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毛泽东同志身上看学习精神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终身学习的领导人,也是一位传授理论知识的导师。在数十年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形成了深刻的学习思想。
一、学习是人性的,贵在有度
学习总是主体(人)的活动,即人的活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因此,学习首先是和必须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必须在人的身体条件范围
内有限度地进行。那种脱离人的具体实际,强制进行,忽视人的本性的学习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冷冰冰的知识灌输,是不会为人所接受的。
1941年元旦,毛泽东同志为延安保育院的小学生金德崇题词—“又学习,又玩耍”。简单生动的几个字包含了对学习的深刻理解。毛泽东同志一向认为,爱玩耍是孩子的本性,也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他说,入学前的小孩,一岁到七岁,接触事物很多。两岁学说话,三岁哇啦哇啦跟人吵架,再大一点就拿小工具挖土,在玩耍中模仿大人劳动,这就是观察世界。他还认为,对孩子的认知引导应该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拔高,要在人认识事物的本能和自然形成的过程范围内来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其实,只要合理安排,学习和玩耍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人学习的最初阶段就是玩耍和模仿。交互式的学习活动包括群体玩耍和整体模仿都是人实现社会化的最初阶段。学习主体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在玩耍和模仿中获得的。所谓“寓教于乐”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要在人的身体承受范围内进行,要有度,特别是要符合年轻人的身体特点。这是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的观点。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说: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青年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会成年人已经学会了的许多东西;但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负担都不能过重;尤其是十四岁到十八岁的青年,劳动强度不能同成年人一样;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跳跳蹦蹦;这些特点都和成年人不同;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娱乐、休息、睡眠,这两方面要充分兼顾,两头都要抓紧。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大学会见中国留学生时,祝福学生们首先要身体好,然后是学习好,将来工作好。1965年7月3日,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文件的批语中,又一次指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他大力支持“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方针,要求学校的课程、讲授和考试不能以学生为敌人,要利于培养青年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些从学习主体出发来认识学习活动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尤其具有针对性。
二、学习是全面的,贵在分析
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和全面的三维过程:不仅包括学校的学习,还包括社会实践中的学习;不仅是教学活动,更是研究活动;不仅是对正确经验的获取,还是对错误教训的规避。
毛泽东同志主张,学习要结合社会的实践,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许多东西单从书本上学是不成的,要向生产者学习,向工人学习,向贫农下中农学习;在学校则要向学生学习,向自己教育的对象学习。1958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教育必须与劳动相结合,学习和劳动结合起来是一大改革。他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正是为了践行开门求学的原则,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于1927年专程赴湖南考察湘潭、长沙等5 县的农民运动,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同志不止一次地讲过,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但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比作箭与靶的关系,更把对理论的应用或实践本身看作是更重要的学习,提倡在实践中学习。
学习和思考要相结合。毛泽东同志这一主张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一致。青年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1964年7月5日,在和一名大学生交谈时,他明确反对注入式教学法,勉励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要自己研究问题,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师的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毛泽东同志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常常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一万年都有两点”,这是毛泽东
同志最为崇尚的辩证法。在学习的问题上,他更是强调学习是辩证的,强调学习贵在分析,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一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他批评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不掌握“两点”,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又变成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他在《论十大
关系》中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只有学会和熟练运用了这些原则,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起来。
三、学习是渐进的,贵在自知
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了然于胸的循序积累的线性过程。在学习的起点上,要甘当“小学生”,谦虚自知,才能“积跬步而至千里”。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求学时期曾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要了解情况,“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在《论十大关系》中,他从国家的高度指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但是,已经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办了。上世纪60年代,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全国出现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高潮。核工业系统有人对还没有学会和掌握的尖端技术,就跃跃欲试地想搞革新。宋任穷及时地发现和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写信向毛泽东同志作了汇报。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接见宋任穷时,针对这一现象明确提出,像小孩学写字,要先写正楷,后写草书。二机部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指示,提出对没有掌握的苏联设计“不准改”,对苏联供应的仪器设备不准乱拆乱动,对苏联的设计和设备做任何改动,都要经过上级批准,等等。这就及时“压缩了空气”,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混乱。
四、学习是长期的,贵在坚持
“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是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中的一句话。“一有意志,万事皆成。我劝同志们也和我一道学习。事务太多,时间不足,然亦可以挤一点。养成学的习惯,就能学下去。”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59年9月11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过的一句话。
毛泽东同志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和践行了这两句话。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同志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更加嗜读和加强学习。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的故居就像个书的海洋,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卫生间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和学习,毛泽东同志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同志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一有时间就开卷学习,孜孜以求。直到临终之前,毛泽东同志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和对学习的坚持。在1976年9月7日至8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同志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和学习。据医疗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同志看文件、看书共11次,达2小时50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7分钟的书,他又昏迷过去了。10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同志在书香中离世了。
毛泽东同志的学习思想贯穿于他学习实践的全部和生命历程的始终,充分揭示了学习的内涵、意义和方法论基础,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学习的本质,对于我们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谁在学习、什么是学习和怎样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的学习思想和理论,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并不是一篇短文就能概括的,充分研究和发展毛泽东同志的学习思想和学习理论也将会是一个针对现实的重要课题。
第二篇:从焦裕禄同志身上
从焦裕禄同志身上,我们学什么?
