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 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
——省委组织部负责人就《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省委组织部负责人接受采访,就《意见》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您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制定《意见》?
答: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国有企业独特的优势,国有企业改革首要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否则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坚决抓紧抓实抓好。中央出台文件对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部署。省委书记王东明多次深入国有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多次主持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工作,对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解决好企业经营机制的问题,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当前一些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治理结构形似而实不至、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弱化虚化淡化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总结吸收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迫切需要推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干部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治理优势和改革创新优势,从制度机制层面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意见》的起草过程?
答:根据王东明书记指示,去年3月以来,省委组织部、省国资委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意见》起草组先后走访上百家中央、省、市等不同层面的国有企业和一些知名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展了不同企业制度的比较研究,广泛征求了国有企业、国资监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了调研报告和《意见》稿。按照王东明书记要求,征求了中组部、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委的意见。总的来讲,文件起草过程中,领导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深入,征求意见广泛,较好地体现了上级要求和现实需要。
问:《意见》对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和目标?
答:《意见》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机统一,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提供坚强支撑。《意见》明确了推进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的四个主要目标:一是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更加巩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备。二是党组织在企业运行中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三是企业选人用人和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更加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四是企业领导人员和专业人才考核激励机制更加完善,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问:《意见》对实现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机统一,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意见》对建立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提出具体要求,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党委、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和职代会等五大治理主体各自的职责权限,着力解决职权边界不够清晰的问题。着重强调,要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企业章程,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以及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使党组织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见》特别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省管企业党委书记同时担任企业其他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设1名专职抓党建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从机制上保障企业党委作用充分发挥。
问:如何体现党管干部原则,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
答:基本考虑是:一方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动摇,这是保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建立体现企业特点、具有竞争比较优势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针对现行选任方式与实行分层分类管理、推行市场化选聘、促进人才多元化发展等不匹配的问题,《意见》明确:一是分类分层确定选任程序、明确选任条件,区别党委班子、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成员的不同职责和履职特点,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差异化选任。二是加强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市场化选聘经理层力度,推行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快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和递进培养计划,省级层面5年内完成1000名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目标。三是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成长通道,分别设置各类人才递进式职位晋升序列,按照能力、贡献给予对应待遇。四是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强调精简管理层级和职数,多渠道选人用人,建立健全市场化用工制度。
问:《意见》对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企业领导人员和各类人才活力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绩效考核不科学、人才市场价值体现不充分、监督约束不到位等问题,按照激励约束相对称的原则,《意见》着力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符合企业一般规律又体现国有企业特点的内部管理机制。主要强调了四点:一是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职位的职责明确考核重点。二是健全企业内部薪酬分配制度。强调对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其中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增强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的薪酬竞争力。三是实施企业专业人才创新发展激励。对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取得显著效益的企业、成功实施资产证券化的企业、首次实现上市融资的企业相关人员,分别明确相应的奖励办法。四是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特别对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管理、兼职、轮岗交流作了强调,其中明确规定在同一企业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超过10年但未提拔或交流任职的,可转任资深经理或专业管理职务,也可转任其他企业专职外部董事,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班子活力、优化班子结构。
问:《意见》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答:《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切实履行保证监督职责;二是切实履行参与“三重一大”决策职责;三是切实履行管干部管人才职责;四是切实履行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职责;五是切实履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职责。企业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意见》专门从程序上作出详细规定予以保障,包括企业党委会的事前研究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党委成员与董事会、经理层成员的沟通,党委意见建议在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上的充分表达,决策情况向党委报告,等等。
