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教育学》总结

时间:2019-05-15 09:3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年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教育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年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教育学》总结》。

第一篇:2008年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教育学》总结

《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 高等教育本质 第一节 高等教育概念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由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欧洲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高等教育就等于大学教育。主要分为文、法、神、医四科。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衔接。美国大学分为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这几个层次。非正规大学包括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国际上目前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而欧洲和中国则与此不同。中国的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即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方法可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高等教育不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且对个人收益有贡献。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影响。1.文化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教育最核心内容是传递文化。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开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传统教育最核心职能,是早期大学创办宗旨,也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依据,也是高等学校根本使命。高等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官办高等学府。唐代书院(最早是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是另为一个类型高等学校。宋代起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形式。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布拉格大学又称查理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近代中国最早新式大学有: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1897年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1902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中世纪大学办学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科学职能源于1810年德国洪堡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创办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是最典型的德国模式大学。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引发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是赠地学院代表,开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大学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职能延伸。直接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3.实施的途径。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教育必须 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有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同时又具有客观性。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立,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些都必须受教育目的制约。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作用:1.具有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关系。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来源于古希腊。个人本位观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纽曼进而提出人文教育思想,赫钦斯提出自由教育(又称永恒教育)理念。社会本位观来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孔子主张社会本位观,老子主张个人本位观。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自由民),教育内容保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被称为“七艺”(七种自由的艺术)。科学革命的到来,学科大量分化,才使专才教育重新在大学教育中得到强调。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赫钦斯所代表的永恒主义,马利丹所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一种博雅教育。所谓的通才是相对的。有三个特征: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学内容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也有三个特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进行,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比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优劣)。

第三节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美国马丁·特罗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比例达到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高等教育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这时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这时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是老百姓。美国、新西兰、日本、法国、瑞典这些国家均处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整体上属于英才教育阶段,现在开始转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美国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私立大学。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发展。日本高等教育源于国立帝国大学,日本私立大学在日本由英才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注重规模扩大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拉图主张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胡森(瑞典)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还将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1.保守主义阶段,强调入学机会平等;2.自由主义阶段,强调过程平等;3.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强调教育结果平等。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包括以下三方 2

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结果平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一)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总是处在矛盾之中,此消彼长,似乎无可调和。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其次,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既然平等与效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平等与效率就可以兼顾,而且应该兼顾。在具体操作中,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组合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单一型”;一是“兼顾型”。在现实中绝对平衡的发展只是一种理想,更多的时候必须作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还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的选择。

(二)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学校有谁主办和管理,学校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学制建立基本依据:1.学制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系统。意大利为代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为代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为代表。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国是代表。日本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类型;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系统,其中公立高校归各州,州立高校又分为州立大学、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私立高校则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我国在1951年确立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专业人才;大学和专门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基本层次;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基本类型有: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其他。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约13世纪,比硕士和博士稍晚,出现了作为教授助手的学士,学位在当时是一种教师职业资格,并不代表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德国所设立的哲学博士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美国较正式的学位层次有四种:副学士或胁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属于学位。日本学制与美国大致相同,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英国学士学位分为优等学位和普通学位两种;德国研究生阶段只有博士学位。法国国家博士相当于中国所说博士。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我国目前学位制度确立标志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我国学位级别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高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力机构是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1.统一入学考试形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或社会中的考试机构。如英、法、德考试组织者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而美国则有民间考试机构组织,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则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2.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形式。美国许多名牌私立大学多如此;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多如此。我国从1977年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 3

