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与前景的展望(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3:5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与前景的展望(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与前景的展望(共)》。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与前景的展望(共)

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与前景的展望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与今的关系上处境尴尬,在中与外的抗衡中发育不足。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文化全球化;时代性;未来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历史长河中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此外,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在古与今的关系上传统文化处境尴尬

首先,人们对待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在古与今的关系上有些人不能摆正态度,被文化民族主义蒙住了双眼,认为凡是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在不加区分辨别和剔除的基础上简单复制照搬。另一种极端是有些人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这种崇洋媚外心理让一部分人打着“学习西方文明”的旗号急切与中国传统文化划清界限。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洗礼,其功能在逐渐消减。城市里高楼大厦取代了经典传统的四合院,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千篇一律,失去了城市文化民族特色。而在乡村,农民们忙着发家致富,对传统民间信仰有所忽视淡化。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商业文化在人们头脑中占的比重都要高于传统文化。(二)在中与外的抗衡中传统文化发育不足

首先,传统文化内容缺少融合与创新。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天人合一”,对治愈目前因为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环、人类生存危机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方社会也掀起了“中国热”的狂潮,但是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力不从心。在现在的文化竞争中,我们缺少的是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没有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其次,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单一。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的是孔子这张文化名片,消除了意识形态的抵触心理,容易被其他国家接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孔子学院在世界上的影响还不能与美国的好莱坞影片相提并论,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必须丰富其传播载体。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关于“拿来主义”的声音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回荡好久了,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也给我们作了一个多世纪的生动教材。可是我们建立新文化的任务直至今日却仍嫌宭迫。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实行开放的政策,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必须加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不断进行自我扬弃,才能得到进一步弘扬。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向也应当到世界大文化发展的历史视野中去捕捉。人类文化发展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普同性。因此,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立足于时代高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使其发生创造性转型,使其成为兼具时代性、民族性和人类心灵普同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这种文化既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和结晶,渗透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又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继承与光大,改造与升华,既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独创,又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是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综合创造。

四、结语

传统是不能割裂的,我国历经几千年风雨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令当代人自豪,但是我们也要以理性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不妄自菲薄也不崇洋媚外。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国文化精华,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 刘莲香,王正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1).[5] 肖尚军.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第二篇:中国楼市前景展望-任

中国楼市前景展望

眼下的楼市在中国特色的调控下,已经成为一个畸型怪胎。旺季不旺,淡季恐慌,一线逆涨,局部动荡。诸多龙头房企业绩飘红提前完成全年目标。房价越调越涨,腐败越反越腐,政改越改越难,中国楼市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

房地产对于经济的支柱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这是不可否认的。房地产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稳定房价让百姓买得起,一靠政府出血房企让利,实行首套优惠制度化;二靠促发展稳增长提高百姓收入。如果房地产哀鸿遍野,经济惯性下滑,将会有更多的人难圆安居梦。

明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肩负改革和发展两副重担,将会加大力度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推动改革,力求经济稳定增长。但改革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准备需要时间,需要思想和认识上的统一。因此,在市场不发生大的波动情况下,上半年将会保持政策相对稳定,下半年逐步启动重点领域改革。由此,也可看出2013中国楼市走向:

一、楼市总体稳中有升。延续现有调控政策,根据市场波动,又踩油门又踩刹车,楼市仍将在纠结和博弈中前行。楼市总体稳中有升,局地可能有较大波动。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交易环节税收改革或将会作为重点。房产税因法理、用途、作用和易激民怨等原因,不会贸然大面积推行。所谓以房产税替换“限购令”,只是部分专家们的一厢情愿。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抓实干,远离懒政。官员观念和作风将有较大改变,更加注重民心民意,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更注重打破固有利益格,更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调节楼市,更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能由市场调节的将进一步还权市场,为楼市向市场化纵深改革铺平道路。好听的话老百姓已经听的太多,不开空头支票用事实兑现承诺,将成为真正赢得民心的关键。

三、房价仍将稳中有涨。未来20年将有3到4亿农民进城,大量的住房需求将会孕育巨大商机。住房需求依然潜力巨大,市场总体预期向好,整体房价仍将稳中有升,局地可能有所突破,犹为一线主要城市房价因资源优势将日趋强硬,买不起、租不起或成常态。因此,有实力有需求有目标的购房者,早买总比晚买好,过于相信房价暴跌,后悔的肯定是自已。实力不足者,更应努力赚钱,合理理财,创造条件,早日圆梦。相信2013年中国楼市一定会有诸多新看点。

第三篇:中国沼气发电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沼气利用现状和沼气发电工程市场前景的调查与分析,描述了沼气发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能源利用市场潜力,对影响沼气发电商品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主要障碍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沼气 工程 发电

1、引言

生物质能是来源于太阳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含碳量低的特点,加之在其生长过程中吸收大气中的C02,因而用新技术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不仅有助于减轻温室效应和生态良性循环,而且可替代部分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成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对环境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方式来减少工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近十几年来,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帮助协调下,用于处理畜禽粪便及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纷纷上马,至1998年底,我国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42处,年产沼气量为16393.94万立方米;垃圾填埋法产生沼气是处理城市垃圾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简单易行和费用较低的特点,同时还可回收能源,正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目前,全世界共建成4817座垃圾填埋场,每年可回收沼气51.42亿立方米。

沼气是一种具有较高热值的可燃气体,与其它燃气相比,其抗爆性能较好,是一种很好的清洁燃料,传统上大多利用沼气进行取暖、炊事和照明,随着沼气产量的不断增加,如何更高效地利用沼气,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

2、沼气发电技术进展状况

沼气燃烧发电是随着沼气综合利用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项沼气利用技术,它将沼气用于发动机上,并装有综合发电装置,以产生电能和热能,是有效利用沼气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用于沼气发电的设备主要有内燃机和汽轮机。

国外用于沼气发电的内燃机主要使用Otto发动机和Diesel发动机,其单位重量的功率约为27 kW/T。汽轮机中燃气发动机和蒸汽发动机均有使用,燃气发动机的优点是单位重量的功率大,一般为70~140kW/T;蒸汽发动机一般为10kW/T。国外沼气发电机组主要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沼气处理工艺中。目前,美国在沼气发电领域有许多成熟的技术和工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有61个填埋场使用内燃机发电,加上使用汽轮机发电的装机,总容量已达340兆瓦;欧洲用于沼气发电的内燃机,较大的单机容量在0.4~2兆瓦,填埋沼气的发电效率约为1.68~2kWh/m3。

