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引发的思考(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21:5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引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引发的思考》。

第一篇: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引发的思考

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引发的思考

来源: 《国际教育交流》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张 毅

一、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的内涵

德国把职业能力分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社会能力分成基本社会能力和关键社会能力两个层面。基本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本领,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关键社会能力是指基本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是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一种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群众工作的协调与仲裁、宽容、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

二、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特点

1.具有典型的层次性

层次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同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层次性,即基本社会能力和关键社会能力两个层面;其二,国家对职业人员培养进行明确的层次分类,德国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层次分为职业工人、大师傅、技术员、工程师等四个层次,每个层次人员的培养内容、标准、要求、时间、年龄阶段、地点等均不相同,职业工人在“双元制”学校进行培养,大师傅和技术员按照该层次培养能力要求实施,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在技术应用大学(FH、DH)进行培养。

2.在双元制教育中,实施社会能力培养课程化

(1)课程设置做到两结合,即课程与专业紧密结合、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

德国有350个职业,在双元制培养中,同一个职业的社会能力的课程设置、内容和要求基本统一。在考察西斯公司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控制、机械制造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发现三个专业设置了7门社会能力课程,即《职业培训法、劳动法、税法》、《企业组织结构》、《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环境保护》、《企业与技术的交流沟通》、《质量管理》、《工程成果的评估》,并具体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情景。

(2)课程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

如:《职业培训法、劳动法、税法》包括培训合同的意义,对合同免除有效期限及终止的解释,培训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解释,职业深造的可能性解释,劳动合同中重要部分的解释,有关企业实际劳资协议签订的重要规定的解释;《企业组织结构》包括解释培训机构的建立和责任,解释培训机构的基本职能,例如收购,生产、销售和管理,列举培训机构和他的职工在经济组织、职工联合会及工会的关系,描述培训机构符合企业劳资法或人事代理法的行政的基础、责任和工作方式;《工作期间的工作安全和健康保护》包括工作岗位上对安全健康产生的危害的确认并掌握其防范措施,与职工相关的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的规定和运用,引起事故的行为方式的描述并掌握相关的预防措施,防火规定的使用,引起燃烧的行为活动方式描述,掌握相关的救火措施;《环境保护》包括尽可能避免在职业发展领域里因实际操作引起的环境污染,特别是通过实例讲解在培训期间由实际操作引起的环境污染及如何实施环境保护,在实际培训操作中,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的运用,尽可能地使用经济型及环保的能源和材料、废料的减少,环保型物资和材料的选用;《质量管理》包括注意保证、标准和特殊的产品质量以及注意确保产品质量在合同允许的前后范围之内,特别是评估与技术资料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效果及其方法的运用,检测种类和检测方式的检测,检测方式的确定,检测计划和实际的监测规则的运用,系统性找出错误和质量问题的原因,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内,致力于工作过程的持续改善。

3.把社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专业实践体验培养社会能力

按照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观,在专业课程的开发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的开发,把社会能力培养作为纳入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并把社会能力培养融入学习情景,使社会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4.校园文化成为了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1)校企融合不仅成为德国人的思辨和共识,它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在德国研修发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已经成为双方发展不可缺少的共同体,如格莱德技术应用大学把校企合作的单位在图书馆前以雕塑的形式展现,安哈而特技术应用大学、梅德宝技术应用大学与企业把实验室共建于学校,变成校企合作研发基地,共同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转换。学校的生物系与地方政府合作,在校园内共同建立园林基地,且成为生物技术的研发基础,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体验到作为职业人社会能力的内涵和重要性。

(2)校园雕塑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为社会能力培养营造浓厚的氛围。走进德国技术应用大学校园,你会看见很多的雕塑,这些雕塑不仅美化了校园,丰富了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每个雕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展示了专业的特色。雕塑有火车机头模型、发动机模型、飞机模型、汽车弹簧模型、数控机床模型、风能发电模型等,使人一进入校园就感受到技术教育的浓厚氛围。