费生。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就业心理准备。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设置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高校教师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和方向是: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是代表。法国高等教育地方管理机构是大学区。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为代表。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没有直接管理权。3.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为代表。1995年,我国形成“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体制。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是:1.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2.建立一个广泛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3.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即学校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权力中心,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权威。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3.英国模式。校长只是荣誉性职位,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198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我国目前高校领导体制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学校才是三级共存。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等改革;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完成。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学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等12各学科门类的学位。形式结构上分为公立和私立,即正式或非正式两种形式。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地区结构分为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我国第一层次是经济发达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京、沪、苏、粤、辽、鲁、鄂。第二层次是原先高校少,但发展快。浙、闽、豫、黑、吉。第三层次是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云、贵、甘、藏。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因素;2.体制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由(即高校三大职能):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劳动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素质: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家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高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重要关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职务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职务结构常常是“卵型”;教学为主的大学,职务结构最好是“金字塔型”。教师职务结构分为助教、讲师、副教师、教授。学历结构为本科、硕士、博士。高校教师结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引导教师合理流动;3.克服“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观察力扩大;注意力稳定;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高校学生情感发展特征:情感丰富多彩;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持续时间更长。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征:自我意识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要求和能力显著提高;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幼稚-稳定):新生踌躇满志;二三年级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大四思想基本成熟。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是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是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增强;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专业的形成:以一定社会分工为前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密切相关;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密切联系。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积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有少到多又到少。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教训: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条块分割体制造成专业重复建设;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具体做法: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求大求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第二节 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21世纪人才素质基本要求有: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和协作精神。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与社会需要一致;3.培养要求与个人发展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独立性增强;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探索性增强。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2.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人和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3.必须与高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注意是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开展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式,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发挥自己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坚决按照大纲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按课程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结构上,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从课程课时数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按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按课程有否明确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第二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度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整个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教学。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正文和附录。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第三节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内容: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理论上的系统阐述。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趋势: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课 堂教学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备课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其次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了解学生。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组织和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总结。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以下目的: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毕业设计的答辩。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特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校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学分制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4.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节 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高校常用教学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结能够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讲授法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宜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从授课对象看,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规模较大的班级。讲授法优点:成本低,通用性强。缺点:过多用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校的被动,不能直接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讲授法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事先做好准备,主要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讨论法适用范围:教学内容看,适合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对象上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环境上适合较小班级或小组。与启发式教学相对应的是注入式教学法。从教学内容看,自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从教学环境看,自学指导法不受场地限制。

第三节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教学技术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用系统的方法考虑、设计、组织和评价教育过程并追求“增效效应”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现在教育技术过去被称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2.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传统教学媒体按物理原理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 7

媒体。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原则:目的性原则;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智能教学系统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综合教育技术。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承建。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率先建起网上大学。

第四节 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第一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室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二节 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

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

第三节 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

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同年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应用性成果是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适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发展性成果指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研成果。第四节 教育科学研究

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的场景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实践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类。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特点:多与专业教学密切联系,是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明确;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教学外社会实践特点: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特点有: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体同学参加;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部分。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程序: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编制活动计划;组织活动过程;评估与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原则: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原则;系统化、分层进行原则;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原则。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第二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运动;在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安排,二、三年级时大学生思想稳定发展、逐步定型期;高年级时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第三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这是主要形式;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即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职工服务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5.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第四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措施:强化学科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

第二篇:08年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教育学》总结

08年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教育学》总结

(2009-08-23 21:23:50)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师资格考试

留学

就业

平等与效率

高等教育

赫钦斯

美国

杂谈

《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高等教育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由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欧洲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高等教育就等于大学教育。主要分为文、法、神、医四科。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衔接。美国大学分为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这几个层次。非正规大学包括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国际上目前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而欧洲和中国则与此不同。中国的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即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方法可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高等教育不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且对个人收益有贡献。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影响。1.文化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教育最核心内容是传递文化。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开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传统教育最核心职能,是早期大学创办宗旨,也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依据,也是高等学校根本使命。高等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官办高等学府。唐代书院(最早是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是另为一个类型高等学校。宋代起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形式。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布拉格大学又称查理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近代中国最早新式大学有: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1897年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1902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中世纪大学办学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科学职能源于1810年德国洪堡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创办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是最典型的德国模式大学。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引发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是赠地学院代表,开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大学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职能延伸。直接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3.实施的途径。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有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同时又具有客观性。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立,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些都必须受教育目的制约。

