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引入平台化和模块化的思想,提出一种以“产、研、用”的实际需求为纲,以“学”为核,“产学研用”结合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搭建“产学”合作平台、“研学”合作平台和“用学”合作平台三大平台,紧密结合产、研、用的实际需求,以三大平台为组织框架,以产业知识模块、科学研究知识模块和技能实训模块等为基石,同时从“软机制”和“硬举措”两个角度探索“产研学用”下的人才培养问题,在帮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方向的同时,有效减少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落差,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学研用的多方共赢。
关键词:产学研用;平台;模块化培养;电子商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3-3195-03
Study on the Cultivating Model of E-business Tal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Platform for Industry-student-research-employer
LIU Xiao-wen,YU J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Abstract: A new cultivating model for e-business talent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y introducing platform and modular idea.The model is based on an industry-student-research-employer cooperation framework.The framework includes three main platforms: industry-student platform,research-student platform and employer-student platform.Industry knowledge module,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ining module are organized in the framework.The goal of the model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mmerce talent and realize altogater wins.Key words: industry-student-research-employer; Platform; modular cultivating; e-business; teaching
概述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迎来飞速发展的时期,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缺口却相当惊人[1]。据艾瑞咨询的相关研究报告统计[2],目前电子商务人才的市场需求满足率仅达到41%,企业电子商务职位空缺率超50%。与人才需求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两年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却略低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
电子商务的变革几乎涉及到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电子商务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具有复合化和多元化的特征。该文引入平台化和模块化的思想,提出一种以“产、研、用”的实际需求为纲,以“学”为核,“产学研用”结合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搭建“产学”合作平台、“研学”合作平台和“用学”合作平台三大平台,紧密结合产、研、用的实际需求,以三大平台为组织框架,以产业知识模块、科学研究知识模块和技能实训模块等为基石,同时从“软机制”和“硬举措”两个角度探索“产研学用”下的人才培养问题。培养模式总体框架设计
现有产学研合作相关研究,其中的“学”主要是指学校(高校),其焦点主要放在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各方特长为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该文中提到的“产学研用”中的“学”主要是指学生,其目标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以上目标,该文提出了如图1 所示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下的电子商务人才模块化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三大平台的主要功能与具体设计
3.1 产学合作平台
作为最适合创新与创业的知识密集型和应用型专业,电子商务同时也是最需要将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之一。“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 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产学合作平台的定位是紧密围绕高校所在区域的特色产业开展产学合作培养,如海南的特色产业,旅游业,热带农业,海洋渔业等。产学合作平台的目标和知识模块主要聚焦于宏观层面。具体知识模块和典型教学活动举例如表1所示。
表1 产学合作平台知识模块与典型教学活动举例
[序号\&知识模块或教学活动\&备注\&1\&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系列讲座\&邀请校外专家开设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相关讲座;或收集类似的在线讲座视频\&2\&行业分析方法与案例系列讲座\&通过案例介绍实施行业分析的一般性过程和具体方法\&3\&行业见习与观摩\&联系相关行业的代表性企业,组织学生开展见习与观摩活动\&4\&所在地区特色产业系列讲座\&围绕学校所在区域特色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邀请领域专家开设系列讲座\&5\&暑期行业调研实践活动\&利用暑假,选择特定行业,组织学生对该行业开展调研实践活动\&]
3.2 研学合作平台
与“产学平台”的目标不同,“研学平台”的目标主要是针对部分有志于科研且有一定科研潜力的同学,依托学院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对其进行一定的科研学术训练,使其掌握相关的科研工具,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来提高其科研素养和能力,以便未来进一步深造。围绕这一目标设计的具体知识模块和典型教学活动举例如表2所示。
表2 研学合作平台知识模块与典型教学活动举例
[序号\&知识模块或教学活动\&备注\&1\&科研规范与科研工具系列讲座\&邀请校内相关教师和图书馆教师开设科研规范与科研工具系列讲座 \&2\&科研论文写作系列讲座\&开设科研论文写作系列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论文撰写能力\&3\&学术前沿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各领域专家为学生开设学术前沿问题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4\&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申报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5\&研学互选信息平台\&搭建面向学生和科研项目的互选信息平台\&]
3.3 用学合作平台
“用学合作平台”更加微观和具体,直接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开发、管理与运营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就业技能训练与培养为核心目标,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搭建直接的技能需求发布和技能培训的平台。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将技能需求模块化,将人才聘用和培训的环节前置,扩大选才范围,节约培养时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主动选择、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技能模块。用学合作平台的具体知识模块和典型教学活动举例如表3所示。
表3 用学合作平台知识模块与典型教学活动举例
[序号\&知识模块或教学活动\&备注\&1\&企业定向技能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将技能需求模块化,开展定向技能培训,将人才聘用和培训环节前置\&2\&各类职业认证考试\&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认证考试\&3\&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4\&专业实习\&毕业前的专业实习\&5\&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搭建面向学生和企业的校企合作信息平台\&] 结束语
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可尝试通过以下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以落实。首先,通过调研与文献研究对当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中包含的人才结构和层次问题开展深入分析,深入研究现有不同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组合问题。其次,从产学合作、研学合作、用学合作等角度,紧密围绕“产学”合作平台、“研学”合作平台和“用学”合作平台三大平台,深入研究相关配套的保障机制与措施,如学分换算机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及相应的知识模块与实践活动的设计等,系统梳理和整理相应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琪,彭丽芳.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艾瑞咨询.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及薪酬研究报告[EB/OL].2008.5.
