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调味品行业发展方向及前景展望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调味品行业发展方向及前景展望
一、行业发展方向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调味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食品的安全性、营养性将前所未有地被政府和消费者重视起来,在这种消费需求之下,安全、营养的调味品更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商机。
从原料来看,追求“自然、营养”的观念在消费中的流行,也让企业看到了更多的商机。一些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的原料进入到新型调味品的创新视线中。比如,酿造行业需要小麦、大豆、黄豆等酿造酱油、醋;酱腌菜行业需要大量的蔬菜、水果等。现在随着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发展,能制作调味品的原料更为丰富,比如,鱼酿酱油等高档产品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像这两年兴起的野生蕨菜。竹笋笋加工产品也显示出了很强的市场活力,除了它们宣传的“天然、无污染”等优势外,原料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价格来看,调味品有集体追高的态势。调味品是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产品,是刚性的需求,这个行业的总体销量变动不大,在原材料改变的时候,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包装、品质入手进行提升,最终表现出来就是更多的中高档产品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上市,并且能获得一部分消费群的认可。比如,从传统的火锅底料到无渣火锅底料、到清油火锅底料、再到草本火锅底料,一包火锅底料的价格从4.5元上升到十几元,仍然有消费群。生抽酱油中又分化出鲜味王、超级生抽等,价格也从一瓶5-6元升到10元左右。
从食用的方便性来说,能满足“懒人”或者“傻瓜”式消费的产品在未来将受到追捧。比如现在,吃面,有担担面调料;吃菜,有传统的小菜,也有通过标准化生产的成品菜,如酱烧牛肉、烧鸡公等。
特别是一些复合调味品的研发上,方便性、休闲性已经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比如,传统的酱腌菜主要是袋装的小菜,现在出现一些新的休闲小菜、如剁椒萝卜、麻辣达仔鱼、鸡茸金针菇等,包装上采用小玻璃瓶或者PET盒子,看上去既时尚又休闲,还卫生。
二、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市场前景乐观
我国进口调味料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但进口产品存在的口味和内在质量卫生问题也日渐突出。虽然有一些消费者认为进口调料比国产调料好,但随着产品的日益丰富,今后人们将对进口调料有一个更加理性的态度。对于广大国内调味品企业而言,如何在进口调料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赢得更多、更高端的市场,则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调味品开始进入大众家庭的厨房。来自日、韩等国的调味品,价格比国产同类产品贵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但仍旧受到很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调味品消费将向高端发展,国外品牌在市场具有一定优势。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我国调味品企业是多产的。拿酱油来说,目前我国酱油的产量已居全球首位,但优质酱油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却被日、韩企业所占有。全国酱油市场规模达500万吨,但大型企业生产的只占4%,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分散的小企业甚至小作坊生产。在全球调味品的“金字塔”中,我国企业攀上“塔尖”还要假以时日。行业集中度低、缺乏强势品牌仍是这个行业最突出的问题。调味品行业共有二十多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但却几乎没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
虽然近年来国外几大食品公司都一直觊觎中国调味品市场,外资在中国调味品市场抢滩扩张的势头也从未减弱,但未来至少在10-15年内在国内调味品市场还会是国内品牌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一批经过改制的全国性品牌,仍然在量上占绝对优势。随着酱油市场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一批二、三线品牌有望在五年之内脱颖而出,如青岛的灯塔、北京的和田宽、上海的鼎丰等。
我国调味品市场由三大类企业组成:一是改制后的国企,它们已取得显著成效。二是合资合作企业,跨国食品集团凭借资本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对国内酿造业形成强烈的冲击,但同时也促进国内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迅猛发展的民营企业,它们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定位明确、市场意识强,成为行业的后起之秀。国产调味品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一些调整不力的二、三线的品牌将逃脱不了被兼并重组或淘汰出局的命运。
我国调味品行业新一轮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兼并重组已经拉开帷幕,专业化经营的思路也越来越明显。许多内资企业正在通过提高专业化生产能力,与国外品牌一决高低。日本味滋康公司通过兼并重组,虽然控股北京龙门和田宽食品有限公司,但要与国内几大食醋品牌形成竞争态势,尚需时日。目前,外资品牌还难以与国内第一、二名的江苏恒顺和山西水塔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另外,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调味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我国调味品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如广东的酱油、山西的醋、四川的辣酱都拥有很忠实的消费群,短时间内,国外企业很难撼动它们的市场,而区域企业所拥有的优势,也是国外企业不可企及的。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第二篇:IT行业前景展望