(3)突出以人为本的走廊文化,为学生社会能力培养树立了典范。学校教学楼、实验楼以及办公楼是教师和学生流动最为密集的地点之一。学校在楼层的过道和墙壁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他们把教师、学生的作品,特别是实物加工的作品,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氛围,鼓舞了教师和学生信心,更重要的是为每位教师和学生树立了职业榜样。

(4)教学场地与学习情景融为一体,为社会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德国的教室布局各式各样,有较大的讲座式、有较小的讨论式、有理实一体化式等,布局完全按照学习领域要求设计,充分体现专业能力培养与社会能力培养的融合。

5.培养的途径、方法多样化

在实施地点上,强调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特别重视在企业对社会能力培养的作用;在实施途径上,强化五个并重,即专门社会能力课程、融入专业能力培养、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言行引导、企业和学校文化环境影响、实践岗位锻炼等并重;在实施方法上,通过项目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等,以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中、德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对比分析

1.有较突出的共同性

(1)两国职业院校对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均十分重视

德国从国家、联邦州、企业、行业和学校对学生能力要求形成了广泛和一致的认识,他们把学生职业能力明确分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把各种能力具体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同时把能力要求纳入各州《学校法》和学校的《培训框架计划》,以保证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也十分重视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国内一般把社会能力表述为综合素质,从中央、地方、学校和企业长期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措施,1999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2004年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各省(市)、学校也相继制定了文件和实施办法、这充分体现了在新形势下体现了大力推进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实施专门的社会能力课程进行培养

德国社会能力课程设置在本文前面已经作了介绍,我国对职业院校的相关课程也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如中央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训练》纳入必修课程,各职业院校也根据具体情况开设了诸如体育与健康类、心理教育类、职业道德类、社会实践类、科学与文化艺术类、就业与创业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3)重视培养的多样性和时效性

强调学校、社会、企业、家庭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调全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培养要求。

2.有不同的差异性

(1)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差异性

对比中德两国,德国是联邦制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两国的社会制度、国家管理制度完全不同,两国的历史背景、哲学思辨、思想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地区差异等均有很大区别。

(2)社会能力要求内容的差异性

对比中德两国,德国的社会能力培养更加强调法律对学生的要求,如《劳动法》、《合同法》、《工资协议法》、《环境保护法》等,他们更多对学生按照社会人来要求,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来要求学生;更加强调社会能力培养紧跟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要求完全按照需要开发,而且每年要组织联邦职业研究所、行业、工会、企业、学校一起对教学内容教学全部修订,以保证培养的时效性;更加强调专业能力培养融入社会能力,在学习领域的开发中,已经把社会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块和行动领域来实施。

(3)培养途径的差异性

对比中德两国,德国职业院校更多的把学生作为社会人来看待,因此更加强调社会对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作用;更多的把学生作为企业员工来看待,因此更加强调企业对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多的体现尊重学生个人兴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更加强调教师(师傅)对学生言行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德国对职业院校教师要求高,明确规定要能成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和五年相关行业工作经历且考察合格。

(根据作者赴德国参加“国家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研修论文整理而成)

第二篇:浅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浅谈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培养

临汾市实验小学 裴莉

传统的数学课堂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只要注重教科书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学习上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沉迷于题海战术。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普遍存在。这种传统的课堂体系及其产生的教学观,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呈现,与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扩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其目的在于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而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获得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新课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独立思考是人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培养善于思考的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更是新课标所强调的目标之一。以下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谈谈几点拙见:

一、设计情境,培养学生思考的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何利用思维这一武器,去揭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取得惊人成就的事例把学生这种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欲望。我们还可以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然后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使“障碍”最终得到排除,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创造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思考激情。在第三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我设计了猜数谜,让学生自己猜一个数,把它乘以3后,所得到的数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学生所想的数,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经过几次准确无误的猜数后,不少同学欲知缘由;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静下来进行思考,发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抽象成一道应用题,进行训练。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几位同学,本来遇到应用题就打“退堂鼓”,经过这样有趣的练习,竟然慢慢地喜欢做应用题,每次都能积极进行思考。

