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如何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下就以课堂教学的实例,谈谈如何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兴趣乐趣,鼓励自主参与
成功的课堂要能吸引每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时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们要去寻找孩子最关心和感兴趣的事物,从中引发出数学问题,促使他们来探索和解决。
1.创设动画情境,激励参与。在学习“前后”(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动画的形式模拟“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充当小裁判给动物们排名次,从而达到对“前后”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动画的“运动性”引人注目,不断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他们自觉地意识到“位置相对性”原理。
2.故事引入,生动有趣,直寓主题。有的教师在讲“循环小数”的认识时,引用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这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在这一特色故事的基础上对“循环小数”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个直观的理解。
3.游戏活动,在玩中学。游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把学生从烦琐的重复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觉地参与训练。如:用“小马过河”的游戏训练计算熟练度,用“猜数游戏”巩固2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用“幸运52”中的“猜价钱”游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用“大富翁”等跳棋游戏训练孩子们的数感、方位感和解题技巧。
4.动手操作,在做中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操作学具无疑是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的有效办法之一。摆小棒、拨计数器、摆积木、填卡片对于深刻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参与度大有裨益。同时,教师可以“借题发挥”让孩子们尝试自己或小组制作一些实用性较强、教广的学具(如:钟面、多用计算卡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兴趣和乐趣。
5.整合其他学科,化枯燥为奇趣。有的教师教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引用了语文课本中的数字歌,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的参与进了学习。还有的教师利用同学们在美术课上的简笔画,形象生动地引出了对“线段”和“图形”的认识于探究。
(二)呈现认识冲突,调动探索实验
孩子的探究最初起源于他们对事物的好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把问题弄明白的过程就是在探究。教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呈现出事物的“未知面”,通过设问、质疑和专题研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行为。
1.适时设问和激问。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讲了一个小红帽用一支木棍制服鳄鱼的故事,问道:小红帽为什么不把木棍横着塞进鳄鱼嘴里,而是把木棍竖着卡在鳄鱼的两片长吻中?顿时引发了学生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讨论,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边和角的认识。又如在《分桃子》(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一课中,学生呈现了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的多种分发,教师随即问道:你觉得猴妈妈会怎样分?为什么?孩子们纷纷选择了“平均分”的方案,加深了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又如在《买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一课,聪明的孩子提出了关于28加4的竖式算法。教师随即说道:对他的算法有疑问吗?不少学生提出了诸如:2是怎么来的,长线上的小黑点表示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完成了关于用竖式计算进位加的算法探究。
2.鼓励质疑和表达。学生的质疑往往反映出他们在某方面的缺陷。我们要激励学生质疑,让他们把自己想不通的地方在小组内或全班说出来并号召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在算“退位减”时,为什么要打“退位点”,在“除法竖式”中,商的数位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数位对齐,测量时为什么必须把刻度0对齐物体的起点等。解决这些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同时,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表达的空间。如在一年级的一次“拨钟”活动中,孩子们不但发现了认读“整时”和“半时”的规律,还发现时针随着分针的运转也在“动”,如果教师能让孩子把他们的发现表达出来,就能顺势引导他们去体会分钟与小时的关系,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3.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结果是不惟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同时,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要快速成功地解决问题,需要多种能力的支撑??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时策略的选择、评价、调控的能力,有效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由封闭、单
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如:二年级有这样一道租车问题:80名同学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车可租:大客车,限坐56人,每辆租金150元;面包车限坐8人,每辆租金60元。怎样租车最合理?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多种租车方案并讨论实施效果。孩子们通过独立思考、汇总成果、交流想法、优选方案等等过程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种“协同作战”的学习方式。
(三)培养课堂礼仪,实现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是小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基地。然而,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小组合作这种好的学习方式往往呈现出混乱或失效的局面。要实现有效合作,还得从课堂礼仪抓起。
1.学会尊重。尊重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应该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人,本身也会受到排斥,尊重他人是平等的前提,他可以消除由分工不同所造成的地位差别。在小组成员间我们提倡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等文明语言,不我行我素、单干蛮干,个人的主张必须服从小组全员的意见。但当个人有不同看法和发现时,也允许及时交流,达成共识。在小组合作时,提倡学具共享,资源共享,大家相互鼓励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当好的合作态度产生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引导更多的人去效仿。
2.学会分工。小组成员间的差异从一开始就存在,当学生分工去完成一项任务时,务必要人尽其用,优势互补。在合作前,教师应强调学生对任务的个人理解,先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测量》(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一课中,学生首先要对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做到有所认识。在合作开始时,教师应尽量鼓励组员对组长的“分工方案”进行“磋商”,尽量达成一致。如果分歧太大,可由教师先设定好再行合作。如在《统计与猜测》(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将6个黄球和4个白球放入箱中来摸,在此基础上得出可能性大小的结论。合作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合理分工:谁来摸,摸的顺序和次数怎样,谁来记录,谁来公证等等。合作结束后,可以请那些合作效果教好的小组说说他们的分工办法,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合作中合理分工。
3.学会倾听。倾听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只说不听”、“边听边说”都会影响孩子的后续学习。我们可以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上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听的能力。如:设立“数学故事”专栏,向孩子们介绍许多关于数学的名人轶事,鼓励孩子“专心听”,让“听得好的孩子”来讲他知道的“故事”。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做到“三步曲”:一听、二思考、三举手发言。坚持这样做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时,提倡按编号发言的原则,让每个孩子都耐心地听别人说,否则,当他发言时,别人也可以尊重他。
