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大洛中心小学《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
阶段性小结
我校承担的《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系沙县教师进修学校立项课题。课题组成员,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学生发展评价方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质。
《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该课题研究已转入实施阶段,同时学校年级组和教研组确定子课题开展了《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有效性》、《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探究学习的指导》等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自我反思与教师互助结合起来。我们在该课题研究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学习方式多样化,强调学习方式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中作用。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问题探索和交往等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促进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
地改变课堂现状,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时间,开展主题班团队活动,利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小组等形式,让每位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研究发现,多样化学习方式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交流和 合作的能力。“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它们分别从学习的不同内容来进行界定。“主动”是指学习品质,“探究”是学习途径,“合作”是学习的组织形式。
与此同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开发利用了各方面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家长、社会期盼的优质教育享受的和谐发展。
通过开展《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教师教育品质的提升。
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重要性的认识,需要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指导其他活动中要花大量时间去检验。
目前该课题在全体课题组教师的努力下,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已顺利完成预期成果。
2008年12月
第二篇:“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总结
一、进展情况
1、开题论证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强课题衔接,在县教育学会的指导关怀下,我们学校课题组在去年年底就着手制订了“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方案,并进行开题论证,报请县教育学会批准,成为县“十一五”规划课题。
2、课题培训
为了推进课题方案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能力我们邀请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县教育局、县进修学校、城二小学的领导老师来校,对我校课题组成员等骨干教师进行课题培训。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子课题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使教师们明确了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必要性,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3、制订子题实施计划
本课题是个统领全局的总课题,我们在总课题的基础上,指导子课题负责人及有关的骨干教师,制订子课题实施计划。教师们利用暑假时间,少休息、多学习,制订了各学科的子课题研究计划,并召开题组成员工作例会,传阅修改各子课题研究计划。
4、理论学习
没有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就没有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也谈不上教育科研科学有效。作为教育科研第一线的实践者,尤其需要提高理论修养,为此,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广泛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结合县教育局的通知精神,开展大学习活动,指定书目和自选书目相结合,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撰写学习心得,进行体会交流,不断提高老师们的文化修养。
二、主要做法
1、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注重提高老师们思想认识,使教师们明
确,自主学习不仅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提高职业生命质量的需要。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经显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鼓励教师根据课题方案和自身实际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创造性地开展研究。
2、结合学校各项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专题研讨教学活动,展示了一堂新课程背景下的研究,对教师的有效指导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了大胆地探索,获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3、本学期,学校对各年段进行调研,全面听课,即时评课,并检查教案和作业,把课题研究的方法推及到全校。
4、在进行县级“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时,我们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并做好记录。教师从身边的教育现象入手,从眼前的教育对象着手,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升华,不断提高反思、总结的水平。围绕课题研究从上课、写论文、辅导学生、教学质量、作讲座、写个案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榜样引领的方式推动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阶段成果1、2、我们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入,制订并通过了各子课题实施计划。在语文学习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发动教师积极指导学生撰写文章,并将优秀文章上传到学校网站,供同学们阅读。
3、本课题实施的一年来,我校教师勤于反思和总结,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县级交流获奖。
四、下阶段设想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非常渴望与专业研究人员对话,获得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我们邀请县进修学校教师来校指导。
鼓励教师写教育案例,记录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反思,提高教师写作水平。
落实骨干教师先行,展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课、观摩课,在游泳中学游泳。
学期初排出课题实施日程表,学期中举行课题阶段汇报活动,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课堂进行课题研究情况调研,督促检查并指导实施。
大洛中心小学2009.12
第三篇:《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沙县大洛中心小学《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经研究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报告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比较,课程专家一致认为,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教 1
