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时间:2019-05-14 22:3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第一篇:第2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第2课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2、过程与方法:

①阅读课文,检索有效信息,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奴隶主贵族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②利用课件和地球仪找出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中国的地理位置,了解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它们与亚非文明的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 积极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增强团队意识和每位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意识。

④对学生活动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困生积极动起来,实现课程标准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认识统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通过分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种姓制度,使学生认识其体现的阶级本质。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体验远古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重点

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佛教的兴起。

难点

佛教是如何在种姓的印度社会兴起,学生理解有难度。实现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你是怎样看《汉谟拉比法典》的?体会和理解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讲授新课: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时间?

代表:哈拉帕文化,达罗毗荼人

2、雅利安文明 时间?

雅利安人,种姓制度

3、种姓制度 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

请学生说出这四个等级所属阶层及职能,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印象。

4、思考:种姓制度人为的制造了极不平等的社会等级,会带来什么后果?

5、展示《西游记》的有关片断。你知道佛教的诞生地吗?

6、佛教诞生的时间、创始人、教义有那些?

佛教创立的进步意义?有那些局限性?如果你是古印度的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佛教?

7、佛教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对古代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并由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8、出示释迦牟尼图像,展示有关佛教的图片和资料。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古印度的了解,培养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中国夏商西周春秋文明 分封制 甲骨文

青铜器文明

三、课堂小结

(出示地图)根据地图将四大文明古国填到相应的位置。

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共同之处?(产生于河流)为什么?(思考、讨论、阐述,达成共识)

四、课外拓展

从四大文明古国中任选其一,就相关内容动手制作一张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2课 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

一、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二、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作业:填充图册

第二篇:东亚 东南亚 南亚 中亚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 位置范围

位置: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⑵ 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⑶ 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陆温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⑷ 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

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 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朝鲜半岛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半岛南部为韩国,经济以汽车、电子、服装等制造业为主,进出口贸易发达。蒙古的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日本为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

[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度(300N—450N);3.关东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⑴ 自然地理特征

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

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⑧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⑵ 发达的经济

①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②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③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④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濑户内五大工业区。(因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⑤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 ⑥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自足,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⑶ 主要城市

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

科学城——筑波

宇航中心——种子岛

硅岛——九州岛

3、朝鲜半岛

位置: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东濒日本海,西临黄海,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海岸线长而复杂,多半岛,多海湾,多良港,多岛屿。陆上与我国辽宁、吉林两省接壤,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界河。海上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等。

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东部。多低山丘陵,东部太白山脉是主要山脉。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带。

气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东江、汉江、锦江等。多自东向西注入黄海和朝鲜海峡。

资源:森林、水力较丰富。

经济:韩国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其二战后积极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业,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近些年针对国际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注意]朝核问题

二、东南亚

[读图识记]1.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2.10个国家(新世纪第一个独立的国家——东帝汶);3.赤道穿过;4.克拉地峡

1、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⑴ 范围

赤道两侧,100S—25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中南半岛:有6个国家,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三个(越南、老挝、缅甸),老挝是惟一内陆国,半岛上的半岛是马来半岛

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群岛,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在东南亚面积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首都雅加达是东南亚最大城市,东帝汶2002年5月独立 ⑵ 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 [注意]中国的能源安全与泰国的克拉运河计划 ⑶ 地形与河流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湄公河平原(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河流

上游河流

流经国家

城市

红河

元江

中国、老挝、越南

河内

湄公河 澜沧江

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金边、万象

湄南河

泰国

曼谷

萨尔温江

怒江

中国、缅甸

伊洛瓦底江

中国、印度、缅甸

仰光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山、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国家 ⑷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亚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终年高温多雨,降水类型为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雨两季

2、居民和经济

⑴ 人口稠密 华人众多

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黄色人种,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亿人”国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岛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达。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为著名佛教建筑、泰国将佛教为国教。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华人、华侨最集中分布区,原籍主要为广东、福建 ⑵ 主要农产和矿产

①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企业化种植园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最大生产国。②主要农作物(主食):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平原区,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马来群岛沿海平原也产稻米。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稻米产国,其中泰国出口最多。③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著名

