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时间:2019-05-14 22:1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第一篇:“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

提要:目前,大数据挖掘、词云图、信息可视化、“果壳问答”等已经成熟地应用于日常报道、集成报道、融合报道中,新华社集成融合产品体系已经蔚为大观。“新闻+创意”,作为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常态,也将是主流媒体拓展新媒体空间的一种常态。新华社

关键词:主流媒体 融合发展 新常态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传统媒体在数字革命和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应对全球传媒格局变化、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新常态”:融合发展是传媒变革必然趋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这表明,媒体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说,融合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媒体业必须适应的“新常态”。

媒体融合是全球传媒发展趋势使然。当前,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迅猛冲击,新闻信息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受众的心理和习惯,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特别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年轻一代更是将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被压缩、影响力下降,舆论引导和主导能力越来越脆弱的问题,有的甚至沦为微博、微信的“印刷体”。

据统计,在2013年前100大热点事件的传播中,由网络“大V”等首发或主导的占了近一半,传统平面媒体首发或主导的不足三成。新媒体在内容生产和信息发布方面的表现更为抢眼。目前,传统媒体新闻信息的首发率已经不到三成,七成左右为新媒体首发。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对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传统媒体被边缘化,主流媒体难以真正掌控主流舆论,主流舆论难以有效传播主流声音的问题已经出现。

任何媒体形态都有可能被替代而“死亡”。但是,新闻不死。如果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就能拓展发展新空间、赢得发展新优势。反之,可能处处被动、日渐式微,甚至沦为自娱自乐、自拉自唱、自说自话的“卡拉OK”,也就谈不上影响力,更没有资格奢谈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媒体要有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能否以浴火重生的胆识、你行我更行的气度实现媒体融合、加快转型步伐,检验着新闻媒体履行职责的使命担当,也检验着新闻媒体本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新闻+创意”:新华社的融合发展之路

尽管传统媒体为融合发展进行过多种尝试,希望借助新媒体弥补读者大量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但是,从国内外主流媒体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简单地将平面媒体内容搬上新媒体的所谓融合不但没有带来1+1>2 的预期效应,反而使传统媒体将大量内容资源无偿地“为他人作嫁衣”。这种模式持续下去,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是媒体融合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年代,传统媒体在话语权竞争的诸多方面不占优势,越来越难以适应传播生态的剧烈变化。如果简单地将纸媒与新媒体技术嫁接,就以为融合大功告成,显然是幼稚的,在实践中也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话语体系等规律中汲取养分,“反哺”传统媒体并推动其改革创新,巩固和壮大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生态,新媒体语境也在形成中。“有理不在声高”,在新媒体环境下,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需要摸索。新媒体交互、平等、开放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过去一些传统媒体的习惯性做法,以“我说你听”的单向传输形式,直接搬到新媒体终端上。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光有满腔热情还不够,要把握好时度效,把握好传播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要理直气壮,更要润物无声;要正面出击,也要学会迂回作战。在许多场合许多议题上,居高临下的说教、刻意拔高的“完美”,在新媒体舆论场往往激起逆反心理,甚至捅娄子、帮倒忙,放大负面影响。主流媒体的新媒体风格,应该是大气谦和、开放包容,心平气和、平等以待。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竞争没有第二只有第一,抢新闻就看谁首发多、独家多,而比创意就看谁的点子新、谁的吸引力强。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新华社贯彻落实李从军社长提出的“集成服务”理念,应用前沿的数字传播技术努力创新、创意、创造,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引领全球传媒之先。“新闻+创意”已成为新华社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比如,陆续推出了《三北造林记》《面向未来的赶考》《治国理政一年间》《中国梦 追梦故事》《上海自贸区》《改革时代人物志》等三十多个大型多媒体集成报道产品和“轻应用”产品,创造性地实现了“沙画新闻”“萌图新闻”“动图新闻”等创新,受到新媒体用户欢迎,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实现了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引领。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设计制作的国内首部沙画新媒体融合产品《“山神”刘真茂:我用一生护青山》巧妙运用我国传统的沙画艺术,并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以创新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传奇人物刘真茂在大山深处守山护林的感人故事。这部沙画特刊两天内点击量超830万。

《萌图:跟“***”学儒学经典》以漫画和动图形式,对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和《之江新语》一书引述的儒学经典语句进行了形象化释义。首次实现了移动融合产品的“动图”特效,大大提升报道贴近性和阅读体验;而且时效性强,在总书记讲话全文播发不到5小时,画刊就在“新华社发布”客户端上重点推出。画刊推出不到一天时间点击数超过960万,用户对习近平主席引经据典的讲话内容和“动图+萌图”双重特效的新媒体表现形式好评如潮。

由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点题创意的《献礼新中国65周年特刊》,以10幅“奇幻照片”为素材,以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为配乐,将新华社“老”照片与“新”技术无缝融合,突出“静”变“动”的神奇,运用介于视频与图片中间的新技术,集“照片”高精画质和“视频”灵动真实于一身,达到静中有动、动中有意、意中有趣的奇幻效果,让读者在经典与趣味中重温共和国走过的足迹,共同见证新中国的筑梦历程。

此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和国际部、国内部、摄影部、音视频部等共同推出的《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杜尚别峰会和出访“两亚”四国全扫描》《雪域天路60载》《习近平政协重要讲话典出何处》等一系列适合新媒体媒介和用户阅读习惯的轻量型视听产品,平均点击突破500万,最高点击数突破2000万,在新媒体舆论场产生热烈反响。