第二篇:国外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的研究
国外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已被证明是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选择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五个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成功的国家,对其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并重点分析各国政府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区域创新方面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总结可吸取的教训和可借鉴的基本经验,使我们充分了解国际上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从而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发展。
一、美国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20世纪5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美国工商界和政府部门为了利用大学的研究力量,开始把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设在研究性大学周围,因此在一些大学周围便形成了高新技术密集区,统称“科技工业园区”。60年代,在美国,这样的园区达到80多个。70年代,由于世界性能源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科技工业园区受到冲击,许多园区宣告解体,美国最后实际建成的科技园区只剩下15个。但是,一些园区却在困境中崛起,举世闻名的“硅谷”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进入80年代,经济振兴又推动了科技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截至目前,美国的科技工业园区已超过150个,猛增了10倍以上。从其兴建方式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大学组建。如在特曼教授倡议下,由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兴建的“斯坦福研究园”,并由此带来了“硅谷”的崛起。二是由企业组建。如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沿波士顿128号公路兴办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三是由州政府组建。如北卡罗来纳州对发展高新技术有兴趣,于是选择了位于该州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杜克大学于20世纪60年代共同组建了“三角研究园”。1.斯坦福工业园和硅谷
在斯坦福研究园的影响下,经过50年的发展,硅谷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硅谷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研究一般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技术,60年代研发对象集中在集成电路上,70年代是微电子计算机,80年代为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产业,90年代开始向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发展,目前发展最快的两个领域是软件和工程与管理行业。硅谷的崛起与斯坦福研究园的兴建密不可分。由斯坦福大学于1951年创建的“斯坦福研究园”,是美国最早的科技工业园,主要研发领域涉及电子、航空与宇航、制药和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斯坦福研究园由斯坦福大学负责管理,一般的管理和经营政策由大学委托管理委员会制定。园内企业与大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共同举办研讨会,大学在若干研究领域可以使用研究园的设备等等。据大学估计,每年约有500名毕业生可直接参与研究园的工作,从研究园得到收入。以斯坦福研究园为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为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2.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
128号公路距波士顿市区约16公里,呈半圆形环绕着波士顿,建于1951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初,沿公路两侧新建了上千家研发机构,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科学工业园区。该园区有两个发展高潮:1955~1971年为第一个高潮期,在此落户的企业由39家增长到385家。他们所从事的科技研发领域,涉及电子仪器设备、交通工具和一些军用设备。1975~1980年,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期,该园区的电子企业增加了50%,大约有900家电子公司和700家计算机企业兴起。128号公路园区借助计算机产业和原有的电子产业,形成了高新技术综合区。但是,由于该园区的高新技术与国防工业太过密切,随着冷战的结束,马萨诸塞州高技术综合体在过去的奇迹已无法重现。1988~1991年的3年中,高技术企业解雇了6万名职工。进入20世纪90年代,该园区虽然有新的生长苗头,但由于激烈的竞争,园区的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3.北卡三角研究园 所谓“三角”,指的是北卡罗来纳州三座城市和三所著名的大学,即达勒姆市的杜克大学、查玻尔希尔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查玻尔希市分校,以及位于北卡州首府罗利市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广义的高新技术三角园区指的是在三个城市之间的整个区域,即由附近13个县组成的“三角地区联合体”。狭义的“三角研究园”则指南北长8英里,东西宽2英里的专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三角研究园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它集中了科研和生产优势,吸引了一批像IBM、爱立信、杜邦这样的大公司和美国环境与健康研究所等国家级研究所,同时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从1985年到1997年这12年中,这个三角地带吸引的投资总额高居全美第一;1994年,这里新创造产值350亿美元,占整个北卡州的21%,并被评为全球十大居住环境最佳地区之一。
除了上述三家举世闻名的科技工业园区之外,美国还有一些颇有影响力的科技工业园区,如依托著名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的“田纳西技术走廊”、依托著名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的“亚特兰大高技术园”、由企业组建而成的佛罗里达电子工业带和由奥斯汀市政府全面协调的“奥斯汀高技术中心”,它们亦可分别归入大学组建型、企业组建型和地方政府组建型科技工业园区。
二、英国剑桥模式
19世纪中叶以前的近600年中,英国的大学对社会发展曾起过多种作用,但这些作用没有一项与工业有关。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直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大学与工业才逐步建立了联系,大学科研职能的获得是在19世纪下半叶的剑桥大学首先实现的。1881年,剑桥大学的达尔文创办了剑桥科学仪器公司,可以说是英国产学研合作的先驱。1896年,以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员W.G.Pye命名的Pye公司也随之成立。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围绕剑桥大学逐步形成了科技工业园区,而进入80年代以后,在剑桥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高技术公司,这就是所谓的“剑桥现象”。目前,剑桥大学周围已有1000多家创新型公司,是欧洲最大的高科技工业聚集区。“剑桥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剑桥大学是剑桥地区的科技成果、人才、风险投资和房地产的主要源泉。剑桥大学不仅以自己在物理学、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实力作为剑桥地区高技术公司产生的无可取代的营养量,而且还源源不断地提供高技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专门技术。剑桥大学拥有一批造诣较深的学者和举世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吸引并培养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进入产业界去创办高技术公司,就可以保证公司的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剑桥大学制定的一些具体政策也对剑桥地区高技术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德国 Fraunhofer联合体模式
