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赃物可否适用《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22:3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盗赃物可否适用《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盗赃物可否适用《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

第一篇:盗赃物可否适用《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

盗赃物可否适用《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 梁子显/文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相较于此前的国内法律规定和民法理论,善意取得制度不但适用于动产所有权,还扩 大适用于不动产所有权;不但适用于所有权的善意取得,还适用于他物权(如担保物权)的善意取得。但是《物权法》在明确了遗失物权利人的回复请求权之余,对于理论上同属“占有脱离物”范畴的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权利人能否对盗赃物行使回复请求权,该法却未着点墨。争议由此而生:有人认为《物权法》已经明确将盗赃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也有人认为《物权法》没有否定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2005年10月19日《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似乎为后一种观点提供了注脚,《汇报》中提到:“对被盗、被抢的财物,所有权人主要通过司法机关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追缴后退回。在追赃过程中,如何保护善意受让人的权益,维护交易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规定解决,物权法对此可以不作规定。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删去这一条中有关对被盗、被抢财物的规定。” 对于盗赃物是否一律追缴,司法实践中有一个演化过程: 1、1965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财政部《关于没收和处理赃款赃物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第6条:“在办案中已经查明被犯罪分子卖掉的赃物,应当酌情追缴。对买主确实知道是赃物而购买的,应将赃物无偿追出予以没收或退还原主;对买主确实不知是赃物,而又找到了失主的,应该由罪犯按卖价将原物赎回,退还原主,或者按价赔偿损失;如果罪犯确实无力回赎或赔偿损失,可以根据买主与失主双方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解,妥善处理。” 2、1992年8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甚至针对诈骗后抵债的赃款都认为应当进行追缴,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对 诈骗后抵债的赃款能否判决追缴的请示》作出的电话答复中,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指出:“经研究,我们认为,犯罪分子以诈骗手段,非法骗取的赃款,即使用以抵债归还了债权人的,也应依法予以追缴。追缴赃款赃物的方式法律规定有多种,判决追缴只是其中一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财政部1965年12月1日(65)法研字第40号《关于没收和处理赃款赃物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第三条关于„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移送人民法院判处案件的赃款赃物,应该随案移送,由人民法院在判决时一并作出决定‟的规定,人民法院对需要追缴的赃款赃物,通过判决予以追缴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赃款赃物的追缴并不限于犯罪分子本人,对犯罪分子转移、隐匿、抵债的,均应顺着赃款赃物的流向,一追到底,即使是享有债权的人善意取得的赃款,也应追缴。刑法并不要求善意取得赃款的债权人一定要参加刑事诉讼,不参加诉讼不影响判令其退出取得的赃款。”

3、不过,这种僵化的规定,在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所松动,该解释第11条规定:“行为人将诈骗财物已用于归还个人欠款、货款或者其他经济活动的,如果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一律予以追缴;如确属善意取得,则不再追缴。” 4、1997年1月9日公安部颁布《关于办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公通字[1997]6号)规定:“行为人将诈骗财物已用于归还债务、货款或者其他经济活动的,如果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属恶意取得,应当一律予以追缴;如确属善意取得,则不再追缴。被害人因此遭受损失的,可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解决。” 可见,在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两院一部是承认善意取得制度的。但是,两院一部的司法解释或规定并不具有法律的效力,民事主体对物权的取得或丧失应当通过实体和程序法律层面解决,尤其是不经过必须的法律程序,公安机关没有权力认定是否构成善意取得并判定物权的归属。在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出台之前,盗赃物能否善意取得就处于一种没有法律依据的不确定状态。《物权法》对此采取回避的态度,期待“通过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规定解决”,请问作为规范、调整物的归属和利用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的《物权法》不做出规定,又期待哪一部法律来规定呢?

第二篇: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被盗的手机适用善意取得吗?

(发现在长沙被盗的iphone6,出现在深圳某苹果维修点维修,送修人是某某投资有限公司,经百度查实是一家手机配件店。警察说如果查明对方是善意取得则手机不能还我?善意取得这怎么能定义好?如果对方咬定善意取得怎么办?并且众所周知手机销赃一般都是二手店,会不会人家能出具假证明?)

