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制改革研究项目指引
税制改革研究项目
(一)指南
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需要在深入分析评估现有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现实和对税制改革的前景判断,对当前和今后五年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提出一揽子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供决策参考。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
(一)如何界定结构性减税?它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如何厘清它和税制改革的关系?
(二)2008年来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效应分析。政策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政策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与财政支出等政
— 1 — 策工具的效率比较等。
(三)国外实施减税政策的分析和借鉴。深入分析政策出台的背景、目标、方式和后续效果评价等,不要简单罗列政策内容,要总结出实施税收减免的国际通行普遍做法。
(四)经济社会发展对结构性减税提出了什么的新要求?如何提高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如何把握结构性减税发挥作用的领域、时机和力度?如何协调结构性减税和其他经济政策的关系?发挥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需要什么配套条件(社会管理、征管条件等)
(五)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如何与税制改革相结合:结合未来一段时期税制改革方向,判断哪些税种和税制要素可以以结构性减税形式先行先试;如何处理先行先试与税法规范性的关系,现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哪些能上升为税收制度安排,形成税收调控的长效机制?
(六)提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建议,重点是将结构性减税政策上升为税收制度安排的具体实施方案、时间表,并探讨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管理机制(如纳入
— 2 — 预算,跟踪问效等)的工作建议。
— 3 — 税制改革研究项目
(二)指南
优化中国税制结构的方向和路径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国税制结构中间接税和直接税的合理配比,是税制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理论界倾向于认为,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税种结构失衡,间接税占比远超过直接税占比,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直接税居于主体地位相比,反差相当明显;在这一税制结构下,商品与服务最终消费的税收负担难以有效降低,而所得税促进社会公平的职能也难以有效体现;因此,今后一段时期税制改革方向应该是逐步有效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直接税比重,有效缩小二者差距,完善“双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在理论界和税制改革实践中,对在我国如何逐步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直接税比重的认识尚不统一,近期一些具体的税制改革措施或政策调整与此方向也不完全一致。如2011年9月份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减除标准后,直接税比重有降低的趋势;近年来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实施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大
— 4 — 多也体现为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影响提高直接税比重。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对协调间接税和直接税配比关系这一方向性问题作重要判断,为今后深化税制改革提供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
(一)分析主要国家税制结构演变过程和现状,总结其税制结构转型脉络,以及影响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的客观因素(如社会环境、公民素质、征管能力、财政需要等)。在基础上,明确判断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的价值标准,提炼可供我们国家借鉴的国外经验和启示。
(二)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合理判断,对税源结构和征管能力等约束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间接税与直接税的不同经济效应,论证我国现阶段税制结构转型改革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探索优化税制结构的可行路径,统筹安排各税种具体改革方向和步骤,提出配套制度建设的建议。包括:
1、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如2020年前)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设计出具体的能和经济社会良性
— 5 — 互动、税类税种结构协调配合的税制结构。分析按此目标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对税收收入可能产生影响,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预期效应。
2、在目标框架下,现行各主要税种在税制要素(主要是税基和税率)设计上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正在进行的税制改革,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改革、财产行为税改革等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如何与此目标相结合?是否需要对现阶段这些改革措施作适当调整?具体应作什么样的调整、调整的时机和步骤?
3、考虑征管能力、税收环境等制约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关系的因素,提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的建议。
— 6 — 税制改革研究项目
(三)指南
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在税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本届政府要做好几项改革,其中就包括税制改革,“正税清费,简化税制”,要求按照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的要求,拿出方案,循序推进。
本课题研究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领导指示,做好税制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税制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制改革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
(一)研究税制与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关系。从价值
— 7 — 评判的角度,对“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进行定性描述。
(二)研究税收调节经济、公平分配的一般规律。在实施税收调控过程中,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在税收手段和其他经济手段之间合理取舍和搭配?具体到税收调节,如何基于既定目标,合理运用不同税种、不同税制要素实施调节?
