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而对于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材料,我们的研究无非也是从组织与性能下手,起到了自然的过渡作用。关于GGU

最开始接触世毕盟是从我的好朋友那里了解到的,朋友的申请结果非常理想,并且他在留学服务机构选择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我相信大牛的选择,最后一路走来,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世毕盟的服务非常专业,我的指导老师非常的认真负责,mentor能在我非常迷茫时给我最专业的建议,这些都非常宝贵。我觉得一家优秀的留学服务机构应该是能给你提供最专业的指导性意见,就像那个比喻,世毕盟能成为你申请过程中的拐杖,有利的工具,在你说出你的目标后,能给你指出一条能达到这个目标的道路,在我的理解里这就是我对留学中介服务的全部要求。通过交流,我觉得有些同学的想法有一些不足,留学中介的工作并不是你把工作全部扔给中介,觉得中介拿了佣金就要事无巨细全部给你做,自己做就觉得麻烦。对于申请研究生的学生来说,自身就应该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世毕盟在此基础上给你最专业的意见与建议,起到的最主要的是指导作用,帮你锦上添花。

跟GGU相识也一年多了,转眼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如果说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GGU的感受,我想应该是信任。申请季的正确打开方式,我觉得应该是申请人努力去发表paper,考出高分的G和T,但一个人的经历与见识毕竟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得力的队友配合你,GGU无疑是一个合格的队友。在申请季跟我周围的好多同学都细细交流过,确实有很多朋友对自己的留学服务机构不是很满意,更重要的是不信任,但在我从第一次走进GGU到最后收获到offer,即使在等offer苦苦焦虑的时候,我对我的文书还是充满自信的,对GGU是充满信任的,这种信任来源于GGU的好口碑和辉煌的战绩。收到第一封offer邮件是在晚上11点,五分钟不到的时间,GGU的指导老师也给我发来微信,通知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感觉非常快乐,因为感觉申请道路上从来就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战斗,GGU一直站在我的身边支持着我。最后想跟有留学想法还在观望的朋友交流一下,没有人会怀疑你们的努力程度,也没有人会怀疑你的聪明程度,但申请毕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选拔标准,这时怎么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刻苦努力转化到文书上,得到dream school的青睐就变得异常重要,在这一点上,GGU值得信赖。

第三篇:从南洋理工,到Cornell统计学博士,我的申请总结

从南洋理工,到Cornell统计学博士,我的申请总结

背景:

本科学校: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Overall GPA: 4.99/5.0 Rank: 1/100 托福成绩:111/26 GRE成绩:159+170+4.0 本科专业:B.S, Mathematical Science –Statistics 最终去向:Cornell University--PhD in Statistics

前言

就拿这篇文章给自己的申请做个总结吧,虽然当时每一分担心,紧张,忧虑现在看来都不值得一提,可是正是这些真真切切的感情让我觉得一次申请让我成长了许多,收获了很多,当然也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回忆。

关于读书的想法

最开始萌发读书的想法是在大二去ucb暑期交换,很喜欢旧金山的天气以及这边读书的氛围。回来之后就有毕业了想去美国读研究生的念头。从另一方面来讲,觉得数学统计这个专业本科毕业做的东西也比较局限,可能更多的是比较机械化的数据分析。一次在市场调研公司的实习也让自己证实了这个想法,于是就决定毕业了再去读研究生或者博士,多学一点technical skill。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关于G&T

确定了读书的想法之后第一件事是准备G&T,相对于ps啊cv啊推荐信啊而言,G,T,GPA是唯一在自己可控的硬性条件了。我是在大三下学期考了第一次G,当时只是背完了再要你命3k就去考试了,时间也比较紧,所以考了155,170,3 并不是很理想的分数。后来跟学长学姐聊天,大家一致觉得writing 3分还是很短板,而且如果想申好学校,G还是越高越好。于是又准备了两个月,再要你命3k反复背,最后突击刷了几天题目,writing研究了几篇6分作文,找了找共性,自己又去考了一次,终于考到了能用的4分。总之GRE这个东西感觉还是比较有套路的,单词背熟之后,更多的是控制在一定时间之内刷题,给自己营造考试的氛围,多总结错题。作文就是多研究满分作文的套路,其实GRE这项在申请里面还是比较好handle的。G考过了,T就比较容易了,尤其是Reading和Writing基本不用复习了,听力刷几套题找找感觉,speaking每天在地铁上听满分回答自己模仿模仿,并且每个style的题目都练习几遍,也就没什么问题了。

