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背景分析与前景展望
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的背景分析与前景展望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中国经济区域化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人民的共同抉择和现实选择,推进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势在必行,前景广阔。本文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与跨越发展的相关背景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客观分析,以期提供多重的、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智力支撑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武陵山;区域合作;背景分析;前景展望;
武陵山片区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心脏部位,夹在巍巍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之间,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交汇地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资源富集区、“生物基因库”和“中药材宝库”,被称之为“中国绿心”。
武陵山片区区域辽阔广袤,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奇特的民族风情与瑰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但区域内各地州市县地处湘渝鄂黔桂五省市边界地带,远离各省市省会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边远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行政区经济”、“诸侯经济”特征明显,经济技术落后,经 1
济实力羸弱,科技人才匮乏,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投资强度偏弱,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发育不足,市场竞争无序,城市化水平不高,贫困人口居高不下,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湘黔枝柳现象”和“经济荒漠现象”着实令人费解。推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与跨越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确保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务院批准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将武陵山片区确定为国家第一个率先启动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区,标志着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的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正式实施,标志着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得到国家层面支持,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体现了国家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决心。该规划集宏观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突破了传统大而全的地区规划模式,从顶层设计上勾勒出了武陵山片区的宏伟蓝图,坚持了“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规划原则,描绘了新一轮扶贫开发“路线图”,抓住了武陵山片区的个性和特征,拉开了武陵山区大开发的序幕,为武陵山片区提供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笔者试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与跨越发展的相关背景和发展前景进行客观分析,以期提供多重的、有价值的理论支持、智力支撑和决策依据。
一、中国经济区域化如火如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历沧桑巨变,实现了狂飙突起式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区域概念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地区行政区划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瓶颈之一,各个省市之间的行政计划已经构成了对生产要素自由组合的严重障碍。欧盟15个国家通过了50年的谈判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鸿沟,统一了的货币、贸易、财政政策,难道中国内部的省市就做不到这一点吗?今天在中国推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包括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当中,我们更应统一对中央政策的实施,反对各行其是、条块分割及地方保护等,从而在中央政策的统一指挥下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说。
中国的区域战略日趋清晰,区域政策走向已经有所改变,目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
[1]
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逐步实施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人文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区域均衡发展,中央政府改变了过去以据点式开发为主、点线结合的开发模式,摒弃了相互分割、各自为政、缺少必要联系与协调的据点式开发,转变为努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最终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实行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经济的区域化既不是传统体制下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也不是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区位模式,更不是政府行为下的行政性区域经济。它是随着市场经济运行而自然发展生成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经济利益体相互联系、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诸多经济关系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跨区域的经济协作和联合,在中心地区吸纳和辐射的带动作用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避免宝贵资源的浪费、项目的重复建设和企业间的过度竞争,构筑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实现共创双赢,整个区域达到连动发展的目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目标要求,指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2]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在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国际性区域合作进程的同时,我国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先后密集批复和出台了10多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意见和文件,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自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轫,至海西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图们江,黄河三角洲,乃至到近年的鄱阳湖,皖江,海南国际旅游岛,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兴、成渝经济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等,从东至西,从南到北,几乎全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棋局之中,所涉及的地区范围囊括了大半个中国,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经济区域化的鲜明印记。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淮海经济协作区、武汉经济协作区、长株潭经济圈战略、黔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合作区等 3
区域合作已初露雏形,发展迅速。随着这一系列规划的密集出台和颁布实施,区域发展从前的沿海优先,重点突破演进为全面开花,普遍崛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正加速呈现,中华大地区域经济可谓星火燎原,风生水起,遍地开花,势头强劲,热点不断,热潮涌动。中国经济区域化已经由地方政府主导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培育了新的竞争优势,并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推动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就显得更加突出,区域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危机中的政府治理之道。经济活动空间集聚度不断提高,区域分工与合作步伐加快,区域之间差距由过去的持续扩大向有所缩小转变,经济增长驱动由过去的单极驱动向多极驱动转变,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从2003年中央提出“统筹区域发展”以来,区域经济成为主流话题,区域发展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成为强音词和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成了国家战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经济区域化特征日趋凸显,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产业分工有所深化,比较优势得到初步发挥,合作范围和领域不断延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合作形式日益丰富,合作的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合作正谱写出一幅幅令人振奋的新图景。区域经济从侧重竞争逐渐转向突出合作,从封锁和冲突走向合作与联合,从单兵突进转向齐头并进,从“诸候经济”转向“一体化经济”,从省份经济真正走向区域经济,从“区域协作”阶段走向“区域合作”,区域发展政策从“重点扶持”转向“普惠制”,地区各自为政的发展转变为区域内外合作、整合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速呈现。中国正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变为均衡发展战略,从重点局部区域发展到整体经济带、经济区、城市群区域,向未来时代的全面发达挺进。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我国经济区域化特征日趋凸显的大格局下,在未来一段时期,大经济圈将成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仍会有更大的动作,更多的国家级区域振兴规划仍有望推出,将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腾飞,将迎来新一轮“群雄并起”的发展局面,最终实现全国“合纵联横”的区域一体、和谐发展格局。
二、武陵山区域合作势在必行
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一轮浪潮,中国经济由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内生性经济,经济重心也正在逐步向内转移,地区竞争与合作态势日趋激烈,超越狭隘地理和行政区划范围的区域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国家区
域经济大局博弈的格局加速凸显。近几年来,国家在武陵山片区周边已经实施多个国家发展战略,先后批准设立了一批试验区和经济区。在全国各地和全省各板块竞相发展的态势下,位于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区边境的武陵山片区,已被成渝经济圈、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珠三角经济圈、黔中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挟巨大的政策优势和先发优势挤成包围之势,传统区域经济体系逐渐衰落,产业要素加速外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日益边缘化、分散化、空心化的危机和风险。在全民奔小康、举国创和谐的进程中,武陵山片区已经滞后落伍,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不清醒直面现实、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和应对策略,极有可能沦为中西部地区环形经济“锅底”,出现“塌陷”趋势,东部和西部将出现区域断裂带,这并非偶然,也绝不是耸人听闻。
武陵山片区在近现代历史上面临三次重大发展机遇,一次是民国初期,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规划过这里的发展蓝图,一次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建国初期,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但可惜发展良机都如落花流水般地失去了。虽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五溪源地区成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被列入国防建设的重点,许多国防工业和产业都分布在这一带,深山大沟里射进了现代工业的第一缕阳光,工业生产初具规模,“三线建设”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曾有着巨大的历史辉煌。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境内的大部分企业大举外迁,很多厂房废弃,地方闲置,迁往大中城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市场的洗礼,五溪源地区再次黯淡。辉煌往昔难掩尴尬现状,在屡次失去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后,在经历中国经济发展风起云涌的大潮中它似乎披着一层神秘面纱在独自熟睡,一任山外的世界沧桑巨变。武陵山地处中华腹地和我国中部、西部结合地带,夹在武陵、雪峰两山脉之间,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千山万岭,层峦叠嶂,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被阻隔在五省市中心地区之外,既不沿边、不沿江也不临海,属于内陆民族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大山区,“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武陵山片区自然地理特色的真实写照,外界对于武陵山的印象仅止于“偏僻、封闭、贫困、落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不是经济战略要地,也不是军事战略要冲,不具备政治地缘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有一点冷清、有一点沉寂,寂寂无名、无人问津、暗自神伤。因此,有关方面对武陵山片区的重视程度既不如特区,也不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里一直未被中央政策垂青,被排斥在中央宏观调控之外,没有获得国家的重点支持,没有轮到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5
