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及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对学习会失去兴趣,发展滞后,成为“学困生”。“学困生”虽然在班级里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我校是个乡村学校,我校在校生家长60%以上进城打工,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学困生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校依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
二、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
一、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其
二、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其
三、“学困生”指的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学校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兴趣更加不高。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读信心越少,长期拖下来,就演化成学困生了。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教研促成绩,以教研兴学校,以教研谋发展。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设计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2、兴趣教学、分层教学、心理辅导、课后辅导,及时及早转化学困生
3、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五、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对雷坝乡中小学学困生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生自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2、个案分析法:收集研究个体中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
3、实验法:采用边实验边总结的方法,对成功经验进行理论化。
4、观察法: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雷坝乡中学学生、中心小学学生、蒲陈小学学生、教师、家长。
八、研究目标:
通过对我乡学困生的调查研究,彻底解决我乡学困生的实际问题,并使我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彻底改变我乡落后的教育现状,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九、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1)9月份制定课题方案、设立课题机构、设计问卷调查、准备相关资料(2)10月份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卷、制定策略(3)11月份实施策略、个案分析、跟踪记录(4)12月份阶段性总结、总结经验改进措施。
2、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1)3月份对老师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分析归类、制定策略(2)4月份执行策略、跟踪记录、实验总结、(3)5月份成果评估。
3、结题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1)6------8月份撰写论文、整理资料(2)9------10月份总结汇报。
十、预设策略:
1、学困生的确定:依据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我们对学困生的有关约定,哪学科成绩不合格既为哪科学困生。有关教师填写学困生辅导计划。
2、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而耐心教育学困生。
3、双向选择,“一帮一,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4、抓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
5、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
6、抓学困生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后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
8、“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
9、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10、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11、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总结“学困生转化”的典型经验。
12、各科老师实行承包责任制,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帮扶活动。
第二篇:2015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对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及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对学习会失去兴趣,发展滞后,成为“学困生”。“学困生”虽然在班级里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我校是个乡村学校,我校在校生家长20%以上进城打工,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学困生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校依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
二、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
一、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其
二、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其
三、“学困生”指的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学校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兴趣更加不高。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读信心越少,长期拖下来,就演化成学困生了。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教研促成绩,以教研兴学校,以教研谋发展。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设计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2、兴趣教学、分层教学、心理辅导、课后辅导,及时及早转化学困生
3、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五、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对雷坝乡中小学学困生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生自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2、个案分析法:收集研究个体中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
3、实验法:采用边实验边总结的方法,对成功经验进行理论化。
4、观察法: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列宁学校中小学学生、教师、家长。
八、研究目标:
通过对我乡学困生的调查研究,彻底解决我乡学困生的实际问题,并使我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彻底改变我乡落后的教育现状,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九、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1)9月份制定课题方案、设立课题机构、设计问卷调查、准备相关资料(2)10月份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卷、制定策略(3)11月份实施策略、个案分析、跟踪记录(4)12月份阶段性总结、总结经验改进措施。
2、实施阶段(2008年3月———2011年12月):(1)对老师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分析归类、制定策略(2)执行策略、跟踪记录、实验总结、(3)成果评估。
3、结题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0月):(1)6------8月份撰写论文、整理资料(2)9------10月份总结汇报。
十、预设策略:
1、学困生的确定:依据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我们对学困生的有关约定,哪学科成绩不合格既为哪科学困生。有关教师填写学困生辅导计划。
2、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而耐心教育学困生。