问:《意见》对国有企业党组织落实从严管党治党责任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只有责任落实到位,管党才能做到真管,治党才能做到严治。《意见》要求,各级地方党委要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切实履行对深化国企改革的领导责任,在深化改革中要做到“四同步、四对接”,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企业党委要履行主体责任,企业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委班子成员和其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党员成员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健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管党治党不力、党建工作薄弱的,要按规定约谈有关负责人甚至追究责任。
(何浩源 记者 熊润频)
第二篇: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心得 体会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从价值维度、制度维度、主体维度、文化维度去认识和理解,有利于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实践逻辑和基本要求,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使全社会在保持和谐稳定的同时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价值维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看,社会治理首先要解决“为谁治理”的问题,这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芒,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其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尊重人民群众情感,倾听人民群众呼声,通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同时,不断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这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
制度维度:法治建设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力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其中,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强化依法治理至关重要。社会治理目标是建构一个善治的社会,而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积极践行公平正义的政治伦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善治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如果没有法律的维持,善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因此,社会治理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托,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同时,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更好发挥现代科技的支撑作用,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
平,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法治建设和科技创新对于社会治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从制度层面,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促进法治建设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协同发力,才能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一方面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及时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加强疫情防控配套制度建设,确保始终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促进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实现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一批高科技成果在战疫中大显身手,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主体维度:责任担当与治理能力缺一不可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征。确保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取决于治理主体的人格和能力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人们的诉求也水涨船高,对治理主体的人格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人格要求的核心,就是是否有强烈的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是否具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能力素质,特别是学习研究、形势预判、群众工作、执行落实等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行动。
社会治理主体包括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一方面,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下,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机制、畅通渠道,支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主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使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事务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动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的参与机制、协商机制和反馈机制,让城乡居民、社区、地方、行业和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并在治理实践中实现有效合作,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文化维度: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间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期发展、不断改进中循序生成的结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区别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最显著的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灵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更好发挥其价值重塑、培根铸魂的功能。要本着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原则,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摒弃与时代要求不符的陈规陋习,广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和有益营养,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总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批判继承,也要创新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加快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
第三篇: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总结材料
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总结材料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筹建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试点工作的关键之举来抓,放到全省乃至全国大坐标系中去对标,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加快推动“三中心合一”努力在更高起点上谋求新突破、在更广领域中实现新作为。
一是纳入改革事项。
市委成立“市域社会治理委员会暨平安xx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主任(组长),市四套班子分管领导等任副主任(副组长),形成高位统筹、高点谋划中心建设等工作的组织架构。同时成立现代化试点和网格化社会治理“二合一”工作专班,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专班之一,重点负责中心建设的组织协调、文件起草等工作。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市委编委会议,研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网格化社会治理集成改革、组建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等重点改革事项。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xx的实施意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表(2020-2022年)》,“市两办”印发《贯彻落实“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要求,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集成改革工作方案》,几个重量级文件都明确提出“统筹构建一个联动指挥中心”的目标任务。二是厘定职责任务。
