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3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①文学艺术 ②汉字 ③史书典籍 ④科学技术 A.①②
C.①③
化的博大精深,因此选B。答案:B 2.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启示我们要书写汉字,传承文化,故选C项。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普及书法”说法绝对。答案:C 3.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解析:海口骑楼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①符合题意。海口骑楼“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文字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载体。地域文化的性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④说法错误。答案:A 4.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1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
一、渐趋融合
解析:A表述不合理,文化的差异性取决于经济、政治、地理等方面;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区域性;D表述错误,文化相互借鉴会渐趋融合,但不是日趋同一。故选B。答案:B 5.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归属感 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对待外来文化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而是辩证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答案:A 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解析:题干的主旨是把中文菜单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没有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不选A。此举促进中华文化传播,而没有促进西方文化传播,不选B。此举也没有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只是让外国人看懂中国菜单,不选D。此举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C符合题意。答案:C 7.清代魏源写过一首诗来形容珠江文化形成的二重奏:“濠镜羊城水气氲,华夷估舶自成群。门前潮汐家家海,檐际榕棉寺寺云。”(注:估舶意为商船)这说明珠江文化()A.带着自己明显的区域特征,与其他区域文化完全不同 B.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
C.是珠江人在珠江地区创造的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性
解析:这首诗是对珠江文化形成的生动描述,珠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在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形成的,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区域文化关系的错误理解。C、D两项材料均未体现。答案:B 8.追溯历史,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这体现了()①地理环境决定了闽南文化的包容性 ②人口迁徙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③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 ④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特性完全相同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③
解析:闽南文化是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②③说法正确。①中“决定”说法错误。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④说法错误。答案:D 9.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A项不符合客观情况;C项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项错在“消除”上;故选B项。答案:B 10.一直有一些人担心,圣诞节的流行将为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推波助澜。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圣诞节在中国快速流行的这些年,很难说是它改造了年轻人,还是它被年轻人改造了。中国年轻人实际在把圣诞节拿来“为我所用”,使得这个节日迅速“中国化”了,圣诞节成了年轻人放松身心、营造浪漫的机会和理由。这启示人们()①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正在逐步消失,不必要杞人忧天 ②对于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③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我们需要树立文化自信 ④文化创作要关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①错误,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不会消失。中国年轻人实际在把圣诞节拿来“为我所用”,使得这个节日迅速“中国化”了,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而不是强调对于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故排除②。③④正确切题。答案:B 11.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而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不同地域决定 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民族文化不属于本民族,只属于全世界 A.①② C.①④
环境对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答案:A 12.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A、B不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故选C。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大发明”原本是一个舶来词。约400年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马克思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产生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宣扬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假如有人告诉你,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竟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你会怎么想?近日,我国有学者重新定义了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也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毕竟西方定义的四大发明不足以概况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例如没有看到丝绸、瓷器等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没有看到其至今仍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外对“四大发明”的两种不同定义有何区别?你同意哪一种定义,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试题主要考查对待中华文化的认识。涉及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的作用等。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西方的定义着眼于文化即四大发明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新定义则是着眼于四大发明的科技水平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案一:同意西方的定义。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方的定义更能反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②维持和尊重西方对四大发明的定义,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科学技术的价值不仅要看其科技水平,更要看它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
答案二:同意中国学者的定义。①新四大发明更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更能反映源远
B.②③ D.②④
解析:材料强调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①②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③夸大了自然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新四大发明对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③新定义既看到文化的作用,更看到其科技创新性,更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300个声腔剧种和5万个剧目累积量、覆盖城市乡村广大幅面和十几亿民众、传承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得益于自身的独特形式与丰富的内容,戏曲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材料二 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第(1)问属于体现类问题,知识范围很确切,结合材料即可得出答案,但要注意题目问的是如何体现,一定要有观点有材料。第(2)问属于认识类问题,谈谈对包容性的认识,课本上关于包容性知识点比较集中,一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包容性,二是包容性的内涵: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三是这种包容性对于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答案:(1)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戏曲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史前史、800年兴盛史、生生不息繁衍至今而顺势长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基本特征。戏曲以自身的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戏曲不同的剧种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皆有戏曲,表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篇: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2我们的民族精神3!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选择题
1.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我国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A.①②
C.②④
②④正确,故选C项。答案:C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表现在()①先有中华民族精神,后有中华文化 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错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解析: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同时产生,没有先后之分,①错误;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②③入选;④没有体现二者的关系。答案:C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下列诗句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④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A.①③ C.②③ 答案:A 4.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B.②④ D.①④
