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
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了新的契机,面对这一机遇,结合我县文化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与大家共同交流本人一些肤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基本情况:高台县总面积4425平方公里,辖7镇2乡,136个行政村,8个社区。总人口15.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0.84亿元,增长12.5%,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8600万元,占GDP比重1.71%,增速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61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45元,增长14.5%。2011年至2013年,县财政预算内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1.15%,1.65%,3.26%;投入文化事业的经费分别为1081万元,1237万元,3619万元,增幅均高于同期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全1
县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大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1、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自2009年以来,我县紧跟政策,强抓机遇,后争取中央、省拉动内需项目资金132万元,自筹资金55万元,实施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项目;2013年,采取“筹一点、垫一点、欠一点”的“三点子”办法筹资200多万元,对未列入“十一五”规划建设的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合黎镇、巷道镇、城关镇)进行了新建和改建。目前全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完善、制度健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运行正常, 全部达到了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
2、有效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我县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小康建设总体规划,将村(社区)文化室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电影放映)的新型综合文化服务阵地,目前,通过整合资源,共建成农家书屋163个、配备图书 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36个、”“千村文化示范点”1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广场113个、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4个,更好地满足了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3、稳步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将“乡村舞台”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按照有主题、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有制度的“七有”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把“乡村舞台”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效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至目前,已建成“乡村舞台”53个,覆盖率39%,达标率100%。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乡镇有一站一中心一场一台(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文化广场、演出舞台),村有一屋一点一场一院(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篮球场、文化大院)、社有一户一廊(文化中心户、文化长廊)、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我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总量快速增长,覆盖城乡、便民亲民的大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二)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形式,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迫切,而且特殊。我县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主要以乡镇文化专、村级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民间文化人才组成。,现有综合文化站管理人员32,农家书屋管理员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管理员163人;业余文保员13人。全县现有农村各类实用文化人才1547人,其中:3
戏曲社火267人,民间艺术947人,美术138人,书法69人,音乐271人,舞蹈85人,文学41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 人,初级职称160名。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模式及现状
为增强文化活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扩大参与面,我县农村文化活动主要是以政府组织,赛事带动,节庆演出,自娱自乐为主要模式。近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扶持壮大农村业余自乐班。通过挖掘整理、辅导培训、政策资金支持等方式,先后扶持成立了秦腔自乐班5个,宣化乐善忠义班秦腔演唱团1个,农村广场舞健身队19个,培育文化中心户127个。这些团体以便捷机动的优势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吸纳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活动。通过吸纳农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文艺工作者、老艺人“五老”发挥余热,引领群众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同时,培养有专业特长、热爱文化事业的新青年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涌现了像陈志、郑韶华等一批典型,能开办文化产品工作室,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三是打造一乡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利用 “八馆一院一场”、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优势,围绕“红色高台、北凉故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的文化形象定位,全县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各乡(镇)充分挖掘各自特色和优势,积极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4
色、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如城关镇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宣化镇秦腔艺术节、黑泉乡的黄河灯阵、罗城乡的铁芯子表演、新坝乡的春节秦腔演出、巷道镇的广场舞大赛等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四是政府送文化下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和设施的完善和民间文化艺术团队的壮大,政府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日益加大,每年政府购买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9场次,全县各行政村年放映电影1600多场(次),文艺、戏曲演出活动136场(次),群众自发组织成立的各类民间艺术团体活动和诸如广场舞、健身舞、太极拳、戏曲演唱等健身活动队更是活跃城乡,遍地开花。五是组建文化行业协会。我县鼓励各乡镇成立文化产业协会,吸收有根雕、剪纸、珠编、刺绣等有特长的人才加入,促进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至目前,扶持成立文化产业协会9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668人。
