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执行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时间:2019-05-14 23:1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制度执行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制度执行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篇:制度执行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执行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个新的战略命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中,这在学术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热议,有学者以西方的治理理论和治理体系的概念框架作为借鉴和参考,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人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本文认为,只有以两个“一百年”为时间轴,在深化中国改革总目标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语境下考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有意义。第一个一百年是打下完备成熟的制度基础,第二个一百年要全面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发展战略,目前要注重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以此为前提,着重解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制度体系的完善与科学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

治理国家靠制度,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有过多次多方面的论述,“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里的制度是一个涵盖根本的政治制度,具体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包括宪法和法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在内的制度体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没有制度体系的成熟和完善,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没有可靠的规则和依据。只有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完善才能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个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体系完整的制度,其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若制度体系不配套或不完善,顶层制度的设计理念与运作方式所体现的宗旨和低层制度不吻合,或者制度顶层、中层和基层都处于相抵牾的状况,那么制度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制度要相对比较完善才能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制度执行力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说到制度的执行力,其实说的就是人在执行制度时候的力量、速度、效果等。所谓制度执行力,是人执行制度的能力。让制度执行起来,真实含义是制度“被”执行起来,因为执行制度规定,按制度办事的主体是制度下活动的人,而不是制度自己主动执行。这样,制度只有执行起来,制度领导力才能得到发挥,再好的制度如果人不去执行,制度就是死的,就形同虚设。好的制度没有执行好,制度治理的意义也就是空中楼阁。

制度只有执行起来才能起到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只有提升制度执行力才能使我们的治理能力有所展示。

第一,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包含制度本身功能的现代化和治理者(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现代化两个方面。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单纯的治理者的能力问题,它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包括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功能的齐备,另一方面指治理者本身意识、能力和素质等水平能否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质内涵。就目前中国治理体系而言,现在的制度体系还不能说是完善和功能齐备的。

第二,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基本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改革开放36年来的社会治理实践来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业已取得巨大成就,说明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及格,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治理体系问题在制度层面表现得更突出,如制度体系不完善、制度不灵活、制度不公正等问题比较突出。

第三,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现有制度执行好。尽管我们的制度存在不完善问题,但是我们有比较系统的制度,也形成了一个包含根本制度、具体制度和法律法规等的制度体系,但是制度执行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问题在现实社会治理实践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制度在执行中往往会扭曲变形,这是执行中的监督问题。没有好的监督,执行的过程就会掺入人为的因素。因此,执行中的问题丝毫不比制度的设计和建设更轻松。

“道虽迩,不行不至。”没有执行,就没有治理效果和所追求的治理能力。制度和制度执行力在一个“共同体”中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我们在注重设计制度、建立制度的同时,更要重视制度的执行。我们以往重战略、轻细节、轻执行,使得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并且在制度执行上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求实对策不多、反馈评估机制不通畅等问题。即使执行制度,也因执行力不强,致使很多制度执行没有达到预期成效。

激活“沉睡”的制度,执行全方位监督制度

让制度真正活起来是指制度真正履行自身功能,严格按规定程序执行制度,无论什么人,在制度面前必须平等,必须严格执行制度、维护制度。怎样让制度活起来?怎样让制度富有生命力?要在社会实践中和领导主体(领导者和人民)自身的行为中去寻找力量。

第一,让人民参与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制度或政策在形成过程中,如果没有人民的参与,只是少数人制定制度,无论制定制度的人多么高尚,能力多么强,都不可避免会出现局限性。一是利益的局限性,参与者总会从自己的利益立场出发,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多数没有参与制度制定的人的利益会受损;二是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公共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需要有广泛的知识,而每个参与制定制度的人都受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制定的制度存在缺陷就不可避免;三是受到信息的局限,政策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民众或团体(利益集团)。只有让人民参与进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局限性。