我国开展沼气发电领域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1998年全国沼气发电量为1,055,160kWh。在此期间,先后有一些科研机构进行过沼气发动机的改装和提高热效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的沼气发动机主要为两类,即双燃料式和全烧式。目前,对“沼气一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研究开发工作较多。如:中国农机研究院与四川绵阳新华内燃机厂共同研制开发的S195—1型双燃料发动机:上海新中动力机厂研制的20/27G双燃料机等。成都科技大学等单位还对双燃料机的调速、供气系统以及提高热效率等方面进行过研究。潍坊柴油机厂研制出功率为120 kW的6160A一3型全烧式沼气发动机,贵州柴油机厂和四川农业机械研究所共同开发出60 kW的6135AD(Q)型全烧沼气发动机发电机组;此外,还有重庆、上海、南通等一些机构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研制工作。可以说,目前我国在沼气发电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内燃机系列上。表1是我国部分12kW以下沼气发电机组的测试性能比较。

3、沼气发电前景广阔

沼气发电工程本身是提供清洁能源,解决环境问题的工程,它的运行不仅解决沼气工程中的一些主要环境问题,而且由于其产生大量电能和热能,又为沼气的综合利用找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1)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通过沼气发电工程可以减少CH4的排放,每减少1屯CH4的排放,相当于减少25吨C02的排放,对缓和温室效应有利。

2)有利于变废为宝,提高沼气工程的综合效益

我们以沼电在酒厂中的的综合效益为例:四川荣县进行了120 kW沼气发电的生产和示范。用酒糟废水经厌氧消化产生沼气,发电效率为1.69 kWh/m3,当年成本为0.0465元/kWh。沼电能够基本满足该厂的生产用电:山东昌乐酒厂安装2台120 kW的沼气发电机组,170m3酒糟日产沼气4800m3,发电8640kwh,全年能源节约开支29万元,工程运行一年即收回全部成本。

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发电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在平均电价为0.438元/kWh的条件下,投 资回报率可达14.8%。

3)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由于综合利用手段单一,很多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气大量排入大气中,不仅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也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沼气发电则为沼气找到了一条合理利用的途径。

4)小沼电为农村地区能源利用开辟新途径

我国农村偏远地区还有许多地方严重缺电,如牧区、海岛、偏僻山区等高压输电较为困难,而这些地区却有着丰富的生物质原料。因地制宜地发展小沼电,犹如建造微型“坑口电站”,可取长补短就地供电。

表1 12kW以下沼气发电机组测试表

研制单位产品型号功率(KW)甲烷含量(%)比气耗(m3/kWh)节油率(%)热效率(%)

四川省农机所0.8GFZ1.357730.868100 23.45

四川省农机所19512.9789.40.37100 30.7

泰安电机厂12GFS3212.8578.450.49281 31.99

泰安电机厂10GFsl311.1886.50.24862 37.89

南充农机所19513.5370.90.32281.38.8

武进柴油机厂195-Z13.5271.20.40100 35.39

上海内燃机所5GFZ5.6272.350.687100 26.78

重庆电机厂1.2kW1.5277.050.76100 294、沼气发电商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80年代是我国沼气发电研究的起始阶段,也是较为活跃的时期。但近十年的发展比较 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4.1技术障碍

我国沼气发动机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燃机系列上,一般只是对柴油机和汽油机进行较浅层次的改装,对发动机的热工性能研究不深,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在运行使用中出现诸多问题,给用户带来不便,从而影响其发展进程。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对沼气发动机进行深入的研究,技术不过关,缺乏足够的生产实践。致使发动机在运行中产生热负荷高、可靠性差、起动困难;另外我国研制的全烧沼气发动机的排气温度过高,气阀易烧坏,使气缸盖等成为易损件等诸多技术问题。

4.2市场障碍

由于我国沼气发动机存在许多问题,先前应用国产发电机组的沼气发电工程有许多长 期处于停机状态。这就使后来发展的绝大多数沼气工程放弃了沼气发电方式,转而寻求其他的利用途径。少数沼气发电工程(如天津、杭州等)依靠贷款引进购买较为成熟的国外发电机组设备来维持运行。我国生产厂家则由于技术不够成熟而造成买方市场的严重匮乏,沼气发动机和发电机组无法形成规模化批量生产,使科研生产单位缺乏相关的研究经费,没有对其作深入研究开发的积极性,不能提供质量过关的产品,进一步阻碍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对生产科研单位自身以及沼气发电领域的发展都不利。

此外,沼气发电市场不规范,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行业标准,也不利于其商业化开发和利用。

4.3政策障碍

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和限制性政策,不能有效地动员和吸收投资,成为影响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目前沼气发电工程在技术和市场化方面面临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在这个领域给予政策方面的扶持。如果国家给予在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投资补贴和产业保护措施,以及电力部门在沼气电力并网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制定优惠的上网电价,将大大改善沼气发电的经济性和市场前景,对其进入市场具有很积极的作用。

5、促进沼气发电商业化发展的建议

从以上沼气发电商业化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来看,如果要克服其障碍,达到促进沼气发电技术商业化发展的目的,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行动。

5.1制定发展规划

对我国沼气利用现状和市场前景进行成分调查,描述沼气发电能源利用市场,确定本项目建设发展领域,并评价发展沼气发电商品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沼气发电的技术开发和市场潜力,制定相关工艺开发利用的规划,明确开发的目标。

5.2加强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

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技术支持和保障体系的建设、扶持和培养,制定国家级的沼气发电工程技术规范和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市场化的推广沼气发电综合性服务网络。

5.3引入竞争机制,创新投资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沼气发电技术发展资金匮乏的现状,认真总结分析我国外现行的资金筹措和运行管理经验,学习国外技术成熟的商业化运营沼气发电工程先进优惠政策以及市场化融资体系建设模式。转变观念,鼓励和动员更多的公司和企业投入到沼气发电技术的竞争行列。

5.4研究制定国家级的配套政策

进一步加强同环保部门、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协调,研究制定激励性政策,地方性和全国性相结合的政策。同时应对沼气发电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研究制定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1]蒋同昌等,《我国沼气发电机的研究和生产概括》,《中国沼气》,1992;10(2):44—46。

[2]孙俊华.沼气发电机的使用与维修。中国沼气,1990;8(4):23~24。

[3]中国农业部/美国能源部项目专家组。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商业化策略设计.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4]中国农业部/美国能源部<

第四篇: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前景与展望

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前景与展望

今天受郝校长和丁教授邀请来首都经贸大学交流,非常高兴,大家都是学税务专业的,一定对专业方面的信息很关注。因此我想今天主要谈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注册税务师的需求和注册税务师这个行业目前的现状,前景又会怎么样,以及我们怎么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问题。我当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四年了,注册税务师行业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2007年的时候全行业的收入是43亿,新一届协会选举产生以后,我们就大胆地提出了能不能让行业收入在四年之内翻一番,达到86亿或87亿的口号。结果第一年没有实现进度要求,因为要四年翻一番,每年要增加20%,但是第一年只增长了15%。于是对注税行业发展会不会有那么快的速度,大家产生了疑虑。但是后三年形势变化还是很快的,我们的增速都在20%以上,所以到去年全行业收入完成了97亿,比本届协会翻番的要求还多了10个亿,整个比2007年增长了130%。这个速度应该说还是比较快的,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出乎我的意料。今年统计去年行业收入的时候,我认为翻番是能实现的,但是也就是91或92亿,没想到最后统计结果是97亿多,比原来我们考虑翻番的进度要快很多。当然比律师、会计师400多亿的收入还相差很远。大家想想这个行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局面,怎么看待这个行业在我国目前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一、我国税收管理理念的变化