4.学会表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现在“表达”问题上的两类人,一类是不假思索的滔滔不绝,一类是小心翼翼,一言不发。对于前者我们应更多地强调“三步曲”(详见前),告诉他们不说话并不等于不懂,反复思考后再发言正是聪明的表现。而对于后者应更多地采用鼓励发言的策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来答,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和信心。同时,教师要以明确的态度回击哪些嘲笑答不了问题的孩子的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最蹩脚”的回答。在小组合作中,教师提倡组员间的谦让,让哪些爱发言的孩子让少发言的孩子先说,让哪些说得好的孩子帮助哪些说得不好的孩子。为此,教师可以设立一个“最佳协作”奖。
5.学会评价。诚然,教师对学生一言一行的评价非常重要,但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小组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更容易促进其好的转变。一位教师在《买铅笔》(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课中创设了一系列小经理搭理连锁商店的合作环境,在结束环节中,他问道:你认为谁表现得好?你自己表现怎样?谁最有资格当小经理?同学们纷纷起来发表意见,有一位同学说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同桌当小经理,因为他在别人说话时总不认真听,如果他当了小经理,一定不会认真听顾客的意见。从那以后,教师发现这位没当上小经理的孩子听课认真多了。这件事说明,我们不可低估在常规教学中孩子们的评价功能。当然,对于孩子长期的学习过程,我们更需要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和反馈体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评价表,让学生在听取发言、小组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等等方面进行“自评”和“生评”,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力量之一。综上所述,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许多工作有待开展,更有许多办法有待发展,它对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它的生机和活力是探索教学关系的不竭源泉,愿我们的努力能造就出一匹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弄潮儿。
第二篇: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一)教师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形成,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的评价对课堂教学评价起着导向作用。师生评价过程是两者情感碰撞的过程,是激励学生学习,进行合理导向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调控,激发热情,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评价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努力做到:
1、注重激励性
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某个学生题做得正确甚至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等,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答得精彩,有见地”;一种是对“后进生”的激励,后进生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转向先进。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中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应给予充分肯定。这好比一颗断树,只要还有一根树脉未断,它就还有生存并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关键是能否用百倍的爱心去关心呵护它。
2、丰富的情感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融入真情,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所以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优点。教师要善于 “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切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因为气可鼓而不可泄。当然,也不能把誉美之辞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
3、恰当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进而指明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读得不错,请再读下一段。”如能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4、循序渐进地启发
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发性,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如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瑕。”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
(二)学生互评
互评就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照中认识自我。
1、营造互评的氛围
生生互评,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评价。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不行。我们还应该防止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在教学中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读?”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2、多沟通,多发现
学生相互评价是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因为平时同学们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相互了解也较深,便于清楚看到同伴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学生互评时得到的信息一般来说较真实,较具体。但在互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客观公正的,在评价过程中,有时难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有的学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同学,有的则不能,特别是在评价自己的好朋友及平时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时尤为明显。评价自己的好朋友往往夸大优点,隐去某些缺点;评价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时倾向于夸大缺点,隐去某些优点;还有的学生因为害怕得罪同学而只说优点,不提缺点,或干脆以“我对该同学不了解,因而不好加以评价”来推辞评价。针对这些情况,要相信学生,要相信他们的参与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积极引导他们以一种公正、严肃认真的态度参与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互评的平台上,学生坚持“优点说全,缺点抓准”。优点说全,就是把优点说充分,这就合理地满足了人的赞誉需要。这种需要能促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善意的批评,再加上缺点抓得准,自然让人心悦诚服。
(三)学生自评
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经常开展同桌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三篇:“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一、进展情况
1、开题论证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课题衔接,在县教育学会的指导关怀下,我们学校课题组在去年年底就着手制订了“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并进行开题论证,报请县教育学会批准,成为县“十一五”规划课题。
2、课题培训
为了推进课题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能力我们邀请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县教育局、县进修学校、城二小学的领导老师来校,对我校课题组成员等骨干教师进行课题培训。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子课题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使教师们明确了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必要性,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3、制订子题实施计划
本课题是个统领全局的总课题,我们在总课题的基础上,指导子课题负责人及有关的骨干教师,制订子课题实施计划。教师们利用暑假时间,少休息、多学习,制订了各学科的子课题研究计划,并召开题组成员工作例会,传阅修改各子课题研究计划。
4、理论学习
没有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就没有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也谈不上教育科研科学有效。作为教育科研第一线的实践者,尤其需要提高理论修养,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广泛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结合县教育局的通知精神,开展大学习活动,指定书目和自选书目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撰写学习心得,进行体会交流,不断提高老师们的文化修养。
二、主要做法
