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3:1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一篇: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更好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关键词:社会主义

文化

认识

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在繁荣,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把广义的文化称为“大文化”,把狭义的文化称为“小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文化”。“中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主要是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成其为人。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记录着文化产生的经历;社会从古到今的演变,镌刻着文化进步的印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生命迁衍和岁月推移的历史,更是文化进步和文明传承的历史。一部人类文化史,记载了文化发展进步的历程,也反映了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拓展着人们的视野,激励着人们的斗志,锤炼着人们的品格,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的伟大创造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画廊增光添彩,老子、孔子、屈原、蔡伦、毕昇、祖冲之、李白、关汉卿、李时珍、曹雪芹、鲁迅等文化巨人为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壮丽的日出,它所带来的思想文化的深刻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注入了勃勃生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集体的智慧创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我们党关于文化的一系列科学认识。

第一,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给经济、政治以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开辟新的领域;文化建设以政治为导向,政治建设以文化为依托,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受用的主体。

第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文化哺育和传承民族精神,滋养民族的生命力,激发民族的创造力,铸造民族的凝聚力。文化反映着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活丰富性的重要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使世界绚丽多彩。不同的文化,应当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继承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文化产品就其大多数而言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与市场运行一般规律的联系愈益紧密。商品属性是普遍性,意识形态属性是特殊性。不能用特殊性否定普遍性,也不能因普遍性忽视特殊性。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第六,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第七,文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人越是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八,文化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生机所系。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不可能保持其先进品格。文化创新,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遵循规律、鼓励探索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九,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总是同落后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第十,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中国共产党致力建设的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指明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六大对文化建设的深刻论述,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成熟和历史自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更加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使我们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发展先进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时代条件紧密相联。当今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先进文化的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应当看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但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但文化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已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现行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但文化发展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世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但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与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这些情况说明,建设先进文化的任务极其繁重、极其艰巨。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我们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长处,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科学理论是先进文化的灵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行动指南。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那种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那种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生活的倾向,只会使文化建设偏离正确的方向,不能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出来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它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挺立的基石。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和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存。这是我们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有力量。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把民族精神进一步弘扬起来,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相辉映,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同样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渐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在神州大地回旋激荡。生活如大浪淘沙,在涌动的前行中总会有污浊和逆流。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不讲诚信,不讲公德,不讲文明的现象还大量出现。先进文化的争奇斗妍与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生机勃勃的文化创造与荒诞无聊的文化垃圾,健康高雅的精神追求与低级庸俗的文化趣味,在社会上同时存在着。人民群众既受到鼓舞又感到不满,既充满信心又不无忧虑。美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建设先进文化,就要扶正祛邪,激浊扬清,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就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和发表,深得党心民心,顺应时代要求,令人振奋鼓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上亿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基础工程。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人人尽一份责,个个出一份力,为祖国培育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

(四)优先发展科学教育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战略。当今世界,科学和教育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学实力与教育质量的竞争。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发展科学和培养人才方面的基础功能,努力发挥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大张旗鼓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人们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更有成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育水平提高了,科学精神弘扬了,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也就失去藏身之所、立足之地。

(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扶持和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多种方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经营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在这方面尚处于落后状态,必须知难而进,奋起直追,抓紧发展,做大做强,尽快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与竞争,尽快形成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朝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个目标,促进由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由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双轮驱动,比翼齐飞,我们才能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占得应有的地位。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我们如果不加快改革和发展,就有既打不出去也守不住的危险。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要着眼发展、着力创新,在革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上探索新的路子,在建立促进文化发展机制上采取新的举措,在增强事业发展活力上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灵活高效,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建设一支忠于祖国、热爱人民、敬业奉献、勇于创造的高素质文化队伍,是先进文化建设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文以人兴,事在人为。一切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者,都应当勇敢地担当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坚持祖国高于一切、人民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第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知难而进、精益求精、团结协作。没有历史积累的文化是“化而不文”,没有现实活力的文化是“文而不化”。既要珍惜宝贵遗产,发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使文化创造活动充满生机。成就越大,名气越高,越要谦虚谨慎,德艺双馨,永不自满,展示良好形象,永攀文化高峰,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时代的发展进步中造就文化的进步,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

