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04.10象山发展临港产业等方面的情况介绍
象山县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2009年4月)
尊敬的李书记、董县长,三门县各位领导:
这次李书记率领三门县党政代表团来象考察,我们感到十分高兴。在此,我谨代表象山县政府,向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三门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素有“三门湾、金银滩”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三门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县域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特别是沿海工业城、滨海新城、华东电力城等“三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不少鲜活的经验。这次贵县代表团来访,给我们传经送宝,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县各项工作,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加强友谊,扩大合作,进一步促进两地的繁荣与发展。我们衷心希望三门县各位领导在象山考察期间,对我们的工作多加指导和帮助。
三门与象山同处浙江东部沿海,区位相似、文化相近、人缘相亲。通过双方努力,不但能求得共赢、互利发展,而且对甬台温沿海产业带开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机会,我把象山县基本情况和海洋经济、旅游经济、现代农业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介绍。
一、象山县基本情况 象山县居长三角地区南缘,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立县,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全县由象山半岛东部和沿海608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0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8.5%,有“海山仙子国”和天然氧吧之美誉。全县辖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2万人。象山文化底蕴深厚,已有6000多年的发展史和1300余年的立县史,长期与海为伴、以海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铸就了“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改革开放30年来,象山人民大力弘扬实践象山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8年列73位),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针织名城、中国渔文化之乡、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和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省建筑之乡、省文明县城、省教育强县、省文化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分别增长10%和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6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10202元,分别增长8.6%和8%。拥有3家上市企业,共创中国名牌产品2只、中国驰名商标8只。
二、象山发展海洋经济的几点做法
近年来,象山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与区位优势,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扎实推进“海上象山”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高的临港产业项目逐步兴建,初步形成沿象山港和环石浦港两大发展区域,船舶制造、新型能源、水产品加工为主的临港产业发展格局。
(一)坚持规划绘海,确立海洋战略。象山县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把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放在首位,上世纪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要大力开发海洋,建设海洋大县的战略构想。以后几乎每年都研究部署海洋开发重大事宜,近年来,更是把“桥海兴县”战略作为全县发展的总战略。同时,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城乡一体、海陆联动”的思路,高质量搞好县域发展规划。并以此为龙头,陆续制订完善了《全县海洋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象山县海洋功能区划》、《象山县海洋环境建设保护规划》、《象山县港口开发利用规划》、《象山县海洋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海陆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坚持产业兴海,壮大海洋经济。近年来,象山把“科技兴海”放在发展海洋经济的突出位置,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海洋产业技术层次,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一是提升发展海洋渔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渔民从捕捞转向养殖,从一产转向二、三产业。建成四大水产养殖基地,市级以上水产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8家,石浦水产品加工园区是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象山海洋渔业在九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是率先建成全国首个渔业船舶防台避风专用锚地;二是创 新建立渔民准入登记制度;三是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两个海洋保护区的县;四是建成东南亚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新中国水产城;五是水产品加工园区规模走在全国先列;六是象山齐心活鲜水产专业合作社运销网络及运行模式全国领先;七是渔业安全信息化系统全面建设走在前列;八是建成全国首个拥有先进设施和管理系统的县级海岸带管理中心;九是南美白对虾全大棚养殖示范点全国领先。)二是加快引进临港装备业。依托港口岸线优势,适时培育发展临港装备、新型能源、船舶制造等为主的临港工业,优化产业结构。2008年临港工业产值突破90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60%以上。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滨海旅游业。充分发挥“海洋、生态”特色,打造“长三角滨海休闲目的地”,初步形成了“一带四区”旅游发展格局,进入“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行列。(待会具体介绍)四是努力培育物流海运业。高起点编制港口布局规划,主动把象山港开发融入“宁波—舟山港”发展规划。依托宁波港大吞大吐的优势和集散功能,积极发展海洋运输业,2008年总运力达41万吨,集装箱运力居全省第一。