IT行业前景展望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无门,而另一方面(尤其IT产业)许多公司又难以聘到能够胜任工作的合格人才。据国务院专家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发展IT产业的政策分析,在未来十年,单就北京中关村IT产业的人才缺口每年就达两万以上。
未来十年,是中国努力实现“软件大国”宏愿的十年,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这一宏愿的关键。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缺口是15万/年,预计很快会扩大到42.5万/年。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呢?是难得的好机遇!年轻人如能抓住这一机遇,从现在起参加焦点网络的培训课程,在未来2-4年内就有望成为IT软件技术人才,甚至是全面的行家。这里你必须树立一个全新的就业观念: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你光有学校中的优良成绩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先进技能。
软件类人才的需求到底有多大?据调查,以北京为例,软件工程师每年需求50000人左右。据IT英才网数据显示:北京IT职场每月需求达5320个。深圳市软件行业协会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深圳软件从业人员约12万人,是全国软件人才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但深圳软件产业发展迅猛,人才缺口每年仍保持在5万人以上。
作为我国最早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大连市根据其整体产业规划以及目前企业发展速度,预计当前共需从业人员8万—10万人,到2010年整个城市的软件专业人才量应达到15万—20万人。但目前大连的从业者只有3万人左右,现实与需求反差极大。2005年预计大连本地高校IT专业人才的输出总数在4000人左右,即使这些人全部留在大连,加上其他社会办学机构提供的人才,实际供应能力与需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缺口。
第三篇:金融行业前景展望
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和未来职业规划
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同时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所有人,都需要资金融通,不论长期的或短期的资金需求,不论国内的或海外的现金需求,不论即期的或远期的资金需求,金融业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其次赚到一点钱的企业或个人,他的金钱需要有个存放或运用的去处,金融业正可以满足这个需要。而且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在增加,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1998年以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对于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由此,银行及相关证券、保险等行业管理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开启了在国家统一分配制度打破之后的新一轮对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增量需求,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人才举措,影响着所辖行业内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金融业就业的主要有利因素:
1.在各行业的薪酬横向比较中,金融业的平均薪酬与福利最高。
2.在全民市场经济的氛围中,金融业的从业者可以感受到正在从事着一份“体面”的职业。
3.每日都工作在完全动态化的市场环境中。
4.有才华的员工可以得到快速的晋升。
5.优厚的待遇和休假福利。
6.低损耗率,行业平均志愿周转率为16%。
尽管全球经济仍未全面复苏,但中国金融企业在这次的冲击中却因祸得福跑到了整个行业的前茅,面对这新一轮的洗盘,中国的金融企业很可能因为走向世界的需要而扩大对于行业人才的招募。
---------------结论: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是相信自己。专业现在并不是局限一个人求得发展的瓶颈了,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然而有一个相同点,他们都是相信自己,不服从命运安排,努力奋斗的人!这样的人,不论他是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海归也罢,专业在这里并不能说明什么了,实际上大学所学的东西与我们的实际工作脱节太大,大到根本无法照搬来用,不具有可**作性,那么最重要的显然已经不是专业了,而是对一个职业、一个行业的热爱、**、勤奋、执着,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这里希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朋友们努力奋斗,自强不息
第四篇:中国热泵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中国热泵行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热泵”装置通过电力做功,从自然界中捕获低品位热能,转移并提升至可供人们生产、生活利用的高品位热能。热泵消耗1份电能,可提供3至6份(甚至更多)高品位热能,其一次能源利用率超过100%,比传统供暖方式节能30%以上,是规模利用自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生态精灵”。
热泵技术在我国的市场推广已近10年,目前仅做出10亿元的市场份额。这样造福于民的高科技节能环保产品在市场推广中到底遇到了哪些问题?