第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制度框架里活动。领导活动必须在制度框架内,受到制度的约束,这是防止腐败蔓延的治本之策。领导活动必须接受法律、人民和舆论的监督,否则“领导活动”就会越界犯规。不受制度约束的权力必然会异化。所谓权力异化就是公共权力不再是为人民谋取福利的工具,而成为牟取私利的手段。大量的事例表明,不受制约和监督的领导活动和权力运行,无论动机多么高尚,口号多么响亮,多么想为人民谋利益,私欲都可能以公共利益和人民的名义膨胀,权力必然异化和出轨,腐败就会滋生。

第三,全方位监督制度的执行。制度的执行是制度活起来的根本,没有执行的制度就是死制度。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制度的价值在于贯彻执行。制度活不起来,就是因为在执行中存在这些问题:一是没有细化管理、流程管理,导致责任不清、制度失效。制度是有,但是,一旦工作中出了问题,由于上下游职责分工不明确,责任也就难以分清楚,追究起来,就会把责任推给客观环境,从而导致制度起不到激励先进和鞭策落后的效果,进而使制度完全失效;二是为了小集团利益而敷衍制度。把个人利益看得比大局利益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导致制度执行不力。三是以领导的好恶代替制度。制度是定了,大会小会都讲一定要按制度办事。可一到具体做事时,一些领导就会将制度的条条框框抛至脑后,完全以自己的好恶,以自己的观念和认识去做决定。这导致人们不以制度为准绳,而是把领导的喜好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不管领导所言是否正确,也不管是否符合制度,为了生存就趋炎附势,换一任领导就换一套思路,下属盲目跟着领导的思路变,制度和制度执行就流于虚置。四是人情观大于制度的严肃性,处理事情以关系为导向而不是以成就为导向。

第四,让制度“聪明”起来。让制度活起来还不够,要发挥制度的治理作用,“傻”的制度是起不到治理作用的,不聪明的制度或者愚笨的制度只能起误导作用,必须让制度“聪明”起来。

所谓制度的智商是指制度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能否在规范人们行为中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宗旨,富有正义精神,对社会发展具有预见性、前瞻性;是关注多数人的福祉还是少数人的利益,是以成就为取向的还是以个人感情和恩怨为取向和仲裁标准。制度的智商是相对于那些落后于时代、僵化、死板而没有人文关怀和向善价值取向的制度而言的。

人的智商高,会带来繁荣。制度的智商比人的智商更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繁荣最终要靠组织起来的人的合力来推动,而这组织起来的纽带就是制度。因此,人的智商最终要体现在制度上,而不是单个个人的智商的叠加。制度也有智商,制度的智商是人的智商的折射。

判断一项制度聪明与否、智商高低的标准是在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在少数人的好恶中;在于人民的福祉是否实现了,或为着实现人民的福祉设计;在于鼓励人们向善的同时能遏制罪恶与丑陋的行为;在于是否保障人人平等而没有特权,在于是否鼓励人们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为大家的利益而忙碌,等等。

聪明的制度能激发人们创造的活力,鼓励人们开拓进取的积极性,体现节约社会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内耗的科学精神,鼓励向善的社会行为,遏止破坏社会公共道德和损人利己的恶行等等。愚笨的制度正好相反――鼓励恶人而压制好人,鼓励偷懒而遏制勤劳,客观上鼓励恶行而抑制善举。

第五,让制度“神圣”起来。磨砺制度之“刀”。制度的硬权力是不容侵犯的,这便是制度之“刀”,这是制度抑恶扬善的命根子。制度之“刀”要真“制”而不是假“制”,谁也不能越雷池一步,不管你是什么级别的“官大爷”,也不管你是草根百姓,谁都一样,触犯了制度,就要受到惩罚。