1、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注重提高老师们思想认识,使教师们明
确,自主学习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需要。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经显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鼓励教师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
2、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专题研讨教学活动,展示了一堂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对教师的有效指导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了大胆地探索,获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3、本学期,学校对各年段进行调研,全面听课,即时评课,并检查教案和作业,把课题研究的方法推及到全校。
4、在进行县级“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时,我们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从身边的教育现象入手,从眼前的教育对象着手,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升华,不断提高反思、总结的水平。围绕课题研究从上课、写论文、辅导学生、教学质量、作讲座、写个案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榜样引领的方式推动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阶段成果1、2、我们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制订并通过了各子课题实施计划。在语文学习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发动教师积极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并将优秀文章上传到学校网站,供同学们阅读。
3、本课题实施的一年来,我校教师勤于反思和总结,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县级交流获奖。
四、下阶段设想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非常渴望与专业研究人员对话,获得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我们邀请县进修学校教师来校指导。
鼓励教师写教育案例,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反思,提高教师写作水平。
落实骨干教师先行,展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课、观摩课,在游泳中学游泳。
学期初排出课题实施日程表,学期中举行课题阶段汇报活动,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课堂进行课题研究情况调研,督促检查并指导实施。
大洛中心小学2009.12
第四篇:《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沙县大洛中心小学《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经研究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比较,课程专家一致认为,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教 1
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四、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走进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为此,他们建议,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条途径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学习、课堂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课堂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
七、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一年,即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
(二)研究步骤1、2007年4月——6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立项申请及相关措施等。
2、2007年9月——2008年6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7年9月——2007年10月),主要工作:课题组成员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
第二轮(2007年11月——2008年1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并写出阶段性小结,接受中期检查;申请结题。
第三轮(2008年2月——2008年6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会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2007.9
第五篇:转变学习方式__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比较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乏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使师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幸福与快乐。“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主动地学习;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基于此,我校作为谷城县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完成县教育局、县教研室下达的三项课题研究任务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我们认识到,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现将我们一年多的实验情况小结汇报如下: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如何实现儿童的权利,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认他们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等价性;尊重他们现实的生活及其兴趣、需要、游戏等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将之视为教育的手段或工具;欣赏每个儿童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健康成长。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为学生创造选择的环境,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一)关于自主学习的认识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通过学习、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只有在下列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是:
⒈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我国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教师的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如教室的布局要精心朴素、设施要实用方便等,让学生感到温馨、舒适;又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爱护学生,严于律己,给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以此影响、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赖,并要善于组织、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建立起团结互助的班风。
⑵利用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课文内在的美,用美震撼学生的幼小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数学课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很有用。
⑶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做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如根据内容不同,可设计成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就教学手段来讲,有的可以不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语文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只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有的则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写景的文章,播放实景录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还可以把不同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结合运用,如目标教学法、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探究—研讨法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不再程序化,教学方式与方法根据学情来确定,符合学习规律,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