(三)主要国家有关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的税制改革成功经验借鉴,从中提炼出普遍做法,判断未来一段时期国际趋势。
(四)从整体上对我国现行税制及近年来重大税制改革措施(如增值税制度改革、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个人所得税改革等)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
(五)分析我国税制改革在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方面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如何兼顾税制中性、效率、简化、公平等目标,统筹促进结构优化和社会公平,提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重大机制性建议,谋划面向今后五年、十年的税制发展前景目标、路径安排和时间表。
(八)分析影响税制改革的外部环境因素,提出实施相关领
— 8 — 域改革,完善配套条件的具体建议。
第二篇:“十二五”税制改革问题研究
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讲稿
“十二五”税制改革问题研究
周开君
(网络培训处处长教授)
0514-8780299***
一、“十一五”税制改革的主要成绩与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盘点1994年税制改革(略)
(二)“十一五”税制改革主要成就(略)
(三)现行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制体系有待健全。货物劳务税占比较大,近60%;所得税占比30%;行为税功能不完善.2.税收调控职能缺位。增值税仅货物和部分劳务征税,重复征税问题没有消除;消费税征收范围较小,税负偏低;资源税税负较低;出口退税不规范,不利于企业“走出去”战略;
3.税收公平作用薄弱。个人所得税制度老化,税负纵向和横向不公平;税率设计不合理,税负差异大;资本财产税税率偏低,不利于调节高收入.
二、“十二五”税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我国税收管理及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通过局部改进或技术更新就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需要从战略高度上对税收发展与改革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一方面,“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对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另一方面,时代发展又赋予税务部门新的任务。“十二五”时期是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体制机制,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产业、区域、城乡等方面结构调整,支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增加就业再就业、调节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完善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十二五”规划: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
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和征税环节。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推进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改革。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二)“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推行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完善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坚持简化税制、公平税负、完善税权、有利遵从、分步实施的原则,改革和健全货物劳务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制,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税收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新局面奠定科学的税制基础。
1.深化货物劳务税制改革。立足于普遍征收为主、特殊调节为辅,以实现增值税扩围和完善消费税为重点,优化货物劳务税制。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结构。优化进出口税收制度。
2.深化所得税制改革。立足于促进社会公平与提升所得税收入比重,以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为重点,完善所得税制。完善企业所得税制,优化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
3.深化财产行为税制改革。立足于合理配置税权与完善地方税体系,以构建全新的房地产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加快环境保护税费改革为重点,健全财产行为税制。继续推进费改税,深化资源税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完善车船税,统筹实施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印花税和契税改革。
4.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税收政策。健全有利于支持自主创新、战略性新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科研成果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有利于合理引导住房需求的税收政策。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西藏、新疆等区域发展的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就业再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完善鼓励企业“走出去"税收政策。
四、“十二五”税制改革具体进程安排(内容涉密,略)
第三篇: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是通过税制设计和税制结构的边际改变来增进社会福利的过程。税制改革可能有很多形式,既有税率、纳税档次、起征点或免征额的升降和税基的变化,又有新税种的出台和旧税种的废弃,还有税种搭配组合的变化。税制改革的几项主要内容是增值税要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鼓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同时进一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以往缴纳营业税的金融保险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等行业,将改为缴纳增值税。遗产税也有可能被推出。
休掉旧税制
入世带来的压力是旧税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加入WTO之后对中国税收的影响,会通过贸易这个纽带传递到中国的税制变革上,在市场经济国家所广为接受并且长期通行的一套税收的理念及其运行规则,也要随之带入中国,这对中国的传统理念及其运行规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目前的税收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所以税改的重点将是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税种。”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副主任刘桓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刘曾参与中国税制改革方案制定工作。
“增值税设计向欧洲方式靠拢”不仅仅意味着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将被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企业的投资,而且还将使更多的行业被纳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如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房地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以前没有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的将被包容进去。这可能会增加相关企业税负。
目前中国的企业所得税还是两张面孔,对内一套,对外一套。中国的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都是33%,但 是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多,实际上外资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等于把内资企业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两税合并后的统一税率,尚无定论,但不会超过30%,为照顾 外商实际利益和平稳过渡,两税合并不排除分步并轨或一段时间内保留一定优惠待遇的实施方式。
化妆品和护肤品等现在不再代表消费阶层的商品将从消费税中剔除,但如果你要买一艘游艇,那就对不住你了。消费税的消费对象是奢侈品;另外一类是政府政策上想予以控制、限制的一类特殊消费品。
