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胸部医学影像征象总结
胸部医学影像征象集萃
1、串珠样间隔征
胸部高分辨扫描图像上,在肺野周边部或外1/3的肺内小叶间隔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增厚。这是肿瘤细胞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不规则膨胀性生长以及继发的血管周围和间质水肿及纤维化。串珠样间隔征的形成,主要是转移瘤细胞或瘤栓经血型或淋巴播散以及逆行性淋巴管转移在肺周边部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致使转移灶远测血管或淋巴管扩张;转移灶阻塞引起肺间质水肿;病灶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周围不规则生长;长期间质水肿继发纤维增生;周边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肿瘤生长并填充其间。该征主要见于肺转移瘤,其次也见于肺结节病和先天性肺小叶周围纤维化。
2、多结节聚合征
胸部高分辨CT扫描时,这种表现有三种表现:花瓣状、桑椹样和葫芦状。花瓣状病灶一般直径在2公分以内,纵隔窗下可见由3~5个1~5mm的小结节聚合而成,每个小结节之间有低密度分隔,形如花瓣;桑葚样病灶大于2公分,由10个左右的小结节聚合而成;葫芦状结构呈多个椭圆形堆彻排列,胸膜侧的结节最大,直径可达3~5公分,其内密度较低,近肺门侧直径较小,直径约1.5公分,形如葫芦状。花瓣状聚合被认为是周围性肺癌的早期表现;桑葚样多结节聚合征可能是小叶间隔纤维增生,肺癌各部生长不一,肿瘤生长遇到阻力;葫芦样结节被认为是肿瘤组织以连续浸润方式进行扩散,由于肿瘤不断增大,从原发肿瘤脱落下来的流组织经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等侵入并破坏周围正常组织且继续生长(肿瘤成团的充满肺泡腔,并沿肺泡空向周围继续生长,膨胀性扩大)或肿瘤沿肺泡壁伏壁生长,都可以形成此征。
3、反晕征
和晕征的表现相反,在高分辨胸部CT肺窗上观察,病灶中心密度低呈磨玻璃状,周围是新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厚度至少2mm。这种表现是由于中心为低密度由肺泡间隔浸润和细胞碎片,周围环形或新月形高密度是肺泡管机化性肺炎或致密、均匀肺泡间细胞浸润所导致的致密气腔实变。起初认为对诊断隐原性肺泡炎有特异性,但随后发现该征象也见于类球孢子菌病的描述中。和晕征相似,当该征象见于多种疾病后,可能失去其特异性。
4、方形征 病变临近胸膜或叶间胸膜时,两侧缘可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致病变呈方形。肺部炎症时,炎性渗出物沿肺泡孔向上下、左右、前后均匀扩散,形成各经线均匀相近的炎性病灶,但是当炎性渗出物扩散受胸膜或小叶间隔阻挡时,病变扩散受阻。方形征是球形肺炎的特征性表现,其CT表现有:(1)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靠近胸膜;
(2)病灶多呈方形、楔形、三角形、圆形等表现,病灶临近胸膜侧常表现为典型的方形;(3)病变中央密度高,周边密度较淡,表现为“晕征”;(4)病变边缘可不规则,有锯齿状改变但较模糊;
(5)周围胸膜或叶间胸膜反映明显,广泛增厚,位于胸膜面下的病变接触面宽,呈广基相连,部分病例于病灶与胸壁之间可见一低密度线影。(6)病变周围血管纹增粗、增多、扭曲,但无僵直和受牵拉;(7)少数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8)抗炎治疗后病变明显缩小。
5、CT血管影征(血管包埋征肺静脉包被征)
该征象常用来描述大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腺癌),是肿瘤沿肺泡壁生长侵润尚未完全破坏肺泡间隔,肺泡壁增厚或邻近肺泡内有分泌物,部分肺泡内仍含气,形成肺炎型改变,增强时可见在病变中穿行的血流强化,称CT血管造影征,多见于肺泡癌。当肺血管进入结节或终止结节时,血管常狭窄。堵塞。截断等。文献认为其中以肺静脉包被(肺静脉包被征)意义最大,提示肺癌机会增加。CT血管影征最初被认为是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异性征象(特异性92.3%);而最近这一观点受到怀疑,这可能与缺少明确标准有关(有人提出CT血管影征标准:血管影长>3cm,实变密度低于胸壁肌肉(74HU)。细支气管肺泡癌平均27.6HU,而其它病变73.5HU);CT血管影征见于良性和恶性肺疾病,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癌、肺炎、肺水肿、中心性肺癌导致的阻塞性肺炎、淋巴瘤及消化道肿瘤肺转移;但在其它病变中实变密度多接近胸壁肌肉。
6、分叶征
众所周知,这是周围性肺癌的一个比较特异的征象,结节边缘凹凸不平的分叶状轮廓,是该征的主要表现。分叶征有深分叶、中分叶及浅分叶之分,以弦弧距和弦长之比来衡量:比值≥0.4为深分叶;浅分叶≤0.2;比值=为中分叶。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界定肿瘤的良恶性质,一般深分叶多是恶性肿瘤,对于肿块达3~5公分的肿瘤,分叶多较大、较明显,因而恶性度也很高;而分叶较大且浅者,多见于良性肿瘤或其他量性肿块。分叶形成的机制有下属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肿瘤生长的速度;而是肿瘤受周围组织或器官的阻挡和限制(在肺癌的大体标本切面上,常可见到小叶间隔的纤维增生,形成对肿瘤组织生长有限制作用);三是肿瘤突破小叶间隔向外扩展并和邻近的相互合并进而形成较大的分叶。
7、蜂窝征:
在纵隔窗下观察可见由多个小泡集成蜂窝状,其大小比较一致,以浅淡实变为主,此征仅见于肺泡癌。病理上为癌细胞沿肺泡壁生长,肺结构无破坏,未封闭肺泡腔,由于腔内遗留粘液加之以细支气管被肿瘤浸润形成的活瓣样阻塞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扩张。
8、供血血管征:
供血血管征不同于血管造影中的肿瘤血管,该征象主要指的是在用CT扫描肺部时出现的肺部多个结节,并见血管结构穿行其间。该征象在肺部多排螺旋CT的高分辨率扫描时更为明显。但实际上动脉血管并没有真正穿行结节内,而是围绕结节走形。真正穿行其间的是肺静脉。该征的出现主要提示肺部的血源性感染,比如浓度栓子,也见于肺转移瘤。有学者研究发现,只有18%的结节有明确的肺动脉进入结节,58%的结节没有进入结节内,而是沿着其边缘走形,提示血管被结节所推移。对于少数穿行结节内部的动脉血管,有研究认为是动脉血管起初走形于两个小结节之间,随后由于这两个结节长大融合,使走形于其间的动脉血管由绕行成为“穿行”。
9、黑边征(黑胸膜线):