二、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县的文化建设正稳步推进,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体制不顺,文化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基层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改革中,基层政府普遍实行“三权”5
下放,即把以前设在乡镇中由县级部门直接管理的一些站、所的管理权下放给镇乡人民政府,内容包括人权、事权和财权(即“三权”)。镇乡文化站列入“三权”下放的范围。自此之后,镇乡文化站就变成了以“块”为主、以“条”为辅的管理格局,人事由镇乡政府与主管部门商定后报经县人事部门批准,经费由镇乡财政负担。体制的转变,扩大了镇乡政府管理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病。一是农村文化管理权限模糊。现在,镇乡文化站的建设,实际上由镇乡政府说了算,主管部门只起到业务布置和指导的作用,无法直接领导文化站建设,而镇乡政府又没有将文化站作为文化主阵地来建设,文化站的工作导向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部分文化站出现该管而不管、该做而不做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安排镇乡工作人员的虚设机构。二是文化站职能日益弱化。大多数镇乡政府忽视文化站职能的发挥,随意转换文化员的工作岗位,使文化站未能很好履行文化工作职能。文化站工作人员被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被安排从事其他行政工作,有的被派遣做镇乡政府认为紧要的工作,有的甚至被长期派去驻村。三是基层文化工作缺乏活力。因文化站的人事权掌握在镇乡一级,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调配,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乡(镇)际之间人员交流很少,工作缺乏活力。
2.农村文化队伍人才配置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据统6
计,至2014年我县在编乡镇文化干部共计32名,其中,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只有9人,大多数已被移作他用,个别乡镇的文化工作人员一般身兼数职,而且兼任的都是镇乡的其他重要工作,比如党政办、双联办的工作,根本无暇抽身组织文化工作,只能被动地应付业务主管单位交付的任务。乡镇文化专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偏大的老文化工作者,他们大多学历较低,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文化层次整体不高;另一类是镇乡机关改革后通过考录进入的有较高学历的干部,多为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学识和能力,但不具备文艺专业知识,被镇乡政府借作他用,疏于文化业务方面的钻研,文化业务素质也有限,开展活动困难,创新文化活动更难。
3.农村文化设施不足,文化阵地作用难以发挥。近年来,农村文化设施虽然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文化站用房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按照国家“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建设”的要求,我县乡镇文化站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但各村文化活动室达标率偏低,好多集成公用,单独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严重受限。二是文化站活动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文化站本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文化宣传阵地,但因许多基层文化站服务作用难以发挥,好多电脑、图书等设施设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白白闲置,有些村社还发生资产流失现象。
4.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够,优秀民间文化难以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文化因子具有超越时代的功能,虽然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而近些年来,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已越来越困难。一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潮流中逐渐变异。过去逢年过节,农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舞龙灯、耍狮子等一些民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又给人们送来了健康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而且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政府又没有正面引导,有些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已发生严重“变味”,不再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进行,而是成为个别人赚钱的把式。
(二)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主要以看电视、打麻将,闹社火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民间艺术传承困难重重。因保护力度不够,一大批植根于乡村的民间艺术已陷入了生存困境。在不久前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许多经典的民间文艺,由于有些传承人已离世,有些已到高龄,而年轻人又不愿意继承,传承出现断层,面临“人亡歌息”的困局。如秦腔獠牙绝迹等民间技艺,已无人传承。
(四)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激励机制,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主8
动性不强。以反映农村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甚少,文化活力不足。
(五)、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劳务经济的冲击,文化活动受人力资源和时令限制,文化活动开展难以常态化。
(六)、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缓慢,资源缺乏,家庭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水平较低。
原因分析:
(一),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尽管近几年对文化事业有了较多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帐太多,文化建设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经济建设。如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功能萎缩趋势较为严重,乡村文化舞台废弃他用等现象存在。
(二)、文化娱乐设施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娱乐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娱乐业普遍存在小、散、差,文化经营单位整体素质不高,效益差等问题。
(三)、文化观念跟不上现代化建设要求。目前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仍然束缚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从领导层面看,一是缺少大文化观念;二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从文化系统自身看,对文化走向市场,推进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尚在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
(四),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全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近几年虽然体制改革的力度较大,但仍不能说完全到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驱动力,地方上仍以抓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文化发展的活力不强。