祺昂,法律工作者

按照学界通说,根据法律规定,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你能确定你的手机是因盗窃而丢失,无论买受人是否善意,你都可以直接追回你的手机。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和一百零七条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

第一百零六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这是关于善意取得的一般规定,善意取得成立的要件有:(1)买受人不知出让人没有处分权;(2)买受人付出合理的对价;(3)双方履行完成物权行为,即已经交付动产或者完成登记不动产。但是遗失物不适用于此条规定,遗失物适用一百零七条。

第一百零七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该条规定了关于遗失物的追回,可以看出,遗失物并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无论买受人善意与否,权利人都可以取回自己的物品。当然,在“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遗失物的”情况下权利人应当支付费用。

如果盗赃物可以算作是一种特别的遗失物,那么显然盗赃物适用一百零七条规定,那么权利人可以直接使用物上请求权取回自己的物品。

如果盗赃物不算作遗失物,则盗赃物比遗失物更不应该适用善意取得,因为遗失物品的过程中权利人存在主观过失,比如疏于管理,丢三落四导致物品丢失,权利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承担遗失物品的部分不利后果,而物品被盗的过程中,权利人的主观过失显然低于遗失物品的情况,“举轻以明重”,盗赃物更不应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在你的案子中,如果可以确定你的手机是被盗或者遗失的,无论该投资有限公司是向谁购买这个手机,善意与否,你都可以取回你的手机。当然你需要进一步搞清楚他们向谁购买该手机。一般情况下,他们也不可能在苹果专卖店购买,因为专卖店不会出卖盗赃物,否则不用消协工商出马,苹果公司都可以整这些专卖店。而如果他们向其他人购买,只要是合法经营者,都可以查出货源,查不出货源的一般都是被认定为“没有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情况。所以,盗赃物并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第三篇:关于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思考

关于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思考

一、赃物善意取得的比较法分析

世界多数国家都有关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立法例:

(一)完全不适用善意取得。这种立法例以俄罗斯为代表,《俄罗斯联邦民法典》规定,善意占有赃物的受让人不能取得赃物的所有权,且得在原所有人请求返还时无偿返还,即绝对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种制度是基于所有权绝对保护原则而设计的,认为原所有人之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但是,这种立法模式在体现所有权绝对保护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是一种过于极端的做法,不利于交易安全。

(二)不适用善意取得,但通过法定方式取得的,可以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这种立法例为多数国家所采用,法国和日本民法典都有所规定。

《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规定:“占有物如系盗赃物、遗失物时,受害人或遗失人自被盗或遗失之时起3年内得向占有人要求返还其物,但占有人得向其取得该物之人行使求偿的权利。”第2280条规定:“现实占有人如其所占有的盗赃物或遗失物系由市场、拍卖或贩卖同类物品的商人处购买者,其原所有人仅在偿还占有人所支付价金时,始得请求回复其物。”

《日本民法典》第193条规定:“于前条情形占有物为为盗赃物或遗失物时,受害人或遗失人自被盗或遗失之时两年内,可以向占有人请求回复其物。”第194条规定:“盗赃及遗失物如系占有人由拍卖处、公共市场或出卖同类物的商人处善意买受时,受害人或遗失人除非向占有人清偿其支付的价金,不得回复其物。”

从这些国家的立法例可以看出,赃物原则上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原所有人可以行使返还请求权。但法律又对该返还请求权规定了一定的除斥期间,此外,还做出了一些例外规定,即如果赃物系由占有人从拍卖处、公共市场或出卖同类物的商人处善意买受时,则原所有人必须在向占有人清偿其支付的价金后,得回复其物。这种立法例在保护财产所有权之静的安全的同时,也对物的交易之动的安全给予了适当的保护。当今多数学者认为此种立法模式是比较合理的。

(三)完全适用善意取得。这种立法例以美国为代表,1952年《美国统一商法典》把法律保护的重点转移到了善意买受人身上,该法典第2403条第1项规定:“货物的购买人获得他的转让人过去有权转让的全部所有权,除利益有限的购买人获得与购买的利益相当的权利。有可以取消的权利人过去有权把可靠的所有权转让给付出代价的诚信的购买人。当货物已经在购买交易中交付时,购买人有这种权利,即使交付是通过如刑法中犯盗窃罪那样的处罚的欺骗来完成的。”

另外,根据《意大利民法典》第1153条至1157条的规定,无论受让人有偿还是无偿取得动产,取得的动产是占有脱离物和占有委托物,都发生善意取得。这也是一个极端承认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这种模式在促进商品交易的蓬勃发展,保护动的交易安全,稳定正常的社会流转秩序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对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各不相同。由于历史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优先保护动的交易安全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是符合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

