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目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建设及其对策-管理类毕业论文
题目:
XXXXX大学行政管理开放本(专)科
毕
业
论
文
浅谈我国目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建
设及其对策
分
校: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一、当前影响和制约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 2
(一)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 2
(二)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不及时………………………………………………… 2
(三)贯彻落实缺乏足够的监督力……………………………………………… 3
(四)追究问责的力度不够硬…………………………………………………… 3
(五)宣传教育不到位…………………………………………………………… 3
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3
三、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4
(一)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4
(二)围绕规范和约束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4
(三)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4
(四)围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5
四、我国目前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建设的对策…………………………………… 5
(一)建立反腐倡廉的制度文化………………………………………………… 5
(二)建立健全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相配套的相关制度……………………… 6
(三)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7
(四)加强制度执行的问责机制建设…………………………………………… 9 参考文献…………………………………………………………………………… 12
[中文摘要]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又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保障。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努力形成一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反腐倡廉有效工作机制,是顺应反腐倡廉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新拓展。
[关键词] 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建设;
浅谈我国目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建设
及其对策
党的十七大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指出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治本之策,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障作用是新时期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为抓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腐败案件的发生与制度有关,很多腐败分子钻制度的空子和漏洞,制度的缺失和有制度不规范执行已成为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根源。
一、当前影响和制约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
(—)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
靠制度反腐,是有效预防腐败、构建惩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在一些部门和单位,有少数党员干部对此认识不足,有的认为抓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没有多大实质性意义;有的认为制度建多了,条条框框束缚了手脚,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有的认为制度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职能部门不必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务虚的工作;极少数领导干部从方便需要的角度出发,不愿建、也不想执行对自身进行监督制约的有关制度。上述种种错误认识的存在,经常出现在腐败分子的剖析材料里,很多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被查处后后悔莫及。
(二)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不及时。
很多单位建立了不少制度,但有些制度的缺陷比较明显:一是缺乏系统性。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对发生过问题的部位或对一些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制定的相关制度较多,而对部门整体工作如何通过制度的设计来预防和治理腐败,则显得不够,往往使腐败分子仍可“曲径通幽”。二是缺乏针对性。有些单位看似制度很多,但真正管用的制度不多,实用价值不大,难以付诸实施,往往存在形同摆设的现象,未能达到制度建设的目的。三是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单位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出于应付需要,制定的制度大多是原则性的要求,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实践中难以组织实施。如“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很多单位都没有量化的刚性要求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客观上给一些腐败分子
留有可乘之机,使其打着“制度”的旗号办着不制度的事。
(三)贯彻落实缺乏足够的监督力。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严格的制度不执行,就会形同虚设,甚至产生反作用。当前,一些腐败问题频频在某些领域发生,并不是这些领域没有这方面的制度,而是有制度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从而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一些单位和个人视制度为无物,头脑中没有制度概念,按自己意志行事,经常违反制度办事;有些单位和个人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有利的制度就执行,无利的制度就不执行;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单位的“一把手”不带头执行制度,却相反的最先破坏制度,这是制度的最大“天敌”。
(四)追究问责的力度不够硬。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谁违反了制度谁就要受到责任追究。但在实践中,有不少部门和单位对违反制度的情况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对于一些轻微的违纪违规行为过于较真会影响工作,不到严重违法违纪不予理会。有的单位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不量化具体的惩戒标准,笼统地称“严肃处理”,结果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五)宣传教育不到位。
少数党员干部不按制度办事,违法乱纪实施腐败行为,从深层次上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党员干部对制度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没有形成对制度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是由于基层群众不知道有那些制度、如何才能有效地对党员干部实施监督制约。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制度在贯彻落实方面的宣传教育不够到位。很多部门和单位对制度的建立相对较为重视,但对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够重视,有的往往停留在纸上,没有把制度作为一项强制性要求和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加以宣传教育和引导,以致不少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制度的熟悉了解程度不够、对制度执行的刚性认识不足,造成制度的失范,未能达到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
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脱离群众等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严治党的方针、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要求制度化,从制度上确保党的肌体健康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用制度保证党的先进性。
其次,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增强治本效果的客观需要。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是党中央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思路。一方面,制度建设贯穿于预防和惩治之中,预防和惩治必须以制度为依据,照章进行;另一方面,制度建设必须寓于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个环节,预防腐败要靠制度,惩治腐败要靠制度,增强治本效果同样要发挥制度的规范和保证作用,制度是严厉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和增强治本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排除腐败现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扰,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并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更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社会公平,营造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一)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及时解决妨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突出问题。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地区的土地、能源、生态环境等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和最大障碍,因此在反腐倡廉中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以严格的制度落实科学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促使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工作效能,创新发展思路。
(二)围绕规范和约束权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表明,在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最容易滋生腐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取得实效,关键是抓住这些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建章立制。要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①”的权力运行机制为目标,督促各部门排查权力运行的风险点,尤其是人事、投资、财经、监督等部位,找准问题发生的主要环节,有针对性地通过建章立制加以治理和防范。
(三)围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应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领导干部应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①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11-8
看病贵等问题,要进一步规范收费制度,坚决制止乱收费现象,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四)围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只有强化制度的公开,让群众广泛参与和监督,才能保证各项制度有效实行。因此要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在制度建设中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当前要深入开展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工作,积极推广干部选拔任用票决制、干部考察公告制、任前公示制、干部勤廉公示制、村级民主管理制、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发端于基层的经验,加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扎实推进“阳光政府”建设。
四、我国目前反腐倡廉工作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反腐倡廉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们对于制度及其实践的态度、情感和思想的综合体,是以遵守和执行制度为主要目标的先进文化,也是推进制度建设、促进制度落实的最高层次追求。
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化社会,维系社会关系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不是法治而是伦理。以孔孟学说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伦理道德的建构,强调以“德”来教化人生,以“仁”来教化社会,伦理道德既是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对历史上的反腐倡廉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对建构当代廉政文化,促进反腐倡廉,仍具有积极意义。
