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泛珠区域合作的人才要素及效应分析
泛珠区域合作的人才要素及效应分析
袁兆亿
国际经济格局演化趋势显示,无论是经济全球化,或是经济区域化,均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的改革开放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保护和相互压制竞争,到21世纪之交区域合作意识的迅速增长,这一转变显示出,在市场作用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冲破原有的地域限制,向经济关联度较大的地区延伸。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光靠竞争是难以维持的,区域合作正日益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主题,区域合作比区域竞争更重要已日渐成为一种共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潮流,中国经济格局中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出现正是这一主题的有力诠释。
一、产业演化进程中的泛珠区域人才合作
近20年来,动力十足的国际产业大循环为中国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珠三角奇迹般地抓住了世界产业两次大转移的机遇,迅速崛起。二十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层次的产业升级,欧美和“亚洲四小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产业迅速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恰逢改革开放的珠三角有效借助与香港的地缘关系,率先成为第一波传统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工业胜利起飞。这一时期仅香港就有上千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大大改变了这一地区的资本和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一大批适用性人才也迅速成长起来。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成熟饱和,并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IT产业、重化产业、通讯产业也开始向中国转移,珠三角又率先成为第二波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快速推动了自身IT产业、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新兴产业的推动下,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又快速成长起来。这20多年是广东科技人才队伍发展最快的时期,全省科技人才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约19万人,发展到2003年的295万人,增长了约15倍。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唐经济圈的崛起,珠三角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腹地狭小、内源性动力不足等问题渐显。特别是当前新一轮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世界产业布局重新调整已经开始,而广东的信息产业也急需推动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升级,并将低层次的信息产品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作为率先承接第一波、第二波世界制造业转移的珠三角,亟需继续把握机遇率先承接世界第三波产业转移,迅速提升产业水平。为了腾出足够的空间和资源,珠三角必须把占有大量生产要素的第一波甚至第二波制造业转移到新的承接地,以便通过地区间的产业“接力”,推动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合作正是可选的一种有效模式。按照产业转移规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将从粤港澳为核心的第一梯度地区向周边推进,随之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泛珠区域第二梯度、第三梯度地区将在21世纪前20年进入工业高度发展期。由于产业变迁与人才智力资源的密切关联性,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的各种人才效应必将随产业转移而迅速增强。目前,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部分地区的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而广东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但人才实力较强,同时具有高度集群、产业链完备以及规模等优势,对泛珠其它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虽然广东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其它区域在产业方面存在明显的梯级差,但由于各地产业各具特色,在市场竞争、资源配置和对外开放上可以避免结构趋同而带来过度竞争。而且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内多个省份拥有的人才资源潜力、巨大市场空间、低廉的成本优势和明显的产业集聚效益,不但可以通过自身的产业升级使比较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而且可以为广东新一轮发展提供丰富的互补性资源。像四川、湖南等省自身已具备相当的科技实力和人才基础,不但可以为承接大珠三角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而且在人才合作方面可以与广东形成较强的互补效应。同时,随着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形成,处于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及山区的汕头、湛江,韶关、梅州等市被迅速推到了粤闽赣湘桂合作的前沿,使其处于泛珠区域合作的有利枢纽位置而获得明显区位优势。
二、泛珠概念框架下的人才体制环境构建
