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史的意义

时间:2019-05-14 22:4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书法史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书法史的意义》。

第一篇:学习书法史的意义

学习书法史的意义

在如今日新月异,信息畅达的时代,书写记录已经被其他更加便捷的媒介所替代,想找张纸记一下待会儿要做的事,我们用手机备忘录,甚至在课堂上我们习惯于拿起手机拍下老师PPT的内容而不是在拼了命地做笔记,等等诸如此类的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我们有目共睹。这不经让我们思考书写存在的意义,还有书法存在的意义,以及更深层次的研究书法发展历史的意义。当然,这里主要从前两者去过渡阐述,最终落脚点是学习书法史的意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传载信息的符号但又具有艺术性质的本艺术形态。而书法是书法情谊,旨在审美的创造性的复艺术形态。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创造性书写,使之艺术化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很明显,在当今社会中,学习书法的艺术性已经远远高过于书法的实用性,除非一些职业书法家,以写书法为生的。然而,书法史其实可以看作书法学习的一个分支,学习书法史的意义更多在于书法教育学习及研究之中。

一方面,书法史对于书写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深入了解了各个朝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文字载体等书法形成的因素后,更好地理解各个朝代字体的形成,从而更好地指导书写实践。另一方面,更深刻理解所学书迹。理解书家当时在书写的心境以及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等,我们在揣摩作者的心境时更好的写出作品的精髓,即调整心态,心境,更好临写作品。最后,有助于多元历史文化角度判断书迹的精粗优劣,减少偏颇。特别是在如今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时代,这个意义显得极其重要,我们在学习书法史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眼界。最实际的是在买名家字帖时我们能更好地辨别,在看书法展览是我们能更好地辨别吸收。最终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对于书法史的分界,《重构中国书法史的线索与意义》一文是这样阐述的:第一是作为抒情艺术的书法史,这是书法发展的正脉、主流,即在实用文书交往中书写出的东西,这些东西天机罄露,自然地流露出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第二是作为书写技巧的书法史,这是中国书法史的支流,特指为炫技、求名、谋生乃至发财而写字的书法,上起宋代米芾,下有明代祝允明、文徵明直到清代扬州八怪等职业书家。在阅读完李寻的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书法史学习其实有别于一般历史的学习,高中学习历史的那种流于表面的学习态度在这里不再适用。我们应该多一些社会历史责任感,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以及自身修养的一种提高。另外,书法史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不可缺乏的部分,书法史的完善有利于更好地完善中国历史,对于其他史料的以及考古研究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这样说来,我们似乎应该更好地重视书法史的学习。

王岳川认为,一部中国书法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人文书法教育史。一方面,书法需要站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新的精神形态高峰,书法不再是空白的形式主义历史,而是从文字到形式,从结构到精神,从感悟到人生修为,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最终结穴于人文陶冶的教育上。另一方面,书法的历史是书法传承的历史,也是后人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这意味着,在一代代“守正创新”中,书法历史被不断超越的审美趣味锻造成一部“书法经典史”。因为,书法传承不能拿那种难以成为共识、为大家所不认同、且不易传承的东西作为规范。书法教育,一方面是得英才而教之,另一方面要淘出代表时代高度、艺术高度和经典高度的作品作为书法教育的范本。经典书法教育将清理那些不能作为时代主流的趣味,从而在文化基因层面上保留、传承历代书法精神的经典之作。因而,将书法教育看作书法经典的教育,具有书法教育本体论的意义。

鉴往可以知今,知今还需鉴往。任何艺术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而对今思考的哲理性往往深藏于对历史的回顾之中。学习好书法史对于书法教育学习甚至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习书法发展的历史,正是觊觎于能够较多地梳理出一些具有规律型和恒在意义的东西,以史为鉴,指导我们当今的书法实践和书法史学、书法理论研究,并对今后书法的发展作较明晰地前瞻性思考。

参考文献:《中国上古书法史》秋子

《重构中国书法史的线索与意义》李寻 《书从天来》简直

《怎样看待书法教育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来源网络

第二篇:书法史填空

《中国书法史》试卷

填空

甲骨文 和金文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它们是考古资料可证实的数量较多又相当成熟的最早文字。

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 “ 卜辞” “ 殷墟书契”等。现出土累积约

万片,单字总数有 多个,目前可识 多个。

甲骨文 是研究商代文字 历史 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先书后刻和以刀为笔直接刻写两种形式。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故把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后人又称“钟鼎文 ”。青铜器又称“彝器”,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故青铜器铭文又称“彝器款识” “ 钟鼎款识”。

商代金文代表作有《司母辛鼎》(中期)《戌嗣子鼎》(晚期)《小臣艅尊》(晚期)等。

殷商时期除了大量青铜器铭文外,还有少量石刻铭文。《殷墟妇好墓石磐刻字》有“妊冉入石”字样,为我国石刻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

西周前期金文代表作:《利簋》 《何尊》 《康侯簋》 《大盂鼎》等。

西周中期金文代表作:《大克鼎》 《询簋》 《墙盘》等。

西周晚期金文代表作:《(害夫)簋》 《散氏盘》 《毛公鼎》 《颂鼎》 《虢季子白盘》等。

《(害夫)簋》,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为西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种。《散氏盘》,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结构多变,取横势,重心较低,粗放厚重,显壮实遒迈之气,后世书家多效之。《毛公鼎》,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铭文 行,字,为目前所见西周金文中最长的铭文,整体浑穆磅礴,为西周晚期金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与《散氏盘》相反,其字形趋长,取纵势;《大盂鼎》的肥厚笔画和点团已趋于消失。《颂鼎》,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形式上或整齐或错落,是西周晚期大篆中最为成熟的作品。《虢季子白盘》,宣王时期的金文,是西周晚期笔画向更简练 流畅方向发展的代表作,对以后秦系书法如《秦公簋》 《石鼓文》等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楚系文字中越国的《越王勾践剑》铭文以鸟虫加以组合变形,结体精严,疏密变化有致,富于装饰性,习惯上称其为“鸟虫篆”。

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秦系文字代表有《秦公簋》和《石鼓文》。

学术界普遍认为《虢季子白盘》 《秦公钟》 《秦公簋》 《石鼓文》所用的文字为籀文,比较纯正地保留着西周文字的传统。

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虢季子白盘—>秦公钟 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磐刻石—>新郪虎符—>泰山刻石

“草篆”的出现与使用,加快了隶变的过程。战国晚期《青川郝家坪木牍》 《天水放马滩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简牍可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

秦末至西汉初年,隶书发展很快,并替代了小篆的官体文字地位。西汉时期,首先由隶书演化出了较成熟的章草,约于东汉中期,已有早期出现楷书,东汉后期又出现了行书。

两汉时期的书法极为丰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金石铭刻类类(包括汉金文 碑刻 砖瓦铭文等)和墨迹类类(包括简牍 帛书等)两大类。(金石铭刻类,墨迹类)

东汉时期,许慎 东汉书论:赵壹的《非草书》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草书势》 蔡邕的《篆势》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李斯作《仓颉篇》 赵高作《爰历篇》 胡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颁行天下。

秦李斯与李阳冰唐均工篆法,史称“二李之法”。

程邈在狱中省改大篆,使秦文篆书重新规范划一,奏之始皇,获赦并出任御史,负责清理文字。

秦皇的纪功刻石均以标准而规范的小篆写成,形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因其笔画如玉箸,故又称““玉箸篆””。清杨守敬在跋《琅琊台刻石》中云:“嬴秦之迹,唯此巍然,味磨泐最甚,而古原之气自在,信为天上神品。”

史载秦始皇东巡刻石还有《峄山刻石》 《东观刻石》 《会稽刻石》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一篇诏书,这篇诏书或将铭文铸凿于权量之侧,或以印模制作于陶量之侧,我们先其为秦诏权量铭文。又有制成刻有铭文的一薄片“诏版”,镶嵌于权量上,我们称其为秦诏版。

汉代简牍有两大类型: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江淮汉简的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帛书《老子》 银雀山《孙膑兵法》等。

西汉晚期的连云港汉简中的《神乌傅》为章草书,笔画中多有圆劲弧形,粗笔在简中时有出现。

西北汉简指出土于我国新疆 甘肃 内蒙 宁夏 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古楼兰遗址,发现了晋木简

余枚,揭开了古代简书出土的序幕。

在建国后发掘的大量两汉竹木简中,以居延汉简和敦煌悬泉置汉简最为宏富。

西北汉简从西汉中期到东汉中后期都有纪年作品,这些简上的书体大体上有隶书 章草 楷书三类。属于章草的作品如西汉中后期的敦煌汉简《敦煌书记册》 东汉前期的居延汉简《误死马驹册》 《永元五年兵器册》等。属于楷书的作品如敦煌悬泉置出土的《麻纸墨迹》 兰州伏龙坪汉墓出土的《伏龙坪东汉残纸》等。

从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等丰富的出土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西汉初期,隶书已成为朝野的通行书体,同时也证明文字在此时已完成了由篆至隶的变化,到西汉中期隶书已十分成熟。从西北汉简中可见,西汉中期的章草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草法,说明章草已较为规范,并成为汉代通行书体之一。从汉简中还可了解中,东汉初期已出现行书和楷书的端倪。

汉代的铭刻书法主要包括汉金文 汉代石刻 汉砖瓦铭文 西汉骨签刻辞等。

汉代刻石书法主要包括碑碣 摩崖刻石 墓志铭 石经等,所存的书体主要为篆书和隶书,适应了庄重场合的使用。

西汉的篆书刻石和隶书刻石所见不多。东汉中期到末期刻石铭辞风气渐开,主要成就表现在这一时期的碑刻上的篆隶作品。

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和《袁敞碑》二碑风格相似,笔画清晰,其中垂露竖作悬针状,为秦代刻石所无,作品中吸收了古籀笔法。

东汉篆书碑刻:《祀三公山碑》气势宽博,方劲雄伟,多混入隶书笔法,结体上以隶仿篆,多见方折,后世亦称“缪篆”,其章法错落有致,在汉代碑刻中个性鲜明。

在东汉篆书刻石中,最为称道的当推碑额上的篆书。如《张迁碑》碑额结字紧密,造型扁方,上下顾盼照应,寓动于静,寓圆于方,开合挪让富于变化,为汉碑篆额中具有装饰美的代表。

汉篆额在后世碑刻中影响深远,如魏《三体石经》 吴《天发神谶碑》及后世碑额 墓盖上的篆书悬针用笔和装饰化的方型篆书均源于此。

东汉的隶书碑刻按其风格可分三类:端庄平正 法度严谨一路的,挺拔流丽 清劲秀逸一路的,质朴高华 雄浑沉厚一路的。

端庄平正 法度严谨一路的碑刻有:《子游残石》 《乙瑛碑》 《张景碑》 《西岳华山庙碑》 《史晨碑》 《熹平石经》 《王舍人碑》等。

挺拔流丽 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礼器碑》 《孔宙碑》 《杨叔恭残碑》 《尹宙碑》 《曹全碑》)

质朴高华 雄浑沉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 《鲜于璜碑》 《衡方碑》 《张迁碑》等。

东汉质朴 雄浑碑刻中与方劲刚健异趣,而以恣肆雄放风格为主调的另类碑刻,多以摩崖刻石和偏远地区碑刻为代表。如:《石门颂》 《刘平国摩崖刻石》 《封龙山颂》 《西狭颂》 《甫阝阁颂》等。