关于PS&CV

这个part还是很感谢世毕盟的帮助。世毕盟培训师Amy姐给了我很清晰的CV模板,根据那个模板我大概花了一下午写完了CV,后来Amy姐帮我找native speaker改了语言,世毕盟mentor(普林ORFE的博士哦)也帮我看了一些technical的问题,总之之前很头疼的cv在GGU的帮助下很容易就搞定了。接下来就是PS, PS这种东西感觉还是多一点真情实感实事求是比较重要。我是花了一晚上一气呵成,当时写完之后仿佛是对大学的一个总结,也通过这个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到底以后的方向目标是什么,当时写完觉得对数学统计还是真爱啊。当然初稿问题还是很多的,后来拿给Amy姐,她反反复复帮我找native speaker来回改了好多遍,也都很耐心,真的很感动。而且每次都是一两天之内就给回复了,老师也改的很认真。总之在世毕盟的帮助下,PS和CV感觉最初最头疼的两个东西感觉也变得比较容易handle了!

关于推荐信

我的推荐信找的两个本校老师,和一个交换学校的老师来写的。本校老师一个是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mentor,平时关于各种各样学习生活的聊天比较多,所以他也比较了解我想读书的想法以及我的成绩什么的,很快就答应了可以写推荐信。另一个老师是做毕业设计的老师,因为在跟老师做一些关于数学统计的毕业论文,每一两周都会定期讨论一些问题,这封推荐信比较注重写科研方面的。第三个是交换学校的老师,因为在一次课上考了最高分,同时也下课会讨论一些问题,就比较熟,后来有读书的想法也找老师聊过,比较幸运的是,老师很支持我去申请,自然也很爽快的答应了写推荐信。后来陆续给老师发过我的资料,成绩单,也去聊过选校,很感谢三个老师第一时间给我交上所有的推荐信。

关于选校

其实刚开始我觉得最近数学统计申请太激烈了,自己的水平可能拿不到很好的博士,就想去读个硕士做跳板,后来跟世毕盟聊过之后,世毕盟mentor建议我去直接试一试博士,Amy姐也鼓励了很多,于是打算去试一试博士,后来没想到还真的成功了,现在想想真的好幸运。我的选校是都在top50的博士,专排来说大概top10申了三个,top10-20申了四五个,再往后申了三四个保底。总的来说选校想想还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等待结果

其实觉得交了application之后就听从命运安排了,也算比较幸运,大概一月左右来了第一个phd的offer,后来二月也来了自己很满意的offer,所以基本也就确定了未来几年的学校。总的来说觉得自己一路申请还是蛮幸运的,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的帮助让我真的很感动,所以我也希望自己也可以帮到更多的人,把这份爱传递下去。最后,祝大家都申请顺利,拿到自己想去学校的offer!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四篇:从西安交大到Gatech,我的EE博士申请总结

从西安交大到Gatech,我的EE博士申请总结(世毕盟学员)

个人背景: GPA:90/100 TOEFL:29+28+28+22 GRE:156+170+3.5 科研:申请时论文一作发表一篇,accepted一篇,三作发表一篇,水挂名不提了也没用

交流:UCSD交流一学期+UCLA—CSST科研项目

前言

其实早在二月底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决定,然后拖了很久才做了总结。对个人而言这是对自己四年生活的一个交代,当然更想让这篇东西能让学弟学妹们更清楚地看见什么该好好准备,什么尽量避免,能少走一些弯路。想来也算功德一件哈。