3、双向选择,“一帮一,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4、抓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
5、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
6、抓学困生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后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
8、“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
9、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10、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11、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总结“学困生转化”的典型经验。
12、各科老师实行承包责任制,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帮扶活动。“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1、时代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迫切。这势必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在众多异彩纷呈的教育思潮面前,一些在农村执教的教育工作者,显得有些被动、茫然和不知所措。为了扭转这种教育所面临的僵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的、实效性的解决教育教学中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学困生类型复杂、措施不得法、转化难的问题,特制定本研究方案,以积极推动本学区校本教研工作科学有序发展,使本学区校本教研工作走上新路子、迈上新台阶。
2、现实的需要:
雷坝乡地处礼县下四区,距礼县城约60多公里。长期以来,这里自然条件艰苦,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教育观念淡薄,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许多学生中学未毕业就外出打工挣钱。另外,近几年以来,许多大学生毕业就无法就业,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上学与不上学一个样,考大学与不考大学一个样”,致使学困生的数量明显增高,覆盖面积扩大。其次,本乡教学点呈零散分布,教师严重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等诸多因素,已经构成了严重制约我乡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严重影响了本学区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我国曾被称为差生,前苏联称其为学习不良的学生,而美国称其为学习无能者。关于这个定义至今国际上还没有十分统一的概念,西方国家把它视为生理,病理现象,我国和前苏联视其为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将学习困难儿童列为特殊教育对象;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对于学习困难生的界定,大致有三条鉴别标准:第一,智商的下限定在90—95。第二,以代表性较好的样本的学科统测成绩平均分为参照相标准,低于平均分25个百分等级,为划分学习困难生的标准。第三,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是否有表现异常的行为。
有的学者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目标是社会期望学生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我国通常由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体现。这里的“远未达到”,一方面是指学生各门功课的总分远远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另一方面也指在学生每个学期学习的主要课程中,有一门以上不及格需要补考。也有学者认为“学困生”指的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学校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兴趣更加不高。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读信心越少,长期拖下来,就演化成学困生了。
三、我们对“学困生”概念的思考:
我们课题组发现,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动态性、学业性、人为性。
1、“学困生”概念是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学习困难”指学习进行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状态,而不是依据最终阶段的结果作出的判断。学习困难并不局限于学生自已意识到的,也包括教师所鉴定的“教授困难”,有特定学科、特定课程的学习困难,也有几乎所有学科的学习困难。但这种学习困难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从学习困难学生的本质特征上看属于“其才能未被开发的人”。课改以前,对学习差的学生,往往直呼“差生”,加之品性不好的,叫“双差生”;课改初期,改叫“学困生”,顾名思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随着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现在更多的提法叫“潜能生”,转化过程称为挖掘潜能的过程。
2、“学困生”应侧重学业方面,与思想方面的差生或后进生不同。目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主要通过学业成绩,通常以几门主要学科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平常考查、段考、期考、毕业考、其成绩总评不及格为标准。因此,我们基本上按此方法来界定。
3、“学困生”是教师们人为地划定的。我们也可以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自主界定学困生的内涵与外延。
三、我们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为了精确界定学困生,我们做出如下约定。
1、学困生应该具有正常智力和一定的学习动机。
正常智力主要指整体智力水平正常,没有感官障碍(不排除智力结构发展失调,因此可以表现出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存在障碍)。一定的学习动机指这种学生客观上还是想搞好自己的学习的,只是由于自我智力水平发展失调或其他原因,比如基础差、情感失调等原因才导致学习困难。
根据这一约定,极少数道德品质败坏,已经放弃学习的,或者确属智力低下的学生不应列入学困生研究的范围。
2、学科发展不均衡的优秀学生也应纳入学困生范畴
很多研究者认为,学困生只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不属于学困生范畴。我们课题组在讨论学困生概念时也一度产生困惑。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各门学科均处于落后状态。这类学生基本不能顺利完成初中学习任务,难以通过初中学段毕业水平测试,而且往往伴随有行为不良、思想不端甚至心理异常等问题。对这类学生界定为“学困生”大家没有异议。但我们发现,总成绩合格以上,但某学科相对于各学科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的学生,也是教师要转化的对象,并且这一类学生在数量上要多于前一类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有跛腿学科,跛腿学科成为该生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如果该生能在跛腿学科上有所作为,那么他的总体成绩将有一个大的飞跃。对这类学生是否纳入学困生的范畴呢?经过慎重思考,课题组达成一致意见:把有薄弱学科的学生纳入研究范畴。即:总成绩达到合格标准,但有某一学科的成绩相对于各学科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明显低于自身发展的正常水平,这类学生也需要教师进行转化。由于学生不可能都全能全才,他们总会在某一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即使优秀学生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学困生。因此,我们课题组对学困生这一概念的理解比较宽泛,拓展了学困生的范围。其定义为:总成绩没有达到合格标准以及总成绩在合格以上但某学科成绩相对于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教研促成绩,以教研兴学校,以教研谋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对雷坝乡中小学学困生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学生自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2、个案分析法:收集研究个体中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
3、实验法:采用边实验边总结的方法,对成功经验进行理论化。
4、观察法: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类型:对雷坝乡所有中小学生先进行摸底调查,从中筛选出学困生,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
2、学困生的成因:通过问卷调查对全乡学困生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