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四、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走进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学习。
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为此,他们建议,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条途径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学习、课堂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课堂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
七、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一年,即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
(二)研究步骤1、2007年4月——6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立项申请及相关措施等。
2、2007年9月——2008年6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7年9月——2007年10月),主要工作:课题组成员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
第二轮(2007年11月——2008年1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并写出阶段性小结,接受中期检查;申请结题。
第三轮(2008年2月——2008年6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会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2007.9
第四篇:如何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如何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下就以课堂教学的实例,谈谈如何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一)激发兴趣乐趣,鼓励自主参与
成功的课堂要能吸引每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时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们要去寻找孩子最关心和感兴趣的事物,从中引发出数学问题,促使他们来探索和解决。
1.创设动画情境,激励参与。在学习“前后”(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课时,教师可以以动画的形式模拟“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充当小裁判给动物们排名次,从而达到对“前后”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动画的“运动性”引人注目,不断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他们自觉地意识到“位置相对性”原理。
2.故事引入,生动有趣,直寓主题。有的教师在讲“循环小数”的认识时,引用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这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学生在这一特色故事的基础上对“循环小数”的基本特征有了一个直观的理解。
3.游戏活动,在玩中学。游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把学生从烦琐的重复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觉地参与训练。如:用“小马过河”的游戏训练计算熟练度,用“猜数游戏”巩固2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用“幸运52”中的“猜价钱”游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用“大富翁”等跳棋游戏训练孩子们的数感、方位感和解题技巧。
4.动手操作,在做中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操作学具无疑是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的有效办法之一。摆小棒、拨计数器、摆积木、填卡片对于深刻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参与度大有裨益。同时,教师可以“借题发挥”让孩子们尝试自己或小组制作一些实用性较强、教广的学具(如:钟面、多用计算卡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兴趣和乐趣。
5.整合其他学科,化枯燥为奇趣。有的教师教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引用了语文课本中的数字歌,使学生对枯燥的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的参与进了学习。还有的教师利用同学们在美术课上的简笔画,形象生动地引出了对“线段”和“图形”的认识于探究。
(二)呈现认识冲突,调动探索实验
孩子的探究最初起源于他们对事物的好奇,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把问题弄明白的过程就是在探究。教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呈现出事物的“未知面”,通过设问、质疑和专题研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行为。
1.适时设问和激问。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讲了一个小红帽用一支木棍制服鳄鱼的故事,问道:小红帽为什么不把木棍横着塞进鳄鱼嘴里,而是把木棍竖着卡在鳄鱼的两片长吻中?顿时引发了学生关于“三角形”稳定性的讨论,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边和角的认识。又如在《分桃子》(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一课中,学生呈现了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的多种分发,教师随即问道:你觉得猴妈妈会怎样分?为什么?孩子们纷纷选择了“平均分”的方案,加深了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又如在《买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一课,聪明的孩子提出了关于28加4的竖式算法。教师随即说道:对他的算法有疑问吗?不少学生提出了诸如:2是怎么来的,长线上的小黑点表示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完成了关于用竖式计算进位加的算法探究。
2.鼓励质疑和表达。学生的质疑往往反映出他们在某方面的缺陷。我们要激励学生质疑,让他们把自己想不通的地方在小组内或全班说出来并号召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在算“退位减”时,为什么要打“退位点”,在“除法竖式”中,商的数位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数位对齐,测量时为什么必须把刻度0对齐物体的起点等。解决这些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同时,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表达的空间。如在一年级的一次“拨钟”活动中,孩子们不但发现了认读“整时”和“半时”的规律,还发现时针随着分针的运转也在“动”,如果教师能让孩子把他们的发现表达出来,就能顺势引导他们去体会分钟与小时的关系,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3.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结果是不惟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同时,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要快速成功地解决问题,需要多种能力的支撑??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时策略的选择、评价、调控的能力,有效合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由封闭、单
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如:二年级有这样一道租车问题:80名同学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车可租:大客车,限坐56人,每辆租金150元;面包车限坐8人,每辆租金60元。怎样租车最合理?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多种租车方案并讨论实施效果。孩子们通过独立思考、汇总成果、交流想法、优选方案等等过程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种“协同作战”的学习方式。
