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展望印制安全工作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展望印制安全工作
一车间 狄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再次强调和谐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谐社会建设是对党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能力建设内涵的丰富,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时代发展的最为突出的战略目标,也是当下各行各业的最高关注。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30次集体学习会,听取了专家关于安全的专题报告。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学习会,并发表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治局集体学习安全知识,研究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的最高关注了,称得上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里程碑事件。安全生产之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集体学习会上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也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为。
时下,和谐的春风正沐浴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和谐城市、和谐乡村、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车间等等冠以和谐的区域或组织,似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竞相涌流。在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印钞造币企业集团建设之际,和谐印制的要求也应运而生。
印制要和谐,首先要安全。安全生产是实现和谐印制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六中全会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当前,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清醒把握印制安全工作,对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和谐印制建设,加快实现印制‚十一五‛规划是大有裨益的。
一、印制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挑战
印制企业是生产特殊产品的特殊单位,企业性质决定了企业要实行特殊管理。近年来,印制企业秉承‚安全优质保发行,科学管理增效益‛的行业宗旨,坚持从 1 严治企,狠抓基础管理,圆满完成各项指令性任务,安全生产基本保持平稳态势,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荣誉见证历史,安全成绩卓著。在安全管理上,印制企业自觉落实主体责任,主动配合属地政府的监管,依法经营,按章行事,取得不少成绩和荣誉:在劳动安全卫生和产品安全性评价方面,各企业先后取得‚特安级企业‛称号;在建立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方面,都通过了三方认证审核;在清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方面,通过对标找差,印制企业达标的同时,也大力推进了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另外,在安全绩效的考评中,印制企业也取得不少殊荣——诸如‚安全信得过单位‛、‚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单位‛、‚安全生产标兵单位‛的牌匾,无不记载着印制人安全前行的脚步。
(二)形势喜人逼人,机遇挑战并存。近年来,印制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使得印制人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印制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度不断增加,印制生产的环境不断改善,这为安全生产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前提保证。然而,安全工作是永无止境的,安全成绩是属于过去的。印制企业的安全殊荣,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意味将来,想着它,平添的压力,绝对大于动力。因为安全管理,好比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从辩证的角度讲,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相对的安全,永远不能予以绝对保证的。所以,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安全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何况,遗憾和痛楚,往往起于比闪电还短的疏误,这种疏误又多是随机的。
(三)创新孕育生机,发展难免瑕疵。近年来,国民经济一直在快车道上发展,且高速不减,国家对货币的需求随之走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货币供应的紧张状况。为此,印制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淘汰了一些相对落后的设备和工艺,引进了性能完备的先进生产线,逐步建立起新的主打产品,生产规模和达产能力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印制企业优化组合内部资源,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培养和引进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初步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研发中心和加工制造中心。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和新设施的广泛应用,带给职工岗位变迁的同时,也为企业的教育培训、技术标准的修订、规章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常,后者普遍滞后于前者,这无疑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风险。
二、印制企业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印制企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使得印制人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印制设施、设备的本质安全度不断增加,印制生产的环境不断改善,整体形势趋好,但与标准、规范相比,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守法有承诺 普法少平台——在识别、获取、宣传和贯彻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上存在差距。特殊企业需要特殊管理,再特殊也要依法。依法行政、依法治企符合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符合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总要求。法之有威,在于‚法之必行‛,行法需先普法。目前,印制企业在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方面,已经识别并获取的法律法规接近300部。这些法律法规,不仅是印制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准则,还是对印制人安全作业行为的最低要求。应当承认,印制人对这些法规的学习还很欠缺,整体法制观念薄弱,维权意识虽有增强,多集中在伤害发生后,而对于法规赋予的权利知之甚少,如赋予职工安全知情权、参与安全管理权、安全监督权、事故隐患整改权,不安全状况停止作业权、抵制违章指挥权、紧急避险权、反映举报权等。在贯彻落实上,我们的差距可能更大了。当前,国家在大力推进法制社会建设进程,法律法规推陈出新的频次很快,印制企业若更好地遵章守纪、依法经营,必须保持规则的开放性,不断拓展法律法规的宣贯平台。
(二)完善规章滞后 生产经营超前——安全规章修订与印制企业发展存在时效差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规不依,难成方圆。企业一刻不停地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对应的规章和标准,也要适时地补充和完善。近几年,随着产品结构调整,企业资源整合,印制企业的机构和岗位设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与之对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作业标准等技术规范,未必能及时跟上这种变化。过时的没删减,新增的未实践,难免在业务上出现无章可循或有章难循的尴尬。