由于胸壁和肺内微石的衬托,再肺实质和肋骨之间出现细条状低密度影。黑边征是肺泡微石症的X线征象,HRCT已经证实,在X线看到的黑边征,其实是胸膜下微小囊肿沿胸膜面排列而成的。肺泡微石症因为重力的作用,病变分布主要在中下肺野。在X线上的过度曝光状态可以检出更多的钙化结节。病灶形态多样,包括磨玻璃状、条纹状沿支气管分布,同时可见纤维索条影、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及囊肿形成。这种复杂的表现反映了肺泡微石症反复的过程,可形成克氏B线,也可形成黑边征。
10、横S征(反S征):
当肿瘤发生于右上叶支气管时,X线可见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成形似S横着写的征象,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现。因为右肺上叶位于斜裂前方,下方以水平裂为界,侧方位胸壁,内测是纵隔。当右肺上叶容积缩小,根据容积缩小的程度出现的解剖改变包括胸膜裂移位、结构变化及肺密度增加。在右肺上叶不张时水平裂和斜裂向纵隔方向向上、内移动,右肺中、下叶代偿性膨胀,后前位胸部X线片上可见水平裂向下凹,形成代表肺叶不张三角形密度影,尖端指向肺门,外缘以胸壁为宽基,严重的右上肺不张可以与纵隔平行,和纵隔宽相似,或向上压缩如尖帽。此时,如果有一个较大的肺门肿块出现,与凹面向下的水平裂结合,在后前位胸部平片上就形成横S征。其实,不只是在右肺上叶,只要肿瘤或淋巴结压迫上叶支气管导致肺不张,就会由肿块和不张肺边缘形成此种征象。其次,横S征也不是只在X线上看到,在CT上同样可以见到。
11、彗星尾征:
在胸部主要指由胸膜下肿块延伸至同侧肺门的线条状影。这种征象的形成,是由于当扭曲的血管、支气管走行至形似肿块的球形肺不张邻近区域时,支气管血管束似被牵拉进入肿块,形成像彗星尾样的征象。该征像是球形肺不张的典型征象。球形肺不张形成的机制,可能是刺激性的局限性胸膜炎,也有人认为是胸腔积液导致邻近的肺不张。球形肺不张的X线表现主要为胸膜下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5~8.0cm,病灶与胸膜呈锐角,常不与膈面相连,相邻胸膜常见增厚,多为单发,偶见多发,多位于下叶,也可位于上叶。累及的肺叶体积常常缩小,其间可见支气管充气征。CT表现为肿块直径4~7公分,位于肺外周;肿块周边密度较高,中心可见充气支气管;肿块与胸膜成锐角;常出现胸膜瘢痕和胸膜增厚;支气管血管束似被牵拉进入肿块内;至少有两处边缘锐利;血管束进入的一侧边缘较模糊。
12、棘状突起征(棘突征、锯齿征伪足征):
指结节边缘呈尖角状突起,如同小的三角形,使病灶边缘不规则。如果棘状突起密集排列就构成了“锯齿征”;如果棘状突起粗细、长短不一时,如螃蟹足,就是“伪足征”。上述三种征象其实都是棘突征的不同表现,是介于分叶和毛刺之间的的一种粗大而钝的结构。其病理基础是肿瘤发育先端的浸润性生长,肿瘤因子诱发肿瘤新生血管致使肿瘤组织生长速度不均匀,尤其肿瘤周边部的血管丰富、密度大、数量多(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少数来自肺动脉及其他侧枝血管),因而癌细胞增殖活跃;其次,邻近肺组织的瘤巢或肿瘤浸润,使结缔组织水肿、纤维化、增厚等形成棘状突起;第三,肿瘤周围的生长环境如小叶间隔或血管等组织的阻挡作用;另外一种情况是肿瘤突出部分与CT扫描层面部分相切而成尖角状改变。棘状突起也是分叶征的一部分,因此,棘状突起也是肺癌的的重要征象。
13、“碎石路征”CPA 可见于肺部多种疾病:肺炎型肺泡癌
寻常型间质性肺炎 急性放射性肺炎
肺泡蛋白沉积症
卡氏肺囊虫性肺炎
外源性脂类肺炎 HRCT 诊断标准:
1.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影
2.网格状小叶间隔和小叶内间隔增厚
14、
15、
15、
16、
17、18、19、20
第二篇:医学影像学-胸部练习2014
一、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纵隔内最大的淋巴结
A.气管旁淋巴结B.食管旁淋巴结C.隆嵴下淋巴结D.支气管肺淋巴结E.肺内淋巴结 2.胸骨角平面的后方平对
A.第2肋软骨B.第3胸椎椎体c.第2胸肋关节 D.第4胸椎椎体 E.第5胸椎椎体 3.迷走神经位于上纵隔五层中的
A.胸腺层 B.静脉层 c.动脉层 D.气管层 E.食管层 4.位于左心房后方与心包后壁之间的心包腔
A.心包横窦 B.心包斜窦 C.心包前下窦 D.心包后间隙 E.心包下间隙 5.上舌段支气管发自
A.中间支气管 B.中叶支气管 C.舌叶支气管 D.下叶支气管E.上叶支气管 6.尖后段动脉多直接发自
A.叶间动脉 B.基底动脉干 c.左肺动脉弓 D.左肺上叶动脉 E.舌叶动脉 7.显示肺门区的最佳横断层面
A.第5~6胸椎 B.第7胸椎 c.第8胸椎 D.第6~8胸椎 E.第5-8胸椎 8.主动脉弓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S I B.S II C.S I+II D.sⅢ E.sⅣ 9.在CT图像上,由于动脉搏动而显示欠清晰的纵隔间隙
A.气管前间隙 B.血管前间隙 C.气管后间隙 D.主动脉肺动脉窗 E.隆嵴下间隙 10.CT图像上易误认为淋巴结肿大的纵隔血管
A.主动脉弓 B.肺动脉干 C.左肺动脉 D.上腔静脉 E.头臂干 11.胸锁关节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头臂静脉 B.上腔静脉 C.头臂干 D.右肺尖段 E.左肺尖后段 12.上腔静脉起始处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左锁骨下动脉 B.左颈总动脉 C.头臂干 D.主动脉弓 E.胸导管 13.主动脉弓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上腔静脉 B.胸腺 c.右肺后段 D.左肺前段 E.奇静脉 14.奇静脉弓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血管前间隙 B.气管前间隙 c.气管后间隙 D.主动脉肺动脉窗E.气管杈下间隙 15.主动脉肺动脉窗内的结构不包括
A.动脉韧带 B.心丛 c.左喉返神经 D.左迷走神经 E.动脉韧带淋巴结 16.主动脉肺动脉窗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右肺尖段 B.右肺前段 C.右肺后段 D.左肺尖后段 E.左肺前段 17.在横断层面上,右肺门出现的标志性结构
A.奇静脉 B.奇静脉弓 c.上腔静脉 D.气管权 E.主动脉弓 18.在横断层面上,左肺门出现的标志性结构
A.升主动脉 B.胸主动脉 c.主动脉弓 D.气管权 E.奇静脉弓 19.在横断层面上,出现于主动脉弓以上层面的肺段
A.右肺上段 B.右肺前段 C.右肺后段 D.左肺前段 E.左肺尖后段 20.肺动脉杈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气管权 B.奇静脉 c.心包上隐窝 D.隆嵴下淋巴结 E.上腔静脉 21.肺动脉杈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右肺前段 B.右肺后段 C.上段 D.上舌段 E.左肺尖后段 22.肺动脉杈横断层面上的左肺动脉末端勾绕 A.左主支气管 B.上叶支气管 C.左上叶动脉 D.左上肺静脉 E.左上叶静脉 23.中间支气管横断层面上的结构不包括
