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马原部分课后习题复习答案

时间:2019-05-14 22:3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版马原部分课后习题复习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版马原部分课后习题复习答案》。

第一篇:2018年版马原部分课后习题复习答案

2018年版马原部分课后习题复习答案

1.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第10-13页

①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紧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验为检验标准;

② 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 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⑤ 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5-28页(参考2018年版教材第54页思考题第2题)

(1)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① 物质决定意识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b、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性)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 12

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③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38-40页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不断前进。因此,掌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我们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4.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46-48页

① 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② 分析与综合: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③ 抽象与具体: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④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 12

5.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72-74页

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3-84页。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7.为什么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91-92页。

答:真理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掲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8.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61-63页。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表现有: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 12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③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创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9.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119-121,124-125页(2018年版教材第158页思考题第2题)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客观依据:

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重要意义: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坚持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工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 12

10.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150-152页(2018年版教材第158页思考题第4题)答:(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⑤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⑥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即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11.什么是生产力,其基本要素是什么?116-117页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2)基本要素:

①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于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② 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人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 12

③ 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12.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消极后果。166-168页 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2)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3)消极后果:

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②阻碍技术的进步;

③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13.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162-163,168-169页(2018年版教材第210页思考题第2题)

①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社会矛盾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② 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是说私人劳动要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如果交换不成功,制造商品的的具体劳动就得不

/ 12

到社会的承认,抽象劳动就不能实现其价值,这就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二者的矛盾又形成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另外,如果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让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甚至破产。这显然又形成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9-201页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此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也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15.什么是商品经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161页

(1)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2)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两个

①存在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就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一个人要想

/ 12

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16.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227-233页,重点认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对待负面影响的正确态度(尤其232-233页)(2018年版教材第252页思考题第3题)

(1)认识: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金融全球化; ④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③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 ③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3)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 12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4)对待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正确态度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17.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244-251页(2018年版教材第252页思考题第5题)(1)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的理解:

1)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①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③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保护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2)资本主义的自身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③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2)对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

/ 12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②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当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 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18.请结合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谈谈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269-278页(2018年版教材第288页思考题第3题)

(1)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②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③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

④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⑤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⑥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⑦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⑧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

/ 12

党的领导;

⑨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它在本质层次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怎样创造性地付诸实践的层次上,则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不是就本质层次说的,而是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现形式而言的。形象地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生出来的“流”。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请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贡献。268-269,287-288页(2018年版教材第289页思考题第4题)

答: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复苏,并出现区域性强劲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取得的成功。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使世界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0.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95-303页(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 12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仁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在生产关系上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国家也将消亡,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将失去作用。战争也将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将归于消失。同时,在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将达成和谐。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关系的高度和谐相联系,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 12

第二篇: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1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1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A.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的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5.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8.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9.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10.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1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12.价值的特性是(ABCD)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13.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CD)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15.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BCD)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

1.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发展中特别重视的问题,思想家们有各自的认识,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2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知行终始不相拜、知行相资以为用则知行并进而有功。

材料3 宋明理学的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材料4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而且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请回答:

(1)材料1、2、3、4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材料1、2、4的共同点是什么?(3)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什么?为什么?

(4)材料4的哲学含义,并概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及理论回到实践中从而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答案要点:(1)材料1、2、3、4共同特点是“知行合一”的观点。(2)材料1、2、4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唯物主义知行合一观。

(3)材料3的哲学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因为王阳明是把对于封建道德认识和道德活动作为认识的出发点是归宿点,这种“知行统一”观是以“心”为基础(不是实践),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知行统一观。

(4)材料4的含义有二,一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强调了正确理论、革命精神对革命行动的反作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理论在实践中产生、检验、丰富、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革命理论是革命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人们掌握了革命理论就会变为革命精神运用革 神指导人们的行动就变成革命行动.所以没有革命的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二是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命题中第二句话正确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思想理论的力量只有当它们被作为实践力量的人所掌握才能真正外化为物质力量,达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②理论回到实践中去,就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因为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群众需要理论指导,而理论需要回到群众中去,找到自己实现的物质力量。概而言之,材料4揭示了理论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推动世界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理论回到实践中,实现飞跃的条件是:理论首先尽可能正确;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回到实践中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和手段;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2.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和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扫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 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答案要点: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3)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五、论述题

1.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答案要点: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