(三)培养课堂礼仪,实现有效合作
小组合作是小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基地。然而,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小组合作这种好的学习方式往往呈现出混乱或失效的局面。要实现有效合作,还得从课堂礼仪抓起。
1.学会尊重。尊重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应该让学生明白尊重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人,本身也会受到排斥,尊重他人是平等的前提,他可以消除由分工不同所造成的地位差别。在小组成员间我们提倡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等文明语言,不我行我素、单干蛮干,个人的主张必须服从小组全员的意见。但当个人有不同看法和发现时,也允许及时交流,达成共识。在小组合作时,提倡学具共享,资源共享,大家相互鼓励为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当好的合作态度产生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引导更多的人去效仿。
2.学会分工。小组成员间的差异从一开始就存在,当学生分工去完成一项任务时,务必要人尽其用,优势互补。在合作前,教师应强调学生对任务的个人理解,先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测量》(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一课中,学生首先要对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做到有所认识。在合作开始时,教师应尽量鼓励组员对组长的“分工方案”进行“磋商”,尽量达成一致。如果分歧太大,可由教师先设定好再行合作。如在《统计与猜测》(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将6个黄球和4个白球放入箱中来摸,在此基础上得出可能性大小的结论。合作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合理分工:谁来摸,摸的顺序和次数怎样,谁来记录,谁来公证等等。合作结束后,可以请那些合作效果教好的小组说说他们的分工办法,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合作中合理分工。
3.学会倾听。倾听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只说不听”、“边听边说”都会影响孩子的后续学习。我们可以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上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听的能力。如:设立“数学故事”专栏,向孩子们介绍许多关于数学的名人轶事,鼓励孩子“专心听”,让“听得好的孩子”来讲他知道的“故事”。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做到“三步曲”:一听、二思考、三举手发言。坚持这样做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发言的机会。小组讨论时,提倡按编号发言的原则,让每个孩子都耐心地听别人说,否则,当他发言时,别人也可以尊重他。
4.学会表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现在“表达”问题上的两类人,一类是不假思索的滔滔不绝,一类是小心翼翼,一言不发。对于前者我们应更多地强调“三步曲”(详见前),告诉他们不说话并不等于不懂,反复思考后再发言正是聪明的表现。而对于后者应更多地采用鼓励发言的策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来答,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和信心。同时,教师要以明确的态度回击哪些嘲笑答不了问题的孩子的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最蹩脚”的回答。在小组合作中,教师提倡组员间的谦让,让哪些爱发言的孩子让少发言的孩子先说,让哪些说得好的孩子帮助哪些说得不好的孩子。为此,教师可以设立一个“最佳协作”奖。
5.学会评价。诚然,教师对学生一言一行的评价非常重要,但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小组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更容易促进其好的转变。一位教师在《买铅笔》(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课中创设了一系列小经理搭理连锁商店的合作环境,在结束环节中,他问道:你认为谁表现得好?你自己表现怎样?谁最有资格当小经理?同学们纷纷起来发表意见,有一位同学说她不愿意让自己的同桌当小经理,因为他在别人说话时总不认真听,如果他当了小经理,一定不会认真听顾客的意见。从那以后,教师发现这位没当上小经理的孩子听课认真多了。这件事说明,我们不可低估在常规教学中孩子们的评价功能。当然,对于孩子长期的学习过程,我们更需要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和反馈体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评价表,让学生在听取发言、小组交流与合作、解决问题等等方面进行“自评”和“生评”,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力量之一。综上所述,发展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许多工作有待开展,更有许多办法有待发展,它对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它的生机和活力是探索教学关系的不竭源泉,愿我们的努力能造就出一匹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弄潮儿。
第五篇: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研究的背景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规范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权威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思考,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样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鲜明的旗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及新教材的使用,已经全面涉及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的改变。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教师们已经切身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后,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都达到了质的变化。学生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点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主动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动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手脑并用,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个性品质。合作性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新性学习——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下,学生呈现多向发散思维状态,自主加工信息,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善于自我表现,能够标新立异,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以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以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为依据。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面向全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其中“生动活泼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就是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地灌输、强迫地塑造的过程。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最直接的内趋力。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并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主动精神,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禀赋的潜能,才能驱动后天的积极因素。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主动求知,主动发展。