儒家伦理强调“修身为本”、强调“为政以德②”、强调“民为邦本”、强调“洁身自律”、强调“淡泊名利”等等,对于今天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促进领导干部洁身自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是当我们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对于历代为官者的教育与启示作用的时候,也不能不注意到这样一种事实: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分注重修身为本、为政以德的国度里,历史上贪官污吏多如牛毛,而真正的“清官”寥如晨星。甚至一些饱读圣贤、曾有所作为的改革家,最终也堕入贪脏腐败的泥淖。这一历史事实提出一个严肃话题:伦理道德不是万能的,反腐倡廉更要靠制度。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中更根本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反腐倡廉,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与创新。
事实上,任何一个政党,当它在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如何强化全党的制度意识,把制度建设放到重要地位,以健全的制度防止党的成员腐败,这个问题都被尖锐地提到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要位置上来。作为一个与13亿人民的命运息息 ② 孔子.论语.为政第二.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1
相关的执政党,我们党队伍庞大、责任重大,制度问题在党执政过程中一直是影响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否具有健全的制度,是否具有强烈的制度意识,是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保持本色、为民执政、廉洁执政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建立健全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相配套的相关制度
一是废止已经过时的。对既有的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认真进行清理,凡中央和省、市已经废止的坚决予以废止,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予以废止,与现行反腐倡廉有关规定相冲突的予以废止,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予以废止。二是修改不尽完善的。专项性制度强调系统化,适时出台相关配套文件规定,明确制度执行的主体、规范的对象和内容、操作的程序以及违反制度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等,使之形成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实体性制度注重程序化,研究出台相关操作规程,保证制度实现“软着陆”。原则性制度突出具体化,细化目标措施,量化刚性要求,使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规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加大了反腐倡廉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不可否认,腐败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治理,反腐倡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土地审批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公共工程建设、企业重组改制、金融等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腐败案件增多,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之风屡禁不止,尤其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发生的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影响恶劣。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呈集团化、高层化发展态势。这种现象深刻警示我们,探究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不仅要着眼于制度外,即从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因素及其教育方面寻求原因,而且要着眼于制度内,即从干部选拔制度、干部管理制度、权力分配制度、权力制约体制、权力监督体制以及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寻求原因。某些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有所蔓延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
1.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③ 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是产生官僚主义以至导致腐败现象的根本制度原因。对此,邓小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说:“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多数办事的人无权决定,少数有权的人负担过重,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趋势,必然要求改革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应当承认,这方面的改革很不彻底,以往的改革对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没有构成多大的冲击力,甚至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一些领导干部在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效率等重大问题上存在认识误区,或者把高度集权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等同起来,热衷于个人说了算,或者把发扬民主同提高效率对立起来,借口提高办事效率而 ③ 薄贵利.从高度集权走向合理分权.北京.学习时报社.2003-8-4
忽视甚至排斥民主。剖析一些领导干部腐败案件,几乎无一例外不是从权力过于集中、个人说了算的领导体制开始蜕变的。
2.缺乏民主的用人制度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方面的漏洞,是使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又一制度根源。这几年,中央加大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力度,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还存在着某些障碍和漏洞,不少腐败现象,追根求源,很大程度上与用人不当、缺乏民主监督有着内在联系。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屡禁不止;一些腐败分子有恃无恐,甚至东窗事发还把希望寄托在某些“后台”、“靠山”身上,置民意与法律于不顾。如此种种现象,足见不良用人制度危害无穷!用人制度的核心在于民主,这就是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增强选人用人的民主性,让民意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化力量,把干部选拔任用真正置于阳光之下。
3.尚不彻底的问责机制 大凡重大责任事故,背后一般隐藏着腐败,这几乎是一种规律。这些年中央加大了对干部的问责,出台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④,这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化成果,但是应该看到,目前的干部问责制度还很不彻底。比如,关于问责的内容,中央《暂行规定》侧重于发生重大事故,而对那些虽未导致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要不要进行问责?再比如,对被问责的领导干部重新起用,除了党委组织部门进行考察审批之外,要不要听取人大、政协以及广大群众的意见?要不要经过法律程序?如此等等,都尚需进一步完善。总之,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不仅要依靠党组织的作用,而且要增大民主的力量和法制的力量。只有从制度层面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观点,才能真正做到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领导责任看得重于泰山,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减少和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以上所列,仅是当前表现明显、人们比较关注的制度和体制上的障碍与漏洞。仅此几点足以进一步证明:“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权力过于集中又得不到有效约束,关键是有些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制度落实得不好。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健全制度很重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更为重要。”
(三)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所谓制度,是旨在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各社会成员必须遵循并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所谓反腐倡廉制度,是旨在预防和惩治腐败行为、促进领导干部清正廉 ④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被告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北京.新华网.2009-7-12
洁,要求一切掌握着公权的领导干部必须自觉遵循并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反腐倡廉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体系性。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相关制度及其体制构成,是一种制度体系,包括干部教育制度、干部选任制度、权力制约制度、权力监督制度、干部问责制度、预防腐败制度、司法惩治制度以至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等等。(2)覆盖性。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覆盖全体掌握着公权的一切领导干部及其所管的人与事,不应有制度空白和漏洞,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殊人员存在。(3)强制性。制度如同法律,一旦形成,所有人必须无条件遵循,制度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制度的有效性,缺乏强制性和执行力的制度形同虚设,甚至会带来更大隐患。以上三个基本特征,也是增强反腐倡廉制度效应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不断完善制度的体系性,扩大制度的覆盖面,增强制度的制约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才能有效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根本性、基础性的决定作用。适应反腐倡廉惩防体系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当前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向一些“热点”、“难点”和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延伸,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制度体系的创新。
1.加大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改革和预防腐败的力度 中央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的一系列办法,表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抓住了源头和重点,但是这方面改革与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不可低估。选人用人方面的漏洞是最大的漏洞,选人用人方面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方面,重点是扩大民主,使各方面优秀人才通过民主的公开的竞争脱颖而出,使一切干部的选拔任用都通过制度化运作置于阳光之下。要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从制度方面防止和杜绝“小圈子”等任人唯亲、任人唯派问题;要不断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干部考察制度,增强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增强干部考察的严肃性和准确性;要严格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防止用人失察失误,严肃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用制度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用制度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切实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公信度和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的制约力。
2.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预防腐败的力度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从源头上防止权力对市场的渗透,是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创新的一个重点问题。人民群众对此极为关注,不少腐败案件是与政府部门行政权力过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以及“后危机时代”,国家投资数额大、项目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支出大幅度增加,在这样一种特殊形势下,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和公共资金的监管,就具有更加迫切的意义。当前尤
