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今中国存在的主要文化问题
当今中国存在的主要文化问题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电算化 班级:z0903 学号:1141090308 姓名:杨菊
当今中国存在的主要文化问题
一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只体现少数人的价值观,难以在企业内开展与传播
2、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是四分五裂的4、企业文化缺乏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仍墨守陈规
三 农村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5、领导者的管理政策与企业文化不一致,使组织中的成员对企业文化产生怀疑和不信态度一是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作为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实事工程的“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工程”和“三送工程”因经费困难在宿城区无力全面实施,宿城区不是省财政转移支付区,没有列入省财政专项补助范围,无法得到文化站达标工程专项资金补助,由于区乡两级财力十分有限,没有能力独自承担实施两项工程所需资金,特别是区划调整后,宿城区农业人口增加到现在的66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比重达到75%,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
二是文化活动用房流失严重,设施不全。全区13个乡镇中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达标文化站仅2个;不达标站2个;9个乡镇文化站为无房站,文化活动设施不全,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三是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现有的乡镇文广中心人员是2001年前后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通过竞争上岗的人员,不少人来自民政、城建等站所,专业性较强的文化人才缺乏,而且相当部分乡镇文广中心人员名义从事文化工作,实际上借用到其他岗位上,导致有的乡镇街道常年不举办文化活动。
四是文化活动开展较少,活动形式单一。农村文化阵地和文艺人才的缺失,使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即使有的乡镇也搞一些文艺活动,但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文章概述了“企业文化”的含义、内容和特点;概括了企业文化的作用;重点论述了我国企业文化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以望企业管理者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企业文化;问题,措施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从企业的角度讲,企业文化是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经济效益的独立核算单位。企业文化也称公司文化,是企业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的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企业员工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人的兴趣、思想意识、观念、需要和目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化在企业中长期延续下去。因此,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念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其中渗透了创业者个人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营理念。
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更是文化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力的竞争,企业文化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但目前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已经得到了多数企业的认可和重视,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其管理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简单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技术、市场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忽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处于简单的自然发展状态。
2、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一些企业长期以来,对如何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缺乏明确的认知,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容就是做一些公关宣传活动、广告推广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职工的文化娱乐活动,而忽视了企业文化中最本质的部分,即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与推广。也有的企业在做企业文化建设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视觉文化上,认为统一了着装,统一了企业的标识,做了形象设计和形象宣传,就是在做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陷入了形式化、肤浅化的误区。
3、重视企业文化的设计,轻视对员工的教化
有的企业虽然设计了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但仅仅热衷于把企业文化设计出来,展示出来,热衷于通过企业文化的展示改变企业的社会形象,热衷于让大家知道企业在做企业文化。而缺乏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教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广大员工的广泛认同和接受,没有转化为员工的群体意识和整体行动,没有把企业文化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财富。
4、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随意性强
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如何将企业的文化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很多企业各项工作都有年度计划,唯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计划,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很强,缺乏全面完备的策划方案和详细可行的长远规划。二是缺乏制度保障。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不够,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日常管理活动之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缺乏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5、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人的因素