3、转化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就其不同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转化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雷坝乡中学学生、中心小学学生、蒲陈小学学生、教师、家长。
八、研究目标: 通过对我乡学困生的调查研究,彻底解决我乡学困生的实际问题,并使我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彻底改变我乡落后的教育现状,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九、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10年5月———2010年9月):(1)5月份制定课题方案、设立课题机构、设计问卷调查、准备相关资料(2)6月份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问卷、制定策略(3)7月份实施策略、个案分析、跟踪记录(4)9月份阶段性总结、总结经验改进措施。
2、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1)10月份对老师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分析归类、制定策略(2)11月份执行策略、跟踪记录、实验总结、(3)12月份成果评估。
3、结题阶段(2011年1月———2011年5月):(1)1------3月份撰写论文、整理资料(2)4------5月份总结汇报。
十、预设策略:
1、学困生的确定:依据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我们对学困生的有关约定,哪学科成绩不合格既为哪科学困生。有关教师填写学困生辅导计划。
2、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而耐心教育学困生。
3、双向选择,“一帮一,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4、抓学困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
5、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
6、抓学困生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7、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后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
8、“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
9、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10、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11、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总结“学困生转化”的典型经验。
12、各科老师实行承包责任制,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帮扶活动。
第三篇:对学困生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学困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萌发小课题研究的故事(问题的提出):
“老师,刘子航的课文不会背,下课还不背,就出去玩了”。“老师,闫红印数学题不会,也不问别人”。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话语传到我的耳朵里,这两名同学是我班的学困生。而且据我了解,这两名学生的家长都是年岁比较大的,在学习上根本不能给予他们多大的帮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加上他们自身也没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那么对于学困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就成了现阶段我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
一、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其
二、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其
三、“学困生”指的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学校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
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兴趣更加不高。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读信心越少,长期拖下来,就演化成学困生了。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教研促成绩,以教研兴学校,以教研谋发展。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调研活动,培养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2、通过研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进而让学生能主动学习
五、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分析法:收集研究个体中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
2、实验法:采用边实验边总结的方法,对成功经验进行理论化。
3、观察法: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小学学生。
八、课题研究计划(要详细展开说明课题计划采取措施的对象、内容、方法、步骤)研究对象:三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借鉴法 研究内容和步骤: 研究内容:
1、调查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其原因,研究其策略
2、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3、总结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年9月7日—2014年9月17日)
4、在网上查询有关提高学困生自主学习的有关策略
5、制定研究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日—2014年10月20日)
1、通过教学中观察,掌握学困生平时学习的方法
掌握他们学习的方法,从中找到突破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运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3、建立互助小组,帮助他们改掉日常不良的学习习惯
4、制定小组得分制度,增强他们的好胜心,进而主动学习。
三、总结阶段(2014年11月)
1、总结课题研究材料。
2、总结学困生自主学习策略,在校园内推广
九、研究的价值:
1、呵护学困生心灵。教师引导学困生基于自己的优势,主动生成短缺的短缺知识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数学知识点。这样,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数学,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
2、有助于学困生的发展。让学困生充分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自主学习转化为学困生的自觉行为。学困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
3、有利于教师的发展。让教师充分了解到造成学困生自觉能力减弱的真正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4、有利于公平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界歧视学困生的现象还有存在,忽视学困生教育的教育者也不乏其人,这种学校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杜绝。这样,学困生就不会掉队,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自然公平。
5、有助于社会发展。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学困生的转化,不仅可以促进学困生能转化为合格生,还可以促进学困生多向异化,为社会输送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材。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维度考虑,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
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尝试、交往、探索等自主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3、合作性原则
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己。
4、激励性原则
要求教师始终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对儿童充满信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
十、研究成果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的研究