二、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变式”是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时,突出其本质牲。“变式”教学,就是组织学生的感性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或是用不同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各种具体对象时,不断变换引用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而让其本质的属性始终不变。“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惰性和感知上的错觉,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固定于教材内容的非本质的偶然因素上,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某教室内有45位同学,第一次出去13位同学,第二次出去15位同学,教室内还剩下多少人?为了养成同学们动脑的习惯,我特意留下不少时间给同学思考,然后进行归纳:

(1)45-13=32、32-15=17,(2)13+15=28、45-28=17,有的同学想出了第三种解法:45-15=30、30-13=17;

通过观察比较,不难了发现第三种解法在运算上有较大的方便。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这道题进行深入分析,弄清本题所含的四个量:教室内的总人数、第一次出去的人数、第二次出去的人数、剩下的人数,然后与学生一起将进行编造题目。如“求第二次出去的人数比第一次出去的人数多多少人?”或“出去的总人数比剩下的人数多多少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对同一道题目,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解法;对同一种题型,鼓励学生自己编造多样的题目。不但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思维在解题上表现得更活跃,能主动、积极地变换思路,排除所遇到的障碍,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

采用“变式”要适当、科学,其成效不取决于运用题目的数量和问题的深度,而在于是否典型,能否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摆脱感性经验的片面性的消极影响,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否则,效果就可能背道而驰。

三、“授之以渔”,培养思考的独立性

思考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能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和解决尚未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能自觉研讨获得新知识。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法,如“引导发现法”和“导学探究教学法”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发现、探究的方法,使之在认识和探究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自觉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时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头脑灵活的同学抢先回答了问题,其他同学只能跟着他的思路走。当有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会示意他们先把手放下来,给其他同学一点思考的时间。

当遇到新问题、新题型时,大部分同学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时,应当适时鼓励学生试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分析,尽可能多考虑已学过的解题方法,在平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例如:第四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让学生先练习已学过的相应题目的运算,再以提问的形式,触动学生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产生感性认识,便于学生在独立思考时生成疑团,产生独立探究的欲望,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小学生正是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期,为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代之新的教学法;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水平,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有计划地给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机会和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高级的状态,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及技能的培养,从而不断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第三篇: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引发的思考

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培养引发的思考

摘要: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操作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更加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目标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天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就业的需求,已经成为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不是纸上谈兵之事,需要有教学环境和师资等作支撑,本文从从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技能;资源

一、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技能训练的现状

1、计算机教学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硬件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学校办学资金紧张,给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带来诸多麻烦,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简陋和陈旧,无专门的电教楼、信息化办公中心,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等,普遍存在计算机设备陈旧、配臵比较老化、数量严重不足。在进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中小企业网络配臵与管理》、《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等课程的实训操作时显得有些盲从,多数情况下只好将专业课程作为文化基础课程来教学,从根本上不能合理解决好理论教学同实训操作的有机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的理论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课程教学,然而,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不够健全,加之一些学校计算机设备没有连接互联网等问题,理论教学还离不开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等传统教学方式。作为学校一把手领导而言,很想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程搞好,但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资金困惑。

2、软件资源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应的软件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发展。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犹如人的双臂,只有硬件而没有软件支撑,是根本不能发挥其最大有效作用的。然而,在多数农村中职学校,计算机软件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作为计算机操作系统而言,它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学校在配臵计算机设备时,往往是电脑公司利用克隆软件来安装的操作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导致系统运行出现不稳定现象。由于正版软件价格高昂,加之学校大多数分管领导对隐形的教学“软件”不懂,倘若微机室出现系统崩溃时,使得计算机维护员只能利用一些价格低廉、运行效果较差的软件加以维护。就网络安全而言,大多数农村中职学校几乎都是利用免费杀毒软件来予以杀毒,甚至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和运行超过了试用期后,只好重新下载安装,再使用,这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3、管理不够严谨,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 农村中职学校设备资源短缺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有的学校因领导不重视,没有深入一线调查了解信息技术设备设施资源需求问题,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如某校某专业开设了5个教学班,其中有4个班安排了两节信息技术上机课,而另外有1个班仅仅安排了1节上机课,从表面上看显得有些不公平。可是,深入课程表一看,竟然出现有些天的上机课程安排比较少的情况。在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何不考虑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呢?