弥补个税制度缺陷 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显示,个人所得税是1994年税改后增长最快的税种,8年来平均增幅达48%,2001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达995.99亿元,但仅占2001年全国税收总额的6.6%。有专家推算,个税税金漏洞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
本来个人收入调节税并非针对普通百姓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配制度由过去的国家拿大头,个人拿小头发展为现在的个人拿大头,国家、集体拿小头。但个税的结构调整并没有反映出分配结构的变化,税法的立法滞后了。
最近的查税风暴就是针对中国个税的流失而发生的,个人收入的多元化,支付过程中现金量过大,征管手段相对落后,都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中国个税的缺陷是税制本身缺陷和征收制度的缺陷。税制缺陷表现在对富人收入的监控上没有健全的制度。其次,在个税征 收管理的制度上,中国目前采取分类分项征收税制,这个措施的好处在于不容易逃税,但弊端是多次征收造成免税量很大。而国外采取的是综合征收方法,把收入放 在一起,统一收税。
中国现行的税制将收入分成11类,按不同税率征税,也使同样数额的收入因其来源不同而税收不同,也就是说赚同样多的钱,交不一样的税。如果采取综合征收办法,可以避免这种不公平。
2改革热点
2010年中国税制改革热点
物业税
热议不断 谜局待解
从2009年到2010年,“物业税”这一字眼每次出现在各大网站、报纸上都会占据显要的位置,一方面是业内人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另一方面是权威部门的三缄其口,只字不提。物业税距离百姓是远是
物业税
近,这一问题就如同现在的房地产行业一样,迷雾重重、让人匪夷所思。
物业税,主要针对土地、房屋等的保有环节征税,在我国目前房价日渐高涨的背景下,物业税自“破题”之日起就注定了其不平凡的经历,作为房地产调控的一大“重器”,很多业内人士更是认为:物业税才是对付目前“土地财政”“炒房热” 两大房价“推手”的杀手锏。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开征物业税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分税制财税体制从中央践行至地方,物业税在设计上应该考虑与市场机制结合以发挥长效机制作用,促使地方政府行为进一步合理化。
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的财政预算报告称,要完善消费税和房产税。可以预见,无论是有关部门各种文件中数次提及的改革方向,还是作为国际上通行的调整收入分配的手段,物业税的确有望推出,现在的问题更多的在技术层面。2010年,关于物业税的疑问可能会得到答案。
资源税
酝酿成熟 呼之欲出
“推出的时机已经到来。”这是目前业内对资源税改革提及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无论是来自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共识之声,还是理论和技术等层面的成熟度都说明一点:资源税改革在酝酿多年之后,目前已经具备了推出的条件,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推出的时机。
我国自1984年开征资源税以来,于1986年和1994年进行了两次改革和完善,本次改革的核心是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可以说,这一改革将有利于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并可以实现通过提高税负成本限制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克崮说,当前是推出资源税改革的较好时机,首先是当前我国经济处在回升向好时期,这是有利时机,其次是近几年实施的结构性减税,也有利于改革实施,再有就是相关行业已具备了承受能力。
2010年财政预算报告称改革资源税制度。可以预见,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企业也将会更多的调控,2010年,资源税改革有望正式推出。
环境税
大势所趋 积极推进
当绿色、低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词,当西方国家进入全面“绿化”税制的新阶段;当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目标日益艰巨,当单靠法律和行政干预已不能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税制“绿化”在我国也成为大势所趋。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研究开征环境税”。2010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亦明确表示,要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可以看出,开征环境税的相关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始积极推进。
“环境税的开征将来肯定是大势所趋,很多西方国家各方面的基础好,可以通过税收的手段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从我国来看,一些地方开征环境税是可行的,可以更多的给地方一些小税种的权力。”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苏道俨说。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出台一个新的税种难免会引起税负增加,所以如何积极的推进环境税、究竟采取怎样的征税模式,将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成为开征环境税问题的焦点。
个人所得税
目标清晰,已在改革的十字路口
个人所得税可以称为是根敏感的神经,每一次的触动都会引来极大的关注。尽管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全部税收收入的较少部分,但因为与亿万百姓切身相连,所以备受关注,很多人对税制的了解甚至都是从个人所得税开始的。
个人所得税
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清晰的,就是从目前实施的是分类税制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很多业内人士指出,解决目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所有问题都需要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体系来实现。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高培勇说:“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已经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这项改革首先要破题,改革的步伐能不能在2010年加快,要看相关部门的准备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作用。个人所得税,可以在调整收入分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从现在来看,这种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
3改革影响
房产税改革对税制改革的影响
首先需要明白,“房产税”与“房地产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一个税种,后者是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与房产、土地相关税种的总称。
在 房地产调控过程中,依据中国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情况,政府采取了限购的措施,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由于限购是一种行政手段,于是,人们总希望用经济手 段来替代,房产税被认为是可替代限购措施的最佳手段。房产税扩大试点的消息一经传出,就有人猜测限购措施是不是要撤了。
其实,限购和房产税 是不同性质的手段,房产税即使能发挥出调节作用,也难以替代限购措施。在房地产市场投机预期浓厚的情况下,限购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不得不采用的权宜之 计。当游资、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房地产市场恢复常态时,限购自然就会取消,不必再幻想用房产税来替代限购措施。房产税改革的必要性
依据中国的国情,房产税扩展到个人住房的必要性是:调节个人住房消费,节约住房资源,同时对住房投机有一定的预期性抑制作用。
4取得成效
1994年我国进行税制改革取得的最大成效,就是初步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税制改革后,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此后,我们又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税制,特别是针对税收征管体制滞后于
我国历次出口税调整
税制的状况,加快了税收征管改革步伐。一个健康有效的税制,必须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税收征管制度来保证实施。1998年以来,进一步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和以“金税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税收征管信息网络的建设运用,建立海关缉私警察制度,这对于加强税收征管,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走私等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一批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税收征管力度加强,保证了税收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国税收收入(此为国家统计局统 计口径,已冲减了出口退税部分)比1993年增长了3.14倍,年均增长17.1%,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数基本同步,其中1994——1997年年均 增收995亿元,1998——2002年年均增收1880亿元。税制的重大改革和不断完善,为持续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支持经济和社会 事业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改革年表