A.叶间动脉 B.左主支气管 c.奇静脉食管隐窝 D.隆嵴下淋巴结 E.右心室 24.下列肺段中,右肺横断层面上先出现的肺段是
A.内侧段 B.外侧段 c.内侧底段 D.外侧底段 E.前底段 25.右肺横断层面上最后消失的肺段
A.上段 B.内侧底段 C.前底段 D.外侧底段 E.后底段 26.在右肺横断层面上,各底段中最先消失的肺段
A.内侧底段 B.前底段 C.外侧底段 D.后底段 E.内侧前底段 27.在肺门横断层面上,其最下部的结构
A.肺动脉 B.主支气管 C.上肺静脉 D.下肺静脉 E.支气管静脉、28.左、右下肺静脉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内侧段 B.外侧段 C.上舌段 D.下舌段 E.内侧前底段 29.左肺动脉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尖段 B.前段 C.后段 D.上段 E.尖后段 30.右肺动脉横断层面上的肺段不包括
A.前段 B.后段 c.外侧段 D.上舌段 E.上段
二、填空题
1.上纵隔内的结构自前向后分为、、、和食管层,其中食管层内的主要结构有、、、和。
2.后纵隔内的结构自前向后分为四层,最前层是 及,仅占据后纵隔的上份;最后层是位于脊柱两侧的 及。
3.心包横窦位于、后方与、之间,呈哑铃形,分为左、右侧扩大部和中间的狭窄部。
4.心包斜窦位于 后方与 后壁之间,其两侧是 和,是人体仰卧位时心包腔的最低处。
5.气管前间隙是、和 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向上到达胸廓上口,向下至气管隆嵴,以 为界分为上、下部。
6.膈脚后间隙位于脊柱前方的左膈脚与右膈脚之间,其两侧是,内有、、和 等,是后纵隔的最低部分。
7.ATS图的5区淋巴结为,6区,7区,8区,9区。8.主动脉弓三大分支横断层面上的纵隔淋巴结(ATS图)有、和。
9.在横断层面上,气管权下间隙的前方为
和
,两侧是 和,后方是,内有。
10.胸骨角平面是 的分界平面,后方平对第 胸椎体下缘,该平面内有主动脉弓的起止端、和 等。
11.在横断层面上,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三者呈 形,是断层影像上的标志性结构,其末端勾绕左侧的 和右侧的 或(和)。12. 是横断层面上右肺门出现的标志,及其下方的 是左肺门出现的标志。
13.在横断层面上,右肺上叶支气管出现的标志是,左肺上叶支气管出现的标志是。14.在典型的四心腔横断层面上,右心房位于,右心室位于,两者呈 排列关系;左心房位于,左心室位于,两者呈 排列关系。15.肺根内结构自前向后为、和,右肺根结构自上而下为、和,左肺根结构自上而下为、和。16..右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发出上叶支气管,主干继续下行称为,再向下行分为 和。17.右肺动脉经奇静脉弓下方进人肺门后发出上叶动脉,主干继续向右下行称为,至斜裂处分为 和。18.右肺下叶支气管在起点稍下方的后壁上发出上段支气管,主干继续下行称为,再分为、、和,分别分布于相应肺段。19.肺静脉有 和 两种属支,其中 支是肺段划分的标志性结构。20.肺段呈圆锥形,内有、和 相伴行,肺段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 走行。
24.胸膜分为壁胸膜和脏胸膜,两者在——处相互延续形成密闭的 ;壁胸膜依据贴附部位又分为、、和。25.肋膈隐窝又称为,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呈 形,部较深,是胸膜腔的最低处。
三、名词解释
1.血管前间隙 2.肺韧带 3.主动脉肺动脉窗 4.肺段 5.隆嵴下间隙 6.奇静脉食管隐窝
四、问答题
1.上纵隔的层次及各层的主要结构。2.纵隔淋巴结的ATS分区法。3.胸骨角横断层面的标志意义。
4.何谓肺段?左、右两肺各分为哪些肺段?
第三篇:胸部CT诊断总结03
胸部检查包括肺窗及纵隔窗(又称为软组织窗),这两种观察方法对肺部病变的观察尤为重要。对肺弥漫性病变用单纯肺窗即可,而对孤立结节,肺窗和纵隔窗均需要,前者有利于观察病灶—肺的界面,后者可仔细分析病灶的内部结构。对肿瘤病人的分期,两种窗位同样是不可缺少的肺窗可发现肺内小结节,纵隔窗可观察纵隔结构的侵犯情况,以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个别病例甚至需要骨窗以了解骨质有无侵蚀破坏。
CT图象特点
一 CT图像
1、CT图像在显示屏上用由黑到白的不同 灰阶度表示,黑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 脑室;白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颅骨。这与X线照片图像一致。
2、CT的密度分辨力高,人体软组织的密度 差别很小时,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 突出优点。所以CT能更好的显示由软组织构成 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脾、肾及盆腔器官等。
二 CT值
X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如高密度和低密度,但没有量的概念。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而且还可依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CT值代表X线穿过组织被吸收后的衰减值。每种物质的CT值等于该物质的衰减系数与水的衰减系数之差再与水的衰减系数相比之后乘以1000,即:某物质CT值=1000×(u—u水)/ u水
其单位名称为HU(Hounsfield Unit)。
人体组织的CT值范围从空气的-1000HU到骨 皮质+1000HU,共有2000个CT值。
空气的CT值最低为-1000HU;
脂肪的CT值为-50~-100;
水的CT值为0(±10)HU;
软组织的CT值为20~50HU;
骨皮质的CT值最高,为1000HU。总之,组织密度高,则CT值大,反之亦然.常见病变CT值
渗出液>18±2
漏出液< 18±2 炎性包块0~20 囊肿+15~-15 肺癌平均40 结核灶
约60
三 窗宽(WW)与窗位(WL)
人体组织在CT上表现出2000个不同的灰度,层次甚多,人眼不能分辨出如此微小的灰度差别,一般只能分辨出16个灰度。当两种组织的CT值相 差125HU以上(2000/16=125)以上时,人眼才能 分辨出来。而人体软组织的CT值多数+20~+70HU 之间,相差不足125HU。为了提高组织结构细节的 显示,使CT值差别小的组织能分辨,CT机在设计 上引入了窗宽与窗位进行调整,称为窗口技术。
窗宽