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

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也是不可能的。

2.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指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和逼近。真理的相对性,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是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第二,指每一真理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相互区别的,但又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第二,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样都是错误的。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相对性,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绝对性,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性。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检验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我们必须坚持,对它的种种怀疑和反对都是缺乏根据的,因而是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许多具体观点.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作出的,它们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有的则应该根据条件的变化得到不断的修正。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也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活生生的学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只有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回答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科学结论。

第三篇:继电保护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张保会 尹项根主编

1.2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继电保护装置就是指能反应电力系统中设备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并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它的作用包括:1.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不动作;2.电力系统部正常运行时发报警信号,通知值班人员处理,使电力系统尽快恢复正常运行;3.电力系统故障时,甄别出发生故障的电力设备,并向故障点与电源点之间、最靠近故障点断路器发出跳闸指令,将故障部分与电网的其他部分隔离。1.3继电保护装置通过哪些主要环节完成预定的保护功能,各环节的作用是什么? 答:继电保护装置一般通过测量比较、逻辑判断和执行输出三个部分完成预定的保护功能。测量比较环节是册来那个被保护电器元件的物理参量,并与给定的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给出“是”、“非”、“0”或“1”性质的一组逻辑信号,从而判别保护装置是否应该启动。逻辑判断环节是根据测量环节输出的逻辑信号,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判定故障的类型和范围,最后确定是否应该使断路器跳闸。执行输出环节是根据逻辑部分传来的指令,发出跳开断路器的跳闸脉冲及相应的动作信息、发出警报或不动作。1.6线路上装设两组电流互感器,线路保护和母线保护应各接哪组互感器?

答:线路保护应接TA1,母线保护应接TA2。因为母线保护和线路保护的保护区必须重叠,使得任意点的故障都处于保护区内。1.8后备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答:后备保护的作用是在主保护因保护装置拒动、保护回路中的其他环节损坏、断路器拒动等原因不能快速切除故障的情况下,迅速启动来切除故障。

2.6为什么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灵敏度、动作时间需要同时逐级配合,而电流速断的灵敏度不需要逐级配合?

答: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整定值按照大于本线路流过的最大负荷电流整定,不但保护本线路的全长,而且保护相邻线路的全长,可以起远后备保护的作用。当远处短路时,应当保证离故障点最近的过电流保护最先动作,这就要求保护必须在灵敏度和动作时间上逐级配合,最末端的过电流保护灵敏度最高、动作时间最短,每向上一级,动作时间增加一个时间级差,动作电流也要逐级增加。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越级跳闸、非选择性动作现象的发生。由于电流速断只保护本线路的一部分,下一级线路故障时它根本不会动作,因而灵敏度不需要逐级配合。

2.11在双侧电源供电的网络中,方向性电流保护利用了短路时电气量的什么特征解决了仅利用电流幅值特征不能解决的问题?

答:在双侧电源供电网络中,利用电流幅值特征不能保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方向性电流保护利用短路时功率方向的特征,当短路功率由母线流向线路时表明故障点在线路方向上,是保护应该动作的方向,允许保护动作。反之,不允许保护动作。用短路时功率方向的特征解决了仅用电流幅值特征不能区分故障位置的问题,并且线路两侧的保护只需按照单电源的配合方式整定配合即可满足选择性。

2.12功率方向判别元件实质上是在判别什么?为什么会存在“死区”?什么时候要求它动作最灵敏? 答:功率方向判别元件实质是判别加入继电器的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cos(,并且根据一定关系+a)是否大于0]判别初短路功率的方向。为了进行相位比较,需要加入继电器的电压、电流信号有一定的幅值(在数字式保护中进行相量计算、在模拟式保护中形成方波),且有最小的动作电压和电流要求。当短路点越靠近母线时电压越小,在电压小雨最小动作电压时,就出现了电压死区。在保护正方向发生最常见故障时,功率方向判别元件应该动作最灵敏。

2.14为了保证在正方向发生各种短路时功率判别元件都能动作,需要确定接线方式及内角,请给出90°接线方式正方向短路时内角的范围。

答:(1)正方向发生三相短路时,有0°

(2)正方向发生两相短路,当短路点位于保护安装处附近,短路阻抗Zd《Zs时,0°

综合三相和各种两相短路的分析得出,当0°<的条件应为30°

<90°时,使方向继电器在一切故障情况下都能动作2.17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接地短路后,试分析、总结:(1)零序电压、电流分量的分布规律;(2)负序电压、电流分量的分布规律;(3)正序电压、电流分量的分布规律。