(三)坚持基础通海,改善发展环境。近年来,象山按照“城乡一体、海陆联动”的思路,以改善开发条件、畅通对外联系和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为出发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海洋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一是加快交通网络建设。以构建外联内畅、海陆一体的交通网络为目标,积极建设海陆交通网络体系。象山港大桥及 接线工程已于去年动建,铜瓦门大桥、三门口大桥等一批海陆交通工程建成使用,全县累计建成各类码头110座。二是加强水电网络建设。按照“内建外引”要求,积极开辟境外引水渠道,上张水库、军民塘水库、白溪引水工程等一批水利设施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总投资超20亿元的城乡区域联网供水工程启动实施。同时,加大电网建设改造力度,2座110千伏输变电投入使用,1座220千伏、4座110千伏输变电正在加紧实施,为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三是加强滩涂综合利用。通过“内控外拓”,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大目涂围垦一期1.5万亩、白岩山盐场1万亩、昌国盐场7000亩土地资源,增加临港工业建设用地。利用象山港、石浦打鼓峙、鹤浦岸线资源,建设三大船舶制造基地。加强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大目涂二期等8项围垦工程,大力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和宅基地整理。
(四)坚持环境护海,促进和谐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加强海洋监管,加大保护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坚持依法管海、科学用海,严格用海项目审批,加强源头管理。加大跟踪监察,严防用海单位多占用、乱占海域,有效地遏制了违法用海现象。二是加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认真执行《渔业法》,打击非法捕捞作业。加强韭山列岛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严禁一切破坏岛礁及其它海洋资源的行为和活动。三是加强水产养殖加工管理。创建国家级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宁波象山县梭子蟹 生态养殖示范区,改造标准化池塘307公顷。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三无”药物。创建全国第一个水产品循环加工园区,建成专业污水处理厂,推行清洁生产。四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加强沿海全潮监测、赤潮监测,严格按照CMA要求运作,并结合港口渔船安全检查,规范石浦港等废油回收船生产行为。
三、象山发展海洋旅游的几点做法
象山旅游业从1997年起步以来,充分依托“海洋、生态、文化”优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大力度促销,走出了一条具有象山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一跃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2008年接待游客5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2亿元,被命名为省旅游经济强县。
(一)坚持政府主导,营造合力兴旅氛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旅游发展规律,发挥政府在规划、产业政策、项目推进、市场促销和行业管理上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合力兴旅的体制机制。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旅游强县、打造休闲象山的若干意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原来的7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引导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组建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完善旅游协调议事机制和相关制度,健全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项目联合审批等项目推进机制,建立“风景与旅游一体”的旅游管 理体制,成立旅游综合执法和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合力推进旅游经济发展。通过持续强化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创建旅游强县、打造休闲象山”已经成为各地各部门强势推进的“一把手”工程,全县旅游企业自我加压、加快提升的发展工程,全社会广泛关注、全民参与的和谐工程,真正形成了全县上下合力兴旅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规划引导,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象山滨海风光优美,“渔、港、岛、滩”等旅游资源丰富,拥有 608 个岛礁、800 公里海岸线和华东地区少见的大批陆岸沙滩;植被葱郁、空气清新,大气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高达 14700 个,达到国家一级度假区标准;海洋人文景观众多,海产资源丰饶,是华东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佳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县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加强对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相继出台了加强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定,落实资源保护专项经费,使资源保护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投入400多万元先后编制完成《象山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象山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总体和专项规划。在编制旅游规划过程中,我县着眼于高起点,注重借鉴吸收国外著名的滨海旅游区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并与全省、宁波市旅游规划相衔接,努力使象山成为全省、宁波市滨海旅游的重点和亮点。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一带四区、八大休闲产品”的旅游发展框架。
(三)树立特色精品理念,推进旅游业态转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把握旅游发展方向,牢固树立特色精品理念,充分利用和发挥象山独特的滨海自然资源、海洋文化和生态优势,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加快推进旅游业态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完善提升传统景区功能,松兰山旅游度假区、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成为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象山影视城成为全国十大影视拍摄基地。积极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创新根植于象山独特海洋文化而形成的“三月