是指CT图像上所包含的CT值范围(window width---ww)。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灰阶供观察对比。例如:窗宽选定为80HU,则其CT值的差别在5HU(80/16=5)以上即可分辨出来。因此窗宽的宽窄直接影响到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窗位或称窗中心
由于不同组织的CT值不同,要想观察它的细微结构,最好以该组织的CT值为窗 位。窗位是指窗宽上下限的平均数(window level---wl)。
四.部分容积效应及周围间隙现象
在同一扫描层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物 质时,图像的CT值则是这些物质的CT值的平均 数,它不能如实地反应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 值,这种物理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同一病灶,依所在器官(周围背景)不同,所测定的CT值有所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称为周 围间隙现象。
五 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
CT的分辨率分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是判断CT性能和说明图像质量的两个指标。
空间分辨率
是指对物体结构大小(几何尺 寸)的鉴别能力,通常用每厘米内的线对数(LP/cm)或用可辨别最小物体的直经(mm)
来表示,它与构成图像的像数有关,像数小而多,则空间分辨率就大,图像细致清楚。
密度分辨率
表示CT设备对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以% 表示。如果CT的密度分辨率为0.5%,则表示两 种物质的密度差别等于或大于0.5%时,即可分 辨出来,而密度差小于0.5%时,则CT图像上无 法鉴别出来。
密度分辨率与每个系统容积所得到的光子数 有关,光子数越多,密度分辨率越高。CT的密 度分辨率远远高于X线照片。
六
图像伪影
CT图像上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伪 影,应当认识,以免造成误诊或解释上的困难。
伪影出现的常见原因及表现:
(1)病人运动或扫描器官自身的运动影,常 表现为高低密度相伴行的条状伪影;
(2)两种邻近结构密度相差悬殊的部位,如骨嵴、钙化、空气或金属异物与软组织邻近处,常表现为星芒状或放射状伪影;
(3)CT机故障,表现为环形或同心圆伪影。
CT检查技术
一
普通CT扫描
1、平扫
是指不使用任何造影剂的CT扫描 方法。包括连续扫描、间隔扫描、重叠扫描、薄 层扫描(层厚小于0.5cm)、靶扫描等。
一般层厚为1.0cm,尽量不使用间隔扫描。
2、增强扫描
是经血管内注入水溶性含碘造影剂后再进行扫描的检查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和强化类型,对病变组织性质做出判断。注入方法有多种。
常用的造影剂有离子型(60%~76%泛影葡 胺)和非离子型(Ultravist、Omnipaque等);前者价廉,有一些副反应;后者无明显副反应,但价格较贵。
剂量约50~100毫升(1.5-2.0ml/kg).3、造影扫描
是在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后再行扫描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脊髓造影CT、脑池造影CT、胆囊造影CT、膝关节造影CT等。二
高分辨力CT扫描
高分辨力CT(HRCT)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空间分辨力CT图象的扫描技术。
对CT机有如下要求:
1、固有空间分辨力小于0.5mm;
2、图象重建用高空间分辨力算法;
3、薄层扫描,层厚为1~1.5mm;
4、矩阵用512×512。
HRCT可清楚显示微小的结构及密度差大的 组织如肺间质、听骨链等,明显优于普通CT。
右肺上叶S1:尖段S2:后段S3:前段中叶S4:外段S5:内段下叶S6:背段S7:内基底段S8:前基底段S9:外基底段S10:后基底段左肺上叶S1+2:尖后段S3:前段舌叶S4:舌叶上段S5:舌叶下段下叶S6:背段S7+8:前内基底段S9:外基底段S10:后基底段
第四篇:医学影像诊断学总结
第一章 总论 1895年伦琴发现X线,第二年就被应用于医学领域。DR的优势:
1、病人接收剂量更小;
2、时间分辨力明显提高,省略了把成像板送到读取器然后扫描这一步骤,仅仅数秒种就能像是图像;3.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使后处理图像的层次更加丰富;
4、较成像板的寿命明显提高。第二章 呼吸系统 空洞X线表现:空洞是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透亮区。X线上分3种:
1、虫蚀样空洞,又称无壁空洞,为大片致密阴影中多发的边缘不规则的虫蚀状透亮区,最常见与干酪性肺炎。
2、薄壁空洞,洞壁厚度≤3mm,洞壁为薄层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等,内壁多光整,多见于肺结核,有时可见于肺脓肿及肺转移瘤。
3、厚壁空洞:洞壁厚度>3mm,可见于肺结核、周围型肺癌及肺脓肿,后者常有液平面。根据支气管扩张的形态可分为3型: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囊状型支气管扩张、曲张型支气管 扩张。以上类型可以混合存在。柱状型支气管扩张在CT表现为“轨道征”或“戒指征”。
肺炎根据发炎的部位可分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简述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及CT表现? 大叶性肺炎为细菌引起的急性肺部疾病,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在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临床上起病急,以突然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临床特征。CT表现:
1、充血期:可发现病变区呈磨玻璃样阴影,边缘模糊,其内血管隐约可见。
2、实变期:呈肺叶或肺段分布的致密阴影。
3、消散期:随着病变的吸收,实变阴影密度减低,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支气管肺炎亦称小叶性肺炎。结核病分类: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型肺 外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CT呈现“三均匀”特点,即病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密度均匀。