三、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一是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克服将文化工作视为可有可无,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文化工作机制,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打实核足文化事业经费,把基层文化建设由单纯的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统筹安排,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成为不仅有场地、还要有设备、有经费、有队伍的功能较齐全的农村文化基站,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让农民自愿、自觉、自发的原则打造各村镇文化活动品牌。二是对评选和设立的“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示范户”,实行动态管理和考核。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责任制、绩效考评机制、物质保障机制、正确导向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等。各文化中心户充分利用晚上、传统节日、农闲季节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政策宣传、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健身休闲活动,以贴心、10
正派、趣味性强的节目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艺术细胞。同时对有意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农户进行规范引导,鼓励他们发展电影放映、剧团演出、农村书屋等。让农村文化传承于农村,扎根于农村,活跃在农村,成为一支不走的“心连心”艺术团队。
2、政府要发挥管理职能,做好几个转变
抓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按部就班,而要因地制宜,相时而动。文化主管部门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要有转变。一是工作目标要从过去单纯的唱、跳、看、玩为主向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科技综合素质能力为主转变,树立“大文化”意识,把组织文化活动与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实现先进生产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工作方法要从过去对农村文化自生自灭、任其发展的态度向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转变。三是工作模式要从过去以政府文化部门办文化为主向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群众自主参与转变,注重以市场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四是要从以单纯利用、追求时尚为重点向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转变。在扶持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经费将民间、民俗一些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保护,并传承发展下去。五是工作重心的转变,要从举办活动为领导贴金、为经济搭台向真心实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转变。要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11
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3.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一是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倡导加大建设投入的同时,务必注意因地制宜,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尽可能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三是积极解决文化用房困难,拓展农村文化发展空间。当地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协商、转让等方式,将一些闲置的校舍等用房加以改造利用,解决文化站(室)缺少站舍、缺少活动场地的问题。
4.理顺文化站管理体制,强化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尽快理顺、调整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07] 7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在县(市、区)级人民政府”。根据这一要求,应把镇乡文化站的“人权”、“财权”、“事权”等管理权收回归县一级文广新局,实行垂直管理,解决文化主管部门与镇乡政府之间的体制矛盾,这样既有利于培养文化干部队伍,又有利于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二是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完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聘用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三要加强培训。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12
者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农村文化工作者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工作需要。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村现实生活,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
5.要将文化人才培训纳入政府人才培训规划。文化上级主管部门要将文化人才培训纳入政府规划,制定文化人才队伍年度与长远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分专业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促进各级文化工作者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化发展需要。
第二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加强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全市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2005年11月7日,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
报告从对项城市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入手,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阐明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建议
项城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河南省重点扩权市,辖3乡12镇6个办事处,486个行政村,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人口1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逾100万人。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1996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1997年10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文化建设先进市”。1995年以来先后有7个乡镇(孙店镇、贾岭镇、李寨镇、官会镇、付集镇、城郊乡、南顿镇)被河南省命名为“省百强文化站”;5个乡镇(孙店镇、贾岭镇、李寨镇、官会镇、南顿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2个乡镇(贾岭镇、官会镇)被命名为“河南省艺术之乡”、2个乡镇(孙店镇、李寨镇)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站”;2个村(秣陵镇陶湾村、孙店镇解堂村)文化大院被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大院”;孙店镇汝阳刘村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特色村”和“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村”。
总体来看,我市农村农民文化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项工作位于周口市各县市前列,有些地方在河南省也比较突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认识逐步提高。官会镇、孙店镇、贾岭镇、南顿镇、李寨镇把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孙店文化站、官会文化站功能齐全,设施完整,经常性的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官会、南顿、李寨、秣陵建起了中心文化广场,成为广大农民娱乐、健身的好去处。二是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越来越丰富,亮点逐步呈现。如举办“官会农民文化艺术节”、“孙店农民书画大赛”、“贾岭民间唢呐大赛”、秣陵、南顿的广场文化活动等,非常受农民群众的欢迎;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氛围越来越浓厚,群众参与热情逐步高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孙店镇祁桥村组织了自己的老年秧歌队,村里有什么喜事,秧歌队马上就组织节目,义务演出。有打鼓的,有吹号的,有划旱船的,非常热闹。村民王