首先我先介绍一个情况。1998年左右的时候,美国的国会举行了很多次听证会,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很多纳税人谴责美国联邦税务局的工作质量很不尽如人意,提供给纳税人的服务特别不好,甚至有的参加听证会的人在听证会上痛哭流涕地抱怨联邦税务局。国会在听证会以后认为联邦税务局工作太差了,于是把局长换掉了。1998年正好我们组织一个团到美国去考察。当时我们的税务局长是金人庆,他会见了美国新任的局长。这个新任局长就跟我们谈,他说我这回当局长得改变改变思路,因为国会议员们对前任局长的批评太厉害了,因此我要好好为纳税人搞好服务。他讲了很多理念上的东西,那时候关于纳税服务方面的东西我们没有太多的关注,虽然当时国内也有纳税服务一说,但只是一般性的概念。我们当时认为国内的主要问题还是税收流失很多,因为1998年的时候咱们增值税虚开发票的事情还很常见,当时我们想的就是加强征管,防止漏洞,脑袋想的都是这些。我们到美国税务局会谈后,觉得纳税服务的提法很新鲜,因为税务局不强调加强征管,反而强调服务,纳税人不满意好像就怎么怎么样,这样的提法那个时候对于我们确实有点新意了。从那时起美国税务局确实一直在做这方面调整的工作,我们国家税务总局也从2007、2008年开始作出了成立纳税服务司的决定。这是我们原来没有实行过的,原来我们即使提出要为纳税人服务,也是在征收管理范畴里来为纳税人服务的。那时候我们国家税收管理的理念,总体基调是征收管理,而为纳税人服务是从属于征收管理里面的。到了2008年,肖捷局长主持税务局工作以后,决定对总局机构进行改革,成立纳税服务司。成立纳税服务司就是把纳税服务的业务从征收管理里分离出来,专门成立一个负责给纳税人提供服务的司局,这个举措比起美国晚了差不多十年,但是还是说明了我国税收管理理念一个变化的趋势。

最近我看到了美国联邦税务局局长道格拉斯·舒尔曼在一个讲话里面提到,现在美国联邦税务工作有六个理念,制定了《联邦税务局战略规划》,提出了六项重点战略,也可以说要抓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提高税收业务处理能力和效率;二是重新思考和定位税务部门与税务中介的关系;三是提高数据获取、分析能力,加强

税收信息化建设;四是提高纳税服务能力;五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税务管理带来的挑战;六是积极应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挑战。其中他把重新思考和定位税务部门与税务中介的关系,排在第二位,这是我没想到的。六个问题为什么其中包括提高纳税服务能力和与税务中介的关系?谈到其中的道理,他说2011通过税务代理申报的个人和企业的纳税申报表有9500万份,但是中介从业者有多少呢?84万个,美国有84万个能够为纳税人做中介服务的人员。他说要把税务局直接面对几千万申报表、上亿纳税人的局面,转化成税务局通过84万个中介服务人员来管理几千万纳税人的状况。美国现任联邦税务局长的这个理念,确实是我没想到的。我也知道发达国家很多个人交税都是委托律师、会计师来办理,很少自己去处理,因为相关政策很复杂,单凭纳税人自己是搞不清楚的。但作为税务局长,有这样一个理念,我是第一次看到。他的讲话很长,我们有个《注册税务师》杂志,把这一段登了出来,就在下一期上。目的是让大家看看,全世界最大的税务局长在税收工作的方针里面,把通过税务中介来管理税收排在这么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个确实给了我一个很大触动。

二、国家在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新精神

我进而联想一下我们国内的情况。最近两年,我们国家在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上有很多新的精神,我讲几个例子。

一是中央已经连续开了多次社会管理创新的会议,这些会议都是胡锦涛主席讲话。讲到社会管理创新,虽然内容很多,但是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逐步的减少行政的管理,而增加社会自律管理。这个原则是我们国家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个原则也一直在我们中间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有一条指令就是减少行政审批,如果你们关注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国务院已经公布了好几批指令,明确取消一些行政审批,把很多行政管理的职能交由社会团体来做,这个动向非常重要。说明政府要减少直接管理,增加间接管理,更多的通过法律、法规,或通过各种法律体系的建设,由社会自己来管理的相关内容。如果大家注意的话,最近在体现国家社会管理创新这方面最突出的一个行动,影响面最大的就是证监会。证监会郭树清主席到任后,随即减少了三十几项由证监会审批的项目,把原来由证监会审批的项目改为由中介组织提供有关的报告。三十几项审批项目,不是小数,所以郭树清主席按照这样一个方针,在证券市场采取这样的决策,反映这样一个方向,即减少行政直接管理,增加法律制度的建设,让行政管理逐步转化成社会管理。我认为这些年各个领域都在逐步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当然有的领域快一点,有的领域慢一点,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动向。

二是我们党的体系组织建设也有创新。“创新”两个字是习近平同志和李源潮同志的提法。创新什么呢?就是律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这两个全国最大的行业协会,他们党的建设有新的模式。就是成立行业党委,由行业党委负责管理这个行业里面党的工作,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新的模式改变了什么呢?按照现在的体制,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它的党支部要归街道党委管理。但是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大规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街道党委很难管理。街道党委对他们的专业知识、业务极少接触,脱离专业来管理党务,效果要打很大的折扣,这就等同于单位的党建和业务变成了两条线,业务一条线,党建另外一条线。两条线分别管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创新地成立了行业党委。就是说单位党建的工作,统战的工作和业务工作要一起抓,这就是创新。总局肖捷局长、党组书记批示:“各级税务机关党组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承担起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党建工作、统战工作和行业发展的领导责任,与各项税收工作统筹安排”,也体现了中央的精神。所以我提到国外的动向,就是之前提到的以美国税务局为代表的服务理念,和国内刚刚讲到的这两个动向,都是属于我们党和国