————深入学总书记的兰考讲话精神
2014年3月17日至18日,总书记重访兰考。在兰考,站在焦裕禄同志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总书记“心情很激动、很不平静”,指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号召全党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吏治兴则国兴”,总书记的兰考讲话,寄予了对全党同志深切的期望,给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树起了精神的标杆,为弘扬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指引了方向。
一弹指一挥手间,离焦裕禄同志辞世至今已是50年,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尽管时代不同,艰苦的岁月距离我们大多数人那么遥远,但我们再听、再看、再读、再学,我们依然被焦裕禄同志深深感动,为他折服,泪满盈眶。这说明,有一种精神,那是能穿越时空与人共鸣。面对新时期的“赶考”,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好好掂量和思考,深入学习总书记的兰考讲话精神,搞清楚,弄明白,我们从焦裕禄同志身上,究竟学什么。
学习焦裕禄同志,要真正做到“硬骨头”。
50年前,焦裕禄同志在兰考,仅呆了470多天,但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什么磨就了他的铮铮铁骨,忍着剧痛的折磨,把一生的热血洒在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毫无疑问,是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执着,撑起了铮铮硬汉的“脊梁”。而这正是我们当代共产党人中有些人身上所缺乏的。对于这一点,总书记形象的称为“缺钙”。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总书记把共产党人的信仰喻为“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追求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道路上的第一大考题。因此,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是给精神不断“充电”、“加钙”,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要真正做到“硬骨头”。
学习焦裕禄同志,要真正做到“为民请命”。
穿越回50年前的兰考,我们来看,焦裕禄同志的时间都去哪儿了。1962年12月6日,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连年不断的沙荒、盐碱、内涝、水灾、饥饿的灾民,让这个铮铮硬汉泪洒满襟,食难宁寝难安。于是,在重灾区、田间地头、农户民舍,飞沙、暴雨、寒风、骄阳下,治沙、治碱、治水,焦裕禄同志身体力行,殚精竭虑。那盏老油灯、那把破旧的藤椅,还记得忍着剧痛伏案工作的身影。他心中满满装着的是“百姓”,却唯独没有了他自己。为了兰考36万的群众不再遭受灾难的折磨,不再挣扎在死亡线上,他恨不得把时间掰开了花,而他的病耽搁了又耽搁,却已是没有一丝转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1949年3月23日,中央领导从西柏坡前往北平的路上,毛泽东同志说这是“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60年过来了,但这席话对于全党、全国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场面向未来的“赶考”,考官就是百姓。焦裕禄同志用他有限的生命给“考官”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都应该反思:我们心中有没有真正装着百姓,我们有没有真正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我们有没有真正为百姓谋利益,还是在为自己谋私利,我们写出的每一份答卷能不能让百姓真正满意。
学习焦裕禄同志,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50前的兰考,因为沙荒、内涝、盐碱、水灾泛滥,成了豫东的重灾区,36万人,其中3.8万人出去逃荒。焦裕禄同志上任的第二天就开始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日子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为治水,他对主干水道追根溯源,越县跨省,绘出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为封沙,他带领调查队跋涉2500多公里,对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编号立档,“扎针(栽泡桐)、贴膏药(沙丘上封土)”的方法来自于实地考察的灵感;为改地,他一口一口地品尝碱土,摸清盐碱地的性质,得出“咸的是盐,凉丝丝的是硝,又骚又苦的是马尿碱”的结论,让一辈子与盐碱地打交道的老农不得不佩服。在焦裕禄同志去世的第二年,兰考初步实现了粮食自给,甩掉了豫东历史最有名的缺粮县的帽子。可见,焦裕禄同志生前制定的方案已见成效,治“三害”取得初步成果。这一切都来源于焦裕禄同志的苦干、实干、敢干、能干,摸清规律,科学发展。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有党的领导,有毛主席著作,有几十万人民,只要干,一定能在困难当中闯出一条路来,一定会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同志的话让人经久回味,他的开拓进取、实干的精神永远是鼓励我们勇敢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强大的思想动力。
学习焦裕禄同志,要真正做到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焦裕禄同志在兰考的470多个日子里,他深入基层调研,几乎跑遍全县;治水、治沙、改地,从方案到实验,他身先士卒;儿子没掏钱白看了一场戏,为此他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他的办公条件是简陋的,办公桌、文件柜等都是建国时的旧物;他自己患病,家里人口多,经济困难,却从未要过救济;甚至他临终前还要求徐俊雅同志不准在他走后向组织提要求,增加组织的麻烦。焦裕禄同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严格要求。他不仅自己做到了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也要求他的家庭及本县的全体干部也要做到。
对照焦裕禄同志,我们再来看我们现在的干部差距在哪里。“表哥”、“房叔”等一些高官们贪污受贿、为所欲为,锒铛入狱,甚至被判死刑。还有一些干部高高在上,公费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公权私用„„,认为我为国家做贡献,只要钱不进我自己口袋,吃点喝点用点算啥,躺在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挣下的功劳簿上洋洋自得。这些人何论什么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殊不知,他们架起了一道鸿沟,一道横亘在老百姓与官员之间的鸿沟!这些人的作为是导致当今社会民仇官心理急剧膨胀的根源。习总书记曾用“温水煮青蛙”、“雷峰塔的倒掉”喻示这种危害的后果,这足以引起我们全党同志深刻反省和高度警醒。
浮梁古县衙至今还挂着一幅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总书记对这幅对联曾作了诠释,认为古代官民关系尚能如此,作为共产党人应有更高的境界。我们共产党的执政权利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夺取的,是人民赋予的。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应该遵守党纪国法,面对物质权利的诱惑,守住底线,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清正、廉洁、高效的政府,我们必须要真正做到艰苦朴素、廉洁奉公。