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作用:1.具有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关系。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来源于古希腊。个人本位观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纽曼进而提出人文教育思想,赫钦斯提出自由教育(又称永恒教育)理念。社会本位观来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孔子主张社会本位观,老子主张个人本位观。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自由民),教育内容保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被称为“七艺”(七种自由的艺术)。科学革命的到来,学科大量分化,才使专才教育重新在大学教育中得到强调。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赫钦斯所代表的永恒主义,马利丹所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一种博雅教育。所谓的通才是相对的。有三个特征: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学内容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也有三个特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进行,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比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优劣)。

第三节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美国马丁•特罗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比例达到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高等教育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这时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这时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是老百姓。美国、新西兰、日本、法国、瑞典这些国家均处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整体上属于英才教育阶段,现在开始转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美国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私立大学。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发展。日本高等教育源于国立帝国大学,日本私立大学在日本由英才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注重规模扩大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节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拉图主张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胡森(瑞典)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还将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1.保守主义阶段,强调入学机会平等;2.自由主义阶段,强调过程平等;3.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强调教育结果平等。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结果平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一)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总是处在矛盾之中,此消彼长,似乎无可调和。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其次,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既然平等与效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平等与效率就可以兼顾,而且应该兼顾。在具体操作中,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组合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单一型”;一是“兼顾型”。在现实中绝对平衡的发展只是一种理想,更多的时候必须作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还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的选择。

(二)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学校有谁主办和管理,学校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学制建立基本依据:1.学制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系统。意大利为代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为代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为代表。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国是代表。日本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类型;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系统,其中公立高校归各州,州立高校又分为州立大学、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私立高校则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我国在1951年确立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专业人才;大学和专门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基本层次;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基本类型有: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其他。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约13世纪,比硕士和博士稍晚,出现了作为教授助手的学士,学位在当时是一种教师职业资格,并不代表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德国所设立的哲学博士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美国较正式的学位层次有四种:副学士或胁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属于学位。日本学制与美国大致相同,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英国学士学位分为优等学位和普通学位两种;德国研究生阶段只有博士学位。法国国家博士相当于中国所说博士。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我国目前学位制度确立标志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我国学位级别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高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力机构是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1.统一入学考试形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或社会中的考试机构。如英、法、德考试组织者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而美国则有民间考试机构组织,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则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2.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形式。美国许多名牌私立大学多如此;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多如此。我国从1977年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费生。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就业心理准备。

第四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设置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高校教师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和方向是: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是代表。法国高等教育地方管理机构是大学区。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为代表。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没有直接管理权。3.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为代表。1995年,我国形成“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体制。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是:1.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2.建立一个广泛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3.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即学校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权力中心,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权威。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3.英国模式。校长只是荣誉性职位,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198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我国目前高校领导体制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学校才是三级共存。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等改革;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完成。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学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等12各学科门类的学位。形式结构上分为公立和私立,即正式或非正式两种形式。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地区结构分为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我国第一层次是经济发达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京、沪、苏、粤、辽、鲁、鄂。第二层次是原先高校少,但发展快。浙、闽、豫、黑、吉。第三层次是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云、贵、甘、藏。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因素;2.体制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由(即高校三大职能):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劳动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素质: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家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高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重要关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职务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职务结构常常是“卵型”;教学为主的大学,职务结构最好是“金字塔型”。教师职务结构分为助教、讲师、副教师、教授。学历结构为本科、硕士、博士。高校教师结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引导教师合理流动;3.克服“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观察力扩大;注意力稳定;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高校学生情感发展特征:情感丰富多彩;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持续时间更长。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征:自我意识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要求和能力显著提高;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幼稚-稳定):新生踌躇满志;二三年级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大四思想基本成熟。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是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是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增强;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专业的形成:以一定社会分工为前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密切相关;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密切联系。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积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有少到多又到少。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教训: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条块分割体制造成专业重复建设;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具体做法: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求大求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第二节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21世纪人才素质基本要求有: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和协作精神。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与社会需要一致;3.培养要求与个人发展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独立性增强;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探索性增强。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2.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人和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3.必须与高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注意是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开展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式,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发挥自己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坚决按照大纲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按课程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结构上,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从课程课时数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按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按课程有否明确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第二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度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整个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教学。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正文和附录。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第三节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内容: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理论上的系统阐述。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趋势: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备课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其次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了解学生。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组织和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总结。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以下目的: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毕业设计的答辩。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特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校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学分制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4.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节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高校常用教学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结能够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讲授法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宜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从授课对象看,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规模较大的班级。讲授法优点:成本低,通用性强。缺点:过多用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校的被动,不能直接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讲授法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事先做好准备,主要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讨论法适用范围:教学内容看,适合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对象上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环境上适合较小班级或小组。与启发式教学相对应的是注入式教学法。从教学内容看,自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从教学环境看,自学指导法不受场地限制。