清朱彝尊云:“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

《史晨碑》为两面刻铭,碑阳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碑阴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清方朔以为此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该碑规范整饬,矩度森然,为典型的东汉庙堂碑刻。

《熹平石经》出于多人之手,它的整饬和规范以及华饰的笔画,是汉碑隶书走向程式化的产物,显示了汉碑隶书规范至顶峰的特征,已开魏晋时的隶书碑刻之风。

《礼器碑》四面环刻,风格统一。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其“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此碑堪称东汉碑刻中雅丽风格的典型。

《尹宙碑》与《孔宙碑》相类,故有“二宙”之称,康有为称其是“汉分中妙品”。

《曹全碑》,清人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中评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以此碑和《礼器》等为代表的秀逸一脉,代表了汉碑中阴柔的一极。

《裴岑纪功碑》康有为评曰:“变圆为方,削繁成简,遂成汉分”,“以篆笔作隶者。”

《石门颂》全碑无雕琢装饰,奇趣横生,在东汉石刻中独树一帜。文中“命” “升” “诵”等字垂笔特长,亦是汉隶石刻中所罕见的。

《封龙山颂》,清人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赞其“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甫阝阁颂》 《西狭颂》和《石门颂》同处秦陇山脉之峡谷中,均为摩崖刻石,故有“汉南三颂”之称。

小篆,在西汉依然是通行文字之一,但纯小篆作品已非常少见,隶变 讹变的篆法替代了严肃的六书原则,后世将汉代这种渗入许多隶变形构的篆书称为“汉篆”。

章帝时代的书法家曹喜,以悬针法入篆,对东汉后期的篆书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汉隶,现今古文字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又称其为“八分”,亦称其为“分书”。成熟的隶书——八分,最为重要的笔法即是波挑。

我们把秦隶称为古隶,把西汉初期几十年间看成是秦隶至汉隶的过渡阶段,可以说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在古隶阶段。西汉武帝时代起至东汉末年可称为汉隶阶段,“八分”即是汉代成熟的隶书。

波挑与掠笔都是隶书与篆书完全不同的用笔,它是篆书草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用笔,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打破篆书原始用笔形态后定型的两种笔法。

章草约在汉隶(八分)成熟的西汉中晚期期形成,并渐趋成熟,至东汉蔚然成风。其用笔,是沿着隶书笔法发展的,在解散结构严整的隶体的同时,主要的特征却仍旧在每字结束时采用了波挑法,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

在东汉晚期的《安徽亳县曹氏墓砖》上甚至看到了抛弃波挑的狂放今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东汉后期的书法流派有: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 崔瑶和张芝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和蔡邕的隶书流派。

曹喜在李斯小篆中添入悬针垂露之法对时人和后世是有影响的。最早受其影响的是同期书家班固,对后世影响的有蔡邕 邯郸淳等。

杜操,以善章草著名,唐代推其为汉代章草书第一人。

崔瑗,与杜操并称“崔杜”,被誉为““草贤””。其传世的《草书势》为现今可见的最早书论文字。文中既阐述了草书兴起的原因,又描述了草书的审美特征,如“志在飞移” “放逸生奇”等,并以各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形容抽象的草书艺术,辩证地阐述了“势”的意义,对草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蔡邕作《篆势》 卫恒作《字势》 《隶势》,皆仿《草书势》,合称《四体书势》。

张芝,字伯英,善隶 行 草 飞白书,学杜操 崔瑗之法,变章草之字字区分为“一笔书”,气脉通畅。《淳化阁帖》中收入其《八月帖》 《冠军帖》 《终年帖》 《欲归帖》等。张芝草书已完备地具有了“骨”

“筋”

“肉”的审美内涵。

刘德升,“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由汉末入魏的书家钟繇 胡诏皆其门下。

蔡邕,字伯喈,世称蔡中郎,是汉末杰出的学者 文学家 音乐家 也是汉末极有影响的书法家。其擅隶书,史载他创飞白书。其《篆势》等书论中涉及到“势”与“力”等书法美学范畴,由此阐发“笔法”问题,其对魏 晋时代文人书法笔法传授有开创之功。

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行 草 楷已趋向成熟。

魏晋书法走向了完全的自觉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钟繇为代表,第二阶段以王羲之为代表,第三阶段以王献之为代表。

魏晋书论有了很大发展,流传至今的有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 索靖的《草书状》等,奠定了中国古代书论的基础。

三国 西晋时期的书法,有刻石书法和墨迹两大类。

魏晋屡申禁碑,碑刻较少,蜀碑刻尚未发现。曹魏碑刻中,最著名的是《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著名的还有《黄初残碑》 《正始石经》等。

《正始石经》以古文 小篆 分书三体刻成,又名《三体石经》,上刻有《尚书》 《春秋》和部分《左传》,小篆为悬针脚,用笔划一,体态端正。

东吴著名的篆书刻石有《天发神谶碑》 《禅国山碑》,碑刻有《谷朗碑》等。

《天发神谶碑》字势雄伟,体势方整,横竖之起笔用同期隶书折刀法,纵画垂针出锋,世称“倒韭叶”,后世效之者不少。

西晋碑刻,洛阳及洛东偃师出土的如《辟雍碑》等隶书体虽庄重但已无复汉隶醇茂之意,施安昌先生统称为西晋洛阳体。洛阳以外的著名碑刻有河南汲县的《吕望表》等。

世纪末

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楼兰地区发现了汉晋木简和文书,其中的残纸文书称为楼兰残纸。

东吴简牍和楼兰残纸的发现,说明楷书和行书已成为当时普遍通行的书体。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被董其昌称为“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一般称其为章草至今草的过渡期作品。

抄经 写经在佛教盛行的魏晋时期十分风靡,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审美定式和规范,后世称为写经体或抄经体。吐鲁番遗书中西晋元康六年的《诸佛要集经》残卷为典型的抄经体,有不少已脱离隶书审美趣味而以楷书面貌出现。

钟繇,字元常,世称钟太傅,与王羲之并称“钟王”,与张芝并称“钟张”。

钟繇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 蔡邕两位篆隶书家的笔法,形成自己特有的新体——楷书。史载其书擅三体:“铭石书”(隶书)“章程书”(楷书)“行狎书(行书)”,以隶书最负盛名。钟繇的作品有《荐季直表》 《贺捷表》 《还示表》 《宣示表》等。

《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后世习楷者多法此。《贺捷表》楷书已近于成熟,《宣和书谱》评曰:“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钟王之后,楷书不断发展,但钟朴王妍成为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审美定式。后世常以“天然”和“茂密”形容钟繇书法。如梁代庾肩吾《书品》中言其“天然第一,工夫次之”,王羲之则言“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梁武帝萧衍评“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这些评论揭示了钟繇书法之美,为后世楷书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卫门书家:卫觊是开山之人。其子卫瓘与尚书郎敦煌索靖同在尚书台,俱善草书,时有“一台二妙”之誉。其长子卫恒也是著名书家 书论家。南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其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其《四体书势》是魏晋时期重要的书法理论文献。卫铄,世称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是钟繇和王羲之之间的桥梁。

三国西晋时的著名书家除钟繇和卫门外,还有胡昭 皇象 韦诞 索靖等。

皇象,东吴时代书法第一人,《抱朴子》中有“书圣者皇象”之说。其章草代表作有《急就章》,后世学章草的书家,多效其法。

索靖书学____,此为史载最初的家族相传的见证之一。作品有《急就章》 《____》 《出师颂》 《____》等。曾著有《____》,以自然物象比喻草书,使人们对草书的审美特征有形象认识,是早期的重要书论。(张芝,《月仪帖》 《七月帖》,《草书状》)

王羲之书法的师承源头有三:一是源于东汉末年张芝一系的草书;二是源于东汉末年至曹魏时钟繇的楷书和行书;三是王羲之父辈。

楷书的发展,汉代为草创期,钟繇时期为变革期,至王羲之时,楷书已完全成熟。王羲之楷书作品有《乐毅论》 《黄庭经》 《东方朔画赞》等,其楷书由技入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

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品有《十七帖》 《初月帖》 《上虞帖》 《远宦帖》等,对王献之的一笔书,张旭 怀素的狂草都有重要影响。

王羲之书法中,对后世文人流派书法影响最大的是其行书。《姨母帖》是其新体书风未形成前的行书代表作。其成熟时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 《丧乱帖》 《二谢帖》 《得示帖》等。

梁王帝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

王献之行草书法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被称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

王献之擅长多体,小楷作品有《洛神赋》,为晋人楷书精品;草书有《中秋帖》 《奉别帖》 《相彼帖》 《先夜帖》 《集聚帖》等;行书有《廿九日帖》;行草有《鸭头丸帖》 《阿姨帖》 《鹅还帖》 《适奉帖》等。米芾《书史》中评其“运笔如火筯划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王献之在其父基础上对行草进行创造,完成了自钟王以来的又一阶段的变革,使文人流派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其书法是王羲之书风的延伸和发展,所谓“父子之间又为今古”(虞和《论书表》),在王羲之的“灵和”之外又显“神骏”,他们共同构成的二王体系为文人流派书法树立了楷模。

东晋较有代表性的墓志有:《谢鲲墓志》 《王兴之夫妇墓志》 《张镇夫妇墓志》 《王建之墓志》等。

东晋著名刻石是《爨宝子碑》。与南朝刘宋的《爨龙颜碑》并称“二爨”。《爨宝子碑》楷隶相参,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论》中评此碑“想模仿八分而又学不像,字体显得很不自然”。

北魏迁都洛阳后,书风为之一变,形成以一拓直下 斜画紧结的北魏新体楷书。这种楷书以龙门二十品中《牛橛造像》为起点,此后在邙山墓志中蔚然成风,标志着北魏体楷书的高度成熟。

北朝大量的刻石主要以实用为目的,所表现出的主要是实用书法之美。而南方文人书家自觉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为雅玩的纯艺术化倾向。南北朝前期,南北士族来往不多,公元

年王褒入关事件意义重大,促进了北方书法的发展。

南朝书论有:南朝宋羊欣的《能书人名》 虞和的《论书表》 王愔的《文字志》 南齐王僧虔的《书赋》 南梁萧衍的《观钟繇笔法十二意》 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 袁昂的《古今书评》 庾肩吾的《书品》等。这些书论文字反映出当时书法美学和书法审美范畴的建立,确认了中国古代最初的书法批评标准,奠定了古代书学体系的雏形。

南朝著名书家有:羊欣 王僧虔 陶弘景 萧衍等。

羊欣,刘宋时最有时名,宋帝曾命虞和收集佳书,得其书六卷,时人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之语。

南齐享有盛名的是王僧虔,齐高帝尝与其赌书,毕,问曰:“谁为第一?”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时称善对。传世书帖有《太子舍人王琰帖》 《御史帖》 《陈情帖》等。所著《书赋》是早期的古代书论文献。

陶弘景,镇江焦山摩崖《瘗鹤铭》传为其所书,并有书论《与梁武帝论书启》传世。

南朝陈至隋间的书家,以高僧智永最为著名,传其居永欣寺阁上临书三十年,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智永,《千字文》)

南朝的碑刻较著名的有《爨龙颜碑》和《瘗鹤铭》。

《爨龙颜碑》为正书,共 行,文字险劲简古,雄浑庄严。阮福跋此碑云:“碑文体制古茂,得汉碑遗法,非唐 宋人所及。此乃滇中最古之石,极可宝贵。”