家重大方针的一种调整。

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美国税务局为什么要通过84万个中介服务人员来管理几千万纳税人?中国为什么减少行政审批,增加社会管理,社团组织自律管理?为什么党的系统的建设以这样的模式来领导?我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我们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党的管理的一些制度,已经不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以要与时俱进。那么不适应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有一个应该说跟我们行业关联比较大的,就是立法机关完成立法以后,由行政的执法和司法、公安、检察院、法院等等体系来落实、维持这个法律。改革的方向是在整个社会管理里面,要逐渐的减少这种保证法律落实体系的覆盖面,更多的要交给社会自己来管理,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样一个新的形势就使得我们整个国家管理的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注税行业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对税收的作用。我们这个行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维护纳税人的权益。所以我们杂志每期的封面都是一座桥,不论是历史的桥还是现代的桥、外国的桥还是中国的桥,我们的功能就是在政府和纳税人之间搭建桥梁,要维护双方的权益。这个权益有多大?我告诉你们一个数字,即使不是非常准确,但在数量级上不会出错。我们一年大概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让纳税人在他们原来申报表自行申报的纳税数字上增加几千亿。意思是指纳税人委托注册税务师做代理,进行鉴证,注册税务师审查之后认为纳税人应纳税款比原来自行填报的应缴税款多,这个差额有几千亿。这就是说我们在维护了国家几千亿的税收收入,避免了几千亿税款流失的同时,也减少了纳税人违反税法的风险。而且,我们还查出纳税人的申报里面还有多缴税的情况,是指纳税人本来可以不交或少交的税款,因为有很多政策没有效利用到,所以申报的应缴税款就多了,这个数字也有几千亿。也就是说我们同时也在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由于他们对税法不了解,没有那么专业的知识,使得国家提供的一些税收政策里面给纳税人合法的权益没有得到,通过我们注册税务师的工作,不仅使这些企业能够得到这些合法的权益,同时也使有关税收法规得到了更好的贯彻落实,维护了税法的严肃性。我们行业只有一百亿的收入,政府和企业分别获得了几千亿的权益保护,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注税行业的作用,体现了我们行业对社会的贡献。

四、注税行业面对的挑战和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应该说比前几年要大得多了。坦率的说,我们大概有34000多个执业注册税务师,4600多个所。整个从业人员除34000多执业注册税务师;还有几千名在事务所工作的非执业注册税务师;再加上在事务所工作的其他人员,这三种人加在一起共九万多人,差一点不到十万人。这就是我们现在行业的总规模,这些人的贡献就是刚才我讲到的几千亿,政府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通过我们得到了保护,我想这就是这个行业的现状。

为什么要展望前景?因为税法是越来越复杂,简化税制是所有人的理想,是纳税人的一种理想。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税法从来都没有简化过,总是越来越复杂。因为不是税法自己复杂,是经济生活复杂。现在的资本市场十分发达,过去税法里哪能涉及这么多东西,哪有PE、VC,现在都有了。融资、租赁是现在经济活动的种类和形式,比过去发展的不知道多了多少。即使这样,我们比发达国家还差得远,现在有很多经济活动我们国内还没有发生。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涉及纳税都会造成税法复杂性的提高。说一句根本的话,一个普通人,这个普通人定义就是没有专门来学税收的人,他是

不可能搞清楚的。无论你这个人在哪些方面有多高的才能,你当一个大老板,你当一个董事长,你可以做出很多卓越的贡献,但是你不可能做好这个涉税的事儿,原因是他的复杂性日益的增加。我要再说点不客气的话,就连已经专门做这个行业的注册税务师,都难以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必须不断地学习。现在我们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对34000多执业注册税务师进行培训,每年面授培训的人次是4000多人,网授的有20000多人。即使这么培训,还是有很多复杂的税收事务,我们注册税务师都适应不了。因为这方面的业务难度太大了,你要能够把各种税法的规定融会贯通,能够通盘掌握难度太大了。如果是在资本市场上,在金融市场上那个复杂的程度绝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够掌握的,就包括在座的学这个专业的人,你们很努力的学也未必能掌握好,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我自己清楚,我在税务局工作过这么多年,这些细节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你即使能把相关知识都了解,但做到融会贯通难度是更上一层楼的。

现在我们是什么局面呢?我们所服务的户数占全国纳税人户数不到10%,我们服务的大企业,复杂的上市公司,服务的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的公司的比例就更低。所以,现在要说展望的话,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太强了,不是找不到活儿干,而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干这个重要的活儿。最近我们在组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培训,大家可能知道,上海开始试点,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一共有十个小行业。这项改革对我们行业的需求到什么程度呢?我给你们讲几个例子,我们有一个事务所,在两个月之内就有五个大型央企来找他,请他帮忙测算,帮忙筹划,咨询如果进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范围,应该怎么应对,一个合同价值一百万。这五个大企业里头,有三个是要进入改革试点范围的,还有两个本身并不进入这个改革,但是将来有可能要进入。因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现在是十个小行业,将来行业还会扩大,所以这两个大公司先请税务师事务所测算一下,如果进入改征的话是什么状况,企业应该怎么来应对这个情况。还有个例子,就是首都机场,全国最大的机场,他们请的是上海的税务师事务所。原因是上海的事务所做过浦东,虹桥机场营改增的业务,有相关的经验,而北京的事务所没做过机场,在经验方面有所欠缺。前两天我们跟中国商业联合会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组织联合的宣讲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数超出我们原来的计划,可见市场的需求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所以刚才我讲,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活跃,各种经济生活就越来越丰富,那就会造成税法的日益复杂,而税法越复杂对于国家权益保护和纳税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市场需求就越多。

实事求是的说,过去很多学校税收专业培养的人,首先要学好税收理论,然后要学世界各国的税制,那些内容更多的侧重于做税务局工作的,就是学习去设计税制,完善税制,这方面的学习占主要的地位,操作实务占的比重比较小。那时候培养的毕业生到税务局工作的机会较多,而现在这个需求减少了,税务局大规模补充人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对税务实务操作这方面的需求多起来了,这是一个大变化,所以你们学校开办了注册税务师专业方向的课程,我认为这是很有眼光的。我估计,用不了几年对学习注册税务师方向的人的需求,就会比学税收理论,学税法,学税制建设这些方面的人的需求要多的多。从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来看,我相信这个领域是一个在未来若干年之内比较新、比较好的领域。所以要说展望前景,我认为执业注册税务师这支队伍在几年之内增长到十万人的规模问题还是不大的。

现在作为行业协会,我们也在想办法进一步的打开、扩大进入这个行业的大门。我们想几年以后我们这个行业的形势会有一个特别大的变化。一是行业收入在未来的四年里再翻一番,达到200亿,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这样一个规模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现在有执业注册税务师34000人,全行业收入97个亿,每个注册税务师创造的业务收入不到30万,我们希望几年以后全行业至少有注册税务师50000人,每个注册税务师创

造的业务收入能达到40万。二是未来四年要增加15000个注册税务师进入我们这个行业,那一年就得进入3000-4000人,我们现在每年只有2000多人进入,所以未来真要达到50000个注册税务师的话,人力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强的。我知道学校大概安排你们到一些事务所实习,我相信如果你们在实习期间做的好的话,那毕业后就业就算是解决了。你们都知道注册会计师资格大三时就可以考,但注册税务师学生阶段考不了,你们毕业后还得过两年才可以报考,所以很多人就此丧失了很多的机会,我们现在正在做工作。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相信更多的同学就会进入这个行业。但是不管你在什么时点有机会考试,我相信这个领域绝对是你一个很好的选择。