总书记自上任以来,他的新政亮点之一就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整顿干部作风,从上至下,率先垂范。他的兰考重访,无异于一颗春雷炸响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间,学好用好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赶考”路上必须坚持的主题。
第三篇:从毛泽东读书笔记看如何读书
从毛泽东读书笔记看如何读书(节选)2009-10-21 19:39:42 来自: 小贩
第一种:摘录式笔记
在读书时代,毛泽东的笔记以摘抄为主。他身边经常带着两本本子:“讲堂录”和“读书录”。讲堂录里记载的多是老师上课的课堂笔记,在其中重要的部分都做了重点标注。读书录大多是在自修时完成的,里面抄录了全篇文章或一些精彩的段落。毛泽东在学生时代记了大量此类的读书笔记,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史料保存下来的非常少。现存的一本中抄录了屈原的《离骚》、《九歌》。
第二种:符号式笔记
在毛泽东读过的书上常常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了毛泽东对书中内容的褒贬见解。他在读德国鲍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文章如果写得好,他就划圈,哪一句写得好,就划哪一句,全文写得好,就在标题上划圈。谢静宜在回忆毛主席的读书生活就提到过“三个圈”的故事。她回忆道:“开始我不明白,琢磨以后我曾问他,„主席,是不是划一个圈的您认为比较好,两个圈的很好,三个圈的特别好呢?‟他微笑着点头表示同意。”
第三种:批注式笔记
除了符号外,毛泽东经常在书页上写下读书的思考和领悟,在《论理学原理》一书中,很多页面上都留下了主席工整的小楷字、在行间还有12100多字的批语。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很多读书笔记得非常精辟,有些直至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四种:日记式笔记
读书日记是毛泽东比较特别的一种笔记方式,除了记录下读书的心得之外,更主要的是能督促自己读书,记录下阅读的进度。
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会关系《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在“读书日记”的第一篇写道“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l—385页。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
第五种:纠谬式笔记
毛泽东一直强调:不可尽信书。他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非常敏感,一旦发现就立即在书页上指出来。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纠正。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
这些笔记是毛泽东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最好例证,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读书精神。
第六种:评荐式笔记
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例如;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为”张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史。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1965年,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因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在书上做笔记:就是一面读书一面用笔把书上重要的地方划出来,或者做上各种各样的记号(如:~~,△△△,○○○等),便于找出重点,加深印象。你如果对文章的观点材料有疑问,可以在页边的空白处画上“?”号,或者加上旁注和眉批。对那些比较长的段落,还可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层次,使其眉目清楚,条理系统,便于复习和记忆。
这种在书上做笔记的方法只限于自己的书。如果是借别人的书,可以用书签或小纸条代替,便于复习的时候引起注意。
二、做摘录:就是把书中主要的观点,重要的内容,或者精采的章节、段落、名言、警句等抄录下来。在摘录的时候,注意不要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字句和标点,还要注明出处,包括书名、作者、版本、页数和日期,以后引用的时候便于查找核对。摘录笔记可以记在笔记上,也可以记在卡片上。有的同学看书的时候专门抄录一些华丽的词藻,作文的时候生搬硬套,这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三、做提要: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首先要把原文读通,读懂,抓性要点,然后把基本内容概括出来,文字力求简明扼要,但是不要把自己的看法或感想写进去。同学们在练习写提要的时候,可以经常看一看每本书前面的内容提要,也可以练习编写文章的段落提纲,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四、写心得:就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写心得笔记,一要注意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当前的社会实际,也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的实际;二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只做检查、表决心、发誓言;三要紧扣原文,突出重点,不要脱离文章的内容空发议论或者不分主次,面面俱到。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难。”让我们从现在起就养成认真读书和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一分耕耘,必然会有一分收获。一.毛主席做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毛泽东同志非常赞赏的他的老师徐特立的读书方法.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的身体力行这条成功的治学经验.而且坚持不辍.他常说.读书的方法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这里说的多写.也就是多做读书笔记.毛泽东的读书笔记有以下几中形式: 内容摘录.毛泽东青年时代.课堂听讲写[讲堂录“.课后自修写读书录.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共有好几网篮.毛泽东长期保持著这种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延安时期.毛泽东看了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约三千字.他写信给这位哲学家.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最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这样就把读书与研究.