目前,大数据挖掘、词云图、信息可视化、“果壳问答”等已经成熟地应用于日常报道、集成报道、融合报道中,新华社集成融合产品体系已经蔚为大观。“新闻+创意”,作为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常态,必将是主流媒体拓展新媒体空间的一种常态。

自己的平台:重构采编发流程,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我们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好时、度、效,审时度势、蓄势而发。只有因势、应势、顺势,才能如高山滚木、势不可当。近年来,按照社党组和李从军社长的部署,新华社一直致力于从传统通讯社向现代全媒体机构转型,特别是把打造新闻信息集成服务作为重要抓手,接连推出一系列重大主题集成报道,打造自主掌控的新媒体平台。作为新华社最年轻的部门之一,新媒体中心是新华社推进战略转型的“排头兵”、新媒体建设发展的“先行者”。按照新华社党组的部署,新媒体中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在产品融合、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具有通讯社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2013年两会期间,新华社以全国两会报道为契机推出新媒体专线,首次实现向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漫画、动漫、音视频等多媒介融合的集成产品。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即使在内容提供者受到巨大挑战的新媒体时代,有锐度的新闻,依然不可替代”。一年多来,专线“新锐灵动”的报道,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表扬和新媒体用户的好评,也受到市场欢迎。新媒体专线形成“1+N”的协作发稿模式,实现了更有效的多媒体协同报道,实现了通讯社核心职能新媒体化和向新媒体领域拓展延伸。

今年6月11日,“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正式上线,标志着新华社集全社之力打造的全国最大的“党政企客户端”集群正式亮相。“新华社发布”上线当日,单条稿件最高点击超过1130万人次,页面浏览量超过5000万。“新华社发布”一经推出,立刻引起手机用户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舆论认为,“新华社发布”的上线,给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华社发布”客户端是一款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媒体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聚合性”,深度融合了新华社众多新媒体平台,充分体现出新华社作为现代全媒体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

“新华社发布”上线以来,在新媒体领域的舆论引导力初显。在众多重大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和突发事件等报道中的新闻推送速度早于新浪、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得到受众好评。“新华社发布”重大时政新闻、高端解读新闻权威及时,专业独到,有效引导了新媒体舆论。在众多社会热点报道中,“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新华社发布”充分发挥新华社信息采集优势,第一时间实时多媒体滚动播报,弘扬正能量,引起新媒体“点赞”热潮,直观地展示了新华社强大的新闻信息采集能力,充分体现新媒体实时、快捷的特点。

“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受到媒体和用户高度评价,成为新华社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旗舰产品。到今年年底,新华社将为全国党政企客户建设900个-1000个客户端。各地客户端以“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为总入口、总龙头、总集成、总发布、总平台,互联互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国内最大的党政企移动客户端集群,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移动政务的新媒体载体,各地群众便捷获取信息服务的新媒体平台。

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一系列自主掌控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通过整合、聚合新华社优质资源,优化配臵,形成了集群效应,大大提升了新华社在新媒体舆论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新华社新媒体专线报道实现了与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终端有机融合发展。党政企客户端集群明确“自主平台优先”战略,形成了全社微博、微信、客户端新媒体一体化发展模式,使“新华社发布”成为全社新媒体内容的聚合平台、传播平台和用户汇聚平台。

以新媒体思维改造提升传统采编业务,通过调整工作重心、改造重塑采编发流程、优化资源配臵,加快形成了“市场倒逼采编”的内容生产机制,推动传统业务部门转型升级、新媒体业务部门探索突破、相关部门职能调整转变。以党政企客户端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新闻信息采编发流程和传播发布模式优化、重塑,增强了新闻信息发布、传播、使用等各环节的交互性,激发新华社优势采编资源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实现传统业务与新媒体内容共享、形式互通、形成合力,融合发展。

新兴媒体要做大做强,离不开与市场的融合。“新华社发布”党政客户端集群正在积极推进公司化、资本化运作,力争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以混合所有制增强发展活力,借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技术运维和商用开发能力,打造成新型主流媒体的先锋队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排头兵。

当前,新闻媒体遇到的挑战一点儿也不亚于传统百货店较之于电商、传统银行较之于互联网金融。战胜挑战就是机遇!主流媒体必须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主动适应国内外舆论环境变化,遵循新形势下新闻传播规律,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巧于发声,以“新闻+创意”打造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在持续创新中抢占媒体融合的一个个制高点。

第二篇: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丁 晖

《 人民日报 》(2016年04月28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职责使命、根本要求和实施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这些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针对性,对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方兴未艾、后来居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适应这种新形势,我们必须在注重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预见性中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努力占领新闻传播的制高点,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注重原则性,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新闻舆论阵地在哪里,党管媒体原则就必须落实到哪里。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落到实处。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舆论阵地的占领上,都要寸土不让、寸土必争。在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每一步中,我们都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这一点上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媒体融合发展应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坚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观念,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应充分尊重、善于利用媒体的公共性,在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方面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努力打造各种思想观点交汇、讨论、升华的全方位平台,为构建健康丰富的社会思想体系、道德体系提供有深度、有营养的理性思想资源和精神资源,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健全社会公德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坚持正确工作导向。人民群众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当前,我国已有7亿网民,手机网民也已超过6.2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正是正视这一现实、顺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通过媒体融合发展将互联网这一“最大的变量”变成“最大的正能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应善待善用善管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更深入地反映群众心声,更广泛地收集社情民意,更顺畅地实现海量信息共享,更科学地关注和引导社会热点问题。总之,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必须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重系统性,在内容与平台两个方面同时发力