《瘗鹤铭》为正书,能融篆隶两体意趣,南北风格兼有,书风雄伟飞逸,用笔坚劲沉着,古意盎然而有行书意味。龚自珍认为“南书无过《____》”,称其为“江南第一石”。

北朝书法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北朝刻石上,其种类较多,包括碑刻 造像题记 墓志 摩崖刻石等。

北朝刻石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六国到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北朝的刻石沿用魏晋旧习,此时隶楷二体交叉,属于不自觉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尾声出现了《中岳嵩高灵庙碑》,已见魏体楷书风格之端倪。第二阶段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到北魏后期。此时以洛阳龙门石窟造像题记和北魏皇族墓地邙山墓志为主体,形成风格鲜明的魏体楷书,迎来了北魏楷书的鼎盛时期。第三阶段是东魏 西魏至北齐 北周时期。出现了更纯粹的楷书作品如东魏的《吕望碑》等,成为隋代南北书风融合的先声。此时的摩崖刻经既受复古风气的影响,又受抄经体的影响,显得不隶不楷,然刚柔相济,雍容博大,代表之作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四山摩崖刻经》等。

北朝著名的碑刻有:《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早期刻石的代表,可见魏楷风格的端倪。《张猛龙碑》为北魏后期碑刻的代表,碑文方圆兼施,结体内紧外疏,欹侧险峻,是北魏成熟楷书的典型。东魏武定八年刻石的《吕望碑》可视为北朝时南北楷书兼容的代表,并显示了当时北朝楷书的新走向,开隋唐碑刻之先河。

北朝造像题记作为魏体楷书的典型,是由写与刻两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

龙门造像诸刻石中,以《牛橛造像》为最早。体现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和二十二年所刻的《始平公造像》和《元详造像》,景明时期的《杨大眼造像记》和《郑长猷造像》。

药王山造像题记以北魏时代的造像题记最为精彩,著名的如《姚伯多兄弟造像记》为道教造像记刻石,刻手粗劣,属于朴拙 天趣一路,在北魏造像题记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邙山北魏墓志中,太和二十年的《元桢墓志》时间最早,与北朝早期刻石相比,体势完全摆脱隶书结构的影响,易平为欹,改蚕头为一拓直下的楷书笔法。

邙山以外的著名墓志:北魏熙平二年刻石的《刁遵墓志》,康有为评为“虚和圆静之宗”,杨守敬赞誉它“行间茂密”。同年刻石的《崔敬邕墓志》,清人何焯称其“入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唐人终莫能及。”北魏普泰元年刻石的《张玄墓志》,何绍基跋云:“化篆 分入楷,遂尔无神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黑女》者。”

北朝著名摩崖刻石有:《石门铭》 《郑文公碑》等。

《石门铭》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大力推重,称其“飞逸奇浑,分行疏宕”。

《郑文公碑》包括山东平度天柱山的《郑文公上碑》和山东掖县的《郑文公下碑》,被看作分布于掖县云峰山与平度天柱山摩崖刻石群中众多作品中的代表。

北齐和北周的摩崖刻经以山东邹县东北的四山(尖山 铁山 葛山 冈山)摩崖佛经刻石群和《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石规模最为宏大。

北朝摩崖刻经主要包括三类:一类为隶书,一类为楷书,另一类最为多见,介于楷隶之间,如北响堂寺《____》 《无量义经》等。这种特征绝不是楷书不发达时期的隶楷特征的自然交叉,而是楷书时代具有复古意识的刻石作品。《四山摩崖刻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大抵是这种风格,其中铁山《____》 泰山《这》等以篆书用笔 隶书体势和楷书结构来表现,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唐邕刻经铭》 《石颂》 《金刚经》)

北齐和北周摩崖刻经的书丹者,多不可考。较为公认的书手仅僧安道一一人。

唐太宗曾亲笔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赞》,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为唐代树立了一个最高的书法审美典型,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盛中唐时,书法的崇尚已由大王转向小王,并提倡“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和“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的写意风尚,张旭 颜真卿 怀素把这种风气推向了极致,成为浪漫写意书风的杰出代表。

唐代著名书家与佛经:柳公权《金刚经》 钟绍京《灵飞经》 欧阳询《化度寺碑》 褚遂良《三藏圣教序记》 薛稷《信行禅师碑》 李邕《麓山寺碑》 徐浩《不空和尚碑》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等。

唐代高僧书家:初唐怀仁 中唐草书大家怀素 晚唐草书家高闲 巩光 亚栖等。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除带去佛经,还首次带去了王羲之父子的作品,影响了日本书法的发展。日本入唐八家中最澄 空海尤为著名。

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书谱》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断》 《书估》 《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 书家批评论 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

隋朝书法以石刻最为丰富,有碑 墓志 造像记 造塔记等。作品如《董美人墓志》 《龙藏寺碑》等。

隋代著名书家有智永 智果 丁道护 房彦谦 史陵 薛道衡 赵文渊等,均为身跨两朝书家,最著名者,当属智永。

智永,人称“永禅师”,其学书典故有“退笔冢” “铁门限”,传世作品有《真草千字文》。

受智永直接影响的书家有虞世南 智果,等。智果从智永学书,与智永并称为“禅林笔圣”。

丁道护的作品有《启法寺碑》等,明杨慎评曰:“此碑最精,欧 虞之所自出。”

与唐太宗论书最多,且互相影响的有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三人。

唐太宗传世作品有《晋祠铭》 《温泉铭》 《屏风帖》。

唐太宗《晋祠铭》碑第一次打破了历史上仅以篆 隶 楷书正体写碑文的惯例,开创了以行草入碑之典范。

唐太宗存书论四则:《笔法诀》 《论书》 《指意》 《王羲之传赞》。他在《论书》 《指意》中,主张“以神为精魄”

“以心为筋骨”。

初唐四家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欧阳询以楷书最著名,传世作品有《化度寺碑》 《九成宫醴泉铭》 《虞恭公碑》 《皇甫诞碑》等;行书作品有《张翰帖》 《卜商帖》 《梦奠帖》;隶书作品有《房彦谦碑》。

欧阳询子欧阳通与其父有“大小欧阳”之称。

虞世南世称“虞永兴”,唐太宗曾给予“博闻 德行 书翰 词藻 忠直”五绝之美誉。其楷书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庙堂碑》,行草书以《汝南公主墓志铭》残稿墨迹最为著名,是《宣和书谱》所载行书九迹之一。其“发笔处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 屋漏痕同趣”。

虞世南书论有《笔髓论》 《书旨论》 《劝学篇》三则。其在《劝学篇》中所言“夫道者,学以致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则去之逾远矣。不得其门而入,虽勤苦而难成矣”,充分地道出了学书中勤奋与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在笔髓论》中,则将实践上升到理论,指出了学书的干系所在。

虞氏书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其甥陆柬之则是继响家业者,墨迹有《陆机文赋》传世。

褚遂良世称“褚河南”,《 雁塔圣教序》是其最晚的作品,亦是其楷书之最。在这幅作品中已难界定何为北风,何为南韵,达到瘦硬通神的境界。褚氏不仅把初唐楷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在唐楷的演进上也有重要的过渡作用,实不愧有“唐之广大教化主”之称。

褚遂良行书作品有《枯树赋》,还有《临兰亭序》传世,米芾对之大加推赏:“虽临王帖,全是褚法。”

薛稷,史称“____”,以楷书最善,作品有《信行禅师碑》 《昇仙太子碑阴》。

孙过庭于学书方法上明确指出学书三个阶段的关键所在:“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孙过庭于创作上尤讲“五合” “五乖”之利弊。“五合”即神怡务闲 感惠徇知 时和气润 纸墨相发 偶然欲书。“五乖”即心遽体留 意违势屈 风燥日炎 纸墨不称 情怠手阑。

在初唐学习王右军书法的潮流中多见楷行书家,而草书家偏少,孙过庭)的草书堪称承继右军草法的优秀代表,对草书的传承有重要的作用。

盛中唐时期是唐代书法史上最为恢宏的时代。隶书名家有史惟则 韩择木 蔡有邻等;楷书名家有徐浩 颜真卿等;行书以李邕 颜真卿为代表;草书有贺知章 张旭 怀素三杰行世;篆书则首推李阳冰。

唐玄宗隶书作品有《纪太山铭》 《石台孝经》,行书作品有《赐益州刺使张敬忠敕书》 《鶺鴒颂》等。

李阳冰,世称“李监”,篆书有“仓颉后身”美誉,可见作品有《崔祐甫志》篆盖

字和《颜氏家庙碑》碑额等。

宋黄庭坚在《游愚溪》诗中将瞿令问 李阳冰 袁滋三人的篆书并称。

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现可见作品有《孝经》。

张旭,世称“张长史”,时人又称“张颠”,是“狂草”的开山祖师,使草书的浪漫风气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盛中唐书坛上的一位杰出的革故鼎新者,受其影响的有怀素 高闲等,存世作品有《肚痛帖》 《古诗四首》等。

怀素,后世将其与张旭并称为“颠张狂素”,晚唐诗人裴说在《怀素台歌》中将杜甫 李白 怀素喻为“三星”,即文星 酒星 草书星。其草书墨迹有《自叙帖》 《苦笋帖》 《论书帖》 《食鱼帖》等。黄庭坚曾评其《自叙帖》曰:“怀素师《自叙》草书数千字,用笔皆如以劲铁画刚木。”

李邕,世称“李北海”,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碑版行书有《叶有道碑》 《楚州娑罗树碑》 《麓山寺碑》 《李思训碑》等。《李秀碑》有“邕书最佳者”之称,《叶有道碑》堪称李邕前期书法中之杰作,《麓山寺碑》可视为盛中唐行书豪放派风气之滥觞,《李思训碑》为邕书中最遒美者,《李秀碑》是李晚岁书范之所在。

张从申,时人称其所书《法慎律师碑》为“四绝”,《李含光碑》 为“三绝”,有“右军风规”,“笔气绝似李北海”。

颜真卿是唐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其崛起使唐楷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风貌,是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其楷书早期作品有《郭虚己墓志铭》 《多宝塔碑》 《东方朔画赞碑》,是其

多岁时所作;其中晚期代表作有《大唐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等,是其

多岁时作。元郝经在《陵川集》中将《大唐中兴颂》誉为“书家规矩准绳之大匠”,评家也多以为是颜书第一。《颜勤礼碑》 《颜家庙碑》则是颜真卿晚岁时的作品,风格稍呈回归之势,且由继承 变革,趋于更加完备。

颜真卿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鲁公三稿”,即《祭侄文稿》 《告伯父稿》 《争座位稿》。《祭侄文稿》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稿》米芾评曰“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米还将此帖推为鲁公行书第一。

徐浩是与颜真卿同时的重要书家,其著名隶书作品有《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 《张庭珪志》,楷书作品有《不空和尚碑》。

柳公权世称“柳少师”,楷书与颜真卿并称,有“颜筋柳骨”之誉,存世作品有《金刚般若经》 《回元观钟楼铭》 《玄秘塔碑》 《神策军碑》等。

杜牧有行书墨迹《张好好诗并序》传世,高闲有草书墨迹《千字文》存世。

五代书坛较为寂然,杨凝式以佯狂独步天下,称雄一世。

杨凝式,世称“杨少师”,时人亦谓“杨风子”,存世墨迹大多为翰札,有《韭花帖》 《夏热帖》 《神仙起居法》等,他的书法对后世,尤其对宋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太宗诏刻《淳化阁帖》,除历代帝王外,大半属二王法帖,而唐人作品一件不收,其用意是重新确立二王的经典价值,而摆脱唐人的笼罩。