解析:②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精神;④体现的是勤劳勇敢精神。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 C.①④ 有直接关系。答案:C 5.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对联强调“只知有国”,体现了①;强调“益坚其志”等,体现了④;②③与材料没解析:本题考查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②体现了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③说明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均舍去。①④体现了爱国主义,符合题意。答案:C 6.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开放多元,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差异化,国人的各种区隔对立也在增多。但爱国不分派别,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都是爱国者,都是值得团结的力量;而悖逆国家和民族的人,总是要被唾弃和淘汰的。这体现了()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一致性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爱国不分派别,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只要对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利,都是爱国者,都是值得团结的力量,体现了②③;①不符合材料信息;④说法错误,人民群众才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答案:B 7.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征伐的武勋,只是依照传统统一天下”,但是中华民族却有为了尊严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勇气。与过去不同的是,日渐强盛的中国,在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下,一定能够挫败任何挑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表明()①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改变、不失本色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A.①④ C.②③
B.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核心。题干强调在民族精神鼓舞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②③正确;中华民族精神不失本色正确,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会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①④错误。答案:C 8.“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家书不是物质力量而是精神力量,①排除;英雄家书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能够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②当选;同时凝聚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③符合题意;英雄家书根源于社会实践,④排除。答案:C 9.有专家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内生力量。作为文化根基,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作为一种目标导向,它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前行;作为一种动力激励,它能够激发人民团结奋斗,投身发展大业,创造人间奇迹。这一观点强调了中华民族精神()①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A.①② C.②④ 答案:B 10.当前,时代的变迁、实践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实现传统的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④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A.①③ C.①②
干不构成因果联系,应排除。答案:C 11.“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寄托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光荣与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
B.①③ D.③④
解析:②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错误,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B.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因,①②切题,③④与题弘扬民族精神,这是因为民族精神是()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激励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物质力量 ④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③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 12.爱国永不过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根基。我们应关注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精神内涵,铭记历史、奋发图强,以爱国精神涵养自我。这是因为爱国主义()①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②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③是每一位中国公民共同的价值信念 ④是广大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支柱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①④表述正确分析了爱国主义的重要作用,符合题意;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是爱国主义精神,故排除②;③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2月14日,“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分别是:吴锦泉、郎平、屠呦呦、王宽、阎肃、徐立平、莫振高、买买提江·吾买尔、官东。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普通百姓﹑体育教练﹑科学家、抗战老兵、艺术家„„他们用人性的至爱持续地感动着我们,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建设者。在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了完美的超越。(1)请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主心骨”作用。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⑤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⑥要主动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二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三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四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强大的、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在抗战中凝聚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动摇过,她成为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鲜艳旗帜。直到今天,她也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进、前行、拼搏。
(1)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必须弘扬抗战精神的道理。(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实现民族复兴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解析:本题以抗战精神为背景,考查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设问的内容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依据,主要回答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措施。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抗战精神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①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领作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③坚持改革开放,弘扬时代精神,推动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不断创新与发展。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第三篇:XX届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范文)
XX届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教案
第11课时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国家旅游局将XX年确定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安徽省结合实际,提出了“徽文化、让旅游更精彩”的口号,借助主题年的契机,进一步弘扬徽文化,推动安徽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安徽省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更因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而灵动而闪光。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华民族山水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灵感的源泉。唐代诗仙李白游历安徽十余次,写下140多篇诗作。宋代文豪欧阳修在滁州琅琊山写下的《醉翁亭记》,成为中国散文的典范和士大夫们的楷模。国人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典故也都出自这里,如十面埋伏、望梅止渴、卷土重来、打草惊蛇、班门弄斧等。
江淮大地,传统戏剧、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民间舞蹈和民间美术灿若星河,许多艺术门类和成果享誉海内外。戏剧中的黄梅戏、徽剧、泗州戏、庐剧;传统美术中的新安画派、阜阳剪纸、徽州四雕、徽派篆刻;传统手工技艺中的文房四宝、芜湖铁画、万安罗盘;传统舞蹈中的花鼓灯、傩舞等,无不特色鲜明,别具韵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为旅游强省建设构筑起重要的资源支撑。
.说明安徽丰富的文化资源蕴涵的中华文化特征。
历代文人墨客的足迹、许多成语典故的出现、悠久的传统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独特的徽派文化,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种文化精彩纷呈,成果享誉国内外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说明如何弘扬徽文化精髓,彰显徽文化独特魅力。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实现共同繁荣。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方式传播安徽文化。
对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使徽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黄梅戏是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清道光前后,由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解析:选c。黄梅戏是在吸收和借鉴民间艺术、一些地方曲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即包容性。A、B两项没有体现,D项说法太绝对。
2.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利用徽文化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有安徽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徽文化走向世界。如果你参与“实施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讨会,需要拟定一份发言提纲,你认为最恰当的一组是
A.抓住机遇,加速融合,全面占领国外文化市场
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全面改造提升徽文化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满足国际市场需要
D.立足特色,相互尊重,全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选D。文化走出去既不是占领国外文化市场,也不是全面满足国际市场需要,而是借鉴交流、融合,促进文化发展,排除A、c两项。对徽文化要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是全面改造,故不选B项。D项符合题意。