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表现为胸腔积液征象。肺癌的X线典型的横“S”征,即右肺上叶肺不张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区肺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形成横置的“S”征。周围型肺癌CT表现:边缘征象、内部征象、邻近结构征象、肿块增强特征。前纵膈肿瘤中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纵隔上部;胸腺瘤和畸胎瘤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中纵膈肿瘤以淋巴瘤常见,位于中纵膈的上部;支气管囊肿位于气管、主支气管附近,相当于中纵膈的上中部;心包囊肿紧贴心包,多数位于心膈角区,相当于中纵膈的下部。后纵膈肿瘤以神经源性肿瘤为多见。
第三章 心脏与大血管 心胸比率:心脏横径(T+T)与胸廓横径(Th)之比即为心胸比率(CTR)。正常≤0.5。最
12大不超过
0.52。先天性心脏病分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4种畸形: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狭窄性心包炎主要为心包积液吸收不彻底,引起心包脏、壁层肥厚黏连、钙化,逐渐发展而成。主动脉夹层主要原因为高血压使主动脉腔内的高血压灌入中膜形成血肿,并使血肿在动脉壁内不断扩展延伸,形成“双腔主动脉”。
第四章 消化系统 为什么钡剂造影技术是消化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以清晰地显示消化道黏膜的改变,全面观察消化道的轮廓及病变的形态,尤其对于一些细微结构的观察比较理想,还可提供有关功能,张力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是消化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胃的形状可分为4型:钩型胃、牛角型胃、瀑布型胃、长型胃。
龛影:亦称之为壁龛,是由于胃肠道壁上的溃烂缺损,达到一定深度,造影是被钡剂填充,当X线呈切线位投影时,形成一突出腔外的影像。充盈缺损:是指消化道管腔内的隆起病变以致钡剂不能在该处充盈。食管癌X线表现:
1、早期:粘膜皱襞的改变;小溃疡;局限性小的充盈缺损;管壁局限性僵硬,扩张受限,蠕动减弱。
2、中晚期:髓质型、蕈散型、溃疡型、狭窄型。龛影是胃溃疡的直接征象,多见于胃小弯侧胃角附近。胃良性溃疡与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 良性 恶性 龛影位置 胃轮廓之外 胃轮廓之内 龛影形状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 不规则,扁平状、半月形 龛影口部 可见粘膜线、项圈征及狭颈征等 可见指压切迹和裂隙征 龛影周围 黏膜皱襞呈均匀性纠集,越近龛影越可见环堤征,黏膜皱襞呈不均匀性纠集,细,可直达龛影口部 可见破坏、中断现象 邻近胃壁 柔软,有蠕动波 僵硬,蠕动消失 进展期胃癌的钡餐造影表现:I型:限局限性的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可呈蕈伞状、巨块状、息肉状或结节状,基底较宽,表面不光滑可有小的糜烂和溃疡,与邻近胃壁界限清楚。II型:主要表现为癌性龛影。切线位上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多呈不规则的盘状或月牙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可见指压切迹和裂隙征,周围绕以宽窄不一的透亮带,及环堤征。龛影周围可有黏膜纠集,但至环堤征边缘呈杵状增粗或中断。腔内半月形龛影及其周围透亮的环堤,统称为半月综合征。III型:与II型相似,但其环堤外缘呈斜坡状,宽窄不均且有破坏,与正常胃壁界限不清。IV型:分局限型和弥漫型。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僵硬,胃腔狭窄,边缘不整,蠕动消失,形态固定。弥漫型者呈典型的皮革胃。肝血管瘤的CT表现:平扫显示低密度肿块,偶可见钙化灶。肝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不连续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可见强化灶互相融合,病逐渐向肿瘤中心扩散,密度逐渐降低但仍高于正常肝组织。整个对比剂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慢出”的特征。MRI表现为“灯泡征”。肝细胞癌病理上分3型: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此外,<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
直径之和≤3cm的肝细胞癌称为小肝癌。简述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论述题)
1、平扫时巨块型和结节型肝癌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缘模糊或清楚,多数为低密度。有时较大肿块可发生中央坏死显示为更低密度区;有时肿块周围出现小的结节灶,称为子灶。弥漫型肝癌则可见广泛分布、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小结节。
2、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肿瘤迅速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强化,而正常肝组织尚未强化;门静脉期间门静脉和肝实质明显增强,而肿瘤的强化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肝实质继续保持高密度强化,肿瘤密度持续下降则显示为低密度病灶。整个对比剂增强过程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
