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求是创新”德目要义讲解
“求是创新”德目要义讲解
王为民
翁牛特旗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组
求是创新,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必备的品格。古今中外为人类幸福、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求是创新的优秀品质,如我国古代的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现代的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王选;外国的马克思、哥白尼、伽利略、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知识创新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为此,青少年要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从小养成努力学习、追求真理,锐意创新的优秀品德。
一、正确理解“求是创新”的丰富内涵
“求是创新”德目,包含“求是”与“创新”两项密切相关的品德要素。
“求是”,即“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意思是说,研究学问要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然后从中找出真实可靠的结论来。“实事求是”后经朱熹、王阳明、赵天麟等学者提倡,成为古今学者严谨治学的座右铭。1943年,毛泽东亲书“实事求是”,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毛泽东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要从事物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邓小平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创新”,即破旧立新,抛开旧的,创造和发现新的。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即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新体制,从而改善现状。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创新的目的在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使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创新的手段是对现存事物的批判、改革与完善,对未现事物的发现、发明与开发。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类型包括原始创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集成创新(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的概念源自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专指经济领域的弃旧图新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不再仅仅指经济现象,已扩展了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于创新的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境,人们的创新活动也无止境。
“求是”与“创新”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求是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一切创新都不能盲目地进行,都必须首先认真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按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创新才能取得成功。反过来,创新是求是的目的和归宿,因为人们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创新需求,才去认真地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求是孕育着创新,求是必然有所创新,成功创新必须下实事求是的功夫。
二、充分认识“求是创新”的重要意义
求是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创新是改造世界的有效实践。坚持求是创新,是个人成长的必然需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呼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
(一)求是创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求真务实、革故鼎新的优良传统。《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礼记·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诸如此类的精辟论述,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文明自夏商周至19世纪初一直领先于世界。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有力地推进了人类文明;青铜器铸造、中医药、天文历法、算术、水利、瓷器、丝绸等领域的不断创新,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昌盛。只是由于晚清统治者闭关锁国、因循守旧,才使得中国隔绝于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潮流,被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百年屈辱百年抗争:洋务运动、实业救国、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呐喊„„中华民族自强图新的奋斗探索从未停息过。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政治创新、制度创新、经济创新、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现在中华民族又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罹难不衰、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有求是创新作为内动力。大力弘扬求是创新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必将再度走向世界之辉煌。
(二)求是创新——执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思想路线
俗话讲,政策对了头,一步一层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从困境中崛起并快速发展,关键在执政党的治国思想路线与政策。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站起来,凭借的是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带领人民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使人民富起来,同样靠的是思想路线和政策的正确。执政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在是否坚持求是创新,即在准确地把握国情基础上的改革创新。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前30年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都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盲目地改革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后30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就是因为执政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冷静地审时度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坚持求是创新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大踏步地前进;脱离求是创新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与失败。这一点我们必须永远牢记。
(三)求是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它指明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是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堪为求是创新的典范,同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更需要坚持求是创新的原则。正像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求是才能科学,创新才能发展,求是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求是创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彻底改变近代落后屈辱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新站在世界各民族前列, 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如何实现这一梦想?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 朱镕基同志讲:“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已经基本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为了向“强起来”的目标迈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加强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战略发展的大好机遇期,机不可失,不进则退,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自主创新刻不容缓!
(五)求是创新——个人生存发展贡献社会的重要能力
求是创新,不但是推动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实践,也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贡献社会的重要能力。人生在世总要靠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来谋求生存和服务社会。而要干好工作,首先,必须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踏实肯干精神,否则,想问题好高骛远,做事不务实际,说话三吹六哨,谁会信任与支持你?其次,必须有一定的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否则什么事也不会干、什么事也干不好,谁会用你做事?可以说,一个人生存的好坏和为社会贡献的大小,全取决于其求是创新能力与水平的高低。“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青少年应该立志贡献社会、谋求幸福,下苦功历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能力。
三、努力修炼“求是创新”优秀品格
探索与创新,是21世纪的主旋律,是时代对我们的期望。如何使青少年具有求是创新的品格、增强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大有作为呢?