三、国际海钓节、中国开渔节、象山海鲜节”四大旅游节庆模式,打响了“春踏沙滩夏海钓,秋看开渔冬品鲜”的节庆品牌,国际海钓基地、中国渔文化之乡、“海鲜王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举办首届中国体育休闲露营文化节,建成松兰山汽车露营示范基地、中国渔村汽车露营标准基地;投资4亿多元的集绿色休闲、滨海度假、体育运动为一体的户外高端体育休闲项目落户建设,半边山旅游度假区、海洋休闲旅游、风情渔港等一批建设档次高、带动能力强、文化底蕴深的休闲旅游项目正加快建设。通过大力推进旅游业态的转型,旅游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先后成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和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并呈现出游客吸引力增强、旅游旺季时间延长、过夜旅游者增多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整体包装,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在培育旅游亮点的同时,我县围绕 “ 立足本地,主攻华东,拓展周边,面向全国 ”的思路,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 和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打响了海洋旅游品牌,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知名度。通过挖掘和提炼,形成了 “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 旅游主题形象。今年3月,我县还邀请杨澜出任我县旅游形象大使。我县已从单一产品推销提升为把象山整体作为旅游目的地来打造,把现有的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影视城等景区优势整合,深入上海、苏南、衢州、义乌等旅游市场进行推介和促销,积极参加省、市政府组织的各类旅游交易会,与各地旅游界进行恳谈,强化合作,开通了象山至上海、杭州的海鲜之旅直通车,尤其是去年以来上海市场拓展明显,去年我县连续七周蝉联“上海中短线出游排行榜”冠军,象山旅游市场已成为长三角县级城市市民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五)统筹协调发展,致力旅游富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旅游惠民工程,全面激发群众参与旅游、开发旅游的热情,扩大旅游富民效应,促进群众收入增长。坚持把旅游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吃象山海鲜、住滨海酒店、行生态通道、游黄金海岸、购象山海珍、娱海洋文化”的产业链条,提升旅游开发价值,游客人均消费突破千元,旅游“六要素”占总消费的80%以上。坚持把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农村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2008年接待游客41.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1亿元。坚持把旅游发展与农民转产转业结合起来,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促进农民从事旅游 及相关产业,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000余人,相关产业就业人员4万人。
四、象山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做法
近年来,以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创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后被命名为省首批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综合强县、果品和水产养殖产业单项强县。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9.3亿元,位列全省各县(市、区)第2位。
(一)抓特色,培育主导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品,大力培育农业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战略,优化调整传统种养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农产品直供销等现代物流方式,培育壮大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提升。着力培育梭子蟹、南美白对虾、大黄鱼、紫菜、柑橘、浙东白鹅、杨梅、外销蔬菜等“7+1”龙型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08年“7+1”产业实现产值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依托特色农业规模优势,大力开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带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7+1”龙型产业面积超过12万亩,5000亩以上联片基地2个,创建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科技星火示范基地3个、特色农业产业强镇3个。积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 快农业规模化经验营。2008首度实现土地流转总面积11.3万亩。
(二)扶龙头,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市场经营主体,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方面,研究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技改和现代化生产流程建设,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和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县3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连接种养基地8万余亩,带动农户10万余户,全县85%的农业生产基地和90%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功能齐全的服务机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化专业合作组织已达94家,联系带动农户3万余户。
(三)树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做精优势品牌,提高象山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是发展精品农业。大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及加工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重点发展精品农业,着力打响我县十大名牌农产品和“一业一品牌”。二是打造统一品牌。整合品牌资源,严格标准,强化管理,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行业组织申请、注册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申报国家、省市级知名商号,打响“象山鲜、象山红、象山绿”三大区域地方优势品 牌。目前,我县的省市级名牌产品达25个。三是创新市场营销。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县内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打造区域性农产品交易集散地。依托中国开渔节、象山海鲜节等平台,通过参加农博会、设立专卖窗口等途径,发挥农民信箱、产品推介网等网络资源优势,进一步打响农产品品牌,拓宽市场渠道。目前,我县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专销市场30余个。