既没有七十年代东部沿海地区的特区政策,也没有完全享受九十年代西部大开发时的特别优惠。这片层峦叠嶂的共和国腹地,既是中央区域政策的“盲区”,又是所在省的边缘地区,双重边缘化的“叠加”,成为了一个没有沿海沿江沿边开放条件、缺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产业要素集聚功能薄弱、处于湘鄂渝黔桂省际偏远地区、国家战略规划和政策扶持体系尚应顾不暇的后发展中西部结合区,面临着政府财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百姓收入不高、百姓生活不富的尴尬,陷入“在落后中发展,在发展中落后”困局和怪圈,形成了春风难度武陵山的局面;不仅远远落后于占据天时地利的、率先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而且赶不上贫困集中、生态脆弱的陕甘宁地区、同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濒临戈壁沙滩、自然条件恶劣的新疆鄯善县。在我国改革开放一片大好,外地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的形势下,武陵山片区逐渐落伍,差距越来越大,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武陵山片区的春天跚跚来迟。古之华夏'桃花源'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还比不上新疆、宁夏、甘肃、内蒙等地区,贫穷程度和西藏相似,的确有些让人颜面无存,令人汗颜。“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常挂在武陵山片区干部群众嘴边近似自嘲调侃的话,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透露出一丝苦涩、酸楚、怨叹和无奈,成了埋藏在武陵山片区人心中的一根刺。武陵山人担忧自己“被遗忘”、“被边缘化”和不利境地,都怀揣着一个加快发展、求富求强、幸福安康、和谐稳定的的共同梦想。
今天的武陵山片区,已经是一个涵盖了共71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包括49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3645万的广阔区域,已经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库,禁”为一体的五省市区边境地区,一个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史同治、经济同型、文化同根、生态同圈,但又五省分治且各自鞭长莫及的区域,一个生态秀美、资源丰富但又都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相对落后的地区,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武陵山片区在地理、文化与经济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其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产业布局基本相同,面临着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相似,存在着互为边缘、远离中心、资源分割、恶性竞争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断承受着区域博弈的利益受损和分治之痛。经过各级政府和区域民众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务实奋进和共同努力,武陵山片区在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成绩也有目共睹,尽管武陵人一直怀有“桃花源梦”,6
念念不忘“桃花源梦”,但受历史、自然、资源、区位等因素制约和诸多困难叠加的影响,这里既是绿色的代表,是美丽的汇聚,也是贫穷的化身,与灵山秀水相融相亲的武陵山片区,长期以来却与落实相依,与贫困相伴,背负上“沉重的翅膀”,灵山秀水没有承载起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热切期望。片区贫困面广量大,贫困程度深,脱贫能力弱,返贫率高,贫困人口居高不下,贫困落后状况不容乐观,一少部分地区甚至还处于赤贫状态,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低位运行阶段,难以实现井喷,整体水平尚处于温饱的边缘,其发展之路仍显艰难曲折,是扶贫攻坚的大难题、重任务和硬骨头。在2008年以前,武陵山片区人均GDP不足1万元,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40%左右,且相应低于所在省(市)的平均水平;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4%,低于西藏、新疆、内蒙和广西;恩格尔系数全国平均值为43.7%,武陵山片区约为58%,与发达地区根本没有可比性,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对应性比较同样令人汗颜。直到2010年,武陵山片区区域总产值500.3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6元,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只能用一个“穷”来概括。[3]武陵山片区开发起步迟,发展速度慢,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传统农业长期占主导地位,工业经济短腿,消费、投资和出口曾一度裹足不前,“欠发达、欠开发”程度较深。相关统计表明,2008年,武陵山片区平均工业化率为30.8%,比全国平均水平42.9%低12.1个百分点;平均城市化率30.7%,比全国平均水平45.7%低15个百分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42.76亿元,人均GDP仅10752元,还不到全国人均GDP22640元的一半!三项指标仍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虽然存在不可回避的客观原因,虽然这组沉重的数字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巨大的差异、落后的事实和紧迫的形势。
三、武陵山区域合作前景广阔
穿越岁月的帷幔,回眸来路,再思前程,穷则思变,变则通达。“中部崛起”武陵山不可或缺,没有武陵山,中部崛起就失之完美。没有武陵山片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区域的协调发展。没有武陵山片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在国家区域经济大局博弈的新时代,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战国”年代,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人民的世纪期盼和共同使命,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人民的共同抉择和现实选择,推进武陵山区域合作大有希望,大有可为,实在可行,势在必行。在区域经济已经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今天,特别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成立以来,随着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批准实施,拉开了武陵山片区大开发的序幕,吹响了武陵山区域合作的新号角,寄托着武陵山人的新梦想,宛如一股春风吹拂着武陵山的山山岭岭,唤醒了勤劳朴实的山民,激发了五溪大地积蓄已久的力量,让武陵山片区插上跨越、腾飞的翅膀,给了武陵山片区更大的展翅空间。春草连天起,机遇正当时,借力东风展翅起,武陵山片区既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与合作共在,将迎来一往无前的变革,走进跨越发展的新时代。
武陵山片区要与时俱进,高举团结发展、区域振兴的大旗,紧紧抓住“发展”和“合作”两大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科学发展之路;充分运用交通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丰富和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史同治、经济同型、文化同根、生态同圈的条件和优势,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区长期以来在政府和民间形成的良好合作基础,打破藩篱,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封锁垄断,联合起来,找到多个“共振点”,打好“少数民族牌”、“生态旅游牌”和“扶贫开发牌”,以整体力量争取地位,谋求优势,参与竞争;要统一认识,共同努力,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突出发展主题,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在加快推进上下功夫,在抓落实上见成效,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不断强化民生保障,以《规划》的实施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扶贫开发精神,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增强“造血”机能,聚集改善民生的正能量,释放资源、市场、劳动力、政策等四大红利,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大事,深入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跳出“贫困陷阱”,改变落后面貌,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精细化扶贫的科学发展之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及时普惠民生,共享发展成果,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上造福百姓,全力推进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5]
武陵山片区要加大协作,多措并举,要以实施规划为契机,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谋好篇,带好头,起好步,开好局。武陵山片区如何大协作?针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广阔性、观念传统性、民族多样性、基础薄弱性和利益博弈性的特点,运用行政的、政策的、经济的手段进行有效整合,淡化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合作; 8
淡化行政手段,强化市场功能;淡化单边行为,强化多方合作;加大对接力度,力求多赢共进,由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转变为以邻为伴的抱团发展,让合作不再是一种“姿态”和一纸协议;建立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和高层联席会议制度,避免和克服各自为战、零敲碎打、隔靴搔痒,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在团结积蓄力量,在合作谋求合力,多方多向发力,尽快弥补短板软肋,勇于突破发展瓶颈,争取更多制度松绑和政策扶持;建立信息交互、利益补偿、效益分享、评价激励、行为约束和监督考核机制,健全和完善跨省工作协调机制,构建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生态补偿政策、人才政策等在内的政策扶持体系,营造区域合作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要抢抓机遇,先行先试,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深化认识、理性认清武陵山片区区情区况,以“自主平等、真诚守信、互惠互利、讲究实效”的协作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招商引资、人才培养、旅游与环保、农业、科教文卫等方面深入开展双边、多边和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质性区域合作,拧成一股劲、合成一条心、形成一盘棋,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要紧紧围绕发展规划,将《武陵山片区规划》的“国家行为”变成促进区域发展的“真金白银”,将来之不易的《武陵山片区规划》“蓝图”,化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项目“孵化器”与建设“推动力”,努力把宏伟蓝图变为武陵山大地上的美好现实。
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6]冲破重山的阻隔,拨开困扰的迷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武陵山片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结合十八大的最新精神,以十八大精神作为先行先试的强大动力,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借鉴国内外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产业与市场双轮驱动促进集群发展,通过优势互补、产业集群、联片发展实现区域性整体崛起。既立足现实,又放眼长远;既立足于武陵,又跳出武陵,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这一武陵山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和无价之宝,杜绝“黑色的GDP”、“污染的GDP”、“带血的GDP”,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与“青山绿水”和谐共生,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现实利益,也要注重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做到“鱼” 9
与“熊掌”兼得;围绕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大做文章、做大文章,将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在这座沉寂已久的大山,在这块生态绿心宝地酝酿一场绿色革命和绿色崛起;不懈共融、共建、共创,闯出一条“区域内统筹协调、集约发展、绿色繁荣”的新路,避免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小而全”的老路,努力冲出“经济洼地”,奔向“发展高地”,摆脱“塌陷”之忧;着力把区域打造成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中国第一绿境游憩区、内陆极限城市联盟区、低碳文明示范区和魅力中国绿心大品牌,打造成外围各大国家级经济圈、经济区的大纵深、大腹地,争取推进和融合、辐射和参与的双赢;通过构建中央主导、省(市)际联动、城市引领、业界响应、大众参与的区域协作模式,坚定不移地探索和推进区域合作、共进共赢的一体化道路,就一定能在中国区域经济结构演变和众多国家级经济圈的大局博弈中,确立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谋求自身的生存空间和跨越发展之路,使过去的蛮夷之地、贫穷之乡变为中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希望之地,共同打造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高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为建设中部崛起提供重要战略支点,为东西互动、南北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撑点,巩固和提升武陵山在我国区域发展版图上的战略地位,实现武陵山的华丽转身、绿色崛起和后发赶超,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双赢”,真正建成“中国绿心”;构建一个大区域、大扶贫、大发展的格局,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开创“战略合作、共进共赢”的崭新局面,合力谱写区域合作、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共创武陵山美好灿烂的明天,帮助武陵山片区人民和全国全省人民一道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推动武陵山片区与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让中国梦在武陵山精彩绽放。[7] 【论文注释】
[1]龙永图.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应借鉴三点[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9月25日.[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号,第2版.[3]中国统计信息网[DB/OL].http://www.xiexiebang.com/.[4]中国统计信息网[DB/OL].http://www.xiexiebang.com/.[5]国开办发[2011]95号.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M].2011年 10月.[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9(2).[7]王正伟.让中国梦在武陵山精彩绽放[J].中华民族,2013(7).10
第二篇:武陵山片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武陵山片区七十一个村寨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日前,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建村〔2013〕124号),决定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等91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武陵山片区共有71个村落入选,其中:湖北武陵山片区9个、湖南武陵山片区29个、重庆武陵山片区1个、贵州武陵山片区32个。第一批武陵山片区共有60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自此武陵山片区目前共有131个中国传统村落。
根据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三部门此次通知要求,各地要抓紧建立中国传统村落档案,编制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索开展保护性修复试点。三部门将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予以监督指导。