例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①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征,符合题意;②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例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区域性的认识。②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③反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符合题意;①④表述错误。故选c。
例3: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解析】本题以树立海洋意识为背景,考查关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属于分析型主观题。首先要掌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相关知识;然后依据此问所赋分值分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求同存异,二是兼收并蓄;最后结合材料与教材原理分析论述。若学生没有掌握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不会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两个方面分点作答,从而导致失分。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第四篇: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必修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练习)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50分)
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秦的统一B.文字的发明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D.撰写史书
2.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中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涝涝。洪水图腾蚊龙,烈火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B.惟我独尊C.博大精深D.独树一帜
4.都江堪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这一工程说明了()
①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③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摒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体系
B.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面貌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D.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发挥“主心骨”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因为()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②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 ③民族精神具有传统性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天道酬勤”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9.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
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③独立自主、不怕牺牲④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D.①③④
由于缺乏传承,我国灿烂瑰丽的文化宝库的“库存”正日益减少。据广西文化部门有关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有地方剧种18个,到上世纪末,除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外,其他剧种已难得一见。据此回答10~12题。
10.以前,我国存在许许多多的剧种表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过于繁杂D.中华文化有包容性 11.不同地方,剧种不同,这表明()
A.文化的区域特征B.不同地方的民族不同C.文化的求同存异D.文化的实用性特征 12.针对材料中的问题,我们应该()
A.彻底抛弃传统文化B.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 C.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D.以外来文化代替传统文化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 000亿元到4 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专家分析,文化产业在强有力需求的带动下,有望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据此回答13~14题。
1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①有利于扩大内需 ②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③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 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人稳步提高,城乡居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大。这表明()
A.生产决定消费B.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C.消费是生产的目的D.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15.中国江苏网载文指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之所以提出上述要求,是因为A.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能产生巨大力量 B.先进文化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深刻的影响D.改造落后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16.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之间的关系是()
A.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B.一个民族的发展只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能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D.在现代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17.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表现在()
①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之一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而推动综合国力提高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因为()
①西方敌对势力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②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的需要 ③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要求 ④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是世界上惟一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人类文化最辉煌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中国社会文明发展道路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地理结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它是中华文化内在特质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据此回答13~17题。19.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 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一奇迹足以把中华文化同其他文化区别开来,如此悠久的历史,本身
就包含了中华文化的许多特质,所以,我们认为中华文化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A.开放的氛围浓郁B.异彩纷呈C.强大的民族凝聚力D.源远流长
20.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
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主要得益于()A.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B.它所特有的创新精神,即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C.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D.多民族的长期统一,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成就,还表现为先哲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例如,天人合一就是说: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一个以耕耘为生的民族,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在反复的耕作实践中,人们发现,对土地的善待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土地似乎是有生命的。人们从这种自然感应中,必然能获取某种信念:那就是土地也和人一样。对土地的人格化,很自然也会推广到天。四季更替,昼夜变化,风调雨顺才能丰收。这一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主要是告诉我们()
A.发展农业必须善待土地B.发展经济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C.必须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D.只有顺应自然,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 22.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看,上题材料还告诉我们()
A.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B.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近年来,全国政协高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先后对闽南文化、河洛文化、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进行调研,不断推动全国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此回答18~Z0题。
23.在我国,之所以产生和存在着各具明显特征的不同区域文化,主要是因为()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②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③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④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5.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在结束对安徽“徽文化”的考察后认为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加强对徽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安徽在中部的崛起,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明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量()
A.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
C.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D.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26.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4分)
(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