二、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着大量可供交易的商品,这些商品绝大多数权属明

确,但我们绝不能否定也有一部分是赃物,这是客观事实,但对赃物本身的物理及商品属性而言,赃物与一般的商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理论基础同一般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并无不同,均为公示公信原则。笔者认为赃物原则上应当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理由是:

首先,符合设立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众所周知,设立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交易活动中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以及维护动态的交易安全。动态交易安全是指法律保护交易当事人基于交易行为所取得的利益,认为在特定的场合下,牺牲真正的权利人的利益来保护善意无过失交易者的利益,以此维护活泼生动的交易活动秩序,促进民事流转。动态交易安全是相对于静态交易安全而言的,静态交易安全是指法律保护权利人占有和所有的财产权益,禁止他人非法占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注意动态交易安全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生产力和更多的财富,制造更多的交易机会,符合社会效益原则,促进市场繁荣。静态交易则强调交易应以交易人拥有的权利为限,着重保护所有人的利益。这会导致在交易中买受人无从了解出卖人对其所出卖的财产是否享有所有权,而惟恐自己所购买财产因无所有权而被他人追索,利益受到损害。

这样,权利的受让人为预防不测之损害,在任何的交易里均非常详细地调查真正的权利人,以确定权利的实象,方始交易不可。如斯一来,受让人为确定权利关系的实象而裹足不前,对于当代活泼迅速的交易行为,自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在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应当最大程度的促进交易,使社会资源充分流动,这样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对赃物这种特殊的商品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其次,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以及社会的公平价值观念。从上文赃物的分类中可知,多数国家认为占有委托物与占有脱离物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时应当有所区分,对前者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而对后者则作出限制性规定,即原则上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定情形下才能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

尽管占有脱离物和占有委托物脱离原所有人的占有在是否是基于所有人意思方面有所不同,但当前者被转让给第三人时,第三人在受让时所尽到的注意义务是相同的。既然交易主体在交易中因无法查明出让人是否是有权处分人而可援用善意取得制度来获得法律救济,又怎能苛求受让人承担因物之来源不明而导致财产被夺回的风险呢?而且“在市场交易中,赃物与其他同类财产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对一般大众而言,让其判断让与人是否具有真正的权利已属不易,若再让其判断受让物是否是盗窃物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对受让人的一种苛刻要求,对受让人是极不公平的。”显然,该种区分是不合理的,没有说服力的。

正如台湾学者谢在全先生认为:“按动产善意取得之设,既系基于占有公信力,以保护交易之安全,则第三人倘善意信赖占有之公示力,而与该动产之占有人从事交易者,法律均应一律加以保护,至该动产之来源如何?该动产系如何脱离原所有人之占有,应非所问,是自不得因该动产系违反原所有人意思脱离占有而创设例外。”赃物与其他同类财产在商品属性和物理属性是一样的,那么受让人尽到的注意义务也应当相同。若受让人在受让占有脱离物时善意且无过失,应该同样加以保护。所以,赃物适用善意取得不仅对受让人来说是公平的,也符合社会的公平价值理念。

再次,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商品处于高速流转之中,当原所有人向善意占有人请求回复其物时,该物很可能已经过多

次转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律规定善意占有人应当按原所有人之要求而返还时赃物,则必然推翻已经形成的多个新的财产占有关系,破坏既存的经济秩序。如果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则能避免因推翻已有的财产关系而带来的无休止的权属纷争,将有利于维护商品交易秩序,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

然而,学界对于赃物完全适用善意有所顾虑。有人认为赃物是行为人依靠非法手段获得的,其流通没有法理基础,法律应当禁止。此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赃”不是“物”固有的并且永久不变的法律属性,而是特定主体在特定时间控制下所具有的属性。违法犯罪分子非法获得的财产被认为是赃物,但在司法机关将该财产没收并拍卖给社会公众后,便成为受让人的合法财产,就不再是赃物了。

因此,我们只能得出非法获取赃物者无权处分赃物的结论,而不能得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无权处分赃物的结论,也不能得出赃物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的结论。也有人担心一旦允许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会起到便利销赃的作用,以致助长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笔者认为,这种顾虑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善意取得制度强调只对赃物的善意购买者予以保护,只对诚实信用者进行保护。法律这种只保护“善”不保护“恶”的态度会促使购买者在购买财产时更加认真仔细的审查财产来源的合法性,从而加大销赃者销赃的难度,对销赃行为产生遏制作用。