现状:
行业泥沙俱下,市场准入混乱
热泵行业用10年的时间仅做出了10亿元的市场,其市场份额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热泵行业是2000年前后在我国兴起的新兴产业。根据暖通行业内媒体《暖通空调咨询》分析,1999年到2002年,是热泵市场的示范期;2003年到2005年,热泵技术市场份额逐年递增,许多家电厂商适时跟进,热泵生产商和销售商逐步增多,整个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2006年以后,由于“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20%的目标,提高了全社会对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关注度,热泵技术的大众认知度和市场推广有了一次飞跃。
据热泵行业内知名企业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飒女士介绍,目前国内的热泵产品市场方兴未艾,与前些年无人问津的局面已大不相同。1993年,清华同方刚刚开始涉足热泵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时,知晓的人很少,市场需求也很少,热泵产品产量很低,相应的生产成本、价格也很贵。如今,由于热泵产品生产制造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热泵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巨大商业潜力,生产热泵产品的厂家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中投顾问《2008-2010年中国热泵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称,2008年上半年国内地(水)源热泵市场销售额为1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为30%。其中小型机组6.7亿元,大型机组(主要是北方市场)3.3亿元。热泵行业近10年的发展只做出10亿元的市场,其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10年培育,做出10亿元市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行业准入混乱,企业参差不齐。许多华南家电企业反映,目前行业内出现一些“螺丝工厂”——只要有把螺丝刀就可以买配件组装,产品寿命、性能自然无法保证。并且部分热泵工程实施后不能对抽取能量所利用的地下水或其他自然资源实现100%回灌或循环利用,使消费者对热泵产品失去信任。据悉,热泵行业目前尚无成文规定,没有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或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对从业企业进行约束,生产门槛较低。
政策:
扶持导向清晰,补贴亟待完善
财政补贴为助力热泵技术的市场推广做出了示范和导向作用,但热泵的市场推广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热泵技术在政府眼中,是非常耀眼的“明星”,多次被写进像 “十一五”规划和《节能法》这样的政策条文。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财政补贴更是为产品的市场推广做出了示范和导向作用。但是热泵行业毕竟是新兴行业,它的生产和市场推广不同于传统行业,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现有政策在支持其生产和市场推广方面仍有可完善的空间。
政府补贴体现层次性和导向性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力度明显。从2006年起,建设部、财政部连续3年补贴了3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去年《第三批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项目》共有26个省(区、市)的130个项目上榜,其中有90个项目涉及到地勘单位擅长的土壤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淡水源热泵、海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技术项目。辽宁省上榜的12个项目全部涉及热泵技术,山东、北京、河北也成为开发利用热泵项目比较多的省份。
沈阳、重庆等城市则以不同的财政补贴方式发展热泵项目。沈阳市政府对于采用地源热泵的相关单位予以扶持,包括给予水电价格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简化热泵项目行政审批手续等。重庆市日前出台的《重庆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对利用可再生能源热泵机组的空调,按机组额定制冷量每千瓦补贴800元;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热水的高温热泵机组,按机组额定制热量每千瓦补贴900元。
倪副总经理认为,我国针对热泵行业的财政补贴早些年主要面向研发机构,这两年多补给项目方(如建筑开发商),现在开始转向终端消费者。通过补贴生产企业的销售价格,刺激用户选用节能产品。这种转变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层次性
和导向性,在热泵行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政策的激励,对于热泵行业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惠民政策中也明确提出对于采用家用节能空调的用户给予补贴。
从提供生活热水和采暖来看,热泵产品最直接替代的传统能源就是煤炭,近期我国的煤电价格上调和限制使用燃煤锅炉等政策都对热泵产品的市场推广起到了帮助作用。以热泵热水器为例,它以少量电能推动热泵机组,由热泵系统吸收自然界的低品位热能(如空气、水、地热等),用1千瓦电能可产生4千瓦热能,同时还可以利用低谷电价工作,运行成本只有电热水器的1/4,节电环保效果明显。热泵技术在回收低温废热方面能够发挥巨大潜力,像污水、冷却水、工业用水等都可以成为热泵产品的能量源,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采访中业内企业多次向记者表示,期待国家能够出台更多能源价格调整策略,或针对使用热泵产品的用户进行电价补贴,以激励热泵产品的市场推广。