研究确定中心九大职责,主要包括指挥协调、监督考核市域治理相关工作,制定并实施市域治理融合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拟订市域治理管理事项清单,承担市域治理和综合执法领域重大事项的指挥调度、联动处置以及网格中心、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政风热线受理事项的流转办理工作,分析研判部门业务数据等等。研究确定中心十大工作任务,逐一明确工单派遣、远程巡查、事项协调、应急指挥、督查指导、情况报告、绩效考核、数据汇聚、研判分析、系统运维等工作要求。三是深化智能建设。
建设市域治理联动指挥主平台,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原则,以信息汇聚共享、业务协同联动、流程闭环可溯、研判科学精准为核心,贯通12345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平台的业务流转和数据传输通道,融入综合执法业务元素,实现工单一体受理、事项分流处置、办理全程留痕、质态实时监测。建设“市域智慧脑”,依托公安警务大数据中心,全面汇聚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强化数据研判分析和结果运用,实现“一屏观天下、一键知体征”;聚焦市域治理一线实战需求,开展数据深度挖掘分析,提供数据查询、模型调用、数据预警、可视化展现等多种形式的数据服务。建设“网格智能针”,以推进基层减负为目标,从打通数据壁垒入手,严格遵循基础数据一体化采集思路,推动基层治理“多通变一通”,实现基础数据一次上门、全科采集、动态更新、多方共享。四是建立运行制度。
实行一体化的中心管理,有针对性地建立上岗公示、每周例会、联席会议、情况报告、督查督办、安全生产、学习培训等工作运行制度,建立工作人员考核、文明守则、保密、安全保卫和值班、办公设备、财务及固定资产等内部管理制度,提升中心工作规范化水平。实行一体化的分析研判,开展数据整合、数据监测、数据融通、数据汇聚等工作,实现数据安全、数据增值,全力服务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常态化、标准化、精准化、科学化、智能化的数据服务,打造互通共享、高效联动、精细管理、精准施策的数据治理新模式。实行一体化的联动处置,对社会治理中的重大问题、领导交办的重要任务和下级上报的疑难事项,及时召开专题部署会、协调推进会等会议,组织工作研讨,加大协调督办力度,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牢牢掌握安全稳定工作的主动权。实行一体化的考评督导,突出分流交办、检查督促、结果反馈、考核评价等重点环节,对每条线索、每件事项,实行全过程监督和结果性考评,做到线上考核数据化、信息化,线下考核网格化、社会化。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要求,加快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落地运行,实现城市资源要素集成管理、一体运行、全域联动、融合发展,努力达到“1+1+1》3”的预期成效,进一步增强市域治理的统筹力和执行力。
一是在提高站位、找准定位上下功夫。
把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高水平平安xx、高品质法治xx的关键之举,瞄准市域治理的“指挥部”、综治维稳的“统战部”、城市管理的“联勤部”、党政决策的“参谋部”这一总体定位,发挥中心承上启下、协调内外、统筹各方的“综合枢纽”作用,切实支撑公共管理、保障公共安全、助力公共服务。二是在整合资源、集成要素上下功夫。
坚持和发扬网格化的到边到底和无缝衔接优势、12345的规范化流转处置优势、城管的长效管理考评机制优势,推动三方业务统分结合、有机融合,做到传统业务不弱化、不断线,增值业务有突破、有亮点,最终形成一个热线管受理、一支队伍管考评、一个平台管指挥、一个大脑管赋能、一套机制管运转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压缩人员和经费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解决好重复建设、资源分散、多头指挥、效率不高等问题。三是在完善制度、规范运行上下功夫。
建立健全中心基础制度,瞄准规范化、高效化、一体化运行,进一步完善岗位规范、流转程序、事项报告、数据安全等管理细则。建立健全权责明确、任务清晰、流程规范、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构建“一体化”智慧指挥体系、“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一张网”智慧管理体系,打造最强“xx大脑”,实现市域治理更精准。四是在平战结合、作用发挥上下功夫。
以中心建设运行为突破口,着眼社会信息全汇聚、城市运行全监管、隐患风险全掌控,推动一般常见问题及时处理、重大疑难问题协同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风险防范关口主动前移,做到平时好用、战时管用。健全联动机制,贯通融合、整体协同,全力抓好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主动应对公共安全形势变化,加快补齐公共服务供给短板,切实守牢安全稳定底线,营造更加优质的发展环境。五是在改进作风、展示形象上下功夫。
以问题解决、群众满意为根本导向,突出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评督导机制,推动中心改进作风、提升效能。大力弘扬新时代xx精神,以全省领先、全国争先为目标,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全力打造中心“xx样板”,争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xx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擦亮新名片。第四篇: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有: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
制”等。这些民主制度涵盖了我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我国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如此关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足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
政党及其制度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由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所选择的政党制度也不同。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今世界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深深地植根于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它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于建国前夕,确立于建国之初,蓬勃发展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产生至今大抵经历了六个阶段。一是雏形阶段。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共同驱逐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民主革命和人民解放斗争中,建立了团结合作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确立了在全国人民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在自己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共产党的同盟者和合作者。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作为一种制度形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具备了雏形的意义。二是形成阶段。1948年中共“五一”口号发出后,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社会贤达的积极响应。在新政协的筹备和召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协商讨论,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基本精神。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正式形成。三是确立阶段。新中国建立后,针对部分民主党派自己提出的存留、解散问题和统一战线中其他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并初步确定了中共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原则。1956年第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适时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全确立。四是相对成熟和规范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后,为推动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中共中央通过协商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实施的原则、内容和形式。因此,这一文件意味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相对成熟和规范。五是宪法化阶段。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修正案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这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自此以后被纳入我国根本大法的框架体系。六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00年12月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中共十六大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结合起来,标志着这一制度在新世纪、新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多党合作制度有着特殊的优势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能将各种不同的政治资源、利益和需求联结起来,共同应对来自于国内或国际的各种复杂而多维的挑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的政党,它的组织网络遍布于整个中国社会,古老的中国从未达到过如此高的统一程度和政治社会化程度。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也都存在着相应的组织结构,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能够较大程度地实现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