德国在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取得的领先地位,是与它执着追求科技发明、高水平的教育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紧密相连的。它的成功,有赖于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推行,而Fraunhofer联合体在其中发挥了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作用。Fraunhofer联合体于1949年在德国慕尼黑成立,目的是加速推进应用研究,在“二战”的废墟上重建德国经济。Fraunhofer联合体拥有41个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是微电子和微系统技术、生产和制造技术、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工厂组织和企业管理、新材料开发、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以及与生物工程有关的各种技术。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和政府部门,其中来自企业界的合同主要包括解决具体问题或对新工艺进行评价和引进。Fraunhofer联合体在科研管理上的一个特点是它既与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依靠合同服务于政府和工业界的用户,发挥着桥梁作用。它努力在政府(联邦和州)—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基于共同利益而又凭借合约进行联系的牢固纽带,并通过长期规划创造发展的机会。Fraunhofer联合体以其公认的实际应用方面的成就,在德国乃至世界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它的成员获得了各种久负盛名的科学奖励和专利,在技术创新方面居领先地位。
四、日本国立大学模式
日本国立大学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潜力,在政府的鼓励下,国立大学逐步形成了多样的合作方式。一是共同研究制度。1983年后,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可以就共同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将国立大学的研究能力和企业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创造出优秀的研究成果。该制度规定,共同研究所产生的发明及专利为国立大学和企业共有。包括共同申请的专利在内,凡与此共同研究有关的国家专利,合作企业可在一定期限内优先使用。二是委托研究制度。这种形式是指企业和政府部门委托国立大学进行某项研究。接受委托的国立大学使用企业提供的经费开展研究,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以此协助企业的研究开发。该制度下所取得的专利是国家专利,委托者可在一定期限内优先使用。三是委托研究员制度。这种制度是指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国立大学接受研究生水平的指导,把握最新的研究动态。通过提高研究素质和研究能力,使企业未来的研发更具活力。四是教育捐赠的财会制度。日本国立大学属于国家机构,在财政收支方面国家管理很严格,而教育捐赠的财务规定,则为国立大学收纳企业和个人的捐赠,有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项制度的具体程序是大学将所得捐赠上缴国库,国家再划拨与捐赠等额的资金返还给大学。国家委托大学对资金进行会计管理,受赠大学可以根据捐赠者的意愿灵活使用,或开展学术活动,或创建研究机构,用途不限。五是共同研究中心。从1987年开始,一些国立大学相继建立“共同研究中心”,作为与产业界合作的窗口,既是共同研究的场所,又是企业人员接受培训的课堂。迄今为止,日本全国己有52所国立大学设立了“共同研究中心”。
五、韩国模式
韩国在国家研究开发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改革体系中,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方式。韩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侧重于发挥各方优势,并以共同研究为主,具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一是产学研共同研究体。该研究体承担国家研究开发计划,通过政府提供经费,以公开招标的方式,促使产、学、研三方合作。二是委托开发研究。企业确定研究开发内容,通过合同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院所进行研究。在利益分配方面,学研方可获利润的10%~40%。三是产业技术研究组合。企业与企业之间鉴于技术联盟的需求建立会员制研究团体进行正式合作,而与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非正式的技术开发合作。四是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政府划出一定的区域并实施优惠政策,以大学作为基地,企业作为会员,集资建立中心。中心由大学和会员单位的研究实验楼组成,双方人员共享中心的实验设备。这种紧密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实现了效用的最大化。五是建立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各方在园区融为一体,进行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六是参与国外产学研合作。为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利用国外先进的研究设备和人才,韩国的企业积极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与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创新。
六、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启示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但这些国家在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方面的一些共同认识和成功经验,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1.按合作的紧密程度,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划分为四类,每一类适用于不同的合作阶段
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考察发现,其基本合作模式可以分为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型、联合开发型和共建实体型四类。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这四类基本模式既反映了产学研各方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型→联合开发型→共建实体型),又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实现程度(从合作初期以技术转让为主到后期主要谋求共建实体全程介入共同发展)。
2.按合作的动力机制,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划分为三类,每一类反映合作方不同的利益诉求
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离不开对合作的需求,这是动力机制问题。从这个角度去总结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分成由内部利益驱动的自发型合作、由外力推动下的政府计划型合作以及自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型合作三种模式。实际上,内部驱动和外力推动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是同时起作用并且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
3.按合作的管理体制,产学研合作模式包括单一管理型和多元参与型,后者更具优势
各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尽管形式各样,但从整体上不外乎两种类型,即单一管理型和多元参与管理型。前者可细分为政府管理型和大学管理型,后者则可细分为董事会管理型和基金会管理型。这几种管理体制各有优势,但比较起来,多元参与管理型模式能使产学研三方更协调,使责权利三方更统一。因此,多元参与管理的产学研模式更可取。4.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不应追求“最优”,而应追求“最合适”
可供选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模式的选择是否合适应该主要考虑是否便于完成既定的目标,合适的标准是双方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合作成果应既能体现学术价值,又能创造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可将众多模式分为优势依托合作型和优势互补合作型,不管是采用哪种类型的合作,认真选择合作项目是能否成功的关键,而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相互理解、达成共识,特别是选好合作伙伴,则是合作成功的有力保证。