其需要加大以下领域制度建设和创新力度:一是要加强公共工程项目的监督,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资的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用完善的制度确保每项公共工程都成为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和安全工程。二是要加强民主和社会事业领域公共资金的监管,用完善的制度确保来自于人民的公共资金切实用于改善人民福利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决防止公共资金被截留和滥用。三是要推进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的制度建设,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防止公共资源配置尤其是国有土地资源和矿业资源成为权钱交易的工具。
3.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预防腐败的力度 财产资金管理和使用是反腐倡廉的一个重点领域,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完善财政预算制度,推进预算公开透明,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防止财政流向中的漏洞,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点。一是要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的预算制度体系。二是要切实推进财政预算公开,通过各种渠道接受社会监督。三是要彻底清理“小金库”,确保国家财产不被少数人占为己有。
4.加大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和预防腐败的力度 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占有和使用公共资源、垄断资源较多的部门,是腐败易发多发领域。近年来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腐败案件时有发生,产生恶劣影响;一些垄断行业薪酬过高,与其他行业职工收入差距过大,负面作用日益凸现。这些问题,尖锐地提出了加大国有企业和国家金融机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力度的任务。一是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部门、职工代表大会等方面的制度性作用,形成制度化的合力。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领导人员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增强透明度。三是合理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和高层管理人员基本年薪,使其收入与本企业职工收入保持合理比例,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领导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收入公开制度。
5.加大高等院校领导体制改革和预防腐败的力度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领导干部腐败案件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才”摇篮、“学术殿堂”被权钱交易污染,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更具特殊性。高等院校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根本原因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的领导体制和日趋行政化的办学行为。当前加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已刻不容缓。要切实加快高等院校“去行政化”改革力度,真正实行专家治校;要切实加大在基建、教材、招生、采购等关键环节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体系和监督程序。
6.加大司法管理体制改革和预防腐败的力度 司法不公、执法偏咎,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权益,甚至危及社会安全,这是司法管理制度中的最大弊端与漏洞,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的重中之重。要切实加强对司法活动的制度监管,健全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司法公正。
(四)加强制度执行的问责机制建设。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⑤”。制度建设的效用,在于制度的执行力,而制度的执行力则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既是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而加强制度执行的力度,从根本上将制度执行下去,也是制度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关于制度执行的问责机制的建设,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监督检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须产生腐败。要抓紧制定完善党内监督、党内决策监督、党内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形成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要在监督上实行“一个前提,两个结合”。即要以干部自我监督为前提,以上下监督和内外监督相结合。同时,要结合开展执法公开、政务公开活动,设立“举报箱”,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要进一步扩大监督的范围,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让“红灯”亮在越轨之前,让权力动行在“阳光”之下,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第三,以探索源头防范的管控体系为重点,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腐倡廉的治本之策。要着力防范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认真查找制度和管理方面的漏洞,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要加强日常管理和业务制度建设,将廉洁从政的各项要求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切实从源头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第四,以查处腐败案件为重点,加强惩治制度建设。要以惩治制度建设为依托,准确研判新形势下腐败案件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完善惩治腐败的制度规定,明确法纪“红线”,科学界定违纪违法行为,减少违纪违法者利用制度漏洞对抗组织调查、掩盖事实真相、逃脱应受惩罚的可能性。要健全“四项机制”:即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举报、信息反馈、督查快办、协调疏导等功效;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查处机制,提高查处大要案能力;健全案件协调机制,强化纪检监察、公安、检察、审计等部门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形成有效的惩治合力;健全惩防并举的机制,做到查处案件与完善制度有机结合,始终保持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2.增强执行力,维护反腐倡廉制度的严肃性 再好的制度,离开执行还是一句空话。一是坚持把制度执行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制度执行摆在突出位置,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完善保障制度执行的程序性规 ⑤ 张居正.明朝那些事5.中关海关出版社第一版.2008-12-1
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不仅要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调动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而且要有专门力量具体抓,保证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二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制度贯彻执行。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每项制度都要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范围,对不认真组织实施,致使政策、制度、措施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要按党风廉政责任制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三是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制度规定,发挥模范执行制度的表率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在执行制度上既率先垂范、又敢抓敢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四是要把好执行效果的评估关,检验制度的科学性。要科学设立绩效评估指标,对出台的有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政策、制度、措施的实施效果做出客观评估,用实践来检验制度的科学性、正确性。五是切实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坚持有纪必依、执纪必严、违纪必究,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3.增强创造力,强化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系统性 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及时研究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新任务,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在制度创新中,注意抓好法规制度的系统配套,既重视基本法规制度建设,又重视具体实施细则完善;既重视实体性制度建设,又重视程序性制度配套;既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又注意与国家法律法规协调配合;既重视中央立法,又重视地方立规,更要重视部门制度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做到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当前,尤其应针对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特点,按照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适应、重大举措相配套的要求,配合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来改革创新,在群众最不满、最关切、最盼望的地方加以推进。同时,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理论研究,把握反腐倡廉建设规律,不断探索总结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鲜经验,实现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统一,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借鉴国外防治腐败的有益经验,不断推进制度系统创新,从而保证反腐倡廉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在1992年南方重要谈话⑥中,邓小平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措施正确与否的著 ⑥ 邓小平.苏台仁.邓小平生平全记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第1版.2009-10-1
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准,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是否得到持续发展。”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对于任何一项改革来说,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都是不可分割的,生产力是基础,是直接标准,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要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人民利益标准是根本标准。“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党风廉政建设状况如何?反腐倡廉建设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用人民利益标准来检验。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放心不放心,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的最根本标准。
以人为本的改革目标、改革动力和改革标准,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政治体制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能否真正坚持这一核心价值,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的成效。
一个个高官落马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千里江堤毁于蚁穴,万丈高楼从地起,一张强大的“护廉网”,构建起制度反腐的铜墙铁壁,掷地有声的反腐宣言,昭示着党中央坚决治理腐败问题的决心和意志。构建铁一样的反腐制度,让反腐执行“掷地有声”,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反腐倡廉是民心所向,民心所求,一个国家只有反腐倡廉的工作做得更好,老百姓才觉得这个国家更有希望,更有生命力,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十六大报告.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11-8 [2]孔子.论语.为政第二.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3-1 [3]薄贵利.从高度集权走向合理分权.北京.学习时报社.2003-8-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北京.新华网.2009-7-12 [5]张居正.明朝那些事5.北京.中关海关出版社第一版.2008-12-1 [6]邓小平.苏台仁.邓小平生平全记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第1版.2009-10-1
第二篇:浅谈我国目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建设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目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建设及