内容为王。媒体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而是作为核心的内容和作为基础的平台互相融合,通过内容与平台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中,首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过去单向、被动接受内容的“受众”变成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对内容的选择性阅读、转发、评论等来发声。在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中,媒体的内容(包括观点)成了媒体黏性的关键,没有优质内容就没有竞争力。新型主流媒体要拿好手中的“麦克风”,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把传统媒体的“稳”与“准”和新媒体的“快”与“活”结合起来,主动亮剑、自信表达,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在多元中立主导,做好“定音锤”,让公众在主流渠道中获得自己的信息来源,在主流声音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

平台再造。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平台再造,拓宽传播渠道,重构媒体与用户的关系。在这方面,许多媒体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如人民日报社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模式,便是这样一种有益尝试。新形势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可以依托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能力备足备好内容原材料,在全媒体平台上进行话题策划、报道统筹,实现集约化和多层次的内容生产、资源共享。同时,通过新的设备工具和移动终端来重构内容分发、传播和反馈机制,实现多渠道传播和受众覆盖最大化。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平台再造,对用户特征进行精准把握,从而实现分众化、精准化传播。

注重创造性,以创新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倡导创造性思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传播媒介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更是其开创的无限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体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当前,一些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受众面不断缩小,市场份额不断降低,影响力日趋式微。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媒体必须增强不甘人后的使命感,保持本领恐慌的紧迫感,提升主动融合的自觉性,以创造性思维积极推动融合发展,做到求真务实有创新、与时俱进有革新,使融合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应始终以“主动、移动、互动”为抓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观点表达为重点、机制创新为动力,主动求变,变中求新。

推动创新性实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能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畏首畏尾,而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突破体制机制固化的藩篱,以创新性实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媒体融合发展不应仅仅停留于技术升级、形态创新方面,还要随着融合发展的深入进行传播流程、组织管理体系的重塑与再造。我们要顺应融合发展趋势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科学配置各类资源,探索建立规范、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最终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培养创意型人才。媒体融合发展需要遵循习近平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要素。当前,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加深和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人才缺乏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瓶颈,培养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意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打造勇于打破常态的“全媒型”团队已是刻不容缓。“全媒型”团队应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深刻把握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屏等的发展脉动,积极吸纳先进传播理念、舆论引领理念,善于提供有思想深度、有独到见地的内容,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

注重预见性,在把握趋势中更好应对挑战

迎接技术变革。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很难用过去的延长线来预测未来,今天的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下一个颠覆性技术的风口会出现在何时何处。但人们总是会追求越来越人性化的技术,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将是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其重要价值之所在。可以肯定,未来的媒体技术将越来越体现人文关怀,传播手段将越来越符合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应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下一个技术变革的到来,不断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

研究受众需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当前,受众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接受信息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还将持续下去。媒体融合发展要不断研究这种变化、适应这种变化,体现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搭建起更加平等开放的平台,构建起更加迅捷高效的信息交流模式,使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用户。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创新,也不仅仅是媒体迭代变更的社会文化潮流,更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坚持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预见性的有机统一,才能让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走稳走好,使主旋律和正能量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得到充分传播、充分激荡,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华彩乐章。

(作者为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第三篇:“现场新闻”,引领主流媒体创新

“现场新闻”,引领主流媒体创新

“整个新闻发展史就是新闻不断接近现场的历史。”

2016年2月29日,新华社客户端3.0版全新推出,新版新华社客户端最鲜明的特色,是“现场新闻”这一崭新的新闻样式的出现。

这一理念,来源于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对整个新闻发展史的梳理观察。

“现场新闻”呈现五大特质

据介绍,“现场新闻”运用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要素,通过各种报道样式,把新闻现场实时、全方位、全息化地呈现给受众。

“尽最大可能向受众呈现新闻现场,一直是媒体和媒体人的不懈追求。”蔡名照在新版发布会致辞中指出,推出新华社客户端3.0版,是新华社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部署采取的重要举措。

通过打造“现场新闻”,抢抓新闻第一落点,新华社将更好地把握报道的时度效,更好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更有效地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更加充分地发挥新华社作为“消息总汇”的重要作用。

根据设想,新华社“现场新闻”这一创新产品呈现出五大特质:

轻便的现场。新华社创新集成了视频直播设备――手持云台。一台小设备取代了摄像机、转播车和导播车,记者单兵手持就可以进行高清视频直播。同时,新版新华社客户端既是展示平台又是采集终端,可以向用户展示和传播信息,记者也可以通过客户端向后方编辑部传送信息。

全息的现场。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虚拟现实等手段,让受众全感官接入新闻现场,“听得见锅碗瓢盆的撞击声,闻得见菜香油烟味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现场新闻”的报道通过现场画面、音频、文字、图片,以及VR新闻、动新闻等多种形态,实现在客户端上一条直播流的兼容集成,带给用户多重体验。