缅甸、泰国、马亚西亚、印度尼西亚处于东南亚的锡矿带

石油主要分布于印尼、文莱,特别是印尼,集中于苏门答腊岛,由于石油丰富被称为“希望之岛”,现在印尼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主要输往日本,当两伊战争爆发时,东南亚的石油尤其显得重要。

物产

天然橡胶

油棕

椰子

蕉麻

金鸡纳霜

稻米

石油

主要国家

马亚西亚

马亚西亚

菲律宾

菲律宾

印尼

泰国

马亚西亚

印尼、文莱

⑶ 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利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发展工业,旅游业迅速发展

3、新加坡——“花园式城市”

⑴ 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的城市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地狭人稠,华人很多,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港口条件好,粮食进口、淡水靠邻国供给

⑵ 利用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和海上航运;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进口原料,发展炼油和造船业(最大的工业部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钻井平台的制造中心)、电子电器业(第二大工业部门)等;利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⑶ 工业布局:重工业集中在西部工业区,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在远离市区的小岛上;市区以商业、金融业、旅游业为主,有少量轻工业,同时合理安排绿地面积。

三、南亚

[读图识记]1.印度半岛(南亚次大陆);2.七国及克什米尔地区,首都;3.喜马拉雅山脉、德干高原、印度河――恒河平原;4.北回归线 [辨析]“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中段的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所以又把南亚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它仅指大陆上的五个国家。

1、概述

⑴ 悠久的历史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

内陆国:尼泊尔、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国家

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⑵ 自然条件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河流: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气候:

热带季风:全年高温,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西南季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孟加拉国受影响最大。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世界降水最多

热带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坏形成 [注意]南亚地区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气温比同纬度地区偏高。

2、印度

[读图识记]1.临海:孟加拉湾(东)、阿拉伯海(西)、印度洋;2.三大地形: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4.加尔各答、新德里、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泰姬陵 ⑴ 世界文明古国

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次于中国,本世纪中叶可能超过中国 ⑵ 农业

耕地面积占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气候多样,地形有差异,利于多种作物种植

[评价]耕地面积大,热量充足,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因此发展水利灌溉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要。

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水稻: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黄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叶: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山坡 ⑶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工业: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注意]印巴冲突(克什米尔问题)

四、中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周围邻国;2.阿姆河、锡尔河、里海、咸海、天山、帕米尔高原

1、概述 ⑴ 自然环境

位置: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重要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第二亚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通过这里,在阿拉山口与我国北疆线相接。

地形:丘陵、平原(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为主,天山山脉由我国新疆中部横跨中亚东部地区。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为草原、荒漠。卡拉库姆世界著名大沙漠

河流:多为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内流湖里海,中部有咸海

[补充]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人们大量引用阿姆河、锡尔河的河水灌溉土地,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成倍增长,流入咸海的水量却日趋减少。加上气候干旱,蒸发强烈,水面逐渐缩小,水中盐度越来越高。它已丧失了调节气候的功能。⑵ 居民与经济

民族:多民族地区,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农业:耕地面积广大,牧场辽阔。依靠灌溉种植小麦、棉花。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棉花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白金之国”,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 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

工业:采矿、冶金、军事工业发达,木材缺乏,机械、轻工制品进口 主要城市: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中亚最大城市

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重要铁路枢纽•

[注意]中哈石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里海港口城市阿特劳,横穿哈全境,再从阿拉山口至中国新疆的独山子,总长3088公里(中国境内270公里),设计年输油量5000万吨。工程分三期完工,2003年完成一期工程阿特劳——肯基亚克石油管道,全长448.8公里。2005年完成二期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000公里。三期继续建设肯基亚克——阿塔苏石油管道建设,全长1300余公里。[补充]“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2001)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一、二里头考古发现

1、二里头文化:中原地区的考古发掘引人注目,时间上和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

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考古发掘

(1)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2)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3)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3、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二、二重证据法

1、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2、实践: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的产生

三、青铜时代

1、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明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

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3、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

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四、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2、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五、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

1、主要内容

(1)经济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

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

(2)政治变革:由列国纷争到各国进行内政改革以富国强兵,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3)文化变革:百家争鸣,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2、影响: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趋势