(1)、个人能力素质的差异,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明显表现出数学的思维障碍,不灵活,效率低,效果差。
①、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非常差。数学学困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语句的理解能力与同龄人相比存在差异。
②、基本概念、公式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基本概念、公式,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③思考的表面性。由于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缺乏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思维单
一、想象力低下,其思维往往不能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
④、过分依赖感性认识。学生的思维活动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低,没有形成完整、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体系,概括水平低,不会多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的应用能力低。
⑤、思维定势。轻信于解题的经验,轻信于固定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势,不能根据新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⑥、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⑦、学习方法不当。许多学困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没有把握数学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对数学对象理解不准确,只知记题型,背公式,因而事倍功半,知识极易遗忘,且经常与其他数学概念相混淆。
⑧、老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2)、个人在学习数学的心理上出现偏差,导致在数学学习上出现许多非智力障碍,影响数学学习,具体又有如下几种:
①、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们感觉数学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数学,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惧怕、回避。②、对数学缺乏兴趣,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学习无目的,不主动,只
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
③、数学学习时注意力极易分散,自制力差,害怕困难,不求甚解,畏难却步,怕苦怕烦。
④、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认为数学没有用处。
⑤、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数学的学习上,一上数学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数学,导致数学严重偏科。
(二)、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确立自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2)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目标,激发学习需要。
(3)组织学生全身心投入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通过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增强学生自信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4)通过鼓励性评价反馈,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和自信的体验,在探索和成功中发展自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有了。
2、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地流淌。给积极的思维以强动力。在设计每节课的导入时,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先导,吸引学生自觉地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兴趣。(1)、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讨论
对学困生从“不让说”到“敞开说”,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学困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为了给他们“敞开说”创造条件,教师把前后相邻的四名学生编成一组,注意各组生源的搭配和组长的带动作用。教师思考提问,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里发言热烈、活跃,有争有论,有时教室里好像有点“乱”,但这种“乱”却一变过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气氛呆板局面,特别是学困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意识。(2)、变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
学困生由于成绩差,总觉得低人一头,他们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别人袒露,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闭锁心理。因此我们们要运用合作原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①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习小组,让学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激励。②在活动课上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计划拟定、探究研讨,共同克服困难,完成活动任务。③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课外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办数学手抄报,培养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3)、变“要我们学”为“我们要学”
在教学中,重视运用成功原理。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大多数学生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握住学困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我们要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
(4)、适时鼓励评价,巩固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易事。当我们们千方百计的使学困生的略有了一点学习兴趣时,我们们绝不能放弃,要步步为营,及时巩固。学困生在班级活动中出现问题较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扬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努力捕捉学困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尽管他们的成绩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们还是要及时发现,并充分的肯定他们的成绩。扬长避短,大讲他们的长处,闭口不谈他们的短处,让他们在老师的表扬声中,在同学们的喝采声中,分享到取得成绩的喜悦,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巩固学困生学习兴趣是的良好氛围。
(三)、“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的研究
1、学困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消极表现
(1)、任务应付型。表现对问题探索没有主动性,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是在外力的约束下“要我们学”而非内在的“我们要学”。如学习活动只有在老师或组长安排,督促下才去完成的。
(2)、茫然无措型。面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学困生表现为不知所措,无从入手。
(3)、袖手旁观型。表现为学困生在动手实践中默默无动——不动手;在自主独立探索中默默无思——不动脑;在合作交流学习中默默无闻——不倾听,默默无声——不发言。
(4)、浅尝辄止型。表现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学困生偶有点滴收获就停止了探索,停止了思考。
(5)、机械模仿型。学困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进程中,学困生表现为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等待着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给出结论。对于学困生来说:关注的更多的是数学知识“结果”而非知识获取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他们习惯于机械训练。