虽然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区域政府间通过加强战略合作共创地缘优势已成为一种客观要求和共识,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各种策略模式和思维理念的不一致仍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其关节点往往更容易集中于考虑如何从博弈的角度进行竞合策略的设计,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发展。当然由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具有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及地区需求的多元化,因此差异的存在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既然泛珠区域合作是建立在地区差异的现实与追求发展的共同愿景之上的,那么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的人才合作就必须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封闭的“地理圈”走向开放的“概念圈”,至此方可达至合作共赢这一泛珠概念的初衷。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概念中的人才合作这一题中之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以客观需求为基础,依靠学者智慧与领导意识的结合,催生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区域战略构想。从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概念的提出,到“9+2”最高行政首长联席会制度的形成,以及一系列具体合作项目的推进,无不体现出人才这个第一要素的关键作用。随着泛珠区域合作的深入,人才要素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其主导作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人才战略作为一种高端战略,其推进过程中所涉及的众多高层面因素,以及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同样需要依靠人的智慧加以克服和解决。“9+2”区域人才合作是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其意义不仅在于地理概念上的延伸,还在于对人才资源共享理念的认同,以及由此引发的制度创新和发展机遇,以求最终通过区域内政府间的共同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形成一省准入,9省通行的人才政策平台和统一的人才市场,使梯次差距的势能效应最有效地将大珠三角的人才、科技、市场和配套服务向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其它地区辐射,实现跨区域的人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合作是构建在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一种战略模式,这一时代背景导向下的区域合作与发展内涵必须适应新的深层变化,尤其要突出人才资本的先导作用。实践证明,在区域合作的各种构件要素融于一体的过程中,人才资本是最为有效的联系界面。近年来,各地为推动人才资本的快速积累和转化,一直在着力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力求通过有效的组织设计,加速人才资本发展逐步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移,使其成为全社会自发倡导和认真实施的组织行为。区域发展中的人才资本能动性不但有发挥自身能力的功能,而且更具有吸收、消化新知识的功能。事实表明,那些拥有高人才资本存量的国家和地区,不但拥有巨大的内在创造力,而且更具有强烈的吸收和消化外来技术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改造和推进自身技术的发展,并最终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因此,丰富的人才资本可以使一个国家和地区突破自身的局限去考虑和争取对外界资源、资本和技术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这正是人才资本带来的财富创造力能够在动态上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之奥秘所在。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具有向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效益的方向流动的趋势。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合作的优势在于地区差异明显,互补性强,由此为地区合作留出了巨大空间。同时泛珠区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必将吸引国内外的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聚集,并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泛珠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目前,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合作正逐步从领导决策层面转入实质性的技术操作层面,面对各种迎面而来的困难和问题,亟需我们加快转变观念,以开放的心境和务实的态度加强合作,消除各种市场壁垒和非市场壁垒,扫除各种人为的制度障碍,对区域合作中的制约因素进行沟通、协调和解决,改进和提高制度效率,为区域内人才合作提供实质性的对接平台,促进人才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使泛珠区域人才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层次。
三、泛珠区域人才合作的实质性推进及效应