秀英大妈兴奋地告诉我们,祁桥行政村老年秧歌队开始时只有几个人,现已发展到30多人。她原来有头疼的毛病,晚上睡不着觉,现在白天文娱活动多了,一到晚上就能睡好觉,头也不疼了。有几个秧歌队的队员也说:参加秧歌队后,感觉不光身体好了,而且精神也好了,多年的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一下子好多了。”四是有关职能部门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市文化局大力实施“2131工程”,每年为群众放电影6000场以上,为群众送戏300场以上,送图书2000余册,市广电局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市体育局送的体育器材,为繁荣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困扰至今的不少问题——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李寨镇一位村民说:“过去我们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戏,还不要出钱。现在我们富裕了,文化生活却少了,假如没有电视,真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一语道出了农民渴求文化的心声。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市15个乡镇均设有文化站,但只有一个500平方米以上的站址(孙店镇文化站);有2个站在200平方米以下(李寨镇、官会镇);和乡政府一块办公的文化站有12个。可以说,多数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有站无址或因在小城镇建设中被拆毁或被挪作他用,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多;部分乡镇宣传橱窗、阅报栏、活动室等传统文化阵地不健全,文化设施陈旧老化,跟不上时代要求。同时,乡镇相关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如:文化站、科技辅导站、广播站、体育活动中心、计生文化大院、党员远程教育等,各自为政,造成农村宝贵的资源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分散,无疑是一种浪费。
2、农村文化队伍严重缺乏。在2005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多数文化专干因年龄原因下岗分流,文化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受到影响,年轻一代能接班、愿接班的还很少,农村文化工作势单力薄。新配备的文化干部专业素质不强,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甚至完全外行,不能胜任文化干部的职责;文化干部不能专职专用,乡镇文化干部被长期抽去搞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
3、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中央规定的“各地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其增加幅度应高于当地财政增长速度的1—2个百分点”的文化经济政策,在我市大部分乡镇难以全面落实。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整体上看是资金投入欠缺,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没有任何经费。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在15个乡镇文化站中,年拨款5000元以上的只有1个站(李寨镇文化站),其余则多是只发工资,没有活动经费。可以说,机构改革后,乡镇经费非常紧缺,近80%的文化站至今还只是一间房子,一张桌子,几张凳子,没有象样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
4、文化创新能力弱,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已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文化活动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大多数没有过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唯一依靠的就是“三下乡”或者古庙会,文化创新能力弱。一位青年农民告诉我们,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很喜欢城市的文化生活。虽然现在回到了农村,但对农村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不同。他希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重点把现代年轻人作为对象来考虑,如建立电子阅览室、健身室。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经费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推开以后,特产税取消,牧业税征收标准降低,取消了屠宰税和“三提五统”,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相应减少了地方财政收入,使乡镇财政困难的状况进一步恶化。而职能部门,如文化、广电、体育等部门,也因经费紧张,没有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爱莫能助。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用政府有形之手强力推动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并指明在农村基层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工作方向;省委提出“加快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项城这几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项城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与当今时代发展主题的有机结合,在于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觉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让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解渴、解惑、解压、解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愿望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各乡镇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考核指标,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确保经费投入。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二)坚持政府主导,不断增加文化建设投入
抢抓机遇,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40亿元,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投资3亿元实施送书下乡和流动舞台配发工程。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黄淮四市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倾斜支持黄淮四市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下乡工程”,“要倾斜支持黄淮四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政策,为我们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争取上级资金,投入配套资金。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制度建设为保障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采取国家财政支持、市级财政补助、乡镇政府自筹的方式,加快农村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按照目前情况,建设一个乡镇标准文化站需要30万元左右,改造一个标准文化大院(利用村委会办公室)约需要6万元。借国家、省在“十一五”期间加大扶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机遇,改造维修和兴建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大院,按每年新建打造5个文化站,100个文化大院的速度,利用5年时间,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今年我们申报了5个乡镇文化站新建、改建项目(贾岭、李寨、官会、南顿、秣陵),国家将为每个乡镇补助12万元,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支付。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