探讨结合了起来.标记符号.毛泽东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早年读的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全书逐字逐句都用毛笔加以圈.点.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延安时期读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於辩证法的笔记>.<史达林选集>.许多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与勾划.五十年代初开始一直陪伴他的一套乾隆十二年武英殿版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圈点.勾划的标记.现存中南海的毛泽东藏书.由於不少书反复阅读.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圈点.勾划.以至朱墨纷呈.点线交加.旁注批评.<伦理学原理>全书十万多字.但毛泽东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评就有12100多字.延安时期读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毛泽东在书眉与空白处写了13000字的批评.其中第三章[辩证法的根本原则“.他用秀丽的行草字体写了近千字的批评.对原著作了扼要概括.既有赞同的评语.又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作的引申.发挥.他在<旧唐书>中<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上分别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寥寥几字.把读书的[意见和感想“表达得相当精辟.读书日记.1937年.李达把刚出版的<社会学大纲>寄给毛泽东.毛泽东读了很高兴.认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他反复精读这本好书.并续写中断的读书日记.日记第一篇写道:[二十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此后.他每日认真记下读书进度.改错纠谬.对书中不正确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也用笔记形式改正.如<南史>的<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正确.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在<辩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毛泽东用简略的话指出不正确处.如:[此例不甚清“.[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等.毛泽东读书非常仔细.连书中错别字.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也一一加以纠正.这反映了毛泽东的严谨治学精神与刻苦的功读精神.评价推荐.毛泽东笃志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要篇时.就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五十年代.他读到<三国志>的<张鲁传>.<郭嘉传>.向党内作了推荐.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从中得到启示.说话办事情要[多思“.[多谋”.反对少谋武断.读到汉代文学家枚乘的<七发>.他又写了千余字的书评.一起印发党内.1965年.当他读到<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固传>时.又认为两人的传值得一读.在反复研读后.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毛泽东这种独特的读书笔记对全党读书学习风气的形成.无疑是个有力的推动.二.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钱钟书.成就始于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 [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 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亿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锺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泽东是怎样战胜对手的-读书笔记
(2009-11-25 17:47:46)转载
标签:
分类:毛邓思想
杂谈
毛泽东为什么能去的如此之大的成就:历史只能作出这样的解释:学习和实践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由于敌人的封锁要弄到一些书籍报纸非常困难,他常常为看不到报纸,不能了解外界情况而焦急。为此,他曾经专门派一个营以搜缴书报为目的,去攻打国民党占领的一个据点,不惜付出人员伤亡与弹药消耗的代价,弄回一些资料。(这就是毛泽东的性格,在吃喝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读书读报学习,我现在在天大这样的好地方,正应该利用这难得的好条件,好好从书中吸取养料,好好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起来。)
列宁《两个策略》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毛泽东: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远的东西。
古为今用,以古喻今,举一反三,把古老的内容赋予其新的含义,为现实斗争服务。(这才叫活学活用呢,不用就不要浪费时间读书)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毛泽东仅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等四篇军事著作中,就引用了中国古代战例13个,外国战例9个。
思考:在股市学习实践中,也要注意积累实践的成功和失败的战例。同时还要尽量的占有国内外著名大师的成功失败战例。
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
思考:从股市前辈的理论中学习,从股市实践中学习,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来回学习。
毛泽东: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82页)
思考:客观环境和条件你不能改变,但你却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解放你的思想,选择你的道路,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1928年夏,总结了1927年秋以来工农革命武装游击作战的失败、成功经验,提出了著名的游击战争原则:敌进我退 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成为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石。(这些经验是从多次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中而且主要是从失败的教训中,逐渐摸索,不断总结提高,一步一步加以完善,最后由毛泽东加以概括形成的。)(十六字诀把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如此巧妙的结合起来,完整地体现了战争的本质。)