全面的现场。“现场新闻”是多层次采集、多角度呈现、多维度解析。记者自主导播,多路并发,“采集端无处不在,接收端如影随形,体验端身临其境”。通过多媒体传播技术,多路记者可同时就同一现场展开报道,用户可以在同一页面切换不同视角,随心所欲点击自己喜欢的报道形态,真正实现指哪儿看哪儿。

全球的现场。新华社拥有遍布全球180多个机构的5000多名编辑记者,如此庞大的专业采集队伍将全面实现“在线生产”。“现场新闻”让新闻生产在线化、数据化,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将新华社优质信息资源全面接入移动互联网,实现生产和阅读同步迁徙。

全众的现场。新华社不满足于自身的内容生产,还在线扮演UGC筛选者、核实者、阐释者、聚合者的新角色。通过分类认证、严格把关,新华社完全可以把真实、可靠的优质UGC信息甄选出来,进一步抢占新闻第一落点。

对于“现场新闻”这一崭新的新闻样式,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董事长陈凯星深有感触,“这次改版之前,名照社长说过,‘新闻样式的创新,必须由主流媒体来引领’,这句话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催人奋进。”

“现场新闻”是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得到了社党组的高度重视。总编辑何平多次调研指导,指出,“必须使编辑记者拥有全媒体的采编能力、跨媒介的叙事本领。”副社长刘思扬靠前指挥,要求进一步利用“现场新闻”平台,在资源整合、信息聚合、媒体融合、新媒体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这一次,新华社用一种理念和一个产品,夺回了主流媒体的创新引领权。发布会上,与会嘉宾也一致认为,“现场新闻”这一全新新闻样式的出现,将进一步使新华社在新媒体报道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概念车”直接参加“F1大赛”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是新华社客户端的日常运营部门,也是此次改版的主要执行部门。2015年年底启动改版,2016年2月29日召开上线发布会,3月3日正式投入全国两会重大主题报道,从理念落实到产品,“现场新闻”只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在开发团队的记忆中,这两个多月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压力山大”。“没有惯性可依,没有先例可循,太多的细节需要考虑。资料随时随身携带,脑子时刻绷着一根弦,每天提醒自己、提醒团队,我们是不是忽略了某个细节,而这个细节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创新是好事,但好事也是难事。”陈凯星说。

为了赶在两会前投入使用,所有的工作都在加班加点进行,没有机会反复试用检验,就直接实操;没有时间培训记者熟悉设备,就以战代训。两个月里,他们经历了无数跌宕起伏,无数次有惊无险闯关。当新版客户端完成最后的测试时,距离召开上线发布会仅剩三天半的时间,而苹果App Store的正常审核周期是两周。“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面临着召开了发布会但新品还没有上线的尴尬场景。”陈凯星说。但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新版客户端从提交到上线,只用了不到24个小时。

两会开幕,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异军突起,成为新媒体读者眼中的亮点。通过多种移动互联网轻便直播设备,新华社记者对两会全部场次的全会、“部长通道”、记者会和十余场人大团组开放日进行了移动直播报道。两会外长记者会上,当看到后排其他媒体的记者一边刷着新华社客户端图文、视频直播,一边写稿时,现场的新华社记者十分兴奋。

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完成直播56场,总浏览量超过5000万。其中表现突出的“部长通道”现场直播专题播发了大量现场感强、有意思的小视频和图片报道,发挥了比电视直播更快速、更灵活的优势。“卫计委主任李斌回应‘女孩怒斥号贩子’”是前方记者在众多媒体面前采到的独家视频,从采访到进入工作间编辑、审稿,到后方编辑部弹窗发布,全程不超过10分钟。

“大家投入了忘我的热情,同时也冒了极大的风险,相当于一辆概念车,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就直接进入了赛事,并且还是F1大赛。”说起“现场新闻”从开发到投入使用的经历,中心开发团队的年轻人们仍是心有余悸,但更多的是自豪。

陈凯星说,“现场新闻”上线后的表现,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成功,更证明了指导理念的科学可行。“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时代为打造一个真正的融合产品已做好了所有准备。”2016年1月24日春运首日,是“现场新闻”第一次付诸实践。新华社记者远赴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火车站广场、返乡农民工摩托车后座,都成了他们的报道现场。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采访部副主任、首席记者刘景洋,是“现场新闻”的第一批用户。那一次,他切身感受到了“现场新闻”的魅力。当他手持拍摄云台、胸前佩戴话筒站在上海虹桥火车站时,已经产生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场域”感。在新华社客户端和360水滴直播互推中,刘景洋的报道刚刚进行了半小时就有上千人围观,不少网友直接弹幕提问,还有在虹桥现场的读者说马上过去找他。刘景洋说:“第一次觉得离用户这么近。”

春运期间,坐在返乡农民工摩托车后座的记者,行程1000多公里,随车拍摄,全程直播,讲出了一个个有温度的现场新闻故事。虽然当时的“现场新闻”还没有实现手机采集客户端上传,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全息直播,但已经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刘景洋认为,“让记者玩得爽,是‘现场新闻’带来的直观体验”。一部手机,图文视频全采集,外加云台、话筒,或者有个水滴摄像头,就可以单兵发起一场出镜解说的移动直播报道,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任务不再是解救信息饥渴,而是给人独特的现场体验。一位参与“现场新闻”报道的记者说:“在‘现场新闻’中,既有‘全程放给你随便看’的移动视频直播,又有‘你不懂我带着你看’的传统新闻直播。既有图文、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全息手段,又有移动调查、评论、问记者、弹幕等互动方式――这最起码是玩给90后的产品。”