(三)语文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既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对人类知识经验和文化成果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习主体自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并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应以活动、交流、交往为中介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把学生从教育的客体转化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目标共性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整体性发展目标,又要有个性发展目标。整体性目标是若干个体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教学水平的宏观标志。个性发展目标是教学的归宿,是素质个性化品质形成的保证。
(二)教学过程学习化原则。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认识不断深化,品质逐步形成的过程,而非知识的堆积,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主体的实践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动手动脑,勤于思考,努力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学习化。
(三)教学关系民主化原则。教学关系就是导与学的关系,亦即师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主导为主体服务,爱护主体、调动主体、鞭策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主体尊重主导,信任主导,服从于主导,主动地接受主导的指导,形成互动互助、平等和谐、合作协调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就整体合作性原则,即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动态组合的教学系统。
(五)教学风格创造性原则。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具有差异性、独创性。
(六)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教书是手段,是桥梁,育人才是根本目的。课堂教学不仅着眼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实现育人的三项主要指标——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能力。
(三)在与他人合作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竞争。
(四)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自主识字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力争一年级认识2000个常用汉字,为提早阅读创造条件。
(二)自主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量,力争比课程标准的规定量翻一番。
(三)自主习作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把习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热爱生活,乐于表达,增加习作次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七.研究方法
(一)利用母语环境自主识字
1.让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一是汉语拼音;二是笔画、笔顺、偏旁部首;三是按音序、部首查字典。由于九义教材中大写字母的教学安排在第二册的教材中,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先教会学生部首查字法。
2.自编教材,与拼音教学同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掌握识字规律。汉字中独体字少,合体字多。合体字中形声字占了80%左右,它的特点是声旁标音,行旁标义。我们根据汉字的构造特点,自编了识字教材,探索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字的音、形、义的能力。入学初,我们重点对新生进行象形字教学,因为这些字具有实物的形象,且笔画简单,有的与图形非常相近,字形就容易记住。如:①、教“日”、“月”、等象形字时,我们利用象形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红日圆圆”,“月牙弯弯”。②、意义识字,如“森”,很多树木就形成了森林。③、“清”、“情”、“睛”、“晴”等字可以根据偏旁表意的特点学习。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形声字后,可运用演示法、图示法,让学生掌握一些会意字。如“灭”字,教师可演示火上盖一物,火就灭了,它的音、形、义就迎刃而解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我们以前的识字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围绕课本进行,由于课本所容纳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识字教学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把识字教学向生活中延伸。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外面看看,多留意生活中的教材,如招牌、物品包装袋、车站名、商店名、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并鼓励学生从报纸、广告、说明书、包装纸等来自生活的纸质媒体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粘帖在自己的识字袋里,或记录在课外识字本上。我们还引导学生观看各种儿童节目、新闻报道等电视节目,找到自己认识的汉字,制成字卡,装进自己的识字袋。
4.诵读韵文自主识字
汉字的特点决定了汉字学习必须遵循“在语境中学习的原则”,即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我们主张学生通过诵读韵文识字,一是由于韵文朗朗上口,学生学习有兴趣;二是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学生能利用这一优势通过诵读韵文识记更多汉字;三是学生通过大量诵读韵文,可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
(二)激发兴趣,自主阅读
1、讲成语故事,以“讲”促“读”。
喜欢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成语故事通俗简洁,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刻的含义,对小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实现自主阅读,我校开展了每天利用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讲述成语故事的活动。先由教师示范讲故事,内容包括成语的来历、意思及引申义;再由口才好、记忆力强、胆子大的学生组成成语故事小组轮流为大家讲成语故事;最后学生在示范作用的引领下按座位顺序上台讲成语故事。为了讲好成语故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做充分准备,精心挑选、反复练讲,还要把自己讲述的成语故事标题按规定记录在班级成语故事记录本上。整个过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选择。上台讲述,不仅锻炼了胆量,锻炼了口才,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以“讲”促“读”的目的。
2.以“悬念”促“阅读”,诱发兴趣(1)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小学阶段,每学期大约有30篇课文,六年大约能在课内阅读36万字。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指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如学习《牧场之国》的同时,让学生拓展阅读了荷兰的《花之国》和《水之国》,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又比如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为同学讲《三国演义》的精彩故事;学习《景阳冈》一课时,将同学们带入《水浒传》中;学习《猴王出世》时,又讲起《西游记》的故事。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愿望,使读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以“悬念”推介课外读物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校定期举行“好书推介”会,让老师、学生轮流当主角进行介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介绍者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这时,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被故事的悬念吸引,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3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