长期以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区间密切往来不断。据广东省发改委资料,“九五”以来,广东与泛珠八省(区)之间签订的经济技术合同协议金额累计达5500多亿元,合作项目超过8000个,而且人员往来十分频繁。目前在广东工作的泛珠区域人员近千万,其中仅深圳市就有湖南人近百万。据资料,湖南在外省的人才有90%集中在珠三角,而且不少人是企业骨干,成为湖南与珠三角联系的重要桥梁。但是基于区间经济及人才之差距(表 1),如何寻求更大空间的人才资源共享,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去延续人才发展后劲,正日益成为提升泛珠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借助新的合作机制,泛珠概念在区间人才合作模式的重构方面无疑将发挥积极作用。近期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九省区在湖南长沙共同举办“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大型人才交流会”以及“2005首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教育博览会”,为强力助推泛珠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湖南省在泛珠区域中具有与广东接壤而且交往久远的历史渊源,这一独特优势使其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合作中先人一步。湖南省为了创造条件吸引珠三角产业的转移,加快信息产业的外源性发展,在郴州等邻近广东的地区,按产业集聚规律建设的信息产业园区,已成功吸引了中彩视讯、高斯贝尔、运通电子等10多家IT企业入园发展。广西也以积极姿态融入泛珠合作,在南宁、桂林、梧州等地专设了多个用于接纳广东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工业园区。江西省充分利用其信息产业领域投资主要来自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的优势,吸引了珠三角一批IT制造业大公司如友利电、格林科尔、先科、TCL、新索丽等知名企业入赣发展,创造了新的双赢合作模式。2004年9月,贵州与广州市结为友好城市,加强与广州开展更紧密的合作。近年来,贵州省依托贵阳、遵义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进硬盘、光电转换、数码视讯三个工程研发中心和硬盘、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目前1英寸微硬盘填补了国内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贵州省以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人才团队为支撑的创新平台在与广东高新产业技术及人才对接合作方面潜力巨大。四川省的科技力量在西部11个省区中名列第一,但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差距较大,泛珠区域合作对四川的科技产业化和市场化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人才合作是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随着泛珠模式的日渐成熟,人才合作正越来越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领域。目前广西、云南等省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正积极谋划与广东的交流互动。广东旅游总收入和外汇收入均占全国1/4,但旅游专业的在校生仅2.5万人,这种状况与广东作为全国旅游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对此,广西和云南均表示愿意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与广东加强合作,发挥广西桂林旅专和云南大学旅游学院等八所大中专旅游院(系)的优势,为广东提供培养各种层次的旅游人才服务。贵州省的远程教育是国家批准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其教育模式可为广东提供借鉴。澳门大学与广东省科技厅签署的《中医药人才培训合作协议》也正在积极实施之中,„„。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在经济发展、体制创新、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及积累的丰富经验,无疑是泛珠其它地区人才培训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泛珠区域人才到广东挂职学习交流的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人才合作注入了许多新的内涵。珠三角凭借其发达的经济所形成的汇吸能力,长期以来接纳了相当多泛珠区域人才在广东发展和锻炼,对于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亦具有积极效果。一大批经历了 珠三角市场经济磨练的人才重返故里后,在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中已显示出生力军的作用。
四、提升泛珠区域人才合作成效的若干思路
(一)尽快完善人才法制建设
通过人才立法手段破除各种市场壁垒和非市场壁垒,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法制环境,确保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一体化进程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一体化运行的协商机制和监管机制,不断规范市场行为,避免人才的无序竞争。
(二)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合作
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区域内人才公共服务合作,建立区域间相互衔接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确保统一联网的“一窗式”人才服务大面积地覆盖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各个地区,为人才流动提供高效周全的服务。不断提高人才资源跨区域配置的效率。
(三)健全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倍增效应,大力促进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的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健全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的特殊政策和推进机制,扩大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共享效应。
(四)推进人才培训合作的深入发展
不断推进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合作,重点加强高中级人才培训和紧缺及急需人才培训合作,积极推进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定期举行教育合作发展研讨会及教育交流活动等,推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鼓励和引导区域内高等院校开展校际合作,推动联合办学、师资互聘、资源共享等。
(五)搞好人才信息网络化建设
加快构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人才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积极培育和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推进现有各类人才市场的联网贯通,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改变当前各地人才市场相互封闭和各自为战的状况,提高人才资源信息的共享度。