欧阳修提倡以复古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指出:“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

明董其昌指出:“晋人书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这是一位理论家在历史上第一次用____三个概念来观照书史。

宋代是书史上“帖学”的形成期。历史上第一次刊刻官帖,始于北宋初。宋太宗诏王著刻《淳化阁帖》后,效仿者甚众。徽宗时刻成《大观帖》,南渡后,高宗命刻《绍兴米帖》,孝宗刻《淳熙阁帖》等。

宋代书论有北宋朱长文的《续书断》 米芾的《书史》等,南宋姜夔的《续书谱》等。

宋代颇具特色的是散见于题跋中的书论,如欧阳修的《六一题跋》 苏轼的《东坡题跋》 黄庭坚的《山谷题跋》 米芾的《海岳名言》等。题跋以其简短的语言,记录有感而发的精辟思想,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阐发文章书画鉴评的最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仅加快了诗 书 画三者融为一体的进程,而且对后世文人书画有深远的影响。

北宋前期的书家有两种情况:一是身跨两朝的书家,如徐铉 王著 李建中等;一是宋建国后的书家,如宋绶 周越 林逋 苏舜钦兄弟 文彦博等。

徐铉与弟锴以文翰知名于江南,有“二徐”之称。能精研文字学,尤善篆 隶,且独创“喎匾法”,作品有《重摩秦峄山刻石》拓本等。

王著当时为翰林所尚,以致世称“小王书”,亦曰“院体”。

李建中,世称“____”,其最晚的 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土母帖》。

林逋,谥和靖,终身不娶,以梅鹤为伴,世称““梅妻鹤子””,《自书诗帖》是其成熟书风的代表。

苏舜钦有草书墨迹《补怀素自叙帖前六行》传世,文彦博有行书墨迹《汴河帖》传世。

欧阳修编《集古录》,开我国金石学先河,是学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欧阳修在习书上如何取法 如何继承和创新的精辟论断,实乃“____”书风的理论先导,为苏轼 黄庭坚 米芾等“____”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尚意)

宋四家:蔡襄 苏 黄 米。

蔡襄书法各体皆优,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其最具贡献的行书,有两类:一类较工整者,如《澄心堂纸帖》;一类较洒脱者,如《扈从帖》 《脚气帖》。

苏轼的书法形成一种抒发自我精神的独特书风。他曾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无法”和“信手”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法度应为我所用,而不可以法禁锁天性;二是在“有法”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由。他十分强调以“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的执著精神来追求“法”的自由。

苏轼的书法始终透露出他那独特的审美思想,即“淡”和“静”。

苏轼书法最能体现自我精神的是行书,而将自我精神体现最为彻底的是他在黄州时所创作的作品。如《杜甫桤木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 《前赤壁赋》等。其中《黄州寒食诗帖》字形多呈横势,有“石压虾蟆”之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行书作品有《牛口庄题名》 《东坡黄州寒食诗跋》 《经伏波神祠诗》 《松风阁诗》等;草书作品有《刘禹锡竹枝词》 《李白忆旧游诗》 《杜甫寄贺兰銛诗》 《诸上座帖》 《廉颇蔺相如列传》等。黄庭坚的狂草实乃上承张旭 怀素,下启祝允明 王铎,是唐代之后传递狂草的重要人物。

米芾,字元章,人称“米南宫”,又称“米颠”,所作山水,树木简略,烟云掩映,世称“米家山水”,与其子米友仁有“大米 小米”之称。行书代表作有《苕溪诗帖》 《珊瑚帖》 《多景楼诗册》 《蜀素帖》等,草书作品有《中秋登海岱楼诗》 《焚香帖》 《吾友帖》等。

北宋其他书家还有沈辽 钱勰 蔡京兄弟 薛绍彭 宋徽宗等。

宋徽宗自创“瘦金体”,尝敕文臣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编辑为《宣和书谱》 《宣和画谱》 《宣和博古图》等。

南宋书法总的特征仍然为苏 黄 米三家之馀风,并无更多发展。

南宋前期书家有宋高宗赵构 吴说 赵令畴等。

吴说成就最高者当属行书,存世作品有《明善宗簿帖》等;其次为草书,有两种:一是自创的“游丝体”,二是小草;再次为楷书。

南宋四家:陆游 范成大 朱熹 张孝祥。

陆游代表作有《自书诗卷》等,范成大作品有《西塞鱼社图卷跋》等,朱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秋深帖》,张孝祥以《柴沟帖》最为突出。

南宋其他书家还有吴琚 白玉蟾 张即之 赵孟坚等。

吴琚的《桥畔诗帖》是现存书法作品中所见最早的一件条幅。

白玉蟾草书有《天朗气清诗帖》,可谓黄庭坚草书后一人。

赵孟坚作品有《脏腑药帖》等。

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赵孟頫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是复兴晋唐与全面复古。

篆隶书法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

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现象,特别是康里巎巎的出现,对元代后期的书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的一脉,其中吴镇 杨维桢 陆居仁 倪瓒等隐于太湖地区的文人书画家群堪称典型。

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中国画题跋的盛行始于元代。

赵孟頫,字子昂,是元代书坛的旗帜。

在篆刻上,赵孟頫在《印史序》中提出的汉魏印的质朴自然,第一次揭示了汉印的审美特征。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对赵推崇备至:“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也。”

赵孟頫的楷书作品有《湖州妙严寺记》 《三清殿碑记》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胆巴碑稿》 《仇锷墓碑铭稿》。

赵孟頫小楷作品有《道德经》 《洛神赋》 《过秦论》 《大洞玉经》 《汉汲黯传》等。

赵孟頫的行草书被公认为其成就最大者,对后世的影响也以《兰亭十三跋》为最深。作品有《赤壁赋》 《归去来兮辞》 《____》 《____》等,其章草《____》实开元代章草风气之先导。(行草书,《兰亭十三跋》 《赤壁赋》 《雪晴云散帖》,《急就章》)

赵孟頫是元代书坛领袖,他举起了复兴古法的旗帜,使元代书法在南宋书法一百多年的萧条之后重新复苏,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反对学书从颜真卿入手,提出直溯东晋二王,并在实践中全面复古。

赵孟頫在书学思想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如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兰亭十三跋》)”成为元以后书论中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

赵孟頫还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用笔,二曰字形。____弗精,虽善犹恶;____弗妙,虽熟犹生。”他提出____第一 ____第二的观点,这是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不仅在元代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是指导我们书法实践的箴言。(用笔,字形)

赵孟頫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士人,还影响到明代 清代,对朝鲜书法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其书风笼罩达三个世纪以上。

在元代复兴晋代书风的潮流中,除赵孟頫外,首推鲜于枢和邓文原,他们在书坛并称为元初三大家。

行草书是鲜于氏的最大特色,其手札 题跋精熟圆润,作品有《保母砖帖跋》 《游高亭山记卷》 《论张旭 怀素 高闲草书》等。

邓文原被赵称为“畏友”,作品有《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 《瞻近汉时二帖跋》。

李倜也是同时代的重要书家,他是赵所提倡的复兴晋人书法潮流中最为执着的典型。

赵氏书家群有:虞集 揭傒斯 钱良佑 郭畀 康里巎巎 张雨 柯九思 朱德润 俞和 管道昇 赵雍。

元仁宗曾将赵孟頫 管道昇 赵雍的书法合装一卷,藏于秘书监,并说“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

在元代书法全面回归的潮流中,篆隶书的复兴成为元代书法的重要现象,使元代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法的源头。

吾衍在《学古篇》的《三十五举》中提倡写篆和汉印,与赵一起首次在印学史上倡导印宗汉魏的思想,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吾衍到其弟子吴叡,再到再传弟子朱珪,三代人贯穿从元初到元末整整一个朝代,他们对元代篆隶书法的复兴贡献卓著,对文人印章艺术的发展更是功不可没。

继赵孟頫之后,元代书坛崛起的另一位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书家是康里巎巎,他与哥哥康里回回在当时被誉为“书坛双璧”。

康里写草书的最大特点是喜欢今草与章草杂糅,他似乎有意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来达到既古朴又流美的效果。

康里的书风通过其弟子饶介 危素的传承直接影响到明代初期的三宋,甚至中期的文徵明,并且为明代草书的复兴注入了一针催化剂,其意义不可低估。

具有程式倾向的台阁体书风的盛行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明代前期书坛显得平庸而乏生气,中期以后渐有起色,直至晚明方有大的变革。

明代初期的书法是元代书风的延续。

明代刻帖之风是继宋代之后的又一高潮,为帖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书家群体的地域集中成为明代中 后期书坛的显著特征,同时承接元人的风气,书画结合的现象愈加紧密。先是吴门书派在苏州崛起,百年之后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云间书派继起,两地的地域书风直接影响到明清帖学的发展。

明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样式成熟期。明以前书法样式主要是翰礼 手卷 团扇 条幅等,明又增添了折扇 长卷 中堂等,晚明还出现了对联,样式不断丰富,至此书法上的样式大体具备。

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对书法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晚明书坛异军突起,这是继元代回归晋唐书风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代表人物有徐渭 董其昌 张瑞图 黄道周 倪元璐 王铎等。

明代书论:前期有解缙的《春雨杂识》 张绅的《法书通释》 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中期有吴宽《匏翁家藏集》和文徵明《甫田集》中的书论,祝允明的《书述》 《奴书订》,丰坊的《书诀》等,晚期有董其昌的《容台别集·书品》 赵宧光的《寒山帚谈》等。

明初书家可分两大类型:一是沿袭元人书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书家,代表人物是三宋,一是宫廷书家,代表人物是二沈。

三宋指宋克 宋广 宋璲,尤以宋克的成就最大。

宋克的书法成就主要集中在草书上,尤以章草最为世人推重。尽管赵孟頫是元代复兴章草的第一人,但宋克将章草写得更为出色,唐 宋 元 明无出其右者。

二沈指沈方 沈粲。台阁体的盛行实从沈度始。

沈度书法以楷书著称,尤工小楷,沈粲书法以草书名世。

明代前 中期书坛的交叉点上,出现了张弼为代表的草书书家,陈献章的行书,尚心性之学,表现出注重写心抒情的倾向,给书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以李东阳 徐霖为代表的篆书家也有起色,使篆书一灯不灭。

明代交叉点书坛上李东阳与乔宇时有“篆圣”之誉。

吴门书派从书法的脉流上,虽可追溯到明初苏州的杰出书家宋克,但实际上是经过徐有贞 沈周 李应桢 吴宽 王鏊等人传至祝允明 文徵明才奠定局面的。

吴门四家:祝允明 文徵明 陈淳 王宠。

祝允明书法真 行 草诸体均能,尤以小楷和狂草两极最为擅长,然最具特色的当推其狂草,大幅立轴和逾丈长卷均气宇轩昂 纵情恣肆,确为明代草书“第一手”。

文徵明是继祝允明之后,吴门书派的又一领袖,执吴门书坛牛耳三十余年,追随者众多。其书法成就主要是小楷和行草,是继赵孟頫之后在小楷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大家。

王宠的小楷是继文徵明之后的又一圣手。

吴门书派的后绪代表有文彭 文嘉 王同祖 王榖祥 周天球 王穉登。

明代中期的其他书家有唐寅 王守仁 丰坊 王问等。

唐寅书法以行书见长,《落花诗卷》和《自作诗卷》是其代表作。(《落花诗卷》)