答:(1)零序电压——故障点处零序电压最高,距故障点越远零序电压越低,其分布取决于到大地间阻抗的大小。零序电流——由零序电压产生,由故障点经线路流向大地,其分布主要取决于送电线路的零序阻抗和中性点接地变压器的零序阻抗,与电源点的数目和位置无关。(2)负序电压——故障点处负序电压最高,距故障点越远负序电压越低,在发电机中性点上负序电压为零。负序电流的分布取决于系统的负序阻抗。(3)正序电压——越靠近电源点正序电压数值越高,越靠近短路点正序电压数值越低。正序电流的分布取决于系统的正序阻抗。

2.23图2.59所示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全部不接地,如果发生单相接地,试比较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中零序电流、零序电压、零序功率方向的差异。

答:零序电流:在非故障线路中流过的电流其数值等于本身的对地电容电流,在故障线路中流过的零序电流数值为全系统所有非故障元件对地电容电流之和。零序电压:全系统都会出现量值等于相电压的零序电流,各点零序电压基本一样。零序功率方向:在故障线路上,电容性无功功率方向为线路流向母线;在非故障线路上,电容性无功功率方向为母线流向线路。

3.1距离保护是利用正常运行与短路状态间的哪些电气量的差异构成的?

答: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保护安装处的电压接近额定电压,电流为正常负荷电流,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为负荷阻抗,其值较大,阻抗角为功率因数角,数值较小;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时,保护安装处的电压变为母线残余电压,电流变为短路电流,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变为保护安装处与短路点之间一段线路的短路阻抗,其值较小,阻抗角为输电线路的阻抗角,数值较大,距离保护就是利用了正常运行与短路时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即测量阻抗之间的差异构成的。3.2什么是保护安装处的负荷阻抗?

答:负荷阻抗是指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保护安装处的电压(近似为额定电压)与电流(负荷电流)的比值。因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电压较高、电流较小、功率因数较高(即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较小),负荷阻抗的特点是量值较大,在阻抗复平面上与R轴之间的夹角较小。3.6在本线路上发生金属性短路,测量阻抗为什么能够正确反应故障的距离?

答:电力系统发生金属性短路时,在保护安装处所测量Um降低,Im增大,它们的比值Zm变为短路点与保护安装处之间短路阻抗Zk;对于具有均匀参数的输电线路来说,Zk与短路距离Lk成正比关系,即Zm=Zk=Z1Lk(Z1=R1+jX1,为单位长度线路的复阻抗),所以能够正确反应故障的距离。3.7距离保护装置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简述各部分的作用。

答:距离保护一般由启动、测量、振荡闭锁、电压回路断线闭锁、配合逻辑和出口等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述如下:

(1)启动部分:用来判别系统是否发生故障。系统正常运行时,该部分不动作;而当发生故障时,该部分能够动作。通常情况下,只有启动部分动作后,才将后续的测量、逻辑等部分投入工作。

(2)测量部分:在系统故障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测定出故障方向和距离,并与预先设定的保护范围相比较,区内故障时给出动作信号,区外故障时不动作。

(3)振荡闭锁部分:在电力系统发生振荡时,距离保护的测量元件有可能误动作,振荡闭锁元件的作用就是正确区分振荡和故障。在系统振荡的情况下,将保护闭锁,即使测量元件动作,也不会出口跳闸;在系统故障的情况下,开放保护,如果测量元件动作且满足其他动作条件,则发出跳闸命令,将故障设备切除。(4)电压回路断线部分:电压回路断线时,将会造成保护测量电压的消失,从而可能使距离保护的测量部分出现误判断。这种情况下应该将保护闭锁,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误动。

(5)配合逻辑部分:用来实现距离保护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配合以及三段式保护中各段之间的时限配合。(6)出口部分:包括跳闸出口和信号出口,在保护动作时接通跳闸回路并发出相应的信号。3.8为什么阻抗继电器的动作特性必须是一个区域?