(六)构建人才交流合作大平台
顺应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合作的战略需要,尽快调整并统一区域内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疏通人才流动渠道,消除人才流动中的跨区域、跨部门和跨所有制限制,力促人才市场机制能够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区域内畅通无阻地有效运行,降低人才跨区域流动成本。通过努力推动人才市场与其它要素市场的贯通,更好地发挥人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二篇:泛珠合作 共赢南中国
泛珠合作 共赢南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网络版 日期:2012-11-30 08:44:00 泛珠各省(区)达成了海洋经济、综合交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10方面共识,其中海洋经
济方面的合作共识尤为引人注目
泛珠各省(区)欲加大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力度,商讨跨省铁路、公路、港口、电网等重
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前七届泛珠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73万个,总金额达到2.6万亿
元
11月29日,第八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海口开幕。作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大型区域经贸交流活动,此次泛珠大会吸引了国内外近万名政界、商界人士参与。大会主题定为“合作发展 共创未来”,突出“绿色发展 合作共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携手共建美丽泛珠。
经过9年的探索,泛珠区域合作已成为我国区域合作的典范之一。在全球经济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形势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区域合作领域、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提升泛珠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等,成为此次泛珠大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南海蓝色经济区
在先于大会开幕举办的11场专题磋商会上,泛珠各省(区)达成了海洋经济、综合交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10方面的共识,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其中海洋经济方面的合作共识尤为引人注目。这份共识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共同推动南海区域发展规划,完善海洋经济合作体制机制;二是按照“南海开发、渔业先行”思路,共同组建大吨位钢质渔船赴南沙捕捞生产、研究推进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建设等。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认为,我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性经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达8%,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我国沿海地区5亿多的人口创造了近6%的全球经济总量,吸收了近10%的全球资本,产生了7%的全球贸易总量。这些都体现出当前我国开放性经济的主要特征。泛珠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两岸三地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主战场。”
作为海洋大省和此次大会的东道主,海南将发展海洋经济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海南提出了集约化开发海洋资源、培育主导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呼吁泛珠各方共同打造南中
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南海蓝色经济区。
海南省省长蒋定之建议泛珠各方联手推动国家制定南海区域发展专项规划,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出台海洋开放政策上实施相互衔接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加大区域交通网络建设,打通省际壁垒
在11月28日举行的泛珠大会经贸代表团团长记者见面会上,各代表团团长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加大区域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诚然,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是区域经贸往来的重要
基础,也是区域经济腾飞的有力助推器。
据了解,近年来湖南通过实施区域省会城市空中走廊建设,增开省际铁公水联运班列和支线航班等,主动与泛珠各方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对接。湖南省规划建设省际高速出口通道
22个,目前已建成6个,在建11个。
福建省副省长倪岳峰认为,应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推进泛珠各省(区)跨省行政区的铁路、公路、港口、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规划布局和协同建设。他还建议加快区域大通关机制建设,开展区域内高速公路等收费项目联网结算试点,同时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联合执法机制、维权联动机制和检测结果互认制度。
对于“孤悬海外”的海南而言,琼州跨海大桥的建设尤显迫切。据了解,已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地质勘探等前期工作,力争“十三
五”期间开工建设。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建议加强区域跨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深入实施以“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油西输”为重点的能源合作,推进能源应急运输资源整合。