第三节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教学技术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用系统的方法考虑、设计、组织和评价教育过程并追求“增效效应”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现在教育技术过去被称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2.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传统教学媒体按物理原理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原则:目的性原则;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智能教学系统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综合教育技术。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承建。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率先建起网上大学。

第四节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第一节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室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二节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

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

第三节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

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同年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应用性成果是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适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发展性成果指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研成果。

第四节教育科学研究

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第一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的场景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实践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类。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特点:多与专业教学密切联系,是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明确;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教学外社会实践特点: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特点有: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体同学参加;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部分。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第三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程序: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编制活动计划;组织活动过程;评估与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原则: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原则;系统化、分层进行原则;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原则。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

第十四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第二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运动;在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安排,二、三年级时大学生思想稳定发展、逐步定型期;高年级时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第三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这是主要形式;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即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职工服务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5.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第四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措施:强化学科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

试卷结构

第三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老师点题内容——华师培训点)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4~6个(每个3~4分)

2、简答题

5个

3、论述题 2~3个

积聚大量图书,1

3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

4答:高级性、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文化性)、主体性(独立性)。3.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

答: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推进科学技术发展;③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答:欧洲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创建于12世纪,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如白

2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

3年,美国总统林肯,《莫里尔法案》

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所用这.4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及高

5教育社会均等(教育公平)的问题。二

6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生的。无需正式学历,78

9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从整体出发,可分为宏观结构

1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5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对学生

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 18

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它既包括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有包括教学质量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检测,并评定价值及优缺点,以

学一词来美誉。

相对于传统小科学而言,大科学科研难度大,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创新性、高度的探索性、高度的综合性、高度的组

21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学者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题的学术权力系统。

二、简答题

答:①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只有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才是教育的成功之道;②学习研究高教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大学教师从事的是科学与教育结合的工作,需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宗教性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中世纪大学传播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为后世欧洲近代大学的崛起准备了精神条件。

5.高等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劳动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

答:①教育目的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即是对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预期结果的规定。②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③教育目的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而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紧

答:①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其一,两者互为存在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条件;其三,两者在互动中发展;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些?

答: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目标由知识、能力、品德、体质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并以此划分分类目标。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关键是能力目标);③思想品德目标;④体质目标

答: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区域因素。

三个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创造新的知识;二是培训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保证;三

(形装备服务)。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于提高高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系?

答:有8个方面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主修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17.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

答:①讲授内容的更新;②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③教材的更新。

答:结构呈多维性、多层次性。①目标系统的导向部分);(应成为开放系统、逐步更新);员子系统(由学生、专家评估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构成);④评估对象子系统(教学系统及其子系统都应列为评估对象);⑤方法子系统(搜集和处理信息给出结论的方法,包括教育测量与心理测量的各种方法,传统及一切可被利用的现代科学方法)。

23.教学评估的意义。

答:①实现国家对大学的质量监控;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的?

答: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片面的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全面知识,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职能,由限于学习到创造性的培养等;②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容出线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使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③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这就不仅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仪器设备的应用等。④教育与教学理论上的发展突破,必然推动教学的发展。

答:①大学教学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它在性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程度上又高于中等专业教育,可用“高”、“专”二字概括。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过程特殊本质的重要表现。③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学生学习进入以自学为主的阶段。

定位。

答:①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

位。

答:①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②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

答:制定课程依据,考虑下列四方面因素:高等教育目标;科学知识体系;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此四方面依据是互相联系的,应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其他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的课程就比较科学。18.如何运用讲授法?