附名单:
一、湖北省武陵山片区(9个)
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
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忠路镇老屋基老街
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沙溪乡张高寨村
4、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花坪镇田家坝
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寺村
6、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
7、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河镇五道水徐家寨
8、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革勒车乡鼓架山村铁匠沟
9、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黄柏村下黄柏园
二、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9个)
1、邵阳市绥宁县李熙桥镇李熙村
2、邵阳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东山村
3、邵阳市绥宁县在市苗族乡正板村
4、邵阳市绥宁县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天堂村
5、邵阳市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
6、邵阳市新宁县一渡水镇西村坊村
7、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桃林村
8、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乡大寨村
9、邵阳市武冈市双牌乡浪石村
10、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唐家观古镇
11、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洞市老街
12、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梅山古寨
13、益阳市安化县古楼乡樟水凼
14、益阳市安化县南金乡滑石寨
15、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
16、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锦和镇岩口山村
17、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郭公坪乡溪口村湾里
18、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尧市乡小江村
19、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大桥江乡豪侠坪
20、怀化市鹤城区芦坪乡尽远村
21、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上团村
2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峒河街道小溪村
2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社塘坡乡齐心村
2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排绸乡河坪村
25、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老家寨村
2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凉灯村
2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达岚镇岩门村
2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靛房镇万龙村
2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长春村
三、重庆市武陵山片区(1个)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可大乡七分村
四、贵州省武陵山片区(32个)
1、遵义市湄潭县茅坪镇平顺坝
2、遵义市湄潭县西河乡石家寨
3、遵义市湄潭县抄乐乡石家寨
4、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茶园山
5、铜仁市江口县桃映乡漆树坪
6、铜仁市江口县民和侗族土家族苗族乡封神懂
7、铜仁市江口县怒溪土家族苗族乡黄岩
8、铜仁市石阡县花桥镇施场村
9、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董上村
10、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指甲坪村
11、铜仁市石阡县青阳苗族仡佬族侗族乡青山寨
12、铜仁市石阡县坪地场仡佬族侗族乡石榴坡村
13、铜仁市石阡县甘溪镇铺溪村
14、铜仁市思南县许家坝镇舟水村
15、铜仁市思南县文家店镇龙山村
16、铜仁市思南县青杠坡镇四野屯村
17、铜仁市思南县思林乡金龙村
18、铜仁市思南县思林乡黑河峡社区
19、铜仁市思南县板桥乡郝家湾古寨
20、铜仁市思南县兴隆乡天山村
21、铜仁市思南县杨家坳乡岑头盖村
22、铜仁市印江县永义乡团龙村
23、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枫香溪村
24、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棋坝山村
25、铜仁市德江县共和乡焕河村
26、铜仁市德江县沙溪乡大寨村
27、铜仁市沿河县思渠镇荷叶村
28、铜仁市沿河县黑獭乡大溪村
29、铜仁市沿河县新景乡白果村
30、铜仁市沿河县后坪乡茶园村
31、铜仁市松桃县普觉镇候溪屯
32、铜仁市松桃县正大乡苗王城
附二:武陵山片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共60个)
一、湖北省武陵山片区(15个)
1、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向日岭村六组
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
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
4、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铁炉村
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细杉村
6、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五里乡五里村
7、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中营乡三家台蒙古族村
8、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新安村
9、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大河镇冷水溪村
10、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凉雾乡海洋村
11、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大路坝区蛇盘溪村
1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甲马池镇马家沟村王母洞
1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清坪镇中寨坝村郑家坝
14、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15、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
二、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3个)
1、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
2、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乡石堰坪村
3、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黄沙坪老街
4、益阳市安化县马路镇马路溪村
5、怀化市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五宝田村
6、怀化市会同县高椅乡高椅村
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夯沙乡夯沙村
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碗米坡镇首八峒村
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阿拉营镇舒家塘村
1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都里乡拉毫村
1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
1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高峰乡岩排溪村
1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红石林镇老司岩村
1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龙鼻村
15、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
1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板栗村
1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
1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
1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六合村
2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村
2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2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
2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小溪乡小溪村
三、重庆市武陵山片区(8个)
1、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金岭乡银杏村
2、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
3、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新城村
4、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
5、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大河口村
6、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
7、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后溪村
8、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乡南界村
四、贵州省武陵山片区(14个)
1、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
2、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
3、铜仁市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兴隆社区上坝自然寨
4、铜仁市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云舍村
5、铜仁市石阡县白沙镇马桑坪村
6、铜仁市石阡县白沙镇箱子坪村
7、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8、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葛容村高桥自然村
9、铜仁市石阡县河坝场乡小高王村
10、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黄泥坳村
11、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廖家屯村
12、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瓮水屯村
13、铜仁市石阡县石固仡佬族侗族乡公鹅坳村
14、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大寨村
第三篇: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第六章 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县城和周边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小城镇为依托,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第一节 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小城镇建设。支持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商贸流通、加工制造等小城镇加快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制镇功能,提高人口集聚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努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小城镇。
中心村规划建设。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住房。整合各类资金,统筹规划建设中心村公用基础设施。
移民搬迁。按照自愿原则,整合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国土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资源,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搬迁移民,适当提高中央补助标准。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向中小城镇、工业园区移民。把发展特色产业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贫困村整村推进。以规划为平台,由县统筹整合资源,实施**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对每个贫困村的平均投入达到300万元以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特色增收产业。
第二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乡村道路建设。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所有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100%行政村通达,95%以上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生产用电。加强水库渠系配套建设,扶持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加强农村生产用电保障。土地整治与农田改造。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
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小流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安排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生产用地,加强统一管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第三节 改善人居环境
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明确产权,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和利用率。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解决无电行政村用电问题,实现户户通电。将村组道路建设纳入“村村通工程”规划,推进乡村公路向村民小组和居民点延伸,大力建设石板路、水泥路等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推广应用沼气、节能灶、固体成型燃料、秸秆气化等生态能源建设项目,适当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促进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规模,完成**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绿化美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专栏13 农村危房改造
重点产业园区 改造规模。湖北**户,湖南**户,重庆**户,贵州**户。