全面深化泛珠合作,共促转型升级
泛珠区域合作,既服务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也为泛珠区域内国家区域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区发展出力。据不完全统计,前七届泛珠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73万个,签约总金额达到2.6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泛珠内地8省区在云南投入实际到位资金
765.97亿元,同比增长77.76%.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秘书长唐豪表示,泛珠各方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泛珠合作,共促转型升级,加快提升泛珠区域
整体国际竞争力。
香港工业贸易署署长麦靖宇表示,要充分发挥香港国际联系广泛的优势,支持内地和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以多种方式共同开拓国际市场。香港多个专业服务范畴与国际高度接轨,是泛珠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优势和资产。
(编辑:鲁飞)
第三篇:材粘结剂泛碱原因的分析及解决办法
关于石材粘结剂泛碱原因的分析及解决办法
石材污染:白华(泛碱)。
原因分析:
1.天然石材结晶相对较粗,存在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毛细管,花岗岩细孔率为0.5~1.5%,大理石细孔率为0.5~2.0%,其抗渗性能不如普通水泥砂浆,花岗岩的吸水率0.2~1.7%是较低的,水仍可由通过石材中的毛细管浸入面传到另外一面。天然石材的这种特性及毛细孔的存在,为粘接材料中的水、碱、盐等物质的渗入和析出并形成泛碱提供了通道。
2.粘结材料产生含碱、盐等成分物质。主要为镶贴砂浆析出Ca(OH)2(氢氧化钙)并跟随多余的拌合水,沿石材的毛细孔游离入侵板块,拌合水越多,移动到砂浆表面的Ca(OH)2就越多,水分蒸发后,Ca(OH)2就存积在板块里。其他,如在水泥中添加了含有钠Na+的外加剂,粘土砖土壤含有的Na+、Mg2+、K+、Ca2+、C1-、SO42-、C032-等,遇水溶解,会渗透到石材毛细孔里,形成“白华”等现象。
粘结材料产生的含碱、盐等成分物质是渗入石材毛细孔产生泛碱的直接物质来源。
3.水的渗入。由于外墙接缝用水泥细砂砂浆勾缝,令防水效果差;地面水(或潮湿)沿墙体或砂浆层侵入石材板;安装时对石材洒水过多等原因,使水入侵石材板,并溶入Ca(OH)2和其他盐类物质进入石材毛细管形成泛碱。可见,水是泛碱物质的溶剂和载体。
治理办法 :
天然石材墙面一旦出现泛碱现象,由于可溶性碱(或盐)物质已沿毛细孔渗透到石材里面(渗出石板表面的可以清除),很难清除,故应着重预防,泛碱发生后只可作以下补救。
1.尽快对墙体、板缝、板面等全面进行防水处理,防止水分继续入侵,使泛碱不再扩大。
2.可使用市面上的石材泛碱清洗剂,该清洗剂是由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及溶剂等制成的无色半透明液体,对于部分天然石材表面泛碱的清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使用前,一定要先作小样试块,以检验效果和决定是否采用。建议用专门的清除系列产品
第四篇:国家高新申报风险等级及效应分析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风险等级及效应分析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涉及到企业税收、研发费用补贴、入高新园区、IPO上市、招投标;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从获证、享受优惠、复审、统计等来看,是一项持续性工作;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同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到整个公司的研发创新体系的认证,需要企业的行政、财务、技术等部门积极配合,对创新能力和指标进行严格认证;
同时,新一届中央政府执政理念强调放管服结合,事前放宽市场准入,事中、事后加强监控管理。
因此各企业在申请高新企业以及维护高新企业资格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风险管控,防止陷入违法违规等风险。
风险等级AAA级 现象:
一、在申请认定过程中存在严重弄虚作假行为的:研发人员、研发费用、自主创新产品收入、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
二、有偷税骗税行为:超过2000元即视为违规,即不参与国高评审或取消优惠资格;
三、重大违法违规:如国税、地税、海关、法院、劳动纠纷、工商、消防、知识产权、科技、贸工等;
四、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
五、未按期报告更名或与认定条件有关重大变化情况。如分立、合并、重组以及经营业务发生变化;
六、累计两年未填报发生情况报表: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经营收入
七、企业研发项目、成果、专利、产品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应不到的四阶子科目。
八、成果数量不够(达不到每年平均5个以上)后果:
一、取消资格
二、追回所享受优惠
三、记录信用违规记录 风险等级AA级 现象: 二、四项指标总评分指达不到71分以上;
三、无有效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对产品为起到核心支持作用、知识产权产品先进度不够;
四、大专以上的科技人员和研发人员比例达不到总人数对应的30%和10%比例,并且在本公司工作期限未满183天;
五、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不到总收入的60%;
六、近一年收入没有对应的知识产权,缺少自主创新的说明;
七、近三年的研发费用不达标,许多研发费用是从营业成本中结转过来,管理费用不够、研发费用超过管理费用80%以上,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70%以上;
八、近三年的收入成长性和净资产成长性为负;
九、企业收入低于100万。后果:
一、专家评审一票否决、予以不通过!
二、评审通过后被抽查组发现存在以上问题的,将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资格,追缴已享受优惠的税款
三、评审通过后被抽查组检查出存在重大违法违规的,五年内将不得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四、可能会被纳入信用黑名单
五、企业总体评分不够低于71分予以不通过!
六、专家评审企业研发费用和收入较少,费用很难支撑研发项目予以不通过!