(三)注重资源整合,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建设集文化、广电、计生、科技、体育、教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党员远程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同时作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城基层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上级的扶持,以文化站为中心,建立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络,使全市各个乡镇都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做到“一站多用、共享共建”,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努力实现资源整合、成果共享、功能多样、效用最大的目的;要坚持以着力抓好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做好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构建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立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维护,切实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扶贫,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几年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文艺团体要坚持送戏(节目)下乡,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要继续关心和重视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要深入到农村去,为农民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文化部门要继续联合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新华书店等部门与组织,在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从农民的需要出发,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形成制度。各相关部门要在充分协调下,用足用好有关政策,主动给予行业业务指导。
(四)创新思路和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改造农村落后文化,出路在于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必须充分利用好阵地,“开门”办文化,必须要把“政府”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办成群众的文化站、文化大院,创新思路和活动方式,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灯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区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五)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
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总之,农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和发展基础。我国的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好坏,还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千方百计地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文化面貌,平衡文化供需,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已经是我们迫在眉睫而又必需切实完成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
第三篇:浅析我旗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乌审旗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任务,使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愈加重要。今年,旗委(扩大)会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提出十二五规划中着力打好生态、文化两张牌。全旗人民以弘扬“打造文化大旗,构建和谐乌审”精神为动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旗作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加强农牧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程度,直接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质量和实际成效,也是今后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崭新的课题。
一、乌审旗农牧区文化的建设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做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2004年,乌审旗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后,响亮地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农牧业基础产业、文化旅游朝阳产业、城镇建设新兴产业四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在旗县范围内率先将文化产业提
到了与工农牧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在全区率先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旗的口号。
(一)文化品牌享誉全国
近年来,由于大力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乌审旗荣获“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三项桂冠,被确定为苏力德文化、敖包文化研究中心和苏力德文化保护基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基地;“萨拉乌苏遗址”、“独贵龙”运动旧址位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化部确定自治区唯一的一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国示范县”;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蒙古族民间诗歌(口头诗)之乡”、“敖伦呼日胡之乡”;批准建立了朝岱嘎查原生态文化保护基地。“萨拉乌苏”、“乌审召”、“独贵龙”、“察罕苏力德”等文化品牌享誉全国。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加快旗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升级,两馆顺利通过验级评审,被命名为国家三级馆。2010年图书馆晋升国家二级图书馆。强化基层文化站、文化室服务功能,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引导农牧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建成文化户6566户,其中等级以上文化户521户,组建“文化独贵龙”53支,成立民间文艺团体23支、民间文化组织6个,全旗上下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户为基点,文化“独贵龙”为支点,苏木镇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为重点,旗文化部门为核心的覆盖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
(三)文化设施显著改善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建民族文化大旗的意见》、类文化活动70多场。苏木镇文化站、文化室利用集贸市场、敖包祭祀等机会,广泛开展群众能普遍参与的文化活动,年举办文化活动50多场。专门购置了2辆流动文化服务车,深入基层巡回开展文化服务。旗电影管理站年基层放映电影1200多场,乌兰牧骑年下乡演出80多场;深入开展绿色乌审标兵户、文化户、文明单位评比活动,涌现出“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乌兰其其格等先进人物,50多个单位被评为国家、区、市级文明单位。2010年我旗印发《乌审旗文体特派员制度》,派遣20多名文体特派员,深入旗直机关、苏木镇、企业和学校提供文化服务,并组织举办全旗机关文化展演比赛等活动。兴起建设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新高潮。