如果制度不制恶,那反过来就是养恶。很明显,存在一个制度的善恶取向问题,要么是制度养善,要么是制度养恶。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制度坚持养恶,那么社会就会越来越黑暗;如果制度坚持养善,那么社会就会越来越光明。即使个人想作恶也没有机会,制度让作恶不可能。这样,就会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以向善的信心,自觉阻止邪恶之心滋长蔓延,改革事业就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基础和支撑力量,废除养恶制度,努力建设养善制度就会成为公众一致的选择。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理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不仅关乎整个国家层面,更涉及省、市、县乃至乡镇、村居等各级地方政府全方面的深入改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关键要抓好村民参与,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参与村务、选举干部、监督干部。建立村民自我约束制度以及村民自治的组织和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上的作用,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热情。文章仅以青白江区姚渡镇芦稿村、福洪镇杏花村为例,分析其村级治理的实践与经验,探索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关键词: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民主;自治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决定了未来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由过去散居转变为集中居住,青白江在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中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越来越普遍,但居住状态、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征地拆迁等带来了基层治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如何有效化解矛盾、调节各方利益、探索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方式迫在眉睫。而首先就是思想观念、治理理念的转变。

一、治理现代化的要义: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1.树立民主平等的基层治理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治理不同于管理,治理追求的是民主、平等、公正等价值诉求,强调不同主体协商和合作,基层治理强调农民群众在村级治理中平等的话语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参与各项村级事务平等地位,更多地体现民主,真正由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和对话。如芦篙村就一贯坚持“民事民议、民权民定”,依托村级自理机制,商讨议定村级公共服务项目、村民享受低保、申请残疾补助、村组财务制度、产改误工费用支出等诸多涉及村民权益的重大事项,真正体现民主,也及时化解基层矛盾。

2.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基层自治组织作用

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让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通过选取村民议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调节员、村民代表等方式,民主协商各项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以及民主监督制度,在自治过程中村民可表达合理诉求、自身困境等,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激发村民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感。无论是成都北改“曹家巷”拆迁的成功、还是芦篙村征地拆迁工作的妥善处理都体现了群众自治组织的强大力量。

二、青白江农村基层治理的经验、做法和困境

青白江有94个行政村,29个社区(含17个涉农社区),在基层治理中针对权责机制不明、运行机制不畅、监督机制单一等问题积极探索,探索出“三级授权”、“五权界限”、“四步决策”、“四种监督”的基层治理体系,取得初步成效,被多家网络媒体刊载。在这里仅以芦篙村、杏花村为例,分享基层治理经验和做法,指出遇到的困境和难题。

1.芦篙村、杏花村基本情况

(1)姚渡镇芦稿村位于青白江区东南部,由原芦稿和原大吉两个村于2006年合并而成,辖28个村民小组,3823名村民,其中73名党员,12个党小组。是成都市首批是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早在2006年在全市率先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2008年在全区率先开展基层治理试点。

(2)福洪镇杏花村地处龙泉山脉中段,因规模种植“福洪杏”而得名,辖13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295户、4413人。2010年成立党总支,47位议事会成员,每组5-7人。2009年探索基层治理,村民议事会由最初7人到场参加到后来积极主动参与各项事务,成功探索出基层治理有效模式。

2.形成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工作方法

通过对芦篙村和杏花村基层治理的深入调研,得出结论:基层治理离不开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其中芦篙村还总结出“科学定调、民主定盘、多方查漏”的“两定一查”工作方法。针对两村的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科学决策是前提。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推动产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从当地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出发,引导村民议事会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芦篙村和杏花村在面对政策的贯彻落实、村级重大事务、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时,按照村党总支会议―两委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村党总支支委会议商讨内部统一,对于重大事项召集两委会议共同商讨,由村民议事会初步决策,村民代表会议最终审定,这样既发挥了民主精神,又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和效率。

(2)公开透明是关键。调研中了解到杏花村最初成立村民议事会,组织第一次议事会时有33位成员,仅有7人到场,经过电话催促后26人到场,议事会成员表现为漠不关心、事不关己、抗拒不情愿,之后村党总支在年终开了“信息公开”会议,由书记公开本村公服资金、固定资产、支部今后工作打算、村级事务收集情况、承诺接受监督等事项,参会人员转变态度,积极发言,主动参与管理村级事务。同时,通过本村“信息赶集”用PPT播放公服资金使用明细,保证公开透明。芦篙村设置“三务”公开栏,及时公示村级各项事务。

