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圣外王”看东方管理中的精神因素

时间:2019-05-14 22: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内圣外王”看东方管理中的精神因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内圣外王”看东方管理中的精神因素》。

第一篇:从“内圣外王”看东方管理中的精神因素

从“内圣外王”看东方管理中的精神因素

秦鹏

内容提要:发展必然要走本民族的道路,首先应在精神上自强、自立。传统精神讲求“内圣外王”之道,即注重个人修养的“内圣”精神和通权达变、以智取胜、不战而胜的“外王”思想,不仅历史上有许多成功案例,并且这些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东方管理

精神

内圣外王

中国历史悠久和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极为丰富和精深的管理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传统精神“讲求伦理与经世务本相结合”(陆卫明、韩鹏杰 21页),即“内圣外王”之道,即向内求善,强调主体的人格修养和完善,与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相结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以柔见长,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古往今来,精神动力作为推动个人成长、组织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一直倍受关注和推崇。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浩然之气衔育着“直、义、道”等内容。东方文化历来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组织的运转以及个人的事业成功、人格健全、家庭幸福中的作用,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巨大推动力量。

一.注重个人修养的“内圣”精神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何谓“强”?《孟子·公孙丑上》载:“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孔颖达注:“缩,直也”,指正确的道理。“自反而缩”,意为反躬自问,为维护正确的道理而勇往直前——这才是真正的“强”。“曾国藩曾说:‘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一味逞强,终必自败;炼就坚忍不拔的刚强意志,始可有所成就”(易孟醇 359页)。在东方传统中,“管理已不再是管理对象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社会管理目标的一种单纯的事务,而成为作为管理者的人的一种“尽性”与“践行”的过程;管理学也不再是一种纯技术的“应用科学”,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判断特色的人的生命学说”(张再林 286页)。

1.崇德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中国古人以“礼”为形式的管理活动实现了目的与手段、内在欲求与外在规范的有机统一,“礼的形式已成为一种既有一定形式规定性又与无规定的人的终极实在相关的‘有意味的形式’,即审美的形式”(张再林 287页)。如董仲舒所言“天不变,道亦不变”,他将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等同于天,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支配一切社会生活的原则(苏东水 146页)。德治并非忽视法权关系,尊崇道德能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人要有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否则法律也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2.贵仁

《说文》中对“仁”的解释非常高深,“仁,亲也,从人二。古文仁,从千心,从尸”。后一句诠释恰恰说明了人类理性的启蒙,即对原始精神状态的自我否定,因为过度或泛滥的爱会迷失自我,甚至向恶转化,所以才有了“义”。3.重义轻利、义以生利:

义的本质是伦理规范在调控人的利益行为时所形成的行为约束力。重义,就是重视提倡和发展“义”的行为约束力。“不是法制的确立,而是道德和人性的培养‘教化’成为儒家管理学说的中心”(张再林 289页)。重义不等于不言利,应“把义作为决定利益取舍的道德标准”,谋利必先行义,“合乎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就可以产生一定的物质利益”(骆玉廷 42页)。这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优秀的传统经济伦理思想,它对今天讲求法治、诚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全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自由超越、创新与控制约束是社会组织、文化形态通过矛盾作用而协调互补的两种功能,也是人发展的动力和路径依赖。落实到组织的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就是将组织的功能体(为了达到组织的外在目标)与共同体(为了满足成员自己的需求)这二重性质相结合。“内圣外王”正是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自由发展与受约束性的统一。

二.通权达变、以智取胜、不战而胜的“外王”思想

人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东方民族以既坚持道德理想至上,又不流于“举一而废百”的偏执,始终以务实精神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变为宗,主张以变应变,反对对一定的固定管理模式的恪守与固执”(张再林 291页),即“权”的思想。所谓“权”,即随机应变,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

1.东方文化的包容性

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把“治人”超验化绝对化地看成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在“治人”这一治本的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针对一定的对象亦不排斥“先礼后兵”,不拒绝对“治法”的积极运用,即主张在以礼为本的前提下刚柔兼济、礼法并隆。体现了崇德的理想主义与慎行的现实主义相结合。

2.未战而先胜,先胜而后求战

兵家思想也是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商业交往中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首推孙子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和先胜全胜的不战思想。

孙子将“不战而屈人之兵”视为用兵的至上境界,这一全胜思想是“以人为本”的伦理境界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谋攻》)的功利追求的辨证统一。孙子指出:“百站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应当坚持“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兵法·火攻》)的原则,其最高追求已然超越了战争本身。

3.讲求攻心为上,伐谋为上,指以取得战略上的优势为上策;伐交次之,继而是伐兵,伐城为最下策。《孙子兵法·计》中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庙算:指战争发起前静态的、长远的战略运筹,以静制动。“从行为学的角度理解,就是以最优的筹备和最小的代价实施行动并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是效率和理性的客观要求”(姚有志)。