5.无论何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效果的取得都必须最终落实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
不管是哪种合作模式,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而许多创新是需要通过创业来实现的。因此,如何将企业家精神融铸于产学研合作之中,也是产学研合作成败的一个关键。倡导企业家精神,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对于产学研模式的有效运行,变“知本”为“资本”,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篇: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输出产生巨大差距,表露出高校当前的电子商务实人才培养模式的诸多问题,本文就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我国电子商务近几年高速成长,电子商务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其交易模式正逐渐步入主流模式,具备较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有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电子商务成为了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根据《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逾4.5万亿,同比增长22%。今年,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制定的《电子商务“十二五”规划》(初稿)已经草拟完成,根据《规划》,电子商务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将步入大规模发展、应用和运营的阶段。
二、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
在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电子商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2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60万人。目前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200万人。未来5年,在中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企业将在经营中尝试或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00万以上。
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13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挂靠在其他专业下的方向向独立的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发展,到横跨经济、管理、信息、法律等多学科,覆盖博士、硕士和本科三个层次的交叉型一体化培养模式,截止到2010年6月已有375所院校经过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开设本科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人。每年毕业生约有10万余人。尽管如此,高校电子商务培养的人才仍然远远满足不了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未来十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缺口达200 万。如何培养出满足电子商务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
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三类:
1、商务型人才,具备对电子商务活动全局性了解,熟悉各阶段活动实施流程及
相关技术平台实现;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业务、决策支持等工作。
2、技术型人才,要求能够把握技术实现框架,精通各种电子商务技术,熟练操
作。主要从事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站维护等相关工作。
3、综合型人才,具有丰富的应用经验,前瞻性和创造性思维,顺应市场,把握
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和趋势。主要从事企业电子商务整体规划和综合管理。
五、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仅为30%到40%之间,大量的毕业生未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可见,高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低就业率和企业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渴求度产生了巨大矛盾,电子商务人才供应落差十分显著。这些无不反映出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定位模糊,就业去向不清晰
大部分的院校在没有对企业需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 就笼统的确定了专业培养方案,造成培养的方向和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技术多而不精,将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商务、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的揉合在一起,缺乏系统的有机组合。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大学几年几乎什么也没有学到;或者学的太多,一无所长。最终造成就业信心不够。就业方向模糊的问题。
2、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教师多数为半路出家,多是从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等专业转移而来的,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将电子技术和商务知识的简单和随意组合的现象,多数教师通过自学,研讨会和培训来获取知识,没有相关从业经历和团队项目实践经验,其知识面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授课自然就不能结合企业实际应用,产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3、实践环境不理想,与社会联系不够
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以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实训为主,通过引进一些模拟教学软件,开展实践教学。但因为模拟软件的更新换代不够及时,企业真实操作之于学校模拟软件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学校软硬件与企业相关设备的巨大
差距,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实践的效果,造成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较大的差距。
六、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建议
1、针对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凸显培养特色
根据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比较适合在应用本科层次培养条件的是技术型和商务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培养目标应侧重定位在这两个层次之上。同时,为了确保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专业定位还应该体现差异化和特色化。针对区域优势,将电子商务与某一个具体的特色行业或领域结合,比如,旅游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等等。这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更容易突出毕业生就业针对性和优势。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实践经历的从业人员纳入教学队伍,聘请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运作和开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推广来自企业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技术,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保持教学科研始终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形成良性循环。