“现场新闻”这一报道模式的变革,让新华社人认识到媒体变革的真正含义,新媒体中心总经理李俊说:“融合发展必须有实际产品的创新。在‘现场新闻’这一报道模式下,编辑、记者、终审都不再是过去的模样,每个角色都在向全媒型转变,但这一切又都是表象的,本质的变化是新闻产品的生产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新媒体中心副总经理马书平说:“产品的出现,可以相当程度上打破业务部门间的割据,实现真正的融合,让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预见可遇见的未来

“现场新闻”和以往新闻形态最大的不同,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生产、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而这一崭新的新闻样式将催生多方面变革。

从新理念到新产品,跳出同质化竞争。新版新华社客户端区别于其他新闻客户端最大的特征,是它已成为一个全息直播形态的客户端,这是其他新闻客户端目前尚不具备的。以“现场新闻”为发展方向,也表明了其彻底摆脱传统的新闻客户端发展模式、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决心。

从新软件到新硬件,撬动硬件生产新格局。视频直播云终端、平衡车、VR、无人机、水滴直播云镜头等集成,创新单兵作战设备,替代转播车、摄像机、导播室和海事卫星,成本降低,操作更便捷简单,这些都成为“现场新闻”的有力武器。可以预见,更加轻便的采集设备受到欢迎,将带动对传统设备的淘汰,从而改变硬件生产格局。

从线下生产到在线生产,带动流程机制再造。新闻现场即时呈现,新闻生产去中间化,将“记者在路上”“编辑在线下”,变成“记者在身边”“现场在眼前”。这也必将带动采编流程改变,“现场新闻”直播流在客户端播发后直接进入待编稿库,为各编辑部提供更加丰富的新媒体素材,变成各种产品,既可以给新媒体用户供稿,又可以回传客户端,形成传播闭环,实现资源共享。

从单向互动到用户参与,开始生产“活”的新闻。用户的跟帖、评论,对事实的补充、解读,都能成为新闻的一部分,用户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来,打造真正的新媒体,释放新闻生产力。这是主流媒体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开场,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一个舆论生态圈,将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开启这次新闻变革的新华社,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充分挖掘并展示“现场新闻”释放新闻生产力的能力,使新华社的新媒体报道水平实现全方位提升。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报道模式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也将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借鉴、引用。

第四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道

摘 要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文章从区(县)委宣传部的角度,探索试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道路,剖析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问题,最后为融合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新闻舆论;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5-0061-02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传播手段、方式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被社会认可度、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渐渐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新媒体发展势头不可阻挡,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其实不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不是矛盾体,二者各有优势,应该走跨界融合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部分中明确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2016年2月,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新闻宣传要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常德市武陵区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有关精神,同时结合本区新闻宣传工作实际,整合区属媒体及市级协办媒体资源,在构建“大新闻”宣传格局下,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宣传的融合之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宣传平分秋色

武陵区位于常德市中心城区,是常德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心,拥有人口73万。经过大量查阅资料综合分析,2012年前武陵区新闻宣传中传统媒体独占鳌头,重点集聚在纸媒、电视媒体上,仅2013年在中央级媒体上稿17条,《湖南日报》上稿30条,其中头版头条4个,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上稿30条。传统媒体凭借强大的内容生产力、成熟的传媒运作机制和品牌知名度效应,在武陵区新闻宣传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尽管传统媒体为新闻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新闻发言席”一直是制肘武陵区对外宣传的重要因素。2012年,武陵区委宣传部在经过深入思考后,试水新媒体新闻宣传方式。10月,由区委宣传部全权主办的手机媒体《武陵手机报》正式创刊,凭借优质内容和快速发布迅速在武陵区“走红”,被确定为区委、区政府的机关报,2013年被纳入常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到会媒体,被广大读者誉为常德中心城区“资讯专家”。初次尝试让区委宣传部看到了发展新媒体的潜力与效应,在筹备工作持续了半年后的2013年底,与湖南红网合作打造的武陵新闻网经过多次测试后正式上线,武陵区从此有了具备完全新闻发布资质的新媒体。2015年,区委宣传部努力创新,又推出了“品武陵”微信公众号,一年时间就收获了近3万名微信用户的关注,单条推送内容阅读量超过5万次。自此,武陵区区属新媒体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随着新媒体建设的推进,新媒体新闻宣传开始在武陵区崭露头角。据统计,2013年武陵区在各大新闻网站上发稿3 521条,稿件在门户网站、主流网站上转载1 733条;武陵区在手机报媒体上上稿5 760条。同时,2014年武陵区在中央级党报党刊新闻网上稿15条,省级党报党刊上稿34条,其中《湖南日报》头版头条6条,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上稿192条。数据显示,武陵区在拓宽新闻宣传渠道的路上,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大新闻”宣传格局的有力构建

地处中心城区的武陵区新闻宣传,与其他县区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天生的弱点。独特的优势是城区新闻内容具有趋同性和共享性,市、区两级媒体的报道重点时常重合,从而造成了新闻资源单向流动的共享格局,也就是区级媒体可以借用或直接署名转载市级媒体的内容。天生的弱点则是区级媒体在市级媒体的大品牌效应下,很难做出影响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武陵区委宣传部大胆地提出了“大新闻”宣传格局的构想,通过整合资源将区属媒体、市级协办媒体统一起来,共同为新闻宣传出力,而将这些媒体有机统一起来的载体就是武陵新闻网。在统一的思路指引下,包括武陵新闻网、武陵手机报、品武陵微信公众号、武陵新闻频道(电视)、武陵政府网在内的区属媒体,与《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民生报》、常德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开始了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