(五)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不断加大投入,扶持乌兰牧骑建设,保持乌兰牧骑的领先水平。2001年,乌兰牧骑挂牌兼称中国长庆油田采气厂乌兰牧骑;2002年,乌兰牧骑首次代表中国赴意大利、瑞士、日本等国家进行演出,获巨大成功;2003年,投资40多万元购置了音响设备;2005年,投资40多万元购置了专用流动演出车;2008年,从自治区文化厅争取到流动舞台车1辆,投资60多万元将原旗委小礼堂改造为乌兰牧骑排练厅,投资20万元对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的灯光设备进行了更新;2009年,乌兰牧骑赴波黑塞族共和国参加“杜卡特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评委会最高荣誉奖和最佳表演风格奖。2010年,我旗乌兰牧骑参加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上,民族风情歌舞晚会《玛乃乌兰牧骑》荣获金奖第一。期间我旗选送歌手参加八省区首届鄂尔多斯民歌演唱电视大奖赛、宝鑫聚泰杯首届鄂尔多斯歌手电视大奖赛上荣获众多奖项,有四个优秀曲目入围第七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展
3.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村牧区文化活动相对城镇文化活动的发展较为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4.文化建设队伍薄弱,人才匮乏。基层文化部门因条件差、待遇低、难以营造招揽人才的良好氛围,导致人才外流,专业文化人才出现人才断层和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现象。另外,农村牧区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整体素质偏低。
5.科学含量低。许多活动仅停留在肢体活动和简单的说唱上,真正的农业科技阅读、卫生、保健知识推广等活动组织有限,对于推动农牧区经济发展,提高其生活品位支持不力。
四、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但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使我们认识到乌审旗农村牧区文化建设还不完善,面临的问题还很严峻。农村牧区的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表现得较为滞后,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创新管理来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 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投入促整合
完善文化设施由各级财政统筹规划,设立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农牧区文化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牧区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苏木、嘎查的经费比例,重点解决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部门业务经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在这方面,要主动与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知名管理研究机构建立联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五)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文化
乌审旗境内现存5处古文化遗址,4处古城遗址,3处纪念地,5处寺庙,16处古墓群。在这些众多的历史遗存中,属国家级的有1处、区级4处、旗级29处,此外,还有50多处历史文物正在进一步考证之中。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创新潜力很大,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应重点发展北部牧区的蒙古族歌舞、曲艺艺术,深入挖掘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乌审文化如同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如今的乌审,激荡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文化事业蓬勃向上,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正由一个民族文化大旗向民族文化名旗大步迈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文化的大发展再次带来崭新的机遇。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乌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促进我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打造富裕、和谐、生态、绿色乌审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建设和谐文明绿色乌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乌审旗委党校 苏淼
第四篇:对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分析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市委、市政府对广大农村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民负担越来越轻,钱包越来越鼓,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大多数住进小洋房,新农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义务教育免除了学杂费,广大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
对共有203个乡镇、人口达到610万的**市来说,逐步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村,必要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却显得比较匮乏,农民缺少了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从而使得电视和聚众赌博成为许多农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工具。“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市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随着外出务工人员不断返乡,农村文化的不足更加影响到我市广大农村的治安稳定。因此,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如果能够开展多种多样形式活泼、健康向上的群众娱乐活动,势必能够丰富农民生活,这就能有效抵制农村消极文化思想的影响,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显得比较滞后,主要受四种偏颇观念影响:“先后论”,强调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让道论”,强调乡镇经济基础弱,文化建设要让位于招商引资;“难抓论”,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少、措施软、见效难;“自然论”,走一步看一步,做多少算多少,并且对农村文化建设目前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明确的考核标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积极行动,做到认识上有高度,行动上有措施,保障上有机制,考核上有指标,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充分认识丰富农村文化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对老百姓精神生活和追求的引导。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使老百姓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达到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用科学和健康的思想教育下一代,摒弃迷信和愚昧等落后思想,已经是非常迫切和不容延缓的事情了。对于经济和文化双重落伍的广大农村来说,如何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导致贫穷落后的根源和改变这种落后的根本途径,已经是我市跃上经济发展新台阶的重要前提。如果广大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于现代科技文明的了解和掌握进步了,则可以想见,文化的支持力量和传递作用就会显现出来,这对我市经济和文化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一定要从建设和谐**、文化强市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日常工作中去,把其纳入到目标管理责任中去。