王守仁,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云间书派又称华亭书派,“云间派”一词最早由王世贞提出。云间书派实从董其昌始,以董其昌为核心者。

云间书派代表人物:陆深 莫如忠 莫云卿 董其昌 陈继儒等。

莫如忠书法直追王羲之,其书风应规入矩 似正反奇,董其昌称其“晋人之外一步不窥”。

董其昌在书法创作中极其注重笔法 墨法 结字与章法。

“以禅喻书”论是董其昌书学思想的核心,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淡说”,其二是“熟后求生说”,其三是“顿悟说”。

“淡”是董其昌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淡”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表现,一种性情的反映。对于“熟后求生说”,他认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这是他崇尚自然天趣的一个缩影,又是追求平淡的一种补充手段。

董其昌还第一次提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书法史观,成为书法史学界的一大重要理论,后经冯班 梁巘等演绎 阐述,影响深远。

董其昌的书法,无论是楷书 行书 行草,抑或是狂草,都一派萧散简淡的风致,这不能不说与他的书法美学思想紧密相关。作品如《答客难卷》 《癸卯临杂书册》等。

徐渭书法以奔放狂肆的书风使得晚明书坛如魇得醒。

书法的主要成就在行草书,袁宏道称其“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

徐渭的代表作品有:《夜雨剪春韭诗轴》 《咏墨词轴》 《行草七绝诗轴》 《淮阴侯祠诗翰卷》等。

从徐渭的书论来看,“活精神”是他书学思想的精髓。

张瑞图的书法,曾与董其昌 邢侗 米万锺有“晚明四家”之称。

倪元璐的行草书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人曾戏称为“刺菱翻筋斗”,其棱峭生动之姿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王铎书法成就最大的是行草书。从书风看,岁前后进入其创作的鼎盛期,傅山说:“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以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王铎书法在重视前人笔法的基础上,尤其重视作品中的势。他善于将作品拓而展大,且不失精微。其结字的欹侧多变和章法的腾掷激荡均因势而生,造成一种风樯阵马的气势。王铎迥异于明中期的诸位书家,也与同时期的晚明书家拉开了距离,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入古出新的又一典范。

宋珏的书法以隶书著称于世,时有“莆田派”之称。

清代书法一方面沿着明代____一脉继续向前发展,一方面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兴起 访碑热潮的出现以及书法观念的改变,____一脉迅猛发展,渐成____衰微 ____兴盛的局面。于是,清代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帖学 碑学)

清代前期(从顺治到康熙)的书法,基本承传晚明书法大势,帖学继续向前发展,同时预示着碑学的滥觞。傅山和郑簠是最初具有打破帖学传统意识的,可视为清代碑学的先行者。清代前期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晚明浪漫书风的馀绪 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

清代中期(从雍正到嘉庆)的书法,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流转向以碑派为主流的过渡期。以邓石如 阮元划界,在他们之前的以碑破帖一派,称为“前碑派”,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碑派”。前碑派主要实践于隶书 篆书;碑派则再发展出北碑的大潮。邓石如 伊秉绶的出现与阮元《南北书派论》 《北碑南帖论》“二论”的问世,扬碑抑帖,在理论上给北碑予以公开的支持,应视为碑学理论的开山,并成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继“二论”之后,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进一步扬碑抑帖,对碑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清代后期(从道光到宣统)的书法,帖派一脉急剧衰微,而碑派一统天下,成为书坛主流。康有为在其碑学专著《广艺舟双楫》中,对碑学的发生 发展 流派 审美 风格等提出了一套更为完整 也更为偏激的理论,将清代碑学推向高潮。碑派书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擅长金石文字学并以写篆隶为主的书家,有吴熙载 胡澍 徐三庚 杨岘 杨沂孙 赵之谦 吴大澂 吴昌硕 黄士陵等;另一类是以魏碑法写楷书 行书,或融魏碑 唐楷于一体的碑派书家,有何绍基 张裕钊 赵之谦 杨守敬 沈曾植 康有为等。

傅山针对同时代的媚俗书风,曾提出“四宁四毋”,他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霜红龛集》)他的书法观无疑为清代碑学的诞生提供了美学启示。

查士标可谓是清代前期崇董书风的代表人物,沈荃是清代崇董书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查昇是崇董书风中的佼佼者,崇董书风中时称“姜汪”的是指姜宸英 汪士鋐。

郑簠以隶书名世,朱彝尊称其谷口八分,古今第一”。其隶书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是他是清代第一位纯以隶书成名的书家,即他是一位靠师碑成功的书家,这一模式对当时许多书家具有新鲜感。二是他一改前人以师蔡邕 钟繇 梁鹄等名家碑为目标,而转向其他汉碑。三是他的用笔在质感上更接近篆法。

程邃在篆刻艺术上开徽宗一派,影响极大,书法以隶书见长,作品很有个性,人称“全野道者”。

前碑派的发生和发展跨越清代前 中期,以清代前期的郑簠为先驱,郑簠 朱彝尊等书家均是前碑派的重要组成人员,他们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如果说傅山“宁丑毋媚”,的思想已开碑学理论之先的话,郑簠则已从实践上开师碑风气之先。

前碑派中,尤以金农的书法实践最具典型价值,金农样式的出现,为清代师碑的书家树立了一个比郑簠更具说服力的典型。

金农的书法分为三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

岁前,行草 隶书均成熟,写经体在岁时已出现,他以碑法作行草,是清代第一人;中期,从

以后到

岁,他的漆书 写经体楷书和隶楷成熟,此期是金农书法变革的高潮期;晚期,岁以后,他自谓始创“渴笔八分”,此期为金农衰年变法期。

金农的书法思想集中体现了前碑派的变法思想,可概括为三点:首先,表现为师碑的特征。金农在董 赵书风盛行的康乾年间,是最早公开离经叛道的书家。其次,表现为非文人书家指向的特征。再次,表现为创造创造新书法审美形象的特征。他的变革着重深入到笔法的变革上,他开掘古代书法中的倒薤笔法,吸取飞白用笔中的扫刷,并创造性地以卧笔作书。金农书法变法的三个特征是相互并联 层层递进的。汉代以后还没有一位书家以隶书为基础,生发出如此广阔的创作空间,因此金农成为书法史上由帖学向碑学转换的关键人物。

郑燮十分注重个人风格的形成,将隶 楷 行 草杂糅一体,自谓“六分半书”,这是典型的以碑破帖。他那乱石铺街的章法受石涛影响,并将它发展到极至。

刘墉书法以行书见长,静穆雄浑,康有为认为“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也说:“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 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其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地道帖派风范的印象。

梁同书的书法在乾隆年间与刘墉 王文治 翁方纲并称四大家。

王文治的书法秀逸天成,与刘墉形成鲜明对照,清人梁绍壬评“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时有“浓墨宰相” “ 淡墨探花”之誉。

梁巘,曾任湖北巴东知县,擅书法,与钱塘梁同书 会稽梁国治有“三梁”之称。

邓石如可视为最早全面师碑并体现碑学主张的典型书家,并具有开派意义,他的作品成为碑派书法创作形成的代表。

阮元以《南北书派论》 《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不仅为师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以重要地位,从此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为此,我们称阮元的“二论”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此后,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阐述了与阮元观点一致的碑学思想,使得碑学理论得以完善,从实践上看,包世臣又是第一个有意识以北碑之法为其书法主要格调的书家。

邓石如的作品受到刘墉和陆锡熊的激赏,惊曰“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邓石如的书法以篆 隶见长,尤以篆书著称于世,以长锋羊毫写出富有弹性和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中见刚毅,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他的“邓派”篆刻也融入了书法的用笔美,后人称其“印从书出 书从印入”,对后世影响极大。

伊秉绶的书法以隶书驰誉书坛,康有为称他为“集分书之成”,与邓石如同为清代碑派书法创作的代表人物。

包世臣的书法创作以北碑为主要格调,在书法史上可谓敢为人先,成为清代碑学从理论到实践都统一在北碑上的第一个典型代表。

碑派的发生和发展,可谓郑簠 金农发其机,邓石如 阮元导其流,包世臣扬其波,康有为助其澜,碑派遂一统天下,于是碑派兴盛而帖派衰微成为清代晚期书坛的总体特征。

吴熙载,字熙载,后更字让之,是邓石如之后的又一篆书大家,后来学其篆的人甚至超过邓石如。

杨守敬,虽竭力推崇北碑,但又认为“集帖与碑碣,合之两美,离之两伤。”这种碑帖结合的思想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他十分强调字外功夫,认为:“胸罗万有,书卷自然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超轶等伦者也。”他的书法在日本产生很大影响,有“____”之誉。特别是对日下部鸣鹤 岩谷一六 松田雪柯 水野元直等影响尤深。他的《学书迩言》便是为水野元直所写的一部教科书。碑学理论和实践经他到日本传播后,使得日本书坛开始崇尚篆隶和北碑,且风气愈演愈烈,从而对日本近代书法的变革潮流起着直接作用,被称为“日本近代书法之父”。

黄士陵在篆刻上以光洁劲挺平中见奇的印风独树一帜,为“黟山派”开山鼻祖,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吴昌硕篆刻以石鼓文笔意融入汉印,又于汉砖瓦文字及封泥中得到启发,印风苍浑豪放,形成具有大写意特征的一代印风,世称“吴派”,他被公推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

吴昌硕的书法,以篆书和行草书成就最高,他的篆书从《石鼓文》中得益最多,一生研习不辍,并参以邓石如 吴让之法,结字右高左低。

康有为的碑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广艺舟双楫》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碑学”和“帖学”这两个概念。

康有为从美学角度审视北碑,提出“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给北碑以美学上的支撑。

康有为不仅在理论上卓有建树,在书法实践上也以其独特的书风成为碑派书法的一代巨匠。商承祚认为康氏是从世人罕见的唐《千秋亭记》石刻中化出的,总之他于南北朝碑版中获益良多。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

第三篇:中国古代书法史

中国古代书法史,从东晋王羲之开始,直至清代康乾时期碑学兴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王羲之的影响史。近些年,已有论者借鉴接受美学的一些方法,对王羲之影响史(或称“接受史”)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超越了传统“帖学”研究的范畴,给中国古代书法史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不过,这种研究目前主要仍停留在王羲之书艺,或者说书法创作影响的范围内,很少关注王羲之对书学思想发展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实际上是王羲之影响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拟在王羲之影响史的框架内,就王羲之与书学思想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探索,即书法本体论、书法笔法论、王羲之书法风格论等。

一、王羲之与书法本体论

中国古代书学肇始于东汉班固《与弟(班)超书》中的草书评论,发展到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并序》而进入初步“自觉”,主要关注书法艺术的形态美。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某些关于书法艺术内涵的论述,如东汉崔瑗《草书势》关于欣赏草书形态美的联想涉及到人的情感,三国东吴皇象《与友人论草书》关于草书创作时“心欢娱”的要求,西晋成公绥《隶书体》提出书法艺术的“意”等等,但总体上看,这些“情”、“心”、“意”论述不够明确具体,大体属于书写时心理层面。

到东晋王羲之(303—361)出现了重大突破,他写于晚年(53岁以后)的《尚想黄绮帖》首次明确的将书法艺术与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的追求联系起来。敦煌遗书王羲之《尚想黄绮帖》(斯3287写本)云:

尚想黄绮,意想疾于繇,年在襄。吾(斯214本有“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之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也。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好之绝伦,吾弗及也。

《尚想黄绮帖》文本是今存王羲之最可靠、最重要的书学文献,集中陈述了他的书学思想,联系到今存王羲之尺牍文献中数条提及书“意”的言论,可以把王羲之书学思想概括为“玄礼双修”(或“儒道兼综”),这是对西晋以来“书意论”重大发展。笔者对《尚想黄绮帖》已有详细讨论(1),不再赘述。这里想强调的是,直至王羲之,中国古代书学中的书法本体论的核心才得以确立,“玄礼双修”的人生境界、人格理想是书“意”,或者说成为书法作品的意蕴的核心。书艺“由技近乎道”这个命题可以分作“外部”与“内部”两个层面:“外部”社会文化层面,三国曹魏韦诞提出“草圣”说,意味着张芝草书可以成为“不朽”;而“内部”书艺自身层面,东晋王羲之则提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与书艺追求相联系,意味着这种超越性可以成为“书意”之内核。

王羲之尺牍资料尚有数条论书文字: 复与君,斯真草所得,极为不少。而笔不恶,殊不称意。(2)飞白不能乃佳,意乃笃好。(3)

久此草书,尝多劳□亦知足下书字字新奇、点点圆转,美不可再。(4)可见,在王羲之那里,书作之“意”与书者之“意”相关联,而书作中“意”与形态(如“字字”)、笔法(如“点点”)相统一。前者,在南齐王僧虔《书赋》中发展成为“心(情、思、意)—手一笔”自然流露的书法创作论。后者,经南朝刘宋羊欣(370-442)发展出“天然”与“功夫”的书法品评标准。羊欣云:

张(芝)字形不及右军,自然不如小王。(5)

这里首次提出“字形”与“自然”这一对书法品评标准概念,到宋文帝(407-453)时演化成“天然”与“功夫”。南齐王僧虔(426—485)《答竟陵王萧子良书》云:“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宋文帝稍晚于羊欣,而羊欣则是王献之的弟子。王僧虔是王洽之重孙,王洽与王羲之为从兄弟,曾称赞羲之书法“俱变古形”。“天然”与“功夫”是古代书法品评最重要的标准。可以说,这些发展是受到王羲之的直接影响。至于说 “意”与形态(如“字字”)、笔法(如“点点”)相统一,可谓是作品论。

总之,王羲之“玄礼双修”书学思想奠定了书法本体论的前提与基础:一是极大提升了书艺的主体性,由技进乎道,与书者人生境界、人格理想相关联,二是开辟了书法本体论构成的三条发展路径,即 “心一手一笔”的创作论,“意”与形态、技法相统一的作品论,“天然”与“工夫”相统一的品评标准论。

这个书法本体论在唐代张怀瓘《文字论》中渐趋完备。开元十四年春开始,张怀瓘一边修改《书断》,一边创作《书赋》,一边与苏晋、王翰等人讨论文论、书论等问题。《书赋》已经亡佚,其主要内容应该反映在《文字论》中。《文字论》大约写于开元十五年(727)《书断》定稿的同时或稍后。篇中讨论了西晋陆机《文赋》、南齐王僧虔《书赋》的得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然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先其草创立体,后其因循着名,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灵台,必乏神气。其形悴者,其心不长。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有若贤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可以心契,非可言宣。(6)

这段论述非常精辟,可以看作是关于书法本体论的一个纲领:(1)主体论:书者“贤才君子”的“灵台”,观者“心追目极”、“冥心玄照”在书艺中的重要作用。

(2)本质论:与文学、书面语相比,书法“一字已见(同“现”)其心”,“得简易之道”。所谓“风神隐而难辨”,“可以心契,非可言宣”等,实际上是讲书艺的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这正是“得简易之道”。

(3)创作论:“不由灵台(心、性情),必乏神气”。

(4)作品论:“意”、“神气”、“风神”与“形”、“象”、“状貌”统一于“字”,前文又称作“意象”。

(5)观赏论:“久视弥珍”、“冥心玄照”,是在书法经验基础上的“心契”,不可言传,亦即艺术直觉。

(6)品评论:“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即前文所言“惟现神彩,不见字形”。“不见字形”是偏激之词,不是说“不见”,而是说“为下”。前文对“形”、“象”也提出具体要求,如“以筋骨立形”。

(7)方法论:书作处于中心地位。由观赏书作入手,再推及书家,最后又回到观赏的传达。

(8)起源论:前文云:“其后能者,加之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意思是先实用后艺术。

这个论纲继承了王羲之书学思想的精髓,并作了创造性的发展:一是书作处于中心地位;二是突出观者的主体性;三是最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书法的审美本质,即 “一字已见(同“现”)其心”的“简易之道”。前文提到王羲之说过“字字新奇”,这里张怀瓘在与书面语的比较中更突出“一字”,确实把握住的书法的特性与魅力。由此可以进一步解读我们的书法作为一种抽象艺术,与现代西方抽象艺术相比到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笔者十年前在《传统书学与书法美学》一文中说过: “这个书法本体论的纲领,如此系统、严谨、深刻、准确,令人感到惊叹!”(7)现在想强调王羲之对这个书法本体论形成的奠基作用。

二、王羲之与书法技法理论

王羲之将书法艺术的创造推向了一个高峰,他肯定认真研究过书写的技法,前引“点点圆转”可谓已透露出一点信息,那么,王羲之写过专门的技法文章没有呢?

东晋已降,整个南朝书学没有提到过王羲之有论述技法的文章。到了初唐,虞世南(558—638)《笔髓论》首次见引王羲之论笔法文字,凡4条。《笔髓论》首见于北宋朱长文《墨池编》,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卷九断为“伪托”,(8)暂且不论。孙过庭《书谱序》首次提及王羲之论笔法文章《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大概是讲执笔法;还提及王羲之另一篇《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对二篇的可信性孙氏均表示质疑。

天宝年间,蔡希综《法书论》引用王羲之论笔法篇章文字诸多:(1)王羲之《笔阵图》,所引首句为“夫三端之妙,莫先用笔”,凡105字;(2)引“右军云”一大段,为后传王羲之《用笔阵图法》或《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文字;(3)引“右军云”一段,为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中文字;(4)引“右军云”一段,为后传王羲之《笔势图》中文字。值得关注的是,初唐孙过庭所见王羲之《笔阵图》为“执笔法”,至天宝年间则演变为“运笔法”,篇幅增加到数倍,此时还广泛流传王羲之其他论笔法篇章文字。顺便说一点,敦煌遗书伯4936有王羲之《笔势论》若干片段,比今存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要简略得多,应该是天宝前后民间流传的抄本。

晚唐张彦远编纂《法书要录》,收录卫夫人《笔阵图》1篇,王羲之书论文章2 篇,即《自论书》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另注明“《教子敬笔论》不录”。至此,先前民间流传的王羲之《笔阵图》演变成卫夫人《笔阵图》,因为盛唐流传王羲之幼时学书师事卫夫人。而《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与所谓卫夫人《笔阵图》在内容上没有关联,据《墨薮》,此篇原本应该是旧传王羲之《用笔阵图法》。《自论书》则是杂抄王羲之《尚想黄绮帖》若干文字增益而成,目的恐怕不是为了书论,而是为了伪造王羲之的手札。

晚唐传韦续所编《墨薮》收录王羲之书学文章4篇,即篇九《用笔阵图法》(《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篇十《笔阵图十二章》(《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篇十二《笔势传》(朱长文《墨池编》作王羲之《书论四篇》之四前半部分,无《笔势传》“吴皇象”以下文字),篇十四《笔势图》(前半部分为卫夫人《笔阵图》;后半部分为《墨池编》中王羲之《书论四篇》之三,南宋陈思《书苑菁华》作王羲之《笔阵图》)。从《墨薮》收录王羲之的这4篇书学文章,可推测《法书要录》中卫夫人《笔阵图》和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之前传本的状况。

第四篇:-答案中国书法史(DOC)

书法定义的要点不包括()。

    A、书写工具 B、表现对象 C、表现方法

D、书写人群

我的答案:D 2

日本的文字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他们是中国古代()的转写。

    A、楷书 B、草书 C、行书

D、隶书

我的答案:B 3

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汉字文化圈。()

    A、韩国 B、日本 C、阿富汗

D、新加坡

我的答案:C 4

从广义上讲,书法就是书写文字的方法。()我的答案:√

一个概念内涵丰富了,外延也会随之扩大。()我的答案:X 1 仰韶文化代表的是()早期的考古学文化。

    A、山东地区 B、黄河中下游 C、黄河中上游地区

D、长江流域地区

我的答案: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用的文字是()。

    A、小篆 B、甲骨文 C、金文

D、汉隶

我的答案:A 3

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大约可以划在()时期。

    A、唐朝 B、西周 C、明朝

D、魏晋

我的答案:D 4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我的答案:√

书法的历史就是文字的历史。()我的答案:×

奚仲发明了()。

 A、稼    B、邢 C、书

D、车

我的答案:D 2

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

    A、楔形字 B、表形字 C、圣书字

D、汉字

我的答案:

下列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   A、结绳记事说 B、瓷器符号说 C、源于图画说

D、其余八卦说

我的答案:

《诗经》是十三经之首。()我的答案:X

后稷是西周人的祖先。()我的答案:√

以下属于南宋著名学者郑桥的作品是()。

   A、《题临安邸》 B、《过零丁洋》 C、《满江红》  D、《通志》

我的答案:D 2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主张的观点。

 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我的答案:C 3

八卦由八种卦相来象征着天地八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其中乾代表()。

    A、地 B、天 C、水

D、火

我的答案:B 4

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我的答案:√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部落甚至是一个人可以创造的。()我的答案:×

在()发现了丁公陶文。

    A、河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山东地区

D、河南地区 我的答案:C 2

山东地区的代表文化是()。

 A、仰韶文化  B、河姆渡文化  C、半坡文化

 D、龙山文化

我的答案:D 3

印陶文出现在()。

 A、战国  B、春秋  C、西周

 D、商朝

我的答案:

汉字起源于史前时期陶器刻划符号。()我的答案:

早期的文字形成是写出来的。()我的答案:×

甲骨四堂不包括()。

 A、王国维  B、郭沫若  C、刘鹗

 D、董作宾 我的答案:C 2

()是甲骨文的主要使用时期。

    A、夏朝 B、西周 C、春秋

D、商朝

我的答案:D 3

()不是甲骨文的发现者。

    A、王襄 B、罗振玉 C、王懿荣

D、孟广慧

我的答案:

国子监是一个管理机构。()我的答案:×

通常说的甲骨文是指殷墟甲骨文。()我的答案:√

甲骨文的发现地是()。

    A、陕西西安 B、山东济南 C、河南安阳

D、河南洛阳 我的答案:C 2

文字造字的方法主要有六种,排在第一位的是()。

  A、假借 B、形声   C、会意

D、象形

我的答案:D 3

()是我们国家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系统文字。

    A、甲骨文 B、陶文 C、金文

D、隶书

我的答案:A 4

甲骨文不是一种象形文字。我的答案:×

卜辞就是甲骨文形成的文句。()我的答案:√

甲骨文字体现的美不包括()。

    A、象形性 B、左右式对换 C、圆润秀美

D、对称字 我的答案:C 2

“王”字最早的意思是()。

    A、王子 B、领导 C、天子 D、武器 我的答案:

以下哪个不属于书法的基本要素。()

 A、字法  B、句法  C、笔法

 D、章法

我的答案:B 4

甲骨文属于自觉的书法艺术。()我的答案:

甲骨文在不同的分期写法是不一样的。()我的答案:√

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字是()。

 A、简牍文字  B、金文  C、甲骨文

 D、陶文

我的答案:

金文刻铸在()的表面。

 A、刻石  B、简牍帛书  C、龟甲兽骨

 D、青铜器

我的答案:D 3

以下是欧阳修的作品是()。

    A、《集古录》 B、《金石录》

C、《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

D、《捃古录金文》

我的答案:

断代法是研究金文的一种基本方法。()我的答案:√

甲骨文又叫钟鼎文或中鼎款识。我的答案:×

西周是()的主要存在时期。

    A、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隶书 我的答案:c 2

“子子孙孙永宝用”是()出现的一种嘏辞。

    A、商代晚期 B、西周晚期 C、西周早期

D、西周中期

我的答案:D 3

第一次出现了“中国”这两个字的器物是()。

 A、利簋    B、何尊 C、天亡

D、保卣

我的答案:B 4

商代金文的书法特点是象形意味弱。()我的答案:X

商代晚期开始出现了长铭文字。()我的答案:V

周宣王时期出现的著名的青铜器是()。

    A、司母戊大方鼎 B、四羊方尊 C、毛公鼎

D、龙虎尊

我的答案:

周代的中兴之主是()。

    A、周宣王 B、周夷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我的答案:A 3

在兵器上刻铸文字是()的一个主要特点。

   A、春秋时期 B、西周时期 C、西晋时期  D、战国时期

我的答案:D 4

商周时期,以楚国为主的南方地区中,文字变化的特点是以齐长为美。()我的答案:√

春秋晚期金文内容的特征是长铭较多。我的答案:X

以下不属于小篆的书法特征是()。

    A、圆润秀美 B、笔画整齐 C、字形扁平

D、线条匀称

我的答案:

下列属于“秦书八体”的是()。

    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楷书

我的答案:B 3

以下不属于常说的书体的名字是()。

    A、真 B、草 C、隶

D、文

我的答案: 4

秦代小篆最大的文字特点是所用形体是多变的。()我的答案:X

秦时期古隶多用在非正式场合。()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汉篆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   A、屈伸有致 B、增删就形 C、方圆不悖

D、字形修长

我的答案:

以圆笔为主是()的主要的书写方式。

    A、金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我的答案:

汉代新出现的一种书体叫做()。

    A、隶书 B、楷书 C、草书

D、篆书

我的答案:A 4 篆书即是一种书体也是一种字体。()我的答案:X

小篆在汉代不再属于一种正式的书体了。()我的答案:V

隶书的载体是()。

 A、龟甲兽骨  B、青铜器  C、铁器

 D、简牍帛书和刻石

我的答案:D 2

下列属于今文字范畴的字体是()。

 A、甲骨文  B、隶书  C、金文

 D、小篆

我的答案:B 3

下列不属于汉碑隶书刻石的内容是()。

 A、契约  B、纪功  C、祭祀

 D、经典

我的答案:

隶书使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我的答案:√

隶书上承篆书下启草书,它的出现在书法史上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我的答案:X

以下哪个不属于隶书刻石。()

    A、五凤二年刻石 B、广陵中殿刻石 C、鹿孝禹刻石

D、杨量买山刻石

我的答案:

隶书文字最明显的特征是()。

    A、平整 B、松散 C、笔直

D、蚕头燕尾

我的答案:D 3

()是隶书主要的使用时期。

    A、西周 B、汉代 C、商

D、秦

我的答案:B 4

篆书是汉代书写的主要形式。()我的答案:× 5

西汉初年,隶书被当做学童应试的内容之一。()我的答案:V

下列哪个碑是出土在南阳?()

    A、《草金碑》 B、《史晨碑》 C、《乙瑛碑》

D、《张景碑》

我的答案:D 2

以下不属于东汉隶书的风格是()。

    A、力求统一 B、平整端方 C、怪诞草率

D、清俊秀雅

我的答案:

“自汉代以来,碑碣云起。”这句话出自刘勰的哪部作品()。

    A、《灭惑论》

B、《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 C、《文心雕龙》

D、《神思》

我的答案:C 4

隶书发展到西汉时期已经渐趋成熟了。()我的答案:× 《三老讳字忌日记》是东汉前期隶书的代表作。我的答案:V

明代至清中叶是自觉书法艺术的()时期。

    A、发皇 B、集大成 C、守成

D、求变

我的答案:

下列哪个是对书法艺术的时代特征错误的概括。()

    A、晋人尚韵 B、唐人尚法 C、宋人尚意

D、清人尚姿

我的答案:D 3

以下不属于书法基本理论的是()。

    A、本质论 B、现象论 C、技法论

D、创作论

我的答案:B 4

《竹林七贤》是张大千画的作品。()我的答案:X

《书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的代表作。()我的答案:√

汉末的刘德升发明了()。

    A、楷书 B、草书 C、行书

D、隶书

我的答案:C 2

以下不属于王羲之楷书的传世刻本是()。

    A、《宣示表》 B、《乐毅论》 C、《黄庭经》

D、《东方朔画赞》

我的答案: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的书法家是()。

    A、王羲之 B、钟会 C、钟繇

D、王献之

我的答案:D 4

大楷是保留到现在最早的楷书。()我的答案:X

楷书是由隶书变化而来的。()我的答案:√ 1

以下不属于王羲之的书法理论贡献是()。

 A、《论书》  B、《用笔赋》  C、《洛神赋》

 D、《书论》

我的答案:

王珉的《行书状》形容的是()之美。

 A、楷书  B、隶书  C、草书

 D、行书

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唐代的行书家的是()。

 A、欧阳询  B、张旭  C、虞世南

 D、褚遂良

我的答案:

魏晋名士的特点是重声誉、重细节,同时讲究容止。()我的答案:√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草书数量是最多的。()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兰亭序》的摹本是()。

 A、虞世南临本  B、欧阳询临本  C、褚遂良临本

 D、冯承素临本

我的答案:B 2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祭侄文稿》  B、《中秋帖》  C、《兰亭序》

 D、《寒食帖》

我的答案:C 3

王献之的楷书代表作是()。

 A、《黄庭经》  B、《乐毅论》  C、《兰草贴》

 D、《洛神赋》

我的答案:D 4

王献之在书法上的贡献是创造了神俊言美的大令体。()我的答案:√

王献之是楷书书法家。()我的答案:×

急就章的原意是()。

 A、古代的一种识字课本

 B、铺救

 C、在很短时间完成的东西

 D、负笈

我的答案:A 2

《草书势》的作者是()。

 A、卫恒  B、晓衍  C、索靖

 D、杨泉

我的答案:C 3

关于“章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章”表示有章法  B、“章”得名于东汉章帝  C、“章草”用于奏章

 D、“章”来源于《急就章》的“章”

我的答案:D 4

《法书考》是明代书法理论家盛熙明的作品。()我的答案:V

草书的最早形态是狂草。()我的答案:×

()是保存时代最早的实际章草的墨迹。

 A、《月仪帖》  B、《绝交书》  C、《出师表》

 D、《平复帖》

我的答案:D 2

被后人称为“草圣”的是()。

 A、索靖  B、张芝  C、怀素

 D、王羲之

我的答案:B 3

杨泉的代表作是()。

 A、《四体书势》  B、《草书状》  C、《草书赋》

 D、《草书势》

我的答案:C 4

《草书势》不仅是一篇理论著作,也是草书难得的佳作。()我的答案:√

西晋初年基本上完成了今草的体势。()我的答案:X

三希堂法帖不包括()。

 A、《大观帖》  B、《伯远帖》  C、《中秋帖》  D、《快雪时晴帖》

我的答案:A 2

《太子舍人帖》的作者是()。

    A、王慈 B、王志 C、王僧虔

D、王献之

我的答案:C 3

下列不属于王羲之草书帖的是()。

    A、《上虞帖》 B、《寒切帖》 C、《十七帖》

D、《绛帖》

我的答案:

米芾是南北朝著名的大书法家。()我的答案:×

飞白最早是由汉代的蔡邕提出的。()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方笔魏碑的代表作是()。

    A、高贞碑 B、《张猛龙碑》 C、《始平公造像》

D、《张玄墓志》 我的答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的是()兴盛的一个状况。

 A、道教  B、佛教  C、伊斯兰教

 D、基督教

我的答案:B 3

《古今书评》的作者是()。

 A、王愔  B、王僧虞  C、袁昂

 D、虞和

我的答案:C 4

总结永字八种笔画的写法就叫做永字八法。()我的答案:√

北方的行书统称叫北碑。()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隋朝碑志的代表作是()

 A、《龙藏寺碑》  B、《董美人碑》  C、《苏孝慈碑》

 D、《五人墓碑记》 我的答案:D 2

在书法艺术史上达到第二个高峰的是()。 A、唐朝

   B、魏晋时代 C、春秋战国时代

D、南北朝时代

我的答案:

楷书四大家中不属于唐朝人的是()。

    A、欧阳询 B、柳公权 C、赵孟頫

D、颜真卿

我的答案:C 4

隋代碑志楷书呈现出一种过渡的样态。()我的答案:√

楷书一般分为小楷和大楷。我的答案:×

下列属于褚遂良的代表作是()。

    A、《九成宫碑》 B、《梦奠帖》 C、《唐人书评》

D、阴符经 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欧阳询的书法代表作是()。

   A、《皇甫诞碑》 B、《虞恭公碑》 C、《道因法师碑》  D、《划度寺碑》

我的答案:C 3

下面哪个字不是对欧阳询书法特点的概括。()

 A、严  B、偏  C、险

 D、绝

我的答案:B 4

虞世南的行书代表作是《孔子庙堂碑》。()我的答案:×

褚遂良的书写笔法变化多样。()我的答案:√

()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

 A、《多宝塔碑》  B、《大堂中兴颂》  C、《祭侄文稿》

 D、《颜家庙碑》 我的答案:C 2

()是薛稷的代表作。

 A、《叶有道碑》  B、《李思训碑》  C、《岳麓寺碑》

 D、《信行禅师碑》

我的答案:D

()的书法有“晚擅出蓝”之誉。

 A、虞世南  B、陆柬之  C、李北海

 D、张旭

我的答案:B 4

薛稷的书写笔画对后世的瘦金身有很大影响。()我的答案:√

陆机是唐代书法艺术史上贡献最大的人。()我的答案:×

后世对()的书法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 A、虞世南  B、褚遂良  C、柳公权

 D、欧阳询 我的答案:C 2

以下不属于柳公权的代表作是()。

 A、《金刚经》  B、《玄秘塔碑》  C、《神策军碑》

 D、《圣母帖》

我的答案:D 3

对柳体特点概括错误的是()。

    A、豪迈 B、俊俏 C、挺拔

D、瘦硬

我的答案:A 4

柳体词的结构可以用外进内松来形容。()我的答案:X

释怀素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家。()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张怀瓘的著作是()。

    A、《书估》 B、《书仪》 C、《历代名画记》

D、《书断》

我的答案:C 2

被称为“小李杜”的“李”指的是()。

    A、李清照 B、李贺 C、李白

D、李商隐

我的答案:D 3

()提出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书法观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 A、李阳冰    B、孙过庭 C、张怀瓘