其对策
党的十七大对反腐倡廉工作提出“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指出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治本之策,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障作用是新时期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为抓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腐败案件的发生与制度有关,很多腐败分子钻制度的空子和漏洞,制度的缺失和有制度不规范执行已成为产生腐败行为的重要根源。
一、当前影响和制约制度建设的主要因素
(—)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
靠制度反腐,是有效预防腐败、构建惩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在一些部门和单位,有少数党员干部对此认识不足,有的认为抓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没有多大实质性意义;有的认为制度建多了,条条框框束缚了手脚,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有的认为制度建设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事,职能部门不必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务虚的工作;极少数领导干部从方便需要的角度出发,不愿建、也不想执行对自身进行监督制约的有关制度。上述种种错误认识的存在,经常出现在腐败分子的剖析材料里,很多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被查处后后悔莫及。
(二)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不及时。
很多单位建立了不少制度,但有些制度的缺陷比较明显:一是缺乏系统性。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对发生过问题的部位或对一些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制定的相关制度较多,而对部门整体工作如何通过制度的设计来预防和治理腐败,则显得不够,往往使腐败分子仍可“曲径通幽”。二是缺乏针对性。有些单位看似制度很多,但真正管用的制度不多,实用价值不大,难以付诸实施,往往存在形同摆设的现象,未能达到制度建设的目的。三是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单位不从实际出发,而是出于应付需要,制定的制度大多是原则性的要求,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实践中难以组织实施。如“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很多单位都没有量化的刚性要求和具体的操作办法,客观上给一些腐败分子留有可乘之机,使其打着“制度”的旗号办着不制度的事。
第三篇: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 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 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 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 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 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 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m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 66 微克/m3。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也给全球环境以及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 大气污染导致酸雨的形成,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加重,环保总局近日公布的 《200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04 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出现酸雨的城市有 298 个,占全国 527个统计市(县)56.5%。全国的降水年均 pH 值小于 5.6(酸雨)的城市达 218 个,占统计城市的 41.4%。与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城市比例增加了 2.1 个百分点;酸雨城市比例上升了 4 个百 分点,其中 pH 值小于 4.5 的城市比例增加了 2 个百分点;酸雨频率超过 80%的 城市比例上升了 1.6 个百分点。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1.5亿亩减产,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54亿元。下图为酸雨危害:
2〕水资源和水环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文件公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之一。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所以,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水资源具体现状如下:
*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
* 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 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见下图;
*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从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等主要污染参数来看,水质情况普遍不好。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河段悬浮物超标现象普遍,主要污染物是耗氧的有机物和氯化物等。
*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的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藤湖、松花湖、洱海。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磷、氮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 城市中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流经主要城市的70%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逐年递增,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生活污水加上化肥和农药中氮、磷的流失,促使了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 * 50%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 地下水因过量开采,形成地面下沉和水质恶化; 我国四大海域(东海、渤海、黄海和南海〕的近岸海域污染加重,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污染普遍超标。3〕固体废弃物
* 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 *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废弃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2%,全国有2/3的城市陷于垃圾围城。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
* 全国有1/4城市垃圾粪便不能日产日清。
4〕环境噪声
* 我国噪声污染较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 *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
* 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 * 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
5〕乡镇工业污染排放惊人
* 我国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国污染排放总量30%,局部地区占50%以上;* 全国已有2/3的河流和1千多万公顷土地受乡镇企业污染;
* 小造纸、小印染、小电镀、小化工、农药、小制革、小酿酒、小化肥、食品等使农林地区的水受到严重污染;
* 小冶炼,如土炼硫、土炼砷、汞等导致周围区域植被死光,成为生态死区; * 小土焦、小水泥、石棉等行业造成大气污染。
6〕土地资源
*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5;
* 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上升;
* 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 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在继续吞噬大量耕地。目前全国受盐碱化威胁的耕地约有1亿亩,受沙漠化威胁的农田近6千万亩,见下图:
* 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cm厚地表土,所流失的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氮磷钾含量。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由于不合理耕作和植被破坏造成的;
* 我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达1亿多亩。被重金属镉污染的耕地有20余万亩,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被汞污染的耕地有48万亩,涉及15个省21个地区;
* 大量使用农药使土壤有毒物质含量加大,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害虫天敌和有益动物; * 由于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用后不加回收,废膜已成为我国新的土壤污染物 7〕草原资源
* 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然而,由于风蚀沙化、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致使草原严重退化。草原退化面积达9千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中国百亩草地产肉量只25.5公斤,产奶26.8公斤,毛3公斤,仅为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1/27,新西兰的1/82; * 预计到2000年,草原牧草产量可能比目前下降30%。8〕森林资源
* 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3%,居世界第121位;
*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约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
* 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在过去四十年中由1300多万亩减至367万亩,森林覆盖率也由26%降至7.2%。由于大量垦荒,种植橡胶等,热带雨林被砍伐面积达500多万亩,其中利用292亩,200万亩被沦为不毛之地;
* 我国宝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5千平方公里;
* 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 * 酸雨带来的酸沉降正在导致大片森林衰退消失,森林受害面积128.1万公顷,年木材损失6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约54亿元。
9〕近海环境
* 我国的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是与大中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入海污染物中来自陆上的占80%以上;*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区中,近岸海域石油类污染普遍严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部分近岸海域水质和底质的重金属污染也比较严重。1990年,在中国沿岸海域从南到北相继发生赤潮34起,为1961-1980年平均值的30倍;
* 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沿岸、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滩涂大片荒废,海水养殖污染损害事故不断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几亿元; *近岸海域以有机物污染和石油类污染为主要类型的污染有加重趋势,沿海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加速海洋环境污染由沿海城市毗连海域向沿海农村近岸海域扩散;
* 中国近海长期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致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种群生态衰退,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休养生息,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将难以恢复其再生增殖能力;
* 南海的珊瑚礁和红树林近年来被开采砍伐,不仅破坏了这些宝贵的资源,而且使红树林和珊瑚礁鱼类失去生存环境和营养供应地,种群也在消退;
* 若对江豚、海豹、海龟及玳瑁等珍稀动物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它们有在中国近海逐渐消退的危险。10〕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 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被子植物24500多种,裸子植物236种,苔藓植物约2000种,蕨类植物2600余种,植物药材4773种,淀粉原料植物300种,纤维原料植物500种,油脂植物800种,香料植物350种,已开发利用的真菌800种。我国特有的植物约有200个属(万余种〕。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台湾松、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 中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水稻、大豆、谷子、黄麻等20余种作物起源于中国。中国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核桃、野板栗、野荔枝、野龙眼、野杨梅、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叶、野苹果等,是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中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50多种,果树品种万余个;