(四)优服务,健全为农服务体系。针对农业开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等问题,强化支农服务。全面推进与浙江大学的科技合作,组建科技队伍下乡服务,加大农技的推广力度,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50户。围绕主导产业强化培训,形成以一项产业、一个基地、一个协会、一批企业、一群农民的“五个一”培训格局。引导农业机械化应用,全县农机总动力140万千瓦。建立农经信息网,农民信息注册用户超过1.5万名,启用率达90%。推行“以险养险”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努力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县财政专门安排500万元成立农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专门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支农产品创新。目前,我县在开展信用户贷款、联保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基础上,创新金融产品,发放“金穗惠农卡”,探索试行开展农民住房抵押贷款、渔船捕捞权证抵押贷款、林权抵押等贷款,并与县委组织部、团县委、县妇联联合开展党员创业、青年创业、妇女创业小额贷款。同时,开展信用镇、信用村及信用户建设,在利率上给予优惠。
我就简单的介绍这些,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二篇:关于莱州市发展临港物流产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莱州市发展临港物流产业的调查报告》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临濒渤海,拥有108公里海岸线,依托港口优势,近年来,莱州市快速膨胀临港产业板块,发展临港物流产业。三山岛临港物流园区就抓住这一得天独厚优势,经过不断发展,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随着莱州港的扩建及大莱龙铁路、疏港公路的建设,三山岛临港物流园区已驶入了快速发展的新车道。三山岛临港物流园区产业近期发展思路主要是:通过莱州港扩建,配套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物流项目,重点发展石油制品、化学原料的仓储、转运产业,着力打造胶东地区最大的物流产业集群区。
一、莱州港扩建,为园区物流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莱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区位优势明显。莱州港是鲁中、鲁西北区域陆上运输最短的进出海通道,也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物流节点。主要货种包括液体石油化工品和大宗散货。
莱州港现有水深-13.5米航道一条,拥有12个3000-50000吨级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1800万吨,其中液体化工品1200万吨。随着莱州港的不断扩建,到2010年,莱州港将建成5万吨级通用集装箱泊位以及10万吨级通用泊位,年通过能力将达到6000万吨以上。莱州港的目标是成为环渤海湾液体化工品物流中心;环渤海粮食物流中心;盐和矿石等大宗散货接卸转运基地;东北亚集装箱枢纽喂给基地。
二、临港油品仓储基地初具规模,临港油品仓储产业前景广阔。
当前将重点发展以油品为主的仓储物流项目,根据莱州港的发展扩建,不断壮大其它工业产品、农副产品、水产品的仓储物流,适时发展集装箱物流项目。
以莱州东方石油化工港储有限公司58万吨(其中在建10万吨)油品仓储项目为龙头,凯联化工、兰亭高科等仓储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提升了莱州港油品中转能力,使三山岛临港物流园区成为胶东地区及沿黄流域最大,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油品中转基地,使其成为山东中东部石化企业和燃料油外贸进口企业以及华东、华南油品市场重要油品物流枢纽中心。
三、辐射腹地经济能力增强,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成效显著。最近几年,临港物流园区依托莱州港及当地的便利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港口、陆运等物流、仓储业务。围绕完善国内物流中转、配送、转口贸易三大功能,不断发展仓储、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现代综合物流服务业,着力构建腹地经济与现代物流发展互促互进、产业联动、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了临港物流园区辐射腹地经济的能力。以莱州金平同路仓储物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一批仓储面积较大、功能较全的现代化仓储物流企业,为物流网络延伸和辐射沿黄经济腹地打开最佳通道,使临港物流园区成为国内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在烟台乃至山东地区的总仓储库和重要的物流节点。
四、港口综合服务业不断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及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最近几年,为全面推进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对临港物流园区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布局,大力发展了金融、保险服务,海事中介、法律服务,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同时为临港物流项目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建立特
事特办制度,对一些重点项目安排专人全程协助办理审批事宜,为落户临港物流园区的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国内外召开的各类港口、物流等推介会上,加强对外宣传,不断扩大影响,努力引进一批大的物流项目,营造良好发展格局。
三山岛临港物流园区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园区本身也存在不少缺陷。但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莱州这一独具特色的临港物流行业一定会日趋完善。
交职091刘旭光
第三篇: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
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研究
[提要] 本文综述临港产业集群的特点、意义及国内外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从沧州临港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沧州临港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发展关联产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本文为2016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9日