要不要出国

其实第一个问题应该早早想好,毕竟同时准备在国内读和出国是不现实的也很低效。留在国内通常确实是成绩压倒一切,所以GPA就是最重要;而准备出国的东西复杂很多,有时候GPA确实也并不最重要,况且有很多信息和工作既庞大又繁杂。总之,选择出国确实是选了一条更辛苦(然而未必回报更高)的路,但是每个人都在试图找到自己想出去的理由。

对我个人而言,想出去是因为更高的学术水平,更从容的研究态度,更好的学术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氛围,这个确实一时半会儿国内还赶不上。可能每个人的侧重点都不太一样,这个心理建设也只能自己去做。一般来说,自己信服了自己才能做好申请。要是没下定决心,即使申请完过去了也会很难受的。总之,决定要趁早。

成绩

我的GPA还行,不会拉我的后腿也不会怎么加分。我觉得我在成绩上投入了合适的精力,再提高的话会成本会成倍增加。而且我个人考试的能力很差,之前试过想认真提分,但过程很痛苦而且收益极低,所以最后就,看开了。。事实证明对我的phd申请而言,成绩确实不起太大作用。

很重要的一点想和诸位和我一样本科学校一般的同学们分享一下:对于国外学校而言,他们知道有中国有几所学校很好,剩下的可能完全不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的GPA刷到再高可能意思都不大,因为谁知道我们是不是在一个大水校刷分呢?在国内不顶尖的学校拿到GPA 3.9999和在南非某技校考成历史第一人估计概念差不多,反正都没听说过。。总之,学校的branding帮不到你的时候,单纯的GPA是不会成为优势的。

英语

我个人觉得做得好的一点是英语弄完的比较早(虽然后来托福过期了又考了一次,但没造成太大困扰)。感觉不论托福还是GRE都是个积累的过程,可能大一大二要好好积累,练听力阅读什么的,有了底子才行。但真正备考的时间最好别太长,时间太久人会倦怠,个人经验是准备一个假期差不多够了。

对于phd的申请英语成绩不太占主要,够用就行,毕竟phd本来招的人就不多,要是有比较两个外国学生英语水平的时间,教授为什么不招个native speaker呢?当然话说回来,英语也至少要达到能和教授谈笑风生的水平。在此提醒大家好好注意托福口语,因为我考得很烂。祝你们都能找到考上23分的方法~~

科研

我开始做科研的时间比较早,大概是在大二结束。那时候并不知道科研有多大作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用,也不知道世毕盟的理念,而问过的本地中介声称科研的作用和课外活动差不多也让我十分困惑。然而我见到GPA刷的惊世骇俗的学长学姐也并没有申请到很好的时候,我大概觉得我得找个其他路子,比如做科研。最后的申请结果证明这个路子是有效的,教授们也是看见了简历上我的研究成果才对我产生兴趣的。总之,对于PHD申请而言,科研的作用仅次于推荐信(哭,一会儿解释),当然对于master申请可能作用就不是最明显,但也不比GPA作用小。

暑研

我在UCLA参加了CSST项目,做了一个暑假的研究。我听说暑研的最重要价值是拿到推荐信,所以也做的很拼命。一般而言最好的学校没有一封牛推是进不去的,因为一封好的推荐信证明了你在学术圈的关系,以及对你个人能力和人品的肯定,这个确实是申请因素中最为立体的一个。

大家估计见多了暑研拿到牛推然后横扫的例子,但他们和我相比有个劣势就是缺乏失败的经验。。事实上暑研和推荐信也是申请中最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对于不利的情况也要有所准备。我从我个人经历出发谈谈有什么坑该避免。