3、静脉内癌栓表现为血管扩张,增强后出现充盈缺损;侵犯胆道可引起胆道扩张。急性胆囊炎分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主要是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增厚和钙化,胆囊缩小,或因积水而增大。胆囊功能受损。CT表现:平扫表现胆囊壁普遍性增厚,均匀或不均匀增厚,可见胆囊壁钙化;可伴有胆囊高密度结石。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胆囊壁均匀性强化。胆结石可分为:胆固醇性、胆色素性、混合性胆结石。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轮廓模糊,密度明显降低。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消失,胰周积液,肾前筋膜(Jess韧带)。胰腺癌病理上90%的为导管细胞腺癌,为少血管性肿瘤。CT是诊断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肿瘤侵犯胰管、胆总管引起阻塞时,可见主胰管或胆总管扩张,两者同时受累并扩张使形成“双管征”。脾梗死梗死灶形态多呈锥状,底部位于被膜面,尖端指向脾门。脾动脉造影(DSA)可见显示脾内动脉分支的闭塞不通。气腹征象:站立位检查可见双侧或一侧膈下游离气体,表现为隔下弧形或新月形透亮影,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第五章 泌尿与生殖系统 肾与脊柱之间形成的角度为肾脊角,正常为15°~25°。肾盂X线表现可分为常见型、分支型、壶腹型。
尿路造影时,由于肾盂肾盏内压力过高,对比剂进入肾盂肾盏以为部位称肾脏回流,又称反流或逆流。回流有肾窦回流、肾小管回流、淋巴管回流、血管回流。
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区,即与肾盂相连处、跨越髂血管及小骨盆边缘处、进入膀胱处。
马蹄肾是一种常见的肾融合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当肾脏尚未升出骨盆以前,两侧肾脏的下极已融合在一起,形态似马蹄而得名。结石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包括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胱氨酸盐等。
肾自截:肾结核干酪化病灶可发生钙化,甚至全肾钙化。排泄性尿路造影:
1、肾结核:肾小盏杯口边缘不整,如虫蚀状。实质空洞与肾小盏想通时,可见肾小盏外侧有一团对比剂与之相连,边缘不整。
2、输尿管结核:管腔不规则,粗细不均、僵直,或形成不规则狭窄与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3、膀胱结核:早期造影表现为膀胱轮廓模糊不清,边缘不整齐,容量减少。肾癌尿路造影呈“手握球”状,“蜘蛛足”样改变。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肿瘤内含脂肪,肾细胞癌中极少有脂肪成分。简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表现? CT表现:肾实质内混杂密度肿块,境界清楚,密度不均,可呈多房分隔缺损表现,其内可见脂肪性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肿块强化不均,血管性结构发生较明显强化,脂肪组织和坏死区不强化。并发急性出血时,肿块周围可见高密度出血灶。MRI表现:为肾实质内不均匀肿块。脂肪在TWI上呈高信号,TWI呈中等信号,其内可有
2分隔。脂肪抑制序列成像,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随之下降,具有特征性。多囊肾为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平片表现为双侧肾影增大,边缘呈波浪状,有时可见囊壁钙化。呈“蜘蛛足”样改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多为良性,约有10%为恶性。约10%肿瘤位于肾上腺以外。约10%发生在双侧或多发。CT表现:平扫为肾上腺去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肿瘤较小时密度均匀,较大肿瘤可因出血、坏死和囊变而密度不均。增强检查,肿瘤明显强化,低密度区无强化。囊腺瘤包括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
第六章 骨与关节系统 由于骨与软组织的CT值相差很大,所以观察骨关节CT图像时,可分别用骨窗(400:1500)及软组织窗(60:300)。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为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明有病变存在。骨折的愈合两种方式:膜内成骨、软骨内成骨。
骨折愈合的阶段:肉芽组织修复期、骨痂形成期、骨痂连接期、骨痂塑形期。
骨折愈合的观察:骨折1周内形成的纤维骨痂及骨样骨痂X线不显示;约2~3周后,形成骨性骨痂。疲劳性骨折好发于跖骨和胫腓骨,也见于肋骨、股骨干和股骨颈等处。柯莱斯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是指桡骨远端距离远端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常伴远侧断段向背侧移位和向掌侧成角,使手呈银叉状畸形。反柯莱斯骨折或史密斯骨折:使桡骨远侧断段想掌侧移位和向背侧成角,这种骨折少见。脊椎结核主要X线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砂粒状死骨、继发畸形。
骨肿瘤病变部位:骨肉瘤的好发部位多为长骨的干骺端;骨巨细胞瘤则好发于长骨之骨端;尤文肉瘤则好发于骨干;软骨母细胞瘤的好发部位常在骨骺;颅骨和脊椎者是骨髓瘤的好发骨骼。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良性 恶性 生长情况 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生长迅速,以侵及邻近组织、器起压迫移位;无转移 官,可有转移 局部骨质变化 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呈浸润性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膨胀,骨界限模糊,边缘不齐 保持其连续性 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有少可出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且多骨膜增生 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 不成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 多无脓肿或肿块影,如有脓肿,其边长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周围软组织变化 缘清楚 织分界不清 骨瘤是一种成骨良性肿瘤,起源于膜内成骨,多见于膜内化骨的骨骼。骨瘤以构成大量成熟板层骨或编织骨为特点。疏松型骨瘤较少见,可不突出于骨表面,常位于颅面骨内。骨瘤好发于颅骨,其次为颌骨,多见于颅骨外板和鼻窦壁。骨软骨瘤又名外生骨疣。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骨软骨瘤可发生于任何软骨内化骨的骨,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常见。骨血管瘤病灶内残存的粗大骨小梁呈纵行排列似栅栏状。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或骨生肉瘤,是指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的恶性肿瘤。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基本X线表现:
1、骨质破坏:多始于干骺端中央,松质骨出现虫蚀样或小斑片状骨质破坏,继而出现骨皮质边缘破坏区,在皮质内表现为哈氏管扩张而呈筛孔状破坏。
2、肿瘤骨:肿瘤细胞形成的骨组织“肿瘤骨”,也是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
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
4、软组织肿块:表示肿瘤已侵犯骨外软组织。骨转移瘤可分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T平扫时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首选的检查方法,对急性脑出血的敏感性很高。MRA属无创伤检查,已经成为脑血管疾病的筛选检查方法。
颅骨内非病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侧脑室脉络丛钙化。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1、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而硬膜外血肿呈梭形;
2、硬膜下血肿范围较广泛,硬膜外血肿较局限;
3、硬膜下血肿常不伴有颅骨骨折,而硬膜外血肿常伴有颅骨骨折。脑血管畸形是脑血管先天发育异常。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和静 脉性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由一条或多条供养动脉、畸形血管团、一条或多条引流静脉组成。X线表现:脑血管造影是诊断AVM最可靠、最准确的方法。在动脉期可见粗细不等、迂曲成团的血管,有时表现为网状或血窦状,供血动脉增粗毛,并有引流静脉显现,约20%AVM脑血管造影为阴性,称隐匿AVM。星形细胞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半球,小儿多发生于小脑。脑膜瘤属于脑外肿瘤没事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肿瘤之一。脑膜尾征:脑膜瘤增强扫描时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并可见邻近脑膜增厚强化,向周围延伸。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平片显示内听到扩张和邻近骨质破坏。第八章 眼、耳、鼻、喉、口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恶性原发肿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好发于视网膜后部。平扫可见眼球内肿块为该病的直接征象,95%可见瘤体内钙化,为散在沙砾样、斑块状或全部均匀钙化,钙化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胆脂瘤CT示上鼓室、乳突窦入口及乳突窦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并有骨质破坏,乳突窦入口、鼓室腔扩大,边缘光滑并有骨质增生破坏。鼻窦炎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筛窦,常为多发。黏液囊肿多为慢性鼻窦炎的并发症,黏液囊肿多发于单个窦腔,最好发于额窦和筛窦,蝶窦和上颌窦相对少见。包括黏液潴留囊肿(又称黏液腺囊肿)及黏膜下囊肿(又称浆液囊肿)。上颌窦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鼻窦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平扫可见鼻窦内不规则等密度软组织肿块。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上颌窦癌最常见为破坏内侧壁并伴鼻腔外侧壁或鼻腔内软组织肿块。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鼻咽部恶性肿瘤,是鼻咽部黏膜上皮发生的癌肿。鼻咽癌最常见于鼻咽腔顶壁,其次为侧壁。早期症状隐蔽,多数可出现涕血和痰中带血,是鼻咽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鼻咽癌最好发于咽隐窝。一侧咽隐窝小时、变平为最常见的早期表现。
第五篇:医学影像实习总结
医学影像实习总结
就读院校: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系部名称: 应用医药系 专业名称: 医学影像
所在班级: 07级医学影像(3)班
学生姓名:曹正晓
学号:42
实习单位: 普定县人民医院
实习时间: 2009年 8月1 日至 2009年 4月1 日
一、对医学影像的了解简述:
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都被应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由X线所形成的放射诊断也在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X线摄影(CR)、核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加上超声、核素扫描,组成了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新兴科学,它具有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诊断疾病方面,影像学是通过影像技术手段获得人体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结合临床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而影像(介入性)治疗是在影像的监视下,利用导管或穿刺技术,对病变进行治疗或获得组织学、细胞学、生化或生理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关系极为密切,如大叶肺炎,病理分为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在充血期,可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升高,但此期影像学(X表现)为阴性;在红色、灰肝变期,X线表现为大片状形态与解剖肺叶一致的典型致密影;在消散期,表现为散在斑片状致密阴形,若病人病程处在此期就诊,X线表现无法与肺结核区别,只有通过结合病史病程经过、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诊断。以上例子说明,医学影像学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可以说,一个影像学医师首先应是一个临床科的医师,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扎实地学习影像专业的知识。这便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此外,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外语、医学电子学、计算机的医学应用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的内容应包括各种影像仪器的操作,各种疾病影像学表现、诊断和介入影像学。一个高质量的影像学人才必须是熟练地操作各种仪器的能手,才能从中捕捉到更多对诊断有用的影像信息。在介人性治疗中,操作尤为显得重要,否则,就不可能把导管或穿刺针送到靶器官或组织内去完成相应的治疗或诊断,甚至还可能加重病人的痛苦或导致生命危险。影像诊断学是本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要传授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疾病鉴别诊断的辨证思维。在临床,疾病的种类繁多,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谓“同病异症”、“同症异病”;同样,影像学上亦有“同病异影”、“同影异病”,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进行恰如其分的鉴别、否定、肯定,形成影像学的诊断逻辑思维,从而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准确判断病变所处的阶段、病变的程度、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及预后。
二、我们影像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辐射防护及自我防护我觉得也很重要:
1.划定区域:病人检查区域、医护人员工作区域、病人及家属等候区域,并设立标志。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各种设备。
3.在为病人检查时,要对病人的非检查部位做好防护。
4.工作人员要佩带有效的、合格的辐射剂量仪器,按时送检。对接受辐射剂量超标人员要及时脱离接触射线,并及时查明原因,堵塞漏洞。
5.放射线机工作时,要关闭所有防护门,打开所有防护装置,避免散射线危害。6.因需要工作人员暴露于射线下工作时,要穿戴好防护物具。7.定期请相关技术检测部门对设备周边环境进行检测。
四、主要收获:
差不多一年的实习生涯在不知不觉中又结束了,虽然说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但是,又在这将近一年的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不管是在人际交往,处世态度还是其他多方面都学到了很多.自己要做到上班着装整洁,热情礼貌对待病人及其家属,保守病人秘密,尊重病人隐私。做好交接班工作,做到按时、认真、仔细并做好相关记录。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不空岗、不做私活。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做好病案随访,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符合率。作为一名将要毕业的影像学学生来说,这次实习让我知道了这个职务的重要性及所承担的艰巨任务,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自觉遵守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及所实习各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从不早退迟到,工作积极主动。我希望能借此机会多学点,不断提高自己,在老师对我提出的不足与缺陷中弥补,改正,使自己更加完美.在实习中,我以细心,责任心,耐心,爱心来对待每一位病人,在保证做好三查七对的同时,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去与这些病人及其家属交流沟通,去操作.在实习的几个月中,我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或者是在学校时感觉在听天书,听不懂,不理解的知识,在临床上,这些似乎更易懂了,也更容易将它们牢记.当然,操作技术也得到了强化巩固。
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与人的交流沟通的能力更强了,待人的耐心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些的为人处世方面都能看出我的医德医风,态度.这一年,我工作心细,认真,没有出过差错,注意公共财物的保护,小心,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五、自我存在的问题:
八个月的实习结束了,在这八个月的实习过程当中我学到了很多,但自己也深深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1.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还是不扎实、全面,很多知识点很模糊。
2.做事情一心急就会出现粗心大意,很快改正。3.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办事有时没有条理性。
最后希望自己能找到好工作,打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