4、课程结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作为农村中职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都是差生或是中考落榜生,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因信息技术课程没有正式纳入中考学科要求予以考核,多数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很少讲课,学生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也只是皮毛,加之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得中职教学徘徊无以进。在课程安排上,学校仅仅考虑了学科课程设臵,而没有考虑到具体学科课程的教学时数安排。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涉及内容比较广泛,一些学校安排两个学期教学,一些学校安排一个学期教学。作为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安排而言,针对农村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是可以想象的,要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是很难的。

5、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敬业精神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农村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高,专业化教师相对短缺,一些教师没有经过正规化的训练便加入了专业教师队伍行业,只有少部分教师能担当起专业课程的指导和学科教学,由于学校管理不够严谨,导致一些教师在自身岗位工作上不够敬业,如不备课或很少备课、不批改作业或很少批改作业、不参加教研活动或很少参加教研活动等,有的老师坐着上课,甚至课堂上还有不时抽烟的现象,一些教师为教书而教书。基于这样的现状,导致部分学生形成懒惰不好学而退学的现象。

6、业余时间尚未对学生开放计算机教室,学生专业技能较差,社会实践能力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较低

作为农村中职学校,大多数生源都是来自本县市,而且农村学生居多,这些学生几乎都是初中的学困生或是中考落榜生,他们抱着“学习技能”的理想和信念进校,可是到校后深感落差较大,成天接受的是过多的文化理论教学,业余时间没有时间去接触计算机,仅凭一周微不足道的几节上机课很难以达到自身的专业需求,使得专业技能学得不够好。

7、图书室、阅览室不够健全,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农村中职学校缺乏统一规范的图书室、阅览室,甚至一些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和阅览室,仅凭一天的几节课,学生感到无聊,没有适合自身的事情可做,想参阅一本工具书或专业书,只有进城才能解决问题。没有报刊、杂志可阅,就连社会热点新闻也不知道。这给学生专业技能教学带来困难,不能发挥图书室和阅览室的辅助功能作用,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8、计算机专业教材选择不够合理,难以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教材的选用上,有的计算机专业教材比较老化,有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存在逻辑错误或排版错误,导致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如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与案例---Photoshop CS2》一书,有的学校选用的还是2008年7月第1版教材,这一教材所涉及的软件、案例等趋于老化。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 xp + office 2007)》一书,个别章节因排版有误(存在错别字等),不利于教学,难以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9、计算机学科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合理 农村中职学校教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如此。基于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和现状,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评价机制上,基本上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有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严格按照学生平时表现,每个月进行平时成绩评定,期末汇总出平时总评成绩。对于期末考试,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采取理论考试同上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得出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最后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得出最终的学科成绩。然而,由于个别教师的随意性,平时成绩只是一个大概,期末考试成绩也是一个大概,最后得出的总评成绩就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表现。

二、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技能的策略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学习教材理论知识 根据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现实表现,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管理者,应当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和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计算机学科课程得以顺利开展和实施。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应当根据《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来严格要求自己,在管“教”的同时真正落实做到管“道”,合理引领学生通过教材、工具书、书店、报刊、杂志等认真学习好文化理论知识。

2、健全计算机学科实训室,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实施主阵地,应当在争取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完善计算机技能实训设备设施建设,如计算机网络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等,为学生技能实训提供活动场所。