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民族奋进的号角、先进政党的旗帜。背倚五千年厚重历史,过往先贤为我们创造了辉煌的过去,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们应该也能够续写文化新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我们以科学的指导,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给我们以坚实的依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给我们以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给我们以丰富的素材和充分的自信,我们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第二篇:从三俗文化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三俗文化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俗文化究竟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糟粕?就像赵本山的小品,所有人都指责他的低俗,以低俗的取笑残疾人、调侃寡妇的情节为包袱,以媚俗的语言织构笑点,以庸俗的表演方式演绎作品,然而他的作品是否上春晚,什么作品搬上春晚,依旧是每年的媒体、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他的乡村爱情系列,部部都是高收视,高热度。就像郭德纲的相声风靡全国。他成功地将相声推广到普通群众,使得人们不会再只从春节联欢晚会上看着台词越来越无聊的相声,可以说他以一种草根的方式救活了原本离群众越来越远的相声这门表演艺术。然而却在相声界的知名表演艺术家看来,郭德纲的相声却是三俗的代表,并提出要抵制。而电影、话剧这些传统视作为高端文化的艺术形式却要么走向商业化包装道路,要么受众越来越小。

不低俗、不媚俗、不庸俗的高雅艺术与人民大众渐行渐远,集三俗于一身的艺术却受到了百姓的热烈追捧。这究竟是一种畸形的文化观,还是优秀的文化渐渐地被各种各样的门槛所限制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追求的一次爆发?

与赵本山小品与郭德纲相声面对的褒贬不一的评价相比,“拜金主义”“炫富”“伪娘”“凤姐”等一列庸俗的文化现象则遭到了大多数人的贬斥和指责,然而即便如此,这种文化却在社会上愈演愈烈,完全有“一个郭美美倒下了,无数郭美美站起来”之势。

那么如何真正做到摒弃这些三俗文化,并且能使高雅文化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指标。在商品社会中,有一些人把所谓的艺术当成制造噱头,增加收益的手段,这种唯利是图的观念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化制作机构选择以低速的表演方式和内容来取悦民众,博取关注度,并成功达到商业炒作,增加收益的目的。

二:健全法律,管理到位。某些恶俗的文化现象通常是一个利益集团在不完善的法律体制下涌现出的产物,如郭美美的出现完全就是因为红十字会不够透明公开,也没有相应的法律制衡它,因此公众才会对此如此愤怒。而马诺 凤姐之类的拜金女则完全是电视台只顾眼前利益操纵的结果,唯有管理到位,才能从硬件条件下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

三: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一直在提,以致于让人觉得老掉牙了。然而即便是老掉牙的话,我们依旧没有很好的做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奢侈品文化成为其中的排头兵,中国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没能带动后富起来的人,却成为了挽救经济危机下奢侈品厂家的救兵。且不管这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否为外国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阴谋,中国人的确没有抵抗住这一轮奢华与虚荣并进的文化冲击波。这折射出富起来的中国人在观念上始终没有摆脱掉“外国月儿比中国圆”,始终缺乏民族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心却并不是金钱能够给予的。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句话喊了很多年,但一直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以致于,现在再谈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我们变得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明辨是非,明辨美丑,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三俗”等不良文化,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主旋律,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第三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主要问题(表现):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健康文化缺位,优秀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体制落后

传统节日被忽视

原因:不是传统节日没有精神层面的内涵,而是我们国家在引导、宣传方面做得不够;

对传统节日的开发不够重视(内涵挖掘和如何继承);重实体轻精神

“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

文化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化市场秩序仍然不够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缺位现象日益凸显,个别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缺乏主动性,还有的法制观念淡薄。

原因:

封建文化根深蒂固

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

社会导向、约束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更多的停留在宣传层面上,缺少制度和机制保障,缺少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生长的强大引力和社会氛围。

对策:

用先进文化支撑可持续发展

制定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差别性文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

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意义: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们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领域,是检阅和体现文化发展的成果的重要方面。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打造农村文化的地方样本:用体制激活农村文化,用特色引领农村文化,民间艺术启迪农村文化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四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让我们回顾一起走过的十年。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03年6月27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举行;

2006年11月1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大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2011年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文化建设的主要及发展状况如下:

一、艺术创作

我国艺术发展既大力弘扬民族艺术,保护和扶植传统艺术形式,又积极吸收外来艺术的长处为我所用,各个艺术门类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艺术创作与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与加强,各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不仅有京剧、昆曲、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民乐等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还有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歌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这些艺术品种都已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而且音乐剧、现代舞、各种流行音乐等都为中国大众所熟知,并有专业的艺术团组。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114个(其中事业性质2484个,企业性质2630个),全年上演剧目44051个,其中新剧目1415个,全年国内演出85.19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8万场次,到农村演出47.22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3万场次,国内观众63187万人次。