2、能有效开发、掌握和利用各种政治资源。目前中国共产党的7300多万党员、各民主党派100多万成员以及各政党自身所联系的社会群众,是我国巨大的政治资源,而各政党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开发、掌握和利用这一政治资源的有效体制,成为我国合理
配置政治资源的最佳途径。
3、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形成了这一制度结构的多元性和核心的一元性显著特征。具有吸纳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政治的能力,容纳众多党派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权,整合并消解派别政治,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保证了各阶层、群体和政党参与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了现代政治体系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使政策输出反映社会的要求。既避免了“一党制”无视社会意愿脱离社会的弊端,也避免了“多党制”可能造成的政治上的不稳定现象。使各阶级各阶层围绕共同目标群策群力,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性。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抽象法理变为现实,强化了宪法权威,有效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增强社会的法制观念。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所在。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需要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政党制度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必须不断地巩固、健全和发展,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政治原则。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民主进程的推进,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等。这些政治文明的成果既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合乎中国国情。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还需要切实改革和完善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已明确意识到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一项政治要求提到全党的重要工作中。这是中共“与时俱进”的又一鲜明体现,使我们看到了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所作出的努力,看到了中共对自身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坚定的变革决心。我们坚信,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将更加合理科学,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2、要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反映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本质要求。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所组成政治联盟,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特点。民主党派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接受共产党领导和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方面;而民主党派的广泛性,则体现了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多个层面,特别是各自所代表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正是能够使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在体现其先进性本质要求的同时,能够代表和反映多层面,特别是各个民主党派所代表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和要求,从而保证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此,在多党合作中,要充分体现出民主党派进步性广泛性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防止这一制度流于形式。
3、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目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多种多样,效果也非常明显,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变革的压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较之改革开放以前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但还远远不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等所带来的相应变化,要求民主党派必须更自觉地增强参政党意识,更充分地实现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更切实地参政议政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社会力量,否则就难以真正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各民主党派能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对共产党的领导权力实施有效监督。
4、要加强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工作。合作共事是多党合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共事,才有合作。目前,我国的干部结构,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结构,民主党派成员参政的人数很少,和多党合作的要求不甚适应。因此,要为民主党派干部进入参政议政岗位提供更多的台阶和舞台,并且使这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使参与各项特约工作的民主党派成员有所事事,在认识上对民主党派成员应一视同仁,切忌偏见。
5、民主党派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对于增强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主党派只有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增强其利益代表和聚合能力,通过自己的成熟发展切实巩固和维护已有的政治地位,才能在中共提供的宽松自由的参政空间中很好地运用其政治权利并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亲密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自身发展却因数次政治运动而受到一定影响。目前,与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相比,民主党派的组织队伍建设、参政党意识、利益表达功能乃至成员的整体素质等都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或提高。现在全国人民已经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征程,新的伟大事业要求民主党派更活跃地加入到社会政治活动中,更充分地体现表达与利益聚合的政党功能。各民主党派要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中来,并切实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之所以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因为这一制度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团结、祖国统一,能够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关键在坚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只有对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有助于制度自身的巩固和人们对它的坚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主要依靠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发挥,同时也应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样才能做到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使之真正有效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第五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作风建设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作风建设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推进作风建设
摘 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事关党的形象,事关党的事业兴衰与发展。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成为关键。结合烟草行业实际,提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进作风建设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作风建设;群众路线;党员干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231-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法宝。作为我党生命线的群众路线,成为新时期下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