一是忽视员工的参与度。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家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家文化的总结和提炼,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和中间力量,员工只需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因而企业文化建设中,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和反馈,员工没有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从而加大了企业文化推广过程中的阻力和障碍,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难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忽视员工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既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又要给员工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有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忽视了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员工,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员工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表现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企业精神文化的贯彻、推广,轻视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造成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和可能达到的职位程度缺乏认识,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6、企业文化缺乏个性特色
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来源于其自身的独创性。但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企业往往缺乏对企业的发展历史,文化积累进行深层的剖析、总结和提炼,而是简单学习一些先进企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没有表现出企业特有的文化色彩,没有真正的反映出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没有在员工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无法对员工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法使社会公众通过这些精神文化识别企业形象,产生对企业的认同与选择。
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在一定程
四、构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的措施
1、对企业的背景分析
企业文化要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在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时,就离不开对企业的文化背景、经营背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要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熟悉企业的业务特点。要分析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曾经做了哪些自觉、不自觉的工作,对企业过去的文化建设工作进行SWOT分析。具体工作要细化,要仔细梳理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每一项工作中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存在的差距表现在哪里。只有做好了这些背景分析工作,才能使企业的文化建设充分显示出自身深厚的文化沉淀,体现自身的个性特色。
2、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细节
企业中蕴涵的某个有价值的独特文化因素,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创办和运行过程中都会客观存在的。如有的员工非常喜欢学习;有的员工特别节俭;有的员工总是想改变产品的性能等。这些细节都需要管理者去发现并加以提倡。我们要在企业当中抓典型,号召“全员”学习。把优良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入具体实践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去注重细节。
3、企业文化的实施,方法上要采取“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优秀的企业文化一般都比较发现和推崇身边的典型,树立榜样。这样可以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魅力,使企业文化人格化、模特化、使员工看得见、学有榜样、比得上、模仿有型。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领导者带头严格遵守,身教胜于言教。如此得到员工的敬佩和支持,使企业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4、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实际行动”出发,走出“口号”的呼声
把概括企业文化其特征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理解这种文化表现。走出“口号”的呼声,以实际行动去渗透和步入。
5、融入员工的意识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与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即表现在日常的工作状态。刚开始可能是被动的,员工会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如果这种被动和约束不能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文化建设是失败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的约束,这样的文化才可以延续。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上帝,以“市场”为效应的观念。加强他们的团队精神、融入员工的意识、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6、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在核心,它与时代的环境变化同步,不能有丝毫的窒息和停滞。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思想和员工。也就是没有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等,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把创新的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面融入企业文化的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员工的创新精神,使之转化成为一种动力和依托,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7、企业文化建设要全面
企业文化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大层次构成。所以,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面面具到,不可疏漏。否则,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这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容易忽视的问题。有的企业就认为搞搞文化标语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了,这是十分片面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包括了的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企业风貌的建设,还包括企业的目标、生产环境、企业的广告、企业包装设计、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等。它们之间是精密联系、互为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弗郎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2]刘平青.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2004,(6). [3]吴金法.经营管理[J].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出版,2005,(3).