答: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以下四点,激发动机,同步思维;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虚实结合,表述生动;注意反馈,及时调整。对应方法:①运用问题法(设疑和释疑);②运用逻辑法(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及直观的方法;④教学语言的运用(干净、准确、生动);⑤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⑥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善听、善思、善记)。

答:①课堂讲授。针对性讲解、寓科学方法于讲授之中、推荐有关科学及重要文献并进行必要评价。②辅导与答疑。掌握学生自学状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习惯;辅导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水平;辅导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①大学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②大学教学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其与科学方法虽各有特殊性,但却有本质的联系。大学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以学为住,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的过程。)③大学教方法的本质在于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21.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则。

答:①评价机制: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②评议过程:与校园文化相兼容;③评价技术:空间、时间、知识上的一致性,评价信息的全面性,评估方法的简单性;④评价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共同要求;③学校内部进行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④学校考核教师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24.教师自评与同行评估的关系。答:根据内部动力比外部压力更为用的假设,在教学评估中有必要引进自我控制与同行语言结合的机制。

自我控制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自我评价与自我诊断,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我调节的活动。经过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这一周而复始的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同行评议具有与自我控制一样的重要性,能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同行评议不仅在教师形成性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中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职业发展的气氛也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在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方面,同行处在最有利的地位。质特征?

答: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是大学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②大学学术之上有如企业利润之上;③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第二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26.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①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②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学科探索和创新的需要;③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④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⑤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答:①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②建立健全各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据多数,以确保教授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③民主选举产生院长、校长。我国大学可先从院长和系主任开始,以民选制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证基层组织学术权力到位。等条件成熟后,校长也可以通过民选产生。

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自治的关系;③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

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经过1999年到2001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的性质,大学生还应该是具有探究性的学习者。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地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在学习中同样需要与科研相结合,以掌握已有知识和科学理论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大胆探索新的知识。④随着知识的转变,根据知识参与者论,大学生并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创生的主体,探究新知是大学生的合法权利。

6.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萌芽

定型和固定的学术组织,有教学和研究,19世纪初叶),19世纪初叶到20的重要特点是职能的完善(三大职能),20世纪中叶以后),点是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教育层次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等。二战以后: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马丁.特罗的分类)。

三、论述题

答:认识教育的本质,需要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教育的质与教育本质;其二,教育现象与教育本质。

①教育是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其一,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然生命成长;教育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属性的发人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③教育是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发展。在现代社会形态,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和创新一定的社会文化。

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一直是美国教育政策的重点,美国高等教育为何后来居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②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扩大办学规模,而是调整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现在要注意保持高等教育合理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构成,避免盲目升格、攀比、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和可为。答:①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②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③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⑤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答:①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探究性。②在大学里,学生要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已经大大减少,自我管理、自我选择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大为提高。作为具有独立性的学习者,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根据大学教学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多种因素构成,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用的教学方法;②学科性质与知识形态。根据不同知识形态来看、练、讲、自学,方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③学生发展水平(独立学习的水平);4)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现有物质条件

(经费等)。程三个基本层次);①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

(合)。教学法的基本修养,教学法的修养包括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能等因素;②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③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④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7.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

答:①中国办高等教育总体上是模仿和搬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学管理干部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②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之一。高等教育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科学建设,二是问题研究。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是专职高教研究人员的事情,主要是运用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问题研究主要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路径。③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8.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

答: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②大学学术至上犹如企业利润至上;③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一是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二是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

第四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大纲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 高等教育本质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2、欧洲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

3、在中世纪高等教育就等于大学教育。主要分为文、法、神、医四科。

4、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开始肯高等教育衔接。

5、美国大学分为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这几个层次。

6、非正规大学包括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

7、国际上目前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理念。

8、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而欧洲和中国则与此不同。

9、中国的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即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10、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a、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决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c、政治制约高等教育体制。d、政治制约高等教育方针、目的。(2)、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决定作用:a、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体制的改革。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d、经济结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