2、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策略(1)关爱学困生,唤醒学困生的自主意识。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张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扮演“主角”,教师只起主导的作用。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困生,时
时从语言、神态、动作上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多给学困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个支持的暗示,都能使学困生平添一份激动,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强烈关爱和信任,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数学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2)强化责任意识.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数学毕竟是抽象的,学习活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艰苦的,并不总是快乐轻松的。我们们发现在教师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如上所述的“任务应付型”“袖手旁观型”的学生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们认为并不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而更多的是学生的责任意识的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好数学的责任意识。从大的方面讲,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意义,体验数学的价值,明确学好数学是学生的责任。从小的方面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数学学习活动都是学生的责任。具体的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仅凭兴趣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责任。当学生明确了责任后,相应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得到提高。
(3)指导学法,为学困生提供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能力支持。新课程不但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改进,学生的学法也应有新变化,教师要帮助学困生适应新教材,掌握新学法,引导学生变过去那种死读
书为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读书观察;学会讨论研究;学会提问质疑;学会实践操作;学会批判创新,标新立异。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水平和能力。使学困生能学,会学,并逐步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4)、课前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我们们的做法是,课前导学,让学困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困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地关注,特别地指导。我们们想的一种课前导学方案——“学习提示锦囊”导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习提示锦囊”的制作: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成相应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方案通常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几种,并装入信封,供学困生选用。命名为“学习提示锦囊”取锦囊妙计之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提示锦囊”的使用策略。我们主张让学生自愿到教师取“学习提示锦囊”,并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学习提示锦囊”。让学生
自愿到教师取“学习提示锦囊”,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学习提示锦囊”,体现了分层指导,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原则。用“学习提示锦囊”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趣味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比较感兴趣。用“学习提示锦囊”指导有利于进行个性化地引导学生学习。
我们实践表明,课前“导学”,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相对慢一拍的特点。同时,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能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5)、课堂个别“导学”,帮助学困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有了课前“导学”作基础,显然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首先要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巧妙调控,挤出时间给学生个别“导学”。如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2、3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
其次,因人而异,掌握时机,巧妙引导帮助。对学习信心不足的,给与鼓励。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对任务应付型的,提醒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是你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即时讲点知识,为他们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吧。对浅尝辄止的,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完善吗?”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个别“导学”是对学困生最有帮助的学习指导形式,首先他做到了师生的面对面个别化交流互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其次他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在课堂情景中即时进行辅导比之于课外离开情景的“补习”更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三是他不占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保障师生的休息与活动时间。四是他让教师走下了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角色转换,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6)、练习、作业内容多样,促进学困生自主发展。①、分层次练习。
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类。“选做题”难度较大,只要求那些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完成。首先,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基础练习,然后逐步提升、增加难度。让达到前一目标的学生先踏上一步,做后一层次的练习,教师则集中精力个别辅导学困生。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基础练习。难题不会做也不要紧,听完讲评再做,不会感到有很重负担,学生对这种弹性练习布置很感兴趣,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进步。
②、分层次布置作业。
让作业充满鲜活的个性,改变过去那种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的模式,注意学生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使作业形式多样化。A、有趣的作业。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所以设计学困生感兴趣的数学作业,能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点燃作业的热情。
B、实用的作业。
开放作业时空,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都是学生作业的空间,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作业成为学生生活的“向导”。C、操作的作业。
适时安排操作式作业能使学困生觉得做作业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D、开放的作业。