五、我们的希望

我认为中国的税务局从纳税服务这个司单独设立开始,税收征收管理早晚也会跟美国税务局一样进入以纳税服务为中心,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而且更多的为纳税人服务的工作要通过中介组织来实施,我想这样一个方针早晚会体现在我们中国税务局的征管战略中。所以,我认为注税行业今天的这个局面还只是个开始,我们从40多亿到了90亿没有什么的,差得远了,用不了几年,这个行业就会让人刮目相看。我认为你们在校的学生要学习这门专业的话,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我有一个忠告,这个行业特别注重实务,因为你要在市场中去挣钱,你不是写论文的,你当学生要写论文,你要当硕士,当博士要写论文,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注册税务师市场上,靠论文挣不到钱,靠实务。这种实务的积累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比学理论还有特殊的困难,因为它需要经验。掌握一条理论还有逻辑推理这样的方法,然而在这个领域,靠逻辑推理是不行的,就是要看你能不能有本事把一个复杂的商业行为其中包含的各种税收利益分析清楚。

现在我们行业的业务大概分三类,涉税服务一类,涉税鉴证一类,还有税收筹划一类。这三类业务里筹划是最高端的,鉴证是第二类的,服务是最简单的。服务就是帮纳税人交税,这种代理服务相对说是比较简单的。鉴证业务能做的注册税务师很多,竞争太激烈了,所以鉴证业务的价格压得很低。真正能挣钱的是做税收筹划业务,但是税收筹划只有少数人能做。现在注册税务师有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注册税务师,还有特级注册税务师。三级注册税务师资格评定的条件,一是要考上执业资质,二是在事务所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纳税审核》考试你才能当二级注册税务师,也就是说你做涉税鉴证业务要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通过考试,并提供两份鉴证业务报告,两份纳税审核类业务报告,你才能当上二级注册税务师。一级注册税务师就是要学会《税收筹划》,通过考试,提供除上述四份业务报告外,还需要再提供两份税收筹划类业务报告,你才能当上一级注册税务师。特级的业务水平跟一级是一样的,就是要通过论文答辩,加试外语。坦率的说,现在全国只有20几个特级注册税务师,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也不是特别高。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等级注册税务师不仅仅是要过考试关,还要过实务关。在等级注册税务师的评定里面,考试的分占40%的权重,业务实务等审核项目占60%。所以我希望你们一定要把实习安排好,尤其是学注册税务师专业,这个领域更要注重实习,书本要读,实习更要关注,要增加一点做实际业务的实践,因为这个行业就是注重实务的。我们协会也可以跟你们学校搞一些战略合作,在实习基地的选择上,在实习老师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帮助你们提供很多参考信息。我觉得注重实务这一点对于这个专业来说,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人力物力各方面的资源调配上,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我们总结四年注税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突出的一个感觉就是这个行业太缺人了,进入这个行业的行政门槛太高了。现在我们正在考虑先把协会的大门打开一点,正如刚

才你们的校长说的“先上车后买票”,这个词用得还是很形象的,就是说你可以先进入这个领域来,然后再慢慢一项一项取得相关资质。原来应该是有注册税务师执业资质,才能进入这个行业工作,而有了工作经历才能考等级,三级、二级、一级,现在我们正在设想通过修改协会的章程,帮助你们在没有取得注册税务师执业资质前,先进入协会的大门,然后你们就可以参加一些学习和考试,让你们能够缩短进入这个领域的时间。我相信这个对在校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包括你们老师。我知道有些法律系的老师、教授他们都成立了律师事务所,在学校这边当教授,上课带博士生,那边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我们教税收专业的老师如果考取了一个一级注册税务师的资格,能不能组建一个税务师事务所呢?我想这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刚才我讲了很多行业发展的前景,大家听得很振奋,下面我再讲一点我们行业发展的困难。

第一个问题是降低行政考试门槛的问题。从我当会长开始,就为此努力,总局已经正式发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同意降低注册税务师报考条件,也取得了国台办、港澳办的支持,但四年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未同意。第二个问题是刚才提到的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虽然中央制定了方针,要减少行政的审批,更多的交由社会自律组织,但在实际中要落实到位还是很难的。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这个行业大所、中所、小所的关系问题,这也是我们行业发展争论很大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既鼓励大所发展,又不侵犯小所的利益?大而强,中而优,小而精的格局在实践中能实现吗?

第四个问题是全国性社团组织和地方性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究竟怎么样定位。因为我们协会是行业社团,这个社团和社团的上下级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工作中间碰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到底怎么处理,我想这个问题是有普遍意义的,是我们社团在社会管理创新以后不可回避的问题。

最后我希望你们在我们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能搞一点调查研究,写一点论文,出几本书,能

第五篇: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区的感觉。当年闻名省内外的民间歌手,大多已过世;通晓一切的民间艺人,已很难找到。过去收集到的神话和民俗,现在能够知晓的人已不多,而此次收集到的民俗文化及口头文学,已发生了较大变异。当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正在不断丧失。要想真正了解到当地各民族系统、完整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内隐文化,已很困难了。(注:参见李子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刍议》,《思想战线》1998年第4期。)

对于怒江地区的这些变化恐怕没有人怀疑,因为这种变化实际上在很多地区都在发生。从我们在民族地区的直接感受来看,传统文化色彩在大多数地区都已很不明显,或者说,除了大跨度的空间距离造成的地区文化差别之外,相近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已不清晰。从我们回收的民族问题问卷调查来看,58.72%的应答者认为近年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减少”,23.68%的应答者认为“大大减少”。当然,由于发展程度、环境、生产方式、既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天然抗御力等因素的不同,各民族和各个地区传统文化的受冲击程度是有较大差别的。如居住于广西防城港市的大板瑶(瑶族的一支)现今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里的“阿宝节”、“盘王节”等节庆活动的对歌、婚礼等民俗民风都保存完好,尤其是在服饰方面,“妇女们无论是外出到乡里赶集、上山劳动、下地干活或是做家务,她们都一丝不苟地身着民族服装,把颇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认认真真穿在身上”。(注:徐正荣:《大板瑶:把民族服饰一丝不苟穿在身上》,《民族团结》1998年第1期。)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受冲击较少或自身保存较好的例证。但显然,受影响发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一般而言,同一民族聚居区和封闭程度较大的地区变化要小一些,反之则要大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把冲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外来文化都说成是汉文化是不确切的。因为,除了汉语之外,当今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流行的服饰、音乐、交际方式、建筑风格、生活器物等等,都很难说有多少真正属于汉族的文化成分。实际上,传统的汉族文化也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冲击传统文化的是与之相对的现代文化,它们属于普同文化范畴,而很难说是哪一个具体民族的文化。当今普同文化的成分确切地说源于西方的成分多一些,这是由近现代及至当代西方在世界经济和文化上的强势地位所决定的。而在我国,由于汉族在人口、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汇入普同文化的成分要多一些,但这不等于普同文化就是汉族文化,更不能把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看作是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威胁。