(1)学校每周增设一节课外课外阅读课。阅读课上,每位语文教师可以按课表规定带领全班同学到阅览室进行集体阅读,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借阅。教师也可以组织班上同学把自己的好书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分享。我校图书室里的书大都适合学生阅读,在图书室里选择书的过程,在向同学们自由借阅的过程就是自主阅读的开始。
(2)给足时间课余阅读。我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布置家庭作业:
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作业;
三、四年级学生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学生作业时间不超过一小时。给足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固定每天用20~30分钟进行阅读,双休日稍作增加,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随意阅读。学生课外阅读时用专门的“阅读笔记本”,记录阅读的时间、书名、作者、摘录优美词句、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教师通过定期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阅读笔记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坚持这样做,学生就会慢慢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种自由式阅读符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学生可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文章来读,阅读量自然就大大增加。
4.开展相关活动,推动自主阅读
学校每学期会以征文比赛,演讲会、故事会、朗诵会等形式,结合平时课外阅读的情况,评选校级读书小博士、小硕士和小志士,并在六一表彰会上颁发胸章,以此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还会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喜欢表演等特点有意组织别开生面的联欢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背儿歌,吟诵诗词、朗诵散文、表演小品、说相声、猜谜语、编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热情,还避免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外阅读效率。
(三)自主习作,自由倾吐
“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这一在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折射出不少学生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负担。的确,我们发现学生在写作时确实存在着一些恶习:说空话、套话,甚至有抄袭的现象,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那么,如何才能鼓励学生自主习作呢?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淡化写作技巧训练
淡化写作技巧训练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以往的作文教学对写作技巧的要求很多,如“有中心,要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使人知道是为什么而写的;有条理,按一定的顺序写,使人看得清楚明白;有重点,主要部分写详细些,次要部分写简略些,注意选词用语,要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要通顺连贯”等。与此不同的是,《新课标》对小学生写作除了“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外,对写作技巧几乎没有具体的要求,仅在第三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和“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与旧《大纲》相比,这几乎不算什么技巧方面的要求了。然而,小学生习作在表达形式上往往有许多人为的壁垒。只要稍稍翻一翻各种作文指导类书籍,就会发现这些书内容都是些“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或是“审题五法”、“立意六招”、“选材七条”、“布局八要”,这些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过多的条条框框、规矩法则,使学生作文处处受约束、时时受限制,无从下笔。即使作文写好了,也常常是已经模式化的作文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淡化写作技巧的训练,要为学生减压减负,学生才能在习作中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 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才能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无所顾忌,真正做到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无所不言。
2、鼓励自由选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何开放写作时空,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充满灵性的文章?我校从鼓励学生写“循环日记”着手,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循环日记”即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由五个同学一组(好、中、差搭配)共同使用一本日记本,轮流写作,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
写“循环日记”是我校自创的一种习作教学模式。学生在写“循环日记”时,我们鼓励其自由选题,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自由选题,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让他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吾手写吾心”作文源头自然就有“活水”来。因此,“循环日记”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能真正的做到引导孩子“关注生活,抒写真情”。我们按开展“循环日记”的小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将小组内每个学生所得作文的星级数相加,并加上每一次班级“名著阅读测试”星级数,成绩最高者评为状元,依次是探花、进士、秀才。在评比机制的诱导下,学生自主作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他们发挥最大才能,各种文体百花齐放,有诗歌、童话、小说、寓言、调查报告、社会纪实等等。因为有充分的社会体验,学生的文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多彩。
3.注重个别指导
我们的学生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作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作文水平高的学生提起笔来如同行云流水,水平低的学生却是不知如何下笔。为此,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课外的个别指导。
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可引导学生 ⑴先体验后写。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起步作文中渗入玩的成分,让学生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学生自然会有兴趣。教师可根据习作的内容,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活动前提出要求,活动中注意提示,活动后引导回忆。学生在乐中玩,在玩中说,在说后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作文素材,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写,写出的作文内容也就具体多了。
