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优化途径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优化途径
摘要:高校一直以来都处于文化传播的前沿,创业文化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高校肩负着探索和实践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创业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优化途径,对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优化途径;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国与国之间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对经济复兴、革新和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1]。因此各个国家鼓励创新、鼓励创业、大力发展创业教育,高校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变更,肩负起培养当代社会优秀人才的重任。
一、高校创业文化内涵
高校创业文化指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经过一定时间沉淀的,在全校范围内所形成的崇尚创业精神、鼓励创业实践行为(含宽容创业挫折)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行为。它包括高校及学生两大主体,主要内容包含创业意识形态、创业知识体系、创业制度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创业精神风貌、创业环境氛围和各种创业实践活动[2]。
高校创业文化除了与社会创业文化共通的地方外,还具有其独特的内涵:一方面,高校创业文化更强调在校师生是创业的中坚力量、创业文化的形成往往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高校创业文化相对于社会创业文化更具有科技含量和时代特征。另外,高校创业文化更注重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高校应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加强大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随着大学生创业倾向日益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将创业技能和日常课程的学习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高校创业文化现状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也相继颁布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高校师生的创业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创业不断取得进展并逐步为大众所接受,我国大学生创业文化已在校园中开始成形,各种与创业相关的文化现象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依然很低、创业文化基础还是比较薄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比例不高,创业文化意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多数仍是90后,心理成熟相对较晚,对于创业目的并不明确。大学生活相对安逸,缺乏冒险精神和直面失败的勇气。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往往社会经验尚浅,缺乏自我评价,无法对自己做出明确的定位从而确定自己所适合进入的行业。许多毕业生盲从于毕业后通过各种途径安排就业,从而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不高、创业热情不够。
(二)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虽有进步,但创业文化氛围薄弱
创业文化氛围不足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部分高校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针对就业困难,如果学校就业率高就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三是对毕业生创业没有信心。认为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成功指数不高。所以不提倡毕业生创业,从而不实行创业教育。四是支持学校实行创业教育的人数少,不能理解创业教育的真实意义,对创业教育缺乏主动性。
(三)创业文化缺乏制度保证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创业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一个健全而完善的创业保护体系可以克服制约创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塑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保护创业者的根本利益和创业果实。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部分高校对于创业文化缺乏制度保障,在人事或创业基础设施的利用上存在不足。从创业文化的社会环境看,目前整体上还不够成熟,如何在现有的国家政策基础上降低创业门槛、减免各种管理费用和税金,使得大学生创业成本降低、企业萌芽后快速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仍需探索。
(四)创业文化在高校无法形成有效机制
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理念存有偏差、创业教育观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并没有明显解释力,各个高校间创业文化建设不能形成合力,校园的创业文化建设脱离社会创业文化,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缺乏本土化基因,创业教育实践同质化严重,政府、学校、社会之间不能形成统一协作的局面等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无法形成创业文化有效机制。
三、、高校创业文化优化对策
随着创业教育要由“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3],作为创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创业文化建设也必须随之优化,积极推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一)增强危机观念,树立创业意识
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就业压力往往会促进创业意识的增强。高校可联合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观念疏导、创业训导,培养学生创业兴趣,从而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
(二)发挥创业舆论作用,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第一,积极宣导创业教育的真实意义。创业不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且应明确创业是人自身价值的最高体现。第二,使用典型引领效应营造创业氛围。开展校园创业之星评选,优秀创业校友评选,选树创业典型人物。第三,积极宣传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提倡创业、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环境[4],激发创业的可能性,使大学生乐于创业、勇于创业,凝聚创业文化精神。
(三)用制度推动创业文化发展,营造文化发展良好环境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办学理念的变革,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保障,需要落实到机制、体制和具体程序上来[5]。按照当代大学的制度要求,围绕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教学组织、创业文化、创业实践、资金保障、质量监控、教师选聘等发面出台政策,从而健全创业教育制度,努力形成有利于创业教育开展的科学机制[6]。还应改革人事、学籍管理制度,允许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创业,增加实践知识。允许学生保留学籍,推迟毕业或者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来进行自主创业。还可以设立创业奖金鼓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热情,促使学生由被动创业变为主动创业。
(四)形成创业文化体系,渗透和传承创业文化精神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创业文化体系,培育以创业为重要特征的校园文化精神。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方面,可举办创业论坛、树立创业典型、制作创业标志、传唱创业歌曲等。在建立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普及基本知识;面向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创业管理、小企业创业学、网络创业指导、新产品开发、证券投资组合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投资运作等选修课,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的专项知识;面向准备创业的学生,开设SYB、KAB等实战课程,同时通过WKB团队训练、沙盘模拟训练的方式,把知识转化为必要的创业技能。在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师队伍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在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方面,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经验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在加强创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面,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归纳、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理念、措施、文化。
四、小结