* 中国动物种类约10.45万,占世界总数的10%。脊椎动物4400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其中两栖类210种,爬行类320种、鸟类1186种、兽类500种、鱼类2200余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13%、5%、7%、10%。昆虫约10万种;
* 中国有鹤类9种、雁鸭类46种、食肉类54种、雉类276种、灵长类190种; *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就占156个种; *近50年来,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许多重要药材如野人参、野天麻等濒临灭绝。《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确定珍稀濒危植物354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43种,三级203种;中国近百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暨豚等20余种珍稀动物又面临绝灭的危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75种,其中一级96种,二级161种。丹顶鹤、台湾猴、扭角羚、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红雉、扬子鳄、中华鲟等属于我国100多种珍稀动物之列;
* 全国自然保护区763多处,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殖场106个,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7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618.4万ha,占国土面积的6.8%。11〕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
*近40年来中国的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80年代的年均气温值比前30年的平均气温值高0.21摄氏度;
* 气温增高可增大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中国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的危害;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高温季风气候的影响,可能导致台风侵袭沿海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从而加重沿海地区的风灾和暴风洪涝灾害;
* 气候变暖可能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
* 气候变暖将会造成海平面上升,这对三角洲地带和平原沿岸危害最大,而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密集、比较发达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必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政策
我国的环境管理政策核心是采取防范措施和加强环境管理,办求不产生或少 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一、主要措施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 展。
3、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 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二、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将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府 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3、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 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 5 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三、实施环境技术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
1、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 艺和设备实行限期淘汰;
3、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改善水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
根据我国政策,针对水资源水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进行重点的论述: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换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规定的要求,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全国水资源规划体系。组织开展水功能区的划分和控制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工作;做好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监测和评价工作,审定江河湖库等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及时发布水资源状况公报;维护江河湖库水资源的使用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使水的资源属性与环境属性相统一。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排污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以控制进入江河湖库的污染物。将排污总量指标层层分解,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计划,组织制定辖区内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排污总量指标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同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与管理,控制退水中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规定指标。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适时适度调水,改善湖泊水质,防止湖泊富营养化。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状况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当前应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作用,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强化水污染治理力度,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改善流域水环境,加强地下水的保护、抑制超采区地面沉降。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重点加强现场测试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在有条件地区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近期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3、要大力做好节约用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工作
当前,国用水浪费严重,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4,而很多国家已达到0.7~0.8; 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l03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 国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因此,要下最大的决心,做好节约用水工作,要把节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节水灌溉为重点进行灌区建设。节水工作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讲求实效、农民欢迎的原则。要把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要大力提倡清洁生产和污水资源化。目前可将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作为低质水源,用于火力发电厂的冷却水、炼铁高炉冷却水、石油化工企业中一些敞开式循环水等,在石油开采中回用水还可用作油井注入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而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较低,可用于农田灌溉;处理后的污水还可用于地下水回灌,用于养殖水生生物,用作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水源、旅游水和景观水等。
4、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
依法治水,是改善 国水环境的关键所在,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的力度,强化取水许可的管理,严格控制取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用水,还要对退水水质进行严格管理。对新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单位,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必须提交取水和退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审批手续。对逾期仍超标排污的单位和企业,要坚决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要尽快修改《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理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内外关系,制定流域及区域各种配套法规,如:《供水水源地管理办法》、《水资源保护条例》、《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和《保护水资源经济补偿办法》的起草工作,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另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对治污的投资比例提出明确规定。
5、团结协作,科学治理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水资源保护是目的,水污染防治是手段。两者均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存在着区域管理难以解决的矛盾。因此水利、环保、农业、城建等各部门团结协作是治理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组织保证,应各司其职,各用所长,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调度。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自然、社会、环境诸多因素,提高治理措施的科技含量和理论水平是当务之急,应逐年安排关键问题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指导治理工作。
第四篇:我国目前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
自然辩证法作业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姓名:朱学玲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农业工程
班级:自然辩证法2班
我国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并且有超过一半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或者直接从事农业活动,但是目前我们的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和速度,还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我们应该分析者其中的原因,并找到改进的措施,加快我国的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这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农业机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正文:通过这一个学期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老师的讲解、阅读有关文献和案例教程,让我学会了懂得了辩证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提高了运用之前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我的专业是农业工程,设置在机电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根据科学问题的来源中,科学问题来源于社会需要同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问题,现就我国的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问题做简单的分析,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搜集和整理材料给出相应的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各个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竞争。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因特网技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前沿信息,已经成为各个领域迫切实现的目标之一。