跨部门行政许可手续复杂
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热泵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状况和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科学的考察和严密的论证,这个过程离不开工程实施所涉及的具体政府机关的支持和协助,比如跨部门的行政审批和许可、提供工程实施地的地质和水文资料等等。
由于热泵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善的行政服务体系,它所涉及的跨部门的行政许可手续比较复杂。以北京市2006年出台的《北京市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为例,里边提到热泵系统施工前期,项目单位须取得“市国土局对项目建设地点的地质条件评估意见,市水务局的水资源评估意见,市规划委对井孔布局、管线布置的初审意见和市环保局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意见,市发展改革委对热泵项目进行统一审批”。
这样复杂的程序既反映出地方政府在保护生态环境、监督工程质量方面负责任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热泵产品市场推广的难度和复杂性。随着热泵市场的逐步发展,各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在积极按照市场和热泵产业发展需求,调整相关政策,积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沈阳市在地方法规中已明确规定“市和区、县(市)两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加强对利用地源热泵技术从事供热制冷经营企业的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服务”。
前景:
突破技术限制,提高节能意识
热泵技术在可靠性方面已成熟,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局限集中在应用方面。大众节能意识有待提高。
热泵的技术原理是物理学中的经典循环——逆卡诺循环,它的道理——“反着提取能量”不难被理解,但是如何控制这个能量提取过程,使它能够为人类所用,却是几代科学家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才开发出来的。因此,控制技术是热泵的核心技术,它必须稳定可靠,同时适应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用户需求,才可能被应用。目前的热泵技术在可靠性方面已经十分成熟,主要的技术突破和局限集中在应用范围、能源条件和功能/性能的扩展上。
应用范围待拓宽
热泵产品在既需要供冷又需要供热的地方最能够发挥其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任何一种单独的供冷或供热需求提供起来都不够经济,因而它在长江以南、尤其是两广一带的应用并不多。随着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热泵产品的应用地域正在逐步扩展,长江以南地区的市场也在不断打开。同时,从前的热泵产品多为民用和商用(建筑使用),现在已逐步扩大到工业应用领域。比如同方在河北开滦煤矿等煤矿作业区的示范项目,通过利用采矿过程中伴生的矿井涌水中的能量,为矿井口送暖风和提供洗浴热水。
空气源热泵不能在太冷的地方使用,原来只能在-5℃以上的温度条件下使用,现在经过技术改良,有些空气源热泵已经可以在-20℃的超低温条件下使用了。
而像污水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这样的热泵系统,由于污水和海水的成分比较复杂,直接利用有可能腐蚀机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部分的技术研发需要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对机组和水源做特殊处理。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是直接引用已处理到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由热泵机组对其进行能量提取。
功能/性能也须扩展
以热泵热水器为例,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从前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只能达到45℃左右,这样的温度只能用来洗澡,用来采暖温度稍低。现在,经过技术改良,有些热泵热水器的出水温度可以达到55℃-65℃,基本能够满足采暖需求。
另外,热泵产品与其他设施的配套使用也可为热泵的市场推广打开一方天地。据同方人环工程技术部门介绍,由于出水温度不够高,从前的热泵产品在应用到使用暖气片散热的既有建筑中受到限制;现在新型建筑多采用地板散热装置,这种散热装置的技术路线与热泵产品很吻合,因为地板散热装置的面积大,不需要较高温度的热水就可以满足用户舒适性的要求,这样的配套设施改造和使用也增加了热泵产品的市场应用机会。
需要补充的是,从同方人环的经验来看,即便热泵产品在设计、安装、调试等环节都没有出现技术障碍,在产品的正式投入运行和售后服务阶段还是会出现问题,很多相关的控制和操作系统还没有“傻瓜”到人人都能掌握的程度,违章操作和错误操作时有发生。另外,从空调制冷的角度来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日益加大,传统的碳氟制冷剂逐渐被弃用,用什么冷媒代替碳氟制冷剂仍是一个全球性的技术难题。
好产品须广泛认知
目前,普通大众对于热泵技术及其相关产品还知之甚少。热泵产品想要在市场上大规模推广和应用,需要普通大众的广泛认知和支持。
节能环保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让人们了解后,才会成为一种影响普通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意识。利用热泵思维(提取和循环利用能量),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隐含着许多可以利用的能量,比如房间排风的热回收、干燥、工业废水、废热、废料等等。