六、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

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大国兼并政治催生的“天下定于一”局面,以及列国纵横捭阖的纷争,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

2、诸子百家

(1)儒家

①孔子,创始人。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

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

②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③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韩非、李斯,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3)道家:老子,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

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4、影响: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

术奇葩

七、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3.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2)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3)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4)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八、秦短命而亡的原因

1、滥用民力

2、赋税繁重,横征暴敛

3、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

4、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5、统治者集团内部斗争

九、汉承秦制

1、汉承秦制: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

郡县制)。但是,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

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十、文景之治的内容

1、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

2、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

3、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十一、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的主要措施

1、实行内外朝制: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

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创设刺使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手段: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太学,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

配有经师授学

2、实质:儒表法里

3、影响

(1)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2)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3)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十三、“柔道”政策和作用

1、政策

(1)政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2)经济: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3)军事: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4)文化: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2、作用

(1)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全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后人誉为“光武中兴”

(2)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原先的社会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十四、三国鼎立

1、北方人口南移,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2、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

(1)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发展农业

(2)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

(3)开发少数民族聚集的南中八郡

3、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

(1)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

(2)滨海枕江、河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使造船技术日益进步

十五、孝文帝改革

1、背景: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频繁的接触和交

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2、内容

(1)政治

①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

②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

③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

4改定官制和律令 ○

(2)经济:推行“均田制”,将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文化: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4)风俗习惯:改语言、服饰、姓氏,促进通婚

3、影响: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十六、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三省六部制

(1)创始: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时继承和发展

(2)内容

①中书省草诏

②门下省审核

③尚书省执行

(3)影响: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

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2、政事堂

1、设立: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2、作用: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

十七、科举制

1、内容: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2、作用

(1)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

生了深远影响

(2)通过科举制,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3)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八、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2、广招贤才,知人善用

3、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代表:将文成公主嫁给土蕃君主松赞干布)

第四篇:南亚说课稿

《南亚》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叫马杰来自宿州市第九中学,!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南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研说: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本学科中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相对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突出了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如地形与河流、气候与农业。这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面“认识大洲”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包括南亚的位置与范围、地形、气候类型。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图说出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形图描述南亚的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地形说出南亚主要是气候类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分析,如位置与范围,地形与河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知道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填出主要的国家。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河流,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确立依据:在学习任何一个地区时,首先要明确其地理位置和范围,这是认识地区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其概况才能更好地分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南亚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其地形与河流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教学难点:掌握南亚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确立依据:从南亚的位置、地形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进而分析气候特别是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凸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学情

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从知识储备来看,七下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地理读图能力,加上前面对大洲和地区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有了初步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时教材的特点,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读图分析+分组讨论” 为主要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以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展示的高效课堂模式体现本课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课堂主题,以地图为核心,并借助多媒体展示交流,让地理课堂民主化。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新课,唐僧去西天取经所到的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南亚地区。那里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设计三大环节

1.小组活动探究 突出重点

以唐僧师徒五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让学生进入情景剧:快要到达最终目的地,师父分派四位徒弟的任务:(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组长抽签选择任务)

悟空队:确定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找出南亚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八戒队:找出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及其两大 河流的概况。

沙僧队:确定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白龙队: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上标注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一年三季。

(各小组10分钟的时间完成任务并派各队队长回答)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看地图、分析地图,让学生多思考、讨论、展示、讲解、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学会分析分区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小组合作交流 师生归纳总结

南亚的位置和国家; 南亚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两大河流是恒河和印度河:他们的发源地、流经的国家、注入的海湾。南亚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本环节我采用学生读图、指图、识图相结合的方式,把自主学习和互助合作充分结合起来,充分把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展开,小组交流,组间交流,把舞台让给了学生,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独立的地理思维习惯。

3.学以致用 展开辩论 突破难点

本环节设置的问题:南亚的气候(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大胆猜想,大胆辩论,学生们在活动中放开思维,放飞翅膀。五 说板书设计

总结这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简单明了,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一目了然。

六、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两个体现: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感谢各位同行老师的指导!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堂练习略显不足。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做到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五篇:南亚说课稿(定稿)