动保护中,通道中传送的是线路两端电流的信息,可以是用幅值、相角或实部、虚部表示的相量值,也可以是采样得到的离散值。在纵联电流相位差动保护中,通道中传送的是表示两端电流瞬时值为正(或负)的相位信息,例如,瞬时值为正半周时有高频信息,瞬时值为负半周时无高频信息,检测线路上有高频信息的时间,可以比较线路两端电流的相位。不同的通道有不同的工作方式,对于载波通道而言,有三种工作方式,即正常无高频电流方式、正常有高频电流方式和移频方式。对于光纤及微波通道,取决于具体的通信协议形式。

4.12输电线路纵联电流差动保护在系统振荡、非全相运行期间,会否误动,为什么?

答:系统振荡时,线路两侧通过同一个电流,与正常运行及外部故障时的情况一样,差动电流为量值较小的不平衡电流,制动电流较大,选取适当的制动特性,就会保证不误动作。非全相运行时,线路两侧的电流也为同一个电流,电流纵联差动保护也不误动作。

4.14为什么纵联电流差动保护要求两侧测量和计算的严格同步,而方向比较式纵联差动保护原理则无两侧同步的要求?

4.20什么是闭锁角,由什么决定其大小,为什么保护必须考虑闭锁角,闭锁角的大小对保护有何影响? 4.21什么是相继动作,为什么会出现相继动作,出现相继动作对电力系统有何影响? 答:在输电线路保护中,一侧保护先动作跳闸后,另一侧保护才能动作的现象称为相继动作。

随着被保护线路的增长,为了保证区外故障时不误动作,要求保护的闭锁角增大,从而使动作区域变小,内部故障时有可能进入保护的不动作区。由于在内部故障时高频信号的传输延时对于电流相位超前侧和滞后侧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滞后的N侧来说,超前侧M发出的高频信号经传输延迟后,相当于使两者之间的相位差缩小,高频信号的间断角加大,有利于其动作,所以N侧是可以动作的;但对于超前的M侧来说,N侧发来的信号经延时后相对于加大了两侧电流的相位差,使M侧感受到的高频信号的间断角变得更小,有可能小于整定的闭锁角,从而导致不动作。为解决M端不能跳闸问题,当N侧跳闸后,停止发高频信号,M侧只能收到自己发的高频信号,间隔180°,满足跳闸条件随之跳闸。出现相继动作后,保护相继动作的一端故障切除的时间变慢。5.2何为瞬时性故障,何谓永久性故障?

答:当故障发生并切除故障后,经过一定延时故障点绝缘强度恢复、故障点消失,若把断开的线路断路器再合上就能够恢复正常的供电,则称这类故障是瞬时性故障。如果故障不能自动消失,延时后故障点依然存在,则称这类故障是永久性故障。

5.3在超高压电网中使用三相重合为什么要考虑两侧电源的同期问题,使用单项重合闸是否需要考虑同期问题?

答:三项重合闸时,无论什么故障均要切除三项故障,当系统网架结构薄弱时,两侧电源在断路器跳闸以后可能失去同步,因此需要考虑两侧电源同期问题;单相故障时只跳单相,使两侧电源之间仍然保持两相运行,一般是同步的;因此,单相重合闸一般不考虑同期问题。5.5如果必须考虑同期合闸,重合闸是否必须装检同期元件? 答:如果必须考虑同期合闸,也不一定必须装检同期元件。当电力系统之间联系紧密(具有三个以上的回路),系统的结构保证线路两侧不会失步,或当两侧电源有双回路联系时,可以采用检查另一线路是否有电流来判断两侧电源是否失去同步。5.12什么是重合闸前加速保护?

答:所谓前加速就是当线路第一次故障时,靠近电源端保护无选择性动作,然后进行重合。如果重合于永久性故障上,则在断路器合闸后,再有选择性的切除故障。5.13什么是重合闸后加速保护?

答:所谓后加速就是当线路第一次故障时,保护有选择性的动作,然后进行重合。如果重合于永久性故障上,则在断路器合闸后,再加速保护动作瞬时切除故障,而与第一次动作是否带有时限无关。6.1变压器可能发生哪些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它们与线路相比有何异同?