农机化信息工作是农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农机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农机化信息体系将在加强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农机化新技术、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机销售和作业服务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到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加大力度开展农业机械科技信息工作,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大方向、大趋势。然而,信息化在农村还没有得到普及,通过信息化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还没有被提上一些地区政府的议事日程,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必须研究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自然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指出,科学具有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和继承发展性。理论要在实践中获得检验,自2010年去冬今春以来,我国华北、黄淮地区持续干旱少雨,如果旱情继续发展,将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虽然2月份北方地区有较大范围降雪,但并未根本缓解旱情。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各地区的农机灌溉、跨地区作业及其相应情况的及时交流和反馈,为抗旱工作的尽快和有效展开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机械信息化便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优越性。
一、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机信息化系统是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加强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是搞好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基础。因此,迫切需要
畅通信息通道,扩大信息来源,广泛应用现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的整体效能,以适应全国农机化管理的需要,提高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提供高品质、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连接、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各级政府合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在信息传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各个领域的今天,能否提高信息化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全国农机未来的综合竞争能力。
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机化条例的需要,如今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得到了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的支持,从而有法可依,体现了加快建设农机化信息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农业生产者的需要,通过信息化服务,可以将致富信息及时的送到千家万户,为农民打开了解农机政策、信息的窗口,是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几块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有效的回避市场风险,综合利用资金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1]。
二、农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信息网络服务也进一步展开,但由于我国的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农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农机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的财政困难,资源投入不足。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经认识到了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地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很原始的阶段,认为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计算机打字、上网,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几个网页。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是实施还太早,对农业的发挥在那作用还很不明显,存在着等待和观望的态度。从而造成本地与信息化建设先进的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投入方面,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政策、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题。
2、农民素质低,信息网络人才缺乏,不能满足当前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到目前为止,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还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农机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机化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机科技知识的专业人
才,能为农业机械的管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等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机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机化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机化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3、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缓慢,对开拓农机化信息服务市场缺乏研究,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正如我们在自然辨证法中学习到的,科技发挥在那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农业机械化信息系统由出现、开始运作到成熟也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4、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信息发布、传输滞后。一是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由于大部分地区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沟通手段。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梗塞”现象。二是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简报、报刊、集市、会议、讲座等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因而无法解决“梗塞”现象。三是在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级涉农机构、兄弟地市、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此外还有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具落后等。很多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搜集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对农机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决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管理事物搬上计算机网络,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工作流程的整合与优化重组,打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农机信息化建设中要统一认识,工作到位,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支持信息化建设,并大力推广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使之应用于生产,变成现实生产力。
2、加强建设,推动农机信息化进程。任何体系的争产运转,离不开支持它的软、硬件设施。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的软件是指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是人才。人是整个自然系统的主宰者,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认得思想和素质更是直觉决定了事情的进展速度和前景如何让。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现状,要采取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放入需要,从而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为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业化信息系统。而农
业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就是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多元投资机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力的推动农机经营管理方式和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但是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机又是个弱质性行业,因此,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响应“唱戏”的格局,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2]。
在加强领导和多渠道筹集资金方面,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应该有组织、有步骤的进行,形成由上而下的组织体系,比如各地农机管理部门一把手作为组长形成领导小组,对农机信息服务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监督。利用现有的通讯办公设备进行改造,可以节省很大一笔投资。而且可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来筹集资金。
3、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为了提高信息质量,要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的采集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各基层农机部门办公设备落后,信息人才缺乏,与农机用户、市场及厂家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农机动向,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流途径,从而造成信息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才体系,是当前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应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基层群众的信息反馈,同时与国内外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农机信息的加工是连接信息采集和发布的中枢,起着关键的桥梁纽带作用,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农机化信息处理质量的高低,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虚拟技术、GPS等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信息的发布时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快捷的信息发布系统是信息价值得以充分利用的保障,信息只有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机用户和生产经营者手中,才能发挥其实效性,让农机用户和生产经营者从中得到实惠[3]。
4、完善工作规范,保障农机化科技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农机化科技信息工作必须制定完整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以实现信息工作和信息网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发挥农机化信息网络的作用,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频次;实现信息收集渠道系列化、适时适用化;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网的作用,加强网络互联、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日常工作中要提高电子化办公的比重;省级要做好对上级部门的信息汇报、对下级工作的信息指导作用、市县级要做好对基层部门及农民的信息提供与反馈作用。
加强信息网络宣传,向农民宣传当地的或者是适合当地农业需求的农机化信息网站,让农民尽可能的登陆内容全新、信息可靠、质量高的农机化信息网站,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化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农机化信息工作进一步更深入地开展,有利于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机械信息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四、对未来的展望