(二)、高等教育经济功能:a、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b、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完善。c、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收入。(3)、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a、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b、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4)、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影响:a、文化影响高等教育内容。b、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实施。c、文化传统影响高等教育特色特色形成。

(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a、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功能。b、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

11、高等教育领导权取决于政权的性质。一个国家政体与高等教育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2、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方法可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3、教育最核心内容是传递文化。

14、人才培养职能开始于古代,是传统教育最核心职能,是早期大学创办宗旨。也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依据。也是高等学校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

15、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官办高等学府。唐代书院(最早是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是另为一个类型高等学校。宋代起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形式。

16、最早产生的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布拉格大学又称查理大学、美国哈佛大学。

17、近代中国最早新式大学有: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1897年南洋公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1902山西大学堂。

18、中世纪大学办学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

19、教育的发展科学职能源于1810年德国洪堡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创办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

20、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是最典型的德国模式大学。

21、1862年美国《莫里尔方案》引发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大学开、威斯康星大学是赠地学院代表,开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大学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职能延伸。

23、教育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

2、教育方针基本构成:a、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b、教育的培养目标c、实施的途径

3、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立,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些都必须受教育目的制约。

4、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同时又具有客观性

5、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6、高等教育目的作用:a、具有导向作用b、调控作用c、评价作用d、激励作用

7、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

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9、全面发展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

10、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a、教学工作b、科学研究c、社会实践

以下为了解:

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法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有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4、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几个关系:a、德与才的关系b、身与心关系c、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关系。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2、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3、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来源于古希腊。个人本位观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纽曼进而提出人文教育,赫钦斯提出自由教育(又称永恒教育)。社会本位观来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

4、孔子主张社会本位观,老子主张个人本位观。

5、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杜威主张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价值协调起来。

6、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自由民),教育内容保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被称为“七艺”(七种自由的艺术)。

7、科学革命的到来,学科大量分化,才使专才教育重新在大学教育中得到强调。

8、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赫钦斯所代表的永恒主义,马利丹所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通才。

9、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一种博雅教育。所谓的通才是相对的。有三个特征: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学内容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也有三个特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进行,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比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优劣)

10、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比例达到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11、英才高等教育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这时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这时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是老百姓。美国、新西兰、日本、法国、瑞典这些国家均处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整体上属于英才教育阶段,现在开始转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12、美国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私立大学。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发展。日本高等教育源于国立帝国大学,日本私立大学在日本由英才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13、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a、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b、注重规模扩大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c、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d、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14、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拉图主张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胡森(瑞典)认为教育平等思想演变有三个阶段:a、保守主义阶段,强调入学机会平等b、自由主义阶段,强调过程平等c、激进主义,强调教育结果平等。

15、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结果平等。

16、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学校有谁主办和管理;学校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学制建立基本依据:a、学制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b、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c、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a、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系统。意大利为代表b、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为代表c、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为代表d、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国是代表。日本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类型;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系统,其中公立高校归各州,州立高校又分为州立大学、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私立高校则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

3、各国普遍高等学校层次特征:a、处级学院和短期大学b、大学和专门学院c、研究生院

4、我国在1951年确立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专业人才;大学和专门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基本层次;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5、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基本类型有:a、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b、广播电视大学c、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d、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e其他

6、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约13世纪,比硕士和博士较晚出现了作为教授助手的学士,学位在当时是一种教师职业资格不代表个人学术研究能力。

7、现代学位设置起源于德国所设立的哲学博士。

8、美国较正式的学位层次有四种:a、副学士或胁士学位b、学士学位c、硕士d、博士

9、博士后不属于学位。

10、日本学制与美国大致相同,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11、英国学士学位分为优等学位和普通学位两种;德国研究生阶段只有博士学位。法国国家博士相当于中国所说博士。

