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文字的比较总结
审美修养—中西方文字审美差异对比总结报告
现代社会使用最广泛的文字,无疑就是英语,然而使用人数最多的还是中国的汉字。英语可以说是字母文字的代表,汉字作为一种方块字,也是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他们都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字和字母文字都经历过长久地演变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表现力以及在演变过程中所具有的时代色彩。就比如说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这些都与其所产生的时代相关联。同样西方的花体字也是各具特色,有的古朴典雅,有的清新飘逸,有的沉穆庄重。
无论是汉字还是西方的字母文字,都是由横线、竖线以及它们所演变的线条所组成。观看文字,就是观察字体的特征,就像海伦姆论证的那样,观看的过程意味着捕捉和迅速意识对象的几个代表性特征:色彩,转折,形式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在观看不同语言的书写符号时,首先注意的是其量的特征、符号粗细线条的关系,笔画的游戏及其表现力,篇章的节奏组织和符号之间富有动感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明白字句的涵义,也能获得美的享受。
无论是西方的字母文字还是中国的象形文字,都主要是由竖线、横线以及它们所派生的其它线条所组成的。这些线条以书法的形式反映出节奏的和谐,具有同样的表现力。而笔画的粗细、横直、曲折、方圆的交替则会产生同样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并不会因为文字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中西方的文字虽然具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时在审美方面也有这惊人的相似之处,相比于中国的沉穆庄重的碑刻文字,西方的哥特体也同样充满着沉穆庄重的特点。
从书法的审美层次来说,任何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只要是按书法艺术的需求来完成的,都会使观者产生高度的美感,即使他不理解书法的内容。所以应该说西方和中国对于文字的审美,其原则都是一样的。这种原则应该是指文字符号的艺术结构的匀称感、节奏感、分量感以及和谐感,符号与空白、符号与周围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装饰性和变化性、动感等等。中西方文字的最大差异应该是西方写的是拼音字母,而中国是写象形文字,另外中国的象形文字可以从其绘画渊源的描绘特征而予以说明的无与伦比的表现能力和造型能力,使它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丰富的视觉形象和智力形象。而在相同的情况下西方的字母文字并不如中国的方块字具有表现力。其实对于文字的审美,其本质应该可以说是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感情以及与大自然和宇宙的关系、反映生命的律动的审视,并且通过文字的美学特征表现出来。
第二篇: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人物报道中写作特色比较
【摘要】: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他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这也成了我国的记者选择人物的一个标尺和传统。在西方,人物报道常以政要人物为主,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尽管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各有特色,在比较分析中,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中西人物报道写作的差异: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追求和谐、相对集中与强调冲突、多样纷呈;由理性到感性和由感性到理性;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关键字】:人物报道 新闻 比较 中西方
【正文】新闻写作是一个思维的运作过程,由于受到的文化传统影响不同,一个记者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新闻作品写作特征的不同。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思维以固定的思维方式表现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我国的人物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在写作上的差异,受到双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但都有各自的写作特色,我们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不断促进在人物报道写作上的创新程度。
一、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
新闻作品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价值观是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诸因素之集合,虽然在中西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新闻 理论中,评判的要素有很大的差异,但较为公认的是及时性、接近性、重要性和显著性。其中,及时性和接近性以量化的时空距离为衡定标准,中西差异趋无,而重要性和显著性则由 于政治体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之不同而千差万别。
我国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党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其重要任务,因而报道人物趋向于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宣传好人好事,弘扬共产主义精神,董振东、孔繁森、吴吉昌等以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坚韧不拔的时代英雄的光辉形象;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幸福青年”铁飞燕等一个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先进工作者;近几年,我国的人物报道逐渐把视角移向了普通百姓。《帕米尔赤子——吴登云》吴登云是扎根边疆、奉献
边疆的优秀知识分子的楷模。从医多年来,他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立志扎根边疆,以满腔热忱和精湛的医术,服务边疆各族人民群众。《我的母亲》中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人性光辉,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生动形象宣扬了新时期的社会风貌,而很少出现关于反面人物的劣迹、丑闻的报道。
西方的新闻价值包含五个因素: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其人物报道也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取向。《马可尼,“真正的地球村英雄”》为纪念无线电问世100年,记录古列尔莫·马可尼的报道。《莫斯科老妇的辛酸泪》中莫斯科经济危机时的马洛费耶娃老人;《生为南非黑人》中,作者在政府的限制与监控下,走仿南非黑人居住区报道在那里遭到拘禁、侵扰、杀害的南非黑人们;《死在故乡》描写了79岁老人T子离开东京公寓到自己的故乡自杀的事件。这些新闻人物并未做出光荣的值得称颂的事迹,也没有受人景仰的高品质和精神追求,其中有许多人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甚至社会的最低层还有的新闻人物违反法律,违背道德,颇具争议性。
二、追求和谐、相对集中与强调冲突、多样纷呈
我国的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过不少英雄、模范人物,革命时期所宣扬的是爱国志士们舍身取义的高贵情操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鼓舞全国人民联合抗战,建国后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宣传,引导和推动群众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为榜样,广泛开展学先进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人物报道的主题,好人好事类和经济类人物作品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为主。一些优秀的人物报道,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再现,人物行为和心理世界的深入透析,引人向上,极具感染力,在社会上掀起学习先进人物的热潮,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群众工作建设四化的积极性。“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政策有关,一方面与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 等社会现实相联,传媒价值取向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之时,也不断在现实社会中得到调整,经济类报道的增加体现出经济体制转轨后的媒介不再谈“利”色变,但仍未脱离“尚德”、“和谐”的传统,对好人好事类报道的青睐,依然散发着中国文化对德之追求,对义之崇尚。表三中之所以没有把灾害报道单独列出,是因为中国传媒囿于“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 思维,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往往聚焦于战胜灾 害的人和精神,缺少对灾害本身的注视,因而把 其归入好人好事类。