(3)尊重民意是中心。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重重,征地拆迁更是农村基层治理的一大难题,而发动群众参与自治则能有效化解矛盾、解决问题。2010年,成都二绕高速公路的建设需要从芦篙村穿境而过,涉及征地拆迁12个村民小组共230亩土地,村党总支充分发挥村民议事的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由村民小组开会自制方案,最终形成多种形式的转户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村支“两委”做到尊重民意、引导却不干预,把相关权益分配交由村民自行决定,及时保障了重大项目的工作进展。

(4)民主监督是保障。农民群众既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受益者,同时也是有效监督者。杏花村在民主监督方面采用每逢“信息赶集”(村广场放映电影),由村支两委轮流值班,走进广场走进群众当中,村民可随时提出疑问,包括本村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村级具体事务处理意见等,由值班人员进行解释和登记,并限期处理;另外,村民议事会、监事会、调解员之间互相监督,调解员需每季度上报监事会本组走访过程中收集的民情、民意、民需,监事会需要定期督察调解员走访情况,重大亟需处理事项监事会要及时反馈村党支部,并监督处理情况,这样的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机制有助于各项事务有效处理。

3.基层治理的成效及面临的困境

青白江农村基层治理经过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如杏花村的有效治理使得遗留的400多户散居户都迫切希望早日启动第三期集中居住区建设。群众的满意度日益提升,涌现了很多积极入党农民群众,缓解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及时化解基层矛盾,推动全区经济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但由于政策、资金、人员、地区差异等问题,基层民主治理面临着一些村党总支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1)农村人口的迁移化趋势导致民主管理主体缺失。我国城镇化人口比重已超过农村人口,农村集中居住、土地流转致使更多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出现农村人户分离现状,很多年轻人在城市定居不参与村级事务决策,留下来的年龄普遍偏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商议村级事务能力较弱,村民自治出现“无人可选”局面,无形中阻碍村级民主和自治的水平和进程。

(2)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干群信息化能力不足矛盾凸显。如今农村信息化建设成就初显,有效促进村务公开,但农民到市民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农民整体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明显不足,据了解大多留在农村的农民依然依赖传统口头相传的信息传递方式,不能使用电脑、多媒体、网络社交工具等获取信息。而农村基层政府信息水平不足,不能有效运用农村现有信息设施促进民主进程。

(3)村级资金不足导致村干部人才队伍不稳定。村级财政有限,尤其是村集体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社区,政府倾斜不够,办公场所、设备环境差,活动经费不足,导致公共服务落后;对村民议事会成员也仅有50-100补贴,有的地方甚至没有,部分村民在外务工折返误工费都无法保障,严重影响日常事务商讨和自治组织运转,村干部待遇1500-2200不等,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也造成村干部队伍不稳定,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实现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思考与探索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政府单方面就可完成,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民主建设,需要多元化力量共同参与,需要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能,需要构建民主对话机制,需要不断改善民主管理制度。

1.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有效发挥自治组织作用

(1)正确处理基层政府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引导自治组织良性互动、有效参与,权责明确、权力下放的治理体制。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多方争取资金、引进人才、组织培训、开拓市场、改善基础设置、提供公共服务等,为自治组织营造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物质保障;自治组织负责具体事务组织运行、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级自治事务,深入群众及时化解基层矛盾,达到由群众自己解决自己事务效果。

(2)创新村民自治制度。明确村支两委年龄、政治、文化、能力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保障村干部整体素养;协调指导选举善后工作,保证印章、财务、办公场地的及时交接,尝试具有选举权的选民日前到选举委员会登记的选民登记办法,登记方能成为选民,严格村干部选拔任用公开性,将群众监督评价作为自下而上监督问责主导方式,以群众民主推荐和满意度为标准,可降低选举成本,提高选举效率。

(3)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在村级事务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激发议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村民代表、调解员参与决策和管理,在换届选举中从村民代表中挑选得票多数者为议事会成员,严格选举程序,适当延长村组干部任期,保证公平公正,真正选出能够为群众“代言”、能够参与并督促村级事务正常运行的代表。