(二)国家和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着力弘扬

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是促进民族繁荣的政策。这种繁荣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及人口规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也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发展。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如此。

首先,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日渐湮灭、损毁和流失的危险,国家本着“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动员各种力量努力予以抢救性的保护、发 掘,并适时加以整理和研究。如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60年代即展开了有关资料的调查收集,80年代又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截至1998年,仅《格萨尔》的藏、蒙古文手抄本和记录、整理民间艺人的说唱本就收集各300多部;出版藏文说唱本70多部,总印数达300多万册。又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举世闻名。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纳西族东巴舞谱》是我国最早的民族舞谱和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舞谱。因此,1981年在云南省社科院专门设立了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努力,迄今已把2万多卷1000种的《纳西族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全部译成汉文,而云南省有关部门也已首次把东巴象形文字输入了电脑。此外,对西藏布达拉宫和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青海塔尔寺、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重点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都投巨资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同样有意义的是,1984年,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等几个部门组织成立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筹划编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和《中国歌谣集成》等十部文艺集成志书。这一被称为“文艺学大百科全书”和“文化长城”的巨大工程将囊括56个民族的所有的民间文艺成果,是对包括每个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艺的空前完整的收集和展示。

其次,对少数民族文化制定和实施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如文化部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提出对这些地区实行文化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文物保护和对外文化交流“四优先”的政策。1992年我国政府在边疆地区开始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1994年,党中央把这项计划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项目,其后,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把它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列入其中。这个计划自实施以来,中央和18个边疆省区及共建部门已投入50.68亿元。国家民委和文化部还曾举办过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年都要请少数民族艺术团体到北京进行文化展演,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定期举办少数民族艺术节。1982年以来,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注:参见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和发展》,在中国—瑞典第二届少数民族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稿,1998年9月;陈琪林、陆濯儒:《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稳定繁荣》,首都民族理论春季研讨会论文,1999年。)

除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之外,随着人们对保护民族文化自觉性的提高和各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及少数民族的社会团体和个人也自发地作出各种努力,对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保护或弘扬。如1995年著名作曲家田丰以个人力量筹资创办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所”。其宗旨是抢救挖掘云南各民族濒于失传的舞蹈艺术珍品,其方式是由各民族中老年艺人带本族的青年,脱产半年或一年到传习所来系统整理、研习、表演和传授。而由宣科、杨曾烈等纳西族民间音乐家所创立的“大研古乐会”也是着力于本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他们的演奏以洞经音乐为主,又融会了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成分,被称为“活着的音乐化石”。与此不同,所谓的“彝族文化学派”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开创了文化传承的新途径。最近10多年来,刘尧汉教授带领一批彝族中青年学者,邀约一些传统头人、祭司共同深入田野,以文化人类学、民族史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田野调查、典籍整理、口传史诗家谱的发掘为手段,陆续推出了20余本《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成为一种保护、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有效模式。(注:参见黄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种模式》,《思想战线》1998年第7期。)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估价

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的双重作用下,当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是复兴、衰退和变异三种现象并存。

(一)复兴

国家及社会在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已构成了一种复兴的景象,此外复兴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推广。一些使用传统文字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朝鲜族等已经具有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民族语文教学体系;而使用新创或改进文字的民族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双语教学体系。中央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省、区、市、县、乡都开办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一些电视台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频道。我国已有民族出版社36家,每年出版各类民族文字图书300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报刊89种、杂志183种。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大量建设,文艺人才大量涌现。截至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26个,图书馆59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38个,博物馆134个,文化站7129个。全国至少有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一些国家重点艺术院校还不定期地开办少数民族班。大批的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至1997年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奖时,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注:参见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和发展》,在中国一瑞典第二届少数民族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稿,1998年9月。)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广泛。许多地区对传统民族节日开始重视,自觉地利用这些节日推广传统文化。不少地方开办了各式各样的文化节、文艺节、文艺会演和体育活动,而这些活动又着力体现民族特色。

许多少数民族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经济活动融入民族文化内涵。如一些民族地区大做民族服装生意,将自己制作的服装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在此过程中也将自己民族传统的工艺、质料、风格等发扬光大。近年来西南苗族、布依族和瑶族的蜡染、挑花、刺绣等都在各地市场上走俏。更为普遍的是民族旅游业。民族地区利用自身独有的旅游资源,辅之以当地民族文化的内容,发展了经济,也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凡此种种,都是传统民族文化正在得到复兴的表现,甚至可以说,当今的民族文化正处于繁荣和发展的最好时期。正因为如此,当今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率汇入普同文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二)衰退

但是无庸讳言,与上述复兴的景象相悖,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相当的衰退局面。现代文化不断增多的过程也基本成为传统文化衰退的过程,而且,与复兴相比,衰退似乎更为强烈。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各地传统文化的衰退正是在各种挽救和弘扬措施不断实施时发生的。还以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现状为例。因为蕴含内容的丰厚、珍贵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东巴文化受到了上自政府下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普遍关注,从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它的投入和取得的成就来看不能不说已相当可观。然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杨福泉研究员近来著文谈到:目前东巴文化这一“文明瑰宝正在民间不断绝迹,所剩无几的东巴多至耄耋之年,且无人传承。„„如照目前各地所剩无几的老东巴无传人的情况发展下去,十多年之后,将不复有东巴文化活动存活民间,被视为丽江旅游一个支柱人文资源的东巴文化将只存在于博物馆、研究所而成为死去的文化,东巴文化将只是一门钻故纸堆的学科”。“纳西族民间丰富多采的民俗活动正日趋衰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歌谣谚舞蹈衰微没落,民间歌手寂寥冷落,年轻的民歌手如凤毛麟角。年轻一代痴迷于影视流行歌曲,过去遍布城乡的歌手一唱三叹,听众如醉如痴,很多人能出口成章(民歌),年轻人甚至即兴编歌斗歌谈情说爱的盛况已成如烟往事。电视文化对过去民间故事、礼俗谣谚的家庭传承的冲击犹如风卷残云。此外,传统民居、服饰、节庆等正在咄咄逼人的‘现代趋同’浪潮冲击下消失和隐退。”(注:杨福泉:《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思想战线》1998年第5期)杨福泉同志在纳西族地区进行了多年田野调查,其所谈情况应当是可信的,而在其他地区,情况一般也是大同小异。