(三)体系运行不畅 风险控制差强——对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HSE)的消化和吸收不够,好的体系未能产生好的实效。为主动迎合国际标准管理体系的推广,解决将自身融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的问题,印制企业在探索与实践中,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这成了大家优化提升安全工作的新平台。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原本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的科学体系,可以 在企业内部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然而,在体系运行中,还存在危险源辨识方法简单、风险控制措施不力、教育培训方式落后、工作滞后,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应对事故能力较差的问题。
(四)事故致因不清 监管重点偏颇——安全管理的重点,没有突出‚人防‛。现代安全理论认为: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和技防手段的完善,不能有效地阻止事故的发生,人的不安全行为才是事故的主要致因。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7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造成的。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经过大量研究,认为存在着‚88:10:2‛的规律,即100起安全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只有2起是难以预防的。由此可见,企业若搞好安全生产,重点要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对此,我们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培养和评价员工安全素质的手段也不多。
三、加强印制企业安全生产的对策措施
加强印制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印制安全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构建和谐印制为大局,全面推动安全规则、安全机制、安全文化、安全投入等要素的落实,逐步建立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安全生产:领导重‚视‛,更要重‚实‛。搞好印制安全生产,关键在领导,关键在领导认识到位、管理到位、行动到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职工积极投身到安全生产工作中。这里讲的‚到位‛,是指企业各级领导在安全生产上,既要重‚视‛,更要重‚实‛。
在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重‚视‛而不重‚实‛的现象,有的还形成了 ‚地方特色‛。主要表现有:在贯彻上级安全指示精神上,存在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形式主义,出现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布臵与落实上,说的较多做的很少;在查隐防患上,重检查轻整改;在职责与权利上,出现职能权力化、权利利益化、责任淡漠化;在内容与形式上,重表面文章轻实际工作;在衡量经济行为时,重利润成本轻道德底线……具体到生产现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屡见不鲜,监督管理之类统统写 4 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却根本没有检查,缺乏监督,更无查处。诸多不和谐的音符怎能演奏安全的乐章?。
印制企业各级领导应正视这些现象,树立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思想,实实在在地转变作风,完善体制,激活机制,健全规章,强化落实,坚决纠正忽视安全、防松管理的错误倾向,切实保障印制职工的生命和健康权益,用实际行动体现‚安全第一‛的思想,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讲安全的氛围,促进月月安全,实现年年安全。
(二)安评理论升级,评价重点转移。从印制行业现行的两个《安全性评价标准》看,设备设施的危险性评价和作业环境的评价占总评分的77%,而对人安全行为的评价只占总评分的23%,也就是说,我们行业的《安全性评价标准》注重了物防、技防和人防的结合,重点放在了物防和技防上,没有反映出‚人防‛对印制行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可是,现代安全理论研究认为,70%~80%的生产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主要致因。因此,搞好印制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注重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即要突出‚人防‛工作。这就需要对安全性评价理论进行升级,评价的重点要转移到‚人防‛上来。
升级安评价理论,应尽量做到‚两个符合,一个贴近‛。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使之具有前瞻性、系统性;二是符合国家最新安全技术标准,使之工作面更广,指导性更强。‚一个贴近‛是指贴近一线安全管理需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对职工业绩考评上,应该提出‚员工过硬不过硬,安全生产做鉴定;员工称职不称职,安全生产作标尺‛的责任考核标准。
(三)坚持‚一个中心‛,瞄准‚两个基本点‛。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安全理念是安全管理的‚风向标‛,是培养安全氛围的前提和保证。印制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必须积极倡导先进的安全理念。
当前,印制安全工作应坚持‚一个中心‛,瞄准‚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的是人,即以人为中心,而不能以生产为中心,更不能说安全为了生产,安全首先为的是人。‚两个基本点‛的含义:一是安全发展,二是综合治理。
‚一个中心‛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合了构建和谐印制的要求。在生产工作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有了人的生存和健康,才可以谈发展、谈小康、谈和谐。一个企业如果经常发生事故,肯定谈不上和谐。一名职工若受到职业伤害,不管这一天阳光多么灿烂,对其而言,这一年的生活注定暗淡,他前行的每一步,注定充满坎坷与艰难。六中全会为构建和谐社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原则中,把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定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人的生存权、生命权是至高无上的。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安全生产,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安全发展‛的基本点,是印制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是印制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强调指出‚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主题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指出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
‚综合治理‛的基本点,是印制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所在,反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律,要旨是把安全工作做在前,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是我国多年以来的安全生产方针。去年,这8个字方针增加到12个字,即增加了‚综合治理‛。在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指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关键是要全面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到思想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
(四)紧跟时代要求,推进 ‚五个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印制企业应该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常抓不懈‛的思想。在具体工作中,印制人要努力推进‚五个转变‛:一是以法律法规为最低要求,强化安全规章的‚刚性‛,实现安全工作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二是完善风险作业许可制度,推进安全生产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的转变;三是改变安全管理‚一阵风‛的做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集中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转变;四是加大安全基础投入,完善职业安全卫生的‚三大设施‛,推进印制企业安全工作从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五是改进安全绩效考评方法,突出职工的健康和安全,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控制事故指标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转变。