D、张彦远

我的答案:B 4

《书谱》是用楷书写成的。()我的答案:×

李阳冰是唐代著名的一个篆书大家。()我的答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出自()。

    A、《法书要录》 B、《书谱》 C、《虞美人》

D、《文字论》 我的答案:C 2

《神仙起居法》是()的一个经典。

    A、道家 B、儒家 C、佛家

D、法家

我的答案:A 3

()的特点是在行楷之间的一种书体。

   A、《三坟记》 B、《城隍庙碑记》 C、《夏热帖》  D、《韭花帖》

我的答案:D 4

徐铉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草书家。()我的答案:×

杨凝世被称为杨少师和杨疯子。()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李建中的书法墨迹是()。

    A、《贵宅帖》 B、《同年帖》 C、《土母帖》

D、《大观帖》 我的答案:D 2

《书史》是宋代书法家()的代表作。

    A、米芾 B、黄庭坚 C、苏轼

D、蔡襄

我的答案:A 3

以下体现了宋代书法趋势的是()。

    A、帖学减弱 B、名家辈出 C、趋时贵书

D、达到书法的高峰

我的答案:C 4

《绛帖》是宋代的碑帖。()我的答案:√

“帖学”的出现没有积极意义。()我的答案:×

宋代四大家中()主要是写楷书。

    A、黄庭坚 B、米芾 C、苏轼

D、蔡襄 我的答案:

通常说的“三苏”不包括()。

    A、苏轼 B、苏洵 C、苏过

D、苏辙

我的答案:C 3

苏轼是宋代()书风的提倡者。

    A、尚意 B、尚韵 C、尚姿

D、尚法

我的答案:A 4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的答案:√

苏轼是以婉约派为主要书写风格的一代词人。()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苏门四学士”的是()。

    A、秦观 B、张磊 C、黄庭坚

D、蔡襄 我的答案:D 2

以下属于黄庭坚草书的代表作是()。

    A、《松风阁诗》 B、《虹县诗》 C、《花气熏人帖》

D、黄州寒食试卷跋

我的答案:C 3

《书史》是()的代表作。

    A、米芾 B、黄庭坚 C、苏辙

D、周越

我的答案:A 4

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我的答案:√

《跋怀素书后》是苏洵的代表作。()我的答案:×

米芾是()四大家影响最大的。

 A、唐  B、明  C、清

 D、宋 我的答案:D 2

世称“小米”的是()。

 A、米友仁  B、欧阳询  C、米芾

 D、王献之

我的答案:A 3

以下不属于蔡京的代表作是()。

 A、《节夫帖》  B、《听琴图题诗》  C、《行书对联》

 D、《十八学士图跋》

我的答案:

宋代是一个书法艺术包括文学艺术发展都很衰微的时代。()我的答案:×

宋徽宗自创了一种新书体即瘦金体。()我的答案:√

米芾是()四大家影响最大的。

 A、唐  B、明  C、清

 D、宋

我的答案:D 2

世称“小米”的是()。

 A、米友仁  B、欧阳询  C、米芾

 D、王献之

我的答案:A 3

以下不属于蔡京的代表作是()。

 A、《节夫帖》  B、《听琴图题诗》  C、《行书对联》

 D、《十八学士图跋》

我的答案:

宋代是一个书法艺术包括文学艺术发展都很衰微的时代。()我的答案:×

宋徽宗自创了一种新书体即瘦金体。()我的答案:√

学习()的一个范本是《汲黯传》。

 A、隶书  B、行书  C、小楷

 D、草书

我的答案:C 2

赵绘画的传世名作是()。

 A、《跋文赋》  B、《急就章》  C、《草书心经》

 D、《鹊华秋色图》

我的答案:D 3

“楷书四大家”中属于元朝的是()。

 A、颜真卿  B、赵孟頫  C、柳公权

 D、欧阳询

我的答案:B 4

杨维桢诗风奇诡,文字奇古,被称为铁崖体。()我的答案:√

两宋书法的精华在南宋。()

我的答案:×

“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是()提出来的。

    A、宋克 B、张瑞图 C、董其昌

D、朴茂 我的答案:C 2

以下属于近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丁文隽的代表作是()。

    A、《书法经论》 B、《论书语》 C、《行书册页》

D、《金农漆书》

我的答案:A 3

明代所说的“三杨”不包括()。

    A、杨士奇 B、杨溥 C、杨荣

D、杨凌

我的答案:D 4

明代也盛行帖学。()我的答案:√

郑板桥是明代晚期最著名的一个书法大家。()我的答案:× 1

以下不属于王充的作品是()。

 A、《西苑诗》  B、《快雪时请帖》  C、《送阵子龄会试》

 D、《游包山集》

我的答案:B 2

以下属于唐伯虎的作品是()。

 A、《赤壁赋》  B、《中秋帖》  C、《伯远帖》

 D、《漫兴诗稿》

我的答案:D 3

以下不属于“吴中四才子”的是()。

 A、祝允明  B、文徽明  C、张瑞图

 D、徐祯卿

我的答案:C 4

徐祯卿发明了一种用笔方法叫金刚杵。()我的答案:×

宋克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王充的作品是()。

 A、《西苑诗》  B、《快雪时请帖》  C、《送阵子龄会试》

 D、《游包山集》

我的答案:B 2

以下属于唐伯虎的作品是()。

 A、《赤壁赋》  B、《中秋帖》  C、《伯远帖》

 D、《漫兴诗稿》

我的答案:D 3

以下不属于“吴中四才子”的是()。

 A、祝允明  B、文徽明  C、张瑞图

 D、徐祯卿

我的答案:C 4

徐祯卿发明了一种用笔方法叫金刚杵。()我的答案:×

宋克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我的答案:√

以下不属于清代晚期的书法家是()。

 A、康有为

   B、何绍基 C、赵之谦

D、王充

我的答案:D 2

八大山人是()的文号。

    A、吴昌硕 B、朱耷 C、张裕钊

D、金农

我的答案:B 3

()的书法被称为“清初第一写家”。

    A、郑板桥 B、刘墉 C、傅山

D、王文治

我的答案:C 4

傅山的主要书法形式是楷书。()我的答案:×

郑板桥是诗书画三绝。()我的答案:√

()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书体-漆书。

   A、金农 B、刘墉 C、郑板桥  D、赵之谦

我的答案:A 2

“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指的是刘墉和()。

    A、阮元 B、邓石如 C、何绍基

D、王文治

我的答案:D 3

()是郑板桥的代表作。

    A、《金农漆书》 B、《行书东坡文》 C、《新修城隍庙碑》

D、《行书对联》

我的答案:C 4

探花是中国科举制度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我的答案:X

金农是扬州八怪之一。()我的答案:√

第五篇:中国书法史演变

中 国 书 法 史 演 变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从书法角度欣赏,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基调和韵律。

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依附于青铜器、铸鼎的祭祀礼器,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钟鼎文中以《司母戊鼎》、《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在秦统一中国前,通行文字繁杂,互通甚难很不规范,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介乎真、草之间的就是行书。至此,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书家,以张芝为代表,张芝也被世人称为“草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大发展的时期。在发展中,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其一,草、楷、行各体已完全成熟,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和变化,但不再有本质突破。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真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是“楷模”,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钟繇被尊称为“楷法之祖”。东晋王羲之,正、行、草各体皆精,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是这一时期的精品。其二,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史载:师宜曾在酒店壁上作书,观者纷至,致使酒店兴隆。其三,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并在技法功夫、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书法艺术上出现了贴与碑两种不同的风格,呈现出婉丽风流和雄奇朴拙的书法艺术境界,尤其是楷书和行书,已达到成熟阶段。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大批文人荟萃江东。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使书法家们在艺术上更讲求遒润婉媚。三国时期,隶书开始衍变出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三国(魏)时期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陆机《平复帖》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以楷书书体为胜。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两晋最有创新意义的是创造其流美飘逸的行书,其代表作“三希帖”,即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等。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两晋的王羲之,世人称其为“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称其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似又重复汉碑之辉煌。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等。

唐代文化辉煌灿烂,名家辈出,灿若繁星。整个唐代书法,从六朝书法遗法中蝉脱而出,以楷书为主流,结构严谨笔法具臻。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稍晚的孙过庭、李邕、陆柬之、怀素、张旭等一大批书法家也都有相当的成就。唐玄宗时,以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号为“三绝”。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的重要书法家,其字遒劲圆润,楷法精严。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基本已全部确定。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开始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杨凝式。杨凝式擅长楷、行、草书,并按唐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上溯魏晋书法。融入楷、行、草书与篆、隶二体的结构和笔法,创造出一种楷兼行、行兼草、并寓篆、隶遗意的新风貌。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超脱更新。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统治者重文轻武,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书法于法度之外,多几分意趣内涵。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以顿挫为含蓄,结构矫侧练达,神采淋漓;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

元代书法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书法总的趋势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有创新。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赵孟頫擅长篆、隶、楷、行、草诸体,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欧体、颜体、柳体并称“中国书法四体”,成为后代临摹的主要书体。他的书法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在元朝书坛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但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邓文原、赵孟頫、鲜于枢,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

明朝中期,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此四人中,以祝允明成就最巨,其小楷直追晋唐,而行书、行草、章草、今草诸体皆善。另外,在祝、文、王等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天球、王穉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四派的书法家,所以当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晚明书坛,徐渭、邢侗、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许友、米万钟等人继起,开始了一种复古运动,书风离俗而趋雅。其中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

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清初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因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乾隆在位很久,而且嗜书又深,尽力搜集历代名迹,命梁诗正摹刻《三希堂法帖》,因此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帖学书法家中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

清代金石日出甚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加之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大景观。

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擅长四体书和篆刻,创造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宏恢,有独特的风貌。二者是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何绍基的行草熔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赵之谦的楷书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魏体势,自成一格。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法影响极大。

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兼书法家,如“扬州八怪”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近代,书法艺术更是多姿多彩,隶行书、隶草书、隶篆书、草篆、行书、隶书、篆书综合的现代书法等等,百家齐鸣。

下载学习书法史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书法史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综述

    2015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综述 “2015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于8月18日至21日在古城苏州隆重举办。来自海内外的书法史研究专家,众多知名大学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主办、承办......

    学习的意义

    中国企业需要大发展,我们不能再落后了,职业化教育就是最大的工具,这已经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所以有志之士都很推崇职业化教育。职业化教育最推崇的是敬业精神和诚信文化。......

    超星尔雅中国书法史章节答案(DOC)

    1 书法定义的要点不包括。 A、书写工具 B、表现对象 C、表现方法 D、书写人群 正确答案: D 2 日本的文字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他们是中国古代的转写。 A、楷书 B、草书 C、行书......

    中国简明书法史(附简明历史年表)

    中国简明书法史(附简明历史年表) 【先秦书法】 甲骨文章法特点 :字行有自右向左,也有自左向右。艺术特点:结体简洁,清俏劲健 甲骨文 金 文 商周时期定义: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高考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综述

    高考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 作者:书法高考、高考书法培训、书法学校 发布日期:2015-4-22 一:书法史知识点(准确背诵并默写)书法高考 1.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 2.“甲骨文”指......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推荐)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

    英语学习的意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4704647.html?si=3 一、 明白英语学习的意义 中学生知识层面较浅,社会接触交往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意义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能作为成长班第一期学员代表给大家分享自己参加成长班一年来的体会与感悟。我想,这一年的学习锻炼不仅是对我,而且对第一期成长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