第五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及其见证与表现;知道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中华文化的力量;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发展丰富,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理解爱国主义的地位、重要性,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明确爱国主义在今天的主题。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探究,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微观理解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我国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提升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认同和重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性、必要性及弘扬的措施;爱国主义在今天的时代主题。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民族性的内涵和意义;弘扬民族精神的理由和措施。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师: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大家把我们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知识框架进行整理,我挑选了几份同学的知识框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两到三份知识点框架,请学生加以点评,注意时间控制,有些可以请同学们一起说,特别有争议的请学生评价。)
(本环节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同时引导同学注意知识整理的有效性和全面度,请生总结知识梳理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好的,大家都整理得非常仔细,看来平时做笔记做得很认真,老师把简单的框架结构也罗列了出来,大家可以简单对照一下。(课件显示第三单元框架)2.讲授新课(34分钟)(1)审查明辨(5分钟)
师:好,为了测试一下大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准备了几道题目,考考大家。(课件显示判断题,请一列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开小火车。)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所以民族精神是不变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会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2.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3.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选择运用(12分钟)
师:好,所以在学习的时候大家要仔细,对于一些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范围,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做几道各地的期末检测题和高考题,看看以大家的水平能不能做对。
1. [2014·莱芜期末] 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书写,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的情况,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大型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下列关于汉字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①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解析]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是民族节日,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错误。①④是对汉字的正确理解。
2.(2013·安徽文综·T9)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安徽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本题解题的核心在于读懂题意,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解析】选A。安徽不同区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地域性的表现,①正确;文化的地域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安徽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②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③观点错误;文化融合统一否定了文化的多样性,④错误。因此选A。
3.[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④错误。
4.(2013•江苏单科•T3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本题以“中国梦”为背景,考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等知识。抓住题干中的“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行分析。【解析】选B。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应选;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④应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错误。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既相互借鉴,也存在冲突,③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
(教师在讲解时要启示学生,选择题要注意什么问题,请学生自己总结。)(3)能力提升(17分钟)
师:好,所以大家在审题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比如说注意知识点范围,注意题肢的正确与否,注意是否符合题意等)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分析题。(7分钟)(请生看题并分析答题要点。)•
1、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作为水陆交通的重要交汇点,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现在每三个广州人中就有一个外来户,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愈加频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 【答案】①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铸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岭南本土文化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它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文化、各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5分)②面对岭南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碰撞,我们应求同存异,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分)(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审题,直接提问。)
师:我们答题一般的思路是怎样的?先看知识范围,通过关键词分析主旨,通过题目类型分析答题方向。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类,常见的问法有哪些?比如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理由,依据,原因,如何等关键词。
师:那么怎样看待属于哪一类呢?谈看待一个问题或者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在遇到这一类认识类的题目时可以怎样回答呢?思路有哪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师:思路来源,通过关键词岭南文化知道是区域文化,因此,体现了中华文化区域性的特点,同时碰撞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老的百越文化汇聚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汇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包容性是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对于这样的碰撞,继续坚持我们的什么原则,包容性。
变式:如果将范围改为文化生活,该答哪些内容?
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师:好的,为了验证大家对此类题目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再来看一道材料题,这道题请大家小组分析,整理出答案。时间5分钟。(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请两组回答。时间3分钟。)(教师简单点评并呈现答案。时间2分钟。)• 师:材料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圆了民族独立梦、百年奥运梦和港澳回归梦,也圆了经济富强梦、飞天入海梦和高铁航母梦。伟大的梦想,需要有伟大的精神做支撑。正是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成为我们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正是全国各族13亿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的智慧和力量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舍生取义”、“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最终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行动。•(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梦”成真的认识。(10分)•(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分)(说明:此点也可以用民族精神的作用、或爱国主义精神的地位替代)• ②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分)这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文化基础。• ③继续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3分)• ④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征途中,必须立足实践,继承弘扬民族精神并增添新的时代内容,(1分)我们每个人都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发展的新篇章。(1分)
师:知识范围很清楚,问题类型和前一题一样,属于认识类,关键词是中国梦成真,那么什么是中国梦,中国的繁荣和强大,也就是说问题转化为了什么?对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国繁荣强大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但是要注意什么问题?刚才同学回答的有什么问题?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就是要全面,中华文化有涉及吗?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各族人民的归属感,是吗?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不可少的。
师:那么还有呢?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发挥,有没有体现,有的民族精神的作用,三精一魂,能体现吗?可以,有没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巨大的力量,同时也起了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
师:然后呢?民族精神是什么,内涵肯定有体现,作用,必要性都体现了,接下来我们回答怎么做,那么中华文化这一课中我们要怎么做?要实现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继续发挥包容性的特点,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对吗?还有呢,民族精神要怎样?要继续培育和弘扬嘛,怎么做呢?主心骨可以有,还有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因为传统的精神啊,还有呢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为什么?看关键词啊,材料第三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支撑起整个民族的复兴,以后要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当然要对不对^_^ 师:好,同学们,我们看到材料分析题常见的思路,我们要注意什么?范围,主题,类型。还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什么?关键词,这个帮助我们寻找答题的思路,对不对? 3.课堂小结(1分钟)
教师对本单元重难点进行简单回顾。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请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