一、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1929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群众路线”这个词。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这是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就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群众观点运用到了党的工作中,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十七大报告中对群众路线的内涵作了丰富和延伸,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新发展,群众路线显然有了时代的特殊内涵与深刻意义,包含了“为民、务实、清廉”这三层意义。为民,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为民”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和本质。务实,就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干实事而不做表面文章,尽职尽责,多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多行乐民之举,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清廉,就是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二、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每个党员都要时常审视自己,查摆自己,以确保自身的党风、政风是务实、高效的,以确保能够最大程度地为群众谋求利益、使人民得实惠。
(一)以《八项规定》为指引走群众路线
今年媒体报道相继报道出吉林烟草公积金和周口烟草购豪车事件。《八项规定》第八条明确指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吉林、周口烟草奢靡浪费的做法,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幸福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极具危害。腐败就像毒瘤一样,慢慢蚕食经济实体。行业中存在的不良之风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充分反映了当前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危险。在任何时期,党员干部都不能放松对自己思想的改造;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认真对照《八项规定》要求,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把厉行节俭坚持下去,把作风建设抓实抓好,真正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
(二)以求真务实姿态走群众路线
战争年代,因为求真、务实,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取得一次次的胜利。改革时期,因为坚持求真、务实,始终对人民负责对民族负责,才能推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而今,仍要坚持求真、务实,始终树立清廉为民意识,才能在时代风云中与时俱进。要把求真务实的作风贯穿于走群众路线的始终。行业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走群众路线的活动,切勿为了盲目迎合“走群众路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而花费大量精力,消耗不必要开销,比如,大张旗鼓组织一批又一批人下基层走访零售客户作调研,却只是走走场、作个秀;或是制定了一系列走群众路线的措施,条条框框一堆,执行环节却没了音信。走群众路线必须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提高服务零售户水平,促进作风改进,实现行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以活动为载体走群众路线
根据十八大精神,要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从教育实践中升华群众路线,切切实实为民办事。首先照镜子,要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其次正衣冠,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再次洗洗澡,要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最后治治病,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三、坚持群众路线推进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程,并非某个时期的特定工作。走群众路线也不是一句口号,必须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那么,如何坚持群众路线,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作风转变?
(一)修炼内功,保持党员本色
依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为民服务意识;自党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一是党员干部带头,以身作则,争做群众路线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带动广大党员职工从自身做起,争做“人民”好党员,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榜样。二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家庭成员都参与到作风建设中来,切实做好党员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使全体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奢侈浪费、做到廉洁务实。三是举办党课,提高党员职工党性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四是策划作风建设专刊。以历年来的作风建设成果、正反案例等为主要素材,精心策划,制作作风建设专刊,通过“文化下乡”的形式,传播到每一位党员零售户,进一步扩大党性教育辐射面。五是举办政研论文评比,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政研论文撰写,以思想促进作风建设,推动工作发展。
(二)厉行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更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导厉行节约。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反对铺张浪费,恶杀奢靡之风,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是从思想入手深刻认识勤俭节约。通过短信、网络等多种载体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明确狠刹浪费之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局蔚然成风。二是从源头入手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加强办公经费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对办公用物品购买、申领、使用等薄弱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减少重复申领和浪费,卡住源头。三是从细节入手重抓节支降耗。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将节支降耗贯穿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办公中提倡双面打印,少开空调,下班后自觉关闭电源减少待机消耗等。四是从“舌尖”入手坚决杜绝浪费。积极倡导餐桌文明消费,珍惜粮食,剩菜打包,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争做“光盘”一族。
(三)心系人民,走群众路线
真正的人民公仆,真要为人民服务,就要从老百姓的角度着想,多替老百姓着想;就要紧密地联系群众,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是组织消费者维权的各类公益活动,通过上街设点、流动宣传等方式,现场为消费者提供烟草专卖法律知识咨询、鉴别真假烟等服务活动,并对消费维护、涉烟举报、预防涉烟违法违规行为做了现场讲解,切实为消费者排忧解难。二是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满意度,以案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释法、视频播放、真假实物比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宣传,帮助零售客户增长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专卖法律法规的普及面。三是关心下一代健康,组织开展了“禁止中小学生吸烟、不向未成年人售烟”宣传活动,在卷烟零售户店堂张贴了禁烟令宣传标识方式,向广大零售户、群众宣传“禁止中小学生吸烟、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相关规定,以实际行动为少年儿童撑起一片洁净、健康的蓝天,为他们打造一个无烟的良好环境。四是坚持“两个利益至上”的行业价值观不动摇,以更强的责任意识、更高的工作热情,为广大零售户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履行好职责,真正做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走群众路线是一个庄严的承诺,党员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履行这份责任、这个诺言,为客户、为人民群众谋求幸福、谋求利益。只有把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践行群众路线,提高作风建设水平,才能推进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仲 琪]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