第二篇: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文化馆免费开放场馆是实施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窗口,肩负着传播知识、示范指导、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重任。免费开放是提高和保证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基本文化权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对精神文化迫切需求的一个有力措施。为贯彻落实“十七大” 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营造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
古蔺县文化馆坚持公益性群众文化为主导,集思广义加大免费开放培训辅导渠道,在如何做好免费开放同时,又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而不是走过场,如何引导让老百姓真正喜欢,把文化馆当成一个自己娱乐的家。为把免费开放做强、做活、我馆设置了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培训班。为接地气、拓展思路,把免费开放作成能动性,我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到社区、到广场和群众联系,了解群众所喜欢的娱乐方式。成立了古蔺县文化馆中老年合唱团、中老年舞蹈队。由于文化馆免费开放是近几年才兴起发展的,在管理经验上还存在着一些欠缺,因此在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找出这些问题,在探索改进方法上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文化馆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一、文化馆免费开放中面临的问题
(一)服务质量问题:随着免费开放服务,放低了进馆门槛,原本在群众心中高雅的文艺场所形象,逐渐转为群众学习文化艺术的场所,原本清净的场所变成人多嘈杂、拥挤喧闹,必然会影响馆内卫生,工作人员也许存在着一些思想,既然是免费开放,凡是过得去就行了,诸如以上种种情况,必定会降低服务质量和管理。
(二)资金来源问题:由于免费开放后参观、参与人员的人数增多,人力不足、场地不足、设施不齐等将会阻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加上复印歌曲、卫生杯等每次产生费用,让文化馆处于透支运转状态。严重的资金不足问题对文化馆免费开放带来极大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
(三)安全问题:免费开放接待着各种层次群团组织,并且人数庞大、活动场地小。如何解决安全问题,消防问题、参观参与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如何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这些都对免费开放场馆安全防护体系和工作人员安全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参观、参与人员的素质问题:随着免费开放场馆,给人们提供免费文化享受的服务机会。广大群众的重在参与积极性和热情逐步提升,参加人数的增多,参与人员不注重保护馆内公共设施,不能做到遵守馆内学习秩序,随意乱扔垃圾,甚至破坏馆内活动设施。这就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并给文化馆免费开放带来不良的影响,很不利于文化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文化馆免费开放下一步管理办法
(一)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应地制宜把握文化馆内部人员优势,加强业务人员素质提升、创新意识,加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为广大群众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完善服务水平。
(二)勤俭节约、保证资金运行:为了加强文化馆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除了加大政府补贴外。加强社会宣传、发动社会募捐,吸引企业对文化馆免费开放支持、赞助。节约开支杜绝铺张浪费。
(三)创新文化馆服务内容与形式:发展群众文化服务活动,文化馆是重要职能部门,应在提升专业、形式多样化上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不同群众不同的要求。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普及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满意的文化活动。
(四)完善组织管理职能:加强培训老师的管理,充分发挥培训老师潜能,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再将精神文化回归群众中,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五)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提高和群众对文化自身素养的追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文化馆必须及时开创培训辅导班,发现人才并努力深挖潜力,通过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满足社会的发展,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牢固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创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
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发展,提高群众文化事业,文化馆免费开放肩负着重要的发展意义。免费开放场馆的管理,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次挑战,应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文化馆宣传教育职能,推进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发展。
第三篇:圈子文化存在问题的表现
圈子文化存在问题的表现
所谓“自组织”,是与被一个权力主体指定成立并赋予任务的“他组织”相对而言的,在管理学中通常指 “网络”,社会学中则常常是指 “社区”或“社群”。
人际关系会带来信任,信任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自组织治理模式则是良善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简言之,中国人的圈子文化可以为恶,使公共权力私人化,也可以为善,形成很多自组织团体表现在组织内会是最有活力、战斗力与创意的团队,表现在社会上则是现代复杂社会中的公民团体,如职业、行业协会、慈善团体、社区组织、各类兴趣俱乐部等等,可以其内部的社群规范与伦理建构出自治的良好秩序。如何扬其恶而发其善?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正提供了我们需要的智慧。
做好人,并不是做“老好人”。好人不等于好干部、好领导。放弃原则的“好人”就是好人主义者。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整理的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针对少数干部因怕得罪人而不敢坚持原则的顾虑,一位负责同志说:“作为领导干部,不敢得罪一小部分应该得罪的人,就会损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原则,可能要得罪少数人,但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心。”话虽朴素平实,却道出了“得罪人”与“得人心”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不敢坚持原则、奉行“好人主义”的现象。有的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四平八稳当“太平官”。有的有心“栽花”,无意“栽刺”,该教育的不教育,该批评的不批评,甚至出了问题还包着、护着。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败坏干部队伍风气,损害党的执政形象,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是为政之德的基本要求。对领导干部来说,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在群众眼中是最重要的形象,不讲原则、不负责任在群众眼中是最可憎的行为。要看到,不得罪歪风邪气,就必定得罪公道正气;不得罪少数有这样那样问题的人,就可能得罪大多数奉公守法的人。我们不能因为怕得罪人,而使自己成为得罪组织和人民的人。面对利益关系复杂、矛盾问题凸显,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原则、勇于任事、敢于担当,才能形成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局面。