随着河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强化要素聚集、项目聚集、产业聚集,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实现沿海经济新突破,打造支撑全省发展的战略增长极。近年来,沧州临港产业有了一定发展,然而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培育、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推进沧州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临港产业集群综述
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临港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的便利性,促使了一系列从事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在港口周围区域,从而形成临港产业集群,为集群内的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一)临港产业集群的特点。(1)依托于港口。依赖港口输入原材料或输出产品的临港产业,利用港口的优势资源,集聚了一些大运量、大能耗、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这些产业围绕港口有效整合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临港产业集群;(2)临港产业集群是存在石化、汽车制造、造船等多个专业产业的复合体,覆盖面广、规模大;(3)具有开放性。临港产业集群可以使港口腹地经济由内向转外向,对于开放性经济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1、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临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港口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临港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是通过乘数效应不断扩大的,促进港口区域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生产要素向着高端产业汇聚,形成整个港口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带动整个港口区域的经济增长。
2、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会不断增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作,从而进一步细化生产分工,产生专业化强、分工细致的商品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经营效率。
3、降低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临港产业集群将使集群内企业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市场交易费用大大减少。同时,企业间处于同一集群区域会慢慢形成相似的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会提升企业之间的信誉,从而可以降低企业间签署、履行契约的风险,相应地减轻了企业间的市场交易成本。
(三)国内外临港产业集群经验。鹿特丹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港城联动”模式,大力发展造船业、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制糖和食品工业集群;日本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依托集疏运体系、以产业为主导”模式,着力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机械、汽车制造、船舶修造等重工业集群;新加坡临港产业是“政府引导、港城联动”模式,发展石油化工、信息电子和船舶修造三大支柱临港产业集群;厦门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以交通为先导”模式,发展化工、汽车制造、机械、能源等产业集群;天津临港产业是“以产业为主导、港城联动”模式,发展装备制造、油气化工、信息产业、船舶修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鹿特丹、日本、新加坡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利用了自身优势资源,形成了港口与产业的联动效应,实现了临港产业集群与城市协同发展。厦门、天津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期,应对临港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同时注重吸引大项目、大企业落户临港地区,集群化发展临港产业,将会带动沧州、乃至河北区域经济发展。
二、沧州临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黄骅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复,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开通“黄―新―欧”国际物流班列和直航东南亚国际航线,启动与天津港全面合作。黄骅港共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突破50万标箱,20万吨级航道顺利通航,20万吨级矿石码头、邯黄铁路建成投用,黄骅港向现代综合国际大港迈出坚实一步。中海油中捷石化、中国一重高端冷轧薄板、神华机车检修、正元化肥、北汽黄骅60万辆微车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世原汽车零部件、北交大综合研发实验基地、总投资1,200亿元的海兴核电项目等项目顺利推进;一期投资400亿元的核燃料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北京朗依制药、北京葡立药业等20家知名药企项目建设。这些项目促成了石化、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沧州临港产业园较大发展,加快了临港产业聚集。
三、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恚?沧州临港产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临港产业集群的建设起步较晚,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临港产业发展模式相对滞后。沧州临港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集群,也没有充分利用环渤海、河北省沿海的地区性重要港口、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等有利条件。特别是临港产业关联性小,不利于形成集群规模。
(二)产业聚集程度低,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沧州临港产业规模较小、聚集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布局出现不合理现象。
(三)产业集群效应暂不明显。临港产业园内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度不高的情况,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的效应尚不够明显,没有完全达到一种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实现区域整体共赢的情况。