3、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产学结合的实践模式
学校可以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实现主题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知识、技能。通过项目驱动,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健,熊红红 浅谈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2] 王哓红.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9).[3]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J]2011.1
作者:唐岫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助教
第四篇: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1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过程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一种崭新的商务运作方式,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98亿人,位于世界第一位。2008年一年中国网民增加了88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41.9%。在所有互联网应用中,网上购物使用率为24.8%,用户人数达到7400万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了15000亿元。按照国家规划,到2010年前,我国大型企业采购的物资至少要有25%在网上完成。我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有关专家指出,未来5年仅外贸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就达100多万。然而一方面电子商务人才奇缺,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每年就业率却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意味着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迫切需要改进。
2当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清
电子商务是一个既宽又广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这个专业的建设肯定是有问题的。一些传统、成熟的专业,比如金融、会计、营销、贸易等,都有着很明确的方向和定位。学生在学这个专业以前,就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学什么,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电子商务专业却不一样,目前无论是从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处于探索的阶段。学生学这个专业大都是因为它听起来很时髦,觉得学这个专业很不错。但是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后怎么就业?这些问题学生都是模糊的。
2.2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不平衡
当前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基础上创建,这种情况下设置的课程侧重于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师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培养出的学生技术能力较强,但商务管理知识偏弱。另一种是在管理系的基础上创建,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的课程则侧重于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专业课教师在商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相对前一种情况而言,学生的管理知识比较全面,但技术知识又比较偏弱,对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不够强。不论是哪种专业设置模式,都不够全面、合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平衡。
2.3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效果欠佳
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电子商务的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学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学校内部的专业实验室采用一些模拟的教学软件进行实训,另一种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这两种实训方式相比而言,第一种方式由于模拟软件受学校资金分配、软件商配套服务等等条件约束,很难随着电子商务实践应用的飞速发展,做到及时进行升级换代,同时由于这种实训方式是一种理想的模拟状态,与实际工作尚有差距,故而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而第二种方式虽然较第一种方式与实际工作结合更紧密一些,实训效果也更好一些,但对于学校来说,确保长期拥有或自行建设这样的实习基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当前各高校基本都是以第一种实训方式为主,效果欠佳。
3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思路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人才市场发展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应当作出适当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
3.1明确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明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面向学生的实际能力,面向数以百万计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类岗位,培养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优良,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既掌握了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现代商务运作流程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只有目标明确、定位清晰,才有可能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电子商务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能够快速实现学校实训到企业实践转换的电子商务人员。
3.2构建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专业设置
针对市场需求,目前,一些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细分,比如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分为三个方向:网站建设方向、网络营销方向和物流管理方向。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的不同的细分方向,但不管怎么细分却都使得这样一个大而广的专业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至少在大专业的背景下有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专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综合素质比较高,在市场上才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大专业,多方向,重应用”应是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针对这种指导思想,可以让学生先学习公共基础课模块、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模块和商务交流课程模块,在最后一学年上学期每个学生在继续学习本专业共同的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该方向的强化课程,以利于形成专业特长和培养个人核心竞争能力。