开放性作业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能激励学生乐于学习,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E、弹性化的作业
提倡因材施教,数学作业既要依据课本内容,又要看学生的志趣指向,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作业中都拥有一片自由的“空间”,有选择的余地。每次作业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思维训练题等,鼓励学困生向扩展题思维题“跳一跳”。让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的乐趣。
(7)、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困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激励的评价,给学困生以鼓励,给学困生以信心,给学困生以更大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中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及学困生个体的思考变化发展,要减少学生间的横向比较,积极倡导学困生自我们的纵向比较。教师要经常利用一切机会,或创造机会给予鼓励。
①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对于板演;对于学习讨论时提出的疑问等等,对于他们微小的进步,成功的表演和积极的参与,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及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获得学习的快乐感。
②在作业的批改中,教师要通过科学评价去点燃学生希望之火,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推动手段。比如改无情的“×”“√”符号评价为热情的语言评价“你一定行” “真棒!下次会更好”“老师为你高兴,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加油啊”,这样滚烫的话语、热切的期盼,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激活学生的情,体现出评价的激励性特点。
③在单元测试中,教师在批改试卷时,对学生做错的地方不打叉,而改用打点,在发卷子前提前让他订正,学生订正好以后再把点改成勾,然后记上改正以后的成绩。这种做法告诉全体学生:学习有快慢是允许存在的,一次考试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这位学生就被贴上坏的标签了。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了学生的纵向发展。对于学困生来说,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变化、成长和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从
而极大地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造就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十一、研究成效与反思 成效:
1、转变了观念。
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统一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
2、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减少了学困生的数量。
通过本课题研究,这些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有效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他们的课堂纪律、作业质量、学习积极性、自信心等都与以往不同。学习成绩普遍有所提高,他们的考试平均分与班级平均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有不少学困生已经走出了学困生行列。班级整体成绩在不断提升。更为可喜的是不但使本班的 90%以上的学困生走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道路,而且辐射到各个年级各个班,使本校许多“学困生”得到了良性发展。3.强化了本人的教科研意识
科研兴教、科研促教,已经成为不少的共识。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科研对教育教学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
推进,本人的科研意识日益增强。在备课,讲课以及课后的总结、评价等方面已经摆脱了原有传统的做法,更加注重运用科学理论,依据教育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全过程,并且自觉地在实践之余及时整理教学经验所得和自觉学习教育科研著作。反思:
通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证明,根据教育科学方法,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研究制订出引导数学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的对策,就能够使数学困生的数学学业得以提高。基本解决了数学学困生转化的问题,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1、虽然研究数学学困生取得一定成绩,但研究的对策仅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中去研究比较单薄。学困生的出现并不单是教学内部造成的。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通过努力,我们们可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但我们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也是非常无奈的。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2、学困生队伍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先天性智力低下的学生的转化成效不很明显,如何转化这部分特殊学生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
3、做一时容易,做一世难。真正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坚持,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我们们这个社会的合力坚持。
4、限于研究者的理论修养、实践经验、能力水平;可能使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有许多局限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验证,敬请专家同仁指导。
以上是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对“引导数学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的一些粗浅认识。实践证明通过对“数学学困生”有针对性的、耐心的教育,大部分“数学学困生”能够自主学习,摆脱“学困”的状态,取得较好的成绩或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困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萌发小课题研究的故事(问题的提出):
“老师,刘子航的课文不会背,下课还不背,就出去玩了”。“老师,闫红印数学题不会,也不问别人”。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话语传到我的耳朵里,这两名同学是我班的学困生。而且据我了解,这两名学生的家长都是年岁比较大的,在学习上根本不能给予他们多大的帮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加上他们自身也没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那么对于学困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的研究,就成了现阶段我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
一、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劣者。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仅限于学业方面,专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其
二、学困生,泛指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其
三、“学困生”指的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学校学习丧失信心,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那部分学生,他们的表现是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经常不完成作业或以抄作业来应付老师检查,旧的基础知识不牢,新的知识更加听不懂学不会,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兴趣更加不高。如果再加上引导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恶性循环,越读信心越少,长期拖下来,就演化成学困生了。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重点,以校本教研为手段,以教研促成绩,以教研兴学校,以教研谋发展。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调研活动,培养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2、通过研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进而让学生能主动学习