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昆曲,在我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五年来,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改编上演26部昆曲传统剧目、新创和移植改编12部昆曲剧目、录制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还举行了昆曲进校园公益性和普及性演出700场以上,观众达100万人次,并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增长到22.04亿元,到2008年,达到248.05亿元,分别是“一五”期间和1978年的49.91倍和11.25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各类图书馆只有55个,文化馆(含群艺馆)896个,博物馆21个。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20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8个、博物馆1893个,分别是1949年的51.28倍、3.59倍和90.14倍。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达到4107个。到“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已达22.1亿元,地方累计投入已超过19亿元;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截至目前已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75万个,其中已配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专用设备31.5万个。2009年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覆盖率要达到70%。计划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努力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村村通”。从2003年开始,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由中央财政统一购置图书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截至2008年已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已向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其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超过1000万册,为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提供了适用性强、内容丰富的书籍。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从2004年开始,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实行了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得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比免费开放前增加1.56倍。

三、文化市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

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截至2008年,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有305589个,从业人员达到1409876万人,其中演出经纪机构1305个,娱乐场所84356个,网络文化经营机构155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34267个,艺术品经营机构1697个,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74369个,其他经营机构9440个。

四、文化产业

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近10年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9大文化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仅文化系统行业管理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就达32万家,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文化系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有竞争力和实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相继成立,国有文化市场主体逐步壮大,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长迅速,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动画片《大闹天宫》、《宝莲灯》、《喜羊羊和灰太郎》和漫画《三国演义》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应运而生。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3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先后命名,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文物保护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相继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性的政策、法令,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着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我国分别于1956年、1981年和2007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了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公布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我国共有37处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自然

遗产7处,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处,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三位。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西藏布达拉宫保护维修工程、北京故宫维修保护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等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随着现代科技广泛应用,考古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水下考古、航空摄影考古、环境考古等新领域逐渐被纳入考古学研究范畴。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5月、2008年6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28项。2007年——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2001年、2003年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公布了三批“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政府申报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相继入选,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七、文化科技

改革开放以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剧场建设和图书馆建设两个领域。当前,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到目前为止,文化部系统各级艺术科研机构共有187个,从业人员3300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地方艺术研究院所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主力军、全国各艺术高校为生力军的艺术科学研究网络。

当前文化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二是积极运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加快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推动与演艺、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领域的融合,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电子票务、手机文化、数字节目制作、4D电影、三维动画等业态,拓展增强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和传播能力。重点支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语言文字技术、声音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动漫制作技

术、新材料技术和剧场舞美技术。

所以,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作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虎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中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建设强国势不可挡,必须认真落实。

第五篇:「谈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文化自信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

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有文化自觉,特别是要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独特标识和特征。

文化自信的确立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论是遭受挫折的时候还是取得巨大成就时期,它都是一种信念、毅力和意志的坚守。

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优秀的道德精神和伦理价值,对社会的持续关怀是这种精神的不竭动力,即使发生社会转型时也不曾忽视它,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钟情和坚守是一贯的、连续的。

文化自信是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为主要支撑的,其现实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决定的。

文化自信是对清晰而又富有吸引力的目标的确认,它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成就,也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当下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更不是夜郎自大,而是以自觉发展为特征的自信。

文化自信要求有一个开放的体系、开放的胸怀和开放的思路,就是要讲述中国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既有中国元素的底气,又有创新发展的豪气,还有自立自强的朝气。

文化自信表明了我们要坚守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边界,没有包容的文化自信往往会演变成文化自负或文化狂妄,没有边界的文化自信往往会变得盲目自信。

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占据基础地位,没有文化自信,其他三个方面的自信就缺少了精神素养。

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断,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我们祖先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沿用至今,从殷墟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文明脉络。

历史上,中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天文算数、医药饮食等诸多领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滋养了自豪自信的民族气质,培育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则和秩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核心就是“八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就是中华文化的DNA,历经千锤百炼,至今无人敢于挑战。

中华文明的DNA渗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血液里,赋予我们民族强大的统一性、内聚力和不屈的执拗性格。

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曲折艰辛的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融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谈现实、想未来,都不能忘了历史。历史不容割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着我们从哪里走来,告诉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数典忘祖,背叛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可能赢得未来,反而可能重演历史的悲剧。