改造标准。3口人40平方米,5口人50平方米,7口人60平方米。补助政策。每户1.5-2.5万元,享受1-3万元贴息贷款。第七章 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把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 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为坚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立足本地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片区内企业优先招收贫困劳动力就业。以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公司制农业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开辟公益性岗位;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就业;积极拓宽片区外异地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特点开展就业服务。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劳务工作站,提供就业跟踪服务。
促进务工农民融入城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缩小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居民在享受子女入学、就医、住房和社保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第二节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职业技术教育。改扩建一批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重点支持旅游、民族文化和现代农业等专业性院校,改善学校设施,完善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产业发展专门人才。鼓励农村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贴。支持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津贴。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继续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其他补助政策的基础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每人每年再予适当补助。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本地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加强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对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给予补助。鼓励本地区企业以“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
乡土人才培养。建立村干部轮训机制和后备村干部管理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鼓励创业兴业。开展“致富能人”、“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经纪人培训,加强信息服务,建立激励机制。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入农村,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人员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与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大力发挥远程信息网等现代化手段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
专栏14 雨露计划
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继续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或一年以上的技能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组织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参加以取得初、中级从业资格证书为方向的就业技能培训。
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贫困农民各类实用技能,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贫困村产业带头人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带领当地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共同致富增收能力。
第八章 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均衡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 教育
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发展高等教育,支持一个中心城市办一所特色高校。
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城镇幼儿园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校际差距。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的设施设备水平,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大寄宿制学校和学生宿舍建设力度,保障偏远村落学生寄宿条件,提高伙食补贴。将中心城市高校建设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健全国家教育资助制度。探索推行“9+3”教育模式,对9年义务教育实施“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并逐步扩大到3年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高中阶段教育实行“三免一补”(免学费、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费)。支持市、县寄宿制高中接受贫困偏远地区学生转移就学,支持中心城市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定向招收贫困偏远地区学生,并优先推荐就业。增加贫困地区特设教师岗位数量。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个行政村建一所幼儿园。
义务教育。重点改造教学条件薄弱学校,支持行政村办好小学及必要的教学点、乡镇办好初中。
普通高中。改造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高中学校,加快提高县城高中设施水平,扩大面向城乡的招生能力。
职业教育。建设黔江、怀化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面向武陵山片区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改造和完善各级职业教育学校教学、实训条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恩施职院)
高等教育。加大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高等院校建设力度,支持张家界创办旅游大学。第二节 医疗卫生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市(地、州)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等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支持市(地、州)县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市(地、州)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黔江、恩施、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等中心城市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县级急救中心,完善农村急救体系。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地市级医疗中心及临床重点专科,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创办“三甲”医院。支持县级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合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率、筹资和保障能力。资助城乡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补助标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善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计划生育设施、设备水平,推进优生优育。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地、州)县级医院通过结对子、对口帮扶等形式,帮助基层卫生院(室)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电子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第三节 科技文化体育
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基地,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选派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市)长和科技副乡(镇)长、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县工作。加快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特色文化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举办民俗风情浓郁的文化活动。专栏16 文化设施建设重点
农村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全面实现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完善农村书屋。城镇文化设施。改扩建中心城市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推进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新建、改建电影院,实现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县城和乡镇数字电影覆盖。
特色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黔江民族博物馆,建设张家界旅游博物馆。重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鼓励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举办区域性全民体育活动,选拔体育人才。创办体育节,增加群众性体育活动。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健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继续完善救助、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参保人数。逐步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新农保保险金额。开展医疗和养老保险城乡统筹试点,推进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养老保险与新农保之间的衔接。实现社保对象动态精确管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第五节 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统筹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划建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跨地区划拨、异地就医结算、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等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统筹和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方便群众跨行政区就近就学、就医和就业,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区域救灾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和相互支援机制。第九章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重点生态区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第一节 重点生态区
生态安全保护区。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借母溪、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天门山、天泉山、云山、黔江等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设立生态安全保护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重点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公益生态林建设,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破坏生态安全的活动。地貌多样性保护区。以张家界砂岩峰林、凤凰、古丈红石林、崀山、武隆岩溶、黔江小南海等国家地质公园为核心,设立地貌多样性保护区,建立严格的保护机制,防止各类经济活动对自然遗存地的影响和破坏。
动植物物种保护区。以珍稀动植物物种为重点,设立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投入,加强对水杉、红豆杉、珙桐、长苞铁杉、白稠、银杏树、大鲵、金钱豹、水鹿等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水源涵养保护区。以中小河流域及山地、丘陵为重点,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域污染。第二节 生态建设
加强生态林保护与建设。抓好退耕还林后续工程、流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和天然林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实施“绿色行动”拓展工程,推进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城镇周边和河流两岸的绿化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乌江、清江、沅江、澧水等重点流域长防林、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