五、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分析法:收集研究个体中的典型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其经验。
2、实验法:采用边实验边总结的方法,对成功经验进行理论化。
3、观察法:对重点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
七、课题研究的对象: 小学学生。
八、课题研究计划(要详细展开说明课题计划采取措施的对象、内容、方法、步骤)研究对象:三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借鉴法 研究内容和步骤: 研究内容:
6、调查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其原因,研究其策略
7、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8、总结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年9月7日—2014年9月17日)
9、在网上查询有关提高学困生自主学习的有关策略
10、制定研究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日—2014年10月20日)
1、通过教学中观察,掌握学困生平时学习的方法
掌握他们学习的方法,从中找到突破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运用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
3、建立互助小组,帮助他们改掉日常不良的学习习惯
4、制定小组得分制度,增强他们的好胜心,进而主动学习。
三、总结阶段(2014年11月)
1、总结课题研究材料。
2、总结学困生自主学习策略,在校园内推广
第四篇:转化学困生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转化学困生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姓名:邵兴勇注册号:3-129号
一、本课题的研究领域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农村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因此,教学中重视学困生更为重要,探究学困生转化策略也就成了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积累、总结学困生转化的经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这也是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根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也是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农村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随之许多留守儿童又加入了学困生之列。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和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善待留守儿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优等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和留守儿童掉队就更有其现实意义。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学困生:是指我校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二)课题中的对策:是指根据转化学困生教育工作中的学校、教师、家长的不同角色来考虑的组织、操作、课堂教学模式等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行为和方式方法。
(三)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是学校组织教师,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学困生的发展。在转化工作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性的方法指导全校教师的学困生转化工作。
二、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全校一至六年级学困生
三、研究的目标与方向
本课题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班主任要给学困生建立跟踪档案(特别要重视留守儿童),分解给各位任课老师进行助学管理,提倡师生共同写教育随笔,记载教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任课老师每月写一篇个案,记录学困生和留守儿童成长历程,以积累研究资料。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和留守儿童,如何培养学困生自信心,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工作。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在转化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验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观察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学困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学困生助学和留守儿童教育个案。
(四)、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将运用调查问卷、量化分析等辅助方法。
五、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其进程如下:
(一)、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0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内涵及特征作出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1)、学习培训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2)、确定实验班级,摸底了解阶段(2009年10月)
①选择实验班;
②组织听课、评价、比较分析,提出实施办法。
(二)、实施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实施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教师及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⑴、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⑵、探索、实验寻找研究的侧重点和着眼点;
⑶、在研究中调整、修改方案;
⑷、写出实验初步成果(报告或论文)。
⑸、完成阶段性总结;
⑹、撰写可行性报告或论文。
⑺、研究整理出一套适应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模式和方法,并推广运用。
(三)、结题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7月)检测研究成效,作
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申请、报告,邀请教研室实地结题,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六、课题研究机构及分工
(一)、领导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
(二)、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
以上领导成员、课题组成员按照学校分工,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成果材料。
七、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学校拿出专项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设施、资料经费投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奖励并纳入教师考核(附加分)。
xx镇中心学校
二00九年7月
第五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标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工作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学困生转化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第二阶段调查了解农村小学学困生实际状况及形成学困生转化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 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具体的研究目标
1、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并对个案跟踪记录,根据学困的形成原因实验摸索有意转化经验,并对该生进行跟踪记录,存档对比。