(五)导入ESCSE理论,形成长效机制。ESCSE理论是‚企业安全文化系统建设‛的理论,是以人和人的可靠度为对象,以企业的安全态度、安全行为+职工个人的安全态度、安全行为为管理对象的理论。导入ESCSE理论的实质,就是系统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具有传载性和感染力,形成安全文化氛围,可以对人的安全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实践证明:经历者之间可以构成一个经验氛围,这一氛围对未经历者能够产生持久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表现出从众的心理和行为,也验证着氛围对人的影响力。
现代安全管理倡导‚三全‛理论,要求企业努力做到全方位安全、全过程安全、全员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符合这一思想,因为安全文化可以对每一名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影响。
系统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规范是:企业决策层做出承诺——公布安全政策,包括安全责任、安全目标、安全承诺等;建立管理体制,包括管理权限,管理机制,组织机构,沟通渠道等;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包括用人制度,员工培训与安全设备、装臵和技术手段的投入,良好的工作环境;自我监察完善,如生产工序变更后,安全管理是否配套,专家建议是否可行等。企业管理层做出承诺——明确安全责任,以文件的形式授权,确保责任分明(不交叉、不疏漏);承担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人员资质审核与培训,确保每个员工都胜任工作;奖励和惩罚,使员工有持续的积极性;监察与完善,如建立监督机制,研究外部有价值信息等。职工做出承诺——探索性的工作态度,如了解工作任务与责任,思考可能出现什么差错,应该怎样防止失误等;严谨的工作方法,如弄清工作程序,严格按程序办事等;互相交流的工作习惯,如从他人处获取有用的信息或向他人传递有用的信息等。
(六)强化教育培训,确保责任落实。确保职工生命财产和印制产品安全,确保效益增长和企业稳定,是印制企业安全生产的宗旨和目的。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技能,是抓好安全生产的根本和关键,是实现“两个确保”的基础。
印制企业应继续坚持‚教培结合‛的安全教育之路, 通过贴安全标语、看安全宣传画、办安全板报、读安全专栏、举办安全专题讲座、放安全教育录像、开展安 全知识竞赛、办‚我要安全‛的签名等活动,来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在安全宣传上,要突出宣传对象的广泛性,把过去仅局限于对内部职工的教育培训,扩大到企业活动的相关方,使宣传教育进车间、进处室、进家庭、进相关方。宣传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利用安全月、安全周、安全日、企业媒体、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要坚持反复抓、抓反复,要有持久性,防止一劳永逸的思想。
另外,印制企业应根据《安全性评价标准》,经常性开展‚八种教育‛。还要根据《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培训、意识和能力‛的要求,定期开展各种安全技能培训。
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让所有印制人都牢记‚安全就是生命,数准就是政治‛的安全责任,树立‚一枚不能差,差一枚也不行‛的安全工作态度,加强‚美在一言一行,严在一分一秒,细在一举一动‛的安全工作作风,达到‚精心细检,精包细装,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的安全工作要求。最后,印制企业还要通过各种手段,经常制造安全舆论和安全声势氛围,做到安全警钟常鸣,安全意识常驻。
在责任制的落实上,注重责、权、利的结合,纳入职工业绩档案,作为评价考核依据。在具体工作上,应继续推行安全目标管理,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承包,层层签定安全生产承包责任状。在安全管理网络上,要把安全网络做大、安全网格做细、安全网结做强,建立一只敢抓善管、勇于负责的安全管理队伍。在维护安全规章的严肃性上,安管人员要做到气要壮、腰要硬、理要直、刀要块,信守‚宁愿伤感情,不愿出险情‛工作态度,严格管理,公正管理。一线印制职工应树立‚多一点谨慎少一分祸,少一点麻痹多一分安‛的思想,清楚‚工作将要明金收兵之际,常是事故偷营劫寨之时‛的规律,安全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安全的事,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不能因贪图一时之便,舒服了一阵子,却害了一辈子。在对待事故和隐患的态度上,还要秉承‚三做‛要求,即‚外事内做‛——及时通报外单位的事故经过,按‚四不放过‛原则总结经验教训,以此作为自己的镜子;‚小题大做‛——把生产中的隐患和小苗头当作事故来抓,按‚三定四不推‛要求整改,突出安全无小事思想;‚大题细做‛——把安全工作这根弦绷紧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班组细胞上,在班组每个成员心中都筑起一道安全屏障墙。在安全值班检查上,要定期检查工作中值守的检查人员,即做到检查者有人查,对不认真检查、不认真记录、不认真处理问题和无故不值班的人员,要及时通报批评并作罚款,让其即丢面子又丢票子,此举对他人也可起到敲山震虎的传承作用。
有一句话这样讲,比地大的是海,比海大的是天,比天大的是人的生命——这就叫‚人命关天‛。诚然,印制企业安全工作事关印制人的生命安全,事关国家和企业的产品、财产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搞好印制安全工作,切实保障印制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体现着最广大印制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印制企业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和谐印制建设为重点,坚决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运用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实现推动印制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这样,当和煦春风抚过每一名印制人的心田,大家都会感到——印制工作因安全充满了和谐,印制生活因和谐充了快乐。
第二篇: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
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以人为本”浅淡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来,“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本文分析了与和谐社会的现实统一,着力论述“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指导原则,必须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真正构建起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提出及其内涵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发展理论的当代应用。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中“以人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才是社会主义价值的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对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做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这适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思想结晶,是人类社会历史经过千锤百炼后的必然归宿。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既宏观地指人民群众,也微观地指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现实的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他们的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二、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是人和社会得到协调发展、自然得到尊重的社会。具体地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与外部世界之间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将其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以人为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的制度安排能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各阶层对社会管理和生活现状感到满意,从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显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并把GDP总值看成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惟一指标。事实证明,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的许多严重问题。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