思考:对于经历过的重大重要事件,要及时中总结成功失败经验教训,并且最好以简练准确的话语总结出来,方便记忆。从中国共产党工农革命初期所犯的严重错误中我们也能总结出这个道理,任何大事业起初都不会顺顺当当的,总要经历许多艰难曲折的过程,而且经常会遇到生死存亡的关头。犯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稀里糊涂,遇到挫折时一定要注意好好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行事提供正确指导。在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之后,我军的力量是薄弱的,这时候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是必须的。投资有同样的道理,作为散户就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坚持机动灵活的游击战,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而不是一味效仿这个大师那个大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操作。
毛泽东在当时秋收起义前夕也是计划在南方几省起义后,应当立即在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建立工农兵政权。认为此政权一经建立,必将迅速取得全国胜利。起义后,也曾想围攻长沙,结果失败了。面对现实,毛泽东的弯子转的很快。他带领起义队伍立即退出湖南,上井冈山打游击。经过几个月战斗,他摸索出一条真理,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必须从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自己的战略战术。
思考:伟人也是从平凡犯错误中走过来的,之所以是伟人在于能知错就改,脑子转的快,不犯钻死牛角尖的毛病。这里说的转的快并不是不坚定,而是选准了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埋头苦干傻干,而是要机动灵活,但是对于选定目标却始终保持坚信。
游击战:不和强大的敌人打正规的堂堂之阵。游击队像疾风和流水一样,又游又击。你打我时叫你打不着我,我打你时就吃掉你一小部分,争取每战必有所收获,以缴获的武器补充自己,这样就可以集小胜为大胜,从而达到既消灭敌人,又保存和发展壮大自己的目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八路军一开始就和强大的日军打正规的运动战,很可能陷入极大的被动,过早地削弱自己的军力。弄不好,也可能在不利的决战中招致失败。
思考:弱小的时候就是埋下头来发展自己,等待时机,等待敌人露出破绽时再进攻,进攻过后马上转为防守。继续耐心等待下次机会来临。从一次一次的小胜中逐渐积累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完善的理论都是在经历了实践后,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失败和成功后总结出来的。或者说最后汇总提炼出来的,刚开始也都是一点一点的经验,时间长了,经验多了,穿起来也就成了理论了。
这就是为什么成熟的理论总是看起来很牛逼,但你完全照搬应用它去实践就会行不通,因为时间空间环境不同了,就像那句古希腊语所称。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就是说没有完全一样的条件,所以应用理论应用书本知识必须要真正掌握其精髓,在现实中灵活应用,理论才会成为神奇的理论。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的用兵和战争规模完全出乎毛泽东的意料,如果按照原来的作战意图再实行南线出击战略,势必与国民党军主力迎头相撞,势必要在不利的情况下在战争初期就与国民党军决战。
毛泽东果断的改变了原来的战略思想和作战计划,也就是彻底放弃了外线出击的作战方案。后来的战争实践证明,这一改变是正确的。它又一次说明毛泽东对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指导,是以敌我双方实际情况为依据的,是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这也正是毛泽东指导战争善于从实际出发的高明之处。
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计划要认真做,但当情况发生改变时也要又很强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够逐渐强大起来,不死钻牛角尖才可以。s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s 毛泽东:凡无把握之仗不要打,打则必胜;凡与敌正规军作战,每战必须以优势兵力加于敌人,其比例最好是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歼其一部,再打另一部,再打第三部,各个击破之。
第四篇: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国革命 武陟一中 王天喜
有人说,不了解毛泽东,就不可能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欣赏毛泽东的一些诗词,来了解一下毛泽东其人,来感受一下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和波澜壮阔。这里的革命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19年—1927年)
1919年—1927年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 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其突出特点是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这一 时期,毛泽东参加过中共“一大”、“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并先后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在国民大革命中,已经开始关注农民运动,被称为“农民运动的王”。这一 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四首,分别是《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等。我们主要介绍后两首。
第一首:《沁园春﹒长沙》
词中“忆往昔”的内容,是作者回忆在长沙一师求学期间,与同学们一块畅游湘江、针砭时政的情景。而词中的“怅”则引出了作者的困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结合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主要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但关于合作后的领导权问题,这次大会并没有明确规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但从合作开始,共产党就一直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排挤。这首词写作的背景就是1925年,因受国民党右派的排挤,作者回乡一面“养病”,一面组织农民运动,其间遭到湖南政府当局捕拿而潜入长沙,故地重游情景。作者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一首《菩萨蛮﹒黄鹤楼》就体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夕作者凄凉的心情。
第二首:《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沉沉、莽苍苍、锁,几个字眼勾勒了一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令人压抑的笔调,表达了一种苍凉的心情。结合1927年春大革命的形势,想想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沉重?