(一)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是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但并不是每一种教育都能兴国,办经院式教育、应试教育,培育书呆子,就不能兴国。只有实施素质教育,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才能造就大量创新人才,真正担负起兴国任务。为此,学校必须摒弃灌输式的、应试性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加强实践活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练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加强个人修炼,具有求是创新素质
青少年成为创新人才,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个人修炼,具备以下创新素质:
1.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全面发展,有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视野。中小学生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应为可持续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宽厚的道德、知识、能力基础。
2.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做事尊重事实,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反映实际情况,讲真话实话;勤于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事物本质与规律;凡事问个为什么,求真务实;不好高骛远,不弄虚作假,不哗众取宠。
3.标新立异的创新勇气。敢为人先,破旧立新;富有个性,凡事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有离经叛道的勇气,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是,不惧世俗权威,不循规蹈矩。
4.开放睿智的创新思维。确信世界动态多变,一切事物随条件而变化;能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继承前人的思想与经验,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问题和见解,并付诸实践加以验证。系统地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组,从而获得“新、独、特”之有效创意。
5.为科学而献身的理想。树立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只重是非,不问利害”,“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对科学研究契而不舍,执着追求,以苦为乐;敢于攻克难题,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6.踏实肯干的实践能力。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积极参加问题研究和发明创造活动;勇于挑重担、做难题,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务求实效;实践中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勇于探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搭建创新平台,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张扬青少年的个性,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开发其潜能,发展其特长。多开展各类创新竞赛活动,为青少年展示特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切忌用一种模式、一个尺度量人选才。千方百计地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
第二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义
开栏语: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 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行了崭新定位,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标志着在实践中被悄然应用和在书斋中被广泛研究的治理理论,开始作为推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发展的有 效方略,步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正式范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许多地方政府作为承接国家部分职能,贴近地方居民的单元,正在呈现出网络化治理的新图景。
从2014年第5期开始,我刊特设《社会治理》栏目,旨在从全方位的角度去诠释和发掘创新社会治理的各项内容,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咨询服务。(张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
首先,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一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这些要求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牢固把握和高度自觉。
二是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建设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在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社区治理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深入分析发展阶段性特征得出的新结论、引领社会进步的新标志,回应了时代新课题和人民新期待,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三是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和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把党的这些主张贯彻落实到社会治理中,就必须坚持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加;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等。这些部署安排,要求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继续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市场主体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
其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努力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上取得成效。
一是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
强化政府研判社会发展趋势、编制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制订社会政策法规和统筹社会治理方面的制度性设计、全局性事项管理等职能,发挥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政社分开,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应完善社会治理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举措到位,履行已明确的社会治理职责,落实已出台的社会治理政策措施,完成已提出的社会治理目标任务。
二是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
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依托工会、共青团组织、妇联、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平等对话、相互协商、彼此谈判、规劝疏导,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推进以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保障群众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自律、他律、互律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行为准则。