1993年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改革财政
税收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会议批准了上述报告。
4月1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通知》,将国家税务局更名为国家税务总局,并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原国家税务局局长金鑫继续担任局长。
4月23日和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听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税收工作的汇报,研究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并提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要求。
4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听取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副局长关于税收工作的汇报。
5月18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部发出《关于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纪检、监察机构设置的意见》,其中提出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国家税务总局设立派驻纪检、监察机构。
7月20日~26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税务局长会议,重点研究加强宏观调控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会讲话。
7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税收管理和严格控制减免税收的通知》。
8月底~9月初,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先后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税务总局起草的税制改革方案和财政部起草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即日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11月6日,国家税务总局修订发布《税务行政复议规则》。
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作出了有关税收的规定。
11月1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组建国家税务总局在各地的直属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局有关问题的通知》。
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取消产品税、盐税、特别消费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
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12月20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将国家税务总局的机构规格由副部级调整为正部级。
12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即日起施行。
12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同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自1994年1月1日起适用国务院发布的增值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和营业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
1994年
1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和将屠宰税、筵席税下放给地方管理的通知》。
1月27日,中共中央同意成立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组,金鑫任书记。
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即日起施行。
2月5日,国务院任命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兼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等人任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2月2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税务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
6月4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意见》。
1月6日,中共中央任命项怀诚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
1月18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举行庆祝建局45周年大会。
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决定》,即日公布施行。
5月31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严厉打击出口骗税违法犯罪活动工作会议,国务委员罗干主持会议,朱镕基、李岚清副总理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到会并讲话。
8月8日~11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戴河召开全国税务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会讲话。
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即日公布施行。
1996年
1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严厉惩治金融和财税领域违法乱纪行为的决定》。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出了有关税收的措施。
12月17日~21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会讲话。1997年
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
2月1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关于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账征收工作的意见》。
2月1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2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者委托代理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通知》。
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订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其中增设了第三章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和其他若干涉税条款。
7月7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自10月1日起施行。
同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即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局征收。
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论述了有关税收问题。
10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地方税务机构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
1998年
3月1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依法治税严格税收管理权限的通知》。
3月18日,中共中央任命金人庆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
3月31日,国务院任命金人庆为国家税务总局局长。
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国家税务总局,听取该局关于税收工作的汇报。
6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税务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1月22日,国务院发布《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其中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
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信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号召全国大力开展税收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纳税意识。
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9月23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修订以后的《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试行)》,自10月1日起施行。