二、注重实际效果,合理进行分类,适应多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返乡就业,农村群体对文化需求的差异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层次上:一是老龄人群和留守妇女。农村中的老人和妇女大多比较喜爱戏剧、迎灯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宗教活动。所以,对这些民俗文化要因势利导、注重培育,使其向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宗教文化有济世利人、行善积德的和谐思想,在填补信众精神空间,约束不当行为方面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必须加以管理,防止异端邪说渗透、封建迷信活动蔓延等负面影响。二是青壮劳力。留在农村的青壮年一般都缺少技能,劳作之余大多看电视、聊天、打牌,这一群体最盼望“农家实用科普讲座”。因此对于政府和群众团体组织的送书、送戏、送科技、送法律“四下乡”活动要切实抓住他们最渴望的需求,防止流于形式;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农村实际,从劳动群众的角度来考虑、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对于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而言,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一技之能,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本身缺乏了农业技能,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了城市环境,返乡后显得很不适应,他们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对待这一群体,在加强对于他们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同时,做好当地民俗文化表演工作,做好文化下乡的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乡村公共阅览室的文化阵地作用,丰富返乡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三是中小学生。校园文化由学校组织开展,但节假日的课外生活显得比较单调,并且由于长时间的和父母分离,心理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乡村领导干部要做好返乡父母的思想工作,切实保证他们加强思想沟通,同时开展各项民间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创新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农村文化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农村文化管理的不健全更使得农村的文化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因此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各级党委、政
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纳入到财政支出预算中去,以解决农民看书、看报、看戏难等问题,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开办文化设施,兴办文化企业、组办民间剧团和组织个体电影放映队。同时,加强对文化设施、文化经费的管理和利用,保障资金切实用之于农村文化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实
现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的基础性工程。要全面分析研究农村文化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县乡村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列入到村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中去。各级新闻媒体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先进,推广典型,形成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体最基本的以及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要从我市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引导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进入农村文化建设领域,加强对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和队伍的培养,最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覆盖面广、保障有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农民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
第五篇:浅议加快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出路及对策
浅议加快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出路及对策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居其一”,这是人贵思想的最早诠释。美国学者德鲁克认为:“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另一位学者托斯.沃森说:“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激励员工的力量和才能”。古今中外志士仁人莫不达成共识:在所有的企业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坚持人本主义文化理念,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之所在。
邮政金融体制改革和速递物流专业化经营改革后,邮政经营出现了困难,市场竞争激烈,邮政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不参与市场竞争,邮政企业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邮政企业在观念上虽有所转变,但其整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还是停留于原有的基础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邮政市场的开拓和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所以,建设新的邮政企业文化,更好地为邮政经营服务,应成为邮政企业着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邮政企业文化的内涵。
邮政企业文化就是邮政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范企业行为的一个强有力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不成文的综合规则体系。是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企业文化的内容可用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来涵概。企业精神是企业宗旨、经营理念、工作目标和具体行为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邮政企业的企业精神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普遍服务意识。邮政企业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是社会公用性行业,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普遍服务应是邮政企业文化着重强调的理念。作为邮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应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树立“用户至上”的观念,真诚而高效地为用户服务,赢得邮政企业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双提高。
2、质量保证意识。“质量是第一生命线”。邮政企业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和业务操作技能。这就要求邮政企业文化应积极倡导质量意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邮政服务,满足用户多层次需求,促进邮政业务发展。
3、市场第一意识。“用户需求什么,邮政就要提供什么”。当前,传统邮政市场的不断萎缩和新型业务的激烈竞争,要求邮政企业不仅要适应市场,而且要不断提高竞争力,积极参与市场调研,开发邮政新业务,开拓邮政新领域,以市场为龙头,以用户为中心,推进企业的发展。