美国著名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认为:“价值判断并不是纯思辩的产物,而是根植于社会生活,反映了社会需求。我们知道,法律负载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倡导一种社会行为,告诉人们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无论我们是对既存的法律制度作出价值评判,还是确定法律制度或者对现实法律制度提出改进和完善的价值主张,都应该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出发。如果放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就可表述为:从社会大众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来判断,而社会大众的利益和需要导源于社会大众在特定时代和社会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我们评价或确定法律制度时,要看该制度是否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民大众在社会的政治生活和整个精神生活中的自由和权利,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即要看该制度是否适应或仍然适应社会的发展。

既然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不仅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而且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允许赃物适用善意取得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笔者认为,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无论从法理还情理角度来看,赃物可以适用,也应当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四、赃物善意取得的适用要点解析

(一)把握好赃物善意取得的适用要件

在对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进行衡量时,应当采取比其他物品更高的判断标准,不致因走向绝对化而严重背离普通大众的法感情。为此,必须对受让人受让赃物时的主观心态是否是善意进行严格审查。受让人的主观心态与其外在的客观行为以及交易时的某些事实或情形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严格把握:

一是交易时空。从时间上看,如果受让人第一次接触赃物是在三更半夜,或在当地刚发生过盗窃或抢劫等违法犯罪案件之后。从交易地点上看,如果不是在正常的交易场所,而是在荒郊野外,极其隐蔽之处。除非受让人有正当、合理的理由,则可以推知其明知受让之物为赃物。

二是交易程序。转让人、受让人故意增加或减少交易环节,掩盖交易程序,受让人拒不提供让与人与交易情况,包括物品来源等,以及交易的方式明显与交易习惯不符的,不适用善意取得。

三是交易价格。现实中,违法犯罪分子为了尽快将赃物脱手,往往会以大大低于同类或同种商品的市场价格转让于他人。如果交易价格畸低,而无正当理由的,推定受让人为恶意,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四是交易主体。

第一、转让人、受让人自身情况。转让人身份、行为可疑,转让物与其身份不相适应的,推定恶意。受让人有盗抢或收购、销售赃物违法犯罪前科的,不适用善意取得,因为作为 “职业共同体”有超群的敏感性,受过常人未经历过的“惩罚、教育”,有足够的警惕、畏惧,并且由于其自身经历即使出于“避嫌”也足以令其远离赃物。

第二、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的关系。依受让人对转让人的熟悉和了解程度,能轻易识破其为非法转让的,为恶意;反之,则为善意。如转让人与受让人关系密切,如亲属、上下级及其他相互有利害关系的,有恶意串通或互相掩盖违法犯罪事实的可能,推定为恶意。

第三、特定的负有权利瑕疵甄别义务的受让人。受让人由于职业需要或特殊情况,对权利转让人及物权归属有法定了解义务而未了解的,则不能认定为善意。在实践中,如典当业、寄售(调剂)业、废旧物品回收业、金银加工业等行业被公安机关列入特种行业予以严格管理。根据行业治安管理办法,行业业主及从业人员在收购收当物品时,要对物品认真鉴别(包括查验物品证明文件、委托书据等),不得收购赃物和来源不明物品。且要在收购收当物品时对典当人、寄售人、销售人身份情况,物品数量、特征等登记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尽管如此,事实上这些行业仍“为盗贼处理赃物开了方便之门。”

另外,要把握善意的准据时间,即何时为善意才能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现实交付,在交付之时;简易交付,在合意达成时;指示交付,根据让与人是否为间接占有人,善意准据时间为请求权让与或自第三人取得占有之时。需注意的是所有权的让与附条件,以物之交付之时为准据时点,较为合理。

(二)关注对原所有人的法律救济

赃物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后,其所有权即发生转移,善意受让人获得赃物的所有权,原所有人权利消灭。在这种情况下,善意受让人的权利获得了保护,而原所有人的权利也确实受到了侵害,那么法律就必须对后者采取一些救济措施。

对原权利人的救济,相关法律作出过一些规定,如《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原所有人可以依据该条的规定向无权处分人主张不当得利返还。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是关于侵权的规定,无权处分人将他人所有之物转让于第三人,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原所有人可以依据此规定向无权处分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填补其受到的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条作出了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可见,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都对被害人(赃物之原所有人)利益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如果国家机关已经对赃物依法追缴或没收并进行拍卖,则应将拍卖所得价款补偿原所有人所受到的损失。