1927年春,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向共产党和革命志士举起了屠刀;而党内陈独秀仍然把持政权,右派投降主义日趋严重,大革命处于失败的前夕,所以作者心情沉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随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一场轰轰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正所谓“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路在何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声声惊雷,给布满阴霾的中国大地又送来了丝丝希望。
﹙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年—1937年)
1927年—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艰难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并从幼稚走向成熟。同时,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局势也逐渐由内战走向抗日。
这时期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革命道路的坎坷,个人命运的沉浮,战争环境的艰难,战斗场面的惨烈,给了诗人更多的灵感,一 首首脍炙人口的诗也应运而生。存在决定意识,此时毛泽东的诗词,既有对革命斗争写实般的记载,如《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井冈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律.长征》等,又有因个人命运的沉浮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如《十六字令三首》、《清平乐.六盘山》等,又有对人物的讴歌赞美,如《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等。因此这一 时期也是毛泽东创作诗的高峰期。我们主要来看五首,分别是:《西江月.秋收起义》、《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第一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次起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的打出了自己的旗号—工农革命军;由于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开始带领军队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创建了中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终于使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大为恐慌。1930年—1933年,国民党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国民党与红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毛泽东对次也作了史诗般的记载。
第二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这首词写得痛快淋漓。词中提到“七百里驱十五日”,反映了红军作战的主要方式是以运动战为主。在共产党领导的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前三次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经被剥夺了中央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左倾”错误在中央苏区占据着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仍然执行毛泽东的军事路线,第四次“反围剿”也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是在博古、李德的领导下,执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这也是红军长征的原因。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但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则又如柳暗花明,作者心情豁然开朗。
第三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晨月、凄鸣的寒雁,哽咽的军号,细碎的马蹄声,把人引如悲壮萧杀的境地。而“从头越”,三字则陡露了作者瘦虎雄心之威,死地后生之勇。何为如铁雄关,今也要从头越过。想一想: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如此豪迈?在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中,历史重又选择了毛泽东。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所以毛泽东的心情是豪迈的,遵义会议也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冲破敌人的包围圈;又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身后的脚印,已化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该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依然是写诗。于是,我们又听见了诗人的吟哦。
第四首:《七律.长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军长征的路线。长征是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素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也开始了”。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东征时,到达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黄河时,适逢大雪。皑皑白雪把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这又激起了素爱白雪的毛泽东的无限诗兴。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便在陕北小小的窑洞里诞生了。
第五首:《沁园春.雪》
平生爱雪,正好置身于雪的世界,凭着雄奇的构思,给我们描绘了半个中国的雪色:内外茫茫的长城,顿失滔滔的大河,如银蛇逶迤的山群,似蜡像驱驰的高原;忽而又想到了红日照耀雪国的妖娆壮美。长征中牺牲的许多战士的身影一浮现出来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壮烈情怀化为意欲超出历代有为政治家的具体图像。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但真正让世人领略到毛泽东风骚独步的事发生在1945年的重庆。是啊,没有经历过艰难险阻,没有博古通今的文化积淀,怎能写出如此大气的诗篇?词中提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词写于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后,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1958年,毛泽东在自注中提到,“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是啊,在毛泽东眼里,只有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方才造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来看第三篇“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三)民族阵线,救国良方﹙1937年7月—1945年8月﹚
1937年7月-1945年8月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斗争中得以巩固和扩大直至战争完全胜利。除了《四言.祭黄陵》和《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毛泽东很少写诗。但在这个时期,他理论方面的著作却很多,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这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来看第四篇《天翻地覆慷而慨》。