⑵边学边写。有了作文材料,不知怎么写,是学生习作的又一大难点。对于“怎样写”的问题,教师除了平时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在学生写作文之前,可先写“下水作文”,给学生作出示范;有时教师还可同学生一起写作文,师生展开作文竞赛。这样,以教师对作文的热爱来感染学生,用教师的文章为学生的习作“引路”,让学生边模仿边写作,学用结合。学生不仅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而且可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习作兴趣。
八.研究过程:
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6-2010.12)
①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②确定研究对象与实验时间。③课题开展的前期调查工作。第二阶段(2011.1-2011.12)①开题并按计划实施研究,②完成阶段性实验总结,③典型的教案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
④整理和分析有关实验资料,进行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12.1-2012.10)
① 针对中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深化研究,②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结集成册。③进行校内经验交流;
④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结题论证。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几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潜心研究,积极探索,认真执教,我校的“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教师已经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课堂教学由单一的一刀切分闭式转变成分层次、多样式、开放式的教学。
2、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已初步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向往。常常在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时常让你惊喜与刮目相看。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学生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
3、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的平台。如学生的参与状态,有没有参与或参与得够不够,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尤其是参与状态的广度和深度。如广度,他看到的学生参与的各个环节;深度,我们也看到了由被动变成主动探究,由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变成了实质上的认知的冲撞和情感的体验。由满足于现状到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出现了师生互动力的多向交互的亮丽风景,成为师生共生、共长、共享的平台。
4、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一个问题的解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见解。本课题为这些不同的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并尊重于他们之间的差异。比如像小组合作学习,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商议,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明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给他们发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问题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验是快乐、幸福,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使不同人获得不同的发展。
5、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本课题实验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新的课堂景象,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自主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多。使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6、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由于合作学习有人员分工,有共同的合作目标、动机和学习责任。学生彼此团结、彼此信任,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的自己的价值。另外通过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比较,又形成了一种更大范围的合作学习,这样既合作又竞争,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
7、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装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往往给老师带来始料未及的惊喜,尤其与同学、老师文本对话中,各种富有个性的感悟与体验,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让你值得惊喜和兴奋,带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经历了一次次生命精彩的旅程。
(二)课题研究两年来,通过学习实践研究,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并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潜心探索教改之路,力图让师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得以彰显。挟课改之劲风,乘教研之热浪,奋发向上的教师群体正茁壮成长,志存高远的雏鹰正展翅腾飞。
(三)积累了开展教科研宝贵经验。通过多年的课题研究和探讨,我们积累了许多开展教科研的宝贵经验,收集、整理了几本教师教学论文集、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的汇编,拍摄了十多节优秀课堂教学实例。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十.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需要“导而弗牵”。
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主学习不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排除讲述法,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要协调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很聪明的孩子学生成绩不好,问题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培养和发展。为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探究小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特征,掌握教科研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进行了一次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构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家校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学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走进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种种表现。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教育的要求和措施,争取家长的配合。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地与新课改实验研究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而使我校的师生的生命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