敢不敢为坚持原则得罪人,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试金石。一些人怕得罪人,不敢坚持原则,究其原因,缘于一个“怕”字:要么是怕搞僵关系,影响自己的选票,要么是自身不硬,怕引火烧身。一个党性强、有原则、敢负责的干部,才会坚持正确的主张和意见,遇到问题敢面对,遇到矛盾敢处理,遇到歪风敢斗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领导干部而言,就应当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原则至上;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动真碰硬。一个干部只要工作,就要处理各种矛盾,就难免得罪人,但只要真正为民,就应该坚持,而且最终会得到群众的理解。
领导干部敢为坚持原则得罪人,鲜明的用人导向是关键。当前在干部选任工作中,一些地方存在的简单以票取人的倾向,无形中助长了少数干部的“好人主义”风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拉关系、争选票上。为此,不能把推荐票等同于选举票,更不能把票数多少作为决定干部任用的唯一标准,尤其要综合分析、仔细甄别民主推荐结果,做到既尊重民意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让坚持原则的人得到褒奖,不让“老好人”占先。坚持原则是干部德的重要因素,对丧失党性原则的干部,得票再多也不能提拔使用。只有不让坚持原则的干部吃亏,坚持原则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2】
有人认为现在坏人太多,我则认为现在好人太多;有人认为现在世风下、人心不古,我则认为主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好人主义盛行。
何谓“好人主义”,毛主席早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就有经典概括:因为是熟人、老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 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这样的“好人主义”在我们身边经常有,常见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曲意奉迎型。这种人见了上司弯腰如虾,柔声如猫,即使不在口头上说自己是孙子,也要在精神是自贬三辈。遇事随声附和,对上级的工作不作辨别,不提意见,口中常挂的就一句话“您哪说我哪办”,有时明知上司有错,也不纠正,不制止,不提不同意见,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前程。有的更是唯唯诺诺,刻意奉迎,如果上司说轮船能在天上飞,他便会说轮船在天上比飞机飞得还快还好。这种人时时处处迎合上司心理,让上司很受用。殊不知,这种人看似老实听话,实则狡猾奸诈,一旦时机成熟,就可能做出违法乱纪,害人害己的事情来。似回想一下那些落马的同志,在出事之 前不都 是领导眼中的优秀干部吗?
二是粉饰太平型。这种人对什么人都说好,对什么事都说不错。上级来搞工作调研,征求意见,问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他会说没什么意见,就这样很好,其实背地里光意见;上级来考察干部,问某某同志怎么样,他会说该同志业务能力强,道德品质好,完全能胜任,其实私底下就说该同志能进步,就是因为和谁谁有关系。干群之间明明有矛盾了,单位内部明明有诸多不谐之音了,可他们总是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味地说好,欺上瞒下,上面永远听不到真实的心声.下级违纪违规,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再干本职工作,为了回避矛盾,要么轻描淡写,要么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局面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不作声。反正一条,得罪人的话不说,得罪人的事不做,永远给领导、同 事一副“好人”的印象。
三是互惠互利型。这类人心里永远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凡事对自己有利的人,极力去讨好,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极力去争取,吃亏不讨好的事,打死也不干。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损公肥私,慷公家之慨,谋一己之利。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以制度、原则为代价,作交易,做好人。尤其表现在征纳关系上,更是明显。这家纳税 人不错,老板够“江湖”,于是乎,好人就有了表现的地方,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人情税、关系税、权力税都来了,看上去征纳双方“一团和气”,实则是纸里包火,扭曲了征纳关系,损害的是国家利益。
综上所述,“好人主义”者不讲国家,只讲个人,不问原则,只顾得失。办事看来头,分亲疏,无公正,无大局。所谓酒杯一端,原则放宽,说的也是这类人。这样的“好人”其实要不得,它对我们正在从事的国税事业有百害而无一利。它能使原则成面团,制度成摆设;使正气受压抑,邪气得猖獗;它能使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变得庸俗,健康的同事关系变味道;它令坚持原则的人心寒,令投机钻营者得势,令民心民意得不到申张。我们拒绝甚至痛恨这样的“好人”,我们欢迎乃至渴求讲原则,顾大局,敢说真话的真好人。一个单位如此,一个部门如此,一个社会亦如此。
第四篇: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当今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沈灿灿
生命科学学院1401班
摘要:近年来,在现代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下,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快速的发展趋势下,中国的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接踵而来,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这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分析目前中国存在的最严重的几类环境污染,对当今环境保护问题提出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环境问题;中国;发展;保护对策
引
言:中国人民在经过了漫长的奋斗历程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对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各种废水不断排入河流、海洋之中,城市周围垃圾堆成山,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天空被雾霾笼罩,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土地沙化面积日益扩张,水资源过量开采,农田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灾害损失逐年加剧,生态环境急剧退化。洪涝、干旱等各种灾害,作为大自然向我们的报复不断发生,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现阶段,环境的保护是全人类重视的问题。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一切发展的前提,有效地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对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延续,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本文分析目前中国存在的最严重的几类环境污染,对当今环境保护问题提出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建议与对策。
1.当今中国的几大环境问题 1.1大气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现象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所没有的微量物质,而这些微量物质的持续以及数量的增加,对人、动植物、材料、物品产生不利影响及危害,且这种状态最终破坏了生态系统及人类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时,便被称作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及颗粒物(粉尘和酸雾、气溶胶等)。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气污染现象日趋严重,雾霾、PM2.5等关于大气污染的名词也被人们常挂在嘴边。由此可得知,人们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已越来越重视。因此,采取积极、合理、有效的策略,来做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保护工作,已成为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1.1 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201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1]。1.1.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201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量的65%。201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1]。