风险等级A级 现象:
一、收入成长性下降,直接导致近一年收入和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指标评分;
二、知识产权与企业产品技术领域弱关联;如手机公司有大量的制造设备、信息化系统等工艺过程或管理系统软件,并非与产品直接关联。
三、研发人员的专业与公司技术领域关联度不强;如大量文科类专业
四、科技成果没有知识产权证明;
五、成果转化证明材料牵强,如用户意见、合同、自己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
六、研发费用与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不一致;
七、申报材料不完整,如缺少立项报告、管理制度等
八、缺少产学研合作,大部分企业理解成帮助大学解决学生实习,而非与大学、研究院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类。
九、近三年研发项目、知识产权、近一年高新收入、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不对应;
十、进行了相关信息变更:股东、经营范围、企业名称、经营地址等; 后果:
一、存在评审结果的不确定性;
二、不利于专家给予良好评价,总体印象和得分不理想,影响最终评审结果,评审专家组可给予通过,也可给予不通过!
三、浪费人力、物力,失去申报机会;
第五篇:现代物流人才分析及解决方案
现代物流人才分析及解决方案
**
工商管理系 工商管理类**班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到虽然我国的物流产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但总体的缺口还很大,尤其是现代物流人才的缺乏更是一个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也分析了我国对现代高技术、高质量的物流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本人也对比性的分析了国内外物流产业的发展,相比中看出我过物流发展的落后,很大原因在于我国高素质、高质量的物流人才的缺乏。论文中也分析了现代物流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缺乏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物流;人才;短缺;教育;企业
引言
相对于国外的物流发展来说,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很落后,要想中国的物流产业有所提高就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众所周知,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总体来说,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根源于我国有关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相对落后,以及在企业中的实践发展面较窄。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加强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更要理论联系实践,在企业中,在实践中培养锻造全面的现代物流人才。
1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自20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物流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物流业经历了物流管理起步和初期运作、产品配送、综合物流管理和供应链整合等阶段,从传统物流发展到当今的现代物流。当199年美国的物流市场规模已达到9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0%;主要欧盟国家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约为800多亿欧元。目前,物流产业已被公认为是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物流业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也开始了对现代物流的研究和探索。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一些中心城市指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现代物流中心,物流业已扩展到加工制造业,少数大型综合物流企业还比较落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物流业务中运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等等。但从总体来讲,20年期间我国物流发展比较缓慢,物流业还比较落后,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远,虽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观念问题、体制问题、环境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等。但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物流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要有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从业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物流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为不同客户提供科学、优质的物流服务。而且据有关统计分析,在诸多问题中人才问题与物流发展的相关程度最高。由此可见,人才问题是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我国正是物流人才匮乏硬性着物流的崛起和快速发展。
现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由此可见,现代物流的综合性很强,它涉及到的学科有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物流人才必须能解决物流中经济、管理、工程、信息甚至法律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培养既完整、系统了解和掌握这些学科的知识,又能将
其应用于现代物流实践的专业人才,必须在教育的各层次设置专门的物流专业,培养出大批专门的物流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国外发达国家已形成完整的物流教育体系
2我国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要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扩大了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的需求逐年增加。相对于市场的需求,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上海市已将物流人才列为12类奇缺人才之一,2002年国内人才市场掀起了一股物流热。
物流人才短缺根源于我国物流教育体系的相对滞后,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仍没有设置物流科目,高等院校的物流教学大多沿用过去仓储、运输等专业的课程体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如200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物流职业教育与培训研讨会”上,多数院校代表表示将加大物流专业的教学工作力度,但是对物流课程体系的设置显得异常茫然。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举办的各种物流培训班,多数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仅仅起到了物流理念的传播作用,并不能够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虽然企业也在从事多方面的物流培训,但培训内容局限在本企业所涉及的具体业务层次。正如著名物流专家、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何明珂教授所指出的,2002年中国物流教育的总体规模依然很小,今后几年中国物流业发展缺乏高素质专业物流人才的状况还不可能根本改变。
高级人才奇缺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第一瓶颈在经济日益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今天,要发展现代物流业,人才便成了首要问题。初步测算,全国缺物流人才60余万,北京缺20万,上海缺20万,深圳缺12万。我国现存的少量物流人才有两类,一是传统産业中和物流相关的人员;二是少数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归国人员, 能够熟悉掌握各个行业内容的系统性物流管理人才并不多。要改造行业物流系统、城市物流系统、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我们不仅需要高级管理技术设计应用人才,我们更需要能够促进这些人才潜能发挥以及组织企业系统良性运转的将帅之才。
3国外物流人才培养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充分认识到物流人才对物流发展的重要,物流教育随着这些国家物流业的较早兴起而得以发展,并形成了规模。目前,欧美和日本对物流人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培训系统。首先是大学内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学科,并在有关学科开设物流课程;其次是在研究生院设置物流学科方向,形成了物流研究生培养系统;再者是企业及物流协会和学会开展物流培训教育,广泛深入到各行各业。