4、全面效益观念。邮政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必须实行集约型经营,加强内部管理,切实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所以,邮政企业文化应突出成本和效益观念,倡导提高资本盈利率,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改革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天地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善于改革创新,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谁就拥有竞争主动权。在当今传统邮政业务疲软、新型业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邮政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鹤立鸡群,邮政企业文化就必须倡导企业员工敢于在经营业务、经营理念、制度、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企业应变力。
6、民主团队精神。邮政企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其运作过程需要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应着力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要引导员工树立局兴我荣,局衰我耻,一利皆利、一损俱损的主人翁意识,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企业的发展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努力把企业建设好。邮政企业文化必须倡导民主管理,倡导团队精神。企业领导层在决策时,应该广泛征求企业员工意见,并要加强与员工间的沟通,建立起融洽的气氛,达到群策群力的效应。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与评价,是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在社会上树立起来的知名度,是企业开拓市场的无
形资产。邮政企业塑造的企业形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塑造邮政产品形象。邮政产品即是邮政为用户提供的各方面业务服务。邮政经营的三大版块业务及其他各项延伸业务和增值业务,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邮政要通过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来塑造邮政业务的形象。
2、塑造服务形象。优质服务既是用户的需求,也是邮政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创优”活动和行风建设,本着“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原则尽量为用户提供方便,真诚而高效地为用户服务,树立优良的行业风气。
3、塑造员工队伍形象。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经营队伍、技术队伍和营销队伍,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能拉得出去,打得响。
4、塑造企业环境形象。优化邮政经营生产场所,为用户创造一个舒适、宽敞的用邮环境。
5、塑造公共关系形象。强化企业宣传,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协调,争取社会对邮政的认同感,扩大邮政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6、塑造企业标识形象。在邮政生产经营场所,要突出“中国邮政”企业标识宣传,使“中国邮政”这个品牌深入人心。
二、邮政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1、以弘扬企业精神为中心。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概括,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员工的精神原动力。每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企业精神。所以,全面推进邮政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牢牢地抓住企业精神这个中心。
2、以员工队伍建设为基础。现代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一切工作都需要通过员工来实现,其基础在于员工。所以,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措施,以提高人员素质为龙头,拉动企业文化建设。
3、以服务企业经营为目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所以,当前的邮政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企
业“降本增效”这个中心工作开展,为企业经营服务,达到企业经营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紧密联系实际,选准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指的是在规划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联系本企业的实际,选择最有代表的、最有影响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打开局面,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选择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把企业目前比较突出的矛盾作为突破口。比如当前邮政金融体制的改革,一些职工对这种改革很不理解,有的人甚至认为邮政储蓄这个“金饭碗”丢了,邮政就再也没有前途,对企业发展丧失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应当把开展“爱我邮政、奉献邮政”和“我为邮政作贡献”等活动作为突破口,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活动,鼓励职工提出企业发展和新业务开发的合理化建议,运用各种手段强化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一种人人爱企业、人人为企业谋效益的文化氛围。
二是选择一些亟需解决而又见效快的问题作为突破口。以我局为例,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窗口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日益提高。根据这一新情况,我局在全局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窗口服务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文化活动,如开展“我为邮政作贡献”主题演讲活动,举办邮政职工礼仪培训班,开展“服务之星”评选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企业管理和通信服务水平都跃上新台阶,进一步增强了我局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指的是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对企业的安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因此,要使职工自觉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把企业的兴衰与个人的前途联系起来。
增强企业凝聚力,关键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要使职工爱局如家,企业首先要象个“家”,使职工真正爱得起来。只有使职工在这个“家”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味,具有安全感、信任感和优越感,才能心悦诚服地为这个“家”的存在和发展而拼搏。所谓“士为知已者死”、“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讲的就是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对于现在的邮政企业更加需要。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增强企业凝聚力,目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入手:一是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发挥人格作用,取信于职工群众;二是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创造一个使企业成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三是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四是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职工的民主和参与意识,满足职工的“参与感”;五是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六是塑造富有魅力的企业形象,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