三是深化居民自治
深入贯彻居委会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治理实践,以村务公开、居务公开、民主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引导居民参加社会组织活动,动员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鼓励和支持居民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待抚恤、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消费维权等工作,依法保证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积极适应新形势、顺应居民新期待,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居民参加社会治理的范围和途径,丰富居民参加社会治理的内容和形式,让居民能够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挥居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第三,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加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凡适合社会组织承担的,都可以通过竞争性选择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也要逐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包括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以及依法登记成立的企业和机构。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是实行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
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既培育发展不足又规范管理不够,需要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成立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除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需要前置审批外,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在这四类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上,民政部门依法履行登记、备案、年检、监督、执法和组织第三方评估等职能,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相关部门负责财务税收、信贷融资、社会保障、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审计等管理。
三是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
目前,一些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明显,政社不分、管办一体、责任不清,需要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要厘清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边界,行政机关将适合行业协会商会行使的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行业协会商会要除去行政色彩,真正回归民间。行业协会商会必须设立独立账号,资产不明晰的要限期完成划分。
四是依法引导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活动,应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尊重我国风俗习惯。境外非政府组织可在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保、慈善等领域开展活动。未设立代表机构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活动,必须与符合条件的境内法人单位以合作项目形式进行,合作项目应由境内法人单位报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同级登记管理机关备案。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华开展合作项目,不得附加政治、宗教或者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条件。
第四,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社会治理要以大力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治本之策,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时,必须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得到及时化解和向好的方面转化。
一是畅通诉求表达机制
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新闻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依法按照政策及时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二是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广泛宣传普及个人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健全个人心理医疗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个人心理服务专业机构,开展个人心理咨询、疏导、调节、治疗等服务。对因生活和工作等受到挫折而缺乏信仰、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个人给予更多关注,有针对性开展疏导、帮助、教育,使其重振生活信心、避免走向极端。加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专项社会关爱行动,对流浪儿童、精神病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吸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帮助他们修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
三是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健全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楼门院(小组)四级纵向人民调解网络,建立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完善司法调解格局、把调解优先的原则贯穿到执法办案工作中去,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的作用,形成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四是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
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健全民主决策程序,凡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或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缓出台或不出台,防止因决策不当而损害群众利益。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劳动关系、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五,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公共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健全以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是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是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