推进石漠化治理。加强铜仁、张家界等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监控,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逐步恢复石漠化地区生态功能。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动贵州印江、松桃、江口县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庆酉阳自治县水源地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工作,支持湖南慈利县生态公益林保护试点县建设。推进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地低碳区(县)试点示范建设。开展碳汇交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第三节 环境保护 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完善中心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加快推进县城和重点城镇的污水处理、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扩能改造升级。县级以上医院集中建设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乡镇卫生院配置医疗垃圾储存运输装置。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加强水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施乌江、清江、沅江、澧水流域以及酉水、潕水、沱江等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水环境监测机制。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污染行业治理整顿力度,关闭限期排污不达标企业。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间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继续实施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第四节 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各类灾害监测网站,划定灾害重点防范区,增强灾害预警评估和风险防范管理能力。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群测群防与专业防治相结合的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第十章 改革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深化改革、机制创新作为片区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协作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公开透明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的准入标准、优惠扶持政策。健全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地方预算和税收制度。鼓励金融创新。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城镇化相关制度措施,打造农业人口随就业和居住地变化自然进城的制度通道。有序引导具备条件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落实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配套政策,确保转户居民真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探索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实行统一身份管理。深化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在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土地、林地流转,探索股份合作经营,帮助农民通过土地租金收益和股份分红增加收入。开展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三权”抵押融资试点,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农村土地处置制度,落实农民对土地的用益物权,保障进城农民按自愿原则处置其农村财产并得到合理补偿。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点,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保障自愿退地农民得到公平合理补偿的具体途径。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创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模式。第二节 扶贫机制创新
探索扶贫攻坚与跨省合作的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省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片区扶贫开发进程。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各尽其责、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机制。
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片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税收政策将片区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探索扶贫攻坚瞄准机制。加强贫困识别工作,突出重点,差别对待,创新扶贫到户机制。建立健全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利益联接机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要优先惠及扶贫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地区和人群得到有效扶持。第三节 协作机制创新
完善区域内合作机制。建立经济协作机制,统一制定规划,统筹建立政务、商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统筹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设立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旅游等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协作的协调工作。构建对外合作机制。推动与省会城市及有关经济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人才文化交流,依托跨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东承长沙、西融成渝、南连贵昆、北接武汉”的区域合作格局。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通过基础设施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旅游景点互连、生态环境共建,逐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第十一章 政策支持
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除湖南省鹤城区、洪江市、吉首市、武陵源区、永定区、冷水江市和贵州省余庆县等7个县(市、区)外,片区内其余64个县(市、区)享受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特定的扶贫开发政策。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差别化重点扶持。第一节 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财政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系数,增加转移支付额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片区内重点区域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扶持。省级财政要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延长省级财政性资金扶持政策执行期限。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新增部分向武陵山片区倾斜,四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也要向片区倾斜。提高扶贫项目的财政补助标准。行业部门要把规划区相关投入纳入部门预算。
税收政策。对片区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所得,以及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可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对片区内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件、备件,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企业用于扶贫事业的捐赠,可按规定在所得税税前扣除。从规划区内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不要
金融政策。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在片区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跨省融资平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培育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制定并实施新设农村金融机构相关费用补贴办法,尽快实现金融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当地贷款,落实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出资引导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金融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贷款贴息等支持。完善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财政扶贫贴息资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探索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保险机构设立基层服务网点,创新险种和服务机制,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和小额扶贫保险,中央财政给予补贴。第二节 投资、产业政策
投资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投资投入,向农业产业、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国家有关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向片区倾斜,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提高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加大现有投资中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片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对公益性和以公益性为主的国家投资项目,取消市(地)及其以下各级配套资金。鼓励社会投资,对区外企业投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并给予税收、土地方面的优惠。产业政策。实施差别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业、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在立项上予以优先考虑,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第三节 土地政策
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保障区域发展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片区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建房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规范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第四节 生态补偿政策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石漠化、荒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把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地区,加大中央财政对生态林的生态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开展与生态效益挂钩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比照农业大县补贴办法,对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县,在享受国家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同时,给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比照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对贫困村具有水土保持和碳汇生态效益的经济林进行生态补偿。鼓励长江下游地区省市积极支持武陵山片区建立健全流域性生态补偿机制。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补偿的具体途径。第五节 帮扶政策
加大中央部委单位、国有企业、军队系统对武陵山片区的定点扶贫,实行集团式帮扶,制定帮扶规划,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资金和措施。鼓励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光彩事业扶持力度。四省市要建立对片区的定点帮扶机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片区的定点扶贫要帮扶到乡,工作到村。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国家部委单位和省级有关部门与片区进行双向人才交流,定期挂职锻炼,开展相关培训。
山东省和青岛、大连两市在资金、产业发展、干部交流、人员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口帮扶重庆和贵州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片区扶贫攻坚。鼓励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与湖北、湖南两省武陵山片区地市州建立扶贫协作关系(明确一个东部城市对口帮扶一个县)。四省市要组织本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与片区开展结对帮扶。
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片区发展。深化开展“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构建武陵山片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各类教育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产业开发、技术研发、文化发展等方面与片区进行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第六节 扶持重点群体
积极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使用的贷款实行利率优惠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对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优先开展培训,落实补贴政策。
率先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快推进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技能培训、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措施,支持和帮助妇女创业。继续开展“双学双比”活动。
将残疾人全部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开展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试点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试点。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康复等设施建设。移民、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加大残疾人康复扶贫力度和就业工程实施力度。第七节 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率先在武陵山片区启动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的评估工作。重大政策和项目实施前,要将其对贫困群体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对贫困影响进行跟踪监测。贫困影响评估由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组织开展。鼓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积极参与贫困影响评估。
第十二章 组织实施
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推进协作,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评估,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第一节 组织协调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四省市人民政府对本省片区内规划编制与实施负总责。片区内各地县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确保完成规划任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本片区工作联系单位。
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四省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指导协调下,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四省市片区内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合作交流。
落实行业部门分工。中央各部委,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和具体任务,合力推进规划实施。四省市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省级组织、扶贫开发和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规划区市、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第二节 规划管理