文化“化人”,事半功倍。随着中国民众创业的蓬勃发展及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我们认识到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我国高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多维度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事关创业教育成效和创业人才培养质量[7]。因此,大力培养创业文化,优化高校创业文化,使其更好地发挥导向、引领、凝聚作用,从而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益南,齐鹏,朱永跃,创业型经济背景下高校创业文化培育,企业经济 2011,(9).李政,李玉玲,创业型经济的构成元素与发展途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
[2][4]孙峰,王芳,论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4)
[3]孙崇梅,培育全民创业文化推进全民创业――以廊坊市为例,改革创新,2009
[5]娄东生,试论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福建大学学报,2009(6)
[6]林刚,张正彦,论校园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及优化路径,教育探索,2012(2)
[7]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1(1)。
第二篇:关于高校拓宽创业教育途径的思考
关于高校拓宽创业教育途径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重在创新,赢在创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加以培养。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创业者具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高校对创业教育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点,努力拓展创业教育的影响面和覆盖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青睐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创新人格的优秀人才,而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通过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以及与他人交流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全面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掌握主动权。通过创新活动,部分学生也可以为今后走上社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各高校大力进行系统的改革,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构建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由于“创业”的多样性,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计划安排必须依据不同的个体分类和创业目标而定。从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具有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即战略观念、质量观念、特色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从教学内容上,要增加必要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从教学方法上,要改单项传授知识为双向传递,改“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评价指标上,要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合作竞争的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与创业的结合能力为指标来设计相应的考核体系。
2、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各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门类,每门学科里都蕴涵着丰富的创业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即从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侧重创业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知识等内容的渗透,同时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做好课堂教学,在就业教育中贯穿、渗透创业教育。这种渗透式的创业教育一方面能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拓展学科教育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能节约教育时间,优化教学内容。
二、高校决策者应为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1、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培养创业教师骨干。
高校要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基地,必须培养和造就能适应创业教师需要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当好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教师要亲身投入创业实践。他们不仅可以以自己的创业精神感染学生,成为激励学生创新的榜样,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直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并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其可以开发出有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从而为学校创造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高校也可以将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走产业化道路,直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同时,高校还可以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对事物环境、发展的敏感性。
2、开展全校性的创业设计竞赛或创业计划竞赛。
这是一种见效快、收获大、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方式,是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外和我国的创业教育活动大都源于创业设计竞赛。它是根据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开发设计各种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项目,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创业的能力。它主要借助角色性、情景性模拟来完成。这些年来,各级共青团多次成功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这不仅在大学生创业培训、能力培养等竞赛活动方面取得成效,同时在引导大学生开展团队创业实践、进行科技项目转化等实际运作层面上大大推进,为今后就业和创业奠定牢固的能力基础和心理基础。
3、建立大学生创业奖励制度,设立创业基金,重奖好点子同学。
每年评选表彰若干名大学生创业标兵和优秀指导专家,及时宣传报道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事迹,大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优良舆论氛围。设立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解决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资金问题,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学生创业,在学生创业的初始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要鼓励学生通过利用创业计划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设立创业奖励基金。对符合条件并经评估成功创业的项目,给予学分奖励和一次性资金奖励,激励大学生成功创业。
三、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条件,积极搭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创业意志与创业技能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途径。为此,必须实现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维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注重学生创新、创造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例如: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经营,体验创业全过程;还可兴建创业园区,提供学生创业实战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工厂,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
2、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创业大赛。例如:开办职业发展协会,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还可利用该协会,开办“校园创业计划”、“创业风采”大赛、KAB大赛等活动,扩大创业思维在大学生头脑中的渗透。
3、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与服务社会的衔接。高校在走校企联合,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创业教育模式时,为了便于监控和考核,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并做好与企业、社会间的衔接,积极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强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做好创业点子的孵化工作,使创业点子能得到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发展。