2.完善民主法治,强化基层治理保障机制

(1)加强基层法治教育。争取基层法治专项资金,组织部门、党校、乡镇党政办联合举办系列常规法律知识培训、农村基层案例教学、组织参观监狱进行现场警示教育;强化法院、检察院常驻派出机构的监管力度,根据村民最需了解法治事务编印成册发放宣传,利用电影广场定期播放微电影、警示片;信访、司法部门定期到农村处理信访事件,引导村民采用正确方式通过司法途径合理表达诉求,有效疏通群众矛盾,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维护农村稳定。

(2)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农民社区网格化管理,构建综合性信息平台和管理服务体系。运用信息平台发布农村土地拆迁补偿办法、村集体资金使用明细、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等,分门别类形成制度进行公示,根据事态进展及时更新内容;逐步规范村委会权利和义务、村民诉求机制、议事会成员奖励补贴机制等,健全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审计监督等,建立村集体资金网络化监管平台;创新党群信息传递、沟通对话的形式和手段,建立村级事务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发布会议信息、讨论结果、活动开展等,便于沟通和管理。

(3)强化基层执法力度。明确各项制度后,最终要是严格落实和执行,坚决打击各类选举拉票贿选行为,对在土地流转、房屋拆迁、集体资产租用等村级事务中打架闹事的行为严加管理,部分违法行为可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贪污受贿的村干部严格处理,法治为上,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

3.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农村民主管理生态

(1)财政投入常规化。树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导向,根据农村社区建设的需求构建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合理划分财政支出比重;加大村级经费投入力度,财政增量部分要向农村基层倾斜,特别是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区域,加大农村道路修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把关合作第三方企业投资能力、诚信度、市场开发力度等,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入股分红、服务创收等项目,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2)支持主体多元化。试行“帮扶捆绑”,整合城乡资源,开展城市社区帮扶农村社区城乡互助方式,在公共服务、文化活动开展等多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分享社区民主治理经验;重视民间调解的力量,评选出负责任,乐于收集民情民意民需、能够化解矛盾、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的人民调解员,探索用群众自治的方式解决土地承包、拆迁安置等问题,构建农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引导学校、企业、政府、社区等建立多个基层志愿者队伍,带动青年农民志愿者共同服务农村,建立与川农等大学合作机制,高校派驻专家教师到农村对口支教,带动当地农村农业科技发展;运用道德讲堂等讲述身边的道德模范、优秀基层治理工作者、农业发展好手等,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营造民主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

(3)人才培育多样化。充分利用传统民间文化和组织力量,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各种文化组织,政府提供场地和费用,整合各组织形成合力,另外组织群众在民主自愿基础上参与社区政治生活、参与互惠互助的经合组织,更好适应市场发展和社会化生产,为农村发展带来收益;政府给予合理待遇,改善农村办公场所、住宿条件,结合国家“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能够扎根基层,提升基层治理人员素养,给予大学生村官应有的职业荣誉和尊严,表彰奖励突出贡献的工作骨干,为他们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强化基层工作者基础知识、职业技术、专业技能等多方位培训,同时尝试区级部门干部、乡镇干部到农村挂职,将挂职期间工作表现、工作业绩、群众满意度作为其职业晋升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全理解和掌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 1 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 1 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 108 届 3 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 1 总目标的提出,进 1 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发人们广泛关注,但也出现了 1 些值得商议的说法、看法。直以来,1 些人习惯于用西方的理论套中国的现实,把西方的理论看做天然正确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论断提出后,就有 1 种声音认为,这表明我们党接受了 1 个西方的概念,乃至把西方现代国家体制说成“善治”体制。这类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____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 1 个国家制度和制度履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 1 整套紧密相连、相互调和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应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 1 重要论述,科学阐释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揭露了其内涵和外延。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 1 到____同志的论述上来,正确理解、科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必须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历史性成绩。当代中国获得巨大进步的基础是找到了 1 条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道路,构成了 1 套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整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 1 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情,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这 1 制度框架内进行的。____同志强调:“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可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条件,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善于鉴戒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肯定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整体上是好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的地方,善于鉴戒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加以改进。历史上诸多文明都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构成了大量国家治理理论。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政治文明中包含着大量治国理政的经验和理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其发展进程中也积累了大量治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经验、做法和系统理论。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可以对照、分析和吸收鉴戒的。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在实践中探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出真知。1 切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都来自实践探索。我国