﹙四﹚天翻地覆慷而慨﹙1945年8月—1949年10月﹚
1945年8月—1949年10月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这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艰难地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时期毛泽东的诗主要有三首:《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两首描述的是作者离开延安后转战陕北时战斗的场面或战后的感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于渡江战役后。诗中提到“不可沽名学霸王”,“霸王”指的是项羽。项羽先胜后败的严重教训,使得这位政治家诗人能够遇喜不亢,临胜不骄,不去怜悯毒蛇一 样的恶人,而择取彻底消灭顽敌,一统中国的历史必由之路。
(五)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1956年)
1949年—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了决定性胜利。这时期毛泽东的诗词主要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五律.看山》、《七律.莫干山》、《七绝.五云山》、《水调歌头.游泳》。我们主要来看《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一 阕《水调歌头.游泳》,道出了无限的乐趣和无穷的奥秘。毛泽东说这首词是赞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词中提到“一桥飞架南北”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它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1955年9月开始修建,1957年10月建成通车。词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指的是三峡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论证,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由当时正成为现实的“一桥飞架南北”,而憧憬“高峡出平湖”,不正是毛泽东勃勃雄心的诗化吗?正象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所预言的“我们将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历史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历史最终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毛泽东一生奋斗,一生有诗。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正是革命战争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的诗词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理实录,它也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希望大家能喜欢毛泽东的诗词,更加深对中国革命的理解。
第五篇:从周拥军身上看创新
从周拥军身上看创新 在“创先争优”中的作用
参加中心开展“创先争优”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一睹了中石化劳动模范物探公司周拥军和江钻股份公司刘珍珍的风采,聆听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尤其是新时期的政工干部周拥军与时俱进带队伍,创先争优立新功的经验和事迹,无疑对新时期共产党员如何带好头、带好队伍是一个良好的启示。
一、“创先争优”需要引入创新“活水”
今年41岁的物探公司2127地震队党支部书记周拥军,有着25年野外勘探生涯,2001年担任党支书,10年率队10余次出征。坚守物探这片热土,先后通过开办“班子夜校”,成立 “民工党小组”,开展思想工作上网络,创新政治思想工作方式方法,凝聚了人心。连续3年来,周拥军带领着2127队年产值均过亿元,一次又一次创造了江汉物探史的新纪录。
周拥军所在的队能在创新争优中取得好成绩,与他的创新理念是分不开的。唯物辩证法向我们揭示,世界的无穷性决定了创新的无限性,事物的发展性决定创新的永恒性。一个政党要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始终用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理念来推进党的建设。在党的基层组织与党员中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更应始终坚持与贯穿创新这一灵魂,更应深刻领会创新这一灵魂同推动 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之间的深刻内涵与内在规律。
创建先进党组织和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核心是永葆基层组织与党员的先进性,先进性从哪里来?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使我们基层组织与党员时刻拥有最新的视角,把握最新动态,运用最新的理念,掌握最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的活动中,我们广大党的基层组织与共产党员更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进程中成为更加先进的组织,更加优秀的党员,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所以我们在局机关开展的“强责任、作表率、创一流、促发展,向建党90周年献厚礼”的活动中,理当树立起创新意识,只有“创新”,才可能“争先”。创新能使我们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能始终走在前列。
二、“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创新之道
思想工作上网络。这是周拥军的“创新”之一。近些年来,因特网的普及,员工思想变得异常活跃,个别员工变得心浮气躁。但凡事有弊更有利,网络的高覆盖也为分散施工的地震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可能。周拥军利用因特网这一平台,开设了2127队QQ群,建立了2127队网站和2127队搜狐博客,通过因特网,周拥军与2127队员工在线交流,凝聚了人心。去年底,2127队承担了潭口三维地震勘 探项目,该项目是江汉本土历史上炮数最多,水炮最多,震源最多,覆盖次数最多的地震勘探项目,周拥军带领新班子成员战斗在工地最前沿,在千余名员工的齐心协力下,实现了开门红,提前完成任务,2月底该项目获优质工程。
我党是一个拥有390万个基层党组织,79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高举创新的旗帜。一是要尊重和发挥基层一线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充分调动发挥基层组织与党员的创造力,在实践中汲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二是要明确创先争优的方向与目标。不同区域的基层组织与不同岗位的共产党员在创先争优的着力点与具体实施上千差万别,就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区域、岗位上把握创新这一普遍规律,坚持正确的方向,达到既定的目标。三是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与氛围。创先争优不仅是在原方式方法上做出最佳业绩,更重要的是要大胆的闯,大胆的试,大胆的干,赢得起成功,受得住失败,让创新来推动创先争优量的叠加和质的飞跃。我们各级党组织与党的领导干部要紧扣创新这一主线,在本地区本单位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机制与氛围。