强化政府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对食品药品安全实施有效的统一监管。落实企业在食品药品安全中的主体责任,建立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有效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科学化水平,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实现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的全程严格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多渠道投诉举报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依法惩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
二是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评价制度,严格查处非法违法或违规违章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深化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的专项治理,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三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灾工作原则,落实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完善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储备、调运、接收、发放、回收相衔接的救灾物资应急调度体系,健全以抢险、搜救、救护、救助、捐赠为基本内容的救灾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坚持灾前预防与应急处置并重,推进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结合,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
四是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主导作用,创新特业管理、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巡逻管控等执法方式,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密防控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注重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基础作用,推进平安社区建设,组织治安积极分子、保安、志愿者、居民等力量开展群防群治,集民智于治安,化民力为警力,形成人人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的局面,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根基。
(作者为民政部部长)
第三篇:深思笃行,求是创新
深思笃行求是创新
2013.12.DFPV生产物流部刘彪
自从进了公司后,党支部十分的关心党员职工的发展问题,始终将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放在开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的位置,陆续的给公司的党员职工发放了很多学习资料,组织公司的党员职工不断的学习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党理论的最新成果,始终将我们的理论学习水平推向党事业发展的最前沿。对我们公司党支部的可持续发展和不但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认真的学习了公司给我们发的党章和提升创新力的学习材料,使我对党的基础理论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第一次意识到大学毕业后,作为一个党员依然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要在理论上保持共产注意信仰,在技能上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依然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依然需要在自己的领域里全心全意为公司和社会上的人民服务,保持党员一贯的优良作风,为公司和社会建设做贡献。我记得几年前在校学生会外联部纳新宣讲会上,部长对部员的要求是要有创新意识,当时就有一位新生提问怎样做才是创新。外联部长的解释是他所教的都不能成为创新。从那时起,我对创新的概念就认定为是别人都不知道的就是创新,并不能够准备的判断什么是创新。
在深入的学习了党支部提供的创新学习材料之后,才对创新有了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模式主要有5种方式:组合模式、分解模式、移用模式、返本模式、迂回模式。这些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创新有了准确的定义,对创新的模式也有了完整的说明,对于创新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部门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正需要不断的改善和创新才能够推动部门的发展。学习了创新的书籍之后才发现,对于创新的理论学习的太少了,后期将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力争将创新带到日常改善中,将部门的改善工作做的更好。
第四篇:厚德博学,求是创新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大学之道厚德博学
蓦然回神惊现山重水复
于书间行走,不经意间闻见一段大师的轶事——(王守仁)十一岁时尝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惟读书登第。”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和鸣共振效果般地,自己不由扪心自问:“自己将书一路读来又所谓者何?”百思不得其解,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自发地萦绕心扉处,久久不能释怀。
这样的一幕在不久前自导自演却又是突兀的粉墨登场于自己的眼前。
跨入大学府第的自己,本是以雄赳赳一般的姿态和气昂昂的风貌,欲向未来尽情的挥洒与彰显自我。可是,事与愿违的场景却总是欢喜于四处上演,这次自己又没能够逃逸出这幕。
或许是自己准备的不够,或许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与准备,或许这是同仁们的一贯遭遇,又或许…不管缘于怎样的因素,自己在大学府第内却渐行渐远于自我——开始陷入了空前的困惑与迷失中。学习的节奏,生活的律动,自我的评判…一切都在不自觉中趋向了混乱与失落低迷。
在求学道上,风雨了十余个春秋,想来却是浑浑噩噩地不明就里地糊里糊涂滚过来而已。值学前班和初小之时,读书不过是上学而已,对,就是上学校而已;步入初中时,读书只不过是个尚未完成的任务——离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差三年嘛,当然也有一些所谓成绩与友谊之类的副产品;高中呢,读书是为考大学然后可以找个体面的工作——喔,工具论或者社会功用论。
虽然有所谓十余载的寒窗日子,可自己又真正了解个中道理么?
说了解,那是自欺欺人。正是这样的不知所以然,这样的浑浑噩噩,才使得自己在尚未寻到大学府第的主殿时便迷失自己于那长长的走廊里,山相重水相复,无路可寻。
迷路不要紧,更可怕的是为周遭山水迷情所惑而不知已然失却了前进的路标。
其实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后者,为眼前的新事物新景象感到赏心悦目,更有目不暇接之感。
或许一旁冷眼观人世的造化都看不下去我的玩物丧志,扼腕之余,遂一场冷雨朝我漂泊开去。醍醐灌顶,岂能不醒?
无意间瞥见王守仁的那则轶事,便是弄人的造化给我的灌顶醍醐。
是的,读书所谓者何?
自己一时惘然于这个问题,却有急于找寻,一时却又不可得,头,痛至极。
其间,自己冷静下来的某个时段,自己突然意识到自己这才长大了,开始渐远于曾经的懵懂与浑浑噩噩。更重要的是,自己性格里的理性成分愈见浓厚了,“跟着感觉走”不再适合自己了。自己也明白这些迷茫是自己走向成熟所不可避免的,更是一个人必经阶段——破茧成蝶固然令人羡慕,可谁又能体会其过程的艰辛与苦楚呢?
不错,自己在走向成熟了,也这才方然知晓自己陷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可明白了又能如何?视线遍及之处,依然路标杳然,无路可寻可走。
灵犀校训始有柳暗花明
失落时,其实也可以做到信步碾尘。就是那样若失的心境这样小哉的步子,带着自己不觉间踱到了教学楼的主楼前,更让自己心有灵犀一般地为这八个烁金的大字所吸住,随后的几分钟,自己像是找寻到糖果的孩子般跳跃了起来,仅仅因为这八个字: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第一次进入这个校园,便与这八个家伙不期而遇,却因对其不甚有感觉,一直冷落甚至遗忘了他们。而现在,却有一种对其相识恨晚的遗憾于我心底暗暗滋生。
好一个“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这不就是自己一直苦苦思寻而不得的答案么?
读书所谓者何?
惟“厚德博学”者是!
那又如何读书?
“创新”见重!
天下书何其多,择何书而读?
“求是”为要!