3、科学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技能训练 学校教务部门应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科学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有的放矢,符合专业发展要求。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可以考虑理论与实训的有机结合,用更多的实训操作技能训练来检验文化理论知识的原理,进而达到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4、建立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科学评价考核机制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现阶段,要寻求一种能够定量地评价适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方法比较困难。建议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借鉴英语考级方法,对信息技术学科采取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基于职业学生特点,可以适当考虑较小比例的平时表现成绩,最后合成总评成绩,达到条件者,所修课程即为合格。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考核机制,有利于学校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5、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切实提升教师敬业精神 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基本功。基于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现状,可以通过考察、调研、学习、深造等方式,通过学科课程专业资格考核合格之后,再加入到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岗位之中,进而强化教师专业队伍建设。作为教师职业而言,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待遇。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校管理和团队建设,建立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从教师自身来讲,教师应当摆正自己的心态,把教书育人,寓教于乐作为自己真正的职业,把农村中职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6、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科教学研究,提升学科科研水平作为课程实施者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而言,应当积极争取学校的教学科研经费,加强计算机学科教学研究,如组织计算机学科课堂听课、说课、评课、赛课,计算机技能训练,计算机学科教学交流,开展积极有效的网络教研等,提升学科教学研究水平。

7、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

在“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的感召下,职业学校应当以计算机技能大赛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大赛活动。如全国及各省市组织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全国过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全国教育信息化大赛等,通过大赛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大赛中提高自身学习计算机技能的能力。

总之,农村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取的过程,应在发展中不断提高。农村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专业教育应针对社会需求,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学以致用,当前存在的问题必能迎刃而解。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张家槽小学:郑文祥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基础,要想社会安定团结,首先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学校,社会,家庭是培养学生品行的主曲道,那么教育是重重之重,教师责任重大。

如何培养好小学生的思想品行呢?《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认识社会现象,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天天都会接触到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并力图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这些现象,其中有解释正确的,也有解释不正确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首先应该从小学生的生活入手,从他们常见的社会现象切入,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初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并培养他们主动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良好习惯,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的良好性发展..关心社会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对小学生而言,教师要把“关心社会”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关心社会首先应该关心自己的家庭,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学校,关心社会,以及扩大关心祖国,关心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心”开始,逐步培养对班级体的责任心,再进一步强化观念,变成对社会的责任感。要使学生逐步明白“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的真正意义,初步知道作为炎黄子孙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这样责任将是学生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二、了解社会常识,打下适应社会的基础

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经过艰苦探索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需要小学生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本中介绍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常识,如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其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家庭

中防中毒,防盗,放火等安全意识,买卖东西的常识,有关道路交通,通信,储蓄,保险常识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社会常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外出时人人都会有乘车乘船的机会,只有了解了乘车乘船的基本常识,懂得看交通图,才能有助于出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注意力最为集中,求知欲最为强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强化社会知识技能的形成,比如储蓄时如何识别人民币真假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不易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听一听等多种操作方法去辨别人民币的真伪。

在如:使学生互换角色,体会平等关系。在教学时巧妙设计“购物”操作活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真正做一次顾客很不容易,而真正去做一回“售货员”则不是每位同学都有条件的,组织学生进行买卖活动的模拟训练,便可使学生互换角色,体会到“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互尊,互爱的平等关系,从而强化尊重商业劳动者的意义,促进学生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

要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教师有待于正确诱导,设施,操作活动,让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逐步学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五篇:关于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人的创造力的潜力。” 江泽民曾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大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敏锐地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从娃娃抓起,从培养创造力入手,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青少年的创造力。青少年学生能力创新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引导,培养创造兴趣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霍立原认为,在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学习活动的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就是求知欲。也就是说,兴趣对科学创造具有启动功能,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的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兴趣又是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条件,兴趣能使人入迷,入迷的程度越深,其聪明才智也就发挥得越充分。

学生时期富于幻想,心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向往和追求,学生一般都有做个好学生的愿望,教师必须珍惜和保护这种愿望,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活动,对学生来说,憧憬和兴趣会使他获得新知和成功的体验而带来的满足。

总之,教师学生积极引导,重视对青少年各种兴趣的培养,并通过以身作则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魅力,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无穷无尽变化的重要影响力,抓住青少年的好奇心,启发其求知欲,开阔其眼界,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1、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当代教育思想,内容要新颖、有趣。在教学信息的恰当部位设疑及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设计及答案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能表现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大千世界的众生百相,人类历史的演进沉浮,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等都能通过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变成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有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以至“激情涌动,欲罢不能”。