首先是选导师。大家会有官方项目和自己联系暑研两种方法。通常大家认为比如CSST这种官方项目会更加正式,但事实上未必最好。自己联系的一般其实更表现了对方想接纳你,沟通也会更为顺畅,而官方的项目在某些时候自己和对方课题组未必完全匹配,而且在match结果出来之前学生不能和课题组直接联系,也增加了不可控因素。当我去了UCLA的这个课题组之后发现教授已经在英国新开了一个组,在UCLA呆的时间非常短暂,甚至接纳我做CSST学生的决定应该也是博士后做的,而教授并不知道这件事。而到最后完全联系不到教授,又打听了之前在这个组做暑研的学长学姐们统统没有推荐信,可想而知这两个多月是很失败的,因为最大的目标没有实现。对于大家而言,在去之前一定要调动各种资源打听暑研的情况,包括教授的习惯,喜不喜欢推荐学生等等,都要积极去问学长学姐(如果有的话),甚至看见名字是个中国人都可以发邮件问。

第二是沟通。推荐信表明了自己的关系,而关系需要自己认真维护。初来乍到一个地方别人并没有义务关照你,所以需要自己推销自己、树立和平友好负责人的个人形象。另外,要抓住和教授沟通的一切机会,比如去教授办公室门口或者教授的必经之路去堵他和他聊两句——当然这是我听别人的方法,毕竟我没怎么见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过教授,但是积极沟通的态度总是没错的。

第三是心态。首先我们不管怎样都是去做研究的,所以再想浪也要表现出做研究的态度,跑这么远也是为了看看自己适不适合做研究,适不适合在美国做研究;所以即使没有推荐信,我也觉得几个月学了不少,也看了看其他领域的东西,也不亏。另外,不同于在自己学校,在国外的外校,人家都是把我们看作成年的研究者,而并不看作学生。所以不能指望别人主动指导或者指引我们克服难关,我们要自己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行。这和套辞或者面套的心态是一样的,教授们收到我们的套辞邮件的感觉和我们收到广告邮件差不多,除非必要否则不理,这是正常的销售关系。但是这不能阻止我们去认真推销自己,因为走出校园的人际关系就是这么难,很受挫但是不能灰心,毕竟以后就习惯了,每一天还都是崭新的嘛。

客观优劣分析

做最后的pros and cons分析,我尽量客观:

优势(简单一提,这个对大家帮助不大):

有发表出来的论文,这点帮助我很多;GPA还行;英语成绩还行

找到了靠谱的机构:这个还是要重点提。毫不掩饰给大家推荐世毕盟的想法,嗯的这就是硬广。感觉世毕盟能提供最成熟的申请策略,以及很丰富的处理各种案例的经验,最重要的是非常强的资源,比如mentor和之前的学员们,都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在此感谢强无敌的mentor大哥和耐心细致的咨询师姐姐,虽然我觉得他们两个北大的带我一个菜鸡应该还是挺费劲的。

劣势(这个大家认真规避)

没有牛推:这个确实是硬伤,最后推荐信是博后写的,可想而知力度如何了。

科研方向不对口:这个之前也是我忽略的一点,直到面试的时候很多教授都表示我虽然做了很多但和他们的方向并不直接相关,所以客气的拒绝了我。确实我看了十几个学校里只有一个和我方向有直接关联的AP,其他的说是隔行都不过分(所以非常感激给我发offer的教授)。研究和国际脱轨可能是在国内不少学校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都存在的问题,所以大家还是要拓展视野,对科技前沿有些了解。这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只能尽力,按下不表。

学校或者学校的本专业缺乏国际声誉:这一点还是说关系,不过更加广义,是前人的努力的结果。然而这不是一个抱怨的理由,我还是非常感谢学校给我的机会和培养,只是说学弟学妹们能不能申请的结果很好和我们每个人的积累都有关,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这个大的声誉的一部分。不管我们现在能不能乘凉,树还是要栽的,要不得一直晒着是吧~~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世毕盟留学:www.xiexiebang.com志存高远,与优秀的人为伍,脚踏实地,人生必定辉煌。

第五篇:博士申请总结

博士申请总结

今年八月,我将前往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在杰克逊国际关系学院(The Henry M.Jack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攻读博士学位,方向为中国政治。