一时间,自己心头环绕已久的乌云不但尽然散去,而且大喜之情难以抑制,遂喜极而忘形,响着手指和着口中滑落的音符,先前的山重水复,突然间消失殆尽,眼前一片豁朗,可谓柳暗花明啊,快哉悠哉,无复形容。
.“厚德”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大地平坦铺展,顺承天道而动;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无比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历史责任。郑玄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礼记》又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谓做学问要根据事实、实证,求索真知或正确结论。毛泽东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创新:创,开始(做)。新,初生之物,与旧相对。创新,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见解或方法。《尚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所大学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可以说,校训的内容“厚德博学,求是创新”凝结了为人的旨要,体现了学校的人本精神,表明学校育才的方式与目标,是潍坊学院校园文化的积淀,是校园精神的凝结,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反映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同时,更为学生们的求学生涯成铸了一个亚历山大灯塔,让学生在知识的汪洋上不致迷失。这个灯塔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世的,它将伴我行走一生,彼此不离不弃。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干部考德走向制度化_党建研究_求是理论网
干部考德走向制度化_党建研究_求是理论网
首页要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教生态党建国际国防纵论图书专题来稿论坛
2010年12月12日星期日 站内文章检索全部 标题 作者 正文 来源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 > 党建研究
干部考德走向制度化
时间:2010年06月08日 09时53分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记者 盛若蔚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做人讲人品 为官讲官德 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才,如同干部素质的两根“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有佐证。纵观近年来落马的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许宗衡、郑少东等一批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也都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
识人难、用人难,往往难在识德上,如何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干部考察中的一大难题。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中组部也出台与之配套的地方考核、部门考核、考核等3个考核办法,要求突出重点,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
“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到一个《意见》、三个考核办法,可以看出,“以德为先”的导向越来越鲜明,关于干部德的考评的要求越来越具体,指导精神的操作性也越来越强。”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
各地积极行动起来——
为切实考评好干部的德,今年年初,重庆市出台《市管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在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中,采取正向测评、反向调
查、跟踪记实等方式,对全市2354名市管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德的专项考评。
今年4月,河北保定市委出台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的意见,着力解决干部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这“四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加强政德建设的长效机制,逐步将政德建设纳入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日前,山东济南市委组织部就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德的考察评价,出台实施意见,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领导干部的“德”进行考察评价。
甘肃陇西县在干部考察中细化干部德的评价指标,完善德的考评办法,为科学评价干部积极探索途径,创新方法。
全国各地,一场加快领导干部考“德”制度体系构建的“大剧”,已经拉开了“帷幕”。
如何考准考实干部的德
正向测评,讲求综合评德;反向调查,突出熟人问德;全程记德,建立记实档案
长期以来,考评干部往往是德、能、勤、绩、廉一并进行,缺乏对干部的德进行专门考评,且考评内容也较笼统、抽象、概念化。
在重庆新出台的考核办法中,这一问题得到高度重视。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存根表示,新的考核办法采取正向测评和反向调查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对干部的德进行评价印证,从而在制度设计层面有效破解了“考得准、考得实”的难题。所谓正向测评,讲求综合评德。“对党忠诚,与中央、市委保持高度一致,用人五湖四海,处事公道正派”;“慎交友、拒红包、不吃请、不说情、不谋私”„„考核办法从6个方面细化德的正向测评指标,并纳入干部考核的民主测评指标体系,一并设置、测评、计分,由参评人员按照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不了解5个档次对干部德的表现作全面综合评价。