四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片区各县级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编制省、县实施规划和部门规划。实施规划自下而上以五年为期编制,与同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相衔接。各部门的规划要与行业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实施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省级实施规划由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实施规划中有关重大基础设施和跨省建设项目按有关程序审批。各省市实施规划中的项目方案在中期调整时一并纳入本规划。第三节 监测评估
建立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附表 武陵山片区行政区域范围
省(市)地(市、州)县(市、区)
湖北省(11个)宜昌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宜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湖南省(37个)邵阳市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 常德市石门县
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武陵源区、永定区 益阳市安化县
怀化市中方县、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会同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鹤城区、洪江市 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花垣县、吉首市 重庆市(7个)
丰都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武隆县
贵州省(16个)遵义市正安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
铜仁地区铜仁市、江口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石阡县、思南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万山特区
第四篇: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共)
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探讨了在武陵山片区进行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意义,针对湖南省龙山县洗车河镇民居保护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提出了对该镇进行保护的原则及规划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其它类似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提供参考模式。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规划;武陵山片区;洗车河镇
【Abstract】Combi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in Wuling Mountain area,has carried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emergence question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in Xichehe town,Longshan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thus proposed to the specific protect methods for the town planning principle,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similar model for other areas.【Key words】Traditional dwellings; Protection planning; Wuling Mountain area; Xichehe town
0 引言
在所有建筑类型中,最能反映地域文明的当属民居建筑,它们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也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传统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缩影。由于自然地理文化各异,各地的民居建筑文化也不尽相同。传统民居展现了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被誉为地域文化的“立体展板”。
但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正向着城镇转移,农村的生产力大为下降,传统民居因为缺乏日常的维护和常规的修缮,出现了多处传统民居建筑资源加速损坏的现象。同时,因为农村人口大量的向城镇转移,建筑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了继承者,乡俗正逐渐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怎样将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保留下来,怎样做好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规划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开展,广大农村的民居改造项目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加紧传统民居保护与规划的研究在新民居的建设过程中是必要而紧迫的。武陵山片区传统民居保护的意义
国家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为传承千百年的古村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镇、乡、村庄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充分说明了保护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武陵山片区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沉淀。该片区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拥有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其中尤以是土家族和苗族的建筑较为出彩,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的独特建筑类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武陵山片传统民居的保护与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省龙山县的洗车河就属于武陵山片区的土家族核心地区之一,境内较好地保存了传统土家族民居建筑形式。洗车河民居概况
随着龙山县里耶历史文化名镇的兴起,文化旅游业将是洗车河镇今后长远产业发展方向。古镇的旅游资源主要为三河六岸富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吊脚楼、凉亭桥、石板街、古色古香的明清院落及流域境内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原生态文化。洗车河镇相继修建了古石板街、大小10余个下河码头等具有民俗风情的旅游景点,全面实施了特色民居保护与改造工程。2012年洗车河镇获得“湖南最具魅力乡镇”殊荣。
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洗礼,洗车河镇仍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但因经济、社会等原因,种种破坏传统民居的的行为依然存在。传统民居因其使用功能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其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慢慢消失,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居室的通风、采光要求不断提升,对厨房、餐厅卫生间的面积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传统民居的原始布局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导致许多村民私改房屋的结构,改门、加窗,改变房屋的外形“传统民居布局中建筑间距小,通风采光较差,街巷狭窄,现代车辆无法通行,导致交通,消防不便。传统村落没有考虑配套建设公共绿地,古村中心的环境质量一般较差”。洗车河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
洗车镇有较多的传统民居,但是大部分建筑年代比较久远,又是砖木结构,经过历史风化,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早就已经不堪重负,随时都可能被摧毁,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安全。传统民居保护存在许多问题,保护任务非常艰巨。主要问题如下:
3.1 民居保护缺乏专业指导
村镇规划是我国规划的薄弱环节,缺乏专业的规划指导。由于大多数专业规划师和建筑师生活在大中城市中,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此类人才。而政府部门也没有足够重视这些问题,故建设中常出现房屋间距过窄,建筑过密等缺陷。洗车河镇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此外,由于大部分居民没有学习专业建筑知识,艺术审美能力有限,新民居的建筑风格几乎没有考虑到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
3.2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以前,洗车河镇的家庭传统是以长辈为核心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庭,族长制已经不复存在,现代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方式,与老一辈有了很大的不同。年轻人结婚后多希望独门独户的生活,村里新建住宅越来越多出现,也证实了大家庭正向小家庭转变。
3.3 外来文化入侵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整个世界在慢慢缩小,人们间的交往距离在缩短。在广大农村,人们也不再只关心田间地头的生活,生活圈子在逐渐扩大,电视、电脑、互联网……正在向乡村普及。电视、电影中出现的欧式别墅、高楼大厦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很大,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采取质疑的态度,错误地认为将传统与落后相等同,认为新文化应该取代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农村有很多人去沿海城市打工,他们中的一部分成为了建筑工人,学习到了很多新式建筑的建设方法。回到家乡之后,他们就迫不及待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或重新倒修,周围的居民也跟着模仿。这样一幢幢带有异域风情的楼房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3.4 传统建筑技术没落
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会对一个时代的建筑产生重大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提上了日程,木材的价格越来越高,这些原因导致传统木建筑退出了历史舞台。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占领了民居建筑的市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划分居住空间,直接采用砖砌墙,建造过程大大简化了,而传统建筑技术却逐渐消亡和没落。洗车河镇民居保护与规划
4.1 保护原则
4.1.1 真实完整的反映历史原则
对洗车河镇民居的保护,不能因为保护的目的,要求居民迁出,这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应该做到既保护传统建筑资源,又能提高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传统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群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居住,是以宗族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居住形式。其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周边环境都时刻反应着其本质属性。同时通过居民的耕种劳作、节日庆典等反映村落生活气息,反映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其保护规划应该首先保护周边环境及构成要素的外部特征。
4.1.2 公众参与的原则
传统民居的保护光靠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日常维护是不科学的,应充分的调节动村民的积极性,让居民参与进来,居民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知情权。
4.1.3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民居的保护要顺利进行就得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水平,适当的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时还可以把财政收入反哺古民居保护,做到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4.2 保护措施
4.2.1 对洗车镇的建筑文化进行普查
对于洗车河镇传统民居的保护,必须做好排查摸底,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清晰明了的指导洗车河镇的保护工作,首先必须对该区域的传统建筑进行建筑质量、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的分类整理:
1)建筑质量分类
根据洗车河镇的主体建筑、结构、细部、特色及质量优劣情况,以建筑单位为统计对象,将洗车河镇现存建筑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传统建筑主体结构完整、结构牢固,墙体、窗户、屋顶等细部节点保存优良,无明显的损坏(基本在本建筑内部找不到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二级:传统建筑主体结构比较完整,结构还算牢固(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的风格特色,但细部的建筑节点有所破坏)。
三级:建筑的外形部分被破坏,结构被重新改造,改造部分的选材与原有的建筑不相符合,门窗、雕花等细部建筑特色丢失。
四级:建筑结构破坏严重,被当地居民随意更改,建筑细节丢失,只保留零星的细部。
2)建筑风貌分类
建筑风貌评价,即是对现有建筑的外在能形式反映该镇民居历史特色程度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古镇民居的改造提供确切的资料,根据调查的不同情况,酌情考虑修缮的级别。根据调查,洗车河镇的古建筑风貌可分为三级:一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优良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二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良好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但局部损坏,日后需对其局部进行修缮;三级建筑风貌即建筑保存基本的反映了地域历史文化特征,日后修缮力度较大。
3)民俗文化分类
民俗文化分类指对洗车河镇现有的和曾经有过的民俗文化进行分类,反映该地域特色。
一级:洗车河镇现存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是其历史风貌的反映。
二级:洗车河镇现有的风俗习惯,但部分民俗其他地区也有。
三级:曾经在洗车河镇存在过,但现在已经消失了,可通过资料进行复原的的民俗。
4.2.2 深入开展古民居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当地政府要耐心全面的给村民讲解国家出台的《物权法》及《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村民明白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别的民居在保护和开发的经验后,让村民明白保护洗车河镇传统民居的重要意义。
4.2.3 灵活解决土地置换、民居产权的问题
根据洗车河镇的实际情况,解决民居保护与提高居住质量的矛盾,建设新区、保护区,灵活处理宅基地的问题。对住在民居内的村民放宽申请条件,政策性的引导他们住到新区去。同时可将老区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修缮,进行产业开发,适当的开发旅游业等产业,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当前,对洗车河镇民居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资金,提高维修效率。否则,部分古建筑就将从此消失无踪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广泛参与,群智群力,共同寻找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4.3 规划方法