其二,已有的复兴尚多与民间生活脱节,衰退是深层的。如上所述,因党和国家的重视及各民族群众的自觉参与,各民族文化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展现。但这种展现很多却是游离于民间社会生活之外的。像东巴文化在媒体的曝光度上,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整理、出版或演出展示等方面实在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同时它在纳西族民间,也即在它的原生土壤上却大大失落。勿庸讳言,民族文化和经济活动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扬。但因为这种结合一开始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因而这里的文化传扬就不能不带有与本族实际生活脱节的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由此我们也就看到,大量表现民族特色的用品堆满货架,但本族消费者却日益减少,外族消费者对这些物品的需求也大多出于新奇,而随着新鲜感的减退,这些物品便被束之高阁。在“民族村”或其他形式的少数民族旅游区,虽然表现民族文化的各种建筑、用具、服饰和礼仪等随处可见,但这些东西很多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显露,而是出于商业利益的着意夸示甚至扭曲,与民间的本色已有相当的距离了。这些现象说明,当今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复兴,更多还仰赖一种表层的人为造设,在它下面还泛动着衰退的潜流。

民族传统文化既得到了复兴,又在严重衰退,这种评价似乎是矛盾的,但又的确如此。国家及社会的着力弘扬与现代化的猛烈冲击是两种影响传统文化状况 的主要社会因素,而它们的作用力却是相反的;在此两种不同社会因素作用下,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不同层面呈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性状是合乎逻辑的。

(三)变异

民族传统文化的衰退是指这种文化的减少和消失。然而,有些现象其实不是衰退,而是变异。因为许多传统文化成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减少或消失,而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自身得到了适应新环境的演化变迁。如土家族过去有迎请“土老师”的习俗。土老师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是祛鬼邪、求吉祥的神的化身。因此,人们凡遇到疾病、灾祸,都认为是碰到了邪魔鬼怪,必定要请土老师司法驱鬼,消灾免难。现在人们仍请土老师,但用意大多是办喜事图吉祥,或为12岁的孩子“度关煞”,盼其长大成人;或为耄耋之年的老人冲傩还愿,祝其健康长寿。其形式活泼、优美滑稽,使参与者都能感到愉悦满足。(注:参见李霞林:《土家族风俗习惯与精神文明建设》,《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不少民族地区的群众仍然保持着传统服饰,但在款式、质料和制作方式上已发生了变化,揉进了现代技艺和时尚。(注:参见林春峰:《“新民俗”与“旧民俗”:现代卫拉特民俗生活(1949-1996年)及其民俗文化特征》,《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此外,许多少数民族群众仍保持着自己的饮食习惯,但也开始注意吸收其他民族的饮食方式,注重营养、卫生和多样性;许多地区仍然保持了传统的民居,但从建筑材料、样式到内部装饰都已十分考究并具有了相当的现代气息;许多地区仍保持着传统的节庆,但在节庆活动中也开始大量地掺杂着现代形式的娱乐和商品交易的内容;许多传统音乐引入了西洋乐器和流行音调,许多艺术形式得到了改造、填充了新的社会内容等等。

变异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得以保留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在发展,产生和滋养文化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种改变。实际上,作为各民族主要特质的传统文化不会轻易从生活中消失,却会以改变的形式长期存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也是在变异的基础上得到展示的。变异是阻断衰退的重要途径,也是促成繁荣的前提。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趋向预测

(一)衰退和变异仍将持续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不会改变;西部大开发正在从决策走向实施;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完成,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再度加快。这几个因素意味着现代化将向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各民族生活的纵深层次推进。与此相应,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冲击也将愈加剧烈,传统文化面对这些渗透和冲击所出现的衰退和变异也将愈加明显。

传统文化生成和保持的环境将进一步丧失或改变。传统文化是特定社会和自然条件的产物,特定环境是传统文化生成和保持的土壤。因此,当这种环境丧失或改变以后,传统文化也必然难以生存或保持原样。许多在原始生产条件下使用的生产工具无论如何在当代已不再有使用价值,它们被淘汰和消失也将成为必 然,而那些适应极端落后生活状况的生活器具和习俗也将随着现代生活的来临来失去生存的意义。如果说,由于发展的局限,我国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相当封闭,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还很低,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还有着适宜条件的话,那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重心的西移,这种状况将迅速改变,但这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将面临更严重的威胁。

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将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高效的信息传载工具,电视、广播、电信、互联网等将是未来社会重点发展的产业,而这些现代传媒对社会的覆盖范围、传导速度、影响效果都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它将大大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看法。相对于现代传媒的影响,传统文化传承的手段落后,影响微弱。于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如民间艺术、习俗、礼仪、服饰、观念以及民族成员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兴趣等等都将受到直接的威胁。21世纪是信息社会,面对随现代传媒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立足,的确是一个严峻考验。

改革开放的深入将大大扩展族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这将直接导致作为交往工具的语言和行为方式的普同化。在我国,汉语普通话不但已成为汉族成员的通用语言,也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不同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的通用语言。这种状况的形成在于汉族人口分布的广博以及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广泛。在未来的世纪中,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将使族际交往得到更大的扩展,这也使得原本得到流行的汉语普通话更加普及,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将缩小。与此相对应,汉语文也将因具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得到推广,而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范围也将受到局限。与语言的境况相类似,由于族际交往日趋广泛,原来在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流行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礼仪习俗等将趋向普同化,或者在当地民族和地区文化基础上吸收新的文化要素,形成传统文化的变异。

现代生活的实惠、便捷和时尚化趋向将造成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取代或改造。现代化的进程总是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体现社会进步和时代风貌的各类物质和精神产品将会层出不穷并不断更新,而它们所体现出的共有特点将是实惠、便捷和时尚。但这些特点显然又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尤其是服饰、生活方式和艺术上的既有形式和内容相悖。现在的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在服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大都是从实惠、便捷和时尚的原则作出的选择,而并不是对传统的东西有意抛弃。因此,面对现代生活的急剧变迁,产生于旧时代的传统文化要么发生与现代生活合拍的变异,要么走向衰微。

传统文化的衰退和变异总是与现代化的进程相对应,而就以往20年的情况来看,衰退和变异呈加速度态势。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在新世纪的深入,这种加速度的态势恐怕会更加显著。

(二)复兴局面也将持续并扩展

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会继续得到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撑。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保护和整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大力繁荣少数民族文艺 创作,加强各级各类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等,都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未来也只会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不会改变。这就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复兴能够得到基本的政治保证。

其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复兴也基于各少数民族对繁荣自身传统文化要求的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随之,各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使得各民族人民在追求物质文明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也相应有了在文化上表现自己、振奋自己,并藉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要求。所谓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倾向,它是世界在向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各民族为追求个性和自身利益努力在文化上张扬自己的表现。我国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复兴的要求既是民族发展的正常进程,也显然与这种文化民族主义的潮流合拍。正如前文所述,自觉保护、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正在增多,由此而推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只能持续而不会中断。