武陵新闻网作为“大新闻”宣传格局的“航空母舰”,在栏目上就设置了外媒关注、视频武陵等专门为传统媒体开辟的栏目,让纸媒、电视媒体的新闻资源第一时间流动到网络媒体上进行推介。同时,武陵手机报还经常会为登上纸媒的优质稿件进行推介。

除了在形式上融合,武陵区还探索了深化内容合作的模式。武陵新闻网在筹备之初,就邀请了纸媒、电视媒体的负责人参与谋划,广泛汲取意见。2014年初,武陵区委宣传部还建立了新闻宣传报道联席商讨制度,对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及重大典型报道,邀请网络媒体、纸媒、电视媒体负责人及区委办、区政府办等部门负责人一同参与,采取“一个内容多个创意、一种创意多种联动”的发展模式,各具重点、百花齐放地积极开展新闻宣传报道。例如2014年7月,武陵区加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与水平有了新突破,建设“完美社区”过程中在落路口社区引入了湖南省第一台“易办事”自助服务终端,打造了“永不下班的社区”。在确定了该选题后,武陵新闻电视频道率先以便民、为民的角度对该服务终端进行了重点报道,紧接着武陵手机报以建设“完美社区”,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进行了专栏报道。该新闻在区属媒体上一经发出,《湖南日报》《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电视台相继推出相关主题报道。8月,中央媒体《经济日报》在头版以《湖南常德:有了“易办事”办事更便捷》为题关注武陵区创新方式加强社会服务,同时配发记者手记,结合简政放权、提升效率,表示全国各地都应通过武陵区真正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得到深刻启示。《经济日报》文章发表后,武陵新闻网、武陵手机报再次撰文进行后续报道,将《经济日报》刊文内容核心与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再融合,更深一步阐释了武陵区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通过此次新闻宣传实践得出的区级传统媒体+新媒体打头阵――上级传统媒体深入挖掘――区级新媒体升温的报道模式,给予了武陵区新闻宣传的重大启示,促进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同时结合各自媒体特点释放了更多展示的空间,在受众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如何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二者融合之道

应对媒体融合发展这一传媒领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武陵区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充分运用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的特点,在新闻宣传的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1)解放思想,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观念引领行动,认识推动实践。2014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的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区(县)一级新闻宣传主管部门,不能有畏难情绪和惯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树立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观念,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武陵区委宣传部确定了通过新媒体发展带动全区“大新闻”宣传格局构建的目标,但依旧需要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实现共享融通,同时挖掘和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自身,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抢占新闻宣传时机与先机。

2)发展阵地,形成适应深化合作的新模式。如果没有区属新闻宣传的阵地,与上级媒体采取更多的合作都只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难以发挥更多的能动性。因此,武陵区将加大投入,发展区属新闻宣传阵地,继续加快武陵新闻网、武陵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电视频道的发展壮大,为武陵区新闻宣传大踏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继续完善“大新闻”宣传格局的内涵、合作机制,在现有雏形的基础上形成完整、操作性强的制度,深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继续保持新闻宣传报道联席商讨制度,加强内容交流,在合作中寻找灵感,形成形式与内容资源双向、自由流动的新模式,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动力和海量资源,推进武陵区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借助新媒体传播快捷、随时随地阅读和云数据优势,扩大武陵区新闻宣传的影响力。此外,要充分地借力发展,不关起门来搞宣传,什么都自己来建。

3)夯实基础,形成以内容为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新闻宣传来说,“内容为王”的原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武陵区将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突出位置,以内容优势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一是追求专业权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宣传的融合,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提升新闻内容品质。二是注重分众化互动化,即既要提供共性化的新闻产品,也要加强个性化的新闻生产,同时还要注重将大众互动纳入新闻宣传。2014年9月,武陵区全面承接17项城市管理事权,有市民在网络论坛上留言,希望武陵区加大对街面流动摊贩特别是新疆烤羊肉串摊的整治,武陵区创新思维,探索引导新疆兄弟入店经营后的第二天,武陵手机报以新疆兄弟自愿入店经营、在常德安居乐业的角度,侧面对武陵区解决“老大难”城管问题进行了报道,引发了市、区两级的广泛关注。10月,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武陵手机报转换角度,以普通市民欣喜看到城市管理转变,再次对该话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常德日报》持续关注该稿件,并将该稿件刊发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版显著位置。这种探索,达到了市民参与、新兴媒体密切关注、传统媒体借机发力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复制性。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传媒领域的一次重大历史变革,同时对于区(县)级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来说,也是一次观念、管理、发力的重大变革。武陵区适应发展潮流,率先探索“大新闻”宣传格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对促进武陵区对外宣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武陵区也将继续顺应融合发展势头,健全、完善“大新闻”宣传格局,大胆创新、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闻宣传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强.新媒体:传统媒体强劲的竞争对手[J].新闻爱好者,2010(8):21-22.[2]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0(8):58-60.