三.践行

东方传统文化注重行为自律的自我管理——治身。它是一个不断积功累行的过程,是对自己私欲的克服,也是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整体改善,“关键是必须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苏东水 231页)。儒家思想注重向内“诚意”、“正心”、“修身”的道德、人性的“教化”与向外“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主体价值、道义担当并为之奋斗相统一。

人的意志,不仅表现为个体意志,更体现为群体、组织、民族的整体形态。群体的意志是把个体的分散意志整合、统一为群体的共同的权威意志,否则就没有群体的统一行动,也就无法实现共同目标。

曾国藩是位政治家、理学家,也是位管理大师。他的制胜之道首先得助于他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礼治”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概括起来就是:以“礼教”为根本,以“仁刑”为手段,以“血诚”为保证,以“恕忍”为条件。曾国藩写道:“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曾国藩全集·日记

(二)》 470页)自古得人才且善用者得天下。“收、用、教、绳”是解决人才问题的四个项目,而“广、慎、严、勤”则是曾国藩的处理要诀。“为适应封建士大夫的儒学心态,曾国藩强调礼治;为扭转清朝中叶制兵的腐败,他实行了军事上的改革;为求事半功倍之效,他进行了人才上的开拓:这三点便是曾国藩能够成就‘中兴首功’的不算奥秘的奥秘”(易孟醇 416页)。

一个优秀的组织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传统,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就是能够培养优秀人才的体制和氛围,优秀的人才在这样的群体中往往以群体而非个体出现。曾国藩有言:“凡事非气不举,不刚不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东方人的精神最为经典的概括。舍我其谁的自信、海纳百川的胸襟、豪迈倔强的血气、杀伐决断的霸气正是当今我们的民族所缺失阳刚之气,而我们惟一不缺乏的是坚忍不拔的毅力。

振兴百年积弱的中国,我们首先应在精神上自强、自立。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因素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但是并不能自然地决定社会进程;而且人本身随着周围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造、演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消极因素可以通过现实中高超的管理技巧和得当的政策、策略加以扭转和纠正。西方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泛滥已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东方管理强调“和为贵”的原则,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学以致用,古有明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呼唤东方管理文化的复兴。吾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智慧 陆卫明、韩鹏杰/主编 [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 治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张再林/著 [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 东方管理学 苏东水/著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曾国藩传 易孟醇/著 [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年 曾国藩传 朱东安/著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 曾国藩全集 [M]长沙:岳麓书社 1987年

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编 [M] 北京:中华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2年 精神动力论 骆玉廷/著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英人 法人 中国人 储安平/著 [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年

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何新史学论著选集 何新/著 [M]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年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蕴涵的基本的科学精神 姚有志/著 [J] 《军事历史》 2006年3期 北京

第二篇:从国学看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的不同

从国学看东方管理与西方管理的不同

最近一段时间把道德经和孙子兵法有系统的研究了一遍,很久以前专门学过一段时间国学,但是当时是为了学而学,现在是感兴趣,所以对于词义的理解和引申就多了几分,对照着我们国家的国学,结合着当前的企业管理现状,真是感触良多。我们的老祖宗有那么多的真知灼见,从治国到经商,从管理到为人等等,拿到现在都一样可行。对比现在的企业管理现状,有多少企业的管理者对西方的管理学简直是趋之若鹜,奉为上师,但是西方的管理学生搬硬套的拿到我们国家就一定能用吗,在将西方管理学神化的当今,绝大多数的人忘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吸取。

传统的西方管理学是一种刚性、机械的管理,“以制度、流程为中心,以量化的考核为形式”,将人视为无差别的管理对象,其实,当今的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已经陷入了困境,他们开始反省,希望在东方的智慧中找到走出困境的要旨。韩国、日本的一些成功企业家就充分的汲取了佛教等东方智慧。东方智慧下的管理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压给被管理者,而是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则来管理,激发每个员工内在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关心人的心灵,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成长。很多企业人士,“以人为本”总是他们挂在嘴边的管理名词,可如何与我们的国情、与我们的传统国学智慧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却是难题。东方智慧式管理与西方传统管理学的不同之处有如下三点:

第一,平等。佛教对一切生命都无条件的加以尊重、关爱,所谓“**无高下,花枝自短长”,一个睿智的管理者不应该将自己凌驾于被管理者之上,而要共同努力,合作无间,从而一起走向成功。

第二,敬重。古代有一个寺院的大饼做的非常好,香客纷纷捐出重金以求得品尝大饼的机会,一个乞丐拿着三文钱也想买一个大饼,方丈收下了钱,给了乞丐一个饼。十几年以后i,事业有成的乞丐专程上山拜谢禅师当年的一饭之恩。方丈施给乞丐一个大饼是为了让他不挨饿,而收下那三文钱则是为了给他尊严。这样的一种尊敬可以激励人的一生,精神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第三,包容。规章制度若定的太死,被管理者就没有了任何弹性与空间,管理的绩效反而会大打折扣。“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篇:从东方厨具公司看企业绩效管理改进思

从东方厨具公司看企业绩效管理改进思路 提要如何提高并保持员工的绩效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目前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着误区,而东方厨具公司则取得较好绩效管理成效,对企业改进绩效管理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考核;激励