近年来,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表明,每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1]。工业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1.1.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地形或地面状况复杂的地区,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如山区的山谷风,滨海地区的海陆风,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发生影响。
1.1.4政策出台后的大气状况
自2002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各项政策,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工业二氧化硫废气排放中,电力行业所占比例高达47.52%,而钢铁、水泥建材、有色冶金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达10.64%、13.26%、6.04%。从我国大气污染排放量来看,2000-2011年,中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均增速为19.06%,由2000年的138145亿标立方米增长至2011年的674509亿标立方米,11年间增长了2.39倍[2]。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这一区域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1.2水体环境问题
1.2.1水资源管理模式有缺陷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为“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相结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统一管理和监督全国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这是我国200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相关条例所规定[3]。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水资源被分类,并且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例如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由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开发和利用,而国家气象局又拥有大汽水的管理权,城市、工业用水和农业用于分别有建设部、农业部以及林业局管理,环境保护部门又负责水污染的防治工作。不同的管理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不同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缺少合作和协商,不同管理部门制定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政策也容易产生冲突,导致水资源保护政策难以得到有效地实施。总的来说,“多龙治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影响了我国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成效[4]。1.2.2水资源保护执法队伍素质不高
水资源保护队伍主要指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在众多制约水资源保护机制是否健全以及行之有效的因素中,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甚至直接决定了水资源保护机制是否健全以及行之有效。然而在我国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践中,水资源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却表现出参差不齐、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普遍偏低和偏弱的特点,缺少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来指导水资源行政执法工作,素质不高造成日常水资源保护工作中暴露出众多的问题,不仅导致水资源保护的效率不高,也使人们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破坏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1.2.3人民对水资源认识不到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往往把二者区别看待。在水资源的需求方面,人们一般都会考虑到工农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但往往忽视了生态用水。在进行水资源开发时,人们只重视地下水的储藏量,比较关心可以开发到多少水,而忽视了地下水的补给能力,往往由于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生态环境退化[5]。
人们在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往往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阻碍我国制定保护水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政策,并影响到其实施效果。同时,在水资源污染问题的讨论上缺乏长远眼光,仅仅停留在一些常规、宏观的污染讨论上,而没有对一些新兴的、微观的污染进行研究。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在保护方法的制定,手段的选用上往往会给水资源污染留下漏洞。1.2.4水价制定不合理,无法使人们意识到水资源的稀缺
我国虽然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还是非常有限的。节约水资源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一位公民都要有节约意识,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节约水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感化身边的人节约用水。与此同时,必须要认识到光靠公民的自觉意识还远远不够,建立一套系统的制度,对公民的日常用水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包括对企业用水的约束。在水资源的使用是否收费的问题上,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可以用到免费的水,那么每个人都会想最大限度占用水资源,这样不能更好的实现节约用水。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合理的水价反而是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方法[6]。由于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价格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此外,在水资源的产权问题上要有明确的认识,水资源是上天赐予我们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从理论上来说,水资源应该改为其所在区域的居民共同享有,但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现水资源免费基本上还是不可能的。在我国颁布的《水法》中明确规定了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其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7]。实际上,在我国实行的是取水许可制度和用水有偿制度,也就是说,在水资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水价的制定以及征收标准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制定,此标准的制定充分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供需情况以及人们是经济生活水平,因此,不同地方水资源费用的征收标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很多地区存在的差异较大。由于没有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集中管理与规范,各地方在进行水资源费用征收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严重扭曲了制定水价的初衷。可见,在我国水资源所有权的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1.3土壤环境问题 1.3.1 工业污染源