同方人环的销售部门认为,常规的能量提取和利用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复杂的能量提取工作则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来主动发现、利用、并完成。像热泵产品这样专业性非常强的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绝对不仅仅是卖东西这么简单。与其说它推广的是一种商品,不如说它推广的是一种节能意识,与用户共同探索节能途径。因此,它的市场推广比其他任何一种产品在资源投入、服务周期和专业性要求方面都要细致得多。
第五篇:保健品行业的前景展望
保健品行业的前景展望
来源:壹保健品网 http://
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保健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只有2000年的一半,约250亿元,而2002年,保健品销售额再度下降至200亿元左右。在国家管理和行业自律加强的推动下,去年保健品行业又出现了恢复性大幅增长,销售额突破了300亿元。但这仍远远低于全球发展水平。1998年,随着卫生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实施,市场得到一定的整顿规范,1999年销售额恢复到300亿元。可惜好景不长,我国近年又相继出现了“补钙**”“核酸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保健食品行业再度陷入信誉危机,市场一蹶不振。从2000年开始,保健品市场总额不断缩水,保健品消费一路走低。
统计表明,目前全球保健食品已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达上千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相当速度增长。美国目前的保健食品销售额达750亿美元,占食品销售额的1/3;日本近两年的保健品销售额为15000亿日元,年产保健品3000多种;欧洲的保健食品也有2000余种,销售额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与之比较,我国保健品产业的差距不言而喻。
何以出现如此大的落差?专家形象地比喻说,这是因我国保健品企业长期存在整体规模偏小、同质竞争过度、行业自律不够、普遍不重信誉等“亚健康”问题,导致对市场风险的“免疫力”下降、自身竞争力削弱,最终顽疾难愈。
耿精忠说,很多厂商在把目光投向保健食品市场时,大都抱着船小好掉头的思想,把短、频、快当成经营的思路。即市场准入周期短、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研发时间短、产品出新很快等。导致保健食品市场不断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的闹剧。在目前国内4000多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中,企业规模普遍偏小,2/3以上属于中小企业。投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占1.45%,500万元—1亿元投资的企业占38%,100万元投资的企业占41.89%,投资小于10万元的作坊就有12.6%。在4000多种保健品中,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的加剧。
周华兵还指出,我国绝大多数保健食品企业未将“诚信”作为企业的主要经营理念,往往不能按市场的规则“出牌”。致使保健食品名牌产品少,市场寿命短,企业大起大落,老字号少。
记者从经销商那里了解到,一种普通保健品在刚上市阶段,往往要拿出产品销售额的40%左右来做广告,以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高频率占据消费者视听。相反,商家们投入到产品研发方面的资金却要远远低于投入广告的资金。
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善指出,欺骗、不守信用已经成为个别保健品企业的“法宝”,广告成为“强心剂”,“科学”成为幌子。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做的大型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广告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感。其中,多达58%的被调查者对保健品的广告不感兴趣;表示不信任保健品广告的占53%,表示非常不信任保健品广告的占34%。这足以证明群众对整个保健品市场“信用危机”的严重性。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专家委员、卫生部老年病研究所所长高芳堃告诉记者,保健品,也称保健食品,是指能调节人体机能、只适合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病为目的。1996年卫生部出台了《保健品管理办法》,对其内涵已作出明确界定。然而,大量保健品企业的广告、讲座都违背了这个界定,从补血、补钙、补肾、排毒、增强脑营养、补充免疫球蛋白发展到最新的基因修复,保健概念层出不穷,把保健品的作用吹得太玄了。
我国保健食品管理法规定,保健品的明确功效不能超过两种。但不少商家却利用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把保健食品吹嘘成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拼命承诺产品的功效,甚至宣传疗效,混淆保健品的真实含义。导致现在有不少消费者把保健品当药品,对其期望值非常高。但商家最终承诺的药效却得不到兑现,让消费者对购买保健品失去信心。
北京联合大学营养保健食品研究所所长金宗濂教授则认为,保健品厂商能够长时间地做虚假和夸大的宣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行业管理有漏洞可钻。最近5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才批准了122个功能性食品。日本的功能性食品与我国的保健食品相当,但所执行的技术标准远比我国严格。也正因有严格的管理、成熟的市场机制,美国和日本等国的保健食品才日益受到关注,信任度持续上升;我国审批标准本身就宽松一些,企业不加强自律,最终几乎将信誉损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