人力资源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的资源,企业成功和发展来自于每个员工、每个部门的高水平的绩效。通过调查分析,目前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误区,而东方厨具公司针对误区取得了较好的改进方案:

一、企业所运用的考核方案不合理

许多企业没有为各个岗位设置恰当、可行的考核指标,如一些职能管理部门,由于他们的工作成果难以用具体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因此就忽视了对他们的考核,或者仅是简单地考核其出勤率等易于量化的指标。此外,许多企业错误地将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等同起来,简单地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在年底对员工一年的工作进行一下评估。其实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系统的工作,绩效评价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还应包括更为重要的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等过程。因此,在实践中一些优秀企业,如东方厨具公司在员工手册中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和流程,如企业对员工行为准则:为员工的今天负责更为员工的明天着想。企业的使命是:共创共享。人才观是用好该用的人做好该做的事,以便使经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反馈能够做到制度化、长效化。

二、企业的薪酬政策对员工缺乏激励作用

在一些企业中,员工个人收入中的固定部分所占比例过大,而与绩效挂钩的浮动部分所占比例过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管员工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其收入相差很小的现象。有些企业尽管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考核,但是考核完就完了,没有将员工的收入与其考核结果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有些企业在年初也制定了计划和奖罚办法,但是在随后的工作中又随意进行修改,年终时也没有完全兑现。这些都使得考核流于形式,企业不能有效地对员工进行激励和约束。

东方厨具公司过去因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相对滞后,制约着东方的竞争能力。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薪酬分配体制,以提高公司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举措有:

1、贴出东方厨具公司单位组织机构调整和定岗定编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为确保集团组织机构调整和定岗定编工作如期完成,成立了组织机构调整和定岗定编工作小组,对定岗定编工作进行了总体布置安排,抽调了业务骨干组成专门工作小组,负责业务流程梳理和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审订,并做好岗位评价工作。业务流程梳理内容为:绘制主要业务流程图(通用流程、专用流程),编制审订岗位说明书。

重新梳理并设置员工岗序标准。随着规模的壮大,工艺流程变化,产能提升和采选主要大型设备的增加后,有部分岗位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作责任和技术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操作岗位、维修岗位、辅助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岗位工资和岗序设置相对不尽合理。为使岗位工资的岗序设置更加合理,经借鉴主要设备作业、工艺流程特点与同行业岗序设置的成功经验,并考虑了集团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员工岗位从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作责任、技术要求以及产生的效益等进行综合权衡,对现有岗位中的岗位工资进行了相应

调整。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合作对岗位进行评价,进而以此为基础优化薪酬体系设计和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2、东方厨具公司拥有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内部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工成本,缩短培训时间,凝聚人心,融入企业文化,有效的培训资源,使新录用人员在短期内能熟悉掌握所录用岗位要求的应知应会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迅速适应岗位,更好地为集团服务。同时,有效缓解了新聘人员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矛盾,事实证明,通过3个月的集中培训,使他们有厨具用品的认识,培训结束后更快地融入到东方这个大集体中。

3、为公司员工提供“三险两金”,为特殊工种的员工提供意外伤害险和人寿险,现正积极研究并适时推出补充养老保险和年金制度。

三、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相应的能力和必要的培训

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对中层管理者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业务、敬业勤奋,同时还必须善于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对员工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部门和组织的目标。但是,许多管理者明显缺乏这方面的管理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忽视对中层管理者的开发,没有及时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培训。这就造成了一些管理者或者不会做计划,或者在工作中忽视或不能与员工就绩效方面的问题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

东方厨具公司参考了某些大型企业的管理制度。培训内容紧扣企业实际和干部提升自身素质需要,设置了领导力与执行力提升、企业投融资决策、企业管理等三大模块17个专题。对管理者进行专业培训,达到学以强智,学以立德,学以致用。

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部门的资金、人才、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够,使得人力资源部门还处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忙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其他,因此工作往往很被动。东方厨具公司为摆脱这种局面,加大了对劳动人事部门的投入:一是改善办公硬件条件,实行电脑办公和办公自动化;二是开发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软件,实现信息化管理,减少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时间;三是引进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升管理水平;四是加大对劳动人事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转变观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面对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些人主张完全照搬领先企业的管理模式,希望能够迅速、彻底地解决所有问题,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企业带着问题发展是很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要识别出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并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有效地解决它。正是基于这种简单、实用的考虑,同时借鉴行业内的先进经验,引入职位管理概念,职位管理包括职位说明和职位评估,主要为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提供基础信息。东方厨具公司即采取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链,即3P模式。

(一)实行3P模式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实行绩效管理无疑是该核心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简单地讲,此模式下的绩效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成分:关键业绩指标和绩效管理流程。