答:变压器故障可以分为油箱外和油箱内两种故障,油箱外得故障主要是套管和引出线上发生相间短路和接地短路。油箱内的故障包括绕组的相间短路、接地短路、匝间短路以及铁芯的烧损等。

(2)比率制动。

令差动电流为Id= I`1+I`2 制动电流为Ires=|(I`1-I`2)/2| 则比率制动式纵差保护的动作方程为 Id>K(Ires-Ires.min)+Id.min,当Ires>Ires.mim Id>Id.min,当Ires≤Ires.min

式中,Ires.min成为拐点电流;Id.min为启动电流;K为制动线斜率.7.4发电机的完全差动保护为何不反应匝间短路故障,变压器差动保护能反应吗?

答;发电机的完全差动保护引入发电机定子机端和中性点的全部相电流I1和I2,在定子绕组发生同相匝间短路时两侧电流仍然相等,保护将不能够动作。变压器匝间短路时,相当于增加了绕组的个数,并改变了变压器的变比,此时变压器两侧电流不再相等,流入差动继电器的电流将不在为零,所以变压器纵差动保护能反应绕组的匝间短路故障。8.2试述判别母线故障的基本方法。

答:(1)全电流差动原理判别母线故障。在正常运行以及母线范围以外故障时,在母线上所有连接元件中,流入的电流和流出的电流相等,或表示为∑Ipi=0;当母线上发生故障时,所有与母线连接的元件都向故障点供给短路电流或流出残留的负荷电流,按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有∑Ipi=Ik(短路点的总电流)。

(2)电流相位差动原理判别母线故障。如从每个连接元件中电流的相位来看,则在正常运行以及外部故障时,则至少有一个元件中的电流相位和其余元件中的电流相位是相反的,具体说来,就是电流流入的元件和电流流出的元件这两者的相位相反。而当母线故障时,除电流等于零的元件以外,其他元件中的电流是接近同相位的。

8.6简述何谓断路器失灵保护。

答:所谓断路器失灵保护,是指当故障线路的继电保护动作发出跳闸脉冲,但其断路器拒绝跳闸时,能够以较短的时限切除与其接在同一条母线上的其他断路器,以实现快速后备同时又使停电范围限制为最小的一种后备保护。

第四篇:马原复习答案总结

2011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马原考试复习资料

题型:

第一部分:单选题

10个

每个1分

10分 第二部分:多选题

10个

每个2分

20分 第三部分:辨析题

4个

每个5分

20分 第四部分:简答题

5个

5选4 每个7分

28分 第五部分:论述题

2个

2选1 每个10分

10分 第六部分:材料题

1个

每个10分

12分 绪论部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质变量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意识能动性

实践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真理与有用性问题

真理与谬误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影响

经济学部分: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价值规律的表现与作用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工资问题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经济危机

金融寡头

科社部分: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特别提醒学生注意近五年的考研试题中马原部分!

马克思基本原理参考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5)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在什么意义上说哲学基本问题:①是哲学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②是人类认识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是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③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其一,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时物质,不仅自然界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答:错误。客观实在性和根本属性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和物质的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术语,具有不同的意义。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就物质和意识相比较而言,意识是主观的,物质是客观的,这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是就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言。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坚持唯物论;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是坚持辩证法。因此,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混同为物质的根本属性。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表现在:①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事物矛盾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两种属性。

首先,它们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矛盾的共性,无条件的、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矛盾的个性,有条件的、相对性,二者是不能混淆的。

其次,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 与个性、一般性与个别性的有机统一。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纯粹特殊性,也没有脱离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

再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量变与质变规律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一定限度的必然结果,且二者可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6.否定之否定定律

(1)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指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指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辨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这三个过程(实质),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发展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总趋势。

7.意识能动性定义:意识的能动性集中表现在可以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8.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进行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第二,处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实践。第三,创造精神文化的科学实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③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通过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首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感知事物的现象。其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④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首要和基本的观点。人的认识,从它的产生、发展、检验标准到归宿,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实践,离开实践,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正确的认识。

9.真理与有用:真理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

10.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符合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驳、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因素。(1分)

科学技术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2分)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其他要素的渗透力度直接 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2分)

(2)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①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同生产力发展日益构成倍数或指数关系,引起生产力成倍或跳跃式发展。②它日益成为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在现代生产中,首先是科学的发现和突破而后应用于生产过程,开辟大批新产业。③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意义、这一命题是党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①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努力发展高科技、振兴教育、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③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自己补充):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另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1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4.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应以及自然条件等.1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的本质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社会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3)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5)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

16.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价格波动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这种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