创新之道,从大的层面讲,一是要在观念上创新。将发展是第一要务,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普遍原则运用到每个具体的事物与工作上来。立足解决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进行科学发展,着力于创新发展的理念,摒弃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观念与方式,从高能耗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 生产方式,等等。二是要在机制上创新。着眼于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在解决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的结合上进行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和持久推动力量。三是在创先争优的岗位上激发创新的动力。改革创新是工作的生命,创新创造是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是发展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在各自岗位创先争优,必须敢于创新,积极进取,善于把握机遇,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着力做到“三个善于”:善于超前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党员干部既要有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又要有考虑问题的理性和全局观;既要善于超前思考,又要有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本领;既要善于从全局着眼,把握工作的整体性,又要将创新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冲破旧的条条框框,通过创新为实现科学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善于赢得先机。机遇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只有把握好机遇,才能赢得先机;只有赢得先机,才能占据发展的制高点。机遇总是眷恋有准备的人。党员干部要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把握机遇的能力,抓住并充分利用机遇。要在创新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善于扬长避短。党员干部要在敢闯、敢冒、敢试、敢干时克服心理浮躁、急功近利等缺陷。善于扬长避短,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提高发挥比较优势的能力,找准发展的途径,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创新之道,从一个单位和企业来讲。一是创新思路 ;二是创新举措 ;三是创新作为;四是创新手段 ;五是创新形象。
三、周拥军的创新给就业工作的启示
成立 “民工党小组”是周拥军的创新之一。近年来,民工一直是物探地震队员工队伍的主力军,占到整个员工队伍的90%。民工队伍不到位,施工将难以开展,民工队伍不稳定,施工进度将严重受阻。一次,有一个民工放线班驻扎在海拔3500多米的密林里,周拥军患着感冒走了一天一夜才到他们班,身上的衣服全都被雾水湿透了,冲着周书记的诚恳,民工班长坦承地说:“俺原想一走了之,书记如此对俺,俺很感动,俺过去是村支书记,后来带了部分村民出来打工,现在知道您的难处,俺不走了,跟着你过这道坎。”周拥军听到这里,猛地受到启发,心想何不要发挥民工党员的模范作用,以民工党员带民工呢?经过调研和与几位支部委员讨论,他在民工中率先成立了“民工党小组”,充分发挥“民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和民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联系到我们所从事的就业工作,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年前召开的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这是对十六大提出的“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发展。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 5 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就是要求凡是愿意并有能力的人都能获得就业机会,都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就业岗位。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增加“充分”二字,并提到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油田就业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灵活就业、政策性安置就业人员数量偏多,就业稳定性差。随着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享受期限的陆续到期,这部分人员可能会提出就业的要求。二是由于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就业困难人员帮扶难度更大。三是由于油田生产的特殊性,提供女性的岗位相对较少,近年来女性就业矛盾显得格外突出。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同样油田子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是当前的棘手问题。五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复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加剧,一线技术工人短缺成为油田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部分用人单位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并存。去年以来,一些生产单位的需求性用工在油田招不到人,如电(气)焊工、钳工、车工、汽修工和油井作业工,报名应聘人员很少,最后不得不招用农民工。
尽管油田就业工作任务艰巨,但保障民生办实事,是局党委、管理局和分公司对油田职工群众的郑重承诺。油田“十二五”劳动就业工作目标提出:未来五年油田每年至少新增就业1000人以上,做到 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油田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国家和湖北省规定的范围以内。在今年的油田工作会议上,局长、分公司总经理张召平再次明确了“2011年实现1000人的就业目标”。局党委书记孙健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最大的群众工作,要用情用心用力地做好帮扶工作。”
如何做好油田就业工作?周拥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创新。一是创新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针对零就业家庭、长期失业人员、低保对象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援助,关键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果没有创新,就业安置工作工作会越来越难。
二是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通过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园等措施,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对不同就业群体实行分类指导,以协解失业人员为重点开展自强创业,以女性为重点开展巾帼创业,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开展科技创业。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
四是创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方式。大力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形成覆盖油田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建立健全信息系统,提高业务应用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