1、关键业绩指标(KPI)。企业中每个职位的工作都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评价,也就有许多种业绩指标,而找到合适的关键业绩指标是首要的任务。在为每个职位设置KPI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KPI须与公司战略目标相符合,并能够促进公司财务业绩和运作效率;二是KPI必须是被考核者所能够影响的,同时应能够测量和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三是KPI必须有有效的业务计划及目标设置程序的支持;四是设置KPI时必须充分考虑其结果如何与个人收入挂钩。

2、绩效管理流程。前面曾经提到一些人对绩效管理存在着各种误解,其中之一就是误

将绩效评价等同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没有合理的绩效计划、充分的绩效沟通,那么绩效评价必然会导致经理为难、员工不满。因此,设计合理、实用的绩效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基本制度建设。东方劳动人事工作方面的基本制度,涉及到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及劳动保险等各个方面,并与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也是东方劳动人事工作的基础。基本制度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企业劳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准。这些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岗位测评、职位人员分类方案;薪酬激励制度包括绩效考核办法、岗位工资制度和奖金分配方案、员工福利和晋升;员工招聘和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岗位竞争方案;员工个性培训方案;劳动保险方案等。

不难看出,东方厨具公司改进思路力求简单、有效、实用,并不盲目追逐全面、完美。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企业实际的,会为企业真正带来效益。

我们根据以上思路帮助企业改进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对想要或正在改进绩效管理的企业提供几点启示:

1、新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认可和全力支持。推行一个新的系统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坚决支持,常常会半途而废,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损害了管理层的威信,而且极大地增加了今后改革的难度。

2、企业在推行新的系统时,需要做大量培训。员工大都对绩效管理抱有负面情绪和不愉快的经验,而一个绩效管理系统能否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是否配合,因此很有必要让所有参与考核的人了解该系统的目的、使用程序、方法以及与自身的关系等等。同时,绩效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还要求管理者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因此相应的管理培训也是很重要的。

3、对具体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诊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应首先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讲,是要知道自己在管理上存在些什么样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因此,有必要对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如若可能的话,也可聘请社会的专门咨询机构,对公司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诊断。

4、改革要逐步深化,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太,复杂而敏感。同时,改革是要成本的,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条件相适应。因此决定着东方的劳动人事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分步实施,逐步深化。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转变观念,对出台的一些方案要坚决地执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员工支持度高,基础工作扎实,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基层单位进行试点,取得经验,逐步展开。

5、切实做到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合理挂钩。力争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挂钩,做到钢性考核、及时兑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舟.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杨明娜.绩效管理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从军队看管理

重庆战友系列之“从军队看管理”07-10-15 15:21 发表于:《角落》 分类:未分类 重庆战友系列之“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一 陆军中的“班”:大型组织中的最小管理单位

今天是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所以,我们今天就来从军队出发,谈谈大型组织的管理。

人类的组织,按照人员数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

小型组织有很多,最典型的小型组织是家庭、班级、体育比赛中的一支运动队、医院、学校。在家庭里面,也可分为成员最少的“丁克家庭”:只有夫妻而没有小孩的家庭;第二是成员数量又多一些的“小家庭”:有夫妻还有孩子,不管是一个孩子还是N个孩子,都属于“小家庭”。“小家庭”是现在城市社会中最主要的小型组织的形式;第三是成员数量比较复杂的“大家庭”:有夫妻孩子,另外还有一方或双方的老人。可以称为是“三代同堂”。

大型组织,按照人员数量从小到大,有军队、政党、国家、宗教。

今天,我们既不谈小型组织的管理,也不谈其他类型的大型组织的管理,我们只谈军队这个大型组织的管理。从军队的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组织管理的典型经验。

一个小问题:陆军部队最基层的战斗单位“班”的正常人数编制,为什么是12个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军队,皆如此。

这是因为陆军部队在无数次的训练和实战中,逐渐总结发现,一个有战斗力的基层战斗集体,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战斗人员。但是,这种最小战斗单位中战士的数量,又不能太多。士兵们在战场上是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作战,所以需要对相互掩护、协同、配合的战斗伙伴们,相互非常熟悉。大家不仅要相互认识,而且还要对对方的各种动作和眼神非常熟悉,熟悉到默契,这样才能在战斗中相互掩护对方。这样一来,这个被称为“班”的最小战斗单位,就需要限制规模,以达到成员之间的相互熟悉和默契。可以料到,开始的时候,军队的最小战斗单位“班”的编制也不是12个人,或多或少。但是,随着在实际战斗中的不断检验和调整,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班12个人的稳定编制。12个人一个班,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总共有两个团队领导,平均一下,每个团队领导领导5个人(当然,在具体的实际战斗中,是非常灵活的,并不是一定如此管理)。一个人管五个人,大家想一想,怎么这么熟悉?对了,这个现在的MBA管理课程中的组织管理学里的有关一个部门经理的管理跨度的内容,是不谋而合的。

更进一步,在真的打仗的时候,有的时候,一个普通班可以被加强成为一个“加强班”。一个加强班又有多少人呢?一般是有18个战士编制。其中还是有一个班长,一个副班长。总共还是有两个团队领导。平均一下,平均每个团队领导管理8个战士。这和现代商业管理中的一个经理的管理跨度,还是吻合的。