2、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进电教、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彻底改变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考试制度,实行评价标准多元化;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建立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

3、在教育过程中应摒弃“仓库理论”,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专才专用,注重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即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作出新成果,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才。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一方面,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求知求学的道路上就会辨不清方向;而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教师包揽一切,知识就不会真正属于学生,就无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教师的职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应成为知识的搬运工或装卸工,而应成为运动场上的教练员、识得良驹的伯乐。另一方面,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俗话说地好,要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决定着有创造潜力的学生能否脱颖而出。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讲课过程中能讲出新内容,出题时能有新思路,解题时能用新方法,议论时能发表新见解、新观点,科研中能有新创举、新发现,在学生中就会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表形象,就会通过潜移默化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祖国的未来需要青少年去创造,青少年需要教师去培养,我们教师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志向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幼苗。

四、鼓励青少年敢于动手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从人类的进化来看,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创造了人的手,手的发展又改造了人的大脑。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从小重视动手能力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能的开发。翻开科学家的历史,追溯他们的成长的道路,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他们能在科学发明创造上获得成功,与他们从小就愿意动脑、动手有密切关系。瓦特从小喜欢各种机械,装了拆,拆了装,每天“动手”,后来终于发明了蒸汽机;莱特兄弟从小喜欢观察老鹰怎样飞行,自己动手制作风筝,后来终于发明了飞机。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促进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些特殊的最富于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做某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使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这些区域将处于“沉睡”状态。所以,要经常设计一些让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练习活动,加强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践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造的摇篮。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地去补充和拓展,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能力以及应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自身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要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某些科研课题或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研究任务,迫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参与研究讨论,从而进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真枪实弹”的磨练;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人生活实际,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比方说,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场馆、博览会(如汽车、建筑、电子产品、艺术博览会等)、科普展览,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作品大赛(如机器人设计大赛)、创造力大赛,与设计师、工程师一起,参与一些项目的设计工作,包括一些开放的实验室项目,利用网络完成一些互动活动,聆听专题讲座等,打破校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助于青少年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激发他们关注科技发展、亲身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使青少年的创造力乃至科学素养得以培养和提高。

总之,要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是决定科技活动成功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作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必须

紧密结合活动的实际来展开和深化,在实践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能。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不求一开始就成熟;

2、支持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总结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3、指导学生选准重点,总结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体智慧,不求一揽子都解决。

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二十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发现创造力是智力正常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潜能。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开发它、利用它。就像一个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这虽为日后成为音乐家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素质,然而更需要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尤其是自我磨练,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创造力也是这样,虽然人人都有创造潜力,如果你不去开发它,它永远不会显露出来,就会被埋没;就像有嗓子不会用它去唱歌一样。实践证明,通过教育和训练,任何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其中又主要是智力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智力能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下载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引发的思考(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引发的思考(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学生引发的思考doc

    一个学生引发的思考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为心理专业毕业的人,本应能更好地利用专业为工作服务。但作为一个主课老师,各方面的压力,让我经常采用一些理所应当的方法,......

    社会募捐引发法律思考(5篇范文)

    社会募捐引发法律思考 积极捐赠事业,倡导人们爱心捐赠,无疑是一项关怀社会困难群体的崇高事业,有利于创建和谐安宁的社会及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1999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

    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性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扎实开展语文课外阅读能力活动至关重要,我们要下功夫抓好课外阅读,把语文课外活动开展好。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

    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

    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本人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着“塑造心灵,启迪智慧”总体思路,做到务实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追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学习先进教......

    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课题方案 贵阳三十中王保敏 研究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研究对象:初一(2)班、初一(4)班 研究目的:通过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

    培养学生讲话能力

    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能力刻不容缓学生在校内校外乃至家庭生活的众多场合中,与他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其主要渠道都是靠说话,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也必须发展学生说的能力。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