最后一学年下学期每个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活动,深入了解企业电子商务活动如何开展和应用,能够成功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所学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贯彻到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通过公共基础课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通过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和商务贸易能力;通过商务交流课程模块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商务交流与沟通能力;通过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较突出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在调整体系中,贯彻“大专业,多方向,重应用”的指导思想,可以将课程分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物流管理三个方向构建较为清晰完整的体系。对所有方向而言,都强调商务交流与沟通能力这条主线,因为这是学生成功切入企业岗位的必要条件,也是支持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保障,因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面宽广的大专业,从课程体系设计而言,“理论以够用为度”,这个“度”有两层涵义,第一是深度要适当,必须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第二是广度要足够,应覆盖“电子商务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宽度。
3.3改革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式
电子商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要求非常突出的学科。如果要达到培养既懂计算机信息技术,又熟悉商务运作流程,深谙经济活动规律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这样的目标,必须一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另一方面在现有实践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根据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结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具体分析以及本专业学生应用创新的能力。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应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感知型实验、模拟型实验、模仿型实验、实际经营型实验和毕业实习实验。
(1)感知型实验。
电子商务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很难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比如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申请数字证书、进行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等等。这些知识课堂讲授起来枯燥难懂,但是只要通过具体操作,学生一下就会明白掌握。通过学生的动手将所学知识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实验就是感知型实验。
(2)模拟型实验。
这是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现有模拟教学软件进行的实验,它主要是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中,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代表一个特定的电子商务活动参与者角色,然后进行仿真电子商务运营。通过这种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电子商务流程。同时,通过模拟运营与角色互换,可以使学生了解各种岗位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对电子商务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这也是当前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
(3)模仿型实验。
模仿型实验就是按照老师的指导或教材的提示,依照一定的步骤,模仿老师讲过的或书本上现成的一个类似的例题,完成指定的实验项目。这种实验主要应用在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网站建设等课程中,学生通过“模仿-消化-吸收-创新”,可以快速地把别人的经验、方法快速消化,并为我所用,进而有所创新。通过模仿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就会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思维。
(4)实际经营型实验。
实际经营型实验就是让学生自己开设一家网上商店进行独立经营,从而亲身感受商务运营的真实过程,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应用、总结,了解商务的真实内涵,积累商务经验。通过实际经营,学生不仅能不断创新,彻底领会所学的知识,让所学的知识真正达到融会贯通,还可以有一点收入。在这些收入刺激下又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习实践的良性循环。目前在淘宝、易趣等网站上都有现成的网店模版,可以免费开店,有的还配有开店的知识学习流程,通过这些流程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毕业实习实验。
为了让学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很多学校针对专业特点都加强了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更为重要。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对新环境、新岗位的适应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是电子商务的时代,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求贤若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最优化的,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邵兵家.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唐吉,关南宝,吴娜.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改方案[J].商场现代化,2007,(35):127.[3]马继刚.谈新就业形势下的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J].电子商务,2007,(1):87.[4]贾林蓉.浅谈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建立和使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5]陈永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
第五篇:计算机科学系学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开展产学研结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科学系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一、探索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和路径,即“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在认真学习《纲要》后我们意识到,构建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将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让大学生参与科研生产实践,在做中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关键的举措之一。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我系一直将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信息化时代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造就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成为各院校普遍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不正常现象。其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因此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强化应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