在查不出犯罪分子,或者虽查出犯罪分子但赃物已被犯罪分子卖掉且犯罪分子没有补偿能力的情况下,原所有人都无法从违法犯罪分子处获得赔偿,这对原所有人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原所有人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获得适当的补偿。该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即在原所有人与善意受让人之间适用公平责任归责原则,这不仅不违背立法者维护正当的合法权利之初衷,而且也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

五、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模式,“效率、公平、秩序”是其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国家应当大力促进和保护商品流通及交易安全,并竭力维护稳定的市场秩序。为此,笔者建议我国《物权法》应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持肯定态度,即第三人善意购买赃物的,应取得赃物的所有权,原所有人应根据《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向非法出让人主张损害赔偿或返还不当得利。但是,如果找不到非法出让人或非法出让人没有能力赔偿,可以按照公平责任原则,由善意第三人给予原所有人一定的补偿。

第四篇:论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问题

论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问题

论文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保障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交易权益。但我国《物权法》并未对赃物的善意取得适用问题进行明确规定,这将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和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障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为研究起点,通过对各国相关规定的理解和比较,对赃物在我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构想。

论文关键词:善意取得,赃物,回复制度

一、何为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物者将其占有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受让人,若受让人于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时是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或是其他物权。由此可见,善意取得包括财产所有权的取得与其他物权的取得两个方面的内容。善意取得制度作为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法律规则,该制度目的在于保护市场交易安全、维护交易市场的正常秩序,对于保护善意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各国法律对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情况、态度

关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看法,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立法经验来看对待赃物的做法也是不一致的,从比较法的角度看,关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主要存在几种不同的模式。

一是区分说,该说认为应当对赃物进一步依其性质区分为占有委托物或是占有脱离物。属于占有脱离物的赃物指的是通过暴力或者秘密窃取等手段违背原权利人的意愿而取得的财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如盗窃、抢劫而来的赃物。而对属于占有委托物的赃物即运用欺骗、利诱等手段,使原所有人自愿或者主动交出的财物,适用善意取得,如诈骗而来的赃物等。

二是以苏俄为代表的不适用说。该观点认为,所有赃物不加区分地一律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而不论是否是占有脱离物还是占有委托物。《苏俄民法典》第152条规定:“对拾得物和盗赃物,丧失占有的权利人有权要求返还该财产,只有当财产是为执行法院判决而依规定的办法出售时,才不允许要求返还财产”。

三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观点,其认为无论是赃物还是遗失物都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对所有人的回复请求权限制了时间,并在受让人善意无过失的情况下,所有权人有义务承担对该善意第三人因受让转让物而

产生的费用进行补偿的义务。

在我国物权法的起草中,专家、学者对于在我国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争议很大,但可惜的是最终我国《物权法》对该问题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关于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的问题,涉及对物权法的规定进行何种解释,对此我国学者有以下的几种观点:一是按照举轻以明重的解释规定,遗失物尚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赃物就更不应该使用善意取得制度。二是赃物只有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不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定,否则通常可以直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物权法》并未对赃物作出规定,因而赃物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三是认为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赃物是否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则属于明显的法律漏洞,需要在以后加以完善,但不能由此推出赃物适用于善意取得。

三、对赃物在我国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笔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设计的价值就是在原所有人和善意让与人之间的利益进行衡量,法律并不是说偏向善意让与人而漠视原所有人的利益,也不是只注重原所有人的利益而忽略了善意让与人的利益,法律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到那一个平衡点,也即要寻找在动态交易和静态交易之间的那一个平衡点。对于赃物的善意取得适用问题可以设计一个回复制度,以此来平衡原所有人和善意让与人的利益。具体而言,当赃物被转让于善意第三人时,原所有人可以在一个法定期间回复被盗之物,倘若在该法定期间内不回复其物的,善意受让人即确定的取得该赃物的所有权。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原所有人未为回复前,其物之所有权,究属何人?有人认为属于原所有人,但因2年期间经过而丧失其所有权。亦有人认为属于善意受让人,但原所有人请求恢复时,则其权利溯及其取得之时消灭。比较言之以善意受让人取得说较为可采豏也即在该法定期间里该善意让与人并非完美的拥有该赃物的所有权,其所有权面临着被原所有人回复的危险,故该法定期间里赃物的所有权是有瑕疵的。原所有人请求回复其物的期间,自被盗之时起算,此期间系除斥期间,不产生时效中断或不完成问题。期间经过,其回复请求权即归于消灭。在回复期间内,善意受让人瑕疵地拥有该赃物的所有权,原所有人的回复请求权的作用在于复活赃物被被盗或是被抢之前的权利关系,具有请求权的性质。善意受让人取得的所有权,因此项回复请求权的行使而归于消灭,负返还的义务。