改革开放获得巨大历史性成绩的 1 条重要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采用,是毛病的就马上纠正,“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应坚持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始终坚持从我国实际动身,通过解决 1个个具体的治理问题,逐渐积累经验,不断摸索规律,终究在整体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进程本身即具有相生相继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国家治理体系决定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功效,而其现代化的进程不过即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框架范畴内的优化进程。对国家治理问题而言,价值、制度、能力、功效是不可或缺的 4 个基本研究尺度,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必定是基于价值和制度两大基本尺度而存在的,国家治理能力则侧重突出能力这 1 尺度的内涵,而功效则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的评判,亦即是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依照构成论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尝试将国家治理体系从基本层次、系统组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整体而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可以将其划分为 3 个层面进行理解,即价值、组织、制度 3 个层面;在现代社会,价值已作为 1 种内核性概念,即以领导权、主导性气力的情势而存在,组织、制度、行动等更加具体的国家治理内容和进程常常通过价值的引导而产生实际效果。在当代,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民主、法治、科学等价值概念早已融入我国国家治理的进程当中,民主着眼于人民的社会权利及其主体性地位,法治则强调社会秩序与统治规范,科学则突出内容、进程、结果的公道性及其潜伏的自我革新,正是 3 大价值理念的引领和束缚才得以增进社会公正与和谐。在国家治理的行动进程中,制度

作为基本原则和实质性内容而存在,是 1 切治理行动的法理基础和实行总纲,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值得注意的,这里的制度概念更多地强调最为基本的制度和准则,换言之,即以根本性制度、基础性制度为主,现实生活中具体而复杂的实行规范细则除外。而组织作为我国国家治理行动的承载主体和实现气力则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这里划分为政治权利系统、社会治理系统、经济组织系统 3 大组织体系,以分别对应国家治理进程中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经贸治理(企业主体)3 大问题。在这 3 个层次中,价值发挥引导、制度规范框架、组织承载行动,3 者是 1 个系统的整体。

以系统组成的观点来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可以划分为治理结构、体制、功能、方法、进程体系 5 部份。治理结构体系关注国家治理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它包括了政党、政府、企业、社团、公民个人、新媒介等多主体,并且通过不断调试其相互关系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公道化、人性化、现代化;治理体制体系强调打破领域限制,以公道、高效的规范和提拔、鼓励、协作等制度来实现组织的成长和功能的优化;治理功能体系则强调功效、效果的问题,亦可将其理解为狭义范畴的国家治理能力;治理方法体系则着眼于具体手段,比方协商合作、行政强迫、经济引诱等;治理进程体系则强调剂个国家治理体系的运作进程,最为典型的如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横纵联系等。

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是 1 个古老的词语,中国历代都讲治理,并且积累了大量国家治理的智慧和经验,但这个概念在近2310 年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相比,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等研究将“治理”拓展为 1 个内容丰

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重点是强调多元主体管理,民主、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而不是单 1 主体管理。我认为,《决定》中指出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国家治理”,是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惟体系、话语体系和制度体系中的 1 个核心范畴,是 1 个重大理论创新。“治理”要体现 4 个统 1: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统 1,法治与德治的统 1,管理和服务的统 1,常规管理与非常规管理(应急管理)的统 1。