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统计,1997年美国、欧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物流高等教育的院校就有180多所。在美国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许多知名的高等院校(如密执根洲立大学等)都设置了独立的物流管理专业,或附属于运输等其它专业开设了物流课程;部分高等院校和单位(如美国商船学院的全球物流与运输中心和乔治亚技术学院等)设置了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开展物流方面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推动下,还建立了美国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2000年欧洲物流协会公布,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培养物流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学士,另有33所大学在其他专业方向中开设有物流或供应链管理课程;一些大学还建立了物流研究中心,如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的克兰菲尔德物流与运输研究中心是全欧乃至世界有影响的研究中心之一。日本在现代物流研究领域中,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除了在其高等教育系列中开设物流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外,还拥有大量由企业及学术团体开设的社会性培训机构与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在物流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应看到,与国外物流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开展物流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各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我国物流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物流专业人才还远远不够,4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及素质能力
4.1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在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下,为了满足企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要,一个合格的物流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在实际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4.1.1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 国际贸易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等。物流是商流的载体,物流活动是贸易活动的货物交付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日益紧密,外资企业“请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将是大势所趋,而这一类企业又大都是跨国的大型企业,其业务散布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其采购和营销方式向即时化、网络化、零库存的方式转移。因此,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就成为一个采购和供给双方的货物交接和结算点,多家供货商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供货,并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结算。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以及了解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4.1.2仓储运输专业知识 运输包括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一单业务中,可能要涉及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环节。业务人员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任务执行的时候,只有在熟练的掌握了多种交通工具使用知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能为客户提供恰当合适的物流服务。
4.1.3财务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服务往往涉及到多个作业环节,发生各种不同的费用类型,有些是物流企业的成本,有些是外部发生的费用,如在运输作业过程中出现的费用类型有:停车费、路桥费、保险费、报关费、检验检疫费、海关查车费、订仓费、提货费等。在物流服务营销的过程中,业务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作业成本分析的能力,只有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和分析,才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一个物流方案,成本分析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以及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等。
4.1.4外语知识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外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英语作为国际商务通用语言的地位已无庸质疑,随着商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英语也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中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影子。如果物流企业要加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供应链或以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导的战略联盟,或者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就应该适应全程物流活动对信息传递的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使其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时时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英文合同的能力。
4.1.5安全管理知识 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即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而是买方或者卖方委托的物流服务提供者,接受买方或者卖方的委托,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执行物流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安全隐患无时不在。由于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中,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的问题,一个看似很小的事故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4.1.6法律知识及其他 物流业是一个服务行业,物流企业的运作不简单是企业内部的行为,而是涉及多个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任何一种物流服务都是一种用合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承诺,物流服务供求双方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书,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的。物流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市场拓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定合同的时候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其它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
4.2 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个合格的物流人才,除了掌握上述科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4.2.1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 物流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保证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约定的方式送到指运地,过程的设计必须是严谨的、科学的、合规合法的。一体化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少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引起法律纠纷和大数额的索赔。所以在这个链状的服务中,从业人员在设计物流方案的时候,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