12、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我国目前学位制度确立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我国学位级别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13、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高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力机构是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14、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a、统一入学考试形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或社会中的考试机构。如英、法、德考试组织者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而美国则有民间考试机构组织,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则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b、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形式。美国许多名牌私立大学多如此c、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多如此。

15、我国从1977年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16、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向:a、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b、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c、对有条件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1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a、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b、政府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c、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d、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就业心理准备。

18、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设置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19、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和方向是:a、保证学校相对稳定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b、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c、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d、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了解:

1、世界普通高校系统微观特征:a、大多数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b、同一层次高校存在差异,体现了大众教育中依然清晰可见的精英教育特征c、高校学生就读形式多样化d、办学策略和学生修业期限有一定差异e、各个层次间考虑到合理的分流和衔接机制。

2、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24方政: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指出了我国学位制度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

3、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费生。

4、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四个原则:a、系统原则b、整体效应原则c、最低岗位数量原则d、动态性原则。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a、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是代表。法国高等教育地方管理机构是大学区。B、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为代表。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没有直接管理权。C、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为代表。

2、1995年,我国形成“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体制。

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是:a、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b、建立一个广泛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c、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4、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a、欧洲大陆模式。即学校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权力中心,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权威b、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C、英国模式。校长只是荣誉性职位,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5、198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6、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学校才是三级共存。

7、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

8、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a、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b、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c、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等改革。D、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了解:

我国目前高校领导体制特点:a、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b、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c、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

2、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完成。

3、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因素:a、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b、文化、传统因素c、科学、技术因素d、教育因素

4、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5、大学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形式结构上分为公立和私立,即正式或非正式两种形式。

7、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8、地区结构分为梯度管理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我国第一层次是经济发达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京、沪、苏、粤、辽、鲁、鄂。第二层次是原先高校少,但发展快。浙、闽、豫、黑、吉。第三层次是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云、贵、甘、藏。

9、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a、一体化模式b、多样化模式

10、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了解: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a学术因素、b体制因素、c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由(即高校三大职能):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

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劳动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3、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4、教师素质(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素质):专业知识、治学态度严谨、科研能力、团结协作。

5、高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重要关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6、教师职务结构分为助教、讲师、副教师、教授。学历结构为本科、硕士、博士

7、高校教师结构优化:完善教师聘任制;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克服“近亲繁殖”现象。

8、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

9、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征:自我意识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要求和能力显著提高;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10、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11、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是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是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

12、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增强;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13、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了解:

1、高校学生心理发展中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观察力扩大;注意力稳定;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

2、高校学生情感发展特征:情感丰富多彩;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持续时间更长。

3、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幼稚------稳定)。新生踌躇满志;二三年级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大四思想基本成熟。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1、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

2、专业形成以一定社会分工为前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密切相关,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密切联系。

3、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范围覆盖面积宽广;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4、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有少到多又到少。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教训:条块分割体制造成专业重复建设;专业设置过细,降低了规模效益。

5、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规律。

6、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具体做法: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求大求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7、21世纪人才素质基本要求有: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和协作精神。

8、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培养目标和规格与社会需要一致;培养要求与个人发展一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4、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

5、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6、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独立性增强;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探索性增强。

7、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8、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9、大学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0、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11、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注意是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开展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式,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13、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发挥自己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坚决按照大纲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

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人和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必须与高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按课程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结构上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从课程课时数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按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按课程有否明确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高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等方面。

3、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4、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度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

5、整个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6、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教学。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7、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

8、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9、课程建设就内容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

10、课程建设的要求:教学大纲要有特色;教材要合适;教学资料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

2、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制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4、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理论上的系统阐述。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

5、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6、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

7、备课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其次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了解学生。

8、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

9、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选择课题,确定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全面思考,拟定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10、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1、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

12、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校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特点: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

13、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

积极的意义: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14、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

15、高校常用教学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结能够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16、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姜堰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

17、讲授法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宜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从授课对象看,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规模较大的班级。

18、讲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教师事先做好准备,主要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

19、讨论法适用范围:教学内容看,适合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对象上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环境上适合较小班级或小组。20、与启发式教学相对应的是注入式教学法。