发展观,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和受惠者。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高度重视和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二)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各种经济利益矛盾也凸显出来。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找到化解的办法。
(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人既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其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越是得到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就越能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发展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让各阶层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中来。
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一)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落实在经济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进一步表明,GDP 的多少,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并非“发展”二字的所有内涵,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应让广大人民能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同时我们党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走人民路线,“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落实在经济发展上是坚持走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路线,走符合中国长远利益和人民根本福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必然选择。
(二)用“以人为本”发展理论平衡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缺一不可,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根本经验。在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发展、稳定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从“以人为本”价值导向出发建立和完善保护群众利益的制度机制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群众利益,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快建立和完善保护群众利益的制度机制,注重整体安排、制度创新,不断健全保障内容,逐步扩大保障范围,适时提高保障标准,持久、规范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诉求引导机制。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地实施利益诉求;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财政投入比重,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资于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事业和公共事业;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摘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长期平安的社会秩序,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进步。“以人为本”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自主自觉的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要求把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同时,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全社会人人有责,社会的强势群体、高位置群体更是责任重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共建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杰明,齐彪.中国共产党六十年执政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际大学出版社.2009.9
[2]薛德震.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40论(增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3]杨芷英.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哲学原理,2005(10)
[4]陈正良.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探讨,2005(1)
[5]齐卫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思考[J].社会主义论丛,2005(6)
第三篇:从构建和谐社会看防沙治沙
全国有近1/5的土地沙化,且90集中在西部地区,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土地沙化恶化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农牧业生产条件,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2004年全国2610万贫困人口中有一半分布在沙化严重的西部地区。因此,必须通过防沙治沙不断改善沙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增加农民
收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致富。
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促进民族和谐的重要措施。沙区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在这些地区大力开展防沙治沙,才能改善人民的生存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实现政治安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速推进防沙治沙是保护和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同时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减退,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预防土地沙化,全面治理沙化土地,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具有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当前,防沙治沙与生态建设的形势一样,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呈现出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艰巨性的特点。工作做好了,治沙工作就能进一步走向良性循环,反之可能产生逆转,复归旧态,甚至进一步恶化。因此,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要从改善沙区群众的生存生活条件出发,始终以沙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防沙治沙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防沙治沙工作要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通过深化改革,活化政策机制,调动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积极性。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战略任务,不但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法律、政策、机制、科技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防治步伐。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抓好防沙治沙工作,把持久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为取得生态建设“相持阶段”攻坚战的胜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尊重、激发、鼓励和保护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策和体制。