通过对洗车河镇的资源分析,把古民居保护范围分为三个级别,即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和外围区。
核心保护区是由洗车河镇的居住聚居地组成,其建筑风格独特、地方民族风情浓郁、是传统民居文化特色的物质载体。对于聚居地进行严格规划和保护。对现有建筑单体,分别采用保留、改善、整伤、改造等措施,做到修故如故,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及风貌,对影响古寨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
风貌控制区是指以村落主要空间观赏点和视线背景为限,以视线可及周边群山山脊线为界,于规划核心区外围划定村落风貌控制区,控制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洗车河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周围群山自然风光朴实,田园风光浓郁。规划将周边一定范围的山体及林地划为风貌控制区,制定相应保护措施,严禁对现有植物乱砍滥伐及对山体大的填挖,以保证视野通畅,严格控制对风貌有不良影响和破坏的建设项目。
外围区是洗车河镇现有的地域面积除去核心保护区和风貌控制区的地域。结语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渐严重。许多历史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时,拆毁古民居,新建千篇一律的新式建筑,使古民居风貌荡然无存。应合理发展特色村寨,统筹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在科学发展观的规划指导下,找到一条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洗车河镇的传统民居保护和规划可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模式,但不能完全套用,应针对地方特点,寻找行之有效的方式进行保护规划,以保持其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杨慎初.湖南传统建筑[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3]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Z].[4]房志勇.传统民居聚落的自然生态适应研究及启示[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5]吴新绿.试论武陵山区苗族民居中的生态智慧[J].怀化学报,2008.[6]张建华.关于乡村景观建设的若干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3):323-325.[7]陈重东.湖南村镇住宅生态设计与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12-15.[8]李先逵.民居文化代有弘扬[J].小城镇建设,2001(9):18-19.[责任编辑:汤静]
第五篇: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城步扶贫开发
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城步扶贫开发
熊少华 冯世民 陈量文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古称“南楚极地”之苗疆,是两省(湖南、广西)、三市(邵阳、怀化、桂林)交界之地,地处武陵山西南端,与武陵山山水相连,属沅江、资江的发源地,革命老区县、全国5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和邵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6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96.8米,最高海拔2021米,南北高差1671米,地面坡度大,10度以下面积仅占7.03%,20度以上的占55.1%,山林面积355.6万亩,占总面积89.5%,耕地面积23万亩,占总面积6%,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5%,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山区。全县辖11个乡镇,292个行政村(居),总人口27.2万,其中农业人口21.8万,境内居住着以苗、侗、瑶为主。12个少数民族15.2万人,占总人口的62.72%。
一、近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针对城步县贫困实际,近年来,城步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落实“基础、产业、科技、生态、信贷、社会”等综合扶贫措施,加强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人员三大管理,全力推进“一体两翼”扶贫,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一是着力强化“企业+农户”基地建设,加快脱贫工程。我县先后投入扶贫信贷资金84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8500多万元,重点支持亚华南山分公司、南山牧场、雪峰果业、三和木业等龙头企业,推进全县畜牧养殖和乳品加工业、竹木加工、延季蔬菜种植等基地建设,带动2万多户7万多人增收脱贫。目前,全县有102个村(居、分场)、2200户农户饲养奶牛1.85万头,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1个,正在规划建设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32个。楠竹开发近10万亩,其中深度开发达3万亩,形成了“玉竹牌”竹胶板、“翠竹牌”竹砧板、“雪峰牌”清水竹笋罐头、国家定点生产水印发票纸等为主体的楠竹产品加工体系。全县发展延季蔬菜种植专业村84个,在11个乡镇161个村(居)建立基地,建立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9个和供港蔬菜基地4个。
二是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共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163.5万元,动员群众筹资1081.75万元,发动社会捐款1540.8万元,群众投工127万个工日,新修县级公路6条,总长192公里,修筑村级公路、机耕道131条总长493公里(其中实施通达工程项目29个,新修、维修村级公路70多公里)。修筑标准渠17.2千米,修复和修建河堤、拦水坝、渡槽203处,新修和维修山塘90口,购置抗旱、排灌设施121套,改造中低产田5.6万亩,其中低产田3.01万亩,农民人均旱涝保收水田达到0.4亩。修建了7个村小学校舍,帮助13所村小改造修缮校舍危房。扶助20个村152个村民组架设了高低压输电线路104千米,使2463户农民用上了照明电和电机碾米,为26个行政村实施了农网改造项目。建设移动基站107个,为28个村安装了自来水,解决了4.12万农村人口和2.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帮助农民新修住房4840座,改造危房2087座。
三是着力强化科技培训,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围绕贫困户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两大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跟踪管理和维权服务,拓宽贫困人口的增收收渠道。培训转移就业5000多人,就业率高达95%,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万多人次,农村科技示范带头人1000多名,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普遍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基本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有效提高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实践,使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资源整合,项目捆绑战略,是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二是坚持扶贫进村入户。实施项目开发、“两项制度”“互助资金”小额信贷扶贫战略,是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的有
效手段;三是坚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实施定点帮扶战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并举,是从要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
二、城步县扶贫开发主要工作基本经验及做法
实施片区扶贫开发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社会帮扶、全力攻坚的良好局面,扶贫开发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主要表现在: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准扶贫开发突破口
1、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在实施片区扶贫开发中,全县统一了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大扶贫观点,积极探索新的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国家“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不断强化对扶贫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全面分析当前形势,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和不足。从全局的高度,认真落实有关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劳务技能培训扶贫,确保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统一规划,加强协调,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下,我们采取领导决策,部门协作,多方投入,联合共建的办法,根据部门分工,发挥各部门的优势,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并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各种不同渠道的片区扶贫资源,形成合力扶贫的良好局面。
3、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根据县情,针对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灵活选择扶贫办法,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种养业、调整产业结构、两项制度、实施产业化经营、开发劳务输出等方面着手实行综合扶贫开发,坚持最贫困的农民先扶持,最贫困的村先集中力量扶持,先难后易,分期分批解决贫困问题。
(二)抓重点项目建设,夯实扶贫开发基础
1、抓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改变过去“撒胡椒面”使用扶贫资金的做法,集中各方面的扶持资金,集中力量,重点实施片区扶贫工程,有效推进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城步县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基本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高寒山区部分偏远村和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发展步伐比较缓慢,这些村组内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差也比较大。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群众脱贫致富信心不足是特困村的表现。因此,对特困村帮扶要从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通过迅速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使群众看到希望,激发建设热情。经过帮扶,特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一定的改善,发展思路更加明确。今年我们要继续坚持“领导联系、乡镇负责、部门帮扶”的建设扶贫工作机制,做到脱贫规划落实到村,扶贫项目落实到户,工作责任落实到人,资金捆绑明确到部门,全力实施以路、水、电、讯、房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力争2015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喝上安全水,稳定用上电。县扶贫部门和各乡镇要结合城步县的实际,积极探索集中搬迁、特困安置等扶贫搬迁形式,把生产生活条件确实困难,不搬迁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贫困群众,作为搬迁的首要对象,给予资金扶持,统一规划建设用地,有效改善搬迁户的生存发展环境。
2、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依托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紧紧围绕培植支柱产
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这个重点来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培育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并作为片区扶贫开发的载体。为此,我们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一要立足草山、温差等自然资源优势,推行“企村联合”模式,加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三农经济的发展投入力度,特别要发挥亚华种业科技园、十万古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和木业有限公司、雪峰果业有限公司、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格局。二是突出产业扶贫,建立一套服务机构培育基地建设专业市场来吸纳一批农民,带活一方经济,协调好银信部门支持培育发展奶业、菜业、竹业、药业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产业提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县发展奶牛1.7万头,农民增收8700万元,种植番茄、红茄、四季豆、南山萝卜等反季节蔬菜2.6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为农民增收8000万余元。已直接带动2万余人脱贫致富,从而引导全县贫困群众走产业化之,路获得无限商机,在此基础上坚持走产业招商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路子吸引外来资金,目前已有12家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逐步形成产业规模气候。三是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培育市场主体。尤其是菜业要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及冷冻的贮存,要尽力为农户拓展农产品市场,解除销售后顾之忧。与此同时要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标准化,把产加销环节紧密链接起来,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拥有自己的奶粉、西红柿、竹木商标,已打造产业知名品牌。四是必须加快市场联络。要着力选准产业增强产业市场意识,因产业而成具有一大批中介组织,民间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活跃产业舞台,并形成以种养加为载体辐射周边乡镇,把优势农产品变成商品变成货币,实现人均新增收600余元。
3、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本着“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指导思想,我们着力加强了对贫困农民的技能培训,以此来提高贫困农民素质和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联合科技、农林、畜牧等涉农部门通过短期培训、现场培训、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农村实用技能和科技水平。与此同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要求,采取联合办班等形式,搞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尤其要以区域片区的年轻人为重点对象,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和适用技术培训,促进贫困农村的劳动力稳定转移,切实提高青年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仅去年,该县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62期,受训2044人次,发放资料7253份。投入资金64万元,完成劳务技能培训371人, 实现劳务收入50万元以上。实践证明,抓好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有组织地外出务工,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为确保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能挣到钱,必须强化组织,加大劳动力转移“雨露计划”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人口创业能力。2012年要努力完成400名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各乡镇和扶贫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落实招生任务,注重培训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加强培训就业后的维权服务,特别要对片区28个特困村及12个高寒山区扶持村的特困户的返乡青年组织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这批人拥有一技之能进入社会,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致富的目标。