所谓反向调查,突出熟人问德。“看一个干部的德不仅要看正面评价,更要听负面反映。”重庆市委组织部分管负责人介绍,组织部门专设了分类指标,用反向调查方式,向熟悉领导干部情况的人员调查了解干部是否具有某些负面反映,以全面、准确、真实掌握干部的德行。
“什么问题突出就考核什么”——重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领导岗位实际,选择当前群众意见最集中、社会反响最强烈的10种负面现象作为评价指标,包括“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措施不落实,怪话气话牢骚话多”、“学风不浓玩风浓,不信马列信迷信,求神拜佛、看相算命,江湖气重书卷气少”等诸多方面,并分别制定区县正职、副职,市级部门正职、副职,高校正职、副职等6套德的反向调查指标体系。
调查中,由调查对象按照无反映无意见、偶尔有议论、社会有反映、群众意见大和不了解等5个档次,分别对干部的德作评价。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结果与正向测评结果逐一比对、相互印证,并将最终结果及发现问题反馈干部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和本人。
“德的反向调查法,既有利于干部内敛德行,更有利于通过群众监督,匡扶干部品行、锤炼党性。”在重庆市合川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刚看来,这样的考评切中要害,让人服气。
据统计,在2009市管领导干部德的专项考评中,重庆全市共有
4.5万名干部群众参与、对2300多名市管党政干部进行了德的反向调查。
为达到跟踪记实之效,重庆还实行全程记德,实行领导干部德行日常记实制,建立干部德的记实档案,确保干部德的考核日常化、证据化。市委组织部负责建
立全市市管领导干部德的记实电子档案,并明确专人负责电子档案的维护、更新和管理,区县、市级部门和高校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记实的主要内容涵盖6个方面:干部德的反向调查结果;干部考评中民主测评结果;干部监督部门掌握的干部违规违纪情况;中央及市委巡视组巡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获市级以上重要表彰或立功情况;被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和处分情况。
“各地制定的一系列干部考德办法,虽然操作流程不同、制度设计各异,但基本都围绕‘四德’进行,将中央的要求细化、具体化,为考准考实干部德行探了新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认为。
用好德的考评结果
干部德的量化考评结果,不仅是本人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监督、评价干部的重要手段
考德结果之高下,最终需要反映在用干部上。“干部德的量化考评结果,不仅是本人考核的重要内容,也是监督、评价干部的重要手段,能督促干部不断提高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刘旭涛认为。
还以重庆为范本。通过正向测评加分、反向调查扣分,重庆对干部德的专向考评结果进行了量化得分。结果表明,市党政领导干部的德总体表现良好,在2354名市管党政领导干部中,90分以上的占78.1%,80—90分的占18.4%,80分以下的占3.5%,还有低于60分的。
在结果运用上,重庆动真碰硬。一方面,市委把德的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任的首要标准,在领导班子换届(任期)考察和领导干部提拔任职考察中,德的考核低于60分的,不能作为拟提拔人选。另一方面,将德的考评结果计入干部考核得分,作为干部等次确定、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德的考核得分低于85分的,原则上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要求做到德才兼备、提拔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目前,经综合分析考评结果,结合日常掌握的情况,市委已对得分最低的一名县委书记进行了调整。
去年以来,山东省日照市对市管干部普遍进行了一轮“四德”专项考察,共有15名干部因“四德”方面存在问题被谈话提醒,其中7名干部因民意调查结果较差被调离原岗位。“我们对在考察中有不良苗头的干部,都通过与‘一把手’沟通、与干部面谈等形式进行了反馈,多数干部的思想、作风有了转变提高。”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钱焕涛说。陇西县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则对考察中“德”的测评结果成绩排名靠前的干部,在同等情况下优先使用;对民主推荐排名靠前,但“德”的测评排名靠后的,慎重任用;对“德”的测评总分90分以下的,原则上不予任用。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选拔任用方面充分体现考德结果,各地还把德的考评结果作为干部监督管理、教育培养的重要方向,对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提高。比如,重视把德的考评结果反馈考评对象本人,得分较低的由市委组织部直接与干部个别谈话诫勉,逐项指出问题,督促整改提高。
“从各地探索实践看,干部德的考评正逐步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叶笃初表示。
【打印】 【纠错】 【求是论坛】 【网站声明】网站编辑:张盼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仅代表评论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求是理论网立场和观点。)
1、发言人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发表言论时请注意文明用语,所有评论经审核后发布,字数在1000字内。
3、本网拥有管理留言的一切权利。
名字:验证码:
匿名发表
网友留言查看更多>>
【《求是》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聘英才】
稿本网】 【意见反馈】 【网站声明】 【红旗文稿】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9 qstheory.cn all rights reserved
求是杂志社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05083839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 【投稿《求是》 【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