虽然我的背景并不具有代表性,申请过程中的失误也远远多于可分享的成功经验,但还是有必要写一个总结。2014年年初,在网申工作快要结束时,我才读到前南方周末记者,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生方可成的ph.D申请心得。我们的背景颇多相似之处,优势和劣势也差不多,他在此文中分析的非常明白。如果早一点看到这篇文章,我应该会适当优化自己的选校和申请策略。因此不管多个人化和片面的总结,总有可能提供一些帮助,甚至对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里的陌生人。更何况,失误本身的价值,并不逊于成功的样本。

关于选校

就博士申请而言,我的选校的不靠谱程度,等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方可成总结自己的博士申请选校,是按照赵鼎新的建议,“广种薄收”。而他也很感谢赵鼎新的建议,因为结果完全验证了这一点。就我所知,申请十个以上的项目都很常见,算得上“广种”的基准线;也有申请二十多个的。其中有碰运气的因素,因为你也不知道招生委员会到底看中什么,何况不同学校的招生委员会口味也不同,没有一定准则。

选校是很考验申请者知识储备和眼光的一件事,选校和定位的靠谱程度对申请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靠谱的选校,要求申请者对自己、和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学科和主题有着一定的了解:了解学术史的谱系,了解当下的研究前沿,了解自己的研究兴趣。归结到操作化的一点上,就是要知道在你要去的国家,目前有哪些与你兴趣和风格相关的学校和教授,开设可供申请的项目,从中选择十到二十个。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的,要么是国内较好的高校科班出身,长期追踪某一学科的研究动态,训练扎实;或者要么是美本或美硕,占有天然信息优势。对一些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消息八卦,例如教授们的人事变迁,他们也有着了解。这些“圈内”信息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远远高于通过正式渠道获得的信息。

反观我自己,基本上可以说处在一个信息盲区。一方面,我是半路出家,改换门庭,基础训练不扎实,也很难找到前辈指导,毕竟不同学科的申请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我没有海外训练的背景,甚至没有交流经历,对美国学界新近的研究成果、在我的兴趣上可供申请的项目、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方法论倾向、近些年招收中国学生的状况、以及奖学金情况,一概不知。一直到申请结束后等待结果的一两个月里,我才腾出空来在寄托家园人文社科版、Gradcafe上翻阅了大量这样的信息。我才知道我申请的一个项目中我感兴趣的教授即将跳槽到另一个学校,而另一个项目最近好几年没招过中国学生。而在申请之前,我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梳理这些散落在讨论帖中的只言片语,而“圈内人”自然容易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获得这些信息。

我一共申请了十二个项目,但其中只有六所是博士项目,剩下一半是保底的硕士项目,因此就博士申请而言,说不上“广种”。其中第一梯队是哈佛和斯坦福的政治学系,都属于竞争异常激烈的top program。斯坦福该系的网页上,说明他们招收的博士生GRE的V/Q部分基本都在95%以上,AW平均分是5.5分。哈佛的政府系(Department of Government)因为裴宜理的研究兴趣和取径(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史观察当代政治)的缘故,一直是我的dream program。最后拒信里说他们今年收到了500多份申请,但只能录取21个人。

港中文的China Studies program我一直很有好感,截止日期是1月,时间也够。可是后来想法变了,决定去美国,加上网申了十来所,填各种材料,人也疲了,学校要求交一份research proposal,我懒得再写,就把申美国学校的statement of purpose寄过去了,结果杯具了。华盛顿大学的项目是我在寄托家园上看到有人讨论,说他家有着非常好的中国研究传统和师资。我查了一下博士项目截止日期是1月初;教授中有人研究陈云和CCp官僚系统,当代中国政治也有好几个;最重要的是,网页上提供了大量关于这个项目的信息,尤其对选择标准说的很清楚:他们倾向于录取有着明确的研究兴趣和试图解决real-world problems的申请者。当我按照他家的要求改完SOp,回头再看,自己也觉得很有说服力,和其他学校的SOp一笔带过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项目相比,明显strong多了。后来2月28日早晨五点多电话响起来,看到屏幕上显示一个陌生号码下面一行WA-Seattle,也很平静,感觉好像一定会接到这个录取电话似的。