(三)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在动力
1、组织群众参与制定村级规划。重点村村民全程参与了村级规划的编制。一是组织引导群众分析致贫原因,讨论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二是公选扶贫开发项目,组织贫困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脱贫项目,每个重点村的项目集中到1—2个养殖业项目上;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均由村民民主选定,并排了实施顺序。三是公选贫困户。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公选,以投票的方式选出贫困户,在村内张榜公布10天,村民无异议后,由乡(镇)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
2、动员群众参与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到户项目时,我们组织贫困户参与,不仅让他们参与了扶贫项目的政府集中采购,自主议价定价,而且还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了通水、架线、修路等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参与式的扶贫增强了贫困户的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决策权,激发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3、发动群众参与项目监督。我们把实施的项目在重点村公示,增加透明度,把扶贫开发项目变成“阳光工程”,交给贫困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
4、突出扶贫富县,推进跨越发展。武陵山区片区发展,必须以扶贫攻坚为统揽,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努力实现后发赶超。一是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扶贫攻坚既要注重“输血”,更要注重“造血”。要把“两项制度”衔接和“雨露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两项制度”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利用“雨露计划”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致富能力,加快脱贫步伐。二是坚持扶贫开与连片开发结合起来,充分考量区域贫困状况,科学选择新一轮扶贫村
范围,依据区域扶贫开发规划,整合涉农资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扶贫覆盖,提高区域扶贫开发规划,整合涉农资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扶贫覆盖,提高区域协作能力,以点带面,统筹推进,整体开发,确保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区域。三是坚持产业扶贫和搬迁并举。在生存条件优良、产业发展前景大的地区,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确保群众能脱贫,会致富,不返贫。在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严重、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大力实施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机制,确保扶贫开发顺利实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中央“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落实扶贫开发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完善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到人责任制。每个整村推进的项目村,都有一名县级以上领导联系,有2名干部驻村,1—2个以上单位挂钩帮扶。
2、强化管理,提高效益。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原则,完善项目、资金公示制度,认真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验收制度,建立工作交叉检查和交流制度,严格实行专款专用。
3、督促检查,实行奖惩。为确保责任目标、建设任务、管理措施三到位,建立了上级监督、部门监督、监察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五道防线”,加强了督促检查和绩效考评工作,对积极完成建设任务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4、调整帮扶思路,转变帮扶工作方法。坚持扶贫开发工作要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方式扶贫为辅的原则,抓落实,工作到村,措施到户,同时要结合单位实际,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5、突出扶贫开发重点,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不断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一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扶贫贷款贴息,互助资金,连片开发等措施,优化基地布局,扶持农户生产,培植中介组织,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就业企业协调发展,二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传授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促其不断增加收入。三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市场经济开辟就业门路、扩大增收渠道。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虽然武陵山区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推进顺利,但在计划衔接、财政扶贫资金安排、社会帮扶、扶贫村选定等方面还存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扶贫开发形势依然严峻。扶贫对象数量仍然较大,返贫问题还很突出。按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和新扶贫标准确性,全县农村尚有17.8万低收入人口,这些困难群众80%以上集中高寒山区和边远困难山区,低收入贫困人口虽已解决温饱,但收入仍不稳定,城步因灾返贫人数达18万以上,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返贫现象十分严重。
2、片区扶贫工作进展不平衡,资金整合力度差。在实施片区扶贫村工作中,贫困村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据估算,在该县要让贫困村基本实现脱贫,每个村至少需投入有效资金100万元以上,而每一轮国家、省扶贫重点村安排28个重点村,每年财政扶贫资金及自筹资金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重点村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有的村仅修一条路,建一座桥、架好人畜饮水工程就需几十万元,剩余的生产发展项目只能望而却步,达不到脱贫的目标。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省扶重点村由于安排不进省、市工作组的扶持计划,只靠县直机关后盾单位每年支持扶贫资金1-2万元,根本达不到脱贫的目的,致使规划好的项目不能实施,延缓了片区整村推进步伐,群众意见很大。
3、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安排不合理,村与村之间差距太大。一是标准不统一,同样是国家、省扶贫村,有工作组进驻村每年安排资金20万元,有的村只有8万元。二是不对等。同是贫困村,条件一样,可安排财政资金,却不一样,扶持不对等。三是“一刀切”。搞“一刀切”使财政扶贫资金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甚至造成用不着的状况。
4、社会帮扶效果不佳,工作组内力没有动力。主要表现在帮扶后盾单位资金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长期以来,因财政扶贫资金的严重不足,部分重点村缺少项目资金支持,每年依靠后盾单位支持,根本解决不了村里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且还要出人出钱,部分后盾单位产生了消极松懈的情绪,造成每一轮整村推进中都有部分重点村建设扶贫有名无实。而有财政资金支持的个别工作组,每年都是用财政定向支持的几十万元打转转,自身资金投入不大。
5、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群众商品意识低,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缺乏长远综合开发利用山区优势资源的意识和有效途径,除西红柿、红茄外还没有寻找到一个适合当地实际又有市场前景的稍有规模的产业。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单一,且不稳定,商品率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面比较大。大部分村需要扶贫,但仍然没有轮到。
6、扶贫村村选点不够合理,部分贫困村仍需扶持。该县是个自然条件很差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县,县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十分严重。为此,过去扶过的贫困村还很脆弱,应继续列入扶持范围。
(二)几点建议
1、完善扶贫战略机制。要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作为扶贫战略的三个重要支点,完善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在财税支持,投资倾斜、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生态建设和人才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城步县2020年扶贫开发“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加大资金投入,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片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从该县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贫困村都是地处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解决水、电、路问题是群众多年的梦想,也是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确保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基本满足。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因地制宜实施片区连片开发。
3、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产业扶贫是农民摆脱贫困的根本,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抓好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本地特色产品、特色资源、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工作。在选准项目后,扶贫部门要给予资金支持,农技部门要给予技术指导,在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基础上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大市场投入开发力度,发展协会组织,为产业发展架桥铺路,增强“三农”发展能力。
4、加大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根据片区贫困村所实施的项目要求,下派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民易掌握的种植业、养殖业等新型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本领并要安排科技补助资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宣传、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以及科技下乡服务工作等,带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走科技致富之路,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
5、整合财政、社会扶贫资金,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方式。一是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通畅工程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以规划为前提,以项目为龙头,涉及到哪个性质的项目,由哪个部门配套使用,重点支持片区贫困建设。二是实行资金管理报账制。在县财政局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审核手续,一律实行报账制。三是实行项目管理合同制。扶贫项目一律实行合同制管理,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范;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投资大的项目实行招标制、投资小的项目实行议标制的办法,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四是实行审计提前介入制。审计部门提前参与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保证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按计划执行;五是实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各部门在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各主要环节中,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做到进村到户项目在贫困村公示,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项目实施规范运作,使贫困村、贫困户真正受益。
6、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项目选定、技能培训等工作中,要遵循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找准“致贫”的根本原因,抓住扶贫的关键环节,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农村建设扶贫群众最拥护、最关心的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规划项目时应让大多数群众说了算,让广大农民充分享有扶贫开发的知情权、表决权、实施权、监督权和受益权,真正让贫困户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使群众增强信心,看到希望、满足欲望。如通达、通畅工程,扶贫部门和交通部门要相互配合,在确定道路里程时不能搞一刀切,全部以村部所在地为准,要充分考虑通村公路给绝大多数群众带来的实惠,基本达到群众意愿。项目实施后要让群众全程参与,实现由“要我干”向“我要干”,由“被动”向“主动”的根本性转变。
7、调整扶贫范围,增列各类实际贫困的村为重点村。严格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规划、集中成片、片区推进”的要求,把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等把应列未列的贫困村列入扶持对象,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利用这次国家贫困标准重新调整的契机,重新确定扶持范围,实行一个村一个村地规划,一个村一个村地扶持,分期分批地改变面貌,做到“真扶贫、扶真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