从一个12个战士编制的班,到一个18个战士编制的加强班,就这样,无形之中形成了每个班长副班长管理5到8名战士这样的一个事实。而在现代商业的MBA管理课本中,一个部门经理的管理跨度,也是5到8人。

军队打仗是远在有现代市场经济和MBA管理之前的事情,最早的军队编制的设立的时候,肯定没有考虑后来的哪些MBA中的“组织行为学”一类的玩艺。但是,在流血和死亡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出来的军队,最后被广泛采用的、稳定的组织结构中,最小的战斗单位中的管理跨度,和后来商业世界和市场经济管理理论中的组织行为学中的管理跨度,是基本吻合,基本一致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老的军队,还是方兴未艾的现代商业,凡是和人有关的组织管理,最后的源头都是实践。

实践,出管理原则。

赵民

2007-8-1 23:23P 和人有关的组织管理的根本规律,自古到今都是一样的,本质上从来也没有变过

常常想醉而不得醉,方知难得糊涂之难得。

[回复] [引用]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u7829223/d59827305.htm [复制链接] 07829223 常醉 发表于:2007-10-15 15:18:03第2楼“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二 支部建在连队上:抓住大型组织执行

对于一个大型组织,管理的一个难点是组织的执行力。原因在于,一个大型组织,天然存在着由于内部层级而产生的内部损耗和衰减,存在着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土壤。这是客观存在,不管谁当头,都一样要面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如果看看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得到一点启发。

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会议,叫“古田会议”。我们军队的执行力,或者叫在党领导下的战斗力,以这次会议为分界线,有不同的水准。

在1920年代──193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从南昌起义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发展历程中,一开始的时候,红军也同样存在着其他军队类似的问题:打了败仗就有军官拉士兵大批开小差,下级不听上级的命令等现象。当时我党我军的很多领导人,是行伍出身,在国民党军队或其他军阀的军队中带过兵,打过很多胜仗,非常富有战斗经验,但是,对于这样的问题,从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或者说,没有找到一个系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对比当时很多其他的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毛泽东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军队带兵经验、也没有明显比其他人读书读得多、学历高的领导人,看不出有任何比别人高明的可能性。但是,毛泽东的特点是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邪,有一个最大的长处是,善于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摸索,善于创新。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就有了后来被历史证明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贡献“古田会议”。

“古田会议”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个会议就确立了一条简单的原则: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为什么党的支部不建在营一级、团一级,而要建立在连呢?这和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的层级和跨度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一个支部,一般有5个支部委员,少的也有3个支部委员。在支部下面,有党小组,一般是3-5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有3-5个党员。这样一来,全连就有10-20个党员。这10-20个党员,都是什么人呢?都是当团队领导的,老百姓俗称“当官”的。他们是连长、副连长、指导员、3个排长(一个连一般有3个排)、9个班长(一个排一般有3个班,一个连一般有9个班)这样的领导。不是党员,就不能当这样的领导,要当这样的领导,先要入党。领导看中一个有潜力的小伙子,想提拔他,先考虑要解决他的入党问题,然后才能提拔他。这成为了军队的组织管理原则。就是这样的组织管理原则,把整个部队就管住了,把执行力也就是战斗力的问题,从组织制度上解决了。

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建立另外一个小型组织,用小型组织来管理大型组织,用少数领导来管理多数人,这和现在的公司管理,不是同样的原理吗?

毛泽东没有本科学历,没有读过硕士,更没有读过MBA,也没有上过军校,最多的学习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自学,但就这样,向实践学习,从实践中来,解决了一支军队的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从此以后,成为这个有几百万人的大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组织原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向实践学习,也是一支成功军队的管理成长的历程,就和我们现在很多优秀的企业的组织管理原则,都不是读书读出来的。

赵民

2007-8-3 9:52AM

正确的管理,在优秀人才的心中,在实践中

常常想醉而不得醉,方知难得糊涂之难得。

07829223 常醉 发表于:2007-10-15 15:18:53第3楼“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三 跨级任命:避免失控的灵丹妙药

在开始今天的博客文章之前,我先来处理两件事情:第一是给署名“坐标圆点”的博士友的:你坐了我昨天文章的沙发,想要一本《在空白处创业》的书,我愿意额外赠送。请给我发电子邮件,告诉我你的邮寄地址。第二是回答一个没有署名的博友在我上一篇博文《“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二 支部建在连队上:抓住大型组织执行力的关键点》后面留的问题:“在一个大型组织中,建立另外一个小型组织,用小型组织来管理大型组织,用少数领导来管理多数人,这和现在的公司管理,不是同样的原理吗?此处语焉不详。现代企业中,建立的另外一个小型组织?何解?愿闻其详”。我来谈点自己的观察和看法,是否正确,请您斟酌:在现在的公司中,如果是上市公司,中层以上干部,有的时候还包括不是中层干部的一些重要(技术或销售或管理)骨干,通常会有期股权,这个有期股权的员工名单,其实就是建立了另外一个小型组织。那么,那些不是上市公司的公司又如何呢?通常是有其他类型的组织:中层干部会议啦,后备干部培训班啦,等等。还有的公司,是通过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例如住房标准、配备司机、配备秘书、培训权利、休假权利、车贴标准,手机标准)来在大型组织中形成小型组织。虽然用的办法不同,名目繁多,但是,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

一个大型组织,由于人数太多,所以,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容易形成“山头主义”,而一旦形成“山头主义”,接下来就是容易失控。一个组织的一个二级或三级单位,不忠诚于这个组织,而是忠诚于二级或三级单位的领导个人,这个问题在大型企业里也是广泛存在。

那么,军队是如何解决的呢?