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社会是停滞的社会。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社会的目标,“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社会财富说到底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马克思肯定的配第的名言。充满活力的社会,会使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可以干成事。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在不影响他人同样权利的情况下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每个人的创造愿望与创造才能、创造成果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只有这样,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社会财富才能充分涌流,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创造达到社会的普遍繁荣与福祉。
必须承认,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全社会创造活力发挥的障碍。这些障碍既有体制上的,也有观念上的。比如,社会阶层之间在人才流动和才华认可方面还存在鸿沟。过去长期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划分方式,使得其他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
由职业人员等)的社会身份和创造性认可度有待提高。又比如,在一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这些城市最具活力的创造群体,然而他们所处的地位、所享受的权益却同他们创造财富的贡献不
相称。
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在制度建设上,就是要建立健全保证一切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劳动与
价值都能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各类人才、有利于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用
人机制;建立健全保证劳动、知识、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从而
使每个人的创造权益都能得到社会的保障。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实现和保证社会公平的体制。
一个稳定、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其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内
容;一方面是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不存在悬殊过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机会均等,每一个社
会成员都应当拥有平等获得收入的机会。从社会公平的两个方面来看,机会均等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社会公平。当前的突出矛盾是机会不均等。今天社会存在的许多怨气和矛盾,根源在于政策
体制上没有完全提供机会均等的机会。在政策体制上,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财
政支持等关系到大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存在“锦上添花”多,而“雪中送炭”少的情况,某些群体或
明或暗被剥夺了平等争取机会的权利。
必须看到,完全平均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一个社会贫富有差距,是人类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现
象。试图建立一种“均富贵”、人人过着一模一样生活水平的社会,只会抑制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活
力。正因为如此,针对计划经济时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改革开放中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
同时又要看到,由于存在劳动者劳动的差距、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占有量的不同、二元经济结
构和自然地理位置差异,以及政策体制上的某些不完善,导致我国社会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不
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衡量社会公平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必须引起执政党和全
社会高度关注的警戒水平。
因此,构建实现社会公平的和谐社会,需要抓紧解决社会公平制度建设。当前最为重要是抓紧
做好以下两条:一是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其贡献
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加强和规范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社会成员通
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富裕起来,再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财政投入要更
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二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通过清晰界定产权、明确权责关系
和依法严格保护产权,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企
业、经营者和各阶层劳动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实现生产经营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信用基
础和市场秩序,推动社会资本实现优化配置,保护和促进各个阶层人员、各类企业和各个地区推动
经
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竟相进发,使一切创造
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政府的管理职能,可以概括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该看到,经济调
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各级政府已
经较为熟悉,调控和应用的能力较强;而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的职能还较为薄弱。如何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地
处理好各种社会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已成为各级
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加强社会管理,既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种社会组织
涌现、多种所有制发展、“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对社会管理提出的客观要求:提供公共服务,包括
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
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包括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
社会组织结构等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
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
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
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
慈善事业相互配合、互相衔接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在全社
会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整合社会管理
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公民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
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政府调控、社会组织和公民协同参与的社会管理的新机制。三是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建立健全公正、透明的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加快公共服