⑷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为学生不断创设成功的机会,且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及时给予中肯的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说教,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在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因而我们的教学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⑴认同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怎样才能增强目标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自学行动呢?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所定教学目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如果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就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
二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水平,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目标空间。如一位教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引言揭题以后,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目标如下:①查找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②读文章,弄清作者描写小兴安岭
美丽景色的句子;③作者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又是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写的;④学习本文作者的写法,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风景。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⑵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探索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示范点拨,从老师和优生身上获得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二是领悟自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进程,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三是交流中获得,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过程中,利用学生交流时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学到他人的学习方法。
⑶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的高度,以学定教。如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四步八环”模式,教师的定向导趣、设问导疑环节,就很宽松地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⑷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管理权独握的做法,注意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课堂。有些教学内容,完全交由学生组织学;有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要求进行学习,如限定时间、限定行为等,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⑸学习结果自我反馈,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学中的很多总结,大都由教师来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在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来做,就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但能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⒊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地增长着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
二、融入群体,发展自我——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要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一)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⒈合理分组。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一般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为2~6人。时间越有限,小组的人数越不能太多。小组分配由教师安排或儿童自己组合,但一般情况下由老师安排小组要适当一些,可采用低与中、高与中、低与高等两种能力组合的方式,不必拘泥于低、中、高三种能力混合的小组状态。
⒉合作学习小组要形成一定的机制。合作学习小组内可实行轮流小组长制,组长要起组织者的作用,让全组成员责任明确,都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流利表达,认真倾听,并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评价。在班级交流中,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其发言代表小组的意见,概括其他人讨论时的论点。如果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未能表达小组同学的意见,其他成员应积极补充。
⒊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适当。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在活动中,小组是一个整体。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各组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而成绩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自己失败而失败。如我校在开展“汉江襄樊段知多少”和“庙滩街道社区市面文字的调查”等活动时,因地制宜地确定任务,因人制宜地分工,小组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从而使活动开展得有条有理,学生收获颇丰。
⒋小组的学习形式与其他学习组织的有机结合。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小组学习之前,每个学生都不能要独立地思考和学习,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小组成员合作的效果则不会理想。
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后的全班交流。合作学习结束,要让各小组向全班汇报交流,分享其成果。全班交流应注意这样几点:①交流的内容要包括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要求;②要让大家认真倾听;③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的是小组。
⒍教师要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成果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团体奖赏、表扬专用的布告栏(利用表格或海报记录特别表扬的小组、班级,甚至个人)、特别的表扬庆祝、额外的休息或游戏活动。
三、勇于创新,尝试成功——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一)对探究学习的认识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充分发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探索;它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是学生利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
(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⒈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探究学习一般分为五个过程,即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交流阶段。各学科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县教研室研究推介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等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老师出示布置“六一”儿童节的场面,出示一面红旗,一面黄旗,让学生猜第三面,第四面是什么颜色的彩旗,然后依次排又是什么颜色呢?这时学生找到了规律,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⒊要营造问题空间。有一个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同样的在探究学习中,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问题从哪儿来,一方面是教师设计,一方面是学生提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做到诚心请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发问,创新的起点,几乎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⒋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就成了一句空话。
⒌要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从理论上讲,儿童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而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