军队解决的办法就是:跨级任命。

具体来举个例子,以当今军队的主要组织形式──旅为例。在一个旅中,营长的任命权,不是在团长手中,而是在旅长手中。但是,营长是由团长提名的,也就是说,团长有提名权,旅长有决定权。这样一来,就把提名权和决定权分离了。

为什么是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呢?原因是从两个方面找的:如果营长不听团长的,那么团长就没有威信,就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战斗力。但是,如果营长只听团长的,那么,如果团长要哗变了,那么危险就非常大。由于军人手中有枪,所以,一旦一个营长听了一个哗变的团长的话,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旅长要对营长要有影响力,营长应该还对旅长要有沟通渠道。当任命是由旅长(背后是旅党委)签发的时候,这种沟通渠道天然就建立起来了。

在我们的军队中,这种“跨级管理”不仅体现在任命上,还体现在很多其他方面。例如,调动部队上。我们可以在有些军队老干部回忆开国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叙述信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有段时间里,调动正规军的一个排,都是要报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的,要经过中央军委副主席一级的批准的。

这种“跨级任命”的原则,不仅在军队中使用,也体现在我们政府的管理中。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在部长下面的一个层级是局长。局长在工作中,是直接听命于部长的。但是,局长的任命书,又是谁签发的呢?不是部长,而是国务院总理。不要小看这张任命状,这是一种任命决定权的象征。这同样表明了政府部门的一种提名权和批准权(决策权)的分离。

这样的原则,对于一个公司的董事会,是应该非常有启发意义的:董事会不仅要熟悉、了解、认识和任命一个公司的总经理、CEO,还要比较了解和任命这个公司的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这样,就可以在董事会成员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形成一种沟通的渠道。这种沟通渠道,在一个公司正常发展的时候,是没有太多和太大的意义的。但是,当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或CEO不能很好的经营这个企业的时候,此时,这种沟通渠道就是非常有用和非常重要的。

赵民

2007-8-4 0:50AM

在实践中,对任何问题,都是有克招的。

常常想醉而不得醉,方知难得糊涂之难得。

07829223 常醉 发表于:2007-10-15 15:19:48第4楼“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四 民航赔偿部门应在机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最近10多年的军队改革中,有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是,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的军队改革一样,把战场上的主力──单一的陆军军,改革成为包含有多个兵种的综合性的合成集团军。

按照我的观察,这是整个军队,从整体的组织结构,按照军事战场的需要,面向战场,面向对胜利的竞争,而采取的一个重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措施:从平时的管理开始,从训练开始,就把真实的打仗的战场需要的各个兵种,整合在一起,协同配合,以提高和增强胜利的概率。

原来的一般的陆军的军,部队的主要构成都是陆军师、旅、团,虽然也配备有炮兵、工兵等各种兵种,但是都是属于辅助、支持的性质,从理念到战略、从战术到配置,从训练到战斗,都不是作为一个作战整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环节,所以,真正的“合成”和“协同”并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也并没有落实到组织结构中,而更多的还是在战术训练中强调。现在的合成军,则是从编制开始,就注重在战场上需要协同的各个兵种之间的人数上的科学配备,注重平时作为一个作战整体来进行调动投放。

这种变化,是面向战场需要的组织结构调整。

从专业的管理来看,当然是按照各个兵种来独立管理更好,但是,这是在战场需要比较简单,或者说,战争双方使用的军队种类都比较简单的时候是适用的。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这已经不能适应战场的需要。这个时候,就需要不仅在战略思想上要变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来落实这种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和变革。