第一,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

第二,价格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第三,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消极作用:

一、可能导致垄断的产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6.劳动成为商品的条件:①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② 劳动者须一无所有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1.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包括· 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付出的费用(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需要,而且还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即价值的源泉,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的源泉。

17.劳动力工资问题:1)工人出卖的商品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以劳动价格现象掩盖了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资本主义工资的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还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 4)现阶段工资的提高改变不了被剥削的地位

金融资本是“银行支配而国家应用的资本”

答:错误。金融资本是垄断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命题的错误没有指出垄断这个重要内容,或者说没有指出进入资本的垄断实质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成。

错误。(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分)

1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是不变资本,它在生产中只是转移和再现原有的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是可变资本,它在生产中能创造剩余价值。(3分)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原有价值转移和再现,价值量没有变化,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使原有价值增值,产生剩余价值

两者划分的意义表现在: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和源泉,这种区分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19.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阶段:制造出新商品,生产出剩余价值。售卖阶段:售出新商品,收回货币。(3分)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1)货币资本,它的职能就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2)生产资本,它的职能就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3)商品资本,它的职能就是把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出售,转化为货币,收回预付的产业资本,并实现剩余价值。(4分

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同时并存,三种职能形式时间上继起。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资本在运动中增值。

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1资本的周转时间, 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

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答: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加快预付资本的的周转速度,其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正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M=m'〃v〃n。可见,M与n成正比例关系。(3分)

(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则其计算公式为:M'=M/v=m'〃n。可见,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3分)

2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但这是相对生产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比例关系破坏;第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商品积压过剩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然阶段。

21.金融寡头: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 “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

2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分)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2分)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1分)

A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① m 的高低 ② 资本有机构成高低 ③ 资本周转快慢 ④ 不变资本的节省

B.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意义(论述题多年考到)

答:(1)资本循环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为了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单个产业资本,必须按其再生产过程所要求的一定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保持继起。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7分)

(2)撇开资本主义性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经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根据再生产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也必须使三部分资金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保持继起。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三者互相衔接,保持平衡,才能使资金循环连续不断。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8分)

第五篇:发电厂电气部分复习课后习题

仅供参考

第三章 常用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1 研究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发热有何意义?长期发热和短时发热各有何特点?

答:电气设备有有电流通过时将产生损耗,这些损耗都将转变成热量使电器设备的温度升高。发热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使绝缘材料性能降低;使金属材料的机械强度下降;使导体接触电阻增加。导体短路 时,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短路电流很大,发热量仍然很多。这些热量在适时间内不容易散出,于是导体的温度迅速升高。同时,导体还受到电动力超过允许值,将使导体变形或损坏。由此可见,发热和电动力是电气设备运行中必须注意的问题。长期发热是由正常工作电流产生的; 短时发热是由故障时的短路电流产生的。

3-2 为什么要规定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发热允许温度?短时发热允许温度和长期发热允许温 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导体连接部分和导体本身都存在电阻(产生功率损耗);周围金属部分产生磁场,形成涡流和 磁滞损耗;绝缘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损耗,如tan值的测量

载流导体的发热:长期发热:指正常工作电流引起的发热 短时发热:指短路电流引起的发热

一 发热对绝缘的影响:绝缘材料在温度和电场的作用下逐渐变化,变化的速度于使用的温度有关;

二发热对导体接触部分的影响:温度过高 → 表面氧化 → 电阻增大 ↑ → I R ↑→ 恶性循环;

三发热对机械强度的影响:温度达到某一值 → 退火 → 机械强度 ↓→ 设备变形 如:Cu长期发热70 C短期发热300 C,Al长期发热 70 C 短期发热 200。3-6 电动力对导体和电气设备的运行有何影响?

答:电气设备在正常状态下,由于流过导体的工作电流相对较小,相应的电动力较小,因而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而在短路时,特别是短路冲击电流流过时,电动力可达到很大的数值,当载流导体和电气设备的机械强度不够时,将会产生变形或损坏。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必 须研究短路冲击电流产生的电动力的大小和特征,以便选用适当强度的导体和电气设备,保证 足够的动稳定性。必要时也可采用限制短路电流的措施。

3-10 可靠性的定义是什么?电力设备常用的可靠性指标有哪些?