《南亚》说课稿

丁 小 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南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研说:

一、说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有以下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位置、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南亚地形及地势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本学科中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相对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突出了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如地形与河流、气候与农业。这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面“认识大洲”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找出南亚的主要国家。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慨况。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从地图上以及从课外资料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阅读地图能总结出南亚的地形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分析,如位置与范围,地形与

河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①知道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填出主要的国家。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河流,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确立依据:在学习任何一个地区时,首先要明确其地理位置和范围,这是认识地区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其概况才能更好地分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南亚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其地形与河流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难点:①学会判读地形剖面图。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水系特征并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确立依据:从南亚的位置、地形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进而分析地形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凸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授课中要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分析、总结的习惯,这将使他们受益。在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先提供某些素材和信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而不是机械的将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并针对所呈现的图像,说明需要在图中读取的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读图的方法,进而掌握相关技巧。在“活动”内容的处理上,也突出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地理学习方法的形成”,如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三、说学情

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从知识储备来看,七下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地理读图能力,加上前面对大洲和地区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有了初步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指导学生读图并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因此,多媒体在本节教学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创设情境法: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印度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图片,配上欢快的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讲到印度的圣河—恒河时,播放影片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读图观察法: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图”,本节课大量知识都是通过地图获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道学生如何看图并分析地图。

3诱导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说学法:

1圆圈勾画法:此法主要用在让学生寻找地理事物中,通过勾画明确地理范围并发现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课堂主题,以地图为核心,并借助多媒体展示交流,让地理课堂民主化。

(一)、新课导入:

1、激发兴趣:观看视频片段。

2、提出问题:说出是哪一个国家?启发学生判断该国家所属大洲及地理区域。

3、出示目标:目标展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课教学:

1南亚概况——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读图并提问:

(1)纬度位置:画出重要的纬线并确定其纬度范围

(2)南亚位于什么山脉与什么洋之间?东西濒临什么海域?(3)南亚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4)说明“南亚次大陆”和“南亚”这两个名词含义的不同之处。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南亚的地理位置并且标注,阅读南亚次大陆内容明确南亚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总结南亚的地理位置,在自学中掌握知识。2南亚的自然环境 其特色三大地形区、两条河流、一种气候。展示课件,指导学生完成P42活动题。(1)提问: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请学生用铅笔在P41彩图上作地形区的标记。(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2)在P41图上画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完成P42活动题。

突破方法: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三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P42活动题,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三)、巩固提升:

1、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老师予以补充

2、学生做练习,当堂演练,巩固知识,生有疑问的讲评。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南亚

一 南亚概况 二 南亚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1.三大地形区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两条河流

2.国家与地区 3.一种气候

(五)、课后拓展:南亚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地区,为什么世界古代文明最先在这个地区兴起?

六、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由于前面对大洲和地区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提升了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能力,应该说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下载第2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课南亚和东亚的古代文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亚说课稿

    《南亚》说课稿 新华中学 张永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新华中学的张永珍,我研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南亚》。我将从以......

    古代文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果及有关历史知识,感受它们对人类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体会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2、在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进行合作分享和倾听、理......

    了解拉美古代文明

    了解拉美古代文明 没有上西班牙语言文化专题之前,我对拉美文化是一概不知的,对拉美的认知也只停留在其板块在世界地图的位置。通过西班牙语言文化专题和阅读《世界文明大系—......

    古代文明的读后感

    古代文明的读后感暑假老师推荐我们一些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书叫《古代文明》它向我们介绍各个国家古代风俗习惯,及一些神话故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讲古埃及:古埃及分为上埃及和......

    南亚教案(精选五篇)

    第二节 南亚(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国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

    南亚 教案(精选5篇)

    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二节 南亚(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

    南亚教学反思

    《印度》教学反思刘金凤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章节。印度是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 本节有四个重要内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水旱灾害频繁;自给有余的粮......

    东亚运动会

    东亚运动会 为了增进东亚地区各奥委会在体育上和文化上的交流,地区代表于1991年9 月15日举行之东亚各国奥委会第一届理事会上首次提出举办东亚运动会(East Asia Games)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