二、建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
根据我系的特点和优势,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依据人才培养的原则及特点,我们及时树立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依托受学生欢迎的各种方式,进行创新教学。我们认为:
首先,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环境,重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 培养,重视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构筑成长的平台。
其次,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我系的计算机本、专科教育应主要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之既能很好地从事生产实践,又具备较好的理论水平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这就需要:
1.知识:具有形成高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2.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品质和健康体魄。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就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知识、能力、素质必须来源于职业岗位,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岗位的要求。二是必须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对于课程,我们必须提出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思路和具体培养点。
第三,实行由知识教育向知识和认知教育转变,由传授技能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知识点的多少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影响越来越小,认知能力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培养书呆子,而要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是过去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过的。它突破了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三、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成果
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具有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竞争 日趋激烈的今天,缺乏人才、缺乏进入行业的经验必然也会拉长进入周期。因此,我们认为,选择同时具有计算机教育经验与计算机技术开发能力并且拥有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企业,可以快速实现产教研的结合。同企业建立起联系是贴近用人市场的第一步,这样可以让我们了解和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调整培养方案。与企业的联系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的合作来加以深化,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实验室、工作室等;通过人员间的交流来拓展合作,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或兼职,也可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解决了很多的现实问题,如教师的实践能力问题。执教老师或缺乏实践经验,或忙于理论科学研究,对所教知识没有时间去深入研究,没有从工程实践中领悟理论的起源、知识(课程体系)关联,难以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执教是保障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和总结了一套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1.订单式教育模式:按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课程只有真正源于产业的直接需求,所学的技能有用武之地,学生才会受到企业青睐。订单式教育模式的意义也在于此,让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课程的制订中,真正按企业的需要订制人才,才能顺利实现与用人企业的无缝对接。
2.师徒制模式:目标和课程内容制定后,采取好的集中实训方式是很重要的。由资深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担任师傅,手把手地传授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最高效的教育效果。
3.项目实训模式:对IT人才来说,项目的积累很重要,懂得团队合作也非常关键。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应聘时遇到的最大门槛是缺乏项目和工作经验。通过项目化实训,可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实践,积累企业需要的项目经验。4.企业化管理模式:作为合格的IT实用人才,不仅要完成IT技能和经验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职业心态的转变,包括职业规范、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可很多毕业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产学研项目进行企业化管理,参照企业模式,实行项目部建制,在学生中选拔出部门经理和主管,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系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经与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型企业建立了牢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美国杜邦公司,高科技企业成都联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和成都兰德实业公司等。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室、校企合作工作室,将企业应用项目带进课堂,由企业专家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训。目前,教师与学生完成校企结合市场应用项目近百项。
我系与成都联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进行通讯芯片的设计、验证、测试的协议分析设备,已经投入市场应用。我系与成都兰德实业公司合作完成了“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工程指挥部”的方案组织、技术咨询和施工技术总监等工作(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背景音乐、GPS定位等系统),项目历经15个月完工验收,得到当地政府好评。承担了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牧马山搬迁工程》弱电项目技术咨询、方案设计。2006年11月方案通过专家组评审,2008年完工,该项目已向国家建设部申报《双化示范小区》。我系为广州地铁一号线、四川射洪新城市规划、青城山上善栖、四川投资大厦等开发的虚拟现实多媒体项目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我系08级多媒体技术专业赵英华同学参与设计创作的都江堰灾后重建多媒体视频项目,在温家宝总理视察都江堰灾后重建时播放,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我系与世界百强企业美国杜邦公司合作开发的《智慧商务系统》是我省目前最大的农化电子商务平台,为我省农业信息化和农产品安全做出了贡献。坚持走学研产结合培养学生的道路,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我系连续3年学生就业率达到了100%,学生在就业单位受到重用,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设计师、架构师、工程师。我系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 不但拓宽了计算机科学系的办学思路, 又为学生提高素质创造了应有的空间,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同时也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达到深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计算机科学系 2011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