2000年
1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
1月12日~19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胡锦涛出席研讨班开班式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分别为学员作了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研讨班结业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报送的《关于全面推广应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意见》。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其中作出了有关税收的规定。
9月2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等文件。
10月22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2个单位报送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
同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11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交通部和海关总署发出《关于将船舶吨税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自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11月17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工作会议。会议由国务委员、国务院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仪主持,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李岚清和国务委员罗干、王忠禹出席会议,朱镕基作了重要讲话。
2011年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序幕。
2013年
5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文,对自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工作作出规定。
第四篇:我国税制改革
我国1994年进行的全国税制改革,以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为指导思想,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税制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税制框架。但这么多年来,新税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税制现状
第一,流转税占主导地位的税收体制。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中占主体税种的是流转税,包括对销售货物进口货物及提供加工、修理分配劳务征收的增值税;选择部分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特定行业征收营业税等。在近10年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的税收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400多亿元。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5126亿元,1999年突破
10000亿元,到了2001年全国税收收入突破了150000亿元,2003年达到20000亿元。在连续增长中,流转税的增长一直处于主导地位,2001年流转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9.3%。
第二,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所得税法并存。1994年税制改革时,将原先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三税合并成一税,统一开征个人所得税;将原来的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开征企业所得税,以适用于内资企业。同时,原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继续执行,形成了“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种所得税并存的现状。将所得税分设为内资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主要是考虑我国开放初期,有利于吸引外资,鼓励外资机构来华投资。所得税在我国税制中处于与流转税并重地位。2001年,所得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23.9%。
第三,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农牧业税为流转税及所得税的必要辅助税种。
第四,税务征管实行分级财政管理,由中央与地方两级税收征管体系和金库体系分别负责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征收管理及收入入库工作。
二、我国税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税制改革的目标包括简化税制、提高税收比率、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建立双主体税制模式。可是,简单的税种合并,并不能代表征纳制度、程序、手续的简化;税收比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仍然连年下滑;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鼓励技术更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碍潜在的经济增长;流转税比重过大,并没有形成双主体税制,特别是增值税一项收入就占整个税收收入的43%(1995年),税收很难成为稳定经济运行的杠杆。在所得税会计制度尚未建立,个人收入福利化的情况下,全面实施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是否行之有效值得怀疑。地下经济活动猖獗,工资之外的福利分配日益普遍,逃税行为有增无减,特别是假造、倒买倒卖增值税发票行为屡禁不止,这些都说明了新税制的副产品是不合意的。
首先,生产型增值税抑制投资增长,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内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流转税中消费税及营业税的有关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不利于刺激消费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
其次,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税制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不符合世贸规则,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抑制国内投资,影响企业深化改革。
再次,个人所得税税制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很不适应,其组织收入与调节分配的功能受到抑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高收入阶层调节不力;二是在个人所得税制中,还存在着应税所得额确定不合理,不能适应收入形式分配多元化的现实及申报制度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税收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表现是税法立法层次低、权威性差。多数税收法律法规是以条例的形式发布,很少有正式立法;同时,由于立法层次低、立法程序难以保证,法律漏洞问题严重。
三、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税制改革是否成功,需要用三个标准来判断:
第一,税制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确立的目标。
第二,税制改革的可持续性。
第三,税制改革产生的合意的或不合意的副产品的程度,这些副产品是指税制改革所产生的(可能预测到也可能没有预测到的)主要影响,在估价这些影响时,加之判断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税制改革明显地加重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那么,这项税制改革是否成功,就取决于对这种收入分配状况的价值判断。
从这三个标准来看,我国要真正实现成功的税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一下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税制模式。根据税收理论,一般认为商品税有助于提高效率,所得税有助于促进公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仍然是主要政策目标。
1、合理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建立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
(1)优化流转税体系