目前,美国的农业是集机械化、自动化、遥感遥测及计算机网络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其形成了庞大、完善、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制度和体系。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日趋完善,使农业信息化达到了科学、协调和效率高的新水平。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农业也可以利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机械化信息系统平台,优化农机管理事业,从人实现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利伟;张义俊;刘文艺;李保谦。农业机械信息化的现状和建议。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5年 10期。
[2] 李兴旺;张士明;李宗岭。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农业装备技术2009年06期。
[3]张扬。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论自然辩证法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广西农学报,2007年03期。
第五篇:我国反腐倡廉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反腐倡廉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
权力异化被视为腐败的根本特征,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度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一种动态的完善过程,制定并执行制度必须经过实践的严格检验,永远没有完成时,进行时是常态。源于实践的制度必须透过实践活动才会使制度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极强的操作性,才能实现制度的稳定性、根本性和持续性等属性特征。紧密结合反腐败的新举措,将丰富的反腐败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从而巩固反腐败实际成果,这既要将反腐败工作实践上升固化为制度,又通过制度出台规范行为,推动源头治腐。因此,从理论上将反腐败实践经验进行凝练概括,并将其规范化转化成制度,进而将实践精神注入,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使反腐倡廉制度更加科学严密。
关键词:反腐;倡廉;对策
目录
摘要..................................................................................................................................................1
一、我国反腐败面临的问题...........................................................................................................3
(一)窝案串案数量持续上升...............................................................................................3
(二)腐败形式更为复杂隐蔽...............................................................................................4
(三)家庭成员集体参与犯罪...............................................................................................5
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必要性...................................................................................................6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6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之策...................................................6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国际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有益借鉴...................................................7
三、反腐倡廉的对策.......................................................................................................................8
(一)思想道德防线...............................................................................................................8
(二)反腐败法治体系...........................................................................................................9
(三)权力制约和监督.........................................................................................................10 参考文献.........................................................................................................................................13
一、我国反腐败面临的问题
(一)窝案串案数量持续上升
窝案、串案是指一名官员落马而牵扯出的一系列贪腐官员的腐败案件。窝案、串案的实质是某些腐败人员为谋求私利,与他人相互利用和相互勾结,形成利益共享和利益均沾,一旦案发,牵涉人员多、涉案金额大、影响范围广、情节比较严重。窝案串案的严重危害性体现在窝案串案成员形成了利益同盟,存在巨大的利益链条,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使内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更是相互包庇,使该区域的政治生态乌烟瘴气,不成体统,毫无规矩可言,更无清廉一说,大大损坏了公仆形象,破坏人民群众对官员的信心、信任以及信赖关系。
塌方式腐败是窝案串案的集中体现,更是腐败的“重灾区”,一旦曝光,引发该系统官场震荡,严重破坏政治生态,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其恶劣现象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山西腐败窝案的明显特点是落马高官多有交集,关系盘根错节,同时,山西很多企业主和政府关系走得很近,官员一人被查便牵出一片,如山西吕梁的杜善学案和聂春玉案,均是如此。在山西省纪委相关宣教材料中,有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件,即省交通厅贪腐窝案,涉案人员高达 170 人,此交通系统上至副厅长、厅长,下至一些建管等事业单位负责人,已形成了错综复杂、相互交错的人脉关系链条,交织点在于利益输送,其核心为少数职位级别高的领导干部,以部分干部为连接的公共点,进而形成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腐败利益共同体,提携具有利益关系的人员,互相通气和照顾彼此的利益,目的在于共同谋取私利。
窝案、串案的查处,往往揭露了通过一个案件作为查处的入手点,最终发现其他系统或区域成员也与犯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交换关系,以某个人为中心点,其他人相互掩护贪腐事实或从中获利,进而带坏一个地区、系统或单位的政治生态。窝案串案现象频发,归根到底源于用权任性,制度成为摆设,发生窝案串案的系统或部门,一般是垄断了一定的公共资源,面对利益的巨大诱惑,相关人员企图通过所谓的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典型的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使他们无法克制贪占利益之心,此外,无法形成有效的长期的监督机制,这 些更是助长了贪腐的念头,才导致发生集体性腐败的事件,给政治生态蒙上了严重的雾霾,看不清人心,污染了官场政治。
(二)腐败形式更为复杂隐蔽
现如今,腐败案件类型多样、腐败性质尤为严重和作案手段层出不穷,腐败手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变化,演变为各种贿赂方式来达到行贿的目的,促进自身利益的达成。以往,腐败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权钱交易,方式比较直接,目的比较明显。现在腐败方式趋向于智能化、多样化、复杂化与隐蔽化,以其他方式来掩盖腐败的直接事实和表面交易,这样的做法仍然没有改变腐败的本质,造成的严重后果依旧没有减弱,还是一如既往地助长腐败气焰,甚至变本加厉地损害党和国家形象,不断侵蚀党群干群关系,并侵吞群众的切身利益。
例如,近年来,不少违纪违法人员不会以直接敛取财物的方式受贿,而是与他人以合作投资、委托理财、代理炒股等形式进行利益交换,借助他人的理财方式,实际上为自己谋利益,以不合法不合理的方式来使用公共权力作为回报代理人替自己谋利的事实,达到用公权谋私利的不法目的。其次,现在不少人通过第三人代为收受受贿资产,第三人包括配偶、子女、情人、朋友、亲戚或指定第三人,受贿资产也会以其他资产的形式来代替钱财进行交易,这样一来,避免腐败官员与贿赂者的明面上收受巨额财产,而是用他人名义代为接受。有的违纪违法人员选择在境外进行收受贿赂,以避人耳目,或者将赃款赃物转移到国外,甚至还有人通过各种不透明的关系,秘密取得外籍身份进行腐败犯罪。这种方式使腐败案件涉外化,为今后的资产追回带来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有些行贿者为了进一步拉近与官员的关系,讨好那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投其所好,一改以往直接送真金白银、名车豪宅和有价证券等传统做法,改为赠送名家书法字画、翡翠玉石或名贵瓷器等各类奇珍异宝,或者有人直接送原石,让受贿官员进行鉴定进而收入囊中,一些贪腐官员可能并不完全是艺术品的真正爱好者,而是看重其收藏价值、收受途径的隐蔽性和出事易于推脱责任,故意混淆受贿本质、人情往来与兴趣爱好的界限,利用制度缺陷进行腐败,在官场上一度引发“雅贿”现象。“雅贿”现象的盛行,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官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在领导干部的用权领域,出现了腐败的另外一种新形式,即为官不为现象。为官不为,指的是官员在为政期间不作为,是一种庸官懒政的现象,其危害性比乱作为后果不差多少,它是一种隐性的腐败形式,其弊端正在逐渐显现,显现后果表现为影响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伤害民心,削弱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护与支持。为官不为真正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危害和影响往往是隐性的、潜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后果,与乱作为相比,更难引起当政者的警惕之心,一旦等问题浮出水面,可能已经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酿成无法收拾的后果。如果把腐败比作党和政府肌体上的明显硬伤,那么为官不为则是党和政府肌体内的潜伏病菌。
(三)家庭成员集体参与犯罪
腐败官员不仅自身腐败,还伙同家庭成员一并受贿,造成家庭成员集体参与腐败的犯罪事实,或者家人借着领导干部的名头实行受贿等违规违纪之实。有人将此种现象描述为为官者之所以无法保持清正廉洁,极有可能是由于家人喜爱奢侈所致。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公布的被查处的 100 多名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中,至少有 80 人的违纪违规行为涉及亲属、家属和他的工作人员,比例高达 80%,其中亲属作为干扰因素或者是直接参与受贿导致官员腐败案例占据了官员落马事件中极大的比重,这是一种权力递延现象。而导致权力递延现象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领导直接递延权力给家庭成员,没有形成权为民所用,而是权为“自己人”所用。二是领导的亲属、子女利用领导的职务影响进行谋利,完全是“扯虎皮做大旗”。三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为了拉近与领导的关系,给领导及其家人贿赂来逢迎、依附于贪腐官员,放肆借权谋利,使权力发生递延。
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构建,是针对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形势、科学判断我国新时期腐败发生的新情况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体系的构建,不但能够形成系统化的廉政体系,还能推动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加强制度建设,事关我国实施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以及能否取得反腐败实效的关键步骤,在制度建设的领域以及各部分环节中,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并推进制度在制约和监督权力方面取得成效,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具现实意义。毋庸讳言,贯彻落实惩防体系工作,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是构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应有之义。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之策
制度建设具有预防和惩治的双重功能,不仅能够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来消除腐败产生的条件和土壤,而且能够依照制度来惩罚和治理腐败行为,实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推动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堵住制度的漏洞和缺陷,防止出现制度空隙,让别有用心之人拥有可乘之机。反腐倡廉制度如果存在漏洞,就会给权力以设租和寻租的条件,给腐败以生存发展的空间,给腐败行为以逃脱法律制裁的理由,极大可能会助长腐败的蔓延之势,延缓反腐倡廉的工作进程,阻碍我国实现有效预防腐败和治理腐败的根本目标,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更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的损失和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反腐倡廉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制度体系。
为了在权力主体、权力运行和权力监督方面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着力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想在惩罚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做到防患于未然,就必须要求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形成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从打击腐败到治理腐败到惩防并举,再到预防腐败,使反腐倡廉法律体系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国际反腐败历史经验的有益借鉴