第五篇:新闻网站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新闻网站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已经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杭州网作为杭州信

息资源高地之一的主流新闻网站,在壮大主流舆论、提高引导水平、做好社会热点引导的工作中,以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无旁贷

地承担起工作重任,尽心尽责,努力工作,发挥了一个主流媒体的作用,得到了党委、政府和网民的好评。同时,在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实用而

牢固的基础体系,从而在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舆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确立引导舆论的思想体系

杭州网首先从理清和建立一个较新闻网站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入手,来实践新闻网站主渠道作用。新闻网站是一个年

轻的媒体,它的从业人员相比传统媒体也更为年轻,恰恰就缺乏这一必须的引导舆论的思想体系。所以,如果我们要求新闻网站能够发挥主渠

道作用,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即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从业人员的思想。

杭州网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第一,运用互联网开展新闻宣传,是我们网络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网站应承担的社

会责任。“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正确、稳定的舆论环境。

新闻网站只有肩负起这一社会责任,才能够赢得社会的信任。新闻网站是中国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骨干力量,肩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只

有具备一双担道义的“铁肩”,才会有著文章的“妙手”。

第二,弘扬主旋律,在新闻网站上坚持正面宣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进步的要求。如果我们的网站上是正面的宣传,热心的引

导,动人的事迹,那么新闻网站的导向一定是积极向上的。

第三,网络舆论业已成为真正的强势舆论之一。在这个阵地上,各种力量、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思潮都有。有的思想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了青年人的健康成长,重视网络舆论阵地的教育引导作用,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

第四,中国加入WTO后,按照承诺,境外门户网站和媒体,会通过各种渠道在我国境内设置盈利或非盈利的网站,来为他们的全球战略服务

。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技术上保持一流,在内容建设上全面超越商业门户,在舆论导向上取得主动权,才有可能在与国外强势媒体网站和门户

网站的竞争中,占领先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闻网站建设,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支点,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

动权。

如何确立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意识,关键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杭州网在实践中找到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除了必要的岗位培

训之外,结合业务学习是一个非常有效和实用的办法。比如结合每个月的好稿评选,结合省市记协每次好新闻的评选,结合每一个典型事

故案例的分析,从剖析优秀作品和“问题作品”的思想特点上入手,让网络编辑在正面的和反面的事例中,感悟到我们新闻工作中的思想价值

取向。

制订相关管理机制体系

如同网络运行必须同时具备硬件和软件这两种设备一样,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的科学管理机制是有效发挥新闻网站主渠道作用必要的“软件”。

由于新闻网站是一个新兴媒体,在它建立之初,其管理机制往往参照或直接沿用传统媒体的做法。应该说,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应用于新

闻网站,有其可行之处,特别是在宏观的防错把关方面更是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新闻网站比较快地走上正规轨道,尽快发出我们的“声音”。但是,新闻网站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它的点击率基本来自网民的自愿行为,不同于报纸的强制

性阅读;它比传统媒体更具有信息的交互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它的宣传平台更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比如黑客攻击和有害信息侵袭等;它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一旦产生错误,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就传播得更快更广,等等。因此,新闻网站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前提条

件之一就是要制订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体系。

杭州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并借鉴他人和自己的经验教训,到现在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机制,除了岗位职责制、建立考核办法

等一般媒体都已具备的管理制度以外,杭州网还制定了《关于突发事件新闻管理办法》,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了《新闻和论

坛管理的若干原则》,以完善网络新闻的全面管理等。杭州网论坛管理的有关制度均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准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从避

害的原则出发,考虑论坛有害信息的把关和处理准则;从趋利的原则出发,考虑网民信息的选取、编辑和发布准则;从引导的原则出发,考虑

新闻点评和管理准则。无论哪个工作准则的制定,均考虑了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气提升互动力,又确保这些互动平台杜绝有害信息,让信息在安

全的、良好的环境中传播。这也是网站相关岗位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性的工作标准。

打造网上舆情引导体系

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就是它的互动性。如何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特点,打造一系列互动栏目,以引导好网上舆情,并

由此发挥新闻网站的主渠道作用,这也是新闻网站与传统媒体不同,但必须承担的一份责任。

网上舆情引导首先需要有一支具备较高业务技能的网络编辑队伍,这个团队既要有较高的政策素养和新闻素养,还要熟悉网络环境,掌握

网上“规则”,这样的人才是现代新闻专业院校在教育中所忽视的,也是任何新闻网站都急需的。因此在目前条件下,只能由新闻网站在具体

实践中去发现和培养这样的人才。

除了网站自己的队伍之外,还建立一支由社会各方面有识之士组成的网络兼职评论员队伍,这对积极引导网上舆情也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

用。目前国内一些有影响的新闻网站都成功地组建了有相当规模和能力的兼职评论员队伍。

杭州网近年来在网站首页互动栏目的创立上,从新闻和论坛相结合的层面着手,从打造网上舆情引导体系出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

“新闻热评”由网络编辑每天挑选一些值得议论的新闻,加注编者按主动发布在杭州网论坛上,让网民品头论足;“网友播报”从杭州网论坛

中发现、挑和编辑一些有益的信息和有一定新闻价值的帖子,在首页上主动发布;“网民观点”栏目中的帖子内容都是网民对一些热点新闻或

社会现象的看法,我们在首页上及时发布。这些栏目对网民都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其他还有“民声互动”、“网上调查”等互动栏目,都