答:可靠性定义为元件、设备和系统在规定的条件和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电气设备分可修复元件和不可修复元件;

不可修复元件的可靠性指标:可靠度R(t)、不可靠度F(t)、故障率(t)和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TF,TU;可修复元件的可靠性指标:可靠度R(t)、不可靠度或失效度F(t)、故障率(t)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TD 3-12 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指标有哪些?

答:主接线的可靠性指标有某种供电方式下的可用度、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每年平均停用时间和故障频率。

第四章 电气主接线及设计

4-2 隔离开关与断路器的主要区别何在?在运行中,对它们的操作程序应遵循哪些重要原则?

答:断路器有开合电路的专用灭弧装置,可以开断或闭合负荷电流和开断短路电流,故用来作为接通或切断电路的控制电器。隔离开关没有灭弧装置,其开合电流作用极低只能用做设备停用后退出工作时断开电路。

仅供参考

操作顺序:送电时先合隔离开关,且先合母线侧隔离开关,再合出线侧隔离开关,最后合断路器;断电时先断断路器,再断出线侧隔离开关,最后断母线侧隔离开关。4-3主母线和旁路母线各起什么作用? 答:主母线主要那个用来汇集电能和分配电能,旁路母线主要用于配电装置检修断路器时不致导致中断回路而设计。

4-6 选择主变压器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容量、台数、型式、绕组数、接线方式

4-8 电气主接线中通常采用哪些方法限制短路电流? 答:短路电流比额定电流大的多,有可能超过电气设备的承载能力,将电气设备烧毁,因此,必须限制短路电流,限制方法有:(1)在发电厂和变电站的6-10kv配电装置中,加装限流电抗器限制短路电流(a)在母线分段处设置母线电抗器,目的是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变压器低压侧断路器、母联断路器等能按各回路额定电流来选择,不因短路电流过大而使容量升级。(b)线路电抗器:主要用来限制电流馈线回路短路电流;(c)分裂电抗器

(2)采用低压分裂绕组变压器。当发电机容量越大时,采用低压分裂绕组变压器组成扩大单元接线以限制短路电流。

(3)采用不同的主接线形式和运行方式。4-10

另外第四章掌握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和主接线的基本接线形式、每种接线方式的适用范围和特点,见课本P100-P116 第五章 厂用电接线及设计

5-1 什么叫厂用电和厂用电率?

答:发电机在启动,运转、停止,检修过程中,有大量电动机手动机械设备,用以保证机 组2

仅供参考 的主要设备和输煤,碎煤,除尘及水处理的正常运行。这些电动机及全厂的运行,操作,实 验,检修,照明用电设备等都属于厂用负荷,总的耗电量,统称为厂用电。厂用电耗量占发电 厂全部发电量的百分数,称为厂用电率。5-2 厂用电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答:发电机在启动、运转、停机,检修过程中,有大量电动机手动机械设备,用以保证机组的主要设备和输煤,碎煤,除尘及水处理等的正常运行。降低厂用电率可以降低电能成本,同时也相应地增大了对电力系统的供电量。

5-4 对厂用电接线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对于厂用电接线的要求主要有: 1)各机组的厂用电系统是独立的; 2)全厂新公用负荷应分散接入不同机组的厂用母线; 3)充分考虑发电厂正常,事故,检修启动等运行方式下的供电要求,尽可能的使切换操作 简便,启动电源能在短时间内投入; 4)充分考虑电厂分期建设,连续施工过程中厂用电系统的运行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对公用 负荷供电的影响,要便于过渡,尽量减少改变和更换装置。5)200MW 及以上的机组应设置足够容量的交流事故保安电源。

5-9 何谓厂用电动机的自启动?为什么要进行电动机自启动校验?

答:厂用电系统运行的电动机,当突然断开电源或厂用电压降低时,电动机转速就会下降,甚至会停止运行,这一转速下降的过程称为惰行。若电动机失去电压后,不与电源断开,在很 短时间内,厂用电源恢复或通过自动切换装置将备用电源投入,此时,电动机惰行还未结束,又自动启动恢复到稳定状态运行,这一过程称为电动机自启动。分为:⑴失压自启动;⑵空载自启动;⑶带负荷自启动。若参加自启动的电动机数目多,容量大时,启动电流过大,可能会使厂用母线及厂用电网络电压下降,甚至引起电动机过热,将危及电动机的安全以及厂用电网 络的稳定运行,因此,必须进行电动机自启动校验。第六章 导体和电气设备的原理与选择