统观多年来国内外反腐败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制度建设是基于反腐败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而来,同时也是立足我国反腐败发展实际、着眼未来发展规划提出来的,顺应了反腐败实践要求和全体人民共同反腐的坚定决心,赋予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以丰富的科学涵义,使之具有生动的实践性、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没有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败成果制度化,没有将适应反腐形势需求的实际措施规范化,那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廉政经验将无法得到继承和发展,更不可能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腐败问题提供解决之道。概言之,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遏制腐败和治理腐败,把我国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和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
三、反腐倡廉的对策
(一)思想道德防线
1.加强信念宗旨教育,增强公仆意识
历史经验证明,一旦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就会导致思想防线失守,行为失范,最后酿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避免出现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的恶劣后果。增强宗旨意识,才能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做到克己奉公、执政为民,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只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才能防止思想决堤、侵害领导干部的灵魂进而损害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严,行为必会失范,进而导致与群众离心离德,人心背离。腐败就是人心背离的典型现象,因此,坚定不移地反腐败是顺应人心、顺应民意的重要举措。领导干部必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坚持学与用、知与行相统一,从思想和品德上筑牢防线,在实际行动上防微杜渐,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真正成为头脑清醒、政治明白的好官员。只有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才能使公仆意识常驻领导干部之心。
2.剖析违规违纪案件,加强警示教育
深入剖析违纪违法案件,用身边事、身边人进行教育,才能加深对领导干部的警醒,才能从更深层次对比自身的思想与行为,进行深刻反思,检验自身是否存在理想信念懈怠,为官是否不作为或乱作为,是否利用手中权力谋私利,家庭成员是否暗自收受贿赂物品和资产等细节,可起到反省自己,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观察,自觉约束用权行为。也可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警示身边的人,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析理,使警示教育更直观,更具感染力和针对性。此外,参观服刑人员生活和劳动场景,通读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从心灵深处警示自己,以反面典型为镜,在思想上警醒起来,在行为上自觉起来,谨小慎微,守住权力底线。
(二)反腐败法治体系
1.建立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
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监控公共权力者财产状况的强有力措施,普遍受到各国重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此项制度应针对的对象是所有国家公职人员,申报内容和申报依据均按照法律规定,并接受监督与检查。正是这项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制度,以公开公职人员资产状况的方式,将公职权力的运行与其公职人员经济利益的获取与状况途径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中,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无疑增大了权力寻租的难度,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增强政府官员在民众心目中的亲切感和信任感,也为预防腐败、惩治腐败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虽然我国迄今尚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但伴随着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已进入实践探索中。从最初的提案到纳入五年立法计划,从规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到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从地区试行到正式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的规定》,之后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是以正式成文的形式要求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这一系列探索实践证明,财产申报制度具有极强的反腐功能。如实行财产申报,就必须囊括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本人收入,家庭成员的资产及从业情况等细节,当公职人员获得某项不正当收益时,将无法呈现在申报材料中,必会以各种方式进行隐瞒和掩护,有关机构即可发现其贪污受贿的证据,进行查处。此外,当发现公职人员及其家庭成员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合法收入时,也可对照其申报材料内容进行审查,或要求其立即申报财产收入明细账,如无法说明其财产来源,可进行询问审查。干部财产的“申报、核实、公示、监督、问责”都是干部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的应有之义,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是一项非常重大的预防腐败的制度安排,最终目的是便于人民监督,把反腐败彻底带到公开透明的领域,这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
2.建立行政监察和审计制度
行政监察的对象是全部国家工作人员及其行政机关,监察内容是行政活动,监察的目的在于监督公职人员正确履行自身职权。主要是一种内部监督,针对行政责任和行政活动,不仅对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政行为、能力、运转状态、效率、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察,而且还可以针对用公权谋私利的行为进行举报和纠正。审计针对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活动,包括资金、资产和资源,采取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方式进行监督。
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作为政府自身监督的重要手段,分别从权力的规范运行和公共财政状况两方面发挥着监督政府依法依规履行自身职能的作用。行政监督侧重对权力运作和政府依法履行职能的监督,规约政府行为,防止公权力不当运行,从而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和公民的权利造成侵害。审计则从财务的角度起着监督政府的作用,监督政府机关以及机关工作人员在法律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许可范围内使用政府预算履行职能,二者彼此协调既规范了权力运行,防止政府权力超出边界引发违规违纪事件,又规范了政府内部的正常运行,防止公共财政浪费。
要想进一步完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制度,筑牢反腐的监督之网,必须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依据法律发挥监察职能,将行政监察活动规范化。在监督监察部分,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监督,并将其纳入制度规范内,同时增加监督监察的公开透明度,明确和充分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审计方面,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建立健全履行法定审计职责保障机制,完善审计结果运用,加强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实现审计的全覆盖。行政监察与审计制度的完善,有助于规范和监督行政行为,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在预防腐败和揭露腐败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建立健全行政监察和审计制度,使之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作出有益补充,在反腐倡廉中发挥监督合力。
(三)权力制约和监督
1.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权力寻租空间
简政放权,意味着将权力限制在必要的公共领域,合理配置权力关系,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可落实政府的供给性改革。加快简政放权建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激发社会活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意义在于释放市场潜力,有效治理腐败,让市场真正成为激发创新发展的动力场域,削减腐败的机会空间。近两年,国家大幅度地进行减少行政审批,在某些领域,放宽了权限,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些领域,限制权 力也是其重要特征。从历年来的违规违纪案例当中发现,越是权力集中的领域,腐败往往越容易发生,审批权集中的环节,不仅仅是严格把关行政事项的审核批准,有时候会造成相反效果,易造成领导干部给他人设置难度障碍,以便从中收取“方便”之利。因而,简政放权,不仅在于行政事务的改革创新,而且给民众带来便利。
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将利用互联网+充实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繁杂事项,坚决清理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合理文件,去除不必要的审批步骤,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简政放权不是简单放权,取消和下方一批审批事项不在于数量的减少,必须得重视简政放权的效果和质量,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多干预,真正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外,要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逐项公开审批流程,压缩并明确审批时限,约束自由裁量权,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对已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务,要严肃纪律、彻底放、放到位、及时纠正明放暗留、变相审批、弄虚作假等行为,不给寻租腐败提供机会。
放权的同时还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在减权放权的同时,必须以刚性的制度来管权限权,不留给权力滥用的空间,不留给以公权谋私利的机会,不留给腐败钻制度的空隙,防范腐败,健全不能腐的机制。
2.推行权责清单制度,确保权力责任统一
推行权责清单制度,确保权力责任统一,确保权力的科学配置,有权无责必定导致腐败,有责无权无法使责任发挥最大效用,必须使权力与责任对等,这样才不会失衡,导致腐败和混乱无序的状态。制定并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是转化政府职能的最佳方式,也是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的途径。权力清单必须明确法定权力,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授权不乱为;厘清权力界限,真正做到权力不越位、不缺位;规范权力运行,真正做到依法用权,严以用权。设立权力的清单的目的在于划定政府的职责边界,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职尽责,实现履职有法,问责有据,也有利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动从根本上解决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克服庸政懒政。责任清单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只有科学划分和明确界定责任界限,理出详细的责任清单,明确职责范围,提出落实及强化责任追究的具体要求,才能使落实更加清晰明确、有据可循。设立责任清单,就是要让各级政府部门增强责任意识,更加谨慎对待手中的权力,更加积极承担应有的责任。责任清单指出必须干什么,一旦不作为、乱作为,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促使各级政府主动做好该做的事,而不是只当被动的“守夜人”。理清上述权责清单,对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社会活力具有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李炳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2]李辉.当代中国反腐败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李翔.反腐败法律体系构建的中国路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4]刘杰.中国式廉政:道路与模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5]倪星.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的评价机制研究[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6]唐贤秋.廉之恒道: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王杰.科学治理腐败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8]王学俭.立德树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