4、邀请知名校友做创业报告。优秀校友的成功经历可极大地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几率。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营造创业教育的校园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人文生态环境,它对人的精神、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尤其在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努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帮助大学生塑造优秀的创业心理品质和提升创业能力。
1、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各种形式,贯穿“创业、创新、创造”的主题,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成功的创业资源,组织成功创业报告会、创新论坛等活动,用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决心。广泛宣传创业知识,广泛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强化学生创业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沙龙”和“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
2、开展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开始于创业意识萌发之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如通过课余时间、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求职体验、参与策划、参与市场调查等,帮助学生增强积极进取的创业观念。这些不拘一格的实践形式,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开创性,展示他们的才能,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自主创业、锻炼能力的机会,也培养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创业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3、利用校园文化,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营造了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又增强了学生的个体能力,是现代教育中极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开展创业竞赛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良好载体,它不仅仅可直接产生出一些有生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使其学到了创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实践锻炼,有利于创业氛围的形成;能使学生的学业技术、创新思维、创业活动、人生目标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去“只争朝夕”;为未来更多的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高校还应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办公室、教室要整洁优美,标志性建筑突出学校的办学特点,校园内张贴各种标语口号和指示性标志等都可以表现出学校的创新奋斗精神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广大师生的自豪感、自尊感和创业精神。
5、用校园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启发和鼓舞学生。把创业教育与典型教育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找准创业的目标,通过宣传、学习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介绍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激发学生敢闯、敢拼、敢干的创业热情,通过典型教育,增强学生积极创业的意识,使之受到启发和鼓舞,对毕业后继续创业树立信心和决心。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也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因此,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转换教育机制,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和针对部分有志创业学生的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拓宽创业教育途径,以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强,宇业力.当前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2]陆伟家,张厚军,施险峰.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3]熊礼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陈国光,巫嘉宁,陈铭康.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5]秦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6]尚恒志.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8).[7]张丽,胡明花.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8]费菲.加强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9(1).作者简介:刘永辉(1979―),男,河南新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工商学院正科级辅导员。
第三篇: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延伸,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本文从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目标、内容和作用入手,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四个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以加强学生党建进公寓、利用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公寓文化外部建设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等五个方面为抓手,实现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形成、体现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伴随大学生思想、任职、性格、追求的不断碰撞、磨合甚至互相融合,最终形成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公寓是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大学生平均每天有近一半时间在公寓里度过,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全方位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主要内涵
公寓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定的场所文化,公寓文化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活动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走上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公寓文化具有导向、育人、规范、激励等多项功能。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公寓全方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经常走进学生公寓,与学生进行思想、人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问题面对面交流,克服了开大会、作报告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拉近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距离,使大学
1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教育工作变得更加亲切,效果也更加明显。[1]同时,学生党建的许多日常工作都可以依托公寓这一平台来实现,使得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加务实高效。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行为习惯养成、人格塑造、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将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重要影响,这更加突出了优秀的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善于利用公寓文化建设,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文明举止、养成教育、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广博的思想内涵、成熟的实践能力、充沛的创造激情和高远人生追求的一代新人。
二、现阶段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管理,轻教育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公寓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忽视了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他们只把公寓文化看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没有把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来操作实施。[2]同时,许多高校在党建进公寓方面仍然是空白点:无组织机构、无活动场地、无制度保障,学生党员干部在公寓内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重硬件,轻内涵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公寓的硬件设施和基础建设配套日趋完善,后勤社会化使得大学生公寓日常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大学生公寓的硬件非常好,但软件跟不上,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活动室、阅览室、名人名言宣传板等内涵式的精神文化在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建设中尚显不足。