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逾越,虽只有 1 字之差,却是 1 个“关键词”的变化,是治国理政总模式包括权利配置和行动方式的 1 种深入的转变。这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必定要求。从“管理”到“治理”的逾越,说明我国将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采取具有革命性的变革,把中国带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明确,内涵丰富。“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经济治理体系中,就是要依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治治理体系中,就是要依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 1 的逻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挥法治在配置政治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就是要依照党和政府领导、培养、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组织配置社会资源的逻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要把治理体系的体制和机制转化为 1 种能力,发挥其功能,提高公共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结构与功

能的关系,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本质属性,是治理结构的转型,是体制性“硬件”的更换。只有实现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培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治理能力又反作用于治理体系,执政者、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强不强,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治理结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第四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如何推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例1: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点拨】 中国共产党:

①地位、性质、宗旨 ②领导和执政方式 ③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 ④我国的政党制度 ⑤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⑥党对国家的领导(选修3)政府:

①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树立威信; ④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⑤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因。【思路点拨】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材料二:在国家治理中,对于国家权力在治理主体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是在社会组织和个人治理不能或无效时才跟进,即政府治理应居于补缺地位;也有人认为政府治理应居于主导地位。

(3)根据材料,结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请你分析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思路点拨】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②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③因此,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必须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材料三:国家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请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知识,为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出两点建议。【思路点拨】

①奏响主旋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发挥其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增强人民文化创造的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公民。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例2: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丰富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治理应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治理应有益于增进人民福祉。

(1)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两点举措。【思路点拨】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②推动文化的传播、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增强人民文化创造的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国家治理应有助于扩大人民民主。对此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观点。甲认为:只有发展基层民主才能扩大人民民主。乙则认为:扩大人民民主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请你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作出评析。【思路点拨】

①甲同学的观点片面。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扩大人民民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②乙同学的观点片面。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发挥政协的作用,但是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3)请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拓展一:请从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政府: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②政府要履行相应的职能、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中国共产党:

要发挥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拓展二:结合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治理应如何增进人民福祉。【思路点拨】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能动作用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材料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既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考虑个别,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

(4)结合材料,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出发谈谈国家治理给你的启示。

【思路点拨】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②国家治理要确保公共利益和主流道德价值不受侵害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国家治理还要尊重个别,承认合法合理的个性化追求,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

第五篇: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在基层,人民对奇特生活的感知在基层,做好基层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意见》从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推动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为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意见》明确“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要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做实做细基层基础工作,以“基层之治〞支撑“中国之治〞。在基层工作中,就是要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着全体基层干部坚持和进展新时代“枫桥阅历〞,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好党的良好形象,赢得群众的支持、确定和信任。

要充分发挥法治、德治的重要作用。《意见》就“推动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提出了“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要求。基层一些矛盾冲突的发生,根本缘由是少数人道德观念的缺失和法制观念淡薄、法律学问欠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扬活动,提高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治理难题的能力和水平,组织法律志愿者,定期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关心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家德家风教育,持续深化教育引导,让家庭和谐、睦邻友好成为常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的关键作用。《意见》关于“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明确了多项措施,对村〔居〕民委员会建设、村〔居〕民自治机制等提出了要求、进行了规范。基层自治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能够更好地发挥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自治等功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要发挥好基层自治的作用,准时了解把握群众诉求,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准时协调化解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确保预报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处前、调处走在激化前,做到早觉察、早化解、不激化,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小事〞不小,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大美好。做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需要根据《意见》要求,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以德治为先导、法治为保障,发挥基层自治作用,加强部门联动,坚持多元共治,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筑牢“基层之治〞,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载制度执行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制度执行力与治理能力现代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查研究: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理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不仅关乎整......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讲稿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里程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总结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凝练概括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申论热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报告摘要】 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在经济治理体系中,就是要按照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逻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经济资源中的决定......

    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现代化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米加宁题为“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学术讲座,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大数据是一场管理革......

    调研报告: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浙江省苍南县创新县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为例近年来,浙江省苍南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完善县域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县域综合治理能力有......

    努力促进建筑业治理能力现代化1(推荐五篇)

    努力促进建筑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章摘要:本文通过对陕西建筑业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