第一,改革增值税。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将固定资产购入时所支付的增值税纳入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并允许一次性全部扣除,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加速更新设备和积极采用新技术,也有利于减少资源配置中的税收扭曲、公平税负。目前,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八个行业已经开始试行消费型增值税,待总结经验和时机成熟后,便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同时,要拓宽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将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并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使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能够顺利连接。在保证财政收入的前提下,逐步降低税率,以充分发挥税收中性的作用。
第二,改革营业税。调整营业税的征收范围,按照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第三产业(主要是单环节经营的服务业),全部征收营业税。同时简化税目税率,以促进从事第三产业的各类企业平等竞争。但为了保持对某些行业的特殊税收调节,可以对这些行业实行幅度比例税率,其中奢侈性消费项目税率还应当从高。
第三,改革消费税。调整征税范围。对酒精、汽车轮胎、护肤护发品等普通消费品停止征税;对一些收入一般的消费者极少问津的高档消费品、奢侈品和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征税,并课征高税率,这不仅符合优化商品税理论的原则,也能加强消费税的调节力度。
(2)优化所得税体系,增强其经济调控功能
首先,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适当降低税率,减轻企业税负,使企业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展开竞争。税收优惠应按照产业性优惠政策为主、区域性优惠政策为辅,间接优惠方式为主、直接优惠方式为辅的原则,把优惠的重点放在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并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特定扣除、亏损弥补等多种优惠方式,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经济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其次,改革个人所得税。一是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二是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将纳税人界定为中等以上收入者。费用扣除项目应综合考虑纳税人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情况,以及子女受教育支出等因素,同时适当考虑纳税人配偶收入的情况,并设置费用扣除随物价变动而相应调整的规范方法,以便更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三是健全个人收入监测办法,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拓宽税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同时简并税率档次,并适当调低最高边际税率,适度降低税收负担,更好地体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
再次,开征社会保障税。彻底取消各种社保的统筹收费,设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障项目,以雇员的工资总额为计税依据,由单位和单位雇员按同一比例税率共同承担,个体经营者以其收入总额计税。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为财政实施转移支付提供了稳固的资金来源,是配合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良好工具。
2、规范税费改革,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
名目繁多的收费,严重侵蚀了税基,不仅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而且对经济产生了极强的扭曲作用,不利于税收公平和效率两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对某些具有合理性但不宜改为税的费,可继续采取收费形式,但管理办法和制度一定要加以完善,而且要尽可能转为预算内的规费形式。对具有税的性质的合理性的收费,加快创造条件改为开征新的税种。
3、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它以知识、技术、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带动经济高速发展,而中小企业则是个人创新和创业活动的主要载体。但现行的科技税收政策不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要求,也无法有效地调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税制改革时,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创建必须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如中小企业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税收抵免;允许企业设立科研开发费用和风险准备金,并可在税前扣除;加速先进设备的折旧等等,其实这些优惠政策的制定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的改革方向是不谋而合的。另外,要大力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制定企业对科研人才培训投入支出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个人的专利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因科技创新所获得合法的个人高收入不采取税收歧视,适用低的边际税率,这也是符合优化所得税理论最高收入边际税率应下降的理论。
4、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如何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可考虑建立绿色环保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污染,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环保税在设计上要充分发挥税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减少污染,进行绿色产品生产,提高环保生产技术,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此外,在我国税制改革配套措施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权。划分税权必须先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使税权与事权相适应。税权的划分和下放也必须通过宪法或建立相关法律加以固定,并制定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
(2)加强征收管理。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能力对税制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十分重要,因此,强化征收管理能力也是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抓住改革机遇,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是依法治税的前提条件,因此,税制改革为依法治税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把促进依法治税的要求贯穿改革始终和改革的各个方面,以带动全面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构建依法治税的监督制约和保障体系,从体制和制度上彻底解决依法治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篇:税制改革感想
税制改革砥砺前行,携手奋进践行使命
在税务机构改革的澎湃浪潮中,新老税务人又一同站在了历史的节点。作为一名基层税务人的我此刻感慨良多,既有见证历史的自豪感,又有回望深耕热土的缅怀感,更多的是一份砥砺奋进的使命感。
初闻合并,心中不无疑问,幸而一直紧跟上级组织有条不紊的部署,很快便“稳定军心”。“干好本职”的四字真言使我很快跟上了国地合并雷厉风行却也稳打稳扎的步伐。
回想过去几个月,国地税合并远非牌子的一摘一挂那么简单,而是税务人一双双手收堆砌出来,纳税人一对对脚丈量过来,税务部门一项项举措落实下来的。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合并的进程如润物细雨却又不可逆转地往前推进。早在“国地合作”阶段,某某国地税就启动了合作党建模式,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一起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得益于紧邻而居的“近水楼台”,在实行互驻工作人员的同时互设办税终端,早早让纳税人品尝到“只跑一次”的“头啖汤”;随着省电局统一上线、联合清税等举措的贯彻,组建起一个个业务微信群,线上线下高效沟通合作无间……
当然,看到纳税人对合并带来的办税体验不吝“点赞”,也成为了我们日常忙碌工作中的“小确幸”。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机构改革承载着国富民强的希望,而我们正亲手推动历史的巨轮前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厅一网”办税带来的优质高效办税体验将使征纳关系更加和谐;税务执法“一把尺”将使税收执法风险更加可控;制度交易成本降低将更加有利于服务营商环境……对美好前景的畅想最终要落地为八个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税务人的光荣使命,携手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