是杭州网为了积极引导网上舆情而设置的。

杭州网还与《杭州日报》联手打造了每周均有固定版面的报网互动版“报网e动――热帖大家顶”。该栏目的定位以社会热点话题为主,话

题的取材来源就是杭州网论坛。该栏目在充分体现报网之间、读者和网络之间互动的同时,也很好地发挥了主流媒体对于网上舆情的引导作用

。“报网e动”中的“平民英雄杨桂英遭质疑事件”连续报道,就是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成功实践。“报网e动”推出以后,也引起了业内的广

泛好评和关注。

积极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杭州网近年来参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闻网站如何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成功做好公共危机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案例。2007年10月,杭州网在有关抗击台风“罗莎”的特别报道中,对50年一遇的灾害性突发事件采取了动态、同步和互动的立体式报道,体现了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先导作用,并通过有效引导凝聚人心,继承和发扬了这座城市“同舟共济、守望互助”的可贵精神。

还有2008年1~2月在杭州遭受50年一遇的大雪时,杭州网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即时、海量、互动、联动”的优势,筑起了一座“守望相助,风

雪同行”的网上精神家园,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通报表扬。

杭州网在具体的报道中有几点体会:

新闻网站必须在第一时间抓住新闻热点。当一个重大突发事件来临,如何面对和处置这

个事件往往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新

闻报道的热点。对此,新闻网站首先必须在思想上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这种挑战,要有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捕捉和把握网络媒

体发展机遇的大局意识。杭州网建立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准确、快速地在第一时间播出我们的“声音”,并通过各种渠道放大我们的“声音”,从而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这也是对突发事件报道成功的前提。网络宣传的创新必须抓住网络特点和网民需求。网络宣传中

搞好一个主题报道的常规手段是做好专题报道,专题的特点是将众多相对分散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栏目设置加以归并集中,以便网民寻找和浏览

。但是,专题报道又往往是单向的,是一种与传统媒体相似的单一方向性的信息传播。杭州网参与的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之所以获得网民的热烈反响,之所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就在于这些报道的推出结合了网络所具有的广泛互动的特点,并充分考虑到网民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充分发布我们的“声音”的基础上,善于组织和发挥网友的力量,由网友自己来辨别是非、评判事实、教育民众,这对网上舆情引导和

发展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乘势而上,把握发展机遇。宣传是硬责任,发展是硬道理。杭州网在每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结束后,都进行认真总结,特别是围绕如何进

一步提高网站记者捕捉新闻的敏感性和提高采访传播新闻的技术水平,如何进一步在资源整合等方面再下功夫等问题,收集网民对杭州网的不

满意之处,关注网站在具体报道中暴露出的快速反应机制上和硬件软件建设上的问题,通过及时调整、修正和改善,趁热打铁,凝聚人气,从

而进一步发展壮大网站,在今后的网上新闻宣传中真正发挥出一个主流媒体应有的影响力。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主流媒体应该贯穿于网络宣传报道之始终的重要方面。杭州网之所以能成为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闻网站,能在省市多次文明网站评选中成功当选,与其踏实而有效的网络文化建设是分不开的。

2007年,杭州网成立了杭州慈善总会杭州网义工分会。杭州网将最初在其网上论坛“义

工联盟”中的四五个网友的个体行动,逐渐放大和

扩大影响,到现在已经发展壮大到一千多人。将一个网上几个网友自发的行为和松散的组织成功地集成为一个由杭州网规范管理的爱心团队,形成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爱心群体,这也是杭州网正确宣传和引导网上舆论的过程。

杭州网成立义工分会的宗旨是,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助高科技网络形式,关注弱势困难群体。一年多来,义工分会的网友们进行着

一次又一次民间的援助行动。在“2007杭州生活品质主题点评”活动的发布会上,杭州网义工分会用他们的一系列善举感动了社会,感动了杭

州,最终入选了本次点评活动十大现象之“关注困难群体”现象中的代表人物。2008年初,杭州网“义工联盟”又名列杭州市“爱心生活点评

”的榜首。

下载“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创意”构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新常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加速,在地市级区域内的媒体市场竞争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呈现出融合互补、共同繁荣的态势。增强互动,传统土壤衍生新体系......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宽泛化 小众化 多元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人们眼里,报纸、杂志、电视等传达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就是媒体。若以此来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

    略论传统教育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略论传统教育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摘要: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融合发展的意义及教育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出发,传统教育出版社向新媒体融合发展可......

    浅谈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与发展

    浅谈新闻与新媒体的关系与发展 单位: 姓名: 2015年12月22日 【摘要】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各种传输、接收产品,让各式各样的传媒工具形成网络化,并逐步占据了人......

    新闻新媒体培训 感悟

    外联部培训心得 在公司领导的关怀下,很荣幸,我被派往新疆电力公司外联部进行了一个月的学习,在学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媒体融合发展论文·宣传思想工作论文

    精 媒体融合发展论文·宣传思想工作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总书记要求我们,要适应......

    商丘师范学院积极构建高校转型发展新常态

    商丘师范学院积极构建高校转型发展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5-06-07 浏览次数: 商丘师范学院作为河南省试点转型的第二批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理顺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关......

    传统报纸的发展需借力新媒体的融合

    传统报纸的发展需借力新媒体的融合 摘要近年来,对于纸质媒体的生存问题一直是业内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依托近10年关于报纸的数据,讨论传统纸质媒体报纸的生存现状以及怎样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