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爸爸带我们全家去峨嵋、夹江玩。上午我们驾车来到峨嵋的大佛寺禅院,大佛寺是全国最大新建的寺院,它的外观有些像北京的故宫,里面面积很大,共分了六重院落。第一重是弥乐殿,第二重是文殊殿,第三重是观音殿,第四重是普贤殿,第五重是大雄宝殿,最后是藏经楼。其中观音殿内高达几十米的千手观音像是由纯木雕刻而成的,形态逼真,让人难忘。
下午,我们又驾车来到夹江千佛岩。走进景区,只见右边是连绵的翠绿山峰,左边是宽阔的青衣江,江边上还有几株苍劲的古树。步行向前,首先出现的是一条很有古色味道的小街————聚贤古街。穿过小街,我们来到一个上面写着“千佛胜景坊”的石牌坊。进入景区,沿着石板小路向前行,就看见了高高的山崖,山崖上是大小不等的佛笼,每个佛笼中都有数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雕佛像,这就是有名的“摩崖石刻”,据说佛像源于唐朝,有近百笼,二千多个,其中最大的有几米高,最小的只有我的手掌大小。忽然我发现有些佛像的头被凿掉或砸掉了,我不解地问爸爸,爸爸告诉我是破四旧运动时毁坏的。石板路的左边江面上露出几块大大的礁石,其中最大的一块叫“龙脑石”,我沿着江边的石阶下到“龙脑石”上,脚下是清澈的江水,抬头远望只见江面上是几艘渡轮来往于两岸的古渡口之间。走过“摩崖石刻群”,前面是一个小亭,亭上有郭沫若手书的“长生桥”牌匾,再向前行是夹江的手工造纸博物馆和诸葛亮点将台,爸爸说这里是古时候入成都的必经之路。
千佛岩景区充满了古朴和宁静的气息,真是令人难忘。
秋游千佛岩
吉圣
入秋以后,天府之国就难见艳阳天了,不是小雨沥沥就是阴霾片片。六年前的那一场灾难“5.12”让我们失去了许多同时也得到了更多,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觉。震后今日之四川在秋风秋雨中呈现出来的秋色秋韵却是这样耐人寻味的。
周末,在风和日丽中沿着青衣江大堤漫步,听不到喧闹的啸尘,看不到摩肩的人流,感觉不到世态的争斗与险恶。只有我与结发两个人,真静。江水不再有往日的咆哮,平静而安祥。黄叶顺江而下昭示着大江东去的江水一往无前。我和妻子的脚步不由得放慢放轻,不时的一个深呼吸,让人感到了如此的舒畅与遐意。举目望去,两岸的树叶顽强的支撑着深绿,偶有片片枯黄的残叶滑翔而下,江边几根鱼杆试图俘获难得一见的大河鱼。逆江而上,不知不觉到了名不经传的千佛岩。反正清闲,不如看看秋色的千佛岩。走进牌坊,不长的临江的小街是真实的过去岁月马道的再现,少有的几个游客来去匆匆。明清的建筑虽然破旧灰暗,却也透着历史的积淀与厚重,那些现代的招牌挂在老房子上,在过去与今天的结合中只有时空在诉说着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和无奈。来到古径口,望望仍然我固的“龙鼻”中流击水昂首不屈,看看当年纤夫留下的“脚印”,摸摸岩石上锚船时留下的“伤痕”,凝视文人骚客的感叹与“墨迹”,我似乎听到了先人们兴建隧洞引水工程时辛苦劳作与呐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时代,见证了那不朽的场面。站在这里,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体味到前人的艰辛。尤其是当抬头与那尊据传是“乐山大佛”草稿的大佛的眼神相碰时,分明能够读出古人的用心良苦与殷切期盼。千年过去了可佛的脸庞还是那么丰满,神态还是那样的慈祥,眼神还是那般的深邃,静静的虔诚的与之相视能够进行灵魂的神圣的交流。要不是妻子的催促,我驻足的脚步就是移不动,愿意停留在历史坐标的交叉点上多感悟一些佛的境界。出了古径口,眼前一马平川,刚才的思绪一下开朗了,豁然了。何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怪不得当年诸葛亮要来此据守。
沿着现代旅游开凿的一步步石阶,经过一个个观景亭,在藤树缠绕的山间艰难的跋涉之后,终于登上山顶,脸颊和身上已有微微湿润,可秋风徐来正好舒适。举目环绕,身后是群山翠绿,青衣江的上下游均是开阔的河床,唯有千佛岩两山将青衣江挤窄,形成了险要关卡,也造就了两山夹一江的独特景观,县名也因此而得。千佛岩下游江上的四座跨江大桥与县城相互攀比的高楼展示着现代社会的印迹。我倒是更愿意往上游看,那是一片古老国度中的天然景色。收回目光近观山顶,郁郁葱葱的大树此起彼伏,江风夹着蒙蒙细雨将片片绿叶浸润,在这参天大树的怀抱之中,众多小草花木居然还是那么的娇绿,只是不再艳嫩了,而格外有几分成熟,他们寂静的顽强的默默的支撑着大山的青翠。在山侧凹面中的一片深绿中有好一片暗红的树叶异常耀眼,仔细看这些暗红的树叶在这一片绿中在这山凹里在这宁静的港湾内坚强的挺立着映衬着绿的世界,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不时有几片红叶顺风飘散,在江风的作用下时高时低,动感的画面,暗红的树叶点缀着这绿的海洋。只是找不到那盛开的山花,才仔细的听得到初冬的脚步了。
站在山顶,我如痴如醉的感受着、享受着、思考着这千佛岩的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