有些国家在认可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回复制度,只是各个国家对于该法定回复期的长短做了不同的规定。如《日

本民法典》第193条规定,占有物系盗赃物或是遗失物时,受害人或是遗失人自被盗或遗失之时起2年间,可以向占有人请求返还其物。《瑞士民法典》第934条第(1)项规定:“因动产被盗窃、丢失或其他违反本义而散失占有的,得在散失的5年内向取得人请求返还。”我国台湾地区对此也做了相关的规定,其规定:“占有物如系盗脏或遗失之时起,2年内,得向占有人请求回复原物。”综上可以看出,各国的该法定期间都是以被盗之时起算,只是规定的时间长短不一,我国法律在将来若规定赃物也可以适用于善意取得制度时,对该回复期间亦应多做斟酌,因为该期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原所有人和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利益,规定过长则善意受让人的所有权总是处于瑕疵状态,其权利总是出于不确定状态,对其权利有损害,而若规定太短则对原所有人的利益有很大的害处,应通过对该时间的规定来平衡好原所有人和善意受让人的利益。

倘若由于客观的原因导致原所有人不能在该法定的期限内行使回复请求权时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引进民事诉讼法中的顺延期间制度,该制度规定当事人若由于不可抗力或是一些其他的正当理由,可以在法律规定的合理期限内申请延期,而决定权则在于人民法院。这里的不可抗拒的事由主要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其他正当的事由指不能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比如患病住院等等。通过顺延期间制度,能够克服由于不可抗力或是其他正当理由而导致原所有人不能行使权利所带来的障碍。

原所有人在该法定期间内行使其回复请求权,从善意受让人处取回被盗或是被抢之物,在通常情况下不必偿还善意受让人所支付的价金,即无偿回复,而对于善意受让人因此所遭到的损害,需以契约关系向让与人寻求救济。但在有些情况下,原所有人如果想取回其被盗或是被抢之物则需要支付善意受让人从让与人出获得该物时所付出的对价。根据各国法的规定及民法理论,该种情况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以下3种情形:

(1)由拍卖而买得者,包括强制拍卖和任意拍卖;(2)由公开交易场所买得者,包括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一般商店、庙会市场以及夜市摊贩;(3)由贩卖同种之物之商人处买得者,这里的商人指行商而言,不以办理营业登记为必要。豒如果原所有人在为回复请求时,并不提出价金,则其回复请求不产生效力,善意受让人所取得的所有权不受影响,不负返还其物的义务。

四、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价值

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并规定回复制度很有必要,同时该规定也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

建立和完善市场交易秩序。而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需要通过善意取得制度来维护交易安全。所以善意取得制度的主要价值就在于维护交易的安全,鼓励交易,促进物的流转,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否则在每次交易之前,由于受让人往往不知道对方是否具有处分权,转让物是否为赃物,所以受让人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工作,花费大量的成本,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将会打击受让人进行交易的欲望,受让人对交易也会产生不安全感,市场经济也将变得不稳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必要的。

然而赃物毕竟和正常交易中的交易物有一些区别,原所有人并未经过自己的意志而失去其物,而是由于一些外在的不能归因于所有人的因素导致其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财物,倘若不给予原所有人救济的机会,对其将显得极为的不公平,所以法律在规定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同时也规定了回复制度,给予原所有人在法定的时间内通过行使回复请求权取回其物,倘若过了该期限则视为原所有人放弃了回复请求权,善意受让人将完全拥有所有权。如上文所述该期间为除斥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这也将刺激原所有人积极的行使其权利。

五、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应注意的地方

当然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要考虑原物追击在客观上有无现实可能性

原物追及权的行使,其前提条件是原物仍然存在并且能够返还,若原物已经不存在或者原有状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致无法返还,此时再追及也已经没有必要了。如赃物是一批珍贵药材,已经被患者购买并服用的情况下,就无法返还原物,此时原所有人的回复请求权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还有就是如金钱和无记名证券,在善意受让人占有之际即享有完全的所有权,原所有人无法追击,只能请求无权让与人赔偿其损失。