军队的这种变革,对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管理,具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中国现在的很多行业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企业,虽然在眼睛里面已经看到了消费者的力量的不断崛起,看到了同行业的跨国大公司在很多方面的新变化,虽然嘴里也口口声声说“客户是上帝”,但是,在具体的组织结构上,并没有站在从方便消费者的角度上来进行调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民航的客户投诉部门的办公地址的安排。我在上个月(2007年7月)的东方卫视和第一财经节目播出的一期关于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头脑风暴》节目当嘉宾的时候,就当面问过来出席节目的、对世博会进行了赞助的东方航空公司的一位高管人员一个问题:现在各个航空公司的服务乘客的“主战场”是在各个城市的机场,所以,我们在各个机场都能看到各家大航空公司自己单独设立的、为头等舱、商务舱、金卡和银卡的乘客提供的单独的换登机牌的柜台,为他们休息候机的专用的休息厅,但是,为什么要把当飞机晚点后、按照国家民航总局的规定需要进行赔偿(一般是200-300元人民币)的理赔服务窗口,设到非常不方便的城市中心的民航大楼,例如,在北京是要到西单民航大厦去办理,而且,办理的时候,不仅要填一大堆内容的繁琐的表格,而且还一定要本人去?可以不可以把航空公司办理乘客赔偿的服务窗口,设到机场来?例如,在北京,从西单民航大厦搬到首都机场候机楼的明显位置,比如说是放在首都国际机场的一楼到达出口的大厅的两旁?或者是在二楼换登机牌的柜台的旁边?现在首都国际机场的一楼到达出口的大厅的两旁是很多的介绍宾馆和旅游的柜台,腾出空间来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商场就是战场,机场就是战场,机场就是比拚服务、争夺乘客、留住优质客户的战场,而其中处理乘客投诉、保障消费者在误点以后获得足额赔偿的民航投诉部门的办公地点,从远离机场的地方搬到机场出口处,并简化赔偿手续,就是像军队的合成军一样,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进行变革,把让“乘客第一、为乘客服务、让乘客满意”的口号和理念落实到组织结构的一个具体措施。

这件事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其实,也难。我估计,我的这个在《头脑风暴》节目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大概又会白提了,就像过去很多很多乘客提出的无数抱怨一样,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但愿新成立的那些民营航空公司,先做起来。如果这样做了,我一定和我的朋友们,抛弃那些国有民航公司,投身民营航空公司的航班。

赵民

2007-8-5 23:55PM

从口头说,到落实到组织结构调整中,还有很多路要走

重庆战友新浪博客

常常想醉而不得醉,方知难得糊涂之难得。

07829223 常醉 发表于:2007-10-15 15:20:44第5楼“从军队看管理”系列之五:现代作战新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我们经常可以在最近几年进口的美国大片中,看到这样的关于打仗的情节:一支人数有限,但是受过非常严格的训练的战斗小部队,可以称之为“战斗小分队”或“特别小分队”或“特种部队”,乘着机动性能非常好的直升飞机或运输机,长途跋涉,远距离空投,潜入敌方阵地,通过望远镜,寻找敌人的重要目标,然后,通过军用GPS或卫星通讯系统,将方位和指令传到后方指挥中心,然后,在十几秒或几十秒内,导弹或从飞机或从航空母舰或从陆基阵地上呼啸而出,直击目标而去!

这是一种新的现代作战方式。

这种现代作战方式,有二个特点:

第一、模式创新:对整个作战系统的高度依赖,远远超过对个人能力的依赖。传统的作战,高度依赖的是战士的个体作战能力,而这种作战新模式,是一种基于大量资金的长期投入形成的高科技作战能力、依赖整体系统的高效能而形成的战斗模式。这种作战新模式,在经济落后、科技落后的国家,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作战模式上的高度创新,使两支战斗部队的战斗力,从一开始就远远地拉开了差距。这是一种基于体系的竞争力,给你看到了,告诉你了,你也学不会,做不到,只能望洋兴叹。一句话,是体系和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主导了战场的优势。

第二、对士兵个体的充分和严格的培训,提高战士个体的素质,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消耗提高效能。在这种新模式下,在一个战士身上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让他们接受比以前多得多的严格培训,使战士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当然,同时还要给他们更高的工资和福利。从表面上单独看起来,这是提高了作战单位的个体成本,好像优点不合算。但是,由于一场战争的胜负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所以,如果每个成员的素质大大提高,用更少的更低的消耗和损失和成本,去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的可能性,实质性地提高了。而且,从每个成员消灭对方、保存自己、获得胜利的回报角度看,每个个体成员的“投资回报率”是大大提高了,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消耗(成本)提高了效能(效率)。

现代新作战模式的这两个特点,是一个硬币的不可缺少的两面,互为依靠、互为映衬、互相促进。

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组织战斗力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存在于军事组织中,在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战场版”新模式的“市场版”。

你看,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是非常注重投入公司资源,包括投入自己公司内部的资金、人员、时间,以及聘请专门的外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软件外包公司、投资银行、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来建立全公司的体系化的核心能力。这种体系化的核心能力建立,表现在建立公司内部的全球统一的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也还表现在建立公司外部的全球统一的供应商体系、合作伙伴联盟、大客户服务体系、专利共享互换体系、品牌管理体系等。这样的一种专注和投资,最终的结果是,公司的体系资源的积累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对员工个人包括董事长和CEO的依赖越来越小,使整个公司成为一个管理健全,体系完善的大平台,谁来了都能管,谁走了也还照常运转的具有独立生命的社会组织生命体。而且,这种管理平台的改进是持续的,每年有预算,真的是可以说做到了“年年改、月月改、日日改”的程度,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告诉你,你也学不到,做不好。