总体来说,我的博士选校是很危险和不靠谱的:光打酱油的就占了一半多,而top program是既需要实力也需要运气的。我的准备还远远不够。选校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如前所叙的信息的局限。我的笨拙的选校方法是,在围绕感兴趣的问题所读的英文文献的索引中寻找可能的教授和项目。由于对裴宜理的研究感兴趣,我主要读了她的论文和著作,可惜这个方法太低效,没有找到太多合适的项目。我当时甚至不知道按照US-news的专排来选校。后来想要多申一些项目时,时间上已经来不及,因为博士项目一般截止较硕士项目为早。

虽然没有“广种”,最后还能“薄收”,一方面要感谢运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我还是有一些优势。最主要的一点大概是我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很清晰。在SOp里,我把自己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过去曾为此做过什么准备,都串联起来,展现给招生委员会。因为学术训练不足,我主要强调了自己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引导我走向博士项目,我需要通过规范化的训练,学习分析它们的方法,解决切身观察、体验到的问题。一个替我改SOp的哈佛女生的评价是:it is very logical。杨老师说读我的SOp给人的感觉是,好像我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规划的很好,一步一步这么走过来。事实上我完全是磕磕碰碰摸索,只是后来通过思考和表达把它呈现的很清晰。

对于后来的申请者,我在这方面所能分享的失误教训大于成功经验。占有信息非常重要。申请者最好早日留意和积累相关信息,多看国外学术期刊,了解研究动态。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临时抱佛脚是不成的。本专业的要利用本来的优势,尤其是咨询已经出国的师兄师姐。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毕竟申请这事,从结果推论过程,未必可靠。可能就跟盲人摸象似的,有人摸到象鼻子,就说重要的是象鼻子,有人摸到象腿,就坚持重要的是象腿。路是自己走的,要有自己的判断。转专业的没这个优势,多方面努力吧。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根据US-news的专排,把自己专业前50的院校和项目梳一遍。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因此选校方面最好是尽早准备和积累。

软硬件:SOp/推荐信/GpA/GT

常常有人问这些指标中哪一项最重要,我自己也为这个问题困扰过。现在,基于我“摸象”的经验和结果,我的结论是SOp是最重要的,因为在GpA、GT和推荐信都不算非常strong、转专业、没有publication的情况下,可能是SOp给了我一线生机。相比GpA和GT这些干巴的数据,SOp是比较“软”而信息丰富的:它集中展现了我的经历,个人体验,和研究兴趣,给了申请者补救短板、展现个性和潜力的机会。

我的本科GpA和硕士GpA都不高,因为在读书阶段,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从事研究工作,也因此没有好好利用在校时的学术资源。GT分数尚可,但GRE的AW部分才3分,托福的口语部分22分,因此限制了申请一些卡单项的学校。比如波士顿大学对口语要求好像是26;尽管傅士卓的方向和我比较符合,但也没有申,现在想来有点后悔。因为有些学校可能不一定因为单项刷人,会有条件录取,让申请者补考托福。

我只能说,in my case, GpA和GT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当然,不管怎么说,高分总比低分好。但是,到了申请的阶段,GpA已经难以改变,GT虽然可以刷分,但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人民币,其收益却难以保证。譬如,我一共考了两次托福,主要想刷口语分,但两次分数都一样。而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写SOp和Writing Sample。于是第二次分数出来后我就退考了第三次托福,因为好好准备文书会比单项提高个几分带来更高的边际收益。