四、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建议
(一)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在产业集群中,主导产业是带头产业,对产业集聚区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吸引与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一起发展,从而形成集群效应。根据沧州当前临港产业发展情况,在传统的石油化工、管道装备与冶金、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体系,并以临港产业园为承载,形成以石油化工、冶金装备、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核能利用等为主导产业集群。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进行重点培养,充分发挥集群“发动机”带动作用,对沧州沿海经济发展起到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
(二)合理安排,发展关联产业。关联产业是产业集群中围绕和配合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是与主导产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为主导产业的建设发展而存在的。从产业链的角度,关联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产品或服务产业发展,形成集群经济,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应合理安排发展临港产业链,完善相关产业关联配套功能,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使关联产业有力支撑产业集群发展。如沧州临港石化工业,以炼油工业为依托,发展建设石化工业基础原料烯烃为龙头的联合生产企业,并以此向下游衍生,扩展产业链,以黄骅港为依托的包括石化工业区、盐化工业区、精细化工区等多个功能区的沧州临港化工园区。
(三)加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承接产业转移。制定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沧州临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保障。吸引企业到产业园区,从而带动园区产业集群,促进其临港产业的有序、快速发展,为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基础性铺垫。同时,紧紧抓住京津冀协调发展,化工、医药、制造等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以功能配套完善的临港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同时积极开展产业链上的项目招商;争取吸引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到产业园区落户,从而形成临港产业集群;有效降低集群内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促进港口区域经济快速全面发展。
(四)提升港口功能。?l挥现代港口功能对临港产业集群起着核心主导作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利用港口功能的不断提升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辐射更大的市场空间,使临港产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实现港口与临港产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因此,加大港口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避免港口成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
(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由于沧州引进的临港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等工业项目,容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较高,对于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前要认真做好环境评估,优先引进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项目。对于引进来的工业项目,要以检测和控制为主,鼓励企业采用低能耗、环保的设备。政府环保部门要对集群区内的企业排污情况进行检测,加强临港区域生态变化的检测,防止污染超标,导致生态破坏。因此,临港产业集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完善临港物流网络。完善的物流网络,可以加强临港产业集群内供应商、需求者等各方的联系,确保各种资源流通顺畅,体现了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同时,港口借助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从单纯的交通枢纽转变为综合物流平台。完善的物流网络为临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罗萍.我国港口经济与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考[J].港口经济,2011.4.[2]张爱龙.青岛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6.[3]张颖.日本三湾一海地区临港经济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6.21.[4]陈康波.广西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6.[5]吴爱存.中国港口的产业集群研究[D].吉林大学,2015.6.[6]韩明杰.黄河三角洲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5.
第四篇:临港产业区环保督查提供材料
临港产业区环保督查提供材料
1.汇报:环评生产工艺;生产产品及排除的废水、废气及固废情况;
2.汇报:废水、废气、固废处理装置及处理后效果
3.提供企业内部雨污管网图纸,详细至各条管线沟渠名称、用途及各排水(污)口标示;
4.固废现有存量、此前固废处置情况,及对于现存固废如何处置做进一步说明;
5.填写情况表;
6.汇报:企业此前是否存在固废填埋、暗埋暗管等情形,并写出整改方案及落实情况;
对于以上需要汇报的,须加盖单位公章、法人代表签字;除此之外的材料应加盖单位公章。
第五篇: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深入学习实
灌物发〔2013〕5号
关于成立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优化 投资发展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各企业、各部门:
为进一步优化现代物流产业园区投资发展软环境,切实加强对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成员通知如下:
组 长:张庆霹 灌河半岛临港产业区党工委书记、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李金铸 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汤茂峰 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