21、教学技术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

22、现在教育技术过去被称为电化教育。

23、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等教学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24、传统教学媒体按物理原理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

25、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原则:目的性原则;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26、1997年湖南大学率先建起网上大学。

27、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编审试题;建立试题题库;实施考试,取得信息;阅卷评分;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了解:

1、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

2、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

3、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组织和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总结。

5、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以下目的: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6、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毕业设计的答辩。

7、讲授法优点:成本低,通用性强。缺点:过多用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校的被动,不能直接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8、从教学内容看,自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从教学环境看,自学指导法不受场地限制。

9、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承建。

10、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11、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测量师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1、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与科研结合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科研室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

4、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同年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

5、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了解:

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德育。特点有:鲜明阶级性;广平的教科书。

泛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6、应用性成果是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

2、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性、先进性和适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发展性成果指具有明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的科研成果。

主义法制教育。

7、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

3、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方法 形势任务教育;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了解:

1、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型强 的研究课题;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 备力量充足;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信息资源 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 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重视教育 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2、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 性;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1、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2、社会实践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类。

3、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

4、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特点有: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体同学参加;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部分。

5、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原则: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原则;系统化、分层进行原则;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原则。

6、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

了解:

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特点:多与专业教学密切联系,是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明确;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

2、教学外社会实践特点: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程序: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编制活动计划;组织活动过程;评估与总结。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活动;各种教育因素矛盾运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4、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安排,二、三年级时大学生思想稳定发展、逐步定型期;高年级时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6、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调查研究法;说理启迪法;情感交流法;榜样教育法,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参观访问法。

7、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这是主要形式;教职员工的“三育人”:即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职工服务育人;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

9、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措施:强化学科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

第五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完成完全中等教育之后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组织结果和制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都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特点。

3.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4.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5.教学活动:广义,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成为教学活动;狭义,教学活动指发生在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

2.高校的三个职能: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发展科学(重要职能)和为社会服务(派生职能)。三大职能是逐渐完善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发展的内在逻辑等因素都对这几类职能有重要影响,而且三大职能有综合交叉、辩证统一的关系。

3.教师工作环节:(1)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写教学方案。(2)上课。(3)辅导。(4)布置与批改作业。(5)测试。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上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等。微观上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存在的问题:专业偏狭、科类单一;规模偏小、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不协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调整策略: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加强西部知趣高校的发展等。

三、论述题

1.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组成方法体系的要素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语言、文字、视觉形象)、工具(音响系统、声音处理设备、投影设备等等)。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具体到教学过程当中,在某一个环节选择某一个教学方法由教师灵活组织。无论以哪一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要注意时效性,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由: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探究研讨法、尝试法、自学辅导法等。其中讲解法和练习法最为常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比如,低年级适用实验法、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高年级适用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高校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发现法或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

2.关于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下载2008年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教育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年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资料《教育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历年闭卷总结

    北京市高校教师考试高等教育学历年闭卷考试总结 没时间背的可以只背该页纸,准确率至少能达80%。作为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不要妄想作弊!人在做,天在看! 一、名词解释 1......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5、6章

    第五章 一、 概念解释 1、 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他们不仅担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考试精髓(仅一页)

    1、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传授高深学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三大属性:高等性、专业性、正规性。 2、高等教育特点:(1)高等性、高深性......

    2014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大全五篇]

    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一) 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了解高等教育概念从古代高深学问教育,到近代大学教育,再到现代第三级教育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

    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职业道德修养总结

    第一章道德与职业道德 P2道德的本质: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P6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独特的多层次性;广泛的社会......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

    2009岗前培训考试资料(教育学)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简答P4) 1. 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 2. 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 3. 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学方法》复习资料

    学生情感)㈢尝试教学法(江苏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沙三方面:①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 常州邱学华,给学生创造一定条塔洛夫指出这种纲要信号不是灵活性②教学内容的设计~③教教......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五篇)

    高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以下是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欢迎阅读。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本概念1、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