务体制改革步伐,放宽市场准人,引入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部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机制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机制。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公共安全事件、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迅
速上升。为什么日益富裕的社会,反而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矛盾突出?以前我们讳言这样的问题。
然而,世界经验表明,从贫穷迈向富裕阶段,往往是社会不稳定的时期。世界发展进程的历史表明:
一个国家人均GDP越过1000美元后,在人均1000美元~3000美元阶段,即意味着该国社会进人
复杂多变的不稳定时期。在这个阶段,伴随着结构激烈变动、差距扩大、利益关系复杂、人们的政治
参与要求增大,与上述四大现象相伴,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非常容
易出现“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管理失控、社会伦理混乱”,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社会冲突频
繁发生。各国的历史表明,这个阶段是一个“坎”,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一种情况,顺利实现经济转型,迈过这道“坎”,经济发展就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另一种情况,没能顺利越过这道
坎,出现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正好面对如何顺利跨过这道坎。中国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
年增长9.1%,达到11.67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1.4万多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00美元,按照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
到3000美元。我国正好进入各种社会矛盾频繁发生、各种社会风险不断出现的时期。这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需要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人民内部矛盾多数是由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引起的,比如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社会保障
待遇、就业再就业等等。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而
且,这种利益矛盾有时会通过群体性矛盾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
部矛盾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原因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转变
工作作风,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为了保证我国社会顺利越过复杂多变时期的这道“坎”,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抓紧建立健全以下两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创建群众利益正常渠道诉求机
制。通过这套机制,为社会提供一条反映情况、消解怨气、化解矛盾的通道,通过这套机制,推动领
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切实解决问题。二是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
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在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会始终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包
括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自然的以及来自国际的风险,必须时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对可能
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经常进行社会风险情况的搜集、分析和判断,对突发事件的性质、范围,等级、发生时间和区域及时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做好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第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体制
和机制。
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表现为社会关系融洽、社会活动有条不紊、社会机体运转灵活、社会秩序
井然有序,说到底,表现为社会政治的稳定、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在历史上,凡是经济比较繁荣的时
代,都是社会比较稳定,人们得以致力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社会的不断分化与重组,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这就
要求我们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以利于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
在当代中国,要依靠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顺乎
民意、体现民心的政策,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理顺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自家的长治久安,保持社
会政治长期稳定。为此,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广大群众在经济发
展中得到实惠,在发展中化解各类矛盾。第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
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第三,发挥党
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
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第四,依法规范社会行为,通过舆论、宣传、教育
和引导,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
益矛盾。
《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从制度建设入手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也要从小事做起
当前位置: 首页>>阿凡提评论>>网友言论 >> 正文 天山网--新疆重点新闻网站、新疆网络第一媒体 构建和谐社会也要从小事做起
【稿 源】 作者来稿 【作 者】 【发表时间】 2007年04月16日 10:32:1
5近日,在阿克苏市某小区告示栏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温馨提示:×区四单元301住户,为了您家里安全,出门请关好您的窗户”。看了这样的提示,的确让人有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该户主人看到后一定会不好意思,还要心存感激,同时也向该小区所有住户发出了
安全。
今天我们一讲和谐社会往往有人喜欢从大处着眼,如三农问题、反腐倡廉、贫富差距
等,而且把这些问题都归咎于政府,认为都是政府的事。不错,这些问题固然是构建和谐
社会过程中必须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各方积极参与,社会是由无
数个家庭、机关、学校、企业、群团、社区、村组等社会“细胞”组成的大系统。成百个
社区的和谐,千万个家庭的和睦才能使整个社会从一般和谐达到比较和谐,从较好和谐实
现全面和谐。
和谐其实是具体的,和谐就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公交车上为老幼让座,能让拥
挤的车里散发和谐宽松的气氛;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平易近人,谦虚谨慎能够促成人际
交往的和谐,同事间的和谐,上下级之间的和谐;讲究卫生,爱护动植物,就能构成环境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把握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把
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的任务。是全国人民的宏伟
大业,完成这样的伟业,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需要
从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德为大德,和
谐就在其中。
作者:刘喜进(阿克苏市工商联)
(责任编辑: 王大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