2、实验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及学困生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时把握学困生的反馈信息,精心设计分层练习即学困生的练习。实验教师并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学困生转化中去,并且实验教师要撰写教育随笔、转化案例、心得体会、及有关论文,积极研讨交流转化成果。
3、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内部进行转化,提高效果,并举办学困生作业、成绩等进步展,让学困生体会到学习提高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势头。
4、召开结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课题组成员反馈研究成果,交流教研经验。在研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教学,检验学困生转化效果。并对研讨中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下一步改进措施,做好各项总结和反思。更好的服务与徐集镇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调整。学困生的最大弱点是学业障碍大,自卑心理强,易紧张,注意力或者高度集中,或者涣散。这时,课题实验组教师积极调整了一般课堂严肃紧张的情境,让学生感到课题实验组教师的真诚,同学的关爱。这样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在课堂上更多的给学困生提供提问和板演的机会,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障碍;
(2)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上,适当的科目尽量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法,分层方面要适当,分组过程中,把“学困生”至少要分布在三个组以上为宜,目的要引导促进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体现为组争先的集体合作意识。班内设“光荣榜”对学困生及时表扬,不定期的和学困生进行交流,及时鼓励。对学困生的提问、练习、课后作业乃至测试题,都设计的富有弹性,使他们体验到也能获取
高分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
(3)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关键。学困生对此更难做到。因此需要课题实验组教师树立关爱之心,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多利用自习、课余、班后的时间为学生补补课,力争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档,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4)努力探索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大量的实验、摸索,我们正在总结有利于学困生学习的自学—合作—互助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提出要求,指导学困生预习,课上小组互助合作学习,通过优生帮学困生,教师帮学困生,让学困生有尽可能多机会掌握所学内容,课下优生再帮学困生解决作业及复习巩固中的困难,教师重点辅导学困生。
二、加强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把握和尊重学困生的“自我”。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要帮助他们打破这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长处,使之有信心确立起只要努力,就能进步的“自我”概念为此我们在实验班中的学困生中开展“我进步,我快乐”的学习竞赛活动,对成绩提高的学困生及时奖励。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
是培养学生上课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启发敢于发言,善于提出问题;二是要求他们认真完成作业;三是为他们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如何预习、复习及合理分配时间等)。
三、调查走访,家校结合。
对待学困生的转化教育除在校采取正当的措施。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限于农村的现状(指我们本乡镇):一是家长自身素质有限,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二是劳动时间无正常规律,大多数家庭是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或者父母都在外打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对其子女管理鞭长莫及;三是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高,有望子女成才的底气不足。基于这些,往往造成家长对学生教育程度不够,或方法不当,平时的家长会又很少开,召开家长会部分家长也不到场,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不很了解。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两个学期中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趁着“万名教师访万家”的东风积极到这些学困生家中一些家访工作,还有本学期我们课题组的徐集二中心小学及潘庄小学还积极利用中国移动公司为学校开通的校讯通平台,加强与学困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对学困生实行跟踪家访,注意家长反馈,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每学期各班还召开包含学困生的家长座谈会,实验老师与学困生的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实时反馈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他们通报学校课题
研究的进展情况和他们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转变情况。
比如 我我们徐集潘庄小学六一班的崔慧莹同学是一名十分懂事的学生,学习也十分认真,可为什么学习成绩总不太理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番工作,终于理清了头绪,原来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觉得现在生活富裕了,开始沾染玩乐嗜好,晚上在家半宿半宿的推牌九,尤其还有轻视女孩的态度,母亲管不了父亲,文化水平不高。摸清了情况后,我们进行了攻关。经过几次的家访和家长座谈以及电话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改变了家长的不正确的做法,对慧莹的学习生活关心起来,很快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阶段性成果
经过本阶段一年多的开课题实践研究,对比每个学困生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对学困生的转化已初见成效。在师生、家庭的相互合作下,通过实际检测,各校实验学生的成绩均比前一学期有较大的进步,我们很欣慰,对于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实验班级的学困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其他学生在各方面也相对有所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使承担实验任务的课题实验组教师在业务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2013年实验课题实验组教师吴金凤、李玉荣、仇念章年荣获县优质课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教师仇念章、薛香菊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同时2013
年6月课题组杨东孔李玉荣老师的《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措施》、仇念章、吴金凤的《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薛香菊的《困生转化之我见》三篇论文均被评为省级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五、课题实验中还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部分学困生成绩反复不定。如何提高转化措施的持久性是课题实验组教师们在实验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课题实验组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有局限性,缺少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今后我们研究的重心将针对不同学科总结归纳学困生的各类学习问题,采取针对措施,加强转化和巩固效果。
2.个别家长配合度不够满意。多数学困与家教的方式方法有关,取得家长的配合是转化成功的重要渠道,学校在家校互动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还不是很理想。下一阶段,我们要在家长培训方面做些工作。
3.精力和经验不足。学校有研究能力的课题实验组教师不多,且教学工作任务重,精力有限。网上信息量不多,又没有专著,无法买到关于学困生的新版著作,缺乏可借鉴的经验。
4.现在各学校科研经费紧张,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少。
徐 集 办 课 题 组
2014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