对历史应当多一份尊重、对文化要多一点思考,实事求是地学习、认识民族的历史文化,始终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心怀敬畏和感恩。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程。正是中华文化亘古不变的涅槃精神,赋予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自信和力量。

血与火的洗礼让一个民族更加强大,也让一个政党更加成熟。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步步走过来、一仗仗打出来的,党领导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冲破围追堵截,在战略转移中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的品格和信仰的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从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华儿女从不缺少自信的底气,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满怀信心。

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气度同世界交流,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长处,使我们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长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

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把机遇与挑战、成绩与问题放在历史的时空中去认识和判断,就能坚定方向、树立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要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只有清醒地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准备放弃什么,才能建立起自信,才知道如何学习借鉴。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文化的独特标识,必定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大国如果不能孕育出先进、繁荣的文化,必定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它来自人们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民族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坚定文化自信,既要从历史文化图景中找寻心灵皈依、建构文化自觉,也要以发展作舟、以改革为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实现文化觉醒。

文化自信是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核,文化产业是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让文化产业和文化自信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文化自信便获得了充足底气,文化产业也才能挺起脊梁。

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够实现文明国故的光彩重生,让中国同世界达成“文化的联结”。

最关键的觉醒,莫过于文化的觉醒;最壮丽的复兴,莫过于文化的复兴。

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文化小康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文化建设的任务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

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世界是地球上所有民族文化的集成。民族作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共同体,通常也表现出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又反过来指导规范实践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文化引导人类不断超越现象、个别、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它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是它特有的生存方式。

江山要稳固,天下要太平,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尽管历代王朝频繁更迭,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却从未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独自原创的,从伏羲画八卦开始,历经三皇五帝夏商,华夏文化持续发展,思维、认知、表达方式渐趋成熟。到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群星闪耀,涌现出一个个文化巨擘,将中华文化推向第一波高峰,给中华民族留下独特的文化基因。秦汉以后,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融入中国,与本土儒家、道家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中的作用。

51-

要实现文化自觉,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下文化生态要有清醒的认识与深刻的反思,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要适当做出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当下的文化生态要整治优化,进行清理与培植。

52-

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出文化困境、完成中华文化现代转型这一艰巨任务地只能是中国共产党。

53-

文化原本包含文治教化的意思,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必须注重常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教育。

54-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是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格。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其精神内核主要体现为塑造理想的文化人格——“君子”。

55-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当今时代大趋势。

56-

在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照抄他人,也不能固步自封顽固不化。

57-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58-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59-

风化俗成需要发挥文化的力量。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国情、纵观历史文化,审视今天的问题。

60-

在强调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兼收并蓄的同时,也要对当前的流行文化进行分析和引导,用优秀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61-

要在充分发掘和发扬本土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以文化人的同时,利用身边家风不正的典型案例加强警示教育、激浊扬清。

62-

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中的优秀家风内涵,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清正家风,助力党风民风向善向上。

63-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64-

文化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道路和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65-

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昂扬而现实地展现中国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支撑。

66-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文化自信是一体两面。高度的文化自信,表明我们文化底气十足;而文化底气越足,越强化我们对文化自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67-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底气之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底气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是文化底气的基础,而正确的文化政策则是维护文化底气的制度化保证。

68-

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

69-

中国拒绝西方的对抗性政治,强调不同利益之间的共同之处,中国人普遍还是认为用“和谐中道”、“和而不同”这个理念治理庞大而错综复杂的社会更好,可以有效化解社会迅速变革带来的各种矛盾。

70-

中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加上兼收并蓄的好学传统,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些优势渐渐显露出来。

71-

中国人今天要做的就是通过“和谐中道”、“和而不同”这些理念去影响这个世界,揭示“唯我独尊”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点破意识形态偏执狂的愚昧,给西方话语霸权画一个句号,从而为世界赢得更多的公正、繁荣与和平。

72-

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和整体主义。儒、道、释互补,儒、法、墨共存,表现出多元一体的思想格局。

73-

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这样丰富的。比如说各地都有小镇,一个一个都是上千年的历史,这是非常丰富精彩的财富。

74-

下载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看小沈阳视频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选题:观看小沈阳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专业:10水务工程1班 学号:10203900133 许成诚 观看小沈阳视频,谈谈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 许成诚 102309......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论文摘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农村的文......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我见(五篇)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我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实践”为主旨,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

    淡谈社会主义荣辱观

    淡谈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面临着现实困境。当下, 要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创造有......

    谈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谈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改制成现代企业制度,企业面貌和员工思想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几乎所有国有企业都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