4.2.2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 物流作业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的结构,在这个网中存在着多条线,每条线上又存在着多个作业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又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网络的瘫痪。所以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一种强烈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够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上下游协调一致。如果没有这种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将整个线上的作业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无法实现物流目标系统化和业务操作无缝化的目的,就不可能有效准确的完成繁杂程度较高的物流服务。
4.2.3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物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物的供需双方要随时发出各种货物供需信息,及时了解货物在途、在库状态,时时监控物流作业的执行情况,而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也必定要有这种准确及时的处理各种信息和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已受到物流企业的广泛重视,并被应用在定单处理、仓库管理、货物跟踪等各个环节。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4.2.4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现代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而具体的就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执行管理理念的能力。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化方案设计、系统化资源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管理,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在目前物流行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物流从业人员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
物流服务的特点之一是消费者参与到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客户沟通协商、与上下游环节协调合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因此,物流从业人员不但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面,同时应具有相当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
4.2.5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 能够很好的执行作业指令、完成常规作业只能说明员工具备了基本的业务操作能力,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物流企业作为供需双方的服务提供者,对信息的采集又有相对的滞后性,同时物流作业环节多、程序杂、缺乏行业标准,异常事故时有发生。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保证常规作业的执行,又能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突如其来的附加任务的执行,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使用的能力。
4.2.6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有生命力,主要决定于其创新能力,一个从业人员是否能够确保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连续稳定,主要体现在其对作业质量和效率持续改进能力的高低。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水平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要求各级从业人员有能力不断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优化作业流程,持续改进作业方式,提高作业效率和服务水
平。
5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缺乏问题的解决方案
人才奇缺是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严重问题,物流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头等大事。
5.1 我国应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5.1.1.完善和加强物流学科理论建设 一个学科要发展,必须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物流学科的理基础比较薄弱,这使物流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从理论体系方面对物流学科体系进行全面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教育培养起到指导作用。
5.1.2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 我国的物流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缺少高水平的教材,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缺少实践环节等。因此,迫切需要在总结以往教学的基础上,规范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推出精品教材和吸收国外教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使应用性很强的物流专业人才得到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办学条件的改善必然使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得以提高,在此基础上扩大办学规模,从而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物流人才。
5.1.3规范培训和认证市场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各层次的人才。目前我国物流业的人员素质不高,有的是从事多年运输工作的人员,还有的是从营销等其它行业中转行的人员,这些人大多数不能完全适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他们或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或缺乏物流专业的理论知识,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但是,目前物流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认证市场缺乏规范,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对培训和认证机构的资质进行规范,并加强监督和规律的力度,使其对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5.2在企业中培养现代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在企业中培养物流人才需要扩展物流从业人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培养造就优秀物流企业家,如中远魏家福、中外运罗开富、中海运李克麟、中储洪水坤、大田王树生、宝供刘武等,此外,要重视和挖掘物流“海归派”的潜力,让他们爲民族物流业发光、发热。
还要制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物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物流人员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充分扩展自己的物流知识,打造全面的物流人才。
结语
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不是仅仅会管理仓库或者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人才,而是具有较为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的、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程全方位临控、优化和提升的,并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一个合格的物流人才的培养与造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其本人的刻苦学习和在实践中的锻炼和积累,也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为其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对物流业和物流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合格物流人才从事物流业及其相关行业,从而促进我国物流实力的提升,保障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红,刘庆菊.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5,4:75—77.[2]吴宇蒙.浅谈我国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J].物流科技,2004,103:68—70.[3]杨飞.我国物流人才的就业现状与培养,2008年第4期,《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
[4]郭名,段凡.促进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物流科技,2005,120:88—90
[5]王国华.我国制造业物流的现代化思考[J].物流时代,2004,18:12—16
[6]王亦农,海丽军.浅议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