至于推荐信,申请结束后我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讨论说,top program“基本是靠信进去的”。我无从判断这句话的可靠程度。只能说,能够找到美国学术圈圈内人写推荐信,效果大概要好些。至少在推荐信造假普遍的背景下,美国教授推荐的信用程度总是高一些。我的推荐信是原专业的导师、在报社工作时的两位领导潘总和何总写的。虽然很可惜未能得到未来专业学术领域的评价,但是这三封信无疑对我过去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何以能胜任未来的研究,作了中肯和有力的推荐。尤其是潘总和何总对我在新闻领域工作的肯定,我相信对我进入一个强调解决real-world problems的项目起过重要作用。在此向我的三位推荐人,特别是潘总和何总表示感谢。

套磁和其他

由于各种原因,我没有进行任何套磁。此前看到差不多的说法,都是博士套磁有用,硕士没有必要。我无从判断,但根据申请结果,硕士确实要比博士申请容易许多。毕竟硕士基本上是自费的,而博士是拿钱的。

在博士的奖学金结果没有出来前,我曾犹豫过是否再读一个硕士项目作为跳板。坦白地说,在留学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与美本或美硕竞争,我没有优势,也像方可成的文章中那般踌躇:获得浸润在社会的实际运行中的经验,却没有学术性地研究它的训练积累。黎安友在一篇访谈里说“中国来的学者当然知道中国社会,但是缺乏分析这个社会的方法”,大概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世间哪得双全法,对我来说,再花两年的时间和几十万去走一个跳板,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所幸后来收到了award letter, 也就不犹豫了。

对于还有时间成本,对未来道路还在摇摆中的申请者来说,申请国外硕士项目应该是很好的跳板,进可攻,退可守,难度也较低,好像也可以申请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如果不想负担经济开支,想本科直接申请博士,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优化各项指标才行。

结语

我理解的出国申请是一项充满变数的系统工程。它有一些大致的方向路径,但并没有哪一项指标是板上钉钉的决定性因素,可能一个不曾留意的小小扰动,也会影响全局。即使走过这段历程的过来人,也无法拍着胸脯保证一条康庄大道,或是必胜秘籍。对于那些手持一条象腿就好像洞察了全局的人或说法,最好保持怀疑,因为“没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结论不事先阐述自己的局限的”。

我理解的博士生活和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明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永远都是有局限的。正如下面这幅图阐释的那样,数年殚精竭虑或许只能为人类的知识贡献一个小小的突起--这还是最好的结果之一。

尽管如此,它仍然值得我投身其中,满怀趣味、热情和期待。我曾坐在一辆挤得像罐头一样”校车”中,它是一辆核载十多人的旧面包车,却塞进了二十多个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去社区家访发现这些家庭因为男孩偏好而普遍超生,尽管支持已有的孩子上学已不容易;这个小学还曾因城市规划被数次强拆。他们是弱势群体和利益受损者,却也是政策的违抗者:宏观的结构和微观的行动者在这里形成一个复杂的纽结。我试图以人类学家的方式接触和观察形形色色的官员:有浑水摸鱼的跑路党,有精明实干者,也有酒色之徒。有“不喝酒人生有什么意义”的,也有为了工作和前途喝到赔上身体的。在某个地方区政府门口我见过一群上访乡民,领导的车开过来,一个干瘦的老太太搬着椅子堵在正中间不让走。两个二十出头的武警小伙一边一个把老太太连人带椅端起来,抬轿子似的抬到边上去了。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起来--包括小伙子和老太太,也包括我--好像他们的关系是再平常不过的祖孙似的。它颠覆了我对抗争和集体行动的刻板认知。一种文化、一个社会是如此复杂而多维,任何一种诠释、理论和意识形态都不能将其垄断。正是由于有着知识之间的缝隙和断裂点,而填补这些缝隙又能帮助理解和改善我们的生活,智识的探寻和开拓才会不仅有趣,还有意义。如果我的探索能为曾见过、交谈过也试图理解过的那些酒局官场、利益博弈中的人,在困扰他们的某些人类知识尚未到达的昏暗之处,投上一束理性的光,也就足够甚至是奢望了。

下载从北科到普渡材料博士,我的申请总结[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北科到普渡材料博士,我的申请总结[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