(二)要考虑原物是否与原所有人之间具有某种特殊的情感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赃物为带有特殊情感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原所有人主张原物返还请求权,即使已经超过了法律规定的形式回复请求权的期限,法律仍然应该予以支持。即对于与原所有人有特殊情感的赃物,无论何时原所有人都可以行使回复请求权,不受时间内的限制。现行《物权法》并未对赃物的善意取得的适用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司法解释应该尽快对此问题做出明确的答复,以弥补《物权法》对该问题规定的不足,从而让善意的受让方对

受法保护的市场秩序充满信心,继而更好地从事商品交易推动商品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五篇:浅论我国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

浅论我国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

作者: 梁劲松 李长军发布时间: 2009-03-18 11:03:1

3善意取得制度是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善意取得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这一制度渊源于日尔曼法,我国在《物权法》制定以前,虽然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承认有此制度但尚无法律明文规定,《物权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将善意取得制度确定下来,它是我国法律建设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物权法》不仅肯定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从其构成要件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定,笔者就善意取得制度的一些简单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定义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善意取得又称即使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让与人,不法将其占有的他人的财产交付给买受人后,若买受人取得该财产时系出于善意,则他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财产的所有人不得要求买受人返还。善意取得制度在阻断所有人对其物的追及力,维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保持财产动的安全与静的安全的平衡方面有着其他制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二、确立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性

善意取得制度是以牺牲所有权人的自由意志为代价,换取了交易安全。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保护交易安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没有善意取得制度维持现有的财产占有关系,在购买财产或取得财产上设定的权利时,都需要对财产的来源情况进行详尽确实的调查,势必会增加交易成本,阻碍交易流转的正常进行,降低社会经济效益。

(二)促进商品流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之脱离原权利人流转至善意第三人,从某种程度上讲,该物对第三人的边际效用更大,有利于整个社会福利程度的提高。

(三)促进诚实信用

善意取得制度只保护交易中善意当事人的利益,对恶意当事人的利益则不予承认,拒绝保护,同时也增强了原权利人的责任感。善意取得制度恰好衡平了原权利人和善意受让人的利益,信守了公平的观念。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行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物权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善意取得适用于所有物权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笔者就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1.受让人须为善意

善意取得中的“善意”系指行为人在为某种民事行为时不知存在某种足以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善意只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况很难为局外人得知,因此,确定受让人是否具有善意,应考虑当事人从事交易时的客观情况。

2.受让人须通过有偿的法律行为而取得所有权

依《物权法》第106 条中关于“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的规定,善意取得不仅应基于有偿的交易行为,而且以合理的对价为其成立条件。非通过交易行为而以受赠、继承等方式无偿取得财产的,不能发生善意取得的效力,否则将会造成各方利益保护上的明显失衡;虽为有偿行为但以明显的低价转让财产的,亦不能构成善意取得(明显的低价会影响到对第三人“善意”的判定)。

3.受让人须实际占有由让与人转移占有的动产

善意取得的完成,以转让的动产已经登记或交付为要件,即“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如果无权处分人与受让人双方仅达成了转让标的物的合意而尚未办竣登记或尚未交付,则只产生债的关系,不能发生善意取得,亦不能对抗财产所有权人,权利人得及时阻止其交易、收回标的物。只有当受让人实际占有该动产时,才适用善意取得。

4.客体物须为动产

动产的公示以占有为原则,登记为例外。以登记为公示原则的动产,如航空器、船舶等,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占有委托物,它是基于真正权利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之物。占有脱离物,是非基于真正权利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之物,如盗品、遗失物等均属占有脱离物。占有脱离物原则上不发生善意取得,而占有委托物则相反,原则上得发生善意取得。

5.让与人须为无处分权人

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恒相对应,惟有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第三人善意取得的问题, 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的前提,而善意取得则主要适用于无权处分行为。当真正的权利人拒绝追认时,如果有偿交易行为中的受让人是善意的,无权处分的合同仍然有效,受让人可以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

6.让与人须为动产的占有人

善意取得中,因受让人为善意受让占有,故须有让与人占有可资信赖,始有善意之可言,让与人若非动产占有人,就没有占有的公信力。占有仅须让与人对动产有现实的管领力即可,而不以对动产的直接占有为必要。换言之,即使对动产为间接占有、辅助占有乃至瑕疵占有,也无不可。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1.转让人为无处分权人