3.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到位
公寓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学生工作部门或后勤物业来进行。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但在实践中,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直接影响到公寓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公寓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公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等。公寓管理亟待科学化和规范化。
4.大学生主动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
在公寓文化建设上,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角色,导致其主体意识不足,加之大学生学习课业任务较重,课余时间少,不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公寓文化建设中;在参与的一些公寓文化活动中,经常出现自己不想参加,但却被要求参加的情况,被动参与过多,久而久之,一些同学会对公寓文化建设产生抵触情绪,参与热情不高。
三、实现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1.扎实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让公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将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根植于学生公寓,对于引导学生党员干部直接面对学生、服务学生,提高其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活跃学生公寓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行为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党建为龙头”思想的指引下,要加强党建进公寓的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和方式创新。
在组织保障方面,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公寓,在楼宇内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学生党总支,以班级若干个公寓为单位成立党支部,以公寓为单位成立党小组,切实保障党组织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条件保障方面,注重大学生公寓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以至完善,在公寓设立阅览室、活动室、宣传栏和公示栏等,切实保证公寓党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制度保障方面,高校可把大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将其纳入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范畴,以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同时要规范各种公寓制度,督促大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方式创新方面,可在公寓内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红色图书漂流活动、党员公寓挂牌和支部民主生活会等活动。
2.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快捷,如何利用网络阵地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抢占大学生思想领域,开展富于成效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是高校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基本都实现了“数字化”,包括网络进公寓、数字化电视进公寓、数字化管理服务、移动通讯网络全覆盖等,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是BBS、网络QQ、手机飞信、微博主要用户群之一。公寓文化建设要突出软件建设,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例如:可以制定大学生公寓上网制度,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生活作息;建立公寓QQ群,管理者和大学生广泛互动,及时沟通,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公寓手机飞信群,定期发布公寓活动、公寓防火防盗安全提示、生活常识、通知要求等等;通过校园BBS、微博,为广大学生提供反映公寓问题、抒发个人见解、形成理性认知的平台。
3.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公寓中心可以成立“大学生公寓自治委员会”,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聪明才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同时,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大学生相互帮助、精诚合作、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以公寓为家,建立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民主、文明、温馨、舒畅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空间,团结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来,使大学生公寓文化成果惠及全体学生。
4.以文明公寓建设为抓手,齐抓共管,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营造公寓文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评比激励、个性化服务和齐抓共管等三个方面。在评比激励方面,要形成文明公寓奖惩制度,积极开展文明公寓、最佳公寓和文明公寓先进学院和班级的评比工作,同时也要把文明公寓评比纳入到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的评比中去;在以人为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公寓内大学生学习、娱乐、休闲等场所,同时,高校公寓还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在齐抓共管方面,学校决策层应加强宏观管理,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形成学生工作部门、后勤物业部门、公安保卫部门以及学生所在院系的联动机制,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围绕校园文化主旋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
公寓文化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文化熏陶和思想感染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易引起共鸣,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教育作用。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公寓学生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如公寓文化节系列活动、床头设计大赛、趣味运动会、卫生评比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创造和谐如家的气息,激励广大同学人人树立爱舍如家的良好风尚。[4]
四、结束语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长期不断的建设,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所高校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好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乃至对其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因此,大力开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影响深远,它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国义.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38-139
[2]殷伟敏.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4):62-63
[3] 刘维,王慧琦.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界,2006(8):105-106
[4] 郭邦礼,常伟东.大学生参与学生公寓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9
(6):87-89
第四篇: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及终身学习体系目标的提出,教育领域的现代化改革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促进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满足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内容。分析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并论述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系,旨在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玉,赵丹,冯志强.思政教育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8(3).[2]王康.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契合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6(17).[3]廖若宇.探究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融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4).