1、要求掌握各种电气设备选择方法、校验内容,重点是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抗器、母线。

2、电弧形成原理与熄灭条件?见课本P173-P175

3、计算题:

一般电气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抗器

热稳定校验:It2t≥Qk

动稳定校验:ies≥ish 导体(即母线):动稳定校验:第七章 配电装置

7-1 对配电装置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对配电装置的基本要求是:1)保证运行可靠;2)便于操作、巡视和检修;3)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4)力求提高经济性;5)具有扩建的可能。

7-2 试述最小安全净距的定义及其分类。

答:最小安全净距是指在这一距离下,无论在正常最高工作电压或出现内、外过电压时,都不使空气气隙被击穿,对于敞露在空气中的屋内、外配电装置中有关部分之间的最小安全净距分为 A、B、C、D、E 五类。

7-3 试述配电装置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配电装置按电气设备装设地点不同,可分为屋内配电装置和屋外配电装置;按其组装方式,可分为装配式和成套式。

屋内配电装置的特点:1)由于允许安全净距小和可以分层布置而使占地面积较小;2)维修、巡视和操作在室内进行,可减少维护工作量,不受气候影响;3)外界污秽空气对电气设备 影3

phal 热稳定校验:SminQkKCf

仅供参考

响较小,可减少维护工作量;房屋建设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但可采用价格较低的户内设 备。

屋外配电装置的特点:1)土建工作量和费用较小,建设周期短;2)与屋内配电装置相比,扩建比较方便;3)想念设备之间距离较大,便于带电作业;4)与屋内配电装置相比,占地面积大;5)受外界环境影响,设备运行条件较差,需加强绝缘;6)不良气候对设备维修和操作影响大

成套配电装置的特点:1)电气设备封闭可半封闭的金属中,相间和对地距离可缩小,结构 紧凑,上地面积小;2)所有设备已在工厂组装成一体;3)运行可靠性高,维护方便;4)耗用 钢材较多,造价较高。

第八章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控制与信号

1、发电厂的控制方式:主控制室的控制方式、单元控制室的控制方式

变电站的的控制方式

2、二次回路接线图:用二次设备特定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来表示二次设备相互连接情况的电气接线图。

3、发电厂中有哪些信号装置?各有什么作用?

答:发电机的设备装置主要有:

(1)事故信号。如断路器发生事故跳闸时,立即用蜂鸣器发出较强的音响,通知运行人员进行处理。同时,断路器的位置指示灯发出闪光。

(2)预告信号。当运行设备出现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情况时,例如:发电机过负荷,变压器过负荷,二次回路断线等,便发出另一种有别于事故信号的音响—铃响。此外,标有故障内容的光字牌也变亮。

(3)位置信号。包括短路位置信号和隔离开关位置信号,前者使用灯光来表示集合、跳闸位置;而后者则是一种位置指示灯来表示其位置状况。

仅供参考

(4)其他信号。如指挥信号、联系信号和全厂信号等。这些信号是全厂公用的,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装设。

下载2018年版马原部分课后习题复习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版马原部分课后习题复习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1 绪论 1.1电力系统如果没有配备完善的继电保护系统,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情景? 答:现代的电力系统离开完善的继电保护系统是不能运行的。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电源至故障点之间......

    马原课后感想

    马原课后感想 或许,大多数人在小时候都曾被这样要求过:你应该做什么,你不应该做什么。这是父母长辈们所给予的要求,亦是这个社会的要求,充满了严谨与忐忑,但我们在接受的同时,却又......

    马原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马原第二章习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 自在自然 自然界 客观世界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集合论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作业答案:集合论部分 P90:习题六 5、确定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2) (4){} (6){a,b}{a,b,c,{a,b}} 解答:(2)假(4)真(6)真 8、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5){{1,2},{2,1,1},{2,1,1,2}} (6){{,2},{2}} 解......

    铁路信号基础设备课后习题答案部分

    第五章 轨道电路 1.简述轨道电路的基本原理。它有哪两个作用? 轨道电路就是用钢轨作为导线,其一端接轨道电源,另一端接轨道继电器线圈所构成的电气回路。由钢轨、绝缘节、导接......

    马原复习参考2

    绪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

    马原复习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原理 复习题 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