你看,跨国公司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这种注重,是从公司品牌在大学校园里的建设开始的。在中国的外资公司中,有一个招聘工作做得非常好的外企──宝洁公司。这家外资企业,从人才招聘的角度,就把当年毕业的22岁大学生和25岁硕士生里的学生,全部挑最优秀的,招了进去。那它是如何招聘的呢?作广告,是用最好的印刷品;去演讲的人,坐豪华的汽车(虽然可能是租来的);面试,是包租学校附近最高档的饭店;进入公司的起步工资,要比一般的大学生高出20%-30%;来了公司以后,集中统一的严格培训;明明是普通的员工在内部的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轮岗,却可能会给你一个“管理培养生”的头衔,给大学生一个荣誉感;还三天两头给你点新的洗发液拿回家让你孝敬老爸老妈──那又值几个钱呢?其实呢,这也就是一个生产老百姓最经常使用的,行业进入门槛非常低的日用化工用品的公司。

这两点,正是中国企业的一个软肋,一个今后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的一个方向。

赵民

2007-9-17 23:58PM

第五篇:从基层看管理

从基层看管理

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劳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也无时无刻都在运用。只是管理的运用需要配合“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运用的时机,运用的行业或地点和运用的人群。就管理而言,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那不如逆向思维,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也就是从基层看管理,了解真正的“民意”,以求达到我们的管理目的。

以我之见,从基层看管理,不需要繁琐的管理程序,也不需要高端的管理技能,只是需要六子箴言即“沟通、鼓励、公平”。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不管是同事关系,还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沟通是最好的关系桥梁。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说沟通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大家需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事件的起因、经过,并且共同商讨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结果。这就是沟通,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还有就是上下级之间的附属关系,当上级也就是管理者对下级也就是被管理者做出工作吩咐时,需要考虑被管理者的各类因素,因此需要同被管理者沟通协调工作,以求到达理想的管理效果。与此同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经常沟通,一来是随时可以了解自己团队的动态变化,二来是随时可以了解工作、生产的状况。

鼓励即激发和勉励,也指振奋精神,正所谓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人们都把由衷的夸奖和鼓励做为心灵的甘泉。

记得微软公司的一名高层管理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公司的员工,工作热情积极度很高,不仅仅是我们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工作条件,也不是丰厚的福利和待遇,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常鼓励和夸奖我们的员工”。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当自己得到了同事或者领导的肯定、夸奖和鼓励时,人的神经会自动产生荷尔蒙,使人心情愉悦,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所以适当的鼓励将会使管理和生产更上新的台阶。

公平是指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团体或者个人)的各项属性(人事、财力和物力)得到平均、合理、广泛的状态。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实现的,但是正真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即使如此,我们广大的员工还是希望能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所以这是我们管理者必需重视的。

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应做到合情合理,不能偏袒某一方或是某一个人,让他们承受应有的责任或享受应有的权利。所谓“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何启)。既是这个道理了。

管理的法则无穷无尽,关键是在于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我相信“沟通、鼓励、公平”这三把利剑将是管理者必需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被管理者的夙愿。当他们三者被融为一体,正真用到工作上的时候,那么一个崭新的团队、一个崭新的企业将以它独特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下载从“内圣外王”看东方管理中的精神因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内圣外王”看东方管理中的精神因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一说到管理,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管理。其实,有人类就有由人结成的组织,有组织就有管理。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管理。作为不同的组织,它们的管理自然有自己的特色。但作为管理,不同组......

    从四大名著看供应链管理(模版)

    从《三国演义》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1、《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供应链风险 在教材137页有如下表述: 供应链的多参与主体、跨地域、多环节的特征,使供应链容易受到来......

    从赛龙舟看团队管理

    从赛龙舟看团队管理 从赛龙舟看团队管理原作:龚蕾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碧艾香蒲处处忙,槐叶榴花笋成竿。端午包粽,六色赛舟,小桥石亭,江南诗乐,彩丝双结把玉腕,短游赏景迎端午。......

    从甲午战争看细节管理

    从甲午战争看细节管理1894年7月25日清晨丰岛海战发生,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枪,随后,日方步步紧逼,屡屡告捷,战斗以《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暂时停止。 当时,清朝政府已建立北洋、南......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管理

    从中庸思想看现代管理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现代管理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管理理念对于现代管理的价值,......

    从幼儿教育看员工管理

    从幼儿教育看员工管理 周末上午,陪一位朋友带着她两岁的小孩到上海徐家汇的一家外资幼教机构参加音乐课,一个小时的音乐课,给我很大震撼,从中悟出很多管理上的道道。 其实,管理员......

    从西瓜看管理读后感

    读《从切西瓜中看管理》体会管理无处不在,根据公司近期下发的《从切西瓜中看管理》学习文章,本人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读后感受颇深。结合自己工作岗位实际情况,现将具体体会如......

    从新课改中,看园长管理理念的转变

    从新课改中,看园长管理理念的转变 当前,新课改牵动着无数颗关注的心,课改已成为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一名园长,要在改革的浪潮中把握时代脉搏,让幼儿园始终处于不断向上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