第五篇:浅谈大学生创业途径
浅谈大学生创业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创业的含义。创新创业与通常意义上的创业有所不同,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创新的本意有三层含义: 更新;创造新东西;改变。基于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的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被称为创新创业。创业与创新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如若忽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创业的视野和层次都会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创新是创业的关键。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水平与创业人才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础,创新创业能力体现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落实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提升就业收入水平,延缓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提高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数量和效率的过程,同时还可以推动高校更好的进行产学结合。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目前各高校基本还没有配备专职的创新创业培训指导教师,现有的教师基本都是由专业教师或学生辅导员兼职担任。由于现有指导教师大多未受过专业培训,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没有个人创业经验,与社会缺乏多方面的沟通渠道,因此在创新创业培训过程中往往是纸上谈兵,只能传授一些书本上得来的知识,不能给予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有效的实践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个人自身素质<期刊之家QQ2742238827>与业务水平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
(二)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条件和能力欠缺。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是一种普及化的教育。目前在校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学生从小接受的都是应试化教育,成长环境相对封闭很少接触社会,对社会现实知之甚少。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必要的企业管理、法律制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储备,对创业所需要掌握的公司法、经济法和税法等相关内容知之甚少。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的不利因素。(三)大学生创业脱离社会实际,缺乏创新性元素。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多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个人周边社会生活的感知为出发点进行项目设计和构思,缺乏对国家产业相关政策宏观面的理解和把握。大学生创业大多没有经过严谨的社会调研、数据采集分析、盈利模式的设计选择等必要的准备,创业的内容也很少涉及技术创新,大多停留在淘宝店、简单的生活服务类项目,品牌、管理、经营模式都缺乏创新,创业项目大多趋同,这也是造成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四)创业成本较高缺乏社会资金支持。创业是艰辛困难的,每个创业实践项目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创业者还必须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创业初期由于大多数项目得不到社会资本的支持,启动资金基本来自创业者的家庭或个人商业借贷,创业者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创业失败就有可能造成他们难以承担的后果。在校生休学创业失败,他们一般都不会选择回到学校再继续学业。毕业生创业失败,他们将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和待遇。(五)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愿意自主创业。由于学生没有接受到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各部门大多还停留在老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上,没有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行动机制和制度。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做好整体设计及各部门协调工作。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这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以往创业教育的主要区别。高校应把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育做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高校应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创业的社会新动态,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多提供实践机会以增加教师和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战经验。学校内部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各部门要重新整合、出台相应配套措施,要做到定期进行沟通交流、与时俱进。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师多以校内教师兼职担任,大多是由专业课教师或学生工作辅导员兼任,人员不稳定、缺乏实践经验这些因素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应该打造一只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兼职人员要聘请社会上的企业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创业成功的人士,要做好专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在师资队伍中专职教师主要传授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方法,社会兼职教师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了解创新创业最新信息、做好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教师。(三)加强宣传引导,促进学生观念转变。<期刊之家QQ2742238827>大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创业意识不会凭空产生,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中通过各种手段多做宣传,尤其要加强成功案例的宣传,多组织经验交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学生在学校能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文体活动等各种形式接受有效信息,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的萌发。
(四)在教学活动中加强课堂与实践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之外加强实践环节。首先可利用专业教师专业上的优势牵头组建科技社团,学生可通过参加科技社团活动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其次还要利用好校内已有的“众创空间”、“创业中心”,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创业报告会、创业计划大赛,挑选优秀项目扶助实施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深入思考,使学生逐渐把握创新创业的科学规律和创业成功的经验。
(五)引入社会力量,协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学校可以聘请技术专家、投资专家、企业经理、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学生的创业指导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创业过程中及时沟通指导;企业可以把需要解决的难题作为任务融入大学的科研和学生创业过程中,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或股权激励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为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场地支持;学校还可以将企业孵化器、财务公司、法律服务机构等社会机构引入校园,为在校学生创新创业做好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