西方人物报道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主要集中在凶杀暴力、揭露司法不公、揭露腐败、贫困、战争、自然灾害等的人物,其它还涉及到环境保护、金融危机的人物,以及有关种族、福利等众多的社会问题中的典型人物。多数人物报道中充满了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三、由理性到感性和由感性到理性
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多面且复杂的,而我国人物报道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产生影响。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以既定的思维形态反映报道者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
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西方传媒往往采用个别到一般的演绎法,以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以尽可能的客观叙述代替主观评论。由感性的、实证的披露,上升到理性思考的 角度。1995年的特稿写作奖获奖作品《被排斥的优等生》通过记录一个竭力在恶劣的内地城 市高中求得生存的聪明少年詹宁斯进入麻省理工大学预科班,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进入麻 省理工大学的故事,来反映一个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少年群体。
四、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
在中国人物报道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用的有人物的行动,语言,景物,细节描写,以及议论。用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就是用 人物富有特征的具体行为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并在人与人,人与物的 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用人物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对话做到“由说话看出人来”;景物描写在人物报道中常用来烘托、刻画
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主题,显示时代背景;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彩的细节迸发出人物思想的火花,强化人物个性,使报道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议论在人物报道中用来表达作者对新闻人物的主观感受,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增强报道感染力。
西方人物报道在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刻画新闻人物性格的同时,更注重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强调一种故事性,使读者在轻松、好奇的心理状态下接触到报道所要反映的严肃主题。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开篇先设置一个个悬念,引起读者兴趣,让人们带着疑问来寻找答案。西方人物报道的切入角度都比较小,先是以人物的某处外貌或性格特征的描写进入故事,然后逐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随之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及报道所要反映的社会意义。
五、结论
比较的最终目的是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在融会贯通中为中西传媒寻找一个尽量合理的发展空间。首先,中国文化重人伦,西方文化重契约,相对应形成了中国 的“人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传统。其实在本质上二者都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人伦也好,契约也罢,最终都是维护秩序的手段,手段往往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凸显的方式不同。其次,中国儒家文化是伦理为政治服务,基督教文化是神学为政治服务,以“权力”著称的西方传媒始终未能摆脱政治权力的姿态。现阶段的中西传媒同样面临着寻求政治宣传与新闻传播平衡点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使中西传媒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沟通展现在众多方面,除上所述,中国传媒题材涉及面拓宽,以政府为核心报道的意识日益淡化,科教兴国、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话题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实证分析、客观报道等表现手法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而西方 传媒在贯有的傲慢中不得不重新考量东方文化的优势,体味群体本位的力量,淡化冲突,重寻和谐。中西传媒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沟通将在未来发展中日益彰显。【参考文献】
[1]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姚里军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1月 [2]《人物报道的中西比较》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00年12期
[3]《新闻作品选读》刘明华 张正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4] 《比较新闻学》刘夏塘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第三篇:比较中西饮食文化
比较中西饮食文化
摘要: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关键词:不同的饮食观念
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
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目
录 中国饮食文化特征……………………………………………………..1
1.1风味多样………………………………………………………………1.2四季有别………………………………………………………………1
1.3讲究美感………………………………………………………………1 2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1 2.1不同的饮食观念.…………………………………………………1 2.2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2 3 结论..………………………………………………………………………….5 参考文献..……………………………………………………………………..5 1中国饮食文化特征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1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1.2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1.3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2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2.1不同的饮食观念
2.1.1饮食结构
在中国,人们的传统饮食习俗是靠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杂粮,然后辅以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而形成的餐饮形式。中国人也习惯于以热食、熟食为主,这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点就和中国古老的文明和发达的烹调技术有关。而在西方,其人民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的饮食习俗靠以动物性食料为主,并辅以采集、种植,肉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这是由于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比较适合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这样就
第四篇: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国际经济与贸易
董赟赟