在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其浓度一般都比较高,一旦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在短期内即可引起对作物的危害。一般直接由工业“三废”引起的大面积土壤污染仅局限于工业区中数千米,数十米范围内。工业“三废”引起的土壤污染往往是间接的,是由于以废渣等作为肥料施入农田,或以污水灌溉等长期作用使污染在土壤中长期积累引起的。
1.3.2农业污染源
农业生产本身产生的土壤污染包括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等污染,这些物质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数量和品种在不断增加。喷撒农药时,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落于土壤表面,一部分则通过落叶,降雨而进入土壤。农药的大量使用是土壤中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
1.3.3生活污染源
人类尿及畜禽排除的废物长期以来被看做是重要的土壤肥来源问题外,也会产生严重的土壤和水体污染问题。含有人畜遗弃,排泄物的生活污水和被污染的河水等均含有致病的各种病菌和寄生虫,将这种未经处理的肥源施与土壤,会引起严重的生物污染。
此外,自然因素也会造成土壤污染。例如,强烈的火山喷发,富含某些重金属或放射性元素的矿床附近地区的土壤,由于含矿物质(岩石,矿物)的风化分解和传播,可使有关元素在自然界的作用下向土壤中迁移,引起土壤污染。
1.4固体废物处理问题
个人环境保护行为 2.环境保护对策 2.1
参考文献
[1]平措.《环境科学与管理》[M].环境科学与管理杂志社.2006,31(01):18-21.[2]席中军,崔宾飞,胡海平.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灰色综合评估法[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1,32(3):235-237.[3]田志红.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2).[4]苏腊红.我国水资源保护问题探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01).[5]匡耀求,黄宁生.中国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29-33.[6]宋宪宗.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北方环境, 2013(12):56-57.[7]耿峰,张茹松.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18):107.
第五篇: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1.“十一五”期间学院新专业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专业布局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
2.学院GPTC课程模式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完善,实施素质教育活动方案和在课程中落实素质教育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部分核心技术课程在落实“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上存在不足,需要持续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和实习管理、共同进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
(1)以国家骨干校建设为引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在学院管理层面建立起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合作解决发展规划、经费筹措、基础建设、政策措施等问题,建立合作办学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理事会章程、理事会议事规则等相关规章制度,处理好“理事会”与“学院党委、行政”之间的关系。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合作办学理事会会议,研究学院建设、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建立教学系层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吸纳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系骨干教师等参加,从教学系层面解决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落实学生就业等问题。建立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和相关工作制度等,建立有利于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参加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实习、合作开展技术研发、落实学生就业等工作的内部政策环境。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研究落实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宜;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或论证会,将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落到实处。
(3)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培养效果如何?”的逻辑关系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教学标准)。
①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要聘请校企合作委员会成员、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过程。要认真研究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以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以此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②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在课程内容的深广度上应体现本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在课程内容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学习顺序安排上工作任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院实际。要落实每专业4周生产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要求。
③ 基于学院GPTC课程模式,将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工作学习、生产劳动训练以及企业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按照职业认知、职业能力形成、职业能力提高和职业岗位训练四个阶段的流程,根据专业特点安排工学交替的具体时间和理论实践教学比例,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形成了“职业能力发展四阶段教育过程”。
(4)重点改进实习管理。开展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制定生产实习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管理制度,充分利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态,落实实习过程监控和质量管理。根据企业兼职教师来校上课的时间要求,执行弹性、灵活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以上,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