再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复兴还具有良好的基础。对于繁荣民族文化,国家和各地有关部门已确实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从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已在具体的政策措施、财政投入、组织协调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所以不论是即将湮没的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民间文艺的收集、整理、出版,还是少数民族文化队伍的培养建设都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所有这些都将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复兴。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应对建议

针对上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向,我国未来的相关对策思路应该是正确对待衰退,保存、摒弃和弘扬并举;传统和现代结合,引导健康变异;上下结合、表里结合,促进全面繁荣。

(一)正确对待衰退,保存、摒弃和弘扬并举

衰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主要威胁,因此,阻断衰退是传统文化繁荣的首要工作。当前处于衰退状态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具有三种不同的性质,与之相应也必须要有三种不同的应对态度。

有历史价值,但已不可能在现实和未来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对此作的基本工作应该是保存。许多正在衰退的传统文化其价值不是现实的,而是历史的。如旧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它们都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现实社会中它们已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但却忠实地反映着某一或某些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印刻着这一或这些民族的历史痕迹。又如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文字和无法传承的技艺、艺术、原始宗教及礼仪等,它们都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反映着民族特色,也记载着人类的文明。对这些文化内容应该采取保存的方针,即要尽力使这些即将消失的且不可能再生的文化成为“标本”保留下来。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和不可再生性。应通过适当的形式,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 力进行抢救性的记录和保存。博物馆、影视、文字档案、文物收集等都是有效而应该充分利用的手段。我国五六十年代以来进行过这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又有所加强,但显然还很不够。

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却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悖。对此应取的态度只能是摒弃。每个民族要进步,在不断创立和吸收新的文化因素的同时,都必须舍得丢弃自己落后的东西,切不可在强调传统特色的同时形成文化上的保守主义。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优秀文化,不等于文明。如一些民族中存在着的原始的平等观念、婚姻上的近亲习惯、“坐家”习俗等等都是与民主、法制、竞争、优生优育等现代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它们的确是传统的东西,但却代表着愚昧和落后,它们的失落、衰退实在是民族文化的进步。对于这些文化内容,我们所采取的态度不应是保留,而是摒弃。

优秀的文化成分,既体现着民族特性,又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粹。对此应采取的态度只能是弘扬。我们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就这部分内容讲的。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在各民族的观念、习俗、礼仪、制度、宗教、艺术、文学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因而弘扬这些文化的工作也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我们要防止传统文化的衰退,就必须通过各种措施弘扬优秀文化。当然,在具体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又常需要与对落后因素的摒弃结合在一起,因为许多文化现象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常常是裹合一体的。事物具有两面性,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弘扬精华、摈除落后,实际上两者是需要同时进行的。

(二)传统和现代结合,鼓励和引导变异

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创新和外来文化的补充,因而变异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条件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讲要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其精神也是文化变异的问题。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制造“保留地”,追求“原汁原味”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在现代化过程中,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都在发生,因为不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不从现代生活中汲取养分的文化都将走向枯萎。但我们在这方面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变异、引导变异。鼓励变异是说应该赋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一种主动意义、自觉意义;引导变异是说我们追求的变异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而不能是消极和腐朽的。这里,应该强调要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目标来规范变异。此外,引导变异也要注意处理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在新文化形成中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新文化应该是向未来的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现代文化。

(三)上下结合、表里结合,促进全面振兴

上下结合是说政府行为和民间行为的结合。这种结合需要沟通,而政府行为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比如,前述云南省为恢复传统文化而出现的“民族文化传习所”、“大研古乐会”和“彝族文化学派”等都是有志于民族文化的人士和团体利用自己的资金及影响创办的,这些人士和团体在运作过程中如果能得到政府在资金、组织和舆论上更有力的支持,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深入肯定会产生更 积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变异主要是在自发状态下发生的,而如果政府对此加以研究并有意识地引导,无疑会减少或避免一些消极现象的产生,促进健康传统文化在民间的繁荣。

表里结合是说传统文化的表层繁荣应该与民间社会生活结合。传统文化是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民间社会是传统文化的土壤。当代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民间的相对游离是现代化过程对传统社会的冲击过于迅猛,而社会不同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的容留和需要有着较大的落差造成的。国家和各民族的有识之士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是要先于一般社会成员的,他们为容留和复兴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努力总是和一般社会成员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觉丢弃形成反差。这里,一般社会成员认识上的滞后是主要问题,而解决的办法也只能是教育。对此,已有相应的经验可供借鉴。如注重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广泛宣传保存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相关措施;利用某种组织将当地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保存民族传统文化及进行这方面教育的骨干力量;参与组织和资助当地的主要传统节日,使其成为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培育新的“文化积淀场”;定期举办民间文艺调演,聘请民间老艺人培养民族文艺新人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且可以推广的作法。此外,民族传统文化也应该作为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各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一般教育的同时,也应适当增加一些介绍本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或教材,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起热爱乡土、民族和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把振兴民族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发展“文化经济”是繁荣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路子。由此,几乎每个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并有了不同的举措。但在发展文化经济的同时也有两个容易出现的偏向应该引起重视:一是对待传统文化的随意性。表现为急功近利,不尊重当事民族的意愿,甚至歪曲、丑化某些民族的风俗。这样作的结果,伤害了民族感情,影响了民族团结,也损害了传统文化的形象,是与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初衷相背离的。二是将传统文化仅仅作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这种极端实用主义使文化成为经济的奴隶,丧失了文化的尊严,实际上是对民族本身的不尊重。尽管有上述两个容易出现的有害倾向,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地方能够重视文化和经济的结合,希望藉此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真正繁荣。

(本文原载《民族研究》2000年06期,第8~16页)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与前景的展望(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与前景的展望(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摘要: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工业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而改革开放的实施更是使中国工业经......

    IT行业前景展望

    IT行业前景展望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无门,而另一方面(尤其IT产业)许多公司又难以聘到能够胜任工作的合格人才。据国务院专家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发......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会展业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

    2010年甲酸市场分析与前景展望

    2010年甲酸市场分析与前景展望 甲酸是最简单的脂肪酸,它是一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农药、皮革、染料、医药和橡胶等工业。在有机合成方面,可用于合成医药、农药、染料......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展望范文

    一、中俄两国具有较好的合作历史、两国关系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牢固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中俄两国在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

    生物工程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生物工程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当今,新的科学革命浪潮中引人注目的遗传工程(即生物工程)给许多领域带来飞跃发 展。例如癌症、高血压、遗传性疾病、老化等机理的阐明,胰岛素、......

    做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桥梁

    做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桥梁 悠悠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留下了众多灿若星辰、形式多样的艺术瑰宝。这些凝聚着深厚文化积淀和历代匠人智慧的艺术结晶,在新的时代能否为......

    时政热点:中国素质教育制度改革前景展望(精选)

    时政热点:中国素质教育制度改革前景展望 素质教育,中国制造好像没人满意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民族主义者们很烦,说毕业生不具备全球竞争所需的关键技能和创造力。外国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