21090413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西文化,餐饮,比较,中西饮食文化比较,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餐以五谷、熟食、素食为主,以肉食、蔬菜为辅,讲究无味调和。中国历代传统烹饪手法技艺精湛,花样繁多,内容丰富,人们在味觉方面的追求之外,还有色香形色器等方面的需求,最后是调和。
西餐大致可分为法式、意式、英式、俄式、美式等几种。不同西餐的主要特点:
1、西菜之首——法式大餐
2、西餐始祖——意式大餐
3、简洁与礼仪并重——英式西餐
4、营养快捷——美式菜肴
5、吃以结实、纯正——德国菜肴
6、西菜经典——俄式大餐 这里简要从以下三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西方西方人比如西方侧重营养,中国人注重美味;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遍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味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说的不好听,就像给机器加油一样。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最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再说原料,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的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饪在用料上也是显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中,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即饮食选择类品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中国人主张素食主义,中国人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据西方的植物学家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而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故西方人往往会吃整块牛肉,整只鸡。另外,西方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遍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另外,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小碟冷菜外,主要都是热的。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
二、饮食方式不同
在中国,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的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西式宴饮上,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易的目的。而且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西方人习惯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是一人一份的定量供应。在西方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另外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以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人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另外其他细节方面中西方差距也很大。中国上菜顺序依次为:汤、主食、餐酒、水果。而西方则为: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在吃完停餐时,在中国可以把筷子直接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若是略事休息,则应该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舞动刀叉是失礼之举。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总之:中西文化的差异造就了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两者之间完全可以优势互补,达到饮食更完美的行为习惯。
第五篇:中西爱情诗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
诗歌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绚丽地开放着。诗歌以其婉转细腻的言语,跳跃的思维更好地能够抒发出作者的情感。在中国,当以唐朝为鼎盛时期,留下规模庞大的不朽之作。在中国诗歌百花齐放的同时,西方诗歌以其直接,热情,真实感展现出另一种别具一格的情调。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母题,同存在于中西方的诗歌创作之中,并且爱情诗在众多诗歌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西方都有大量的爱情诗歌,如中方的《诗经•周南•关雎》、《诗经•郑风•子衿》、张籍《节妇吟》,西方的《我的爱情并不是一只夜莺》、泰戈尔的《我需要你 只需要你》。但其中的风格却有同有异,我将通过苏东坡的《江城子》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来展现这种不同与相同之处。这两首诗歌内容上都是写对已故的妻子的悼念,所以具有可比性。但写作风格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
一、描写事对象不同
先看《亡之妻》,作者全篇几乎都是用来描述妻子的美貌、性格。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并且文章中更有自己的想象事物,具有抽象性,如阿尔雪斯蒂,这是神话中的人物。这之中透出出作者的一种期盼,一份美丽,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这种选择倾向的背后蕴藏着极大的社会和宗教文化原因。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死亡都是如此奇妙美好。而江城子则不然,江城子的意向选择带有一种极其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中德小事物来表达思念。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描写带有浓厚的现实性。并且对自己的描写,尘满面鬓如霜也都是基于写实的。就是在这样的实景之中的描写与相互映衬,是情感升华,一种思念妻子的苍凉感也跃然纸上。
二、表达的情绪不同
很显然江城子表达的是一种凄凉的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对妻子的死亡在情感上市悲痛、凄楚、无法排遣的。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则是另外一种心态。他说描写的见面场景是天堂,是一种幸福的升华,两个人终于得以见面,欢畅之情。传达的情感是悲中带“喜”的,痛楚之中带有一丝希望,相信来生的存在,把乐土天堂看做是幸福的归宿。给读书一种失望而不绝望的情感。这显然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虽然中国也古有庄子在妻子死后而歌,但这并没有成为主流。在中国,人们都是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点,或者更残忍的要到地狱里去,在这样的文化下,何以不悲。但西方则不然,他们相信人死后,人的灵魂将会升华,会到达天堂这个乐土,在天国中永恒的幸福下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必然导致了对死亡的差别对待——乐死与悲死。
三、抒情方式不同
在所有的中西诗歌或者说其他体裁也好,都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的抒情方式是委婉的,会借代很多事物,会有很多的典故,自然有了诸如柳是“留”的意思之类的。而西方的文学之中更喜欢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情感如潮水般迸发出来。用一个比喻来说,有一个苹果,一个中国人,一个西方人,他们都想吃。中国人会说,“啊,这个苹果应该会很好吃。”而西方人会说,“我能吃这个苹果吗?”在这两首诗歌中很容易看出这个特点。江城子一诗中,作者借“小月夜”、“千里孤坟”、“小轩窗”等事物来表达一种思念之情。而弥尔顿的《梦亡妻》则丝毫不描写景色、事物,直接抒发情感。一句“正要俯身抱我”直白地表达希望与妻子见面相拥,这是再中国的诗歌中很难见到的。这当然也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更喜欢含蓄地表达,留一点想象得空间。而西方文化宣扬的是,爱就说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歌的抒情方式自然也会大相径庭。
但诗歌终归还是殊途同归的,这两首诗不论通过了什么方式表达,都能轻易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地感觉,去体会那种思念亡妻的感觉。所有的不同只是基于观念上得不同,直白与含蓄,对死亡的悲与喜,抽象与具体。但都是体现了各自民族的一种精神,必然会走向辉煌。
10工商(5)班 徐鹏 D10500529 ***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约翰·弥尔顿:梦亡妻(朱维之 译)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好像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瑕的白璧;
因此,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