无权处分是指无处分权人未经处分权人(原权利人)授权或同意而以自己名义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的物权行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处分权人本来就无处分财产的权利。

(2)处分权人本有处分权,但嗣后因各种原因丧失了处分权。(3)处分权人虽有处分权,但处分权受到了限制。

2.第三人基于交易行为取得物权

善意取得制度的发生是以存在无权处分即处分人与受让人之间的转让合同是效力待定的合同为前提的,即善意受让人并没有一个合法的有权取得,才会发生所有权取得的例外规则。

3.第三人须为善意信赖登记

由于这种善意是基于登记物权的真实拟制性而产生的,建立在不动产登记这种公示方式之上,是一种推定善意,除了有反证证明第三人是恶意的情形之外,不动产物权变动交易的当事人被视为善意的交易者,其无需为这种善意负担举证责任,只有否定这种善意推定的人,才负担举证证明物权受让人主观上为恶意的义务。

三、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

根据法律的规定,一旦具备善意取得的要件,纵使让与人对让与之动产无处分权,善意受让人也即时取得该动产之所有权。

(一)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

基于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受让人取得让与人转让的交易财产的所有权。让与人和受让人应履行所有权转移的权利和义务,受让人应支付价款,让与人应协助将交易财产的所有权移转于受让人。让与人不得再依自己无处分权或依所有权人追索或索赔,而请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让与人与受让人基于法律行为而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受让人因善意而取得让与人移转其占有的动产所有权,而受让人应向让与人支付动产之价金,如受让人不按法律行为支付价金

(二)原所有权人与受让人之间

在善意取得情况下,原权利人与受让人之间将发生一种物权变动,即因为受让人出于善意将即时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而原权利人的所有权将因此发生消灭。善意取得是所有权取得的一种方式。原权利人不得向善意的受让人主张返还原物,也就是说,如果原权利人向受

让人提出返还原物,则受让人可以基于善意取得而进行有效的抗辩。

(三)原所有权人与让与人之间由于原权利人因善意取得使其标的物的所有权发生消灭,而又不能请求受让人返还财产,法律上对原权利人提供了一种债权上的救济,即权利人可以基于债权上的请求权要求让与人承担合同责任、侵权责任或不当得利的返还责任。具体来说,第一,合同责任。如果原权利人与让与人之间事先存在着租赁、保管等合同关系,而让与人擅自处分原权利人的财产,则原权利人可以以违约为由,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第二,侵权责任。让与人对原权利人的标的物不享有处分权,而仍然将该标的物转让给他人,在此情况下,将构成对原权利人财产所有权的侵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三,不当得利返还责任。如果让与人与第三人之间发生的是一种有偿的合同关系,让与人做出的是一种有偿的处分行为,并因此而获得一定的利益,则原权利人有权请求让与人返还不当得利。

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牺牲财产所有权的安全为价价,来保障财产交易的安全的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重要制度,其对保护动态交易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发展。而《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极大丰富了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势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推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抚远县人民法院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李金红

下载盗赃物可否适用《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盗赃物可否适用《物权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浅析《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摘要:源于日耳曼法“以手护手”原则的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交易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颁......

    论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论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来民事法律上一项至为重要的制度。所谓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在将其不法占有的他人的动产交付......

    对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的学习体会[五篇范文]

    对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的学习体会 善意取得制度在整个物权法体系尤其是物权变动制度中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因多由无权处分行为发动,与债权法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适用......

    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作为物权法乃至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民事立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依......

    浅议善意取得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议善意取得制度 作者:黄艳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 【摘要】在我国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是一项重要且颇具现实意义的制度。本文基于对《中华人......

    浅谈我国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 姓名:赵罡 指导教师:陈高峰 专业:法律 年级:2000级 类别:专升本 北京师范大学 浅谈我国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 提纲 一、论题......

    刍议赃物善意取得的实践需求(精选5篇)

    刍议赃物善意取得之规范的必要性 叶茂林 (西南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院,重庆 401120) 【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我国现行立法却规定不充分。尤其是在刑事司......

    善意取得制度在侦查阶段的适用探讨

    善意取得制度在侦查阶段的适用探讨 一、善意取得的概念及立法现状 1、善意取得的概念。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于不法将其占有的他人动产交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